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36279A -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36279A
CN115036279A CN202210201618.9A CN202210201618A CN115036279A CN 115036279 A CN115036279 A CN 115036279A CN 202210201618 A CN202210201618 A CN 202210201618A CN 115036279 A CN115036279 A CN 1150362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heat sink
cooling device
cooling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016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岛直之
玉冈健人
渡庆次锐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0044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3592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36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362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72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expand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for removing gas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H01L23/367Cooling facilitated by shape of device
    • H01L23/3672Foil-like cooling fins or 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06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with bolts or scre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 H01L23/473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heat by flowing fluids by flow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63Heat dissipaters releasing heat from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54Cold plates transferring heat from heat source to coolant

Abstract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散热装置具有第一和第二散热器、与第一和第二散热器各自的第一方向一侧连接的第一罐以及与第一方向另一侧连接的第二罐。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一罐以及第二罐的内部流动。第一罐具有使冷却液向第一冷却装置流出的罐侧第一流出口和供来自第一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入的罐侧第一流入口。第二罐具有使冷却液向第二冷却装置流出的罐侧第二流出口和供来自第二冷却装置的冷却液流入的罐侧第二流入口。在第一散热器中,从罐侧第一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一侧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流动并从罐侧第二流出口流出。在第二散热器中,从罐侧第二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另一侧向第一方向一侧流动并从罐侧第一流出口流出。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为了对半导体元件等发热体进行冷却而连接有冷却板、冷凝器等散热器以及泵,从而使冷却液在该循环中流动的冷却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申请公开2003-318341)。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具有两个冷却板和两台冷凝器,通过将两个冷却板、两台冷凝器以及制冷剂泵依次串联连接,形成制冷剂的流路。
在专利文献1的冷却装置中,两个冷却板直接连接。因此,制冷剂在通过一个冷却板而吸收了热之后,接着在另一个冷却板中流动。因此,有时即使在冷凝器中被冷却的制冷剂能够对第一个冷却板充分地进行冷却,也无法对第二个冷却板充分地进行冷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适于对多个发热部件有效地进行冷却的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散热装置使冷却液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流入和流出。散热装置具有:第一散热器;第二散热器;第一罐,其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各自的第一方向一侧连接;以及第二罐,其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各自的第一方向另一侧连接。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罐以及所述第二罐的内部流动。所述第一罐具有罐侧第一流出口和罐侧第一流入口,该罐侧第一流出口使所述冷却液向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流出,该罐侧第一流入口供来自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所述冷却液流入。所述第二罐具有罐侧第二流出口和罐侧第二流入口,该罐侧第二流出口使所述冷却液向所述第二冷却装置流出,该罐侧第二流入口供来自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所述冷却液流入。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中,从所述罐侧第一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一侧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流动,并从所述罐侧第二流出口流出。在所述第二散热器中,从所述罐侧第二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另一侧向第一方向一侧流动,并从所述罐侧第一流出口流出。
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冷却单元具有上述记载的散热装置、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按照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或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顺序进行配置。
根据例示性的本发明,能够提供适于对多个发热部件有效地进行冷却的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冷却单元的概略图。
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的冷却单元的示意图。
图3是具有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冷却单元的整体立体图。
图4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一罐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4B是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一罐时的剖视立体图。
图5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二罐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5B是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二罐时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时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示意性的剖视立体图。
图8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8B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9是具有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冷却单元的整体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1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一罐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1B是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时的剖视立体图。
图12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二罐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二罐附近的立体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第一冷却装置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15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的第一冷却装置附近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15B是沿着图15A的B-B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5C是沿着图15A的C-C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16是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上安装了各种固定部件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17是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时的剖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地记载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Z。在这里,将散热装置或冷却管所延伸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X”。另外,将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并且,将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
另外,将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将另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将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将另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而且,将第三方向Z的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将另一侧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
另外,在本申请中,为了方便,有时以第二方向Y作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例如,第二方向Y的一侧(-Y方向)表示上方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方向)表示下方向。但是,上下方向、上方向以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确定的,不需要与铅垂方向一致。另外,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对上下方向进行定义,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垂直的方向”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垂直,例如包含以发挥本公开的效果的程度而垂直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和冷却单元A进行说明。图1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冷却单元A的概略图。图2是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冷却单元A的示意图。
<冷却单元>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单元A具有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散热装置B具有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第一罐5以及第二罐6。第一罐5位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第二罐6位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
冷却单元A还具有第一配管71、第二配管72、第三配管73以及第四配管74。第一散热器1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一配管71而连接。详细而言,第一散热器1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通过第一配管71而连接。另外,第二散热器2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二配管72而连接。详细而言,第二散热器2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通过第二配管72而连接。
第一散热器1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三配管73而连接。详细而言,第一散热器1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经由第二罐6通过第三配管73而连接。另外,第二散热器2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四配管74而连接。详细而言,第二散热器2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经由第二罐6通过第四配管74而连接。
冷却液从散热装置B的第二散热器2通过第二配管72、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一配管71而返回到散热装置B,然后,通过散热装置B的第一散热器1。进而,冷却液从散热装置B的第一散热器1通过第三配管73、第二冷却装置4以及第四配管74而返回到散热装置B,然后,通过散热装置B的第二散热器2。然后,再次从散热装置B的第二散热器2通过第二配管72而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液是液体。作为冷却液,例如使用乙二醇水溶液或丙二醇水溶液那样的防冻液或纯水等。
如图2所示,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与作为热源的第一发热部件R1和第二发热部件R2接触,从而吸收来自第一发热部件R1和第二发热部件R2的热。作为例示性的发热部件,可举出用于在计算机中使用的微处理器和逆变器等的功率半导体。在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中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配管71~第四配管74而向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流动。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由此在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中从冷却液向外部散热。
更详细而言,由第二散热器2进行了散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二配管72而向第一冷却装置3流动。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从第一发热部件R1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配管71而向第一散热器1流动。在冷却液沿着图2的F1在第一散热器1中流动时,在第一散热器1中从冷却液进行散热。在第一散热器1中进行了散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三配管73而向第二冷却装置4流动。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从第二发热部件R2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四配管74而向第二散热器2流动。在冷却液沿着图2的F2在第二散热器2中流动时,在第二散热器2中从冷却液进行散热。
在冷却单元A中,通过冷却液按照上述的循环流动,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1中进行散热,从而被冷却的冷却液流入第二冷却装置4。因此,能够在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中抑制冷却性能的偏差。
第一罐5具有罐侧第一流出口5a和罐侧第一流入口5b。在第一罐5中,第二散热器2的流路开口部与罐侧第一流出口5a相连通。另外,在第一罐5中,第一散热器1的流路开口部与罐侧第一流入口5b相连通。另外,在第一罐5中,罐侧第一流出口5a与罐侧第一流入口5b不直接连通。另外,在第一罐5中,第一散热器1的流路开口部与第二散热器2的流路开口部不直接连通。
详细而言,第一罐5在第一罐5的内部具有不直接连通的多个罐室。例如,第一罐5具有第一罐室51和第二罐室52。第一罐室51和第二罐室52被第一分隔部5p分隔开。
罐侧第一流出口5a与第二罐室52相连。罐侧第一流出口5a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罐室52。或者,罐侧第一流出口5a也可以经由第二配管72与第二罐室52连通。
罐侧第一流入口5b与第一罐室51相连。罐侧第一流入口5b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罐室51。或者,罐侧第一流入口5b也可以经由第一配管71与第一罐室51连通。
第一罐5的冷却液从罐侧第一流出口5a向第一冷却装置3流出。例如,第一罐5的冷却液从第二罐室52起在第二配管72中流动,并从罐侧第一流出口5a向第一冷却装置3流出。流过第一冷却装置3的冷却液在第一配管71中流动,并从罐侧第一流入口5b流入到第一罐室51。从罐侧第一流入口5b流入到第一罐室51的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1中流动。
第二罐6具有罐侧第二流出口6a和罐侧第二流入口6b。在第二罐6中,第一散热器1的流路开口部与罐侧第二流出口6a相连通。另外,在第二罐6中,第二散热器2的流路开口部与罐侧第二流入口6b相连通。另外,在第二罐6中,罐侧第二流出口6a与罐侧第二流入口6b不直接连通。另外,在第二罐6中,第一散热器1的流路开口部与第二散热器2的流路开口部不直接连通。
详细而言,第二罐6在第二罐6的内部具有不直接连通的多个罐室。例如,第二罐6具有第三罐室61和第四罐室62。第三罐室61和第四罐室62被第二分隔部6p分隔开。
罐侧第二流出口6a与第三罐室61相连。罐侧第二流出口6a也可以设置于第三罐室61。或者,罐侧第二流出口6a也可以经由第三配管73与第三罐室61连通。
罐侧第二流入口6b与第四罐室62相连。罐侧第二流入口6b也可以设置于第四罐室62。或者,罐侧第二流入口6b也可以经由第四配管74与第四罐室62连通。
第二罐6的冷却液从罐侧第二流出口6a向第二冷却装置4流出。例如,第二罐6的冷却液从第三罐室61的罐侧第二流出口6a经由第三配管73向第一冷却装置3流动。流过第一冷却装置3的冷却液从罐侧第二流入口6b起在第四配管74中流动,并流入到第四罐室62。流入到第四罐室62的冷却液在第二散热器2中流动。
<第一实施方式的详细构造>
接着,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装置B和冷却单元A的详细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是具有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冷却单元A的整体立体图。
<冷却单元A>
冷却单元A具有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第二冷却装置4、第一配管71、第二配管72、第三配管73以及第四配管74。第一罐5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一配管71和第二配管72来连接。第二罐6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三配管73和第四配管74来连接。
<散热装置B>
散热装置B具有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第一罐5以及第二罐6。第一罐5安装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二罐6安装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第一罐5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一配管71和第二配管72来连接。第二罐6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三配管73和第四配管74来连接。
在这里,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第一散热器1位于第三方向Z一侧(-Z方向),第二散热器2位于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
另外,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沿X方向排列配置。第一冷却装置3位于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二冷却装置4位于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另外,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相对于散热装置B位于第三方向Z一侧(-Z方向)。
<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
第一冷却装置3具有冷板31、泵32以及外壳33。泵32位于外壳3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在这里,泵32在外壳3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的面上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冷板31位于外壳33的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
第二冷却装置4具有冷板41、泵42以及外壳43。泵42位于外壳4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在这里,泵42在外壳4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的面上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冷板41位于外壳43的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
冷板31和冷板41的第二方向Y另一侧(+Y方向)的面分别与第一发热部件R1和第二发热部件R2(图2)接触。冷却液分别通过冷板31和冷板41的第二方向Y一侧(-Y方向)的面。冷板31和冷板41是铜或铝制的板材。冷板31和冷板41吸收来自发热部件(在图3中未图示)的热,并向冷却液传递热。
通过泵32和泵42使冷却液循环。泵32和泵42是离心型的泵,从第二方向Y另一侧(+Y方向)吸取冷却水,并沿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排出冷却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泵32和泵42配置于外壳33和外壳43的第二方向Y一侧(-Y方向侧)。但是,泵32和泵42也可以在不同于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的位置处配置于第一配管71~第四配管74的任意一个配管。另外,在这里,泵32和泵42分别配置于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由此,能够保持冷却单元A的冗余性,从而能够使冷却液持续循环。另外,泵的台数可以为1台,也可以为3台以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外壳33具有第一流入口331和第一流出口332。第一流入口331与第二配管72连接。第一流出口332与第一配管71连接。外壳33在内部具有流路。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从第一流入口331流入的冷却液通过外壳33内的流路而在冷板31和泵32中流动,并从第一流出口332流出。
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外壳43具有第二流入口431和第二流出口432。第二流入口431与第三配管73连接。第二流出口432与第四配管74连接。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从第二流入口431流入的冷却液通过外壳43内的流路而在冷板41和泵42中流动,并从第二流出口432流出。
<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
参照图4A~图6对散热装置B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A是将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一罐5附近进行了放大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4B是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的第一罐5时的剖视立体图。图5A是将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二罐6附近进行了放大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B是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二罐6时的剖视立体图。图6是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时的剖视立体图。
如图4A~图6所示,第一散热器1具有第一冷却管11和第一翅片12。在这里,第一散热器1具有多个第一冷却管11和多个第一翅片12。第一冷却管11是铜或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材料的管状的部件,并且该第一冷却管11沿第一方向X延伸。
第一翅片12从第一冷却管11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这里,第一翅片12是铜或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材料的板状部件。第一翅片12通过沿第二方向Y延伸并且呈波形沿第一方向X延伸而形成。通过第一翅片12形成为波形,能够增加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性。
多个第一冷却管11和多个第一翅片12沿第二方向Y交替层叠。第一翅片12与多个第一冷却管11各自的外周面接触。更详细而言,通过钎焊将第一冷却管11与第一翅片12连接。吸收了热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管11的内部,由此冷却液的热从第一冷却管11向第一翅片12传递,并经由第一翅片12向外部放出。
第二散热器2具有第二冷却管21和第二翅片22。在这里,第二散热器2具有多个第二冷却管21和多个第二翅片22。第二散热器2除了尺寸和位置之外,具有与第一散热器1相同的结构,因而省略冗余的说明。
如图6所示,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分别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在这里,第一散热器1的大小比第二散热器2大。更详细而言,虽然第一散热器1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与第二散热器2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等,但第一散热器1的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比第二散热器2的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大。因此,在观察沿第二方向Y切断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时,第一散热器1的截面积比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积大。
<第一罐5和第二罐6>
接着,参照图4A~图5B对第一罐5和第二罐6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A和图4B所示,第一罐5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一罐5被第一分隔部5p划分为第一罐室51和第二罐室52。在这里,第一分隔部5p沿第二方向Y延伸,将第一罐5沿第三方向Z分离。第一罐室51位于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第二罐室52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第一罐室51与多个第一冷却管11的一侧连接,并与图2和图3所示的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一流出口332连接。第二罐室52与多个第二冷却管21的一侧连接,并与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一流入口331连接。第一配管(连接管)71与第一罐室51连接。第二配管(连接管)72与第二罐室52连接。第二配管72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罐室51内。通过配置为第二配管72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罐室51内,能够减小冷却单元A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
如图5A和图5B所示,第二罐6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第二罐6被第二分隔部6p划分为第三罐室61和第四罐室62。在这里,第二分隔部6p沿第二方向Y延伸,将第二罐6沿第三方向Z分离。第三罐室61位于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第四罐室62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第三罐室61与多个第一冷却管11的另一侧连接,并与图2和图3所示的第二冷却装置4的第二流入口431连接。第四罐室62与多个第二冷却管21的另一侧连接,并与第二冷却装置4的第二流出口432连接。第三配管(连接管)73与第三罐室61连接。第四配管(连接管)74与第四罐室62连接。第四配管74的一部分通过第三罐室61内。通过配置为第四配管74的一部分通过第三罐室61内,能够减小冷却单元A的第一方向X的宽度。
通过设置第一罐5和第二罐6,能够增加冷却单元A内的冷却液的容量。关于冷却单元A内的冷却液,冷却液从配管的连接部位等逐渐蒸发而减少。由于冷却液减少,有时发热部件的冷却能力降低。与此相对,通过设置第一罐5和第二罐6,能够确保冷却液的量,从而减少冷却能力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B使冷却液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流入和流出。散热装置B具有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第一罐5以及第二罐6。第一罐5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各自的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连接。第二罐6与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各自的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连接。冷却液在第一散热器1、第二散热器2、第一罐5以及第二罐6的内部流动。
第一罐5具有:罐侧第一流出口5a,其使冷却液向第一冷却装置3流出;以及罐侧第一流入口5b,其供来自第一冷却装置3的冷却液流入。第二罐6具有:罐侧第二流出口6a,其使冷却液向第二冷却装置4流出;以及罐侧第二流入口6b,其供来自第二冷却装置4的冷却液流入。在第一散热器1中,从罐侧第一流入口5b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向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流动,并从罐侧第二流出口6a流出。在第二散热器2中,从罐侧第二流入口6b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向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流动,并从罐侧第一流出口5a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能够通过在第二散热器2中进行了散热的冷却液对第一冷却装置3进行冷却,并且能够通过在第一散热器1中进行了散热的冷却液对第二冷却装置4进行冷却。因此,通过冷却液循环,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能够有效地进行散热,从而对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有效地进行冷却。另外,冷却液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3的流出和流入从第一罐5进行,冷却液相对于第二冷却装置4的流出和流入从第二罐6进行,因此抑制了因冷却液的蒸发而导致循环的冷却液不足。进而,能够抑制将散热装置B与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连接的第一配管71~第四配管74的结构变得复杂。
第一散热器1具有第一冷却管11和第一翅片12。第一冷却管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管11。第一翅片12与第一冷却管11的外周面接触。第一翅片12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
第二散热器2具有第二冷却管21和第二翅片22。第二冷却管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冷却液通过第二冷却管21。第二翅片22与第二冷却管21的外周面接触。第二翅片22沿第二方向Y延伸。
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配置。第一罐5被第一分隔部5p划分为第一罐室51和第二罐室52。第一罐室51与罐侧第一流入口5b相连。第二罐室52与罐侧第一流出口5a相连。
第二罐6被第二分隔部6p划分为第三罐室61和第四罐室62。第三罐室61与罐侧第二流出口6a相连。第四罐室62与罐侧第二流入口6b相连。
通过将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与第一翅片12和第二翅片22分别从第一冷却管11和第二冷却管21延伸的方向(Y方向)垂直的方向(Z方向)配置,从而能够根据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积来调整冷却性能。
冷却单元A还具有第一配管71、第二配管72、第三配管73以及第四配管74。第一配管71连接第一罐室51和第一冷却装置3。第二配管72连接第二罐室52和第一冷却装置3。第三配管73连接第三罐室61和第二冷却装置4。第四配管74连接第四罐室62和第二冷却装置4。由此,冷却液能够在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中有效地循环。
第二配管72穿过第一罐室51并贯穿第一分隔部5p而与第二罐室52连接。由此,即使在第二配管72与位于远离第一冷却装置3这一侧的第二罐室52连接的情况下,第二配管72也通过第一罐室51而连接,因此能够减小散热装置B整体的尺寸。另外,第四配管74穿过第三罐室61并贯穿第二分隔部6p而与第四罐室62连接。由此,即使在第四配管74与位于远离第二冷却装置4这一侧的第四罐室62连接的情况下,第四配管74也通过第三罐室61而连接,因此能够减小散热装置B整体的尺寸。
接着,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如图7所示,在对散热装置B吹风W的情况下,优选从散热装置B的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吹风W。在该情况下,散热装置B的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位于风W的上风处。在散热装置B中,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第一散热器1位于第三方向Z一侧(-Z方向),第二散热器2位于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
在该情况下,第一散热器1的截面积比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积大,由此即使与放出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吸收的热的第一散热器1接触的风的温度比与放出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吸收的热的第二散热器2接触的风的温度高,也能够将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散热性能调整为相同程度。
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散热性能受在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周围流动的空气或风的温度、强度等的影响,因此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散热性能有时根据位置而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风W在第三方向Z上从第二散热器2流动。因此,带有从第二散热器2放出的热的空气向第一散热器1流动。由于向第一散热器1流动的空气带有从第二散热器放出的热,因此如果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尺寸相同,则即使空气通过第一散热器1,有时也不会以与第二散热器2相同的程度放出热。因此,通过使第一散热器1的大小比第二散热器2大,外部气体与第一散热器1接触的面变大,因此第一散热器1的散热性能提高。由此,流入第二冷却装置4的是与流入第一冷却装置3的冷却液相同温度的冷却液,从而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的冷却性能均匀化。
这样,在从第一方向X观察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切断面的情况下,第一散热器1的截面积比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积大。通过使第一散热器1的截面积比第二散热器2的截面积大,能够使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的冷却性能均匀化。
接着,参照图1~图8B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进行说明。图8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8B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另外,虽然第二冷却装置4也具有与第一冷却装置3相同的结构,但在这里,参照图8A和图8B以第一冷却装置3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冷却单元A中,第一散热器1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通过第一配管71而连接。第二散热器2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通过第二配管72而连接。
<第一配管71~第四配管74>
如上所述,搭载于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的泵32、42是离心型的泵。离心型的泵是从第二方向Y另一侧(+Y方向)向第二方向Y一侧(-Y方向)吸取冷却水,并向离心方向(第一方向X或第三方向Z)排出冷却水的构造的泵。
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流入口331和第一流出口332相对于外壳33位于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另外,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流入口331位于比第一流出口332靠第二方向Y一侧(-Y方向)的位置。因此,与第一流入口331连接的第二配管72的位置位于比与第一流出口332连接的第一配管71的位置靠第二方向Y另一侧的位置。
图8A和图8B示出了冷却单元A中的第一冷却装置3的结构,但第二冷却装置4也具有与第一冷却装置3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第二流入口431位于比第二流出口432靠第二方向Y另一侧的位置。与第二流入口431连接的第三配管73的位置位于比与第二流出口432连接的第四配管74的位置靠第二方向Y另一侧的位置。
第一冷却装置3具有冷板31、泵32以及外壳33。泵32相对于外壳33位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泵32是离心型泵。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配管71位于比第二配管72靠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的位置。
根据从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吸取冷却液并使冷却液沿周向流动的离心型泵的结构,供冷却液从第一冷却装置3流出的第一配管71位于比使冷却液流入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二配管72靠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简化第一冷却装置3内的冷却液的流路。
在冷却单元A中,在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上,按照第二散热器2、第一散热器1以及第一冷却装置3的顺序进行配置。另外,在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上,按照第二散热器2、第一散热器1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的顺序进行配置。
冷却单元A具有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在冷却单元A中,在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的第三方向Z上,按照第二散热器2、第一散热器1以及第一冷却装置3或第二冷却装置4的顺序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在避免风的流动被第一冷却装置3或第二冷却装置4妨碍的同时,使风相对于第一翅片12和第二翅片22有效地流动。
另外,在图2~图8B所示的散热装置B中,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也可以沿第二方向Y排列配置。
另外,在图2~图8B所示的散热装置B和/或冷却单元A中,第一分隔部5p将第一罐5沿第三方向Z分离,第一罐室51和第二罐室52沿Y方向排列配置,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另外,第二分隔部6p将第二罐6沿第三方向Z分离,第三罐室61和第四罐室62沿Y方向排列配置,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图8A和图8B所示的冷却单元A的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流出口332配置于比第一流入口331靠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的位置,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第二流出口432配置于比第二流入口431靠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的位置,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流出口332在第二方向Y上配置于与第一流入口331相同的高度,在第二冷却装置4中,第二流出口432在第二方向Y上配置于与第二流入口431相同的高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和冷却单元A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9对具有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冷却单元A进行说明。图9是具有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冷却单元A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9所示,冷却单元A具有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散热装置B具有第一散热器1A、第二散热器2A、第一罐5A以及第二罐6A。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配置。在这里,第一散热器1A相对于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层叠配置。第一罐5A位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一侧(-X方向),第二罐6A位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另一侧(+X方向)。
第一散热器1A具有部分1Aa和从部分1Aa分离的部分1Ab。在第一散热器1A中,部分1Aa和部分1Ab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部分1Aa位于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部分1Ab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
第二散热器2A具有部分2Aa和从部分2Aa分离的部分2Ab。在第二散热器2A中,部分2Aa和部分2Ab沿第三方向Z排列配置。部分2Aa位于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部分2Ab位于第三方向另一侧(+Z方向)。
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a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a沿第二方向Y排列配置。另外,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b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b沿第二方向Y排列配置。
在这里,部分1Aa和部分2Aa的大小比部分1Ab和部分2Ab大。更详细而言,虽然部分1Aa和部分2Aa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与部分1Ab和部分2Ab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大致相等,但部分1Aa和部分2Aa的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比部分1Ab和部分2Ab的沿第三方向Z的长度大。因此,在观察沿第二方向Y切断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截面时,第一散热器1A的截面积比第二散热器2A的截面积大。
冷却单元A还具有第一配管71、第二配管72、第三配管73以及第四配管74。第一散热器1A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一配管71来连接。详细而言,第一散热器1A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A通过第一配管71而连接。另外,第二散热器2A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通过第二配管72来连接。详细而言,第二散热器2A的一侧与第一冷却装置3经由第一罐5A通过第二配管72而连接。
第一散热器1A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三配管73来连接。详细而言,第一散热器1A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经由第二罐6A通过第三配管73而连接。另外,第二散热器2A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第四配管74来连接。详细而言,第二散热器2A的另一侧与第二冷却装置4经由第二罐6A通过第四配管74而连接。
接着,参照图9和图10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和冷却单元A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排列配置。
第一罐5A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一罐5A具有第一罐室51A和第二罐室51B。第一罐室51A和第二罐室51B沿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第一罐室51A位于第二罐室51B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第一罐室51A位于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a和部分1Ab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二罐室51B位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a和部分2Ab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
同样地,第二罐6A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第二罐6A具有第三罐室61A和第四罐室61B。第三罐室61A和第四罐室61B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第三罐室61A位于第四罐室61B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第三罐室61A位于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a和部分1Ab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第四罐室61B位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a和部分2Ab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的冷却性能均匀化。
接着,参照图9~图11B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进行说明。图11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一罐5A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11B是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时的剖视立体图。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一散热器1A具有部分1Aa和部分1Ab。部分1Aa和部分1Ab分别具有第一冷却管11和第一翅片12。
第二散热器2A具有部分2Aa和部分2Ab。部分2Aa和部分2Ab分别具有第二冷却管21和第二翅片22。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中,第一冷却管11、第一翅片12、第二冷却管21以及第二翅片22与上述的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相同,因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1A所示,第一罐5A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X一侧(-X方向)。第一罐5A被第一分隔部5p划分为第一罐室51A和第二罐室51B。在这里,第一分隔部5p沿第三方向Z延伸,将第一罐5A沿第二方向Y分离。第一罐室51A位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第二罐室51B位于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第一罐室51A与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a和部分1Ab中的多个第一冷却管11的一侧连接。第二罐室51B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a和部分2Ab中的多个第二冷却管21的一侧连接。第一配管71与第一罐室51A连接。第二配管72与第二罐室51B连接。
如图11B所示,在这里,第一配管71和第二配管72分别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同样地沿第一方向X延伸。
接着,参照图12A和图12B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进行说明。图12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二罐6A附近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12B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的第二罐6A附近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2B中,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覆盖散热装置B的第一散热器1A。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二罐6A配置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一方向X另一侧(+X方向)。第二罐6A被第二分隔部6p划分为第三罐室61A和第四罐室61B。在这里,第二分隔部6p沿第三方向Z延伸,将第二罐6A沿第二方向Y分离。第三罐室61A位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第四罐室61B位于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第三罐室61A与第一散热器1A的部分1Aa和部分1Ab中的多个第一冷却管11的另一侧连接。第四罐室61B与第二散热器2A的部分2Aa和部分2Ab中的多个第二冷却管21的另一侧连接。第三配管73与第三罐室61A连接。第四配管74与第四罐室61B连接。
如图12B所示,在这里,第三配管73和第四配管74分别与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同样地沿第一方向X延伸。
第一散热器1A具有第一冷却管11和第一翅片12。第一冷却管11沿第一方向X延伸。冷却液通过第一冷却管11。第一翅片12与第一冷却管11的外周面接触。第一翅片12相对于第一冷却管11沿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第二方向Y延伸。
第二散热器2A具有第二冷却管21和第二翅片22。第二冷却管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冷却液通过第二冷却管21。第二翅片22与第二冷却管21的外周面接触。第二翅片22沿第二方向Y延伸。
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配置。第一罐5A被第一分隔部5p划分为第一罐室51A和第二罐室51B。第一罐室51A与罐侧第一流入口5b相连。第二罐室51B与罐侧第一流出口5a相连。
第二罐6A被第二分隔部6p划分为第三罐室61A和第四罐室61B。第三罐室61A与罐侧第二流出口6a相连。第四罐室61B与罐侧第二流入口6b相连。
第一翅片12从第一冷却管11沿Y方向延伸。第二翅片22从第二冷却管21沿Y方向延伸。通过沿第一翅片12、第二翅片22分别从第一冷却管11、第二冷却管21延伸的方向(Y方向)配置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冷却性能均匀化。
接着,参照图13和图14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进行说明。图13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示意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第一冷却装置3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另外,第二冷却装置4具有与第一冷却装置3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冗余的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冷却装置3具有冷板31、泵32以及外壳33。泵32位于外壳3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在这里,泵32在外壳33的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的面上位于第三方向的大致中央。冷板31位于外壳33的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
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外壳33具有第一流入口331和第一流出口332。第一流入口331与第二配管72连接。第一流出口332与第一配管71连接。外壳33在内部具有流路。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从第一流入口331流入的冷却液通过外壳33内的流路而在冷板31和泵32中流动,并从第一流出口332流出。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与第一流入口331连接的第二配管72和与第一流出口332连接的第一配管71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
接着,参照图15A~图15C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进行说明。图15A是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的第一冷却装置3的示意性的俯视图。图15B是沿着图15A的B-B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15C是沿着图15A的C-C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在这里,第二冷却装置4也具有与第一冷却装置3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冗余的说明。
如图15A~图15C所示,在外壳33的内部设置有冷却装置罐室34。冷却装置罐室34位于连接第一流入口331和冷板31的流路上。
流过第二配管72的冷却液在从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一流入口331流入时,向冷却装置罐室34流动。冷却装置罐室34的截面积比第一流入口331的流路的截面积大。通过了冷却装置罐室34的冷却液向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流动,并与冷板31接触。冷却液沿着冷板31向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流动,并到达泵32的第二方向Y另一侧(+Y方向)。冷却液被泵32向第二方向Y一侧(-Y方向)吸取,从而沿与第二方向Y垂直的方向流动,并从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一流出口332通过第一配管71而流出。
这样,第一冷却装置3具有泵32、外壳33以及冷却装置罐室34。冷却装置罐室34配置于外壳33的内部。泵32相对于外壳33位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泵32是离心型泵。在第一冷却装置3中,第一配管71和第二配管72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
供冷却液从第一冷却装置3流出的第一配管71与使冷却液流入第一冷却装置3的第二配管72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由此能够使第一冷却装置3薄型化。
<固定构造>
接着,参照图16对散热装置B、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图16是在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上安装了各种固定部件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第一散热器1A与第二散热器2A通过散热器固定部件81而相互固定。在第一散热器1A与第二散热器2A是分体的情况下,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固定于散热器固定部件81,从而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搬运变得容易。
散热器固定部件81沿第一方向X延伸。在这里,散热器固定部件81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这两侧覆盖散热装置B。例如,散热器固定部件81熔接于第一散热器1A的第一翅片12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二翅片22。
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通过与散热器固定部件81连接的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与散热器固定。例如,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是铜或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的板部件。
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将第一冷却装置3固定于散热器固定部件81。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从散热器固定部件81向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延伸,并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支承第一冷却装置3。同样地,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将第二冷却装置4固定于散热器固定部件81。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从散热器固定部件81向第三方向一侧(-Z方向)延伸,并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支承第二冷却装置4。
通过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使作为分体部件的第一散热器1A、第二散热器2A、第一冷却装置3、第二冷却装置4的搬运变得容易。另外,能够决定各个部件的相对的位置。例如,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是铜或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的板部件。
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配置于与散热器固定部件81的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的面接触的位置,并相互固定。由此,在冷却单元A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确定的情况下,以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为基准来决定散热器固定部件81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第二方向Y的长度增大至极限。
这样,冷却单元A还具有固定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散热器固定部件81。通过散热器固定部件81,能够固定作为分体部件的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因此能够使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的搬运变得容易。
另外,冷却单元A还具有将第一冷却装置3和第二冷却装置4固定于散热器固定部件81的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通过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能够将作为分体部件的第一散热器1A、第二散热器2A、第一冷却装置3以及第二冷却装置4一体地固定,因此能够使冷却单元A的搬运变得容易。
另外,参照图16对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具有散热器固定部件81和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单元A当然也可以具有散热器固定部件81和冷却装置固定部件82。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散热器固定部件81从第二方向一侧(-Y方向)和第二方向另一侧(+Y方向)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散热装置B的第一散热器1和第二散热器2。
另外,在图9、图11A、图11B以及图13所示的散热装置B中,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层叠,并且第一散热器1A被分离成部分1Aa和相对于部分1Aa位于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1Ab,第二散热器2A被分离成部分2Aa和相对于部分2Aa位于第三方向Z另一侧(+Z方向)的部分2Ab,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散热器1A也可以不被分离成部分1Aa和部分1Ab,第二散热器2A也可以不被分离成部分2Aa和部分2Ab。
接着,参照图17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进行说明。图17是沿着第二方向Y切断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散热装置B时的剖视立体图。
如图17所示,第一散热器1A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散热器1A具有多个第一冷却管11和多个第一翅片12。第二散热器2A具有多个第二冷却管21和多个第二翅片22。在这里,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也沿第二方向Y配置。例如,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沿第二方向Y层叠。这样,第一散热器1A和第二散热器2A也可以以不沿第三方向Z被分离的方式沿第二方向Y层叠。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例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在各种方式中实施。为了容易理解,附图以各自的构成要素为主体而示意性地示出,图示的各构成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等根据附图制作的方便而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或形状、尺寸等是一例,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实施方式的构成也可以在不超过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另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组合来实施。
例如,在图2所示的冷却单元A中,第一发热部件R1和第二发热部件R2是分离的,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第一发热部件R1和第二发热部件R2也可以是一体地构成的单个装置内的不同部件。

Claims (11)

1.一种散热装置,其使冷却液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流入和流出,该散热装置具有:
第一散热器;
第二散热器;
第一罐,其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各自的第一方向一侧连接;以及
第二罐,其与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各自的第一方向另一侧连接,
所述冷却液在所述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罐以及所述第二罐的内部流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罐具有罐侧第一流出口和罐侧第一流入口,该罐侧第一流出口使所述冷却液向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流出,该罐侧第一流入口供来自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所述冷却液流入,
所述第二罐具有罐侧第二流出口和罐侧第二流入口,该罐侧第二流出口使所述冷却液向所述第二冷却装置流出,该罐侧第二流入口供来自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所述冷却液流入,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中,从所述罐侧第一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一侧向第一方向另一侧流动,并从所述罐侧第二流出口流出,
在所述第二散热器中,从所述罐侧第二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液从第一方向另一侧向第一方向一侧流动,并从所述罐侧第一流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
第一冷却管,其沿第一方向延伸,供所述冷却液通过;以及
第一翅片,其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外周面接触,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
第二冷却管,其沿第一方向延伸,供所述冷却液通过;以及
第二翅片,其与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外周面接触,并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第二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罐被第一分隔部划分为与所述罐侧第一流入口相连的第一罐室和与所述罐侧第一流出口相连的第二罐室,
所述第二罐被第二分隔部划分为与所述罐侧第二流出口相连的第三罐室和与所述罐侧第二流入口相连的第四罐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器具有:
第一冷却管,其沿第一方向延伸,供所述冷却液通过;以及
第一翅片,其与所述第一冷却管的外周面接触,并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散热器具有:
第二冷却管,其沿第一方向延伸,供所述冷却液通过;以及
第二翅片,其与所述第二冷却管的外周面接触,并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沿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配置,
所述第一罐被第一分隔部划分为与所述罐侧第一流入口相连的第一罐室和与所述罐侧第一流出口相连的第二罐室,
所述第二罐被第二分隔部划分为与所述罐侧第二流出口相连的第三罐室和与所述罐侧第二流入口相连的第四罐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第一方向观察沿着第二方向切断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的切断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截面积比所述第二散热器的截面积大。
5.一种冷却单元,其具有:
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以及
所述第二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按照所述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以及所述第一冷却装置或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顺序进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单元还具有:
第一配管,其连接所述第一罐室和所述第一冷却装置;
第二配管,其连接所述第二罐室和所述第一冷却装置;
第三配管,其连接所述第三罐室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以及
第四配管,其连接所述第四罐室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管穿过所述第一罐室并贯穿所述第一分隔部而与所述第二罐室连接,
所述第四配管穿过所述第三罐室并贯穿所述第二分隔部而与所述第四罐室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外壳;以及
离心型泵,其相对于所述外壳位于第二方向一侧,
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配管位于比所述第二配管靠第二方向一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具有:
外壳;
冷却装置罐室,其配置于外壳内部;以及
离心型泵,其相对于所述外壳位于第二方向一侧,
在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中,所述第一配管和所述第二配管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相同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单元还具有散热器固定部件,该散热器固定部件固定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单元,其特征在于,
该冷却单元还具有冷却装置固定部件,该冷却装置固定部件将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固定于所述散热器固定部件。
CN202210201618.9A 2021-03-04 2022-03-02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Pending CN1150362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4647 2021-03-04
JP2021034647 2021-03-04
JP2022-004418 2022-01-14
JP2022004418A JP2022135925A (ja) 2021-03-04 2022-01-14 放熱装置および冷却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36279A true CN115036279A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16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01618.9A Pending CN115036279A (zh) 2021-03-04 2022-03-02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7400B2 (zh)
CN (1) CN11503627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1768A (zh) * 2021-12-21 2022-04-19 惠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单水排内置双水泵的水冷散热水排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18341A (ja) 2002-04-25 2003-1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素子の冷却装置
US11145570B2 (en) * 2017-12-29 2021-10-12 Celestica Technology Consultancy (Shanghai) Co. Ltd Closed loop liquid cool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3672059A (zh) * 2020-05-15 2021-11-19 亚浩电子五金塑胶(惠州)有限公司 电脑液冷系统
CN114206063A (zh) * 2020-09-02 2022-03-18 春鸿电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液冷头与液冷式散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37400B2 (en) 2024-03-19
US20220287204A1 (en) 2022-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13552A (en) Cooling apparatus using boiling and condensing refrigerant
US9297589B2 (en) Boiling heat transfer device
CA2820330C (en) Two-phase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6988535B2 (en) Channeled flat plate fin heat exchange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US8472193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0260676B1 (ko) 비등 및 응축 냉매 이용 냉각장치
JP7115786B1 (ja) 液冷放熱器
US7721788B2 (en) Cooling jacket
US9871342B2 (en) Air-cooled laser device having heat-transfer member with heat radiating fins
US11248848B1 (en) Liquid-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JP5664397B2 (ja) 冷却ユニット
US11236738B2 (en) Cooling apparatus
JP7238400B2 (ja) 冷却装置
JPWO2007116461A1 (ja) 冷却器
US20210357009A1 (en) Radiator
JP2023058613A (ja) 冷却ユニット
CN112399778A (zh) 一种用于多个高功率芯片的组合散热装置
CN115036279A (zh) 散热装置和冷却单元
US10362712B2 (en) Heat receiver, cool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517962B2 (ja) 電子機器用冷却装置
JP2022135925A (ja) 放熱装置および冷却ユニット
JP2008211001A (ja) 電子機器の冷却装置
CN216903299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相控阵雷达天线
JP3810119B2 (ja) 沸騰冷却装置
CN116406136A (zh) 一种具有致冷芯片的散热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