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53314A -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53314A
CN115053314A CN202180013248.XA CN202180013248A CN115053314A CN 115053314 A CN115053314 A CN 115053314A CN 202180013248 A CN202180013248 A CN 202180013248A CN 115053314 A CN115053314 A CN 1150533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piece
circuit breaker
movab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32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浪川胜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rnes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rnes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rnese Corp filed Critical Bernes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53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533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01H37/54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 H01H37/5409Bistable switches; Reset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04Bases; Housings; Mountings
    • H01H37/043Mountings on controll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01H37/54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 H01H37/5427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encapsulated in sealed miniaturised housing
    • H01H37/5436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encapsulated in sealed miniaturised housing mounted on controll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01H37/54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 H01H2037/549Details of movement transmission between bimetallic snap elemen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02Details
    • H01H37/3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 H01H37/52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 H01H37/54Thermally-sensitive members actuated due to deflection of bimetallic element wherein the bimetallic element is inherently snap ac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断路器(1)具备:第一端子片(2),其形成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按压于固定触点(21)而使其接触;热响应元件(5),其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动作,以使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以及第二端子片(3),其与可动片(4)电连接。可动触点(41)包括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40a)的第一可动触点(41a)和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40b)的第二可动触点(41b)。固定触点(21)包括配置于第一可动触点(41a)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21a)和配置于第二可动触点(41b)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21b)。

Description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断路器等。
背景技术
以往,公开了各具备一对固定触点及可动触点的断路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317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断路器中,一对触点串联连接。因此,难以降低端子间的电阻。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端子间的电阻的断路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断路器,具备:第一端子片,其形成有固定触点;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通过将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到所述固定触点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热响应元件,其通过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以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式动作;以及第二端子片,其与所述可动片电连接,所述可动触点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所述固定触点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以及第二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片接触的第一接触区域。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的固有振动频率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同,所述第一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一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热响应元件具有向所述可动片侧突出的顶部,从所述可动片的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设置于与所述顶部重叠的区域。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具有以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接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具有向所述热响应元件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断路器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片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接触的第二接触区域,且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之间具有向所述可动片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本发明是具备所述断路器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
本发明是具备所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所述断路器中,在所述第一端子片设置有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以及所述第二固定触点,在所述第二端子片电连接有所述可动片。当所述可动片的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接触,所述可动片的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接触时,在所述第一端子片与所述第二端子片之间形成并联的电路。由此,所述第一端子片与所述第二端子片之间的电阻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断路器的概略结构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过充电状态或异常时等的上述断路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通电状态的断路器内的电流流动的路径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第二端子片的连接部、可动片的第一接触区域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断路器的变形例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断路器的另一变形例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二次电池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上述断路器的安全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断路器进行说明。图1至图3表示断路器1的结构。如图1以及图3所示,断路器1具备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PTC(Positive Temperature:正温度)热敏电阻6等。通过第一端子片2以及第二端子片3与外部电路连接,断路器1构成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路的主要部分。
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收纳于壳体10。壳体10由壳体主体(第一壳体)7和安装于壳体主体7的上表面的盖部件(第二壳体)8等构成。
第一端子片2例如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除此之外,铜-钛合金、铜锌、黄铜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为板状。第一端子片2具有长边方向。第一端子片2通过嵌入成型而埋入壳体主体7。
第一端子片2具有一对固定触点21、以及第一端子22。第二端子片3具有第二端子32。第二端子片3与可动片4电连接。可动片4具有一对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按压于固定触点21而使其接触。热响应元件5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以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的方式动作。
固定触点21包括第一固定触点21a和第二固定触点21b。第一固定触点21a及第二固定触点21b除了银、镍、镍-银合金以外,还通过铜-银合金、金-银合金等导电性好的材料的包覆、镀敷或涂布等而形成。
第一固定触点21a和第二固定触点21b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同一面。在本申请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第一端子片2而言,将形成有固定触点21的一侧的面(即图1中的上侧的面)作为A面,将其相反侧的底面作为B面进行了说明。关于其他部件,例如,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及热响应元件5、壳体10等也是同样的。
第一固定触点21a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一个端部。第一固定触点21a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a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
第一端子22形成于第一端子片2的另一个端部。第一端子22从壳体主体7的侧壁突出,并与外部电路连接。
第二固定触点21b形成于第一端子22的附近、即第一端子片2的另一侧。第二固定触点21b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b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
在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二固定触点21b之间形成有支承PTC热敏电阻6的支承部23。支承部23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7的内部的开口73d的一部分而露出于壳体主体7的收容凹部73,并与PTC热敏电阻6电连接。
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片2具有阶梯状(侧视时为曲柄状)弯曲的第一台阶弯曲部25a和第二台阶弯曲部25b。第一台阶弯曲部25a将第一固定触点21a与支承部23连接,将第一固定触点21a与支承部23配置为高度不同。第二台阶弯曲部25b将第二固定触点21b与支承部23连接,将第二固定触点21b与支承部23配置为高度不同。由此,能够紧凑地收纳PTC热敏电阻6。
第二端子片3与第一端子片2同样地,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为板状。第二端子片3具有长边方向。第二端子片3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盖部件8。第二端子片3以第二端子片3的长边方向与第一端子片2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
第二端子片3具有与可动片4电连接的连接部31和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端子32。连接部31配置于与后述的第一接触区域42对置的位置。
第二端子32形成于第二端子片3的一侧(即,第一端子片2中的第一固定触点21a侧)。第二端子32从壳体主体7的侧壁突出,并与外部电路连接。第二端子32在盖部件8的内侧露出于用于收容可动片4等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
第二端子片3发挥加强盖部件8的功能。即,第二端子片3提高盖部件8的、甚至作为框体的壳体10的刚性、强度,并且有助于断路器1的小型化。
可动片4通过对以铜等为主成分的金属材料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为板状。可动片4具有长边方向。可动片4形成为相对于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臂状。
在可动片4的两端部形成有可动触点41。可动触点41由与固定触点21同等的材料形成于可动片4的B面,除了焊接之外,通过包层、铆接(crimping)等方法与可动片4接合。
可动触点41包括第一可动触点41a和第二可动触点41b。第一可动触点41a包括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40a的第一可动触点41a和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40b的第二可动触点41b。
可动片4以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与第一端子片2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进而,可动片4配置为,第一可动触点41a位于能够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的位置,且第二可动触点41b位于能够与第二固定触点21b接触的位置。换言之,第一固定触点21a配置于与第一可动触点41a对置且两者能够接触的位置,第二固定触点21b配置于与第二可动触点41b对置且两者能够接触的位置。
在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二可动触点41b之间设置有与第二端子片3电连接的第一接触区域42。由此,第二可动触点41b隔着第一接触区域42配置在与第一可动触点41a相反的一侧。第二端子片3的第二端子32与第一可动触点41a及第二可动触点41b经由第一接触区域42导通。
可动片4在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接触区域42之间具有第一弹性部43a。第一弹性部43a从第一接触区域42向第一可动触点41a侧延伸。另外,可动片4在第二可动触点41b与第一接触区域42之间具有第二弹性部43b。第二弹性部43b从第一接触区域42向第二可动触点41b侧延伸。
第一接触区域42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43a和第二弹性部43b宽。由此,连接部31与第一接触区域42的接触电阻降低。
热响应元件5使可动片4的状态从可动触点41与固定触点21接触的导通状态转移到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的切断状态。在导通状态下,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第二可动触点41b与第二固定触点21b接触。
热响应元件5呈弯曲成圆弧状的初始形状,通过层叠热膨胀率不同的薄板材料而形成。当由于过热而达到工作温度时,热响应元件5的弯曲形状伴随着速动而发生反翘,若由于冷却降低至恢复温度以下则复原。热响应元件5的初始形状能够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只要在所期望的温度下通过热响应元件5的反翘动作而将可动片4的第一弹性部43a和第二弹性部43b推起,且通过第一弹性部43a和第二弹性部43b的弹性力而复原,则对热响应元件5的材质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从生产率和反翘动作的效率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矩形状,为了在小型的同时有效地推起第一弹性部43a和第二弹性部43b,优选为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另外,作为热响应元件5的材料,例如在高膨胀侧层叠铜-镍-锰合金或镍-铬-铁合金、在低膨胀侧以铁-镍合金为首的由铜锌、黄铜、不锈钢等各种合金构成的热膨胀率不同的2种材料而成的材料根据所需条件组合使用。
PTC热敏电阻6载置于在第一端子片2的支承部23形成有3处的凸状的突起(凸点)24之上,并被突起24支承。PTC热敏电阻6在可动片4处于切断状态时,使第一端子片2与第二端子片3以及可动片4导通。PTC热敏电阻6配设在第一端子片2的支承部23与热响应元件5之间。在通过热响应元件5的反翘动作切断了第一端子片2与可动片4的通电时,流过PTC热敏电阻6的电流增大。PTC热敏电阻6只要是电阻值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大并限制电流的正特性热敏电阻,就能够根据工作电流、工作电压、工作温度、恢复温度等的需要来选择种类,其材料和形状只要不损害这些各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含有钛酸钡、钛酸锶或钛酸钙的陶瓷烧结体。除了陶瓷烧结体以外,也可以使用在聚合物中含有碳等导电性粒子的所谓聚合物PTC。
构成壳体10的壳体主体7及盖部件8由阻燃性的聚酰胺、耐热性优异的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热塑性树脂成型。只要能够得到与上述树脂同等以上的特性,也可以应用树脂以外的绝缘材料。
在壳体主体7形成有用于收容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的内部空间即收容凹部73。收容凹部73具有用于收容可动片4的第一可动触点41a及第二可动触点41b的开口73a、73b、用于收容可动片4及热响应元件5的开口73c、用于收容PTC热敏电阻6的开口73d等。另外,组装于壳体主体7的热响应元件5的端缘通过形成于收容凹部73的内部的框而适当抵接,在热响应元件5的反翘时被引导。
如图1所示,以堵塞收容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及PTC热敏电阻6等的壳体主体7的开口73a、73b、73c等的方式,将盖部件8安装于壳体主体7。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例如通过超声波熔接而接合。此时,壳体主体7和盖部件8在各自的外缘部的整周上连续地接合,壳体10的气密性提高。由此,收容凹部73所带来的壳体10的内部空间被密闭,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等部件被从壳体10的外部的氛围气体遮断,从而能够被保护。
图2表示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的断路器1的动作。在通常的充电或放电状态下,热响应元件5维持初始形状(反翘前)。在该状态下,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一可动触点41a接触,第二固定触点21b与第二可动触点41b接触。并且,可动片4的第一接触区域42与第二端子片3电连接,因此断路器1的第一端子片2与第二端子片3之间通过可动片4导通。可动片4与热响应元件5接触,可动片4、热响应元件5、PTC热敏电阻6以及第一端子片2也可以作为电路导通。
图3表示过充电状态或异常时等的断路器1的动作。若由于过充电或异常而成为高温状态,则达到工作温度的热响应元件5发生反翘,可动片4的第一弹性部43a被上推,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一可动触点41a分离。另外,可动片4的第二弹性部43b被上推,第二固定触点21b与第二可动触点41b分离。
在断路器1的内部,热响应元件5变形,将可动片4上推时的热响应元件5的工作温度例如为70℃~90℃。此时,在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一可动触点41a之间流动的电流以及在第二固定触点21b与第二可动触点41b之间流动的电流被切断,微小的漏电流通过热响应元件5以及PTC热敏电阻6而流动。PTC热敏电阻6只要流过这样的漏电流就持续发热,一边使热响应元件5维持为反翘状态一边使电阻值激增。因此,电流不在第一固定触点21a与第一可动触点41a之间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1b与第二可动触点41b之间的路径流动,仅存在上述的微小的漏电流(构成自保持电路)。该漏电流可以分配给安全装置的其他功能。
图4表示通电状态的断路器1内的电流流过的路径。如上所述,在断路器1中,在第一端子片2设置有第一固定触点21a和第二固定触点21b,在第二端子片3电连接有可动片4。在可动片4设置有第一可动触点41a以及第二可动触点41b。
若可动片4的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接触,则形成从第一端子片2经由第一固定触点21a、第一可动触点41a及第一弹性部43a、第一接触区域42到达第二端子片3的第一路径I1。另一方面,若可动片4的第二可动触点41b与第二固定触点21b接触,则形成从第一端子片2经由第二固定触点21b、第二可动触点41b以及第二弹性部43b、第一接触区域42到达第二端子片3的第二路径I2。即,在第一端子片2与第二端子片3之间形成并联的电路。
由此,在可动触点41与第一接触区域42之间,导体的截面积成为2倍,导通电阻降低。进而,由于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在两处接触,因此接触电阻降低。所以由此,第一端子片2与第二端子片3之间的电阻降低。
另外,为了增大上述导体的截面积,也可以仅通过增大可动片4的宽度和厚度来实现。然而,在增大可动片4的宽度以及厚度的情况下,由于可动片4所产生的弹性力也变大,因此,需要增大热响应元件5的厚度等,难以实现断路器1的小型化。
另外,根据断路器1,固定触点21和可动触点41在2处接触,由此确保第一端子片2与可动片4的导通状态。因此,即使在由于安装有断路器1的电气设备的落下等而对断路器1施加较强的冲击时,也容易维持第一端子片2与可动片4的导通状态,抑制供给到负载的电流的瞬断。
第一接触区域42优选在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二可动触点41b之间与第二端子片3接触。由此,能够容易地缩短断路器1的全长。另外,第一接触区域42与第二端子片3的接触电阻容易降低。
优选可动片4在第一接触区域42固定于第二端子片3。由此,可动片4的姿势稳定,容易降低第一接触区域42与第二端子片3的接触电阻。
第二端子片3与可动片4的固定结构例如除了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利用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以外,也可以是螺纹紧固等。
连接部31以及第一接触区域42优选形成为平面状。根据这样的方式,连接部31与第一接触区域42的连接变得容易。特别是,在第二端子片3与可动片4通过焊接而固定的方式中,焊接工序中的作业性提高。另外,能够容易地确保连接部31与第一接触区域42的接触面积。
可动片4也可以构成为,在从第一接触区域42到第一端部40a侧的第一部分45a和第二端部40b侧的第二部分45b,固有振动频率不同。通过使第一部分45a的固有振动频率与第二部分45b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同,即使在对断路器1施加了各种强度的冲击时,也能够抑制第一可动触点41a和第二可动触点41b同时从固定触点21离开,抑制供给到负载的电流的瞬断。
通过调整第一部分45a以及第二部分45b的长度、宽度、厚度,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一部分45a以及第二部分45b的固有振动频率。第一部分45a的长度是指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一部分45a的长度、即从第一接触区域42到第一端部40a的前端的距离,第一部分45a的宽度是指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的第一部分45a的长度。在第一部分45a的长度、宽度、厚度变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其平均值。关于第二部分45b也是同样的。
如图1和图2所示,热响应元件5具有向可动片4侧突出的顶部51。从可动片4的短边方向观察,顶部51是第二端子片3与热响应元件5的距离最小的部分。从可动片4的厚度方向观察,第一接触区域42设置于与顶部51重叠的区域。由此,在图3所示的切断时,能够在确保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间隙以及第二可动触点41b与第二固定触点21b的间隙的同时,容易地缩短断路器1的全长。
图5放大表示第二端子片3的连接部31、可动片4的第一接触区域42及其周边。
可动片4优选在第一接触区域42与第一弹性部43a之间具有弯曲部46a。弯曲部46a以第一可动触点41a接近第一固定触点21a的方式弯曲。通过在可动片4设置弯曲部46a,能够提高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接触压力,降低两者间的接触电阻。另外,在第二端子片3与第一弹性部43a之间产生用于供第一弹性部43a变形的空间,在图3所示的切断时,容易确保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间隙。
同样地,可动片4优选在第一接触区域42与第二弹性部43b之间具有弯曲部46b。弯曲部46b以第二可动触点41b接近第二固定触点21b的方式弯曲。
可动片4优选在弯曲部46a与第一弹性部43a之间具有弯曲部47a。弯曲部47a以与弯曲部46a相反的方向、即第一可动触点41a从第一固定触点21a离开的方式弯曲。通过在可动片4设置弯曲部46a以及弯曲部47a,能够提高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接触压力,并且降低断路器1的厚度。
同样地,可动片4优选在弯曲部46b与第二弹性部43b之间具有弯曲部47b。弯曲部47b以与弯曲部46b相反的方向、即第二可动触点41b与第二固定触点21b分离的方式弯曲。
如图2及图3所示,优选可动片4具有向热响应元件5侧突出的突起44a。突起44a配置于第一可动触点41a与弯曲部46a之间的第一弹性部43a。突起44a优选设置在热响应元件5的端缘的附近。通过在第一弹性部43a设置突起44a,在图3所示的切断时,容易确保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间隙。
同样,优选可动片4具有向热响应元件5侧突出的突起44b。突起44b配置于第二可动触点41b与弯曲部46b之间的第二弹性部43b。突起44b优选设置在热响应元件5的端缘的附近。另外,也可以仅设置突起44a以及突起44b中的一者。
第二端子片3优选具有向可动片4侧突出的凸部33a。通过在第二端子片3设置凸部33a,在图2所示的导通时,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接触压力提高。凸部33a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连接部31与突起44a之间。另外,连接部31是与第一接触区域42接触的第二接触区域。通过在连接部31与突起44a之间配置凸部33a,在图3所示的切断时,容易确保第一可动触点41a与第一固定触点21a的间隙。
同样地,第二端子片3优选具有向可动片4侧突出的凸部33b。凸部33b在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上配置于连接部31与突起44b之间。另外,也可以仅设置凸部33a以及凸部33b中的一者。
图6是作为图1的断路器1的变形例的断路器1A的立体图。对于断路器1A中的以下未说明的部分,可以采用上述的断路器1的结构。
断路器1A具备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A、热响应元件5、PTC热敏电阻6等。可动片4A在具有两对可动触点41a1、41a2、41b1、41b2以及两对弹性部43a1、43a2、43b1、43b2这一点上与图1所示的可动片4不同。
即,在可动片4A中,第一可动触点41a包括可动触点41a1和可动触点41a2,第一弹性部43a包括弹性部43a1和弹性部43a2。可动触点41a1形成于弹性部43a1,可动触点41a2形成于弹性部43a2。
同样地,在可动片4A中,第二可动触点41b包括可动触点41b1和可动触点41b2,第二弹性部43b包括弹性部43b1和弹性部43b2。可动触点41b1形成于弹性部43b1,可动触点41b2形成于弹性部43b2。
在第一弹性部43a形成有狭缝48a。第一弹性部43a被狭缝48a分离成弹性部43a1和弹性部43a2。由此,弹性部43a1和弹性部43a2能够独立地变形。
同样地,在第二弹性部43b形成有狭缝48b。第二弹性部43b通过狭缝48b被分离成弹性部43b1和弹性部43b2。由此,弹性部43b1和弹性部43b2能够独立地变形。
根据断路器1A,固定触点21与可动触点41在4处接触,确保第一端子片2与可动片4A的导通状态。因此,即使在对断路器1A施加较强的冲击时,也容易维持第一端子片2与可动片4A的导通状态,抑制供给至负载的电流的瞬断。
在断路器1A中,优选弹性部43a1、弹性部43a2以及弹性部43b1和弹性部43b2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同。另外,优选的是,弹性部43a1和弹性部43b1以及弹性部43a2和弹性部43b2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同。此外,固有振动频率的调整能够与可动片4同样地实现。
通过利用弹性部43a1和弹性部43a2以及弹性部43b1和弹性部43b2使固有振动频率不同,即使在对断路器1A施加了各种强度的冲击时,也能够抑制第一可动触点41a和第二可动触点41b同时从固定触点21分离,抑制供给到负载的电流的瞬断。
图7是作为图1的断路器1的另一变形例的断路器1B的立体图。对于断路器1B中的以下未说明的部分,可以采用上述的断路器1等的结构。
断路器1B具备第一端子片2、第二端子片3、可动片4B、热响应元件5、PTC热敏电阻6等。
可动片4B包括一对可动片。即,可动片4B包括第一可动片4a和第二可动片4b。第一可动片4a及第二可动片4b在断路器1B的长边方向上排列配设。
在第一可动片4a形成有第一可动触点41a、接触区域42a以及第一弹性部43a。优选在第一弹性部43a形成有突起44a。在第二可动片4b形成有第二可动触点41b、接触区域42b以及第二弹性部43b。优选在第二弹性部43b形成有突起44b。关于第一可动片4a的第一部分45a的固有频率和第二可动片4b的第二部分45b的固有频率,与断路器1相同。
在可动片4B中,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可动片4A那样,在可动片4a的第一弹性部43a形成狭缝,也可以在可动片4b的第二弹性部43b形成狭缝。
另外,可动片4B也可以包含两对以上的可动片。
以上,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即,断路器1等至少具备:第一端子片2,其形成有固定触点21;可动片4,其具有可动触点41,将可动触点41向固定触点21按压而使其接触;热响应元件5,其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可动片4动作,以使可动触点41从固定触点21分离;以及第二端子片3,其与可动片4电连接,可动触点41包括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40a的第一可动触点41a和配置于可动片4的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40b的第二可动触点41b,固定触点21包含配置于第一可动触点41a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一固定触点21a和配置于第二可动触点41b能够接触的位置的第二固定触点21b即可。
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由双金属或者三金属等层叠金属形成可动片4,从而一体地形成可动片4和热响应元件5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断路器1等的结构被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基于PTC热敏电阻6的自保持电路,但即使是省略了这样的结构的方式,也能够进行应用,能够降低端子间的电阻。
并且,在断路器1A中,也可以在可动片4设置3对以上的可动触点41等。
另外,本发明的断路器1等也能够广泛应用于二次电池组、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等。图8表示二次电池组500。二次电池组500具备二次电池501和设置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端电路中的断路器1等。图9表示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502。安全电路502在二次电池501的输出电路中串联地具备断路器1等。也可以通过包括具备断路器1等的连接器的电缆来构成安全电路502的一部分。
(标号说明)
1 断路器
1A 断路器
2 第一端子片
3 第二端子片
4 可动片
4A 可动片
5 热响应元件
21 固定触点
21a 第一固定触点
21b 第二固定触点
22 第一端子
32 第二端子
33a 凸部
33b 凸部
40a 第一端部
40b 第二端部
41 可动触点
41a 第一可动触点
41b 第二可动触点
42 第一接触区域
44a 突起
44b 突起
45a 第一部分
45b 第二部分
46a 弯曲部
46b 弯曲部
47a 弯曲部
47b 弯曲部
51 顶部
500 二次电池组
501 二次电池
502 安全电路。

Claims (9)

1.一种断路器,具备:
第一端子片,其形成有固定触点;
可动片,其具有可动触点,且通过将所述可动触点按压到所述固定触点而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
热响应元件,其随温度变化而变形,从而使所述可动片以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的方式动作;以及
第二端子片,其与所述可动片电连接,
所述可动触点包括:第一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长边方向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可动触点,其配置于所述可动片的所述长边方向的第二端部,
所述固定触点包括:第一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以及第二固定触点,其配置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能够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二可动触点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片接触的第一接触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可动片的固有振动频率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同,所述第一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一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所述第二部分是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到所述第二端部的那一侧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热响应元件具有向所述可动片的那一侧突出的顶部,
从所述可动片的厚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接触区域设置于与所述顶部重叠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可动片具有以所述第一可动触点接近所述第一固定触点的方式弯曲的第一弯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可动片在所述第一可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弯曲部之间具有向所述热响应元件的那一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中,
所述第二端子片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接触的第二接触区域,且在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之间具有向所述可动片的那一侧突出的第一凸部。
8.一种电气设备用的安全电路,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
9.一种二次电池组,具备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
CN202180013248.XA 2020-03-18 2021-03-04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Pending CN1150533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47767A JP7280848B2 (ja) 2020-03-18 2020-03-18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2020-047767 2020-03-18
PCT/JP2021/008373 WO2021187129A1 (ja) 2020-03-18 2021-03-04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53314A true CN115053314A (zh) 2022-09-13

Family

ID=77772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3248.XA Pending CN115053314A (zh) 2020-03-18 2021-03-04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42477A1 (zh)
EP (1) EP4102533A4 (zh)
JP (1) JP7280848B2 (zh)
CN (1) CN115053314A (zh)
WO (1) WO20211871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2313A (en) * 1966-12-19 1969-06-24 Texas Instruments Inc Snap-acting thermostatic electric switch
JP2791383B2 (ja) * 1994-06-10 1998-08-27 ウチヤ・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二重安全サーモスタット
DE19827113C2 (de) * 1998-06-18 2001-11-29 Marcel Hofsaes Temperaturabhängiger Schalter mit Stromübertragungsglied
JP2003178659A (ja) 2001-12-07 2003-06-2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サーマルプロテクタ
JP2005071856A (ja) 2003-08-26 2005-03-17 Alps Electric Co Ltd 熱応動スイッチ
JP2006331705A (ja) 2005-05-24 2006-12-07 Takano Seimitsu Kogyo Kk プロテクタ
JP2007134152A (ja) * 2005-11-10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可動接点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て構成した可動接点体、スイッチ
KR100835594B1 (ko) * 2006-09-15 2008-06-10 정해양 과온 및 과전류 차단기
US20100259356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Hanbecthistem Co., Ltd. Thermostat
WO2012070324A1 (ja) * 2010-11-26 2012-05-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188343B2 (ja) * 2013-02-13 2017-08-30 ボーンズ株式会社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並びに2次電池回路
US10439196B2 (en) 2015-12-18 2019-10-08 Bourns, Inc. Electromechanical circuit breaker
JP6997687B2 (ja) * 2018-08-07 2022-01-18 ボーンズ株式会社 ブレーカー及び安全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80848B2 (ja) 2023-05-24
EP4102533A1 (en) 2022-12-14
EP4102533A4 (en) 2024-02-28
JP2021150116A (ja) 2021-09-27
US20230142477A1 (en) 2023-05-11
WO2021187129A1 (ja) 2021-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1349B (zh) 断路器及具备该断路器的安全电路
CN111615737B (zh) 断路器及具备该断路器的安全电路
CN111418038B (zh) 断路器及具备该断路器的安全电路
US11551895B2 (en) Breaker, safety circuit and secondary battery pack
JP2013110032A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並びに2次電池パック
JP6967932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
JP7083742B2 (ja) 熱応動素子、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CN110678952B (zh) 断路器及具备该断路器的安全电路
CN115053314A (zh)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WO2020022298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6777438B2 (ja) ブレーカ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並びにコネクタ。
EP4207234A1 (en) Breaker, safety circuit equipped therewith, and secondary battery pack
WO2023119887A1 (ja) ブレーカー、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JP2018060746A (ja) ブレーカー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安全回路及び2次電池パック。
CN116941007A (zh) 断路器、安全电路以及二次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