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67020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67020B
CN115167020B CN202210893177.3A CN202210893177A CN115167020B CN 115167020 B CN115167020 B CN 115167020B CN 202210893177 A CN202210893177 A CN 202210893177A CN 115167020 B CN115167020 B CN 1151670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electrode
substrate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931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67020A (zh
Inventor
夏维
贵炳强
文强
郭远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9317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670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167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7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67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67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F2001/1536Constructional details structural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dditional, e.g. protective, layer inside the ce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彩膜层、变色复合层和驱动芯片;彩膜层位于多个像素单元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彩膜层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色阻块,多个色阻块与多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变色复合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中空区,多个色阻块置于多个中空区内,变色复合层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电极层,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大于彩膜层的厚度;驱动芯片与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电连接,驱动芯片用于通过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使变色层的透过率降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视角切换,且兼具宽视角显示功能和窄视角显示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显示面板承载的信息密度的要求提高和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装置的可视视角也越来越大。广视角显示面板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显示面板的画面观赏效果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使显示面板所承载的信息具有泄露的风险。
相关技术中,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信息安全,降低显示装置信息泄露的概率,一般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防窥膜,以减小显示面板的显示视角,从而降低信息泄露的概率。但设置防窥膜易使显示面板的显示视角固定,不能根据用户需求简捷地进行视角切换。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使显示面板能够实现视角切换,使显示面板兼具宽视角显示功能和窄视角显示功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彩膜层、变色复合层和驱动芯片;所述彩膜层位于多所述个像素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色阻块,所述多个色阻块与所述多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所述变色复合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中空区,所述多个色阻块置于所述多个中空区内,所述变色复合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电极层,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彩膜层的厚度;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及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使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降低。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厚度为5μm至10μ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变色复合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桥接层、覆盖层及触控图案层,所述桥接层与所述触控图案层通过过孔连接,所述桥接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遮光层和导电层,所述遮光层相较于所述导电层更加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像素开口;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与所述晶体管连接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像素单元包括的多个发光单元置于所述多个像素开口内,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阴极层同层设置,所述像素限定层为不透光材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有源层、第一栅极绝缘层、栅极金属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及源漏金属层,所述源漏金属层包括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通过过孔与所述有源层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金属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的第一平坦化层。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阳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源漏金属层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走线层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走线层和第二平坦化层,所述阳极层与所述第二走线层通过过孔连接,且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源漏金属层通过过孔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走线层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和辅助阴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走线层连接,所述辅助阴极层与所述阴极层通过过孔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层还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对电极层、离子传输层和电致材料层。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变色复合层包括第一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极层,驱动芯片与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电连接。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控制电致变色层的电压情况,从而控制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实现显示面板的视角切换。具体的,驱动芯片不通过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时,电致变色层为透明膜层,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较高,此时在正视视角和侧视视角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显示面板显示内容,显示面板上能被人眼所观看到的视角范围较大,显示面板为宽视角模式。当驱动芯片通过第一电极层及第二电极层向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时,在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层为不透明膜层,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降低,如透过率降低至5%以下。又由于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大于彩膜层的厚度,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降低时,在特定角度下,电致变色层能够对彩膜层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遮挡,此时在正视视角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显示面板显示内容,侧视视角看向显示面板的视线会受到阻碍,亮度降低,显示面板上能被人眼所观看到的视角范围减小,显示面板为窄视角模式,从而降低显示面板信息泄露的概率,提高显示面板的信息安全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用户根据需求控制驱动芯片向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施加或不施加电压,以实现对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的控制,调整从色阻块出射的光线的传输路径,进而实现显示面板的视角切换。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上的一种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触控基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B-B方向上的一种剖视图;
图5为图3中区域C的一种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一种宽视角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一种窄视角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沿A-A方向上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9为图3中区域C的另一种放大图;
图10为图1中沿A-A方向上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1为图1中沿A-A方向上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电致变色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显示面板、1-衬底基板、2-晶体管、201-有源层、202-第一栅极绝缘层、203-栅极金属层、2031-栅极、204-第二栅极绝缘层、205-层间电介质层、206-源漏金属层、2061-源极、2062-漏极、207-钝化层、208-第一平坦化层、2081-第一走线层、2082-第二走线层、2083-辅助阴极层、209-第二平坦化层、3-发光单元、301-阳极层、302-有机发光层、303-阴极层、4-像素限定层、5-隔垫物层、6-封装层、601-第一无机封装层、602-第二无机封装层、603-有机封装层、7-变色复合层、701-第一电极层、7011-遮光层、7012-导电层、702-电致变色层、7021-对电极层、7022-离子传输层、7023-电致材料层、703-第二电极层、8-彩膜层、80-色阻块、801-红色阻块、802-绿色阻块、803-蓝色阻块、9-触控基板、901-桥接层、902-触控图案层、9021-第一触控电极、9022-第二触控电极、903-覆盖层、9031-第一覆盖层、9032-第二覆盖层、9033-第三覆盖层、10-扩散阻挡层、11-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附图中,为了图示的清晰可能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尺寸。而且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的层。另外,可以理解,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下”时,它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下,或者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的层或元件。另外,还可以理解,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为两层或两个元件之间唯一的层,或还可以存在一个以上的中间层或元件。通篇相似的参考标记指示相似的元件。
随着人们对显示面板承载的信息密度的要求提高和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装置的可视视角也越来越大。广视角显示面板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显示面板的画面观赏效果要求,但另一方面也使显示面板所承载的信息具有泄露的风险。相关技术中,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以及信息安全,降低显示装置信息泄露的概率,一般在显示面板上设置防窥膜,以减小显示面板的显示视角,从而降低信息泄露的概率。
相关技术中,防窥膜一般采用超微细百叶窗光学技术,百叶窗在不同的视角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当从正视视角观看显示面板时,能够清晰的看见显示面板的显示内容;当从侧视视角观看显示面板时,人眼视线则被完全遮挡,此时显示面板正面的光透过率最高,可见度最强,而随着观看视角的倾斜,透过率逐渐下降,显示面板的亮度也逐渐降低,从而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但设置防窥膜易使显示面板的显示视角固定,不能根据用户需求简捷地进行视角切换。且防窥膜中细小的叶片会阻挡部分光线,造成用户即使从正视视角观看显示面板,也会感觉显示面板较贴附防窥膜之前亮度有所降低,原本亮丽的色彩和视觉效果都大打折扣,影响显示效果。
为使显示面板能够实现视角切换,使显示面板兼具宽视角显示功能和窄视角显示功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显示面板可以为LCD(Liquid 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或光致发光显示面板。在该显示面板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可以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或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量子点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在该显示面板为光致发光显示面板的情况下,光致发光显示面板可以为量子点光致发光显示面板。
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及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且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以及彩膜层8、变色复合层7和驱动芯片;彩膜层8位于多个像素单元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彩膜层8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色阻块80,多个色阻块80与多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变色复合层7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中空区,多个色阻块80置于多个中空区内,变色复合层7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701、电致变色层702及第二电极层703,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大于彩膜层8的厚度;驱动芯片与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电连接,驱动芯片用于通过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向电致变色层702施加电压使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降低。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像素单元设置于衬底基板1上方,彩膜层8包括多个间隔分布且与多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的多个色阻块80,多个色阻块80可以包括多个红色阻块801、多个绿色阻块802和多个蓝色阻块803。彩膜层8用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透过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变色复合层7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中空区,多个色阻块80填充多个中空区,变色复合层7位于相邻的色阻块80之间。第一电极层701和第二电极层703为导电电极,以使驱动芯片能够通过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向电致变色层702施加电压。可选的,第一电极层701和第二电极层703的材质包括氧化铟锡(ITO)和二氧化锡等,第一电极层701和第二电极层703可通过溅射镀膜(Sputter)等方式进行制备。
电致变色层702的材质为电致变色材料,如三氧化钨以及钼、铌、钛等金属的氧化物等。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例如,在不施加电压的条件下,电致变色材料为透明膜层,透过率较高。在施加电压的条件下,电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发生改变,透过率降低。当向电致变色材料停止施加电压时,电致变色材料重新变为透明膜层。电致变色层702可通过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以及沉积等方式进行制备。
驱动芯片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100的邦定区。驱动芯片可以通过走线与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电连接。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控制电致变色层702的加压情况,从而控制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视角切换。
具体的,驱动芯片不通过第一电极层701和第二电极层703向电致变色层702施加电压时,电致变色层702为透明膜层,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较高,此时在正视视角和侧视视角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显示面板100显示内容,显示面板100上能被人眼所观看到的视角范围较大,显示面板100为宽视角模式,如图6所示,宽视角模式下,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视角为θ1,显示面板100的视角范围为0至170°,此时在正视视角和侧视视角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显示面板100显示内容,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当驱动芯片通过第一电极层701及第二电极层703向电致变色层702施加电压时,在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层702为不透明膜层,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降低,如透过率降低至5%以下。又由于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大于彩膜层8的厚度,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降低时,在特定角度下,电致变色层702能够对彩膜层8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遮挡,如图7所示,窄视角模式下,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视角为θ2,显示面板100的视角范围为0至90°。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视角由θ1变为θ2,且θ2小于θ1,此时在正视视角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显示面板100显示内容,侧视视角看向显示面板100的视线会受到阻碍,亮度降低,显示面板100上能被人眼所观看到的视角范围减小,从而降低显示面板100信息泄露的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信息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中,用户根据需求控制驱动芯片向第一电极层701和第二电极层703施加或不施加电压,实现对电致变色层702的透过率的控制,调整从色阻块80出射的光线的传输路径,进而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视角切换。
可选的,衬底基板1可以为刚性衬底基板,如玻璃衬底基板等。衬底基板1也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如聚酰亚胺衬底基板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封装层6,封装层6位于像素单元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覆盖多个像素单元。如图2所示,彩膜层8及变色复合层7设置于封装层6上。其中,封装层6可以为薄膜封装层。封装层6用于对像素单元进行封装,降低因水氧等杂质进入像素单元而导致像素单元及下方层结构失效的概率。如图2所示,封装层6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无机封装层601、有机封装层603和第二无机封装层602,以进一步提升封装层6的封装效果。第一无机封装层601和第二无机封装层602的材料包括氧化硅、氮氧化硅和氮化硅等,有机封装层603的材料包括纤维材料、树脂材料和积层多层板用材料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致变色层702厚度为5μm至10μm。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色层厚度为5μm至10μm,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大于彩膜层8的厚度,在特定角度下,例如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与人眼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θ1为150°时,电致变色层702能够对彩膜层8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遮挡,使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与人眼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θ1变为135°,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窄视角模式的显示效果,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信息安全性。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如根据用户在窄视角模式下所需的视角范围进行设置。例如,用户在窄视角模式下所需要的视角范围较小,可相应增加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用户在窄视角模式下所需要的视角范围较大,可相应减小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变色复合层7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触控基板9,触控基板9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桥接层901、覆盖层903及触控图案层902,桥接层901与触控图案层902通过过孔连接,桥接层901与第二电极层703同层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触控基板9位于变色复合层7上方,触控基板9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桥接层901、覆盖层903及触控图案层902,桥接层901与触控图案层902通过过孔连接。如图3、图5及图9所示,触控图案层902为金属网状结构,金属网状结构包括多个与像素单元对应设置的多边形金属框。需要说明的是,图5及图9仅为触控图案层902中金属网状结构的示意结构图,实际应用中,触控图案层902中金属网状结构的形状可以与像素单元的形状相同。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多个色阻块80的正投影位于多个不规则的多边形金属框的正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触控基板9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一触控电极902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触控电极9022。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设置,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可以垂直设置。其中,第一触控电极9021可以为感应电极,第二触控电极9022可以为驱动电极;或第二触控电极9022为感应电极,第一触控电极9021为驱动电极。其中,第一触控电极9021可以直接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9022可以通过桥接层901实现电连接,如图4所示。或者第一触控电极9021可以通过桥接层901实现电连接,第二触控电极9022可以直接电连接。
本申请时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桥接层901与第二电极层703可以同层设置,即桥接层901与第二电极层703可以采用同一掩膜版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形成。桥接层901与第二电极层703同层设置可以简化桥接层901与第二电极层703的制作流程,降低制作工艺复杂度,且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降低膜层厚度,进而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降低显示面板100生产成本。可选的,如图8及图9所示,触控图案层902及桥接层901的金属走线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与色阻块80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减小,即桥接层901及触控图案层902的金属走线在衬底基板1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电极层70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的一侧,且不与第二电极层703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降低桥接层901及触控图案层902对同层设置的第二电极层703的影响。
本申请实施例中,覆盖层903用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平整性,填补显示面板100上多余的空隙,降低因电致变色层702的厚度大于彩膜层8的厚度,彩膜层8和变色复合层7制备形成后,显示面板100的整个膜层表面凹凸不平的概率,实现显示面板100整体平坦化,便于显示面板100其他后续膜层的制作。覆盖层903的材质包括透明树脂。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覆盖层903可以为多层结构,包括第一覆盖层9031、第二覆盖层9032和第三覆盖层9033。第一覆盖层9031设置于变色复合层7和彩膜层8上方,用于填充变色复合层7和彩膜层8之间的空隙。桥接层901设置于第一覆盖层903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覆盖层9032设置于第一覆盖层9031上方且覆盖桥接层901,触控图案层902设置于第二覆盖层903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三覆盖层9033设置于第二覆盖层9032上方且覆盖触控图案层902。第二覆盖层9032上设置有过孔,桥接层901和触控图案层902通过过孔连接。覆盖层903为多层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加显示面板100表面的平整性,以及提高触控图案层902以及桥接层901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2及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盖板11,盖板11设置于触控基板9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即触控基板9上方,盖板11用于保护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降低显示面板100划伤的概率。盖板1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玻璃、塑料等。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电极层701包括遮光层7011和导电层7012,遮光层7011相较于导电层7012更加靠近衬底基板1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电极层701包括遮光层7011和导电层7012,导电层7012位于遮光层7011上方。具体的,导电层7012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与第二电极层703共同为电致变色层702施加电压,导电层7012的材质包括铝、钼、氧化铟锡和二氧化锡等。遮光层7011可以采用不透光材料制作而成,或在遮光层7011结构表面涂覆不透光染料使其不透光,以实现遮光作用。遮光层7011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阴极反射率,以及降低相邻色阻块80之间的光学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遮光层7011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钼等。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像素限定层4,像素限定层4包括多个像素开口;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2和与晶体管2连接的发光单元3,多个像素单元包括的多个发光单元3置于多个像素开口内,发光单元3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阳极层301、有机发光层302和阴极层303,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像素限定层4为不透光材质。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像素限定层4通过自身的凹陷结构形成多个像素开口,每一发光单元3均位于一个像素开口内,以将相邻的发光单元3分隔开,降低相邻发光单元3间的光学串扰。多个发光单元3可以包括多个红光发光单元、多个绿光发光单元及多个蓝光发光单元。多个红色阻块801与多个红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多个绿色阻块802与多个绿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多个蓝色阻块803与多个蓝光发光单元对应设置。可选的,发光单元3的材料可以包括有机材料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当显示面板100为OLED等具有自发光功能的显示面板100时,发光单元3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阳极层301、有机发光层302和阴极层303,每一发光单元3的阳极层301及有机发光层302可以由像素限定层4分隔开,而各发光单元3的阴极层303或一些发光单元3的阴极层303可以连为一体从而具有等电势。
可选的,当显示面板100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时,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述衬底基板1、多个晶体管2、阳极层301、阴极层303及位于阴极层30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的液晶层,液晶层包括多个液晶单元、每一液晶单元与一个晶体管2对应设置,晶体管2用于驱动与其对应的液晶单元内的液晶分子发生定向偏转。
可选的,如图2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隔垫物层5,隔垫物层5可以为设置于像素限定层4上有规律的柱状的支撑点,用于进一步分隔相邻的发光单元3出射的光线,降低相邻发光单元3间的光学串扰。在有机发光层302等层结构制作过程中,隔垫物层5还可以用于支撑掩膜版。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即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可以通过同种材料制备,例如氧化铟锡等。可以对阴极层303进行图案化处理,使得多个发光单元3的阴极层303可不连接为一个整体,且阴极层303上具有多个中空区以放置第一电极层701,且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不连接。进一步的,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可以采用同一掩膜版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形成,可以简化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的制作流程,降低制作工艺复杂度。此外,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降低膜层厚度,进而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封装层6为多层结构时,可将覆盖层903、彩膜层8、变色复合层7以及触控基板9等层结构设置于第一无机封装层601与第二无机封装层602之间,将覆盖层903作为封装层6中的有机封装层603。具体的,如图10所示,彩膜层8位于第一无机封装层601与第二无机封装层602之间,以在保证封装层6的封装效果的同时,降低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厚度,实现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可以都为透明导电材质,此时像素限定层4为不透光材质,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反射率,进一步降低相邻发光单元3间的光学串扰,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晶体管2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一侧的有源层201、第一栅极绝缘层202、栅极金属层203、第二栅极绝缘层204及源漏金属层206,源漏金属层206包括源极2061和漏极2062,源极2061和漏极2062通过过孔与有源层201连接,阳极层301通过过孔与源漏金属层206连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源漏金属层206与阳极层301之间的第一平坦化层208。
本申请实施例中,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2和与晶体管2电连接的发光单元3,多个晶体管2和多个发光单元3对应设置,每一晶体管2用于驱动位于晶体管2上方且通过阳极层301电连接的发光单元3发光。显示面板100可以为顶栅结构,显示面板100也可以为底栅结构或双栅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如图10所示,以显示面板100为顶栅结构为例,晶体管2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有源层201、第一栅极绝缘层202、栅极金属层203、第二栅极绝缘层204、层间电介质层205和源漏金属层206。其中,阳极层301与晶体管2中的源极2061或漏极2062通过过孔连接,源极2061或漏极2062与有源层201通过过孔连接。其中,阳极层301可以与像素电极电连接或用作像素电极,阴极层303可以与公共电极电连接或用作公共电极。阳极层301及阴极层303的材料可以包括透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锡(ITO)等,阳极层301及阴极层303的材料还可以包括铜、铝、银等金属材料或包含上述金属材料的合金材料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栅极金属层203及源漏金属层206的材料可以包括铜、铝、银等金属材料或包含上述金属材料的合金材料。第一栅极绝缘层202和第二栅极绝缘层204的材料可以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或者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聚酞亚胺、聚酞胺、丙烯酸树脂、苯并环丁烯或酚醛树脂等有机绝缘材料。可选的,栅极2031可以为具有铜层及钼铌层的层叠结构,钼铌层用于对铜层进行保护。此外,源极2061和漏极2062也均可以包括铜层和用于保护铜层的钼铌层,类似地,钼铌层对铜层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铜层被腐蚀的概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平坦化层208,第一平坦化层208用于提高像素单元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平整性,便于后续像素限定层4等膜层结构的制作。
进一步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钝化层207,钝化层207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08下方,钝化层207用于保护下方的其他层结构,延缓源漏金属层206等层结构的腐蚀速度。第一平坦化层208上设有过孔,过孔贯穿钝化层207和第一平坦化层208,阳极层301层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08上方,阳极层301可以通过第一平坦化层208上的过孔与源漏金属层206的源极2061或漏极2062电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阳极层301通过过孔与漏极2062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源漏金属层206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2081,第一电极层701通过过孔与第一走线层2081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走线层2081与源漏金属层206同层设置,即第一走线层2081与源漏金属层206可以采用同一掩膜版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形成,可以简化第一走线层2081与源漏金属层206的制作流程,降低制作工艺复杂度,且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降低膜层厚度,进而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降低显示面板100生产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且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不连接。如图10所示,第一平坦化层208靠近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走线层2081,第一走线层2081与第一电极层701位于不同层,第一电极层701通过过孔与第一走线层2081连接。第一走线层2081用于使间隔分布的第一电极层701之间电连接,第一走线层2081能够在保证第一电极层701电连接稳定性的前提下,降低第一电极层701的走线对阴极层303的影响,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进一步的,第一电极层701通过第一走线层2081与驱动芯片电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位于第一平坦化层208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第二走线层2082和第二平坦化层209,阳极层301与第二走线层2082通过过孔连接,且第二走线层2082与源漏金属层206通过过孔连接;显示面板100还包括与第二走线层2082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2081和辅助阴极层2083,第一电极层701通过过孔与第一走线层2081连接,辅助阴极层2083与阴极层303通过过孔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二平坦化层209设置于第一平坦化层208上方,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膜层平整性,便于后续膜层的制作。阳极层301与第二走线层2082通过过孔连接,且第二走线层2082与源极2061通过过孔连接,即阳极层301和源极2061或漏极2062通过第二走线层2082和过孔连接。第二走线层2082用于在阳极层301与源极2061通过过孔连接时起过渡作用,能够提高阳极层301与源极2061的电连接稳定性。在第一平坦化层208上设置辅助阴极层2083,且辅助阴极层2083与阴极层303通过过孔连接,能够降低第一电极层701与阴极层303同层设置时,导致图案化处理后形成的阴极层303的导电面积减小,导致阴极层303电阻较高的概率,且辅助阴极层2083能够增加阴极层303的导电面积,降低阴极层303的电阻,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良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走线层2081、第二走线层2082和辅助阴极层2083同层设置,即第一走线层2081、第二走线层2082和辅助阴极层2083可以采用同一掩膜版进行图案化处理后形成,可以简化第一走线层2081、第二走线层2082和辅助阴极层2083的制作流程,降低制作工艺复杂度,且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膜层结构,降低膜层厚度,进而降低显示面板100厚度,降低显示面板100生产成本。
可选的,第一走线层2081、第二走线层2082及辅助阴极层2083可以设置于不同层,以降低第一走线层2081、第二走线层2082及辅助阴极层2083产生干扰的概率。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致变色层702还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对电极层7021、离子传输层7022和电致材料层7023。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电致变色层70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对电极层7021、离子传输层7022和电致材料层7023。对电极层7021又称之为离子存储层,对电极层7021用于存储和提供电致变色材料需要的离子,起电荷平衡作用,对电极层7021的材质包括氧化硅、五氧化二钒和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等,对电极层7021可通过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制备。离子传输层7022为电解质层,用于传输导电离子,离子传输层7022的材质包括钴酸锂、高氯酸钾、钽酸锂和铌酸锂等,离子传输层7022可通过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制备。电致材料层7023用于使电致变色层702电致变色,电致材料层7023的材质包括钼、铌、钛等的氧化物等,电致材料层7023可通过溅射镀膜、电子束蒸发和沉积等方式制备。
可选的,如图12所示,变色复合层7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第一电极层701靠近衬底基板1一侧的扩散阻挡层10,扩散阻挡层10用于防止玻璃中的离子在热工艺过程中渗入导电层7012,扩散阻挡层10的材质包括氮化硅和氧化硅等,扩散阻挡层10可通过PECVD(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方式制备。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100。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器、电视机、画屏、广告屏、电子纸等。由于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100,因此显示装置具有上述显示面板100所具有的全部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且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
彩膜层,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多个像素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间隔分布的多个色阻块,所述多个色阻块与所述多个像素单元对应设置;
变色复合层,所述变色复合层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中空区,所述多个色阻块置于所述多个中空区内,所述变色复合层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层、电致变色层及第二电极层,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彩膜层的厚度;
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及所述第二电极层电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层及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电致变色层施加电压使所述电致变色层的透过率降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变色复合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桥接层、覆盖层及触控图案层,所述桥接层与所述触控图案层通过过孔连接,所述桥接层与所述第二电极层同层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厚度为5μm至1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遮光层和导电层,所述遮光层相较于所述导电层更加靠近所述衬底基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的像素限定层,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像素开口;
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晶体管和与所述晶体管连接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像素单元包括的多个发光单元置于所述多个像素开口内,所述发光单元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阳极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阴极层同层设置,所述像素限定层为不透光材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晶体管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有源层、第一栅极绝缘层、栅极金属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及源漏金属层,所述源漏金属层包括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通过过孔与所述有源层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源漏金属层与所述阳极层之间的第一平坦化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源漏金属层连接,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源漏金属层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走线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走线层和第二平坦化层,所述阳极层与所述第二走线层通过过孔连接,且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源漏金属层通过过孔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走线层同层设置的第一走线层和辅助阴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走线层连接,所述辅助阴极层与所述阴极层通过过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还包括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对电极层、离子传输层和电致材料层。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893177.3A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51670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3177.3A CN115167020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93177.3A CN115167020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7020A CN115167020A (zh) 2022-10-11
CN115167020B true CN115167020B (zh) 2023-10-20

Family

ID=83497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93177.3A Active CN115167020B (zh) 2022-07-27 2022-07-27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670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65613A (zh) * 2023-06-29 2023-08-29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199A (zh) * 2015-11-17 2016-01-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73463A (zh) * 2018-11-13 2019-03-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柔性显示面板
CN110061151A (zh) * 2019-05-17 2019-07-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设备
CN111863920A (zh) * 2020-07-29 2020-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7281A (zh) * 2021-03-31 2021-07-0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10409A (zh) * 2021-06-10 2021-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WO2021233437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721196A (zh) * 2022-05-12 2022-07-08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8199A (zh) * 2015-11-17 2016-01-2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73463A (zh) * 2018-11-13 2019-03-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柔性显示面板
WO2020098152A1 (zh) * 2018-11-13 2020-05-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柔性显示面板
CN110061151A (zh) * 2019-05-17 2019-07-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设备
WO2020233284A1 (zh) * 2019-05-17 2020-1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233437A1 (zh) * 2020-05-22 2021-11-25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1863920A (zh) * 2020-07-29 2020-10-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7281A (zh) * 2021-03-31 2021-07-0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10409A (zh) * 2021-06-10 2021-09-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14721196A (zh) * 2022-05-12 2022-07-08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67020A (zh) 2022-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52946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light transmitting region of non-through-hole structure
EP2866261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725981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insulated reflective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113230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2626690B1 (ko) 표시장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CN11537715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190023758A (ko)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05003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ver window thereof
JP201202704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7182892A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3013199A (zh) 包括用于摄像头的透视区域的显示装置
US20230105154A1 (en) Display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210078129A (ko) 표시 장치
KR102245505B1 (ko)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40179993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CN1151670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088073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GB2594117A (en) Display device
WO2018179133A1 (ja) 表示デバイス、表示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表示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成膜装置、コントローラ
KR20160030699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587708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그를 포함한 헤드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23026300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10153071A (ja) El装置、el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4864637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KR102047746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