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23395A -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23395A
CN115123395A CN202210046198.1A CN202210046198A CN115123395A CN 115123395 A CN115123395 A CN 115123395A CN 202210046198 A CN202210046198 A CN 202210046198A CN 115123395 A CN115123395 A CN 115123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vehicle
vehicle body
roof
fi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61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原浩二
切无泽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23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233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6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e.g. assembling, facilitating disassembly, or structurally modifying 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65/02Joi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to, or positioning sub-units or components with respect to, body shell or other sub-units or components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该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车身侧部结构(1)具备:上边梁(2),其设置于车辆的上方且侧方;侧板外构件(3),其从车外侧覆盖上边梁(2);顶板(4),其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侧板外构件(3)具有:支承接合部(23),其与顶板(4)接合而接受来自顶板(4)的载荷;平面部(25),其经由弯折部(24)而与支承接合部(23)连接。在平面部(25)与上边梁(2)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填充剂(7)。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车身侧部结构,该车身侧部结构具有在车辆的侧部及上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上边梁(roof side rail)。在该车身侧部结构中,提出了各种用于提高针对各种载荷的刚性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83188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其具有上边梁、从车外侧对上边梁进行覆盖的侧板外构件、以及与上边梁连接的顶板。
专利文献1的顶板安装于侧板外构件,且经由侧板外构件而与上边梁连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顶板安装于侧板外构件。因此,例如在设置于顶板上的顶梁上载置有重的行李的情况下,行李的载荷从顶梁作用于侧板外构件。由此,作为外装构件且刚性较低的侧板外构件恐可能因载荷而变形。同时地,由于作为侧板外构件与顶板之间的连接部的顶盖钎焊部会被作用有大的载荷,恐可能在顶盖钎焊部产生变形、破裂等。另一方面,在为了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而增厚了侧板外构件的板厚的情况下,存在重量及成本增加这样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该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中,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骨架构件,其设置于车辆的上方且侧方;侧板外构件,其从车外侧覆盖所述骨架构件;以及顶板,其接合于所述侧板外构件,所述侧板外构件具有:支承接合部,其与所述顶板接合而接受来自所述顶板的载荷;以及平面部,其经由弯折部而与所述支承接合部连接,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骨架构件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填充剂。
(2)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顶梁,该顶梁在从所述支承接合部跨到所述平面部而配置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上部。
(3)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骨架构件在车辆的上方且侧方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配置于车室侧的上边梁内构件、以及配置于车外侧的上边梁外构件,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外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且安装于所述上边梁外构件,所述填充剂配置于所述托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平面部之间。
(4)在上述(3)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托架具有使所述填充剂能够被视觉确认的第一窗孔,所述上边梁外构件在与所述第一窗孔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窗孔。
(5)在上述(3)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托架形成为截面曲轴状及截面礼帽状中的至少一方,所述托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骨架构件;以及涂布部,其位于比所述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且在上表面配置所述填充剂。
(6)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以及后柱,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后方且侧方,且沿着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托架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所述后柱的上端部,所述填充剂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所述后柱的上端部而配置。
(7)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所述托架具有: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骨架构件;以及涂布部,其位于比所述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且在上表面配置所述填充剂,所述涂布部形成为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平面部平行。
(8)在上述(7)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涂布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而向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支承接合部侧延伸。
(9)在上述(1)的方案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所述托架具有:棱线,其形成于所述托架的上表面,且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凸缘,它们与所述棱线的两端部分别连续设置,且安装于所述骨架构件。
(10)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具有:托架安装工序,向所述骨架构件中的设置于车外侧的上边梁外构件安装用于配置所述填充剂的托架;第一接合工序,在所述托架涂布有所述填充剂的状态下,将所述上边梁外构件从车室侧接合于所述侧板外构件;以及第二接合工序,将通过所述第一接合工序而形成的所述侧板外构件及所述上边梁外构件的组装体从所述车外侧接合于所述骨架构件中的设置于所述车室侧的上边梁内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1)的方案,在平面部与骨架构件之间配置有填充剂,该平面部是侧板外构件中的、隔着弯折部与接合顶板的支承接合部相邻的平面部。因此,在例如设置于顶板上的顶梁载置有重行李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填充剂而由骨架构件承受从顶梁作用于侧板外构件的载荷。由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针对行李等载荷的刚性。而且,能够提高将顶板接合于侧板外构件时的支承强度。
通过在侧板外构件与骨架构件之间配置填充剂,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因此无需为了提高例如侧板外构件的刚性而加厚形成侧板外构件。同样地,也无需为了提高刚性而另外追加刚性构件。由此,能够不使车身侧部结构的重量过度增加而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因而,能够兼顾轻量化和侧板外构件的刚性提高。而且,经由填充剂将侧板外构件与骨架构件连接,因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的接合品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
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
根据(2)的方案,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顶梁。由此,能够使用顶梁将行李搭载于顶盖上。顶梁从支承接合部跨到平面部而配置于侧板外构件的上部。来自顶梁的载荷作用于支承接合部及平面部,平面部经由填充剂而支承于骨架构件。由此,即便在顶梁载置有重行李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填充剂而利用骨架构件承受行李的载荷。因而,与以往技术相比能够抑制侧板外构件发生变形、破裂等,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因此,能够构成为尤其在搭载重物的情况下适宜的车身侧部结构。
根据(3)的方案,骨架构件具有上边梁内构件及上边梁外构件。在上边梁外构件与侧板外构件之间设置有托架。而且,填充剂配置于托架与侧板外构件的平面部之间。通过在上边梁外构件与侧板外构件之间设置有托架,并将填充剂配置于该托架,能够将填充剂配置于更靠支承接合部的附近的位置。因而,能够容易调整侧板外构件与上边梁外构件之间的填充剂的配置位置。即,能够提高填充剂的配置自由度。
根据(4)的方案,托架具有使填充剂能够被视觉确认的第一窗孔。上边梁外构件在与第一窗孔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窗孔。由此,即便在将侧板外构件与上边梁组装之后,也能够透过第一窗孔及第二窗孔而视觉确认有无填充剂。具体而言,在侧板外构件与上边梁组装时,填充剂被压缩而沿着横向(面方向)扩展。能够透过第一窗孔及第二窗孔而目视确认该扩展。因而,能够容易进行制造时等的填充剂的确认作业,能够在侧板外构件与上边梁之间可靠地配置填充剂。
根据(5)的方案,托架具有固定于骨架构件的固定部和位于比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的涂布部。通过在位于比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的涂布部涂布填充剂,能够相对于固定部(即骨架构件)在上方配置填充剂。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从上方作用于填充剂的载荷。因而,能够将侧板外构件稳定地支承于骨架构件。
托架形成为截面曲轴状或截面礼帽状,因此能够提高托架的刚性。由此,不容易发生载荷所引起的托架的变形,因此能够从侧板外构件向骨架构件稳定地传递载荷。
根据(6)的方案,托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的上端部。填充剂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的上端部而配置。由此,能够将填充剂配置于后柱的附近。在此,在设置有后柱的车身后部,由于来自轮胎的振动、来自悬架的输入等,容易产生扭转力。针对此,根据本结构,填充剂配置于后柱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后柱的上端部处的针对扭转力的刚性(扭转刚性)。因而,能够构成为尤其提高了后部处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
根据(7)的方案,托架的涂布部形成为与侧板外构件的平面部平行。由此,托架的涂布部与侧板外构件的平面部之间的距离恒定,能够将填充剂在整体的范围均匀地涂布。因而,与填充剂的涂布量不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侧板外构件作用于托架的载荷的大小、托架的支承特性等产生偏颇。因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经由填充剂及托架而利用骨架构件来稳定地支承来自侧板外构件的载荷。
根据(8)的方案,涂布部具有相对于固定部向侧板外构件的支承接合部侧延伸的延长部。通过涂布部具有延长部,能够将填充剂配置于更靠支承接合部的附近的位置。在支承接合部接合有顶板,因此通过将填充剂设置于支承接合部的附近,能够可靠地利用骨架构件来承受来自顶板的载荷。
根据(9)的方案,托架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和设置于棱线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通过在托架的上表面形成棱线,从而与托架的上表面形成为仅平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涂布部所位于的托架的上表面的刚性。由此,能够在托架与侧板外构件之间稳定地配置填充剂。托架在棱线的两端部具有一对凸缘,各凸缘安装于骨架构件。因此,能够提高托架相对于骨架构件的固定强度。因而,能够经由托架而可靠地利用骨架构件来支承来自顶板的载荷。而且,棱线与一对凸缘分别连续,因此相比于棱线不与凸缘连续的情况,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进一步提高托架的刚性。
根据(10)的方案,具有托架安装工序、第一接合工序及第二接合工序。在托架安装工序中,向上边梁外构件安装托架。在第一接合工序中,在托架安装工序之后,在托架涂布有填充剂的状态下,将上边梁外构件从车室侧接合于侧板外构件。在第二接合工序中,将通过第一接合工序而形成的侧板外构件及上边梁外构件的组装体从车外侧接合于上边梁内构件。这样,在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中,在将上边梁内构件与上边梁外构件接合之前,将上边梁外构件与侧板外构件接合。由此,能够在上边梁外构件与侧板外构件之间可靠地配置填充剂。而且,能够确认填充剂是否按照设想进行了配置。因而,能够提高制造时的填充剂的配置及骨架构件与侧板外构件之间的接合所涉及的作业性。
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将如下车身侧部结构制造出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该车身侧部结构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侧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时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托架的俯视图。
图5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托架时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托架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车室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侧部结构
2 上边梁(骨架构件)
3 侧板外构件
4 顶板
5 顶梁
6 托架
7 填充剂
8 后柱
8a (后柱的)上端部
11 上边梁内构件
12 上边梁外构件
14 外构件窗孔(第二窗孔)
23 支承接合部
24 弯折部
25 平面部
30 固定部
31 前凸缘(一对凸缘)
32 后凸缘(一对凸缘)
36 涂布部
37 延长部
38 棱线
39 托架窗孔(第一窗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朝向与具有车身侧部结构1的车辆(例如机动车)的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一致。有时将左右方向称作车宽方向。图中的箭头FR是指车辆前方,箭头UP是指车辆上方,箭头LH是指车辆左方。
(车身侧部结构)
图1是从侧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时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构成例如机动车等(车辆)的车身的侧部。车身侧部结构1形成为包括中柱9、后柱8(参照图7)、上边梁2等在内的框状。车身侧部结构1在车身的左右的侧部分别设置。左右的车身侧部结构1成为对称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有时说明左侧的车身侧部结构1,省略关于右侧的车身侧部结构1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示出了车身的侧部中的尤其是位于中柱9的上端部的顶盖侧(上方侧)处的结构。如图2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具备上边梁2(技术方案的骨架构件)、侧板外构件3、顶板4、顶梁5、托架6及填充剂7。
(上边梁)
上边梁2在车辆的上方且侧方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也参照图1)。上边梁2例如是由多个金属材料形成的骨架构件。上边梁2具有上边梁内构件11和上边梁外构件12。通过将上边梁内构件11及上边梁外构件12组合,从而上边梁2形成为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视下具有闭合截面51。
上边梁内构件11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车室侧)。上边梁内构件1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上边梁内构件11具有内构件上壁部41、内构件侧壁部42及内构件下壁部43。内构件上壁部41、内构件侧壁部42及内构件下壁部43一体形成。
内构件上壁部41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且以上下方向为面垂直方向的板状。
内构件侧壁部42与内构件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内构件侧壁部42从内构件上壁部4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下方而倾斜延伸。内构件侧壁部42形成为板状。
内构件下壁部43与内构件侧壁部42的下端部连接。内构件下壁部43从内构件侧壁部42的下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下方倾斜延伸。
上边梁外构件12配置于比上边梁内构件11靠车宽方向外侧(车外侧)的位置。上边梁外构件1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上边梁外构件12具有外构件上壁部45、外构件鼓出部46及外构件下壁部47。外构件上壁部45、外构件鼓出部46及外构件下壁部47一体形成。
外构件上壁部45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且以上下方向为面垂直方向的板状。外构件上壁部45沿着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上壁部41延伸。外构件上壁部45通过例如点焊而接合于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上壁部41的上表面。
外构件鼓出部46与外构件上壁部4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外构件鼓出部46在与上边梁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下以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凸出的方式鼓出。在外构件鼓出部46与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侧壁部42之间形成有闭合截面51。
外构件下壁部47与外构件鼓出部46的下端部连接。外构件下壁部47从外构件鼓出部46的下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下方而倾斜延伸。外构件下壁部47沿着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下壁部43延伸。外构件下壁部47通过例如点焊而接合于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下壁部43。
上边梁外构件12还具有外构件窗孔14(技术方案的第二窗孔)。外构件窗孔14是将外构件鼓出部46沿着板厚方向贯通的孔。外构件窗孔14设置于与详细情况后述的托架6的托架窗孔39(技术方案的第一窗孔)(参照图4)对应的位置。能够透过外构件窗孔14而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视觉确认比上边梁外构件12靠车宽方向的外侧(侧板外构件3侧)的位置。
(侧板外构件)
侧板外构件3从车宽方向外侧(车外侧)覆盖上边梁2。侧板外构件3是能够从外部视觉确认的外观设计部件。侧板外构件3具有上凸缘21、支承接合部23、平面部25、鼓出部26及下凸缘27。上凸缘21、支承接合部23、平面部25、鼓出部26及下凸缘27一体形成。
上凸缘21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且以上下方向为面垂直方向的板状。上凸缘21沿着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上壁部45延伸。上凸缘21通过例如点焊而接合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上壁部45的上表面。
支承接合部23经由连结部22而与上凸缘21连接,该连结部22从上凸缘2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支承接合部23从连结部22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上方倾斜延伸。在支承接合部23的上表面接合有顶板4。支承接合部23接受来自顶板4的载荷,用于支承顶板4。
平面部25与支承接合部23的上端部连接。平面部25从支承接合部23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下方倾斜延伸。换言之,平面部25经由弯折部24而与支承接合部23连接,弯折部24设置于平面部25与支承接合部23之间,且向上方凸出形成。平面部25形成为成为平坦的面。
鼓出部26与平面部25的下端部连接。鼓出部26从平面部25的下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并且在与上边梁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视下,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凸出地平缓鼓出。鼓出部26的下端部通过相对于平缓鼓出的鼓出部26的主体将侧板外构件3多次折弯,从而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下凸缘27与鼓出部26的下端部连接。下凸缘27从鼓出部26的下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下方倾斜延伸。下凸缘27沿着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下壁部47延伸。下凸缘27通过例如点焊而接合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下壁部47。
通过这样形成,侧板外构件3相对于上边梁2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具体而言,侧板外构件3设置为除了与上边梁2接合的上凸缘21及下凸缘27以外,不与上边梁2直接接触。
(顶板)
顶板4架设于左右一对上边梁2之间。顶板4是构成车辆的顶棚的金属制的板构件。顶板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的支承接合部23。具体而言,顶板4通过使顶盖主体53与顶盖端部54一体形成来形成。
顶盖主体53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且以上下方向为面垂直方向的平板状。
顶盖端部54形成为将顶盖主体5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内侧折入。顶盖端部54从顶盖主体5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及下方延伸。顶盖端部54沿着侧板外构件3的支承接合部23延伸。顶盖端部54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的支承接合部23。
(顶梁)
顶梁5安装于侧板外构件3及顶板4的上表面。在顶梁5设置有用于将行李搭载于顶盖的支架等。顶梁5从支承接合部23跨到平面部25而配置于侧板外构件3的上部。
(托架)
图3是图2的III部放大图。图4是实施方式的托架6的俯视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托架6时的立体图。图6是从斜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托架6时的立体图。
如图2及图3所示,托架6设置于上边梁2的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如图3及图4所示,托架6安装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鼓出部46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托架6形成为在俯视下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托架6通过将金属制的板构件多次折弯或压制成型,从而形成为截面曲轴(clank)状及截面礼帽(hat)状。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托架6在沿着托架6的短边方向的剖视下,由后述的中央凸缘33、延伸配置部35、涂布部36及延长部37形成为截面曲轴状。如图4至图6所示,托架6在沿着托架6的长度方向的剖视下,通过后述的前凸缘31、延伸配置部35或涂布部36、以及后凸缘32而形成为截面礼帽状。
托架6具有固定部30、延伸配置部35、涂布部36、托架窗孔39(技术方案的第一窗孔)、以及棱线38。
如图4所示,固定部30是托架6中的固定于上边梁2的部分。固定部30具有前凸缘31(技术方案中的一对凸缘)、后凸缘32(技术方案中的一对凸缘)、以及中央凸缘33。前凸缘31设置于托架6的前端部。前凸缘31固定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上表面。
后凸缘32设置于托架6的后端部。后凸缘32固定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上表面。
中央凸缘33设置于前后方向上前凸缘31与后凸缘32之间、且托架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中央凸缘33固定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上表面。
如图3至图6所示,延伸配置部35与固定部30中的各凸缘(前凸缘31、后凸缘32及中央凸缘33)的内侧缘连接。延伸配置部35从固定部30朝向上方(侧板外构件3侧)延伸。
涂布部36设置于延伸配置部35的上端部。因而,涂布部36位于比固定部30靠上方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上边梁2安装有托架6的状态下,涂布部36与侧板外构件3隔开间隙而配置。涂布部36形成为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平行。
如图5及图6所示,涂布部36具有延长部37。延长部37设置于涂布部36中的与延伸配置部35相反一侧的缘部。延长部37相对于固定部30而向侧板外构件3的支承接合部23侧(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更详细而言,延长部37延伸到比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中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延长部37形成为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平行。
托架窗孔39将托架6沿着板厚方向贯通。托架窗孔39在托架6的俯视下,跨经延伸配置部35与涂布部36之间地设置。托架窗孔39能够从下表面(从上边梁外构件12侧)视觉确认涂布于涂布部36的上表面的后述的填充剂7。
棱线38设置于延伸配置部35与涂布部36之间的分界部分。棱线38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棱线38至少形成于托架6的上表面。棱线38例如是延伸配置部35与涂布部36之间的折弯部。棱线38的两端部与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分别连接。换言之,棱线38与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连续设置。
(填充剂)
如图3至图6所示,填充剂7涂布于托架6的涂布部36的上表面(朝向侧板外构件3侧的面)。填充剂7涂布于包括延长部37在内的托架6的涂布部36整体。填充剂7是具有弹性的粘接剂。填充剂7包含例如合成橡胶、硅等。作为填充剂7的材料,期望的是,具有耐久性高且相对于油面钢板具有优异的粘接性。如图3所示,填充剂7配置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与托架6的涂布部36之间。因而,填充剂7经由托架6而配置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与上边梁2之间。
图7是从车室侧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时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在车辆的后方且侧方具备后柱8。后柱8在车身后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后柱8的上端部8a与上边梁2的后端部连接。
上述的托架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8的上端部8a。而且,涂布于托架6的填充剂7也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8的上端部8a而配置。在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中,填充剂7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中柱9与后柱8之间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接着,说明用于对上述的车身侧部结构1进行制造的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
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具有托架安装工序、第一接合工序及第二接合工序。
在托架安装工序中,向上边梁外构件12安装托架6。具体而言,在上边梁外构件12中的外构件鼓出部46的上表面上,通过例如焊接、熔敷等而固定托架6的固定部30。之后,向托架6的涂布部36涂布填充剂7。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预先涂布有填充剂7的托架6向上边梁外构件12安装。
在第一接合工序中,在托架安装工序之后在托架6涂布有填充剂7的状态下,使上边梁外构件12从车室侧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具体而言,在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上壁部45及外构件下壁部47,分别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侧板外构件3的上凸缘21及下凸缘27。
通过此时将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接合,从而填充剂7被托架6和侧板外构件3压缩而延展。因而,作业者能够透过形成于托架6的托架窗孔39及形成于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窗孔14而从上边梁外构件12侧视觉确认延展了的填充剂7。通过经过第一接合工序,从而形成侧板外构件3及上边梁外构件12的组装体。
在第二接合工序中,在第一接合工序之后,将通过第一接合工序而形成的侧板外构件3及上边梁外构件12的组装体从车外侧接合于上边梁内构件11。具体而言,在上边梁外构件12的外构件上壁部45及外构件下壁部47,分别通过焊接等而接合上边梁内构件11的内构件上壁部41及内构件下壁部43。通过经过第二接合工序,上边梁2与侧板外构件3彼此固定。
(作用、效果)
接着,说明上述的车身侧部结构1及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平面部25与上边梁2之间配置有填充剂7,所述平面部25是侧板外构件3中的、隔着弯折部24与接合顶板4的支承接合部23相邻的平面部。因此,在例如设置于顶板4上的顶梁5载置有重行李的情况下,能够经由填充剂7而由上边梁2承受从顶梁5作用于侧板外构件3的载荷。由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3针对行李等载荷的刚性。而且,能够提高将顶板4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时的支承强度。
通过在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2之间配置填充剂7,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因此例如无需为了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而加厚形成侧板外构件3。同样地,也无需为了提高刚性而另外追加刚性构件。由此,能够不使车身侧部结构1的重量过度增加而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因而,能够兼顾轻量化和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提高。而且,经由填充剂7将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2连接,因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接合品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
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1。
车身侧部结构1具备顶梁5。由此,能够使用顶梁5来将行李搭载于顶盖上。顶梁5从支承接合部23跨到平面部25而配置于侧板外构件3的上部。来自顶梁5的载荷作用于支承接合部23及平面部25,平面部25经由填充剂7而支承于上边梁2。由此,即便在顶梁5载置有重行李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填充剂7而利用上边梁2来承受行李的载荷。因而,与以往技术相比能够抑制侧板外构件3发生变形、破裂等,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因此,能够构成为尤其在搭载重物的情况下适宜的车身侧部结构1。
上边梁2具有上边梁内构件11及上边梁外构件12。在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设置有托架6。而且,填充剂7配置于托架6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之间。通过在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设置有托架6,并将填充剂7配置于该托架6,能够将填充剂7配置于更靠支承接合部23的附近的位置。因而,能够容易调整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外构件12之间的填充剂7的配置位置。即,能够提高填充剂7的配置自由度。
托架6具有使填充剂7能够被视觉确认的托架窗孔39。上边梁外构件12在与托架窗孔39对应的位置具有外构件窗孔14。由此,即便在将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2组装之后,也能够透过托架窗孔39及外构件窗孔14而视觉确认有无填充剂7。具体而言,在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2组装时,填充剂7被压缩而沿着横向(面方向)扩展。能够透过托架窗孔39及外构件窗孔14而目视确认该扩展。因而,能够容易进行制造时等的填充剂7的确认作业,能够在侧板外构件3与上边梁2之间可靠地配置填充剂7。
托架6具有固定于上边梁2的固定部30和位于比固定部30靠上方的位置的涂布部36。通过向位于比固定部30靠上方的位置的涂布部36涂布填充剂7,能够相对于同定部30(即上边梁2)而在上方配置填充剂7。由此,能够稳定地支承从上方作用于填充剂7的载荷。因而,能够将侧板外构件3稳定地支承于上边梁2。
托架6形成为截面曲轴状或截面礼帽状,因此能够提高托架6的刚性。由此,不容易发生载荷所引起的托架6的变形,因此能够从侧板外构件3向上边梁2稳定地传递载荷。
托架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8的上端部8a。填充剂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后柱8的上端部8a而配置。由此,能够将填充剂7配置于后柱8的附近。在此,在设置有后柱8的车身后部,由于来自轮胎的振动、来自悬架的输入等,容易产生扭转力。针对此,根据本结构,填充剂7配置于后柱8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后柱8的上端部8a处的针对扭转力的刚性(扭转刚性)。因而,能够构成为尤其提高了后部处的刚性的车身侧部结构1。
托架6的涂布部36形成为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平行。由此,托架6的涂布部36与侧板外构件3的平面部25之间的距离恒定,能够将填充剂7在整体的范围均匀涂布。因而,与填充剂7的涂布量不均匀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侧板外构件3作用于托架6的载荷的大小、托架6的支承特性等产生偏颇。因此,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经由填充剂7及托架6而利用上边梁2来稳定地支承来自侧板外构件3的载荷。
涂布部36具有相对于固定部30向侧板外构件3的支承接合部23侧延伸的延长部37。通过涂布部36具有延长部37,能够将填充剂7配置于更靠支承接合部23的附近的位置。在支承接合部23接合有顶板4,因此通过将填充剂7设置于支承接合部23的附近,能够可靠地利用上边梁2来承受来自顶板4的载荷。
托架6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38和设置于棱线38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通过在托架6的上表面形成棱线38,从而与托架6的上表面形成为仅平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涂布部36所位于的托架6的上表面的刚性。由此,能够在托架6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稳定地配置填充剂7。托架6在棱线38的两端部具有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各凸缘31、32安装于上边梁2。因此,能够提高托架6相对于上边梁2的固定强度。因而,能够经由托架6而可靠地利用上边梁2来支承来自顶板4的载荷。而且,棱线38与前凸缘31及后凸缘32分别连续,因此相比于棱线38不与凸缘连续的情况,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进一步提高托架6的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具有托架安装工序、第一接合工序及第二接合工序。在托架安装工序中,向上边梁外构件12安装托架6。在第一接合工序中,在托架安装工序之后,在托架6涂布有填充剂7的状态下,将上边梁外构件12从车室侧接合于侧板外构件3。在第二接合工序中,将通过第一接合工序而形成的侧板外构件3及上边梁外构件12的组装体从车外侧接合于上边梁内构件11。这样,在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中,在将上边梁内构件11与上边梁外构件12接合之前,将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接合。由此,能够在上边梁外构件12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可靠地配置填充剂7。而且,能够确认填充剂7是否按照设想进行了配置。因而,能够提高制造时的填充剂7的配置及上边梁2与侧板外构件3之间的接合所涉及的作业性。
因此,能够提供能够将如下车身侧部结构1制造出的车身侧部结构1的制造方法,该车身侧部结构1能够在抑制重量的增加的同时,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托架6形成为截面曲轴状及截面礼帽状,但不限定于此。托架6形成为截面曲轴状及截面礼帽状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托架6及填充剂7也可以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比中柱9靠前方的位置。
填充剂7的材料(成分)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车身侧部结构1也可以不具有顶梁5。即顶梁5不是必需的结构。不过,即便在顶梁5搭载重的行李也能够提高侧板外构件3的刚性这点上,在可能使用顶梁5来搭载更重的载荷的车辆中,适用上述的车身侧部结构1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存在优越性。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替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
骨架构件,其设置于车辆的上方且侧方;
侧板外构件,其从车外侧覆盖所述骨架构件;以及
顶板,其接合于所述侧板外构件,
所述侧板外构件具有:
支承接合部,其与所述顶板接合而接受来自所述顶板的载荷;以及
平面部,其经由弯折部而与所述支承接合部连接,
在所述平面部与所述骨架构件之间,配置有具有弹性的填充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顶梁,该顶梁在从所述支承接合部跨到所述平面部而配置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骨架构件在车辆的上方且侧方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且具有配置于车室侧的上边梁内构件、以及配置于车外侧的上边梁外构件,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上边梁外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且安装于所述上边梁外构件,
所述填充剂配置于所述托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平面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托架具有使所述填充剂能够被视觉确认的第一窗孔,
所述上边梁外构件在与所述第一窗孔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二窗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托架形成为截面曲轴状及截面礼帽状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托架具有:
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骨架构件;以及
涂布部,其位于比所述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且在上表面配置所述填充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
托架,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以及
后柱,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后方且侧方,且沿着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托架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所述后柱的上端部,
所述填充剂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到所述后柱的上端部而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
所述托架具有:
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骨架构件;以及
涂布部,其位于比所述固定部靠上方的位置,且在上表面配置所述填充剂,
所述涂布部形成为与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平面部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涂布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而向所述侧板外构件的所述支承接合部侧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具备托架,该托架设置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侧板外构件之间,
所述托架具有:
棱线,其形成于所述托架的上表面,且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一对凸缘,它们与所述棱线的两端部分别连续设置,且安装于所述骨架构件。
10.一种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托架安装工序,向所述骨架构件中的设置于车外侧的上边梁外构件安装用于配置所述填充剂的托架;
第一接合工序,在所述托架涂布有所述填充剂的状态下,将所述上边梁外构件从车室侧接合于所述侧板外构件;以及
第二接合工序,将通过所述第一接合工序而形成的所述侧板外构件及所述上边梁外构件的组装体从所述车外侧接合于所述骨架构件中的设置于所述车室侧的上边梁内构件。
CN202210046198.1A 2021-03-29 2022-01-14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1233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5184 2021-03-29
JP2021055184A JP7247250B2 (ja) 2021-03-29 2021-03-29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車体側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23395A true CN115123395A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75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6198.1A Pending CN115123395A (zh) 2021-03-29 2022-01-14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47250B2 (zh)
CN (1) CN11512339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2119A (ja) * 2005-04-05 2006-10-19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ルーフサイド部取付構造
CN103796907A (zh) * 2011-09-12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顶盖结构
JP2015157594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9026239A (ja) * 2017-07-26 2019-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N111572640A (zh) * 2019-02-15 2020-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顶盖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0073Y2 (ja) * 1989-06-15 1996-09-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フ構造
JP3525669B2 (ja) * 1997-02-24 2004-05-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部品取付用ブラケット
JP6256429B2 (ja) * 2015-08-17 2018-01-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764536B2 (ja) * 2017-07-04 2020-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体
JP7043817B2 (ja) * 2017-12-07 2022-03-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部材の接合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82119A (ja) * 2005-04-05 2006-10-19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ルーフサイド部取付構造
CN103796907A (zh) * 2011-09-12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顶盖结构
US20140217783A1 (en) * 2011-09-12 2014-08-0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roof structure
JP2015157594A (ja) * 2014-02-25 2015-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9026239A (ja) * 2017-07-26 2019-0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CN111572640A (zh) * 2019-02-15 2020-08-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顶盖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52415A (ja) 2022-10-12
JP7247250B2 (ja) 202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1448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9969432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JP5352682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998808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120242113A1 (en) Vehicle body panel joining structure
EP1721809A2 (en) Automotive rear body structure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6327284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US8491049B2 (en) Frontal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CN109109979B (zh)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身模块结构
JP5156729B2 (ja) 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0986659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US8960759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09421811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11252144B (zh) 前支柱构造
CN111741889B (zh) 车身结构
CN115123395A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CN111688817B (zh) 车身上部结构
US20220048576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12236480A (ja) 車両後部構造
CN113879405B (zh) 车身结构
CN112124053B (zh) 车辆用门
EP3708470A1 (en) Vehicle body upper structure,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