CN115207519B -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07519B
CN115207519B CN202211118494.4A CN202211118494A CN115207519B CN 115207519 B CN115207519 B CN 115207519B CN 202211118494 A CN202211118494 A CN 202211118494A CN 115207519 B CN115207519 B CN 1152075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ower
current collector
battery
power battery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84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207519A (zh
Inventor
陆珂伟
葛海龙
李钊
刘辙
陈秋云
孙昌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1849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075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207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7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2075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0751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6914 priority patent/WO2024055442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车辆动力电池包括:壳体,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内部腔室;顶盖,其被固定至壳体以便封闭内部腔室,并且设有适合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一组电池端子;容纳在内部腔室中的电芯,其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堆叠在一起的多个卷芯,每个卷芯在沿着高度方向分开的两侧设有一对集流体,并且每个集流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容纳在内部腔室中的一组汇流排,其被固定至顶盖,其中,每个电池端子与至少一个汇流排电连接,并且每个集流体与至少一个汇流排电连接,以使得每个集流体被电连接至相邻的集流体和/或相应的电池端子,并且其中,每个集流体沿着长度方向与相应的汇流排进行面接触。

Description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为车辆提供动力的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普及对电池的快充性能、寿命、安全、成本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快充倍率是衡量电池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被定义为电池充电的最大电流与电池容量之比,因此快充倍率越大则电池充电速度越快,充电消耗时间越短。电动车辆的动力电池的快充倍率也成为衡量电动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力电池的充电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以及购买意愿。然而,电池快充倍率的大小受限于电芯的散热性能。当前电芯产生热量主要通过电芯底部或侧面或大面传导到外部,电芯顶盖外部由于极柱及电芯间高压连接汇流排以及低压线束等零件占据了大量的空间从而无法作为有效的散热面。当快充大电流通过时,电芯顶盖处由于无法作为有效散热面,系统散热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电芯内部温度偏高(特别是集流体与电芯内部汇流片焊接处),而这限制了快充倍率大小,增加了快充时间,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阻碍了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此外,快充时电芯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也会影响电芯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本领域中,亟需一种能够有效地将电池内部的热量传递至外部以便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动力电池,其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内部腔室;顶盖,所述顶盖被固定至所述壳体以便封闭所述内部腔室,并且设有适合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一组电池端子;容纳在所述内部腔室中的电芯,所述电芯包括沿着宽度方向堆叠在一起的多个卷芯,每个卷芯在沿着高度方向分开的两侧设有一对集流体,并且每个集流体沿着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容纳在所述内部腔室中的一组汇流排,所述一组汇流排被固定至所述顶盖,其中,每个电池端子与至少一个汇流排电连接,并且每个集流体与至少一个汇流排电连接,以使得每个集流体被电连接至相邻的集流体和/或相应的电池端子,并且其中,每个集流体沿着长度方向与相应的汇流排进行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辆动力电池还包括容纳在所述内部腔室中的一对绝缘板,所述一对绝缘板被设置在所述电芯的两侧,每个绝缘板包括面向所述电芯的支撑面以及从所述支撑面突出的多个肋条,并且其中,各个肋条和各个汇流排交替布置,以使得每个集流体在与其相邻的肋条和汇流排之间抵靠相应的支撑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集流体沿着长度方向与相应的肋条和/或相应的支撑面进行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集流体沿着其整个长度与相应的肋条和/或相应的支撑面进行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汇流排从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内部腔室的与所述顶盖相对的端部延伸,以使得每个集流体沿着其整个长度与相应的汇流排进行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汇流排从所述顶盖延伸直至所述内部腔室的与所述顶盖相对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车辆动力电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绝缘膜,所述绝缘膜顺应所述壳体成形并限定所述内部腔室。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绝缘膜在高度方向上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绝缘板和所述壳体之间;并且/或者,所述绝缘膜在宽度方向上被夹持在所述电芯和所述壳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相邻的卷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隔离板。
同样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组,其包括多个如前文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多个车辆动力电池被并排布置,并且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横跨所述多个车辆动力电池布置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可以体现为附图中的示意性的实施例。然而,应注意的是,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任何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所设想到的变化都应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这些附图不应被解释为必然地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卷芯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电芯和隔离板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顶盖和汇流排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顶盖和汇流排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1中的线C-C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组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考附图进行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各个附图并不必然地按照实际比例绘制。然而,本发明可以实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解释为必然地限制于这里示出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仅被提供用于说明本发明以及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传递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车辆动力电池,该电池通过内部新颖的设计而能够将电芯产生的热量快速、有效地传递至电池壳体的表面,而这允许将电池壳体的表面作为有效散热面,尤其是能够将电池顶盖作为有效散热面,从而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散热性能的改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快充倍率,从而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间,以便改善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有助于避免过多热量积聚在电池内部从而产生高温,以便确保电芯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免受高温的影响。
下面结合各个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池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在各个附图中,以箭头LL’指示了长度方向,以箭头WW’指示了宽度方向,并且以箭头HH’指示了高度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指示相对方位的术语仅仅旨在借助于附图更加直观地陈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这些术语不应以任何方式解释成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1,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立体图,该车辆动力电池适合于在移动平台中用作直流电源,移动平台例如可以是机动车辆、海上载具、航空航天载具、机器人或其他类型的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移动平台。当然,该电池还可以在固定发电厂或需要机载生成直流电力的其他设施中使用。该电池可以配置为锂离子电池类型,以便以较低的重量和体积实现较高的储存能量密度和较高的功率承受能力。当然,该电池还可以配置为诸如铅酸电池之类的其他电池类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非旨在将电池限制为某种具体类型,换句话说,电池的具体类型不能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在图1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动力电池100大体呈长方体形状,并且包括壳体110以及旨在附接至壳体110的顶盖120,其中壳体110和顶盖120可以由铝合金、钢等金属材料、或者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成,当然,壳体110和顶盖120的材质需要相互匹配以满足后续的安装要求,例如,满足焊接要求。车辆动力电池100以及其各个部件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可以认为是相对于长度方向LL’、宽度方向WW’和高度方向HH’限定的。
参考图2,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分解图。在图2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壳体110内部形成有内部腔室111,所述内部腔室111在长度方向LL’上的一端处设有开口,以便通过该开口提供进出内部腔室111的路径。顶盖120旨在固定至壳体110以便覆盖内部腔室111的该开口,从而将内部腔室111相对于外部隔离或密封。车辆动力电池100还包括旨在容纳于内部腔室111中的电芯130、汇流排140、绝缘板150、隔离板170(图4中更佳地示出)以及电解液等部件和物质。因此,顶盖120将在附接至壳体110之后将上述各个部件以及电解液密封在内部腔室111中。特别地,电芯130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卷芯(也可称为集卷),在图2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芯1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WW’堆叠在一起的四个卷芯,即第一卷芯131、第二卷芯132、第三卷芯133以及第四卷芯134。如下文将进一步详细描述的,这些卷芯131-134可以以并联或串联的方式布置在一起。当然,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电芯130也可以仅包括一个卷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卷芯的具体数量和布置方式不能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3,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卷芯的示意性立体图。下面以第一卷芯131为例介绍卷芯的结构,其他卷芯的结构与第一卷芯131的结构相同,如图3所示,第一卷芯131大体呈片状或板状的形式,并且通过将涂覆正极材料的正极极片131a、涂覆负极材料的负极极片131b、位于正极极片131a与负极极片131b之间的隔膜131c以及位于负极极片131b外侧的隔膜131c卷绕或堆叠在一起而形成,其中,在正极极片131a的一侧留有未涂覆正极材料的留白部分131a’,在负极极片131b的一侧(与正极极片131a的留白部分131a’相对的一侧)留有未涂覆负极材料的留白部分131b’。在卷绕或堆叠成第一卷芯131之后,正极极片131a的留白部分131a’将形成沿着第一卷芯131的整个长度延伸的正极集流体(也可称为正极极耳)131P,而负极极片的131b的留白部分131b’将形成沿着第一卷芯131的整个长度延伸的负极集流体(也可称为负极极耳)131N。在工作期间,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将在正极极片131a上的正极材料和负极极片131b上的负极材料之间流动,从而使得正极集流体131P与负极集流体131N之间产生电势差,因此集流体131P、131N可以被认为是第一卷芯131的电极,并且可以通过集流体131P、131N将第一卷芯131产生的电能输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集流体131P、131N沿着第一卷芯131的整个长度延伸,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卷芯采用的是全极耳设计,即,通过卷绕或堆叠正极极片131a和负极极片131b的留白部分而直接形成极耳(即集流体),以使得集流体构成了卷芯的整个端部,而无需在卷绕或堆叠起来的留白部分上另外焊接极耳,该全极耳设计缩短了电流流经的距离,并且使得电流密度分布更加均匀,由此可以提高功率密度并减小发热量。在第一卷芯131被配置为锂离子电池类型的情况下,正极材料可以是铝箔,而负极材料可以是铜箔。在第一卷芯131被配置为铅酸电池类型的情况下,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都可以是氧化铅,然后在卷芯装配完成后,向卷芯施加电荷以便将正极极片上的氧化铅转化为二氧化铅,并将负极极板上的氧化铅转化为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卷芯131也可以被配置成其他蓄电池类型,第一卷芯131的具体类型不能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考图4,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电芯130和隔离板170的示意性立体图。在图4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电芯130包括多个卷芯131-134,其中每个卷芯在其上侧和下侧(沿着高度方向HH’分开的两侧)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L’(例如在卷芯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的一对集流体,即,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并且多个卷芯131-134沿着宽度方向WW’堆叠在一起,以便在电芯130的两侧各形成一组彼此相邻的集流体。另外,在相邻的卷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隔离板170(例如由诸如PP、PET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制成),以防止相邻卷芯进行的电化学反应相互干扰,这有助于确保各个卷芯的正常运行。这些卷芯可以以并联或串联的方式布置,并且通过调整各个卷芯的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的方位,可以改变各个卷芯131-134的布置方式。
参考图5和图6,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顶盖120和汇流排140的示意性立体图。在图5和图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辆动力电池100包括设置在顶盖120上的一组电池端子,所述一组电池端子例如由铝、铜等导电金属制成并且适合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以例如允许车辆动力电池100与外部电路交换电能。具体地,所述一组电池端子包括极柱121、122,更具体地,正极极柱121和负极极柱122,极柱121、122延伸穿过顶盖120以便在顶盖120的外表面上露出,因此,极柱121、122可以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从而可以将车辆动力电池100产生的电能输送至外部电路,或者可以接收来自外部电路的电能以便为车辆动力电池100进行充电。特别地,所述一组电池端子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压检测端123、124、125,在图5和图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一组电池端子包括三个电压检测端123、124、125。类似于极柱121、122,电压检测端123、124、125也延伸穿过顶盖120,以便在顶盖120的外表面上露出。因此,如下文进一步详细描述的,通过检测正极极柱121、负极极柱122以及电压检测端123、124、125中的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可以检测连接在这两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卷芯131-134的电压。另外,在各个电池端子与顶盖120之间还设有绝缘件128,以便将各个电池端子与顶盖120电绝缘。该绝缘件128可以由诸如PP、PET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制成。
另外,还可以在顶盖120上设置防爆窗126和注液孔127等辅助部件,其中,防爆窗126被配置成在车辆动力电池100内部压力超过阈值时破碎,从而将电池内部与外部连通,以便卸掉电池内部的压力,并防止电池爆炸,这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而注液孔127则用于从车辆动力电池100外部向车辆动力电池100内部(更具体地,内部腔室111)注入电解液。当然,注液孔127可以在不进行注液操作时封闭。
车辆动力电池100还包括固定至顶盖120上的一组汇流排140,所述一组汇流排140例如由铝、铜等导电金属制成,并且旨在随着顶盖120固定至壳体110而插入内部腔室111中。所述一组汇流排140一方面可以(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至电芯130中的每个卷芯的集流体,另一方面可以(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连接至所述一组电池端子,由此,所述一组汇流排140可以将相邻的卷芯的集流体彼此电连接,以便实现各个卷芯的串联布置或并联布置,并且可以将卷芯的集流体与所述一组电池端子电连接,以便将各个卷芯与所述一组电池端子电耦合。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一组汇流排140被容纳在内部腔室111中,也就是说,各个卷芯在车辆动力电池100的内部实现串联布置或并联布置,这有助于在电池外部预留更多空间以布置更多散热装置,从而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
参考图7,其中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线C-C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的示意性截面图。在图7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组汇流排140包括五个彼此独立的汇流排,即,第一汇流排141、第二汇流排142、第三汇流排143、第四汇流排144以及第五汇流排145。电芯130包括四个卷芯131-134,其中,相邻卷芯在同一侧的集流体具有彼此相反的极性。特别地,第一卷芯131的正极集流体131P在上方,负极集流体131N在下方;第二卷芯132的负极集流体132N在上方,正极集流体132P在下方;第三卷芯133的正极集流体133P在上方,负极集流体133N在下方;第四卷芯134的负极集流体134N在上方,正极集流体134P在下方。第一汇流排141将第一卷芯131的正极集流体131P电连接至正极极柱121;第二汇流排142将第一卷芯131的负极集流体131N与第二卷芯132的正极集流体132P电连接,并将二者电连接至电压检测端123;第三汇流排143将第二卷芯132的负极集流体132N与第三卷芯133的正极集流体133P电连接,并将二者电连接至电压检测端124;第四汇流排144将第三卷芯133的负极集流体133N与第四卷芯134的正极集流体134P电连接,并将二者电连接至电压检测端125;第五汇流排145将第四卷芯134的负极集流体134N电连接至负极极柱122。在该配置下,电芯130中的四个卷芯131-134呈串联布置,第一卷芯131的正极集流体131P作为电芯130的正极电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极柱121,第四卷芯134的负极集流体134N作为电芯130的负极电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极柱122,并且通过检测正极极柱121与电压检测端123可以测得第一卷芯131上的电压,通过检测电压检测端123与电压检测端124可以测得第二电芯132上的电压,通过检测电压检测端124与电压检测端125可以测得第三电芯133上的电压,通过检测电压检测端125与负极极柱122可以测得第四卷芯134上的电压。当然,在不需要进行电压检测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电压检测端123-125,此时,第二汇流排142、第三汇流排143和第四汇流排144仅被配置成将相邻卷芯的集流体彼此电连接。
虽然上文详细描述了各个卷芯131-134的串联布置方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卷芯也可以以并联方式布置,在并联布置方式中,相邻卷芯在同一侧的集流体具有彼此相同的极性,也就是说,各个卷芯的正极集流体都被设置在一侧,而各个卷芯的负极集流体都被设置在另一侧。然后通过若干汇流排将各个卷芯的正极集流体彼此电连接并将其电连接至电池的正极极柱,并且通过若干其他汇流排将各个卷芯的负极集流体彼此电连接并将其电连接至电池的负极极柱。因此,不论是串联布置还是并联布置,每个卷芯的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都将与相应的汇流排电连接,以便被电连接至相邻的集流体和/或相应的电池端子。
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一组汇流排140中的每个汇流排都沿着其长度(也就是说,沿着长度方向LL’)与相应卷芯的集流体进行面接触。该配置是有利的,通过使汇流排与集流体进行面接触,可以增大二者的接触面积,这有助于增大电子流通的截面并缩短电流路径,并且使电流密度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避免局部热点的出现,较大的接触面积还有助于将卷芯产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汇流排,而热量将通过汇流排传递至极柱和电压检测端(如果存在的话)并进一步传递至顶盖120,这允许将顶盖120的表面作为有效散热面,并通过在顶盖120上布置散热装置(例如风冷装置,水冷装置,散热片等)来快速吸收热量,以实现使电池降温的目的。因此,上述配置不仅有助于避免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热量,而且有助于将电池内部的热量快速传递至电池外部,从而可靠地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而散热性能的改善则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快充倍率,以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间,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特别地,所述一组汇流排140中的每个汇流排从顶盖120延伸直至内部腔室111的与顶盖120相对的后端。在该配置下,不仅能够将顶盖120的外表面作为有效散热面,而且能够将与内部腔室111的后端相邻的壳体110的后表面作为有效散热面。特别地,每个汇流排在相应集流体的整个长度上与该相应的集流体进行面接触。在该配置下,汇流排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被进一步增大。因此,上述配置均可以进一步地抑制电池内部热量的产生并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
如图2和图7所示,车辆动力电池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10和电芯130之间的一对绝缘板150,所述一对绝缘板150被布置在电芯130的上侧和下侧,其中,每个绝缘板150由电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具有面向电芯130的支撑面151以及一个或多个从支撑面151朝向电芯130突出的肋条152,每个肋条152沿着长度方向LL’延伸。进一步参考图7,每个卷芯的集流体都被形成为具有面向绝缘板150的支撑面151的自由端以及位于该自由端两侧的两个侧壁,其中,对于每个卷芯的每个集流体来说,该集流体的自由端(例如,正极集流体131P的平坦端部131P’)可以抵靠相应绝缘板150的支撑面151,该集流体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例如,正极集流体131P的平坦侧部131P”)按照如上文所述的方式与相应的汇流排140电连接,并且该集流体的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例如,正极集流体131P的平坦侧部131P’”)面向相应的肋条152或者与相应的肋条152相邻。也就是说,在宽度方向WW’上,肋条152和汇流排140交替布置,以使得每个集流体都具有与其相邻的肋条152和汇流排140并且被定位在相邻的肋条152和汇流排140之间,或者说每个集流体都在一侧设有肋条152,而在另一侧设有汇流排140,并且在两者之间抵靠支撑面151。在该配置下,如图7所示,相邻的集流体(例如,正极集流体131P和负极集流体132N)可以通过肋条152相对于彼此隔离,并且位于电芯边缘的集流体(例如,正极集流体131P和负极集流体134N)可以通过肋条152相对于壳体110隔离,因此绝缘板150不仅能够利用支撑面151支撑各个卷芯,而且能够利用肋条152将相邻的集流体相对于彼此电绝缘并将位于电芯边缘的集流体相对于壳体110电绝缘。
特别地,对于每个集流体来说,该集流体的自由端可以沿着长度方向LL’(例如,沿着集流体的整个长度)与相应绝缘板150的支撑面151进行面接触,该集流体的两个侧壁中的一个可以沿着长度方向LL’ (例如,沿着集流体的整个长度)与相应的汇流排140进行面接触,并且该集流体的两个侧壁中的另一个可以沿着长度方向LL’ (例如,沿着集流体的整个长度)与相应的肋条152进行面接触。在该配置下,不仅能够如上文所述利用汇流排140吸收集流体产生的热量,而且能够利用绝缘板150吸收集流体产生的热量,因为通过集流体与绝缘板150的支撑面151和肋条152的面接触而增大了集流体与绝缘板15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绝缘板150可以将热量传递至壳体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使得壳体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可以被用作有效散热面,也就是说,通过在这两个表面上布置散热装置可以有效地散发电池内部的热量,因此上述配置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
特别地,绝缘板150可以由诸如PP、PET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制成。备选地,绝缘板150也可以由诸如氮化铝之类的高导热电绝缘材料制成。
如图2和图7所示,车辆动力电池10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10中的绝缘膜160,所述内部腔室111由所述绝缘膜160限定,也就是说,电芯130、汇流排140、绝缘板150、隔离板170以及电解液等被容纳在绝缘膜160中,绝缘膜160将上述各个部件和电解液与壳体110隔离。特别地,绝缘膜160可以由诸如PP、PET之类的电绝缘材料制成。在该配置下,可以在电池组装时,利用绝缘膜160来保持电芯130、汇流排140、绝缘板150、隔离板170等,这有助于更加顺利地进行后续组装,而且在组装完成之后,绝缘膜160可以保护壳体110免于被电腐蚀或者被电解液腐蚀。特别地,绝缘膜160可以顺应壳体110成形,以便消除绝缘膜160和壳体110之间的间隙。
特别地,如图7所示,绝缘膜160在宽度方向WW’上被夹持在电芯130(更具体地,第一卷芯131和第四卷芯134)与壳体110之间,并且在高度方向HH’上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绝缘板150与壳体110之间。在该配置下,不仅壳体11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用作有效散热面,壳体110的两个侧表面也可以用作有效散热面,也就是说,通过在这两个侧表面上布置散热装置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散发电池内部的热量,因此上述配置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特别地,如果将上述配置结合起来,那么包括壳体110的五个表面连同顶盖120的表面在内的车辆动力电池100的六个表面都可以用作有效散热面,这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电池的散热性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电池的快充倍率。
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内部腔室111由壳体110的内表面限定,车辆动力电池100包括多个绝缘膜,其中,每个绝缘膜包裹一个卷芯及其电解液以及与该卷芯相连接的汇流排。该配置有利于确保其中各个卷芯呈串联布置方式的车辆动力电池的正常运行,因为每个卷芯及其电解液和汇流排都被单独的绝缘膜包裹,从而可以防止电解液在不同的卷芯之间流动。特别地,在每个卷芯的各个集流体处,绝缘膜被夹持在集流体的侧壁与相应的肋条152之间,也就是说,与上文所述实施例中集流体与相应的肋条152直接面接触的方式不同,集流体的侧壁通过绝缘膜与相应的肋条152间接面接触,而这也有助于改善电芯130与肋条152之间的热传递。特别地,对于位于电芯130边缘的卷芯(例如,卷芯131、134)来说,绝缘膜被夹持在该卷芯与壳体110之间,这有助于改善电芯130与壳体110之间的热传递。
参考图8,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组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8所示,车辆动力电池组10包括多个车辆动力电池100,各个车辆动力电池100并排布置,以使得各个车辆动力电池100的顶盖120的外表面、壳体110的上表面、下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共面,并且分别形成车辆动力电池组10的前表面11、上表面12、下表面13和后表面14。特别地,车辆动力电池组10还包括布置在其前表面11上的前冷却装置21、布置在其上表面12上的上冷却装置22、布置在其下表面13上的下冷却装置23、以及布置在其后表面14上的后冷却装置24,上述各个冷却装置横跨多个车辆动力电池10布置,并且可以是冷却板或蜿蜒布置的冷却管。
以上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的可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内的那些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技术和结构的修改和补充以及对各实施例中的特征的重新组合显然都应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所能够设想到的这些修改和补充都应被视为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范围包括在本发明的申请日时已知的等效技术和尚未预见的等效技术。

Claims (10)

1.车辆动力电池,其包括:
壳体(110),在所述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内部腔室(111);
顶盖(120),所述顶盖(120)被固定至所述壳体(110)以便封闭所述内部腔室(111),并且设有适合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一组电池端子;以及容纳在所述内部腔室(111)中的:
电芯(130),所述电芯(1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WW’)堆叠在一起的多个卷芯,每个卷芯在沿着高度方向(HH’)分开的两侧设有一对集流体,并且每个集流体具有沿着长度方向(LL’)延伸的平坦端部以及位于所述平坦端部两侧的两个平坦侧部;
一组汇流排(140),所述一组汇流排(140)被固定至所述顶盖(120),其中,每个电池端子与至少一个汇流排(140)电连接,并且每个集流体与至少一个汇流排(140)电连接;和
一对绝缘板(150),所述一对绝缘板(150)被设置在所述电芯(130)的两侧,每个绝缘板(150)包括面向所述电芯(130)的支撑面(151)以及从所述支撑面(151)突出的多个肋条(152),
并且其中,对于每个集流体,平坦端部与相应的支撑面(151)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之一与相应的肋条(152)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中的另一个与相应的汇流排(140)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所述车辆动力电池还包括多个绝缘膜,每个绝缘膜包裹所述多个卷芯之一以及与其集流体相连接的汇流排,对于每个集流体,平坦端部通过相应的绝缘膜与相应的支撑面(151)间接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之一通过相应的绝缘膜与相应的肋条(152)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对于每个集流体,平坦端部与相应的支撑面(151)直接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之一与相应的肋条(152)直接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对于每个集流体,平坦端部沿着整个长度与相应的支撑面(151)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之一沿着整个长度与相应的肋条(152)面接触,两个平坦侧部中的另一个沿着整个长度与相应的汇流排(140)面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每个汇流排(140)从所述顶盖(120)延伸直至所述内部腔室(111)的与所述顶盖(120)相对的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所述车辆动力电池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10)中的绝缘膜(160),所述绝缘膜(160)顺应所述壳体(110)成形并限定所述内部腔室(1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所述绝缘膜(160)在高度方向(HH’)上被夹持在所述一对绝缘板(150)和所述壳体(110)之间;并且/或者,所述绝缘膜(160)在宽度方向(WW’)上被夹持在所述电芯(130)和所述壳体(1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相邻的卷芯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隔离板(170)。
9.车辆动力电池组,其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其中,多个车辆动力电池被并排布置,并且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还包括至少一个横跨所述多个车辆动力电池布置的冷却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动力电池组,其中,每个车辆动力电池被布置成使得:顶盖(120)共面以形成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的前表面,壳体(110)的与顶盖(120)相对的后表面共面以形成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的后表面,并且壳体(110)的沿着高度方向(HH’)相对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共面以分别形成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
所述车辆动力电池组还包括分别横跨其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布置的前冷却装置(21)、后冷却装置(24)、上冷却装置(22)和下冷却装置(23)。
CN202211118494.4A 2022-09-15 2022-09-15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Active CN1152075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8494.4A CN115207519B (zh) 2022-09-15 2022-09-15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PCT/CN2022/136914 WO2024055442A1 (zh) 2022-09-15 2022-12-06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8494.4A CN115207519B (zh) 2022-09-15 2022-09-15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7519A CN115207519A (zh) 2022-10-18
CN115207519B true CN115207519B (zh) 2022-11-22

Family

ID=83572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8494.4A Active CN115207519B (zh) 2022-09-15 2022-09-15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07519B (zh)
WO (1) WO20240554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7519B (zh) * 2022-09-15 2022-11-2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797166U (zh) * 2012-08-29 2013-03-13 浙江谷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03545467A (zh) * 2012-07-13 2014-01-2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5194790U (zh) * 2015-12-01 2016-04-27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108550896A (zh) * 2018-05-29 2018-09-18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极耳卷绕圆柱锂离子电池装配方法
CN110137388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CN110148809A (zh) * 2017-06-28 2019-08-20 湖南妙盛汽车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11989798A (zh) * 2018-12-26 2020-11-24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能量密度被提高的结构的电池模块、包括其的电池组和车辆
CN113451695A (zh) * 2020-11-17 2021-09-2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电动车辆
CN114069127A (zh) * 2021-12-08 2022-02-18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芯模组
CN114665177A (zh) * 2022-04-02 2022-06-2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无模组电池系统
JP2022097815A (ja) * 2020-12-21 2022-07-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構造
WO2022144657A1 (en) * 2020-12-31 2022-07-07 Psa Automobiles Sa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47174B1 (ko) * 2010-11-25 2012-05-2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519161B2 (ja) * 2014-01-17 2019-05-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208127333U (zh) * 2018-04-27 2018-11-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3314812A (zh) * 2021-06-25 2021-08-27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N115207519B (zh) * 2022-09-15 2022-11-2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45467A (zh) * 2012-07-13 2014-01-2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202797166U (zh) * 2012-08-29 2013-03-13 浙江谷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锂离子动力电池
CN205194790U (zh) * 2015-12-01 2016-04-27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自动组装的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车
CN110148809A (zh) * 2017-06-28 2019-08-20 湖南妙盛汽车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
CN110137388A (zh) * 2018-02-09 2019-08-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CN108550896A (zh) * 2018-05-29 2018-09-18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极耳卷绕圆柱锂离子电池装配方法
CN111989798A (zh) * 2018-12-26 2020-11-24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能量密度被提高的结构的电池模块、包括其的电池组和车辆
CN113451695A (zh) * 2020-11-17 2021-09-28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电动车辆
JP2022097815A (ja) * 2020-12-21 2022-07-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構造
WO2022144657A1 (en) * 2020-12-31 2022-07-07 Psa Automobiles Sa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N114069127A (zh) * 2021-12-08 2022-02-18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电芯模组
CN114665177A (zh) * 2022-04-02 2022-06-24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无模组电池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07519A (zh) 2022-10-18
WO2024055442A1 (zh)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6201A (zh) 圆柱型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KR101041153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모듈
KR101815876B1 (ko) 과전류 방지장치를 포함한 배터리 팩
CN209860115U (zh) 电池模块
KR101874181B1 (ko) 조전지
KR101983391B1 (ko) 전지모듈 냉각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CN103119764A (zh) 具有包含双极性电极的长方六面体形电池的电池组
KR102332343B1 (ko) 전지 모듈
CN216251031U (zh) 圆柱型电池、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JP6661769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自動車
CN115207519B (zh) 车辆动力电池以及车辆动力电池组
CN217848246U (zh) 电池及电池组
EP3933993B1 (en)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cell installation method
JP5344237B2 (ja) 組電池
US20230335845A1 (en)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US10818958B2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system
US20220367954A1 (en)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KR100889524B1 (ko) 배터리
CN219086204U (zh) 圆柱电池
CN106450147B (zh) 用于电池组电池的电极单元、电池组电池及其运行方法
CN216054838U (zh) 一种芯包及电池
WO2022252165A1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以及制备电池单体的装置和方法
CN22112620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和储能设备
EP4152512A1 (en)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battery
CN216850228U (zh) 电池及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