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4886A -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4886A
CN115074886A CN202110263410.5A CN202110263410A CN115074886A CN 115074886 A CN115074886 A CN 115074886A CN 202110263410 A CN202110263410 A CN 202110263410A CN 115074886 A CN115074886 A CN 115074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
guide
tow band
path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634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真悟
重松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26341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48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74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48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18Separating or spread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具备多个开纤辊对、气体开纤装置、输送辊和配置在自第1~第3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任一个选择的导向路径上的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针对比引导装置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丝束带和比引导装置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丝束带,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Description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文本涉及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丝束开纤体,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将捆状的卷曲丝束一边沿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一边对丝束所含的多根纤维进行开纤,由此制造丝束开纤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1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假如在为了使用丝束开纤体作为纤维材料而对产品制造装置(其用于制造包含纤维材料的产品)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若根据产品制造装置的布局等而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生产线内简单改变与丝束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则存在难以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的担忧。
因此,本公开文本的目的在于,在为了使用丝束开纤体作为纤维材料而对产品制造装置(其用于制造包含纤维材料的产品)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情况下,即使根据产品制造装置的布局等而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生产线内改变与丝束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时,也能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文本的一方案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具备:捆包容器,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多个开纤辊对,对从所述捆包容器抽出的所述丝束带进行输送,并对所述丝束带在输送方向上赋予张力而将所述丝束带开纤;气体开纤装置,利用气体将经过了所述多个开纤辊对的所述丝束带开纤;输送辊,将经过了所述气体开纤装置的所述丝束带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和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配置在自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及第3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任一个选择的导向路径,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引导,所述第1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捆包容器与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开纤辊对之间,所述第2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与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之间,所述第3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与所述输送辊之间,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和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配置在导向路径的引导装置,能够将丝束带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导向。因此,例如对于用于制造包含丝束开纤体的产品的产品制造装置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时,能够灵活应对产品制造装置的布局等而适当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此外,通过将在导向路径内输送的丝束带的所述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能够防止从引导装置向丝束带作用过度的张力。因此,例如对于产品制造装置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情况下,即使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生产线内改变与丝束带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时,也能在导向路径内稳定地输送丝束带。由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
所述第1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可以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此外,所述第2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5mm时的反弹力可以被设定为大于0N且为3N以下的范围的值。此外,所述第3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可以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
由此,能够根据设置有导向路径的部位进一步适当防止在导向路径内从引导装置对丝束带作用过度的张力,并且能够对丝束带作用适度的张力。因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进一步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
所述引导装置可以包括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轴支承且在周面上引导所述丝束带的引导辊、或在周面上引导所述丝束带的圆柱状的引导体。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引导辊或引导体的平缓周面对丝束带进行导向,因此能够降低从引导装置向在导向路径内输送的丝束带作用的来自引导装置的摩擦力,能够防止对丝束带作用过度的张力。因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稳定输送丝束开纤体。
所述第1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所述挤压距离可以为30mm。此外,所述第2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所述挤压距离可以为5mm。此外,所述第3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所述挤压距离可以为30mm。由此,能够对将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或第3输送路径的任一路径作为导向路径而被输送的丝束带进行稳定输送。
此外,本公开文本的一方案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中,从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的捆包容器抽出所述丝束带并进行输送,并且利用多个开纤辊对而对所述丝束带在输送方向赋予张力来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开纤;通过气体开纤装置对经过了所述多个开纤辊对的所述丝束带进行开纤;通过输送辊将经过了所述气体开纤装置的所述丝束带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通过在自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及第3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任一个选择的导向路径上配置的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引导,所述第1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捆包容器与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开纤辊对之间,所述第2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与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之间,所述第3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与所述输送辊之间;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和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根据本公开文本的各方案,在为了使用丝束开纤体作为纤维材料而对产品制造装置(其用于制造包含纤维材料的产品)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情况下,即使根据产品制造装置的布局等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生产线内改变与丝束带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时,也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图。
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1所用的试验装置的图。
图5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2所用的试验装置的图。
图6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3所用的试验装置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B 捆包容器
G 引导装置
GR1~GR13 引导辊
L 导向路径
L1 第1输送路径
L2 第2输送路径
L3 第3输送路径
P 输送方向
1、101、201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
11 多个开纤辊对
14 气体开纤装置
15、16 输送辊
50 丝束带
51 丝束开纤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与产品制造装置20并排设置,将由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制造的丝束开纤体51向产品制造装置20供给。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具备装置单元2、及输送(牵引)辊15、16。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50的捆包容器B。从捆包容器B抽出的丝束带50被供给到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丝束带50包含多根经卷曲的乙酸纤维素纤维。作为一例,就丝束带50而言,设定总旦数(TD)为17000、单丝旦数(FD)为6,但不限于此。在此,丝束带50所含的乙酸纤维素纤维为二乙酸纤维素的长纤维。作为一例,在丝束开纤体51的制造生产线中,丝束带50被宽度方向保持水平地沿着预先设定的输送方向P输送。也可以是在丝束开纤体51的制造生产线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将丝束带5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输送。
装置单元2具有:壳体13;从壳体13向上方延伸的臂部4;配置于臂部4的上部的旋转挡板3;配置于臂部4的下部的拓宽装置BJ;支承于壳体13的多个开纤辊对11(第1开纤辊对5、第2开纤辊对6);支承于壳体13的气体开纤装置14。旋转挡板3将经过了第1输送路径L1的丝束带50朝向拓宽装置BJ导向。拓宽装置BJ利用从外部供给的气体将丝束带50在宽度方向上拓宽。
多个开纤辊对11对从捆包容器B抽出的丝束带50进行输送,并且在输送方向P对丝束带50赋予张力进行开纤。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开纤辊对11在比气体开纤装置14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对经过了拓宽装置BJ的丝束带50进行进一步开纤。第2开纤辊对6配置在比第1开纤辊对5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位置。第1开纤辊对5具有一对辊7、8。第2开纤辊对6具有一对辊9、10。辊9、10以比辊7、8的圆周速度更快的圆周速度旋转。经过了拓宽装置BJ的丝束带50穿过于一对辊7、8之间和一对辊9、10之间。丝束带50与辊7~10的各周面接触,由此可在输送方向P上赋予张力,被蓬松地开纤。
气体开纤装置14利用气体对经过了多个开纤辊对11的丝束带50进行开纤。气体开纤装置14将从外部供给的气体(作为一例为空气)和丝束带50混合,利用气体将丝束带50开纤并且成型。作为一例,气体开纤装置14具有:将丝束带50和气体混合的主体部;将经过了主体部的丝束带50开纤并且成型的开纤成型部;使经过了开纤成型部的丝束带50暂时滞留而进行成型的滞留部。气体开纤装置14不限于具有主体部、开纤成型部及滞留部的结构。
输送辊15、16将经过了气体开纤装置14的丝束带50向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输送。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辊15、16以使彼此的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由此作为单一的输送辊对而配置。经过了气体开纤装置14的丝束带50穿过于输送辊15、16之间,被输送辊15、16在厚度尺寸方向上挤压。由此,制造出片状的丝束开纤体51。需要说明的是,输送辊15、16可以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丝束带制造装置还具备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G。引导装置G配置在自第1输送路径L1、第2输送路径L2及第3输送路径L3中的至少任一个所选择的导向路径L0(在此为第1输送路径L1),并对丝束带50进行引导,所述第1输送路径L1配置在捆包容器B与多个开纤辊对11中的输送方向P的最上游侧的开纤辊对(在此为第1开纤辊对5)之间,所述第2输送路径L2配置在多个开纤辊对11中的输送方向P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第2开纤辊对6)与气体开纤装置14之间,所述第3输送路径L3配置在气体开纤装置14与输送辊15、16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和捆包容器B隔开一定程度的距离地彼此分隔开地配置。从捆包容器B朝向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地从捆包容器B抽出的丝束带50被引导装置G导向而供给到装置单元2。
引导装置G配置在预先设定的第1输送路径L1,将从捆包容器B抽出的丝束带50朝向装置单元2导向。引导装置G包括引导辊或圆柱状的引导体,所述引导辊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并且在周面上引导丝束带50,所述引导体在周面上引导丝束带50。作为一例,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G包括多个引导辊GR1、GR2。引导辊GR1、GR2以沿着第1输送路径L1输送丝束带50的方式在输送方向P上分隔开地配置。装置单元2对丝束带50进行开纤并输送到输送辊15、16。输送辊15、16将经过了装置单元2的气体开纤装置14的丝束带50向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丝束带50经过输送辊15、16,由此可获得丝束开纤体51。在比输送辊15、16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位置,丝束开纤体51被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供给到产品制造装置20。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和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以下也简称为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以下也简称为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可减轻在导向路径L0内从引导装置G作用于丝束带50的张力。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作为一例,反弹力差的绝对值越小越优选。因此,反弹力差的绝对值更优选为0.15以下的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0以下的范围的值。
此外,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第1输送路径L1为导向路径L0,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可进一步防止在导向路径L0内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为了在导向路径L0内能够在抑制多余松弛的同时稳定地输送丝束带50,该反弹力优选为0N以上、0.8N以下的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N以上、0.6N以下的范围的值。
为了减少从引导装置G作用于丝束带50的无用张力,优选引导装置G与丝束带50的动摩擦系数小。为此,优选引导装置G的相对于丝束带50的接触区域由例如包含PTFE等低摩擦材料的材料构成。并且,优选该接触区域由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构成。
此外,引导装置G只要具有能够引导丝束带50的结构即可,可以包含除引导辊GR1、GR2以外的部件。此外,引导装置G可以是相对于丝束带50以非接触方式对丝束带50进行引导的形式。作为这种形式的引导装置G,例如可举出:通过从引导装置的与丝束带50相对的相对面喷出气体,由此来引导丝束带50的喷气转向杆(Air Turn Bar)等引导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体51通过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在该制造方法中,从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50的捆包容器B抽出丝束带50并进行输送,并且利用多个开纤辊对11对丝束带50在输送方向P赋予张力而对丝束带50进行开纤。此外,通过气体开纤装置14将经过了多个开纤辊对11的丝束带50开纤,并通过输送辊15、16将经过了气体开纤装置14的丝束带50向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输送。
此外,通过配置在自第1输送路径L1、第2输送路径L2及第3输送路径L3中的至少任一个(在此为第1输送路径L1)选择的导向路径L0的1个以上(在此为2个)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进行引导。并且,将上述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产品制造装置20使用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输送并供给的片状的丝束开纤体51来制造产品。作为一例,该产品为吸收性物品。作为产品制造装置20,可举出例如制造将丝束开纤体51用作为吸收体材料的纸尿裤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将丝束开纤体51用作为过滤材料的香烟过滤嘴制造装置等。本实施方式的产品制造装置20的一例为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
在产品制造装置20中,在借助包含辊23的多个辊而转动的输送体21上输送片状的丝束开纤体51。此时,丝束开纤体51以在下方重叠配置背片材31、在上方重叠配置顶片材30的状态被输送。其后,将这些切断为规定的长度尺寸,由此制造出吸收性物品。
在此,例如,在为了使用丝束开纤体作为纤维材料而对现有的产品制造装置20(其用于制造包含纤维材料的产品)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情况下,若根据产品制造装置20的布局等而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的丝束开纤体的制造生产线内,简单改变与丝束带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则存在难以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向产品制造装置20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的担忧。在此所述的各部分的状态,例如可举出: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情况下,与丝束带50接触的各部分(旋转挡板3、多个开纤辊对11、气体开纤装置14、输送辊9、10)彼此隔开不适当距离地配置的状态。还可举出: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具有引导丝束带50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该引导装置以不适当的配置条件、标准被使用的状态。
例如,如果所述各部分彼此隔开不适当距离地配置,则丝束开纤体51被输送到制造生产线时,由于松弛、宽度方向上的晃动,丝束开纤体51的宽度尺寸、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发生变动,存在丝束带50的扭结等问题。结果,使用丝束开纤体51的产品的品质降低。
针对该问题,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通过配置于导向路径L0的引导装置G,能将丝束带50朝向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导向。因此,例如在为了使用丝束开纤体51作为纤维材料而对产品制造装置20(其用于制造包含纤维材料的产品)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灵活应对产品制造装置20的布局等,适当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因此,即使在例如所述各部分彼此的距离(在此为捆包容器B与旋转挡板3之间的距离)分开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在丝束开纤体51的整个制造生产线对丝束带50稳定地赋予适当的张力,能够在防止松弛、宽度方向的晃动的同时适当地输送丝束带50。
此外,通过将在导向路径L0内输送的丝束带50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能够防止从引导装置G向丝束带50作用过度张力。因此,在对产品制造装置20追加配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情况下,即使在使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的丝束开纤体51的制造生产线内改变与丝束带50接触的各部分的状态时,也能在导向路径L0内稳定地输送丝束带50。由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向产品制造装置20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51。
此外,作为引导丝束带50的引导装置而使用引导辊时,若以不适当的配置条件、标准使用引导装置,则会产生丝束带50向各辊的卷绕、丝束带50从各辊伸出等的涉及作业性的问题。对此,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将在导向路径L0内输送的丝束带50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能够使经过引导装置G的丝束带50的状态稳定,能够防止产生上述问题。
此外,根据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可抑制引导装置G与丝束带50的接触面积的变动。因此,可防止从引导装置G作用于丝束带50的张力的变动、及引导装置G与丝束带50之间的摩擦的变动。由此,能够防止丝束开纤体51的宽度尺寸、每单位长度的重量的变动。因此,能够防止使用丝束开纤体51的产品的重量及尺寸的不均。结果,能够防止丝束开纤体51及使用该丝束开纤体51的产品的品质降低。
此外,在导向路径L0输送的丝束带50是经卷曲的。因此,若对丝束带50在输送方向P上作用张力,则丝束带50所含的多根卷曲的长丝被开纤而伸长,因此每单位长度的重量相对容易偏离目标值。此外,若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例如,相比于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丝束带50而言,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丝束带50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减少。在这种状态下,从引导装置G的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的丝束带50若相对于引导装置G间歇产生打滑,则伴随该打滑而导致丝束带50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发生变动。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解决这样的丝束带50的重量变化的问题。
此外,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第1输送路径L1为导向路径L0,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由此,能够根据设置有导向路径L0的部位进一步适当防止在导向路径L0内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并且能够对丝束带50作用适度的张力。因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向产品制造装置20进一步稳定地供给丝束开纤体51。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G包括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并且在周面上引导丝束带50的引导辊、或在周面上引导丝束带50的圆柱状的引导体(作为一例,引导辊GR1、GR2)。由此,能够利用引导辊GR1、GR2的平缓周面对丝束带50进行导向,因此能够降低从引导装置G向在导向路径L0内输送的丝束带50作用的来自引导装置G的摩擦力,能够防止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因此,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向产品制造装置20稳定输送丝束开纤体51。
本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中,第1输送路径L1为导向路径L0,挤压距离为30mm。由此,能够稳定地对将第1输送路径L1作为导向路径L0被输送的丝束带50进行输送。
接着,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该变形例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中,引导装置G为以阻止绕轴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引导辊(固定辊)。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利用引导辊的周面将丝束带50稳定引导,可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以下,对于其他的实施方式,主要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第2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01的图。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01中,第2输送路径L2为导向路径L0。气体开纤装置14配置在输送方向P上与装置单元2分隔开的位置。引导装置G具有多个引导辊G3~G6。引导辊G3~G6在第2输送路径L2内以相同转向在输送方向P上分隔开地配置。
作为一例,引导辊G3~G6以轴心平行的方式配置。引导辊G3、G6的轴心配置在相同高度位置。引导辊G4、G5的轴心配置在位于相同高度位置、且比引导辊G3、G6的轴心高的位置。如此,第2输送路径L2为导向路径L0时的挤压距离为5mm。此外,在这样第2输送路径L2为导向路径L0时的、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5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大于0N且为3N以下的范围的值。在导向路径L0内,为了能够在抑制多余松弛的同时将丝束带50稳定输送,该反弹力优选是大于0N且为2.5N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优选是大于0N且为2.0N以下的范围的值。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01,例如在将多个开纤辊对11中的输送方向P上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在此为第2开纤辊对6)与气体开纤装置14分隔较大地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将丝束带50在第2输送路径L2稳定输送。因此,能够将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01制造出的丝束开纤体51向产品制造装置20稳定供给。
(第3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201的图。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201中,第3输送路径L3为导向路径L0。引导装置G具有多个引导辊G7~G10。引导辊G7~G10在第3输送路径L3内以相同转向在输送方向P上分隔开地配置。
作为一例,引导辊G7、G10的轴心配置在相同高度位置。引导辊G8、G9的轴心配置在位于相同高度位置、且比引导辊G7、G10的轴心高的位置。如此,第3输送路径L3为导向路径L0时的挤压距离为30mm。此外,在这样第3输送路径L3为导向路径L0时,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在导向路径L0内,为了能够在抑制多余松弛的同时将丝束带50稳定输送,该反弹力优选是0N以上、0.8N以下的范围的值,更优选是0N以上、0.6N以下的范围的值。
根据具有上述构成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201,例如在需要将气体开纤装置14与输送辊15、16分隔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将丝束带50在第3输送路径L3稳定输送。因而,能够将在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201制造出的丝束开纤体51向产品制造装置20稳定供给。
(确认试验)
接着对确认试验进行说明,但本公开文本不限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图4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1所用的试验装置35的图。如图4所示,试验装置35具备同样规格的张力计S1、S2、同样规格的测定用的挤压板(铝制,厚度0.3mm)60、61、及同样规格的3个引导辊GR11~G13(均为从动辊)。还具备:配置在比引导辊GR11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送给辊62、63、和配置在比引导辊G13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输送辊64、65。
在本确认试验中,作为张力计S1、S2,使用(株)今田制张力测定仪(日语:イマダ製テンション測定機)“数字测力计eZT(日语:デジタルフォースゲージeZT)”及该公司制的拉伸压缩加载模块“eDPU-50N”。此外,作为丝束带50,使用设定总旦数(TD)为17000、单丝旦数(FD)为6且包含卷曲的乙酸纤维素长纤维的丝束带。如图4所示,挤压板60、61形成为具有与丝束带50接触的平缓曲面状的板面。
[试验1]
如图4所示,将导向路径L0设定为第1输送路径L1。在导向路径L0内,将引导辊GR11~G13(均为直径80mm)依序从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彼此分隔开地配置。而且,将引导辊GR11~G13配置成使各轴心平行配置、且从轴心方向观察时3个轴心形成正三角形。此外,在将引导辊G11、G13的轴心配置在相同高度位置,并将引导辊G12的轴心配置在比引导辊G11、G13的轴心高的位置。
此外,将引导辊G11的同丝束带50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最下游端与引导辊G12的同丝束带50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最上游端之间的最短距离D1、引导辊G12的同丝束带50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最下游端与引导辊G13的同丝束带50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最上游端之间的最短距离D2设定为等距离(30cm)。将送给辊62、63和输送辊64、65的丝束带50输送速度设定为相同速度。
此外,在引导辊G11、G12之间配置张力计S1和挤压板60,在引导辊G12、G13之间配置张力计S2和挤压板61。在该状态下,将张力计S1配置成隔着挤压板60的板面从垂直方向以规定的挤压距离(30mm)对丝束带50的表面进行挤压。此外,将张力计S2配置成隔着挤压板61的板面从垂直方向以规定的挤压距离(30mm)对丝束带50的表面进行挤压。
在该状态下,作为实施例1,一边沿导向路径L0以一定的输送速度(30m/min)输送丝束带50,一边利用张力计S1测定隔着挤压板60以规定的挤压距离挤压比引导辊G12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丝束带50时的丝束带50的反弹力(以下也称为上游侧反弹力),利用张力计S2测定隔着挤压板61以规定的挤压距离挤压比引导辊G12更靠输送方向P的下游侧的丝束带50时的丝束带50的反弹力(以下也称为下游侧反弹力)。然后,基于测定出的上游侧反弹力和下游侧反弹力的值算出它们的反弹力差的绝对值。
由此,反弹力差的绝对值越大,可以评价为从引导辊G12作用于丝束带50的张力大,反弹力差的绝对值越小,可以评价为从引导辊G12作用于丝束带50的张力小。根据本试验,由于是与在导向路径L0上输送的丝束带50直接接触来进行试验,因此与例如利用声波等的非接触式的试验方法相比,评价结果不易受丝束带50的密度影响。
此外,实施例2中,替代引导辊G12而使用在周面上引导丝束带50的圆柱状的引导体作为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测定实施例2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该引导体由引导辊G12构成,所述引导辊G12的绕轴旋转被固定,并且由通用的金属(在此为铝)构成周面,因此增大了丝束带50与引导体之间的摩擦阻力。此外,比较例1中,将由通用的金属(在此为铝)构成、且利用板面引导丝束带50的固定板用作为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测定比较例1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
[试验2]
图5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2所用的试验装置35的图。如图5所示,作为实施例3,将导向路径L0设定为第2输送路径L2,将挤压距离变更为5mm,省略了送给辊62、63和输送辊64、65,除此之外与试验1同样地配置试验装置35,测定上游侧反弹力和下游侧反弹力。然后,算出它们的反弹力差的绝对值。此外,实施例4中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相同,测定实施例4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此外,比较例2中将具有直径为80mm的圆形截面、且利用其周面引导丝束带50的固定杆用作为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3相同,测定比较例2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
[试验3]
图6是表示确认试验的试验3所用的试验装置35的图。如图6所示,作为实施例5,将导向路径L0设定为第3输送路径L3,省略了送给辊62、63和输送辊64、65,除此之外与试验1同样地配置试验装置35,测定上游侧反弹力和下游侧反弹力。然后,算出它们的反弹力差的绝对值。此外,实施例6中使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相同,测定实施例6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此外,比较例3中使用与比较例1相同的引导装置,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相同,测定比较例3的下游侧反弹力、上游侧反弹力,并算出反弹力的绝对值。将试验1~3的测定条件及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971039010000171
<试验条件>
·气体开纤装置的丝束出口宽度尺寸:70mm
·向气体开纤装置供给的气体供给量:1200L/min
如表1所示,根据本试验结果,实施例1、3、5中,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为0.04N以上、0.13N以下的范围的值,实施例2、4、6中,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为0.09N以上、0.17以下的范围的值。在全部实施例1~6中,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为0.04N以上、0.17N以下的范围的值。与此相对,比较例1~3中,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为0.30N以上、0.37N以下的范围的值,可知大幅高于实施例1~6。
此外,实施例1、3、5中,下游侧反弹力的绝对值为0.15N以上、0.83N以下的范围的值,上游侧反弹力的绝对值为0.07N以上、0.79N以下的范围的值。并且实施例2、4、6中,下游侧反弹力的绝对值为0.16N以上、0.84N以下的范围的值,上游侧反弹力的绝对值为0.05N以上、0.75N以下的范围的值。
从这一结果可知,实施例1~6中,从引导装置G对在导向路径L0输送的丝束带50作用的张力小于比较例1~3,能够稳定地在导向路径L0上输送。由此可知,实施例1~6中,在经过引导辊G12前后,可防止由于从引导辊G12作用的过度的张力而使丝束带50在输送方向P上伸长,可抑制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变得不均。
此外,可确认实施例1中所得的丝束开纤体51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不均小,实施例3、5中能够向丝束开纤体51的制造生产线稳定输送丝束带50。因此,根据实施例1~6,认为能够从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1向产品制造装置20输送稳定品质的丝束开纤体51。并且认为在产品制造装置20能够稳定制造均匀品质的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从实施例1~6的结果可知,反弹力差的绝对值为小于0.04N的范围的值时、以及为大于0.17N且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时也是足够小的值,因此认为可实现与实施例1~6相同的效果。此外,从实施例2、4、6的结果可知,在引导装置G包含圆柱状的引导体时,也能获得与实施例1、3、5相同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认为,与引导装置G的种类无关,只要反弹力差的绝对值的范围适当,就能在导向路径L0内稳定输送丝束带50。
在比较例1~3中,丝束带50因由引导装置作用的过度的张力而在输送方向P上伸长,与实施例1相比,每单位长度的重量减少。此外,在比较例1中,与实施例1相比,丝束开纤体51的每单位长度的重量不均大。此外,比较例2及3中,输送中的丝束带50松弛,发生了向引导辊G11、G13的卷绕。比较例3中,与实施例5相比丝束带50的宽度尺寸进一步减少。由此,实施例1~6相对于比较例1~3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试验4]
如表2所示,准备了使用设定总旦数(TD)为17000、单丝旦数(FD)为6且含有卷曲的乙酸纤维素长纤维的丝束带50的实施例7、9、11(与实施例1~6不同品种的实施例)。还准备了使用设定总旦数(TD)为40000、单丝旦数(FD)为4且含有卷曲的乙酸纤维素长纤维的丝束带50的实施例8、10、12。实施例7、8对应于第1输送路径L1为导向路径L0的第1实施方式。实施例9、10对应于第2输送路径L2为导向路径L0的第2实施方式。实施例11、12对应于第3输送路径L3为导向路径L0的第3实施方式。
设为如下状态:将反弹力差的绝对值的范围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在导向路径L0内使丝束带50在输送方向P上以不有损品质的程度伸长地输送。在该状态下,基于与试验1相同的条件,测定对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以5mm或30mm挤压时的上游侧反弹力。将其结果示于表2。
[表2]
Figure BDA0002971039010000191
·实施例7、9、11中,FD=6,TD=17000
·实施例8、10、12中,FD=4,TD=40000
如表2所示,根据本试验结果,实施例7、8的以5mm挤压了丝束带50时的上游侧反弹力为0.7N以上、0.9N以下的范围的值,实施例9、10的以5mm挤压了丝束带50时的上游侧反弹力为2N以上、2.9N以下的范围的值,实施例11、12的以30mm挤压了丝束带50时的上游侧反弹力为0.7N以上、0.9N以下的范围的值。
考虑到实施例7、8的试验结果和实际上需要防止在导向路径L0内输送的丝束带50出现多余松弛这一情况,认为第1输送路径L1为导向路径L0时的、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时,可防止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能够更稳定地输送丝束带50。
另外同样地,考虑到实施例9、10的试验结果等,认为第2输送路径L2为导向路径L0时的、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5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大于0N且为3N以下的范围的值时,可防止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能够更稳定地输送丝束带50。
另外同样地,考虑到实施例11、12的试验结果等,认为第3输送路径L3为导向路径L0时的、针对在导向路径L0内在比引导装置G更靠输送方向P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丝束带50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5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时,可防止从引导装置G对丝束带50作用过度的张力,能够更稳定地输送丝束带50。
本公开文本不限于各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公开文本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对其构成及方法进行变更、追加或删除。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个方案也可以与本说明书公开的其他所有特征组合。导向路径L0可以是从第1输送路径L1、第2输送路径L2及第3输送路径L3中选择的2或3的输送路径。此外,在导向路径L0内沿着输送方向P配置3个以上的引导装置G的情况下,沿着输送方向P相邻的引导装置G彼此之间的最短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可以在1个导向路径L0上配置不同种类、尺寸的多个引导装置G。

Claims (9)

1.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具备:
捆包容器,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
多个开纤辊对,对从所述捆包容器抽出的所述丝束带进行输送,并对所述丝束带在输送方向上赋予张力而将所述丝束带开纤;
气体开纤装置,利用气体将经过了所述多个开纤辊对的所述丝束带开纤;
输送辊,将经过了所述气体开纤装置的所述丝束带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和
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配置在自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及第3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任一个选择的导向路径,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引导,所述第1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捆包容器与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开纤辊对之间,所述第2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与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之间,所述第3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与所述输送辊之间,
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和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1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2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5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大于0N且为3N以下的范围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3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的表面,从垂直于所述表面的方向挤压了30mm时的反弹力被设定为0N以上、1N以下的范围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引导装置包括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轴支承且在周面上引导所述丝束带的引导辊、或在周面上引导所述丝束带的圆柱状的引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1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在所述第1输送路径内的所述挤压距离为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2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在所述第2输送路径内的所述挤压距离为5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3输送路径为所述导向路径时的在所述第3输送路径内的所述挤压距离为30mm。
9.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捆包有捆状的卷曲丝束带的捆包容器抽出所述丝束带并进行输送,并且利用多个开纤辊对而对所述丝束带在输送方向赋予张力来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开纤,
通过气体开纤装置对经过了所述多个开纤辊对的所述丝束带进行开纤,
通过输送辊将经过了所述气体开纤装置的所述丝束带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
通过在自第1输送路径、第2输送路径及第3输送路径中的至少任一个选择的导向路径上配置的1个以上的引导装置,对所述丝束带进行引导,所述第1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捆包容器与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开纤辊对之间,所述第2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多个开纤辊对中的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辊对与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之间,所述第3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气体开纤装置与所述输送辊之间,
针对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和在所述导向路径内在比所述引导装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输送的所述丝束带,从垂直于表面的方向按规定的挤压距离进行挤压时的反弹力之差的绝对值被设定为0.2N以下的范围的值。
CN202110263410.5A 2021-03-11 2021-03-11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0748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3410.5A CN115074886A (zh) 2021-03-11 2021-03-11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63410.5A CN115074886A (zh) 2021-03-11 2021-03-11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4886A true CN115074886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0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63410.5A Pending CN115074886A (zh) 2021-03-11 2021-03-11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74886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6425A (zh) * 2000-08-31 2004-01-07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过滤嘴制造机
JP2004068198A (ja) * 2002-08-06 2004-03-04 Daicel Chem Ind Ltd 糸状体の案内装置および案内方法
WO2006054742A1 (ja) * 2004-11-22 2006-05-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トウバ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ウバンドの製造装置
CN101190447A (zh) * 2007-11-26 2008-06-04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在线张力检测机构
JP2014221960A (ja) * 2014-01-06 2014-11-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開繊体拡幅ユニット、幅調整治具及び開繊体製造方法
CN105369422A (zh) * 2014-08-12 2016-03-02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拉伸装置以及纺丝拉伸方法
CN105899719A (zh) * 2014-01-08 2016-08-24 株式会社大赛璐 开纤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US20190352474A1 (en) * 2017-02-02 2019-11-21 Toray Industries, Inc. Partially separated bund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hopped fiber bundle using same, and fiber-reinforced resin forming material
CN210253592U (zh) * 2019-06-27 2020-04-07 江阴市三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活套式拉丝机张力调整机架
CN112041488A (zh) * 2018-08-23 2020-12-04 株式会社大赛璐 开纤体成型装置及开纤体制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6425A (zh) * 2000-08-31 2004-01-07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过滤嘴制造机
JP2004068198A (ja) * 2002-08-06 2004-03-04 Daicel Chem Ind Ltd 糸状体の案内装置および案内方法
WO2006054742A1 (ja) * 2004-11-22 2006-05-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トウバ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ウバンドの製造装置
CN101061264A (zh) * 2004-11-22 2007-10-24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丝束带的制造方法及丝束带的制造装置
CN101190447A (zh) * 2007-11-26 2008-06-04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在线张力检测机构
JP2014221960A (ja) * 2014-01-06 2014-11-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開繊体拡幅ユニット、幅調整治具及び開繊体製造方法
CN105899719A (zh) * 2014-01-08 2016-08-24 株式会社大赛璐 开纤体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CN105369422A (zh) * 2014-08-12 2016-03-02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拉伸装置以及纺丝拉伸方法
US20190352474A1 (en) * 2017-02-02 2019-11-21 Toray Industries, Inc. Partially separated bund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hopped fiber bundle using same, and fiber-reinforced resin forming material
CN112041488A (zh) * 2018-08-23 2020-12-04 株式会社大赛璐 开纤体成型装置及开纤体制造装置
CN210253592U (zh) * 2019-06-27 2020-04-07 江阴市三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活套式拉丝机张力调整机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93820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filter cigarette, filter, and filter cigarette
RU2328953C1 (ru) Машина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фильтрующего стержня
JP6613246B2 (ja) 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用セルロースアセテート繊維のトウバンドの製造装置、トウバ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
HU190410B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cigarette filter inserts
CZ288375B6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fiber skeins
US3341911A (en) Apparatus for packaging crimped materials
CN107849750B (zh) 丝束带的制造方法、丝束带制造装置以及香烟过滤嘴的制造方法
JP4431284B2 (ja) 粒子支持フィルタ・ロッド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5074886A (zh) 丝束开纤体制造装置及丝束开纤体的制造方法
CN101897475B (zh) 烟草加工业的束条机
WO2016129012A1 (ja) 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用制御装置、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用演算装置、及び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US4046064A (en) Filter rod making machine
JP2021127539A (ja) トウ開繊体製造装置及びトウ開繊体の製造方法
CN112839534A (zh) 电子烟烟嘴用丝束带、电子烟用烟嘴、电子烟烟嘴用丝束带的制造方法及电子烟烟嘴的制造方法
CN110430766B (zh) 用于减小烟草工业机器中的配装带的应力的方法和用于烟草工业机器的配装装置
JP2018038347A (ja) 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及びシガレットフィルター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4226141A (ja) フィルタトウへの材料の取り入れ
WO2016084115A1 (ja) トウバンド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ウバンド製造装置
JP5788650B2 (ja) 少なくとも2つのたばこフィルタロッドを同時に製造する方法及び機械装置
EP2029464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veying fibers
CN114144548A (zh) 纤维物品的制造方法
JP3239127U (ja) トウバンド張力調整装置及びトウバンド張力調整システム
CN107849771B (zh) 丝束带的制造方法及丝束带制造装置
JP7312649B2 (ja) トウ開繊繊維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EP4275521A1 (en) Tobacco filter inspec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