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20503B -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20503B
CN115020503B CN202110895225.8A CN202110895225A CN115020503B CN 115020503 B CN115020503 B CN 115020503B CN 202110895225 A CN202110895225 A CN 202110895225A CN 115020503 B CN115020503 B CN 1150205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oxide layer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top surface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952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20503A (zh
Inventor
于琨
刘长明
张昕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ngke Lvne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ngke Lvne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ngke Lvne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ngke Lvneng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2935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28121A/zh
Priority to CN202110895225.8A priority patent/CN115020503B/zh
Priority to JP2021137285A priority patent/JP7082235B1/ja
Priority to US17/459,689 priority patent/US11581454B1/en
Priority to AU2021225144A priority patent/AU2021225144B1/en
Priority to EP21194044.0A priority patent/EP4131425A1/en
Priority to JP2022084397A priority patent/JP7174188B1/ja
Priority to AU2022206802A priority patent/AU2022206802B2/en
Publication of CN115020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503A/zh
Priority to US17/964,190 priority patent/US11824136B2/en
Priority to JP2022176074A priority patent/JP7331232B2/ja
Priority to US18/071,430 priority patent/US11843071B2/en
Priority to AU2022283784A priority patent/AU2022283784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205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20503B/zh
Priority to US18/132,796 priority patent/US11929449B2/en
Priority to JP2023129723A priority patent/JP2023159201A/ja
Priority to US18/367,235 priority patent/US20240006550A1/en
Priority to AU2023278001A priority patent/AU202327800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3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itself, e.g. textured activ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3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 H01L31/02366Special surface textures of the substrate or of a layer on the substrate, e.g. textured ITO/glass substrate or superstrate, textured polymer layer on glass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4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1/03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 H01L31/03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including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 H01L31/0368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including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includ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01L31/03685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emiconductor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r particular orientation of the crystalline planes including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s includ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including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uc-S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04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mpris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 H01L31/182Special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polycrystalline Si, e.g. Si ribbon, poly Si ingots, thin films of polycrystalline Si
    • H01L31/1824Special manufacturing methods for microcrystalline Si, uc-Si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18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31/186Particular post-treatment for the devices, e.g. annealing, impurity gettering, short-circuit elimination, recrystallisation
    • H01L31/1868Passiv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包括: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具有第一纹理结构,第一纹理结构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对于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后表面且垂直于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位于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的第一钝化层;位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位于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以及位于掺杂导电层表面的第二钝化层。本申请的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降低接触电阻。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N型TOPCon(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依靠“隧穿效应”实现后表面钝化接触。在制备TOPCon电池时,在硅片表面硼扩散后会形成硼硅玻璃,其清洗去除难度较常规PERC电池的磷硅玻璃更难;一般N型电池后表面的硼硅玻璃采用具有氧化性的混合酸溶液进行去除;表面清洗干净干燥后,进行槽式或者链式的酸性添加剂辅助后表面抛光。抛光之后的硅片后表面具有平整的结构,但抛光之后的后表面结构将会直接影响隧穿氧化层以及多晶硅层的制备,进而影响电池的钝化性能和电池的转化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通过电池衬底表面纹理结构的匹配,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降低金属电极接触电阻,提升电池转化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
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具有第一纹理结构,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
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的第一钝化层;
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
位于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以及
位于所述掺杂导电层表面的第二钝化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具有第二纹理结构,所述第二纹理结构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顶部及靠近所述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底部,在远离所述前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前表面的方向上,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的顶部与底部的距离小于等于5μ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在0.3μm~1.2μm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平均一维尺寸在10μm~15μm内。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小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侧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之间的厚度差小于等于0.15n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纹理结构还包括邻接非堆叠排布的两个或多个第二子结构,远离所述后表面的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边形平面的形状包括菱形、方形、梯形、近似菱形、近似方形、近似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隧穿氧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及氧化铪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0.8nm~2n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钝化层的厚度为70nm-120nm。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钝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半导体衬底为N型单晶硅衬底,所述掺杂导电层为N型掺杂多晶硅层、N型掺杂微晶硅层或N型掺杂非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的厚度为60nm-200nm。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串,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处理,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二纹理结构,所述第二纹理结构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
对制绒后的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层;
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后表面形成第一纹理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其中,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隧穿氧化层;
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沉积形成多晶硅层,并对所述多晶硅层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导电层,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一钝化层;以及
在所述掺杂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钝化层。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包括:
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碱溶液清洗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去除多孔硅;
采用喷淋方式将所述碱溶液的微液滴滴至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再用质量分数为5%~10%的氢氟酸进行预清洗;
采用抛光液对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温度为70℃~80℃,抛光时间<260s,其中,所述抛光液包括质量分数为1%~15%的NaOH、质量分数为1%~15%的KOH及质量分数为0.5%~2.5%的添加剂;
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的氢氧化钾与质量分数为15%~40%的双氧水的混合液对所述抛光液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去除;
对抛光后的半导体衬底进行水洗、烘干处理。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形成隧穿氧化层的步骤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1)采用变温式工艺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沉积形成所述隧穿氧化层;
(2)在沉积形成所述隧穿氧化层过程中,控制升温速率为0.5℃/min~3℃/min,沉积温度为560℃~620℃,沉积时间为3min~10min;
(3)所述隧穿氧化层的沉积温度低于所述多晶硅层的沉积温度;
(4)所述隧穿氧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及氧化铪层中的至少一种;
(5)所述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0.8nm~2nm。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通过将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的子结构的距离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以保障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粗糙度在合适的范围,有利于提高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形成的隧穿氧化层性能更好,并进一步抑制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第二纹理结构的电镜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的电镜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第一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另一种第一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TOPCon电池依靠“隧穿效应”实现后表面钝化,现有的TOPCon电池后表面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半导体衬底,隧穿氧化层,掺杂导电层,后表面钝化层。N型TOPCon(接触钝化电池)在硼扩散形成BSG硼硅玻璃,硼硅玻璃清洗去除难度相比于磷硅玻璃更难;一般采用具有氧化性的混合酸溶液进行去除;表面清洗干净干燥后,进行后表面抛光。目前,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抛光后的状态对纳米级厚度超薄隧穿氧化层有一定影响,容易造成隧穿氧化层与半导体衬底之间的接触电阻率提高,进行容易导致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的波动,影响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基于此,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如图1所示,太阳能电池包括:
半导体衬底10,半导体衬底10的后表面具有第一纹理结构12,第一纹理结构12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其中,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具有第二纹理结构11,第二纹理结构11可以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
位于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的第一钝化层20;
位于半导体衬底10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30;
位于隧穿氧化层30表面的掺杂导电层40,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以及位于掺杂导电层40表面的第二钝化层50。
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可以指受光面,即接收太阳光线照射的表面(受光面),半导体衬底10的后表面是指与所述前表面相对的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形成的太阳能电池为单面电池,所述前表面可以是指受光面,后表面可以是指背光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形成的太阳能电池为双面电池,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均可以是受光面。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半导体衬底10为N型晶体硅衬底(或硅片),可以采用高温扩散、浆料掺杂或者离子注入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工艺,在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P型掺杂层,以便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中形成PN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衬底10可以为单晶硅衬底、多晶硅衬底、微晶硅衬底或碳化硅衬底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型掺杂层为掺硼扩散层。掺硼扩散层是利用硼源通过扩散工艺使硼原子扩散到前表面一定深度而形成的P型掺杂层(即,P+层)。例如,硼源可以是液态三溴化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具有第二纹理结构11,第二纹理结构11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111。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可以是四面体、近似四面体、五面体、近似五面体等结构。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可以通过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工艺来形成。制绒工艺的方式可以是化学刻蚀、激光刻蚀、机械法、等离子刻蚀等。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使在丝网印刷金属浆料形成电极时可以更好地填充于所述微结构中,获得更优异的电极接触,能够有效降低电池串联电阻,提高填充因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包括远离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顶部及靠近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底部,在远离前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前表面的方向上,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的顶部与底部的距离(或高度)小于等于5μm,优选地,所述距离的范围为2μm-5μm。具体可以是2μm、2.5μm、2.8μm、3μm、3.5μm、3.8μm、4μm、4.2μm、4.5μm、4.8μm或5μm等。当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距离范围控制在5μm以内,比如,2μm-5μm,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具有低反射、低复合、易填充的特性,使得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以提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前表面硅晶体的晶向的各向异性,在前表面形成的金字塔状微结构数量不可能穷尽,这里所指的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距离可以是在特定区域内随机选取的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凸出的顶部最高点与凹陷的最低点之间的距离。例如,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距离可以通过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状来确定。例如,在前表面选取40μm×40μm左右的扫描范围,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在选取的范围内扫描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测定前表面的金字塔微结构的形貌尺寸,计算得到高度值h。具体地,从测得的形貌尺寸中(AFM图像)选择金字塔状微结构的凸出的顶部最高点ha,与顶部对应的底部的最低点为hb,得到h=ha-hb。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随机采集第二纹理结构中的多个金字塔状微结构的高度,并计算平均值,将平均值定义为金字塔状微结构的高度。例如,随机选取4个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其高度分别为h1、h2、h3及h4,那么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高度值为(h1+h2+h3+h4)/4。也就是说,多个金字塔状微结构111的平均距离可以视为前表面的金字塔状微结构的距离,用来表征前表面的纹理特征。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一钝化层20包括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的层叠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钝化层20的厚度范围为10nm-120nm,具体可以是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或120nm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钝化层20为氧化铝层和氮化硅层的叠层钝化结构。所述氧化铝层设置在半导体衬底10前表面上,所述氮化硅层设置在氧化铝层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氧化铝层的厚度为2nm~10nm,氧化铝层的折射率为1.5-1.8;所述氮化硅层的厚度为50nm-110nm,氮化硅层的折射率为1.65-2.25。所述第一钝化层20的整体折射率为1.9-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氧化铝层或氮化硅层可以包括多个子层,例如氮化硅层由2~5个氮化硅子层组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钝化层为依次层叠设置的氧化铝层、氮化硅层和氮氧化硅的叠层钝化结构,其中,氧化铝层的厚度范围为2nm~10nm,氧化铝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5-1.8,所述氮化硅层的厚度范围为40nm-80nm,氮化硅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9-2.3,氮氧化硅层的厚度范围为10nm-60nm,氮氧化硅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5-1.75。
进一步地,半导体衬底10的后表面具有第一纹理结构12。具体地,第一纹理结构12可以经过碱抛光处理形成。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12的电镜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纹理结构12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121。所述第一纹理结构12呈现出非金字塔状微结构形貌。例如,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可以呈现出近似“台阶”状的形貌,第一子结构121可以被视为“台阶”的阶梯。
图4a为示例的部分堆叠的三层第一子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示例的部分堆叠的两层第一子结构的示意图。
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121,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也可以理解为在堆叠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小于等于2μm,具体可以是2μm、1.8μm、1.5μm、1.2μm、1.1μm、1.0μm、0.8μm、0.5μm、0.3μm、0.2μm或0.1μm等。当距离H超过2μm,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过大,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越大,则不利于形成高致密度和高均匀性的隧穿氧化层,进而影响隧穿氧化层30的隧穿和钝化效果;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过小,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厚度越小,则不利于与电极浆料的接触。优选地,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在0.3μm~1.2μm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层叠设置的三层第一子结构时,任意一层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与相邻一层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小于等于2μm。
可以理解地,控制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可以使得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控制在所需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形成的隧穿氧化层性能更好,并进一步抑制磷扩散导致的局部磷浓度偏高,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的一维尺寸L小于等于45μm,即,0<L≤45μm,可选地,所述一维尺寸L在2μm~45μm内。这里,所述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L具体可以是表面的长、宽、对角线长度、圆形的直径等,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维尺寸可以是指在衬底后表面的预设范围区域内,多个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的平均值。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平均一维尺寸具体可以是2μm、5μm、8μm、12μm、15μm、18μm、20μm、25μm、28μm、30μm、35μm、40μm、42μm、40μm或45μm等。优选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平均一维尺寸在10μm~15μm内。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纹理结构还包括邻接非堆叠排布的两个或多个第二子结构122,远离所述后表面的所述第二子结构122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L小于等于45μm,即,0<L≤45μm。可选地,所述第二子结构122的一维尺寸L在2μm~45μm内,具体可以是2μm、5μm、8μm、12μm、15μm、18μm、20μm、25μm、28μm、30μm、32μm、35μm或45μm等。
区别于前表面的金字塔状微结构,后表面的所述第一子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所述多边形平面的形状包括菱形、方形、梯形、近似菱形、近似方形、近似梯形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所述第一子结构或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形貌呈现不规则的多边形平面,但总体呈现出近似于菱形、方形、梯形的形貌特征。
在一些实例中,由于后续钝化膜层的制备,比如第一钝化层20、隧穿氧化层30、掺杂导电层40等,可能会对第二纹理结构和第一纹理结构的初始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例如,在量产的太阳能电池中,所述第二纹理结构中可能还包括少量的非金字塔状的微结构,所述非金字塔状的微结构是由于金字塔状微结构的塔尖被破坏而形成。
在一些实例中,在测量表征所述太阳能电池的第二纹理结构或第一纹理结构的纹理尺寸特征时,比如第一子结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相邻第一子结构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测试仪器(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直接测量膜层表面标定。在一种情况下,由于膜层厚度为纳米级别,可以直接利用对应于第二纹理结构或第一纹理结构的膜层测量数据获得,所述膜层测量数据为膜层厚度和纹理尺寸的总和。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前述膜层测量数据减去膜层厚度数据获得。以上测量手段仅作示例,本申请对此不加以限定。
如图1及图6所示,位于半导体衬底10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12上的隧穿氧化层30,隧穿氧化层30可以是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氧化铪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层叠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隧穿氧化层30也可以是含氧氮化硅层、含氧碳化硅层等。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2nm。具体地,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0.9nm、1.0nm、1.2nm、1.4nm、1.6nm、1.8nm或2nm等。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是指隧穿氧化层相对于形成面上的厚度。在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可以通过将子结构的斜面的法线方向作为厚度方向,进行截面观察并计算得到。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过大,不利于降低隧穿氧化层的接触电阻。通过控制隧穿氧化层的厚度,可以抑制接触电阻引起的填充因子的降低。
具体地,隧穿氧化层30的带隙宽度>3.0eV,载流子通过热发射一般难以传输通过隧穿氧化层30,但是由于隧穿氧化层30很薄,载流子可以通过隧穿效应穿过隧穿氧化层30,因此厚度在0.8nm~2nm内的隧穿氧化层对多数载流子的传输没有阻碍。随着隧穿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时,多数载流子的隧穿效应受到影响,载流子难以传输通过隧穿氧化层30,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会逐渐下降。隧穿氧化层的厚度过小时,无法起到钝化作用。优选地,隧穿氧化层30为氧化硅层,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1.5nm。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如图6所示,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D1小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厚度D2。具体地,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所述最外侧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之间的厚度差(D2-D1)小于等于0.15nm。厚度差具体可以是0.14nm、0.13nm、0.12nm、0.11nm、0.10nm、0.09nm、0.08nm、0.07nm、0.06nm、0.05nm、0.04nm等。当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最外侧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过大时,隧穿氧化层的厚度均匀性差,太阳能电池的电流密度容易受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开压电路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半导体衬底前后表面设置不同形貌的纹理结构,在前表面形成金字塔状纹理结构以及在后表面形成非金字塔纹理结构,可以使得形成的电池具有不同层次的陷光结构,增加光的有效接触面积,而且,对于形成在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使得将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控制在2μm以内,有利于减少隧穿氧化层中的孔洞密度(pinhole)进而提升隧穿氧化层的致密度和均匀性,并进一步抑制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掺杂导电层40可以是掺杂多晶硅层、掺杂微晶硅层、掺杂非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40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当半导体衬底10为N型单晶硅衬底,掺杂导电层40为N型掺杂多晶硅层、N型掺杂微晶硅层或N型掺杂非晶硅层,掺杂元素可以是磷等N型掺杂元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掺杂导电层40的厚度范围为60nm-200nm,例如,N型掺杂多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40的折射率范围为3.5-4.5。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钝化层50包括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钝化层50的厚度为70nm-120nm。例如,所述第二钝化层50为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具有低硅氮比,氮化硅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7~2.1,氮化硅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7、1.8、1.9、2.0或2.1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通过控制氮化硅层的折射率,使得其具有低硅氮比,形成的第二钝化层50在金属化处理时能够降低接触电阻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接触电阻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钝化层50为层叠设置的氮化硅层与氧化硅层或层叠设置的氮化硅层与氮氧化硅层时,氮化硅层位于掺杂导电层的表面,氧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位于氮化硅层的表面。
进一步地,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一电极60与第二电极70,第一电极60穿过第一钝化层20与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的P型掺杂层(例如,掺硼扩散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电极70穿过第二钝化层50与掺杂导电层40形成欧姆接触,掺杂导电层40与隧穿氧化层30组成钝化接触结构。所述第一电极60以及第二电极70可以通过涂敷在第一钝化层以及第二钝化层表面的金属导电浆料烧结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60或第二电极70的材料包括银、铝、铜、镍等金属材料。
对于如图1所示形成的太阳能电池,即,在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形成金字塔状微结构的第二纹理结构,在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形成非金字塔状的微结构的第一纹理结构,在所述第二纹理结构上形成匹配的第一钝化层20(例如,氧化铝层和氮化硅层的叠层钝化结构),在所述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匹配的隧穿氧化层30、掺杂导电层40以及第二钝化层50(例如,氮化硅层),所述太阳能电池结构具有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串。
如图7a及图7b所示,光伏组件包括第一盖板1、第一封装胶层2、太阳能电池串3、第二封装胶层4和第二盖板5。
其中,太阳能电池串3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如图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之间通过导电带(图未示)连接。太阳能电池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部分层叠,也可以是拼接。
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5可以为透明或不透明的盖板,例如玻璃盖板、塑料盖板。
第一封装胶层2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1、电池片3接触贴合,第二封装胶层4的两侧分别与第二盖板1、电池片3接触贴合。其中,第一封装胶层2、第二封装胶层4分别可以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胶膜、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POE)胶膜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胶膜。
光伏组件还可以采用侧边全包围式封装,即采用封装胶带对光伏组件的侧边完全包覆封装,以防止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发生层压偏移的现象。
进一步地,光伏组件(图7b所示的光伏组件100)还包括封边部件6,该封边部件6固定封装于光伏组件的部分边缘。如图7b所示,该封边部件6固定封装于光伏组件上的靠近拐角处的边缘。该封边部件6可以为耐高温胶带。该耐高温胶带具有较优异的耐高温特性,在层压过程中不会发生分解或脱落,能够保证对光伏组件的可靠封装。其中,耐高温胶带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二盖板5和第一盖板1。该耐高温胶带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盖板5和第一盖板1粘接,而其中部能够实现对光伏组件的侧边的限位,防止光伏组件在层压过程中发生层压偏移。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太阳能电池,如图8所示,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处理,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二纹理结构,第二纹理结构可以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
步骤S20,对制绒后的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层;
步骤S30,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后表面形成第一纹理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其中,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
步骤S40,在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隧穿氧化层;
步骤S50,在隧穿氧化层表面沉积形成多晶硅层,并对多晶硅层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导电层,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步骤S60,在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一钝化层;以及
步骤S70,在掺杂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钝化层。
在上述方案中,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前后表面形成不同形貌的纹理结构,在前表面形成金字塔状纹理结构以及在后表面形成非金字塔纹理结构,可以使得形成的电池具有不同层次的陷光结构,增加光的有效接触面积,而且,对于形成在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将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控制在2μm以内,有利于减少隧穿氧化层中的孔洞密度(pinhole)进而提升隧穿氧化层的致密度和均匀性,并进一步抑制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以下具体介绍本方案:
步骤S10,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处理,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二纹理结构,第二纹理结构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
半导体衬底可以为晶体硅衬底(硅衬底),例如为多晶硅衬底、单晶硅衬底、微晶硅衬底或碳化硅衬底中的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半导体衬底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为N型晶体硅衬底(或硅片),半导体衬底的厚度为60um~240um,具体可以是60um、80um、90um、100um、120um、150um、200um或240um等,在此不做限定。半导体衬底的掺杂元素可以是磷、氮等。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对于制绒的具体操作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可以选用不限于湿法制绒工艺对N型衬底进行制绒,当N型半导体衬底为N型单晶硅衬底时,可以采用碱性溶液例如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制绒,由于NaOH溶液的腐蚀具有各向异性,从而可以制备得到金字塔状微结构。
如图2所示,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具有第二纹理结构11,第二纹理结构11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111。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可以是四面体、近似四面体、五面体、近似五面体等结构。金字塔状微结构111可以通过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工艺来形成。制绒工艺的方式可以是化学刻蚀、激光刻蚀、机械法、等离子刻蚀等。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使在丝网印刷金属浆料形成电极时可以更好地填充于所述微结构中,获得更优异的电极接触,能够有效降低电池串联电阻,提高填充因子。
步骤S20,对制绒后的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层。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当半导体衬底10为N型衬底时,可以采用高温扩散、浆料掺杂或者离子注入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工艺在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P型掺杂层,以便在所述半导体衬底10中形成PN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型掺杂层为掺硼扩散层。掺硼扩散层是利用硼源通过扩散工艺使硼原子扩散到前表面一定深度而形成的P型掺杂层(即,P+层)。例如,硼源可以是液态三溴化硼。硼扩散处理的衬底的微晶硅相转变为多晶硅相。由于半导体衬底表面具有较高浓度的硼,通常会形成硼硅玻璃层(BSG)。
进一步地,在步骤S30,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之前,方法还包括:
用配制好的混合酸去除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硼硅玻璃层,混合酸包括质量分数为0.1%~10%的氢氟酸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的硫酸溶液与25%~50%的硝酸溶液;
将酸洗后的半导体衬底后表面进行水洗、烘干处理。
可以理解地,在硼扩散处理时,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会绕镀形成部分硼硅玻璃,需要去除这部分的硼硅玻璃。需要说明的是在酸洗后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会出现多孔结构。
具体地,酸洗时间为10s~180s,酸洗温度为7℃~20℃,即在常温状态下对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硼硅玻璃进行酸洗去除,露出半导体衬底本体。
步骤S30,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得半导体衬底后表面形成第一纹理结构。
具体地,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碱溶液清洗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去除多孔硅;
再采用喷淋方式将碱溶液的微液滴滴至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再用质量分数为5%~10%的氢氟酸进行预清洗;
采用抛光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温度为70℃~80℃,抛光时间<260s,其中,抛光液包括质量分数为1%~15%的NaOH、质量分数为1%~15%的KOH及质量分数为0.5%~2.5%的添加剂;
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的氢氧化钾与质量分数为15%~40%的双氧水的混合液对刻蚀液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去除;
对抛光后的半导体衬底进行水洗、烘干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进行后表面抛光处理时,需要对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硼硅玻璃层进行保护,比如通过掩模保护硼硅玻璃层。
在具体实施例中,由于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硼浓度较低,采用碱溶液进行蚀刻,可以有效提高蚀刻效率。碱溶液中含有有机碱和/或无机碱,无机碱可以是NaOH、KOH、Ga(OH)2、NH3.H2O,有机碱可以是三乙胺、硝基苯酚、吡啶、奎宁、秋水仙素等。抛光液中的添加剂可以是由磺酸钠、马来酸酐、烷基糖苷等组成的缓冲液。
抛光温度具体可以是70℃、72℃、74℃、75℃、78℃、79℃、80℃等,抛光时间可以是250s、240s、230s、220s、200s、180s、160s、140s、120s、100s、80s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衬底的抛光减重小于0.3g。
通过控制抛光时间与抛光温度,可以调整抛光后的第一纹理结构中的子结构的形状,使得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中,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从而增加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粗糙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热风干燥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形成包括非金字塔状微结构的第一纹理结构。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12的电镜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纹理结构12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121。
图4a为示例的部分堆叠的三层第一子结构的示意图,图4b为示例的部分堆叠的两层第一子结构的示意图。
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121,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小于等于2μm,具体可以是2μm、1.8μm、1.5μm、1.2μm、1.1μm、1.0μm、0.8μm、0.5μm、0.3μm、0.2μm或0.1μm等。当距离H超过2μm,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过大,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越大,则不利于形成高致密度和高均匀性的隧穿氧化层,进而影响隧穿氧化层30的隧穿和钝化效果;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过小,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厚度越小,则不利于与电极浆料的接触。优选地,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在0.3μm~1.2μm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叠层设置的三层第一子结构时,任意一层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与相邻一层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H小于等于2μm。
可以理解地,控制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b的距离小于等于2μm,可以使得第一纹理结构的粗糙度控制在所需范围内,有利于提高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形成的隧穿氧化层性能更好,并进一步抑制磷扩散导致的局部磷浓度偏高,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121a的一维尺寸L小于等于45μm,可选地,所述一维尺寸L在2μm~45μm内。这里,所述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L具体可以是表面的长、宽、对角线长度、圆形的直径等,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维尺寸可以是指在衬底后表面的预设范围区域内,多个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的平均值。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平均一维尺寸具体可以是2μm、5μm、8μm、12μm、15μm、18μm、20μm、25μm、28μm、30μm、35μm、40μm、42μm、40μm或45μm等。优选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平均一维尺寸在10μm~15μm内。
在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纹理结构还包括邻接非堆叠排布的两个或多个第二子结构122,远离所述后表面的所述第二子结构122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L小于等于45μm。可选地,所述第一子结构122的一维尺寸L在2μm~45μm内,具体可以是2μm、5μm、8μm、12μm、15μm、18μm、20μm、25μm、28μm、30μm、32μm、35μm或45μm等。
区别于前表面的典型金字塔状微结构,后表面的所述第一子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所述多边形平面的形状包括菱形、方形、梯形、近似菱形、近似方形、近似梯形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的制造过程中,所述第一子结构或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形貌呈现不规则的多边形平面,但总体呈现出近似于菱形、方形、梯形的形貌特征。
步骤S40,在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隧穿氧化层。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臭氧氧化法、高温热氧化法、硝酸氧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后表面刻蚀之后进行处理,形成隧穿氧化层30。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变温式工艺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沉积形成隧穿氧化层30。在沉积过程中,控制升温速率为0.5℃/min~3℃/min,沉积温度为560℃~620℃,沉积时间为3min~10min。
具体地,在沉积过程中,沉积温度可以是560℃、570℃、580℃、590℃、600℃、610℃、615℃或620℃等,沉积时间可以是3min、4min、5min、6min、7min、8min、9min或10min等,升温速率可以为0.5℃/min、0.8℃/min、1.0℃/min、1.2℃/min、1.5℃/min、2.0℃/min、2.5℃/min或3℃/min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
优选地,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沉积形成隧穿氧化层30,可以减少后续高温掺杂处理时较薄的隧穿氧化层30局部掺杂浓度过高的影响,降低开路电压的波动,通过变温式工艺以及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形成的隧穿氧化层30,可以使得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高4mV至6mV。
隧穿氧化层30可以是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氧化铪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层叠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隧穿氧化层30也可以是含氧氮化硅层、含氧碳化硅层等。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2nm。具体地,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0.9nm、1.0nm、1.2nm、1.4nm、1.6nm、1.8nm或2nm等。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是指隧穿氧化层相对于形成面上的厚度。在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可以通过将子结构的斜面的法线方向作为厚度方向,进行截面观察并计算得到。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过大,不利于降低隧穿氧化层的接触电阻。通过控制隧穿氧化层的厚度,可以抑制接触电阻引起的填充因子的降低。
具体地,隧穿氧化层30的带隙宽度>3.0eV,载流子通过热发射一般难以传输通过隧穿氧化层30,但是由于隧穿氧化层30很薄,载流子可以通过隧穿效应穿过隧穿氧化层30,因此厚度在0.8nm~2nm内的隧穿氧化层对多数载流子的传输没有阻碍。随着隧穿氧化层的厚度逐渐增大时,多数载流子的隧穿效应受到影响,载流子难以传输通过隧穿氧化层30,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会逐渐下降。隧穿氧化层的厚度过小时,无法起到钝化作用。优选地,隧穿氧化层30为氧化硅层,隧穿氧化层30的厚度为0.8nm~1.5nm。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如图6所示,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D1小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厚度D2。具体地,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所述最外侧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之间的厚度差(D2-D1)小于等于0.15nm。厚度差具体可以是0.14nm、0.13nm、0.12nm、0.11nm、0.10nm、0.09nm、0.08nm、0.07nm、0.06nm、0.05nm、0.04nm等。当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最外侧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形成的隧穿氧化层过大时,隧穿氧化层的厚度均匀性差,太阳能电池的电流密度容易受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开压电路下降。
步骤S50,在隧穿氧化层表面沉积形成多晶硅层,并对多晶硅层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导电层,掺杂导电层的导电类型与半导体衬底的导电类型相同。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原子层沉积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沉积在隧穿氧化层的表面沉积形成多晶硅层。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是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或常压化学气相淀积法。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隧穿氧化层与多晶硅层的沉积以及多晶硅层的掺杂均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中形成。
具体步骤包括:
首先,将碱抛光后的半导体衬底置于沉积设备中,通入20L至60L的氧源(例如可以是氧气、一氧化二氮、臭氧),按照升温速率为0.5℃/min~3℃/min将沉积设备内的温度加热至560℃~620℃,沉积时间为3min~10min,形成隧穿氧化层30;
通氧结束后,进行恒温阶段,然后通入适量硅烷气体,形成多晶硅层;
最后,对多晶硅层进行原位掺杂,形成掺杂导电层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掺杂导电层40可以是掺杂多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40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隧穿氧化层30的表面沉积形成微晶硅层或非晶硅层,并进行原位掺杂,形成掺杂微晶硅层或掺杂非晶硅层,即掺杂导电层40。
当半导体衬底10为N型单晶硅衬底,掺杂导电层40为N型掺杂多晶硅层、N型掺杂微晶硅层或N型掺杂非晶硅层,掺杂元素可以是磷等N型掺杂元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掺杂导电层40的厚度范围为60nm-200nm,例如,N型掺杂多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40的折射率范围为3.5-4.5。
在步骤S50之后,并在步骤S60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
在沉积原位掺杂的多晶硅层之后进行了高温退火处理和清洗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高温退火处理和清洗处理的具体操作方式不作限定。示例性的,该高温退火处理所处理的是沉积的多晶硅层,能使得多晶硅层更好的结晶,退火的温度范围可以为700℃~1000℃。
通过高温退火处理,使得扩散五价的磷原子形成掺杂多晶硅层,退火处理后,晶体硅的微晶硅相转变为多晶硅相,磷沉积在半导体衬底表面形成磷硅玻璃(PSG)。
清洗处理是为了去除在磷掺杂过程中形成的磷硅玻璃层(PSG)。可以理解地,在磷扩散时,由于半导体衬底表面具有较高浓度的磷,通常会形成磷硅玻璃层(PSG),这层磷硅玻璃层具有金属吸杂作用,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正常工作,需要去除。
在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将半导体衬底后表面朝下置于链式酸洗设备(链式设备带速为1.0m/min~2.0m/min,半导体衬底进入酸槽,刻蚀掉后表面磷扩散形成的磷硅玻璃层(PSG)。酸槽内设有配制好的混合酸,混合酸包括质量浓度为2%~10%的氢氟酸溶液与质量浓度为2%~10%的盐酸溶液,酸洗温度为15℃~25℃,酸洗时间约为30s~60s,半导体衬底前表面有水膜覆盖,且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硼硅玻璃层(BSG)也可以作为保护层,在去磷硅玻璃层(PSG)过程中,避免半导体衬底前表面与混合酸反应。
需要说明的是,酸洗后需要进行水洗,水洗时间为10~20s,水洗温度可以为15℃~25℃;当然,水洗之后还可以对半导体衬底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S60,在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一钝化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第一钝化层20,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例如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钝化层20的具体实施方式不作限定。
第一钝化层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氮化硅层、氮氧化硅层、氧化硅层等单层或叠层结构。当然,第一钝化层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钝化层,本申请对于第一钝化层的具体材质不作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钝化层还可以为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叠层等。上述第一钝化层能够对半导体衬底产生良好的钝化效果,有助于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步骤S70,在掺杂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钝化层。
可以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第二钝化层50,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例如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二钝化层50的具体实施方式不作限定。
作为本申请可选的技术方案,第二钝化层50包括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钝化层50的厚度为70nm-120nm。例如,所述第二钝化层50为氮化硅层,所述氮化硅层具有低硅氮比,氮化硅层的折射率范围为1.7~2.1,氮化硅层的折射率可以为1.7、1.8、1.9、2.0或2.1等,当然也可以是上述范围内的其他值,在此不做限定。通过控制氮化硅层的折射率,使得其具有低硅氮比,形成的第二钝化层50在金属化处理时能够降低接触电阻率,从而进一步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接触电阻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钝化层50为层叠设置的氮化硅层与氧化硅层或层叠设置的氮化硅层与氮氧化硅层时,氮化硅层位于掺杂导电层的表面,氧化硅层或氮氧化硅层位于氮化硅层的表面。
进一步地,在步骤S70之后,方法还包括:
对半导体衬底进行丝网印刷并烧结形成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还包括第一电极60与第二电极70,第一电极60穿过第一钝化层20与半导体衬底10的前表面的P型掺杂层(例如,掺硼扩散层)形成欧姆接触,第二电极70穿过第二钝化层50与掺杂导电层40形成欧姆接触,掺杂导电层40与隧穿氧化层30组成钝化接触结构。所述第一电极60以及第二电极70可以通过涂敷在第一钝化层以及第二钝化层表面的金属导电浆料烧结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60或第二电极70的材料包括银、铝、铜、镍等金属材料。
下面根据上述方法制备得到太阳能电池实施例1至13,以及对比例1至4,具体工艺参数见表1所示:
Figure BDA0003195945200000231
表2.太阳能电池的相关制备工艺参数
Figure BDA0003195945200000241
表3.太阳能电池的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195945200000242
根据实施例1至实施例13可知,通过将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的子结构的距离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可以保障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粗糙度在合适的范围,有利于提高形成于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形成的隧穿氧化层性能更好,并进一步抑制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可以有效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对比例1的太阳能电池中的第一纹理结构中,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大于2um,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越小,沉积形成的隧穿氧化层越厚,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下降,导致形成于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接触电阻率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增大,导致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也随之下降。
对比例2的太阳能电池在制绒后未经过碱抛光处理,后表面为金字塔状微结构,沉积在金字塔状微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的均匀性下降,容易导致形成于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接触电阻率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增大,导致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下降,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也随之下降。
对比例3的太阳能电池虽然通过第一纹理结构的子结构的处理,可以抑制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但是由于采用高硅氮比的氮化硅层,在金属化处理过程中,接触电阻率难以进一步下降。相比于实施例1,采用控制半导体衬底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中的子结构的距离以及控制第二钝化层的折射率,两者协同作用,可以更好地降低接触电阻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及光电转换效率。
对比例4的太阳能电池虽然通过第一纹理结构的子结构的处理,可以抑制掺杂导电层的局部掺杂浓度偏高,但是由于采用整体折射率较低的氧化铝层和氮化硅层作为第一钝化层,在金属化处理过程中,接触电阻率升高。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
半导体衬底,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具有第一纹理结构;
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的第一钝化层;
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的隧穿氧化层;
位于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掺杂导电层,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以及
位于所述掺杂导电层表面的第二钝化层,
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呈现出非金字塔状微结构形貌,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
所述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
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为2μm以下,
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为45μm以下,平均一维尺寸为10μm~15μm,其中,所述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包括顶部表面的长、顶部表面的宽、顶部表面的对角线长度、顶部表面的直径中的任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具有第二纹理结构,所述第二纹理结构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包括远离所述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顶部及靠近所述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的底部,在远离所述前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前表面的方向上,所述金字塔状微结构的顶部与底部的距离小于等于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在0.3μm~1.2μm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选自菱形、方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小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侧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与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侧部表面上的隧穿氧化层之间的厚度差小于等于0.15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纹理结构还包括非堆叠排布的两个或多个第二子结构,所述两个或多个第二子结构之间相互邻接,远离所述后表面的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小于等于45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选自菱形、方形、梯形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隧穿氧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及氧化铪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0.8nm~2nm。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二钝化层包括氮化硅层、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钝化层的厚度为70nm-120n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钝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氮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为N型单晶硅衬底,所述掺杂导电层为N型掺杂多晶硅层、N型掺杂微晶硅层或N型掺杂非晶硅层,所述掺杂导电层的厚度为60nm-200nm。
14.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串,所述太阳能电池串包括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
15.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对半导体衬底进行制绒处理,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二纹理结构,所述第二纹理结构包括金字塔状微结构;
对制绒后的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层;
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使得在所述半导体衬底后表面形成第一纹理结构;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形成隧穿氧化层;
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沉积形成多晶硅层,并对所述多晶硅层进行掺杂处理,形成掺杂导电层,所述掺杂导电层与所述半导体衬底具有相同导电类型的掺杂元素;
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前表面形成第一钝化层;以及
在所述掺杂导电层表面形成第二钝化层,
所述第一纹理结构呈现出非金字塔状微结构形貌,包括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
所述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为多边形平面,
对于所述至少部分堆叠的两个或多个第一子结构,在远离所述后表面且垂直于所述后表面的方向上,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距离为2μm以下,
所述最外侧第一子结构的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为45μm以下,平均一维尺寸为10μm~15μm,其中,所述顶部表面的一维尺寸包括顶部表面的长、顶部表面的宽、顶部表面的对角线长度、顶部表面的直径中的任一种。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碱溶液对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处理,包括:
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碱溶液清洗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去除多孔硅;
采用喷淋方式将所述碱溶液的微液滴滴至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再用质量分数为5%~10%的氢氟酸进行预清洗;
采用抛光液对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进行抛光,抛光温度为70℃~80℃,抛光时间<260s,其中,所述抛光液包括质量分数为1%~15%的NaOH、质量分数为1%~15%的KOH及质量分数为0.5%~2.5%的添加剂;
采用质量分数为5%~15%的氢氧化钾与质量分数为15%~40%的双氧水的混合液对所述抛光液中的有机成分进行去除;
对抛光后的半导体衬底进行水洗、烘干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形成隧穿氧化层的步骤满足以下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1)采用变温式工艺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所述半导体衬底的后表面的第一纹理结构上沉积形成所述隧穿氧化层;
(2)在沉积形成所述隧穿氧化层过程中,控制升温速率为0.5℃/min~3℃/min,沉积温度为560℃~620℃,沉积时间为3min~10min;
(3)所述隧穿氧化层的沉积温度低于所述多晶硅层的沉积温度;
(4)所述隧穿氧化层包括氧化硅层、氧化铝层、氮氧化硅层、氧化钼层及氧化铪层中的至少一种;
(5)所述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0.8nm~2nm。
CN202110895225.8A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Active CN1150205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29358.2A CN115528121A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02110895225.8A CN115020503B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JP2021137285A JP7082235B1 (ja) 2021-08-04 2021-08-25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7/459,689 US11581454B1 (en) 2021-08-04 2021-08-27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AU2021225144A AU2021225144B1 (en) 2021-08-04 2021-08-30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EP21194044.0A EP4131425A1 (en) 2021-08-04 2021-08-31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22084397A JP7174188B1 (ja) 2021-08-04 2022-05-24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AU2022206802A AU2022206802B2 (en) 2021-08-04 2022-07-22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US17/964,190 US11824136B2 (en) 2021-08-04 2022-10-12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22176074A JP7331232B2 (ja) 2021-08-04 2022-11-02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8/071,430 US11843071B2 (en) 2021-08-04 2022-11-29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AU2022283784A AU2022283784B2 (en) 2021-08-04 2022-12-09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US18/132,796 US11929449B2 (en) 2021-08-04 2023-04-10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23129723A JP2023159201A (ja) 2021-08-04 2023-08-09 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8/367,235 US20240006550A1 (en) 2021-08-04 2023-09-12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AU2023278001A AU2023278001A1 (en) 2021-08-04 2023-12-05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5225.8A CN115020503B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9358.2A Division CN115528121A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20503A CN115020503A (zh) 2022-09-06
CN115020503B true CN115020503B (zh) 2023-03-24

Family

ID=775640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95225.8A Active CN115020503B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202211229358.2A Pending CN115528121A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29358.2A Pending CN115528121A (zh) 2021-08-04 2021-08-04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1581454B1 (zh)
EP (1) EP4131425A1 (zh)
JP (4) JP7082235B1 (zh)
CN (2) CN115020503B (zh)
AU (4) AU2021225144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22056A (zh) * 2022-05-26 2023-09-08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6722054A (zh) 2022-06-10 2023-09-08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5224137B (zh) * 2022-06-21 2023-09-15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半导体衬底及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
CN117712199A (zh) 2022-09-08 2024-03-15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7238987A (zh) * 2022-09-08 2023-12-15 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5377252B (zh) * 2022-10-24 2023-01-13 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pecvd法生长多晶硅表面爆膜的方法
CN116844937B (zh) * 2023-06-30 2024-04-09 淮安捷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硅片的rca清洗方法
CN117059681B (zh) * 2023-10-09 2024-03-29 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光伏组件
CN117153911A (zh) * 2023-10-26 2023-12-01 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6488A (en) 1991-12-27 1994-10-18 Rudolf Hezel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JP2004273829A (ja) * 2003-03-10 2004-09-30 Sharp Corp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00013649A (ko) 2008-07-31 2010-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전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NL2003390C2 (en) 2009-08-25 2011-02-28 Stichting Energie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olar cell.
JP5297543B2 (ja) 2011-03-30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テクスチャ形成面を有するシリコン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25012B1 (ko) * 2012-03-21 2013-11-04 삼성코닝정밀소재 주식회사 광전지 모듈용 커버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광전지 모듈
US9054255B2 (en) * 2012-03-23 2015-06-09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 having an emitter region with wide bandgap semiconductor material
KR101831405B1 (ko) 2012-03-28 2018-02-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CN102683439A (zh) * 2012-05-04 2012-09-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抗反射结构、其制法以及包含其的太阳能电池
WO2013186945A1 (ja) 2012-06-13 2013-12-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162487A1 (en) * 2013-09-16 2015-06-11 Solexel, Inc. Aluminum oxide passivation for solar cells
US9891100B2 (en) * 2013-10-10 2018-02-13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light sensor package with diffuser for reduced light sensor directionality
WO2015122257A1 (ja) 2014-02-13 2015-08-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JP6613252B2 (ja) * 2015-02-09 2019-1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
KR102600379B1 (ko) * 2015-12-21 2023-11-10 상라오 징코 솔라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태양 전지와 그 제조 방법
CN105826405A (zh) * 2016-05-17 2016-08-03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 一种单晶硅双面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US20180018295A1 (en) 2016-07-18 2018-01-18 I/O Interconnect, Lt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exchanging device-to-host interface direction for usb type-c connections
KR101942783B1 (ko) * 2016-11-23 2019-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600449B1 (ko) 2016-12-22 2023-11-10 상라오 징코 솔라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119969A (ko) 2017-04-26 2018-1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514785B1 (ko) * 2017-05-19 2023-03-29 상라오 징코 솔라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태양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90058017A (ko) * 2017-11-21 2019-05-29 국방과학연구소 질화물계 반도체 수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9545880A (zh) * 2019-01-21 2019-03-29 淮海工学院 一种单晶硅基类倒金字塔绒面结构背钝化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31596A (zh) 2019-10-31 2020-03-27 泰州中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vd技术制备钝化接触结构的方法
CN111180538A (zh) * 2019-12-31 2020-05-19 中威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金字塔叠加结构的单晶硅片及制备方法
CN111628049A (zh) 2020-06-11 2020-09-04 常州时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空穴局部钝化接触的方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2750903U (zh) 2020-10-15 2021-03-19 嘉兴阿特斯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
CN112599615B (zh) 2021-03-05 2021-08-06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面铝浆电极的N型Topcon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59201A (ja) 2023-10-31
JP7174188B1 (ja) 2022-11-17
AU2021225144B1 (en) 2022-06-23
US11929449B2 (en) 2024-03-12
US11824136B2 (en) 2023-11-21
AU2022206802A1 (en) 2022-08-18
AU2022206802B2 (en) 2022-12-01
JP7331232B2 (ja) 2023-08-22
CN115528121A (zh) 2022-12-27
AU2022283784A1 (en) 2023-02-02
US20230246116A1 (en) 2023-08-03
US11581454B1 (en) 2023-02-14
JP7082235B1 (ja) 2022-06-07
CN115020503A (zh) 2022-09-06
AU2022283784B2 (en) 2023-11-16
JP2023024428A (ja) 2023-02-16
JP2023024274A (ja) 2023-02-16
JP2023024204A (ja) 2023-02-16
EP4131425A1 (en) 2023-02-08
US20230050761A1 (en) 2023-02-16
AU2023278001A1 (en) 2023-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020503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3540269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JP4540447B2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21213168A1 (zh) 一种具有圆角金字塔结构的单晶硅片及制备方法
CN113421949B (zh)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CN111933752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92743A (zh)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系统
US20240006550A1 (en)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CN114784142A (zh) P型背接触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71311B (zh) 一种异质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7691000A (zh) 一种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太阳电池及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