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42567B -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42567B
CN115042567B CN202210578911.7A CN202210578911A CN115042567B CN 115042567 B CN115042567 B CN 115042567B CN 202210578911 A CN202210578911 A CN 202210578911A CN 115042567 B CN115042567 B CN 115042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traction device
right direction
energy absorption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789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42567A (zh
Inventor
李婷
杨文静
陈祖兴
杨翠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Liuzhou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789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425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042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2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42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42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4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0D1/56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securing to the vehicle bum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纵梁、延伸梁、后防撞梁和牵引装置,纵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延伸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延伸梁罩设在纵梁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纵梁固定连接,后防撞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纵梁的后端和延伸梁的后端固定连接,牵引装置,设于所述吸能盒内。本发明通过在纵梁后段设置延伸梁,对纵梁后端结构进行加强并且与吸能盒连接,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纵梁和延伸梁连接使其受拉能力大幅加强,从而起到增强牵引装置安装点结构强度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根据汽车强制法规要求,车身应提供可固定或安装牵引装置的结构。要求在进行牵引装置试验中,对牵引装置施加载荷F=整车最大质量*g/2(N),牵引装置及车身固定件不允许出现断裂、失效等情况。由于牵引装置通常安装在车身单侧,如车身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局部受力过大,出现强度超标的情况。当用户车子出现故障而用到拖车时,车身牵引装置安装区域将会出现开裂情况,从而增加用户的维修成本及公司口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旨在解决牵引装置安装点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开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
纵梁,所述纵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
延伸梁,所述延伸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罩设在所述纵梁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的后端固定连接;以及,
牵引装置,设于所述吸能盒内。
可选地,所述延伸梁包括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所述纵梁包括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底壁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
其中,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贴合并焊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部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贴合焊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部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贴合焊接。
可选地,所述纵梁的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边,所述吸能盒的前端面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翻折边贴合焊接。
可选地,所述纵梁的槽口处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翻折边贴合焊接。
可选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螺管,所述吸能盒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板的周缘与所述吸能盒内壁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固定板分别设有一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螺管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分别与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周缘设有沿前后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吸能盒内壁贴合焊接,所述吸能盒上对应所述折弯部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塞焊孔。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车身结构,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
纵梁,所述纵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
延伸梁,所述延伸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罩设在所述纵梁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的后端固定连接;以及,
牵引装置,设于所述吸能盒内;
其中,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纵梁包括在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左纵梁、中纵梁和右纵梁,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后防撞梁在其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
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横梁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固定连接;以及,
后围板,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后围板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吸能盒前端设有侧向延伸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包括在前后方向叠设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后围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纵梁、延伸梁、后防撞梁和牵引装置,所述纵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延伸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罩设在所述纵梁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所述后防撞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装置设于所述吸能盒内,通常在进行牵引时,所述牵引装置会承受较大拉力,拉力通过所述吸能盒传递到所述纵梁上,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纵梁后段罩设有所述延伸梁,首先对所述纵梁的结构进行加强,并且,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和所述延伸梁固定连接,在进行牵引时,所述拉力由所述延伸梁和所述纵梁同时承受,结构更加稳定而且受力较为分散,使整体不易被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车身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纵梁 3 防撞梁
11 右纵梁 31 吸能盒
111 第一底壁 311 安装板
112 第一侧部 311a 第一安装板
112a 翻折边 311b 第二安装板
112b 第一安装部 312 第三安装部
113 加强板 313 塞焊孔
113a 第四安装部 32 固定板
12 左纵梁 321 折弯部
13 中纵梁 4 牵引装置
2 延伸梁 41 螺管
21 第二底壁 5 后围板
22 第二侧部 6 横梁
221 第二安装部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汽车强制法规要求,车身应提供可固定或安装牵引装置的结构。要求在进行牵引装置试验中,对牵引装置施加载荷F=整车最大质量*g/2(N),牵引装置及车身固定件不允许出现断裂、失效等情况。由于牵引装置通常安装在车身单侧,如车身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局部受力过大,出现强度超标的情况。当用户车子出现故障而用到拖车时,车身牵引装置安装区域将会出现开裂情况,从而增加用户的维修成本及公司口碑。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旨在解决牵引装置安装点强度不足容易发生开裂的技术问题,图1至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纵梁1、延伸梁2、后防撞梁3和牵引装置4,所述纵梁1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延伸梁2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2罩设在所述纵梁1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后防撞梁3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31,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1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2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装置4设于所述吸能盒31内。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包括纵梁1、延伸梁2、后防撞梁3和牵引装置4,所述纵梁1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所述延伸梁2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2罩设在所述纵梁1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1固定连接;所述后防撞梁3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31,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1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2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牵引装置4设于所述吸能盒31内。通常在进行牵引时,所述牵引装置4会承受较大拉力,拉力通过所述吸能盒 31传递到所述纵梁1上,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纵梁1后段罩设有所述延伸梁2,首先对所述纵梁1的结构进行加强,并且,所述纵梁1和所述延伸梁2 均呈槽型设置,可以增加其抗弯能力,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 1和所述延伸梁2固定连接时可以增加其连接面积,提升连接强度,在进行牵引时,所述拉力由所述延伸梁2和所述纵梁1同时承受,结构更加稳定而且受力较为分散,使整体不易被破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梁2包括第一底壁111,所述第一底壁111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112,所述纵梁1包括第二底壁 21,所述第二底壁21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22;所述第一底壁111与所述第二底壁21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第一侧部112与所述第二侧部22贴合并焊接。所述第一底壁111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侧部112形成槽型结构,所述第二底壁21与两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侧部22形成槽型结构,其中,所述第二侧部22罩设在所述第一侧部112外并与所述第一侧部112贴合点焊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底壁111、第二底壁21和两所述第二侧部22之间形成一空腔,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底壁21在其厚度方向呈阶梯状设置,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二底壁21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阶梯面,其中,多个所述阶梯面沿从前到后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底壁111设置,位于前端的所述阶梯面与所述第一底壁 111贴合,位于后端的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吸能盒31前端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二底壁21、所述第一底壁111、所述吸能盒31前端面、和两个所述第二侧部22之间围合成一盒状结构,稳定性强,不易破坏。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12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一安装部112b,所述第一安装部112b与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贴合焊接,所述第一安装部112b与所述第一侧部112一体化设置,可通过折弯制成,所述第一安装部112b一端与所述第一侧部112的后端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所述吸能盒 31前端的表面侧向延伸,以增加所述纵梁1与所述吸能盒31前端的连接面积,提升安装强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22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221,所述第二安装部221与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贴合焊接,所述第二安装部221与所述第二侧部22一体化设置,可通过折弯制成,所述第二安装部 221一端与所述第二侧部22的后端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所述吸能盒31前端的表面侧向延伸,同样起到增加所述延伸梁2与所述吸能盒31前端的连接面积,提升安装强度。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纵梁1的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边112a,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面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三安装部312,所述第三安装部312 与所述翻折边112a贴合焊接,所述翻折边112a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安装部312与所述吸能盒31前端一体化设置,通过所述第三安装部312增加所述吸能盒31与所述纵梁1在前后方向上的连接长度,以使得所述吸能盒31 与所述纵梁1的连接位置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1的槽口处设有加强板113,所述加强板113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安装部113a,所述第四安装部113a与所述翻折边112a贴合焊接。所述加强板113的厚度方向沿所述槽口的开口方向设置,通过所述第四安装部113a与所述翻折边112a固定连接,使所述加强板113和所述纵梁1形成框架结构,提高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113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两侧还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所述第三侧部向所述槽口内延伸,并与所述第一侧部112固定连接,进一步提升所述加强板113和所述纵梁1承载左右和上下方向的力的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纵梁1后端设置了所述延伸梁2和所述加强板113,所述纵梁1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实现与所述延伸梁2、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以及所述加强板113同时在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搭接,以使得所述纵梁1、所述延伸梁2、所述吸能盒31的前端和所述加强板113形成一框架结构,大幅提升所述牵引装置4的安装点的结构强度,有效地避免了在进行拖车牵引时发生牵引点断裂的情况。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装置4包括螺管41,所述吸能盒31内设有固定板32,所述固定板32的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板32的周缘与所述吸能盒3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后防撞梁3和所述固定板32分别设有一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螺管41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分别与所述后防撞梁3和所述固定板32 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31呈盒状结构,本身结构就相对稳定,通过在所述吸能盒31内设置固定板32,将所述吸能盒31在前后方向形成两个盒状结构,进一步提升所述吸能盒31的结构强度,并且起到固定所述螺管41的作用,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所述螺管41焊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尺寸与所述螺管41相同。
进一步地,为了提升所述固定板32的安装强度,所述固定板32的周缘设有沿前后方向折弯的折弯部321,所述折弯部321与所述吸能盒31内壁贴合焊接,所述吸能盒31上对应所述折弯部321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塞焊孔313。所述折弯部321与所述吸能盒31内壁在前后方向上点焊,以提升所述固定板32承受前后方向的力的能力,为了方便进行焊接,在所述吸能盒 31上设置了多个塞焊孔313,用以在生产时对所述折弯部321继续焊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身结构,请参阅图6,所述车身结构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横梁6和后围板5,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纵梁1包括在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左纵梁12、中纵梁13和右纵梁11,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后防撞梁3在其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和所述右纵梁1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6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横梁6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和所述右纵梁 11固定连接,所述横梁6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13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5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后围板5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和所述右纵梁1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5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13的后端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车身结构中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详细结构可参照上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由于在本发明的车身结构中使用了上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因此,本发明的所述车身结构的实施例包括上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左纵梁12、所述中纵梁13、所述右纵梁11、所述横梁6、所述后防撞梁3和所述后围板5七个部件通过上述搭接方式形成框架结构,在进行牵引时力传递路径多,通过整体框架对力进行分解,有效避免应力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的黑色箭头表示在牵引过程中力的传递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梁3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31,并且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2的后端和所述右纵梁1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设置在所述右纵梁11一侧,也就是说,上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中的所述纵梁1为所述右纵梁11;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左纵梁12一侧,或者在所述左纵梁12和所述右纵梁11均设置有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31前端设有侧向延伸的安装板311,所述安装板 311与所述纵梁1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311包括在前后方向叠设的第一安装板311a和第二安装板311b,所述后围板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 311a和所述第二安装板311b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板311a与所述吸能盒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311b与所述纵梁1后端和所述延伸梁2后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311a与所述第二安装板311b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安装孔,并通过螺丝和螺母配合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所述纵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槽型结构的开口设于其上下方向上的一侧;
延伸梁,所述延伸梁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延伸梁罩设在所述纵梁背向其槽口的一侧,并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左右方向的一端设有向前延伸的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分别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和所述延伸梁的后端固定连接;以及,
牵引装置,设于所述吸能盒内;
其中,所述延伸梁包括第一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所述纵梁包括第二底壁,所述第二底壁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部;
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贴合并焊接;
所述第一侧部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贴合焊接;
所述第二侧部的后端设有侧向延伸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贴合焊接;
所述纵梁的槽口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翻折边,所述吸能盒的前端面设有向前延伸的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翻折边贴合焊接;
所述纵梁的槽口处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在左右方向的两侧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四安装部,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翻折边贴合焊接;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螺管,所述吸能盒内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厚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固定板的周缘与所述吸能盒内壁固定连接;
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固定板分别设有一沿前后方向贯穿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螺管沿前后方向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并分别与所述后防撞梁和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底壁在其厚度方向呈阶梯状设置,以形成多个沿所述第二底壁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阶梯面,多个所述阶梯面沿从前到后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底壁的方向设置,位于前端的所述阶梯面与所述第一底壁贴合,位于后端的所述阶梯面与所述吸能盒前端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周缘设有沿前后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吸能盒内壁贴合焊接,所述吸能盒上对应所述折弯部的位置设有沿其周向分布的塞焊孔。
3.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纵梁包括在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左纵梁、中纵梁和右纵梁,所述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的后防撞梁在其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
横梁,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横梁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固定连接;以及,
后围板,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后围板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围板的中部与所述中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前端设有侧向延伸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纵梁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包括在前后方向叠设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后围板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CN202210578911.7A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Active CN1150425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911.7A CN115042567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78911.7A CN115042567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2567A CN115042567A (zh) 2022-09-13
CN115042567B true CN115042567B (zh) 2024-03-22

Family

ID=83159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78911.7A Active CN115042567B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4256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1560A (ja) * 1999-12-15 2001-06-26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CN203958053U (zh) * 2014-05-20 2014-11-26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钢制前防撞梁结构
CN105034724A (zh) * 2015-08-11 2015-1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拖钩牵引装置
US10919351B1 (en) * 2018-01-04 2021-02-16 Shape Corp. Loading bracket for composite structural components
CN113247094A (zh) * 2021-05-21 2021-08-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牵引车车架
CN214823091U (zh) * 2020-12-31 2021-11-23 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1560A (ja) * 1999-12-15 2001-06-26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CN203958053U (zh) * 2014-05-20 2014-11-26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钢制前防撞梁结构
CN105034724A (zh) * 2015-08-11 2015-11-1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拖钩牵引装置
US10919351B1 (en) * 2018-01-04 2021-02-16 Shape Corp. Loading bracket for composite structural components
CN214823091U (zh) * 2020-12-31 2021-11-23 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113247094A (zh) * 2021-05-21 2021-08-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牵引车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42567A (zh) 2022-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087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20010063128A (ko) 자동차용 프레임의 보강을 위한 보강재
CN113942584A (zh) 一种梁搭接加强结构和后围白车身梁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5042567B (zh) 一种汽车牵引装置安装结构及车身结构
CN110949528A (zh) 一种车辆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11731303U (zh) 汽车后防撞梁总成
CN219487577U (zh) 车辆前地板下纵梁结构及车辆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4930076U (zh) 车辆的纵梁和车辆
CN219584288U (zh) 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1138291U (zh) 车身组件和车辆
CN220374349U (zh) 前座椅的后横梁结构及车辆
CN115042864B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连接结构
EP4397576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and vehicle
CN220009907U (zh) 上纵梁与a柱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115107490B (zh)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CN112550463B (zh) 一种车身结构以及汽车
US20240227939A1 (en) Vehicle body frame and vehicle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CN216269537U (zh)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8536862U (zh) 顶盖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218967026U (zh) 侧围总成和车辆
CN219428231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