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6762B -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6762B
CN114846762B CN202080088946.1A CN202080088946A CN114846762B CN 114846762 B CN114846762 B CN 114846762B CN 202080088946 A CN202080088946 A CN 202080088946A CN 114846762 B CN114846762 B CN 114846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frame
training
information
training informa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89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46762A (zh
Inventor
李超
张兴新
王学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974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605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4846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46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10Arrangements for initial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35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in a network
    • H04J3/063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nodes; Internode synchronisation
    • H04J3/0658Clock or time synchronisation among packet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08Synchronisation information channels, e.g. clock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04J3/06Synchronising arrangements
    • H04J3/0602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ynchronising information u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source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2Arrangements for remote connection or disconnection of substations or of equipment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06F13/4072Drivers or receiv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04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parallel bus
    • G06F13/4221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parallel bus being an input/output bus, e.g. ISA bus, EISA bus, PCI bus, SCSI bus
    • G06F13/423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parallel bus being an input/output bus, e.g. ISA bus, EISA bus, PCI bus, SCSI bus with synchronous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5Transmission of coding parameters to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1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special codes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04L7/043Pseudo-noise [PN] codes variable during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从节点根据第一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主节点根据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从节点根据第三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主节点根据第四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该过程提升了节点同步效率。

Description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中,两个设备开始正常通信前,需首先完成链路的初始化,主要需实现时钟同步、扰码同步、能力协商、收发参数训练交互等,以建立设备之间可靠的通信链路。
具体地,假设通信系统中包括的两个设备,分别被称为主节点和从节点,在初始化阶段,首先由主节点的本地扰码器生成扰码并向从节点发送,从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扰码实现与主节点的时钟同步、扰码同步后,通过本地扰码器生成扰码,向主节点发送;同样的主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扰码实现与从节点的时钟同步、扰码同步。
在主节点或从节点根据扰码进行同步的过程中,由于扰码中存在某些比特(bit)的取反信息,可能导致接收节点接收到的扰码后,扰码同步时间延长,甚至无法实现同步。如何提升节点同步效率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以提升节点同步效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主节点根据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主节点根据第四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主节点与从节点进行首次同步的同步信息与训练信息帧分开发送,可以使得同步信息接收节点能够根据单独的同步信息快速实现与同步信息发送节点的同步过程,降低训练信息帧对节点同步的影响,提升同步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三信息帧还用于指示第三同步信息,其中第三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长度相同且等于Y1比特,第一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1比特,第三信息帧的前X1比特根据第三同步信息前X1比特确定,第三信息帧的后Z1比特根据第一训练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获得,其中,X1,Y1,Z1为正整数且X1+Z1=Y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帧由同步信息和指示训练信息帧的比特位组成,而不包括额外添加的隔断信息或分块信息比特位,这样在实现同步时,寄存器能够直接根据同步信息完成同步,而不存在因为无法识别额外添加的比特位导致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实现同步的问题,提升了节点同步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反向训练信息帧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发射摆幅;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第一端为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是否开始MAC透传模式;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训练状态为主节点和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训练验证状态为主节点和从节点对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结束符,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开始MAC透传模式;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结束符,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增加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使得节点之间发送训练信息帧进行链路训练时,能够进行更多的能力协商、状态控制和参数交互,进而使得链路训练过程所达成的训练结果能够满足更丰富的场景需求,提升链路训练结果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方法还包括:当倒数信息帧计数为第一预设值时,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七信息帧,第七信息帧包括第一结束标识,用于标定主节点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的边界;主节点接收携带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方法包括: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从节点根据第一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从节点根据第三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四信息帧还用于指示第四同步信息,其中第四信息帧和第四同步信息的长度相同且等于Y2比特,第二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2比特,第四信息帧的前X2比特根据第四同步信息前X2比特确定,第四信息帧的后Z2比特根据第四同步信息后Z2比特和第二训练信息帧获得,其中,X2,Y2,Z2为正整数且X2+Z2=Y2。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发射摆幅;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第一端为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是否开始MAC透传模式;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训练状态为主节点和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训练验证状态为主节点和从节点对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CRC码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结束符,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开始MAC透传模式;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结束符,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该方法还包括: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指示第一结束标识的第七信息帧;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从节点还用于生成第四信息帧,具体包括:从节点根据第三信息帧长度确定第四信息帧长度,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三信息帧长度为第四信息帧长度的整倍数,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四信息帧长度为第三信息帧长度的整数倍,长度为时间长度或比特长度;根据第四信息帧长度生成第四信息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反向训练信息帧和正向训练信息帧传输波特率不同的特征,设置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为相同的比特长度,然后按照两者之间的发送波特率倍数关系设置发送的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总个数,或者设置正向信息帧的传输时长为反向信息帧的整倍数,这样可以保证完成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传输后,两者的传输时间差在预设范围内,避免传输时间差过大对后续信息传输过程造成影响。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正向训练信息帧;主节点根据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主节点根据第十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块码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从节点根据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或正向训练信息;从节点根据第九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十一信息帧,第十一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七同步信息和第十一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第七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二信息帧,根据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主节点获取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二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主节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十一信息帧,根据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与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相同;从节点获取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并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获取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一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3比特,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二信息帧,第十二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十二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4比特,第八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确定,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根据第八训练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获得,其中,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从节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对从节点和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接收模块,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发送模块,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接收模块,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四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从节点发送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接收模块还用于从从节点接收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当倒数信息帧计数为第一预设值时,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七信息帧,第七信息帧包括第一结束标识,用于标定主节点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的边界;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携带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发送模块,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接收模块,还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接收模块还用于从主节点接收指示第一结束标识的第七信息帧;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处理模块还用于生成第四信息帧,具体包括:处理模块根据第三信息帧长度确定第四信息帧长度,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三信息帧长度为第四信息帧长度的整倍数,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四信息帧长度为第三信息帧长度的整数倍,长度为时间长度或比特长度;处理模块根据第四信息帧长度生成第四信息帧。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接收模块,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正向训练信息帧;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十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发送模块,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或正向训练信息;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九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十一信息帧,第十一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七同步信息和第十一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第七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接收模块,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二信息帧,根据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处理模块,用于获取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二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装置,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十一信息帧,根据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与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相同;处理模块,用于获取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并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获取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一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3比特,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发送模块,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二信息帧,第十二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十二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4比特,第八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确定,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根据第八训练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获得,其中,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对从节点和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该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数据或信号的收发。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其它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处理器用于调用一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描述的方法。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调用的程序、指令或数据。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或数据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第三方面,或第五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该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例如数据或信号的收发。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其它设备可以为终端。处理器用于调用一组程序、指令或数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描述的方法。该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调用的程序、指令或数据。存储器与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或数据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第四方面或第六方面描述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当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三方面中的方法,或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五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当指令被运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四方面中的方法,或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如第六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该计算机可读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三方面的方法,或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五方面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四方面的方法,或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六方面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中的方法,或用于实现上述第五方面中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用于实现上述第四方面中的方法,或用于实现上述第六方面中的方法。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的方法。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七方面的装置和第八方面的装置,或者包括第九方面的装置和第十方面的装置,或者包括第十一方面的装置和第十二方面的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帧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生成扰码的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信息格式示意图;
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扰码同步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节点和从节点的状态机;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信息帧组成示意图;
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三信息帧组成示意图;
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帧结构示意图;
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帧传输示意图;
图3G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传模式和非透传模式对比示意图;
图3H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帧传输示意图;
图3I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结束标识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三种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通信系统进行介绍。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节点1和节点2。这两个节点为网络节点,能够进行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节点1和节点2之间的通信链路可以为车内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例如多域控制器(multi-domain controller,MDC)与传感器、驾舱域控制器(cockpit domain controller,CDC)到显示屏之间的通信链路。车内网络中的网元可以如下:传感器(如麦克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定位系统如GPS、惯性传感器IMU、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强度传感器等车上用到传感器、T-Box传递的传感器信息等);播放设备(如显示屏、外置功放、扬声器等);交换机(承担路由交换功能,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汇聚中转各种数据业务,如音视频、同步消息、控制消息等);控制器/计算中心/存储中心(承担某一个功能的计算和控制,可以独立也可以与网关集成,具体的可以是车载计算平台或车载电脑、域控制器、多域控制器,如自动驾驶控制器、信息娱乐控制器等,也可以是数据中心,存储重要的数据,如车内的黑匣子、行车记录仪等)。
另外,节点1和节点2也可以是其他通信网络中的两个节点,例如移动终端,监控设备,智能家居等网络中的节点,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一种实现方式中,节点之间通过发送信息帧实现同步。具体地,首先由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信息帧,每个信息帧固定长度为7200比特,请参阅图2A,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帧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信息帧被拆分为16个长度为450比特的码块,每个码块的第1比特与1异或,且在训练帧的第16个码块的开始96比特异或上训练信息。
信息帧可以由扰码和/或固定序列组成。信息帧中的扰码比特可以由扰码移位寄存器的第0位生成,具体请参阅图2B,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位寄存器生成扰码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发送节点的扰码移位寄存器包括N比特(通常为33比特),分别为S0,S1...SN-1,扰码移位寄存器N比特分别生成扰码,然后SN-1和SN-i异或,获得一个新的值,为S0’,其中i为0~N-2的值。将S0’存储到寄存器第0位,即替换原有S0,原有S0~SN-2依次向后移动1比特,扰码移位寄存器中新的扰码序列为S0’,S0,S1...SN-2,然后发送节点向接收节点发送移位寄存器第0位的值,即发送S0’。
上述描述的为包括扰码的训练帧,对应图2A中的前15个码块。对于最后一个可以指示训练信息的码块,其开始96比特异或上的训练信息格式可以参阅图2C,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训练信息格式示意图,如图2C所示,训练信息中包括24比特的开始符,且开始符对应序列可以为0xBBA700;还包括56比特的其他信息,包括计数信息,状态信息,能力信息等,其中计数信息用于指示节点发送的信息帧数量,状态信息用于指示训练是否完成,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节点是否包括低功耗功能等。另外训练信息中还包括16比特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位,用于校验训练信息是否接收正确。
发送节点与接收节点扰码同步,即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移位寄存器中的每比特相同。请参阅图2D,图2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扰码同步示意图,如图2D所示,假设接收节点的扰码移位寄存器包括N比特(通常为33比特),分别为D0,D1...DN-1,同样的,寄存器中每一位生成扰码,然后根据DN-1与DN-i异或获得D0’,输出D0’。假设接收节点连续输出R比特的扰码与从发送节点获取的连续R比特相同,则完成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的同步,其中R远大于N。根据图2A对应描述可知,信息帧中的扰码序列部分比特将与1异或,用于标识RS块的开始,但在扰码未实现同步时,接收节点无法识别出该异或比特,可能造成两端移位寄存器中的值不相同,需要传输更多的扰码,将移位寄存器中不相同的扰码比特替代以便完成同步,这将造成扰码同步时间延长,甚至导致无法实现同步。
另外,在链路初始化过程中需进行能力参数协商,训练信息只占用每7200比特中的96比特,且这些训练信息内容无法满足更丰富的场景需求。
基于上述需求,请参阅图3A,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请参阅图3A,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01、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
302、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一信息帧,根据第一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
303、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
304、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二信息帧,根据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
305、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
306、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三信息帧,根据第三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307、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
308、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四信息帧,根据第四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先发送同步信息的节点命名为主节点,先接收同步信息的节点命名为从节点。主节点和从节点进行链路初始化阶段,主要可包括节点同步,链路训练,训练结果验证等过程。具体地,请参阅图3B,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节点和从节点的状态机,表明了进行链路初始化时主节点和从节点可能经历的状态节点。在链路初始化开始后,主节点和从节点分别进行速率确认,开启训练计时器,进入训练准备阶段。然后主节点准备定时器结束,首先进入训练状态,即主节点开始向从节点发送同步信息和训练信息。从节点接收到主节点发送的同步信息后,完成与主节点的同步,并界定发送训练信息的位置,然后也进入训练状态,包括向主节点发送同步信息和训练信息。双方交互发送训练信息,发送一定数量训练信息后,主节点进入训练倒数状态,即发送最后剩余的若干个训练信息帧,从节点也跟随主节点进入训练倒数状态。在一些情况下,主节点在确定训练信息收敛后进入训练倒数状态,训练信息收敛表现为训练信息维持稳定,基本不再变化。在双方都完成最后若干个训练信息帧的传输后,若有训练验证功能,则主从节点两端同步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若无训练验证功能,则直接进入信息传输状态,该信息传输状态包括数据传输或控制信息传输过程。训练验证状态下,主节点与从节点使能除物理层(physicallayer,PHY)重传之外的信息传输功能,并加载已交互成功的收发参数,进行训练验证帧的收发。如果验证通过,根据设置系统进入信息传输状态。如果验证未通过且未超过最大训练时长,则跳转到训练准备,重新训练链路。
另外,在主节点处于训练状态时,如果主节点检测到训练状态时长超过预设值(比如1毫秒)时,将进入训练准备阶段,重置链路训练。在训练倒数状态、训练验证状态下,如果主节点或从节点检测到本地接收异常且未超过最大训练时长,则跳转到训练状态的开始,重新初始化链路。如果训练超时,即超过链路初始化的最大训练时长,则训练失败。
本申请实施例执行主节点和从节点的训练状态。主节点首先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为一个携带第一同步信息的帧,其中同步信息可以为前述扰码,或者也可以为其他约定好的同步序列。第一信息帧的长度可以为前述描述的7200比特,也可以为其他长度,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第一信息帧中不包含(或指示)训练信息,这样从节点接收到第一训练帧后,不需要检测训练信息,也不需要获取训练信息进行链路训练,能够有效提升从节点与主节点实现时钟同步(或扰码同步)的效率。同样地,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一个携带第二同步信息,不包含(或指示)训练信息的第二信息帧,主节点接收到该信息帧后,根据其中的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
主节点和从节点实现同步后,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该第三信息帧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从节点接收到第三信息帧后,根据其中的第一训练信息帧指示的信息进行与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同样的,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可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的第四信息帧,主节点接收到第四信息帧后,根据其中的第二训练信息帧包含的信息进行与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主节点与从节点进行首次同步的同步信息与训练信息帧分开发送,可以使得同步信息接收节点能够根据单独的同步信息快速实现与同步信息发送节点的同步过程,降低训练信息帧对节点同步的影响,提升同步效率。
可选情况下,第三信息帧还用于指示第三同步信息,其中第三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长度相同且等于Y1比特,第一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1比特,第三信息帧的前X1比特根据第三同步信息前X1比特确定,第三信息帧的后Z1比特根据第一训练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获得,其中,X1,Y1,Z1为正整数且X1+Z1=Y1。
可选情况下,第四信息帧还用于指示第四同步信息,其中第四信息帧和第四同步信息的长度相同且等于Y2比特,第二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2比特,第四信息帧的前X2比特根据第四同步信息前X2比特确定,第四信息帧的后Z2比特根据第二训练信息帧和第四同步信息的后Z2比特获得,其中,X2,Y2,Z2为正整数且X2+Z2=Y2。
第三信息帧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具体地,第三信息帧组成结构示意图可参阅图3C,如图3C所示,第三同步信息的长度为Y1比特,其中前X1比特可以直接添加在第三信息帧中,后Z1比特与第一训练信息帧结合生成第三信息帧的后Z1比特,该结合方式可以为两者异或,或者按位与,按位或计算等,从节点接收到第三信息帧后,在预设第一同步信息与第三同步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节点可以根据之前获得的第一同步信息确定第三同步信息,进而根据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获得第三训练信息帧。在没有预设第一同步信息与第三同步信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节点可以根据第三信息帧的前X1比特,也即第三同步信息的前X1比特,完成与主节点的同步,进而根据本地扰码器生成规则获取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或者第三同步信息后Z1为可以为一个已知的固定序列),最后根据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从第三信息帧的后Z1比特中解调获得第三训练信息帧。
第四信息帧的结构组成也可以与第三信息帧相同,即由第四同步信息的前X2比特组成第四信息帧的前X2比特,由第四同步信息的后Z2比特和第二训练信息帧异或得到第四信息帧的后Z2比特,其中X2+Z2=Y2,Y2为第四信息帧和第四同步信息的长度。上述X2可以与X1相等也可以不等,Z2可以与Z1相等也可以不等,Y1可以与Y2相等也可以不等,在此不做限定。主节点接收到第四信息帧后,根据上述同样的方式进行与从节点的同步,并解调获得第四训练信息帧。
或者,请参阅图3D,图3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三信息帧组成示意图,第一训练信息帧也可以和第三同步信息中间Z1比特结合,获得第三信息帧的中间Z1比特,然后第三信息帧的前X11比特和后X12比特分别由第三同步信息的前X11比特和后X12比特填充获得。同样的,第三信息帧的总长度等于第三同步信息总长度Y1。
同样的,第四信息帧中指示的Z1比特第四训练信息帧也可以在第四信息帧的中间位置,第四信息帧的前X21比特和后X22比特分别由第四同步信息的前X21比特和后X22比特填充获得。第四信息帧总长度Y1=X21+X22+Z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帧由同步信息和指示训练信息帧的比特位组成,而不包括额外添加的隔断信息或分块信息比特位,这样在实现同步时,寄存器能够直接根据同步信息完成同步,而不存在因为无法识别额外添加的比特位导致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实现同步的问题,提升了节点同步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发送码流中的比特值(0或1)出现的概率均衡,可以将同步信息和训练信息帧组成的信息帧作为一个可编码码流,然后将该可编码码流拆分成多个码字,每个码字对应长度可以为8bit或9bit等值,在发送到传输信道前,经过编码映射处理,将每个码字编码成一个更长的码字。例如将原始8bit或9bit的码字编码成10bit的码字,然后将更长的码子组成的长码流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再将长码流按照每个长码字进行还原,例如将10bit的码字还原成8bit或9bit的码字,获得原始的信息帧内容。但是在接收端接收到一个长码流后,无法获知该码流中每个长码字的起止位置,可能导致接收端无法对长码字进行还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信息帧同步信息前添加编码定界符,用于接收端确定编码映射处理后每个长码字的起止位置。具体请参阅图3E,图3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帧结构示意图,每个信息帧开头包括M1比特的编码定界符,M1可以为一个长码字的长度,且编码定界符为一个不与后续携带信息的长码字重复的固定序列,以便接收端在接收到该编码界定符时,识别出编码开始位置,以及后续长码字的长度,进而确定每个长码字的起止位置。信息帧长度N1=编码定界符长度M1+同步信息长度M2。原始同步信息(可以结合训练信息帧)长度为M2比特,为可编码长度,发送端根据编码效率对可编码码流进行编码,编码效率为原始码字长度与编码后的长码字长度的比值,例如9B/10B=0.9,表示编码效率为0.9。
如图3E中所示,假设M1=10比特,M2=900比特,按照编码效率0.9对可编码码流进行编码,则获得新的码流长度M4=M2/0.9=900/0.9=1000比特。编码界定符可以不进行编码,在新的编码流中依然为M1比特,则新的信息帧码流长度为=M1+M4。
另外,为了方便接收端对编码后的码流进行解码,编码后的码流长度可以为单个编码码字的整倍数,例如单个编码码字为10比特,则编码后的码流长度为10的整倍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信息帧作为可编码码流进行编码,使得码流中比特值出现概率均衡,保证了传输信号直流平衡,提升了传输信号的鲁棒性。通过在信息帧中添加专门的编码定界符指示编码后码流中每个码块的起止位置,能够提升接收端对编码后码流的解码效率和准确率。
以上描述的信息帧包括同步信息+训练信息帧,或者包括编码定界符+同步信息+训练信息帧都为信息帧一种可能的组成方式,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帧的组成限制。下述描述的信息帧都以信息帧包括同步信息+训练信息帧为例进行说明。后续不再重复说明。
从节点从第三信息帧中获取到第一训练信息帧后,根据第一训练信息帧结合第三同步信息进行与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链路训练包括能力协商、状态控制、参数交互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训练信息帧可以分为正向训练信息帧和反向训练信息帧,其中正向训练信息帧为正向传输的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为反向传输的帧,正向传输为高速传输,反向传输为低速传输。可以由主节点向从节点高速发送,从从节点低速接收,也可以由主节点向从节点低速发送,高速接收。那么主节点发送的第一训练信息帧可以为正向训练信息帧,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者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的第一训练信息帧可以为反向训练信息帧,那么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可选情况下,假设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的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可包括的信息如表1所示:
表1反向训练信息帧包括的信息
Figure GPA0000323061140000131
Figure GPA0000323061140000141
上述表格中包括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可能携带的信息,具体情况下,反向训练信息帧可以携带其中全部或部分信息。表格中的数字用于表示对应信息占用比特长度。例如,开始符可以占用24比特。
上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一些信息为本申请实施例专门提供,具体包括:
开始符,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开始,例如图3C或图3D中,长度为Y1比特的第一训练信息帧中,前24比特为开始符,该开始符序列可以为:0xEE E111,或者其他序列。
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数量。例如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为3,表示在完成当前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发送后,还需要完成3个训练信息帧的发送。或者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还可以用于表示当前发送的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倒数计数,例如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为4,表示当前发送的反向训练信息帧为倒数第4个反向训练信息帧,后续还需要发送倒数第3至倒数第1个反向训练信息帧。配置该字段的方式可以包括如下两种:方式一:采用2的n次方的方式,配置剩余待发送的训练信息帧数,例如0xFF表示无效的反向训练信息帧个数,0~0xFE分别表示剩余的训练同步帧个数为0~254,当该值等于0时,两端同步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方式二:采用取反扰码比特数标识,接收端(这里可以为从节点)产生的扰码与该字段异或,以“0”或“1”的个数来表示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数(全取反为无效个数标识,取反0~7个扰码表示剩余未发送信息帧数)。采用这种方式来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剩余待发送个数,不需要占用额外的比特数来标识训练信息帧发送的开始和结束,降低存储空间开销。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每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由一个反向信息帧指示,因此反向训练信息帧个数占用的比特位也可以用于指示反向信息帧个数,两者指示的状态相同。
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例如0000表示当前反向训练信息帧的余下字段为表格定义的训练信息字段,0001~1111表示自定反向训练信息帧,由用户自行扩展。
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或者接收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在这里为从节点。主节点发送的反向训练信息帧中添加从节点的预加重等级,用于指示从节点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时,需要采用的预加重等级,以便抵抗正向传输信道的低通特性,正向传输信道为用于正向传输的信道。可选情况下,预加重档位还可用于指示从节点传输正向训练信息帧时需要采用的预加重等级。
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发射摆幅,在这里为从节点的发射摆幅,用于配置从节点信息传输过程中发射到正向传输信道的信号电压范围。
媒体封装协议(media encapsulation protocol,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第一端为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在这里为主节点。
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在完成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初始化之后,两个节点之间进行正常的信息传输(包括数据传输或控制信息传输),最大重传次数用于指示从节点能够重传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最大次数。
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透传模式指上层传输数据包不经过介质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封装打包,直接传输到物理层编码调制后发送到传输信道。请参阅图3G,图3G为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透传模式和非透传模式对比示意图,图3G中的左侧为透传模式,数据链路层中包括媒体封装层和MAC层,上层传输数据包经过媒体封装层封装后,直接发送到物理层,而无需像图3G中右侧非透传模式中一样,再经过MAC层对数据包封装打包。或者该透传模式指示信息也可以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一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从首次该CRC码块发送开始计数,超过CRC码块活跃时间后,丢弃该CRC码块。例如比特位值为000,表示活跃时间为第一端发送3个CRC码块的时间,比特位值为001,表示活跃时间为第一端发送6个CRC码块的时间,比特位值为010,表示活跃时间为第一端发送9个CRC码块的时间,比特位值为011~111,表示CRC码块活跃时间由用户自定义。或者,该CRC码块活跃时间也可以用于标识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二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具体为由主节点配置从节点在主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或控制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控制信息所能占用的带宽比例。可选情况下,该参数也可以替换为数据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从节点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时,数据所能占用的带宽比例。根据主节点该参数的配置情况确定数据(或控制信息)带宽占比后,可以计算获得控制信息(或数据)的带宽占比。
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主节点和从节点对链路进行训练的过程即为主节点和从节点的训练状态,主节点和从节点完成链路的训练后,对训练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被称为训练验证状态。训练验证功能指示可占用1比特,当该比特值为1时,表示主节点能够在训练状态完成后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在完成训练过程后即可进行跳转;该比特值为0时,表示主节点没有训练验证状态,或者表示主节点在有训练验证状态的情况下,无需从训练状态跳转到验证状态,直接进入后续的信息传输阶段。
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一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或者也可以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例如该比特位值为000,表示CRC码块大小为3240bit,比特位值为001,表示CRC码块大小为1620bit,比特位值为011~111,表示由用户自定义。
结束符,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对于最后16比特训练信息帧,在结束符设置为全1的情况下,即是采用最后16比特训练信息帧的取反扰码标识结束。
上述信息中,预加重档位和摆幅档位为训练参数,为主节点通过接收到反向信息帧后计算获得的参数。训练参数还可以包括表1中的本地接收状态指示等。MEP版本为能力参数,为节点自身固有的能力的参数。能力参数还可以包括表1中的休眠功能指示等。最大重传次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为配置参数,可以由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配置。配置参数还可以包括表1中的预编码码本选择,交织深度,里德所罗门前向纠错码(reed solomon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RS)码块大小等。另外,针对表1中的CRC校验位,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用于校验从预编码开始到CRC校验位之前的比特,即对于开始符,剩余训练信息帧个数等信息,可以不用该方法进行校验。每个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训练信息可占用128比特。
对应地,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可包括的信息如表2所示:
表2正向训练信息帧包括的信息
Figure GPA0000323061140000161
上述表格中包括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可能携带的信息,具体情况下,正向训练信息帧可以携带其中全部或部分信息。上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一些信息为本申请实施例专门提供,具体为:
开始符,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开始,同样的,该开始符序列可以为:0xEEE111,也可以为其他序列。
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与前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对应,该参数用于接收节点(在这里为主节点)确定从节点剩余待发送的正向训练信息帧的个数。一些情况下,由于正向训练信息帧传输波特率更大,传输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时长内能够传输多个正向训练信息帧,因此该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也可以表示剩余待发送的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组数,一个组内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个数为发送一个反相训练帧的时长内能够发送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个数。
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在反向训练信息帧发送周期内对应的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前述已经提到,正向训练信息帧发送速率更快,因此在发送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对应的时长(发送周期)内,对端可以发送多个正向训练信息帧,基于这个原因,对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发送周期内的正向训练信息帧进行编号,以便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接收端能够根据该编号确定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时间。例如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发送周期内能够发送7个正向训练信息帧,那么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可以为0~6。主节点按序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在从节点接收到反向训练信息帧后,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或者,从节点可以在主节点发出反向训练信息帧后的预设时间范围内,开始向主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该预设时间范围可以为1us,或其他更小值。同样的,假设由主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从节点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从节点也可以在主节点发出发送周期内最后一个编号的正向训练信息帧后的预设时间范围内,向主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该发送周期为发送一个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时长。
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当前传输的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例如0000表示当前正向训练信息帧的余下字段为表格定义的训练信息字段,0001~1111表示自定正向训练信息帧,由用户自行扩展。
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在这里为从节点。从节点接收到主节点的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预加重档位信息,配置了从节点的预加重档位,那么从节点发送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中添加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指示从节点在信息传输过程或其他过程(包括训练状态对应过程,或者还包括训练验证状态对应过程)使用的预加重档位,主节点可根据该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校验从节点是否正确接收主节点配置的预加重档位。
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第一端为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这里为主节点。主节点可以通过反向训练信息帧配置从节点的摆幅档位,对应地,从节点可以通过正向训练信息帧配置主节点的摆幅档位。
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在完成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初始化之后,两个节点之间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或控制信息传输,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能够重传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最大次数,在这里为主节点能够重传数据或控制信息的最大次数。
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或者用于指示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该信息与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透传模式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不同端的透传模式。
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二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或者,该CRC码块活跃时间也可以用于标识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一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该信息与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CRC码块活跃时间信息用于指示不同端的信息传输过程CRC码块活跃时间。
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在这里为主节点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控制信息所能占用的带宽比例。同样的,该参数也可以用于配置数据传输预留带宽,用于确定从节点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时,数据所能占用的带宽比例。
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同样的,训练验证功能指示可占用1比特,当该比特值为1时,表示从节点能够在训练状态完成后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该比特值为0时,表示从节点没有训练验证状态,或者在从节点具有训练验证状态的情况下,无需进入训练验证状态,在训练状态完成后直接跳转到下一个状态,例如直接跳转到信息传输状态。
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二端在后续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或者也可以用于标识第一端在传输数据或控制信息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该信息与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CRC码块大小信息用于指示不同端的信息传输过程CRC码块大小。
结束符,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可以采用16比特取反扰码标定。
同样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除了上述描述信息之外,还可以包括表2中的本地接收状态指示,休眠功能指示,第一端的重传开启标识,CRC校验位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其中CRC校验位可以用于校验从训练信息帧编号开始到CRC校验位之前的比特。每个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训练信息可占用128比特。
上述以主节点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从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为例进行了这两种训练信息帧中包含信息的描述,可选情况下,也可以由主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从节点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区别仅在于,上述描述中的第一端对应替换为从节点(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第二端对应替换为主节点(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其他相同。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增加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使得节点之间发送训练信息帧进行链路训练时,能够进行更多的能力协商、状态控制和参数交互,进而使得链路训练过程所达成的训练结果能够满足更丰富的场景需求,提升链路训练结果的可靠性。
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多次交互第三信息帧和第四信息帧,从节点根据接收到的第三信息帧获取第一训练信息帧,然后根据第一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获取主节点的相关状态配置和能力参数,或者还可以确定自身的信息传输配置,状态配置等;主节点根据接收到的第四信息帧获取第二训练信息帧,然后根据第二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确定从节点为主节点进行的信息传输配置,状态配置,还可以获取从节点的能力参数等。主节点和从节点可以多次发送信息帧,以便双方信息充分的能力协商和参数训练交互。然后主节点可以向从节点发送最后若干个信息帧,同时接收从节点发送的最后若干个信息帧,以便完成最后若干个信息帧的交互后进入下一个节点状态。在发送最后若干个信息帧之前,主节点可以先确定训练信息收敛,即确定训练信息维持稳定,基本不再变化,表明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已基本完成。主节点发送最后若干个信息帧时,可以向从节点发送第五信息帧,第五信息帧中包括训练信息帧,且该训练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假设主节点发送的为反向训练信息帧,那么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为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从节点接收第五信息帧,然后根据第五信息帧中的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确定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通常情况下,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与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值相等,表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剩余待发送个数与正向训练信息帧的剩余待发送个数相同。最后,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六信息帧,第六信息帧中的训练信息帧包括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主节点和从节点每交互发送一次第五信息帧和第六信息帧,则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和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指示的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和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值减一。或者,在第五信息帧的发送时长与第六信息帧的发送时长不同的情况下,为了设置第五信息帧和第六信息帧剩余训练信息帧个数相等,可以设置正向训练信息帧的剩余训练帧个数为剩余正向训练帧待发送组数,每组内包括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个数为发送一个反相训练帧的时长内能够发送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个数。每组中最后一个编号的正向训练信息帧发送完毕,则剩余正向训练帧计数减一。直到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和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为0,则结束发送第五信息帧和第六信息帧。
可选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当剩余信息帧个数为第一预设值时,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七信息帧,第七信息帧包括第一结束标识,用于标定主节点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的边界;主节点接收携带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第一预设阈值可以用于指示剩余待发送训练信息帧个数为0,表示当前发送的为最后一个训练信息帧,那么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的第七信息帧中包括第一预设值,且第七信息帧的最后若干个比特为第一结束标识。从节点接收到第七信息帧后,可以根据该第一结束标识确定主节点已完成信息帧的发送。同样的,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八信息帧中包括第一预设值,第八信息帧的最后若干个比特为第二结束标识,主节点接收到第八信息帧后,根据该第二结束标识确定从节点已完成信息帧的发送。第一结束标识和第二结束标识可以占用同样的比特长度,也可以占用不同的比特长度,在占用同样比特长度的情况下,第一结束标识和第二结束标识可以为相同的编码,也可以为不同的编码,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可选情况下,从节点还用于生成第四信息帧,具体包括:从节点根据第三信息帧长度确定第四信息帧长度,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三信息帧长度为第四信息帧长度的整倍数,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四信息帧长度为第三信息帧长度的整倍数,长度为时间长度或比特长度;根据第四信息帧长度生成第四信息帧。
前述描述中已经提及,正向训练信息帧为高速发送的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为低速发送的帧,相应地,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反向信息帧也为低速发送的帧,用于指示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正向信息帧为高速发送的帧。可选情况下,发送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时的参数设置可参阅表3:
表3发送信息帧的参数设置表
Figure GPA0000323061140000191
Figure GPA0000323061140000201
根据表3可知,在档位1和档位2时,发送正向信息帧的波特率为发送反向信息帧的波特率的20倍,在档位3时,正向速率为反向速率的31.875倍,即正向速率远远大于反向速率。因此,在设置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的长度时,可以按照反向信息帧传输时长为正向信息帧传输时长的整倍数来设置两者的比特长度,该整倍数可以根据正反向传输的波特率比值来确定。例如按照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传输时长8∶1设置两者的比特长度,正向信息帧为2us(微秒)时长,对应档位1时为8000比特,对应档位2时为16000比特,对应档位3时为12750比特;反向信息帧为16us时长,对应档位1,档位2和档位3时都为3200比特。信息帧传输过程具体请参阅图3F,图3F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帧传输示意图,如图3F所示,每个正向信息帧中部分比特用于指示正向训练信息帧,每个反向信息帧中部分比特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按照表3的参数设置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的情况下,在传输1个反向信息帧的同时,能够传输8个正向信息帧。节点发送8个正向信息帧的时间和接收1个正向信息帧的时间对齐(或接收8个正向信息帧的时间和发送1个正向信息帧的时间对齐),那么节点能够同时完成信息帧的接收和发送,无需多余等待时间就能开启下一个状态,有效提升了信号传输效率。
或者,在可选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为等比特长度。具体的参数设置可参阅表4:
表4发送信息帧参数设置表
参数 档位1 档位2 档位3
正向速率(Mbps) 4000 8000 12750
反向速率(Mbps) 200 200 200
正向波特率(S1)(Mbaud) 4000 8000 6375
反向波特率(S2)(Mbaud) 200 200 200
正向波特率:反向波特率 20 40 31.875
正向信息帧长度取值(M1)(bit) 4096 4096 4096
反向信息帧长度取值(N1)(bit) 4096 4096 4096
正向信息帧时长取值(us) 1.024 0.512 0.643
反向信息帧时长取值(us) 20.48 20.48 20.48
反向信息帧总个数(N2) 100 100 100
反向训练时长(us) 2048 2048 2048
正向信息帧总个数 2000 4000 3188
正向训练时长(us) 2048 2048 2048.32
正向信息帧相对反向信息帧多传输的时长(us) 0 0 0.32
根据表4可知,正向波特率和反向波特率在档位1,档位2和档位3时的比值分别为20,40以及31.875,如果设置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的比特长度相等,例如都为4096比特,那么设置需要发送的反向信息帧总个数为100个,在档位1时设置需要发送的正向信息帧总个数,则2000个,那么需要发送的反向信息帧总长度为100*4096,需要发送的时长为100*4096/200=2048us,需要发送的正向信息帧总长度为2000*4096,需要发送的时长为2000*4096/4000=2048us。则正向信息帧与反向信息帧的传输时长差值为0us。档位2和档位3时,计算方法相同,得到的传输时长差值分别为0us和0.32us。具体传输过程请参阅图3H,图3H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帧传输示意图,如图3H所示,按照表4的参数设置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的情况下,在档位1时,完成1个反向信息帧的传输需要20.48us,完成1个正向信息帧的传输需要1.024us,完成100个反向信息帧的传输和完成2000个正向信息帧的传输的时间差值为0us。在档位3时,完成100个反向信息帧和完成3188个正向信息帧的差值最大,为0.32us。这个值为一个极小值,能够保证节点之间完成链路训练后,进行信息传输时,正反向信息传输的差值在一个RS码块+RRC长度范围内。前述传输时差满足需求。
在完成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后,可以执行训练验证过程。为了进一步确保正反向信息传输的差值在一个RS码块+反向重传控制(reverse retransmissioncontrol,RRC)长度范围内,可以对正向训练验证帧和反向训练验证帧的长度进行设置,具体可参阅表5:
表5发送训练验证帧参数设置表
速率档位 档位1 档位2 档位3
正向速率(Mbps) 4000 8000 12750
反向速率(Mbps) 200 200 200
正向传输波特率(Mbaud) 4000 8000 6375
反向传输波特率(Mbaud) 200 200 200
正向RS FEC块大小(bit) 4000 4000 4000
反向RS FEC块大小(bit) 1000 1000 1000
正向训练验证帧个数 100 200 319
反向训练验证帧个数 20 20 20
正向训练验证帧时长(us) 100.00 100.00 100.08
反向训练验证帧时长(us) 100.00 100.00 100.00
以档位1为例进行说明,正向传输波特率和反向传输波特率比值为20∶1,正向训练验证帧通过正向RS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块进行发送,每个正向RS FEC块为4000比特,发送正向训练验证帧100个,即发送正向RS FEC块100个,总共为4000*100比特,按照传输波特率为4000可计算获得正向训练验证帧时长为100us;同样的,反向RS FEC块总共为1000*20比特,按照波特传输率为200可计算获得反向训练验证帧时长为100us。那么训练验证阶段主从节点发送相同时长的训练验证帧,将不会对正反向信息传输的差值造成影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传输波特率不同的特征,设置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为相同的比特长度,并按照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的波特率倍数关系设置发送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总个数,这样可以保证完成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传输后,两者的传输时间差在预设范围内,避免传输时间差过大对后续信息传输过程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正向训练帧可以由主节点发送,也可以由从节点发送。假设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则第三信息帧为反向信息帧,第四信息帧为正向信息帧;假设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则第三信息帧为正向信息帧,第四信息帧为反向信息帧。第三信息帧和第四信息帧长度的设置与前述正向信息帧或反向信息帧的设置情况对应。
前面已经描述到,最后一个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上可以添加结束标识,用于标记信息帧发送结束。与表3中的参数对应,可以将结束标识时长设置为1us,则在档位1时,对应的正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即为4000比特,反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为200比特,具体可参阅图3I,图3I为一种设置结束标识的示意图,在档位2时,正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即为8000比特,反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为200比特,档位3时,正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即为6375比特,反向信息帧里的结束标识为200比特。如图3I所示,在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里添加了时长相同的结束标识以后,完成两者传输的时间依然相同,不会对后续数据或控制信息传输造成影响。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还可以是其他相同时长的结束标识,例如0.5us,0.1us或2us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
同样的,表4中对应的参数设置获得的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中也可以添加相同时长的结束标识,使得添加了结束标识后,也不会对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的传输时长差值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在反向信息帧和正向信息帧中设置不同时长的结束标识,以补齐两者的传输时长差值。例如表4中参数设置获得的正向信息帧比反向信息帧传输时长多0.32us,可以设置正向训练帧中的结束标识时长为T1,那么反向训练帧中的结束标识时长为T2=T1+0.32,时长T1和T2的单位为微秒。在最后一个正向信息帧和反向信息帧中添加结束标识后,两者完成传输的时间相同,进一步避免了对后续数据或控制信息传输的影向。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01、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402、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根据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
403、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或正向训练信息;
404、从节点根据第九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405、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根据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
406、主节点根据第十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的第九信息帧中,同时指示了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从节点从第九信息帧中获取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然后根据第五同步信息进行与从节点的同步,再根据第五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进行与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假设主节点向从节点的传输为反向传输,那么第九信息帧为反向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特别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这些信息所指示的内涵与图3A~图3I对应实施例中,相应信息所指示的内涵相同。同样的,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的信息还可以有:预编码码本选择,交织深度,RS码块大小,CRC校验位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假设主节点向从节点的传输为正向传输,那么第九信息帧为正向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特别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这些信息所指示的内涵与图3A~图3I对应实施例中,相应信息所指示的内涵相同。同样的,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的信息还可以有:本地接收状态指示,休眠功能指示,第一端的重传开启标识,CRC校验位等,CRC校验位可以用于校验表1中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信息开始,至CRC校验位前面的信息为止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十信息帧中,同时指示了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主节点从第十信息帧中获取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然后根据第六同步信息进行与从节点的同步,再根据第六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进行与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假设主节点向从节点的传输为反向传输,那么从节点向主节点的传输为正向传输,第十信息帧为正向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假设主节点向从节点的传输为正向传输,那么从节点向主节点的传输为反向传输,第十信息帧为反向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和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可能包括的信息在前述内容中已经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新增或修改训练信息帧的内容,可以使得节点通过训练信息帧中的信息进行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时,能够进行更充分的能力协商、状态控制和参数交互,进而使得链路训练过程所达成的训练结果能够满足更丰富的场景需求,提升链路训练结果的可靠性。
可选情况下,发送第九信息帧和第十信息帧时的参数设置由双方属性为正向信息帧或反向信息帧确定,具体可参阅表3或表4对应信息帧的参数设置和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第九信息帧和第十信息帧中的剩余训练信息帧个数为1的情况下,即发送最后一个训练信息帧时,可以携带发送结束标识,用于标记反向训练帧或正向训练帧发送完毕。结束标识的长度设置也可参阅图3A~图3I对应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情况下,第九信息帧中指示的第五训练信息帧和第五同步信息与第九信息帧的长度关系,第十信息帧中指示的第六训练信息帧和第六同步信息与第十信息帧的长度关系,以及第九训练帧和第十训练帧后的训练验证帧长度设置等过程,都可以参阅图3A~图3I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01、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十一信息帧,第十一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七同步信息和第十一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第七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502、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十一信息帧,根据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与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相同;
503、从节点获取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并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获取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一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3比特,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504、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二信息帧,第十二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十二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4比特,第八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确定,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根据第八训练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获得,其中,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505、从节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对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506、主节点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二信息帧,根据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
507、主节点获取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二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508、主节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十一信息帧,第十一信息帧同时用于指示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直接添加到第十一信息帧上,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第七训练信息帧的Z3比特进行结合,获得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第十一信息帧的总长度Y3=X3+Z3,即第十一信息帧中的信息只包括第七同步信息,以及指示的第七训练信息帧,而不包括其他额外添加的隔断信息或分块信息。从节点可以根据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也即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完成与主节点的同步,进而根据本地扰码器生成规则获取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或者第七同步信息后Z3为可以为一个已知的固定序列),最后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从第七信息帧的后Z3比特中解调获得第七训练信息帧。进而根据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进行与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
同样的,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的第十二信息帧同时用于指示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直接添加到第十二信息帧上,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第八训练信息帧的Z4比特进行结合,获得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总长度Y4=X4+Z4,获得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总长度Y4=X4+Z4,即第十二信息帧中的信息只包括第八同步信息,以及指示的第八训练信息帧,而不包括其他额外添加的隔断信息或分块信息。主节点接收到第十二信息帧后,根据上述同样的方式进行与从节点的同步,并解调获得第八训练信息帧。进而根据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进行与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
可见,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帧由同步信息和指示训练信息帧的比特位组成,而不包括额外添加的隔断信息或分块信息比特位,这样在实现同步时,寄存器能够直接根据同步信息完成同步,而不存在因为无法识别额外添加的比特位导致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实现同步的问题,提升了节点同步的效率和可靠性。
第十一信息帧和第十二信息帧发送时的参数设置由双方为正向信息帧或反向信息帧确定,具体过程可参阅表3或表4对应信息帧的参数设置和描述;对应的,第十一信息帧和第十二信息帧中的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可以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其中携带的信息可以参阅图3A~图3I中,或图4中对应描述;另外,在发送最后一个第十一信息帧和最后一个第十二信息帧时,也可以携带结束标识,结束标识的长度设置也可参阅图3A~图3I对应实施例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可选情况下,第十一信息帧中指示的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与第十一信息帧的长度关系,第十二信息帧中指示的第八训练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与第十二信息帧的长度关系,以及第十一训练帧和第十二训练帧后的训练验证帧长度设置等过程,都可以参阅图3A~图3I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600,其可用于执行上述图3A~图3I的应用于主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该通信装置包括接收模块601,处理模块602,和发送模块603。
发送模块603,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
接收模块601,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
处理模块602,用于根据第二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
发送模块603,还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
接收模块601,还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
处理模块602,还用于根据第四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可选地,第三信息帧还用于指示第三同步信息,其中第三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长度相同且等于Y1比特,第一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1比特,第三信息帧的前X1比特根据第三同步信息前X1比特确定,第三信息帧的后Z1比特根据第一训练信息帧和第三同步信息的后Z1比特获得,其中,X1,Y1,Z1为正整数且X1+Z1=Y1。
可选地,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可选地,反向训练信息帧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
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发射摆幅;
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第一端为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
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循环冗余校验CRC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块活跃时间;
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
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训练状态用于指示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训练,训练验证状态用于指示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测试链路训练的结果;
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结束符,用于标识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可选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
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
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
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
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
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CRC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块活跃时间;
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
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
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结束符,用于标识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可选地,发送模块603还用于向从节点发送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接收模块601还用于从从节点接收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可选地,当倒数信息帧计数为第一预设值时,发送模块603还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七信息帧,第七信息帧包括第一结束标识,用于标定主节点跳转到训练验证状态的边界;接收模块601还用于接收携带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或者,通信装置600也可用于执行上述图4的应用于主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其中,
发送模块603,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接收模块601,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正向训练信息帧;
处理模块602,用于根据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
处理模块602,还用于根据第十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或者,通信装置600还可用于执行上述图5的应用于主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其中,
发送模块603,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十一信息帧,第十一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七同步信息和第十一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第七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第七训练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接收模块601,用于从从节点接收第十二信息帧,根据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
处理模块602,用于获取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二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处理模块602,还用于根据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可选地,上述的处理模块602可以是芯片,编码器,编码电路或其他可以实现本申请方法的集成电路。
可选地,接收模块601和发送模块603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收发器。接收模块601和发送模块603可以为独立的模块,也可以集成为收发模块(图未示),收发模块可以实现上述接收模块601和发送模块603的功能,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收发器。
由于具体的方法和实施例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该装置600是用于执行对应于主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因此涉及该方法的具体描述的功能可以参考对应实施例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装置6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数据和/或信令,存储模块可以和处理模块602耦合,也可以与接收模块601和发送模块603耦合。例如,处理模块602可以用于读取存储模块中的数据和/或信令,使得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被执行。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700,其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3A~图3I的应用于从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该通信装置700包括接收模块701,处理模块702和发送模块703。
接收模块701,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一信息帧,第一信息帧中包括第一同步信息;
处理模块702,用于根据第一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
发送模块703,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二信息帧,第二信息帧中包括第二同步信息;
接收模块701,还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三信息帧,第三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一训练信息帧;
发送模块703,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四信息帧,第四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二训练信息帧;
处理模块702,还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可选地,接收模块701还用于接收指示第一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五信息帧;
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剩余训练信息帧计数的第六信息帧。
可选地,接收模块701还用于从主节点接收指示第一结束标识的第七信息帧;
发送模块还用于向主节点发送指示第二结束标识的第八信息帧。
可选地,处理模块702还用于生成第四信息帧,具体包括:
处理模块702根据第三信息帧长度确定第四信息帧长度,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三信息帧长度为第四信息帧长度的整倍数,在第一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第二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情况下,第四信息帧长度为第三信息帧长度的整数倍,长度为时间长度或比特长度;
处理模块702根据第四信息帧长度生成第四信息帧。
或者,通信装置700还可用于执行上述图4的应用于从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其中,
接收模块701,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摆幅档位,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处理模块702,用于根据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主节点的同步;
发送模块701,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或正向训练信息;
处理模块702,用于根据第九信息帧对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或者,通信装置700还可用于执行上述图4的应用于从节点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和具体实施例。其中,
接收模块701,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十一信息帧,根据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实现与从节点的同步,第十一信息帧的前X3比特与第七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相同;
处理模块702,用于获取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并根据第七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第十一信息帧的后Z3比特获取第七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十一信息帧和第七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3比特,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发送模块703,用于向主节点发送第十二信息帧,第十二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八训练信息帧,其中第八同步信息和第十二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4比特,第八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4比特,第十二信息帧的前X4比特根据第八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确定,第十二信息帧的后Z4比特根据第八训练信息帧和第八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获得,其中,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处理模块702,还用于根据第七同步信息和第七训练信息帧对从节点和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可选地,上述的处理模块702可以是芯片,编码器,编码电路或其他可以实现本申请方法的集成电路。
可选地,接收模块701和发送模块703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收发器。接收模块701和发送模块703可以为独立的模块,也可以集成为收发模块(图未示),收发模块可以实现上述接收模块701和发送模块703的功能。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收发器。
由于具体的方法和实施例在前面已经介绍过,该装置700是用于执行对应于网络设备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因此涉及该方法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对应实施例的相关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可以用于存储数据和/或信令,存储模块可以和处理模块702耦合,也可以与接收模块701和发送模块703耦合。例如,处理模块702可以用于读取存储模块中的数据和/或信令,使得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被执行。
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节点和从节点的结构可以参考图8所示的结构。通信装置900包括:处理器111和通收发器112,处理器111和收发器112之间电偶合;
处理器111,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部分或者全部计算机程序指令,当部分或者全部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装置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收发器112,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可选地,还包括存储器11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可选地,存储器113(Memory#1)位于装置内,存储器113(Memory#2)与处理器111集成在一起,或者存储器113(Memory#3)位于装置之外。
应理解,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900可以是芯片或电路。例如可设置在终端装置或者通信装置内的芯片或电路。上述收发器112也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进一步地,该通信装置900还可以包括总线系统。
其中,处理器111、存储器113、收发器112通过总线系统相连,处理器111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13存储的指令,以控制收发器接收信号和发送信号,完成本申请涉及的实现方法中第一设备或者第二设备的步骤。存储器113可以集成在处理器111中,也可以与处理器111分开设置。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收发器112的功能可以考虑通过收发电路或者收发专用芯片实现。处理器111可以考虑通过专用处理芯片、处理电路、处理器或者通用芯片实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或其他通用处理器。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及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或其任意组合。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申请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主节点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从节点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主节点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对应用于从节点的方法。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9)

1.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主节点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所述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从节点实现与所述主节点的同步,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摆幅档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从所述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所述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或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
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的发射摆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所述训练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所述训练验证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对所述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
所述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MEP版本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包括扰码,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用于扰码同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所述第九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和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获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其中,所述第十信息帧和所述第六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和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15.一种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节点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所述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摆幅档位;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主节点的同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从节点向所述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所述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或所述正向训练信息;
所述从节点根据所述第九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
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的发射摆幅。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所述训练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所述训练验证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对所述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
所述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MEP版本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包括扰码,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用于扰码同步。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所述第九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和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节点获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其中,所述第十信息帧和所述第六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2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包括:
所述主节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和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从节点发送第九信息帧,所述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用于所述从节点实现与所述主节点的同步,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摆幅档位。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从节点接收第十信息帧,所述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或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32.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
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的发射摆幅。
35.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所述训练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所述训练验证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对所述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
所述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MEP版本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38.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包括扰码,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用于扰码同步。
39.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所述第九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3比特,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3比特,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前X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确定,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后Z3比特根据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和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获得,其中,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40.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包括:
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与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相同。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并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和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后Z4比特获取第六训练信息帧,其中,所述第十信息帧和所述第六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4比特,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4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所述第十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包括:
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和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4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从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从主节点接收第九信息帧,所述第九信息帧用于指示第五同步信息和第五训练信息帧,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或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预加重档位,摆幅档位;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摆幅档位;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主节点的同步。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主节点发送第十信息帧,所述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或所述正向训练信息;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九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45.根据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信息,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46.根据权利要求43或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还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信息: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MEP版本号,最大重传次数,透传模式指示,CRC码块活跃时间,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训练验证功能指示,CRC码块大小,结束符。
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或
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为反向训练信息帧,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为正向训练信息帧。
48.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预加重档位,用于配置第二端的预加重等级,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的发射摆幅。
49.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正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类型;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摆幅档位,用于配置第一端的发射摆幅,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50.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剩余反向训练信息帧计数,用于指示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剩余待发送个数;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媒体封装协议MEP版本号,用于指示第一端支持的MEP版本号,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二端的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二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传输带宽占比;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端能够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所述训练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进行链路训练的状态,所述训练验证状态为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对所述链路训练的结果进行验证的状态;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一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51.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编号,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编号;
所述预加重档位使能指示,用于标识第二端采用的预加重档位,所述第二端为发送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MEP版本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支持的MEP版本号;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最大重传次数,用于配置第一端信息传输的最大重传次数,所述第一端为发送所述反向训练信息帧的节点;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透传模式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开启透传模式;
所述CRC码块活跃时间,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活跃时间;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控制信息传输预留带宽,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控制信息带宽占比;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训练验证功能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端是否由训练状态跳转为训练验证状态;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CRC码块大小,用于标识所述第二端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应传输的CRC码块的大小;
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中的所述结束符,用于标识所述正向训练信息帧的结束。
52.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包括扰码,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或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用于扰码同步。
53.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实现与所述主节点的同步,包括:
根据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前X3比特实现与所述从节点的同步,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前X3比特与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前X3比特相同。
5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并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的后Z3比特和所述第九信息帧的后Z3比特获取第五训练信息帧,其中,所述第九信息帧和所述第五同步信息长度相同且为Y3比特,X3,Y3,Z3为正整数且X3+Z3=Y3。
5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信息帧用于指示第六同步信息和第六训练信息帧包括:
指示所述第六同步信息和所述第十信息帧长度相同且等于Y4比特,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长度为Z4比特,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前X4比特根据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前X4比特确定,所述第十信息帧的后Z4比特根据所述第六训练信息帧和所述第六同步信息的后Z4比特获得,其中,X4,Y4,Z4为正整数且X4+Z4=Y4。
5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九信息帧对所述主节点和所述从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包括:
根据所述第五同步信息和所述第五训练信息帧对所述从节点和所述主节点之间的链路进行训练。
5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所述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代码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运行所述代码指令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在通信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5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5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9至42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和/或如权利要求43至56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CN202080088946.1A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48467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7487.XA CN116760502A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16351 WO2022056890A1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7487.XA Division CN116760502A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6762A CN114846762A (zh) 2022-08-02
CN114846762B true CN114846762B (zh) 2023-06-27

Family

ID=807773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7487.XA Pending CN116760502A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CN202080088946.1A Active CN114846762B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7487.XA Pending CN116760502A (zh) 2020-09-19 2020-09-19 通信链路初始化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4057A1 (zh)
EP (1) EP4207669A4 (zh)
JP (1) JP2023543182A (zh)
KR (1) KR20230069208A (zh)
CN (2) CN116760502A (zh)
WO (1) WO20220568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1502A1 (en) * 2022-08-11 2024-0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quantization information
CN117545060A (zh) * 2023-11-10 2024-02-09 北京唯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5g移频双路系统的主从设备中的数据传输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5784A1 (zh) * 2012-04-20 2013-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5099626A (zh) * 2015-05-18 2015-11-25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852192A (zh) * 2014-10-16 2017-06-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邻居感知网络的设备之间的通信
CN107924377A (zh) * 2015-08-14 2018-04-17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极高频系统及操作其以建立usb数据传输协议的方法
CN111602349A (zh) * 2017-12-29 2020-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时间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38042B2 (en) * 2009-05-27 2015-01-20 Stmicroelectronics, Inc. Automatically synchronizing ring oscillator frequency of a receiver
CN103190107B (zh) * 2011-10-31 2015-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器、数据接收器和帧同步方法
US9769830B2 (en) * 2012-04-16 2017-09-19 Zt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point-to-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112722B2 (en) * 2012-11-29 2015-08-18 Intel Corporation PMA-size training frame for 100GBASE-KP4
US9575917B1 (en) * 2013-08-30 2017-02-21 Analogix Semiconductor, Inc. Protocol for digital audio-video interface
US10027471B2 (en) * 2015-06-11 2018-07-17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nchronization and training stage operation
CN106802876B (zh) * 2015-11-26 2019-06-21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一种在高速Serdes中实现对端自协商功能的方法
US20170280385A1 (en) * 2016-03-23 2017-09-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speed control systems for power optimization
CN111405681B (zh) * 2020-03-18 2023-1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 Aware的建链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5784A1 (zh) * 2012-04-20 2013-10-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6852192A (zh) * 2014-10-16 2017-06-1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邻居感知网络的设备之间的通信
CN105099626A (zh) * 2015-05-18 2015-11-25 魅族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7924377A (zh) * 2015-08-14 2018-04-17 凯萨股份有限公司 极高频系统及操作其以建立usb数据传输协议的方法
CN111602349A (zh) * 2017-12-29 2020-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时间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6762A (zh) 2022-08-02
JP2023543182A (ja) 2023-10-13
EP4207669A1 (en) 2023-07-05
KR20230069208A (ko) 2023-05-18
EP4207669A4 (en) 2023-10-18
CN116760502A (zh) 2023-09-15
WO2022056890A1 (zh) 2022-03-24
US20230224057A1 (en) 2023-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6882B2 (en) Transition timing and training stage operation
US20230224057A1 (en) Communication Link Initi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075652B2 (en)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4701923A (en) Adaptively coded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half duplex and/or full duplex function
CN105794168B (zh) 确定用于高速网络初始化的反向通道通信的高数据速率
CN101176288B (zh) 通信设备、所述设备中的接收方法、编解码器、解码器、通信模块、通信单元以及解码方法
WO202207842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41856A (zh) 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13783662B (zh) 自适应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6817192A (zh) 一种错误估计的方法、基站及终端
KR20210102408A (ko) 직렬 버스 시스템용 가입자국 및 직렬 버스 시스템에서의 통신 방법
US10282332B2 (en) Subscriber station for a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ime-optimized data transmission in a bus system
JP4460575B2 (ja) エラー・レート検出方法および試験装置
CN109981382A (zh) 一种检测误码的方法及装置
TW202303177A (zh) 在超寬頻測距協定內進行資料傳輸之方法和系統
CN112188446B (zh) 一种同步信号发送方法、终端及装置、存储介质
US20230060218A1 (en) High bandwidth can-derivative communication
TW202133597A (zh) 用於串列匯流排系統之節點站以及用於串列匯流排系統中通信之方法
CN115276907A (zh) 数据帧传输方法、装置、芯片、存储介质和蓝牙设备
US11943068B2 (en) User station for a serial b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error signaling for a message received in a serial bus system
CN114520709A (zh) 网络数据编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257334A (zh) 一种数据编码方法、数据解码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231149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0071728B (zh) 一种交织方法及交织设备
WO202322669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