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91012A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91012A
CN115191012A CN202080097604.6A CN202080097604A CN115191012A CN 115191012 A CN115191012 A CN 115191012A CN 202080097604 A CN202080097604 A CN 202080097604A CN 115191012 A CN115191012 A CN 115191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 transport
transport layer
layer
light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76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91012B (zh
Inventor
内海久幸
兼弘昌行
仲西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91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1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91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91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14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or by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th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in or onto the light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6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 H05B33/28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used as an electrode of translucent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4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liphatic or olefinic chains, e.g. poly N-vinylcarbazol, PVC or PTF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31Nanoparticles used in non-emissive layers, e.g. in packaging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2Cathodes
    • H10K59/80523Multilayers, e.g. opaque mult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Abstract

显示装置(1)所包含的多个发光元件(29R、29G、29B)各自从基板(12)侧起依次具有阴极(22)、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发光层(26R、26G、26B)、空穴输送层(27)和阳极(28),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25GNP、25BNP)和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在阴极(22)的电子输送层(25R、25G、25B)侧设置有与该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相接的底涂层(24)。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了具备发光元件的各种显示装置,特别是具备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具备无机发光二极管或QLED(Quantum dot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从能够实现低耗电化、薄型化及高画质化等方面出发,备受关注。
这样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具备阳极、阴极、以及在所述阳极与所述阴极之间具备的包含发光层的功能层。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功能层,记载了包含设置在发光层和阴极之间的电子输送层,并且在该电子输送层中使用纳米粒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5-128191”(2015年7月9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所述那种现有的显示装置中,例如,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显示性能降低的问题。
本公开的一方面鉴于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也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该显示区域周围的边框区域,在所述显示区域依次具备基板、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元件层以及密封层,所述发光元件层具备发光色相互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从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阴极、电子输送层、发光层、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中的一方是针对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个发光元件设置的岛状电极,另一方是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共用的共用电极,所述电子输送层含有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在所述阴极的电子输送层侧设置有与所述电子输送层相接的底涂层。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阴极形成工序,在包含薄膜晶体管层的基板上形成阴极;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电子输送层;发光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电子输送层上形成发光层;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发光层上形成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形成工序,在所述空穴输送层上形成阳极,在所述阴极形成工序与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之间包括底涂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底涂层,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以与所述底涂层相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电子输送层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能够提供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也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的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图,(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的(a)及(b)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的概略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的(a)和(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的概略构成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4的(a)和(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的概略构成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5的(a)、(b)和(c)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的形成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5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关于具有与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有时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的(a)是表示显示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图,图1的(b)是显示装置1的俯视图。
如图1的(b)所示,显示装置1具备具有多个像素RP、GP、BP的显示区域DA和该显示区域DA周围的边框区域NDA。
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显示装置1在显示装置1的显示区域DA中依次具有基板12、阻挡层3、薄膜晶体管层4、具备发光色相互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29R、29G、29B的发光元件层5以及密封层6。
显示装置1的红色像素(第一像素)RP具备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R,显示装置1的绿色像素(第二像素)GP具备作为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G,显示装置1的蓝色像素(第三像素)BP具备作为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B。
如图1的(a)所示,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R从基板12侧起依次具有阴极22、电子输送层25R、发光层26R和阳极28,作为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G从基板12侧起依次具有阴极22、电子输送层25G、发光层26G和阳极28,作为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B从基板12侧起依次具有阴极22、电子输送层25B、发光层26B和阳极28。
另外,发光元件29R、29G、29B各自具备的阴极22以及阳极28的一方是分别针对发光元件29R、29G、29B而设置的岛状电极,另一方是发光元件29R、29G、29B共用的共用电极。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阴极22为针对发光元件29R、29G、29B分别设置的岛状电极,阳极28为发光元件29R、29G、29B共用的共用电极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阳极28也可以是针对发光元件29R、29G、29B分别设置的岛状电极,阴极22也可以是发光元件29R、29G、29B共用的共用电极。
图1的(a)所示的发光元件29R、29G、29B分别为倒层叠构造(Inverted构造)的发光元件,依次具备阴极22、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发光层26R、26G、26B、空穴输送层27以及阳极28。即,首先,形成阴极22,之后,依次形成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发光层26R、26G、26B、空穴输送层27、阳极28,从而能够制作发光元件29R、29G、29B。
图1的(a)所示的发光元件29R、29G、29B分别在阴极22的电子输送层25R、25G、25B侧具备与该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相接的底涂层24。即,发光元件29R在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R之间具备与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R相接的底涂层24,发光元件29G在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G之间具备与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G相接的底涂层24,发光元件29B在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B之间具备与阴极22和电子输送层25B相接的底涂层2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显示装置1设为柔性显示装置,作为基板12,例如使用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显示装置1为非柔性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作为基板12,例如可以使用玻璃基板等。
阻挡层3是防止水分、杂质到达晶体管Tr、发光元件层5的层,例如能够由通过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另外,发光元件层5包括发光色相互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29R、29G、29B。
晶体管Tr和电容元件设置在基板12和阻挡层3的上层。包含晶体管Tr以及电容元件的薄膜晶体管层4包括:半导体膜15;比半导体膜15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栅极绝缘膜)16;比无机绝缘膜16更上层的栅极GE;比栅极G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第一绝缘膜)18;比无机绝缘膜18更上层的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比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第二绝缘膜)20;比无机绝缘膜20更上层的源极、漏极及形成其布线的层SH;比源极、漏极和形成其布线的层SH更上层的层间绝缘膜21。
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FT))Tr包括半导体膜15、无机绝缘膜16、栅极GE、无机绝缘膜18、无机绝缘膜20、源极和漏极。
半导体膜15例如由低温多晶硅(LTPS)或者氧化物半导体构成。
形成栅极GE、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源极和漏极及其布线的层SH例如由包含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铜(Cu)及银(Ag)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
无机绝缘膜16、18、20例如可以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
层间绝缘膜21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树脂或丙烯酸树脂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另外,在层间绝缘膜21上形成有覆盖多个阴极22各自的边缘的边缘罩(堤)23。边缘罩23例如能够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阴极22可以依次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反射可见光的金属层、以及透射可见光的层且具有导电性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即,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为阴极22中的最下层(与层间绝缘膜21相接的层),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为阴极22中的最上层(与底涂层24相接的层),所述金属层为中间层。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和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是选自铟锡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和铟锌氧化物(IZO(Indium ZincOxide))的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层可以是银(Ag)或铝(Al)。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使用铟锡氧化物作为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及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并且使用银作为所述金属层,由此形成三层层叠结构的反射电极(ITO/Ag/ITO)作为阴极2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铟锌氧化物作为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及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并且使用铝作为所述金属层,由此形成三层层叠结构的反射电极(IZO/Al/IZO)作为阴极22。而且,阴极22也可以由金属的单层膜或者层叠膜构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阴极22是反射可见光的反射电极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因此,设置成至少与阴极22相对的阳极28是透射可见光的透射电极,能够由能够发挥作为发光元件的阳极的功能的透光性的导电材料构成。例如,可以使用MgAg或MoO3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阴极22为透射电极,阳极28为反射电极。
如图1的(a)所示,阴极22按多个像素RP、GP、BP分别设置,与晶体管Tr的漏极电极电连接。此外,阳极28在所有的多个像素RP、GP、BP共用地设置。此外,晶体管Tr按多个像素RP、GP、BP的每一个驱动。
如图1的(a)所示,底涂层24以与阴极22以及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的每一个相接的方式形成在阴极22与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的每一个之间,经由底涂层24,使阴极22与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的每一个的粘结性(紧贴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提高底涂层24与阴极22的粘合性、以及提高底涂层24与电子输送层25R、25G、25B中所含的后述的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的粘合性,来选择底涂层24的材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底涂层24的材质也可以仅考虑底涂层24与阴极22的粘结性的提高而选择。这是因为,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各自包含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因此即使仅存在该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也能够提高底涂层24与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各自的粘合性。
底涂层24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酚系树脂、聚醚酰亚胺、聚乙烯醇和聚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构成。
此外,由于底涂层24是设于阴极22与各电子输送层25R、25G、25B之间的层,因此,考虑到电子的输送性,其膜厚优选为5nm以上且3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上且20n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22中的最上层(与底涂层24相接的层)为铟锡氧化物,详细内容如后所述,电子输送层25R、25G、25B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25RB1、25GB1、25BB1为作为有机材料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因此考虑到与这些材料的粘结性,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底涂层24,但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规定分子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与溶剂混合,制作具有规定粘度的涂布液。然后,例如通过旋涂涂布该涂布液,能够在阴极22上涂布规定分子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后,通过进行热处理,除去溶剂,能够形成膜厚为约10nm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底涂层24。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使用旋涂涂布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果得到规定的优选的膜厚,则可以进行狭缝涂布而形成底涂层24,也可以通过喷墨方式形成底涂层24。
图1的(a)所示的电子输送层25R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和粘合剂树脂25RBI,电子输送层25G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GNP和粘合剂树脂25GBI,电子输送层25B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BNP和粘合剂树脂25BBI。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R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一电子输送层)25R包含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并且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1。此外,作为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G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25G包含氧化镁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GNP,并且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粘合剂树脂25GBI。此外,作为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B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25B包含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BNP,并且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粘合剂树脂25BBI。
另外,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各自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的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分子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使用平均分子量为10000~360000的范围的聚乙烯吡咯烷酮。如上所述,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到底涂层24的粘结性和后述的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时使用的量子点(纳米粒子)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进行的侵蚀或溶解,优选确定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后述的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时使用的量子点(纳米粒子)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例如包含辛烷、己烷、十八烯或环十二烯,作为溶剂。这些溶剂是链状化合物,并且具有非质子性和低极性的性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使用了不溶于这些溶剂的聚乙烯吡咯烷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所示,可以使用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所述粘合剂树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包含相互完全不同种类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且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也可以包含仅组成比相互不同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且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例如,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可以含有镁和锌的组成比相互不同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25GNP、25BNP。另外,例如也可以使电子输送层25G所包含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该x的值大于电子输送层25R所包含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该x的值,电子输送层25B所包含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中的该x的值大于电子输送层25G所包含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该x的值。进而,也可以是,电子输送层25R所具备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以上且小于0.1,电子输送层25G所具备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1以上且小于0.3,电子输送层25B所具备的氧化镁锌(MgxZn1-xO(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3以上且0.5以下。
此外,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含有相同种类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但由于该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同,也可以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例如,也可以是,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以及电子输送层25B分别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粒径的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25GNP、25BNP,电子输送层25R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电子输送层25G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电子输送层25G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电子输送层25B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进而,电子输送层25R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可以大于12nm且为20nm以下,电子输送层25G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可以大于5nm且为12nm以下,电子输送层25B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可以是1.5nm以上且为5n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包含相互完全不同种类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从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相同,但并不限于此。例如,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以及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中的至少一个层的膜厚可以不同。此外,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可以相互不同。例如,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可以比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可以比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厚。
进而,通过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含有仅组成比相互不同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从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的情况,或者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包含相同种类的氧化物纳米粒子,但在由于该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同从而由相互不同的材料构成的情况,或者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电子输送层25B为相同材料的情况下,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可以形成为相同,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以及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中的至少一个层的膜厚也可以不同。此外,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可以相互不同。例如,电子输送层25R的膜厚可以比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厚,电子输送层25G的膜厚可以比电子输送层25B的膜厚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发光元件29R、29G、29B分别为QLED(Quantum dot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发光元件29R、29G、29B各自具备的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工序中,如果是使用溶剂(即,如果是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26R、26G、26B),则发光元件29R、29G、29B各自可以是例如OLED(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也可以是无机发光二极管。
图1的(a)所示的发光层26R、发光层26G及发光层26B是包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下面,为了简单起见,省略“荧光体”,仅记为量子点(纳米粒子)。作为量子点(纳米粒子)的具体材料,例如能够使用CdSe/CdS、CdSe/ZnS、InP/ZnS以及CIGS/ZnS中的任一种,量子点(纳米粒子)的粒径可以为3~10nm左右。另外,为了使发光层26R、发光层26G、发光层26B的相互发出的光的中心波长不同,在各发光层中,可以使量子点(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同,也可以使用相互不同种类的量子点(纳米粒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时使用的量子点(纳米粒子)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例如包含辛烷、己烷、十八烯或环十二烯,作为溶剂。
图1的(a)所示的密封层6是透光性的,包括:覆盖阳极28的第一无机密封膜30;形成在比第一无机密封膜30更靠上侧的有机密封膜31;以及覆盖有机密封膜31的第二无机密封膜32。覆盖发光元件层5的密封层6防止水、氧等异物渗透至发光元件层5。
第一无机密封膜30和第二无机密封膜32分别例如能够由通过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构成。有机密封膜31是比第一无机密封膜30和第二无机密封膜32厚的透光性有机膜,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在第一无机密封膜30与第二无机密封膜32之间具备有机密封膜31的由一层有机膜和两层无机膜构成的密封层6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密封层6既可以仅由一层以上的无机膜或者一层以上的有机膜形成,也可以由两层以上的无机膜和两层以上的有机膜形成。
图2的(a)和图2的(b)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1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的概略构成和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的图。在图2的(a)以及图2的(b)中,仅图示显示装置1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但显示装置1如图1的(a)所图示,除了发光元件29R以外,还具备发光元件29G以及发光元件29B。
如图1的(a)和图2的(a)所示,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包含薄膜晶体管层4的基板12上形成阴极22的阴极形成工序;在阴极22上形成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的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在电子输送层25R上形成发光层26R、在电子输送层25G上形成发光层26G、在电子输送层25B上形成发光层26B的发光层形成工序;在发光层26R、26G、26B上形成空穴输送层27的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以及在空穴输送层27上形成阳极28的阳极形成工序。
而且,在所述阴极形成工序和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之间,如图2的(b)所示,包含在阴极22上形成底涂层24的底涂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如图2的(b)所示,以与底涂层24相接的方式形成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和粘合剂树脂25RBI的电子输送层25R。此外,虽未图示,但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GNP和粘合剂树脂25GBI的电子输送层25G和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25BNP和粘合剂树脂25BBI的电子输送层25B也与电子输送层25R同样地形成为与底涂层24相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在形成发光元件29R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一电子输送层)25R的工序中,利用例如在图1的(a)所示的红色像素(第一像素)R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将氧化锌纳米粒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下至规定部位之后,进行烘烤,从而能够形成电子输送层25R。另外,在形成发光元件29G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25G的工序中,利用例如在图1的(a)所示的绿色像素(第二像素)G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将氧化镁锌纳米粒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落在规定部位之后,进行烘烤,从而能够形成电子输送层25G。另外,在形成发光元件29B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25B的工序中,利用例如在图1的(a)所示的蓝色像素(第三像素)B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将氧化锂锌纳米粒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落在规定部位之后,进行烘烤,从而能够形成电子输送层25B。
另外,在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和电子输送层25B为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例如一次旋涂涂布工序和烘烤工序形成电子输送层25R、电子输送层25G和电子输送层25B。
另外,如图1的(a)以及图2的(b)所示,发光元件29R所具备的发光层26R、发光元件29G所具备的发光层26G、发光元件29B所具备的发光层26B是相互不同的层。即,发光元件29R所具备的发光层26R、发光元件29G所具备的发光层26G、发光元件29B所具备的发光层26B是使用不同的材料并通过不同的工序而形成的层。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中的发光层形成工序包括:在涂布了在作为溶剂的辛烷、己烷、十八碳烯或环十二碳烯分散有发出红色光的量子点(红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一溶液)26RSOL之后,进行图案化和烘烤,形成发光层(红色发光层)26R的工序;在涂布了在作为溶剂的辛烷、己烷、十八碳烯或环十二碳烯中分散有发出绿色光的量子点(绿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二溶液)之后,进行图案化和烘烤,形成发光层(绿色发光层)26G的工序;在涂布了作为溶剂的辛烷、己烷、十八碳烯或环十二碳烯中分散有发出蓝色光的量子点(蓝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三溶液)之后,进行图案化和烘烤,形成发光层(蓝色发光层)的工序。
而且,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优选选择在作为后续工序的所述发光层形成工序中使用的所述第一溶液、所述第二溶液以及所述第三溶液中不溶解的树脂。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光层形成工序中使用的所述第一溶液、所述第二溶液和所述第三溶液的溶剂是链状化合物、并且是具有非质子性和低极性的性质的溶剂的辛烷、己烷、十八碳烯或环十二碳烯,所以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25GBI、25BBI。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分别涂布发光层26R、26G、26B、进行图案化以及烘烤而形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发光层26R、26G、26B各自也可以通过将溶液(第一溶液)26RSOL、溶液(第二溶液)以及溶液(第三溶液)通过喷墨方式向规定部位滴下后进行烘烤而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工序通过使用了包含溶剂的溶液的滴下方式来实施,能够使该形成工序简单化,由此,也能够使显示装置1的制造工序简单化。
如上所述,根据显示装置1或显示装置1的制造方法,具备底涂层24,并以与底涂层24相接的方式形成包含粘合剂树脂25RB1、25GB1、25BBI的电子输送层25R、25G、25B。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26R、26G、26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底涂层24防止其形成工序中的溶剂溶解电子输送层25R、25G、25B内部的氧化物纳米粒子。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电子输送层25R、25G、25B未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提供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26R、26G、26B的情况下也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在具备含有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的电子输送层25R’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3的(a)及图3的(b)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的概略构成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的(a)所示的红色发光元件即发光元件29R’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一电子输送层)25R’包含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并且包含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树脂25RBI’。此外,虽未图示,但作为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包含氧化镁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并且包含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树脂。此外,虽未图示,但作为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包含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并且包含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树脂。
另外,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平均分子量为17000至23000的范围的物质。如上所述,所述粘合剂树脂的分子量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到利用与底涂层24的粘合性以及将在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时使用的量子点(纳米粒子)分散在溶剂中的溶液来进行的侵蚀或溶解,优选确定所述粘合剂树脂的分子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发光层26R、26G、26B的形成时使用的量子点(纳米粒子)分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例如包含辛烷、己烷、十八碳烯或环十二碳烯作为溶剂。这些溶剂是链状化合物,并且具有非质子性和低极性的性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所述粘合剂树脂,使用不溶于这些溶剂的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全部电子输送层含有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树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电子输送层25R’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25RB1’作为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其它电子输送层中所含的粘合剂树脂使用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或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底涂层24,以与底涂层24相接的方式形成包含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树脂的电子输送层。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26R、26G、26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底涂层24防止其形成工序中的溶剂溶解电子输送层内部的氧化物纳米粒子。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电子输送层未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26R、26G、26B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4及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包括发光层(红色发光层)26R’和电子输送层25R”,发光层26R’是将发出红色光的量子点(红色发光材料)分散于作为溶剂的甲苯中的溶液(第一溶液)进行涂布之后,进行图案化来形成的,电子输送层25R”包含使单体25RMO”光聚合而得到的粘合剂树脂25RBI”,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其他如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4的(a)及图4的(b)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发光元件29R”的概略构成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5的(a)、图5的(b)及图5的(c)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25R”的形成工序的图。
如图4的(a)及图4的(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的发光层形成工序包括:在将作为溶剂的甲苯中分散有发出红色光的量子点(红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一溶液)26RSOL’涂布后进行图案化,形成发光层(红色发光层)26R’的工序;在将作为溶剂的甲苯中分散有发出绿色光的量子点(绿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二溶液)涂布后进行图案化,形成发光层(绿色发光层)的工序;以及在将作为溶剂的甲苯中分散有发出蓝色光的量子点(蓝色发光材料)的溶液(第三溶液)涂布后进行图案化,形成发光层(蓝色发光层)的工序。甲苯是环状化合物,并且是具有非质子性和中极性性质的溶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输送层25R”含有的粘合剂树脂25RBI”,需要选择不溶解于甲苯这样的环状化合物且具有非质子性和中极性性质的溶剂的粘合剂树脂,但是,这样的粘合剂树脂的分子量比较高,因此,难以选定例如用于溶解粘合剂树脂的溶剂。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如图5的(a)所示,在形成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R”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一电子输送层)25R”的工序中,利用在图1的(a)所示的红色像素(第一像素)R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使将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的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单体25RMO”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PI的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下至规定部位之后,如图5的(b)所示,进行用于进行光聚合的曝光(曝光工序)、冲洗和烘烤,如图5的(c)所示,能够得到包含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RNP的氧化锌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25RBI”的电子输送层25R”。虽未图示,但在形成绿色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的工序中,利用例如在图1的(a)所示的绿色像素(第二像素)G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使将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GNP的氧化镁锌纳米粒子、作为单体25RMO”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作为光聚合引发剂PI的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下至规定部位后,进行用于进行光聚合的曝光(曝光工序)、冲洗和烘烤,能够得到包含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GNP的氧化镁锌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形成蓝色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的工序中,利用例如在图1的(a)所示的蓝色像素(第三像素)BP中形成为框状的边缘罩(堤)23,通过喷墨方式将通过将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BNP的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作为单体25RMO”的N-乙烯基-2-吡咯烷酮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PI的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分散在溶剂中而成的溶液滴下至规定部位后,进行用于进行光聚合的曝光(曝光工序)、冲洗和烘烤,能够得到包含作为氧化物纳米粒子25BNP的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以及粘合剂树脂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
另外,在作为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29R”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一电子输送层)25R”、绿色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二电子输送层)和蓝色发光元件所具备的电子输送层(第三电子输送层)为相同材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例如一次旋涂涂布工序、一次曝光工序、一次冲洗工序和一次烘烤工序形成这些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使用N-乙烯基-2-吡咯烷酮作为单体25RMO”,并且使用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作为光聚合引发剂PI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丙烯酸甲酯作为单体25RMO”,并且使用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作为光聚合引发剂PI。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或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底涂层24,并以与底涂层24相接的方式形成包含使单体光聚合而得到的粘合剂树脂的电子输送层。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底涂层24防止其形成工序中的溶剂溶解电子输送层内部的氧化物纳米粒子。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电子输送层未正常地发挥功能,因此,即使在以滴下方式形成发光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具有优异的显示性能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总结〕
〔方式1〕
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该显示区域周围的边框区域,在所述显示区域依次具备基板、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元件层以及密封层,所述发光元件层具备发光色相互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从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阴极、电子输送层、发光层、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中的一方是针对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个发光元件设置的岛状电极,另一方是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共用的共用电极,所述电子输送层含有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在所述阴极的电子输送层侧设置有与所述电子输送层相接的底涂层。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阴极依次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反射可见光的金属层、以及具有导电性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透射可见光。
〔方式3〕
根据方式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与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是从铟锡氧化物及铟锌氧化物中选择的金属氧化物层,所述金属层是银或铝。
〔方式4〕
根据方式1~3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底涂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酚类树脂、聚醚酰亚胺、聚乙烯醇和聚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构成。
〔方式5〕
根据方式1~4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所述发光色为红色的红色发光元件;所述发光色为绿色的绿色发光元件;以及所述发光色为蓝色的蓝色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像素包括:第一像素,其具有所述红色发光元件;第二像素,其具有所述绿色发光元件;以及第三像素,其具有所述蓝色发光元件。
〔方式6〕
根据方式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红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绿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二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蓝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三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是相互不同的材料。
〔方式7〕
根据方式6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镁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
〔方式8〕
根据方式6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及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分别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粒径的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
〔方式9〕
根据方式8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12nm且为20nm以下,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5nm且为12nm以下,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中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5nm以上且5nm以下。
〔方式10〕
根据方式6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及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各自具备MgxZn1-xO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
〔方式11〕
根据方式10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以上且小于0.1,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1以上且小于0.3,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3以上且0.5以下。
〔方式12〕
根据方式5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红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绿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二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蓝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三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膜厚相互不同。
〔方式13〕
根据方式12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材料、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材料相互不同。
〔方式14〕
根据方式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比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更厚,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比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更厚。
〔方式15〕
根据方式1~14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发光层为包含量子点的量子点层。
〔方式16〕
根据方式1~15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粘合剂树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
〔方式17〕
根据方式1~16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电子输送层包含N-乙烯基-2-吡咯烷酮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
〔方式18〕
根据方式1~16中任一方式所述的显示装置,所述电子输送层包括丙烯酸甲酯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
〔方式19〕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包括:阴极形成工序,在包含薄膜晶体管层的基板上形成阴极;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电子输送层;发光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电子输送层上形成发光层;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发光层上形成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形成工序,在所述空穴输送层上形成阳极;在所述阴极形成工序与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之间包括底涂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底涂层,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以与所述底涂层相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电子输送层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
〔附记事项〕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于适当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而且,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
4:薄膜晶体管层
5:发光元件层
6:密封层
12:基板
22:阴极
24:底涂层
25R、25G、25B:电子输送层
25RNP、25GNP、25BNP:氧化物纳米粒子
25RBI、25GBI、25BBI、25RBI’:粘结剂树脂
2RBI”:粘结剂树脂
RMO”:单体
26R、26G、26B:发光层
26RSOL、26RSOL’:溶液
27:空穴输送层
28:阳极
29R、29G、29B:发光元件
29R’、29”:发光元件
PI:光聚合引发剂
DA:显示区域
NDA:第三边框区域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像素的显示区域;以及该显示区域周围的边框区域,所述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区域依次具备基板、薄膜晶体管层、发光元件层以及密封层,所述发光元件层具备发光色相互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元件从所述基板侧起依次具备阴极、电子输送层、发光层、空穴输送层以及阳极,
所述阴极和所述阳极中的一方是针对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的每个发光元件设置的岛状电极,另一方是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共用的共用电极,
所述电子输送层含有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
在所述阴极的电子输送层侧设置有与所述电子输送层相接的底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阴极依次具备具有导电性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反射可见光的金属层以及具有导电性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透射可见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与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是从铟锡氧化物及铟锌氧化物中选择的金属氧化物层,
所述金属层是银或铝。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涂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酚类树脂、聚醚酰亚胺、聚乙烯醇和聚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
所述发光色为红色的红色发光元件;
所述发光色为绿色的绿色发光元件;以及
所述发光色为蓝色的蓝色发光元件,
所述多个像素包括:
第一像素,其具有所述红色发光元件;
第二像素,其具有所述绿色发光元件;以及
第三像素,其具有所述蓝色发光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绿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二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蓝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三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是相互不同的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镁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
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具备氧化锂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及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分别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粒径的氧化锌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12nm且为20nm以下,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中包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大于5nm且为12nm以下,
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中所含的所述氧化锌纳米粒子的粒径为1.5nm以上且5n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及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各自具备MgxZn1-xO纳米粒子作为所述氧化物纳米粒子,x为0以上且小于1的实数,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大于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
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所述x的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以上且小于0.1,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1以上且小于0.3,
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所具备的所述Mg×Zn1-xO纳米粒子中的x的值为0.3以上且0.5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一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绿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二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蓝色发光元件具备第三电子输送层作为所述电子输送层,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膜厚相互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材料、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材料和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材料相互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比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更厚,
所述第二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比所述第三电子输送层的膜厚更厚。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为包含量子点的量子点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合剂树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或烷基缩醛化聚乙烯醇。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输送层包含N-乙烯基-2-吡咯烷酮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三苯基锍四氟硼酸盐。
18.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输送层包括丙烯酸甲酯和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
19.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阴极形成工序,在包含薄膜晶体管层的基板上形成阴极;
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电子输送层;
发光层形成工序,在所述电子输送层上形成发光层;
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在所述发光层上形成空穴输送层;以及
阳极形成工序,在所述空穴输送层上形成阳极,
在所述阴极形成工序与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之间包括底涂层形成工序,在所述阴极上形成底涂层,
在所述电子输送层形成工序中,以与所述底涂层相接的方式形成所述电子输送层,所述电子输送层包含氧化物纳米粒子和粘合剂树脂。
CN202080097604.6A 2020-02-28 2020-02-28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5191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8490 WO2021171604A1 (ja) 2020-02-28 2020-02-28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91012A true CN115191012A (zh) 2022-10-14
CN115191012B CN115191012B (zh) 2023-09-01

Family

ID=7749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7604.6A Active CN115191012B (zh) 2020-02-28 2020-02-28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94724A1 (zh)
CN (1) CN115191012B (zh)
WO (1) WO20211716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3042A1 (ja) * 2022-09-08 2024-03-14 シャープ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800A (zh) * 2003-01-23 2004-09-01 ������������ʽ����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JP2009231194A (ja) * 2008-03-25 2009-10-0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0055899A (ja) * 2008-08-27 2010-03-11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2017217A (zh) * 2008-04-28 2011-04-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具有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形成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墨液
WO2012063445A1 (ja) * 2010-11-12 2012-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313129A1 (en) * 2009-11-27 2012-12-13 Osaka Universit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20130200360A1 (en) * 2010-10-22 2013-08-08 Konica Minolta ,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2014007053A (ja) * 2012-06-25 2014-01-16 Ricoh Co Ltd 機能性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548171A (zh) * 2011-05-20 2014-01-29 国立大学法人山形大学 有机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990534A (zh) * 2016-07-07 2016-10-05 河北工业大学 光电转换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结构的光电器件
CN107603340A (zh) * 2017-10-12 2018-0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锌墨水及其制备方法、电子传输膜层和显示装置
JP2018181897A (ja) * 2017-04-04 2018-1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19071249A (ja) * 2017-10-11 2019-05-09 Dic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190280235A1 (en) * 2018-03-12 2019-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35727A1 (ja) * 2017-06-22 2018-1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層、発光デバイス、発光層の製造装置
CN108832002B (zh) * 2018-06-20 2022-04-22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pva修饰空穴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7312A1 (en) * 2003-01-23 2004-10-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CN1525800A (zh) * 2003-01-23 2004-09-01 ������������ʽ����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其电子装置
JP2009231194A (ja) * 2008-03-25 2009-10-08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2017217A (zh) * 2008-04-28 2011-04-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具有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形成空穴注入传输层的墨液
JP2010055899A (ja) * 2008-08-27 2010-03-11 Sharp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20120313129A1 (en) * 2009-11-27 2012-12-13 Osaka Universit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20130200360A1 (en) * 2010-10-22 2013-08-08 Konica Minolta ,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WO2012063445A1 (ja) * 2010-11-12 2012-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548171A (zh) * 2011-05-20 2014-01-29 国立大学法人山形大学 有机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007053A (ja) * 2012-06-25 2014-01-16 Ricoh Co Ltd 機能性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990534A (zh) * 2016-07-07 2016-10-05 河北工业大学 光电转换层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结构的光电器件
JP2018181897A (ja) * 2017-04-04 2018-11-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19071249A (ja) * 2017-10-11 2019-05-09 Dic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7603340A (zh) * 2017-10-12 2018-0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氧化锌墨水及其制备方法、电子传输膜层和显示装置
US20190280235A1 (en) * 2018-03-12 2019-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10265555A (zh) * 2018-03-12 2019-09-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器件和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94724A1 (en) 2023-03-30
CN115191012B (zh) 2023-09-01
WO2021171604A1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8408B1 (ko) 상부발광 방식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2139041B1 (en) Luminescenc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1047994B (zh) 显示装置、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EP2871685A2 (en) Flexibl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004874B1 (ko)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707446B2 (en)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50042367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05019211A (ja) El表示パネル及びel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5825812B2 (ja)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70045651A1 (en) Color mirror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color mirror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2010140980A (ja) 機能性有機物素子及び機能性有機物装置
CN111108541B (zh) 可弯曲性显示装置以及可弯曲性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20190067405A1 (en) Package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90091395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23018049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production method
KR101820166B1 (ko) 화이트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 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90362656A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15191012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KR20150067974A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112895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89248B1 (ko)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044137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3033744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514537A (zh) 电致发光元件及显示装置
JP2012216810A (ja) 有機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