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3934B -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3934B
CN114973934B CN202110198143.8A CN202110198143A CN114973934B CN 114973934 B CN114973934 B CN 114973934B CN 202110198143 A CN202110198143 A CN 202110198143A CN 114973934 B CN114973934 B CN 1149739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base portion
foldable
support
foldabl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1981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3934A (zh
Inventor
黄礼忠
陈福嘉
王昌勇
赵尧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1981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34B/zh
Priority to EP21926368.8A priority patent/EP4276805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370 priority patent/WO2022174654A1/zh
Priority to US18/547,283 priority patent/US20240155788A1/en
Priority to CN202180094312.1A priority patent/CN1168682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3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3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1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ormed by a plurality of foldable display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00Pinless hinges; Substitutes for hinges
    • E05D1/02Pinless hinges; Substitutes for hinges made of one pie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H04M1/0268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including a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99/00Subject-mat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可折叠支撑板的可折叠区域可以设置通槽,在可折叠区域的附近可以设置盲槽。通槽的形状可以为哑铃形通槽。可折叠支撑板的基体可以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不同材料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的不同区域。可折叠支撑板上的局部镀层可以包括氨基磺酸镍镀层、金镀层。可以在与局部镀层对应的区域设置电镀凹槽。本申请的方案有利于兼顾可折叠电子设备的轻量性、机械稳定性、电磁性能、导热性等。

Description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对具有大尺寸且易于携带的电子设备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可折叠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即可折叠电子设备)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柔性显示屏可以在使用时展开,以提供更大的显示面积;柔性显示屏可以在不使用时折叠、闭合,以减小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占用空间。
用户在使用可折叠电子设备时通常可以频繁折叠该可折叠电子设备。因此需要提高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机械稳定性,例如抗挤压性能和弯曲性能。常见的提高机械稳定性的方法可能会引入其他问题,例如增加可折叠电子设备的总重量、影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射频性能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目的是提高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综合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
第一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平坦状态;
可折叠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可折叠支撑部呈弯曲状态,所述可折叠支撑部上设置多个通槽;
第一过渡支撑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之间,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的弯曲弧度小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弯曲弧度,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上设置有多个槽体结构。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可折叠支撑板上设置第一过渡支撑部,有利于可折叠支撑板的两个支撑部可以相对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隔空间相对较小。在用户将可折叠电子设备放置在例如口袋、包袋等中时,口袋、包袋中的微小部件相对较难掉落在两个支撑部之间的间隔空间内,有利于提高对柔性显示屏的保护效果。
另外,通过在可折叠支撑板上设置过渡支撑部,可折叠支撑部的折叠半径R可以相对较大。折叠半径R相对较大,柔性显示屏内折的一侧被挤压的程度相对较小,不易出现褶皱,柔性显示屏内的多层部件相对较难相互脱离,进而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高。折叠半径R相对较大,有利于降低可折叠支撑部的弯折应力,进而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部的弯折性能、弯折寿命。
此外,槽体结构有利于降低弯曲过渡支撑部所需的外力,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板的弯曲性能。
在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槽体结构为盲槽或通槽。
在可折叠支撑部处于弯曲状态下,第一过渡支撑部可以略有弯曲,且弯曲量可以相对较小。在弯曲量相对较小的位置设置盲槽,可以降低弯曲第一过渡支撑部所需的外力,并且,有利于使第一过渡支撑部具有针对柔性显示屏的足够的支撑力。因此,有利于兼顾可折叠支撑板的弯曲性能和抗挤压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通槽包括连通的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的盲槽位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同侧,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
在本申请中,由于盲槽的刻蚀速度可能快于通槽的刻蚀速度,因此,在盲槽刻蚀完毕时,通槽可能尚未被刻蚀完毕。如果第一凹槽的深度与第二凹槽的深度不同,意味着通槽的第一次刻蚀的时间可以不同于第二次刻蚀的时间,有利于降低通槽的加工难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通槽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可折叠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上形成第一端口,在所述第一端口处,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本申请中,通过第一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设置有利于降低通槽端口戳触可折叠支撑板周围的粘层、填充材料的力度,进而有利于延长可折叠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通槽的端口形状包括第一端部开口、第二端部开口以及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二端部开口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二端部开口的宽度均大于所述条形开口的宽度,所述条形开口的长度与所述通槽的长度的比例大于预设比例。
在本申请中,通过将通槽端口的形状设置为哑铃形,有利于降低通槽位置产生的应力峰值。并且,条形开口的宽度较小时,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板在可折叠支撑部的抗挤压能力。通过合理调整通槽端口的形状,有利于协调可折叠支撑板的弯折性能和抗挤压性能,进而有利于延长可折叠支撑板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弯折寿命,例如弯折寿命可以超过20万次。
由于条形开口的长度可以相对较长,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A或通槽B的长度的比值可以相对较小。这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部的弯折性,有利于降低第一端部开口、第二端部开口的弯折应力,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部开口、第二端部开口的应力集中。在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的长度的比值固定的情况下,如果实心区域的绝对长度较小,则实心区域的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即不利于可折叠支撑部的抗挤压性能;如果实心区域的绝对长度较长,则实心区域的对柔性显示屏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好,即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部的抗挤压性能。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的长度的比值例如可以小于0.1。
可选的,该预设比例例如可以为0.7~0.9。
在一个示例中,条形开口的宽度可以约为支撑板基体的厚度的60%~110%,如可以约为支撑板基体的厚度的70%~90%。
在一个示例中,条形开口的宽度可以约为0.1~0.15mm,例如可以约为0.12mm。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端部开口的宽度可以约为0.16~2.2mm,例如可以约为0.19~0.2mm。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还包括局部镀层、第三凹槽,所述局部镀层与所述第三凹槽相对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两侧。
在本申请中,在可折叠支撑板上加工出第三凹槽,有利于平衡支撑板基体的内应力,进而有利于提高支撑板基体的表面平整度以及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凹槽的槽深与所述局部镀层的厚度的比值为0.2~0.7。
在本申请中,局部镀层的厚度越大,第三凹槽的槽深可以越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局部镀层的宽度。
在本申请中,第三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局部镀层的宽度,可以提高支撑板基体的内应力的平衡度。例如,加工第三凹槽可以去除可折叠支撑板的部分氧化层,可折叠支撑板上残留的张应力可以被减小;另外,加工第三凹槽还有利于抵消局部镀层导致的凸出变形。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局部镀层的宽度小于2mm。
在本申请中,局部镀层的尺寸越大,支撑板基体的背面越容易出现凸起,用户越容易从熄灭的柔性显示屏上观察到膜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局部镀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镍镀层、氨基磺酸镍镀层、金镀层,所述氨基磺酸镍镀层连接在所述镍镀层与所述金镀层之间。
在本申请中,镍镀层可以用于加强支撑板基体与氨基磺酸镍镀层之间的结合力。氨基磺酸镍镀层的内应力通常相对较小,有利于提升局部镀层的机械稳定性。金镀层具有导电性良好、耐磨性良好的特点。由于金镀层的导电性好,局部镀层的阻抗相对较小,弹片抵接在局部镀层上的压力需求可以相对较小,因此可支撑基体在局部镀层附近的变形量相对较小,进而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并且,降低阻抗还有利于减少可折叠电子设备的RSE值。另外,由于金镀层的耐磨性好,弹片与金镀层之间的细微晃动不易产生粉末,有利于提高局部镀层的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还包括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与所述第三凹槽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两侧,所述局部镀层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内。
在本申请中,在可折叠支撑板上加工第四凹槽,有利于去除可折叠支撑板的部分氧化层,增大局部镀层与可折叠支撑板之间的结合力。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支撑板基体,所述支撑板基体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所述支撑板基体包括:
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部分、第二基体部分,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刚度,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厚度。
在本申请中,如果将支撑板基体的相对较软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粘贴,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如果将支撑板基体的相对较硬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粘贴,有利于柔性显示屏的抗挤压能力。
在本申请中,采用高屈服强度、高韧性的第一基体部分,和高导热或低密度的第二基体部分进行叠层复合、拼接复合、搭接复合、镶嵌复合等,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支撑板基体的轻量化、高导热、高模量、低阻抗、高结合力、耐盐雾等需求,进而有利于满足可折叠支撑板的多元化需求。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板基体有利于减小可折叠支撑板的重量,例如,针对包括8英寸柔性显示屏的可折叠电子设备,可折叠支撑板的重量例如可以约为12~13g。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板基体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所述第三基体部分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的刚度,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的厚度。
在本申请中,将支撑板基体的相对较软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粘贴,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另外,支撑板基体更容易兼顾轻量化和高导热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支撑板基体,所述支撑板基体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所述支撑板基体包括:
第一基体部分、第二基体部分,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分别对应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不同区域,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刚度。
在本申请中,对应可折叠支撑板的可弯曲区域,采用强度或刚度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有利于在局部区域提高可折叠支撑板的弯曲性能。对应可折叠支撑板的平坦区域,采用强度或刚度相对较小、较软的材料,即在不需要弯折的区域可以不使用高弯曲性能的材料,有利于兼顾可折叠支撑板的其他性能(如轻便性、散热性等)。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外露的表面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凸起,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垂直设置。
在本申请中,采用凸起和凹槽配合,有利于减小交界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力集中。凸起与凹槽的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增大交界面的结合力。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外露的表面为第一端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在本申请中,通过调整第一侧面与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另外,支撑板基体可以通过热叠轧的方式得到,因此第一基体部分与第二基体部分之间的交界区域的平整度可以相对较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包括基体凹槽,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收容于所述基体凹槽内。
在本申请中,将第一基体部分设置在第二基体部分的凹槽内,有利于提升第一基体部分与第二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另外,可折叠支撑板的可折叠支撑部可以兼顾第一基体部分的材料性能与第二基体部分的材料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在本申请中,通过调整第一侧面与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另外,支撑板基体可以通过热叠轧的方式得到,因此第一基体部分与第二基体部分之间的交界区域的平整度可以相对较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支撑板基体,所述支撑板基体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所述支撑板基体包括:
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包括第一沉台;
第二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沉台上,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
在本申请中,将第二基体部分设置在第一基体部分的沉台上,可折叠支撑板的平坦区域可以兼顾第一基体部分的材料性能与第二基体部分的材料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包括第一沉台面、第一侧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沉台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在本申请中,通过调整第一侧面与第一沉台面之间的夹角,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另外,支撑板基体可以通过热叠轧的方式得到,因此第一基体部分与第二基体部分之间的交界区域的平整度可以相对较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包括第二沉台,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同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的下沉方向相反,所述支撑板基体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所述第三基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沉台上,所述第三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
在本申请中,将支撑板基体的相对较软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粘贴,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另外,支撑板基体的平坦区域更容易兼顾派高强度、轻量化和高导热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材料为以下中的一项或两项: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颗粒增强合金、钢基颗粒增强合金、铝基颗粒增强合金、铜基颗粒增强合金、镍基颗粒增强合金、镁基颗粒增强合金、钛基纤维增强合金、钢基纤维增强合金、铝基纤维增强合金、铜基纤维增强合金、镍基纤维增强合金、镁基纤维增强合金。
在本申请中,在钛合金的基础上使用铝合金,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可折叠支撑板的重量。在钛合金的基础上使用铜合金,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板的散热性能,降低柔性显示屏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中其他器件过热的概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还包括:
第三过渡支撑部,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之间,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
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呈平坦状态,或者,
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呈弯曲状态,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的弯曲弧度小于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的弯曲弧度,且小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弯曲弧度。
在本申请中,第三过渡支撑部可以在第一过渡支撑部的向外(微)弯曲状态和可折叠支撑部的向内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有利于为柔性显示屏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折叠支撑板还包括:
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的两侧,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部呈平坦状态,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互平行设置。
在本申请中,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相对远离可折叠区域的区域可以具有相对较薄的厚度,为降低可折叠电子设备的厚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
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均呈平坦状态;
可折叠支撑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连接在所述在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可折叠支撑部呈弯曲状态;
其中,所述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局部镀层、第三凹槽,所述局部镀层与所述第三凹槽相对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两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凹槽的槽深与所述局部镀层的厚度的比值为0.2~0.7。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局部镀层的宽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局部镀层的宽度小于2mm。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局部镀层包括层叠设置的镍镀层、氨基磺酸镍镀层、金镀层,所述氨基磺酸镍镀层连接在所述镍镀层与所述金镀层之间。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
第一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平坦状态;
可折叠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可折叠支撑部呈弯曲状态;
多个通槽,所述通槽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通槽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在可折叠支撑部的第一端面上形成第一端口,在所述第一端口处,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
第一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平坦状态;
可折叠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可折叠支撑部呈弯曲状态;
多个通槽,所述通槽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通槽的端口形状包括第一端部开口、第二端部开口以及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二端部开口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开口的宽度、所述第二端部开口的宽度均大于所述条形开口的宽度,所述条形开口的长度与所述通槽的长度的比例大于预设比例。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支撑板,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包括:
支撑板基体,所述支撑板基体用于形成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第一支撑部、可折叠支撑部,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呈平坦状态,所述可折叠支撑部呈弯曲状态;所述支撑板基体包括:
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可折叠支撑部;
第二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刚度小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还用于形成所述可折叠支撑部,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厚度。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板基体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所述第三基体部分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的刚度,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的厚度。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分别对应所述可折叠支撑板的不同区域。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外露的表面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凸起,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面垂直设置。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为第一侧面,所述第一基体部分外露的表面为第一端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基体部分包括基体凹槽,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收容于所述基体凹槽内。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第一端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包括第一沉台,所述第二基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沉台上。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的表面包括第一沉台面、第一侧面,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沉台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还包括第二沉台,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同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的两侧,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的下沉方向相反,所述支撑板基体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所述第三基体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沉台上,所述第三基体部分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基体部分、所述第二基体部分的材料为以下中的一项或两项: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颗粒增强合金、钢基颗粒增强合金、铝基颗粒增强合金、铜基颗粒增强合金、镍基颗粒增强合金、镁基颗粒增强合金、钛基纤维增强合金、钢基纤维增强合金、铝基纤维增强合金、铜基纤维增强合金、镍基纤维增强合金、镁基纤维增强合金。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所述柔性显示屏贴覆于可折叠支撑板。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所述柔性显示屏贴覆于可折叠支撑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可折叠电子设备向内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可折叠电子设备向外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部镀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板的加工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9是可折叠支撑板向内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可折叠支撑板向外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通槽的应力云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支撑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板的加工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5是可折叠支撑板向内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6是可折叠支撑板向外折叠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种支撑板基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板基体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盲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盲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盲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盲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5是通槽的应力云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槽、盲槽的排列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槽、盲槽的排列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槽、盲槽的排列图。
图2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部镀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板基体的表面轮廓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板基体的表面轮廓的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柔性屏模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手表、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折叠功能的电子设备。图1所示实施例以可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110、第一侧边框121、第一盖体122、第二侧边框123、第二盖体124、铰链机构125。第一侧边框121、第一盖体122、第二侧边框123、第二盖体124可以形成柔性显示屏110的壳体。
图1中填充有电阵的图案可以示意性地表示柔性显示屏110。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具有柔韧性强和可弯曲的特点,可以给用户提供基于可弯折特性的新交互方式。柔性显示屏110的显示面板例如可以采用液晶柔性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 diode,F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包括与第一盖体122对应的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盖体124对应的第二显示部112,以及与铰链机构125对应的可折叠显示部113。可折叠显示部113可以连接在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显示部112之间。
第一侧边框121可以环绕在第一盖体122的外周,且环绕在第一显示部111的外周。第一显示部111可以与该第一盖体122平行间隔设置,且第一显示部111可以与该第一盖体122位于第一侧边框121的两侧。第一显示部111与该第一盖体122之间的间隔空间可以用于设置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器件,如天线、电路板组件等。
第二侧边框123可以环绕在第二盖体124的外周,且环绕在第二显示部112的外周。第二显示部112可以与该第二盖体124平行间隔设置,且第二显示部112可以与该第二盖体124位于第二侧边框123的两侧。第二显示部112与该第二盖体124之间的间隔空间可以用于设置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器件,如天线、电路板组件等。
在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盖体与侧边框可以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壳体的两个部分,盖体与侧边框可以相连,且该相连的形式可以不属于如卡接、粘粘、焊接、铆接、间隙配合等装配方式。盖体与侧边框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很难被分割。在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盖体与侧边框可以是两个不同的部件。通过将盖体与侧边框装配在一起,可以形成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壳体。
铰链机构125可以连接在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之间。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显示部113可以固定在铰链机构125上。在铰链机构125的作用下,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可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相应地,柔性显示屏110的第一显示部111与柔性显示屏110的第二显示部112可以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使得柔性显示屏110可以被折叠或展开。
在一个示例中,铰链机构125例如可以包括主轴组件、第一铰链组件、第二铰链组件。第一铰链组件可以与第一盖体122固定,第二铰链组件可以与第二盖体124固定,第一铰链组件、第二铰链组件可相对于主轴组件转动。通过第一铰链组件和第二铰链组件的相互运动,可以带动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的相互运动,实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开合功能。
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当前处于展开状态。在展开状态下,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之间的角度可以约为180°。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处于如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
图2、图3分别示出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两种可能的折叠状态。其中,图2示出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向内折叠状态。图2所示的向内折叠状态例如可以为左右向内折叠状态或上下向内折叠状态。图3示出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向外折叠状态。图3所示的向外折叠状态例如可以为左右向外折叠状态或上下向外折叠状态。下面结合图1至图3,阐述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两种可能的折叠状态。
在本申请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可以指,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当前被弯曲,且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弯曲程度达到最大。此时,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可以相互平行、相互间隔、面对面设置,且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之间的间隔距离最小;类似地,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显示部112可以相互平行、相互间隔、面对面设置,且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显示部112之间的间隔高度最小。此时,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显示部112可以被视为位于不同的平面上
结合图1、图2,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向内折叠状态时,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以相互靠近,且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可以相互靠近。第一盖体122、第二盖体124与铰链机构125可以形成用于容纳柔性显示屏110的容屏区域。也就是说,柔性显示屏110可以收容于第一盖体122和第二盖体124之间的间隔空间内。
结合图1、图3,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处于向外折叠状态时,第一盖体122与第二盖体124可以相互靠近,且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可以相互靠近。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与可折叠显示部123可以形成用于容纳第一盖体122、第二盖体124、铰链机构125的容壳区域。也就是说,第一盖体122、第二盖体124、铰链机构125可以收容于第一显示部111和第二显示部112之间的间隔空间内。
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爆炸图。如图4所示,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可折叠支撑板130。可折叠支撑板130例如可以为不锈钢薄材。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厚度例如可以为0.15mm。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粘贴在柔性显示屏110上,进而可以形成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柔性屏模组200。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收容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壳体与柔性显示屏110之间的空间内。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具有一定强度、刚度,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弯折性能可以相对优良。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为柔性显示屏110提供支撑力,有利于确保柔性显示屏110的整体平整度,进而有利于确保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抗挤压性能。如果支撑力不足,柔性显示屏110可能发生分层的后果。
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一支撑部131可以对应粘贴在柔性显示屏110的第一显示部111上,且第一支撑部131可以位于该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一盖体122之间。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对应粘贴在柔性显示屏110的第二显示部112上,且第二支撑部132可以位于该第二显示部112与第二盖体124之间。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对应粘贴在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显示部113,且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位于该可折叠显示部113与铰链机构125之间。
在柔性显示屏110正常工作时,柔性显示屏110中的电子器件(如发光二极管、半导体等)会积累电荷。如果电荷在柔性显示屏110上积累过多,可能会影响柔性显示屏110的正常使用。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与柔性显示屏110电性连接,从而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用于转移柔性显示屏110上多余的电荷,进而有利于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射频性能(例如减小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辐射杂散发射(radiated spurious emission,RSE))。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与柔性显示屏110例如可以通过导电粘层(如导电泡棉、导电双面网格胶等)粘贴在一起。导电粘层的厚度例如可以约为0.05mm。
下面结合图4、图5,详细阐述一种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结构和作用。沿图4中虚线所示的X方向观察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示意性结构图。
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局部镀层138。局部镀层138例如可以为镍镀层。局部镀层138例如可以通过电镀的方式加工得到。局部镀层138可以充当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引脚。局部镀层138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上。图6示出了图5中的A-A视图。如图6所示,局部镀层138例如可以被设置在第二支撑部132上。结合图4可知,局部镀层138可以面向或靠近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壳体,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的一侧。也就是说,局部镀层138可以背向或远离柔性显示屏110,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的一侧。根据上文可知,局部镀层138与柔性显示屏110可以通过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电性连接。
局部镀层138的背向或远离可折叠支撑板130的一侧可以接地。例如,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中框上可以设置有接地线路和电连接件(如弹片等),该电连接件与该接地线路可以导通。局部镀层138与该接地线路可以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又如,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侧边框上可以设置有电连接件(如弹片等),该侧边框可以与拿持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人手导通。局部镀层138与该侧边框可以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由此,柔性显示屏110上多余的电荷可以通过该局部镀层138导通至地。
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多个互不相连的通槽1331。通槽1331可以设置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通槽1331可以贯穿可折叠支撑部133。通槽1331例如可以通过化学蚀刻的方式加工得到。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上的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例如可以平行间隔设置。在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相邻两个通槽可以相互间隔设置。可选的,结合图4、图5,沿通槽的宽度或长度方向,第一通槽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可以被投影在第二通槽上,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可以为相邻的两个通槽。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上设置通槽1331,有利于减小弯折可折叠支撑部133所需的外力。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通槽1331的端口形状可以为跑道形。如图7所示,跑道形端口可以包括两个半圆弧和连接在这两个半圆弧之间的线段,线段可以与这两个圆弧相切,这两个半圆弧的开口可以面对面设置。在一个示例中,半圆弧的半径r1例如可以为0.1~0.2mm。通槽1331的端口为跑道形,在弯折可折叠电子设备100时,有利于减小在通槽1331附近的应力集中,进而有利于延缓通槽1331的损坏。
下面结合图8,阐述柔性屏模组200的一种可能的加工工艺,其中,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包括图4所示的柔性显示屏110、可折叠支撑板130,以及导电粘层140。
首先,对不锈钢卷材710切片,可以得到不锈钢薄材720。不锈钢薄材720可以包括如图4、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可折叠支撑部133。之后,在不锈钢薄材720的第一支撑部131和/或第二支撑部13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局部镀层138,并在不锈钢薄材72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上加工出多个通槽1331,得到图4、图5所示的可折叠支撑板130。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不限定局部镀层138和通槽1331的加工顺序。然后,将可折叠支撑板130的远离局部镀层138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110通过导电粘层140粘贴在一起,最终可以得到图9或图10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
图9、图10分别示出了柔性屏模组200的两种可能的折叠状态。其中,图9示出了向内折叠的柔性屏模组200,图10示出了向外折叠的柔性屏模组200。
不锈钢材料的密度可以约为7.9g/cm3。结合图4至图10所示的示例,在包括8英寸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中,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可以超过23g。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相对较重,可能导致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总重量相对较重。不仅如此,不锈钢材料的剩磁率可以相对较高,而且不锈钢材料的真实剩磁状态的变化范围可能较大。这不利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内的磁敏感器件的正常工作。
另外,在不锈钢材料上设置局部镍镀层,可以增加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阻抗,进而影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射频性能,例如柔性显示屏110上被转移的电荷数量较少。
并且,如图11所示,在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时,跑道形通槽1331的两端仍有可能出现应力集中。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弯折性能相对较差。
图12是另一种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示意性结构图。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1301、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第一支撑板1301的材料例如可以是不锈钢。第一支撑板1301的厚度例如可以约为0.03mm。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B-B视图。如图13所示,第二支撑板1302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铜薄材13021,以及包裹在铜薄材13021外周的镀层13022。镀层13022的材料例如可以包括镍。镀层13022可以起到保护铜薄材13021的作用。第三支撑板1303可以具有与第二支撑板1302类似的结构。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的厚度例如可以约为0.2mm。
第一支撑板130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3011、第二部分13012、可折叠部分13013。结合图4、图12,第二支撑板1302可以贴覆在第一部分13011上,且位于第一部分13011的远离柔性显示屏110的一侧。第一部分13011和第二支撑板130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结合图4、图12,第三支撑板1303可以贴覆在第二部分13012上,且位于第二部分13012的远离柔性显示屏110的一侧。第二部分13012和第三支撑板130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可折叠部分13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可折叠部分13013可以为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显示部113提供支撑力。
第一支撑板1301与第一部分13011之间可以不导通。类似地,第一支撑板1301与第二部分13012之间可以不导通。例如,第一支撑板1301与第一部分13011之间的粘贴材料,以及第一支撑板1301与第二部分13012之间的粘贴材料均可以是绝缘材料。
下面结合图14,阐述柔性屏模组200的一种可能的加工工艺,其中,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包括图4所示的柔性显示屏110、图12所示的可折叠支撑板130,以及第一粘层1410、第二粘层1420、第三粘层1430。第一粘层1410、第二粘层1420、第三粘层1430的厚度例如可以约为0.05mm。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粘层1410、第二粘层1420、第三粘层1430均可以为绝缘材料。可选的,第一粘层1410、第二粘层1420可以为网格胶。可选的,第三粘层1430可以为光学透明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
首先,对不锈钢卷材710切片,可以得到第一支撑板1301,并在铜薄材13021的外周电镀镀层13022,得到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不限定的第一支撑板1301、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的加工顺序。之后,结合图12,通过第一粘层1410,可以将第二支撑板1302贴覆在第一支撑板1301的第一部分13011上,通过第二粘层1420,可以将第三支撑板1303贴覆在第一支撑板1301的第二部分13012上,通过第三粘层1430,可以将柔性显示屏110贴覆在第一支撑板1301上,可以得到图15或图16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其中,第二支撑板1302和第三支撑板1303可以贴覆在第一支撑板1301的一侧,柔性显示屏110贴覆在第一支撑板1301的另一侧。
图15、图16分别示出了柔性屏模组200的两种可能的折叠状态。其中,图15示出了向内折叠的柔性屏模组200,图16示出了向外折叠的柔性屏模组200。
不锈钢材料密度可以约为7.9g/cm3。铜材料密度可以约为8.95g/cm3。结合图12至图16所示的示例,在包括8英寸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中,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可以超过30g。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相对较重,可能导致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总重量相对较重。
而且,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显示部113依赖于第一支撑板1301,而第一支撑板1301的厚度相对较小。因此,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抗挤压性能、抗冲击性能、弯曲寿命等方面可能相对较差。
另外,由于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可以选用铜薄材13021,而铜薄材13021相对较容易氧化。对铜薄材13021整体电镀镀层13022,会产生成本较高、工艺较复杂的问题。
并且,在折叠可折叠电子设备100时,需要避免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接触到第一支撑板1301,目的是减少第二支撑板1302与第一支撑板1301的导通几率,以及第三支撑板1303与第一支撑板1301的导通几率,稳定或确保第一支撑板1301、第二支撑板1302、第三支撑板1303三者之间的断开关系。因此,需要在第二支撑板1302的靠近第一支撑板1301的边缘位置,以及在第三支撑板1303的靠近第一支撑板1301的边缘位置印刷油墨。这可能会增大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工艺复杂度,降低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成品率,提高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柔性屏模组200、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目的是使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具有相对轻的重量、相对高的机械稳定性、相对优的射频性能等,进而有利于提升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综合性能。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柔性屏模组200和铰链机构125。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铰链机构125可以带动柔性屏模组200向内折叠。在柔性屏模组200处于如图17所示的向内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在靠近铰链机构125的区域,大致形成水滴状的空隙。下面结合图18、图19,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屏模组200。
图18、图19是针对图17中的柔性屏模组200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110和可折叠支撑板130。如图18、图19所示,柔性屏模组200当前处于向内折叠状态。
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显示部111、第一过渡显示部114、可折叠显示部113、第二过渡显示部115、第二显示部112。第一过渡显示部114可以连接在第一显示部111与可折叠显示部113之间,第二过渡显示部115可以连接在第二显示部112与可折叠显示部113之间。
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以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31与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可以连接在第二支撑部132与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
第一支撑部131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一显示部111上,从而为该第一显示部111提供机械支撑。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二显示部112上,从而为该第二显示部112提供机械支撑。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一过渡显示部114上,从而为该第一过渡显示部114提供机械支撑。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二过渡显示部115上,从而为该第二过渡显示部115提供机械支撑。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对应粘贴在该可折叠显示部113上,从而为该可折叠显示部113提供机械支撑。
在一个示例中,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部111、第一过渡显示部114、可折叠显示部113、第二过渡显示部115、第二显示部112均可以呈平坦状态。相应地,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处于展开状态,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均可以呈平坦状态。A处于平坦状态可以指,A的任意两个不同的位置均可以被视为位于同一平面上。
如图18、图19所示,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可折叠显示部113可以呈弯曲状态。相应地,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呈弯曲状态。
如图18、图19所示,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均可以呈平坦状态。相应地,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均可以呈平坦状态。
如图18、图19所示,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过渡显示部114、第二过渡显示部115均可以呈(微)弯曲状态((微)弯曲状态下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折叠状态下的弯曲弧度),其中第一过渡显示部114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可折叠显示部113的弯曲弧度,且第二过渡显示部115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可折叠显示部113的弯曲弧度。第一过渡显示部114可以在第一显示部111的平坦状态和可折叠显示部113的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第二过渡显示部115可以在第二显示部112的平坦状态和可折叠显示部113的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
相应地,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均可以呈(微)弯曲状态,其中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弧度,且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弧度。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以在第一支撑部131的平坦状态和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可以在第二支撑部132的平坦状态和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
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如图18、图19所示的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半径可以为R。可折叠支撑部133的长度a1例如可以为2πR*(0.5~0.8)。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或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长度a3例如可以为R*(1.5~1.2)。
可选的,如图18、图19所示,在第一过渡支撑部134与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相应地,在第一过渡显示部114与可折叠显示部11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三过渡显示部116。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三过渡显示部116上,从而为该第三过渡显示部116提供机械支撑。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的宽度a2例如可以为R*(1.2~1.8)。
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弯曲弧度,且小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弧度。例如,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一过渡支撑部134可以处于向外弯曲状态,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处于向内弯曲状态。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以呈平坦状态。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以在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向外(微)弯曲状态和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向内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
类似地,在第二过渡支撑部135与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相应地,在第二过渡显示部115与可折叠显示部11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第四过渡显示部117。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以对应粘贴在该第四过渡显示部117上,从而为该第四过渡显示部117提供机械支撑。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的宽度例如可以为R*(1.2~1.8)。
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的弯曲弧度可以小于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弯曲弧度,且小于可折叠支撑部133弯曲弧度。例如,在柔性显示屏1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可以处于向外弯曲状态,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处于向内弯曲状态。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以呈平坦状态。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以在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向外(微)弯曲状态和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向内弯曲状态之间起到过渡作用。
通过在可折叠支撑板130上设置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有利于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可以相对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之间的间隔空间相对较小。例如,所述第二支撑部13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31可以相互平行设置。在用户将可折叠电子设备100放置在例如口袋、包袋等中时,口袋、包袋中的微小部件相对较难掉落在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之间的间隔空间内,有利于提高对柔性显示屏110的保护效果。并且,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相对远离可折叠区域的区域可以具有相对较薄的厚度,为降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厚度奠定了基础。
另外,通过在可折叠支撑板130上设置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折叠半径R可以相对较大。由于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上均设置有盲槽1332,有利于提升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弯折灵活性。在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紧密贴合的情况下,如果可折叠支撑板130上未设置如图19所示的过渡支撑部,则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折叠半径R相对较小。折叠半径R相对较小,柔性显示屏110内折的一侧被挤压的程度相对较大,容易出现褶皱,柔性显示屏110内的多层部件容易相互脱离,进而柔性显示屏110的使用寿命相对较低。并且,折叠半径R相对较小,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应力更大,进而可能降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性能。折叠半径R相对较大,柔性显示屏110内折的一侧被挤压的程度相对较小,不易出现褶皱,柔性显示屏110内的多层部件相对较难相互脱离,进而柔性显示屏110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高。并且,折叠半径R相对较大,有利于降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应力,进而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性能、弯折寿命。
下面结合图19至图29,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折叠支撑板130。
如图20所示,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支撑板基体1300。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可以小于0.3mm,例如可以为0.1~0.2mm,如0.15mm。
在一个示例中,支撑板基体1300的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项:钛及钛合金(如工业纯钛α钛合金4(TA4),密度约为4.5g/cm3)、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非晶合金(如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等)、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Ti-Ni)、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
可选的,支撑板基体1300还可以包括增强材料。增强材料的形态例如可以为颗粒状或纤维状。包含增强材料的金属可以被称为增强金属。支撑板基体130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增强材料:碳化硅颗粒、碳化硅晶须、碳化钛颗粒、碳化钛晶须、碳纤维等。
例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钛合金可以被称为钛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钛合金可以被称为钛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钛合金可以被称为钛基纤维增强合金。
又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钢合金可以被称为钢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钢合金可以被称为钢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钢合金可以被称为钢基纤维增强合金。
又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铝合金可以被称为铝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铝合金可以被称为铝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铝合金可以被称为铝基纤维增强合金。
又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铜合金可以被称为铜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铜合金可以被称为铜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铜合金可以被称为铜基纤维增强合金。
又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镍合金可以被称为镍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镍合金可以被称为镍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镍合金可以被称为镍基纤维增强合金。
又如,包括增强材料的镁合金可以被称为镁基增强合金,其中包括颗粒状增强材料的镁合金可以被称为镁基颗粒增强合金,包括纤维状增强材料的镁合金可以被称为镁基纤维增强合金。
下面结合图21、图22,阐述本申请提供的多种支撑板基体1300。
如图21中的2001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由单相材料制备。例如,支撑板基体1300的材料可以为以下任一种: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非晶合金(如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等)、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Ti-Ni)、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增强合金、钢基增强合金、铝基增强合金、铜基增强合金、镍基增强合金、镁基增强合金等。结合图20可知,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折叠支撑部133、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分别对应单相支撑板基体1300的7个区域。
在其他的示例中,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多相材料。
如图21中的2002、2003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结合图20可知,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折叠支撑部133、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分别对应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7个区域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7个区域。第二基体部分2012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电镀等方式设置在第一基体部分2011上。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可以不同。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例如可以为以下任意两项: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非晶合金(如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等)、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Ti-Ni)、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增强合金、钢基增强合金、铝基增强合金、铜基增强合金、镍基增强合金、镁基增强合金。
在柔性屏模组200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交界面可以相对于柔性显示屏110平行设置。交界面相对于柔性显示屏110平行设置,可以指相对于交界面垂直设置的目标平面可以与柔性显示屏110相交,得到目标线段,柔性显示屏110在该目标线段上的切平面与该目标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近似为90°。也就是说,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形状、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形状均可以与柔性显示屏110的形状对应。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形状、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形状均可以由柔性显示屏110的形状偏置得到。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强度或刚度可以高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强度或刚度,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主导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力学性能,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在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基础上影响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力学性能。在此情况下,可折叠支撑板130的两个端面可以具有不同的强度、刚度、硬度等机械性能。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为钛及钛合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为铝合金或铜合金。在钛及钛合金的基础上使用铝合金,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在钛及钛合金的基础上使用铜合金,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散热性能,降低柔性显示屏110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中其他器件过热的概率。
如图21中的2002所示,在一个示例中,柔性显示屏110贴覆在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基体部分2012侧。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柔性显示屏110之间。也就是说,与第一基体部分2011相比,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更靠近柔性显示屏110。将支撑板基体1300的相对较软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110粘贴,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
如图21中的2002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柔性显示屏110贴覆在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一基体部分2011侧。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位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与柔性显示屏110之间。也就是说,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相比,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更靠近柔性显示屏110。将支撑板基体1300的相对较硬的一侧与柔性显示屏110粘贴,有利于柔性显示屏110的抗挤压能力。
如图21中的2003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位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之间。结合图20可知,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可折叠支撑部133、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可以分别对应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7个区域、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7个区域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7个区域。2003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电镀等方式得到。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不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性能可以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材料性能的类似或略有不同。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例如可以为以下任意两项或任意三项: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非晶合金(如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等)、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Ti-Ni)、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增强合金、钢基增强合金、铝基增强合金、铜基增强合金、镍基增强合金、镁基增强合金。
在柔性屏模组200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交界面可以相对于柔性显示屏110平行设置。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形状、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形状均可以由柔性显示屏110的形状偏置得到。
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强度或刚度可以高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强度或刚度,且高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强度或刚度。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厚度,且大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主导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力学性能,第二基体部分2012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均可以在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基材上影响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力学性能。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为钛及钛合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均为铝合金或铜合金。
如图21中的2004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位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之间。在一个示例中,相邻两个基体部分(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或者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通过胶水、固态胶膜等粘贴在一起。在另一个示例中,相邻的两个基体部分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在又一个示例中,相邻的两个基体部分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相连。
结合图18或19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交界面,以及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交界面均可以相对于柔性显示屏110垂直设置。交界面相对于柔性显示屏110垂直设置,可以指交界面所在的目标平面可以与柔性显示屏110相交,得到目标线段,柔性显示屏110在该目标线段上的切平面与该目标平面之间的夹角可以近似为90°。
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均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部分区域。在2004所示的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无意于限定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所对应的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具体区域。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第二过渡支撑部135。
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一支撑部131,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支撑部132。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不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性能可以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材料性能的类似或略有不同。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强度或刚度可以高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强度或刚度。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为钛及钛合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为铝合金或铜合金。也就是说,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弯曲区域(可以包括可折叠支撑部133,还可以包括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的部分或全部区域),采用强度或刚度相对较大、较硬的材料,有利于在局部区域提高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弯曲性能。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平坦区域(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采用强度或刚度相对较小、较软的材料,即在不需要弯折的区域可以不使用高弯曲性能的材料,有利于兼顾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其他性能(如轻便性、散热性等)。
图21中的2005为与2004略有不同的示例。与图21中的2004相比,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为第一侧面20111,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该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可以为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夹角θ1可以取值:0<θ1<90°。例如,θ1可以为30°、45°、60°。第一端面可以为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外露表面。
类似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表面为第二侧面20112,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该第二侧面20112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90°。
2005所示的示例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2005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等方式得到。
如图21中的2006、2007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包括用于容纳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基体凹槽。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收容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基体凹槽内。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包裹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第一侧面20111和第二侧面20112。也就是说,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第一侧面20111和第二侧面20112均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一端面20113可以连接在第一侧面20111与第二侧面20112之间。第一端面可以为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外露表面。2006、2007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等方式得到。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面向第一端面20113的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面向第一端面20113的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支撑部132、第二过渡支撑部135。
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面向第一端面20113的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一支撑部131、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可以不同。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强度或刚度可以高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强度或刚度。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为钛及钛合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为铝合金或铜合金。
在2006所示的示例中,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端面20113之间的夹角可以取值90°。在2007所示的示例中,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端面20113之间的夹角θ2a可以取值:0°<θ2a<90°(如图21中的20071所示),或者,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端面20113之间的夹角θ2b可以取值:90°<θ2b<180°(如图21中的20072所示)。
与2005所示的示例相比,在2006、2007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之间的交界面的面积相对更大,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与2006所示的示例相比,2007所示的示例进一步增大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之间的交界面的面积,第二基体部分2012具有燕尾结构,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开口可以用于锁卡第一基体部分2011,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
另外,在2004所示的示例中,粘贴工艺相对简单。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同侧的两个端面可能存在高度差,这可能会影响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在2005、2006、2007所示的示例中,通过热叠轧工艺加工得到的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具有相对较高的平整度。
如图21中的2008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包括第一沉台和第二沉台,第一沉台、第二沉台分别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端,且设置在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同一端面上。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设置在该第一沉台上,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设置在该第二沉台上。2008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等方式得到。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表面包括第一沉台面20114、第一侧面20111。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表面包括第二沉台面20115、第二侧面20112。在2008所示的示例中,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沉台面20114之间的夹角θ3可以取值:0°<θ3<180°。类似地,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二侧面20112与第二沉台面20115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180°。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折叠支撑部133。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
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和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一支撑部131、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和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二支撑部132、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不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性能可以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材料性能的类似或略有不同。
如图21中的2008所示,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或靠近柔性显示屏1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基板部分、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相对靠近柔性显示屏110。
如图21中的2008所示,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背向或远离柔性显示屏110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基板部分、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相对远离柔性显示屏110。
与2006、2007所示的示例相比,在2008所示的示例中,相邻两个基体部分的接触面积相对更大,有利于增大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结合力。
如图21中的2009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包括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五基体部分2015。
第一基体部分2011可以包括第一沉台、第二沉台、第三沉台、第四沉台。第一沉台、第三沉台分别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端,且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相连。第二沉台、第四沉台分别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端,且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二端面相连,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上下两侧。第一沉台、第二沉台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且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侧。第一沉台、第二沉台的下沉方向不同。第三沉台、第四沉台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侧。第三沉台、第四沉台的下沉反向不同。
第二基体部分2012可以设置在该第一沉台上,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设置在该第二沉台上,第四基体部分2014可以设置在该第三沉台上,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设置在该第四沉台上。2009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例如可以通过热叠轧等方式得到。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分别面向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上下两侧,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分别面向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上下两侧,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位于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二端。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包括第一沉台面20114、第一侧面20111。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表面包括第二沉台面20117、第三侧面20116。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表面包括第三沉台面20115、第二侧面2011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表面包括第四沉台面20119、第四侧面20118。
在2009所示的示例中,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一侧面20111与第一沉台面20114之间的夹角θ4可以取值:0°<θ4<180°。类似地,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状态下时,第二侧面20112与第三沉台面20115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180°,第三侧面20116与第二沉台面20117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180°,第四侧面20118与第四沉台面20119之间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180°。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区域、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区域、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可折叠支撑部133。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区域、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区域、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支撑部132、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四过渡支撑部137。
在又一个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区域、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区域、第三基体部分2013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第一支撑部131,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区域、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区域、第五基体部分2015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第四过渡支撑部137、第二支撑部132。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剩余区域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
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不同,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材料、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性能、第四基体部分2014的材料性能、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材料性能、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材料性能可以类似或略有不同。在一个可能的示例中,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强度或刚度可以高于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强度或刚度。例如,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材料为钛及钛合金,第二基体部分2012、第三基体部分2013、第四基体部分2014、第五基体部分2015的材料均为铝合金或铜合金。
沿图21所示的Y方向观察2004,可以得到如图22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的一个视图。下面结合图21、图22,阐述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几种可能的交界面。为便于描述,下面以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二基体部分2012之间的交界面为例进行阐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与第三基体部分2013之间的交界面可以具有类似的形状特征。
如图22中的2101所示,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交界面例如可以为平面。在2101所示的示例中,该平面可以指忽略表面粗糙度的表面。也就是说,由表面粗糙度引入的凹凸不平可以被忽略不计。图22中的2101所示的交界面的结合力主要依赖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粘结剂(如焊料、胶水、固体胶膜等)。
如图22中的2102至2108所示,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界面凸起和多个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面向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表面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凸起和多个第二凹槽。第一界面凸起可以与第二凹槽配合,第一界面凹槽可以与第二凸起配合。与图22中的2101所示的交界面相比,通过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关系,有利于提高相邻两个基体部分之间的交界面的结合力。凸起和凹槽例如可以通过化学刻蚀的方法加工得到。
如图22中的2102所示,第一界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锥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凹槽均可以为锥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3所示,第一界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方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凹槽均可以为方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4所示,第一界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梯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凹槽均可以为梯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5所示,第一界面凸起可以为圆弧条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方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可以为方条形凹槽,第二凹槽可以为圆弧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6所示,第一界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圆弧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凹槽均可以为圆弧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7所示,第一界面凸起可以为圆弧条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燕尾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可以为燕尾条形凹槽,第二凹槽可以为圆弧条形凹槽。
如图22中的2108所示,第一界面凸起、第二凸起均可以为燕尾条形凸起,第一界面凹槽、第二凹槽均可以为燕尾条形凹槽。
采用圆弧形凸起和圆弧形凹槽配合,有利于减小交界面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力集中。凸起与凹槽的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增大交界面的结合力。例如,采用燕尾形凸起和燕尾形凹槽的交界面的结合力可以略大于采用方形凸起和方形凹槽的交界面的结合力,采用方形凸起和方形凹槽的交界面的结合力可以略大于采用锥形凸起和锥形凹槽的交界面的结合力。
采用高屈服强度、高韧性的第一基体部分2011,和高导热或低密度的第二基体部分2012进行叠层复合、拼接复合、搭接复合、镶嵌复合等,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支撑板基体1300的轻量化、高导热、高模量、低阻抗、高结合力、耐盐雾等需求,进而有利于满足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多元化需求。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板基体1300有利于减小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例如,针对包括8英寸柔性显示屏110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可折叠支撑板130的重量例如可以约为12~13g。
如图18、图19所示,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槽体结构。槽体结构例如可以为通槽1331、盲槽1332中的任一种。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上均可以设置有多个通槽1331。在图19、图20所示的示例中,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通槽1331,在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上可以均设置有多个盲槽1332。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厚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设置槽体结构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弯折性能,使得可折叠支撑板130既可以对柔性显示屏110提供相对优良的支撑性能,又可以具有相对较高的弯折寿命。
如图20所示,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多个通槽1331和多个盲槽1332。通槽1331可以设置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可折叠支撑部133。盲槽1332可以设置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或第二过渡支撑部135。在可折叠支撑部133处于弯曲状态下,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程度相对较大,因此设置通槽1331有利于降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应力。在可折叠支撑部133处于弯曲状态下,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第二过渡支撑部135略有弯曲,且弯曲量相对较小。在弯曲量相对较小的位置设置盲槽1332,可以兼顾柔性屏模组200的弯曲性能和支撑性能。可折叠支撑部133处于弯曲状态,可以指可折叠支撑部133被折叠,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相互平行、相互间隔、面对面设置,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之间的间隔距离达到最小。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多个区域设置不同的槽体结构,有利于灵活调整折叠支撑板130的多个区域的弯折性能和抗挤压性能。图23A~23D示出了图20中的C-C视图。如图23A~23D所示,通槽1331可以贯穿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支撑板基体1300。盲槽1332可以不贯穿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支撑板基体1300。盲槽1332的槽深可以小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盲槽1332的宽度L4可以大于通槽1331的最大宽度。
通槽1331和盲槽1332例如可以通过化学刻蚀的方法加工。由于盲槽1332的槽宽相对加大,因此盲槽1332的刻蚀速度相对较快。在盲槽1332刻蚀至指定深度(例如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的一半)时,通槽1331还尚未被刻蚀贯穿。因此需要在支撑板基体1300的另一侧继续刻蚀以形成通槽1331。
例如,在通槽1331所在区域进行第一次刻蚀,可以得到待加工盲槽;在通槽1331所在区域的另一侧对待加工盲槽进行第二次刻蚀,可以得通槽1331。待加工盲槽的深度未必是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的一半。
图23A~23D示出了通槽1331的若干种可能的截面结构。通槽1331可以包括第一凹槽13311、第二凹槽13312,第一凹槽13311与第二凹槽13312可以连通。结合上文可知,第一凹槽13311例如可以在第一次刻蚀过程中形成,第二凹槽13312例如可以在第二次刻蚀过程中形成。如图23A~23D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例如可以为T,第一凹槽13311的深度例如可以为T1X,如图23A~23D中的T1a~T1d,第二凹槽13312的深度例如可以为T2X,如图23A~23D中的T2a~T2d,其中T=T1X+T2X
第一凹槽13311可以与盲槽1332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同侧。第一凹槽13311的远离第二凹槽13312的一侧可以形成通槽1331的第一端口13313,第二凹槽13312的远离第一凹槽13311的一侧可以形成通槽1331的第二端口13314。第一端口13313可以与盲槽1332的开口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同侧。也就是说,第一端口13313的开口方向可以与盲槽1332的开口方向相同。
第一凹槽13311与第二凹槽13312之间的交界轮廓的宽度可以为W1。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端口13313的宽度可以大于该交界轮廓的宽度W1,该第一端口13313的宽度与该交界轮廓的宽度W1的差值可以为W2X,如图23A~23D中的W2a~W2d。类似地,第二端口13314的宽度可以大于该交界轮廓的宽度W1,该第二端口13314的宽度与该交界轮廓的宽度W1的差值可以为W3X,如图23A~23D中的W3a~W3d
如位于图23A、图23C所示,W2X可以小于W3X,其中W3X与W2X的差值可以大于预设宽度差值(例如0~0.1mm)。W2X例如可以小于或等于0.05T。W3X例如可以为0.05T~0.2T。另外,第一凹槽13311的深度T1X可以小于第二凹槽13312的深度T2X,T1X与T2X的差值可以大于预设深度差值(例如0~0.02mm)。
如位于图23B、图23D所示,W2X可以等于或约等于W3X,其中W3X与W2X的差值的绝对值可以小于预设宽度差值。W2X例如可以为0.05T~0.2T。W3X例如可以为0.05T~0.2T。另外,第一凹槽13311的深度T1X可以等于或约等于第二凹槽13312的深度T2X,T1X与T2X的差值的绝对值可以小于预设深度差值。
图23A~23D中的θ5a~θ5d示出了第一凹槽13311的槽壁在第一端口13313处与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一端面1333之间的夹角θ5X。第一端面1333可以为第一端口13313所在的端面。第一端面1333可以表示支撑板基体1300的有形界面。图23A~23D中的θ6a~θ6d示出了第二凹槽13312的槽壁在第二端口13314处与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端面1334之间的夹角θ6X。第二端面1334可以为第二端口13314所在的端面。第二端面1334可以表示支撑板基体1300的有形界面。
如图23A~23B所示,θ5a、θ5b可以为锐角,θ6a、θ6b可以为锐角,即θ5x可以大于0°且小于90°,θ6X可以大于0°且小于90°。
如图23C~23D所示,θ5c、θ5d可以为钝角,θ6c、θ6d可以为钝角,即θ5X可以大于90°且小于180°,θ6X可以大于90°且小于180°。
通过调整通槽1331的侧蚀宽度(如上文所示的W2X、W3X),可以调整通槽1331的内壁在端口处与支撑板基体的端面之间的夹角(如上文所述的θ5X、θ6X)。在一个示例中,可以在可折叠基体1300上先刻蚀出穿透的槽体结构,然后对槽体结构的侧壁进行二次或多次刻蚀,以调整通槽1331的侧壁结构。通过调整蚀刻参数,如刻蚀时间、刻蚀速度、蚀刻试剂配比等,可以调整通槽1331的侧蚀宽度。
在通槽1331的侧蚀宽度相对较大(例如比值W2X/T1X或比值W3X/T2X相对较大)的情况下,调整通槽1331的内壁在端口处与支撑板基体的端面之间的夹角可以趋向于钝角;在通槽1331的侧蚀宽度相对较小(例如比值W2X/T1X或比值W3X/T2X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调整通槽1331的内壁在端口处与支撑板基体的端面之间的夹角可以趋向于锐角。
结合图23A、图23C,图23E示出了夹角θ5X、θ6X对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寿命影响。在一个示例中,可折叠支撑部133的一侧通过粘层161与柔性显示屏110贴合,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另一侧可以设置填充材料162,如聚氨酯(polyurethane,PU)麦拉。该填充材料162可以填充在可折叠支撑部133与其他部件(如铰链机构125的门板)之间。该填充材料162例如可以用于阻挡来自铰链机构125的灰尘接触可折叠支撑板130。粘层161、填充材料162可能会部分伸入通槽1331内。在可折叠支撑部133由平坦状态转变为弯折状态的过程中,粘层161可以发生内缩,填充材料162可以发生外拉。也就是说,伸入通槽1331内的粘层161有向通槽1331内变形、流入的趋势(如图23E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填充材料162有向通槽1331外变形、流出的趋势(如图23E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在可折叠支撑部133由弯折状态转变为平坦状态的过程中,粘层161可以发生外拉,填充材料162可以发生内缩。也就是说,伸入通槽1331内的粘层161有向通槽1331外变形、流出的趋势,伸入通槽1331内的填充材料162有向通槽1331内变形、流入的趋势。在多次折叠之后,通槽1331的端口可以具有切割粘层161、填充材料162的趋势。通过设置θ5X、θ6X为钝角,有利于降低通槽1331的端口戳触粘层161、填充材料162的力度,进而有利于延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使用寿命。
沿图23A~23D中虚线所示的Z方向观察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得到如图24所示的一种通槽端口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4所示的通槽端口可以为通槽1331的第一端口13313或第二端口13314。
如图24所示,通槽端口的形状可以呈哑铃形。通槽1331的端口形状可以包括第一端部开口13315、第二端部开口13316,以及连接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条形开口13317。
如图24所示,第一端部开口13315的宽度L2可以大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第一端部开口13315的宽度L2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可以大于预设宽度值。例如,L2可以约为0.12mm,L3可以约为0.19~0.2mm,预设宽度值例如可以大于0且小于0.07mm。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条形开口13317或通槽端口的延伸方向可以对应开口的长度方向,开口的宽度方向可以对应垂直于开口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开口的宽度可以指开口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选的,第一端部开口13315与条形开口13317可以通过圆弧或圆角过渡连接。
类似地,第二端部开口13316的宽度可以大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可选的,第二端部开口13316与条形开口13317可以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如图24所示,第一端部开口13315的远离条形开口13317的一侧具有第一圆弧,该第一圆弧的直径2*r2可以大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类似地,第二端部开口13316的远离条形开口13317的一侧具有第二圆弧,该第二圆弧的直径可以大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
端部开口的宽度较大时,有利于降低弯曲可折叠支撑部133所需的外力;另外,端部开口的宽度较大时,弯折应力可以分摊的区域相对更大,有利于缩减应力集中的趋势。例如,相较于端部开口的宽度为0.12mm的示例,在端部开口的宽度为0.19mm的示例中,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屈服应力可以减小130Mpa。图25示出了哑铃形通槽1331的弯曲应力云图。可以看出,云图的灰度分布均匀,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也就是说,在可折叠支撑部133受到的弯曲应力峰值相对较小。
如图24所示,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可以小于如图23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T。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L3例如可以约为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的70%~90%,如L3可以约为支撑板基体1300的厚度的80%。
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较小时,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板130在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抗挤压能力。例如,相较于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为0.2mm的示例,在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为0.12mm的示例中,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抗挤压性能可以被提升1.5kg。为提升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抗挤压能力,条形开口13317占通槽1331的端口形状的长度比例可以大于预设比例,例如0.6~0.99,可选的,该预设比例例如可以为0.7~0.95。也就是说,第一端部开口13315或第二端部开口13316占通槽端口总长度的比例可以为0.005~0.2,如0.025~0.15,例如0.1。
下面定义相邻的两个通槽1331A、1331B,其中通槽1331A的第一端与通槽1331B的第一端相向设置,通槽1331A的第二端与通槽1331B的第二端相背设置。在通槽1331A的第一端与通槽1331B的第二端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实心区域。由于条形开口13317的长度可以相对较长,该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1331A或通槽1331B的长度的比值可以相对较小。这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折性,有利于降低第一端部开口13315、第二端部开口13316的弯折应力,进而有利于降低第一端部开口13315、第二端部开口13316的应力集中。在该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1331的长度的比值固定的情况下,如果实心区域的绝对长度较小,则实心区域的对柔性显示屏110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差,即不利于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抗挤压性能;如果实心区域的绝对长度较长,则实心区域的对柔性显示屏110的支撑效果相对较好,即有利于提升可折叠支撑部133的抗挤压性能。实心区域的长度与通槽1331的长度的比值例如可以小于0.1。
通过合理调整通槽端口的形状,有利于协调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弯折性能和抗挤压性能,进而有利于延长可折叠支撑板130以及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弯折寿命,例如弯折寿命可以超过20万次。
图26至图28示出了多个通槽1331在可折叠支撑板130上的排列方式。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无意于限定多个通槽1331的具体排列方式。
在图26至图28所示的示例中,多个通槽1331可以包括多个如图24所示的第一类通槽13318(即哑铃形通槽1331)。该多个第一类通槽13318可以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可选的,沿通槽13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通槽1331可以相互错开设置。可选的,沿通槽13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通槽1331可以共线、对齐设置。
在图27、图28所示的示例中,多个通槽1331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类通槽13318形状不同的第二类通槽13319。第二类通槽13319例如可以为跑道形通槽1331。该多个第一类通槽13318、该多个第二类通槽13319可以相互平行间隔设置。可选的,如图27、27所示,沿通槽13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通槽1331可以分别为第一类通槽13318和第二类通槽13319。可选的,如图27所示,沿通槽13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通槽1331的形状可以相同。可选的,如图28所示,沿通槽13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邻通槽1331的形状可以不同。
结合图20、图29,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局部镀层138。局部镀层138可以充当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引脚。局部镀层138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椭圆形等,本申请实施例无意于限定局部镀层138的具体形状。局部镀层138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上。结合图19、图20所示的示例,局部镀层138与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分别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两侧。也就是说,在可折叠电子设备100中,局部镀层138可以面向或靠近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壳体,即背向或远离柔性显示屏110,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或第二支撑部132的一侧。
图21所示的多个示例2001~2009,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为单相材料或为多相材料。在一个示例中,结合图21所示的2002、2008,支撑板基体1300的设置有局部镀层138的区域可以为上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在另一个示例中,结合图21所示的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支撑板基体1300的设置有局部镀层138的区域可以为上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在又一个示例中,结合图21所示的2003、2004、2005、2008、2009,支撑板基体1300的设置有局部镀层138的区域可以为上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
图29示出了图20中的D-D视图。如图29所示,在一个示例中,局部镀层138例如包括层叠设置的镍镀层1381、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和金镀层1383,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可以连接在镍镀层1381和金镀层1383之间。镍镀层1381、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和金镀层1383例如可以通过电镀的方式加工得到。局部镀层138可以属于一种复合镀层。在其他示例中,金镀层1383可以被替换为其他镀层,例如铑钌镀层、银镀层等。局部镀层138的宽度d1例如可以小于2mm,如d1<0.16mm。局部镀层138的尺寸越大,支撑板基体1300的背面越容易出现凸起,用户越容易从熄灭的柔性显示屏上观察到膜印。
可选的,如图29所示,支撑板基体1300还可以包括第三凹槽1392。第三凹槽1392可以与局部镀层138相对设置在支撑板基体1300的两侧。
可选的,支撑板基体1300还可以包括第四凹槽1391。局部镀层138可以设置在第四凹槽1391内。第四凹槽1391、第三凹槽1392可以分别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上下两个表面上。第三凹槽1392的宽度d2例如可以大于第四凹槽1391的宽度d1
第四凹槽1391与第三凹槽1392可以相对设置。假设第四凹槽1391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一表面,第三凹槽1392位于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表面。第四凹槽1391在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为第一投影区域,电镀凹槽在该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为第二投影区域,该第一投影区域与该第二投影区域的重叠比例大于预设重叠比例。预设重叠比例例如可以为50%~100%。
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展开的状态时,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例如可以小于0.01mm,如可以小于0.005mm。由此,在支撑板基体1300处于折叠的状态时,第二表面越难出现凸起,或凸起的高度越低,例如凸起的高度可以小于0.01mm。
如图30中的轮廓图所示,在支撑板基体1300上设置局部镀层138,或者仅在设置有局部镀层138的位置去除氧化层,可能会引入额外的应力变化,导致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表面在对应局部镀层138的位置可能产生凸起,进而该凸起会影响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其中,在去除氧化层之前,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因氧化层引入的张应力相互抵消。在第一表面的设置有局部镀层138的位置去除氧化层后,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表面具有相对较大的张应力,因此,支撑板基体1300的第二表面在对应局部镀层138的位置可能产生凸起。另外,第一表面上的局部镀层138可以引入拉应力,增大第二表面在对应局部镀层138的位置的凸起程度。因此,可以在第二表面设置第三凹槽1392。一方面,加工第三凹槽1392,可以在第二表面上去除部分氧化层,第二表面上残留的张应力可以被减小;另外,加工第三凹槽1392还有利于抵消局部镀层138导致的凸出变形。
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可以与局部镀层138的厚度有关。局部镀层138的厚度越大,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可以越大。在一个示例中,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与局部镀层138的厚度的比值例如可以为0.2~0.7,如0.25~0.5。例如,局部镀层138的厚度为5μm,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为2μm;又如,局部镀层138的厚度为10μm,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为3~4μm。
图30示出了第二表面上未加工第三凹槽1392的情况下的凸起数据,凸起最高可达到0.008~0.012mm。在暗屏状态下,用户可能通过柔性显示屏110可以观察到第二表面上的凸起。图31示出了第二表面上加工第三凹槽1392的情况下的凸起数据,凸起最高可达到0.003~0.007mm。
另外,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可以比图30所示的最大凸起高度略小,因为凸起本身是渐变凸起,而刻蚀容易是均匀地去除材料,为避免在第二表面上加工出尖角或锥形凹槽,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L1可以比图30所示的最大凸起高度略小。
综上所述,在第二表面上加工出第三凹槽1392,有利于平衡支撑板基体1300的内应力,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表面的平整度以及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
下面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局部镀层138的加工工艺。
首先,对切片后的支撑板基体1300进行保压退火。
例如,在切片工艺之前,可以通过热轧、冷轧等工艺对支撑板原材加工,支撑板原材的内应力可能相对较大。通过退火工艺可以降低支撑板基体1300的内应力。
然后,对不需要设置局部镀层138的区域涂布油墨,并曝光显影。
也就是说,将不需要设置局部镀层138的区域遮盖起来。油墨例如可以为环氧树脂。
之后,对支撑板基体1300进行刻蚀,并形成第四凹槽1391、第三凹槽1392。
例如,在退火工艺后,支撑板基体1300的表面很容易形成氧化层。直接在氧化层上设置局部镀层138,可能会降低局部镀层138与支撑板基体1300之间的结合力。刻蚀工艺可以去除去除支撑板基体1300表面的氧化物。去除氧化物的工艺又可以被称为表面活化工艺。
为提高支撑板基体1300的表面粗糙镀,可以对支撑板基体1300进行多次表面活化。例如,在第一次表面活化过程中,可以采用含有氢氟酸HF的混合酸,以粗略去除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的材料,并在第二表面上形成如图29所示的第三凹槽1392;在第二次表面活化过程中,可以采用含有硝酸HNO3的混合酸,以中等精度去除第一表面的材料;通过脱脂电解的方式继续去除第一表面的材料;通过低浓度氢氟酸HF继续去除第一表面的材料,并在第二表面上形成如图29所示的第四凹槽1391。
而后,在第四凹槽1391内电镀镍镀层1381,在镍镀层1381的远离支撑板基体1300的表面电镀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在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的远离支撑板基体1300的表面电镀金镀层1383。
镍镀层1381可以用于加强支撑板基体1300与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之间的结合力。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的内应力通常相对较小,有利于提升局部镀层138的机械稳定性。金镀层1383具有导电性良好、耐磨性良好的特点。由于金镀层1383的导电性好,局部镀层138的阻抗相对较小(例如可以降低至0.1~0.2欧姆),弹片抵接在局部镀层138上的压力需求可以相对较小,因此可支撑基体1300在局部镀层138附近的变形量相对较小,进而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并且,降低阻抗还有利于减少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RSE值。另外,由于金镀层1383的耐磨性好,弹片与金镀层1383之间的细微晃动不易产生粉末,有利于提高局部镀层138的稳定性。
再然后,去除支撑板基体1300表面的油墨,并对支撑板基体1300进行真空中温烘烤。
真空中温烘烤有利于增加支撑板基体1300与局部镀层138之间的共价键结合力。例如,局部镀层138与支撑板基体1300之间的结合力至少为4百格(B)。也就是说,在镀层结合力实验中,如28所示的复合镀层被撕落的比例小于5%。
如上所述,可以得到如图20所示的可折叠支撑板130。之后,可以参照图8所示的示例,将可折叠支撑板130与柔性显示屏110通过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棉粘贴在一起,可以得到如图19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而后,将图19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与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外壳装配,可以得到如图1至图3所示的可折叠电子设备100。
图3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柔性屏模组200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19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不同,图32所示的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呈向外折叠状态。
柔性屏模组200可以包括柔性显示屏110和可折叠支撑板130。其中,柔性显示屏110可以包括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和可折叠显示部113,可折叠显示部113可以连接在第一显示部111与第二显示部112之间。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和可折叠支撑部133,可折叠支撑部133可以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31与第二支撑部132之间。通过粘层(例如泡棉、网格胶等),可以将第一支撑部131对应粘贴在第一显示部111上,可以将第二支撑部132对应粘贴在第二显示部112上,可以将可折叠支撑部133对应粘贴在可折叠显示部113上。
在一个示例中,柔性屏模组200还可以包括金属层150,该金属层150可以位于柔性显示屏110和可折叠支撑板130之间。例如,金属层150可以贴覆在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和可折叠支撑部133上;通过粘层可以将柔性显示屏110粘贴在金属层150上。又如,金属层150可以贴覆在柔性显示屏110的第一显示部111、第二显示部112和可折叠显示部113上;通过粘层可以将可折叠支撑板130粘贴在金属层150上。
金属层150的厚度例如为0.01~0.08mm,如0.02~0.05mm。金属层150的材料强度可以相对较高。金属层150的材料例如可以为高强不锈钢(例如sus301-EH),或高强钛及钛合金(例如TA4/TC4等),或高强镍钛记忆合金(Ni-Ti)等。
与图19至图31所示的示例类似,图32所示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可以包括如图20至图22所示的支撑板基体1300,如图19、图23至图28所述的通槽1331以及如图29至图31所示的局部镀层138。其中,支撑板基体1300可以对应可折叠支撑板130的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和可折叠支撑部133;通槽1331可以设置在可折叠支撑部133;局部镀层138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31、第二支撑部132。有关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图19至图31所示的示例,在此就不再详细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针对可折叠支撑板130的多种设计方案,有利于提高可折叠支撑板130的机械性能、电连接性能、射频性能,还有利于提高柔性显示屏110的平整度,而且有利于减少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重量、延长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使用寿命。也就是说,在减轻可折叠电子设备100重量的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还有利于提高可折叠电子设备100的综合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用于贴覆柔性显示屏(110),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包括:
第一支撑部(131),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支撑部(131)呈平坦状态;
可折叠支撑部(133),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呈弯曲状态,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上设置多个通槽(1331);
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31)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弯曲弧度小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弧度,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上设置有多个槽体结构,所述槽体结构为盲槽(1332);
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通槽(1331)包括连通的第一凹槽(13311)、第二凹槽(13312),所述第一凹槽(13311)与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盲槽(1332)位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同侧,所述第一凹槽(13311)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凹槽(13312)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通槽(1331)包括第一凹槽(13311),所述第一凹槽(13311)在可折叠支撑部(133)的第一端面(1333)上形成第一端口(13313),在所述第一端口(13313)处,所述第一凹槽(13311)的槽壁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第一端面(1333)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1331)的端口形状包括第一端部开口(13315)、第二端部开口(13316)以及条形开口(13317),所述条形开口(13317)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开口(13315)与所述第二端部开口(13316)之间,所述第一端部开口(13315)的宽度、所述第二端部开口(13316)的宽度均大于所述条形开口(13317)的宽度,所述条形开口(13317)的长度与所述通槽(1331)的长度的比例大于预设比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还包括局部镀层(138)、第三凹槽(1392),所述局部镀层(138)与所述第三凹槽(1392)相对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1392)的槽深与所述局部镀层(138)的厚度的比值为0.2~0.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1392)的宽度大于所述局部镀层(138)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镀层(138)的宽度小于2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局部镀层(138)包括层叠设置的镍镀层(1381)、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金镀层(1383),所述氨基磺酸镍镀层(1382)连接在所述镍镀层(1381)与所述金镀层(1383)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还包括第四凹槽(1391),所述第四凹槽(1391)与所述第三凹槽(1392)相对设置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的两侧,所述局部镀层(138)设置在所述第四凹槽(139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包括支撑板基体(1300),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包括:
层叠设置的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刚度,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2013),所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侧,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刚度,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包括支撑板基体(1300),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包括:
第一基体部分(2011)、第二基体部分(2012),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分别对应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的不同区域,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至少用于形成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刚度大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为第一侧面(20111),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外露的表面包括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所述第一侧面(2011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包括与所述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凹槽匹配的第二凸起,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20111)相对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垂直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为第一侧面(20111),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外露的表面为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20111)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包括基体凹槽,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收容于所述基体凹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包括第一侧面(20111)、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20111)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第一端面(20113)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包括支撑板基体(1300),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包括:
第一基体部分(2011),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还包括第一沉台;
第二基体部分(2012),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设置在所述第一沉台上,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面向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表面包括第一沉台面(20114)、第一侧面(20111),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侧面(20111)与所述第一沉台面(20114)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还包括第二沉台,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同一端,且位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的两侧,所述第一沉台与所述第二沉台的下沉方向相反,所述支撑板基体(1300)还包括:
第三基体部分(2013),所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设置在所述第二沉台上,所述第三基体部分(2013)至少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支撑部(131)。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部分(2011)、所述第二基体部分(2012)的材料为以下中的一项或两项:钛及钛合金、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镁合金、钛基非晶、锆基非晶、铁基非晶、钛铜复合材料、钛铝复合材料、钛钢复合材料、镍钛记忆合金、钢铜复合材料、钢铝复合材料、铜钛铜复合材料、钛基颗粒增强合金、钢基颗粒增强合金、铝基颗粒增强合金、铜基颗粒增强合金、镍基颗粒增强合金、镁基颗粒增强合金、钛基纤维增强合金、钢基纤维增强合金、铝基纤维增强合金、铜基纤维增强合金、镍基纤维增强合金、镁基纤维增强合金。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还包括:
第三过渡支撑部(136),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136)连接在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之间,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
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呈平坦状态,或者,
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136)呈弯曲状态,所述第三过渡支撑部(136)的弯曲弧度小于所述第一过渡支撑部(134)的弯曲弧度,且小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弯曲弧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还包括:
第二支撑部(132),所述第二支撑部(13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31)位于所述可折叠支撑部(133)的两侧,在所述可折叠支撑板(13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部(132)呈平坦状态,所述第二支撑部(13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31)相互平行设置。
23.一种柔性屏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110)和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所述柔性显示屏(110)贴覆于可折叠支撑板(130)。
24.一种可折叠电子设备,包括柔性显示屏(110)和如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支撑板(130),所述柔性显示屏(110)贴覆于可折叠支撑板(130)。
CN202110198143.8A 2021-02-22 2021-02-22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Active CN1149739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8143.8A CN114973934B (zh) 2021-02-22 2021-02-22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EP21926368.8A EP4276805A1 (en) 2021-02-22 2021-12-08 Foldable support plate, flexible screen modul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PCT/CN2021/136370 WO2022174654A1 (zh) 2021-02-22 2021-12-08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US18/547,283 US20240155788A1 (en) 2021-02-22 2021-12-08 Foldable support plate, flexible display modul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2180094312.1A CN116868260A (zh) 2021-02-22 2021-12-08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198143.8A CN114973934B (zh) 2021-02-22 2021-02-22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3934A CN114973934A (zh) 2022-08-30
CN114973934B true CN114973934B (zh) 2024-01-16

Family

ID=829322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198143.8A Active CN114973934B (zh) 2021-02-22 2021-02-22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02180094312.1A Pending CN116868260A (zh) 2021-02-22 2021-12-08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4312.1A Pending CN116868260A (zh) 2021-02-22 2021-12-08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55788A1 (zh)
EP (1) EP4276805A1 (zh)
CN (2) CN114973934B (zh)
WO (1) WO2022174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16056B (zh) * 2023-11-29 2024-04-1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板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13461U (zh) * 2011-04-29 2011-10-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手机显示屏esd性能的结构
CN108335638A (zh) * 2018-02-02 2018-07-27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KR20190003257A (ko) * 2017-06-30 2019-01-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장치
CN110853520A (zh) * 2019-11-28 2020-0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撑件、显示装置
WO2020105794A1 (ko) * 2018-11-23 2020-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316344A (zh) * 2017-11-01 2020-06-19 Lg电子株式会社 柔性框架和具有柔性框架的柔性显示单元
CN210835505U (zh) * 2019-12-12 2020-06-23 东莞而基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便携终端的超薄防静电液晶显示屏
CN111508371A (zh) * 2020-05-26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75643A (ko) * 2004-01-17 2005-07-21 삼성코닝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표시장치용 필터 조립체와,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578589B1 (ko) * 2016-09-30 2023-09-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US11044820B2 (en) * 2017-10-30 2021-06-22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062077A (zh) * 2019-02-01 2019-07-2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可折叠式终端设备用支撑片及可折叠式终端设备
CN110164309B (zh) * 2019-05-24 2022-02-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3763814B (zh) * 2019-12-27 2022-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和可折叠设备
CN211928943U (zh) * 2020-05-29 2020-11-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背板及显示装置
CN112489564A (zh) * 2020-12-15 2021-03-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支撑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13461U (zh) * 2011-04-29 2011-10-1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手机显示屏esd性能的结构
KR20190003257A (ko) * 2017-06-30 2019-01-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장치
CN111316344A (zh) * 2017-11-01 2020-06-19 Lg电子株式会社 柔性框架和具有柔性框架的柔性显示单元
CN108335638A (zh) * 2018-02-02 2018-07-27 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WO2020105794A1 (ko) * 2018-11-23 2020-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853520A (zh) * 2019-11-28 2020-0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撑件、显示装置
CN210835505U (zh) * 2019-12-12 2020-06-23 东莞而基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便携终端的超薄防静电液晶显示屏
CN111508371A (zh) * 2020-05-26 2020-08-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76805A1 (en) 2023-11-15
CN114973934A (zh) 2022-08-30
CN116868260A (zh) 2023-10-10
WO2022174654A1 (zh) 2022-08-25
US20240155788A1 (en) 2024-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8608A1 (zh) 一种中框、电池盖和电子设备
CN115766920B (zh) 电子设备
US9577317B2 (en) Heat radiation antenna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and battery cover therewith,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attery cover
US20080286644A1 (en) Labe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label
CN114973934B (zh)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可折叠电子设备
TWI650634B (zh) 電子裝置、電子裝置電池及製造一電子裝置之方法
US9335788B2 (en) Slim-type display module fix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JP2011180285A (ja) シール構造、電子装置、携帯装置及びシール方法
JP4777320B2 (ja) 電子機器
CN114333589A (zh) 一种支撑组件、柔性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1103956A1 (zh) 弹片组件及具有弹片组件的电子设备
CN114822255A (zh) 可折叠支撑板、柔性屏模组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5019638A (zh) 支撑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4587761U (zh) 柔性显示模组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2639928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79492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459876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JP2003317731A (ja) 板型電池およびそれを内蔵するicカード
CN116829357A (zh) 弹性构件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CN219180697U (zh) 电池盖组件和终端设备
WO2022120598A1 (zh) 一种支撑膜、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9392885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7467907U (zh) 补强片、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CN114842747A (zh) 柔性盖板、柔性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16030708A (zh) 显示屏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