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4704B -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4704B
CN114954704B CN202210653125.9A CN202210653125A CN114954704B CN 114954704 B CN114954704 B CN 114954704B CN 202210653125 A CN202210653125 A CN 202210653125A CN 114954704 B CN114954704 B CN 1149547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wing
upper plate
vehicl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31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54704A (zh
Inventor
金吉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312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547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54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4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54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4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B60R16/0231Circuits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or the functioning of the vehic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主体,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主体上板和扰流板主体下板,其中,扰流板主体上板成形为具有凹部,并且其中,扰流板主体下板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上;扰流板翼部,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翼部上板和扰流板翼部下板,其中,扰流板翼部成形为能够至少部分地配合并接纳于凹部中,使得扰流板翼部下板面向扰流板主体上板;以及致动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扰流板主体和扰流板翼部,其中,致动机构的致动引起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扰流板主体的滑动,使得扰流板翼部能够相对于扰流板主体处于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扰流板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当车辆在道路上高速行驶时,会产生与车辆的速度和面积成比例的空气阻力。此外,由于车辆一般设计成具有弯曲的顶部和平坦的底部,因此,从车辆顶部上方流过的空气速度大于从车辆底部下方流过的空气速度,从而导致作用于车辆顶部的向下空气压力大于作用于车辆底部的向上空气压力,由此产生的升力会减小车辆的抓地力并降低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通常在车辆的后背门、顶板或后栏板上装设后扰流板,以防止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辆的后部被升力提升。扰流板是一种车辆空气动力学装置,其主要作用是减小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空气湍流或阻力,能够节省燃料,同时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其中,主动式后扰流板是一种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进行动态调整以改变扰流效果、强度或其它性能属性的扰流板。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主动式后扰流板主要是弹出和升降式扰流板。一些车辆仅具有弹出式扰流板,而其它车辆在弹出后还具有升降式扰流板。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受扰流板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扰流板的长度、角度等结构参数。然而,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难以实现在车辆高速行驶条件下对扰流板的形状和结构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克服上述缺点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且易于控制。
此外,本发明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一种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组件包括:扰流板主体,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主体上板和扰流板主体下板,其中,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成形为具有凹部,并且其中,所述扰流板主体下板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车身上;扰流板翼部,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翼部上板和扰流板翼部下板,其中,所述扰流板翼部成形为能够至少部分地配合并接纳于所述凹部中,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面向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以及致动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所述扰流板主体和所述扰流板翼部,其中,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处于不同的位置。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当所述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时,所述扰流板翼部完全接纳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的所述凹部中;并且当所述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时,所述扰流板翼部部分地接纳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的所述凹部中,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向外伸出。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致动机构包括:移动球组,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移动球组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导轨,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其中,所述导轨构造成用于引导所述移动球组的移动;电机,其固定于所述导轨上;以及拉线,其在一端处连接到所述电机,并且在另一端处连接到所述移动球组中的一个移动球,其中,所述电机配置成驱动所述拉线以改变所述拉线的长度,使得所述移动球组沿着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移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轨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并且其中,所述移动球组延伸穿过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和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并穿过所述狭槽。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致动机构包括:滑动支架,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滑动支架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导轨,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其中,所述导轨构造成用于引导所述滑动支架的移动;气弹簧支架,其固定于所述导轨上;以及气弹簧,其包括同轴地布置的压力缸、活塞和连杆,其中,所述压力缸连接到所述气弹簧支架,并且所述连杆连接到所述滑动支架;其中,所述连杆构造成在压力作用下进行轴向伸缩运动,使得所述滑动支架沿着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移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轨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并且其中,所述滑动支架延伸穿过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和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并穿过所述狭槽。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致动机构包括:齿条,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齿条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其中,所述齿条的齿面向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齿轮支架,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齿轮,其由所述齿轮支架支承,其中,所述齿轮的齿与所述齿条的齿相互啮合,使得所述齿轮的旋转运动能够转换成所述齿条的平移运动;以及电机,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并且通过驱动轴连接到所述齿轮,其中,所述电机配置成通过所述驱动轴来驱动所述齿轮进行所述旋转运动,使得所述齿条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进行所述平移运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扰流板组件构造为所述车辆的后扰流板组件。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扰流板组件为主动式的,其中,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工况来控制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以动态地调整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扰流板组件。
可选地,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工况来控制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以动态地调整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位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易于组装和操作;采用双层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美观性;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来动态调整,以实现预期扰流效果、强度或其它性能属性,从而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
在以下对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阐述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从这些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中,可以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可参考附图通过实施例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其中附图并未按照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
图1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的透视图,其中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以及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的分解视图。
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来表示相同的元件或结构。
部件列表
1 处于静态工况的扰流板组件
1' 处于动态工况的扰流板组件
10 扰流板主体
11 扰流板翼部
12 车顶
13 后背门
14 后挡风玻璃
15 第一移动球
16 第二移动球
17 导轨
18 电机
19 拉线
20 垫片
21 狭槽
22 滑动支架
23 导轨
24 气弹簧支架
25 压力缸
26 连杆
27 狭槽
28 齿条
29 齿轮支架
30 齿轮
31 电机
32 驱动轴
101 扰流板主体上板
102 扰流板主体下板
111 扰流板翼部上板
112 扰流板翼部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发明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发明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或类似表述仅用于描述与区分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应的构件的相对重要性。
首先参考图1a和图1b,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处于不同工况的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的透视图。通常,扰流板组件可装设于车辆的后背门、顶板或后栏板上,以防止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辆的后部被升力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扰流板组件又被称为后扰流板组件。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1、1'包括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以用于调节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如图所示,扰流板主体10成形为具有凹部,并且扰流板翼部11成形为能够至少部分地配合并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扰流板主体10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上,而扰流板翼部11可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滑动,并且因此相对于车身是可移动的。
为了实现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1、1'还包括致动机构(图1a和图1b中未示出),其构造成连接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致动机构的致动可引起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使得扰流板翼部11可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处于不同的位置。图1a示出了处于静态工况的扰流板组件1的透视图,在该静态工况下,扰流板翼部11完全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图1b示出了处于动态工况的扰流板组件1'的透视图,在该动态工况下,扰流板翼部11部分地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使得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向外伸出一定的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构造为车辆的主动式扰流板组件。具体而言,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来控制致动机构的致动,以动态地调整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位置,从而改变扰流效果、强度或其它性能属性,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
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7来具体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的结构细节和操作原理。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处于不同工况的扰流板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1、1'装设于车辆的后背门13上,同时位于车顶12的下方且位于后挡风玻璃14的上方。因此,该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可被称为后扰流板组件。如图2所示,扰流板组件的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各自具有双层结构。具体而言,扰流板主体10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主体上板101和扰流板主体下板102,并且扰流板翼部11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翼部上板111和扰流板翼部下板112。扰流板主体上板101成形为具有如前所述的凹部,以用于接纳扰流板翼部11。扰流板主体下板102固定于车辆的车身上,使得整个扰流板主体10相对于车身固定。此外,扰流板主体下板102的轮廓与后背门13的轮廓基本上一致,从而确保扰流板主体10稳固地保持于后背门13上。当扰流板翼部11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时,扰流板翼部下板112面向扰流板主体上板101。应当认识到,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的这种双层结构便于致动机构的各种构件的装配,并且保护装配于内部的构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扰流板组件的稳定性,同时增强了整体的美观性。
继续参考图2,同时参考图3,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的分解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1、1'的致动机构具体体现为拉线组件。如图所示,用于致动的拉线组件包括移动球组、导轨17、电机18和拉线19。
移动球组固定于扰流板翼部下板112上。在图2和图3所示的特定实施例中,移动球组通过垫片20固定于扰流板翼部下板112上。这种固定关系使得移动球组能够与扰流板翼部11一起移动。为了进一步保证二者之间的这种固定关系,移动球组包括至少两个移动球。特别地,该实施例中的移动球组包括两个移动球,即第一移动球15和第二移动球16。然而,应当认识到,移动球组可包括任何合适数量的移动球。从图2中清楚地看到,第一移动球15和第二移动球16均呈现工字型的截面形状。这种工字型结构包括上部部分、中间细长部分和下部部分,其中,中间细长部分延伸穿过扰流板翼部下板112和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从而连接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
导轨17固定地安装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上(例如,借助于胶接、焊接、螺栓连接等手段)。在该实施例中,导轨17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导轨17构造成用于引导移动球组的移动。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导轨17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21。移动球组除了延伸穿过扰流板翼部下板112和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之外还进一步延伸穿过狭槽21,使得移动球组的下部部分位于导轨17下方。以此方式,移动球组能够沿着导轨17的狭槽21移动。此外,导轨17上还固定有电机18,具体地,电机18设置于导轨17下方。电机18上连接有拉线19。拉线19为预张紧的线,其在一端处卷绕在电机18的内部。电机18配置成驱动拉线19以实现拉线19的释放和收紧,从而改变拉线19的长度。如图2所示,拉线19在另一端处连接到移动球组。具体而言,拉线19在另一端处连接到移动球组中的一个移动球(例如,第一移动球15)的下部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3将拉线组件的导轨17和电机18示出为位于扰流板主体10的上方,但这仅仅是为了清楚地示出这些构件。实际上,拉线组件的导轨17、电机18和拉线19均设置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
拉线组件的上述连接方式使得由电机18驱动的拉线19的长度改变能够引起移动球组沿着导轨17相对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移动,进而引起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使得扰流板翼部11能够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处于不同的位置。应当认识到,呈拉线组件形式的致动机构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实现对扰流板组件的控制。
仍然参考图2,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具体而言,当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完全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这在图2中由1指示并由实线表示。在静态工况下,拉线19具有最长的长度。当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部分地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使得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向外伸出一定的距离,这在图2中由1'指示并由虚线表示。相比于静态工况,在动态工况下,电机18驱动拉线19以实现拉线19的收紧,从而使拉线19具有更短的长度。
如前面所论述的,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构造为车辆的主动式扰流板组件。具体而言,在图2和图3所示的扰流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中,车辆的ECU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来控制电机18对拉线19的驱动,进而改变拉线19的长度,从而动态地调整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
现在转到图4,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处于不同工况的扰流板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对比图2和图4可发现,扰流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其区别主要在于用于实现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的致动机构。上文关于图2所描述的扰流板组件的相同构件的细节同样适用于图4所示的扰流板组件,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4,同时参考图5,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的分解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1、1'的致动机构具体体现为气弹簧组件。如图所示,用于致动的气弹簧组件包括滑动支架22、导轨23、气弹簧支架24和气弹簧。
滑动支架22固定于扰流板翼部下板112上。这种固定关系使得滑动支架22能够与扰流板翼部11一起移动。如图4所示,滑动支架22延伸穿过扰流板翼部下板112和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从而连接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导轨23固定地安装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上(例如,借助于胶接、焊接、螺栓连接等手段)。在该实施例中,导轨23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导轨23构造成用于引导滑动支架22的移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导轨23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27。滑动支架22除了延伸穿过扰流板翼部下板112和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之外还进一步延伸穿过狭槽27。以此方式,滑动支架22能够沿着导轨23的狭槽27移动。此外,导轨23上还固定有气弹簧支架24,具体地,气弹簧支架24设置于导轨23下方。在第二实施例中充当致动机构的气弹簧组件还包括气弹簧,其包括同轴地布置的压力缸25、活塞和连杆26,其中,活塞由于设置于压力缸25的内部而未在图中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连杆26能够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气弹簧的轴向方向进行伸缩运动。如图4所示,压力缸25连接到气弹簧支架24,具体地连接到设置于气弹簧支架24上的侧向突出部。此外,连杆26连接到滑动支架22,具体地连接到设置于滑动支架22上的侧向突出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5将气弹簧组件的导轨23、气弹簧支架24和气弹簧示出为位于扰流板主体10的上方,但这仅仅是为了清楚地示出这些构件。实际上,气弹簧组件的导轨23、气弹簧支架24和气弹簧均设置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
气弹簧组件的上述连接方式使得连杆26在压力作用下进行的轴向伸缩运动能够引起滑动支架22沿着导轨23相对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移动,进而引起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使得扰流板翼部11能够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处于不同的位置。应当认识到,呈气弹簧组件形式的致动机构也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操作和控制。
仍然参考图4,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具体而言,当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完全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这在图4中由1指示并由实线表示。在静态工况下,气弹簧的连杆26具有最长的伸出长度。当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部分地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使得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向外伸出一定的距离,这在图4中由1'指示并由虚线表示。相比于静态工况,在动态工况下,气弹簧的连杆26缩回一定距离,从而具有更短的伸出长度。
如前面所论述的,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构造为车辆的主动式扰流板组件。具体而言,在图4和图5所示的扰流板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中,车辆的ECU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来控制气弹簧的压力缸25中的压力,进而控制连杆26的轴向伸缩运动,从而动态地调整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
现在转到图6,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处于不同工况的扰流板组件1、1'的结构示意图。通过对比图2和图6可发现,扰流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构造,其区别主要在于用于实现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的致动机构。上文关于图2所描述的扰流板组件的相同构件的细节同样适用于图6所示的扰流板组件,在此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6,同时参考图7,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1、1'的分解视图。在该实施例中,扰流板组件1、1'的致动机构具体体现为齿轮-齿条组件。如图所示,用于致动的齿轮-齿条组件包括齿条28、齿轮支架29、齿轮30和电机31。
齿条28固定于扰流板翼部下板112上,使得齿条28的齿面向扰流板主体上板101。这种固定关系使得齿条28能够与扰流板翼部11一起移动。齿轮支架29固定地安装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上(例如,借助于胶接、焊接、螺栓连接等手段)。在该实施例中,齿轮支架29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齿轮30由齿轮支架29支承。如图6所示,齿轮30的齿穿过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以与齿条28的齿相互啮合,使得齿轮30的旋转运动能够转换成齿条28的平移运动。在第三实施例中充当致动机构的齿轮-齿条组件还包括电机31,其固定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上,并且通过驱动轴32连接到齿轮30。电机31配置成通过驱动轴32来驱动齿轮30进行旋转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7将齿轮-齿条组件的齿轮支架29、齿轮30和电机31示出为位于扰流板主体10的上方,但这仅仅是为了清楚地示出这些构件。实际上,齿轮-齿条组件的齿轮支架29、齿轮30和电机31完全地或部分地设置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下方。
齿轮-齿条组件中的啮合方式使得由电机31驱动的齿轮30的旋转运动能够引起齿条28相对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平移运动,进而引起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滑动,使得扰流板翼部11能够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处于不同的位置。应当认识到,呈齿轮-齿条组件形式的致动机构同样具有简单的结构,并且易于控制和操作。
仍然参考图6,其示出了扰流板组件在静态工况和动态工况下的使用状态。具体而言,当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完全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这在图6中由1指示并由实线表示。在静态工况下,齿轮30与齿条28的右侧边缘处的齿相互啮合。当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时,扰流板翼部11部分地接纳于扰流板主体10的凹部中,使得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向外伸出一定的距离,这在图6中由1'指示并由虚线表示。相比于静态工况,在动态工况下,电机31驱动齿轮30顺时针旋转以使齿条28向右侧移动,从而使齿轮30与齿条28的左侧边缘处的齿相互啮合。
如前面所论述的,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构造为车辆的主动式扰流板组件。具体而言,在图6和图7所示的扰流板组件的第三实施例中,车辆的ECU能够根据当前车辆工况来控制电机31对齿轮30的驱动,进而改变齿条28相对于扰流板主体上板101的位置,从而动态地调整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位置,以适应不同的车辆工况。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图5和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三种实施例的扰流板组件均包括两组致动机构,其分别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和扰流板翼部11对称地设置。应当认识到,这种对称式布置能够确保扰流板翼部11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平行地且平稳地滑动,而不会出现卡死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扰流板组件的易操作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可装设在各种车辆上,包括汽油车、柴油车、轿车、货车、客车、混合动力车辆、纯电动汽车等等。因此,本发明的主题还旨在保护一种包括本发明的扰流板组件的车辆。
在使用时,车辆的ECU可根据车辆的当前工况来发出指令,以确定扰流板翼部11的适当位置,并由此通过向致动机构发送指令来实现具体位置的调节。例如,ECU可检查车辆的驾驶状况,如停车、低速驾驶、高速驾驶、制动或转弯等,然后ECU向致动机构发送动作信号。由此,扰流板翼部11可被调整到相对于扰流板主体10的不同位置。通过使车辆在不同的设置下行驶,可判断哪种设置最适合当前工况。照此,通过这种方式可得出最适合车辆当前工况的扰流板的形状和结构参数,从而便于在未来遇到相同或相似工况时进行直接调用。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发明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组件包括:
扰流板主体,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主体上板和扰流板主体下板,其中,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成形为具有凹部,并且其中,所述扰流板主体下板固定于所述车辆的车身上;
扰流板翼部,其包括相对于彼此固定的扰流板翼部上板和扰流板翼部下板,其中,所述扰流板翼部成形为能够至少部分地配合并接纳于所述凹部中,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面向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以及
致动机构,其构造成连接所述扰流板主体和所述扰流板翼部,其中,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处于不同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扰流板组件处于静态工况时,所述扰流板翼部完全接纳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的所述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扰流板组件处于动态工况时,所述扰流板翼部部分地接纳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的所述凹部中,使得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向外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包括:
移动球组,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移动球组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
导轨,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其中,所述导轨构造成用于引导所述移动球组的移动;
电机,其固定于所述导轨上;以及
拉线,其在一端处连接到所述电机,并且在另一端处连接到所述移动球组中的一个移动球,其中,所述电机配置成驱动所述拉线以改变所述拉线的长度,使得所述移动球组沿着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移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并且其中,所述移动球组延伸穿过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和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并穿过所述狭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包括:
滑动支架,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滑动支架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
导轨,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其中,所述导轨构造成用于引导所述滑动支架的移动;
气弹簧支架,其固定于所述导轨上;以及
气弹簧,其包括同轴地布置的压力缸、活塞和连杆,其中,所述压力缸连接到所述气弹簧支架,并且所述连杆连接到所述滑动支架;
其中,所述连杆构造成在压力作用下进行轴向伸缩运动,使得所述滑动支架沿着所述导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移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具有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狭槽,并且其中,所述滑动支架延伸穿过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和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并穿过所述狭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机构包括:
齿条,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翼部下板上,使得所述齿条能够与所述扰流板翼部一起移动,其中,所述齿条的齿面向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
齿轮支架,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
齿轮,其由所述齿轮支架支承,其中,所述齿轮的齿与所述齿条的齿相互啮合,使得所述齿轮的旋转运动能够转换成所述齿条的平移运动;以及
电机,其固定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上,并且通过驱动轴连接到所述齿轮,
其中,所述电机配置成通过所述驱动轴来驱动所述齿轮进行所述旋转运动,使得所述齿条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板进行所述平移运动,从而引起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组件构造为所述车辆的后扰流板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组件为主动式的,其中,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工况来控制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以动态地调整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位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扰流板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根据所述车辆的当前工况来控制所述致动机构的致动,以动态地调整所述扰流板翼部相对于所述扰流板主体的位置。
CN202210653125.9A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1149547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3125.9A CN114954704B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3125.9A CN114954704B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4704A CN114954704A (zh) 2022-08-30
CN114954704B true CN114954704B (zh) 2024-05-14

Family

ID=82961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3125.9A Active CN114954704B (zh) 2022-06-10 2022-06-10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54704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69923U (zh) * 2010-07-27 2011-03-23 上海奕代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用扰流装置
CN104118482A (zh) * 2014-06-26 2014-10-2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顶扰流器及使用该车顶扰流器的车辆
WO2017052691A1 (en) * 2015-09-23 2017-03-30 Multimatic Patentco, Llc Load-resistant spoiler mechanism for vehicle
KR101836736B1 (ko) * 2016-11-14 2018-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Rv 차량의 스포일러 장치
JP2020050062A (ja) * 2018-09-26 2020-04-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スポイラ装置
CN211032788U (zh) * 2019-09-09 2020-07-17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开启的主动扰流板总成
CN213035929U (zh) * 2020-06-16 2021-04-23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级调节直线长度的后扰流板
CN214823696U (zh) * 2021-04-08 2021-11-23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主动尾翼扰流板
CN113998015A (zh) * 2021-10-15 2022-02-01 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隐藏式后保侧边空气动力学扰流板及其调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80223B2 (en) * 2007-08-09 2010-08-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erodynamically activated front skirt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769923U (zh) * 2010-07-27 2011-03-23 上海奕代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用扰流装置
CN104118482A (zh) * 2014-06-26 2014-10-29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顶扰流器及使用该车顶扰流器的车辆
WO2017052691A1 (en) * 2015-09-23 2017-03-30 Multimatic Patentco, Llc Load-resistant spoiler mechanism for vehicle
KR101836736B1 (ko) * 2016-11-14 2018-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Rv 차량의 스포일러 장치
JP2020050062A (ja) * 2018-09-26 2020-04-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スポイラ装置
CN211032788U (zh) * 2019-09-09 2020-07-17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可移动开启的主动扰流板总成
CN213035929U (zh) * 2020-06-16 2021-04-23 宁波信泰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无级调节直线长度的后扰流板
CN214823696U (zh) * 2021-04-08 2021-11-23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主动尾翼扰流板
CN113998015A (zh) * 2021-10-15 2022-02-01 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隐藏式后保侧边空气动力学扰流板及其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4704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62102B1 (e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drag on vehicles
US7708335B2 (en) Air-guiding device of a vehicle
EP2631160B1 (en) A rear spoiler with adjustable aerodynamic profiles for a high performance road vehicle
US9827848B1 (en) Active aerodynamic dam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CN113511274B (zh) 一种用于卡车的导流结构
CN101585378A (zh) 汽车
CN114940220A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MX2012006591A (es) Sistema de conduccion de aire.
CN110228420B (zh) 一种解决a柱视野盲区的外部采集机构
CN114954704B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1032792U (zh) 一种后扰流板总成
CN210437280U (zh) 一种平移式汽车主动扩散器
CN115158438B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转向柱及汽车
JPH03281484A (ja) リヤスポイラ装置
CN110696936A (zh) 一种无级调节长度的后扰流板机构
CN114802131A (zh) 一种汽车辅助制动装置
CN217918161U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7753914U (zh) 车用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KR101371938B1 (ko) 대형 차량의 사이드 스포일러 길이 조절 장치
CN113443026B (zh) 一种汽车主动式气坝结构及汽车
CN218577897U (zh) 应用于展车的电动可延尾翼
CN217649579U (zh) 一种挡风玻璃升降装置及摩托车
CN211364749U (zh) 一种无级调节长度的后扰流板机构
JPS6127778A (ja) 車両用風防装置
CN210822495U (zh) 一种可无级调节角度的后扰流板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