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5136A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5136A
CN115145136A CN202210304964.XA CN202210304964A CN115145136A CN 115145136 A CN115145136 A CN 115145136A CN 202210304964 A CN202210304964 A CN 202210304964A CN 115145136 A CN115145136 A CN 115145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heater
spacer
heating element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49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棉谷友宏
酒井雄大
荣木天
德永良平
近藤晃洋
北林佑太
菊川里奈
川崎広贵
藤井骏策
董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579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5476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579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5476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145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5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4Power supply control, e.g. power-saving mode, automatic power turn-of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温度检测部配置成与加热器非接触地与发热体对置,并对发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间隔件使加热器与温度检测部为非接触的状态。间隔件在发热体升温至规定温度以上时发生熔融,从而在加热器与温度检测部之间形成隔离部。隔离部中没有从加热器导通至温度检测部的空隙。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普通的定影装置中,在加热器与周边部件之间具备间隔件。
发明内容
定影装置具备温度检测部,温度检测部用于测量加热器的温度。还有,为了使温度检测部较好地检测加热器的过度升温,在温度检测部与加热器之间设置间隔件。间隔件需要在加热器的过度升温时发生熔融,以使温度检测部较好地工作。专利文献1没有公开间隔件熔融的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和加热器。所述定影带对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片材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器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器包含发热体、温度检测部和间隔件。所述发热体通电时进行发热。所述温度检测部配置成与所述加热器非接触地与所述加热器对置,并对所述发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所述间隔件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之间,使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为非接触的状态。所述间隔件具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隔离开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温度检测部,所述隔离部在所述发热体升温至规定温度以上时发生熔融。所述隔离部中没有从所述加热器导通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空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在发热体发生过度升温时,发热体的温度很好地被传递到热敏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多功能一体机。
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的VI-VI截面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图8中的范围A的放大视图。
图10(a)~图10(d)是温度检测部和间隔件。
图11是图9中的XI-XI截面图。
图12(a)~图12(f)是间隔件变化的说明图。
图13(a)~图13(f)是间隔件变化的说明图。
图14是温度检测部的结构图。
图15(a)和图15(b)是间隔件的一个例子。
图16是热敏部的对置面与隔离部的结构图。
图17是比例与温度降低量的关系图。
图18是间隔件厚度与比例的关系图。
图19是隔离部的体积与隔离部的熔融后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中表示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Z轴与铅垂面平行,X轴和Y轴与水平面平行。
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有时记载为“主扫描方向”。还有,Z轴方向有时记载为“副扫描方向”。X轴方向有时记载为“与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都正交的方向”。
参照图1,对多功能一体机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6的多功能一体机1。还有,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定影装置16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定影装置16的图像形成装置3的结构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多功能一体机1具备原稿读取装置2和图像形成装置3。多功能一体机1例如是组合了扫描仪、复印机、打印机、拷贝机、传真机及其它功能的MFP(MultiFunction Printer)。
原稿读取装置2例如具有原稿托盘、原稿进给部、原稿输送部、原稿读取部、光学部件、原稿排出部、原稿排出托盘。
图像形成装置3具备打印机控制部10、打印机驱动部11、片材托盘12、片材进给部13、片材输送部14、图像形成部15、定影部16(定影装置16)、片材排出部17和片材排出托盘18。
打印机控制部10对图像形成装置3的各部件动作进行控制。打印机控制部10也可以作为对多功能一体机1的各部件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打印机控制部10的具体例子是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MPU(Micro-Processing Unit)或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
打印机控制部10能够控制通过定影装置16的片材S的大小。打印机控制部10基于任务的指示,选择片材S的大小,并对进给到片材进给部13的片材S大小作出指示。
打印机驱动部11驱动图像形成装置3的各部件。打印机驱动部11也可以是使多功能一体机1的各部件工作的驱动部。打印机驱动部11的具体例子是电动机、电磁铁、液压缸、气压缸。
片材托盘12对片材S进行装载。片材S是记录介质的一个例子。片材托盘12也可以包含托盘和升降部件。片材进给部13拾取片材托盘12中装载的片材S并进行片材S的进给。片材进给部13的具体例子是搓纸辊。
片材输送部14对片材托盘12所进给来的片材S进行输送。片材输送部14具有输送通路。输送通路是以片材托盘12为起点,经过图像形成部15、定影装置16,延伸到片材排出部17。片材输送部14在输送通路上也可以包含输送辊和配准辊。
输送辊可以在输送通路上配置若干个,对片材S进行输送。配准辊对于片材S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5的时机进行调节。片材输送部14将片材S从片材托盘12开始经由图像形成部15、定影装置16输送到片材排出部17。
图像形成部15基于文档图像数据,通过电子照相方式在片材S上形成未图示的调色剂像。文档图像数据例如表示原稿G的图像。
定影装置16对显影在片材S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定影装置16含有电力供给部19。电力供给部19在后面进行叙述。
片材排出部17将片材S排出到多功能一体机1(图像形成装置3)的壳体的外部。片材排出部17的具体例子是排出辊。
片材排出托盘18对片材排出部17所排出的片材S进行装载。
接下来,参照图3~图1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6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和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6的结构外观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6的结构侧视图。图6是图5中的VI-VI截面图。图7和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16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外观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范围A的放大视图。图10(a)~图10(d)是温度检测部37和间隔件40。图11是图9中的XI-XI截面图。图12(a)~图12(f)和图13(a)~图13(f)是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变化的说明图。
如图3~图6和图11所示,定影装置16包含电力供给部19、定影带20、端部21、端部22、皮带握持部件23、第一皮带握持部件24、第二皮带握持部件25、加压辊30、加热器32、加热器握持部件33、加固用钣金件34和施力部件60。
定影带20对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片材S进行加热。定影带20对在图1的图像形成部15中形成了调色剂像并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6的片材S进行加热,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S上。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定影带20是环状的。定影带20大致是圆筒形状。定影带20具有柔韧性。定影带20可绕着第一旋转轴线L1进行绕圈旋转。定影带20在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上延伸。
如图3所示,端部21和端部22是定影带20在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上的两端部。以下,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有时记载为“旋转轴方向”、“定影带20的旋转轴方向”或“定影带20的宽度方向”。
定影带20还具有未图示的若干层。定影带20例如具有聚酰亚胺层和脱模层。脱模层形成在聚酰亚胺层的外周面上。脱模层例如是由氟树脂制造的耐热性薄膜。
如图3所示,皮带握持部件23将定影带20保持为可绕圈旋转。皮带握持部件23握持住定影带20在旋转轴(第一旋转轴线L1)方向上的端部21和端部22,使定影带20可绕圈旋转。
皮带握持部件23具有第一皮带握持部件24和第二皮带握持部件25。第一皮带握持部件24将定影带20的端部21保持为可绕圈旋转。第二皮带握持部件25将定影带20的端部22保持为可绕圈旋转。
加压部件30一边绕圈旋转一边与定影带20紧密接触,由此对定影带20施加压力。加压部件30大致是圆柱状,配置成与定影带20对置。加压部件30的一个例子是加压辊30。之后,加压部件30有时记载为加压辊30。
加压辊30以第二旋转轴线L2为轴心进行自由旋转。加压辊30沿着第二旋转轴线L2延伸。另外,第二旋转轴线L2与第一旋转轴线L1大致平行。
如图6所示,加压辊30对定影带20进行加压时,内置在定影带20中的加热器握持部件33所握持的加热器32抵接到定影带20。因此,定影带20由加热器32进行加热。
如图3所示,加压辊30具有圆柱状的芯棒301、圆筒状的弹性层302以及脱模层303。弹性层302形成在芯棒301上。脱模层303形成为覆盖弹性层302的表面。
芯棒301以第二旋转轴线L2为轴心进行自由旋转。芯棒301例如由不锈钢或铝形成。弹性层302具有弹性,例如由硅橡胶形成。脱模层303例如由氟树脂形成。
如图6所示,加热器32连接到未图示的电源,并进行发热。加热器32对定影带20进行加热。如图3所示,加热器32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延伸。加热器32例如是面状加热器或细长薄板状加热器。加热器32例如是陶瓷加热器,具有陶瓷基板和电阻发热体。加热器32的厚度例如是1mm。加热器32通过定影带20承受来自加压部件30的压力。
如图6所示,加热器32配置在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对置的位置。如图11所示,通过隔着第一皮带握持部件24与第二皮带握持部件25被施加了压力的加固用钣金件34,加热器32与加热器握持部件33一起被按向定影带20的内周面。
如图7所示,加热器32例如是面状加热器或细长薄板状加热器。加热器32的一个例子是陶瓷加热器。陶瓷加热器具有陶瓷基板和电阻发热体。加热器32的厚度例如是1mm。
如图6所示,加压辊30抵压接触到定影带20,由此在定影带20与加压辊30的接触部分形成狭缝部N。加压辊30抵压接触到定影带20,由此加热器32抵压接触到定影带20的内周面。因此,定影带20被加热器32加热,通过狭缝部N的片材S(图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定影到片材S上。
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上,涂布了润滑油。在定影带20与加热器32之间有润滑油。润滑油在定影带20的内周面与加热器32之间形成油膜。润滑油减轻定影带20与加热器32的摩擦。
润滑油的具体例子是润滑脂(grease)。润滑脂与油相比,其粘度高且没有流动性。因此,在常温下是半固体或呈现半流动性。润滑脂的一个例子是:使钙、钠、锂、铝的脂肪酸盐(脂肪酸的盐)等增稠剂均匀扩散在液状润滑油中,形成半固体状或固体状的物体。
如图7~图11所示,加热器32在面向定影带20的对置面上含有发热体38。在加热器32的对置面的内侧背面,温度检测部37由施力部件60通过间隔件40进行施力而被按压。
发热体38由未图示的电源供给来的电力通电时发热。
温度检测部37配置成与发热体38非接触地与发热体38对置,并对发热体38的温度进行检测。
温度检测部37可以是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一个例子是PTC热敏电阻(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热敏电阻在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电阻值急剧上升。因此,抑制过电流,抑制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通过热敏电阻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温度检测部37也可以是恒温器。恒温器在发热体38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阻断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恒温器的一个例子是热电偶。热电偶在发热体38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发生变形而阻断电路,由此阻断由未图示电源供给来的电力。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通过恒温器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因此能够很好地阻断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如图10(a)所示,温度检测部37含有热敏部51。热敏部51对发热体38的温度进行检测。热敏部51含有对置面52和中央部53。对置面52是热敏部51面向发热体38的面。中央部53是对置面52的中央部。
如图8、图9和图10(b)~图10(d)所示,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配置在温度检测部37与加热器32之间,使温度检测部37与加热器32为非接触的状态。
间隔件41含有隔离部44。如图10(c)和图10(d)所示,间隔件42含有隔离部45。
如图10(b)所示,间隔件41将发热体38与温度检测部37隔离开,并且具有在发热体38升温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发生熔融的隔离部44。
隔离部44或隔离部45位于加热器32与温度检测部37之间,由于发热体38的热会发生熔融。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隔离部44配置在热敏部51中与加热器32对置的对置面52上除了中央部53的端部,使发热体38与温度检测部37为非接触的状态。
如图10(b)所示,间隔件41的隔离部44的形状的一个例子可以是将温度检测部37的对置面52的周围围起来的框状。
隔离部44只要是不覆盖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中央部53的形状即可,不限于图10(b)的形状。
还有,如图10(c)和图10(d)所示,隔离部45配置成包住热敏部51中与加热器32的发热体38对置的对置面52的中央部53,使发热体38与温度检测部37为非接触的状态。
如图10(c)所示,间隔件42的隔离部45的形状的一个例子也可以是将温度检测部37的对置面52的中央部53覆盖住的十字形状。
如图10(d)所示,隔离部44只要是至少不覆盖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中央部53的形状即可,不限于图10(b)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热被温度检测部37夺走,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降低。
另外,作为间隔件40的其它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间隔件具有图10(b)中的隔离部44与图10(c)中的隔离部45相结合的别的隔离部。
不过,图10(b)中的隔离部44或图10(c)中的隔离部45的面积比隔离部44与隔离部45相结合的别的隔离部的面积小。
因此,在发热体38是规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用图10(b)中的隔离部44或图10(c)中的隔离部45时,与别的隔离部相比,发热体38的热不容易被传递到温度检测部37。
因此,与别的隔离部相比,能够更好地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
还有,别的隔离部发生熔融时,别的隔离部中对应于隔离部44的部分与别的隔离部中对应于隔离部45的部分之间的结合部会被其它部分压迫,熔融后别的隔离部可能发生凹凸不平的情况。
图10(b)中的隔离部44或图10(c)中的隔离部45在与别的隔离部相比时,面积不平衡较少,熔融后的隔离部44或隔离部45发生凹凸不平的可能性比别的隔离部少。
接下来,参照图12(a)~图13(f),对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和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随温度的变化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2(d)是正对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时观察到的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和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图12(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图12(d)中的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和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图12(e)和图12(b)的关系与图12(f)和图12(c)的关系也是一样。
如图12(a)和图12(d)所示,发热体38的温度是规定温度以下时,如图10中说明的那样,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是与加热器32隔离开的。因此,抑制了发热体38的热向热敏部51传递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通过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从而抑制定影故障。
如图12(b)和图12(e)所示,发热体38的温度过度升温到规定温度以上后,隔离部44开始熔融。
如图12(e)所示,熔融了的隔离部44从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上除了中央部53的端部开始,朝向中央部53,逐渐将对置面52覆盖。如图12(b)所示,隔离部44的厚度变得比图12(a)中的隔离部44的厚度薄。
如图12(f)所示,隔离部44进一步发生熔融,将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覆盖。如图12(c)所示,隔离部44的厚度变得比图12(b)中的隔离部44的厚度更薄。
如图12(c)和图12(f)所示,熔融后的隔离部44中没有从加热器32导通到温度检测部37的空隙。也就是说,隔离部44变得比平时薄,进一步熔融而没有空隙。因此,热敏部51能够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
图13(d)是正对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时观察到的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和间隔件40的隔离部45。图13(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图13(d)中的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和间隔件40的隔离部45。图13(e)和图13(b)的关系与图13(f)和图13(c)的关系也是一样。
如图13(a)和图13(d)所示,发热体38的温度是规定温度以下时,如图10中说明的那样,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是与加热器32隔离开的。因此,抑制了发热体38的热向热敏部51传递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通过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从而抑制定影故障。
如图13(b)和图13(e)所示,发热体38的温度过度升温到规定温度以上后,隔离部45开始熔融。
如图13(e)所示,熔融了的隔离部45从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中央部53开始朝向端部,逐渐将对置面52覆盖。如图13(b)所示,隔离部45的厚度变得比图13(a)中的隔离部45的厚度薄。
如图13(f)所示,隔离部45进一步发生熔融,将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覆盖。如图13(c)所示,隔离部45的厚度变得比图13(b)中的隔离部45的厚度更薄。
如图13(c)和图13(f)所示,熔融后的隔离部45中没有从发热体38导通到温度检测部37的空隙。也就是说,隔离部45变得比平时薄,进一步熔融而没有空隙。因此,热敏部51能够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发热体38与温度检测部37配置为非接触,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热被温度检测部37夺走,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降低。还有,由于隔离部44中没有从加热器32导通到温度检测部37的空隙,因此,在发热体38过度升温时,发热体38的温度很好地传递到热敏部51。
接下来,参照图2~图11,对定影装置16的结构进一步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6所示,在温度检测部37检测到发热体38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电力供给部19抑制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时发热体38的温度很好地传递到温度检测部37,因此,温度检测部37能够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电力供给部19能够很好地抑制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接下来,如图6所示,加热器握持部件33引导定影带20使其能够绕圈旋转,并握持住对定影带20进行加热的加热器32。加热器32能够安装在加热器握持部件33中与定影带20的内周面对置的面上。加热器握持部件33能够用于安装皮带握持部件23。加固用钣金件34对加热器握持部件33进行加固。
如图10(b)和图10(c)所示,间隔件40也可以具有边缘部43。如图9所示,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的边缘部43由加热器握持部件33进行保持。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加热器握持部件33将间隔件40设置到温度检测部37,因此能够使热敏部51与加热器32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降低。
间隔件40(间隔件41、间隔件42)的隔离部44或隔离部45开始熔融的熔融点是加热器握持部件33的耐热温度以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发热体38的温度达到加热器握持部件33的耐热温度之前,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或隔离部45发生熔融,因此热敏部51能够很好地检测到规定温度。
还有,间隔件40开始熔融的熔融温度比规定温度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应于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或隔离部45发生熔融,因此温度检测部37能够很好地阻断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加热器握持部件33将间隔件40设置到温度检测部37,因此能够使热敏部51与加热器32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降低。
如图4和图6所示,加固用钣金件34对加热器握持部件33进行加固。加固用钣金件34例如是细长状的金属制加固件。如图3所示,加固用钣金件34沿着第一旋转轴线L1延伸。加固用钣金件34也可以是日文假名コ字的形状、U字形状或V字形状。
例如,加固用钣金件34以倒U字的状态被设置到加热器握持部件33。
如图11所示,施力部件60将温度检测部37推向加热器32。还有,随着间隔件40的熔融,施力部件60的作用力使发热体38与温度检测部37的间隔变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热体38过度升温时隔离部44变薄,因此温度检测部37很好地检测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并阻断对于发热体38的电力供给。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9,对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的详细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温度检测部37的结构图。图15(a)和图15(b)是间隔件40的一个例子。图16是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和隔离部45的结构图。图17是比例Sw与温度降低量的关系图。图18是间隔件40的厚度Ts与比例Sw的关系图。图19是隔离部45的体积(Ss×Ts)(mm3)与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之间的关系图。
首先,参照图14,对温度检测部3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温度检测部37的结构图。温度检测部37具有触点70、引导销71、热敏帽72(热敏部51(图10(a)))和双金属片73。
双金属片73通过热敏帽72被加热。双金属片73检测到规定温度以上的温度时,引导销71被双金属片73按压,触点70离开双金属片73。因此,来自未图示电源的通电被阻断。
图14中的斜线部是热敏帽72接触到加热器32和间隔件40的对置面52(图10(a)),对置面52的面积为面积St(mm2)。
接下来,参照图15(a)和图15(b),进一步对间隔件40进行说明。图15(a)和图15(b)是间隔件40的一个例子。图15(a)和图15(b)的间隔件40对应于图10(c)中说明的间隔件42。如图15(a)所示,隔离部45的面积记为面积Ss(mm2),如图15(b)所示,隔离部45的厚度记为厚度Ts(mm)。
然后,说明隔离部45的厚度Ts(mm)、隔离部45的面积Ss(mm2)、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St(mm2)和比例Sw的关系。
图16是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与隔离部45的结构图。如图16所示,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记为面积St(mm2),隔离部45的面积记为面积Ss(mm2)。隔离部45的面积Ss(mm2)与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St(mm2)之比例记为比例Sw。
间隔件40的隔离部44具有较大的热容量,隔离部44的面积Ss(mm2)过大时,在发热体38进行通常设定发热的定影动作中,隔离部44就会吸收发热体38的热。因此,发热体38的热分布会产生不均衡,因定影故障而导致图像质量的劣化。
另一方面,优选为:发热体38过度升温时,隔离部44发生熔融并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覆盖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其理由是,需要将发热体38的过度升温即时正确地传递到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
因此,隔离部44的体积(Ss×Ts)(mm3)过小时,熔融后的隔离部44不能充分地覆盖热敏部51,从而产生空隙。
因此,要求隔离部45的体积(Ss×Ts)(mm3)与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具有适当的关系。
接下来,参照图17~图19,说明用于求出隔离部45的厚度Ts(mm)和比例Sw(隔离部45的面积Ss(mm2)与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St(mm2)之比例Sw)的适当关系的实验结果。
如图16所示,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具有:通过间隔件40的隔离部45接触到加热器32的区域、不接触间隔件40并与加热器32之间具有空隙的区域。如上所述,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上通过间隔件40的隔离部45接触到加热器32的面积之比例Sw能够表示为:比例Sw=(面积Ss(mm2)/面积St(mm2))(式1)。
图17表示:隔离部45的厚度Ts改变后的,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上通过间隔件40的隔离部45接触到加热器32的面积之比例Sw与热敏部51的温度降低量之间的关系。
如图17所示,对于3种厚度Ts(厚度小、厚度中、厚度大),分别测量并标绘了多个比例Sw与该比例Sw时的热敏部51的温度降低量。
由图17可知,在厚度Ts一定的情况下,比例Sw与温度降低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有,图17的中央虚线横轴表示检测不到发热体38温度不均引起图像质量下降这一故障时的阈值,需要将热敏部51的温度降低量抑制到阈值以下。
图18是间隔件40的厚度Ts与比例Sw的关系图。图17中,厚度小的直线与中央横轴相交的阈值、厚度中的直线与中央横轴相交的阈值、厚度大的直线与中央横轴相交的阈值这3点连起来后,成为图18图表那样的线性直线。
图18的线性直线例如是(Sw=1.125Ts-0.1158)(式2)。比例Sw优选为维持(Sw≤1.125Ts-0.1158)(式3)的关系。
比例Sw与厚度Ts是(式3)的关系时,在发热体38进行通常设定发热的定影动作中,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热被温度检测部37的热敏部51吸收,抑制发热体38的热分布产生不均衡,抑制定影故障引起的的图像质量劣化。
接下来,研究隔离部45的厚度Ts(mm)与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之间的关系,使得发热体38过度升温时隔离部44发生熔融后熔融的隔离部44中不产生空隙。
图19是隔离部45的体积(Ss×Ts)(mm3)与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之间关系图。图19中,横轴是隔离部45的体积(Ss×Ts)(mm3),纵轴是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
然后,对于3种面积Ss(接触面积小、接触面积中、接触面积大),分别测量并标绘了多个体积(Ss×Ts)(mm3)与该体积(Ss×Ts)(mm3)时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
由图19可知,相对于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厚度Ts和面积Ss的影响程度较小,依存于间隔件40的体积(Ss×Ts)(mm3)。
也就是说,间隔件40的体积(Ss×Ts)(mm3)相同的话,无论如何改变厚度Ts或面积Ss,都不会对隔离部45的熔融后的面积Ss(mm2)产生影响。
图19中的横轴虚线是熔融后的隔离部45不产生空隙地覆盖热敏部51的必要面积Ss(mm2)的阈值。
由图19可知,比例Sw和厚度Ts优选为维持(Sw≤1.125Ts-0.1158)(式4)的关系。(式4)也可以是小数点后第3位四舍五入,变成(Sw≤1.13Ts-0.12)(式5)。
满足(式4)的关系时,在发热体38发生过度升温的情况下,熔融了的隔离部44能够充分地覆盖热敏部51,不产生空隙。
总结以上的实验结果和考察,可知以下的条件成立。
即,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为面积St(mm2)、隔离部45的面积为面积Ss(mm2)、隔离部45的面积Ss(mm2)与热敏部51的对置面52的面积St(mm2)之比例为比例Sw=(面积Ss(mm2)/面积St(mm2))、隔离部45的厚度为厚度Ts(mm)时,比例Sw≤(1.13Ts(mm)-0.12)且比例Sw≥(1/(4Ts(mm)))。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正常运转时,由于抑制了发热体38的热向热敏部51传递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通过抑制发热体38的温度不均来抑制定影故障。还有,由于隔离部44中没有从加热器32导通到温度检测部37的空隙,因此,在发热体38过度升温时,发热体38的温度很好地传递到热敏部51。
如上所述,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为了便于理解,附图中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等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还有,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材质或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10)

1.一种定影装置,具备定影带和加热器,所述定影带对形成了调色剂像的片材进行加热,所述加热器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包含发热体、温度检测部和间隔件,
所述发热体通电时进行发热,
所述温度检测部配置成与所述加热器非接触地与所述加热器对置,并对所述发热体的温度进行检测,
所述间隔件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之间,使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为非接触的状态,
所述间隔件具有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隔离开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温度检测部,所述隔离部在所述发热体升温至规定温度以上时发生熔融,
熔融后的所述隔离部中没有从所述加热器导通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电力供给部,在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到所述发热体的温度达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时,所述电力供给部抑制对于所述发热体的电力供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是热敏电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是恒温器,在所述发热体的温度达到所述规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恒温器阻断对于所述发热体的电力供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热敏部,
所述隔离部配置在所述热敏部中与所述加热器对置的对置面上除了中央部的端部,使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为非接触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热敏部,
所述隔离部配置成包住所述热敏部中与所述加热器对置的对置面的中央部,使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为非接触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对所述加热器进行握持的加热器握持部件,
所述隔离部开始熔融的熔融点是所述加热器握持部件的耐热温度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包含对温度进行检测的热敏部,
所述间隔件的所述隔离部位于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温度检测部之间,所述隔离部由于所述发热体的热量而发生熔融,
所述热敏部的面积为St(mm2)、所述隔离部的面积为Ss(mm2)、所述隔离部的面积与所述热敏部的面积之比例为Sw=Ss/St、所述隔离部的厚度为Ts(mm)时,Sw≤1.13Ts-0.11,且Sw≥1/(4Ts)。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检测部在所述发热体的温度达到规定温度以上时,阻断对于所述发热体的电力供给,
所述间隔件开始熔融的熔融温度比所述规定温度高。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2210304964.XA 2021-03-30 2022-03-25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51451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7954A JP2022154767A (ja) 2021-03-30 2021-03-3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7954 2021-03-30
JP2021-057953 2021-03-30
JP2021057953A JP2022154766A (ja) 2021-03-30 2021-03-30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5136A true CN115145136A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06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4964.XA Pending CN115145136A (zh) 2021-03-30 2022-03-25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17607A1 (zh)
CN (1) CN11514513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89098A (ja) * 2021-06-10 2022-1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46233B2 (ja) * 2004-12-10 2010-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863739B2 (ja) * 2012-11-21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17607A1 (en)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71257A2 (en) Fixing device preventing excessiv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US6801729B2 (en) Imag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fixing throughput control based on sheet siz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9766578B2 (en) Fixing device
CN108303867B (zh) 定影装置
EP1173046B1 (en) Heater hav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board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using heater
US7801474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device
US963246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269535A1 (en) Heating device for image fixing
JP200200665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5145136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6906972B2 (ja) 像加熱装置
US20230067291A1 (en) Fixing device
JP718806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476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5476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82356B2 (ja) 像加熱装置
JP2007047558A (ja) 加熱定着装置
JP7172307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1593A (ja) ヒータユニッ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2084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92816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596361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16147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393505A1 (en) Fixing device
JP201902048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