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3583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3583A
CN115023583A CN202180010822.6A CN202180010822A CN115023583A CN 115023583 A CN115023583 A CN 115023583A CN 202180010822 A CN202180010822 A CN 202180010822A CN 115023583 A CN115023583 A CN 115023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angle
body portion
electronic device
detection signal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082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本圭助
加纳英和
长森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23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35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3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angles or tapers; for testing the alignment of ax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41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 H04M1/0243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using relative motion of the body parts to change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he telephone set, e.g. switching on/off, answering incoming call using the relative angle between housing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1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the deformation in a solid, e.g. by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3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with mechanical input and electrical output, e.g. functioning as generators or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30/00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devices
    • H10N3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30/85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active materials
    • H10N30/857Macromolecular com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具备:第一主体部;第二主体部,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的结构;第一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为基准角度;第二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上述第二输出值受到打开角度的变化的影响而变化;以及控制部,基于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检测信号来计算打开角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第一主体部和具有相对于第一主体部旋转的结构的第二主体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与电子设备相关的发明,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具备壳体、按压传感器以及状态检测部。壳体具有可折叠的结构。按压传感器设置于在壳体被折叠时弯曲的弯曲部。按压传感器包含压电薄膜。因此,在壳体被折叠时,压电薄膜变形以拉伸。由此,按压传感器输出具有与压电薄膜的拉伸量相应的电压的信号。状态检测部能够基于按压传感器的信号来检测壳体所形成的角度。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9/069729号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子设备中,一般而言,压电传感器输出表示壳体所形成的角度变化的速度(角速度)的信号。因此,状态检测部通过对按压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输出值进行积分来检测角度。在该情况下,若在按压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中包含噪声,则噪声也作为输出值的一部分被积分。另外,存在在按压传感器产生应力缓和的情况。若在按压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中包含由应力缓和导致的误差,则误差作为输出值的一部分被积分。而且,若反复壳体的开闭,则噪声和误差积累。其结果是,存在状态检测部难以正确地检测壳体所形成的角度的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的电子设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
第一主体部;
第二主体部,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的结构;
第一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上述第一主体部与上述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为基准角度;
第二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上述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上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而变化的上述打开角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和上述第二检测信号来计算上述打开角度。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
第一主体部;
第二主体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
挠性连结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非固定部,通过上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而变形,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主体部,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二主体部,上述非固定部设置在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未固定于上述第一主体部和上述第二主体部;以及
第一传感器,是安装于上述非固定部的第一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该第一输出值表示因上述非固定部变形而上述第一主体部与上述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为基准角度。
以下,所谓的X、Y以及Z是电子设备所具备的结构物。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X被Y支承包含X相对于Y不能移动地安装(即,固定或保持)于Y的情况以及X相对于Y可移动地安装于Y的情况。另外,所谓的X被Y支承包含将X直接安装于Y的情况以及将X经由Z安装于Y的情况两方。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沿前后方向排列的X以及Y表示以下的状态。在沿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方向观察X以及Y时,X以及Y两方配置在表示前后方向的任意的直线上的状态。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在在上下方向上观察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X以及Y表示以下的状态。在在上下方向上观察X以及Y时,X以及Y双方配置在表示前后方向的任意的直线上。在该情况下,若从与上下方向不同的左右方向观察X以及Y,则X以及Y的任意一方也可以不配置于表示前后方向的任意的直线上。此外,X与Y也可以接触。X与Y也可以分离。在X与Y之间也可以存在Z。该定义也适用于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X配置于Y的前方是指以下的状态。X的一部分配置于Y向前方平行移动时通过的区域内。因此,X也可以收纳在Y向前方平行移动时通过的区域内,也可以从Y向前方平行移动时通过的区域突出。在该情况下,X以及Y沿前后方向排列。该定义也适用于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X配置于比Y靠前的位置是指以下的状态。X配置于经过Y的前端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的前方。在该情况下,X以及Y可以沿前后方向排列,也可以未沿前后方向排列。该定义也适用于前后方向以外的方向。
在本说明书中,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对于X的各部定义如下。所谓的X的前部是指X的前半部分。所谓的X的后部是指X的后半部分。所谓的X的左部是指X的左半部分。所谓的X的右部是指X的右半部分。所谓的X的上部是指X的上半部分。所谓的X的下部是指X的下半部分。所谓的X的前端是指X的前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后端是指X的后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左端是指X的左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右端是指X的右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上端是指X的上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下端是指X的下方的端部。所谓的X的前端部是指X的前端及其附近。所谓的X的后端部是指X的后端及其附近。所谓的X的左端部是指X的左端及其附近。所谓的X的右端部是指X的右端及其附近。所谓的X的上端部是指X的上端及其附近。所谓的X的下端部是指X的下端及其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与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子设备10的结构图。
图2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传感器3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的剖视图。
图4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5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6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7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波形的图表。
图9是电子设备10内的信号的说明图。
图10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
图11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与打开角度θ的关系的打开角度计算表。
图13是表示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与打开角度θ的关系的打开角度计算表。
图14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
图15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
图16是电子设备10b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17是电子设备10c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18是电子设备10d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19是电子设备10e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20是电子设备10f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21是电子设备10g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图22是电子设备10g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电子设备10的结构图。图2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下定义方向。如图1所示,第二主体部12b具有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的结构。将中心轴线L所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角度定义为打开角度θ。将打开角度θ的角平分线所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此外,本说明书中的方向的定义为一个例子。因此,实际使用电子设备10时的方向与本说明书中的方向无需一致。
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10是折叠式智能手机。电子设备10能够取图1的上图的全开状态和图1的下图的全闭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具备第一主体部12a、第二主体部12b、挠性连结部件18、第一传感器30、第二传感器32、控制部50以及存储部52。
第一主体部12a是电子设备10的左部。第一主体部12a具有板形状。在全开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一主体部12a具有长方形。在全开状态下,第一主体部12a具有第一上主面S1U和第一下主面S1D。在全开状态下,第一上主面S1U以及第一下主面S1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法线。第一主体部12a包含第一显示器11a和第一壳体14a。第一显示器11a包含第一主体部12a的第一上主面S1U。第一壳体14a支承第一显示器11a、电路基板、电池、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
第二主体部12b是电子设备10的右部。因此,第二主体部12b位于第一主体部12a的右方。第二主体部12b具有板形状。在全开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观察,第二主体部12b具有长方形。在全开状态下,第二主体部12b具有第二上主面S2U和第二下主面S2D。在全开状态下,第二上主面S2U以及第二下主面S2D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法线。第二主体部12b包含第二显示器11b和第二壳体14b。第二显示器11b包含第二主体部12b的第二上主面S2U。第二壳体14b支承第二显示器11b、电路基板、电池、CPU等。
这里,第一显示器11a和第二显示器11b是一块柔性显示器11。柔性显示器11对用户显示影像。在全开状态下,柔性显示器11朝向上方发射光。柔性显示器11具有长方形的片形状。柔性显示器11具有可弯折的结构。柔性显示器11例如由一块有机EL显示器来实现。
第二主体部12b具有以中心轴线L为中心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的结构。中心轴线L沿前后方向延伸。中心轴线L位于第一主体部12a的第一上主面S1U与第二上主面S2U的边界。如上所述,将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角度定义为打开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开角度θ是第一主体部12a的第一上主面S1U(即,第一显示器11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第二上主面S2U(即,第二显示器11b)所形成的角度。在全开状态下,打开角度θ为180°。在全闭状态下,打开角度θ为0°。
如图2所示,挠性连结部件18是具有挠性的片材。挠性连结部件18包含第一固定部18a、第二固定部18b以及非固定部18c。第一固定部18a是挠性连结部件18的左端部。第一固定部18a固定于第一主体部12a。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打开角度θ为180°时,第一固定部18a固定于第一壳体14a的上主面。第二固定部18b是挠性连结部件18的右端部。第二固定部18b固定于第二主体部12b。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打开角度θ为180°时,第二固定部18b固定于第二壳体14b的上主面。
非固定部18c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8a与第二固定部18b之间。非固定部18c的左端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8a。非固定部18c的右端部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8b。非固定部18c未固定于第一主体部12a以及第二主体部12b。因此,即使在打开角度θ未变化的状态下,非固定部18c也能够变形。在前后方向上观察,非固定部18c弯曲为从第一固定部18a以及第二固定部18b向下方突出。因此,在前后方向上观察,非固定部18c具有U字形状。但是,第一壳体14a与第二壳体14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较宽。当打开角度θ为180°时,在前后方向上观察,非固定部18c的左部具有向左方弯折的左弯曲部18d。由此,非固定部18c的左部具有由U字的左部和从U字的左部的上端向左方延伸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形状。当打开角度θ为180°时,在前后方向上观察,非固定部18c的右部具有向右方弯折的右弯曲部18e。由此,非固定部18c的右部具有由U字的右部和从U字的右部的上端向右方延伸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形状。
如以上那样的挠性连结部件18通过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形。挠性连结部件18例如是将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电连接的柔性电路基板。因此,挠性连结部件18用于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之间的信号的传送。
第一传感器30安装于非固定部18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感器30安装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第一传感器30安装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的外周面。第一传感器30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该第一输出值表示因非固定部18c变形而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基准角度θ0例如为150°以上且160°以下。基准角度θ0例如为160°。第一检测信号Sig1在基准角度θ0附近具有比基准电压V0高的电压的第一输出值。另一方面,第一检测信号Sig1在基准角度θ0附近以外具有基准电压V0的第一输出值。因此,第一检测信号Sig1是用于判定打开角度θ是否为基准角度θ0的信号。
接触部件16设置于非固定部18c的下方。如图2所示,当打开角度θ为180°时,接触部件16与第一传感器30接触。第一传感器30从接触部件16接受向上的力。另外,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从接触部件16接受向上的力。
第二传感器32安装于左弯曲部18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传感器32安装于左弯曲部18d的内周面。第二传感器32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出值是与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一起变化的电压。
这里,参照附图对第一传感器30以及第二传感器3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传感器3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的剖视图。第二传感器32的结构与第一传感器30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第一传感器30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传感器30具有薄型的形状。如图3所示,第一传感器30具备压电体114、上电极115a、下电极115b以及粘合层118。如图3所示,压电体114具有薄膜形状。因此,压电体114具有上主面SF1和下主面SF2。压电体11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压电体11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观察,压电体114具有长方形,该长方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边。压电体114产生与压电体114的变形量相应的电压(以下,第一输出值)。压电体114的材料例如是聚乳酸。以下,对压电体114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压电体114具有以下特性,即,在压电体114沿左右方向拉伸时所产生的输出电压的极性与在压电体114沿前后方向拉伸时所产生的第二输出值的极性为相反极性。具体而言,压电体114是由手性高分子形成的薄膜。所谓的手性高分子,例如是聚乳酸(PLA),特别是L型聚乳酸(PLLA)。由手性高分子构成的PLLA的主链具有螺旋结构。PLLA具有被单轴延伸而分子取向的压电性。压电体114具有d14的压电常量。压电体114的单轴延伸的方向(取向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分别形成45度的角度。该45度例如包含45度±10度左右的角度。由此,压电体114通过压电体114沿左右方向拉伸或者沿前后方向拉伸,而产生第一输出值。若压电体114例如沿左右方向拉伸,则产生正的第一输出值。若压电体114例如沿前后方向拉伸,则产生负的第一输出值。第一输出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由拉伸导致的压电体114的变形量进行时间微分所得的值。
上电极115a是信号电极。从上电极115a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如图3所示,上电极115a设置于上主面SF1。上电极115a覆盖上主面SF1的大致整体。下电极115b是接地电极。下电极115b连接于接地电位。如图3所示,下电极115b设置于下主面SF2。由此,压电体114位于上电极115a与下电极115b之间。下电极115b覆盖下主面SF2的大致整体。上电极115a以及下电极115b例如是ITO(氧化铟锡)、ZnO(氧化锌)等无机电极、PeDOT、导电性聚苯胺等有机电极、通过蒸镀、电镀进行的金属膜、由银浆形成的印刷电极膜。
粘合层118将压电体114、上电极115a以及下电极115b固定于非固定部18c。由此,非固定部18c的变形传递至压电体114。粘合层118例如是丙烯酸系、橡胶系、硅系、聚氨酯系粘着剂。此外,粘合层118根据被粘物、所需的粘合强度来选择。
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打开角度θ。控制部50例如是CPU。
存储部52存储后述的基准角度积分值I0。存储部52例如是存储器。
[电子设备10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电子设备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至图7是电子设备10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波形的图表。在图8中,示出表示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与时刻的关系的图表。纵轴是第一输出值以及第二输出值。横轴是时刻。进一步,在图8中,示出表示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的积分值(以下,第一输出积分值I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的积分值(以下,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与时刻的关系的图表。纵轴是积分值。横轴是时刻。
以下,举出电子设备10从全开状态切换至全闭状态的动作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打开角度θ从180°变化至0°。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在从0增加后,减少到0。
在时刻t1,如图2所示,打开角度θ为180°。此时,第一传感器30被接触部件16向上方推压。因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因接触部件16而受到向上的力。其结果是,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具有平坦的形状。在时刻t1,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的形状未变化。在时刻t1,第一传感器30输出具有基准电压V0的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该基准电压V0的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传感器30的形状未变化。
另一方面,第二传感器32安装于左弯曲部18d的内周面。因此,第二传感器32被压缩。但是,在时刻t1,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为0。在时刻t1,左弯曲部18d的形状未变化。因此,第二传感器32输出具有基准电压V0的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基准电压V0的第二输出值表示第二传感器32的形状未变化。
在时刻t1至时刻t2期间,打开角度θ减少。此时,如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30被接触部件16向上方推压。因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因接触部件16而受到向上的力。其结果是,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具有平坦形状。在时刻t1至时刻t2期间,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的形状未变化。因此,第一传感器30在时刻t1至时刻t2期间输出具有基准电压V0的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
另外,在时刻t1至时刻t2期间,打开角度θ减少。由此,左弯曲部18d所形成的角度增加。第二传感器32的形状发生变化,使得第二传感器32的压缩量减少。因此,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变得高于基准电压V0。另外,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加。因此,在时刻t1至t2期间,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增加。另外,在时刻t1至t2期间,第二输出积分值I2增加。
在时刻t2,打开角度θ减少到基准角度θ0附近。此时,如图5所示,第一传感器30被接触部件16向上推压。因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因接触部件16而受到向上的力。但是,由于第一壳体14a以及第二壳体14b向上方移动,因此挠性连结部件18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接触部件16将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向上方推压的力变小。由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从平坦形状变形为半圆形状。因此,第一传感器30变形,使得第一传感器30的拉伸量增加。在时刻t2,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从基准电压V0开始增加。
在时刻t2至时刻t3期间,打开角度θ减少。此时,第一传感器30与接触部件16分离。因此,第一传感器30未被接触部件16向上方推压。因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不会因接触部件16而受到向上的力。由此,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进一步弯曲成半圆形状。因此,在时刻t2至时刻t3期间,第一传感器30变形,使得第一传感器30的拉伸量增加。在时刻t2至时刻t3期间,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增加。然后,在时刻t3,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取极大值。时刻t3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像这样,在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取极大值。此外,在时刻t2至时刻t3期间,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持续增加。同样地,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持续增加。
在时刻t3至时刻t4期间,打开角度θ减少。在时刻t3至时刻t4期间,第一传感器30变形,使得第一传感器30的拉伸量减少。因此,在时刻t3至时刻t4期间,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减少。然后,在时刻t4,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成为基准电压V0。此外,在时刻t3至时刻t4期间,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持续增加。同样地,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持续增加。
在时刻t4至时刻t5期间,打开角度θ减少到0°。在时刻t4至时刻t5期间,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保持基准电压V0。在时刻t4至时刻t5期间,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在增加后减少。在时刻t5,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成为基准电压V0。另外,在时刻t5,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的增加停止。由此,电子设备10成为关闭状态。
图9是电子设备10内的信号的说明图。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是与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一起变化的电压。因此,控制部50难以根据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直接计算打开角度θ。因此,控制部50计算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的积分值亦即第二输出积分值I2。然后,控制部50基于第二输出积分值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
然而,若第二检测信号Sig2中包含噪声,则噪声包含于第二输出积分值I2。其结果是,在基于第二输出积分值I2计算的打开角度θ与实际的打开角度θ(以下,称为实际打开角度θx)间产生偏差。
因此,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输出积分值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具体而言,在打开角度θ从180°变化到0°的情况下,在实际打开角度θx为基准角度θ0时,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在时刻t3,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取极大值。由此,控制部50能够检测到在时刻t3实际打开角度θx成为基准角度θ0。然后,控制部50获取时刻t3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
进一步,控制部50基于积分差δI来计算打开角度θ,该积分差δI是从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检测到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为基准角度θ0时(即,时刻t3)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中减去基准角度积分值I0而得的。基准角度积分值I0是在无噪声的影响等的条件下、且实际打开角度θx为基准角度θ0的条件下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即,基准角度积分值I0相当于与基准角度θ0对应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的理论值。存储部52存储基准角度积分值I0。另外,积分差δI是在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中因噪声而产生的误差。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50通过从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中减去积分差δI,来计算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由此,包含由噪声引起的误差亦即积分差δI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被修正为不包含由噪声引起的误差亦即积分差δI的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然后,控制部50基于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
[电子设备10的控制]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电子设备10的控制进行说明。图10以及图11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控制部50通过执行存储部52所存储的程序,来执行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流程图。
首先,对图10的流程图进行说明。通过电子设备10的电源从“关”切换至“开”,而开始本处理。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来判定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是否为基准角度θ0(步骤S1)。具体而言,控制部50判定是否检测到图8的时刻t2至时刻t4期间所示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波形。例如,该判定通过控制部50判定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是否大于阈值来进行。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是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本处理进入步骤S2。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不是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到步骤S1。
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是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控制部50计算积分差δI(步骤S2)。具体而言,控制部50通过从第二输出积分值I2减去基准角度积分值I0来计算积分差δI。积分差δI是在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中因噪声而产生的误差。然后,控制部50使积分差δI存储于存储部52(步骤S3)。此外,在存储部52已经存储有积分差δI的情况下,控制部50更新存储部52所存储的积分差δI。之后,本处理进入步骤S4。
控制部50判定是否结束本处理(步骤S4)。具体而言,控制部50判定电子设备10的电源是否从“开”切换至“关”。在不结束本处理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步骤S1。如以上的那样,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0的流程图。
接下来,对图11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1的流程图。即,控制部50并行执行图10的流程图和图11的流程图。
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从“关”切换至“开”时,开始本处理。控制部50获取存储部52所存储的积分差δI(步骤S11)。
接下来,控制部50计算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步骤S12)。具体而言,控制部50通过从第二输出积分值I2减去在步骤S11中获取的积分差δI来计算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由此,包含由噪声引起的误差亦即积分差δI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被修正为不包含由噪声引起的误差亦即积分差δI的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
接下来,控制部50基于在步骤S12中获取的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步骤S13)。图12是表示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与打开角度θ的关系的打开角度计算表。存储部52存储图12所示的打开角度表。因此,控制部50参照图12所示的打开角度表,来确定与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AI2对应的打开角度θ。之后,本处理进入步骤S14。
控制部50判定是否结束本处理(步骤S14)。具体而言,控制部50判定电子设备10的电源是否从“开”切换至“关”。在不结束本处理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步骤S11。如以上的那样,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1的流程图。
[效果]
根据电子设备10,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更详细而言,第二传感器32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发生变化的打开角度θ。这样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存在包含噪声的情况。因此,若控制部50仅基于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打开角度θ,则存在由控制部50计算出的打开角度θ因噪声而偏离实际打开角度θx的情况。特别是,控制部50计算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的积分值亦即第二输出积分值I2。若第二检测信号Sig2包含噪声,则控制部50将噪声作为第二输出值的一部分进行积分。因此,若控制部50仅基于第二输出积分值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则存在打开角度θ偏离实际打开角度θx的情况。
因此,第一传感器30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然后,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打开角度θ。特别是,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输出积分值I2来计算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检测基准角度θ0。而且,控制部50能够以基准角度θ0为基准,来计算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
另外,电子设备10也因以下的理由而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更详细而言,非固定部18c设置在第一固定部18a与第二固定部18b之间。非固定部18c未固定于第一主体部12a以及第二主体部12b。因此,非固定部18c以与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的连续的动作不同的方式变形。所谓的与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的连续的动作不同的方式的非固定部18c的变形,例如是不连续的变形。由此,非固定部18c能够在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进行特征性变形。因此,第一传感器30能够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其结果是,控制部50能够检测基准角度θ0。而且,控制部50能够以基准角度θ0为基准,计算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
根据电子设备10,在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取极大值。由此,控制部50能够容易地检测基准角度θ0。
根据电子设备1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第二传感器32安装于左弯曲部18d。左弯曲部18d所形成的角度因打开角度θ发生变化而变化。因此,第二传感器32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发生变化的打开角度θ。其结果是,控制部50能够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以及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打开角度θ。
根据电子设备1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更详细而言,第一传感器30安装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是在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在挠性连结部件18中进行特征性变形的部分。因此,第一传感器30容易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其结果是,控制部50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基准角度θ0。而且,控制部50能够以基准角度θ0为基准,高精度地计算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
根据电子设备1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更详细而言,若打开角度θ变化,则切换非固定部18c从接触部件16接受力的状态和非固定部18c不从接触部件16接受力的状态。由此,在非固定部18c的状态从非固定部18c从接触部件16接受力的状态切换至非固定部18c不从接触部件16接受力的状态时,非固定部18c进行特征性变形。因此,第一传感器30容易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其结果是,控制部50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基准角度θ0。而且,控制部50能够以基准角度θ0为基准,高精度地计算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
(第一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a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与打开角度θ的关系的打开角度计算表。关于电子设备10a的结构图,引用图1。关于电子设备10a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引用图2。
电子设备10a在打开角度θ的计算方法上与电子设备10不同。更详细而言,如图12所示,存储部52存储表示打开角度θ与第二输出积分值I2的关系的多个打开角度计算表。在各打开角度计算表中,如各打开角度计算表的上部所示,与第二输出积分值I2建立对应关系。将在各打开角度计算表中建立有对应关系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称为索引积分值II。索引积分值II是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检测到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在图12中,示出了索引积分值II为Ia、Ib、Ic的三种打开角度计算表。但是,实际上,存储部52存储有更多的打开角度计算表。
若索引积分值II增大,则索引积分值II包含较多的噪声。因此,由第二输出积分值I2计算的打开角度θ比实际打开角度θx更大。因此,多个打开角度计算表具有若索引积分值II增大则打开角度计算表内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整体增大的趋势。因此,若Ia<Ib<Ic<…的关系成立,则a11<a21<a31<…的关系、a12<a22<a32<…的关系、a13<a23<a33<…以及a14<a24<a34<…的关系成立。
控制部50根据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检测到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从多个打开角度计算表中选择任意一个打开角度计算表。具体而言,控制部50计算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检测到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进一步,控制部50选择与计算出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一致的索引积分值II所对应的打开角度计算表。然后,控制部50使用选择的打开角度计算表来计算打开角度θ。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电子设备10a的控制进行说明。图14以及图15是控制部50所执行的流程图。控制部50通过执行存储部52所存储的程序,来执行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流程图。
首先,对图1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通过电子设备10a的电源从“关”切换至“开”,而开始本处理。控制部50基于第一检测信号Sig1来判定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是否为基准角度θ0(步骤S21)。由于步骤S21与步骤S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为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本处理进入步骤S22。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不为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到步骤S21。
在打开角度θ(实际打开角度θx)为基准角度θ0的情况下,控制部50基于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第二输出积分值I2(步骤S22)。控制部50选择打开角度计算表(步骤S23)。控制部50选择与在步骤S22中计算出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一致的索引积分值II所对应的打开角度计算表。之后,本处理进入步骤S24。
控制部50判定是否结束本处理(步骤S24)。具体而言,控制部50判定电子设备10a的电源是否从“开”切换至“关”。在不结束本处理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到步骤S21。如以上那样,在电子设备10a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4的流程图。
接下来,对图15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1的流程图。即,控制部50并行执行图14的流程图和图15的流程图。
通过电子设备10的电源从“关”切换至“开”,而开始本处理。控制部50计算第二输出积分值I2(步骤S31)。
接下来,控制部50计算打开角度θ(步骤S32)。更详细而言,控制部50使用在步骤S23中选择的打开角度计算用表,确定与在步骤S31中计算出的第二输出积分值I2对应的打开角度θ。之后,本处理进入步骤S33。
控制部50判定是否结束本处理(步骤S33)。具体而言,控制部50判定电子设备10的电源是否从“开”切换至“关”。在不结束本处理的情况下,本处理返回到步骤S31。如以上那样,在电子设备10的电源为“开”时,控制部50反复执行图15的流程图。
在以上那样的电子设备10a中,也与电子设备10相同地、能够高精度地计算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
(第二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b进行说明。图16是电子设备10b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b在第一传感器30以及第二传感器32的结构上与电子设备10不同。更详细而言,在电子设备10b中,第一传感器30的压电体114与第二传感器32的压电体114连成一体。但是,第一传感器30的上电极215a以及下电极215b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重叠。第二传感器32的上电极315a以及下电极315b与左弯曲部18d重叠。由此,第一传感器30能够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第二传感器32能够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此外,由于电子设备10b的其他结构与电子设备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三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三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c进行说明。图17是电子设备10c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c在还具备第二传感器33这点与电子设备10不同。第二传感器33安装于右弯曲部18e。第二传感器33与第二传感器32同样地、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由此,控制部50能够基于第二传感器32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以及第二传感器33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来计算打开角度θ。其结果是,控制部50能够更高精度地计算打开角度θ。此外,由于电子设备10c的其他结构与电子设备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四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四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d进行说明。图18是电子设备10d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d在第一传感器30以及第二传感器32、33的结构上与电子设备10c不同。更详细而言,在电子设备10d中,第一传感器30的压电体114、第二传感器32的压电体114以及第二传感器33的压电体114连成一体。但是,第一传感器30的上电极215a以及下电极215b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重叠。第二传感器32的上电极315a以及下电极315b与左弯曲部18d重叠。第二传感器33的上电极415a以及下电极415b与右弯曲部18e重叠。此外,由于电子设备10d的其他结构与电子设备10c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五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五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e进行说明。图19是电子设备10e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e在安装第一传感器30以及第二传感器32的位置上与电子设备10不同。第一传感器30安装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的内周面。第二传感器32安装于左弯曲部18d的外周面。由此,电子设备10e的第一传感器30输出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的极性与电子设备10的第一传感器30输出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的极性相反。电子设备10e的第二传感器32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的极性与电子设备10的第二传感器32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的极性相反。此外,由于电子设备10e的其他结构与电子设备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六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六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f进行说明。图20是电子设备10f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f在第一传感器30以及挠性连结部件18不与接触部件16接触这点与电子设备10不同。即,第一传感器30以及挠性连结部件18不从接触部件16接受力。像这样,即使在第一传感器30以及挠性连结部件18不与接触部件16接触的情况下,若打开角度θ发生变化,则非固定部18c的形状也发生变化。因此,第一传感器30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所形成的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此外,由于电子设备10f的其他结构与电子设备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第七变形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七变形例的电子设备10g进行说明。图21以及图22是电子设备10g的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的连结部分附近的剖视图。
电子设备10g在还具备第三壳体14c以及第三传感器36这一点与电子设备10不同。第三壳体14c位于比第二壳体14b靠右方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三壳体14c位于第二壳体14b的右下方。挠性连结部件18的右端部固定于第三壳体14c。另外,挠性连结部件18在第二壳体14b与第三壳体14c之间弯曲。第三传感器36安装于在挠性连结部件18中位于第二壳体14b与第三壳体14c之间的部分。
另外,在电子设备10g中,若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成为全闭状态,则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挠性连结部件18具有U字形状。像这样,第二传感器32以及第三传感器36只要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可以安装于挠性连结部件18的任意位置,其中,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不限于电子设备10、10a~10g,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变更。另外,也可以任意地组合电子设备10、10a~10g的结构。
此外,挠性连结部件18为柔性布线。然而,挠性连结部件18只要是具有挠性的部件即可。因此,挠性连结部件18也可以是不具备布线的挠性片材。另外,挠性连结部件18也可以是内置布线的电缆。电缆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
此外,第一传感器30只要输出具有表示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的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即可。因此,第一传感器30也可以是能够切换为“开”与“关”的机械式开关。另外,第一传感器30、第二传感器32、33以及第三传感器36也可以是应变传感器。另外,第二传感器32、33以及第三传感器36也可以是电子设备10、10a~10g所具备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等。
此外,第二传感器32也可以不安装于挠性连结部件18。第二传感器32例如也可以安装于柔性显示器11,也可以横跨第一主体部12a与第二主体部12b来安装。
此外,电子设备10、10a~10g不限于智能手机。电子设备10、10a~10g是具备第一主体部12a以及第二主体部12b的设备即可。这样的设备例如是笔记本电脑、机器臂等。因此,柔性显示器11并不是必需的。电子设备10、10a~10g也可以不具备第一显示器11a和/或第二显示器11b。
此外,在电子设备10、10a~10g中,也可以具有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比非固定部18c的剩余的部分难以变形的结构。若在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安装第一传感器30,则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比非固定部18c的剩余的部分难以变形。
此外,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也可以受到打开角度θ的影响而变化。因此,控制部50也可以不对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进行积分,而基于第二检测信号Sig2的第二输出值来计算打开角度θ。
此外,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也可以在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时不取极大值。
此外,控制部50也可以基于图8所示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第一输出值的积分值(第一输出积分值I1),来检测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
此外,第一传感器30也可以安装于非固定部18c的下端部以外的部分。
此外,所谓的“第一检测信号Sig1具有表示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的第一输出值。”,只要控制部50能够基于第一输出值来检测打开角度θ为基准角度θ0即可。因此,第一检测信号Sig1的波形不限于图8所示的波形。
此外,所谓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具有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的第二输出值。”,是指能够用于打开角度θ的上限值(例如,180°)与下限值(例如,0°)之间的角度的计算。因此,所谓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具有第二输出值,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例如不包含第二输出值仅取Hi和Low这两个值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第二输出值仅取Hi和Low这两个值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打开角度θ的上限值(例如,180°)与下限值(例如,0°)之间的角度的计算。另外,所谓的“第二检测信号Sig2具有第二输出值,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第二主体部12b相对于第一主体部12a旋转而变化的打开角度θ。”也可以有在打开角度θ发生变化时,第二输出值不变化的情况。例如,在第二输出值与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一起变化的情况下,若打开角度θ的角速度恒定,则打开角度θ变化,而第二输出值不变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g…电子设备;11…柔性显示器;11a…第一显示器;11b…第二显示器;12a…第一主体部;12b…第二主体部;14a…第一壳体;14b…第二壳体;14c…第三壳体;16…接触部件;18…挠性连结部件;18a…第一固定部;18b…第二固定部;18c…非固定部;18d…左弯曲部;18e…右弯曲部;30…第一传感器;32、33…第二传感器;36…第三传感器;50…控制部;52…存储部;AI2…修正第二输出积分值;I0…基准角度积分值I1…第一输出积分值;I2…第二输出积分值;II…索引积分值;L…中心轴线;S1D…第一下主面;S2U…第二上主面;SF1…上主面;S1U…第一上主面;SF2…下主面;S2D…第二下主面;Sig1…第一检测信号;Sig2…第二检测信号;V0…基准电压;δI…积分差;θ…打开角度;θ0…基准角度;θx…实际打开角度。

Claims (13)

1.一种电子设备,具备:
第一主体部;
第二主体部,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的结构;
第一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上述第一主体部与上述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为基准角度;
第二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上述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上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而变化的上述打开角度;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和上述第二检测信号来计算上述打开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第二输出值与上述打开角度的角速度一起变化,
上述控制部计算第二输出积分值,上述第二输出积分值是上述第二检测信号的上述第二输出值的积分值,
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以及上述第二输出积分值来计算上述打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电子设备还具备存储部,上述存储部存储基准角度积分值,
上述控制部基于积分差来计算上述打开角度,该积分差是从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检测到上述打开角度为上述基准角度时的上述第二输出积分值减去上述基准角度积分值而得到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电子设备还具备存储部,上述存储部存储表示上述打开角度与上述第二输出积分值的关系的多个打开角度计算表,
上述控制部根据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检测到上述打开角度为上述基准角度时的上述第二输出积分值,从上述多个打开角度计算表中选择任意一个上述打开角度计算表。
5.一种电子设备,具备:
第一主体部;
第二主体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
挠性连结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以及非固定部,通过上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而变形,其中,上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一主体部,上述第二固定部固定于上述第二主体部,上述非固定部设置在上述第一固定部与上述第二固定部之间且未固定于上述第一主体部和上述第二主体部;以及
第一传感器,是安装于上述非固定部的第一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一输出值的第一检测信号,上述第一输出值表示因上述非固定部变形而上述第一主体部与上述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打开角度为基准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在上述打开角度为上述基准角度时,上述第一检测信号的上述第一输出值取极大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中心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
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将上述打开角度的角平分线所延伸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上述第二主体部位于上述第一主体部的右方,
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上述非固定部弯曲,以使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上述第二固定部向下方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当上述打开角度为180°时,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上述非固定部的左部具有向左方弯折的左弯曲部,
当上述打开角度为180°时,在前后方向上观察,上述非固定部的右部具有向右方弯折的右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电子设备还具备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第一检测信号,来检测上述第一主体部与上述第二主体部所形成的上述打开角度为上述基准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电子设备还具备第二传感器,上述第二传感器输出具有第二输出值的第二检测信号,该第二输出值用于计算因上述第二主体部相对于上述第一主体部旋转而变化的上述打开角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第二传感器安装于上述左弯曲部或上述右弯曲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第一传感器安装于上述非固定部的下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上述电子设备还具备接触部件,
若上述打开角度变化,则切换上述非固定部从上述接触部件接受力的状态和上述非固定部未从上述接触部件接受力的状态。
CN202180010822.6A 2020-11-09 2021-10-25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0235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6234 2020-11-09
JP2020186234 2020-11-09
PCT/JP2021/039324 WO2022097525A1 (ja) 2020-11-09 2021-10-25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3583A true CN115023583A (zh) 2022-09-06

Family

ID=81457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0822.6A Pending CN115023583A (zh) 2020-11-09 2021-10-25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57145A1 (zh)
JP (1) JP7302750B2 (zh)
CN (1) CN115023583A (zh)
WO (1) WO202209752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36996A (ja) * 1998-02-24 1999-08-31 Toyo Mach & Metal Co Ltd 安全扉
EP2080992A4 (en) 2006-11-10 2011-06-0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E ROTATION ANGLE
JP2009265757A (ja) 2008-04-22 2009-11-12 Toshiba Corp 折りたたみ式携帯端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02750B2 (ja) 2023-07-04
US20220357145A1 (en) 2022-11-10
WO2022097525A1 (ja) 2022-05-12
JPWO2022097525A1 (zh)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7516B2 (en) Displacement sensor, displacement detecting device, and operation device
US10620747B2 (en) Touch type operation input device
US9766762B2 (en) Flexible devi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US10013093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and touch input detecting method
US10248232B2 (en) Press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50212571A1 (en) Wake-up signal generating device, and touch input device
JP6249108B2 (ja) 操作入力装置
US10378973B2 (en) Device for detecting holding state of an object
WO2018051917A1 (ja) センサ、バンド、電子機器および腕時計型電子機器
US20190036528A1 (en) Monitoring system
JP2020057411A (ja) 電子機器
JP2017033505A (ja) タッチ式入力装置
CN115023583A (zh) 电子设备
JP6677355B2 (ja) 操作検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213120924U (zh) 位移检测传感器和柔性设备
WO2021261548A1 (ja) 圧電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WO2020080323A1 (ja) 筐体構造
US11847289B2 (en) Pressing force detection device
US11619555B2 (en) Pressure detection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70343429A1 (en) Stress sensing device
WO2022045228A1 (ja) 可変装置
CN219916598U (zh) 可变装置
US20180239452A1 (en) Operation detection device
WO2023153428A1 (ja) 電子機器
WO2023162739A1 (ja) 支持装置、振動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