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87712A -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87712A
CN114987712A CN202210748610.4A CN202210748610A CN114987712A CN 114987712 A CN114987712 A CN 114987712A CN 202210748610 A CN202210748610 A CN 202210748610A CN 114987712 A CN114987712 A CN 114987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ck
component
assembly
shi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486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87712B (zh
Inventor
杨栋
陈斌
陶超
周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702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702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702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702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to CN2022107486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877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87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87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87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43/0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43/18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 or grounding; reducing collision dam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1Air-sea rescue devices, i.e. equipment carried by, and capable of being dropped from, an ai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9/00Life-saving in water
    • B63C9/02Lifeboats, life-raft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fe-sav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43/00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3B43/18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 or grounding; reducing collision damage
    • B63B2043/185Improving safety of vessels, e.g. damage contro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 or grounding; reducing collision damage using shock absorbing telescoping buff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包括上下布置的甲板组件和船底组件,船底组件顶面间隔安装多个向上贯穿甲板组件的导向锁止结构;通过导向锁止结构的锁止使得船底组件和甲板组件之间在上下相对移动或是相互锁紧贴合之间切换;船底组件为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位于甲板组件下方的船底组件内部布设有气囊组件;甲板组件底面和船底组件之间还共同间隔安装有多组缓冲吸能组件;船底组件和甲板组件之间通过导向锁止结构相互锁紧贴合时,气囊组件和缓冲吸能组件均处于受压状态;本发明的伞降快艇实现了结构上投放状态与固定状态的可靠快速切换,大大保证了使用时的结构强度及航行性能,并且有效提升了投放着水过程中的抗冲击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降快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背景技术
伞降快艇主要用于抢险救援工作,能够将救灾队伍无法携带的冲锋舟等水上运输设备通过飞机投放到抢险救灾区域的海域、湖泊或河流内,使得抢险救灾人员可以借助于快艇到达被海域、湖泊或河流阻碍的区域进行救援。
现有技术中,采用降落伞投放的伞降快艇在着水时具有一定的缓冲效果;但是,由于快艇具有巨大的着水面积,使得其在着水时将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极易对快艇结构造成损坏;同时,由于飞机搭载的伞降快艇对重量的限制要求,使得伞降快艇结构上的强度和刚度较之常规快艇的结构有一定的减弱。而另一方面上,伞降快艇还需要保持常规快艇的水动力性能,以便于在投放着水后的救援使用,保证其使用时的速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从而大大提升了伞降快艇投放着水过程中的抗冲击性能,并可靠保证了使用时的结构强度及航行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包括上下布置的甲板组件和船底组件,船底组件顶面间隔安装有多个导向锁止结构,单个导向锁止结构均向上贯穿甲板组件;通过导向锁止结构的锁止使得船底组件和甲板组件之间在上下相对移动或是相互锁紧贴合之间切换;
所述船底组件为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位于甲板组件下方的船底组件内部布设有气囊组件;所述甲板组件底面和船底组件之间还共同间隔安装有多组缓冲吸能组件;所述船底组件和甲板组件之间通过导向锁止结构相互锁紧贴合时,气囊组件和缓冲吸能组件均处于受压状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船底组件顶面沿着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一圈凸棱,甲板组件底面开设有与凸棱相配的一圈插槽,凸棱向上插装至插槽中形成相配嵌装的凹凸结构;所述凸棱侧面与插槽侧面之间密封贴合。
所述凸棱顶面间隔向上固装有导向锁止结构,单个导向锁止结构均经插槽的内底面向上贯穿甲板组件;
所述导向锁止结构的具体结构为:包括竖直固定于船底组件上的螺柱,位于甲板组件上方的螺柱上套装有垫片,位于垫片上方的螺柱上螺旋配装有锁紧螺母。
所述船底组件的结构为:包括船底板,船底板顶面边缘朝上安装有一圈竖板,形成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竖板上部构成与插槽插座的凸棱;所述竖板包括有相互平行设置、分别安装于船底板顶面前端和后端的船前板和船后板,船前板和船后板两侧端部之前对称安装有船侧板;所述竖板外侧面的下部贴合固定有一圈围壁,在船底组件与甲板组件上下贴合时,通过围壁的设置使得船底组件在外形上与甲板组件衔接一致。
所述甲板组件的结构为:包括甲板底板,甲板底板边缘处从前向后依次安装有甲板前板、甲板侧板和甲板后板,共同构成开口朝上内部中空的甲板壁板;贴合着甲板壁板内侧面固定配装有一圈连接座,连接座底面与甲板底板顶面边缘贴合;所述插槽从底面贯穿甲板底板后开设至连接座内。
所述甲板组件底面与船底组件顶面相互脱离时,缓冲吸能组件外侧面与气囊组件之间存在间隔空间;甲板组件底面与船底组件顶面相互贴紧时,缓冲吸能组件外侧面与气囊组件之间相互贴合。
所述船底组件内底面从前至后安装有左右对称的支承条,单个支承条上从前至后间隔安装有缓冲吸能组件;所述缓冲吸能组件顶端与甲板组件底面转动安装,缓冲吸能组件底端与支承条转动安装;在外力作用下,缓冲吸能组件轴向拉伸或压缩。
单组缓冲吸能组件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开口朝下的外筒,外筒内顶面中心固定安装有内筒,内筒底端开口处配装有端盖,外筒下部开口端配装有密封盖,上下贯穿密封盖中心配装有中筒;所述内筒、中筒和外筒的直径逐渐增大,且其轴向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内筒外壁面底端安装有内活塞,内活塞与中筒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所述中筒外壁面顶端安装有外活塞,外活塞与外筒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贯穿内筒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径向孔,上下贯穿端盖、内活塞和外活塞均开设有多个轴向孔;在外力作用下,外活塞随中筒相对于内筒、外筒轴向移动。
单组缓冲吸能组件内部均容纳有液体油,构成上部气体、下部液体油的油气缓冲器,上部气体经内筒壁面下部的径向孔内外贯通流动,下部液体油经轴向孔和内筒壁面下部的径向孔而在内筒、中筒和外筒之间内外贯通流动。
所述中筒中部安装有隔板隔离成上下两个空间,上方空间为缓冲吸能的使用空间;所述外筒顶端、中筒底端分别固定有耳板,通过耳板与相应的船底组件或甲板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外筒外壁面的上部开设有安全阀接口和压力控制阀接口,通过压力控制阀接口调整缓冲吸能组件内部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使用方便,通过将伞降快艇在结构上拆分成可上下相对移动的甲板组件和船底组件两部分,使其在投放着水过程中能够上下相对移动,并结合气囊组件和缓冲吸能组件进行冲击力的吸附、减振、缓冲,大大提升了其抗冲击性能;在可靠着水后,通过导向锁止结构的锁止,使得伞降快艇从投放状态快速切换至使用的固定状态,从而有效保证其结构强度、刚度,以及航行性能要求;
本发明还包括如下优点:
本发明中船底组件周向围壁的设置,用于保证伞降快艇在固定状态下的外形结构,有效助力于保障伞降快艇应有的水动力性能;
本发明中,在着水过程中将与水面发生撞击,使得船底组件受力相对于甲板组件上移,通过气囊组件受压产生的压缩变形来吸收撞击动能,从而减小伞降快艇各部分所受的撞击力;气囊所吸收的撞击能力将会以膨胀形式又被释放出来,造成伞降快艇着水后的跳动;通过缓冲吸能组件同步的压缩伸展、相对移动,以及油液体的穿设流动来消耗吸能,使得伞降快艇着水过程中的跳动能够迅速平稳下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纵剖视图,省略气囊组件)。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空投状态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固定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纵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固定状态时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船底组件的纵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船底组件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缓冲吸能组件在拉伸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缓冲吸能组件在压缩状态时的示意图。
其中:1、船底组件;2、甲板组件;3、缓冲吸能组件;4、导向锁止结构;5、密封件;6、气囊组件;7、销轴;
11、船底板;12、竖板;13、围壁;14、支承条;15、下支座;121、船前板;122、船后板;123、船侧板;
21、甲板壁板;22、连接座;23、插槽;24、上支座;211、甲板底板;212、甲板前板;213、甲板后板;214、甲板侧板;
30、耳板;31、中筒;32、外筒;33、安全阀接口;34、压力控制阀接口;35、内筒;36、径向孔;37、密封圈;38、轴向孔;
311、隔板;312、外活塞;321、密封盖;351、内活塞;352、端盖;
41、锁紧螺母;42、垫片;43、螺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包括上下布置的甲板组件2和船底组件1,船底组件1顶面间隔安装有多个导向锁止结构4,单个导向锁止结构4均向上贯穿甲板组件2;通过导向锁止结构4的锁止使得船底组件1和甲板组件2之间在上下相对移动或是相互锁紧贴合之间切换;
船底组件1为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位于甲板组件2下方的船底组件1内部布设有气囊组件6;甲板组件2底面和船底组件1之间还共同间隔安装有多组缓冲吸能组件3;船底组件1和甲板组件2之间通过导向锁止结构4相互锁紧贴合时,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均处于受压状态。
通过将伞降快艇在结构上拆分成可上下相对移动的甲板组件2和船底组件1两部分,使其在投放着水过程中能够上下相对移动,并结合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进行冲击力的吸附、减振、缓冲,大大提升了其抗冲击性能;在可靠着水后,通过导向锁止结构4的锁止,使得伞降快艇从投放状态快速切换至使用的固定状态,从而有效保证其结构强度、刚度,以及航行性能要求。
本实施例中,船底组件1顶面和甲板组件2底面之间通过凹凸结构配合嵌装,凹凸结构的配装为船底组件1和甲板组件2之间的上下相对移动提供导向。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船底组件1顶面沿着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一圈凸棱,甲板组件2底面开设有与凸棱相配的一圈插槽23,凸棱向上插装至插槽23中形成相配嵌装的凹凸结构;凸棱侧面与插槽23侧面之间密封贴合。
本实施例中,插槽23两侧壁的下部相对开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均嵌装有密封件5,密封件5分别贴紧于插入插槽23中的凸棱侧面上。
通过密封件5的设置,起到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插装的水密性,从而保证在抗冲击结构的状态变化时不会发生漏水或是渗水的问题,助力于保障整体结构的稳定可靠性。
凸棱顶面间隔向上固装有导向锁止结构4,单个导向锁止结构4均经插槽23的内底面向上贯穿甲板组件2;
导向锁止结构4的具体结构为:包括竖直固定于船底组件1上的螺柱43,位于甲板组件2上方的螺柱43上套装有垫片42,位于垫片42上方的螺柱43上螺旋配装有锁紧螺母41。
在伞降快艇投放状态下,锁紧螺母41和垫片42位于螺柱43的上端头处,这样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就可以相对上下移动;在伞降快艇固定状态下,锁紧螺母41和垫片42位于螺柱43的中部,并将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贴合、固定连接在一起,此时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就不可以相对上下移动,这样伞降快艇完全按原有的外形状态航行。
本实施例中,插槽23贯穿甲板底板211后开设于连接座22上,连接座22上开开设有与插槽23相通的供导向锁止结构4向上穿出的圆孔,圆孔贯穿开设于插槽23的底面上。
如图9和图10所示,船底组件1的结构为:包括船底板11,船底板11顶面边缘朝上安装有一圈竖板12,形成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竖板12上部构成与插槽23插座的凸棱;竖板12包括有相互平行设置、分别安装于船底板11顶面前端和后端的船前板121和船后板122,船前板121和船后板122两侧端部之前对称安装有船侧板123;竖板12外侧面的下部贴合固定有一圈围壁13,在船底组件1与甲板组件2上下贴合时,通过围壁13的设置使得船底组件1在外形上与甲板组件2衔接一致。
船底组件1周向围壁13的设置,用于保证伞降快艇在固定状态下的外形结构,有效助力于保障伞降快艇应有的水动力性能。
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6由空心橡胶或聚氨酯弹性复合材料制成,内部充有压缩空气;可以将气囊组件6粘接于船底板11结合竖板12围成的中空结构中,并在安装有缓冲吸能组件3处的气囊组件6处开设空隙,以满足气囊组件6压缩过程中对容积余量的要求,而这个容积余量的大小由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的压缩行程确定。
甲板组件2的结构为:包括甲板底板211,甲板底板211边缘处从前向后依次安装有甲板前板212、甲板侧板214和甲板后板213,共同构成开口朝上内部中空的甲板壁板21;贴合着甲板壁板21内侧面固定配装有一圈连接座22,连接座22底面与甲板底板211顶面边缘贴合;插槽23从底面贯穿甲板底板211后开设至连接座22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座22整体呈环形结构布设于甲板壁板21的内侧面上,既便于插槽23的开设,以及导向锁止结构4的同步配装,同时也助力于加强甲板组件2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甲板组件2底面与船底组件1顶面相互脱离时,缓冲吸能组件3外侧面与气囊组件6之间存在间隔空间;甲板组件2底面与船底组件1顶面相互贴紧时,缓冲吸能组件3外侧面与气囊组件6之间相互贴合。
本实施例中,气囊组件6的充气压力不同,在压缩量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能量也不一样多,充气压力越大吸收的能力越多,气囊组件6承受的载荷也越大。
由于气囊组件6在减震缓冲过程中的热耗作用很小,压缩变形所吸收的撞击能量会以气囊组件6的膨胀形式又被释放出来,造成伞降快艇着水后的跳动;因此,在由气囊组件6形成缓冲的同时,还需配置吸能快速有效的缓冲吸能组件3,来快速吸收消化冲击力。
本实施例中,缓冲吸能组件3以船底组件1的中纵剖面为基准,左右对称均匀布置安装两列缓冲吸能组件3,从而实现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连接成一体。
如图5所示,船底组件1内底面从前至后安装有左右对称的支承条14,单个支承条14上从前至后间隔安装有缓冲吸能组件3;缓冲吸能组件3顶端与甲板组件2底面转动安装,缓冲吸能组件3底端与支承条14转动安装;在外力作用下,缓冲吸能组件3轴向拉伸或压缩。
本实施例中,甲板组件2甲板底板211底面安装有上支座24,支承条14上安装有下支座15,缓冲吸能组件3顶端和底端的耳板30分别与相应的上支座24、下支座15通过销轴7转动安装。位于缓冲吸能组件3顶部和底部的销轴7轴向相互平行,从而实现缓冲吸能组件3在船底组件1、甲板组件2之间的安装。
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单组缓冲吸能组件3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开口朝下的外筒32,外筒32内顶面中心固定安装有内筒35,内筒35底端开口处配装有端盖352,外筒32下部开口端配装有密封盖321,上下贯穿密封盖321中心配装有中筒31;内筒35、中筒31和外筒32的直径逐渐增大,且其轴向均位于同一直线上;内筒35外壁面底端安装有内活塞351,内活塞351与中筒31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中筒31外壁面顶端安装有外活塞312,外活塞312与外筒32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贯穿内筒35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径向孔36,上下贯穿端盖352、内活塞351和外活塞312均开设有多个轴向孔38;在外力作用下,外活塞312随中筒31相对于内筒35、外筒32轴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内筒35、中筒31和外筒32均为圆筒形结构。
单组缓冲吸能组件3内部均容纳有液体油,构成上部气体、下部液体油的油气缓冲器,上部气体经内筒35壁面下部的径向孔36内外贯通流动,下部液体油经轴向孔38和内筒35壁面下部的径向孔36而在内筒35、中筒31和外筒32之间内外贯通流动。
本实施例中,内活塞351外壁面周向、外活塞312外壁面周向以及密封盖321内壁面周向,均沿着周向嵌装有密封圈37,使得内活塞351外壁面与中筒31内壁面之间、外活塞312外壁面与外筒32内壁面之间、以及密封盖321内壁面与中筒31外壁面之间均在相对轴向滑动的基础上,保证密封性。
中筒31中部安装有隔板311隔离成上下两个空间,上方空间为缓冲吸能的使用空间;外筒32顶端、中筒31底端分别固定有耳板30,通过耳板30与相应的船底组件1或甲板组件2转动连接;外筒32外壁面的上部开设有安全阀接口33和压力控制阀接口34,通过压力控制阀接口34向缓冲吸能组件3内部供气或是排气,来调整其内部气-液的相对比例,从而来调整使用状态下的压力;也可以通过供液排液的方式来调整气-液比例。
本实施例中,伞降快艇的结构状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投放状态下的结构形式,此时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可以相对上下移动,而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可以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满足伞降快艇在投放状态下结构抗冲击的要求;另一种是在固定状态下的结构形式,此时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是不可以相对上下移动,而是用导向锁止结构4将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固定贴合连接在了一起,从而既保持住了伞降快艇原有的船底外形,也保持住了伞降快艇应有的水动力性能,同时有效加强了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刚度。
本实施例中,在着水过程中将与水面发生撞击,使得船底组件1受力相对于甲板组件2上移,通过气囊组件6受压产生的压缩变形来吸收撞击动能,从而减小伞降快艇各部分所受的撞击力;气囊所吸收的撞击能力将会以膨胀形式又被释放出来,造成伞降快艇着水后的跳动;通过缓冲吸能组件3同步的压缩伸展、相对移动,以及油液体的穿设流动来消耗吸能,使得伞降快艇着水过程中的跳动能够迅速平稳下来。
本实施例中,缓冲吸能组件3的吸能原理为:
当水面撞击船底组件1时,缓冲吸能组件3进入压缩行程,中筒31及外活塞312在外筒32内向上移动,位于外活塞312上方的油液被推向上,由于油液不可压缩,结果就减小了上方气体的体积,使得气体压力升高,气压力通过油液作用在外活塞312上,成为阻止外活塞312向上移动的力;与此同时,外活塞312上方的油液也在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通过外活塞312上的轴向孔38,高速流向外活塞312的下方,进入中筒31与外筒32筒壁之间的反冲腔内;
同时,随着中筒31的上移,内筒35在中筒31内腔相对地向下移动,中筒31内腔的油液通过内活塞351、端盖352上的轴向孔38,经内筒35壁面上的径向孔36急速向上向外流入外筒32内腔;
以此,缓冲吸能组件3在压缩行程中,水面撞击动能的大部分由气体压缩变形吸收,其余则由油液急速流过各小孔时的摩擦和相对运动时密封装置等的摩擦,转变为热能消耗掉。
当缓冲吸能组件3的压缩量达到一定值时,压缩气体的膨胀力会大于水面的撞击力,缓冲吸能组件3将会反向伸张。此时,中筒31及外活塞312在外筒32内向下移动,而内筒35和内活塞351相对中筒31内腔向上移动,该伸张行程时油液的流动方向正好与压缩行程时油液的流动方向相反。
每通过一次缓冲吸能组件3的压缩和伸张行程,就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消耗掉,所以缓冲吸能组件3再进行下一次压缩行程时所吸收的能量要比上一次小许多;经过若干次的压缩和伸张,缓冲吸能组件3就能将全部水面撞击动能逐步、全部转变成热能而消散掉,从而使得伞降快艇在投放着水过程中的跳动迅速平稳下来。
为了防止伞降快艇结构在着水时损坏,并保持原有刚度强度以及水动力性能,本实施例的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采用独特的甲板组件2与船底组件1之间的结构连接形式,配合简单可靠的导向锁止结构4,既解决了伞降快艇在投放状态结构形式与固定状态结构形式间的转换难题,又满足了在使用过程中保持伞降快艇原有结构刚度强度及航行性能的要求;
二是利用由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结合构成的缓冲减震装置,大大提升伞降快艇结构在投放着水过程中抗冲击的能力,在缓冲的同时能够快速吸附消散冲击力。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布置的甲板组件(2)和船底组件(1),船底组件(1)顶面间隔安装有多个导向锁止结构(4),单个导向锁止结构(4)均向上贯穿甲板组件(2);通过导向锁止结构(4)的锁止使得船底组件(1)和甲板组件(2)之间在上下相对移动或是相互锁紧贴合之间切换;
所述船底组件(1)为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位于甲板组件(2)下方的船底组件(1)内部布设有气囊组件(6);所述甲板组件(2)底面和船底组件(1)之间还共同间隔安装有多组缓冲吸能组件(3);所述船底组件(1)和甲板组件(2)之间通过导向锁止结构(4)相互锁紧贴合时,气囊组件(6)和缓冲吸能组件(3)均处于受压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组件(1)顶面沿着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一圈凸棱,甲板组件(2)底面开设有与凸棱相配的一圈插槽(23),凸棱向上插装至插槽(23)中形成相配嵌装的凹凸结构;所述凸棱侧面与插槽(23)侧面之间密封贴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棱顶面间隔向上固装有导向锁止结构(4),单个导向锁止结构(4)均经插槽(23)的内底面向上贯穿甲板组件(2);
所述导向锁止结构(4)的具体结构为:包括竖直固定于船底组件(1)上的螺柱(43),位于甲板组件(2)上方的螺柱(43)上套装有垫片(42),位于垫片(42)上方的螺柱(43)上螺旋配装有锁紧螺母(41)。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组件(1)的结构为:包括船底板(11),船底板(11)顶面边缘朝上安装有一圈竖板(12),形成开口朝上的中空结构,竖板(12)上部构成与插槽(23)插座的凸棱;所述竖板(12)包括有相互平行设置、分别安装于船底板(11)顶面前端和后端的船前板(121)和船后板(122),船前板(121)和船后板(122)两侧端部之前对称安装有船侧板(123);所述竖板(12)外侧面的下部贴合固定有一圈围壁(13),在船底组件(1)与甲板组件(2)上下贴合时,通过围壁(13)的设置使得船底组件(1)在外形上与甲板组件(2)衔接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组件(2)的结构为:包括甲板底板(211),甲板底板(211)边缘处从前向后依次安装有甲板前板(212)、甲板侧板(214)和甲板后板(213),共同构成开口朝上内部中空的甲板壁板(21);贴合着甲板壁板(21)内侧面固定配装有一圈连接座(22),连接座(22)底面与甲板底板(211)顶面边缘贴合;所述插槽(23)从底面贯穿甲板底板(211)后开设至连接座(22)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组件(2)底面与船底组件(1)顶面相互脱离时,缓冲吸能组件(3)外侧面与气囊组件(6)之间存在间隔空间;甲板组件(2)底面与船底组件(1)顶面相互贴紧时,缓冲吸能组件(3)外侧面与气囊组件(6)之间相互贴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组件(1)内底面从前至后安装有左右对称的支承条(14),单个支承条(14)上从前至后间隔安装有缓冲吸能组件(3);所述缓冲吸能组件(3)顶端与甲板组件(2)底面转动安装,缓冲吸能组件(3)底端与支承条(14)转动安装;在外力作用下,缓冲吸能组件(3)轴向拉伸或压缩。
8.如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单组缓冲吸能组件(3)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开口朝下的外筒(32),外筒(32)内顶面中心固定安装有内筒(35),内筒(35)底端开口处配装有端盖(352),外筒(32)下部开口端配装有密封盖(321),上下贯穿密封盖(321)中心配装有中筒(31);所述内筒(35)、中筒(31)和外筒(32)的直径逐渐增大,且其轴向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内筒(35)外壁面底端安装有内活塞(351),内活塞(351)与中筒(31)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所述中筒(31)外壁面顶端安装有外活塞(312),外活塞(312)与外筒(32)内壁面之间密封贴合;贯穿内筒(35)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径向孔(36),上下贯穿端盖(352)、内活塞(351)和外活塞(312)均开设有多个轴向孔(38);在外力作用下,外活塞(312)随中筒(31)相对于内筒(35)、外筒(32)轴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单组缓冲吸能组件(3)内部均容纳有液体油,构成上部气体、下部液体油的油气缓冲器,上部气体经内筒(35)壁面下部的径向孔(36)内外贯通流动,下部液体油经轴向孔(38)和内筒(35)壁面下部的径向孔(36)而在内筒(35)、中筒(31)和外筒(32)之间内外贯通流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筒(31)中部安装有隔板(311)隔离成上下两个空间,上方空间为缓冲吸能的使用空间;所述外筒(32)顶端、中筒(31)底端分别固定有耳板(30),通过耳板(30)与相应的船底组件(1)或甲板组件(2)转动连接;所述外筒(32)外壁面的上部开设有安全阀接口(33)和压力控制阀接口(34),通过压力控制阀接口(34)调整缓冲吸能组件(3)内部压力。
CN202210748610.4A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Active CN114987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8610.4A CN114987712B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8610.4A CN114987712B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712A true CN114987712A (zh) 2022-09-02
CN114987712B CN114987712B (zh) 2023-05-26

Family

ID=83036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8610.4A Active CN114987712B (zh) 2022-06-29 2022-06-29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877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61162A (zh) * 2023-03-24 2023-05-26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超高速滑行艇刚柔双滑行面双断阶船体及滑行方式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60258A1 (fr) * 2005-12-16 2008-08-27 Constructions Industrielles De La Mediterranee- Cnim Engin flottant comportant une coque anti-choc
CN204871461U (zh) * 2015-08-21 2015-12-16 沈阳抚运飞舟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搜索救援型空气动力艇船体
CN109591955A (zh) * 2018-11-22 2019-04-09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一种具有柔性艇底的滑行艇
KR101989279B1 (ko) * 2018-05-16 2019-06-13 김재일 이중선체보트
CN112693573A (zh) * 2020-12-31 2021-04-23 盐城子业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停靠船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60258A1 (fr) * 2005-12-16 2008-08-27 Constructions Industrielles De La Mediterranee- Cnim Engin flottant comportant une coque anti-choc
CN204871461U (zh) * 2015-08-21 2015-12-16 沈阳抚运飞舟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搜索救援型空气动力艇船体
KR101989279B1 (ko) * 2018-05-16 2019-06-13 김재일 이중선체보트
CN109591955A (zh) * 2018-11-22 2019-04-09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一种具有柔性艇底的滑行艇
CN112693573A (zh) * 2020-12-31 2021-04-23 盐城子业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辅助停靠船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61162A (zh) * 2023-03-24 2023-05-26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超高速滑行艇刚柔双滑行面双断阶船体及滑行方式
CN116161162B (zh) * 2023-03-24 2024-02-02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超高速滑行艇刚柔双滑行面双断阶船体及滑行方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87712B (zh) 2023-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91311B (zh) 一种基于航海的船只用可当救生艇用的防撞装置
CN114987712A (zh) 一种用于伞降快艇的抗冲击结构
CN102094926B (zh) 势能贮存式突伸起落架缓冲器
JP5659370B1 (ja) 水上飛行機におけるピッチ角変動抑制装置
GB1563273A (en) Shock absorber
CN101898621B (zh) 复合材料船艇的抗碰撞方法与船体结构
CN206111933U (zh) 并联六自由度减震台
CN103661965A (zh) 一种内置式可伸缩着陆缓冲机构
US9573666B2 (en) Longitudinal scoops for rolling stability
CN110667771A (zh) 一种新型结构双体船
CN113562118B (zh) 一种稳定性高便捷收放船锚
CN212403071U (zh) 一种电梯轿厢缓冲器
CN209743290U (zh) 一种用于栈桥着陆锥上的缓冲油缸
KR101196230B1 (ko) 선박 및 해양구조물의 슬래밍 충격 하중 흡수 장치
US20200023950A1 (en) Aircraft float
CN206590063U (zh) 一种防沉玻璃钢游艇
JP2012240667A (ja) ターボシャフト・エンジンのv/stol機
US3081727A (en) High speed water surface craft
RU2476352C2 (ru) Поисково-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поплавковый гидровертолет-амфибия "дельфин"
CN108974263B (zh) 一种船舶舾装座椅
CN207374627U (zh) 一种可更换动力设备的组合式游艇
CN208085986U (zh) 一种舷外机上的电动液压起翘压力吸收装置
CN209142350U (zh) 一种小型玻璃钢游艇
CN106585869A (zh) 船舶防沉龙骨结构和防沉船艇
CN110254659B (zh) 一种船舶保护专用防撞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