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11075A -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11075A
CN115011075A CN202210823646.4A CN202210823646A CN115011075A CN 115011075 A CN115011075 A CN 115011075A CN 202210823646 A CN202210823646 A CN 202210823646A CN 115011075 A CN115011075 A CN 115011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epoxy resin
waterborne
grouting material
s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236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丹
王�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82364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110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011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110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poxy Res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计,在70℃下的条件下,用亲水性聚醚多元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制备水性聚氨酯预聚体,随后再加入水性环氧和nano‑SiO2,得到注浆液,经预聚、固化后得到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本文采用的水性聚氨酯和水性环氧树脂能有效的形成网络互穿结构,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一定的微膨胀性,且都为亲水性树脂,对环境也十分友好。此外,nano‑SiO2尺寸范围在1‑100nm,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三维网状结构,表面存在大量的不饱和键,易与树脂基体形成氢键和化学键,有效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由此制备的高性能灌浆材料,可更有效的应对各类使用环境。

Description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背景技术
水性聚氨酯(WPU)作为一种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不仅克服了传统的溶剂型聚氨酯固含量低(一般为15%~30%)、使用过程中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缺陷,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使用大量有机溶剂而造成的极大浪费。由于水性聚氨酯具有无污染、不易燃烧、安全可靠、机械性能优良、相容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而且有些水性聚氨酯具有一定的微膨胀效应,使其在涂料、胶黏剂、织物涂层与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纸张表面处理剂、纤维表面处理剂和灌浆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水性环氧树脂是指整个体系以微粒、液体或者胶体的状态存在,与一般的溶剂型环氧树脂相比,具有低挥发性、无毒、安全、气味小和运输储存安全等优势,更符合环保发展要求。这种水性环氧树脂由于没有添加有机溶剂,可以做到零VOC排放。环氧树脂由于强度高、耐腐蚀性好、耐磨性好、绝缘性能优异,但是环氧树脂固化后会有明显的尺寸收缩,限制了其某些方面的应用,
水性聚氨酯采用特定含量的异氰酸酯封端,可以具有微膨胀效应,能很好的解决单一环氧树脂灌浆料带来的收缩率,但是聚氨酯浆料作为单一材料应用于加固领域时内部反应放热量大、热传导差,使得材料内部的温度急剧升高,容易引起材料内部碳化、冒烟、明火等严重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机纳米粒子改性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无机纳米粒子如nano-SiO2,nano-TiO2,nano-MMT等改性聚氨酯均已有报道。但相比于其他纳米粒子,nano-SiO2制备工艺简单、来源广、成本低,应用优势突出。 nano-SiO2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效应、较大的比表面积、三维网状结构,表面有大量的不饱和键,易与树脂基体形成氢键和化学键,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高,在有机-无机相界面形成氢键和化学键可以改善无机粒子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可阻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一种新型的聚合物共混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以网络形式组成。在两种聚合物具有良好相容性的前提下,由于其刚性分子段的强极性,它们通过物理纠缠结合在一起,使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形成稳定的结合体,使其在性能上具有协同作用,从而可以很好的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接枝IPN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链之间偶尔存在一个共价键(化学交联)点。高分子聚合物形成的IPN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选择原材料、改变组分的比例和提高加工工艺来调整。目前,IPN结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本专利采用水性聚氨酯和水性环氧可有效形成IPN结构,显著增强材料的各项性能,而且添加合适的无机粒子可以进一步强化IPN结构。
半个多世纪以来,高分子化学灌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大部分常用的化学灌浆品种在我国已经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但由于土木工程的复杂和多样化,对化学灌浆材料还有特殊要求。环氧树脂和聚氨酯在一定化学条件下可以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且具有一定的微膨胀效应,nano-SiO2的加入可进一步增强IPN结从而加强灌浆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水性、耐热性。周应先等采用分步法制备了接枝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结构,其热稳定性明显优于非接支聚合物。贾金荣等采用顺序聚合法制备了蓖麻油型聚氨酯/环氧树脂,可应用于胶粘剂领域。陈建兵等使用两种不同环氧当量的环氧树脂改性水性聚氨酯。Chao等利用三丙醇为交联剂,制备了羟基封端的聚氨酯与环氧形成互穿网络结构。杨元龙等制备水性聚氨酯与环氧共混形成互穿网络结构。但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和纳米粒子的共混灌浆材料还没有报道过。
发明内容
针对单一的环氧树脂的收缩性,缺乏柔顺性,聚氨酯浆料作为单一材料应用于加固领域时内部反应放热量大、热传导差以及环保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本发明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单一环氧树脂或者聚氨酯灌浆材料的缺点以及环保问题。单一的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具有一定的收缩性、韧性差、脆性大等缺点,但是聚氨酯具有回弹性、力学性能好、一定的柔顺性,如果将其共混可以很好的弥补各自的缺点,并保留自身的优点。而且各自采用水溶性树脂,更加环保,加入nano-SiO2可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各项性能。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水性聚氨酯和水性环氧树脂比例为质量比,研究了不同比例的性能。
所述水性聚氨酯是异氰酸酯封端的聚氨酯,-OH/-NCO的物质的量比为1:1.5-1:2。
进一步的水性聚氨酯为乳白色的均匀液体,固含量为50%,粘度在700-900mpa.s之间,环氧当量435-500g/eq。
进一步的nano-SiO2是一种无机纳米材料,尺寸范围在1~100nm,具有对抗紫外线的光学性能,能提高其他材料抗老化、强度和耐化学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具体包括步骤如下:
1、称取一定量的亲水性聚醚多元醇在140℃下真空干燥2h,真空度为0.09-0.1MPa。
2、将干燥完的聚丙二醇移入装有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再按比例加入甲苯-二异氰酸酯,在机械搅拌和70℃的条件下反应3h,得到水性聚氨酯预聚体。
3、将上一步得到的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和水性环氧树脂按预先设置好的比例混合,加入催化剂,在70℃下反应3h,最终得到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IPN乳液。
4、将上一步得到的IPN乳液在一定温度下加入一定质量比的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即得到最后的灌浆液。
5、将上一步得到的混合乳液加入糠醛溶液,作为A组分,T31/低分子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和DMP-30作为B组分,将A、B两个组分混合均匀,即得到最终的灌浆材料在室温固化7d成形。
进一步的T31/低分子聚酰胺650#为EP的50%,丙酮/糠醛为EP的40%,DMP-30 为EP的2%。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发明采用水性聚氨酯和水性环氧作为树脂基体,加入纳米二氧化硅制备高分子灌浆材料。在保留水性聚氨酯浆料优良综合性能的基础上,通过纳米粒子、IPN结构协同改性,达到降低收缩率和材料成本,提高力学、热性能的目的,突破了水性聚氨酯作为浆料性能上的瓶颈,为化学浆料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nano-SiO2的可控制备和分散性问题,本项目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对聚硅酸进行调控,制备粒径和形貌可控的nano-SiO2溶胶,并利用原位合成反应,在有机/无机相界面形成化学键或氢键,进而增强nano-SiO2与聚氨酯相容性,有效阻止nano-SiO2团聚。同时,都采用水溶性树脂,能完全避免给环境带来的危害。此外,这类灌浆材料具有较长的初凝时间和较短的固化时间,拥有更好的灌浆能力,固化后的粘结强度、抗弯强度、抗冲强度、拉伸强度符合国家标准。所以,本发明涉及的灌浆材料在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的同时,对环境也是非常友好。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4个实施例的拉伸强度折线图。
图2为本发明4个实施例的冲击强度折线图。
图3为本发明4个实施例的粘结强度折线图。
图4为本发明有无nano-SiO2及其含量对材料粘结强度的影响图。
图5为本发明有无nano-SiO2及其含量对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图。
图6为本发明WPU与EP不同比例的IPN结构的SEM扫描图。
图7为本发明WPU与EP不同比例的IPN结构的AFM表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称取100g亲水性聚醚多元醇在140℃下真空干燥2h,将干燥过后的聚醚多元醇冷却至室温,加入三颈烧瓶中,然后加入15.66gTDI,搅拌均匀,再升温至70℃,在机械搅拌的条件下,反应2h,得到PU预聚体。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称取1040.94g水性环氧树脂和步骤(1)中得到PU预聚体共混,并加入5.78g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三颈烧瓶中70℃下,再次反应3h。
(3)nano-SiO2的制备:将计量的硅酸钠与水混合均匀,调节pH至4,制备出 nano-SiO2水溶胶。
(4)称取115.66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208.19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260.24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208.19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21.82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比较例1
(1)称取100g水性环氧树脂。
(2)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3)称取10g的nano-SiO2加入EP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 EP-nano-SiO2注浆乳液。
(4)称取20.00g的糠醛和第(3)步得到的EP-nano-SiO2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25.00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20.00g, 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2.00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 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2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称取462.64g水性环氧树脂和步骤(1)中得到PU预聚体共混,并加入2.89g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三颈烧瓶中70℃下,再次反应3h。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57.83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3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称取269.87g水性环氧树脂和步骤(1)中得到PU预聚体共混,并加入1.93g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三颈烧瓶中70℃下,再次反应3h。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38.55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53.97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67.47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53.97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5.40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4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称取173.49g水性环氧树脂和步骤(1)中得到PU预聚体共混,并加入1.45g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在三颈烧瓶中70℃下,再次反应3h。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28.92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34.70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43.37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34.70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3.47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5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同实施例2。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28.92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6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同实施例2。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57.83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 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7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同实施例2。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86.75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实施例8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同实施例2。
(3)nano-SiO2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4)称取115.66g的nano-SiO2加入(2)步中得到的PU-EP乳液中,搅拌30min,直到混合均匀,最后得到PU-EP-nano-SiO2注浆乳液。
(5)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 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比较例2
(1)PU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2)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同实施例2。
(3)称取92.52g的糠醛和第(4)步得到的PU-EP-nano-SiO2复合乳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A组分;分别称取115.66g的T31和低分子量聚酰胺650#固化剂,丙酮92.52g,DMP-30(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9.25g,将它们混合搅拌均匀;最后将A、B两组分混合均匀,浇入模具中,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上述实施例中制备的材料的膨胀率(%)如表1所示。
表1 NCO含量为6%的PU混合不同质量比的EP样品的膨胀率
Figure RE-GDA0003789423780000081
测试结果表明:从图1中可以看出浆料的拉伸强度初始随环氧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环氧树脂含量为80%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与纯环氧对比,强度显著提高,说明随着环氧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中接枝互穿网络交联密度增大,当其受到拉伸应力时, IPN结构有助于应力传递,提高应力集中链的有效数量,链段运动使得两相界面越易形成锁环、穿插和缠结等作用,“强迫”两组分混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两种聚合物基体网络互穿程度,产生“协同效应”。但当环氧含量进一步增加时,材料的拉伸性能开始下降,这是因为当环氧含量过大时,环氧发生自聚并与聚氨酯发生相分离,两相之间的相畴尺寸变大,导致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下降。
图2中的冲击强度随环氧的増加也得到提高,这是由于聚氨酯分子链柔性较好,而环氧中环氧基团的刚性较强,当两种聚合物交联时,相互缠结,优势互补,产生了协同效应,但在IPN结构中充当分散相的环氧树脂含量超过一定值后,会与作为连续相的聚氨酯基体之间发生了严重的相分离,相容性下降,因而导致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冲击强度下降。复合材料的粘接性能也是先增加后减小,这是因为聚氨酯与环氧间形成的接枝IPN 结构有效的提高了两者的相容性,使环氧/聚氨酯复合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应力均匀分散,从而产生增韧的效果。
图3中的粘结强度也有显著提高,环氧的羟基与聚氨酯的-NCO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基,交联密度增大,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粘接强度,继续増加添加量后其粘接性能又开始下降,这是同样是由于继续增大环氧树脂含量,两相相容性下降造成的。
图4和图5抗压强度和粘结强度都随着二氧化硅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二氧化硅含量为10%时,粘结强度达到最大,与没有添加二氧化硅的对比例相比,粘结强度提高了两倍左右,抗压强度在二氧化硅含量15%时达到最大,与没有二氧化硅的对比例相比,抗压强度也有显著的提高,因为少量的二氧化硅不仅能作为聚氨酯和环氧树脂之间的连接剂,有效改善两个树脂间的相容性,还能增强复合体系网络互穿结构(IPN),从而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但是二氧化硅过多,材料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团聚,从而会大幅度的降低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6为实例1-实例4的SEM扫描图,图6a的PU与EP比例为4:6,b图为3:7, c图为2:8,d图为1:9,随着PU含量增加,韧性逐渐增加,这是因为PU具有一定的柔性,随着比例的变化,IPN结构也有一定的变化,比例为2:8时,材料的韧性最好,而且互穿网络结构也更密集。
图7为不同比例IPN结构的AFM图,a的PU与EP的比例为6:4,b为5:5,c 为4:6,d为3:7,e为2:8,f为1:9,从图中可以看出很好的形成了IPN结构,明亮区域是模量较低的PU相;较暗的区域是EP相,PU溶解在EP相中,有一定的相聚集,形成了海岛结构。EP相是连续的,PU相在EP基体中分散,形成亚微米尺寸的连续结构。其中与ab图相比,cde图中明暗相间最为明显,结果表明PU与EP的比例为4: 6、3:7、2:8时,能更好的形成IPN结构。
从表1的膨胀率数据得到PU含量的增加微膨胀性可以明显的改善,NCO的含量对材料微膨胀性有一定的促进左右,这主要是因为NCO可以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CO2,使材料具有微膨胀性。
本发明并不这是局限于实施例的内容。对于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所作的任何变化和更改,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包括40-10份水性聚氨酯、60-90份水性环氧树脂、5-20份nano-SiO2;所述WPU为水性聚氨酯,是由水性聚醚多元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通过本机聚合法合成;所述水性环氧树脂是MU-601;所述纳米二氧化硅简称为nano-SiO2,由硅酸钠水解制备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nano-SiO2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三维网状结构,其表面存在大量不饱和键,易与树脂基体形成氢键和化学键,因此,这类灌浆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环氧树脂是以水为溶剂,不含任何有机溶剂,以微粒、液滴或胶体的形式,分散在以水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具有低VOC含量和低毒性,适应环保要求;所述水性聚氨酯也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基团,含有少量的反应性的-NCO基团,含量在4%-7%左右,且具有微膨胀效应,显著减小高分子材料固化后带来的收缩率,主要靠分子内极性基团产生内聚力和黏附力进行固化,对环境十分友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其特征在于,水性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的质量比4:6-1: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其特征在于,nano-SiO2与水性聚氨酯-水性环氧的质量比为0.05-0.2。
6.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01按比例称取亲水性聚醚多元醇和甲苯二异氰酸酯,70℃下反应3h,获得水性聚氨酯预聚体。
S02按比例称取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聚氨酯预聚体共混反应,加入0.5%的催化剂,在70℃下反应3h,得到PU-EP IPN乳液。
S03将所述纳米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加入PU-EP IPN乳液,搅拌均匀,加入一定质量比的糠醛,得到灌浆料。
S04将一定质量比固化剂、丙酮、促进剂混合均匀,得到固化体系。
S05将灌浆料和固化体系混合,搅拌均匀,浇入模具,室温固化或者升温固化,得到最终的灌浆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化程序为室温固化7d或者60℃下固化2h。
CN202210823646.4A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Pending CN1150110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23646.4A CN115011075A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23646.4A CN115011075A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11075A true CN115011075A (zh) 2022-09-06

Family

ID=83081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23646.4A Pending CN115011075A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0110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25180B (zh) 一种氨基硅油改性的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1485819B2 (en) Elastomer material modified by a hybrid hard segment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11286004B (zh) 一种疏水性的聚氨酯防凝露气密封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TW201321425A (zh) 製備具有反應性官能基之水性聚胺酯及其奈米複合材料之方法
CN113429806A (zh) 一种橡胶填料用高分散改性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CN113481731B (zh) 聚碳酸酯型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用表面上浆剂及制备和应用
Chen et al. Fabrication of silane and nano-silica composite modified Bio-based WPU and its interfacial bonding mechanism with cementitious materials
Goswami et al. Study of mechanical and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inyl ester/polyurethane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based hybrid composites
CN111533880B (zh)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CN115011075A (zh) 一种纳米二氧化硅/wpu-水性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Nikje et al. Novel modified nanosilica-based on synthesized dipodal silan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rigid polyurethane foams
CN115368728B (zh) 一种聚合物复合填充块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74719A (zh) 热塑性环氧树脂及其应用和碳纤维用表面改性剂
CN111171271A (zh) 耐热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方法
Li et al.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sizing agent with excellent water resistance and thermal stability for improving the interfacial performance of carbon fibers/epoxy resin composites
CN113150345B (zh) 一种高强度耐湿聚氨酯模压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27367B (zh) 一种高热稳定性的硅藻土改性聚氯乙烯复合分离膜及制法
CN115029090A (zh) 一种高触变改性环氧树脂粘钢胶及其制备方法
Sun et al. 3-isocyanatopropyltriethoxysilane block-graft engineering tailoring carbon fiber surface to manipulate interface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polyamide 6 composites
CN100372890C (zh) 不饱和聚酯/聚氨酯/有机蒙脱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74496B (zh) 一种高强度低固化收缩率的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65242B (zh) 一种耐高温包覆胶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7701065B (zh) 一种水性聚氨酯油墨连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09959B (zh)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的高性能树脂增韧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43433A (zh) 一种用生物型固化剂制备的高强度环氧复合灌浆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