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50534A -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50534A
CN115150534A CN202210737418.5A CN202210737418A CN115150534A CN 115150534 A CN115150534 A CN 115150534A CN 202210737418 A CN202210737418 A CN 202210737418A CN 115150534 A CN115150534 A CN 115150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photosensitive element
lens group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374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374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505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150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505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所述设备本体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包括: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具有可透过光线的透光部,所述功能组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承载且电连接于所述功能组件,所述感光元件对应所述透光部设置以接收来自所述镜头的光线。本申请提供的设备本体可以可拆卸地连接镜头,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用不同类型的镜头,从而也就提高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克服了镜头可选焦段数量受限的问题。

Description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拍摄功能已成为手机等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为了提升用户的拍摄体验,电子设备上通常搭载有多个摄像头,在各摄像头之间可实现从广角到长焦等各个焦段切换的摄影需求。然而,由于电子设备的配置空间有限,限制了焦段的可使用数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所述设备本体可以可拆卸地连接镜头,使得用户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用不同类型的镜头,从而也就提高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克服了镜头可选焦段数量受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包括: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具有可透过光线的透光部,所述功能组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以及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承载且电连接于所述功能组件,所述感光元件对应所述透光部设置以接收来自所述镜头的光线。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镜头及设备本体,所述镜头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设备本体,且与所述设备本体的感光元件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设备本体和镜头设计为可拆卸连接,用户则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用不同类型的镜头,从而也就提高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克服了镜头可选焦段数量受限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当不需要拍摄时,将镜头和设备本体拆分携带即可,从而可以避免整机过厚而不便携带的问题。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讲,本申请提供的设备本体上的感光元件可以设计的足够大,从而提升成像质量。同时,本申请中功能组件上的透光部可以设计为实体区域,从而将功能组件的内部与外界隔离开,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设备本体形式更容易实现防水防尘。此外,将感光元件设置于功能组件上,使得多种镜头共用一个感光元件,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设备本体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电子设备中感光元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设备本体上关于透光部的设置形式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盖上关于透光部的设置形式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盖上关于透光部的设置形式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后盖上关于透光部的设置形式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后盖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关于镜头和设备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关于镜头和设备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镜头的另一形态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内部的数据传输关系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内部的数据传输关系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滤光片设置于镜头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滤光片设置于设备本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所述电子设备100包括镜头20及设备本体10。所述设备本体10包括功能组件110及感光元件120。所述镜头2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功能组件110,且与所述感光元件120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镜头20与设备本体10为可拆卸连接,因而用户可以根据拍摄需求更换为不同类型的镜头20,提高了用户对于镜头20的选用自由度,从而可以较好的适配于当前的拍摄场景。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10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拍摄装置、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电视机、车载记录仪、电子阅读器等。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仅以电子设备100为手机进行示例性说明,但不应视作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
所述功能组件110是指电子设备100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实现电子设备100主要功能的电子组件以及保护、承载这些电子组件的壳体。
所述镜头20用于收集光线。镜头20可以为变焦镜头20,也可以是定焦镜头20。所述感光元件120(也可称为感光芯片或图像传感器或Sensor)用于接收来自镜头20的光线,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请参照图3,感光元件120具有成像面M,所述成像面M为感光元件120上接收光线的靶面。感光元件120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也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
所述感光元件120的厚度方向与功能组件110的厚度方向一致。如此设置,功能组件110的厚度则不会限制感光元件120长度或宽度的增加,从而可以将长度和宽度设置的较大以增大成像面M,从而使得成像质量得以提升。
所述感光元件120可以但不仅限于采用如下表1所示的规格。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感光元件120以全画幅(36mm×24mm)的规格进行示例性说明。
Figure BDA0003716402020000031
需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求,镜头20可以连接于设备本体10的任意一侧,例如,镜头20可以设置于设备本体10的正面、背面、侧面。可以理解的是,设备本体10的类型不同,其正面、背面、侧面等称呼的定义可能不同,在此不一一详述。
请参照图1,所述镜头20包括承载座220和至少一个透镜组210,所述承载座220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设备本体10。承载座220的总体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为圆形、矩形、棱形、三角形、五边形等。所述承载座220具有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贯穿承载座220的相背两侧。容纳空间用于收容所述透镜组210。透镜组210用于收集被摄景物的光线,并将光线聚焦于感光元件120。一个透镜组210包含多枚镜片,镜片的数量可以但不仅限于为2枚、3枚、4枚、5枚、6枚等。当镜头20安装于设备本体10时,容纳空间与感光元件120相对,换而言之,透镜组210与感光元件120相互面对,如此以确保穿过透镜组210的光线能够到达感光元件120。需说明的是,透镜组210的焦距可以是固定值(即定焦),透镜组210的焦距也可以是范围值(即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简称变焦)。
透镜组210可以但不仅限于用于超广角、广角、标准、人像、中长焦、长焦等类型的拍摄。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超广角的焦距范围为6mm~12mm,广角的焦距范围为13mm~24mm,标准的焦距范围为25mm~50mm,人像的焦距范围为51mm~90mm,中长焦的焦距范围为91mm~200mm,长焦的焦距范围为201mm~600mm。
下面结合附图从镜头20仅包含一个透镜组210以及包含多个透镜组210的角度来分类例举镜头20的各种可行的实施形式。
请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镜头20仅包含一个透镜组210,所述感光元件120具有成像面M。所述透镜组210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整个所述成像面M,以使整个所述成像面M作为成像区域,也就是说,该透镜组210利用整个感光元件120的成像面M进行成像。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个透镜组210而言,其对应的成像面M越大,捕获光子则越多,感光性能越好,信噪比越低,动态范围越大,背景虚化效果越好。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仅包含一个透镜组210的镜头20,由于该透镜组210可将光线引导至整个成像面M,当电子设备100利用该镜头20拍摄时,所获得的图像质量最佳,成像效果最好。
请参照图1,可选的,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组210的焦距在13mm~24mm范围内,也就是说,该镜头20可以作为广角镜头20使用。透镜组210的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13mm、15mm、18mm、20mm、23mm、24mm等。透镜组210的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13mm~24mm、13mm~20mm、15mm~20mm、15mm~24mm等。可选的,感光元件120采用全画幅(36mm×24mm)规格,使用该规格可使画质媲美单反相机。
请参照图4,可选的,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镜组210的焦距在91mm~200mm范围内,也就是说,该镜头20可以作为中长焦镜头20使用。透镜组210的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91mm、100mm、115mm、130mm、150mm、171mm、180mm、195mm、200mm等。透镜组210的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91mm~200mm、91mm~180mm、100mm~150mm、100mm~200mm等。可选的,感光元件120采用全画幅(36mm×24mm)规格,使用该规格可使画质媲美单反相机。
请参照图5和图6,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镜头20仅包含一个透镜组210,所述感光元件120具有成像面M。所述透镜组210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部分所述成像面M,以使部分所述成像面M作为成像区域(如图6所示的虚线框选区域),也就是说,该透镜组210利用感光元件120的部分成像面M进行成像。一般而言,在光学规格一定的前提下,透镜组210所对应的成像区域越大,该透镜组210的厚度则越大,从而使得透镜的整体厚度较大(如第一实施例中的图1和图4所示),最终导致电子设备100的局部厚度较大,其中,所述透镜组210、镜头20、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是指沿光轴方向的尺寸。相较于第一实施例而言,本实施例中透镜组210所对应的成像区域仅为成像面M的一部分,因而透镜组210的厚度可以做的更小,整个镜头20的厚度从而得以减小,搭配较小厚度的镜头20的电子设备100更便于用户随时随地携带以及使用。可选的,感光元件120采用全画幅(36mm×24mm)规格,透镜组210对应的成像区域尺寸大小为APS-C(22.3mm×14.9)规格,该镜头20可称之为大像面单摄镜头20。
请参照图7和图8,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镜头20包括多个透镜组210,所述感光元件120具有成像面M。每个所述透镜组210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部分所述成像面M,以使所述成像面M形成与所述透镜组210数量相同的多个成像区域,且所述多个成像区域不重叠,或者说,各个透镜组210在感光元件120上的投影不重叠。换而言之,一个透镜组210对应一个成像区域S1,且不同透镜组210对应的成像区域不同,如此以使多个透镜组210共用一个感光元件120,且各个透镜组210利用不同的成像区域进行成像。由第二实施例中的介绍可知,透镜组210对应的成像区域的尺寸越小,透镜组210本身的厚度则越小。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透镜组210共用一个感光元件120,每个透镜组210分配的成像区域都较小,从而可以将整个镜头20的厚度做的较小,如此则更便于用户携带搭配了较小厚度镜头20的电子设备100。此外,一个镜头20上的多个透镜组210可以设计为从属于不同的焦段,这样就相当于同时集成了多个焦段的摄像头,拍摄自由度大,可选择性多。
需说明的是,多个透镜组210是指透镜组210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两个,具体数量可以但不仅限于为2个、3个、4个、5个、6个、7个等。每个透镜组210从属的焦段可以为超广角、广角、标准、人像、中长焦、长焦等。相应的,每个透镜组210可以用于超广角拍摄、广角拍摄、标准拍摄、人像拍摄、中长焦拍摄、长焦拍摄等。每个透镜组210所对应的成像区域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尽相同。
请参照图7和图8,可选的,在上述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透镜组210的数量为六个,分别为第一透镜组211、第二透镜组212、第二透镜组212、第三透镜组213、第四透镜组214、第五透镜组215、第六透镜组216。
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211的等效焦距范围在6mm~12mm范围内,用于超广角拍摄。第一透镜组211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6mm、7mm、8mm、9mm、10mm、11mm、12mm等。第一透镜组211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6mm~12mm、6mm~11mm、8mm~12mm、7mm~11mm等。第一透镜组211对应于第一成像区域S1,第一成像区域S1用于形成第一图像。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212的等效焦距范围在13mm~24mm范围内,用于广角拍摄。第二透镜组212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13mm、15mm、16mm、17mm、18mm、20mm、22mm、24mm等。第二透镜组212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13mm~24mm、13mm~20mm、15mm~24mm、14mm~23mm等。第二透镜组212对应于第二成像区域S2,第二成像区域S2用于形成第二图像。
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213的等效焦距范围在25mm~50mm范围内,用于标准拍摄。第三透镜组213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25mm、28mm、30mm、35mm、37mm、40mm、46mm、50mm等。第三透镜组213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25mm~50mm、25mm~40mm、31mm~50mm、30mm~45mm等。第三透镜组213对应于第三成像区域S3,第三成像区域S3用于形成第三图像。
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214的等效焦距范围在51mm~90mm范围内,用于人像拍摄。第四透镜组214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51mm、58mm、60mm、66mm、70mm、78mm、82mm、90mm等。第四透镜组214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51mm~90mm、51mm~80mm、60mm~85mm、60mm~90mm等。第四透镜组214对应于第四成像区域S4,第四成像区域S4用于形成第四图像。
其中,所述第五透镜组215的等效焦距范围在91mm~200mm范围内,用于中长焦拍摄。第五透镜组215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91mm、100mm、115mm、130mm、150mm、171mm、180mm、195mm、200mm等。第五透镜组215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91mm~200mm、91mm~180mm、100mm~150mm、100mm~200mm等。第五透镜组215对应于第五成像区域S5,第五成像区域S5用于形成第五图像。
其中,所述第六透镜组216的等效焦距范围在201mm~600mm范围内,用于长焦拍摄。第六透镜组216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201mm、260mm、300mm、350mm、410mm、490mm、500mm、550mm、600mm等。第六透镜组216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201mm~210mm、300mm~320mm、570mm~580mm等。第六透镜组216对应于第六成像区域S6,第六成像区域S6用于形成第六图像。
请参照图8,可选的,感光元件120采用全画幅(36mm×24mm)规格,且第一成像区域S1、第二成像区域S2、第三成像区域S3、第四成像区域S4、第五成像区域S5、第六成像区域S6的大小均为1/1.56inch。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20可称之为小像面六摄。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每个透镜组210所对应的成像区域小,镜头20厚度可以做的较小,从而便于携带,同时,该镜头20可以进行多个焦段的拍摄,相当于集成了多个摄像头。
请参照图9和图10,可选的,在上述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透镜组21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七透镜组217、第八透镜组218。所述第七透镜组217的等效焦距范围在6mm~12mm范围内,用于超广角拍摄。所述第八透镜组218的等效焦距范围在13mm~24mm范围内,用于广角拍摄。
其中,第七透镜组217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6mm、7mm、8mm、9mm、10mm、11mm、12mm等。第七透镜组217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6mm~12mm、6mm~11mm、8mm~12mm、7mm~11mm等。第七透镜组217对应于第七成像区域S7,第七成像区域S7用于形成第七图像。
其中,第八透镜组218的等效焦距可以为固定值,比如13mm、15mm、16mm、17mm、18mm、20mm、22mm、24mm等。第八透镜组218的等效焦距也可以为范围值,比如13mm~24mm、13mm~20mm、15mm~24mm、14mm~23mm等。第八透镜组218对应于第八成像区域S8,第八成像区域S8用于形成第八图像。
请参照图10,可选的,感光元件120可以采用全画幅(36mm×24mm)规格。第七成像区域S7、第八成像区域S8的大小均为1inch。本实施方式提供的镜头20可以称之为中等像面双摄。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上述采用六个透镜组210的实施方式而言,本实施方式扩大了单个透镜组210所对应的成像区域,拍摄画质则更好。
当然,除了以上所给出的镜头形式,还存在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例如,请参照图11和图12,镜头20包含第七透镜组217、第八透镜组218,且两个透镜组210的大小不同。其中,第七透镜组217对应于第七成像区域S7,第八透镜组218对应于第八成像区域S8,第七成像区域S7的大小为APS-C(22.3mm×14.9)规格,第八成像区域S8的大小为1/1.56inch。该类镜头20可称之为大小相面双摄。对于其他可行的实施方式在此不一一详述。
需说明的是,图6、图8、图10、图12中的虚线仅是表达感光元件上成像区域的所在位置,并非是指感光元件在该处被物理分割。
请参照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本体10,所述设备本体10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20,所述设备本体10包括功能组件110和感光元件120。所述功能组件110具有可透过光线的透光部T,所述功能组件110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20,以使所述镜头20与所述透光部T相对应。所述感光元件120承载且电连接于所述功能组件110,所述感光元件120对应所述透光部T设置,所述感光元件1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镜头20的光线。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将设备本体10和镜头20设计为可拆卸连接,用户则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选用不同类型的镜头20,从而也就提高了用户的选择自由度,克服了镜头20可选焦段数量受限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成像质量,通常将感光元件的尺寸增大,但伴随着感光元件尺寸增大的同时,镜头的厚度也将增加,导致镜头与手机本体配合后的整机厚度较大而不便于携带。
在本申请中,由于设备本体10与镜头20为可拆卸设计,当不需要拍摄时,将镜头20和设备本体10拆分携带即可,从而可以避免整机过厚而不便携带的问题。因而从这一角度来讲,本申请提供的设备本体10上的感光元件120可以设计的足够大,从而提升成像质量。
在另一相关技术中,将摄像头模组作为独立于设备本体的配件,用户可根据拍摄场景更换不同的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包含了镜头和感光元件,摄像头模组与设备本体通过连接器电性连接,以使摄像头模组形成的图像能够传输的设备本体。然而,在该结构形式中,当每次更换摄像头模组时,摄像头模组均需带电插拔,插拔次数过多可能导致连接器受损,造成信号传输不稳定。而且,每个摄像头模组均配备感光元件将会导致成本大大增加。
而在本申请中,由于感光元件120设置于功能组件110上,镜头20仅仅是用于引导光线,约束光线的传播路径,因而镜头20不需要和功能组件110进行电连接,从而也就避免了上述带电插拔的问题。同时,本申请中功能组件110上的透光部T可以设计为实体区域,从而将功能组件110的内部与外界隔离开,因此,本申请提供的设备本体10形式更容易实现防水防尘。此外,将感光元件120设置于功能组件110上,使得多种镜头20共用一个感光元件120,从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在又一相关技术中,摄像头模组也是作为独立于设备本体的配件,摄像头模组与设备本体在结构层面为可拆卸连接,在通信层面为无线连接。摄像头模组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所拍摄图像传输给设备本体。然而无线传输形式存在延迟的问题,导致用户不能及时看到图像。
而在本申请中,感光元件120设置于功能组件110上,且电连接于功能组件110,因此传输速度更快,用户对于拍摄的体验感更佳。此外,将感光芯片设置在功能组件110上,用户则可以根据需求将同种类型不同规格的镜头20与感光芯片进行搭配,从而突破镜头20与感光元件120的搭配限制。例如,将小尺寸长焦镜头20替换为大尺寸的长焦镜头20,其中,小尺寸的长焦镜头20利用感光元件120的尺寸小,相对而言,大尺寸长焦镜头20利用感光元件120的尺寸更大,因而使用大尺寸长焦镜头20所拍摄的画面质量更佳。
可选的,所述感光元件120与所述功能组件110为可拆卸地电性连接。所谓的可拆卸电性连接是指感光元件120和功能组件110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连接器的公头可以设置在感光元件120上,连接器的母头可以设置在功能组件110上,通过公头和母头实现可拆卸地插拔。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的公头也可以设置在功能组件110上,连接器的母头也可以设置在感光元件120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感光元件120与功能组件110为可拆卸地电性连接,感光元件120则可以随时从功能组件110上拆卸下来,以更换为其他规格类型,从而使用户具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度,以适配于更多的应用场景。
请参照图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部T为所述功能组件110上的透光孔。也就是说,穿过镜头20的光线通过透光孔,直接到达感光元件120,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受到功能组件110的阻挡,因而光线不会因为折射、反射等因素而造成光损失,使得感光元件120能够接收到充足的光线,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像质量。
请参照图7,可选的,当镜头20与功能组件110配合时,镜头20至少部分位于透光孔内,如此可以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的,请继续参照图7,当使用包含多个透镜组210镜头20时,镜头20的外表面与功能组件110的外表面齐平。
请参照图13,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部T为所述功能组件110上透明的实体区域。也就是说,穿过镜头20的光线需要再穿过功能组件110上透明的实体区域,才能够到达感光元件120,而感光元件120则被封藏于功能组件110内。如此设置,则可以避免水渍、灰尘等异物污染感光元件120,以及避免外物磕碰感光元件120而导致感光元件120受损。
请参照图14,可选的,功能组件110可以包括显示屏111、中框112、后盖113,显示屏111和后盖113均连接于中框112,且设置于中框112的相背两侧。后盖113和中框112构成容置空间K,感光元件120设置在该容置空间K内。后盖113具有透光部T,该透光部T正对感光元件120设置。
请参照图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透光部T为贯穿后盖113的透光孔,该透光孔连通容置空间K,以使感光元件120显露于外界。
请参照图15,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13包括主盖体1131及透光盖板1132,所述主盖体1131具有通孔,所述透光盖板1132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透光盖板1132构成所述透光部T。
请参照图16和图17,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113具有第一预设区域Y1和第二预设区域Y2,所述后盖113包括透光层1133和遮光涂层1134,所述遮光涂层1134覆盖于所述透光层1133的一侧,且所述遮光涂层1134在所述透光层1133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Y1内,以使位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Y2的所述透光层1133构成所述透光部T。
进一步的,所述设备本体10与镜头2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磁性吸附、卡接、螺纹连接等,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示例性描述。
请参照图18,可选的,设备本体1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130,镜头20还包括第二磁性件230,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230可以磁性相吸,从而实现将镜头20与设备本体10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第一磁性件130可以为电磁铁,第二磁性件230可以为具有磁性物质的磁性体(比如磁铁)。设备本体1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于第一磁性件130,且可以控制第一磁性件130的通断以及磁场强弱。当镜头20已对应设备本体10的透光部T放置时,用户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磁性件130通电,并将第一磁性件130的磁场强度调整为第一强度,以吸附镜头20上的第二磁性件230,使镜头20得以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当用户需要将镜头20取下时,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磁性件130断电,第一磁性件130和第二磁性件230不再吸附。或者,当用户需要将镜头20取下时,通过控制器将第一磁性件130的磁场强度调整为第二强度,第二强度小于第一强度,且第二强度对应的磁吸力大于镜头20的重力,这样既可以避免镜头20掉落,又减小了磁吸力以便于用户取下镜头20。
请参照图19和图20,可选的,镜头20的承载座220包括座体部221、第一伸缩部222、第一固定部223、第二伸缩部224、第二固定部225。其中,第一伸缩部222和第二伸缩部224分别连接于座体部221的相背两侧。第一固定部223弯折连接于第一伸缩部222远离座体部221的一端。第二固定部225弯折连接于第二伸缩部224远离座体部221的一端。第一伸缩部222和第二伸缩部224均可以伸长或缩短,且处于伸长状态的第一伸缩部222以及处于伸长状态的第二伸缩部224均具有缩短的趋势(下面简称为收缩特性)。当第一伸缩部222和第二伸缩部224伸长时,第一固定部223和第二固定部225的距离增大,此时可将第一固定部223和第二固定部225置于设备本体10的相背两侧,通过第一伸缩部222和第二伸缩部224的收缩特性,第一固定部223和第二固定部225则可以分别抵接压紧于设备本体10的相背两侧的侧边,从而则可以实现将镜头20固定在设备本体10上。当需要取下镜头20时,将第一伸缩部222和第二伸缩部224拉长,使第一固定部223和第二固定部225和设备本体10分离即可。
请参照图21,所述功能组件110还包括图像处理器114。图像处理器114电连接于感光元件120与显示屏111。图像处理器114用于直接或间接的将感光元件120接收的光信号进行处理,以形成图像,然后再将图像发送给显示屏111,显示屏111则显示相应的图像。
请参照图22,可选的,镜头20还可以包括身份芯片240,身份芯片240用于记录镜头20的参数信息,镜头20的参数信息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镜头20类型(比如广角、人像、标准等)、透镜组210数量(比如单透镜组210、双透镜组210、六透镜组210等)。需说明的是,镜头20的类型不同,身份芯片240所记录的关于镜头20的参数信息也不同。进一步的,功能组件110还可以包括识别芯片115,识别芯片115和图像处理器114电连接。当镜头20靠近功能组件110时,识别芯片115可以感应到身份芯片240,并获取当前镜头20的参数信息,且将镜头20的参数信息直接或间接的发送给图像处理器114,以使图像处理器114能够根据镜头20的参数信息对所采集图像进行正确的处理。其中,识别芯片115获取身份芯片240中数据的形式可以为无线方式,即识别芯片115与身份芯片240并未电连接,当然,两者也可以通过电连接的形式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说明,对于包含了多个透镜组210的镜头20而言,感光元件120上对应多个透镜组210形成多个成像区域,图像处理器114则可以形成多幅图像,且图像数量与透镜组210数量相等,即一个透镜组210用于形成一幅图像,多个透镜组210则可以形成相同数量的多幅图像。而在拍摄时,用户只需要其中的一幅图像,此时图像处理器114则在多幅图像中裁切出用户所需要的图像,然后输出给显示屏111,以使显示屏111显示用户所需的图像。可以理解的是,图像处理器114所裁切图像所在区域的大小、位置等参数与镜头20的规格类型有关,识别芯片115将镜头20的参数信息发送给图像处理器114后,图像处理器114则可以确定所裁切图像所在区域的大小、位置等参数,从而进行正确的裁切处理。
可选的,当使用的镜头20包含了多个透镜组210时,显示屏111可以同屏显示多幅图像(图像数量与透镜组210数量相同)。所述显示屏111可以为触摸屏,用于接收触摸操作。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触摸显示屏111的形式在同屏显示的多幅图像中选取所需要的图像。当显示屏111感测到用户的触摸操作时,将直接或间接的向图像处理器114发送触摸命令,触摸命令包含用户所需图像的位置信息等。随后,图像处理器114根据触摸命令在多幅图像中裁切出用户所需要的图像,然后传输给显示屏111,显示屏111则全屏显示用户所需要的图像。
可选的,当使用的镜头20包含了多个透镜组210时,感光元件120上对应多个透镜组210形成多个成像区域,且多个成像区域间隔设置(如图8、图10、图1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将多个成像区域间隔开来,可以避免光线相互干扰,确保成像质量。进一步的,当识别芯片115将镜头20的参数信息发送给图像处理器114后,图像处理器114将对应于各个成像区域的图像进行裁切,然后再拼接各个图像,最后传输给显示屏111,显示屏111最终则同屏显示出多幅图像,且多幅图像紧密相接而无间隔。可以理解的是,多个间隔设置的成像区域所对应的图像若不进行裁切、拼接处理,而直接传输给显示屏111,显示屏111则会同屏显示多幅间隔设置的图像,然而,显示屏111的显示区域有限,多幅间隔设置的图像将不利于用户的观看。而通过图像处理器114进行裁切、拼接处理后,显示屏111所显示的多幅图像之间则无间隔,这样更利于用户查看每幅图像的细节。
对于仅包含了一个透镜组210的镜头20而言,当仅有部分成像面M作为成像区域时(如图6所示),图像处理器114可事先将对应于成像区域的图像进行裁切,然后再传输给显示屏111,使得显示屏111能够全屏显示图像,从而避免了显示屏111显示的图像周缘为黑边的情况。
对于仅包含了一个透镜组210的镜头20而言,当整个成像面M作为成像区域时,图像处理器114可以不用裁切而直接传输给显示屏111。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图像处理器114也可以将图像的局部区域裁切出来传输给显示屏111。
请参照图23和图24,所述电子设备100还包括滤光片30,所述滤光片30承载于所述设备本体10或所述镜头20,且与所述感光元件120相对设置,即滤光片30在感光元件120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感光元件120的范围内。所述滤光片30用于过滤向所述感光元件120传播的光线,以消除不必要的光线,从而提高有效分辨率和彩色还原性。所述滤光片30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红外滤光片30。
请参照图2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滤光片30设置于镜头20上,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100更换镜头20时,滤光片30也将随镜头20被更换。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镜头20可以搭配不同的滤光片30类型,用户则可以根据需求选用搭配有所需滤光片30类型的镜头20,因此,将滤光片30设置于镜头20上的形式,有利于用户选用滤光片30。需说明的是,滤光片30可以设置于镜头20的物侧,即光线首先经过滤光片30再到达镜片;滤光片30也可以设置在镜头20的像侧,即光线首先经过镜片再到达滤光片30;滤光片30还可以设置在各镜片之间。
请参照图24,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滤光片30设置于设备本体10上,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100更换镜头20时,滤光片30不会随镜头20更换,而是,所有不同类型的镜头20都共用同一个滤光片30,如此可以减小镜头20的成本。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包括:
功能组件,所述功能组件具有可透过光线的透光部,所述功能组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镜头;以及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承载且电连接于所述功能组件,所述感光元件对应所述透光部设置以接收来自所述镜头的光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功能组件为可拆卸地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为所述功能组件上的透光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为所述功能组件上透明的实体区域。
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镜头及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设备本体,所述镜头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设备本体,且与所述设备本体的感光元件相对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包括承载座和透镜组,所述承载座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设备本体,所述承载座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收容所述透镜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仅包含一个透镜组,所述感光元件具有成像面,所述透镜组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整个所述成像面,以使整个所述成像面作为成像区域。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仅包含一个透镜组,所述感光元件具有成像面,所述透镜组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部分所述成像面,以使部分所述成像面作为成像区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包括多个透镜组,所述感光元件具有成像面,每个所述透镜组用于引导光线照射于部分所述成像面,以使所述成像面形成多个成像区域,且所述多个成像区域不重叠。
10.如权利要求5-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滤光片,所述滤光片承载于所述设备本体或所述镜头,且与所述感光元件相对设置,所述滤光片用于过滤向所述感光元件传播的光线。
CN202210737418.5A 2022-06-27 2022-06-27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1505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7418.5A CN115150534A (zh) 2022-06-27 2022-06-27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37418.5A CN115150534A (zh) 2022-06-27 2022-06-27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50534A true CN115150534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08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37418.5A Pending CN115150534A (zh) 2022-06-27 2022-06-27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150534A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7200A1 (en) * 2005-01-05 2006-07-06 Pentax Corporation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CN103581546A (zh) * 2012-07-20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镜头单元
CN103945094A (zh) * 2013-06-28 2014-07-23 路宽 移动终端外接摄像组件
JP2015130639A (ja) * 2014-01-09 2015-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15130557A (ja) * 2014-01-06 2015-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17224915A (ja) * 2016-06-14 2017-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再生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CN110505387A (zh) * 2019-08-29 2019-1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终端和图像获取方法
CN211047010U (zh) * 2019-11-27 2020-07-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外挂镜头模组以及组合套件
WO2020192437A1 (zh) * 2019-03-22 2020-10-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组件和组装方法
CN111917946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468684A (zh) * 2019-09-09 2021-03-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CN112804383A (zh) * 2021-01-28 2021-05-1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839148A (zh) * 2020-12-23 2021-05-25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紫外辐射强度检测方法
CN112969063A (zh) * 2021-02-02 2021-06-15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镜头识别系统及方法
CN214627125U (zh) * 2021-03-25 2021-11-0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摄像头以及电子设备
CN114047162A (zh) * 2021-11-24 2022-0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6751828U (zh) * 2021-12-29 2022-06-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47200A1 (en) * 2005-01-05 2006-07-06 Pentax Corporation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
CN103581546A (zh) * 2012-07-20 2014-02-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镜头单元
CN103945094A (zh) * 2013-06-28 2014-07-23 路宽 移动终端外接摄像组件
JP2015130557A (ja) * 2014-01-06 2015-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15130639A (ja) * 2014-01-09 2015-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17224915A (ja) * 2016-06-14 2017-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再生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WO2020192437A1 (zh) * 2019-03-22 2020-10-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镜头组件和组装方法
CN111917946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505387A (zh) * 2019-08-29 2019-1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成像系统、终端和图像获取方法
CN112468684A (zh) * 2019-09-09 2021-03-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具有该摄像头模组的移动终端
CN211047010U (zh) * 2019-11-27 2020-07-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外挂镜头模组以及组合套件
CN112839148A (zh) * 2020-12-23 2021-05-25 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紫外辐射强度检测方法
CN112804383A (zh) * 2021-01-28 2021-05-14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969063A (zh) * 2021-02-02 2021-06-15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镜头识别系统及方法
CN214627125U (zh) * 2021-03-25 2021-11-05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摄像头以及电子设备
CN114047162A (zh) * 2021-11-24 2022-02-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16751828U (zh) * 2021-12-29 2022-06-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移动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0870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を有する携帯端末装置
TWI704404B (zh)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JP5128245B2 (ja) 撮像装置
KR20090058229A (ko) 듀얼 카메라 모듈
CN101771816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及成像方法
JP2003143459A (ja) 複眼撮像系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装置
CN108293089B (zh) 用于正常拍摄和红外拍摄两者的相机模块
WO2022057196A1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180324364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device thereof
CN103973945A (zh) 照相机模块
CN103297573A (zh) 一种可实现光学变焦的手机摄像模块
WO2018166261A1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潜望式镜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US8514271B2 (en) Stereo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7895135B (zh) 虹膜扫描相机模块及包括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5150534A (zh) 设备本体及电子设备
JP2007150988A (ja) 撮像装置
US10237475B2 (en) Camera module
CN102971668B (zh) 摄像装置
US20190253590A1 (en) Camera Module
JP2007121745A (ja) 撮像装置
CN103379262A (zh) 成像单元和成像装置
CN217216688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4375492U (zh)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WO2017197690A1 (zh) 一种移动终端自拍装置
EP4207719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