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4417U -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4417U
CN215364417U CN202121777817.1U CN202121777817U CN215364417U CN 215364417 U CN215364417 U CN 215364417U CN 202121777817 U CN202121777817 U CN 202121777817U CN 215364417 U CN215364417 U CN 2153644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rotor
rotating shaft
boss
traction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78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轶华
周健强
谢林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778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44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44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44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其中,曳引机包括机座、转子和曳引轮,机座设有安装腔,安装腔内一体成型有定子和转轴,转轴具有自定子凸伸的连接端,定子的周缘与安装腔的侧壁间隔形成转动空间;转子具有轴承安装部和磁钢安装部,轴承安装部设有轴孔,磁钢安装部环绕轴承安装部设置,转子通过轴孔套接于连接端,磁钢安装部背离轴承安装部的自由端伸入转动空间内,曳引轮安装于转子。通过将定子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机座与定子及转轴之间无需组装,三者之间不存在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机座结构紧凑且稳定性提高,转轴与定子的同心度提高,从而使得转子的旋转稳定性得以提升。

Description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背景技术
外转子曳引机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类曳引机,其将定子设置于机座,在定子绕设线圈绕组,转子通过转轴转动安装于定子,并在转子上设置磁钢,使用时,线圈绕组通电与磁钢配合驱动转子旋转,再通过将吊挂绳索的曳引轮安装于转子,即可实现驱动曳引轮旋转收放吊挂轿厢的绳索移动轿厢。如此,曳引机的机座及其与转子之间的装配关系会对曳引机的平稳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技术中的曳引机,其在定子上设置轴孔,转轴通过轴承安装于定子的轴孔中,转子再通过轴承套接于转轴上。这样,轴、孔等的加工及装配存在误差,会导致转子、转轴与定子的同心度变差,从而导致转子在旋转时发生晃动,影响轿厢运行的平稳性,进而影响电梯的乘坐舒适度,导致乘坐体验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曳引机及电梯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曳引机的转子在旋转时发生晃动导致轿厢运行平稳性变差,影响电梯的乘坐舒适度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曳引机,包括:
机座,机座设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安装腔内一体成型有定子和转轴,转轴具有自定子表面朝安装腔的开口凸伸的连接端,定子的周缘与安装腔的侧壁间隔形成转动空间;
转子,具有轴承安装部和磁钢安装部,轴承安装部设有供连接端适配插接的轴孔,磁钢安装部与轴承安装部相连并沿轴孔的周向环绕轴承安装部设置,转子通过轴孔套接于连接端,磁钢安装部背离轴承安装部的自由端伸入转动空间内;
曳引轮,安装于转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座还包括基座,定子、转轴及基座一体成型,基座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面和背侧面,安装腔凹设于前侧面,定子为一端开口的筒体,定子的开口端朝向背侧面,定子的筒体外侧壁与安装腔的侧壁间隔形成转动空间,转轴同心设置于定子的封口端,连接端位于前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定子及转轴一体浇铸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还具有自定子的封口端朝背侧面凸伸的背端,背端的侧壁面与定子的筒体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多个加强筋相对转轴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筋设于定子的封口端上;
和/或,加强筋与定子的封口端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的封口端开设有多个贯通背侧面的第一通孔,多个第一通孔相对转轴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避让加强筋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端的侧壁面沿轴向间隔凸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与轴承安装部朝向定子的端面抵接,轴孔与连接端之间夹设有套接轴承,第二凸台与套接轴承朝向定子的端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子还包括连接轴承安装部和磁钢安装部的连接部,连接部设有多个沿轴孔的轴向贯通连接部的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相对轴孔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与定子的封口端平行间隔设置以形成散热间隙,转子还设置有多个散热筋,多个散热筋均位于散热间隙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散热筋均匀间隔设置并相对所述轴孔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安装部具有朝定子凸伸的第三凸台,轴孔设于第三凸台的中部,散热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凸台的周侧壁及磁钢安装部的周侧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筋沿轴孔的径向延伸;或者,散热筋沿与轴孔的径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筋凸设于连接部的表面;
和/或,散热筋与连接部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曳引机还包括编码器和端盖,转轴贯穿轴承安装部,转轴的连接端凹设有容纳腔,编码器安装于容纳腔内,端盖与轴承安装部相连并封盖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轴承安装部还具有相对连接部凸出的第四凸台,第四凸台背离磁钢安装部的自由端设置,曳引轮套接于第四凸台,端盖安装于第四凸台的端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的曳引机,其将定子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并在机座上成型安装腔,定子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形成转动空间,装配时,将线圈绕组绕设于定子上并位于转动空间内,转子套接于转轴的连接端,转子用于安装磁钢的磁钢安装部的自由端伸入转动空间,并使磁钢与线圈绕组正对间隔设置,线圈绕组通电即可驱动转子绕定子旋转。本申请的曳引机,将定子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机座与定子及转轴之间无需组装,三者之间不存在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机座结构紧凑、稳定性高,并且,转轴与定子一体成型设置,转轴与定子的同心度更高,转子以转轴为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高。如此,即可有效避免转子在转动时,因存在装配间隙而导致的晃动,也能够避免因转轴与定子及转子三者轴线存在偏离而导致的晃动,转子的旋转稳定性提高,曳引轮的旋转稳定性提高,为轿厢的平稳移动及提升乘坐电梯的舒适度提供了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曳引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曳引机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系统,其通过使用上述的曳引机,曳引机的机座与定子及转轴之间不存在装配间隙和装配误差,转轴与定子及转子三者同心度更高,转子旋转更加平稳,曳引轮通过绳索曳引轿厢移动出现晃动的几率大大降低,电梯系统的轿厢移动更加平稳,乘客乘坐体验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曳引机的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机座的正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曳引机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
图6沿图3中B-B线的剖切视图;
图7为图2所示的机座的后视图;
图8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机座的正视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机座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机座的剖视图;
图11为图4所示的转子的另一视角视图;
图12为图4所示的转子的又一视角视图;
图13为沿图12中C-C线的剖切视图;
图14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转子的示意图;
图15为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转子的示意图;
图16为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转子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为:
10、机座;11、基座;111、安装腔;112、前侧面;113、背侧面;114、透气孔;12、定子;121、转动空间;122、开口端;123、封口端;124、第一通孔;1241、大尺寸孔;1242、小尺寸孔;13、转轴;131、连接端;1311、第一凸台;1312、第二凸台;132、背端;133、容纳腔;134、连接孔;14、加强筋;15、支撑脚;151、立筋;16、接线盒安装位;20、转子;21、端盖;22、轴承安装部;221、轴孔;222、轴承安装孔;223、第三凸台;224、第四凸台;2241、台阶;23、磁钢安装部;231、自由端;232、磁钢安装孔;24、连接部;241、第二通孔;25、散热筋;251、散热间隙;26、螺孔;30、曳引轮;31、轴承;311、轴承压盖;40、编码器;50、线圈绕组;60、磁钢;70、接线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16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在电梯系统种,外转子曳引机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类曳引机,其将转子设置在壳体的外部,用于套接曳引轮,从而驱动曳引轮旋转曳引连接轿厢的绳索,驱动轿厢移动。一般地,外转子曳引机包括机座,以及安装于机座的定子、旋转组件、曳引轮和制动器等,其中,旋转组件主要包括磁钢、转轴及转子(即制动轮),定子上绕设有线圈绕组,转轴安装于定子的轴孔内,转子通过转轴可转动的安装于定子,磁钢设置于转子上,且当转子套接于转轴时,磁钢与绕组线圈正对间隔设置,曳引轮固定安装在转子上可随转子的旋转同步旋转,制动器安装于机座上用于与转子配合进行制动,以便控制轿厢加减速或停止移动。使用时,线圈绕组通电与磁钢配合驱动转子旋转,转子旋转带动曳引轮旋转,曳引轮旋转收放吊挂轿厢的绳索从而驱动移动轿厢。
如此,曳引机的机座及其与转子之间的装配关系会对曳引机的平稳性产生较大的影响。相关技术中,外转子曳引机通常在定子上设置轴孔,转轴通过轴承安装于定子的轴孔中,转子再通过轴承套接于转轴上,如此,转轴、定子及转子的轴孔的加工误差,以及三者之间的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会导致转子、转轴与定子的同心度变差,导致转子在旋转时发生晃动,从而影响轿厢运行的平稳性,进而影响电梯的乘坐舒适度,导致乘坐体验变差。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曳引机,其整体结构紧凑、运行稳定,并且,其定子12、转轴13及转子20三者之间还具有良好的同心度,能够降低转子20旋转时的晃动,为轿厢的平稳移动提供保障。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曳引机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6,其中,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曳引机的机座1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机座10的正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曳引机的转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沿图1中A-A线的剖切视图,图6沿图3中B-B线的剖切视图。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曳引机包括机座10、转子20和曳引轮30。其中,机座10用于固定安装于电梯井顶部的安装面,机座10设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111,安装腔111内一体成型有定子12和转轴13,转轴13与定子12一体同心设置,转轴13还具有自定子12表面朝安装腔111的开口垂直凸伸的连接端131,定子12的周缘与安装腔111的侧壁间隔形成转动空间121,定子12的周缘绕设有线圈绕组50,该线圈绕组50位于转动空间121内。转子20具有轴承安装部22和磁钢安装部23,轴承安装部22的中部设有供转轴13的连接端131适配插接的轴孔221,磁钢安装部23与轴承安装部22相连并沿轴孔221的周向环绕轴承安装部22设置,磁钢安装部23具有背离轴承安装部22设置的自由端231,曳引轮30安装于转子20,并能够跟随转子20同步旋转。
组装本实施例的曳引机时,如图1和图5所示,将磁钢60安装于自由端231的朝向轴承安装部22的内表面,具体地,自由端231上设置有多个磁钢安装孔232,磁钢安装孔232用于与螺钉等紧固件配合连接安装磁钢60。转子20与磁钢60组装后,再将转子20通过轴孔221套接于转轴13的连接端131,磁钢安装部23背离轴承安装部22的自由端231伸入转动空间121内,并使磁钢60与绕设于定子12的线圈绕组50正对间隔设置,如此,当线圈绕组50通电时,便可与磁钢60配合驱动转子20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曳引机,其将定子12和转轴13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10,并在机座10上成型安装腔111,定子12与安装腔111的腔壁之间形成转动空间121,装配时,将线圈绕组50绕设于定子12上并位于转动空间121内,转子20套接于转轴13的连接端131,转子20用于安装磁钢60的磁钢安装部23的自由端231伸入转动空间121,并使磁钢60与线圈绕组50正对间隔设置,线圈绕组50通电即可驱动转子20绕定子12旋转。本申请的曳引机,将定子12和转轴13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10,机座10与定子12及转轴13之间无需组装,三者之间不存在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机座10结构紧凑、稳定性高,并且,转轴13与定子12一体成型设置,转轴13与定子12的同心度更高,转子20以转轴13为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高。如此,即可有效避免转子20在转动时,因存在装配间隙而导致的晃动,也能够避免因转轴13与定子12及转子20三者轴线存在偏离(即不同心)而导致的晃动,转子20的旋转稳定性提高,曳引轮30的旋转稳定性提高,为轿厢平稳移动、提升乘坐电梯的舒适度提供了保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7,其中,图7为图2所示的机座10的后视图。在本实施例中,机座10还包括基座11,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基座11的下部两角的位置出还设置有两支撑脚15,基座11通过两支撑脚15支撑固定于安装面。支撑脚15包括沿转轴13的轴向间隔设置的两支撑板,至少一支撑板朝向另一支撑板的侧面设置有垂直转轴13设置的立筋151,立筋151的设置能够增加支撑板的支撑强度,提高支撑脚15抵抗变形的能力,从而提高基座11安装于安装面时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上述的安装腔111设置于基座11,定子12、转轴13及基座11一体成型。具体地,基座11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面112和背侧面113,基座11安装于安装面时,其背侧面113背靠电梯井的井壁,前侧面112背对井壁。上述的安装腔111凹设于基座11的前侧面112,如图2和图7所示,基座11的前侧面112的中部朝背侧面113凹陷,形成安装腔111,该安装腔111呈与转子20的形状相适配的圆形状,定子12一体成型设置于安装腔111的中部且与圆形状的安装腔111同心设置,转轴13垂直成型于定子12的中心,并且,安装腔111的尺寸大于转子20的磁钢安装部23的尺寸。如此,当转子20套接于转轴13的连接端131时,确保磁钢安装部23的自由端231能够伸入转动空间121内,如图5所示,且周缘不会与安装腔111的腔壁发生干涉或碰撞,避免基座11干扰转子20的正常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定子12为一端开口的筒体,其具有沿轴向相对设置的开口端122和封口端123,其中,定子12的开口端122位于基座11的背侧面113,定子12的封口端123位于基座11的前侧面112。具体地,基座11的后侧面的中部朝前侧面112凹陷形成上述的筒体,并于基座11一体成型出上述的定子12。定子12的筒体外侧壁与安装腔111的侧壁相间隔,并形成容置线圈绕组50和转子20的自由端231的转动空间121。转轴13同心设置于定子12的封口端123,连接端131自前侧面112伸出,转子20转动安装于基座11的前侧面112,作业人员可以从基座11的前侧面112拆装转子20,转子20拆装方便,转子20、定子12、转轴13及基座11等检修维护方便。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基座11、定子12及转轴13三者一体浇铸成型。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11、定子12及转轴13也可以采用其他一体成型方式制作成型,而不仅限于一体浇铸。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定子12的封口端123开设有多个贯通背侧面113的第一通孔124,本实施例的曳引机工作时,第一通孔124与基座11的背侧面113贯通,即气流能够通过第一通孔124流入。
曳引机在工作时其内部会产生热量,相关技术中,曳引机的散热主要依赖机座10及转子20外露在空气中的外表面的自然散热,曳引机内部的热空气无法主动的排到机的外部,导致曳引机内部温度过高,进而导致绕组电阻升高,铜耗增加,电机效率较低,浪费电力资源。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定子12的封口端123设置第一通孔124贯通基座11的背侧面113,第一通孔124将气流从基座11的背侧面113引入曳引机内部,气流通过时能够带走转动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曳引机的散热效果,保证了曳引机连续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7所示,多个第一通孔124的孔径相等,比如各第一通孔124为孔径相等的圆形孔,多个第一通孔124绕转轴13的轴线均匀间隔设置,并相对转轴13的轴线旋转对称。这样,第一通孔124的设置不会影响定子12的整体质量平衡,避免因定子12质量分布不均而导致曳引机旋转时的动不平衡量增大,影响曳引机的平稳旋转。
在另外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其中,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曳引机机座10的正视图,其示出了第一通孔124于定子12的另一种设置形式。
具体地,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4可以包括孔径不等的两种孔,具体可以包括大尺寸孔1241和小尺寸孔1242,其中,大尺寸孔1241和小尺寸孔1242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并且,多个大尺寸孔1241绕转轴13的轴线均匀间隔布设,多个小尺寸孔1242绕转轴13的转轴13均匀间隔布设,多个大尺寸孔1241相对转轴13的轴线旋转对称,多个小尺寸孔1242相对转轴1313的轴线旋转对称,以确保定子12整体质量平衡。这样,合理的利用定子12的封口端123设置更多的第一通孔124,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地,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在定子12的封口端123尽可能多的设置第一通孔124,但是,由于第一通孔124的设置会导致定子12材料的减少,因此会导致定子12结构强度下降,因此,在设置第一通孔124时,需考虑定子12结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避免因第一通孔124的设置导致定子12结构强度降低而影响定子12的正常使用功能。具体地,在满足定子12结构强度的要求下,本申请不对第一通孔124的设置数量进行唯一限定,设计时根据定子12的受力及散热需求进行设置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转子20的示意图。具体地,转子20还包括连接轴承安装部22和磁钢安装部23的连接部24,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4与轴承安装部22相连并沿轴孔221的径向向外扩展延伸,且沿轴孔221的周向环绕轴承安装部22设置,磁钢安装部23与连接部24相连并沿轴孔221的轴向延伸,且沿轴孔221的周向环绕连接部24设置。连接部24设有多个沿轴孔221的轴向贯通连接部24的第二通孔241,即在转子20上也开设第二通孔241,且转子20套接与转轴13时,连接部24平行正对定子12的封口端123设置。由于曳引机在工作时其内部会产生单向漩涡气流,如此,在转子20上设置第二通孔241与定子12上的第一通孔124配合,引导气流从基座11的背侧面113流入并从转子20的第二通孔241流出,从而在曳引机内部形成气流通路,加速曳引机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多个第二通孔241的孔径相等,比如为孔径相等的圆形孔,多个第二通孔241绕轴孔221的轴线均匀间隔设置,并相对轴孔221的轴线旋转对称。这样,第二通孔241的设置不会影响转子20的整体质量平衡,避免因转子20质量分布不均而导致转子20旋转时的动不平衡量增大,影响转子20的平稳旋转。
可以理解地,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241也可以包括孔径不等的两种孔,两种尺寸的第二通孔241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其中一尺寸的第二通孔241关于轴孔221的轴线旋转对称,另一尺寸的第二通孔241同样关于轴孔221的轴线旋转对称,确保转子20整体质量平衡即可。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7、图9和图10,其中,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机座10的剖视图,图10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机座10的剖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转轴13还具有自定子12的封口端123朝背侧面113凸伸的背端132,背端132自连接端131一体延伸成型,背端132的侧壁面与定子12的筒体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14,即加强筋14的相对的两端分别与转轴13的背端132侧壁和定子12的筒体侧壁相连。这样,加强筋14的设置,相当于在转轴13与定子12之间增加了连接件,能够增加转轴13与定子12之间的连接强度,当转子20绕转轴13旋转时,转子20会作用给转轴13非轴向的冲击力,该冲击力可能使转轴13出现偏离其轴线的变形趋势,如此,加强筋14连接转轴13和定子12,提高转轴13与定子12的连接强度,转轴13与定子12一致性更高,从而能够提高转轴13对抗上述冲击力的能力,有效缓解转轴13偏离轴线的变形趋势,从而为转子20平稳旋转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加强筋14绕转轴13的轴线均匀间隔布设,即多个加强筋14相对转轴13的轴线旋转对称,以避免因加强筋14的设置而影响定子12及转轴13的整体质量的平衡度,避免因设置加强筋14而导致定子12或转轴13质量失衡。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述的加强筋14可以设置于定子12的封口端123上,即加强筋14一体成型在定子12上,此时,多个加强筋14分别避让对应的第一通孔124,避免加强筋14遮挡第一通孔1241,影响第一通孔124的散热效果。将加强筋14直接设置于定子12的封口端123上,加强筋14还能弥补因设置第一通孔124而导致的定子12结构强度的降低,提高定子12的结构强度,减少第一通孔124设置对定子12的影响。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加强筋14也可以与定子12的封口端123间隔设置,即加强筋14不与定子12的封口端123相接触,而是悬空设置,此时,加强筋14同样能够起到连接转轴13与定子12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强筋14与定子12的封口端123间隔设置,气流能够通过该散热间隙251正常流入第一通孔124,因此,加强筋14可以避让第一通孔124,也可以不避让第一通孔12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定子12的封口端123绕转轴13的轴线均匀间隔设置有8个第一通孔124,相邻两第一通孔124之间设置有两加强筋14,设置有加强筋14和第一通孔124的定子12整体相对转轴13的轴线旋转对称。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定子12由基座11的背侧面113的中部朝前侧面112凹陷形成,背侧面113位于开口端122周侧的部分开设有若干透气孔114,如此,气流能够通过透气孔114进入曳引机的内部,加速散热,且透气孔114的设置还能够减轻机座10的重量,节省曳引机制作材料和成本。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转轴13的连接端131的侧壁面沿轴向间隔凸设有第一凸台1311和第二凸台1312,其中,第一凸台1311和第二凸台1312均为环形凸台。当转子20套接于转轴13的连接端131时,轴孔221与连接端131之间夹设有套接轴承31,第一凸台1311与轴承安装部22朝向定子12的端面抵接,第二凸台1312与套接轴承31朝向定子12的端面抵接,如图5所示,即设置第一凸台1311止挡转子20,设置第二凸台1312止挡套接轴承31。这样,安装转子20时,能够借助上述的两凸台进行定位,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
本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11所示,其中,图11为图4所示的转子20的另一视角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转子20还设置有多个散热筋25,转子20的连接部24与定子12的封口端123平行间隔设置以形成散热间隙251,多个散热筋25均位于该散热间隙251内。散热筋25的设置一方面增加了转子20的导热面积,能够提高热量传导至外表面的速率,提高导热散热的效率;另一方面,转子20转动时,散热筋25同步旋转,散热筋25扰动曳引机内部的气流,从而加速曳引机内部单向涡旋气流的形成,涡旋气流具有更大的流动能量,其与定子12上的第一通孔124、连接部24上的第二通孔241以及曳引机内其能够供气流流动的间隙等配合,能够加速曳引机内部的气体交换频率,从而提高曳引机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1所示,多个散热筋25间隔设置并相对轴孔221的轴线旋转对称,避免因散热筋25的设置导致转子20质量失衡,影响其旋转的平稳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图12为图4所示的转子20的又一视角视图,图13为沿图12中C-C线的剖切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安装部22具有朝定子12凸伸的第三凸台223,轴孔221设于第三凸台223的中部,散热筋25的两端分别与第三凸台2232的周侧壁及磁钢安装部23的周侧壁相连。这样,散热筋25的设置,相当于在轴承安装部22与磁钢安装部23之间增加了连接件,能够增加轴承安装部22与磁钢安装部23之间的连接强度,当转子20绕旋转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磁钢安装部23可能出现偏离旋转轴13线的变形趋势,散热筋25连接轴承安装部22的第三凸台223的周侧壁和磁钢安装部23的周侧壁,提高磁钢安装部23与轴承安装部22之间的连接强度,转子20整体结构一致性更高,从而能够提高磁钢安装部23对抗离心力的能力,提高转子20的整体结构强度,为转子20的平稳旋转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多个散热筋25绕轴孔221的轴线均匀间隔布设,即多个散热筋25相对轴孔221的轴线旋转对称,以避免因散热筋25的设置而影响转子20的整体质量的平衡度,避免因设置散热筋25而导致转子20质量失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4所示,其中,图14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转子20的示意图。散热筋25可以凸设于连接部24的表面,比如一体成型于连接部24的表面。将散热筋25直接设置于转子20的连接部24上,散热筋25直接将热量传导至连接部24,再通过连接部24的外表面散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连接部2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41时,散热筋25避让第二通孔241设置,避免散热筋25遮挡第二通孔241,影响气流的正常流动,如图14所示。这样,由于第二通孔241的设置会导致转子20材料的减少,因此会导致转子20结构强度下降,设置第二通孔241时,将散热筋25一体成型设置在连接部24的表面,散热筋25的设置还能弥补因设置第二通孔241而导致的转子20结构强度的降低,提高转子20的结构强度,减少第二通孔241设置对转子20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筋25也可以与连接部24间隔设置,即散热筋25不与连接部24相接触,此时,散热筋25也能够起到增加导热、扰动气流以及连接轴承安装部22和磁钢安装部23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3所示,散热筋25沿轴孔221的径向延伸,即散热筋25以轴孔221的中心为中心径向放射布设。
在另外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和图16,其分别示出了散热筋25的另外两种布设形式。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筋25沿与轴孔221的径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1、图15和图16所示,上述的散热筋25可以呈直线状或者弧形状。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折线形状或者波浪线形状等其他形状的散热筋25。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5、图12和图13所示,轴承安装部22还具有相对连接部24凸出的第四凸台224,第四凸台224背离磁钢安装部23的自由端231设置,装配时,将曳引轮30套接固定于该第四凸台224上,从而使曳引轮30能够跟随转子20同步旋转。
具体地,第四凸台224设置有轴承安装孔222,轴承安装孔222与轴孔221同心设置且贯通轴孔221,轴承安装孔222用于嵌装套接轴承31。具体地,转轴13的连接端131的端面上螺接有轴承压盖311,轴承压盖311将轴承31压紧于轴承安装孔222内。
如图5所示,曳引机还包括编码器40,转轴13贯穿转子20的轴承安装部22,在本实施例中,转轴13的连接端131伸入轴承安装孔222内。转轴13的连接端131凹设有容纳腔133,编码器40安装于容纳腔133内这样,当需要对编码器40进行维保时,只需拆下遮挡编码器40的端盖21,便可实现对编码器40的维修、更换,编码器40检修维护方便可靠。
如图1和图5所示,曳引机还包括端盖21,端盖21可拆卸地安装于第四凸台224的端面上,端盖21遮盖轴承安装孔222,避免外部杂物进入轴承安装孔222内,影响转子20的转动顺性。具体地,第四凸台224的端部即轴承安装孔222的孔口边缘设置有螺孔26,端盖21通过该螺孔26与紧固件配合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12所示,第四凸台224与连接部24相连的位置处还凸设有台阶2241,当曳引轮30套接于第四凸台224时,曳引轮30朝向转子20的侧面与该台阶2241相抵,这样,组装转子20和曳引轮30时,能够借助上述的台阶2241进行定位,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精度。进一步地,台阶2241上也可以设置螺孔26,曳引轮30通过该螺孔26配合紧固件与转子20固定相连。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11上还设置有接线盒安装位16,其用于供曳引机的接线盒70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其将定子和转轴一体成型设置于机座,机座与定子及转轴之间无需组装,三者之间不存在装配误差和装配间隙,机座结构紧凑、稳定性高,并且,转轴与定子一体成型设置,转轴与定子的同心度更高,转子以转轴为轴旋转时的稳定性更高,如此,即可有效避免转子在转动时,因存在装配间隙而导致的晃动,也能够避免因转轴与定子及转子三者轴线存在偏离而导致的晃动,转子的旋转稳定性提高,曳引轮的旋转稳定性提高,为轿厢的平稳移动及提升乘坐电梯的舒适度提供了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曳引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梯系统,其通过使用上述的曳引机,曳引机的机座与定子及转轴之间不存在装配间隙和装配误差,转轴与定子及转子三者同心度更高,转子旋转更加平稳,曳引轮通过绳索曳引轿厢移动出现晃动的几率大大降低,电梯系统的轿厢移动更加平稳,乘客乘坐体验得以提升。
具体地,该电梯系统还具有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曳引机的其他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曳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座,所述机座设有一侧开口的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一体成型有定子和转轴,所述转轴具有自所述定子表面朝所述安装腔的开口凸伸的连接端,所述定子的周缘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间隔形成转动空间;
转子,具有轴承安装部和磁钢安装部,所述轴承安装部设有供所述连接端适配插接的轴孔,所述磁钢安装部与所述轴承安装部相连并沿所述轴孔的周向环绕所述轴承安装部设置,所述转子通过所述轴孔套接于所述连接端,所述磁钢安装部背离所述轴承安装部的自由端伸入所述转动空间内;
曳引轮,安装于所述转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还包括基座,所述定子、所述转轴及所述基座一体成型,所述基座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面和背侧面,所述安装腔凹设于所述前侧面,所述定子为一端开口的筒体,所述定子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背侧面,所述定子的筒体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侧壁间隔形成所述转动空间,所述转轴同心设置于所述定子的封口端,所述连接端位于所述前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所述定子及所述转轴一体浇铸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还具有自所述定子的封口端朝所述背侧面凸伸的背端,所述背端的侧壁面与所述定子的筒体内侧壁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相对所述转轴的轴线旋转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定子的封口端上;
和/或,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定子的封口端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封口端开设有多个贯通所述背侧面的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相对所述转轴的轴线旋转对称;
和/或,所述第一通孔避让所述加强筋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的侧壁面沿轴向间隔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轴承安装部朝向所述定子的端面抵接,所述轴孔与所述连接端之间夹设有套接轴承,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套接轴承朝向所述定子的端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连接所述轴承安装部和所述磁钢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多个沿所述轴孔的轴向贯通所述连接部的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相对所述轴孔的轴线旋转对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定子的封口端平行间隔设置以形成散热间隙,所述转子还设置有多个散热筋,多个所述散热筋均位于所述散热间隙内;
和/或,多个所述散热筋均匀间隔设置并相对所述轴孔的轴线旋转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部具有朝所述定子凸伸的第三凸台,所述轴孔设于所述第三凸台的中部,所述散热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凸台的周侧壁及所述磁钢安装部的周侧壁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沿所述轴孔的径向延伸;或者,所述散热筋沿与所述轴孔的径向成锐角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凸设于所述连接部的表面;
和/或,所述散热筋与所述连接部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还包括编码器和端盖,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轴承安装部,所述转轴的连接端凹设有容纳腔,所述编码器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端盖与所述轴承安装部相连并封盖所述容纳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安装部还具有相对所述连接部凸出的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背离所述磁钢安装部的自由端设置,所述曳引轮套接于所述第四凸台,所述端盖安装于所述第四凸台的端面。
15.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曳引机。
CN202121777817.1U 2021-07-30 2021-07-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ctive CN2153644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817.1U CN21536441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77817.1U CN21536441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4417U true CN215364417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13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77817.1U Active CN215364417U (zh) 2021-07-30 2021-07-30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44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299A (zh) * 2022-06-30 2022-09-13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曳引机及电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43299A (zh) * 2022-06-30 2022-09-13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曳引机及电梯
CN115043299B (zh) * 2022-06-30 2023-11-10 日立电梯电机(广州)有限公司 曳引机及电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207946U (zh) 曳引机机座、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N106487144B (zh) 旋转电机、使用该旋转电机的电梯用曳引机和电梯
CN215364417U (zh)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N215207968U (zh) 曳引机转子、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N112953102A (zh) 一种五自由度悬浮支承的不倒翁式车载飞轮储能装置
CN110994905A (zh) 一种降噪电机
WO2017193513A1 (zh) 双轴伸外转子电机及应用其的风机
CN205195441U (zh) 一种直流无刷风扇马达及风扇
CN218635909U (zh) 一种吸尘器电机
CN113602941B (zh) 曳引机及电梯系统
CN211971456U (zh) 一种电梯用双绕组径向磁场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
CN108155756A (zh) 外转型旋转电机
CN207677605U (zh) 一种电机及具有该电机的洗衣机
US11136221B2 (en) Radial flux permanent magnet elevator motor
CN212893386U (zh) 一种悬臂结构的内转子曳引机
CN105811645A (zh) 用于吊扇的电机和具有其的吊扇
CN205657536U (zh) 用于吊扇的电机和具有其的吊扇
CN21681959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效散热电机
CN212258550U (zh) 一种发电机
CN212909159U (zh) 一种工业大吊扇电机
CN201062591Y (zh) 一种外转子离心风机轴座
CN215072014U (zh) 电机及电动设备
CN218005989U (zh) 一种电机转子及电机
CN215300315U (zh) 一种新型的托架结构
CN216959456U (zh) 一种磁瓦定位结构及含有其的定子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