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9688B -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19688B CN115119688B CN202210428846.XA CN202210428846A CN115119688B CN 115119688 B CN115119688 B CN 115119688B CN 202210428846 A CN202210428846 A CN 202210428846A CN 115119688 B CN115119688 B CN 1151196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n
- white
- parts
- cultivation
- fung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40—Cultivation of spaw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A01G18/20—Culture media, e.g. compos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y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该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860。本发明针对白色茶薪菇菌种、装料方式以及出菇管理技术参数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了一种菇体颜色白、整齐度高、周期短、污染率低、适合白色茶薪菇工厂化栽培的菌株及其栽培方法。本发明方法出菇后的子实体具有菇体颜色白、整齐度高、肉质脆嫩,不易老化纤维质,周期短、污染率低等诸多优点,可广泛推广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茶薪菇(Cyclocybe chaxingu )隶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目,假脐菇科,环伞属Cyclocybe。别名油茶菇、茶菇,商业名统称茶树菇。野生茶薪菇多发生在春、秋雨后的油茶树、杨树、柳树等腐烂的枯木上,其主要分布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茶薪菇盖肥柄脆,油茶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含有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含量比金针菇还高,具有清热、平肝、利尿和健脾等功效。在民间,有人用来治疗胃寒、腰痛、肾虚尿频、水肿等疾病,素有“中华神菇”之美誉。
茶薪菇栽培历史悠久,经过四十年的驯化与生产实践,其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在我国很多省市都有推广种植。在我国,茶薪菇干品的主要产区为福建和江西;浙江、湖北、云南、北京等省市是鲜品重要产区。据统计,2020年我国茶薪菇年产量约92.23万吨,居主要食用菌品种第8位,是我国主栽食用菌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目前,茶薪菇栽培的品种主要有黑茶3号、黑茶5号、古田2号等,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白色茶薪菇在江西广昌也有少量栽培,与褐色品种相比,其商品外观好,价格有优势,然而其产量较低,生产周期长,尚未大规模的推广,阻碍了白色茶薪菇工厂化发展。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菇体颜色白、整齐度高、周期短、污染率低、适合白色茶薪菇工厂化栽培的菌株及其工厂化栽培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所述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的选育方法,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的工厂化栽培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Cyclocybe chaxingu)ZJCXG001,命名为中菌白茶1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为2021年11月29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860。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选育
方法,是由茶薪菇“白茶6号”出菇后获得孢子,经单孢杂交育种后获得。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实现:
a. 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0-65%,pH自然,装入栽培瓶, 灭菌;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28-32份、木屑38-42份、棉籽壳9-11份、麦麸17-19份、石灰1.8-2.2份;
b. 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c. 冷却和接种
待灭完菌的栽培瓶冷却至室温,将所述菌株ZJCXG001的液体菌种接到栽培瓶培养料上;
d. 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4-26℃下暗培养,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
e. 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18-22℃,湿度90-99%,CO2浓度600-1500ppm,光照强度200-500lx条件下催蕾;
f. 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80-90%进行幼菇管理;
g. 采收
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即进行采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针对白色茶薪菇菌种、装料方式以及出菇管理技术参数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了一种菇体颜色白、整齐度高、周期短、污染率低、适合白色茶薪菇工厂化栽培的茶薪菇新品种“中菌白茶1号”及其栽培方法,首次实现了白色茶薪菇的工厂化栽培,有利于白色茶薪菇的工业化发展。本发明方法出菇后的子实体具有菇体颜色白、整齐度高(图9)、肉质脆嫩,不易老化纤维质,周期短、污染率低等诸多优点,可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杂交选育优良菌株ZJCXG001的菌落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杂交选育优良菌株ZJCXG001菌丝的显微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试验例1中菌株ZJCXG001与白茶6号拮抗试验的对峙培养正面图;
图4为本发明试验例1中菌株ZJCXG001与白茶6号拮抗试验的对峙培养背面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菌株ZJCXG001工厂化栽培工艺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菌株ZJCXG001一级种子液体菌种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菌株ZJCXG001二级发酵液体菌种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菌株ZJCXG001菌丝培养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菌株ZJCXG001工厂化栽培子实体出菇情况图;
图10为对比例1菌株ZJCXG001与白茶6号采收的子实体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对本发明加以限制,基于本发明教导所作的任何变换或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Cyclocybe chaxingu)ZJCXG001,命名为中菌白茶1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日期为2021年11月29日,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860。
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生物学特性如下:
(1)菌落形态特征
菌落菌丝绒毛状,圆形,中间凸起,正面白色,气生菌丝细,白色,生长速度较快,约0.70cm/d。
(2)菌丝显微特征
显微镜下,与单核菌丝相比,双核菌丝菌丝较粗些,且具有典型的锁状联合结构。
(3)子实体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丛生,成熟子实体包括菌盖、菌褶、菌膜(菌环)和菌柄,整个菇体白色。菌盖,直径3.1–5.8cm,初半球形,后平展,不粘,表面有褶皱或无。菌肉白色,中部厚边缘薄,香气浓厚。菌褶延生,不等长,稠密。菌柄中生,长7.5–14.5cm,直径0.5–1.5cm,近圆柱形,表面有纵向纤维条纹,空心。菌环生于菌柄上部,膜质较厚,单环。孢子印无色。
(4)菌丝对温度的需求
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4~35℃,最适 2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4~26℃,最适20~22℃。
本发明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选育方法,是由茶薪菇“白茶6号”出菇后获得孢子,经单孢杂交育种后获得。“白茶6号”为江西福建市场上的白色茶薪菇品种茶6,因为它是白色,所以编号“白茶6号”。
本发明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A、母种扩大培养
以菌株ZJCXG001为菌种,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24-26℃黑暗条件下培养7d扩大培养得到母种;
B、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用5mm打孔器将步骤A中得到的母种打孔,接种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中,置于24-26℃,转速150-210rpm摇床,培养7-8d得到白色茶薪菇一级液体菌种;所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配方为:土豆150-250份、葡萄糖18-21份、酵母粉2-4份、磷酸二氢钾2-4份、硫酸镁1.4-1.6份,0.01-0.02份VB1;
C、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将步骤B所述一级液体菌种接种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中,在24-26℃,0.05Mpa条件下通气培养,培养9-10d得到液体菌种;所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配方为:黄豆630-650份、葡萄糖2300-2500份、酵母粉70-90份,磷酸二氢钾110-130份,硫酸镁50-70份,VB1 0.8-1.2份。
步骤B中,所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制备方法如下:
将配方配比的土豆切片放入沸水煮20-25分钟,用4-8层纱布过滤1000mL滤液,往滤液中加入配方配比的葡萄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及VB1,搅拌均匀灭菌即可。
步骤C中,所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制备方法如下:
将配方配比的黄豆加水用磨浆机磨碎(滤网100目),收集滤液。对剩下的黄豆渣再次粉碎,并收集滤液,配方配比的葡萄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及VB1,搅拌均匀灭菌即可。
本发明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工厂化栽培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a. 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0-65%,pH自然,装入栽培瓶, 灭菌;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28-32份、木屑38-42份、棉籽壳9-11份、麦麸17-19份、石灰1.8-2.2份;
b. 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c. 冷却和接种
待灭完菌的栽培瓶冷却至室温,将所述菌株ZJCXG001的液体菌种接到栽培瓶培养料上;
d. 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4-26℃下暗培养,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
e. 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18-22℃,湿度90-99%,CO2浓度600-1500ppm,光照强度200-500lx条件下催蕾;
f. 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80-90%进行幼菇管理;
g. 采收
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即进行采收。
步骤b中,栽培瓶的容量为1100mL,每瓶栽培瓶的接种量为20-25mL。
实施例1 中菌白茶1号的选育
亲本茶薪菇菌株“白茶6号”在出菇后获得子实体,由于其孢子无色透明,很难肉眼观察到,故挑取一小片菌褶放入无菌水中摇晃并稀释一定浓度,制的孢子悬浮液。用移液枪吸取200ul孢子悬浮液均匀涂布在90mm PDA固体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h小时,孢子开始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待其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将单菌落挑至新的60mmPDA固体培养基,25℃黑暗条件下培养3-5d,对其菌丝镜检,观察是否有锁状联合,无锁状联合即为单核菌株,保存备用。
将获得的多株单核菌株进行两两配对杂交,两单核菌丝接触后,挑取结合处三处菌丝,显微镜下镜检,有锁状联合说明配对成功,然后挑取结合处菌丝接种到新的60mm PDA固体培养基培养,从而获得杂交双核菌株,保存备用,如图2。将获得的多个杂交双核菌株,连续进行多次出菇试验筛选,经过综合评比选育出优良菌株“中菌白茶1号”,编号ZJCXG001,如图1。
实施例2
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如下:
一、液体菌种制备
1、母种扩大培养
以筛选的“中菌白茶1号”为菌种,接种到60mm PDA固体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扩大培养。
2、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土豆200g,切片放入沸水煮20分钟,用6层纱布过滤1000mL滤液,往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g,酵母粉3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1片(10m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25min即可。
用5mm打孔器将备好的“中菌白茶1号”母种打孔,接种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中(500mL锥形瓶),置于25℃,转速180rpm摇床,培养7-8d得到白色茶薪菇液体菌种,如图6。
3、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黄豆640g,加水用磨浆机(100目)粉碎,收集滤液。对剩下的黄豆渣再次粉碎,并收集滤液,倒入100L发酵罐内;往发酵罐中加入葡萄糖2.4kg,酵母粉80g,磷酸二氢钾120g,硫酸镁60g,VB11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40min即可。
将备好的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一级种子液菌种接种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中(100L发酵罐),在25℃,0.05Mpa条件下通气培养,培养9-10d得到液体菌种,如图7。
二、工厂化栽培
1、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0%,pH自然,装入1100mL的栽培瓶。
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30份、木屑40份、棉籽壳10份、麦麸18份、石灰2份;
2、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3、冷却和接种
灭完菌的栽培瓶放至冷却室冷却,待其冷却至室温,移入接种室;提前2h对接种室进行臭氧或紫外处理,达到无菌条件;将上述“中菌白茶1号”液体菌种接到灭菌好的栽培瓶培养料上,每瓶接种量为25mL。
4、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5℃、黑暗条件下,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后(图8),移至智能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5、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20℃,湿度95%,CO2浓度1000ppm,光照强度400lx条件下催蕾,5-8d后开始现蕾。
6、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85%进行幼菇管理,其它参数不变。
7、采收
6-8d后,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为采收适期。采收后停止喷水,及时清除残留的菇根菇脚和死菇,等待第二批现蕾,相隔10-15d再采收一次。
具体工艺流程见图5。
实施例3
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如下:
一、液体菌种制备
1、母种扩大培养
以筛选的“中菌白茶1号”为菌种,接种到60mm PDA固体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7d扩大培养。
2、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土豆250g,切片放入沸水煮20分钟,用6层纱布过滤1000mL滤液,往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1g,酵母粉4g,磷酸二氢钾4g,硫酸镁1.6g,VB11.5片(10m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25min即可。
用5mm打孔器将备好的“中菌白茶1号”母种打孔,接种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中(500mL锥形瓶),置于24℃,转速150rpm摇床,培养7-8d得到白色茶薪菇液体菌种,如图6。
3、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黄豆650g,加水用磨浆机(100目)粉碎,收集滤液。对剩下的黄豆渣再次粉碎,并收集滤液,倒入100L发酵罐内;往发酵罐中加入葡萄糖2.5kg,酵母粉90g,磷酸二氢钾130g,硫酸镁70g,VB11.2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40min即可。
将备好的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一级种子液菌种接种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中(100L发酵罐),在24℃,0.05Mpa条件下通气培养,培养9-10d得到液体菌种,如图7。
二、工厂化栽培
1、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5%,pH自然,装入1100mL的栽培瓶。
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28份、木屑38份、棉籽壳9份、麦麸17份、石灰2.2份;
3、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3、冷却和接种
灭完菌的栽培瓶放至冷却室冷却,待其冷却至室温,移入接种室;提前2-3h对接种室进行臭氧或紫外处理,达到无菌条件;将上述“中菌白茶1号”液体菌种接到灭菌好的栽培瓶培养料上,每瓶接种量为23mL。
4、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4℃、黑暗条件下,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后(图8),移至智能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5、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22℃,湿度99%,CO2浓度600ppm,光照强度500lx条件下催蕾,5-8d后开始现蕾。
6、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80%进行幼菇管理,其它参数不变。
7、采收
6-8d后,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为采收适期。采收后停止喷水,及时清除残留的菇根菇脚和死菇,等待第二批现蕾,相隔10-15d可再采收一次。
实施例4
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如下:
一、液体菌种制备
1、母种扩大培养
以筛选的“中菌白茶1号”为菌种,接种到60mm PDA固体培养基上,26℃黑暗条件下培养7d扩大培养。
2、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土豆200g,切片放入沸水煮20分钟,用6层纱布过滤1000mL滤液,往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g,酵母粉3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VB11片(10m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25min即可。
用5mm打孔器将备好的“中菌白茶1号”母种打孔,接种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中(500mL锥形瓶),置于26℃,转速210rpm摇床,培养7-8d得到白色茶薪菇液体菌种,如图6。
3、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称取黄豆630g,加水用磨浆机(100目)粉碎,收集滤液。对剩下的黄豆渣再次粉碎,并收集滤液,倒入100L发酵罐内;往发酵罐中加入葡萄糖2.3kg,酵母粉70g,磷酸二氢钾110g,硫酸镁50g,VB1 0.8g。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40min即可。
将备好的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一级种子液菌种接种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中(100L发酵罐),在26℃,0.05Mpa条件下通气培养,培养9-10d得到液体菌种,如图7。
二、工厂化栽培
1、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3%,pH自然,装入1100mL的栽培瓶。
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32份、木屑38份、棉籽壳11份、麦麸19份、石灰0.8份;
4、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3、冷却和接种
灭完菌的栽培瓶放至冷却室冷却,待其冷却至室温,移入接种室;提前2-3h对接种室进行臭氧或紫外处理,达到无菌条件;将上述“中菌白茶1号”液体菌种接到灭菌好的栽培瓶培养料上,每瓶接种量为23mL。
4、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6℃、黑暗条件下,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后(图8),移至智能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
5、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18℃,湿度90%,CO2浓度1500ppm,光照强度200lx条件下催蕾,5-8d后开始现蕾。
6、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90%进行幼菇管理,其它参数不变。
7、采收
6-8d后,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为采收适期。采收后停止喷水,及时清除残留的菇根菇脚和死菇,等待第二批现蕾,相隔10-15d可再采收一次。
试验例1 拮抗试验
用打孔器将优良茶薪菇菌株“中菌白茶1号”与亲本“白茶6号”菌种块接种到90mmPDA固体培养基内,间距1-2cm,进行拮抗试验。如图3和图4所示,在对峙培养菌落交界处的正面和背面,菌株“中菌白茶1号”与亲本“白茶6号”拮抗线明显,说明“中菌白茶1号”与亲本“白茶6号”是两株不同的白色茶薪菇菌株。
对比例1 “中菌白茶1号”与亲本“白茶6号”农艺性状比较
采用实施例2方法栽培方法管理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亲本“白茶6号”按茶薪菇“中菌白茶1号”栽培管理方法进行栽培管理。观察各菌株满瓶时间、原基形成时间、原基数量及采收时间等;采收时,计算时测定各菌株的子实体第一潮菇鲜重,计算其生物学效率,测定各菌株子实体的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及脆嫩程度等形态特征。
两者生长周期及第一潮菇的农艺性状比较数据分别见表1、表2及图10。
表1“中菌白茶1号”与白茶6号满瓶、原基形成、原基数量和采收时间
表2“中菌白茶1号”与白茶6号第一潮菇的农艺性状比较
(注:“+”表示较脆,老后易纤维质较硬;“++”表示很脆很嫩,老后不易纤维质依旧脆嫩)
结果分析:
从图10可知,本发明菌株ZJCXG001比亲本菌株朵数多,这与表1菌株ZJCXG001原基数量多一致,且菌株ZJCXG001子实体商品性比亲本菌株好;表1和表2中数据可知,本发明菌株ZJCXG001工厂化栽培菌丝培养污染率比亲本菌株低,为2.39%;整个生产周期变短,从母种到第一潮采收只需75天左右,而固体接种周期长达120天左右;与亲本“白茶6号”相比,杂交菌株ZJCXG001菌肉更脆更嫩,老后不易纤维质,且鲜重产量高出12.05g/瓶。
Claims (4)
1.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3860;
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菌落特征为:菌丝绒毛状,圆形,中间凸起,正面白色,气生菌丝细,白色,生长速度较快,约0.70cm/d;
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菌丝显微特征为:在显微镜下,与单核菌丝相比,双核菌丝菌丝较粗些,且具有典型的锁状联合结构;
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子实体形态特征为:子实体单生或丛生,成熟子实体包括菌盖、菌褶、菌环和菌柄,整个菇体白色;菌盖直径3.1–5.8cm,初半球形,后平展,不粘,表面有褶皱或无;菌肉白色,中部厚边缘薄,香气浓厚;菌褶延生,不等长,稠密;菌柄中生,长7.5–14.5cm,直径0.5–1.5cm,近圆柱形,表面有纵向纤维条纹,空心;菌环生于菌柄上部,膜质较厚,单环;孢子印无色;
其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在4~3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4~26℃;
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选育方法,是由茶薪菇“白茶6号”出菇后获得孢子,经单孢杂交育种后获得,具体选育方法如下:亲本茶薪菇菌株“白茶6号”在出菇后获得子实体,挑取一小片菌褶放入无菌水中摇晃并稀释一定浓度,制得孢子悬浮液;用移液枪吸取200ul孢子悬浮液均匀涂布在90mm PDA固体培养基上,25℃黑暗条件下培养24h小时,孢子开始萌发形成单核菌丝,待其在PDA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菌落,将单菌落挑至新的60mm PDA固体培养基,25℃黑暗条件下培养3-5d,对其菌丝镜检,观察是否有锁状联合,无锁状联合即为单核菌株,保存备用;将获得的多株单核菌株进行两两配对杂交,两单核菌丝接触后,挑取结合处三处菌丝,显微镜下镜检,有锁状联合说明配对成功,然后挑取结合处菌丝接种到新的60mm PDA固体培养基培养,从而获得杂交双核菌株,保存备用;将获得的多个杂交双核菌株,连续进行多次出菇试验筛选,经过综合评比选育出优良菌株即得。
2.权利要求1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液体菌种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实现:
A、母种扩大培养
以菌株ZJCXG001为菌种,接种到PDA固体培养基上,24-26℃黑暗条件下培养7d扩大培养得到母种;
B、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用5mm打孔器将步骤A中得到的母种打孔,接种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中,置于24-26℃,转速150-210rpm摇床,培养7-8d得到白色茶薪菇一级液体菌种;所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配方为:土豆150-250份、葡萄糖18-21份、酵母粉2-4份、磷酸二氢钾2-4份、硫酸镁1.4-1.6份,0.01-0.02份VB1;
所述一级种子液培养基制备方法如下:
将配方配比的土豆切片放入沸水煮20-25分钟,用4-8层纱布过滤1000mL滤液,往滤液中加入配方配比的葡萄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及VB1,搅拌均匀灭菌即可;
C、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及菌种制备
将步骤B所述一级液体菌种接种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中,在24-26℃,0.05Mpa条件下通气培养,培养9-10d得到液体菌种;所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配方为:黄豆630-650份、葡萄糖2300-2500份、酵母粉70-90份,磷酸二氢钾110-130份,硫酸镁50-70份,VB10.8-1.2份;
所述二级发酵液培养基制备方法如下:
将配方配比的黄豆加水用磨浆机磨碎,过100目滤网,收集滤液;
对剩下的黄豆渣再次粉碎,并收集滤液,配方配比的葡萄糖、酵母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及VB1,搅拌均匀灭菌即可。
3.权利要求1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实现:
a. 栽培培养料制备
将栽培培养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将含水量调至60-65%,pH自然,装入栽培瓶, 灭菌;所述的栽培培养料配方为:玉米芯28-32份、木屑38-42份、棉籽壳9-11份、麦麸17-19份、石灰1.8-2.2份;
b. 高温高压灭菌
在121℃,0.15MPa条件下灭菌120min;
c. 冷却和接种
待灭完菌的栽培瓶冷却至室温,将所述菌株ZJCXG001的液体菌种接到栽培瓶培养料上;
d. 菌丝培养
将接好液体菌种的栽培瓶移入培养室,在24-26℃下暗培养,不定期通风,培养30-40d,待菌丝长满栽培瓶;
e. 催蕾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瓶移至出菇房,在温度18-22℃,湿度90-99%,CO2浓度600-1500ppm,光照强度200-500lx条件下催蕾;
f. 出菇管理
现蕾后,将湿度调至80-90%进行幼菇管理;
g. 采收
待子实体八分熟,菌盖呈半球形,菌膜尚未破裂即进行采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白色茶薪菇菌株ZJCXG001的工厂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栽培瓶的容量为1100mL,每瓶栽培瓶的接种量为20-25mL。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28846.XA CN115119688B (zh) | 2022-04-22 | 2022-04-22 |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28846.XA CN115119688B (zh) | 2022-04-22 | 2022-04-22 |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19688A CN115119688A (zh) | 2022-09-30 |
CN115119688B true CN115119688B (zh) | 2023-05-30 |
Family
ID=83376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28846.XA Active CN115119688B (zh) | 2022-04-22 | 2022-04-22 |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19688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86452A (zh) * | 2012-12-02 | 2013-03-27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 一种茶树菇菌株及制备方法 |
CN103304287A (zh) * | 2013-06-28 | 2013-09-18 | 广西巴马原生长寿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茶薪菇的培养基及栽培方法 |
CN103583226A (zh) * | 2012-08-14 | 2014-02-19 |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茶薪菇优质高产栽培方法 |
CN103828600A (zh) * | 2014-02-25 | 2014-06-04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优良白色茶树菇的育种方法 |
CN103875446A (zh) * | 2013-10-24 | 2014-06-25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液体培养生产茶树菇菌种的方法及其保藏方法 |
CN105238699A (zh) * | 2015-09-16 | 2016-01-13 | 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 |
CN110862930A (zh) * | 2019-12-10 | 2020-03-0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白色茶树菇及其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
2022
- 2022-04-22 CN CN202210428846.XA patent/CN1151196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83226A (zh) * | 2012-08-14 | 2014-02-19 |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茶薪菇优质高产栽培方法 |
CN102986452A (zh) * | 2012-12-02 | 2013-03-27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 一种茶树菇菌株及制备方法 |
CN103304287A (zh) * | 2013-06-28 | 2013-09-18 | 广西巴马原生长寿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茶薪菇的培养基及栽培方法 |
CN103875446A (zh) * | 2013-10-24 | 2014-06-25 |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 一种液体培养生产茶树菇菌种的方法及其保藏方法 |
CN103828600A (zh) * | 2014-02-25 | 2014-06-04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优良白色茶树菇的育种方法 |
CN105238699A (zh) * | 2015-09-16 | 2016-01-13 | 江苏华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茶树菇工厂化栽培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方法 |
CN110862930A (zh) * | 2019-12-10 | 2020-03-06 | 福建农林大学 | 一种白色茶树菇及其分子标记鉴定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19688A (zh) | 2022-09-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62566B (zh) | 一种高产多糖的灵芝少孢品种及其人工栽培方法 | |
KR101035898B1 (ko) | 신균주 표고버섯 gna01 | |
CN100549158C (zh) | 一种生物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7034147A (zh) | 用于工厂化瓶栽平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及栽培方法 | |
CN108718909B (zh) | 一种增产羊肚菌的栽培方法 | |
CN103184162A (zh) | 一株棘孢木霉及其应用 | |
CN103004454A (zh) | 白蚁系列鸡枞菌的纯人工栽培方法 | |
KR101056952B1 (ko) | 단목재배를 이용한 검은비늘버섯의 대량생산방법 | |
CN106856984A (zh) | 一种珊瑚状猴头菌树花及其栽培方法 | |
CN105439657B (zh) | 一种草莓专用抗重茬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 | |
CN105112302B (zh) | 一株对老挝拟棘天牛具有致病力的绿僵菌菌株及其应用 | |
CN107779406B (zh) | 灰树花设施化栽培新品种及其液体发酵菌种制作方法 | |
CN114175968A (zh) | 一种基于木腐菌菌丝体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9661972B (zh) | 一种耐高温香菇的选育方法 | |
CN107641600A (zh) | 适于低温出菇的平菇jk02菌株及其栽培方法和应用 | |
CN101695255A (zh) | 用中华被毛孢培育冬虫夏草子座的方法 | |
CN115119688B (zh) | 一种白色茶薪菇菌株及其选育与工厂化栽培方法 | |
WN et al. | Cultivation of wild indigenous Agaricus bisporus and Agaricus subrufescens from Pakistan | |
CN107828664B (zh) | 裂褶菌xt-1及其栽培方法与应用 | |
CN117844656B (zh) | 一种元蘑菌株、杂交育种方法、栽培方法及应用 | |
CN116004400B (zh) | 一种红托竹荪菌株黔pr23及其应用 | |
CN115948253B (zh) | 一种红托竹荪菌株黔pr12及其应用 | |
CN118207100B (zh) | 一种黑木耳菌种延农科3号及其应用 | |
CN116114534B (zh) | 一种红托竹荪菌株黔pr20及其应用 | |
CN108812057A (zh) | 一种用于鸡枞菌室内培养的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