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3299A - 曳引机及电梯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及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3299A
CN115043299A CN202210760975.9A CN202210760975A CN115043299A CN 115043299 A CN115043299 A CN 115043299A CN 202210760975 A CN202210760975 A CN 202210760975A CN 115043299 A CN115043299 A CN 115043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haft
rotor
cooling
traction machine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609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43299B (zh
Inventor
王建宏
郑美珠
肖佳锋
谢喜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Elevator Motor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7609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32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3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3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43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3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15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manually, e.g. additional safet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7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openings in the cas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mbient ai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8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gaseous cooling medium circulating wholly within the machine cas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曳引机及电梯,曳引机包括机壳、主轴、转子及定子。转子上沿主轴轴向贯穿设有冷却流道,且冷却流道被配置为:转子绕主轴轴线旋转时,能驱使气流在冷却流道与冷却间隙之间流动,以形成循环风道。如此,在运行过程中,利用定子通电产生磁场驱使转子旋转,以带动主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完成曳引动作。由于转子上贯穿设有冷却流道,且定子与机壳的环部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因此,转子旋转时,会在冷却流道两端与对应的冷却间隙两端之间形成循环风道,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中循环流动,对曳引机内部零件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的温升。

Description

曳引机及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曳引机及电梯。
背景技术
现阶段电梯行业大部分都采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大载重曳引机的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曳引机的散热结构多采用非主动式机壳辐射散热结构,为了满足曳引机温升的标准,曳引机设计时需要增加电气结构余量及增加机壳表面积,这就造成了曳引机成本额外的提高,及机壳的制造难度;或采用主动风扇结构散热,但由于风扇噪音较大,影响客户满意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曳引机及电梯,在不增加设备成本和风扇噪音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的温升。
一种曳引机,包括:机壳,包括侧部及周向设于所述侧部的环部,所述环部与所述侧部之间形成容纳腔;主轴,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地设于所述侧部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转子,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套接于所述主轴上;定子,套设于所述转子外并与所述环部之间冷却间隙;其中,所述转子上沿所述主轴轴向贯穿设有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被配置为:所述转子绕所述主轴轴线旋转时,能驱使气流在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冷却间隙之间流动,以形成循环风道。
上述的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利用定子通电产生磁场驱使转子旋转,以带动主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完成曳引动作。由于转子上贯穿设有冷却流道,且定子与机壳的环部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因此,转子旋转时,会在冷却流道两端与对应的冷却间隙两端之间形成循环风道,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中循环流动,对曳引机内部零件(比如定子等)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的温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包括沿所述主轴轴向依次分布并相互连通的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朝向所述侧部设置,所述转子绕所述主轴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一风腔和/或所述第二风腔的腔壁驱使气流在所述循环风道中流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包括套接于所述主轴上的毂、套设于所述毂外的安装环、以及绕所述主轴轴线间隔连接于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至少两个驱动筋,相邻两个所述驱动筋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腔,所述驱动筋能驱使所述气流由所述第一风腔内朝向所述侧部的方向流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过所述驱动筋靠近所述毂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垂直于所述主轴轴线的线定义为径向参考线,所述驱动筋与自身对应的径向参考线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所述驱动筋相对于所述径向参考线朝同一方向倾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过所述驱动筋远离所述侧部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平行于所述主轴轴线的线定义为轴向参考线,所述驱动筋与自身对应的轴向参考线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所述驱动筋相对于所述径向参考线朝同一方向倾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还包括绕所述主轴轴线间隔连接于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至少两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相对所述驱动筋背向所述侧部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子还包括连接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驱动筋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之间连通的穿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部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面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朝所述转子凸起设置,所述驱动筋转动至在所述主轴轴向上与所述凸筋相对时,能压缩并驱使所述气流朝所述冷却间隙流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位于所述侧部与所述转子之间,所述第一防护罩覆盖所述侧部与所述主轴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护罩的周向边缘沿所述主轴的径向延伸至与所述冷却流道一端的部分相对,以使所述冷却流道中流出的气流朝向所述冷却间隙一侧流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部上设有排油槽及与所述排油槽连通的集油槽,所述第一防护罩上设有出油口,所述集油槽位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二防护罩,所述环部背向所述侧部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二防护罩封闭于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罩上朝向所述转子一侧凸起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周向侧面用于驱使所述冷却间隙中流出气流朝向所述冷却流道一侧流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防护罩上设有绕所述凸起部周向延伸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在所述第二防护罩上倾斜设置,且所述引导件靠近所述凸起部一端相对于所述引导件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端更靠近所述冷却流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三防护罩,所述第三防护罩套设于所述主轴,并罩设于所述侧部背向所述环部的一侧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曳引机还包括支架与曳引轮,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并列间隔设置,所述主轴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之间,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并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之间。
一种电梯,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
上述的电梯,采用以上的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利用定子通电产生磁场驱使转子旋转,以带动主轴绕自身轴线转动,完成曳引动作。由于转子上贯穿设有冷却流道,且定子与机壳的环部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因此,转子旋转时,会在冷却流道两端与对应的冷却间隙两端之间形成循环风道,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中循环流动,对曳引机内部零件(比如定子等)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的温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曳引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曳引机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曳引机上具有转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展示的结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展示的结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100、曳引机;110、机壳;111、侧部;111a、凸筋;111b、开孔;111c、第一腔室;112、环部;113、冷却间隙;113a、阶梯段;114、第三防护罩;115、注油路;116、排油路;117、容纳腔;120、主轴;121、第一轴承;122、第二轴承;123、第一端盖;124、第二端盖;130、定子;140、转子;141、冷却流道;141a、第一风腔;141b、第二风腔;142、毂;143、安装环;144、驱动筋;145、加强筋;146、隔板;146a、穿孔;147、径向参考线;148、轴向参考线;150、循环风道;160、第一防护罩;161、出油口;162、集油槽;163、排油槽;164、接油盒;170、第二防护罩;171、凸起部;172、引导件;180、曳引轮;190、支架;191、第二腔室;192、盘车装置;193、底座;194、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至图4,一种曳引机100,包括:机壳110、主轴120、转子140和定子130。机壳110包括侧部111及周向设于侧部111的环部112。环部112与侧部111之间形成容纳腔117。主轴120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地设于侧部11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7内。转子140收容于容纳腔117内并套接于主轴120上。定子130套设于转子140外并与环部112之间冷却间隙113。其中,转子140上沿主轴120轴向贯穿设有冷却流道141,冷却流道141被配置为:转子140绕主轴120轴线旋转时,能驱使气流在冷却流道141与冷却间隙113之间流动,以形成循环风道150。
上述的曳引机100,在运行过程中,利用定子130通电产生磁场驱使转子140旋转,以带动主轴120绕自身轴线转动,完成曳引动作。由于转子140上贯穿设有冷却流道141,且定子130与机壳110的环部112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113,因此,转子140旋转时,会在冷却流道141两端与对应的冷却间隙113两端之间形成循环风道150,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循环流动,对曳引机100内部零件(比如定子130等)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100的温升。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风道150是指转子140绕主轴120轴线旋转时,会驱使气流在冷却间隙113与冷却流道141之间循环流动,以形成一种风道结构。比如:气流在转子140的作用下,由冷却流道141朝向侧部111的一端沿主轴120的径向向外流至冷却间隙113朝向侧部111的一端,再由冷却间隙113背向侧部111的一端沿主轴120的径向向内流至冷却流道141背向侧部111的一端中(即如图4中的顺时针S1方向流动);或者,在转子140的作用下,由冷却流道141背向侧部111的一端沿主轴120的径向向外流至冷却间隙113背向侧部111的一端,再由冷却间隙113朝向侧部111的一端沿主轴120的径向向内流至冷却流道141朝向侧部111的一端中(即如图4中的逆时针S2方向流动)等。
冷却流道141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当冷却流道14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冷却流道141在转子140上绕主轴120的轴线间隔排列,这样在旋转过程中,转子140与冷却间隙113之间会形成多股循环风道150,强化风冷效果。另外,冷却流道141在转子140上的结构可有多种设计,比如:冷却流道141在主轴120轴向上为一段完整的流道结构;或者,冷却流道141在主轴120轴向上为多段相互连通的流道结构等。其中,主轴120轴向是指顺着主轴120轴线的方向。
可选地,环部112与侧部11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其中,一体成型可为注塑、压铸、铸造等工艺。
另外,定子130与环部112之间的冷却间隙113呈环状结构,即冷却间隙113绕定子130的周向延伸设计,也可理解为:冷却间隙113环绕在冷却流道141的外围设置。需注意的是,定子130在机壳110内是处于固定状态,即定子130与机壳110之间还需固定连接,比如:定子130可与环部112之间进行固定连接。当然,此处的固定连接并不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为了便于冷却间隙113中气流单向流动,以增强循环动力,冷却间隙113的大小沿主轴120的轴向呈增大或减小趋势。比如:冷却间隙113的大小从冷却间隙113朝向侧部111的一端至冷却间隙113背向侧部111的一端呈增大趋势,其中,“呈增大趋势”是指逐渐增大或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又或者呈阶梯型增大等。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冷却间隙113沿主轴120轴向依次包括相互连通的阶梯段113a,越靠近侧部111的阶梯段113a,其间隙大小则越小,这样使得越远离侧部111的阶梯段113a处的阻挡力度则越小,方便冷却间隙113中的气流由靠近侧部111的一侧流向远离侧部111的一侧,加速循环风道150中气流流动,提高风冷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冷却流道141包括沿主轴120轴向依次分布并相互连通的第一风腔141a与第二风腔141b。第一风腔141a朝向侧部111设置,即第一风腔141a朝向侧部111,第二风腔141b背向侧部111。转子140绕主轴120轴线旋转时,第一风腔141a和/或第二风腔141b的腔壁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流动。由此可知,当转子140进行旋转时,第一风腔141a和第二风腔141b也随之绕主轴120轴线旋转,此时第一风腔141a和第二风腔141b中至少一个腔壁会对气流形成推力或吸力,以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循环流动,实现对曳引机100内部强制风冷,有效将其温升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腔141a与第二风腔141b之间的空间大小可为保持一致,也可不一致。比如:第一风腔141a内的空间大于第二风腔141b内的空间等。
第一风腔141a和/或第二风腔141b的腔壁驱使气流流动,其实现方式可为:将第一风腔141a或第二风腔141b的腔壁设计成叶片结构,以扇动气流等。
另外,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循环风道150是指由第一风腔141a、转子140与侧部111之间的间隙、冷却间隙113、转子140背向侧部111一侧的空间以及第二风腔141b所构成的风道结构。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转子140包括套接于主轴120上的毂142、套设于毂142外的安装环143、以及绕主轴120轴线间隔连接于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的至少两个驱动筋144。相邻两个驱动筋144之间形成第一风腔141a。驱动筋144能驱使气流由第一风腔141a内朝向侧部111的方向流动。由此可知,当曳引机100工作时,转子140在磁场力下绕主轴120的轴线旋转,带动全部的驱动筋144一起转动。转动的驱动筋144会形成推力,驱使气流由第一风腔141a朝向侧部111的方向流动,此时,第一风腔141a处形成低压区,使得第二风腔141b中的气流向第一风腔141a中流动。而流向侧部111的气流会顺着侧部111表面并沿主轴120的径向流向冷却间隙113。由于第二风腔141b内的气流朝第一风腔141a内流动,因此,会带动冷却间隙113中的气流朝第二风腔141b内流动,以形成循环风道150,确保曳引机100持续强制风冷。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环143背向毂142的环形面上用于供永磁体粘接或卡接。驱动筋144在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螺纹连接、卡接、粘接、焊接或一体成型等方式。
同样,毂142在主轴120上的套接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套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胀套连接、键连接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过驱动筋144靠近毂142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垂直于主轴120轴线的线定义为径向参考线147。驱动筋144与自身对应的径向参考线147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驱动筋144相对于径向参考线147朝同一方向倾斜。由此可知,全部的驱动筋144相对径向参考线147均朝向同一方向倾斜,这样当转子140沿预设方向旋转时,各个驱动筋144会朝同一方向形成压风,以将第一风腔141a中的气流压出,使得气流流向冷却间隙113中,保证曳引机100内部得到有效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筋144与径向参考线147之间的夹角θ1可根据转子140实际尺寸而定,比如:驱动筋144与径向参考线147之间夹角θ1可为0°~45°中任一值。当然,也可为45°~90°中任一值等。
另外,为了提高驱动筋144的压出风量,驱动筋144在毂142上大致沿主轴120的轴向延伸,提升曳引机100的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过驱动筋144远离侧部111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平行于主轴120轴线的线定义为轴向参考线148。驱动筋144与自身对应的轴向参考线148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驱动筋144相对于径向参考线147朝同一方向倾斜。由此可知,驱动筋144相对轴向参考线148倾斜设计,这样在转子140旋转时,驱动筋144会更好将气流沿主轴120的轴向压出第一风腔141a外,以使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更好地流动,进一步提升曳引机100的冷却效果。其中,驱动筋144与轴向参考线148之间的夹角θ2可根据实际转子140尺寸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转子140还包括绕主轴120轴线间隔连接于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的至少两个加强筋145。加强筋145相对驱动筋144背向侧部111设置,相邻两个加强筋145之间形成第二风腔141b。如此,通过加强筋145,形成稳定的第二风腔141b结构,使得气流在第二风腔141b与第一风腔141a之间流动顺畅。同时,在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设置加强筋145,有利于增强转子140结构的稳定性,提高转子140的强制风冷效果。
可选地,加强筋145在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卡接、焊接、铆接、一体成型等方式。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转子140还包括连接毂142与安装环143之间的隔板146。隔板146位于加强筋145与驱动筋144之间。隔板146上设有供第一风腔141a与第二风腔141b之间连通的穿孔146a。如此,在加强筋145与驱动筋144之间隔设有隔板146,并在隔板146上开设穿孔146a,使得隔板146两侧的第一风腔141a与第二风腔141b之间的气流稳定流动。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驱动筋144与加强筋145分别连接于隔板146的相对两侧面,且驱动筋144与加强筋145沿主轴120的轴向一一对应,这样形成的第一风腔141a与第二风腔141b一一相对,保证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流动顺畅。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筋144在隔板146上相对轴向参考线148倾斜设置,以便增强转子140的出风量。
具体地,请参考图5,驱动筋144与加强筋145的数量分别为八个;同时,驱动筋144、加强筋145和隔板146之间组成十字筋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与图3,侧部111朝向容纳腔117的一侧面上设有凸筋111a。凸筋111a朝转子140凸起设置。驱动筋144转动至在主轴120轴向上与凸筋111a相对时,能压缩并驱使气流朝冷却间隙113流动。由此可知,当驱动筋144周期性转动至与侧部111上的凸筋111a相对时,能周期性缩小驱动筋144与侧部111之间的间距,有效压缩两者之间的气流,并驱使该气流朝冷却间隙113一侧流动,以使气流更好在循环风道150中循环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凸筋111a的形状可有多种设计,比如凸筋111a可为但不限于板状、十字型筋条、扇叶型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凸筋111a为多个。全部凸筋111a在侧部111上绕主轴120的轴线间隔排布,这样驱动筋144在旋转过程中,能依次与不同的凸筋111a相对,多次压缩转子140与侧部111之间的气流,进一步提升曳引机100的风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一防护罩160。第一防护罩160套设于主轴120上并位于侧部111与转子140之间。第一防护罩160覆盖侧部111与主轴120之间的间隙。如此,在侧部111一侧罩设有第一防护罩160,对侧部111与主轴120之间的间隙形成防护,避免主轴120的润滑油被甩出而导致设备被污染。同时,利用第一防护罩160,也避免外部杂质渗入至主轴120上而导致旋转被卡死。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护罩160在侧部111上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螺栓连接、焊接、卡接、铆接、一体成型等。对此,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只需满足第一防护罩160连接在侧部111朝向容纳腔117的一侧即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一防护罩160的周向边缘沿主轴120的径向延伸至与冷却流道141一端的部分相对,以使冷却流道141中流出的气流朝向冷却间隙113一侧流动。由此可知,在实现防护的基础上,将第一防护罩160的周向边缘沿主轴120的径向延展,使之能对冷却流道141一端形成引流作用,保证冷却流道141一端流出的气流(比如:第一风腔141a内流出的气流)引导至冷却间隙113中,以强化空气流循环,降低曳引机100温升。
需要说明的是,沿主轴120径向延伸的第一防护罩160的周向边缘与冷却流道141一端部分相对应理解为:第一防护罩160的周向边缘沿径向向外延伸,能伸至冷却流道141一端的区域中(具体为第一风腔141a沿主轴120的轴向的投影区域中),但不完全覆盖冷却流道141的一端,以形成错位结构。
具体地,请参考图2,第一防护罩160的周向边缘的最大直径D0大于冷却流道141一端(如第一风腔141a)的最小直径D1,且小于冷却流道141一端(如第一风腔141a)的最大直径D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侧部111上设有排油槽163及与排油槽163连通的集油槽162。第一防护罩160上设有出油口161,集油槽162位于出油口161的下方。由此可知,多余的润滑油从出油口161中掉落至集油槽162中;再由集油槽162流排油槽163中。如此,利用排油槽163、集油槽162等结构,形成防漏油结构,避免曳引机100运行时出现甩油、漏油等现象,保证主轴120旋转润滑,以及防止润滑油污染曳引轮180以及定子130,且维保方便。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包括第一轴承121,侧部111上设有供第一轴承121安装的第一腔室111c。主轴120套接于第一轴承121上。为避免防止漏油,第一轴承121沿主轴120轴向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端盖123,以形成第一道防漏油结构,避免第一轴承121上的润滑油沿轴向漏出。另外,第一防护罩160位于其中一个第一端盖123朝向转子140的一侧,以形成第二道防漏油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注油路115和排油路116,注油路115与排油路116分别与第一腔室111c连接。当第一轴承121需润滑时,通过注油路115向第一腔室111c内注入润滑油。而多余的润滑油则可通过排油路116进行排出。另外,为便于收集润滑油,可设置接油盒164,排油路116一端连通于接油盒164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二防护罩170。环部112背向侧部111的一端具有与容纳腔117连通的开口。第二防护罩170封闭于开口。如此,利用第二防护罩170,对转子140和定子130形成有效防护,保证曳引机100稳定运行。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二防护罩170上朝向转子140一侧凸起设有凸起部171。凸起部171的周向侧面用于驱使冷却间隙113中流出气流朝向冷却流道141一侧流动。由此可知,在实现防护的基础上,在第二防护罩170上凸设有凸起部171,利用凸起部171的阻流,对冷却流道141一端的流入形成引导作用,保证冷却间隙113流出的气流引导至冷却流道141远离侧部111的一端(比如:第二风腔141b)中,以强化空气流循环,降低曳引机100温升。
当然,为提高凸起部171对冷却流道141一端的引导作用,凸起部171的周向侧面沿主轴120的径向延伸,以使凸起部171的周向侧面沿主轴120轴向上的投影能至少部分落在冷却流道141一端内(比如第二风腔141b内)。
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凸起部171与毂142并列间隔,且两者为同轴设置。其中,凸起部171的周向侧面可高于,也可低于或者齐平于毂142的周向侧面。若凸起部171的周向侧面齐平于或略高于毂142的周向侧面时,凸起部171对气流的引导效果为更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二防护罩170上设有绕凸起部171周向延伸的引导件172。引导件172在第二防护罩170上倾斜设置,且引导件172靠近凸起部171一端相对于引导件172远离凸起部171的一端更靠近冷却流道141。当冷却间隙113中的气流流至转子140与第二防护罩170之间时,该气流会在引导件172的作用下,倾斜流向凸起部171;接着,又在凸起部171的阻流下,回流至冷却流道141一端(如第二风腔141b)中,使得气流循环更加顺畅。
可选地,引导件172在凸起部171与第二防护罩17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栓连接、卡接、焊接、铆接、一体成型等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三防护罩114。第三防护罩114套设于主轴120,并罩设于侧部111背向环部112的一侧面。在转子140设计时,可在转子140上设置多个开孔111b,一、可以减轻转子140重量,节省材料;二、使得侧部111呈镂空状,便于曳引机100内部散热降温等。为此,在侧部111背向环部112的一侧罩设第三防护罩114,实现对侧部111的密封,避免定子130和转子140直接暴露而易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支架190与曳引轮180。支架190与机壳110并列间隔设置。主轴120设于支架190与机壳110之间。曳引轮180套接于主轴120上,并位于支架190与机壳110之间。由此可知,曳引轮180(即曳引机100承受载荷位置)与转子140(即曳引机100输出力矩位置)采用分体设计,两端支撑结构设计在曳引轮180两侧,转子140位于支撑结构外侧。如此,主机结构紧凑,主轴120受力变形量小。另外,转子140上的支撑结构直接合并在机壳110结构上,使得主轴120长度缩短,受力变形量小,转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第二轴承122,支架190上设有供第二轴承122安装的第二腔室191。主轴120套接在第二轴承122上。为避免第二轴承122上的润滑油沿轴向甩出,可在第二轴承122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端盖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曳引机100还包括设于支架190上的制动器194,制动器194用于对曳引轮180进行制动。其中,制动器194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在支架190上,便于维保和维修。曳引机100还包括盘车装置192。盘车装置192安装在支架190上,以便操作人员手动转动曳引轮180。另外,为保证曳引机100运行稳定,将支架190与机壳110间隔设于底座19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电梯,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中的曳引机100。
上述的电梯,采用以上的曳引机100,在运行过程中,利用定子130通电产生磁场驱使转子140旋转,以带动主轴120绕自身轴线转动,完成曳引动作。由于转子140上贯穿设有冷却流道141,且定子130与机壳110的环部112之间形成有冷却间隙113,因此,转子140旋转时,会在冷却流道141两端与对应的冷却间隙113两端之间形成循环风道150,驱使气流在循环风道150中循环流动,对曳引机100内部零件(比如定子130等)实现主动强制冷却,有效降低曳引机100的温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5)

1.一种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包括侧部及周向设于所述侧部的环部,所述环部与所述侧部之间形成容纳腔;
主轴,能绕自身轴线旋转地设于所述侧部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转子,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套接于所述主轴上;
定子,套设于所述转子外并与所述环部之间冷却间隙;
其中,所述转子上沿所述主轴轴向贯穿设有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被配置为:所述转子绕所述主轴轴线旋转时,能驱使气流在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冷却间隙之间流动,以形成循环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包括沿所述主轴轴向依次分布并相互连通的第一风腔与第二风腔,所述第一风腔朝向所述侧部设置,所述转子绕所述主轴轴线旋转时,所述第一风腔和/或所述第二风腔的腔壁驱使气流在所述循环风道中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包括套接于所述主轴上的毂、套设于所述毂外的安装环、以及绕所述主轴轴线间隔连接于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至少两个驱动筋,相邻两个所述驱动筋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风腔,所述驱动筋能驱使所述气流由所述第一风腔内朝向所述侧部的方向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过所述驱动筋靠近所述毂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垂直于所述主轴轴线的线定义为径向参考线,所述驱动筋与自身对应的径向参考线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所述驱动筋相对于所述径向参考线朝同一方向倾斜;和/或,
过所述驱动筋远离所述侧部的一端上任一点且平行于所述主轴轴线的线定义为轴向参考线,所述驱动筋与自身对应的轴向参考线之间夹角设置,且全部所述驱动筋相对于所述径向参考线朝同一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绕所述主轴轴线间隔连接于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至少两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相对所述驱动筋背向所述侧部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连接所述毂与所述安装环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驱动筋之间,所述隔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风腔与所述第二风腔之间连通的穿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朝向所述容纳腔的一侧面上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朝所述转子凸起设置,所述驱动筋转动至在所述主轴轴向上与所述凸筋相对时,能压缩并驱使所述气流朝所述冷却间隙流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套设于所述主轴上并位于所述侧部与所述转子之间,所述第一防护罩覆盖所述侧部与所述主轴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罩的周向边缘沿所述主轴的径向延伸至与所述冷却流道一端的部分相对,以使所述冷却流道中流出的气流朝向所述冷却间隙一侧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上设有排油槽及与所述排油槽连通的集油槽,所述第一防护罩上设有出油口,所述集油槽位于所述出油口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二防护罩,所述环部背向所述侧部的一端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第二防护罩封闭于所述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罩上朝向所述转子一侧凸起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周向侧面用于驱使所述冷却间隙中流出气流朝向所述冷却流道一侧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护罩上设有绕所述凸起部周向延伸的引导件,所述引导件在所述第二防护罩上倾斜设置,且所述引导件靠近所述凸起部一端相对于所述引导件远离所述凸起部的一端更靠近所述冷却流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第三防护罩,所述第三防护罩套设于所述主轴,并罩设于所述侧部背向所述环部的一侧面;和/或,
所述曳引机还包括支架与曳引轮,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并列间隔设置,所述主轴设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之间,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主轴上,并位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机壳之间。
15.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
CN202210760975.9A 2022-06-30 2022-06-30 曳引机及电梯 Active CN115043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0975.9A CN115043299B (zh) 2022-06-30 2022-06-30 曳引机及电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60975.9A CN115043299B (zh) 2022-06-30 2022-06-30 曳引机及电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3299A true CN115043299A (zh) 2022-09-13
CN115043299B CN115043299B (zh) 2023-11-10

Family

ID=83164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60975.9A Active CN115043299B (zh) 2022-06-30 2022-06-30 曳引机及电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3299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0982A (ja) * 1984-12-24 1986-07-09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用巻上機
DE19511077A1 (de) * 1995-03-25 1996-09-26 Thyssen Aufzuege Gmbh Getriebelose Treibscheiben-Fördermaschine
JPH0956120A (ja) * 1995-08-17 1997-02-2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CN1286821A (zh) * 1998-01-21 2001-03-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机
US20020149273A1 (en) * 2001-04-06 2002-10-17 Viktor Soitu Electric asynchronous motor
CN101557143A (zh) * 2008-04-09 2009-10-14 利勃海尔比伯拉赫有限公司 液冷式电机以及用于冷却这种电机的方法
CN101764468A (zh) * 2010-03-04 2010-06-30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密闭式永磁同步电动机
KR20110044895A (ko) * 2008-09-11 2011-05-02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용 권상기
JP2011155720A (ja) * 2010-01-26 2011-08-11 Hitachi Ltd 全閉型電動機
CN204150879U (zh) * 2014-09-22 2015-02-11 歌拉瑞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内转子型曳引机
JP2016105668A (ja) * 2014-12-01 2016-06-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機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用巻上機
FR3038468A1 (fr) * 2015-07-02 2017-01-06 Moteurs Leroy-Somer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a turbine a depression augmentee
CN208539671U (zh) * 2018-05-09 2019-02-22 迪百仕电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自冷却电机转子
CN113381530A (zh) * 2021-06-18 2021-09-10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双循环风冷电机结构
CN215364417U (zh) * 2021-07-30 2021-12-31 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0982A (ja) * 1984-12-24 1986-07-09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レベ−タ用巻上機
DE19511077A1 (de) * 1995-03-25 1996-09-26 Thyssen Aufzuege Gmbh Getriebelose Treibscheiben-Fördermaschine
JPH0956120A (ja) * 1995-08-17 1997-02-25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CN1286821A (zh) * 1998-01-21 2001-03-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动机
US20020149273A1 (en) * 2001-04-06 2002-10-17 Viktor Soitu Electric asynchronous motor
CN101557143A (zh) * 2008-04-09 2009-10-14 利勃海尔比伯拉赫有限公司 液冷式电机以及用于冷却这种电机的方法
KR20110044895A (ko) * 2008-09-11 2011-05-02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용 권상기
JP2011155720A (ja) * 2010-01-26 2011-08-11 Hitachi Ltd 全閉型電動機
CN101764468A (zh) * 2010-03-04 2010-06-30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密闭式永磁同步电动机
CN204150879U (zh) * 2014-09-22 2015-02-11 歌拉瑞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内转子型曳引机
JP2016105668A (ja) * 2014-12-01 2016-06-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動機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用巻上機
FR3038468A1 (fr) * 2015-07-02 2017-01-06 Moteurs Leroy-Somer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a turbine a depression augmentee
CN208539671U (zh) * 2018-05-09 2019-02-22 迪百仕电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自冷却电机转子
CN113381530A (zh) * 2021-06-18 2021-09-10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全封闭双循环风冷电机结构
CN215364417U (zh) * 2021-07-30 2021-12-31 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3299B (zh) 2023-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80846B1 (en) Electric machine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9660506B2 (en) Electric motor having a communication passage
US10415590B2 (en) Electric coolant pump
KR101303469B1 (ko) 발전 전동기의 냉각 구조체 및 발전 전동기
US20120013206A1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Module
US4399379A (en) Air cooled machine and cooling fan
CN218493797U (zh) 用于涡旋压缩机的涡旋盘以及涡旋压缩机
CN115043299A (zh) 曳引机及电梯
CN112383174A (zh) 一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及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KR102587851B1 (ko) 수냉식 인휠모터 어셈블리
CN109113958B (zh) 电动油泵总成、转向系统和润滑系统
CN214014011U (zh) 具有冷却循环功能的电机、泵组件、用于电机的壳体组件
CN220492728U (zh) 一种立式电机排水结构
CN220527823U (zh) 旋翼驱动电机及飞行器
KR970009832B1 (ko) 온수순환펌프
CN220421568U (zh) 一种自散热电机设备
CN218243259U (zh) 电机油冷系统
CN214045305U (zh) 具有冷却循环功能的电机、泵组件、电机轴
CN113266586B (zh) 一种轴流风机装置
CN218817172U (zh) 离心空压机的轴承冷却结构
CN220354120U (zh) 一种泵浦
CN220622269U (zh) 一种泵浦
CN220307037U (zh) 一种铸铝转子油冷电机的散热机构及油冷电机
CN114370426B (zh) 一种组合式叶轮空压机
CN114649891A (zh) 具有冷却循环功能的电机、泵组件、用于电机的壳体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