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6380A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6380A
CN114846380A CN202080088197.2A CN202080088197A CN114846380A CN 114846380 A CN114846380 A CN 114846380A CN 202080088197 A CN202080088197 A CN 202080088197A CN 114846380 A CN114846380 A CN 1148463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holding member
magnet
lens
lens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81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宽志
长岛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463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63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框体(HS)、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和与线圈(3)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框体(HS)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和外周壁部(4A),且被摄体侧即上侧开放;以及盖部件(1),具有开口(1K),并且与底壁部(4B)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上侧板簧(16)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部与壳体(4)之间,下侧板簧(26)设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与壳体(4)之间。并且,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壳体(4)。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例如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所搭载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这样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包含金属制的磁轭、基座、保持件、固定于保持件的外周的线圈和以与线圈对置的方式安装于磁轭的自动聚焦用磁体(驱动用磁铁)(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驱动用磁铁通过粘接剂固定在磁轭的筒状部的内表面。并且,磁轭利用形成于基座的磁轭安装片相对于基座定位。另外,该透镜驱动装置以驱动用磁铁与线圈隔着间隙对置的方式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616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存在驱动用磁铁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偏差变大的隐患。这是因为,如上所述,驱动用磁铁固定在磁轭的内表面,受到磁轭相对于基座的定位精度的偏差的影响。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驱动用磁铁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框体,收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下侧板簧及上侧板簧,所述下侧板簧以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所述上侧板簧配置于比所述下侧板簧更靠被摄体侧即上侧的位置;线圈,被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驱动用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其中,所述框体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底壁部和外周壁部,且被摄体侧即上侧开放;以及盖部件,具有开口,并且与所述底壁部隔着收容空间对置;所述上侧板簧设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下侧板簧设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驱动用磁铁固定于所述壳体。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手段,可提供能够抑制驱动用磁铁与线圈之间的间隙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3B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3C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4A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4B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4C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4D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5A是上侧组装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5B是上侧组装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6B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7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7C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8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8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8C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9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9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9C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10A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10B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步骤的图。
图11A是对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
图11B是对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
图11C是对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
图12A是表示盖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2B是表示盖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2C是表示盖部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3A是表示布线基板的结构例的图。
图13B是表示布线基板的结构例的图。
图13C是表示布线基板的结构例的图。
图14A是表示形成于布线基板的图案层的图。
图14B是表示形成于布线基板的图案层的图。
图15是驱动用磁铁、检测用磁铁及平衡用磁铁的上方立体图。
图1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及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整体图。具体而言,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含透镜保持部件2、板簧6、布线基板10、框体HS、驱动机构MK及金属板MP。
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环状,构成为保持透镜体(未图示)。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一块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以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的方式构成。“光轴方向”包含与透镜体相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构成为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包含具有两个长圆(oval)形状的卷绕部13A的线圈3、以在径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线圈3的卷绕部13A对置的方式配置的驱动用磁铁5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和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两个卷绕部13A被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2A中的对置的两个保持。并且,驱动机构MK通过流入线圈3的电流和驱动用磁铁5A所产生的磁场产生洛伦兹力(驱动力或者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板簧6构成为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的支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包含上侧板簧16及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包含第一上侧板簧16A1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
具体而言,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及下侧板簧26)分别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第一上侧板簧16A1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第一上侧板簧16A1与线圈3的一端部电连接,第二上侧板簧16A2与线圈3的另一端部电连接。
框体HS构成为固定板簧6的固定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HS构成了矩形箱状的外侧壳体。具体而言,框体HS包含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盖部件1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壳体4。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和壳体4由相同的合成树脂形成。不过,盖部件1和壳体4也可以由相互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
上侧板簧16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与壳体4相连的方式配置,下侧板簧26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端部与壳体4相连的方式配置。
盖部件1呈矩形环状且平板状,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K。并且,盖部件1构成为对以在上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壳体4的该上表面加盖。但是,盖部件1也可以构成为对以在下表面开口的方式形成的壳体4的该下表面加盖。
如图1所示,壳体4具有对用点状阴影表示的收容空间4S进行规定的箱状的外形。具体而言,壳体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和以与外周壁部4A的下端(Z2侧的端部)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环状的底壁部4B。在底壁部4B形成有开口4K。
外周壁部4A包含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具体而言,外周壁部4A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及第二侧壁部4A2和在与光轴方向及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及第四侧壁部4A4。各第一侧壁部4A1及第二侧壁部4A2相对于各第三侧壁部4A3及第四侧壁部4A4是垂直的。
透镜保持部件2以其侧面2A与外周壁部4A对置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面2A包含第一侧面2A1~第四侧面2A4。更具体而言,侧面2A包含以与第一侧壁部4A1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侧面2A1、以与第二侧壁部4A2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侧面2A2、以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三侧面2A3和以与第四侧壁部4A4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四侧面2A4。
线圈3经由上侧板簧16及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布线图案)与磁检测部件11电连接。若从磁检测部件11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电路(驱动IC)向线圈3流入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驱动用磁铁5A包含以与第一侧壁部4A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壁部4A1的内侧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和以与第二侧壁部4A2对置的方式配置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侧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间设有粘接剂(未图示)。即,第一驱动用磁铁5A1通过粘接剂粘接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A1,第二驱动用磁铁5A2通过粘接剂粘接固定于第二侧壁部4A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用磁铁5A1通过两个二极磁铁的组合构成。不过,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也可以由一个二极磁铁构成,还可以由一个四极磁铁构成。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也是一样的。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包含第一上侧磁铁5A1U及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包含第二上侧磁铁5A2U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第一上侧磁铁5A1U、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上侧磁铁5A2U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均呈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驱动用磁铁5A配置于线圈3(卷绕部13A)的外侧。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以与第一卷绕部13A1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于被第一侧面2A1保持的第一卷绕部13A1的外侧,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以与第二卷绕部13A2空出间隔的方式配置于被第二侧面2A2保持的第二卷绕部13A2的外侧。
这样,壳体4在收容空间4S内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驱动用磁铁5A及板簧6,并且,如图2A所示,壳体4结合于盖部件1而与盖部件1一起构成框体HS。
检测用磁铁8是为了检测透镜保持部件2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检测用磁铁8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中的一个角部。具体而言,如图3A及图3B所示,检测用磁铁8嵌入到在处于第二侧面2A2与第三侧面2A3之间的角部形成的凹部8R内。并且,检测用磁铁8所产生的磁由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检测出。
平衡用磁铁9是为了抵消检测用磁铁8的重量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平衡带去的影响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用磁铁9是与检测用磁铁8相同的二极磁铁,具有与检测用磁铁8相同的重量。平衡用磁铁9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中的另一个角部。具体而言,如图3A及图3B所示,平衡用磁铁9嵌入到在处于第一侧面2A1与第四侧面2A4之间的角部形成的凹部9R内。即,平衡用磁铁9配置在与配置有检测用磁铁8的角部隔着光轴JD而处于相反侧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C所示,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均通过粘接剂AD1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具体而言,检测用磁铁8通过涂布于凹部8R内的粘接剂AD1粘接固定,平衡用磁铁9通过涂布于凹部9R内的粘接剂AD1粘接固定。
磁检测部件11包含对检测用磁铁8所产生的磁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和内置有对流入线圈3的电流进行控制的电流控制电路的驱动IC。磁传感器例如是霍尔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将霍尔元件和构成驱动IC的芯片收容在一个封装内而成的电子元件构成。
布线基板10是形成有作为导电图案的导电性布线图案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是双面柔性印刷基板,安装于壳体4的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粘接固定于构成外周壁部4A的第三侧壁部4A3的外表面(X1侧的面)。
金属板MP是对壳体4的外周壁部4A进行加强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板MP由奥氏体类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并且,为了对构成外周壁部4A的四个侧壁部中的安装布线基板10的第三侧壁部4A3进行加强,金属板MP在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布线基板10的外侧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这是因为,第三侧壁部4A3具有比其它三个侧壁部低的刚性。第三侧壁部4A3的低刚性主要是因为存在用来容纳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的贯通孔4H而引起的。具体而言,金属板MP以将布线基板10夹在金属板MP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方式粘接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在这一点,金属板MP还具有保护布线基板10的功能以及支承布线基板10的功能。并且,在金属板MP的内表面与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之间,典型地,配置有粘接剂。此外,作为板状部件的金属板MP也可以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加强板(支承板)置换,还可以省略。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在安装拍摄元件(未图示)的主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由主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和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主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驱动机构MK所产生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远离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靠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下来,参照图3A~图3C及图4A~图4D对上侧组装体UA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3A~图3C及图4A~图4D示出了上侧组装体UA的组装步骤。如图4D所示,上侧组装体UA由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及上侧板簧16构成。
图3A~图3C是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表面(Z2侧的面)进行表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立体图。具体而言,图3A示出了安装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之前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3B示出了安装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3C示出了涂布用于将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向透镜保持部件2粘接固定的粘接剂AD1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在图3B中,为了清楚,对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标注了点图案。在图3C中,为了清楚,对粘接剂AD1标注了点图案。
图4A~图4D是安装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4A示出了安装线圈3之前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4B示出了安装线圈3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4C示出了涂布用于将线圈3与上侧板簧16可导通地粘接固定的导电性粘接剂AD2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图4D示出了安装上侧板簧16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即,图4D示出了上侧组装体UA组装完的状态。此外,在图4B中,为了清楚,对线圈3标注了点图案。在图4C中,为了清楚,对导电性粘接剂AD2标注了点图案。在图4D中,为了清楚,对上侧板簧16标注了点图案。
典型地,透镜保持部件2由合成树脂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形而制成。
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如图3A所示,形成有用于容纳检测用磁铁8的凹部8R和用于容纳平衡用磁铁9的凹部9R。具体而言,在位于第二侧面2A2与第三侧面2A3之间的角部形成有凹部8R,在位于第一侧面2A1与第四侧面2A4之间的角部形成有凹部9R。
凹部8R具有朝向第三侧面2A3侧(X1侧)敞开的开口8K。因此,如图1及图3B所示,嵌入到凹部8R的检测用磁铁8在第三侧面2A3使平坦面8A露出。通过该结构,检测用磁铁8能够使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中的霍尔元件接近。
另一方面,凹部9R不具有开口8K这样的开口。因此,如图3B所示,嵌入到凹部9R的平衡用磁铁9在第四侧面2A4不使表面露出。通过该结构,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防止平衡用磁铁9与线圈3的连结部3C(参照图4B)接触。
如图3C所示,在嵌入有检测用磁铁8的凹部8R以及嵌入有平衡用磁铁9的凹部9R填充粘接剂AD1。通过该粘接剂AD1,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被粘接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另外,如图3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含筒状部12,该筒状部12形成有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用于收纳透镜体的贯通孔。在筒状部12,为了安装透镜体,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有螺纹槽。另外,在筒状部12,如图3A所示,在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设有具有四个凹陷12dh的下侧台座部12d。下侧台座部12d以向凹陷12dh中涂布了粘接剂(未图示)的状态载置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参照图1)。通过该粘接剂,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端部被粘接固定于下侧板簧26。
如图3A及图4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A的卷绕突起12p。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突起12p为了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轴的周围卷绕卷绕部13A而形成为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向径向(Y1方向及Y2方向)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具体而言,卷绕突起12p包含卷绕第一卷绕部13A1的第一卷绕突起12p1和卷绕第二卷绕部13A2的第二卷绕突起12p2。
如图4B所示,线圈3是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于卷绕突起12p而形成的。具体而言,线圈3包含以与第一侧壁部4A1(参照图1)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卷绕部13A1、以与第二侧壁部4A2(参照图1)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卷绕部13A2和将第一卷绕部13A1与第二卷绕部13A2相连的连结部3C(参照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3A未使用粘接剂地固定于卷绕突起12p,但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卷绕突起12p。另外,卷绕部13A的卷绕方向是任意的,其根据驱动用磁铁5A的配置(磁化方向)来决定。
在图4B中,为了清楚,关于卷绕部13A,省略了对表面被绝缘部件覆盖的导电性的线材的具体卷绕状态的图示。图示出卷绕部13A的其它附图也是一样的。
如图4A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包含从被摄体侧(Z1侧)的端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呈方形凸状的作为突出部的两个保持部72、以及呈圆形凸状的四个突设部2T。
如图4B所示,保持部72包含与第一延伸部33A1对应的第一保持部72A1和与第二延伸部33A2对应的第二保持部72A2,第一延伸部33A1是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的线材部分,第二延伸部33A2是线圈3的卷绕起始侧的线材部分。这样,线圈3的两端卷绕保持于保持部72。
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33A1具有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1的卷绕部33m和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同样,第二延伸部33A2具有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A2的卷绕部33m和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33A2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保持部72A2。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在第二保持部72A2卷绕了三匝。由此,卷绕部33m被形成于第二保持部72A2,第二延伸部33A2的一部分被第二保持部72A2保持。不过,第二延伸部33A2也可以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之后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A2。
在形成第二卷绕部13A2之后,利用从第二卷绕部13A2引出的线材形成连结部3C。并且,在形成连结部3C之后,在第一卷绕突起12p1的外周也卷绕线材。并且,若完成了线材向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的卷绕和线材向第一卷绕突起12p1的外周的卷绕,则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侧引出与第一卷绕部13A1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相连的第一延伸部33A1。具体而言,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被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1。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在第一保持部72A1卷绕了三匝。
具体而言,如图5A所示,第一延伸部33A1的对置部33c以在粘接剂积存部RS1中通过的方式配置,该粘接剂积存部RS1是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面的凹部。图5A是图4B中的用虚线围起的区域R1的放大图。并且,如图5B所示,在粘接剂积存部RS1,在上侧板簧16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涂布导电性粘接剂AD2。导电性粘接剂AD2例如是向合成树脂中分散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而成的粘接剂。图5B是图4C中的用虚线围起的区域R2的放大图。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导电性粘接剂AD2以附着于上侧板簧16中的连接板部16h(参照图4D)的下表面(Z2侧的面)的方式并且以从粘接剂积存部RS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涂布。这样一来,上侧板簧16的连接板部16h被以电气方式物理地连接于线圈3。
在向粘接剂积存部RS1涂布导电性粘接剂AD2之后,如图4D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载置上侧板簧16。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16包含以俯视时大致成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上侧板簧16A1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图6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1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分别包含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和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16g。并且,第一上侧板簧16A1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分别以内侧形状为大致半圆形状的方式构成,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的形状对应。
具体而言,内侧部分16i主要由第一接合部16c1、第二接合部16c2、第三接合部16c3、第一连结部16p1、第二连结部16p2及连接板部16h构成。并且,内侧部分16i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u(参照图4C)对置的方式设置。
更具体而言,第一接合部16c1、第二接合部16c2及第三接合部16c3是与透镜保持部件2接合的部分,分别被载置于图4C所示的上侧台座部12u的第一台座部12u1、第二台座部12u2及第三台座部12u3。第一连结部16p1是将连接板部16h与第二接合部16c2连结的部分,第二连结部16p2是将第一接合部16c1与第三接合部16c3连结的部分。连接板部16h连接于第一接合部16c1,并且以与第一延伸部33A1及第二延伸部33A2各自的对置部33c对置的方式配置。
外侧部分16e具有两个角部部分16b和将两个角部部分16b相连的梁部16s。
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u(参照图4C)。此时,如图4D所示,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被插通到在内侧部分16i的第二接合部16c2及第三接合部16c3各自之上形成的贯通孔16R(参照图6A)。突设部2T包含与第一上侧板簧16A1对应的两个突设部2T和与第二上侧板簧16A2对应的两个突设部2T。
内侧部分1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可通过对插通于贯通孔16R的突设部2T施以热铆接或冷铆接来实现。在图4D中,突设部2T以进行热铆接后的前端发生了变形的状态被图示。示出突设部2T的其它附图也是一样的。
另外,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通过向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面的粘接剂积存部RS1涂布的导电性粘接剂AD2(参照图5B)粘接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及线圈3。具体而言,以包入对置部33c的方式涂布于粘接剂积存部RS1中的导电性粘接剂AD2在与内侧部分16i中的连接板部16h的下表面(Z2侧的面)接触的状态下凝固。
这样,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施以铆接而使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板簧16接合,并且,使导电性粘接剂AD2热固化而使线圈3与上侧板簧16连接。导电性粘接剂AD2向粘接剂积存部RS1的涂布、突设部2T的铆接以及导电性粘接剂AD2的热固化在以使保持部72向铅直上方突出的方式放置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导电性粘接剂AD2即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被适当地保持于所希望的位置(粘接剂积存部RS1内的位置)。并且,对置部33c的一部分由于配置在粘接剂积存部RS1内,因此被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AD2内。此外,导电性粘接剂AD2并不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还可以是湿气固化型。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C、图8A~图8C、图9A~图9C、图10A及图10B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7A~图7C、图8A~图8C、图9A~图9C、图10A及图10B示出了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步骤。
图7A~图7C是壳体4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7A示出了安装下侧板簧26之前的壳体4,图7B示出了安装下侧板簧26之后的壳体4,图7C示出了进一步安装第一下侧磁铁5A1L(不可见)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之后的壳体4。在图7A中,为了清楚,对后述的第一收容空间4S1及第二收容空间4S2标注了点图案。在图7B中,为了清楚,对下侧板簧26标注了点图案。在图7C中,为了清楚,对第二下侧磁铁5A2L标注了点图案。
与图7A~图7C相同,图8A~图8C是壳体4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8A示出了进一步安装第一上侧磁铁5A1U及第二上侧磁铁5A2U之后的壳体4,图8B示出了进一步安装上侧组装体UA之后的壳体4,图8C示出了进一步安装减振材料DM之后的壳体4。在图8A中,为了清楚,对后述的突出部4C标注了点图案。在图8B中,为了清楚,对上侧组装体UA标注了点图案。在图8C中,为了清楚,对减振材料DM标注了点图案。
与图7A~图7C相同,图9A~图9C是壳体4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9A示出了进一步安装盖部件1之后的壳体4,图9B示出了进一步安装布线基板10之后的壳体4,图9C示出了进一步安装金属板MP之后的壳体4。在图9A中,为了清楚,对盖部件1标注了点图案。在图9B中,为了清楚,对布线基板10标注了点图案。在图9C中,为了清楚,对金属板MP标注了点图案。
与图7A~图7C相同,图10A及图10B是壳体4的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0A示出了向上侧板簧16与布线基板10之间涂布导电性粘接剂AD4之后的壳体4,图10B示出了进一步涂布密封材料EC之后的壳体4。在图10A中,为了清楚,对导电性粘接剂AD4标注了点图案。在图10B中,为了清楚,对密封材料EC标注了点图案。
典型地,壳体4由合成树脂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形而制成。并且,如图1所示,壳体4具有用于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驱动用磁铁5A及板簧6的收容空间4S。
具体而言,如图7A所示,收容空间4S包含用于收容第一驱动用磁铁5A1的第一收容空间4S1以及用于收容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第二收容空间4S2。为了清楚,图7A用点图案示出了第一收容空间4S1及第二收容空间4S2。
如图7B所示,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在收容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前嵌入下侧板簧26的一部分。第一收容空间4S1也是一样的。
如图6B所示,下侧板簧26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图6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具体而言,下侧板簧26具有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26i和设于外侧部分26e与内侧部分26i之间的弹性臂部26g。外侧部分26e包含向第一收容空间4S1嵌入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和向第二收容空间4S2嵌入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
如图7A及图7B所示,壳体4的底壁部4B具有载置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的台部4B1和与内侧部分26i及弹性臂部26g分别对置的基部4B2。内侧部分26i及弹性臂部26g均以不与基部4B2接触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如图11C所示,台部4B1以从基部4B2的上表面向上方(Z1方向)隆起高度HT1的方式构成。并且,台部4B1作为载置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的载置部发挥功能。
图11A~图11C是对壳体4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图。具体而言,图11A是图7B中的用虚线围起的区域R3的俯视图。图11B是图7C中的用虚线围起的区域R4的俯视图。图11C是与包含图11B所示的单点划线L1的YZ平面平行的假想平面处的剖面的立体图。
如图7B及图11C所示,在构成第二收容空间4S2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载置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同样,虽在图7B及图11C中不可见,但在构成第一收容空间4S1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载置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通过该载置,处于第一外侧部分26e1与第二外侧部分26e2之间的内侧部分26i及弹性臂部26g以不与基部4B2接触的方式被保持。
并且,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如图7B所示,在嵌入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之后,向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涂布粘接剂(未图示)。粘接剂也可以在第二外侧部分26e2被嵌入第二收容空间4S2之前涂布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
之后,如图7C所示,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收容第二下侧磁铁5A2L。同样,虽在图7B及图7C中不可见,但在第一收容空间4S1中,在嵌入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并且向第一侧壁部4A1的内表面涂布粘接剂之后,收容第一下侧磁铁5A1L。其结果是,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被夹持固定在构成第一收容空间4S1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与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下表面之间。同样,如图11C所示,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被夹持固定在构成第二收容空间4S2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与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下表面之间。
此外,代替在壳体4的底壁部4B形成台部4B1,也可以将作为其它部件的分隔部件配置于底壁部4B(基部4B2)上。在该情况下,分隔部件形成为框状。
第二驱动用磁铁5A2沿作为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的X轴方向延伸。并且,如图11B及图11C所示,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各自的内表面(Y1侧的面)与形成于壳体4的定位面PS抵接。另外,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与在构成外周壁部4A的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Y1侧的面)上形成的两个压溃肋CR抵接。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4S1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也是一样的。
图11C所示的压溃肋CR是在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压入于第二收容空间4S2内时使用的构造。压溃肋CR构成为能够变形(能够被压溃),以便能够利用压溃肋CR和定位面PS无晃动地固定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因此,除了在压溃肋CR处以外,固定在第二收容空间4S2内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便不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Y1侧的面)接触。此外,形成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的压溃肋CR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只要能够无晃动地固定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即可。
定位面PS是在设于外周壁部4A的四角的突出部4C的一部分上形成的平坦面,其以与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对置的方式构成。
突出部4C是从底壁部4B沿光轴方向朝上方(Z1方向)突出的部分,包含第一突出部4C1~第四突出部4C4。突出部4C还起到提高外周壁部4A的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如图8A所示,第一突出部4C1形成在位于第一侧壁部4A1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的拐角处,第二突出部4C2形成在位于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拐角处,第三突出部4C3形成在位于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拐角处,第四突出部4C4形成在位于第二侧壁部4A2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位的拐角处。此外,为了清楚,图8A用点状阴影示出了第一突出部4C1~第四突出部4C4。
在图11C所示的例子中,压溃肋CR以压溃肋CR与定位面PS之间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比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厚度稍小的方式构成。因此,若第二驱动用磁铁5A2被收容(压入)到第二收容空间4S2内,则压溃肋CR被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压溃。其结果是,第二驱动用磁铁5A2被无晃动地固定在压溃肋CR与定位面PS之间。
具体而言,如图11C所示,压溃肋CR具有锥部CR1及平行部CR2。锥部CR1是用于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引导到所希望的固定位置的构造。平行部CR2是在Z轴方向上与定位面PS平行地延伸的构造。
之后,如图8A所示,在第一收容空间4S1中,通过与收容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情况相同的步骤收容第一上侧磁铁5A1U,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通过与收容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情况相同的步骤收容第二上侧磁铁5A2U。
之后,如图8A所示,在第一上侧磁铁5A1U及第二上侧磁铁5A2U各自的上表面涂布绝缘性的粘接剂AD3。在图8A中,为了清楚,对粘接剂AD3标注了十字状阴影。
之后,如图8B所示,在收容空间4S内安装上侧组装体UA(参照图4D)。粘接剂AD3(参照图8A)为了使驱动用磁铁5A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不直接接触而涂布在驱动用磁铁5A与外侧部分16e之间。
具体而言,上侧组装体UA以向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的下侧台座部12d的四个凹陷12dh(参照图3A)涂布了粘接剂(未图示)的状态、并且以下侧台座部12d朝向下方的状态收容在收容空间4S内。下侧台座部12d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参照图8A)接触,且通过使四个凹陷12dh中涂布的粘接剂附着于内侧部分26i的上表面(Z1侧的面)并固化而被粘接固定于内侧部分26i。
如图8B所示,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载置于突出部4C的上端面。在突出部4C的上端面形成有突起4P。从突出部4C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4P被插通到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角部部分16b形成的贯通部16T(参照图6A)。此外,在图8B中,以进行热铆接后的前端发生了变形的状态图示了突起4P。示出突起4P的其它附图也是一样的。
如图6A所示,贯通部16T包含贯通孔16T1及缺口16T2。缺口16T2以朝向X1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这是为了吸收因为透镜保持部件2的尺寸公差而引起的两个突起4P之间的距离的偏差。或者,这是为了吸收因为上侧板簧16的尺寸公差而引起的贯通孔16T1与缺口16T2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具体而言,如图8B所示,突起4P包含第一突起4P1~第四突起4P4。第一突起4P1从第一突出部4C1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同样,第二突起4P2从第二突出部4C2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第三突起4P3从第三突出部4C3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第四突起4P4从第四突出部4C4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并且,第一突起4P1插通到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贯通孔16T1,第二突起4P2插通到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缺口16T2,第三突起4P3插通到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缺口16T2,第四突起4P4插通到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贯通孔16T1。通过该结构,上侧板簧16的角部部分16b相对于壳体4定位。
这样,上侧板簧16如图4D所示那样经由内侧部分16i与透镜保持部件2连接,并且如图8B所示那样经由外侧部分16e与壳体4连接。通过该结构,上侧板簧16能够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平衡性良好地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
之后,如图8C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安装减振材料DM。减振材料DM是用于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振动的部件。减振材料DM以能够根据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而弹性地伸缩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材料DM构成为能够在不给透镜保持部件2的本来的动作造成影响的前提下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振动。具体而言,减振材料DM是通过利用紫外线或热使具有流动性的粘接剂固化而形成的凝胶状减振材料,包含第一减振材料DM1~第四减振材料DM4。减振材料DM也可以由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硅酮橡胶或者紫外线固化性硅酮橡胶等其它材料形成。
第一减振材料DM1的一端被安装于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的Y1侧的侧面即第一侧面2A1的X2侧的端部的承接面CS1(参照图4A),另一端被安装于壳体4的第一突出部4C1(参照图8A)的内表面(Y2侧的面)。
第二减振材料DM2的一端被安装于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的Y1侧的侧面即第一侧面2A1的X1侧的端部的承接面CS2(参照图4A),另一端被安装于壳体4的第二突出部4C2(参照图8A)的内表面(Y2侧的面)。
第三减振材料DM3的一端被安装于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的Y2侧的侧面即第二侧面2A2的X1侧的端部的承接面CS3(参照图4A),另一端被安装于壳体4的第三突出部4C3(参照图8A)的内表面(Y1侧的面)。
第四减振材料DM4的一端被安装于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的Y2侧的侧面即第二侧面2A2的X2侧的端部的承接面CS4(参照图4A),另一端被安装于壳体4的第四突出部4C4(参照图8A)的内表面(Y1侧的面)。
之后,如图9A所示,在壳体4上,以将壳体4的上表面覆盖的方式安装盖部件1。典型地,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通过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的合成树脂材即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形而制成。
在此,参照图12A~图12C对盖部件1的细节进行说明。图12A~图12C是盖部件1的细节图。具体而言,图12A是对盖部件1的上表面(Z1侧的面)进行表示的盖部件1的立体图,图12B是对盖部件1的下表面(Z2侧的面)进行表示的盖部件1的立体图,图12C是盖部件1的俯视图。
如图12A所示,盖部件1是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环状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1K。另外,在盖部件1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在四角形成有上侧凹部1R,在上侧凹部1R形成有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1T。具体而言,上侧凹部1R包含第一上侧凹部1R1~第四上侧凹部1R4。贯通孔1T包含第一贯通孔1T1~第四贯通孔1T4。为了清楚,图12A用点状阴影示出了上侧凹部1R。四个贯通孔1T形成在与形成于壳体4的四角的突出部4C(参照图8A)的上端面的突起4P对应的位置。
突起4P在插通到设于上侧板簧16的角部部分16b的贯通部16T之后,插通到设于盖部件1的四角的贯通孔1T并被施以热铆接。通过该热铆接,盖部件1被固定于壳体4。其结果是,上侧板簧16以被夹持在突出部4C的上端面与盖部件1的四角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固定。
此外,此时,上侧板簧16的梁部16s的一部分也被夹持在未形成有后述的上侧壁部4W的位置处的第一侧壁部4A1及第二侧壁部4A2各自的上表面与盖部件1的下表面之间。
在盖部件1的下表面,如图12B所示,至少在与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下侧凹部1S。为了清楚,图12B用点状阴影示出的下侧凹部1S。该结构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的移动和弹性臂部16g伴随该移动的弹性变形成为可能。
如图12C所示,上侧凹部1R和下侧凹部1S以在光轴方向上几乎不重叠的方式设置。为了清楚,图12C用虚线示出了实际上不可见的下侧凹部1S的范围。该结构能够防止盖部件1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过度变薄。因此,该结构能够提高盖部件1的刚性。此外,上侧凹部1R和下侧凹部1S也可以以在光轴方向上完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
如图8C及图9A所示,在壳体4的四角形成有上侧壁部4W。上侧壁部4W以在盖部件1被安装于壳体4时与外形呈大致矩形的盖部件1的角部的外周端面邻接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上侧壁部4W包含以包围第一突起4P1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上侧壁部4W1、以包围第二突起4P2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上侧壁部4W2、以包围第三突起4P3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三上侧壁部4W3和以包围第四突起4P4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四上侧壁部4W4(亦参照图11C)。
更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第一上侧壁部4W1以与盖部件1的第一上侧凹部1R1的外周端面邻接的方式形成,第二上侧壁部4W2以与盖部件1的第二上侧凹部1R2的外周端面(除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部分以外)邻接的方式形成,第三上侧壁部4W3以与盖部件1的第三上侧凹部1R3的外周端面(除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部分以外)邻接的方式形成,第四上侧壁部4W4以与盖部件1的第四上侧凹部1R4的外周端面邻接的方式形成。
之后,如图9B所示,在壳体4的第三侧壁部4A3安装布线基板10。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通过向形成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凹部RS2(参照图9A)内涂布的粘接剂粘接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
在此,参照图13A~图13C、图14A及图14B对布线基板10的细节进行说明。图13A~图13C是布线基板10的细节图。具体而言,图13A是布线基板10的立体图。图13B是从X2侧对布线基板10进行观察时的布线基板10的后视图。图13C是从X1侧对布线基板10进行观察时的布线基板10的主视图。图13A示出了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通过锡焊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的状态。此外,磁检测部件11被配置为收容在作为贯通孔4H中的一个的第一贯通孔4H1(参照图9A)内,并与使平坦面8A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参照图3B)露出的检测用磁铁8对置。电容器14被配置为收容在作为贯通孔4H中的另一个的第二贯通孔4H2(参照图9A)内。此外,如图13A所示,布线基板10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间隙被底部填充物UF密封。在图13A中,为了清楚,对底部填充物UF标注了点状阴影。为了清楚,图13B省略了对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的图示。另外,在图13B中,“VSS”表示接地电压,“VDD”表示电源电压,“SDA”表示数据信号,“SCL”表示时钟信号,“OUT1”表示第一电流输出,“OUT2”表示第二电流输出。
图14A及图14B是对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个图案层进行表示的图。具体而言,图14A可见地示出了配置于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的实际上不可见的内侧图案层10L1,图14B可见地示出了配置于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X1侧的面)的实际上不可见的外侧图案层10L2。另外,图14A及图14B利用由虚线围起的范围P11表示了磁检测部件11的设置面积的大小,并利用由虚线围起的范围P14表示了电容器14的设置面积的大小。
布线基板10是在两面形成有作为导电图案的导电性布线图案的双面印刷基板,包含配置于基部的内表面的内侧图案层10L1和配置于基部的外表面的外侧图案层10L2,基部由具有耐热性的聚酰亚胺薄膜形成。内侧图案层10L1的一部分由绝缘性的内侧抗蚀剂层10R1(参照图13B)覆盖,外侧图案层10L2的一部分由绝缘性的外侧抗蚀剂层10R2(参照图13C)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构成为柔性布线基板,但也可以是刚性布线基板,还可以是刚柔结合布线基板。
内侧图案层10L1及外侧图案层10L2各自的布线图案例如通过铜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图案层10L1及外侧图案层10L2分别由铜箔层和覆盖铜箔层的铜镀层构成。
布线基板10以使主基板上的布线图案与磁检测部件11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上的布线图案与主基板上的布线图案通过作为接合材料的焊锡接合在一起。不过,布线基板10上的布线图案与主基板上的布线图案也可以通过作为接合材料的导电性粘接剂接合在一起。
如图13A所示,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在通过锡焊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之后,与布线基板10一起、即以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状态安装于壳体4。具体而言,如图9A及图9B所示,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被收容在贯通孔4H内。
如图14A所示,内侧图案层10L1具有焊盘部。焊盘部包含第一焊盘部LD1~第八焊盘部LD8。具体而言,内侧图案层10L1具有与磁检测部件11上的六个连接部(未图示)连接的第一焊盘部LD1~第六焊盘部LD6和与电容器14上的两个电极(未图示)连接的第七焊盘部LD7及第八焊盘部LD8。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上的六个连接部(端子)与第一焊盘部LD1~第六焊盘部LD6通过锡焊接合在一起。同样,电容器14上的两个电极与第七焊盘部LD7及第八焊盘部LD8通过锡焊接合在一起。电容器14是连接在电源电压与接地电压之间的旁路电容器。
第一焊盘部LD1是与接地电压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二焊盘部LD2是与电源电压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三焊盘部LD3是与数据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四焊盘部LD4是与时钟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焊盘部。第五焊盘部LD5及第六焊盘部LD6是用于将流过线圈3的电流输出的焊盘部。流过线圈3的电流的输出由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IC(电流控制电路)控制。
如图2B所示,外侧图案层10L2以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组装完时第一端子部TM1~第六端子部TM6露出的方式构成。
第一端子部TM1是第一电流输出用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一端子部TM1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与第一连接部10C1相连。另外,第一端子部TM1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1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一连接部10C1及第五焊盘部LD5相连。
第二端子部TM2是与接地电压连接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二端子部TM2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2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一焊盘部LD1及第七焊盘部LD7相连。
第三端子部TM3是与电源电压连接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三端子部TM3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3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二焊盘部LD2及第八焊盘部LD8相连。
第四端子部TM4是数据信号用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四端子部TM4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4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三焊盘部LD3相连。
第五端子部TM5是时钟信号用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五端子部TM5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5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四焊盘部LD4相连。
第六端子部TM6是第二电流输出用的端子。具体而言,如图14B所示,第六端子部TM6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与第二连接部10C2相连。另外,第六端子部TM6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导通孔V6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A)与第二连接部10C2及第六焊盘部LD6相连。
如图13A所示,在布线基板10的上端部10U(参照图16)形成有第一凹状部10U1及第二凹状部10U2。第一连接部10C1以与第一凹状部10U1邻接的方式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面,第二连接部10C2以与第二凹状部10U2邻接的方式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面。
此外,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一连接部10C1与外侧图案层10L2的第一连接部10C1相互导通。第二连接部10C2也是一样的。连接部10C(第一连接部10C1及第二连接部10C2)是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
通过该结构,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IC例如能够通过第四端子部TM4从外部的控制装置等接收与透镜保持部件2在光轴方向上的目标位置相关的指令。并且,驱动IC能够基于霍尔元件所检测出的磁场的大小确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并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差异变为零的方式对流过线圈3的电流的方向及大小进行控制。即,驱动IC能够实现透镜保持部件2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反馈控制。
在向壳体4的第三侧壁部4A3安装布线基板10之后,如图9C所示,在第三侧壁部4A3向布线基板10的外侧安装金属板MP。具体而言,金属板MP通过涂布于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的粘接剂(未图示)粘接固定于布线基板10,并且通过向形成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凹部RS3及凹部RS4(参照图9B)内涂布的粘接剂(未图示)粘接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
另外,如图9C所示,在金属板MP上形成有缺口CT。缺口CT包含第一缺口CT1~第四缺口CT4。第一缺口CT1是为了与隆起部PR1(参照图9B)嵌合而形成的。第二缺口CT2是为了与隆起部PR2(参照图9B)嵌合而形成的。第三缺口CT3形成在与第一连接部10C1对应的位置,以使第一连接部10C1向外部露出。第四缺口CT4形成在与第二连接部10C2对应的位置,以使第二连接部10C2向外部露出。
在金属板MP被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之后,如图10A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0C1及第二连接部10C2各自之上涂布导电性粘接剂AD4。具体而言,导电性粘接剂AD4被涂布在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配置于布线基板10的第二凹状部10U2内的连接端子部PT1(参照图6A及图8B)和布线基板10的第二连接部10C2而使连接端子部PT1和第二连接部10C2导通。同样,导电性粘接剂AD4被涂布在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配置于布线基板10的第一凹状部10U1内的连接端子部PT2(参照图6A及图8B)和布线基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C1而使连接端子部PT2和第一连接部10C1导通。此外,如图6A所示,连接端子部PT1是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其以从角部部分16b延伸并与第二连接部10C2对置的方式构成。同样,连接端子部PT2是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其以从角部部分16b延伸并与第一连接部10C1对置的方式构成。
在利用导电性粘接剂AD4使布线基板10与上侧板簧16连接之后,如图10B所示,在盖部件1的外周与壳体4的外周壁部4A之间涂布密封材料EC。在图10B所示的例子中,密封材料EC以对形成于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与壳体4的外周壁部4A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方式遍历地配置在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的整周上。另外,密封材料EC以对形成于盖部件1的贯通孔1T与突起4P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方式配置在盖部件1的上侧凹部1R中的突起4P的周围。另外,密封材料EC以对形成于金属板MP的缺口CT(参照图9C)与框体HS(盖部件1及壳体4)之间的间隙进行填埋的方式配置在金属板MP与框体HS之间。此外,密封材料EC也可以是与为了将金属板MP固定于壳体4的第三侧壁部4A3而使用的粘接剂相同的粘接剂。
接下来,参照图15对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各自的磁极配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组装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内的线圈3、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的上方立体图。为了清楚,图15省略了对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中的线圈3、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及平衡用磁铁9以外的构成要素的图示。另外,在图15中,用斜线阴影表示了磁铁的N极,用十字状阴影表示了磁铁的S极。
在图15的例子中,第一驱动用磁铁5A1的第一上侧磁铁5A1U及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第二上侧磁铁5A2U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检测用磁铁8、还有平衡用磁铁9均由二极磁铁构成。
具体而言,第一上侧磁铁5A1U的内侧(Y2侧)被磁化成了N极,外侧(Y1侧)被磁化成了S极。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内侧(Y2侧)被磁化成了S极,外侧(Y1侧)被磁化成了N极。第二上侧磁铁5A2U的内侧(Y1侧)被磁化成了N极,外侧(Y2侧)被磁化成了S极。并且,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内侧(Y1侧)被磁化成了S极,外侧(Y2侧)被磁化成了N极。
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Z1侧)被磁化成了S极,下侧(Z2侧)被磁化成了N极。同样,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Z1侧)被磁化成了S极,下侧(Z2侧)被磁化成了N极。
在该结构中,在从布线基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C1向第二连接部10C2流动电流的情况下,电流如箭头AR1~AR5所示那样流动。具体而言,电流从第二延伸部33A2经由第二卷绕部13A2、连结部3C及第一卷绕部13A1向第一延伸部33A1流动。此外,第一延伸部33A1经由第一上侧板簧16A1与第二连接部10C2电连接,第二延伸部33A2经由第二上侧板簧16A2与第一连接部10C1电连接。
因此,在第一卷绕部13A1的与第一上侧磁铁5A1U的内表面对置的上侧部分,电流从X1侧向X2侧流动,相反,在第一卷绕部13A1的与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内表面对置的下侧部分,电流从X2侧向X1侧流动。另外,在第二卷绕部13A2的与第二上侧磁铁5A2U的内表面对置的上侧部分,电流从X2侧向X1侧流动,相反,在第二卷绕部13A2的与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内表面对置的下侧部分,电流从X1侧向X2侧流动。
因而,第一卷绕部13A1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还有第二卷绕部13A2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均受到向上的洛伦兹力。其结果是,安装有第一卷绕部13A1及第二卷绕部13A2的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移动。
在从布线基板10的第二连接部10C2向第一连接部10C1流动电流的情况下,电流从第一延伸部33A1经由第一卷绕部13A1、连结部3C及第二卷绕部13A2向第二延伸部33A2流动。
因而,第一卷绕部13A1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还有第二卷绕部13A2的上侧部分及下侧部分均受到向下的洛伦兹力。其结果是,安装有第一卷绕部13A1及第二卷绕部13A2的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移动。
通过该结构,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适当地控制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的动作。
如上所述,例如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框体HS,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下侧板簧26,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及上侧板簧16,配置于比下侧板簧26更靠被摄体侧即上侧(Z1侧)的位置;线圈3,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驱动用磁铁5A,与线圈3对置。框体HS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和外周壁部4A,且被摄体侧即上侧开放;以及盖部件1,具有开口1K,并且与底壁部4B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上侧板簧16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部与壳体4相连的方式设置,下侧板簧26以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与壳体4相连的方式设置。并且,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壳体4。
与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壳体4以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该结构能够在产品之间抑制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这是因为,对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造成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抑制了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
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优选的是,上侧板簧16和下侧板簧26均固定于壳体4。在该情况下,与上侧板簧16及下侧板簧26中的任一方固定于壳体4以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这是因为,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造成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抑制了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其结果是,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能够抑制由上侧板簧16和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相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中心轴倾斜。
另外,与壳体4由金属形成的情况相比,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抑制对接近配置的通信装置的通信造成的影响。具体而言,由于壳体4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即使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作为前置相机的透镜驱动装置搭载于智能手机等小型设备而使得透镜驱动装置101与通信装置接近配置的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101也能够抑制对通信装置的通信造成的影响。其结果是,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搭载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设备的框体内的布局的自由度,进而能够促进小型设备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在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了加强等而在盖部件1中埋设金属。壳体4也是一样的。该情况下,可以通过嵌入成形等将加强用或作为端子的金属埋设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4。另外,在与壳体4一起构成框体HS的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进一步提高搭载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设备的框体内的布局的自由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例如如图1所示,外周壁部4A可以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及第二侧壁部4A2和在与光轴方向正交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及第四侧壁部4A4。该情况下,驱动用磁铁5A可以具有配置于第一侧壁部4A1的内侧(Y2侧)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和配置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侧(Y1侧)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并且,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间可以设有粘接剂。
该结构能够提高驱动用磁铁5A壳体4之间的粘接强度。这是因为,能够遍及与外周壁部4A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的外表面的较大范围涂布粘接剂。
此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及第四侧面2A4分别存在线圈3的卷绕部的情况下,驱动用磁铁5A可以包含配置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内侧(X2侧)的驱动用磁铁和配置于第四侧壁部4A4的内侧(X1侧)的驱动用磁铁。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驱动用磁铁5A典型的是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所示,驱动用磁铁5A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1B所示,驱动用磁铁5A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内表面可以构成为与形成于壳体4的定位面PS抵接。并且,例如如图11B所示,驱动用磁铁5A的外表面可以构成为与形成于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压溃肋CR抵接。
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这是因为驱动用磁铁5A的定位精度由于定位面PS而提高。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例如如图6B所示,下侧板簧26可以具有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26i和设于外侧部分26e与内侧部分26i之间的弹性臂部26g。该情况下,例如如图7A及图7B所示,底壁部4B可以具有在光轴方向上与弹性臂部26g对置的基部4B2和比基部4B2高的作为载置部的台部4B1。并且,例如如图11C所示,外侧部分26e可以夹持在台部4B1与驱动用磁铁5A(第二下侧磁铁5A2L)之间。
该结构即便不在下侧板簧26与底壁部4B之间配置分割件等其它部件,也能够确保用于供下侧板簧26的弹性臂部26g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例如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16可以具有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和设于外侧部分1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的弹性臂部16g。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壳体4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在外周壁部4A的四角,例如如图8A所示,设有从底壁部4B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C。并且,在突出部4C的端面,例如如图8B所示,也可以载置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
该结构能够对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外侧部分16e相对于底壁部4B的高度)进行准确的定位。而且,在该结构中,可实现不只是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连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也通过一个相同的部件即壳体4定位这一优选结构。该优选结构能够提高被上侧板簧16和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这是因为,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造成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抑制了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其结果是,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能够抑制由上侧板簧16和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相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中心轴倾斜。
在突出部4C的端面,也可以形成有沿光轴方向向上方突出的突起4P。该情况下,就突起4P而言,在被插通到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贯通部16T(例如参照图6A)和盖部件1的贯通孔1T(例如参照图12A)的状态下,其前端部被变形。例如,突起4P的前端部通过热铆接或冷铆接而变形。该结构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
例如如图12A所示,盖部件1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1T可以分别设于在沿光轴方向进行观察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盖部件1的四个角部。并且,在盖部件1的上表面,例如如图12A所示,可以在沿光轴方向与突起4P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作为第一凹部的上侧凹部1R。另外,在盖部件1的下表面,例如如图12B所示,可以在沿光轴方向至少与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对置的位置形成向上方凹陷的作为第二凹部的下侧凹部1S。并且,在形成有上侧凹部1R及下侧凹部1S双方的情况下,盖部件1的贯通孔1T期望的是配置于下侧凹部1S的外侧。即,贯通孔1T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径向上配置于比下侧凹部1S离光轴JD更远的位置。
上侧凹部1R能够抑制突起4P相对于盖部件1的上表面的突出。或者,上侧凹部1R能够防止突起4P的前端超过盖部件1的上表面地突出。即便不在上侧板簧16与盖部件1之间配置分割件等其它部件,下侧凹部1S也能够提供用于供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
并且,如图12B所示,就贯通孔1T被配置于下侧凹部1S的外侧的结构而言,下侧凹部1S与上侧凹部1R在光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较少或者没有重叠的部分,造成了能够抑制盖部件1的厚度(强度)伴随着上下两面的凹部的形成而降低这一效果。
另外,以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在光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变少或者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的结构,其不但能够实现上侧凹部1R及下侧凹部1S各自的上述效果,还能够防止盖部件1的厚度尺寸过度变大。即,该结构能够缩小盖部件1的厚度尺寸。另外,该结构通过使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在光轴方向上几乎或者完全不重叠,能够确保盖部件1的强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例如如图1所示,在第三侧壁部4A3,也可以形成有作为开口的贯通孔4H,并且固定有安装了元件的基板即布线基板10。在图1的例子中,在布线基板10上,作为元件,安装有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该情况下,元件以布线基板10被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时位于贯通孔4H内的方式安装于布线基板10。另外,在布线基板10的外侧(X1侧),也可以设置有固定于壳体4的金属板MP。此外,贯通孔4H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而非第三侧壁部4A3。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也可以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而非第三侧壁部4A3。该结构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设计自由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外周壁部4A的四角,也可以形成有与盖部件1的角部的外周端面邻接的作为第二壁部的上侧壁部4W。
该结构造成了使盖部件1向壳体4的安装容易这一效果。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由于下落等而产生的冲击的情况下,该结构能够抑制盖部件1从壳体4脱离。这是因为,受到冲击时的盖部件1的移动被上侧壁部4W抑制。
在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在盖部件1的外周与外周壁部4A之间,例如如图10B所示,也可以配置有密封材料EC。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由于下落等而产生的冲击的情况下,该结构能够抑制盖部件1从壳体4脱离。另外,该结构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侵入框体HS内。
另外,例如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的框体HS、以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该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3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以及形成有导电图案(布线图案)的作为基板的布线基板10。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经由上侧板簧16与线圈3导通。框体HS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外周壁部4A、以及配置于比底壁部4B更靠被摄体侧即上侧的位置并与底壁部4B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且形成有开口1K的作为顶壁部的盖部件1。并且,布线基板10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
该结构造成了布线基板10被框体HS高精度地支承这一效果。这是因为,构成框体HS的外周壁部4A呈矩形筒状,因此难以产生翘曲及变形。其结果是,该结构能够抑制布线基板10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进而能够抑制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也可以是,在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例如如图13A所示,安装有用于对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的磁场进行检测的磁检测部件11,在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例如如图9C所示,配置有作为板状部件的金属板MP。通过该结构,金属板MP能够对作为柔性印刷基板的布线基板10进行加强。另外,金属板MP能够保护布线基板10。
框体HS也可以由壳体4和盖部件1构成。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被安装于具备底壁部4B的壳体4的上表面(Z1侧的面),但也可以安装于一体地具备顶壁部来取代底壁部4B的壳体4的下表面(Z2侧的面)。该情况下,上侧板簧16的功能与下侧板簧26的功能可以调换。即,下侧板簧26可以在分割为两个的基础上构成为作为用于向线圈3流动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并且构成为被夹持在壳体4与盖部件1之间,并且构成为与布线基板10电连接。另外,外周壁部也可以形成于盖部件1,而不只是壳体4。
也可以是,壳体4具有底壁部4B及外周壁部4A,并且其被摄体侧即上侧开放,盖部件1构成与底壁部4B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的顶壁部。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所示,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可以具有上侧板簧16和下侧板簧26。并且,例如如图8B及图10A所示,上侧板簧16可以经由连接端子部PT1、PT2与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连接。
在该结构中,由于上侧板簧16与导电图案连接,即使在框体HS具备上侧开放的壳体4和盖部件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不设为复杂的布线路径的前提下使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与线圈3导通。
具体而言,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3A所示,在布线基板10的上端部10U形成有凹状部(第一凹状部10U1及第二凹状部10U2),在布线基板10的表面上的与凹状部相邻的位置设有导电性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0C1及第二连接部10C2)。该情况下,在第一凹状部10U1内配置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连接端子部PT2(参照图8B),在第二凹状部10U2内配置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连接端子部PT1(参照图8B)。并且,如图10A所示,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由作为接合材料的导电性粘接剂AD4连接。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也是一样的。
与向形成于布线基板的(不是缺口的)孔中穿入连接端子部的现有结构相比,该结构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这是因为,在向由连接部形成的凹状的空间内即凹状部内定位连接端子部时,能够提高与布线基板10的处理相关的自由度。例如,是因为作业者能够一边使布线基板10沿第三侧壁部4A3的外表面(X1侧的面)移动,一边在第一凹状部10U1内定位连接端子部PT2,并且在第二凹状部10U2内定位连接端子部PT1。
另外,该结构能够在盖部件1被安装于壳体4之后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另外,该结构能够在刚刚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之后,在进行其它工序之前向它们的连接部分涂布密封材料EC。因此,与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工序中的比较早的阶段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的情况相比,该结构能够提高作业性,并且能够抑制产品损耗的增加。这是因为,能够防止连接端子部被较早地连接于连接部所导致的作业性的恶化。另外,这是因为能够防止连接部分在之后的组装工序中受到损伤。
例如如图1所示,外周壁部4A可以具有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及第二侧壁部4A2和在与光轴方向垂直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及第四侧壁部4A4。该情况下,在第三侧壁部4A3,可以形成有作为开口的贯通孔4H,并且固定有被安装了向贯通孔4H内配置的元件的作为基板的布线基板10。在图1的例子中,元件是磁检测部件11及电容器14。此外,贯通孔4H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
在固定有布线基板10的第三侧壁部4A3,如图9A所示,可以形成有收容用于将布线基板10与第三侧壁部4A3粘接固定的粘接剂的凹部RS2。此外,在布线基板10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的情况下,收容粘接剂的凹部RS2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该结构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第三侧壁部4A3(或第四侧壁部4A4)之间的粘接强度。
布线基板10可以以其一部分也位于作为顶壁部的盖部件1的外侧的方式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6所示,布线基板10可以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图16是从X1侧对图9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观察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在图16中,为了清楚,对盖部件1标注了点状阴影。
图16示出了金属板MP被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之前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状态。因此,在图16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上,还没有涂布导电性粘接剂AD4(参照图10A),也还没有涂布密封材料EC(参照图10B)。图16中用十字状阴影表示的、作为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的上端部10U以与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该结构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通过盖部件1与壳体4的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间隙侵入框体HS内。
在布线基板10的下部,如图14B所示,可以设有经由第一连接部10C1与第二上侧板簧16A2导通的第一端子部TM1,并且设有经由第二连接部10C2与第一上侧板簧16A1导通的第六端子部TM6。该情况下,第一端子部TM1及第六端子部TM6可以被用作电气检查用的端子部。例如,可以在为了对线圈3进行导通检查而使电流不经由磁检测部件11地流入线圈3时使用第一端子部TM1及第六端子部TM6。
例如如图3B所示,检测用磁铁8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露出的平坦面8A,并且具有比平坦面8A的宽度W1大的宽度W2。
该结构造成了如下效果:能够防止检测用磁铁8从透镜保持部件2脱落,并且能够使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直接对置。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直接对置的状态是指在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不存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等其它部件的状态。另外,该结构造成了能够缩小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距离这一效果。不过,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也可以夹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等非磁性部件对置。
如图6A所示,上侧板簧16期望的是具有固定于壳体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和设于外侧部分1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的弹性臂部16g。并且,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间隙中,如图8A所示,也可以配置有绝缘性的粘接剂AD3。
该结构造成了能够防止上侧板簧16与驱动用磁铁5A直接接触这一效果。即,造成了如下效果:能够防止作为用于使电流流入线圈3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的上侧板簧16与驱动用磁铁5A接触而使得电流向驱动用磁铁5A流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将壳体4与盖部件1组合的工序;以及向组合了盖部件1的壳体4的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固定布线基板10的工序。即,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透镜保持部件2被收容于壳体4内等并且向壳体4安装盖部件1之后,将布线基板10安装于壳体4。
该步骤造成了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相关的生产性这一效果。这是因为,能够排除在将布线基板10与上侧板簧16以相互垂直的状态接合之后组装其它部件的工序。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应用各种变形及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实施方式说明过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矛盾就可以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4的外周壁部4A以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连续的方式、即以利用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无间隙地包围收容空间4S的周围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两个侧壁部连续的方式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第一侧壁部4A1和第三侧壁部4A3构成在俯视时呈L形状的壁部,并且利用第二侧壁部4A2和第四侧壁部4A4构成在俯视时呈L形状的壁部。即,也可以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形成间隙。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4的外周壁部4A以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各自的高度相同的方式构成,但也可以以高度不同的方式构成。另外,第一侧壁部4A1例如也可以以中央部的高度高且两端部的高度低的方式构成。第二侧壁部4A2~第四侧壁部4A4也是一样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侧壁部,但也可以配置于外周壁部4A的四角等角部。另外,线圈3也可以以包围光轴JD的方式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
本申请基于2019年12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9-227597号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援引于本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盖部件;1K…开口;1R…上侧凹部;1R1…第一上侧凹部;1R2…第二上侧凹部;1R3…第三上侧凹部;1R4…第四上侧凹部;1S…下侧凹部;1T…贯通孔;1T1…第一贯通孔;1T2…第二贯通孔;1T3…第三贯通孔;1T4…第四贯通孔;2…透镜保持部件;2A…侧面;2A1…第一侧面;2A2…第二侧面;2A3…第三侧面;2A4…第四侧面;2T…突设部;3…线圈;3C…连结部;4…壳体;4A…外周壁部;4A1…第一侧壁部;4A2…第二侧壁部;4A3…第三侧壁部;4A4…第四侧壁部;4B…底壁部;4B1…台部;4B2…基部;4C…突出部;4C1…第一突出部;4C2…第二突出部;4C3…第三突出部;4C4…第四突出部;4H…贯通孔;4H1…第一贯通孔;4H2…第二贯通孔;4K…开口;4P…突起;4P1…第一突起;4P2…第二突起;4P3…第三突起;4P4…第四突起;4S…收容空间;4S1…第一收容空间;4S2…第二收容空间;4W…上侧壁部;4W1…第一上侧壁部;4W2…第二上侧壁部;4W3…第三上侧壁部;4W4…第四上侧壁部;5A…驱动用磁铁;5A1…第一驱动用磁铁;5A1U…第一上侧磁铁;5A1L…第一下侧磁铁;5A2…第二驱动用磁铁;5A2U…第二上侧磁铁;5A2L…第二下侧磁铁;6…板簧;8…检测用磁铁;8A…平坦面;8K…开口;8R…凹部;9…平衡用磁铁;9R…凹部;10…布线基板;10C…连接部;10C1…第一连接部;10C2…第二连接部;10L1…内侧图案层;10L2…外侧图案层;10R1…内侧抗蚀剂层;10R2…外侧抗蚀剂层;10U…上端部;10U1…第一凹状部;10U2…第二凹状部;11…磁检测部件;12…筒状部;12d…下侧台座部;12dh…凹陷;12p…卷绕突起;12p1…第一卷绕突起;12p2…第二卷绕突起;12u…上侧台座部;12u1…第一台座部;12u2…第二台座部;12u3…第三台座部;13A…卷绕部;13A1…第一卷绕部;13A2…第二卷绕部;14…电容器;16…上侧板簧;16A1…第一上侧板簧;16A2…第二上侧板簧;16b…角部部分;16c1…第一接合部;16c2…第二接合部;16c3…第三接合部;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h…连接板部;16i…内侧部分;16p1…第一连结部;16p2…第二连结部;16R…贯通孔;16s…梁部;16T…贯通部;16T1…贯通孔;16T2…缺口;26…下侧板簧;26e…外侧部分;26e1…第一外侧部分;26e2…第二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i…内侧部分;33A1…第一延伸部;33A2…第二延伸部;33c…对置部;33m…卷绕部;72…保持部;72A1…第一保持部;72A2…第二保持部;101…透镜驱动装置;AD1…粘接剂;AD2…导电性粘接剂;AD3…粘接剂;AD4…导电性粘接剂;CR…压溃肋;CR1…锥部;CR2…平行部;CS1~CS4…承接面;CT…缺口;CT1…第一缺口;CT2…第二缺口;CT3…第三缺口;CT4…第四缺口;DM…减振材料;DM1…第一减振材料;DM2…第二减振材料;DM3…第三减振材料;DM4…第四减振材料;EC…密封材料;HS…框体;JD…光轴;LD1…第一焊盘部;LD2…第二焊盘部;LD3…第三焊盘部;LD4…第四焊盘部;LD5…第五焊盘部;LD6…第六焊盘部;LD7…第七焊盘部;LD8…第八焊盘部;MK…驱动机构;MP…金属板;PR1、PR2…隆起部;PS…定位面;PT1、PT2…连接端子部;RS1…粘接剂积存部;RS2~RS4…凹部;TM1…第一端子部;TM2…第二端子部;TM3…第三端子部;TM4…第四端子部;TM5…第五端子部;TM6…第六端子部;UA…上侧组装体;UF…底部填充物;V1~V6…导通孔。

Claims (11)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框体,收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下侧板簧及上侧板簧,所述下侧板簧以所述透镜保持部件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所述上侧板簧配置于比所述下侧板簧更靠被摄体侧即上侧的位置;
线圈,被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以及
驱动用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底壁部和外周壁部,且被摄体侧即上侧开放;以及盖部件,具有开口,并且与所述底壁部隔着收容空间对置,
所述上侧板簧设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上部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下侧板簧设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驱动用磁铁固定于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第一侧壁部及第二侧壁部、和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第三侧壁部及第四侧壁部,
所述驱动用磁铁具有配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内侧的第一驱动用磁铁和配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内侧的第二驱动用磁铁,
在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一驱动用磁铁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二驱动用磁铁之间设有粘接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用磁铁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驱动用磁铁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内表面与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定位面抵接,
所述驱动用磁铁的外表面与形成于所述外周壁部的内表面的压溃肋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第二固定部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弹性臂部,
所述底壁部具有与所述弹性臂部对置的基部和比所述基部高的台部,
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夹持在所述台部与所述驱动用磁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壳体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第二固定部和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弹性臂部,
所述壳体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在所述外周壁部的四角,设有从所述底壁部沿光轴方向延伸的突出部,
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载置于所述突出部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的端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
在所述突起被插通到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贯通部和所述盖部件的贯通部的状态下,所述突起的前端部被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的贯通部设于所述盖部件的角部中的各个角部,
在所述盖部件的上表面,在与所述突起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凹部,
在所述盖部件的下表面,至少在与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弹性臂部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第二凹部,
所述盖部件的贯通部配置于第二凹部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侧壁部及所述第四侧壁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开口,并且固定有基板,该基板是安装有元件的基板,
所述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内,
固定于所述壳体的金属板位于所述基板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周壁部的四角,形成有与所述盖部件的角部的外周端面邻接的第二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由合成树脂形成,
在所述盖部件的外周与所述外周壁部之间配置有密封材料。
1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与所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CN202080088197.2A 2019-12-17 2020-12-1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Pending CN1148463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7597 2019-12-17
JP2019227597 2019-12-17
PCT/JP2020/046422 WO2021125114A1 (ja) 2019-12-17 2020-12-11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6380A true CN114846380A (zh) 2022-08-02

Family

ID=76477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8197.2A Pending CN114846380A (zh) 2019-12-17 2020-12-1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39362B2 (zh)
CN (1) CN114846380A (zh)
WO (1) WO2021125114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6929A (ja) * 2007-03-08 2008-09-25 Kojima Press Co Ltd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CN101316015A (zh) * 2007-05-31 2008-12-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US20100054965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Nidec Corporation Bearing structure, motor, and fan apparatus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JP2014205911A (ja) * 2013-03-21 2014-10-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ステンレス鋼加工部材およびステンレス鋼加工部材の製造方法
CN204790260U (zh) * 2015-08-14 2015-11-1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8033307A (ja) * 2017-09-27 2018-03-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08508568A (zh) * 2018-05-15 2018-09-07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底座
US20190107686A1 (en) * 2017-10-09 2019-04-11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9111652A1 (ja) * 2017-12-04 2019-06-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72404B1 (ko) * 2010-07-22 2011-10-11 넥스타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요크를 사용하지 않는 카메라 자동초점 조절장치
JP2016020992A (ja) * 2014-07-15 2016-02-04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102402618B1 (ko) * 2017-08-01 2022-05-2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WO2019123902A1 (ja) * 2017-12-19 2019-06-27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26929A (ja) * 2007-03-08 2008-09-25 Kojima Press Co Ltd 電子部品ユニット
CN101316015A (zh) * 2007-05-31 2008-12-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US20100054965A1 (en) * 2008-08-29 2010-03-04 Nidec Corporation Bearing structure, motor, and fan apparatus
CN102955324A (zh) * 2011-08-24 2013-03-06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附带摄像机的便携终端
JP2014205911A (ja) * 2013-03-21 2014-10-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ステンレス鋼加工部材およびステンレス鋼加工部材の製造方法
CN204790260U (zh) * 2015-08-14 2015-11-18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8033307A (ja) * 2017-09-27 2018-03-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20190107686A1 (en) * 2017-10-09 2019-04-11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19111652A1 (ja) * 2017-12-04 2019-06-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8508568A (zh) * 2018-05-15 2018-09-07 惠州大亚湾三美达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及其底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39362B2 (ja) 2023-09-05
JPWO2021125114A1 (zh) 2021-06-24
WO2021125114A1 (ja)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59058A1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unit of a camera module
US20230161133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US11567290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CN109683427B (zh) 光学驱动机构
CN1131961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US11885976B2 (en) Optical module
CN11071627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218350598U (zh) 光学系统
US20220120999A1 (en) Lens drive device
CN113075778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4846380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US20200033558A1 (en) Optical element driv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reof
KR102510575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2210480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1930042B1 (ko) 카메라 모듈
CN115453672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JP74417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4391119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KR102663227B1 (ko) 렌즈 구동장치
CN114026492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673646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KR20240068595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KR20180128875A (ko)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