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7850A -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7850A
CN115087850A CN202180014031.0A CN202180014031A CN115087850A CN 115087850 A CN115087850 A CN 115087850A CN 202180014031 A CN202180014031 A CN 202180014031A CN 115087850 A CN115087850 A CN 1150878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temperature sensor
transport refriger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40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宮完
山本晃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88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979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88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97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388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822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878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78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14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for load cargos on 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 B60H1/00792Arrangement of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8/00Large containers
    • B65D88/74Large containers having means for heating, cooling, aerat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of contents
    • B65D88/745Large containers having means for heating, cooling, aerat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of contents blowing or injecting heating, cooling or other conditioning fluid inside the contain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90/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large containers
    • B65D90/48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03Transport contai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D29/005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00Details of thermomet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thermometer
    • G01K1/14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G01K1/146Supports; Fastening devices;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thermometers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arrangements for moving thermometers to or from a measuring posi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13/00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01K13/02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moving fluids or granular materials capable of flow
    • G01K13/024Thermome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moving fluids or granular materials capable of flow of moving ga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20Refrigerated goods 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引导部件(60)从壳体(11)的开口朝向箱内空间(20)延伸。引导部件(60)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空间(20)中。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被引导部件(60)保持住。

Description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箱外侧壁与箱内侧壁之间设置筒体,通过在筒体内布置温度传感器,由此来测量箱内空间的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08911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通过使温度传感器与筒体顶端的台阶部分抵接,由此来定位温度传感器。因此,无法将温度传感器的顶端部布置在更远离箱内侧壁的位置处,或者无法在箱内空间中将温度传感器的顶端部调节成朝向任意方向。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在箱内空间中的特定位置检测温度。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运输用制冷装置,其包括安装在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端的壳体11,所述壳体11具有使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通的开口,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50,所述温度传感器50检测所述箱内空间20的温度;以及引导部件60,所述引导部件60从所述开口向所述箱内空间20延伸,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该箱内空间20中,所述温度传感器50具有检测所述箱内空间20的温度的检测部51、和连接在该检测部51上的引线52,所述引导部件60保持所述检测部51和所述引线52。
在第一方面中,引导部件60从壳体11的开口朝向箱内空间20延伸。引导部件60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空间20中。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被引导部件60保持住。
这样一来,通过用引导部件60保持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由此就能够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检测温度。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件60的布置于所述箱内空间20的部分具有从俯视角度看去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部72。
在第二方面中,引导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
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件60具有:从所述开口延伸的第一引导部71;以及第二引导部73,从俯视角度看去,所述第二引导部73与该第一引导部71相连,并且该第二引导部73沿着相对于该第一引导部71成直角或钝角的方向延伸。
在第三方面中,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73。第二引导部73沿着与第一引导部71成直角或钝角的方向延伸。
这样一来,在从壳体11的开口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就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73顺利地插入温度传感器50。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壁部70、和与该第一壁部70相对的第二壁部75,所述第二壁部75的比所述弯曲部72靠顶端侧的部分具有倾斜部76,从俯视角度看去,所述倾斜部76以接近所述第一壁部70的方式倾斜。
在第四方面中,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壁部70和第二壁部75。第二壁部75在比弯曲部72更靠顶端侧的部分具有倾斜部76。从俯视角度看去,倾斜部76以接近第一壁部70的方式倾斜。
这样一来,在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就容易朝向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引导检测部51。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在第一到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件60的布置于所述箱内空间20的部分中的至少顶端部构成为将所述检测部51大致水平地引导或者将所述检测部51向上引导。
在第五方面中,引导部件60的至少顶端部将检测部51大致水平地引导或者将其向上引导。
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水积存在温度传感器50的位于检测部51与引线52之间的连接部位。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在第一到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引导部件60覆盖所述检测部51。
在第六方面中,由引导部件60覆盖检测部51。这样一来,就能够保护检测部51,并且能够容易地将温度传感器50朝向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进行引导。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在第一到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所述引导部件60的筒状的保持件80,在所述引线52上设置有弹性部件53,所述温度传感器50通过所述弹性部件53而被固定在所述保持件80上。
在第七方面中,利用保持件80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引导部件60。温度传感器50通过设置在引线52上的弹性部件53而被固定在保持件80上。
这样一来,通过将温度传感器50插入到弹性部件53固定于保持件80上的位置为止,由此能够抑制温度传感器50的插入量产生偏差。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弹性部件53具有锥形部56,所述锥形部56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保持件80的内部。
在第八方面中,弹性部件53的锥形部56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保持件80的内部。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弹性部件53与保持件80之间的气密性。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在第七或第八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固定所述保持件80和所述弹性部件53的锁定部件90,在所述锁定部件90上形成有供所述温度传感器50插通的插通孔93、和沿径向开口且与该插通孔93相连的狭缝94,所述锁定部件90具有限制所述狭缝94的开口宽度扩大的限制部95。
在第九方面中,保持件80和弹性部件53被锁定部件90固定起来。在锁定部件90上形成有插通孔93和狭缝94。限制部95限制狭缝94的开口宽度扩大。
这样一来,就能够经由狭缝94进行将锁定部件90安装到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的作业和从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将锁定部件90拆下来的作业。还能够利用限制部95,限制狭缝94在无意间打开。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在第一到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所述引导部件60的筒状的保持件80,在所述保持件80的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直径朝向该箱内空间20侧扩大的锥形部81a。
在第十方面中,由保持件80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引导部件60。在保持件80上,在箱内空间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锥形部81a。锥形部81a的直径朝向箱内空间20侧扩大。
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内空间20拉出之际,抑制检测部51和引线52卡在保持件80的端部。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第一通路部件80,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设置于所述壳体11,将箱外与所述箱内空间20连通,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该箱内空间20中;以及第二通路部件60,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布置在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的箱内空间20侧,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布置到该箱内空间20中,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是所述引导部件60,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和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在第十一方面中,第一通路部件80将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通起来,并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空间20中。第二通路部件60布置在第一通路部件80的箱内空间20侧,并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第一通路部件80和第二通路部件6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在第十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壳体11具有面向箱外的箱外壁13、和面向所述箱内空间20的箱内壁14,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固定在所述箱外壁13上,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固定在所述箱内壁14上。
在第十二方面中,在箱外壁13上固定有第一通路部件80。在箱内壁14上固定有第二通路部件60。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在第十二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箱外壁13上形成有孔13a,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具有插通所述孔13a的通路主体81、和设置在该通路主体81的外周面上的突起部84,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位置是该突起部84能够通过该孔13a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该突起部84与所述箱外壁13的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的面卡合的位置。
在第十三方面中,第一通路部件80具有通路主体81和突起部84。第一通路部件8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第一位置是突起部84能够通过箱外壁13的孔13a的位置。第二位置是突起部84与箱外壁13的靠箱内空间20侧的面卡合的位置。
这样一来,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一通路部件80组装到箱外壁13上的作业。
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壳体11具有将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接起来的通路,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罩部件60,所述罩部件60布置在比所述通路更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且覆盖所述温度传感器50,所述罩部件60是所述引导部件60,在所述罩部件60上形成有多个孔68。
在第十四方面中,在比壳体11的通路更靠箱内空间20侧布置有罩部件60。罩部件60覆盖温度传感器50。在罩部件60上形成有多个孔68。
这样一来,通过用罩部件60覆盖温度传感器50,由此能够保护温度传感器50。通过在罩部件60上形成多个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在第十四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罩部件60具有:从俯视角度看去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部72、和与该弯曲部72相连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73。
在第十五方面中,罩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和直线部73。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直线部73与弯曲部72相连且该直线部73呈直线状延伸。
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本公开的第十六方面在第十四或第十五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罩部件60的周边,空气沿着规定的流通方向流通,多个所述孔68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形成。
在第十六方面中,在罩部件60上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形成有多个孔68。这样一来,空气就容易向罩部件60的孔68流通,从而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本公开的第十七方面在第十六方面的基础上,在所述罩部件60中形成有布置所述温度传感器50的内部空间65,所述罩部件60具有在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内部空间65重合的第一罩部77,多个所述孔68形成在所述第一罩部77上。
在第十七方面中,罩部件60具有第一罩部77。在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第一罩部77与内部空间65重合。在第一罩部77上形成有多个孔68。
这样一来,通过在罩部件60的供空气通过的面即第一罩部77上形成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本公开的第十八方面在第十四到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所述罩部件60具有由树脂制成的第一部件61、由树脂制成的第二部件62、以及连结部63,所述第二部件62通过弯折部64与该第一部件61形成为一体,从而在所述第二部件62与该第一部件61之间覆盖住所述温度传感器50,所述连结部63将该第一部件61和该第二部件62连结起来。
在第十八方面中,罩部件60具有由树脂制成的第一部件61、第二部件以及连结部63。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通过弯折部64而形成为一体。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由连结部63连结起来。
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树脂成型,很容易地制作出形成有多个孔68的通风良好的罩部件60。
本公开的第十九方面涉及一种运输用集装箱,其包括第一到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10、以及集装箱主体2。
在第十九方面中,第一到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10均安装在集装箱主体2上。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运输用集装箱的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检测温度。
还能够在运输用集装箱中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还能够抑制温度传感器50在运输用集装箱的运输过程中因振动而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运输用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运输用集装箱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运输用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管道系统图;
图4是示出温度传感器、引导部件以及保持件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温度传感器、引导部件以及保持件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温度传感器、引导部件以及保持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将罩部件打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将保持件固定在箱外壁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从箱内侧观察到的将保持件固定在箱外壁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将保持件固定在箱外壁上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从箱内侧观察到的将保持件固定在箱外壁上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3是示出锁定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将狭缝闭合后的这一状态下的锁定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将温度传感器插入引导部件和保持件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正在将温度传感器插入引导部件和保持件之际的这一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7是示出通过将弹性部件布置在保持件的内部来定位温度传感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正在将温度传感器从引导部件和保持件拉出时的这一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一种运输用集装箱1。如图1和图2所示,运输用集装箱1包括集装箱主体2和设置于集装箱主体2上的运输用制冷装置10。运输用集装箱1用于海上运输。运输用集装箱1由船舶等海上运输工具运输。
〈集装箱主体〉
集装箱主体2形成为中空的箱状。集装箱主体2形成为横向长度较长。在集装箱主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有开口。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被运输用制冷装置10封住。在集装箱主体2的箱内,形成有用于收纳运输对象物品的收纳空间5。在收纳空间5中收纳有运输对象物品。收纳空间5中的空气(也称为箱内空气)的温度由运输用制冷装置10调节。
〈运输用制冷装置〉
运输用制冷装置10安装在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处。运输用制冷装置10包括壳体11和制冷剂回路C。
〈壳体〉
如图2示意性地所示,壳体11包括分隔壁12和隔板15。在分隔壁12的内侧形成有箱内流路20。箱内流路20与箱内空间相对应。用于冷却收纳空间5中的运输对象物品的空气在箱内流路20中流动。在分隔壁12的外侧形成有箱外室S。箱内流路20和箱外室S由分隔壁12隔开。
分隔壁12包括箱外壁13和箱内壁14。箱外壁13位于集装箱主体2的外侧。箱外壁13面向箱外。箱内壁14位于集装箱主体2的内侧。箱内壁14面向箱内流路20。箱外壁13和箱内壁14例如由铝合金制成。
箱外壁13封闭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箱外壁13安装在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的周缘部。箱外壁13的下部朝向集装箱主体2的内侧鼓起。在箱外壁13的朝向集装箱主体2的内侧鼓起的部分,形成有箱外室S。
箱内壁14与箱外壁13相对。箱内壁14具有沿着箱外壁13延伸的形状。箱内壁14与箱外壁13留出间隔地布置。箱内壁14的下部朝向集装箱主体2的内侧鼓起。在箱内壁14与箱外壁13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16。
隔板15布置在比箱内壁14更靠集装箱主体2内侧的位置处。在分隔壁12与隔板15之间形成有箱内流路20。在隔板15的上端与集装箱主体2的顶板之间形成有流入口21。在隔板15的下端与分隔壁12的下端之间形成有流出口22。箱内流路20从流入口21一直形成到流出口22。
箱内流路20包括上部流路23和下部流路24。上部流路23位于箱内流路20的上部。下部流路24位于箱内流路20的下部。下部流路24位于与分隔壁12的鼓起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处。
〈制冷剂回路的要素部件〉
制冷剂回路C具有填充于其中的制冷剂。制冷剂回路C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C包括压缩机31、箱外热交换器32、膨胀阀33、箱内热交换器37以及将这些器件连接起来的制冷剂管道。
压缩机31布置在与箱外室S的下部相对应的第一空间S1中。压缩机31吸入低压制冷剂并对其进行压缩。压缩机31将压缩后的制冷剂作为高压制冷剂喷出。
箱外热交换器32布置在与箱外室S的上部相对应的第二空间S2中。箱外热交换器32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箱外热交换器32是所谓的四面式热交换器。从正面角度观察时,箱外热交换器32的外形呈近似四边形。换言之,从正面角度观察时,箱外热交换器32在上侧、下侧、右侧以及左侧分别具有热交换部。箱外热交换器32起到冷凝器或散热器的作用。
箱内热交换器37布置在箱内流路20中。箱内热交换器37被支承在分隔壁12与隔板15之间。箱内热交换器37布置在箱内壁14的鼓出部分的上方。箱内热交换器37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箱内热交换器37起到蒸发器的作用。
〈箱外风扇〉
运输用制冷装置10包括一个箱外风扇34。箱外风扇34布置在箱外室S的第二空间S2中。箱外风扇34布置在箱外热交换器32的四个热交换部的内侧。箱外风扇34是螺旋桨式风扇。
如果使箱外风扇34运转,则箱外空气从箱外热交换器32的外侧流向内侧。箱外热交换器32内部的空气被吹向壳体11的外部。
〈箱内风扇〉
运输用制冷装置10包括两个箱内风扇35。箱内风扇35布置在箱内流路20的上部流路23中。箱内风扇35布置在箱内热交换器37的上侧。箱内风扇35布置在比箱内热交换器37更靠空气流的上游侧的位置。箱内风扇35是螺旋桨式风扇。箱内风扇35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如果箱内风扇35运转,则收纳空间5中的箱内空气从流入口21流入箱内流路20的上部流路23。箱内流路20的上部流路23中的空气通过箱内热交换器37、加热器H后,在下部流路24中流动。下部流路24中的空气从流出口22朝收纳空间5流出。
〈加热器〉
运输用制冷装置10包括加热器H。加热器H布置在箱内热交换器37的下侧。加热器H安装在箱内热交换器37的下部。如果加热器H工作,则箱内热交换器37就会被加热。利用加热器H的热量使附着在箱内热交换器37上的霜融化。加热器H用于对箱内热交换器37进行除霜。
〈电气设备箱〉
如图1所示,运输用制冷装置10具有电气设备箱36。电气设备箱36布置在箱外室S的第二空间S2中。在电气设备箱36的内部收纳有电抗器、电源电路基板、控制基板等。
〈制冷剂回路的具体情况〉
参照图3对制冷剂回路C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图3中,用虚线包围的部分表示箱内侧,除此以外的部分表示箱外侧。
制冷剂回路C具有压缩机31、箱外热交换器32、膨胀阀33以及箱内热交换器37作为主要部件。膨胀阀33是其开度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
制冷剂回路C具有喷出管41和吸入管42。喷出管41的一端与压缩机31的喷出部相连。喷出管41的另一端与箱外热交换器32的气体端相连。吸入管42的一端与压缩机31的吸入部相连。吸入管42的另一端与箱内热交换器37的气体端相连。
制冷剂回路C具有液管43、贮液器44、冷却热交换器45、第一开关阀46、连通管47、第二开关阀48、注入管49以及注入阀49a。
液管43的一端与箱外热交换器32的液端相连。液管43的另一端与箱内热交换器37的液端相连。贮液器44设置在液管43上。贮液器44是贮存制冷剂的容器。
冷却热交换器45具有第一流路45a和第二流路45b。冷却热交换器45使第一流路45a中的制冷剂和第二流路45b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冷却热交换器45例如是板式热交换器。第一流路45a是液管43的一部分。第二流路45b是注入管49的一部分。冷却热交换器45对在液管4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
第一开关阀46设置在液管43的位于贮液器44与第一流路45a之间的部分上。第一开关阀46是能够打开和关闭的电磁阀。
连通管47使制冷剂回路C的高压管路与低压管路连通。连通管47的一端连接在喷出管41上。连通管47的另一端连接在液管43的位于膨胀阀33与箱内热交换器37之间的部分上。
第二开关阀48设置在连通管47上。第二开关阀48是能够打开和关闭的电磁阀。
注入管49将制冷剂引入压缩机31的中压部。注入管49的一端连接在液管43的位于贮液器44与第一流路45a之间的部分上。注入管49的另一端连接在压缩机31的中压部上。中压部的压力即中间压力是压缩机31的吸入压力与喷出压力之间的压力。
注入阀49a设置在注入管49中的第二流路45b的上游侧的部分。注入阀49a是其开度可调节的电子膨胀阀。
〈运输用制冷装置的运转动作〉
对运输用制冷装置10的基本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运输用制冷装置10运转时,压缩机31、箱外风扇34、箱内风扇35运转。第一开关阀46打开。第二开关阀48关闭。膨胀阀33的开度得到调节。注入阀49a的开度得到调节。
在压缩机31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在箱外热交换器32中流动。在箱外热交换器32中,制冷剂朝箱外空气放热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贮液器44。已通过贮液器4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冷却热交换器45的第一流路45a中流动。已通过贮液器44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在注入管49中流动,并经由注入阀49a被减至中间压力。减压后的制冷剂被引入压缩机31的中压部。
在冷却热交换器45中,第二流路45b中的制冷剂从第一流路45a中的制冷剂吸热而蒸发。这样一来,第一流路45a中的制冷剂被冷却。换言之,在第一流路45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变大。
在冷却热交换器45中被冷却后的制冷剂经膨胀阀33被减压到低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箱内热交换器37中流动。在箱内热交换器37中,制冷剂从箱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其结果是,箱内热交换器37对箱内空气进行冷却。蒸发后的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31中以后,再次得到压缩。
集装箱主体2中的箱内空气在收纳空间5和箱内流路20中循环。在箱内流路20中,箱内空气被箱内热交换器37冷却。这样一来,就能够冷却收纳空间5中的箱内空气,从而能够将箱内空气调节成规定温度。
〈温度传感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壳体11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50。温度传感器50检测箱内流路20的温度。
如图4~图6所示,壳体11具有使箱外与箱内流路20连通的开口。开口包括形成在箱外壁13上的孔13a和形成在箱内壁14上的孔14a。
温度传感器50具有检测部51和引线52。检测部51对箱内流路20的温度进行检测。具体而言,检测部51检测被箱内热交换器37冷却后的箱内空气的温度。引线52连接在检测部51上。引线52由具有导电性的线材构成。引线52被绝缘覆膜覆盖。引线52具有挠性。在引线52上设置有弹性部件53。
弹性部件53由橡胶材料制成。弹性部件53具有大直径部54和小直径部55。大直径部54的外径大于小直径部55的外径。大直径部54布置在比小直径部55更靠检测部51侧。大直径部54具有顶端朝向检测部51侧变细的锥形部56。在大直径部54和小直径部55形成有插通引线52的孔。
在箱外壁13上固定有保持件80(第一通路部件)。保持件80与箱外壁13的孔13a连通。在箱内壁14上固定有引导部件60(第二通路部件、罩部件)。引导部件60与箱内壁14的孔14a连通。
在将温度传感器50从保持件80插入之后,由引导部件60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流路20中的特定位置。检测部51和引线52被引导部件60保持住。
<引导部件>
引导部件60布置在箱内流路20中。引导部件60由树脂材料制成。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部件61、第二部件62以及连结部63。
亦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通过弯折部64而形成为一体。第一部件61、第二部件62、连结部63以及弯折部64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为一体。
引导部件60是在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被打开的状态下、即在将弯折部64弯折之前的状态下进行树脂成型的。这样一来,仅通过使用于树脂成型的模具向一个方向脱模,就能够将第一部件61、第二部件62、连结部63以及弯折部64形成为一体。在进行树脂成型时,在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上形成有多个孔68。
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在将弯折部64弯折起来的状态下被连结部63连结起来。连结部63构成为:例如使设置于第二部件62侧的爪部卡合在设置于第一部件61侧的孔部中而进行连结。
在第一部件61与第二部件62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65。在内部空间65中布置有温度传感器50。引导部件60在从箱内壁14朝着隔板15延伸后,沿着隔板15延伸。例如,引导部件60在图4中朝向右侧延伸。引导部件60大致水平地延伸。
在引导部件60的基端部设置有凸缘部66。凸缘部66固定在箱内壁14上。在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设置有顶端壁部67。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的顶端部抵接在顶端壁部67上。在顶端壁部67上形成有孔68。
引导部件60构成覆盖温度传感器50的罩。在引导部件60上形成有多个孔68。孔68的内径为3mm以下。多个孔68布置成锯齿状。具体而言,孔68布置成多列,其中的一列孔68布置成与其相邻列的孔68错开半个间距。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加形成在引导部件60上的孔68的数量,从而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在引导部件60的周边,空气沿着规定的流通方向流通。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空气从箱内流路20的上侧朝向下侧流通。多个孔68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形成。多个孔68在引导部件6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这样一来,空气就容易通过引导部件60的孔68,从而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引导部件60由第一罩部77和第二罩部78构成。第一罩部77是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与内部空间65重合的部分。在图8中,对第一罩部77标注了阴影线。
在第一罩部77上形成有多个孔68。这样一来,通过在引导部件60的供空气通过的面即第一罩部77上形成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第二罩部78是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不与内部空间65重合的部分。在第二罩部78上未形成孔68。这样一来,通过在引导部件60的与通风无关的面即第二罩部78上不形成孔68,由此能够确保引导部件60的刚性。
在通过树脂成型一体地形成引导部件60的情况下,在用于树脂成型的模具的结构上,存在难以形成孔68的部分。因此,通过将难以形成孔68的部分作为与通风无关的第二罩部78,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的引导部件60。
引导部件60被固定在箱内壁14上,并且当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在不与内部空间65重合的部分布置有弯折部64。换言之,弯折部64存在于第二罩部78上。
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引导部71、弯曲部72以及第二引导部73(直线部)。第一引导部71从箱内壁14朝向隔板15延伸。弯曲部72接着第一引导部71延伸。第一引导部71大致水平地延伸。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弯曲部72大致水平地延伸。
第二引导部73接着弯曲部72呈直线状延伸。从俯视角度看去,第二引导部73沿着相对于第一引导部71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第二引导部73沿着隔板15延伸。第二引导部73大致水平地延伸。
这样一来,就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73顺利地插入温度传感器5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这样的,从俯视角度看去,第二引导部73沿着相对于第一引导部71成钝角的方向延伸。
在弯曲部72上设置有多个连结部63(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为三个)。这样一来,在从箱外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即使弯曲部72被温度传感器50推压,也能够利用连结部63抑制引导部件60在无意间打开。
在第二引导部73上设置有弯折部64。这样一来,通过在引导部件60的与通风无关的面即第二引导部73设置弯折部64,就不需要在弯折部64上形成孔68,从而能够确保刚性。
如果将温度传感器50从保持件80插入,则检测部51的插入方向就会沿着弯曲部72发生改变。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流路20中的特定位置。
从俯视角度看去,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壁部70和第二壁部75。例如,在图4所示的沿着温度传感器50剖开的剖面中,将形成引导部件60的轮廓部分的壁部中的面向隔板15一侧的壁部作为第一壁部70,将面向箱内壁14一侧的壁部作为第二壁部75。
第一壁部70包括第一引导部71、弯曲部72以及第二引导部73。
第二壁部75与第一壁部70相对。第二壁部75具有倾斜部76。倾斜部76设置在比第一壁部70的弯曲部72更靠顶端侧的部分。从俯视角度看去,倾斜部76以接近第一壁部70的方式倾斜。这样一来,在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就容易朝着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引导检测部51。
检测部51在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保持为大致水平(参照图5)。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水积存在温度传感器50的位于检测部51与引线52之间的连接部位。
<保持件>
保持件80将箱外与箱内流路20连通。保持件80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引导部件60。保持件80具有保持件主体81(通路主体)、凸缘部82以及固定部83。
保持件主体81形成为筒状。保持件主体81插通到箱外壁13的孔13a和箱内壁14的孔14a中。保持件主体81的顶端部向箱内流路20突出。保持件主体81由与引导部件60不同的部件形成。保持件主体81和引导部件60相互分离地布置。在引导部件60的内部布置有保持件主体81的顶端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保持件80和引导部件60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在保持件主体81的靠箱内流路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锥形部81a。锥形部81a的直径朝向箱内流路20侧扩大。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内空间20拉出之际,抑制检测部51和引线52卡在保持件80的端部。
凸缘部82从保持件主体81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部82与箱外壁13的箱外侧的面抵接。凸缘部82固定在箱外壁13上。
保持件主体81具有突起部84。突起部84设置在保持件主体81的外周面上。突起部84与箱外壁13的箱内侧的面抵接。
如图9和图10所示,箱外壁13的孔13a具有键槽13b。键槽13b形成为突起部84能够通过的大小。
保持件8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第一位置是突起部84能够通过箱外壁13的孔13a的位置(参照图10)。通过使保持件80在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件主体81插通到孔13a中,由此突起部84就会通过键槽13b。
保持件80被插通到直至凸缘部82与箱外壁13抵接的位置为止。如图11和图12所示,保持件80通过使保持件主体81旋转而从第一位置变到第二位置。第二位置是突起部84与箱外壁13的靠箱内流路20侧的面卡合的位置(参照图12)。在第二位置,保持件80不能从孔13a中拔出来。
这样一来,通过使保持件80旋转,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保持件80组装到箱外壁13上的作业。需要说明的是,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的移动并不限于旋转移动,也可以是平行移动、或者旋转移动与平行移动的组合。
固定部83比凸缘部82更向箱外侧延伸。在固定部83上形成有固定槽83a和锥形孔83b。固定槽83a形成在固定部83的外周面上。在固定槽83a中嵌合有锁定部件90的固定爪92。
锥形孔83b与保持件主体81的孔连通。锥形孔83b形成为顶端从箱外朝向箱内流路20变细。在锥形孔83b的内部布置有弹性部件53。弹性部件53的锥形部56与锥形孔83b抵接。
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弹性部件53与保持件80之间的气密性。通过插入温度传感器50直到弹性部件53固定于保持件80上的位置为止,由此能够抑制温度传感器50的插入量产生偏差。
弹性部件53通过被夹持在保持件80与锁定部件90之间,由此被固定在保持件80上。温度传感器50通过弹性部件53而被固定在保持件80上。
锁定部件90具有与保持件80的固定部83嵌合的凹部91。在凹部9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固定爪92。通过使固定爪92与固定部83的固定槽83a卡合,由此使锁定部件90固定在保持件80上。
如图13所示,在锁定部件90上形成有插通孔93和狭缝94。插通孔93贯穿凹部91的底面。引线52与弹性部件53的小直径部55一起插通到插通孔93中。狭缝94沿径向开口。狭缝94与插通孔93连通。狭缝94的宽度形成为能够插通引线52。
锁定部件90具有限制部95。限制部95沿着锁定部件90的外周面在周向上延伸。限制部95在将狭缝94的开口打开的状态和将狭缝94的开口封住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限制部95的顶端部设置有卡合爪95a。在锁定部件90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槽90a。
如图13所示,在已将限制部95打开的状态下,狭缝94的开口就会敞开。这样一来,就能够经由狭缝94进行将锁定部件90安装到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的作业、和将锁定部件90从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拆下来的作业。
如图14所示,在已将限制部95关闭的状态下,狭缝94的开口被封住。此时,卡合爪95a与卡合槽90a卡合。限制部95限制狭缝94的开口宽度扩大。
这样一来,在使锁定部件90旋转而将其固定在保持件80上之际,能够利用弹性部件53的回弹力限制狭缝94在无意间打开。
<将温度传感器布置到箱内流路中的工序>
对作业人员从箱外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到箱内流路20中的工序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保持件80被固定在箱外壁13上,引导部件60被固定在箱内壁14上。在保持件80和引导部件60中布置温度传感器50。
如图16所示,如果作业人员从箱外朝着保持件80插入温度传感器50,则检测部51与引导部件60的弯曲部72抵接。在该状态下,如果进一步插入温度传感器50,则如图16中虚线所示,检测部51的顶端部就会沿着弯曲部72移动。这样一来,检测部51的插入方向就会发生改变。
如图17所示,如果作业人员进一步插入温度传感器50,则设置在引线52上的弹性部件53就会位于保持件80的内部。此时,弹性部件53的锥形部56与保持件80的锥形孔83b抵接,从而确定了检测部51在引导部件60中的位置。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对弹性部件53在引线52上的位置进行设定,以使得检测部51的顶端部与引导部件60的顶端壁部67抵接。这样一来,就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在图18中,示出了作业人员正在将布置于引导部件60中的温度传感器50从保持件80中拉出来的状态。在保持件80上,在箱内流路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锥形部81a。锥形部81a的直径朝着箱内空间20侧扩大。
在作业人员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内流路20中拉出之际,检测部51沿着锥形部81a移动。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检测部51和引线52卡在保持件80的端部。
-实施方式的效果-
引导部件60从壳体11的开口朝着箱内空间20延伸。引导部件60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空间20中。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被引导部件60保持住。这样一来,通过用引导部件60保持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由此就能够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检测温度。
引导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73。第二引导部73沿着与第一引导部71成直角或钝角的方向延伸。这样一来,在从壳体11的开口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就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71和第二引导部73顺利地插入温度传感器50。
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壁部70和第二壁部75。第二壁部75在比弯曲部72更靠顶端侧的部分具有倾斜部76。从俯视角度看去,倾斜部76以接近第一壁部70的方式倾斜。这样一来,在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就容易朝着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引导检测部51。
在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大致水平地引导检测部51。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水积存在温度传感器50的位于检测部51与引线52之间的连接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改变引导部件60的形态,来将检测部51向上引导。还可以使引导部件60的顶端部保持大致水平的形态,并在内部空间65中设置朝着引导部件60的顶端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由此来向上引导检测部51。
引导部件60覆盖检测部51。这样一来,就能够保护检测部51,并且能够容易地将温度传感器50朝向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进行引导。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引导部件60将布置在箱内流路20中的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部51和引线52全部覆盖住,但只要至少覆盖住检测部51即可。
保持件80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引导部件60。温度传感器50通过设置在引线52上的弹性部件53而被固定在保持件80上。这样一来,通过插入温度传感器50直到弹性部件53固定于保持件80上的位置为止,由此能够抑制温度传感器50的插入量产生偏差。
弹性部件53的锥形部56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保持件80的内部。这样一来,就能够确保弹性部件53与保持件80之间的气密性。
保持件80和弹性部件53被锁定部件90固定起来。在锁定部件90上形成有插通孔93和狭缝94。限制部95限制狭缝94的开口宽度扩大。
这样一来,就能够经由狭缝94进行将锁定部件90安装到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的作业、和将锁定部件90从温度传感器50的引线52上拆下来的作业。还能够利用限制部95,限制狭缝94在无意间打开。
保持件80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引导部件60。在保持件80上,在箱内空间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锥形部81a。锥形部81a的直径朝着箱内空间20侧扩大。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将温度传感器50从箱内空间20拉出之际,抑制检测部51和引线52卡在保持件80的端部。
在现有的发明中,用于布置温度传感器的筒体从箱外一体地形成到箱内空间。因此,存在箱外的热量经由筒体传导到温度传感器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传导。
第一通路部件80将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通起来,并将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箱内空间20中。第二通路部件60布置在第一通路部件80的箱内空间20侧,并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第一通路部件80和第二通路部件6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第一通路部件80和第二通路部件60相互分离地布置。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在箱外壁13上固定有第一通路部件80。在箱内壁14上固定有第二通路部件60。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箱外的热量向温度传感器50传导。
第一通路部件80具有通路主体81和突起部84。第一通路部件8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第一位置是突起部84能够通过箱外壁13的孔13a的位置。第二位置是突起部84与箱外壁13的靠箱内空间20侧的面卡合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一通路部件80组装到箱外壁13上的作业。
第一通路部件80能够通过通路主体81旋转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这样一来,通过使第一通路部件80旋转,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第一通路部件80组装到箱外壁13上的作业。
温度传感器50具有检测部51和引线52。第二通路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在现有的发明中,温度传感器的顶端部从筒体露出,在集装箱的运输过程中温度传感器有可能因振动而破损。因此,就考虑将筒体延长以便覆盖温度传感器的顶端部,但是存在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差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保护温度传感器,并且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在比壳体11的通路更靠箱内空间20侧布置有罩部件60。罩部件60覆盖温度传感器50。在罩部件60上形成有多个孔68。这样一来,通过用罩部件60覆盖温度传感器50,由此能够保护温度传感器50。通过在罩部件60上形成多个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将孔68的内径设定为3mm以下。这样一来,通过在罩部件60上形成多个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将多个孔68布置成锯齿状。这样一来,能够增加形成在罩部件60上的孔68的数量,从而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罩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和直线部73。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直线部73接着弯曲部72呈直线状延伸。这样一来,能够在确保可抑制箱外的热量传导的距离的状态下,将温度传感器50布置在箱内空间20中的特定位置。
在罩部件60上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形成有多个孔68。这样一来,空气就容易朝罩部件60的孔68流通,从而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罩部件60具有第一罩部77。在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第一罩部77与内部空间65重合。在第一罩部77上形成有多个孔68。这样一来,通过在罩部件60的供空气通过的面即第一罩部77上形成孔68,由此能够使对温度传感器50的通风变得良好。
罩部件60由第一罩部77和第二罩部78构成。在第二罩部78上未形成孔68。这样一来,通过在罩部件60的与供空气通过的面即第一罩部77不同的第二罩部78上不形成孔68,由此能够确保罩部件60的刚性。
罩部件60具有由树脂制成的第一部件61、第二部件以及连结部63。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通过弯折部64而形成为一体。第一部件61和第二部件62由连结部63连结起来。这样一来,就能够通过树脂成型,很容易地制作出形成有多个孔68的通风良好的罩部件60。
罩部件60具有弯曲部72。从俯视角度看去,弯曲部72形成为弯曲状。连结部63设置在弯曲部72上。这样一来,在从壳体11的通路插入温度传感器50之际,即使罩部件60的弯曲部72被温度传感器50推压,也能够利用连结部63抑制罩部件60在无意间打开。
罩部件60具有直线部73。从俯视角度看去,直线部73呈直线状延伸。在直线部73上设置有弯折部64。这样一来,能够通过树脂成型,很容易地制作出罩部件60。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运输用集装箱1也可以用于陆地运输。在该情况下,运输用集装箱1由诸如车辆之类的陆地运输工具运送。具体而言,运输用集装箱1安装在拖车上。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应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及范围的情况下,对方式及具体情况进行各种改变。只要不影响本公开的对象的功能,则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其他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组合或替换。以上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这些词语仅用于区分包含上述词语的语句,并不是要限定该语句的数量、顺序。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公开对于运输用制冷装置和运输用集装箱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 运输用集装箱
2 集装箱主体
10 运输用制冷装置
11 壳体
13 箱外壁
13a 孔
14 箱内壁
20 箱内流路(箱内空间)
50 温度传感器
51 检测部
52 引线
53 弹性部件
56 锥形部
60 引导部件(第二通路部件、罩部件)
61 第一部件
62 第二部件
63 连结部
64 弯折部
65 内部空间
68 孔
70 第一壁部
71 第一引导部
72 弯曲部
73 第二引导部(直线部)
75 第二壁部
76 倾斜部
77 第一罩部
78 第二罩部
80 保持件(第一通路部件)
81 保持件主体(通路主体)
81a 锥形部
84 突起部
90 锁定部件
93 插通孔
94 狭缝
95 限制部

Claims (19)

1.一种运输用制冷装置,其包括安装在集装箱主体(2)的开口端的壳体(11),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具有使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通的开口,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
温度传感器(50),所述温度传感器(50)检测所述箱内空间(20)的温度;以及
引导部件(60),所述引导部件(60)从所述开口向所述箱内空间(20)延伸,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该箱内空间(20)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50)具有检测所述箱内空间(20)的温度的检测部(51)、和连接在该检测部(51)上的引线(52),
所述引导部件(60)保持所述检测部(51)和所述引线(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60)的布置于所述箱内空间(20)的部分具有从俯视角度看去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部(7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60)具有从所述开口延伸的第一引导部(71)、以及第二引导部(73),从俯视角度看去,所述第二引导部(73)与该第一引导部(71)相连,并且该第二引导部(73)沿着相对于该第一引导部(71)成直角或钝角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60)具有第一壁部(70)、和与该第一壁部(70)相对的第二壁部(75),
所述第二壁部(75)的比所述弯曲部(72)靠顶端侧的部分具有倾斜部(76),从俯视角度看去,所述倾斜部(76)以接近所述第一壁部(70)的方式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60)的布置于所述箱内空间(20)的部分中的至少顶端部构成为:将所述检测部(51)大致水平地引导或者将该检测部(51)向上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60)覆盖所述检测部(51)。
7.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所述引导部件(60)的筒状的保持件(80),
在所述引线(52)上设置有弹性部件(53),
所述温度传感器(50)通过所述弹性部件(53)而被固定在所述保持件(8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53)具有锥形部(56),
所述锥形部(56)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保持件(80)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固定所述保持件(80)和所述弹性部件(53)的锁定部件(90),
在所述锁定部件(90)上,形成有供所述温度传感器(50)插通的插通孔(93)、和沿径向开口且与该插通孔(93)相连的狭缝(94),
所述锁定部件(90)具有限制所述狭缝(94)的开口宽度扩大的限制部(95)。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从箱外引导到所述引导部件(60)的筒状的保持件(80),
在所述保持件(80)的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的端部的内周缘,设置有直径朝向该箱内空间(20)侧扩大的锥形部(81a)。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
第一通路部件(80),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设置于所述壳体(11),将箱外与所述箱内空间(20)连通,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引导到该箱内空间(20)中;以及
第二通路部件(60),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布置在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的箱内空间(20)侧,并将所述温度传感器(50)布置到该箱内空间(20)中,
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是所述引导部件(60),
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和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具有面向箱外的箱外壁(13)、和面向所述箱内空间(20)的箱内壁(14),
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固定在所述箱外壁(13)上,
所述第二通路部件(60)固定在所述箱内壁(14)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外壁(13)上形成有孔(13a),
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具有插通所述孔(13a)的通路主体(81)、和设置在该通路主体(81)的外周面上的突起部(84),所述第一通路部件(8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所述第一位置是该突起部(84)能够通过该孔(13a)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该突起部(84)与所述箱外壁(13)的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的面卡合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1)具有将箱外与箱内空间(20)连接起来的通路,
所述运输用制冷装置包括罩部件(60),所述罩部件(60)布置在比所述通路更靠所述箱内空间(20)侧且覆盖所述温度传感器(50),
所述罩部件(60)是所述引导部件(60),
在所述罩部件(60)上形成有多个孔(68)。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60)具有:从俯视角度看去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部(72)、和与该弯曲部(72)相连且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73)。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60)的周边,空气沿着规定的流通方向流通,
多个所述孔(68)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罩部件(60)中,形成有布置所述温度传感器(50)的内部空间(65),
所述罩部件(60)具有在从空气流通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内部空间(65)重合的第一罩部(77),
多个所述孔(68)形成在所述第一罩部(77)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4到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60)具有由树脂制成的第一部件(61)、由树脂制成的第二部件(62)、以及连结部(63),所述第二部件(62)通过弯折部(64)与该第一部件(61)形成为一体,从而在所述第二部件(62)与该第一部件(61)之间覆盖住所述温度传感器(50),所述连结部(63)将该第一部件(61)和该第二部件(62)连结起来。
19.一种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用集装箱包括:权利要求1到1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运输用制冷装置(10)、以及集装箱主体(2)。
CN202180014031.0A 2020-03-06 2021-02-22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Pending CN1150878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8887A JP6989798B2 (ja) 2020-03-06 2020-03-06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JP2020-038887 2020-03-06
JP2020-038888 2020-03-06
JP2020-038889 2020-03-06
JP2020038889A JP6989799B2 (ja) 2020-03-06 2020-03-06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JP2020038888A JP7082296B2 (ja) 2020-03-06 2020-03-06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PCT/JP2021/006639 WO2021177075A1 (ja) 2020-03-06 2021-02-22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7850A true CN115087850A (zh) 2022-09-20

Family

ID=77614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4031.0A Pending CN115087850A (zh) 2020-03-06 2021-02-22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12646A1 (zh)
EP (1) EP4113040A4 (zh)
CN (1) CN115087850A (zh)
WO (1) WO20211770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031U (zh) * 1980-06-30 1982-01-25
JPS5882638U (ja) * 1981-11-30 1983-06-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温度測定装置
JPH0610779U (ja) * 1992-07-14 1994-02-10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ユニット
JPH08122165A (ja) * 1994-10-21 1996-05-17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挿入形検出器
JP3541619B2 (ja) * 1997-06-05 2004-07-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用冷凍装置
US6089110A (en) 1998-02-20 2000-07-18 Carrier Corporation Temperature probe positioning system
JP2008128694A (ja) * 2006-11-17 2008-06-05 Yamari Sangyo Kk 測温センサ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13040A4 (en) 2023-07-26
US20220412646A1 (en) 2022-12-29
EP4113040A1 (en) 2023-01-04
WO2021177075A1 (ja)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073B (zh) 制冷装置
US10955184B2 (en) Refrigerator
CN105765325A (zh) 电冰箱
US7665323B2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s
CN114467001B (zh) 冰箱
US10801771B2 (en) Condenser fan motor mounts and guards
US11754333B2 (en) Refrigerator
CN115087850A (zh) 运输用制冷装置及运输用集装箱
JP6989799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JP6989798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JP7082296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US7249467B2 (en) Gas-liquid separator for refrigerant cycle system
CN115769036A (zh) 用于制冷器具的热交换器组件和具有这种热交换器组件的制冷器具
CN215930224U (zh) 制冷设备
KR200492900Y1 (ko) 냉장장치
JP7001939B2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及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KR970001295B1 (ko) 냉장고
CN115485517B (zh) 蒸发器
CN219222995U (zh) 冰箱机械室及冰箱
WO2021176940A1 (ja) 輸送用冷凍装置およ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EP4102155A1 (en) Refrigeration device for shipping, and shipping container
US20220205653A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6547479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
JP2024000147A (ja) 冷却貯蔵庫
KR200156950Y1 (ko) 차량용 냉동장치의 벽면매립형 증발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