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9990A - 机织物 - Google Patents

机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9990A
CN114959990A CN202110202372.2A CN202110202372A CN114959990A CN 114959990 A CN114959990 A CN 114959990A CN 202110202372 A CN202110202372 A CN 202110202372A CN 114959990 A CN114959990 A CN 114959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woven fabric
inorganic particles
fabric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023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元
滨田润二
高进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Fibers and Textiles Research Laboratorie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0237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9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9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9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1/00Double or multi-ply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15/00Woven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of the fibres,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or other warp or weft elements used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501/00Wearing appar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织物。该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与第二层通过连接点相连;第一层的纱线中至少有一种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且所述无机粒子含量在所述第一层上所占比例K为5~25重量%。该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变褪色级别小于等于第二层变褪色级别。该机织物具有优越的耐久防液体渍显露的效果,且通气性优良、防透性好、悬垂感佳,可广泛用于制作女装等。

Description

机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织物,具体涉及一种表面不易见到液体渍(水渍或汗渍)的机织物。
背景技术
在炎炎夏日,腋下和背部非常容易出汗,在T恤衫等上经常会出现颜色较深的汗渍,很不美观。因此,人们对面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面料具有吸湿速干性、通气性等性能,而且要求面料上不易出现水渍或汗渍等液体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5741454U中公开了一种防汗渍织物结构,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包括基体以及凸出于基体表面设置的凸条结构,外层和内层的基体通过针织结构交织连接并形成等间隔设置的梯形结构,外层采用集圈和成圈交织而成,集圈在相邻两梯形结构之间形成了孔洞,虽然该防汗渍织物结构不仅具有吸湿快干的功能,更不会因为出汗在面料外层留下汗印,但是这样的织物设计过于复杂,而且孔洞的设计会影响到防透性。
又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1-226001中公开了一种防汗渍面料及防汗渍服装,所述防汗渍面料由聚酯纤维形成,一面附着防水剂,另一面具有凹凸结构,具有优异的防汗渍效果,而且降低了发粘感,但是这种纤维表面附着有防水剂的技术方案,其防汗渍的效果是有限的,在洗涤耐久性以及防透性方面也存在问题。
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5369432A中公开了一种超级防透视双层面料及其制备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双层面料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织造而成,所述经线和纬线为防透视FDY纤维,所述防透视FDY纤维为非剥离桔瓣形双组份复合纤维,所述双组份分别为高聚物和含有5~16wt%TiO2的该高聚物,虽然该双层面料的防透效果极为优越,但通气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方法简单易行,具有优越的防液体渍性以及洗涤耐久性,而且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防透性的机织物。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的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与第二层通过连接点相连;构成第一层的纱线中至少有一种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且所述无机粒子含量在所述第一层上所占比例K为5~25重量%,所述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变褪色级别小于等于第二层变褪色级别。
本发明通过在织物的第一层设置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无需采用复杂的组织设计,获得了优越的防液体效果,而且洗涤耐久性也较好;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通过连接点相连,增加了空气流通,通气性良好。另外,第一层的纱线中含有的无机粒子可以减少光的透射,防透性得到改善。本发明的机织物可广泛用于制作女装面料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与第二层通过连接点相连;构成第一层的纱线中至少有一种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且所述无机粒子含量在所述第一层上所占比例K为5~25重量%;所述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变褪色级别小于等于第二层变褪色级别。
这里的第一层是指与皮肤侧远离的一层;第二层是指与皮肤侧接近的一层,两层通过连接点相连接。
上述连接方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经接结、纬接结、经纬接结、接结经接结、接结纬接结等。其中,接结经接结是在第一层与第二层经之间再加入一个系统的经纱,分别与第一层与第二层纬上下交织,连接第一层与第二层,接结经在第一层纬上、第二层纬下进行接结。接结纬接结是在第一层与第二层经之间再加入一个系统的纬纱,分别与第一层与第二层经上下交织,连接第一层与第二层,接结纬在第一层经上、第二层经下进行接结。当第一层的连接点的纱线长度大于等于第二层的连接点的纱线长度,视为第一层纱线;当第一层的连接点的纱线长度小于第二层的连接点的纱线长度,视为第二层纱线。连接点的纱线长度测量方法具体为:在显微镜下观察机织物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利用记号笔对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连接点分别做出记号,剥离抽出该纱线,用直尺测量出记号之间的长度。
本发明采用连接点连接的方式,空气流动性增强,通气性能更加优越。
当面料湿润时,由于纤维绒毛发生倒伏不能有效地反射光线并且湿润区域的表面覆盖有水分子,光更容易进入纤维内部,表面反射出来的白色反射光大幅变少,进入纤维内部再次反射出来的有色反射光变多,这样的混合光效果就使得面料看起来颜色要比干燥状态深。而无机粒子不但可以吸收进入到纤维内部的光线,而且能使光线向不同方向散射,在纤维内部被散射的光线因为路径的改变,对颜色吸收相对较小,最终再折射出面料后体现为浅色反射光,即无机粒子的存在使得有色反色光中有一部分成为浅色反射光,也就是说无机粒子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湿润前后的颜色变化,因此,本发明中要求第一层的纱线至少有一种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当含有无机粒子的含量在第一层的占比少于5重量%时,面料被液体(水或汗)润湿前后,变褪色明显,液体渍(水渍或汗渍)容易显现,因此,本发明中要求所述无机粒子含量在所述第一层上所占比例K为5~25重量%。
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用b1,b2……bn来表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A1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b1在第1层0.25cm2面积中所占比例。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将试样的第1层向上放置,在数码显微镜(50倍)下对第一层上0.25cm2大小的面积进行拍摄。拍摄的照片用A4纸打印(A4纸为市面上流通的常规办公打印用纸),将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b1和其他纱线c分别剪下来,对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b1以及其他纱线c分别进行称重,按照下面公式计算出A1
A1=b1/(b1+c)。
d1为一个组织循环中,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b1单位长度L1内无机粒子的重量,单位为mg/cm;这里的单位长度为用数码显微镜50倍拍摄,量取得到的两个相邻组织点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b1的长度L1(cm)。
D为含有无机粒子纱线每厘米的重量,单位为mg/cm。
下面举例对上述公式进行说明。
假设机织物为平纹组织,第一层经纱使用含有无机粒子的复合纱线b1为90旦尼尔(以下简称D), 纬纱使用75D/36f大有光纱线。按照上面的方法计算出A1为0.5,其相邻两个组织点所量取的复合纱线b1的长度L1为0.05cm,通过溶解法测得无机粒子克重为0.00125mg。
D=90g/9000米=0.01g/m=0.1mg/cm
A1=0.5
d1=0.00125/0.05=0.025mg/cm
Figure 633110DEST_PATH_IMAGE002
本发明中,第一层纱线中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可以是非复合纱线,也可以是复合纱线。复合纱线可以是混纺或混纤。第一层纱线可以全部是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也可以是含有无机粒子纱线与其他纱线配列使用,其他纱线无特别限定。另外,这里的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可以是无机粒子种类相同、含量不同的纱线,也可以是无机粒子种类不同、含量相同的纱线,还可以是无机粒子种类和含量都不同的纱线。
作为优选,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中,无机粒子的含量为5~25重量%。当无机粒子的含量不足5重量%时,散射效果不太明显,防变褪色效果有下降的趋势;当无机粒子所占比例超过25重量%时,有可能会影响到织造通过性,而且有可能产生染色斑等问题。
本发明中,如果第一层的紧度低于第二层,当织物沾染上水渍或者汗渍时,第一层有可能无法有效阻挡入射光线,防变褪色效果有下降的趋势;如果第一层的紧度高于第二层,虽然防液体渍效果极为优越,但第一层上纱线排列较为紧密,有可能出现布面不平整的问题。因此,本发明中优选第一层紧度与第二层紧度之比为1~2.5:1。更优选紧度之比为1~2.0:1。
作为优选,本发明的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的变褪色级别在3-4级以上。本发明中,变褪色级别越高,表面越不容易看出液体渍,防液体渍的效果越好。
扩散面积越大,表示吸湿性能越好。如果第二层的扩散面积远远大于第一层的话,有可能出现水分在第二层上滞留的问题穿着舒适性有降低的趋势;如果第一层的扩散面积大于第二层的话,也就是说第二层的吸湿性能相对低一些,这样一来更容易产生水斑,防液体渍的效果有下降的趋势。因此,本发明中优选第一层的扩散面积与第二层的扩散面积之比为1:1~3。
本发明中,无机粒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如二氧化钛、三氧化二铝、三硫化二锑、氧化锆、镉红、氧化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二氧化钛对光的散射效果好,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分散性等特性,因此作为优选。这里的无机粒子可以是白色粒子,也可以是如红色、蓝色等着色粒子。
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可以是单组分纤维,也可以是多组分的复合纤维,优选为复合纤维。其中,复合纤维可以是芯鞘、海岛、积层等复合形态,这样的复合形态可以实现二氧化钛含量的最大化,更优选芯鞘或者积层结构。
纱线的捻度越高,越能提高纱线的延伸性和回弹性,所得机织物的悬垂性也就越优异,因此,优选形成本发明机织物的所有纱线均为捻度1000~2500T/M的加捻纱。这样的机织物更适合用于制作女装,形成的成衣贴身合体、舒适。
本发明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纱线的成纤聚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聚酯(PET)、聚酰胺等。作为第二层的纱线,其断面可以是圆形或异型断面,优选异型断面。异型断面纱线表面具有凹槽,借助凹槽的芯吸导湿结构,迅速吸收皮肤表层的湿气及汗水, 而且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大面积空间不交织在一起,通风性好,可将第二层汗液快速挥发,不会出现面料粘贴在皮肤上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湿气及汗水被传导到第一层,大大降低了液体渍的形成可能性。
本发明的组织可以是纬二重、经二重、双层、多层或者多重等组织。当纬二重组织时,所述第一层由经纱与表纬交织而成,第二层由里纬与经纱交织构成;当经二重组织时,所述第一层由表经与纬纱交织而成,第二层由里经与纬纱交织构成;当双层组织、多重、多层组织时,所述第一层由表经与表纬组成,第二层由里经与里纬组成。本发明中,优选二层或多层组织,由于各层为独立的织物,通过连接点连接,中间具有较多空间,其通气性能加,加快汗液挥发性。采用多层组织时,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还存在有中间层,这里的中间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两层以上。
本发明的织物可通过如下方法制得:将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与其他纱线进行织造制成坯布,织机可为单轴或双轴,然后将坯布通过加工,得产品。
其中,主要加工工程为:精练→松弛(所用纱线为加捻纱时选用)→中间定型(温度170~180℃)→染色→热定型(温度160~180℃)。松弛加工,可使加捻纱解捻,使纱线之间缝隙减小,增加织物的防透性能,且悬垂性增加。中间定型温度170~180℃,可以防止织物的尺寸稳定性不良,减少染色时产生染皱现象。
本发明的机织物可用于女装的制作。其中,作为夏季女装用途时,可以在定型前进行吸湿速干整理。吸湿速干整理加工可以采用染色同浴、染色两浴、浸轧等方式。吸湿速干整理所用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的是聚酯类树脂、环氧类树脂、有机硅三元共聚物类树脂等。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中相关参数的测试方法如下:
(1)变褪色(目视法)
剪取平整无褶皱10cm×10cm试样10块,放置在温度20℃、湿度65%环境下调湿24小时得到干燥状态的试样。取两块进行颜色差评级试验,将其中一块干燥状态的试样平放在试验平台上,再用滴定管吸入适量的三级水,在滴管口距离试样表面不超过1cm处将0.2ml水轻轻滴在试样表面上,水滴接触试样表面至完全扩散吸收(无明显液状水滴,即没有镜面反射时),2分钟后得到湿润状态的试样,将其与另一块干燥状态的试样,并列放置于标准光源对色灯箱中,灰卡也放在同一平面上,参考GBT250-2008纺织品色差评定,选D65光源来对色,入射光与试样表面之间的夹角约45°,观察方向垂直于试样表面,通过五级灰卡的级差来目视评定两块试样的色差,两块试样的色差相当于灰卡某级所具有的观感色差时,就作为变褪色的级数。没有观感色差时,定为5级,两块试样的色差处于灰卡的某两相邻级别之间,则可定为中间级别,如4-5级、3-4级。按照同样的方法对余下的8块试样进行评级试验,一共得到5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本发明的变褪色级别。
(2)无机粒子的含量
取100g含无机粒子的纱线,选用合适的溶剂将纤维溶解掉,过滤干燥,得到的无机粒子,用电子天平对其称重并记为b。这里的溶剂根据纤维的种类进行选择,如聚酯纤维选用苯酚和四氯乙烯的混合液,聚酰胺纤维选用甲酸,粘胶纤维选用浓硫酸等。根据下式计算出无机粒子的含量(重量%),
含量=(b/100)*100%。
(3)第一层的紧度与第二层的紧度之比
先计算出第一层的紧度,
第一层的紧度=第一层经向紧度+第一层纬向紧度,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其中,
经纱号数、纬纱号数:是指经纱或纬纱的纤度,单位为旦尼尔(简称D),
经纱密度、纬纱密度:是指每英寸经纱或纬纱的根数,单位为根/inch,
Kd:纱线直径系数(比重法推算),如:
聚酯:0.03738、聚酰胺:0.04113、涤锦复合纱(涤70/锦30):0.03851,
再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得到第二层的紧度,然后算出两者的紧度之比。
(4)第一层的扩散面积与第二层的扩散面积之比
剪取平整无褶皱10cm×10cm试样3块。取其中一块,先在恒温干燥机内50℃条件下预处理1小时,然后放置在标准大气压调湿平衡24小时。在有机玻璃上滴0.2ml的水,将试样第一层朝上,平放在带水的有机玻璃板上,按下计时器3min计时,3min后分别标出试样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上水扩散的面积,用面积仪对标出的图形进行测量,得到第一层与第二层的扩散面积。扩散面积之比=第一层的扩散面积(cm2)/第二层的扩散面积(cm2)。按照同样的方法,得到余下两块试样的扩散面积之比,取平均值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层的扩散面积与第二层的扩散面积之比。
(5)通气性
根据ASTM D 737:2004(压力125MPa)测定。
(6)防透性
数值越高表示防透性越好,具体测试步骤如下:
a.设备:分光测色仪D65光源,
b.测定基准色白板得测色值Lw,
c.测定基准色黑板得测色值Lb,
d.将评价织物放在基准色白板得测色值Lfw,
e.将评价织物放在基准色白板得测色值Lfb,
f.根据公式计算防透率
Figure 517889DEST_PATH_IMAGE004
(7)悬垂性
将直径24cm的圆形试验样品以同心圆的形式放置在面积42cm2的圆筒上,样品沿着圆筒边缘自然下垂。找10个纺织专业人士进行感官悬垂性评价。若7人以上认为此样品悬垂接近圆筒,则判断悬垂性优;若3-6人认为此样品悬垂稍远离圆筒,则判断悬垂性良;不足3人认为此样品悬垂远离圆筒,则判断悬垂性一般。
实施例1
第一层的经纬纱均选用由75D/36f芯鞘结构PET-DTY加捻得到的捻度为2500T/M的加捻纱,第二层的经纬纱均选用由75D/36f大有光三角断面PET FDY捻度加捻得到的2500T/M的加捻纱,经接结双层组织进行织造得到坯布,坯布通过精练→松弛(120℃*30min)→中间定型→染色(130℃*30min)、吸水树脂加工(60℃*20min)→定型(150℃*1min),制得本发明克重为182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加捻纱都是按照S捻/Z捻(1:1)的方式进行排列。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12.5重量%,大有光三角断面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0重量%。染色和吸水树脂加工在液流染色机中同浴进行。第一层的紧度和第二层的紧度均为2281。
实施例2
第一、二层的经纬纱均选用由75D/36f芯鞘结构PET-DTY加捻得到的捻度为2500T/M的Z捻加捻纱与75D/36f大有光三角断面PET-FDY加捻得到的捻度为2500T/M的S捻加捻纱按照1:1的比例进行配列,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25重量%,其余同实施例1,制得本发明克重为178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3
第一层的经纬纱均选用由75D/36f芯鞘结构PET-DTY加捻得到的捻度为1000T/M的Z捻加捻纱,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5重量%。第二层的经纬纱均选用由50D/24f十字断面PET-DTY加捻得到的捻度为1000T/M 的Z捻加捻纱,纬接结双层组织进行织造得到坯布,其余同实施例1,制得本发明克重为160g/m2的机织物。其中,第一层紧度为2121,第二层面料紧度为1414。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4
第一层的紧度为1236,第二层的紧度为1767,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76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5
第一层的紧度为2976,第二层的紧度为992,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89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6
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经纬纱均选用无捻纱线,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82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7
第一层的紧度为2450,第二层的紧度为992,其余同实施例5,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80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8
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25重量%,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83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实施例9
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5重量%,其余同实施例1,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79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比较例1
芯鞘结构PET中二氧化钛含量为2.5重量%,其余同实施例9,得到本发明克重为178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比较例2
经纬纱均选用由75D/36f芯鞘结构PET-DTY得到的捻度为1000T/M 的Z捻加捻纱,平纹单层组织织造,其余同实施例3,得到克重为120g/m2的机织物。所得机织物的相关参数见表1。
表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根据上表,
(1)由实施例1与实施例4可知,同等条件下,第一、二层紧度比为1:1的机织物与第一、二层紧度比为0.7:1的的机织物相比,两者的悬垂性、通气性以及防透性均相当;而前者的扩散面积比要比后者小一些,即前者的穿着舒适性比后者好;另外,前者的第一层的变褪色级别略高于后者,也就是说前者第一层的变褪色程度小于后者,防液体渍的效果比后者好。
(2)由实施例7与实施例5可知,同等条件下,第一、二层紧度比为2.5:1的机织物与第一、二层紧度比为2.8:1的的机织物相比,两者的扩散面积比以及悬垂性均相当;虽然前者的防透性比后者略差一点点,而且第一层的变褪色级别略低于后者,也就是说前者第一层的变褪色程度略大于后者,防液体渍的效果比后者差一点点,但是前者的通气性比后者略好。
(3)由比较例1与实施例9可知,同等条件下,第一层由无机粒子含量为2.5重量%的纱线形成的机织物与第一层由无机粒子含量为5重量%的纱线形成的机织物相比,两者的扩散面积比、悬垂性以及通气性均相当,但前者防透性要差一些,而且润湿前后变褪色的等级低于后者,只有2级,即防液体渍的效果很差。
(4)由比较例2与实施例3可知,同等条件下,单层结构的机织物与双层结构的机织物相比,前者的悬垂性、防透性以及通气性都比较差,而且前者润湿前后变褪色判级只有2-3级,防液体渍的效果很差。

Claims (4)

1.一种机织物,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层与第二层通过连接点相连;构成所述第一层的纱线中至少有一种为含有无机粒子的纱线,且所述无机粒子含量在所述第一层上所占比例K为5~25重量%,所述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变褪色级别小于等于第二层变褪色级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机织物,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层的紧度与所述第二层的紧度之比为1~2.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机织物,其特征是:所述机织物润湿前后,第一层的变褪色级别在3-4级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机织物,其特征是:所述机织物第一层的扩散面积与第二层的扩散面积之比为1:1~3。
CN202110202372.2A 2021-02-24 2021-02-24 机织物 Pending CN114959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2372.2A CN114959990A (zh) 2021-02-24 2021-02-24 机织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02372.2A CN114959990A (zh) 2021-02-24 2021-02-24 机织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9990A true CN114959990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54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02372.2A Pending CN114959990A (zh) 2021-02-24 2021-02-24 机织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99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3338B (zh) 使用扁平多葉形斷面纖維之織物、及使用其之縫製品
CN107268157B (zh) 一种纺织毛巾面料
CA3126906C (en) Woven fabric,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fiber product containing said woven fabric
EP3384793B1 (en) Garment
JP6469950B2 (ja) しみ防止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TWI645084B (zh) 極細高強度聚醯胺多絲纖維及使用其之包覆紗、長襪、織物
CN107151855A (zh) 全棉色织多层大提花毯面料的织造方法
WO2014196566A1 (ja) ポリアミド織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ダウン製品
JP2007298199A (ja) 多色柄迷彩布帛および多色柄迷彩衣服
CN114959990A (zh) 机织物
CN110318139B (zh) 一种抗紫外功能的纤维面料的制备方法
WO2022033415A1 (zh) 针织面料及其用途
CN107287908A (zh) 全棉色织多层大提花毯面料的纬纱煮练染色方法
JP4228113B2 (ja) 高密度織物
CN111441127A (zh) 一种保暖单向透湿超仿棉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85630A (zh) 全棉色织多层大提花毯面料的染整方法
JP2005048309A (ja) ポリアミド繊維、ポリアミド織物およびそれよりなる繊維製品
JPS63135540A (ja) 通気性防水布
JP6794752B2 (ja) ナイロン短繊維織物および衣服
CN221265318U (zh) 一种轻薄浅色防透视锁绒的面料及羽绒服
CN109989160B (zh) 透气耐用阻燃提花织物
WO2022033414A1 (zh) 面料
JP7372257B2 (ja) 透湿防水性布帛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CN115386998A (zh) 一种抗紫外线防透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JP7238341B2 (ja) 織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