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29079A - 电动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动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29079A
CN114929079A CN202080090182.XA CN202080090182A CN114929079A CN 114929079 A CN114929079 A CN 114929079A CN 202080090182 A CN202080090182 A CN 202080090182A CN 114929079 A CN114929079 A CN 114929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vacuum cleaner
centrifugal separation
electric vacuum
dust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01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山晃平
村上典彦
山口悟史
河阪雅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 Ohyama Inc
Original Assignee
Iris Ohyam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802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717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 Ohyama Inc filed Critical Iris Ohyama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929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29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有效抑制吸引能力降低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动送风机(14)的吸尘器主体(10)、和可拆装地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并收集通过电动送风机(14)的驱动而吸引的尘埃的集尘部(20);集尘部(20)具有:用于分离尘埃的离心分离部(100);较之离心分离部(100)设置于下游侧并捕集尘埃的过滤器(70);以及以与离心分离部(100)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从上游侧支撑过滤器(70)的过滤器支撑部(80)。

Description

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提供了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动吸尘器那样具备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动吸尘器中嵌入具有上游旋风部和下游旋风部的旋风集尘器,并且,将旋风集尘器配设于电动送风机的上游侧,将过滤器配置于旋风集尘器与电动送风机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761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动吸尘器那样将过滤器配置于旋风集尘器与电动送风机之间的情况下,即使产生从旋风集尘器通过的尘埃,也可以在过滤器中捕捉该尘埃。反之,若过滤器将用于使空气从下游旋风部流出的流出口堵住,则会产生压力损失,存在吸引能力降低的危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有效抑制吸引能力降低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吸尘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动送风机的吸尘器主体、和可拆装地设置于所述吸尘器主体上,并收集通过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驱动而吸引的尘埃的集尘装置;所述集尘装置具有:用于分离尘埃的离心分离部、较之所述离心分离部设置于下游侧并捕集尘埃的过滤器、以及以与所述离心分离部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从上游侧支撑所述过滤器的过滤器支撑部。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在较之集尘装置的离心分离部更靠近下游侧的位置具备过滤器支撑部。另外,过滤器支撑部以使过滤器与离心分离部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支撑过滤器,从而可以抑制排气口堵塞、以及吸引能力伴随于此降低。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备可有效抑制因为离心分离部的排气口被过滤器堵塞而使吸引能力降低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备能够有效抑制吸引能力降低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主体部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集尘部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集尘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6是图3所示的集尘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4的A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1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吸入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吸入件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吸入件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底面侧观察图8所示的吸入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8所示的吸入件的仰视图。
图13中(a)、(b)分别是表示图8所示的吸入件所具备的旋转清扫件和清扫件驱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8所示的吸入件的侧剖视图,(a)表示上壳与下壳分离的状态,(b)表示上壳与下壳一体化的状态。
图15是表示清扫件驱动机构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中(a)是图7的B部放大图,(b)是表示接头部44向背面侧倾倒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变形例涉及的电动吸尘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9中(a)是表示图17的电动吸尘器单元中的支柱部及其附近的构成的立体图,(b)是(a)的A部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图17的电动吸尘器单元中的管部附近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从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电动吸尘器拆除了集尘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中(a)是集尘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即将安装(a)的集尘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1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风道构成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变形例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5中(a)是表示从下方侧观察从图24的电动吸尘器拆除了集尘部后的状态的状态的立体图,(b)是表示图24的电动吸尘器中集尘部与主体部的连接部附近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图24的电动吸尘器所具备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图24的电动吸尘器中的集尘部即将安装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4的电动吸尘器中设置了变形例涉及的第一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设置有变形例涉及的过滤器支撑部的集尘部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电动送风机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31是图30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设置有拖布及拖布盒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动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33是图3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4是将图32的电动吸尘器中的拖布盒的安装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拖布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图35的拖布的手柄的分解图。
图37是表示图35的拖布所具备的转动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8中(a)是表示管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b)是(a)的剖视图。
图39是表示在电动吸尘器上设置有用于配置附件的配置部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40是将主体壳的一部分剖切而表示电动吸尘器中的电动送风机的构成或配置涉及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41是变形例涉及的集尘部的主要部分及其附近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电动吸尘器
10:吸尘器主体
14:电动吹风机
20:集尘部
40:吸入件
42:壳体
42a:下壳
42b:上壳
43:吸入口
46:旋转清扫件
48:清扫件驱动机构
70:过滤器
80:过滤器支撑部
90:护罩部
100:离心分离部
106:盖部
108:支撑部
154:支撑开口部
210:驱动机
210a:主体部
212:动力传递件
214:输出侧带轮
216:从动侧带轮
220:保持部件
224:上侧保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电动吸尘器1的整体构成的概略进行了说明之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主要部分。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上下方向、宽度方向等位置关系以如图1所示将电动吸尘器1竖立设置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关于电动吸尘器1的整体构成》
如图1至图3所示,电动吸尘器1是具有棒状(立式)外观的吸尘器。电动吸尘器1例如可以是充电式的、或者经由电源线从外部电源获得电力的。如图1所示,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尘器主体10、集尘部20(集尘装置)、管部30(管部)以及吸入件40。
吸尘器主体10是构成电动吸尘器1的主体,并发挥产生吸引力进行集尘的功能的部分。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吸尘器主体10在构成框体的主体壳12的内部具备用于驱动电动送风机14或其他电子部件的驱动电路及其他的部件等,其中,电动送风机14用于吸引空气而产生气流。
另外,吸尘器主体10具备把持部16。把持部16是供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者把持吸尘器主体10而设置的部分。即,电动吸尘器1呈如下构成: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大拇指以外的手指穿过例如由把持部16构成的开口部分等方式把持吸尘器主体10。更为具体而言,在吸尘器主体10的一端侧设置有配置电池17a的电池部17,把持部16的一端与电池部17连接,把持部16的另一端以远离电池部17的方式延伸,并连接于比电动送风机14更靠前侧的位置。吸尘器主体10在把持部16侧具有排出从电动送风机14排出的空气的排气口15。排气口15以朝向由把持部16形成的开口部分的方式设置,并朝向把持部16的侧方引导排气风,以防排气风直接吹到把持把持部16的使用者的手上。
集尘部20是收集通过电动吸尘器1吸引的尘埃的部分。集尘部20以与吸尘器主体10连续的方式设置。在集尘部20的下端侧,设置有用于连接管部30或吸入件40的管连接部22。管连接部22具有能够与管部30、吸入件40或者各种配件连接的连接开口、和能够与集尘部20的第一流入口68连接的集尘部侧开口。集尘部20是电动吸尘器1中特征性的部分,因此之后对具体结构详细进行说明。
管部30是将吸尘器主体10与吸入件40可拆装地连接的筒状部件。管部30的一端侧形成为能够插入管连接部22的形状,另一端部形成为能够与吸入件40连接的形状。通过经由管部30将吸尘器主体10与吸入件40连接,可以形成从吸入件40至吸尘器主体10的一系列连通的路径(风道)。
吸入件40具备壳体42和接头部44。另外,如图8至图16等所示,吸入件40在壳体42的底部具有吸入口43,并在壳体42的内部具备旋转清扫件46、清扫件驱动机构48等部件。壳体42是在清扫时配置于地板的部分,且具有相对于清扫时用户进行动作的方向、即前后方向而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形状。壳体42的内部形成有以地面侧为开口端并用于从外部吸入空气和尘埃的吸入空间。另外,接头部44以能够在规定的旋转范围(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内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2上。接头部44是与上述管部30的端部连接的部分。接头部44呈筒状,且内部空间与吸入空间连通。接头部44通过设为直立姿势而成为与壳体42侧嵌合的状态。关于吸入件40,也在之后对特征性部分详细进行说明。
电动吸尘器1大致呈上述那样的构成。电动吸尘器1在集尘部20、吸入件40等各部分具备特征性的结构。以下,对电动吸尘器1的各部分的结构进一步详细进行说明。
《关于集尘部20的构成》
以下,参照图3至图6对集尘部20详细进行说明。集尘部20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可拆装地设置。集尘部20具备集尘容器50、离心分离部100、过滤器70(图5中省略)、过滤器支撑部80以及护罩部90。集尘部20是所谓的旋风式的集尘装置。即,集尘部20可以在从设置于集尘容器50的流入口(第一流入口68)导入空气,在集尘容器50内形成回旋气流之后排出空气的过程中进行集尘。另外,集尘部20可以采用所谓的单级分离方式、或者三级以上的多级分离方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所谓的二级离心分离方式。因此,集尘部20可以通过进行两级的离心分离而离心分离为小尘埃和大尘埃并进行集尘。
集尘容器50是具备外侧容器52、内侧容器54、底部58以及盖部106的容器。集尘容器50是将内侧容器54配置于外侧容器52的内侧,并在外侧容器52的轴线方向一侧(底侧)安装底部58而将其封闭,在外侧容器52的轴线方向另一侧(上端侧)安装盖部106而成的。
外侧容器52是圆筒形的容器。外侧容器52经由位于其轴线方向中间部的分割壁60(伞状部)被分为轴线方向一侧(底侧)的集尘室62和另一侧(上端侧)的离心分离室64。分割壁60可以抑制离心分离室64内形成的回旋气流使集尘室62内的尘埃飞舞。
分割壁60形成为伞状。分割壁60形成为从外侧容器52的径向内侧(轴心侧)朝向外侧下降。分割壁60在径向中央部(轴心侧)具有内侧开口66a,在周向上具有外侧开口66b(参照图4)。外侧容器52形成为经由内侧开口66a及外侧开口66b将集尘室62与离心分离室64连通。即,内侧开口66a是以与离心分离部100的底侧连通的方式形成的大致圆形的开口。外侧开口66b较之内侧开口66a位于径向外侧,且是将分割壁60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开口。
如图3及图4所示,外侧容器52在外周部具有第一流入口68。第一流入口68在外侧容器52的轴线方向中间部(较之分割壁60更靠近离心分离室64侧的位置)开口。因此,第一流入口68与离心分离室64连通。第一流入口68在从外侧容器52的外表面呈筒状延伸的流入部68a中呈矩形地开口。该流入部68a以从周向端部朝向中央侧倾斜的方式延伸。另外,第一流入口68设置于与后述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外筒102所具备的外周导向肋116对应的位置,外周导向肋116以与外侧容器5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延伸,以与流入部68a一同构成风道的一部分。由此,外侧容器52能够使空气经由第一流入口68沿外侧容器52的内周面流入离心分离室64的内部,并通过外周导向肋116规定方向以使空气容易朝向一个方向流动。
内侧容器54是配置于外侧容器52的内侧的容器。内侧容器54配置于较之分割壁60位于下方的集尘室62内。内侧容器54以轴心位置与外侧容器52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内侧容器54将集尘室62的内部空间分为外侧集尘室72和内侧集尘室74。内侧容器54在轴线方向一端侧(底侧)开放。另外,内侧容器54在轴线方向另一端侧(上端侧)与设置于分割壁60的内侧开口66a连通。
内侧容器54具有从上端侧至轴线方向中途部为止缩径成锥形状的内侧容器缩径部76。另外,内侧容器54在较之内侧容器缩径部76更靠下方侧的部分中呈开口径大致均匀的筒状形状。内侧容器54经由之后详述的第一密封部S1与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外筒102气密性地连接。
底部58将集尘容器50的底部(集尘室62侧)封闭。底部58能够将集尘容器50的底部封闭或打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底部58经由铰链82与集尘容器50连接。另外,底部58能够通过相对于铰链82位于集尘容器50的径向相反侧的锁定部84,以将集尘容器50的底部封闭的状态固定于集尘容器50上。
底部58上设置有回旋抑制肋86。回旋抑制肋86被设置为:在通过底部58将集尘容器50的底部封闭的状态下,配置于内侧容器54与外侧容器52之间形成的外侧集尘室72的内侧。另外,回旋抑制肋86是用于抑制底部58附近形成的回旋气流使外侧集尘室72中收集的尘埃回旋的肋。回旋抑制肋86以从底部58的内表面(在将底部58封闭的状态下朝向集尘容器50的内侧的面)沿集尘容器50的轴线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回旋抑制肋86在绕集尘容器50的轴线的方向(周向)上设置有多个(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另外,底部58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密封部件88。
第二密封部件88构成之后详述的第二密封部S2。当将底部58关闭时,第二密封部件88与内侧容器54的下端部密接,从而可以将内侧容器54气密性地封闭。
离心分离部100是用于离心分离尘埃的部分。离心分离部100具备离心分离外筒102、离心分离内筒104、盖部106以及支撑部108。
离心分离外筒102是能够收纳离心分离内筒104的筒体。离心分离外筒102在周面上具备小孔114、外周导向肋116(参照图3)以及定位突起118。离心分离外筒102是在与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之间形成第一离心分离室110,并在内侧形成第二离心分离室112的部件。
第一离心分离室110能够经由设置于上述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上的第一流入口68从外侧导入空气流。第一离心分离室110是形成于离心分离外筒102与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之间的环状空间。第一离心分离室110可以通过使空气从第一流入口68沿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切线方向流入,从而产生回旋气流。由此,能够将导入的空气中含有的较大尘埃离心分离(第一离心分离)。通过第一离心分离从空气中分离出的较大尘埃朝向形成第一离心分离室110之底的分割壁60落下。落至分割壁60的尘埃经由设置于分割壁60的外侧开口66b落至设置于分割壁60下方的外侧集尘室72而被回收。
小孔114在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小孔114将形成于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外侧的第一离心分离室110与形成于内侧的第二离心分离室112连通。因此,离心分离部100可以经由小孔114将在第一离心分离室110中大尘埃被回收的空气导入第二离心分离室112中。
外周导向肋116设置于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周面上,并设置于与上述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上设有的第一流入口68相对应的位置处。外周导向肋116诱导从第一流入口68流入第一离心分离室110内侧的空气沿着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外周面或外侧容器52的内周面朝向绕轴心方向的规定方向流动。
如图5、图7所示,定位突起118是从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突起。定位突起118在将离心分离部100安装于集尘容器50时嵌入设置于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的突起承受部52a中,从而可以限制离心分离外筒102相对于集尘容器50沿周向转动。
离心分离内筒104配置在形成于离心分离外筒102内侧的第二离心分离室112内。离心分离内筒104设置有多个(本例中为五个)。离心分离内筒104在第二离心分离室112内沿绕轴心方向(周向)大致均匀地配置。另外,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离心分离内筒104通过形成为环状的上壁部120在上端侧被一体化。离心分离内筒104分别配置为各自的上端部与上壁部120的内周面外接。
离心分离内筒104从上端侧至中间部为止具有大致均匀的外径(开口径),而从中间部至下端侧为止具有缩径成锥形状的离心分离缩径部122。离心分离内筒104在第二离心分离室112内以轴线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配置。离心分离内筒104在上端侧具有第二流入口124。第二流入口124在形成为环状的上壁部120的内周面附近开口。由此,第二流入口124能够沿着上壁部120的内周面的弯曲向离心分离内筒104的内侧导入空气流。当气流经由第二流入口124进入离心分离内筒104时,形成朝向下方(朝向离心分离缩径部122的方向)前进的回旋气流。由此,导入离心分离内筒104内的空气中包含的较小尘埃被离心分离(第二离心分离)。通过第二离心分离被分离的尘埃从各离心分离内筒104的下端侧朝向集尘容器50排出。第二离心分离室112与形成于集尘容器50内的内侧集尘室74连通。因此,从各离心分离内筒104排出的尘埃朝向内侧集尘室74落下并堆积。另外,导入离心分离内筒104的空气在随着第二离心分离除去尘埃之后,成为从离心分离内筒104的下方侧朝向上方侧的上升气流,并朝向上方(下游侧)排出。
盖部106以盖在离心分离外筒102的上端侧的方式安装。盖部106具有盖板部130和插入部132。盖板部130是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圆形的板状部分。盖板部130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板状的封闭部134、和在封闭部134的外缘部相对于封闭部134竖立设置的立设部136。在封闭部134上,在与设置有多个的离心分离内筒104的各个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离心分离排气口138。立设部136朝向封闭部134的表面侧及背面侧双向突出。另外,插入部132是与设置于封闭部134的各离心分离排气口138相对应地设置的筒状部分。插入部132朝向封闭部134的背侧(上游侧)突出。插入部132分别插入各离心分离内筒104中。另外,插入部132也朝向封闭部134的表侧(下游侧)突出,也可以突出至封闭部134以上的高度,但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至比封闭部134低的高度。在封闭部134与插入部132之间,在插入部132的周围设置有比插入部132的高度低的凹部132a。由此,即使附着于过滤器70的尘埃自然脱落至封闭部134上,并在气流的作用下移动,也能够堆积在该凹部132a中。
支撑部108从上游侧(图示状态下的下方侧)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支撑部108是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且增强过滤器支撑部80的肋。支撑部108具有中央支撑肋140和外侧支撑肋142。
中央支撑肋140是从盖板部130的封闭部134的径向大致中央部朝向表侧(下游侧)突出的肋。中央支撑肋140也可以活用作从集尘容器50拆除离心分离部100时的把手。另外,外侧支撑肋142是较之中央支撑肋140设置于封闭部134的径向外侧的肋。外侧支撑肋142与中央支撑肋140同样朝向封闭部134的表侧(下游侧)突出。
过滤器70用于捕捉从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排气口138排出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过滤器70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过滤器70较之离心分离部100设置于送风方向的下游侧。具体而言,过滤器70经由过滤器支撑部80设置于盖部106上,该盖部106设置于离心分离部100的上端侧。
如图6所示,过滤器支撑部80是用于在较之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排气口138更靠近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图示例中为上方侧)的位置支撑过滤器70的部件。过滤器支撑部80具有支撑架150、排气口对置部152以及支撑开口部154。
支撑架150以使过滤器70与离心分离排气口138分离的状态从空气(排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支撑过滤器70。支撑架150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外缘部156、连结外缘部156与各排气口对置部152的径向连结部158、以及连结周向上邻接的排气口对置部152、152之间的周向连结部160。
外缘部156是形成支撑架150的外缘的部分。外缘部156的外径与盖部106中形成盖板部130的外缘的立设部136的内径相等。因此,当将支撑架150嵌入盖部106中被立设部136包围的区域内时,成为外缘部156竖立设置于与立设部136在径向内侧邻接的位置处的状态。另外,外缘部156上设置有遍及大致整周形成的槽156a。槽156a朝向上方开放。
径向连结部158根据排气口对置部152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而设置。径向连结部158在俯视支撑架150的状态下呈放射状设置,并连结排气口对置部152与外缘部156。另外,周向连结部160将排气口对置部152、152之间直线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五个排气口对置部152,因此周向连结部160设置为大致五角形状。
排气口对置部152朝向空气的排出方向下游侧与离心分离排气口138分离,并设置于与离心分离排气口138对置的位置处。排气口对置部152形成为与离心分离排气口138的开口区域大致相同的大小及大致相同的形状。
支撑开口部154是为了将从各离心分离排气口138排出的空气朝向下游侧排出而设置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150中除了设置有外缘部156或径向连结部158、周向连结部160、排气口对置部152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开放,以降低从多个离心分离排气口138排出的空气的流出阻力或压力损失、或者能够整体地利用过滤器70,从而实现捕集效果的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开放部分成为支撑开口部154。换言之,支撑开口部154通过由外缘部156、径向连结部158、周向连结部160以及排气口对置部152围成的多个开口构成。
护罩部90是安装于较之上述过滤器支撑部80进一步靠近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图示例中为上方侧)的位置处的护罩。护罩部90是形成为大致筒状的部件,其下游侧(图示例中为上方侧)具有集尘部排出口170。护罩部90的内周面具有L字形状的槽(轴向槽及周向槽),集尘容器50的外周面具有沿径向延伸的突起。在将护罩部90安装至集尘容器50时,将突起插入轴向槽的入口,并使护罩部90朝向盖在集尘容器50上的方向移动以使突起滑动至轴向槽的端部。然后,使护罩部90沿周向旋转以使突起从轴向槽的端部滑动至与轴向槽连续的周向槽的端部。通过上述动作,将护罩部90固定于集尘容器50上。在此,也可以在护罩部90与集尘容器50之间配置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可以构成为呈环状配置于集尘容器50的上端。由此,可以确保集尘容器50与护罩部90之间的气密性。
另外,护罩部90呈周壁172由外周壁174及内周壁176构成的双层结构。外周壁174较之内周壁176更加朝向轴线方向延伸。外周壁174的内径与构成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的外径相等。另外,内周壁176能够嵌入设置于支撑架150的外缘部156上的槽156a中。因此,周璧172被形成为:构成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形成盖板部130的外缘的立设部136以及过滤器支撑部80的外缘部156以重叠的状态插入外周壁174与内周壁176之间,而且能够将内周壁176嵌入固定在支撑架150的槽156a中。由此,可以将配置于过滤器支撑部80的过滤器70的外周缘部夹在内周壁176与支撑架150的槽156a之间进行固定。
如上所述,集尘部20通过导入在吸入件40中与尘埃一同吸入的空气并产生回旋气流,从而分离回收尘埃。因此,在集尘部20的各部分中可以密封而空气等不会发生泄漏的构成,成为在确保集尘部20中的集尘功能方面重要的要素。因此,在集尘部20中,设置由第一密封部S1~第五密封部S5构成的五个密封部。
具体而言,第一密封部S1设置为用于气密性地连接内侧容器54与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密封结构。第一密封部S1通过将离心分离外筒102的下端插入设置于内侧容器54的上端侧的密封槽55并气密性地连接而形成。
另外,第二密封部S2使用第二密封部件88构成,该第二密封部件88设置于将集尘容器50之底封闭的底部58的内表面。第二密封部S2通过将底部58关闭而使第二密封部件88与构成集尘容器50的内侧容器54的下端部密接而构成。通过设置第二密封部S2而将内侧容器54气密性地封闭,从而可以将形成于内侧容器54内外的外侧集尘室72与内侧集尘室74气密性地分离。
第三密封部S3是在集尘容器50的底侧在底部58与外侧容器52的端部之间介在第三密封部件57而构成的。由此,可以抑制空气从底部58与外侧容器52的端部之间相对于集尘容器50流出或流入。
如图5、图7等所示,第四密封部S4是通过第四密封部件125将集尘容器50(外侧容器52)的内壁与构成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内筒104的上壁部120之间密封的部分。第四密封部件125的一端插入槽120b中,槽120b形成于凸缘部120a的整个圆周上且朝向侧方开放,凸缘部120a是上壁部120中较之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周面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另外,在第四密封部S4中,竖立设置于构成盖部106的盖板部130的外周侧的立设部136较之上壁部120的凸缘部120a朝向下方突出,并与第四密封部件125抵接。另外,第四密封部件125的另一端较之立设部136更加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支撑在构成集尘容器50的外侧容器52中形成的台阶部分上。第四密封部S4通过形成为上述结构而确保盖部106附近的气密性。即,第四密封部S4确保凸缘部120a与立设部136之间的气密性、外侧容器52与离心分离外筒102之间的气密性、外侧容器52与立设部136之间的气密性。此外,在第四密封部S4中,第四密封部件125也可以支撑在外侧容器52的上端。
第五密封部S5与第四密封部S4同样确保盖部106附近的气密性。第五密封部S5用于确保构成盖部106的盖板部130的背面(上游侧的面)与离心分离内筒104的上壁部120的上端的接合部分的气密性。在第五密封部S5中,通过在盖板部130的背面侧与上壁部120的上端之间介在薄片状的第五密封部件131而气密性地密封。另外,通过将盖板部130与第五密封部件131一同螺钉固定于上壁部120上,能够实现第五密封部S5的气密性的提高。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空气从离心分离内筒104与盖部106之间泄漏、以及从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小孔114流入的空气从盖部106与上壁部120之间泄漏。
另外,如图2或图4所示,在集尘部20的底部58,在较之锁定部84更靠近底部侧的位置设置有凹部20b。如图2所示,凹部20b为可以卡定于管连接部22中设置于与集尘部20的背面接触的部分的下端侧的凸部10a。进而,在集尘部20中,在凹部20b的径向相反侧且底部58的相反侧设置有锁定部20c。锁定部20c朝向上方突出。锁定部20c通过嵌入在吸尘器主体10的正面侧以朝向下方开放的方式设置的凹部10b中,从而能够将集尘部20固定于吸尘器主体10侧。集尘部20在护罩部90的顶面侧具有倾斜面20a。倾斜面20a与吸尘器主体10中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部分的底面的倾斜大致一致。在将集尘部20安装至吸尘器主体10时,若以卡定于凹部20b的凸部10a为支点进行转动,使得第一流入口68靠近至与管连接部22的集尘部开口连接,则锁定部20c嵌入凹部10b。因此,通过如此形成为倾斜结构,电动吸尘器1容易进行将集尘部20安装至电动送风机14下方的作业。
《关于吸入件40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8至图16,以特征性部分为中心对吸入件40详细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吸入件40具备壳体42、接头部44、旋转清扫件46以及清扫件驱动机构48(参照图8)。吸入件40通过将管部30或吸尘器主体10与接头部44连接,从而经由集尘部20与吸尘器主体10连通。另外,吸入件40呈如下结构:壳体42具有朝向地面侧开放的吸入空间,旋转清扫件46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该吸入空间的内部。
如图9等所示,旋转清扫件46具有沿壳体42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清扫件主体200和安装部202。清扫件主体200形成为筒状,清扫件主体200的外侧设置有刷子安装部260。刷子以清扫件主体200的轴心位置为中心呈螺旋状地设置于刷子安装部206的外周。
安装部202是用于相对于壳体42安装旋转清扫件46的部分。安装部202在清扫件主体200的长边方向一侧及另一侧作为与清扫件主体200分开的部件安装于清扫件主体200上,但也可以与清扫件主体200呈一体。旋转清扫件46通过将设置于两端的安装部202、202(以下,也有时根据需要将两者区别为“安装部202a”、“安装部202b”)安装在设置于壳体42内的规定的安装位置上,从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壳体42上。
具体而言,如图13中(a)所示,安装部202a在旋转清扫件46的轴向一端侧具有呈棱柱状的形状(剖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端部205、和设置于与端部205在轴线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处的凸缘部207a。端部205相对于清扫件主体200(凸缘部207a)可旋转地安装。
在此,如图10或图11所示,壳体42中成为旋转清扫件46的安装部202a的安装对象的承受部42c能够分离为下侧承受部42x和上侧承受部42y。下侧承受部42x能够在壳体42的背面侧拆卸。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上壳42b中形成有上侧承受部42y的部分中,在壳体42的前方侧(图示状态下的上侧)设置有凸状的上侧卡合部42p、在背面侧(图示状态下的下侧)设置有凹状的上侧被卡合部42q。另外,在下侧承受部42x中,在与上侧承受部42y侧的上侧卡合部42p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上侧卡合部42p卡合的凹状的下侧被卡合部42r,在与上侧被卡合部42q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状的下侧卡合部42s。下侧承受部42x上设置有爪部42t,能够对下侧卡合部42s进行摇动操作。由于形成为上述构成,通过在使下侧被卡合部42r与上侧卡合部42p卡合之后,将下侧卡合部42s插入上侧被卡合部42q并使其卡合,可以将下侧承受部42x安装至上侧承受部42y。反之,在从上侧承受部42y拆除下侧承受部42x时,通过操作爪部42t,首先解除下侧卡合部42s与上侧被卡合部42q的卡合。然后,通过从上侧卡合部42p拆除下侧被卡合部42r,从而可以从上侧承受部42y拆除下侧承受部42x。另外,上侧承受部42y设置于壳体42的内侧。通过将下侧承受部42x安装至壳体42的背面侧,可以形成承受部42c。
如图10或图12所示,上侧承受部42y具有上侧端部嵌入部42h、上侧凸缘嵌入部42i以及上侧轴支撑部42j。上侧端部嵌入部42h是以上述棱柱状的端部205能够嵌入的方式朝向壳体42的底面侧开放的部分。另外,上侧凸缘嵌入部42i是以凸缘部207a能够嵌入的方式朝向壳体42的底面侧开放的部分。上侧轴支撑部42j是沿着构成安装部202a的轴弯曲成圆弧状的部分。
如图10或图11所示,下侧承受部42x在与上述上侧端部嵌入部42h及上侧轴支撑部42j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具有下侧端部抵接部42k及下侧轴支部42l。下侧端部抵接部42k是被形成为从清扫面侧与端部205的外周面(一边)抵接的块状物,通过使上侧端部嵌入部42h与端部205的其他的外周面(三边)抵接,从而将端部205固定在壳体42上。另外,下侧轴支部42l与上侧轴支撑部42j同样沿着构成安装部202a的轴弯曲。旋转清扫件46通过在将端部205及凸缘部207a分别嵌入上侧端部嵌入部42h及上侧凸缘嵌入部42i中之后,将下侧承受部42x安装至上侧承受部42y,从而可以将端部205侧安装至壳体42中。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安装部202b支撑旋转清扫件46的轴向另一端侧(安装部202a的相反侧)的端部。安装部202b具备能够与后述第二安装件202y连结的第一安装件202x。第一安装件202x固定于清扫件主体82a的端部。第二安装件202y设置于后述的从动侧带轮216上,并配置于壳体42(下壳42a)侧。第一安装件202x及第二安装件202y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连结和分离。
第一安装件202x具备安装凹部202e及第一凸缘部202i。安装凹部202e在安装部202b的端面形成为凹状。安装凹部202e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字状。安装凹部202e是后述第二安装件202y的安装凸部202j能够嵌入并卡合的部分。第一凸缘部202i在第一安装件202x的端部(第二安装件202y侧的端部)以朝向径向外侧膨出的方式设置。
第二安装件202y具有安装凸部202j及轴部202k。安装凸部202j在第二安装件202y的端部沿轴线方向突出,并能够与上述安装凹部202e卡合。安装凸部202j的形状可以为任何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安装凹部202e同样为十字状的形状。轴部202k是设置于第二安装件202y的轴心位置的轴体。轴部202k从设置于壳体42上的板状的保持部件220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插入。轴部202k与后述的清扫件驱动机构48的从动侧带轮216连接。由此,旋转清扫件46能够与从动侧带轮216连动地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件40中设置有清扫件驱动机构48,旋转清扫件46接受从清扫件驱动机构48输出的动力而被驱动。如图9或图13等所示,清扫件驱动机构48具备驱动机210、动力传递件212、输出侧带轮214、从动侧带轮216等。
驱动机210由设置于壳体42内的电动机等构成。驱动机210相对于旋转清扫件46配置于背面侧的区域。另外,动力传递件212由带齿的环形带构成。另外,输出侧带轮214是安装于驱动机210所具有的输出轴上的带齿的带轮。另外,从动侧带轮216是呈一体地设置于安装部202b上的带齿的带轮。清扫件驱动机构48呈由环形带构成的动力传递件212挂绕在输出侧带轮214与从动侧带轮216之间。因此,通过使驱动机210进行工作,可以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安装部202b侧,并在壳体42的吸入空间内驱动旋转清扫件46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13或图14等所示,构成清扫件驱动机构48的各部件由保持部件220保持。保持部件220竖立设置于壳体42中安装第二安装件202y的一侧的区域中。换言之,保持部件220在旋转清扫件46的轴向上与旋转清扫件46并排配置。另外,保持部件220是沿着旋转清扫件46与驱动机2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关于保持部件220,在与旋转清扫件46相反的一侧配置有输出侧带轮214、从动侧带轮216以及动力传递件212。保持部件220也可以构成为:隔音肋以从上方将动力传递件21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方式沿旋转清扫件46的轴向延伸。隔音肋通过将动力传递件212的一部分覆盖而隔音。另外,保持部件220也可以在旋转清扫件46的同一侧或相反侧突出设置沿旋转清扫件46与驱动机210的排列方向延伸的补强肋。由此,可以抑制保持部件220挠曲,进而可以提高旋转清扫件46与驱动机210的轴向上的定位精度。另外,保持部件220具体具有下侧保持部件222及上侧保持部件224(参照图14)。
如图9等所示,下侧保持部件222具有下壁部222a和将下壁部222a在下端侧固定于下壳42a侧的固定部222b。保持部件220被竖立设置为:在设置有多个的固定部222b中将下侧保持部件222螺钉固定于下壳42a上,从而下壁部222a朝向壳体42的前后方向(从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延伸。此外,固定部222b并非必需构成,只要是在结构上可以将下侧保持部件222定位于下壳42a的构成即可。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充分发挥上述保持部件220的补强肋的效果。
在此,参照图15对清扫件驱动机构48具体进行说明。在从动侧带轮216的轴心位置处,设置有呈大致椭圆形(小判形)地开口的轴插通孔216a。第二安装件202y的轴部202k是与轴插通孔216a同样具有大致椭圆形(小判形)的外观形状的轴体。另外,在之后详述的保持部件220的下壁部222a上,设置有可旋转地支承(支撑)第二安装件202y的轴支撑部220c。在轴支撑部220c上,设置有通过将轴部202k插通于其中而可旋转地支撑的轴承(bearing)225。第二安装件202y通过将轴部202k插通在设置于下壁部222a的轴支撑部220c上的轴承225、以及设置于从动侧带轮216上的轴插通孔216a中,并将螺钉(固定件)227隔着从动侧带轮216从第二安装件202y的相反侧安装于轴部202k的轴心位置处,从而被固定在从动侧带轮216上。由于形成为上述构成,因此,通过将第二安装件202y与设置于旋转清扫件46侧的第一安装件202x连接,从而旋转清扫件46能够与从动侧带轮216相连动地旋转。
因此,也可以表达为作为从动侧带轮216的一部分而具有第二安装件202y。
下壁部222a中壳体42的正面侧的位置处设置有轴支撑部220c,该轴支撑部220c可旋转地支承(支撑)设置于旋转清扫件46的端部的第二安装件202y。另外,下壁部222a中壳体42的背面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承受部222d,该承受部222d是以能够支承驱动机210的方式切割而成的。具体而言,驱动机210在构成电动机的驱动机主体210a上设置有输出轴,并具有构成电动机的大部分的驱动机主体210a1、和直径比驱动机主体210a1小且沿轴向膨出的膨出部210a2。输出轴设置于膨出部210a2上。承受部222d支撑该膨出部210a2,但这仅为一例。承受部222d也可以为沿驱动机主体210a1的轴向延伸,并支撑驱动机主体210a1的径向上的清扫面侧的构成。
承受部222d形成为从下壁部222a的上端朝向下方延伸。因此,在组装驱动机210时,可以通过使膨出部210a2沿承受部222d滑动而容易地进行安装。此外,若是在动力传递件212挂设在输出侧带轮214和从动侧带轮216上的状态下进行该组装,则不会因为动力传递件212的张力而难以挂绕,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另外,在与承受部222d邻接的位置处设置有螺纹孔222e。螺纹孔222e用于利用螺钉将驱动机210的驱动机主体210a1的端部固定在下壁部222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承受部222d在正面侧及背面侧的两个部位上设置有螺纹孔222e。
另外,如图14所示,上侧保持部件224是相对于壳体42中构成上侧的部分(上壳42b)竖立设置的板状部分。上侧保持部件224与上述下侧保持部件222中设置有承受部222d的部分相对应地设置。因此,当将上壳42b和下壳42a合并构成壳体42时,承受部222d的上方侧的开放部分被上侧保持部件224封闭。由此,可以抑制驱动机210意外从承受部222d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上侧保持部件224设置于上壳42b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取代在上壳42b侧设置上侧保持部件224,而设置用于收纳驱动机210的壳体等其他部件,并在该部件上设置与上侧保持部件224相同的构成。即使在形成为该构成的情况下,也有望得到与如上所述在上壳42b侧设置上侧保持部件224时相同的作用效果。
如图16(b)中箭头所示,接头部44以能够在规定的旋转范围朝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2上。在接头部44的正面侧(图中左侧),如图14中(b)或图16中(a)所示,设置有沿着接头部44的筒轴方向膨出的膨出部44a。膨出部44a在壳体4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可以比接头部44的直径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为比接头部44的直径短。另外,该膨出部44a在使接头部44(管部30)为直立姿势(壳体42和接头部44所成的角度为例如80度~90度)的状态下朝向上壳42b侧突出。另外,在上壳42b的顶面侧及后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肋42v。肋42v呈大致“コ”字状的形状,并形成有朝向后侧及上方开放的嵌入部42w。另一方面,上述设置于接头部44的膨出部44a被形成为:在使接头部44为直立姿势的状态下嵌入嵌入部42w内。具体而言,通过肋42v与膨出部44a的前侧抵接,将膨出部44a的下端(接头部44的筒轴方向上的端部)支撑在上壳42b中被肋42v包围的顶面上。因此,当在收纳电动吸尘器1等时,使接头部44(管部30)成为直立姿势时,接头部44的膨出部44a嵌入嵌入部42w内,成为在直立状态下稳定的状态。另外,也可以将用于支撑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支撑装置和电动吸尘器1作为电动吸尘器单元。吸尘器支撑装置具备用于载置电动吸尘器1的吸入件40的吸入件载置台、和支撑电动吸尘器1的管部30的支柱。具体而言,管部30具备铝制的管主体部、在管主体部的一端以能够与吸尘器主体10的管连接部22连接的方式设置的树脂制的第一连接部、以及在管主体部的另一端以能够与吸入件40的接头部44连接的方式设置的树脂制的第二连接部,通过将第二连接部卡定于支柱上,从而使电动吸尘器1以自立状态被支撑。
支柱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在周面形成有能够从后侧接受第二连接部的前侧开口。筒状部的前侧开口沿筒轴方向到达上端,并在内周面从外侧支撑第二连接部。另外,筒状部的开口的上端形成有通过其厚度部分构成的支撑面,从下方支撑第二连接部。筒状部的上端的支撑面包括远离前侧开口侧的两个第一支撑面、和较之第一支撑面更靠近前侧开口侧的两个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被设计为高度比第一支撑面高。而且,第二支撑面与第一支撑面之间形成有台阶面。因此,一方的第二支撑面、一方的第一支撑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一台阶面连续构成,另一方的第二支撑面、另一方的第一支撑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第二台阶面连续构成。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部具有位于管主体部侧的大径部、和直径比大径部小且位于管主体部的相反侧的小径部,在大径部与小径部之间形成有台阶面。小径部由筒状部的内周面从外侧支撑,第二连接部的台阶面由支柱的两个第一支撑面从下方支撑,进而大径部的前侧分别与筒状部的上端的第一、第二台阶面抵接,从而使第二连接部卡定于筒状部。由此,电动吸尘器1以自立状态被支撑在吸尘器支撑装置上。
(1-1)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动送风机14的吸尘器主体10、和可拆装地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并收集通过电动送风机14的驱动吸引的尘埃的集尘部20;集尘部20具有:分离尘埃的离心分离部100、较之离心分离部100设置于下游侧且捕集尘埃的过滤器70、以及以与离心分离部100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从上游侧支撑过滤器70的过滤器支撑部80。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在较之集尘部20的离心分离部10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具备过滤器支撑部80。另外,过滤器支撑部80以使过滤器70与离心分离部100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支撑过滤器70,可以抑制排气口的堵塞、以及伴随于此的吸引能力的降低。因此,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供具备能够有效抑制由于离心分离部100的排气口被过滤器70堵塞而使吸引能力降低的集尘部20的电动吸尘器1。
(1-2)上述电动吸尘器1的特征在于,过滤器支撑部80具有用于向下游侧排出空气的一个以上的支撑开口部154。
根据该构成,可以经由支撑开口部154顺畅地排出从离心分离部100排出的空气。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离心分离部100的排气阻力升高、或者吸引能力降低。
(1-3)在上述电动吸尘器1中,离心分离部100具有设置有排气口的盖部106,盖部106具有从上游侧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的支撑部108。
根据该构成,可以通过设置于盖部106的支撑部108可靠地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
(1-4)在上述电动吸尘器1中,集尘部20具有通过与过滤器支撑部80组合而保持过滤器70的护罩部90。
根据该构成,可以通过过滤器支撑部80与护罩部90的组合保持过滤器70。由此,可以不用另外设置用于保持过滤器70的部件,与此相对应地有助于简化装置构成。
在此,对现有公知的电动吸尘器中使用的吸入件进行研究,现有技术中存在例如日本特开平1-175821号公报所公开那样的吸入件。该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吸尘器用地板管嘴,其具有通过吸气气流旋转的空气涡轮机和经由皮带减速器与该空气涡轮机连结的旋转地板刷,并且,通过外壳部将空气涡轮机的皮带轮侧的轴承与旋转地板刷的皮带轮侧的轴承结合为一体,并将该外壳部防振支撑在地板管嘴主体上。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涉及的发明中,由于空气涡轮机与轴承之间的轴长长,因此,存在因为空气涡轮机的旋转而产生轴的挠曲、空气涡轮机的轴与旋转地板刷的轴的间隔稳定性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驱动机与旋转清扫件的距离的稳定性的吸入口件。另外,作为这样的吸入口件的例子,例示了吸入件40。
(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本实施方式的吸入件40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42,具有能够吸入尘埃的吸入口43;旋转清扫件46,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42;驱动机210,具有旋转轴及设置该旋转轴的驱动机主体210a,并产生旋转清扫件46的驱动力;清扫件驱动机构48,包括设置于旋转轴的输出侧带轮214、与旋转清扫件46连结的从动侧带轮216、以及挂绕在输出侧带轮214和从动侧带轮216上的动力传递件212,并从驱动机210向旋转清扫件46传递驱动力;以及保持部件220,支撑驱动机主体210a且可旋转地支撑从动侧带轮216。
上述吸入件40具备保持部件220,可以支撑驱动机210的驱动机主体210a且可旋转地支撑从动侧带轮216。由于形成为这样的构成,因此吸入件40可以提高驱动机210与旋转清扫件46的距离的稳定性。
(2-2)上述吸入件40的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切除保持部件220的缘部而形成的承受部222d,并在承受部222d中支撑驱动机主体210a。
根据该构成,可以在动力传递件212挂在从动侧带轮216和输出侧带轮214上的状态下,将驱动机210安装至保持部件220。考虑到在将驱动机配置于壳体之后,将动力传递件挂绕在从动侧带轮和输出侧带轮上的构成,但在这样的构成中,存在因为动力传递件的张力而难以将动力传递件挂绕在输出侧带轮和从动侧带轮上的情况。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构成,可以减少这样的难以挂绕的麻烦。
(2-3)在上述吸入件40中,壳体42包括位于清扫面侧的下壳42a(第一壳体)和安装于该下壳42a的上壳42b(第二壳体),驱动机主体210a被支撑在保持部件220的作为承受部222d的第一承受部222d与上壳42b的第二承受部(上侧保持部件224)之间。
通过形成为该构成,可以通过第一承受部222d及上侧保持部件224(第二承受部)牢固地支撑驱动机210的驱动机主体210a。由此,吸入件40可以提高驱动机210与旋转清扫件46的距离的稳定性。
(2-4)在上述吸入件40中,第二承受部222d是从上壳42b朝向下壳42a侧延伸的延伸部、或者构成上壳42b的内壁的上侧保持部件224。
根据该构成,通过进行将上壳42b安装至下壳42a的作业,可以通过第一承受部222d及上侧保持部件224(第二承受部)牢固地支撑驱动机210的驱动机主体210a。因此,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更进一步简化驱动机210的驱动机主体210a的安装作业,同时可以提高驱动机210与旋转清扫件46的距离的稳定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等所示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根据其启示和精神得到其他的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详细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变形例》
在此,作为现有公知的吸尘器系统,提供有如日本特开2019-162232号公报中公开的吸尘器系统那样的系统。该吸尘器系统具备吸尘器和用于支撑所述吸尘器的支撑装置。另外,该吸尘器系统所具备的吸尘器具备:具有把手的主体、用于吸入垃圾的吸入件、以及连接所述主体与所述吸入件的管体,并且,所述支撑装置具备支撑件。该吸尘器系统构成为:在所述吸尘器被支撑在所述支撑装置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吸入件的前侧较之后侧更靠近所述支撑件的位置处。
然而,在如上述现有技术的吸尘器系统那样为支撑装置支撑吸尘器的主体的构成下,存在支撑装置大型化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第一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单元300如下,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具备例如图17至图20所示那样的构成。
(3-1)第一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单元300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电动送风机14的吸尘器主体10、具有用于吸引尘埃的吸入口43的吸入件40、连接所述吸尘器主体10与所述吸入件40之间的管部30、以及吸尘器支撑装置330,所述吸尘器支撑装置330具有用于载置所述吸入件40的载置部340、和支撑所述管部30且与所述管部30卡合的支柱部350。
根据该构成,通过将吸入件40配置于载置部340,并使管部30与支柱部350卡合,从而可以支撑电动吸尘器1。因此,根据上述构成,也可以不使用大型的吸尘器支撑装置330,可以提供构成紧凑的电动吸尘器单元300。
(3-2)在上述电动吸尘器单元300中,所述管部30具有与所述支柱部350卡合的被卡合部310,所述支柱部350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部310卡合的卡合部352,所述被卡合部310具有中空状的承受部312,该承受部312具备朝向所述吸入件40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314,所述卡合部352具有经由所述第一开口部314插入所述承受部312内的第一突起部354。
根据该构成,通过经由管部30中构成被卡合部310的承受部312的第一开口部314,将支柱部350中构成卡合部352的第一突起部354插入并卡合在承受部312中,从而可以将管部30支撑在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
(3-3)在上述电动吸尘器单元300中,所述卡合部352具有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54对置的位置处的第二突起部356,所述承受部312在所述卡合部352与所述被卡合部310卡合的状态下被插入所述第一突起部354与所述第二突起部356之间。
根据该构成,通过形成为在卡合部352与被卡合部310卡合的状态下将卡合部352插入第一突起部354与第二突起部356之间的状态,从而可以将管部30支撑在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因此,电动吸尘器单元300可以将管部30在第一突起部354与第二突起部356之间高定位精度地支撑在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
(3-4)在上述电动吸尘器单元300中,所述承受部312在与所述支柱部350对置的一侧具有第二开口部316,所述卡合部352具有以与所述第一突起部354交叉的方式配置的第三突起部358,所述第三突起部358在所述卡合部352与所述被卡合部310卡合的状态下从所述吸入件40侧插入所述第二开口部316中,支撑所述第二开口部316的边缘。
根据该构成,可以在通过第三突起部358将第二开口部316的边缘支撑的状态下使卡合部352与被卡合部310成为卡合状态。因此,电动吸尘器单元300可以将管部30在第二开口部316的开口宽度范围内高定位精度地支撑在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
[关于第一变形例的具体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单元300详细进行说明。此外,电动吸尘器单元300的构成大致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动吸尘器1共通,因此,对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电动吸尘器单元300除了吸尘器主体10、管部30以及吸入件40之外还具备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同样,吸尘器主体10具备电动送风机14。另外,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同样,吸入件40具备用于吸引尘埃的吸入口43。
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同样,管部30的主要部分通过连接吸尘器主体10与吸入件40之间的管子构成。管部30的构成在具有与之后详述的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设置的支柱部350卡合的被卡合部310这一点上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不同。
如图20所示,被卡合部310是与之后详述的吸尘器支撑装置330上设置的卡合部352卡合的部分。被卡合部310可以与形成管部30的管子呈一体地设置,但在本变形例中呈在安装于形成管部30的管子上的管护盖320(管部30中的吸入件40侧的管护盖)上设置承受部312的构成。承受部312是在管部30的外周面上以朝向径向外侧膨出的方式形成的中空状的部分。
承受部312具备朝向吸入件40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314。另外,承受部312具有在背面侧上以开口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开口部316。具体而言,第二开口部316被形成为:在设置于之后详述的吸尘器支撑装置330的状态下,在与吸尘器支撑装置330所具备的支柱部350对置的一侧的面(抵接面318)上开口。
如图17所示,吸尘器支撑装置330支撑将管部30及吸入件40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的状态的吸尘器。如图17至图19所示,吸尘器支撑装置330具有载置部340及支柱部350。
载置部340是作为用于载置吸入件40的基座的部分。载置部340在正面侧具有止挡件342。止挡件342形成为从载置部340的顶面侧朝向上方突出。另外,止挡件342形成为沿载置部340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止挡件342可以对配置于载置部340的顶面的吸入件40进行定位以使其不会超过止挡件342向正面侧移动。
支柱部350是在载置部340的背面侧(止挡件342的相反侧)沿上下方向竖立设置的支柱状的部分。支柱部350是与连接至配置于载置部340上的吸入件40的管部30卡合并支撑管部30的部分。具体而言,支柱部350可以通过使管部30的被卡合部310与设置于上端侧的卡合部352卡合,从而支撑管部30。
如图19所示,卡合部352具有包含第一突起部354、第二突起部356、第三突起部358以及第四突起部359的四个突起部。第一突起部354是在支柱部350的正面侧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突出设置的突起状的部分。第一突起部354是经由设置于上述管部30的第一开口部314插入承受部312内的部分。第二突起部356设置于支柱部350的上端侧朝向正面侧及顶面侧开放的空间360的内侧,并与第一突起部354相隔规定间隔对置。第三突起部358是以与第一突起部354交叉的方式配置的突起状的部分。第三突起部358与第二突起部356同样配置于空间360的内侧。另外,第一突起部354及第三突起部358也可以分离,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突起部358与第一突起部354在第一突起部354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连结。因此,第一突起部354及第三突起部358形成为俯视呈大致“T”字型的形状。另外,第四突起部359以朝向空间360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突起部354的朝向空间360侧的面上。第四突起部359设置于与第二突起部356对置的位置处。
空间360是配置第二突起部356及第三突起部358的部分。空间360的上端侧的缘部设置有例如被倒角成锥状等形状的倒角部360a,以便容易引入设置于管部30的承受部312。另外,空间360的正面侧的开口宽度与设置于管部30上的承受部312的宽度相等或在其以上。另外,上述第一突起部354被形成为:在较之空间360的正面侧的开口部分稍微向正面侧突出的位置处从下方朝向上方侧立起。另外,上述第三突起部358的宽度与管部30中形成于承受部312的抵接面318上的第二开口部316的宽度相等或在其以下。进而,第二突起部356相对于第三突起部358设置于宽度方向两侧。因此,通过将管部30的承受部312瞄准插入空间360,承受部312的抵接面318进入第一突起部354与第二突起部356之间,并且,第三突起部358进入设置于抵接面318上的第二开口部316中。由此,成为设置于管部30侧的被卡合部310与设置于支柱部350侧的卡合部352卡合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中,示出了作为卡合部352而设置包含第一突起部354、第二突起部356、第三突起部358以及第四突起部359的四个突起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仅具备第一突起部354的卡合部等,而不具备第一突起部354以外的其他突起部(第二突起部356、第三突起部358以及第四突起部359)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突起部。
《第二变形例》
在此,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可以为能够通过发光等通知方法通知集尘状态的情况的构成。由此,由于能够以通知信息为准进行清扫,因此能够实现使用者的便利性的提高。因此,电动吸尘器1可以具备通知集尘状态的通知单元。另外,在上述电动吸尘器1中,作为能够通知集尘状态的构成的一例,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利用透明、半透明或者烟熏色的壳构成集尘部20,并设置用于使集尘部20发光的发光装置,根据集尘状态而改变集尘部20的发光颜色或发光状态。在形成为该构成的情况下,最好为使集尘部20视认性良好地发光的构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第二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如下所述。另外,作为具体例,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例如可以为图21至图23所示的构成。
(4-1)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具有电动送风机14的吸尘器主体10、相对于所述吸尘器主体10能够拆装的集尘部20、具有与所述集尘部20连通的风道的风道构成部400、检测从所述风道402内通过的尘埃的尘埃检测部410、以根据所述尘埃检测部410的检测进行发光的方式控制的发光部420、以及引导从所述发光部420发出的光的导光部430,通过所述导光部430引导的光从集尘部20透过。
根据该构成,可以经由导光部430引导发光部420根据尘埃检测部410的检测发出的光,使其透过集尘部20。由此,可以使集尘部20视认性良好地发光,从而适当地通知集尘状态。
(4-2)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中,所述发光部420设置于所述风道构成部400中,所述导光部430从所述集尘部20朝向所述风道构成部400延伸。
根据该构成,可以更加可靠地使集尘部20视认性良好地发光。
(4-3)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中,所述发光部420配置于所述风道构成部400上设置的凹部404中,所述导光部430至少端部插入所述凹部404中。
根据该构成,可以更加可靠地使集尘部20视认性良好地发光。另外,优选的是,若采用导光部430的至少端部在凹部404内将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至少一方卡定的构成,则可以高定位精度地配置集尘部20。
(4-4)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中,所述集尘部20具有: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的外侧容器52和与该外侧容器52之间产生回旋气流的内侧容器54(离心分离外筒102),所述发光部420配置于与所述内侧容器54(离心分离外筒102)不对置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可以抑制发光部420中发出的光的前进被内侧容器54阻碍,可以使集尘部20视认性良好地发光。
[关于第二变形例的具体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详细进行说明。此外,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的构成大致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电动吸尘器1除了吸尘器主体10、集尘部20(集尘装置)之外还具备发光部420、导光部430。另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省略了说明,但电动吸尘器1具备风道构成部400。吸尘器主体10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同样具备电动送风机14。吸尘器主体10的侧面侧设置有用于排出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的排气口10x(参照图22中(b))。具体而言,在吸尘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靠近电池收纳部10d的一侧。另外,集尘部20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能够拆装,具有外侧容器52和内侧容器54(参照图4等)。外侧容器52是具有供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的容器。内侧容器54(离心分离外筒102)是配置于外侧容器52的内侧,并在与外侧容器52之间产生回旋气流的容器。关于这些构成,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构成相同,故省略详细的说明。
电动吸尘器1具备风道构成部400。风道构成部400具有构成与集尘部20连通的风道402的风道构成筒406。风道构成筒406形成为中空的风道402,将从与管部30连接的管连接部22至与集尘部20的第一流入口68连接的集尘部侧开口403为止的部分以空气能够通过的方式连接。风道构成筒406只要能够构成风道402便可采用适当的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构成为在将半筒状的前盖部406a及半筒状的后盖部406b组合而成的风道构成筒406的内侧收纳筒状的中筒408,在中筒408的内侧形成风道402。风道构成筒406具备尘埃检测部410(参照图21)及发光部420。
尘埃检测部410由检测从风道402内通过的空气中包含的尘埃的传感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尘埃检测部410设置于风道构成筒406中,但并不限定于此,除了风道构成筒4之外,只要配置于可包含管部30及吸入件40的至少一方的风道构成部400中即可。另外,发光部420既可以根据尘埃检测部410检测出的尘埃量而改变发光量,也可以根据尘埃检测部410检测出的尘埃量而改变发光颜色。本实施方式中为红色和绿色的发光二极管(LED)。通过搭载发出多种颜色的光的发光二极管,且对各个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形成多种颜色。发光部420以根据尘埃检测部410的检测结果进行发光的方式进行控制。发光部420配置于风道构成筒406上设有的凹部404中。
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在构成风道构成部400的一部分的风道构成筒406上,在风道构成筒406的周向上相隔规定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凹部404、404,该两个凹部404、404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在收纳于风道构成筒406的中筒408中与凹部404、40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发光体配置部408a、408a。在发光体配置部408a,408a中,构成发光部420的多个LED发光元件422相隔规定间隔排列配置。另外,在风道构成筒406的组装状态下,配置于中筒408的发光体配置部408a、408a中的LED发光元件422(发光部420)配置于风道构成筒406上设有的凹部404、404的内部。另外,凹部404、404以及发光体配置部408a、408a设置于与内侧容器54(离心分离外筒102)不对置的位置。
如图21或图22中(a)所示,导光部430设置于构成集尘部20的外侧容器52的外周面上。导光部430在集尘部20的安装状态下设置于与上述凹部404、404相对应的位置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两个凹部404、404,因此,导光部430也在与凹部404、404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导光部430用于将从发光部420发出的光朝向集尘部20引导。导光部430形成为在集尘部20的安装状态下从集尘部20向风道构成筒406延伸。另外,在集尘部20的安装状态下,导光部430呈至少前端部被插入凹部404的状态。如图22中(a)所示,通过在集尘部20的周部设置由突起或槽构成的扩散部440,从而可以在扩散部440中使从发光部420发出的光扩散。在此,例示了沿集尘部2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扩散部440。
《第三变形例》
在此,已知有如日本特开2014-8302号公报所公开那样,具备相对于吸尘器主体能够拆装的集尘装置的电动吸尘器。例如,日本特开2014-8302号公报中公开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尘埃收纳部,该尘埃收纳部相对于吸尘器主体能够拆装,并具有朝向吸尘器主体突出且插入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卡合孔的突出部。该电动吸尘器以将尘埃收纳部安装至吸尘器主体时突出部突出的方向作为安装方向。另外,安装时的尘埃收纳部与吸尘器主体的位置关系设定为:当从吸尘器主体抽出尘埃收纳部的抽出方向相对于安装方向大于90度时能够从吸尘器主体拆除尘埃收纳部。这样,关于用于将集尘装置固定于吸尘器主体的方法、用于解除集尘装置相对于吸尘器主体的固定的方法,在具有可拆装的集尘装置的卧式吸尘器等中提供了各种技术,采取以能够保证吸尘器主体与集尘装置的气密性的方式将集尘装置固定于吸尘器主体上的构成。
然而,在例如日本特开2014-8302号中公开的卧式吸尘器等许多电动吸尘器中,采取吸尘器主体支撑集尘装置的底部整体的构成。在现有技术的卧式吸尘器等中,通过采取这样的构成,欲使吸尘器主体与集尘装置难以产生错位,并抑制吸尘器主体与集尘装置的气密性降低。另一方面,在具有能够拆装的集尘装置的立式电动吸尘器等中,吸尘器主体的形状与卧式吸尘器大不同。因此,根据电动吸尘器的类型或形状等的不同,即使采用与上述专利文献等中公开的卧式吸尘器相同的固定方法,也存在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吸尘器主体与集尘装置的气密性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第三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如下所述。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例如为图24至图28所示那样的构成。
(5-1)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尘器主体10,具有用于通过电动送风机14的动作吸引尘埃的吸引口18;集尘部20,具有供来自所述吸引口18的空气流入的流入口(第一流入口68)及与所述电动送风机14的吸气口连通的集尘部排出口170,且相对于所述吸尘器主体10能够拆装;以及卡定结构500,在所述吸尘器主体10与所述集尘部20之间能够卡脱,所述集尘部20包括集尘容器50和护盖部90,集尘容器50具有底部58及相对于该底部58竖立设置的侧壁部59,护盖部90设置于该集尘容器50并具有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所述卡定结构500包括:在所述护盖部90与所述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的第一卡定结构510;在所述集尘容器50与所述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的第二卡定结构520;以及在所述护盖部90中的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与所述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的第三卡定结构530。
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作为在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之间能够卡脱的结构部即卡定结构500,采用包括上述第一卡定结构510、第二卡定结构520以及第三卡定结构530的卡定结构。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除了通过第一卡定结构510使得护盖部90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之外,还通过第二卡定结构520使得集尘容器50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进而通过第三卡定结构530使得护盖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这样,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复合地利用第一卡定结构510、第二卡定结构520以及第三卡定结构530使集尘部20与吸尘器主体10能够卡脱,因此可以充分确保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的气密性。
(5-2)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用于使所述吸尘器主体10与所述护盖部90之间保持气密的气密部件540,所述气密部件540具有与所述护盖部90中较之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位于外侧的被抵接部178抵接的抵接部542,所述第三卡定结构530避开所述抵接部542及所述被抵接部178而配置。
根据该构成,第三卡定结构530不会成为障碍,气密部件540的抵接部542可以与护盖部90的被抵接部178抵接。因此,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可以通过气密部件540充分确保吸尘器主体10与护盖部90之间的气密性。
(5-3)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中,所述第三卡定结构530中所述吸尘器主体10侧的第一部件532具有具备开口534a的中空状的收纳部534,该开口534a朝向与所述吸尘器主体10和所述护盖部90的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侧开放,所述第三卡定结构530中所述集尘部20侧的第二部件536具有从所述护盖部90的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朝向内侧延伸的突起536a,通过将所述突起536a经由所述开口534a收纳于所述收纳部534中,从而将所述第二部件536卡定于所述第一部件532。
根据该构成,通过第三卡定结构530,可以将集尘部20在周向及轴线方向两个方向上高定位精度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之间的气密性。
(5-4)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卡定结构530中的所述吸尘器主体10侧的第一部件532具有延伸部534b和卡定部534c,延伸部534b较之所述气密部件540从内侧朝向所述集尘部20延伸,卡定部534c以朝向与所述吸尘器主体10和所述护盖部90的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延伸部534b弯曲,所述卡定部534c卡定于所述护盖部90中的所述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上。
根据该构成,通过由形成第三卡定结构530的卡定部534c和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形成的卡定结构,可以将集尘部20高定位精度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之间的气密性。
(5-5)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具备收纳所述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盖体630,所述第一部件532与所述送风机罩体630呈一体地设置。
根据该构成,可以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并且,可以相对于组装有电动送风机14的吸尘器主体10可靠地设置第一部件532。
(5-6)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具备用于在所述吸尘器主体10内对所述送风机罩体630进行定位的罩固定部件640,所述气密部件540固定于所述罩固定部件640与所述送风机罩体630之间。
根据该构成,可以将气密部件540高定位精度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侧。由此,可以通过气密部件540可靠地将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之间气密性地连接。
[关于第三变形例的具体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三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详细进行说明。此外,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的构成大致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相同,因此对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除了吸尘器主体10、集尘部20(集尘装置)之外还具备卡定结构500。与上述电动吸尘器1同样,吸尘器主体10具备电动送风机14。吸尘器主体10具有用于通过电动送风机14的动作吸引尘埃的吸引口18。另外,吸尘器主体10具备用于收纳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罩体630。
集尘部20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能够拆装。如图26等所示,集尘部20具有集尘容器50、第一流入口68以及集尘部排出口170。另外,集尘容器50具有底部58、侧壁部59以及护罩部90。底部58是构成集尘容器50之底的部分。另外,侧壁部59是构成集尘容器50的周面的部分。侧壁部59相对于底部58竖立设置。护罩部90设置于集尘容器50的顶面侧。护罩部90在大致中央部具有集尘部排出口170。另外,护罩部90具有供气密部件540的抵接部542抵接的被抵接部178。被抵接部178相对于集尘部排出口170在外周侧至少一部分被形成为面状、平坦状或凹状。另外,集尘部排出口170被形成为在将集尘部20与吸尘器主体10连接时与电动送风机14的吸气口连通。另外,集尘部20上设置有第一流入口68,能够使来自吸引口18的空气流入。
上述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的连接部分配置有气密部件540以确保气密性。气密部件540可以配置于吸尘器主体10及集尘部20的任意一方或者两方,但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5所示,气密部件540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上。气密部件540固定于罩固定部件640与送风机罩体630之间,该罩固定部件640用于在吸尘器主体10内对送风机罩体630进行定位。具体而言,如图25中(b)所示,气密部件540弯曲成剖面形状为大致“S”字形状。由此形成为倒“コ”字状的被卡定部541与“コ”字状的抵接部542上下连续。另外,在送风机罩体630的底部侧(吸气罩630c侧),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卡定部630x。气密部件540通过使被卡定部541与卡定部630x卡合而安装于送风机罩体630上。另外,当将气密部件540安装于送风机罩体630时,成为抵接部542从吸尘器主体10侧朝向集尘部20侧突出的状态。抵接部542设置于在集尘部20的安装状态下能够与护罩部90的被抵接部178抵接的位置。
卡定结构500是在吸尘器主体10与集尘部20之间能够卡脱的结构部。如图24所示,卡定结构500包括第一卡定结构510、第二卡定结构520以及第三卡定结构530。
第一卡定结构510在护罩部90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第一卡定结构510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或图4说明的锁定部20c及凹部10b的组合构成。更为详细而言,如图2或图4所示,在集尘部20的顶面侧且电动吸尘器1的组装状态下成为正面侧的位置处设置有锁定部20c。锁定部20c朝向上方突出。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0的正面侧,设置有以朝向下方开放的方式形成的凹部10b。第一卡定结构510通过将锁定部20c嵌入凹部10b而形成,在电动吸尘器1的正面侧,将集尘部20固定于吸尘器主体10侧。
第二卡定结构520在集尘容器50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第二卡定结构520与第一卡定结构510同样为上述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或图4说明过的卡定结构,由凹部20b及凸部10a构成。具体而言,如图2或图4所示,集尘部20的底部58上设置有凹部20b。另外,如图2所示,在吸尘器主体10中,在集尘部20的背面所接触的部分上设置有凸部10a。第二卡定结构520通过使设置于集尘容器50侧的凹部20b与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凸部10a卡合,从而可以将集尘容器50卡定于吸尘器主体10上。
在本变形例中,作为卡定结构500,除了上述第一卡定结构510及第二卡定结构520之外还具备第三卡定结构530。第三卡定结构530在集尘部20的顶面侧设置于护罩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与吸尘器主体10之间能够卡脱。第三卡定结构530避开抵接部542及被抵接部178而配置,以免妨碍通过上述气密部件540形成气密结构。第三卡定结构530由第一部件532及第二部件536的组合构成。
如图25所示,第一部件532是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部件。第一部件532与送风机罩体630呈一体地设置于较之气密部件540更靠中心侧的位置。另外,第一部件532具有收纳部534。收纳部534呈具有开口534a的中空状。另外,收纳部534具有开口534a。收纳部534通过具有开口534a而朝向与吸尘器主体10和护罩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对置方向(图示例中为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集尘部20的径向)的外侧方向开放。
如图26所示,第二部件536是设置于集尘部20侧的部件。第二部件536具有突起536a。突起536a以从护罩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朝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突起536a较之气密部件540更向中心侧延伸。
在本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1中,在将集尘部20安装至吸尘器主体10时,首先,将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凸部10a插入设置于集尘部20侧的凹部20b,构成第二卡定结构520。然后,以凸部10a为支点使集尘部20转动,以使第一流入口68靠近管连接部22。由此,设置于集尘部20侧的锁定部20c嵌入设置于吸尘器主体10侧的凹部10b中,构成第一卡定结构510。另外,通过以凸部10a为支点使集尘部20转动,使第二部件536的突起536a经由第一部件532的开口534a收纳于收纳部534中而使第二部件536卡定于第一部件532中,从而构成第三卡定结构530。关于第一部件532与第二部件536的卡定,具体而言,通过将突起536a的周向两端限制于收纳部534内,从而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在周向上对集尘部20进行定位,另外,通过将突起536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限制于收纳部534内,从而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在轴线方向上对集尘部20进行定位。
在此,如图25中(b)所示,第三卡定结构530避开抵接部542及被抵接部178而配置,以免妨碍通过气密部件540形成气密结构。具体而言,气密部件540通过使抵接部542与被抵接部178抵接而形成气密结构。相对于此,第三卡定结构530通过使设置于集尘部20侧的第二部件536(突起536a)与在吸尘器主体10侧从送风机罩体630向下方突出而设置的第一部件532(收纳部534)卡合而形成。第一部件532(收纳部534)及第二部件536(突起536a)在分别较之抵接部542及被抵接部178朝向径向内侧(中心侧)偏离的位置处卡合。因此,第三卡定结构530以不妨碍通过气密部件540形成气密结构的方式形成。由此,电动吸尘器1成为通过由第一卡定结构510、第二卡定结构520以及第三卡定结构530构成的卡定结构500将集尘部20气密性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的状态。
另外,如图27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集尘部20中与吸尘器主体10接触的部分(背面侧)设置有凸部570。另外,在吸尘器主体10中,在与设置于集尘部20的凸部57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凹部572。电动吸尘器1在将集尘部20安装至吸尘器主体10时凸部570嵌入凹部572中。因此,电动吸尘器1通过由凸部570及凹部572构成的嵌合结构,也可以将集尘部20高定位精度地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上。
上述第三变形例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1的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改变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取代将第三卡定结构530形成为上述构成,而如图28所示,使吸尘器主体10侧的第一部件532a具备延伸部534b和卡定部534c,延伸部534b较之气密部件540及被抵接部178从内侧朝向集尘部20延伸,卡定部534c以朝向与吸尘器主体10和护罩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对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外侧突出的方式相对于延伸部534b弯曲,通过将卡定部534c卡定于护罩部90中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从而可以构成第三卡定结构530。作为卡定部534c所卡定的护罩部90中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的构成,即使是内侧开口的收纳部也能够实现。另外,也可以为卡定部534c卡定于护罩部90的集尘部排出口170的边缘的下表面上设置的凹部的构成。
《其他的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作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等示出的内容,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根据该示教及精神采用其他的变形例。以下,具体进行说明。
《过滤器支撑部80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集尘部20的顶面侧设置在上端侧将离心分离部100封闭的盖部106,并利用设置于盖部106的大致中央部的中央支撑肋140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的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9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相当于中央支撑肋140的部件。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如图29所示,可以设置用于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的支撑肋600。设置支撑肋600的位置或者支撑肋600的数量、形状等可以适当地变更。支撑肋600可以与盖部106或过滤器支撑部80呈一体地形成、或者与盖部106及过滤器支撑部80分开形成为不同的部件。在图示例中,支撑肋600与过滤器支撑部80呈一体地形成。另外,在图示例中,支撑肋600具备肋脚部600a和肋固定部600b,肋脚部600a形成为从周向连结部160到达盖部106,肋固定部600b相对于肋脚部600a弯曲。另外,支撑肋600通过使用螺钉等固定件602将肋固定部600b安装于盖部106而进行固定,但也可以通过熔接而与盖部106一体化。由此,可以可靠地支撑过滤器支撑部80。
《电动送风机14的构成的变形例》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提及,但如图30或图31所示,电动送风机14也可以在送风机罩体630的内部内置有风扇电机632。另外,在如图示例所示,风扇电机63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风扇脚部634的情况下,可以在送风机罩体630上设置用于承受风扇脚部634的承受部636,并使弹性部件638介于承受部636与风扇脚部634之间。另外,可以由第一罩630a及第二罩630b构成送风机罩体630,通过卡合结构将第一罩630a及第二罩630b组合而形成承受部636。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第一罩630a及第二罩630b夹住风扇脚部634及弹性部件638,可以相对于送风机罩体630安装风扇电机632,从而组装时的作业性良好。
另外,电动送风机14能够通过适当的构成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但是,例如如图30或图31所示,能够使用罩固定部件640进行安装。具体而言,在图30或图31的例子中,电动送风机14的送风机罩体630在下端侧具备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罩突出部642。另一方面,罩固定部件640是呈环状,且内径比送风机罩体630的外径大的部件。另外,罩固定部件640具有供送风机罩体630的罩突出部642嵌合的嵌合部644。电动送风机14通过使罩突出部642与嵌合部644嵌合,从而使送风机罩体630与罩固定部件640一体化。在图示例中,电动送风机14通过使用螺钉等固定件等方式将罩固定部件640固定于吸尘器主体10上。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将电动送风机14安装于吸尘器主体10。此外,在图示例中,用于构成形成上述第一卡定结构510的凹部10b的孔设置于罩固定部件640上。根据这样的构成,电动送风机14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的组装以及凹部10b的形成可以活用罩固定部件640,从而可以抑制部件数量。
《具备拖布盒及拖布的变形例》
例如,如图32至图34所示,上述电动吸尘器1可以具备能够收纳拖布660等其他清扫用具的盒650和拖布660的保持结构。在设置这样的盒650的情况下,可以将盒650形成为能够适当地拆装的构成、或者使盒650的配置最佳化,以免妨碍电动吸尘器1的使用。以下,对作为电动吸尘器1的变形例而具备盒650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在电动吸尘器1的背面侧,从吸尘器主体10的下端部起在管部30上安装有盒650。盒650是具备顶面侧开口且底面侧被封闭的收纳空间650a的筒状物。盒650可以将拖布660这样的长条状的清扫用具从顶面侧的开口部分插入而进行收纳。
盒650可以通过设置于下端侧的夹具652安装于管部30。夹具652可以形成为适当的形状。在图示例中,由于管部30为大致圆筒状,因此,夹具652形成为能够外嵌于管部30的大致“C”字状。另外,如图34所示,在盒650中与管部30接触的面上,设置有朝向外侧突出的肋654。在图示例中,在管部30中与肋65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与肋654卡合的第一卡合部30a。盒650以通过由肋654和第一卡合部30a形成的卡合结构将管部30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限制的状态被保持。
盒650在上端侧具有第二卡合部656。第二卡合部656是在盒650的上端侧形成为台阶状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吸尘器主体10的背面侧,在与第二卡合部656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卡合部10c,该第三卡合部10c具有钩状的剖面形状,且第二卡合部656能够从下方插入该第三卡合部10c。
在图32至图34所示的电动吸尘器1中,在安装盒650时,在将形成于上端侧的第二卡合部656从下方插入并卡合于第三卡合部10c之后,使设置于下端侧的夹具652与管部30卡合。由此,成为盒650在上端侧及下端侧被固定的状态。另外,当像这样安装了盒650时,成为设置于盒650的肋654与设置于管部30的第一卡合部30a卡合的状态。由此,盒650成为管部30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另外,盒650可以通过与安装时相反的顺序进行拆卸。
另外,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吸尘器主体10上设置有手柄保持部10f,该手柄保持部10f用于在将拖布660收纳于盒650的状态下保持拖布660的手柄662。在图示例中,在设置于把持部16的后侧且吸尘器主体10的上端侧的电池收纳部10d上,设置有拖布660的手柄662的上端部能够嵌入的凹部10e。另外,凹部10e上设置有用于保持手柄662的手柄保持部10f。在图示例中,作为手柄保持部10f,使用大致“C”字状的夹具。电池收纳部10d也可以相对于吸尘器主体10能够拆装,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吸尘器主体10呈一体化而不能拆装。
如图32所示,电动吸尘器1的电动送风机14及集尘部20上下排列而配置,在管部30的上侧设置有电池收纳部10d,因此,吸尘器主体1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得紧凑。因此,如图32所示,即使在吸尘器主体10的背面设置盒650和拖布660,电动吸尘器1也不会大型化。
另外,如图32等所示,电动吸尘器1在电池收纳部10d中较之手柄保持部10f更向上方分离的位置处具有朝向背面侧突出的突出部10g。突出部10g是在壁挂电动吸尘器1时作为防滑件发挥功能的部分。突出部10g被形成为较之被手柄保持部10f保持的拖布660进一步向背面侧突出。因此,电动吸尘器1即使在吸尘器主体10的背面侧设置拖布660,在通过壁挂等方式配置时,拖布660也不会成为障碍。
图32所示的例子中使用的拖布660只要是手持型的拖布即可,形状或结构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可以为图35所示那样的拖布。具体而言,拖布660具有手柄662和以转动部664为基准相对于手柄662转动的清扫部666。在图示例中,省略了由安装于清扫部666的纤维或无纺布等形成的集尘用部件的图示。
如图36所示,手柄662是由多个(图示例中为三个)手柄部670、672、674组合构成的伸缩式手柄。具体而言,手柄部670(以下也称为“第一手柄部670”)是前端侧封闭且基端侧具有开口的中空筒体。第一手柄部670在前端侧(封闭侧)具有第一孔部670a,在基端侧(开口侧)具有第二孔部670b。另外,手柄部672(以下也称为“第二手柄部672”)由中空的筒体构成。第二手柄部672在前端侧具有第三孔部672a及第一按钮672c,在基端侧具有第四孔部672b。手柄部674(以下也称为“第三手柄部674”)由中空的筒体构成。第三手柄部674在前端侧具有第五孔部674a及第二按钮674c。手柄662通过将第二手柄部672的前端侧从第一手柄部670的基端侧插入,从而将第二手柄部672以相对于第一手柄部670能够伸缩的方式连接。另外,手柄662通过将第三手柄部674的前端侧从第二手柄部672的基端侧插入,从而将第三手柄部674以相对于第二手柄部672能够伸缩的方式连接。
另外,第一按钮672c及第二按钮674c分别始终被施加作用力而从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的外周面突出,但可以通过按压而缩入。
手柄662是将各手柄部670、672、674如上所述进行连接而成的。因此,当使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朝向在轴线方向上分离的方向移动时,成为第二手柄部672的第一按钮672c与第一手柄部670的第二孔部670b卡合,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在伸长的状态下被锁定的状态。另外,当使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朝向在轴线方向上分离的方向移动时,成为第三手柄部674的第二按钮674c与第二手柄部672的第四孔部672b卡合,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在伸长的状态下被锁定的状态。与此相反,当在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伸长的状态下,一边按压从第二孔部670b露出的第一按钮672c,一边使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朝向在轴线方向上靠近的方向移动时,可以使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收缩。在第一手柄部670及第二手柄部672收缩的状态下,第一按钮672c与第一孔部670a卡合。
同样地,当在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伸长的状态下,一边按压从第四孔部672b露出的第二按钮674c,一边使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朝向在轴线方向上靠近的方向移动时,可以使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收缩。在第二手柄部672及第三手柄部674收缩的状态下,第二按钮674c与第三孔部672a卡合。
另外,如图37所示,转动部664使用第一卡定部686和第二卡定部688将设置于手柄662的端部的第一外侧连结部680及第二外侧连结部682与设置于清扫部666的端部的内侧连结部684可转动地连结。第一外侧连结部680、第二外侧连结部682以及内侧连结部684分别形成为主视时外形呈大致圆形。第一外侧连结部680为大致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80a的圆环状。第一外侧连结部680在与第二外侧连结部682对置侧的相反侧具备用于收纳弹簧687的弹簧收纳部680b。另外,第二外侧连结部682设置于与第一外侧连结部680相隔规定间隔而对置的位置。第二外侧连结部682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82a,其外周侧沿周向每隔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槽682b。内侧连结部684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684a,其外周侧沿周向每隔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槽684b。
第一卡定部686具备第一凸缘部686a和从第一凸缘部686a的一面突出的爪部686b。另外,第二卡定部688具有第二凸缘部688a、筒部688b、突起688c以及孔部688d。筒部688b是从第二凸缘部688a的一面侧突出的筒状部分。另外,突起688c在筒部688b的周部设置有多个,并以朝向筒部688b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孔部688d是在筒部688b的周部以将筒部688b的内外连通的方式形成的孔。
转动部664通过在将内侧连结部684插入第一外侧连结部680及第二外侧连结部682之间的状态下,使贯通孔680a、684a、682a连通,从第一外侧连结部680侧插入第一卡定部686的爪部686b,并从第二外侧连结部682侧插入筒部688b,并使爪部686b的前端部分与设置于筒部688b的孔部688d卡合而组装。在组装转动部664时,弹簧668以压缩状态被收纳于第一外侧连结部680的弹簧收纳部680b内。在未按下第一凸缘部686a的状态下,转动部664的第二卡定部688的突起688c与内侧连结部684的槽684b及第二外侧连结部682的槽682b卡合。由此,转动部664成为锁定状态,手柄662及清扫部666成为无法转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当抵抗弹簧668的作用力按下第一凸缘部686a时,转动部664的第二卡定部688的突起688c以与第二外侧连结部682的槽682b卡合的状态脱离内侧连结部684的槽684b。由此,转动部664的锁定被解除,手柄662及清扫部666成为可转动的状态。另外,转动部664在解除第一凸缘部686a的按下时返回锁定状态。
《管部30的变形例》
在上述电动吸尘器1中,管部30只要是尘埃能够通过的筒体即可,例如可以是图38那样的结构。具体而言,图38的管部30的内部空间被分割壁700分割为配线收纳部702和尘埃流道704。分割壁700、配线收纳部702以及尘埃流道704由金属或树脂构成。配线收纳部702中收纳配线710,该配线710连接第一端子销706和第二端子销708,第一端子销706在管部30的一端侧的树脂制管护罩中露出于外部,第二端子销708在管部30的另一端侧的树脂制管护罩中露出于外部。两个管护罩中的配线收纳部702及尘埃流道704由树脂构成。第一端子销706及第二端子销708分别与吸尘器主体10及吸入件40电连接。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抑制连接第一端子销706及第二端子销708的配线710暴露于包含从管部30通过的尘埃的空气、或者露出于外部。
《吸尘器支撑装置330的变形例》
在如上述第一变形例的电动吸尘器单元300那样具备例如用于支撑电动吸尘器1的吸尘器支撑装置330等情况下,如图39所示,可以设置用于配置各种附件的配置部720。在图39的例子中,除了用于配置电动吸尘器1的载置部340以外,还具备用于配置配件等的配置部720。配置部720设置于载置部340(支柱部350)的后方侧,例如,可以设置可以插入构成管嘴系统的配件722的接头的开口部分中的突起724,或者设置可以插入并收纳吸入件40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单侧的部分的插入部726。另外,配置部720例如可以设置用于收纳一次性消耗品的收纳部728。在该收纳部728中,也具有用于利用配置部720进行定位的结构,例如在底面具有供突起724嵌入的凹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收纳部728用于收纳过滤器70,并能够从顶面的可开闭的盖部进行取放。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利用吸尘器支撑装置300支撑纸袋式的吸尘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作收纳纸袋。
《主体壳及电池收纳部的变形例》
如上所述,电动吸尘器1中使用的电动送风机14收纳于吸尘器主体10的主体壳12中,但该主体壳12例如可以如图40所示在周面(侧面)设置开口630d等而实现轻量化。另外,开口630d可以如图示例那样设置为蜂窝状,或者设置多个形成为圆形或矩形、多边形等形状的孔。另外,在主体壳12上,在电池收纳部10d与蜂窝状的开口部630d之间形成有用于排出来自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的排出开口,主体罩以将排出开口和开口部630d包覆的方式设置于主体壳12上。而且,主体罩配置为排气口10x与主体壳12的排出开口对置,并设计为排气口10x比排出开口小。
另外,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在配置电动送风机14的主体壳12与电池收纳部10d之间设置连通孔10y,并在电池收纳部10d上设置排气孔10z。由此,可以使电动送风机14的排气经由连通孔10y从排气孔10z排出,因此,可以对电池收纳部10d内的电池17a进行冷却。另外,电动吸尘器1也可以如图40中虚线所示,在主体壳12或电池收纳部10d的任意一方配置用于控制该吸尘器的动作的电路基板750(控制部)。由此,可以有效利用位于主体壳12或电池收纳部10d的空间来配置电路基板750,并可以对电路基板750进行冷却。此外,在设置连通孔10y及排气孔10z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主体壳12的排出开口及主体罩的排气口10x。由此,可以使空气在电池收纳部10d中的流动变得容易。
《集尘部的变形例》
如图41所示,与第四密封部件125同样地,变形例中的第四密封部125A利用环状的密封部件将集尘容器50(外侧容器52)的内壁与构成离心分离部100的离心分离内筒104的上壁部120之间密封。而且,第四密封部件125A配置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L字形状的上壁部120A、外侧容器52以及离心分离外筒102A之间。伴随将离心分离外筒102的形状变更为具有沿径向突出的凸缘部102a、102b的离心分离外筒102A,将第四密封部件125变更为第四密封部件125A。具体而言,将S字形状的第四密封部件125变更为L字形状的第四密封部件125A。此外,凸缘部102b由外侧容器52的下侧台阶部分支撑。
在第四密封部125A中,在构成盖部106的盖板部130的外周侧竖立设置的立设部136较之上壁部120更向下方突出,并与第四密封部件125A抵接。另外,第四密封部件125A被支撑在形成于外侧容器52的上侧台阶部分及离心分离外筒102A的凸缘部102a。第四密封部125A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而确保了外侧容器52与立设部136之间的气密性、外侧容器52与凸缘部102a之间的气密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等表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根据该示教以及精神存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任意选择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并组合构成。另外,也可以将实施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与用于解决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或将用于解决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记载的任意构成要素具体化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而构成。对此,有意在本申请的补正或分案申请等中获得专利权。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当地利用于所有电动吸尘器中。

Claims (4)

1.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吸尘器主体,具有电动送风机;以及
集尘装置,可拆装地设置于所述吸尘器主体上,收集通过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驱动而吸引的尘埃;
所述集尘装置具有:
离心分离部,用于分离尘埃;
过滤器,较之所述离心分离部设置于下游侧,并捕集尘埃;以及
过滤器支撑部,以与所述离心分离部的排气口分离的状态从上游侧支撑所述过滤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支撑部具有用于向下游侧排出空气的一个以上的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分离部具有设置有所述排气口的盖部,
所述盖部具有从上游侧支撑所述过滤器支撑部的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尘装置具有护罩部,所述护罩部通过与所述过滤器支撑部的组合保持所述过滤器。
CN202080090182.XA 2019-12-27 2020-11-18 电动吸尘器 Pending CN114929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8044 2019-12-27
JP2019238044 2019-12-27
JP2020080207A JP7071753B2 (ja) 2019-12-27 2020-04-30 電気掃除機
JP2020-080207 2020-04-30
PCT/JP2020/042897 WO2021131410A1 (ja) 2019-12-27 2020-11-18 電気掃除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29079A true CN114929079A (zh) 2022-08-19

Family

ID=76575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0182.XA Pending CN114929079A (zh) 2019-12-27 2020-11-18 电动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83438B2 (zh)
CN (1) CN114929079A (zh)
WO (1) WO2021131410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2322A (ja) * 2005-03-29 2006-10-12 Samsung K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CN104822300A (zh) * 2013-11-07 2015-08-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US20150223657A1 (en) * 2014-02-10 2015-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0713A (ja) * 2005-05-16 2006-11-30 Samsung K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 マルチ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JP5505158B2 (ja) * 2010-07-20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床面吸込具、及び、この床面吸込具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GB2498764B (en) * 2012-01-27 2014-12-10 Dyson Technology Ltd Cleaner head for a cleaning appliance
JP6051174B2 (ja) * 2014-01-31 2016-12-27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およびこの吸口体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2018183466A (ja) * 2017-04-27 2018-11-2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の吸口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2322A (ja) * 2005-03-29 2006-10-12 Samsung Kwangju Electronics Co Ltd サイクロン集塵装置
CN104822300A (zh) * 2013-11-07 2015-08-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动吸尘器
US20150223657A1 (en) * 2014-02-10 2015-08-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and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6868A (ja) 2021-07-29
WO2021131410A1 (ja) 2021-07-01
JP6983438B2 (ja) 2021-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10070B2 (ja) ハンディ型電気掃除機
CN113180535B (zh) 吸尘器
US8671508B2 (en) Dust collector
CN115089046A (zh) 手持式吸尘器
JP2008526449A (ja) 折りたたみハンドルを有する掃除機
JP2023108038A (ja) 電気掃除機ユニット
CN114929079A (zh) 电动吸尘器
JP7159680B2 (ja) クリーナ
JP2003180570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3180584A (ja) 電気掃除機およびその集塵装置
CN112190179B (zh) 电动吸尘器
JP6416636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JP7247806B2 (ja) クリーナ
KR20190000620A (ko) 청소기
US20230264131A1 (en) Cyclonic, dust-collecting unit and vacuum cleaner
JP7092711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4828720B (zh) 清洁器
JP3841214B2 (ja) 電気掃除機
CN111657782A (zh) 电动吸尘器
CN112294177A (zh) 电动吸尘器的吸入口体以及电动吸尘器
JPH11346972A (ja) 空気循環式電気掃除機及び吸込み具
KR20180023275A (ko) 청소기
JP2005110858A (ja) 電気掃除機
JP2002017623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