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30647A - 阴端子 - Google Patents

阴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30647A
CN114930647A CN202080092306.8A CN202080092306A CN114930647A CN 114930647 A CN114930647 A CN 114930647A CN 202080092306 A CN202080092306 A CN 202080092306A CN 114930647 A CN114930647 A CN 1149306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ortions
female terminal
connection
mal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23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岛诚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30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306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the spring member surrounding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新颖结构的阴端子,其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确保阴阳端子间的大的接触压力,也能够实现连接部的加工性的提高。阴端子(10)具有:一对连接部(12、14),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30)对置配置;弹簧构件(60),以夹持着一对连接部(12、14)的状态保持于一对连接部(12、14),将一对连接部(12、14)在对置方向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止动突部(34),突出设置于一对连接部(12、14)的至少一方,通过与一对连接部(12、14)的另一方侧抵接,从而限制一对连接部(12、14)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阳端子插通间隙(30),通过克服弹簧构件(60)的弹压力而容许一对连接部(12、14)向分离方向的移位,从而阳端子(22)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压入并配置于一对连接部(12、14)间。

Description

阴端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阴端子,特别是涉及能够以大的接触压力与阳端子导通连接的阴端子。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例如在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使用的高电压用的阴端子中,从使大的电流稳定地导通的目的出发,要求在阴端子与阳端子之间以大的接触压力接触。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案如下结构:使按压阳端子的按压部相对于阴端子的连接部隔着间隙对置配置,使用安装于阴端子的壳体内的螺旋弹簧将按压部向连接部侧弹压,通过按压部将阳端子以高压力按压到阴端子的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535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阴端子中,虽然以大的接触压力实现阳端子和阴端子的连接部的电连接,但是需要针对阴端子的连接部安装按压部或螺旋弹簧、进一步安装对螺旋弹簧或按压部进行定位保持的壳体,有部件数量增加、成本升高的倾向。另外,为了容许大电流的导通,不得不将阴端子的连接部的板厚增大,有连接部的加工性降低的倾向。
因此,公开如下新颖结构的阴端子: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确保阴阳端子间的大的接触压力,也能够实现连接部的加工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阴端子,具有:一对连接部,该一对连接部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对置配置;弹簧构件,其以夹持着所述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所述一对连接部,并且将所述一对连接部在对置方向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止动突部,其突出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至少一方,并且通过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侧抵接,从而限制所述一对连接部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通过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压力而容许所述一对连接部向分离方向的移位,从而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压入并配设于所述一对连接部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阴端子:能够以更少的部件数量确保阴阳端子间的大的接触压力,也能够实现连接部的加工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图2的底面观看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阴端子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1的阴端子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2的阴端子的阴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图8的底面观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中的长度方向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图5的图。
图11是图8中的宽度方向的横剖视图,是相当于图6的图。
图12是示出变形例3的阴端子的立体图,是相当于图7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是示出阳端子插入的状态的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是示出阳端子插入前的状态的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阴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阴端子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是示出阳端子插入的状态的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阴端子的整体立体图,是示出阳端子插入前的状态的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阴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阴端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阴端子,
(1)具有:一对连接部,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对置配置;弹簧构件,以夹持着所述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所述一对连接部,将所述一对连接部在对置方向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止动突部,突出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至少一方,通过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侧抵接,从而限制所述一对连接部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通过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压力而容许所述一对连接部向分离方向的移位,从而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压入并配设于所述一对连接部间。
根据本公开的阴端子,阴端子具有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对置配置的一对连接部,将一对连接部在对置方向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的弹簧构件以夹持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一对连接部。由此,针对克服弹簧构件的弹压力使一对连接部分离移位而压入到阳端子插通间隙的阳端子,能够由弹簧构件夹持一对连接部而使其以大的接触压力进行按压。在现有结构中,为了将阴端子的连接部以大的接触压力按压到阳端子,需要将按压部和螺旋弹簧收纳的壳体,但是能够不需要那些,实现部件数量的大幅削减和组装性的提高。
而且,因为压接于阳端子的连接部通过从阳端子的两侧按压的一对连接部构成,所以能够使所要求的电流值分流到一对连接部。故此,与如现有结构那样利用单一的平板构成的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为了使所要求的电流值导通而需要的连接部的板厚。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连接部的加工性、电镀处理的自由度。
而且,限制一对连接部向接近方向的移位并保持阳端子插通间隙的止动突部从一对连接部的至少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地设置,通过与另一方的连接部侧抵接,从而被限制接近移位。故此,能够不需要在现有结构中限制按压部向连接部的接近移位的壳体,能够实现结构的进一步简化。
此外,作为弹簧构件,只要是以夹持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一对连接部的构件,就均可以,夹式弹簧、橡胶带等环形弹性构件等均能采用。
(2)优选的是,所述弹簧构件由夹式弹簧构成,该夹式弹簧具有矩形平板状的连结板部和从该连结板部的两侧缘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夹持板部,所述一对连接部夹持在所述夹式弹簧的所述一对夹持板部间,在所述夹式弹簧的与所述连结板部对置的一侧和所述夹式弹簧的所述一对夹持板部的侧缘部侧设置有向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连通的阳端子插入口。通过采用夹式弹簧作为弹簧构件,能够有利地实现以夹持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一对连接部的结构。而且,能够在夹式弹簧的与连结板部对置侧、和夹式弹簧的一对夹持板部的侧缘部侧设置向阳端子插通间隙连通的阳端子插入口。由此,相对于阴端子能够从多个方向插通阳端子,能够提高阴端子的通用性。
(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通过在各所述夹持板部和各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各所述夹持板部和各所述连接部的至少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嵌合,从而所述夹式弹簧保持于所述一对连接部。是因为:通过在夹式弹簧的夹持板部和连接部设置的凹部和凸部的凹凸嵌合,能够使夹式弹簧进一步稳定地保持于一对连接部。
(4)优选的是,具有:圆顶状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一方的对置面并朝向另一方突出;和一对线状接触部,一对所述线状接触部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的对置面并朝向一方突出,一对所述线状接触部配置于将所述圆顶状接触部隔在中间的两侧。因为在一对连接部的一方突出设置有圆顶状接触部,所以能够使阴端子的连接部以宽广的接触面积接触阳端子。而且,因为在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突出设置的一对线状接触部配置于将圆顶状接触部隔在中间的两侧,所以能够在与阳端子的两侧抵接的一对连接部间以三点支承阳端子,能够抑制阳端子的晃动,能够有利地维持阴阳端子间的稳定的接触状态。
(5)优选的是,所述一对连接部分割成多对分割连接部,所述弹簧构件分割成多对分割夹持板部,各对所述分割连接部被各对所述分割夹持板部分别弹压。由此,各对分割连接部能够从其他对的分割连接部独立地移位,相对于插入到阴端子的阳端子的别紧,构成一对连接部的多对分割连接部能够发挥更优良的追随性。故此,即使在发生阳端子的别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稳定地进行阴端子和阳端子的电连接。
(6)在上述(5)中,优选的是,所述弹簧构件具有将所述多对分割夹持板部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板部。因为弹簧构件具有将多对分割夹持板部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板部,所以能够将弹簧构件作为一体物来处理。故此,能够实现将弹簧构件装配于连接部时的作业性的提高。另外,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7)在上述(5)或者上述(6)中,优选的是,各对所述分割连接部具有所述止动突部。各对分割连接部具有止动突部。由此,按各对分割连接部限制接近移位。故此,即使在发生阳端子的别紧的情况下,也能够更稳定地进行阴端子和阳端子的电连接。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阴端子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限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图1至图6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图1至图6中示出按照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阴端子10具有阴端子零件16,阴端子零件16包括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通过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在阴端子零件16构成有矩形平板状并与阳端子22导通连接的一对连接部,阳端子22具有顶端部尖细的突片形状。在此,为了容易理解,将阳端子22用假想线记载。此外,以下将Z方向作为上方、将Y方向作为宽度方向、将X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前方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
如图1至图3及图5所示,阴端子零件16通过将带状的金属平板24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构成。作为构成金属平板24的金属,能够适当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电阻低的金属。在本实施方式1中,带状的金属平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6朝向另一端部28上折弯成对折状。更详细地,通过将一端部26折弯到另一端部28上,并将一端部26的顶端侧朝向上方弯折成曲柄状,从而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在上下方向保持一定距离地相互对置配置。即,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30对置配置。另外,阳端子插通间隙30为矩形截面形状,在宽度方向(Y方向)两侧及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开口(参照图2)。
第1连接部12与第2连接部14间的阳端子插通间隙30的距离通过在第1连接部12的基端侧形成的曲柄状的弯折部32和在第1连接部12的顶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并朝向第2连接部14突出设置的矩形平板状的止动突部34的、上下方向的突出尺寸规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中,如后所述,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上下方向的外表面装配有将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的方向弹压的弹簧构件的夹式弹簧60,所以止动突部34的突出顶端部压接于第2连接部14。即,在构成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2突出设置有止动突部34,通过止动突部34抵接于构成另一方连接部的第2连接部14,从而限制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阳端子插通间隙30。通过施加克服夹式弹簧60的弹压力的力,从而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被容许向分离方向的移位。
如图2及图5、6所示,在第1连接部12的外表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俯视为圆形并朝向第2连接部14侧呈圆顶状突出的凹陷部36。通过凹陷部36,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一方的对置面即第1连接部12的内表面12a形成有在长度方向截面(参照图5)及宽度方向截面(参照图6)中以圆弧形状朝向第2连接部14突出的圆顶状接触部38。另外,如图3及图5、6所示,在第2连接部14的外表面的中央部设置有俯视为大致正方形并朝向第1连接部12侧凹陷的凹陷部40。通过凹陷部40,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另一方的对置面即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形成有在长度方向截面(参照图5)及宽度方向截面(参照图6)中以扁平的梯形朝向第1连接部12突出的梯形接触部42。由此,如图5及图6所示,阳端子插通间隙30中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间的分离尺寸g以比阳端子22的厚度尺寸t稍微减小的方式形成(g<t)。即,以阳端子22压入到阳端子插通间隙30的方式构成,且阳端子22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压入以配置于第1连接部12与第2连接部14间。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后述的阳端子22插入的阳端子插通间隙30的阳端子插入口70中的第1连接部12的内表面12a及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形成有将第1连接部12与第2连接部14间的分离尺寸g增大的锥面44,阳端子22能够容易地插入到阳端子插通间隙30内。而且,如图5所示,在第1连接部12的内表面12a和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中的、圆顶状接触部38和梯形接触部42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矩形的凹陷部46。如图2及图3所示,通过这些凹陷部46,在第1连接部12及第2连接部14的外表面形成有三角截面形状、在长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凸部48。如图2及图5所示,凸部48的、后述的夹式弹簧60插入的宽度方向(Y方向)一方侧的面形成为锥面50,宽度方向(Y方向)另一方侧的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卡合面52。即,利用锥面50,能够容易将夹式弹簧60插入并与凸部48卡合,在卡合后,利用卡合面52可有利地防止夹式弹簧60从凸部48脱离。
<电线连接部54>
如图1所示,通过带状的金属平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26朝向另一端部28上折弯成对折状,从而金属平板24在金属平板2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相互重叠,使用电阻焊等公知的任意方式相互固装而一体化,构成电线连接部54。由此,能够将构成阴端子10的阴端子零件16在电线连接部54处相对于电线56的芯线58导通连接。此外,通过将电线56的芯线58同时相互固装于电线连接部54,从而也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效率性。
<夹式弹簧60>
如图1所示,针对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上下方向的外表面装配有夹式弹簧60,夹式弹簧60将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的方向弹压。夹式弹簧60使用能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加工等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弹簧钢、不锈钢、黄铜、磷青铜、铍铜等的带板形成。夹式弹簧60具有矩形平板状的连结板部62、和从连结板部62的两侧缘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夹持板部64、64。一对夹持板部64、64的突出端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稍微弯折。一对夹持板部64、64在突出端部处最接近的突出端部间的间隙形成为插入口66。在插入口66的两端缘部处,在一对夹持板部64、64沿板厚方向贯穿设置有在端缘部开口的矩形截面形状的凹部68。
夹式弹簧60从对置配置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图2中的跟前侧)插入。此时,通过一对夹持板部64、64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容许插入口66处的向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外表面的插入。然后,跨越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外表面设置的凸部48的锥面50,一对夹持板部64、64弹性复原,由此设置于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凸部48的卡合面52与设置于一对夹持板部64、64的凹部68嵌合。由此,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夹持在夹式弹簧60的一对夹持板部64、64间的状态下,夹式弹簧60保持于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
如图1所示,阴端子零件16能够从阳端子插通间隙30开口的宽度方向(Y方向)两侧和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中、没有装配夹式弹簧60的宽度方向(Y方向)一方侧及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插入阳端子22。即,在夹式弹簧60的与连结板部62对置的宽度方向(Y方向)一方侧、和夹式弹簧60的一对夹持板部64、64的侧缘部侧即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设置有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连通的阳端子插入口70,阳端子插入口70容许阳端子22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的插入。如图1所示,宽度方向(Y方向)一方侧的阳端子插入口70在与电线5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的阳端子插入口70在电线56的延伸方向开口。
根据设为这样的结构的本公开的阴端子10,将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的方向弹压的夹式弹簧60以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夹持在一对夹持板部64、64间的状态保持于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由此,能够将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压入的阳端子22以大的接触压力夹入在第1连接部12与第2连接部14间。故此,与如以往那样为了以大的接触压力夹入而需要将按压部和螺旋弹簧收纳的壳体的情况相比,能够不需要那些,可实现部件数量的大幅削减和组装性的提高。另外,因为一对连接部通过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构成,所以与如以往那样利用单一的平板构成连接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各连接部所需的连接部的板厚减小。故此,能够提高连接部的加工性、电镀处理的自由度。进一步地,通过在第1连接部12突出设置的止动突部34与第2连接部14抵接,从而限制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阳端子插通间隙30。故此,能够不需要以往需要的限制按压部向连接部接近移位的壳体,所以能够实现阴端子10的进一步简化。
另外,通过采用夹式弹簧60作为弹簧构件,从而能够有利地实现对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进行夹持的状态。而且,能够从没有装配夹式弹簧60的宽度方向(Y方向)一方侧及长度方向前方(X方向)侧插入阳端子22。由此,相对于阴端子10能够从多个方向(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两方向)插通阳端子22,能够提高阴端子10的通用性。而且,在阴端子10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设置的凸部48的卡合面52与在夹式弹簧60的一对夹持板部64、64设置的凹部68嵌合。由此,能够使夹式弹簧60进一步稳定地保持于阴端子10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
进一步地,如图5及图6所示,因为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对置面即第1连接部12的内表面12a突出设置有突出端面为圆顶形状的圆顶状接触部38,所以能够以宽广的接触面积接触阳端子22。而且,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另一方的对置面即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突出设置有突出端面为梯形的梯形接触部42,所以能够以宽广的接触面积稳定地接触阳端子22。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使金属平板24相互重叠,使用电阻焊等公知的任意方式相互固装而一体化,从而构成电线连接部5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与电线56的芯线58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压接来进行。以下,一边参照图7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构成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阴端子72的阴端子零件73中,与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后端部连接且相互分离地设置有朝向外方(图7中的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对延伸板部74、74。在一对延伸板部74、74的延伸端部设置有朝向对方突出的侧壁76、76,通过侧壁76彼此抵接,从而一对延伸板部74、74的延伸端部形成为筒状。另外,与一对延伸板部74、74的延伸端部连接地设置有电线压接部78。电线压接部78将在电线56的末端露出的芯线58使用公知的压接技术压接于电线压接部78,由此电线56的芯线58与阴端子72导通连接。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阴端子72中,也因为与电线56的芯线58的连接仅仅从固装变更为压接,所以具有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同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中,以在第1连接部12的内表面12a形成有朝向第2连接部14突出的圆顶状接触部38,并在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形成有朝向第1连接部12突出的梯形接触部4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以下,一边参照图8至图11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此外,在本方式中,因为能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同样的夹式弹簧60,所以省略图示。在图9所示的构成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阴端子80的阴端子零件81中,通过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中的梯形接触部42的中央部呈圆顶状凹陷,从而在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具有朝向第1连接部12突出的四角环形接触部82。由此,四角环形接触部82的突出端部以将圆顶状接触部38的突出端部38a包围的方式形成。故此,在图10所示的阴端子80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截面中,通过四角环形接触部82的突出端部构成的一对线状接触部82a、82a配置于将圆顶状接触部38的突出端部38a隔在中间的两侧(X方向的两侧)。
另外,在图11所示的阴端子80的宽度方向(Y方向)的截面中,通过四角环形接触部82的突出端部构成的一对线状接触部82b、82b配置于将圆顶状接触部38的突出端部38a隔在中间的两侧(Y方向)。由此,在图10及图11所示的剖视图中,从长度方向前方侧的阳端子插入口70插入的阳端子22、从宽度方向一方侧的阳端子插入口70插入的阳端子22被圆顶状接触部38的突出端部38a和一对线状接触部82a、82a或者一对线状接触部82b、82b从板厚方向的两侧以三点支承。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阳端子22的晃动,有利地维持阴端子10与阳端子22间的稳定的接触状态。另外,通过采用一对线状接触部82a、82a、82b、82b,与实施方式1的梯形接触部42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阳端子22向阳端子插通间隙30插入的插入阻力的减小。
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阴端子80中,止动突部34朝向不仅形成于第1连接部12的顶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也形成于第1连接部12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第2连接部14突出设置。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形成第1连接部12与第2连接部14间的阳端子插通间隙30的距离,且能够稳定地维持该状态。止动突部34不限于以上说明的构成,也可以从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顶端部或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单侧或者两侧朝向对置的第2连接部14、第1连接部12突出设置。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两侧设置止动突部34的情况下,作为向另一方侧的抵接,包括止动突部34彼此的抵接。此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阴端子80中,也仅仅是四角环形接触部82从第2连接部14的内表面14a朝向第1连接部12突出的方面不同,所以也具有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同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2中,以利用作为弹簧构件的夹式弹簧60将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向接近的方向弹压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以下一边参照图12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阴端子84中,作为弹簧构件,除夹式弹簧60以外,例如橡胶带等环形弹性构件86等均能采用。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利用在上下方向保持一定距离地相互对置配置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构成一对连接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以下,一边参照图13至图16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进行说明。构成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的阴端子零件90通过将带状的金属平板92冲压冲裁和弯折加工成预定的形状而构成。在阴端子零件9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图13至图16中的右端部)设置有使用电阻焊等公知的任意方式固装未图示的电线的芯线的电线连接部54。另一方面,在阴端子零件9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图13至图16中的左端部),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98对置配置。
<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
如图13至图16所示,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基端部102分别连结到与电线连接部54连接的矩形平板状的连接部10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顶端部104分别在从基端部102朝向长度方向前方延伸后,从折回部106向内方折回地形成,在整体上呈U字形状。在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顶端部104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贯穿设置有狭缝108,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顶端部104被狭缝108分割成两个分割连接部110、110。即,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分割成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另外,分割连接部110成为从基端部102呈悬臂梁状延伸的构成。
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比折回部106靠顶端侧向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间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倾斜地延伸,其延伸端部以进一步向内方倾斜的方式弯折。通过该延伸端部构成止动突部112。即,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具有止动突部112。另外,在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比折回部106靠顶端侧,在靠近折回部106处设置有由于凹陷部114而向内方呈圆顶状突出的触点116。另一方面,在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比折回部106靠顶端侧,在靠近止动突部112处贯穿设置有卡合孔118。
<夹式弹簧120>
如图13至图16所示,针对在构成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贯穿设置的卡合孔118装配有夹式弹簧120,夹式弹簧120是将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向接近的方向弹压的弹簧构件。夹式弹簧120使用能进行冲压加工、冲裁加工等的各种金属材料例如弹簧钢、不锈钢,黄铜、磷青铜、铍铜等的带板形成。夹式弹簧120具有矩形平板状的连结板部62和从连结板部62的两侧缘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夹持板部122、122。在各夹持板部122遍及突出方向的全长贯穿设置有狭缝124,各夹持板部122被狭缝124分割成两个分割夹持板部126。其结果是,夹式弹簧120成为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从连结板部62呈悬臂梁状延伸并在上下方向对置配置的构成。另外,夹式弹簧120具有将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板部62。由此,能够将夹式弹簧120作为一体物来处理,能够实现将夹式弹簧120装配于第1连接部94及第2连接部96时的作业性的提高。另外,能够削减夹式弹簧120的部件数量。进一步地,在分割夹持板部126的延伸端部突出设置有钩状的卡合突起128。在分割夹持板部126的突出端部处在上下方向最接近的卡合突起128间的间隙形成为插入口130(参照图16)。
<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的组装方法>
首先准备阴端子零件90,从对置配置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止动突部112侧(图13至图16中的右侧)插入夹式弹簧120。由此,构成夹式弹簧120的一对夹持板部122、122的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夹式弹簧120的插入口130扩大,在夹式弹簧120的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间夹持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止动突部112。进一步将夹式弹簧120朝向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折回部106侧插入。由此,夹式弹簧120的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跨越止动突部112,设置于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的卡合突起128与设置于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卡合孔118卡合。其结果是,构成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夹持在夹式弹簧120的一对夹持板部122、122间。由此,夹式弹簧120保持于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完成(参照图14)。其结果是,两对分割连接部110的各对分别被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的各对弹压。并且,如图13所示,阳端子22压入到如上形成的阴端子88的阳端子插通间隙98。由此,设置于分割连接部110的触点116压接于阳端子22,阳端子22相对于阴端子88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稳定地电连接。
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阴端子10仅仅是如下方面不同: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的顶端部104被分割成两个分割连接部110、110,且夹持板部122被分割成两个分割夹持板部126。故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中,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被分割成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的各对分别被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的各对弹压。由此,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能够从其他对的分割连接部110、110独立地移位。故此,相对于插入到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的阳端子22的别紧,构成一对连接部的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能够发挥更优良的追随性。因此,即使阳端子22发生别紧,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与阳端子22间的电连接。另外,因为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具有止动突部112,所以按各对分割连接部110、110限制接近移位。由此,即使在阳端子22发生别紧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与阳端子22间的电连接。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分割连接部110、110的比折回部106靠顶端侧的延伸端部进一步以向内方倾斜的方式弯折而形成止动突部11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以下,一边参照图17至图20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阴端子13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阴端子132中,分割连接部134、134的比折回部106靠顶端侧的延伸端部向长度方向后方侧(图16至图18中的右侧)延伸而形成止动突部112。
实施方式3的阴端子132相对于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仅仅是止动突部112的延伸方向稍微不同。故此,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止动突部112、112彼此的抵接面积比实施方式2的阴端子88的情况增大。由此,能够有利地防止止动突部112、112彼此的错位的发生。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记载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2中,以夹式弹簧60在设置于一对夹持板部64、64的凹部68嵌合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的凸部48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即,在上述实施方式1及其变形例1、2中也可以为,在夹式弹簧60侧设置有凸部,并在第1连接部12和第2连接部14侧设置有凹部。
(2)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构成一对连接部的第1连接部94和第2连接部96分割成两对分割连接部110、110,夹式弹簧120分割成两对分割夹持板部126、12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一对连接部分割成三对以上的分割连接部,且夹式弹簧分割成三对以上的分割夹持板部。此外,可以说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也是同样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 阴端子(实施方式1)
12 第1连接部
12a 内表面
14 第2连接部
14a 内表面
16 阴端子零件
22 阳端子
24 金属平板
26 一端部
28 另一端部
30 阳端子插通间隙
32 弯折部
34 止动突部
36 凹陷部
38 圆顶状接触部
38a 突出端部
40 凹陷部
42 梯形接触部
44 锥面
46 凹陷部
48 凸部
50 锥面
52 卡合面
54 电线连接部
56 电线
58 芯线
60 夹式弹簧(弹簧构件)
62 连结板部
64 夹持板部
66 插入口
68 凹部
70 阳端子插入口
72 阴端子(变形例1)
73 阴端子零件
74 延伸板部
76 侧壁
78 电线压接部
80 阴端子(变形例2)
81 阴端子零件
82 四角环形接触部
82a 线状接触部(X方向)
82b 线状接触部(Y方向)
84 阴端子(变形例3)
86 环形弹性构件(弹簧构件)
88 阴端子(实施方式2)
90 阴端子零件
92 金属平板
94 第1连接部
96 第2连接部
98 阳端子插通间隙
100 连接部
102 基端部
104 顶端部
106 折回部
108 狭缝
110 分割连接部
112 止动突部
114 凹陷部
116 触点
118 卡合孔
120 夹式弹簧(弹簧构件)
122 夹持板部
124 狭缝
126 分割夹持板部
128 卡合突起
130 插入口
132 阴端子(实施方式3)
134 分割连接部

Claims (7)

1.一种阴端子,具有:
一对连接部,该一对连接部隔着阳端子插通间隙对置配置;
弹簧构件,其以夹持着所述一对连接部的状态保持于所述一对连接部,并且将所述一对连接部在对置方向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压;以及
止动突部,其突出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至少一方,并且通过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侧抵接,从而限制所述一对连接部向接近方向的移位,保持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
通过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弹压力而容许所述一对连接部向分离方向的移位,从而阳端子向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压入并配设于所述一对连接部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弹簧构件由夹式弹簧构成,该夹式弹簧具有矩形平板状的连结板部和从该连结板部的两侧缘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一对夹持板部,所述一对连接部夹持在所述夹式弹簧的所述一对夹持板部间,
在所述夹式弹簧的与所述连结板部对置的一侧和所述夹式弹簧的所述一对夹持板部的侧缘部侧设置有向所述阳端子插通间隙连通的阳端子插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通过在各所述夹持板部和各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方设置的凸部与在各所述夹持板部和各所述连接部的至少另一方设置的凹部嵌合,从而所述夹式弹簧保持于所述一对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具有:圆顶状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一方的对置面并朝向另一方突出;和一对线状接触部,一对所述线状接触部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部的另一方的对置面并朝向一方突出,一对所述线状接触部配置于将所述圆顶状接触部隔在中间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一对连接部分割成多对分割连接部,
所述弹簧构件分割成多对分割夹持板部,
各对所述分割连接部被各对所述分割夹持板部分别弹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所述弹簧构件具有将所述多对分割夹持板部的基端部连结的连结板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阴端子,其中,
各对所述分割连接部具有所述止动突部。
CN202080092306.8A 2020-01-15 2020-12-25 阴端子 Pending CN1149306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4582 2020-01-15
JP2020-004582 2020-01-15
JP2020-087255 2020-05-19
JP2020087255 2020-05-19
PCT/JP2020/048670 WO2021145197A1 (ja) 2020-01-15 2020-12-25 雌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30647A true CN114930647A (zh) 2022-08-19

Family

ID=76863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2306.8A Pending CN114930647A (zh) 2020-01-15 2020-12-25 阴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7448A1 (zh)
JP (1) JP7395112B2 (zh)
CN (1) CN114930647A (zh)
WO (2) WO20211451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5421B2 (ja) 2020-11-24 2024-02-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DE112022001834T5 (de) * 2021-03-30 2024-01-18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nschlussmodul
JP2023078729A (ja) * 2021-11-26 2023-06-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端末モジュール
JP2023086520A (ja) * 2021-12-10 2023-06-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雌端子,雄端子
JP2024021632A (ja) * 2022-08-04 2024-02-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1591Y1 (zh) * 1973-03-01 1974-06-10
JPS5782082U (zh) * 1980-11-07 1982-05-20
DE3248078C2 (de) * 1982-12-24 1986-03-27 Grote & Hartmann Gmbh & Co Kg, 5600 Wuppertal Doppelflachfederkontakt mit Überfeder
JPH0332055Y2 (zh) * 1986-03-28 1991-07-08
DE8914951U1 (de) * 1989-12-18 1991-04-18 Grote & Hartmann Gmbh & Co Kg, 5600 Wuppertal Elektrisches Kontaktelement mit einer Überfeder
JP2001093608A (ja) * 1999-09-22 2001-04-06 Omron Corp 電気コンタクト及び電気コンタクトユニット
US7766706B2 (en) * 2008-11-17 2010-08-03 J. S. T. Corporation Female terminal assembly with compression clip
JP5522459B2 (ja) * 2010-05-13 2014-06-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DE102011011151B4 (de) * 2010-11-24 2014-12-04 Lear Corporation Anschlussbuchsen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JP6437276B2 (ja) * 2014-11-04 2018-12-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566886B2 (en) * 2015-12-03 2020-02-18 Linde Aktiengesellschaft Female contact element for a slip ring motor and slip ring motor
CN205790487U (zh) * 2016-06-22 2016-12-07 厦门广泓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u型连接端子及其应用的led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45197A1 (ja) 2021-07-22
JPWO2021145197A1 (zh) 2021-07-22
WO2021145447A1 (ja) 2021-07-22
JP7395112B2 (ja) 2023-12-11
US20230077448A1 (en) 2023-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30647A (zh) 阴端子
JP4372138B2 (ja) 電気接点
US9039429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US11177602B2 (en) Female terminal
EP3540862B1 (en) Connector
CN116569421A (zh) 端子单元
US9136660B2 (en) Female terminal
US20130157523A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JPH07335300A (ja) リセプタクル端子
WO2019167599A1 (ja) 雌端子
CN111801850B (zh) 阴端子
US1174992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for vehicle
US20220399670A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JP5711568B2 (ja) 突き当て端子
US20220285871A1 (en) Female terminal
US7530857B2 (en) Connector for a battery terminal
US6383038B2 (en) Connector
JPH11144789A (ja) 端子構造
US20220294142A1 (en) Female terminal
WO2022210423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
WO2023106057A1 (ja) 端子
US20230170637A1 (en) Male terminal
WO2024053505A1 (ja) 端子ユニット,雌端子,雄端子
CN118285029A (zh) 端子
CN116964871A (zh) 端子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