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0222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40222B
CN115140222B CN202210312525.3A CN202210312525A CN115140222B CN 115140222 B CN115140222 B CN 115140222B CN 202210312525 A CN202210312525 A CN 202210312525A CN 115140222 B CN115140222 B CN 115140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reinforcing member
pil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125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40222A (zh
Inventor
宫本宗一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40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0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40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40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8Hoods protecting the rider
    • B62J17/086Frame mounted ho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电动车辆(1)具备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对车顶(43)进行支承的支柱(44)、以及配置在供乘员就座的座椅(7)的后方且对支柱(44)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130),支承框架(130)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支柱(44)进行支承的上部管部(131)、以及具有从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管部(132)的侧部管部(133),在弯曲管部(132)上通过连接部(150)而安装有加强构件(140),连接部(150)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车辆,其具备对将挡风玻璃的上端部连结的车顶构件的后部进行支承的支柱和对支柱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例如,参照日本国特开2012-214109号)。日本国特开2012-214109号的支承框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支柱进行支承的上部管部分;以及具有从上部管部分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的侧部管部分。另外,在支承框架上安装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加强板。在日本国特开2012-214109号中,加强板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可能会对座椅后方的货架的容量造成影响。另外,由于安装有多个加强板,因此加强板的安装工时增加,担心制造成本的增大。
例如,作为上述的解决对策,考虑有使构成支承框架的管部分的外径、壁厚增加来作为用于对支承框架进行加强的方案。然而,当提高支承框架整体的刚性时,成本增加、重量增加成为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局部性地提高支承框架的刚性,考虑有对支承框架局部地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
发明内容
然而,在支承框架中,在应力集中的部分通过焊接来安装加强构件的情况下,在加强构件的焊接部(连接部)有时会产生应力集中。作为其对策,考虑有设置多个加强构件而更牢固地固定的方案,但是存在成本增加这样的课题。因此,要求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的连接部的影响地设置加强构件的技术。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的连接部的影响地设置加强构件。
本发明的方案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具备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对车顶进行支承的支承柱、以及配置在供乘员就座的座椅的后方且对所述支承柱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所述支承柱进行支承的横架部、以及具有从所述横架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的柱部,在所述弯曲部上通过连接部而安装有加强构件,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柱部的车宽方向侧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柱部通过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观察下,将在柱部的外周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中心角90度的弧状部分作为“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并将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中心角90度的弧状部分作为“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时,柱部的车宽方向侧面是指柱部的包含车宽方向内侧面及车宽方向外侧面的面。
(2)在上述(1)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以覆盖所述柱部的前后方向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柱部通过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切的剖视观察下,将在柱部的外周上位于前侧的中心角90度的弧状部分作为“柱部的前表面”,并将位于后侧的中心角90度的弧状部分作为“柱部的后表面”时,柱部的前后方向面是指柱部的包含前表面及后表面的面。即,柱部的前后方向面是指柱部的外周面中的车宽方向侧面以外的面。
(3)在上述(1)或(2)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具备在所述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处沿着所述柱部延伸的内侧边部、以及在所述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处沿着所述柱部延伸的外侧边部,所述内侧边部的下端与所述外侧边部的下端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
(4)在上述(3)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内侧边部的下端配置在比所述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接部是焊接部,所述加强构件相对于所述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比所述加强构件相对于所述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大。
(5)在上述(3)或(4)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还具备将所述内侧边部的下端与所述外侧边部的下端连结的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
(6)在上述(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构件、以及具有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构件,在将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向所述柱部安装时,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第二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来定位。
(7)在上述(1)~(6)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强构件具有在所述加强构件相对于所述柱部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孔,所述工具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所述柱部的中心线重叠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1)记载的车辆,具备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对车顶进行支承的支承柱、以及配置在供乘员就座的座椅的后方且对支承柱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支承框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支承柱进行支承的横架部、以及具有从横架部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的柱部,在弯曲部上通过连接部而安装有加强构件,连接部设置于柱部的车宽方向侧面,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本发明者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在具有通过支承框架经由支承柱来支承车辆的车顶的结构的车辆(所谓的带有顶棚的车辆)中,载荷经由支承柱向沿前后方向振动的方向施加,结果是,由于该前后方向的载荷而应力集中于支承框架的柱部。通过本发明者的研究而明确可知,特别是在柱部的前后方向面集中有比柱部的车宽方向侧面高的应力。
根据本结构,通过将连接部设置于柱部的车宽方向侧面,由此与将连接部设置于柱部的前后方向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连接部的影响。因此,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的连接部的影响地设置加强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2)记载的车辆,加强构件以覆盖柱部的前后方向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加强构件能够将在柱部的前后方向面上产生应力的部分牢固地加强。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3)记载的车辆,加强构件具备在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处沿着柱部延伸的内侧边部、以及在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处沿着柱部延伸的外侧边部,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内侧边部的下端及外侧边部的下端与柱部的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陡峭,因此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通过将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从而所述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平缓,因此能够抑制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增大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4)记载的车辆,内侧边部的下端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连接部是焊接部,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比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大,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在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集中有比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高的应力的情况下,内侧边部的下端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且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比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大时,向加强构件的焊接部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内侧边部的下端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且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比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大,由此,即使在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集中有比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高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向加强构件的焊接部的应力集中增大的情况。因此,从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的连接部的影响的观点出发,能够良好地配置内侧边部及外侧边部,并能够良好地设定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及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5)记载的车辆,加强构件还具备将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连结的连结部,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直线形状的情况下,连结部与柱部的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陡峭,因此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由此所述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平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应力集中对所述台阶部分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6)记载的车辆,加强构件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构件、以及具有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构件,在将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向柱部安装时,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来定位,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从而能够将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作为一体结构物而安装于柱部,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相对于柱部的安装精度。
例如,假设在柱部上设置定位用的基准线并使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相互对合于基准线的情况下,可能由于柱部的尺寸不均(外径的大小、正圆度等)而无法将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相互对合于基准线。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来定位,从而不用对柱部设置基准线,因此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相对于柱部的安装自由度提高。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7)记载的车辆,加强构件具有在加强构件相对于柱部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孔,工具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柱部的中心线重叠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工具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柱部的外缘部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担心应力集中对柱部的外缘部的影响。另外,插入到工具孔的工具与柱部的外缘部抵接,因此可能难以相对于柱部组装加强构件。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通过工具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柱部的中心线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柱部的外缘部的影响。此外,插入到工具孔的工具与柱部的中心部抵接,因此能够容易相对于柱部组装加强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取下了靠背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框架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支承框架的包含左侧的弯曲部的周边的主视图。
图5是包含图4的V-V截面的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侧面的说明图。
图6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加强构件的焊接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右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加强构件的焊接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左侧的加强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支承框架的立体图,是表示基于解析结果得到的应力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列举电动车辆作为车辆的一例来进行说明。以下,有时将电动车辆简称为“车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车辆左右中心线CL。需要说明的是,车辆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是在车辆的直立状态下与铅垂方向(重力方向)平行的方向。
<车辆整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将作为转向轮的一轮的前轮2支承于前车身3并将作为驱动轮的左右二轮的后轮4支承于后车身5的三轮的电动车辆1。电动车辆1构成为相对于使左右的后轮4接地的后车身5而能够使前车身3左右摆动(侧倾移动)的摆动式的电动三轮车。电动车辆1能够向车辆前方前进而行驶,并且也能够向车辆后方后退(倒退)。
前车身3具备前轮转向用的车把(手把)6和供乘员就座的座椅7。前车身3将车把6与座椅7之间作为跨骑空间8,在跨骑空间8的下方具备低地板9。前车身3与后车身5经由转动机构(侧倾接头)19而相互连结。图1中符号C1表示转动机构19中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
前车身3具备前车架11。前车架11具备:相对于铅垂方向后倾的头管12;从头管12的后侧向下方延伸之后向后方弯曲的单一的前部框架14;从前部框架14的弯曲部两侧向左右分支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部框架15;从左右的下部框架15的后端部向斜后上方弯曲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部框架16;以及从左右的后部框架16的后端部向后方弯曲延伸的左右一对的货架框架17。
前轮悬架装置(例如伸缩式或下连杆式的前叉)13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头管12。在前轮悬架装置13的下端部支承有前轮2。在前轮悬架装置13的上部一体地设有贯通头管12的杆管13a。车把6能够一体转动地固定于杆管13a。
前车身3由前车身罩23覆盖。前车身罩23具备:将头管12及前部框架14的周边从前方及后方分别覆盖的前罩24及内罩24a;与内罩24a的下端部的后方相连的底板25;在底板25的后方立起的后主体罩28;以及在后主体罩28的上部后方将货架框架17的周围覆盖的货架罩29。通过底板25和左右的下部框架15等构成低地板9。通过货架罩29和左右的货架框架17等构成货架31。
后车身5具备从前车架11独立的后车架(未图示)。转动机构19的前部与前车架11连结。转动机构19中的相对于前部能够相对转动的后部与后车架连结。
后车身5具备配置在左右的后轮4之间的动力单元20。动力单元20使后轮车轴21向左右两侧延伸出,来对左右的后轮4进行支承。后车身5由后车身罩22从上方覆盖。
动力单元20具备作为电动车辆1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原动机)35。在座椅7下方且后主体罩28内设有蓄电池箱33。在蓄电池箱33收容有作为电动马达35的电源的高电压蓄电池、对高电压蓄电池的充放电等进行管理的BMU(Battery Managing Unit)、以及作为辅机电源的12V的低电压蓄电池等(均未图示)。
动力单元20具备收容电动马达35等的单元壳体37。在单元壳体37中配置有对电动马达35的输出进行控制的PCU(Power Control Unit)36。PCU36例如是一体地具备PDU(Power Driver Unit)及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的控制单元。PCU36是电动车辆1的驱动系统的控制部,在起动开关(未图示)的操作后,根据加速操作来对电动马达35进行驱动控制。
电动车辆1具备在前车身3的整个前后设置而将驾驶员的前方及上方覆盖的车顶单元40。车顶单元40具备前围41、挡风玻璃42、车顶43及左右一对的支柱44(支承柱)。例如,车顶单元40作为选项能够通过后安装而装配于前车身3。
前围41具备:成为前车身3的前表面的前整流罩46;以及在前整流罩46的后部安装的内整流罩47。图中符号51表示左右一对的后视镜,符号53表示从前整流罩46朝向挡风玻璃42而向上方延伸的刮水器摇臂。内整流罩47装配于前车身3的前罩24的前表面。
车顶43从挡风玻璃42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挡风玻璃42的上端部和车顶43的前端部以在侧视观察下相互连续的方式呈圆弧状地弯曲。左右的支柱44从下方支承车顶43的后端部。左右的支柱44的下部将在座椅7与货架31之间立起的靠背部100贯通而支承于支承框架130(参照图2)。
在前围41的下方配置有从前车身3的前罩24向前方突出的前照灯支承部91。在前照灯支承部91的前部支承有前照灯92。在前照灯支承部91的左右两侧支承有左右一对的前方向指示灯93。在前整流罩46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上部配置有成为刮水器摇臂53的摆动轴的刮水器轴81。
如图2所示,左右(车宽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的支柱44在左右各配置有一根。支柱44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通过与支柱44延伸的方向正交的面剖切的截面形状成为环状。即,支柱44为中空截面。
在支柱44上设置有高位制动灯60(辅助制动灯)。高位制动灯60跨左右的支柱44而沿车宽方向延伸。例如,高位制动灯60作为选项能够通过后安装而装配于左右的支柱44。在高位制动灯60的下方设有将左右的支柱44连结的连结构件61。
如图1所示,靠背部100是能够使就座于座椅7的乘员的后背倚靠的部分。靠背部100具备与就座于座椅7的乘员的后背面对的前方板110和在前方板110的后方配置的后方板120。前方板110及后方板120能够相互装拆地安装。例如,后方板120通过多个螺栓(未图示)能够装拆地固定于前方板110。
<支承框架>
如图2所示,支承框架130形成为朝向上方弯曲的拱状。支承框架130形成为具有中空截面的管状。支承框架130配置在靠背部100(参照图1)的内部。支承框架130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支柱44进行支承的上部管部131(横架部);以及具有从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管部132(弯曲部)的左右的侧部管部133(柱部)。
侧部管部133具备从弯曲管部132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管部134。弯曲管部132将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外端与纵管部134的上端连结。弯曲管部132在图3的主视观察下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上方弯曲的弧状。左右的纵管部134的下端部与左右的后部框架16(参照图1)的后端部连结。
如图2所示,左右的支柱44的下端部与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在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有左右一对的支承托架180。支承托架180具备:对支柱44的下端部的前侧进行支承的前支承板181;以及对支柱44的下端部的后侧进行支承的后支承板182。
前支承板181的下端部通过焊接与上部管部131结合。前支承板181通过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螺栓183固定于在后支承板182设置的未图示的螺母(例如焊接螺母)。前支承板18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经由前连结板185通过焊接与上部管部131结合。
<加强构件>
如图3所示,在侧部管部133上通过焊接部150(连接部,参照图4)而安装有加强构件140。加强构件140分别设置于左右的侧部管部133。左右的加强构件140以车辆左右中心线CL为对称轴而左右对称地形成。如图4所示,焊接部150是将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焊接的部分。
图5是包含通过与车辆的高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将侧部管部133剖切的截面的图。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将在环状的侧部管部133的外周上位于前侧的中心角A1为90度的弧状部分133A作为“侧部管部133的前表面133A”。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将在环状的侧部管部133的外周上位于后侧的中心角A2为90度的弧状部分133B作为“侧部管部133的后表面133B”。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将在环状的侧部管部133的外周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中心角A3为90度的弧状部分133C作为“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在图5的剖视观察下,将在环状的侧部管部133的外周上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中心角A4为90度的弧状部分133D作为“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以下,将侧部管部133的包含前表面133A及后表面133B的面作为“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将侧部管部133的包含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及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面作为“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如图4所示,焊接部150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
如图6所示,加强构件140以覆盖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以覆盖侧部管部133中的弯曲管部132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的方式设置。
如图4所示,加强构件140具备: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处沿着侧部管部133延伸的内侧边部141;以及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处沿着侧部管部133延伸的外侧边部142。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部141是在主视观察下沿着弯曲管部132的车宽方向内侧缘呈弧状地延伸的部分。外侧边部142是在主视观察下沿着弯曲管部132的车宽方向外侧缘呈弧状地延伸的部分。
内侧边部141的上端141a与外侧边部142的上端142a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部141的上端141a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上端142a靠下方的位置。内侧边部141的上端141a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上端142a靠车宽方向内方的位置。
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靠上方的位置。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内侧边部141的弧状部分的长度比外侧边部142的弧状部分的长度小。
加强构件140具备:将内侧边部141的上端141a与外侧边部142的上端142a连结的上侧连结部143;以及将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连结的下侧连结部144(连结部)。上侧连结部143及下侧连结部14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分别具有弯曲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结部143具有在主视观察下朝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下方弯曲的弧状。下侧连结部144具有在主视观察下朝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上方弯曲的弧状。
如图8所示,加强构件140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162A~162D(在图8中,图示出第一定位部162C、162D)的第一构件160;以及具有第二定位部172A~172D(在图8中,图示出第二定位部172C、172D)的第二构件170。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构件160与第二构件170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来定位(参照图6、图7)。
如图6所示,第一构件160以覆盖侧部管部133中的弯曲管部132的前表面的方式设置。第一构件160具备:覆盖弯曲管部132的前表面且沿着弯曲管部132延伸的前表面覆盖部161;以及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上下端部延伸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一定位部162A~162D(在图6中,图示出第一定位部162C、162D)。
四个第一定位部162A~162D是如图7所示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62A(以下也称为“第一内侧上延伸部162A”。)、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62B(以下也称为“第一内侧下延伸部162B”。)、如图6所示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62C(以下也称为“第一外侧上延伸部162C”。)、以及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62D(以下也称为“第一外侧下延伸部162D”。)。在第一外侧上延伸部162C与第一外侧下延伸部162D之间设有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中间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前侧外鼓出部163。
第二构件170以覆盖侧部管部133中的弯曲管部132的后表面的方式设置。第二构件17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第一构件160重叠的位置。第二构件170具备:覆盖弯曲管部132的后表面且沿着弯曲管部132延伸的后表面覆盖部171;以及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上下端部延伸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第二定位部172A~172D(在图6中,图示出第二定位部172C、172D)。
四个第二定位部172A~172D是如图7所示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72A(以下也称为“第二内侧上延伸部172A”。)、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72B(以下也称为“第二内侧下延伸部172B”。)、如图6所示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72C(以下也称为“第二外侧上延伸部172C”。)、以及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端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延伸的部分172D(以下也称为“第二外侧下延伸部172D”。)。在第二外侧上延伸部172C与第二外侧下延伸部172D之间设有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中间部沿着弯曲管部132的外周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后侧外鼓出部173。
如图7所示,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内侧上延伸部162A的后端与第二内侧上延伸部172A的前端能够相互抵接。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内侧下延伸部162B的后端与第二内侧下延伸部172B的前端能够相互抵接。
如图6所示,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外侧上延伸部162C的后端与第二外侧上延伸部172C的前端能够相互抵接。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外侧下延伸部162D的后端与第二外侧下延伸部172D的前端能够相互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构件160与第二构件170能够通过四个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四个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来定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前侧外鼓出部163的后端与后侧外鼓出部173的前端不相互抵接而分离。
例如,考虑到侧部管部133的尺寸不均(外径的大小、正圆度等),优选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分别比弯曲管部132形成得大,以便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使全部四个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全部四个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例如,优选在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中使各定位部相互抵接的状态的最小内周长度(例如,考虑了加强构件140的内周面的周向的长度的尺寸不均的最小值)比弯曲管部132的最大外周长度(例如,考虑了侧部管部133的外周面的周向的长度的尺寸不均的最大值)大。
如图8所示,加强构件140具有在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例如销)插入的工具孔165、175。工具孔165、17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133的中心线K1(参照图4)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孔165、175(在图4中图示出工具孔165)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在弯曲管部132的上下方向中央附近设置于与中心线K1重叠的位置。
如图8所示,工具孔165、175分别设置于前表面覆盖部161及后表面覆盖部171。工具孔165、175在主视观察下形成为圆形形状。一方的工具孔165在主视观察下设置于前表面覆盖部161的中央附近。另一方的工具孔175在后视观察下设置于后表面覆盖部171的中央附近。
如图4所示,焊接部150分别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及车宽方向外侧面。以下,将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设置的焊接部150作为“内侧焊接部151”,将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设置的焊接部150作为“外侧焊接部152”。
内侧焊接部151设置于在主视观察下加强构件140的内侧边部141沿着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部分中的上下的定位部162A、162B之间。如图7所示,内侧焊接部151(在图7中由点状阴影图示)设置于由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内侧缘、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内侧缘、第一内侧上延伸部162A的下端缘、第一内侧下延伸部162B的上端缘、第二内侧上延伸部172A的下端缘及第二内侧下延伸部172B的上端缘围成的部分。
如图4所示,外侧焊接部152设置于在主视观察下加强构件140的外侧边部142沿着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部分中的上下的定位部162C、162D之间。如图6所示,外侧焊接部152(在图6中由点状阴影图示)设置在由前表面覆盖部161的车宽方向外侧缘、后表面覆盖部171的车宽方向外侧缘、第一外侧上延伸部162C的下端缘、第一外侧下延伸部162D的上端缘、第二外侧上延伸部172C的下端缘及第二外侧下延伸部172D的上端缘围成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外侧焊接部152未设置于在主视观察下加强构件140的外侧边部142沿着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部分中的前侧外鼓出部163的后端缘与后侧外鼓出部173的前端缘之间的部分。即,外侧焊接部152在主视观察下在加强构件140的外侧边部142沿着的部分的中央部被切断。例如,在能够确保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焊接强度的范围内,优选缩短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焊接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比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焊接长度合计L1大(L2>L1)。
在此,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相当于外侧焊接部152中的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沿着加强构件140的外侧边部142的部分(除了图6所示的前侧外鼓出部163的后端缘与后侧外鼓出部173的前端缘之间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的长度。即,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相当于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沿着加强构件140的外侧边部142的部分中的隔着各外鼓出部的将上侧的焊接长度L2a与下侧的焊接长度L2b相加的长度。
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焊接长度合计L1相当于内侧焊接部151中的在图4的主视观察下沿着加强构件140的内侧边部141的部分的长度。
<作用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车辆1具备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对车顶43进行支承的支柱44、以及配置在供乘员就座的座椅7的后方且对支柱44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130,支承框架130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支柱44进行支承的上部管部131、以及具有从上部管部131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管部132的侧部管部133,在弯曲管部132上通过连接部150而安装有加强构件140,连接部150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
本发明者锐意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在具有通过支承框架130经由支柱44来支承车辆的车顶43的结构的车辆(所谓的带有顶棚的车辆)中,载荷经由支柱44向沿前后方向振动的方向施加,结果是,由于该前后方向的载荷而应力集中于支承框架130的侧部管部133。如图9所示,通过本发明者的研究而明确可知,特别是在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上集中有比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高的应力。需要说明的是,图9通过深浅表示应力分布,相对深的部分(黑的部分)表示高应力集中的部分。
根据本结构,连接部150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由此与连接部150设置于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连接部150的影响。因此,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140的连接部150的影响地设置加强构件14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以覆盖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的方式设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加强构件140能够将在侧部管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中产生应力的部分牢固地加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具备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处沿着侧部管部133延伸的内侧边部141和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处沿着侧部管部133延伸的外侧边部142,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及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与侧部管部133的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陡峭,因此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由此所述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平缓,因此能够抑制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增大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靠上方的位置,连接部150为焊接部150,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比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焊接长度合计L1大(L2>L1),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集中有比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高的应力的情况下,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靠下方的位置,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焊接长度合计L1比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大时(L1>L2),向加强构件140的焊接部150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配置在比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靠上方的位置,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2比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的焊接长度合计L1大(L2>L1),由此即使在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集中有比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高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向加强构件140的焊接部150的应力集中增大的情况。因此,从降低应力集中对加强构件140的连接部150的影响的观点出发,能够良好地配置内侧边部141及外侧边部142,并能够良好地设定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33C及车宽方向外侧面133D的焊接长度合计L1、L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具备将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连结的下侧连结部144,下侧连结部14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下侧连结部14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直线形状的情况下,下侧连结部144与侧部管部133的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陡峭,因此向所述台阶部分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大。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下侧连结部14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由此所述台阶部分在高度方向上变得平缓,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降低应力集中对所述台阶部分的影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162A~162D的第一构件160;以及具有第二定位部172A~172D的第二构件170,其中,在将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向侧部管部133安装时,第一构件160与第二构件170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来定位,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通过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从而能够将第一构件160与第二构件170作为一体结构物而安装于侧部管部133,因此能够提高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安装精度。
例如,假设在侧部管部133上设置定位用的基准线,来将第一定位部162A~162D及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对合于基准线的情况下,可能由于侧部管部133的尺寸不均(外径的大小、正圆度等)而无法将第一定位部162A~162D及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对合于基准线。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来定位,由此不用对侧部管部133设置基准线,因此第一构件160及第二构件17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安装自由度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140具有在加强构件140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孔165、175,工具孔165、17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133的中心线K1重叠的位置,由此起到以下的效果。
例如,假设工具孔165、17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133的外缘部重叠的位置的情况下,担心应力集中对侧部管部133的外缘部的影响。另外,插入到工具孔165、175的工具与侧部管部133的外缘部抵接,因此可能难以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组装加强构件140。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通过将工具孔165、17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133的中心线K1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降低应力集中对侧部管部133的外缘部的影响。此外,插入到工具孔165、175的工具与侧部管部133的中心部抵接,因此能够容易相对于侧部管部133组装加强构件140。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以覆盖侧部管部的前后方向面的方式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加强构件也可以以覆盖侧部管部的前表面或后表面中的任一方的方式设置。例如,加强构件可以以覆盖侧部管部的前后方向面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例如,加强构件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具备在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处沿着侧部管部延伸的内侧边部和在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处沿着侧部管部延伸的外侧边部,且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也可以在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内侧边部的上端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内侧边部的上端也可以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例如,内侧边部的上端及外侧边部的上端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内侧边部的下端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内侧边部的下端也可以配置在比外侧边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例如,内侧边部的下端及外侧边部的下端的配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连接部为焊接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连接部也可以是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例如,连接部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比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也可以比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小。例如,加强构件的各部分的焊接长度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具备将内侧边部的上端与外侧边部的上端连结的上侧连结部,且上侧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上侧连结部也可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直线形状。例如,上侧连结部的形状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具备将内侧边部的下端与外侧边部的下端连结的下侧连结部,且下侧连结部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下侧连结部也可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直线形状。例如,下侧连结部的形状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构件,在将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向侧部管部安装时,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能够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相互抵接来定位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侧部管部上设置定位用的基准线,且使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相互对合于基准线。例如,加强构件也可以不具备具有第一定位部的第一构件和具有第二定位部的第二构件。例如,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定位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分别各设有四个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第一定位部及第二定位部也可以分别各设有三个以下,还可以各设有五个以上。例如,定位部的设置个数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加强构件具有在加强构件相对于侧部管部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孔,且工具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的中心线重叠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工具孔也可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侧部管部的外缘部重叠的位置。例如,加强构件也可以不具有工具孔。例如,工具孔的设置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一例,列举摆动式的电动三轮车(电动车辆)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车辆也可以是二轮、三轮及四轮的各种车辆。例如,车辆并不局限于电动车辆,也可以是发动机车辆、混合动力车辆。例如,车辆还可以是在车身侧搭载有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也可以是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例如,车辆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手把为左右一体的车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手把也可以是左右分体的分离手把,且也可以不是棒类型。例如,手把的形态能够根据要求规格进行变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也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具备:
支承柱(44),其沿车辆(1)的高度方向延伸,且对车顶(43)进行支承;以及
支承框架(130),其配置在供乘员就座的座椅(7)的后方,且对所述支承柱(44)进行支承,
所述支承框架(130)具备:
横架部(131),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对所述支承柱(44)进行支承;以及
柱部(133),其具有从所述横架部(131)的车宽方向外端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32),
在所述弯曲部(132)上通过连接部(150)而安装有加强构件(140),
所述连接部(150)设置于所述柱部(133)的车宽方向侧面(133C、133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140)以覆盖所述柱部(133)的前后方向面(133A、133B)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140)具备:
内侧边部(141),其在所述柱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处沿着所述柱部(133)延伸;以及
外侧边部(142),其在所述柱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处沿着所述柱部(133)延伸,
所述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所述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配置在比所述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连接部(150)是焊接部(150),
所述加强构件(140)相对于所述柱部(133)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L2)比所述加强构件(140)相对于所述柱部(13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焊接长度合计(L1)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140)还具备将所述内侧边部(141)的下端(141b)与所述外侧边部(142)的下端(142b)连结的连结部(144),
所述连结部(14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具有弯曲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140)具备:
第一构件(160),其具有第一定位部(162A~162D);以及
第二构件(170),其具有第二定位部(172A~172D),
在将所述第一构件(160)及所述第二构件(170)向所述柱部(133)安装时,所述第一构件(160)与所述第二构件(17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定位部(162A~162D)与所述第二定位部(172A~172D)相互抵接来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140)具有在所述加强构件(140)相对于所述柱部(133)的组装时能够供工具插入的工具孔(165、175),
所述工具孔(165、175)在从前后方向观察下设置于与所述柱部(133)的中心线(K1)重叠的位置。
CN202210312525.3A 2021-03-31 2022-03-28 车辆 Active CN115140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9537A JP7317065B2 (ja) 2021-03-31 2021-03-31 車両
JP2021-059537 2021-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40222A CN115140222A (zh) 2022-10-04
CN115140222B true CN115140222B (zh) 2023-12-22

Family

ID=83406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12525.3A Active CN115140222B (zh) 2021-03-31 2022-03-28 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17065B2 (zh)
CN (1) CN11514022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9275A (ja) * 1993-02-19 1994-08-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ウィンドスクリーン支持構造
JP2000225978A (ja) * 1999-02-04 2000-08-15 Yec:Kk 自動二、三輪車のルーフ支持構造
JP2003226282A (ja) * 2002-02-04 2003-08-12 Wise Gear:Kk 電動車用ルーフ装置
JP2008080886A (ja) * 2006-09-26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防振構造
JP2011099339A (ja) * 2009-11-04 2011-05-1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管カバー
CN103010362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JP2020196414A (ja) * 2019-06-05 2020-12-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上部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1504B2 (ja) * 1988-11-09 1997-1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ートレスト用ブラケット構造
US6042170A (en) * 1996-08-23 2000-03-2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ght vehicle
JP4031819B2 (ja) * 1998-09-07 2008-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4輪車両
JP6439164B2 (ja) * 2014-12-24 2018-12-19 株式会社トリーテクノ カスタム屋根装置
KR20200023257A (ko) * 2019-09-19 2020-03-04 장진혁 오토바이용 캐노피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9275A (ja) * 1993-02-19 1994-08-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ウィンドスクリーン支持構造
JP2000225978A (ja) * 1999-02-04 2000-08-15 Yec:Kk 自動二、三輪車のルーフ支持構造
JP2003226282A (ja) * 2002-02-04 2003-08-12 Wise Gear:Kk 電動車用ルーフ装置
JP2008080886A (ja) * 2006-09-26 2008-04-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防振構造
JP2011099339A (ja) * 2009-11-04 2011-05-19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管カバー
CN103010362A (zh) * 2011-09-27 2013-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JP2020196414A (ja) * 2019-06-05 2020-12-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上部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6042A (ja) 2022-10-14
CN115140222A (zh) 2022-10-04
JP7317065B2 (ja) 2023-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7102B2 (en) Steering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2017065630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
CN104736423A (zh) 用于轮式车辆的防护板
JP4519632B2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JP4151773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フォーク構造
JP4624866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9689488B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框架
JP4041143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組立体及びその組立体を有する車両
EP3141469B1 (en) Steering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115140222B (zh) 车辆
US20230192232A1 (en) Vehicle
CN11239994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结构
US7185900B2 (en) Frame and steering mechanism for three-wheel vehicle
WO2012057159A1 (ja) 自動二輪車
CN108528580B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JP3198176U (ja) 後輪二輪自転車
JP267134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12874671B (zh) 跨乘型电动车辆
JP414421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EP4197890A1 (en) Traveling vehicle
US20230078780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220097791A1 (en) Saddle-type vehicle and body frame structure thereof
JP2022138789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869269B (zh) 车辆
WO2020178848A1 (en) Front cover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