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75778A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75778A
CN113075778A CN202011482705.3A CN202011482705A CN113075778A CN 113075778 A CN113075778 A CN 113075778A CN 202011482705 A CN202011482705 A CN 202011482705A CN 113075778 A CN113075778 A CN 1130757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ortion
holding member
lens
driving devic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827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田宽志
长岛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75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757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基板与透镜保持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收容透镜保持部件的壳体(HS)、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上侧板簧(16)、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以及形成有导电图案的布线基板(10)。导电图案经由上侧板簧(16)而与线圈(3)导通。壳体(HS)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外周壁部(4A);以及盖部件(1),配置于比底壁部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隔着收容空间(4S)而与底壁部(4B)对置,并形成有开口(1K)。而且,布线基板(10)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例如涉及搭载于带相机的便携设备等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包括磁轭、透镜保持件(透镜保持部件)、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的线圈、以及以与线圈对置的方式安装于磁轭的驱动用磁铁(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装置中,透镜保持部件被导电性的板簧保持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另外,透镜保持部件具备用于检测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的检测用磁铁。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基于以与检测用磁铁对置的方式安装于柔性印刷基板等基板的霍尔传感器的输出而导出。所导出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位置被利用于流经线圈的驱动电流的反馈控制。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基板以与板簧垂直的方式安装于构成基座部件的突出部的外壁。这是因为,基板构成为,板簧的外部连接端子以被插入到形成于基板的研钵状的凹陷内的状态通过焊锡接合于该凹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84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供基板安装的上述的突出部是构成为从俯视时大致矩形环状的基座部件的一边向上方突出的薄板状的部分。因此,突出部容易引发翘曲或者变形。而且,该翘曲或者变形有导致产品中的基板与透镜保持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偏差、典型来说是安装于基板的霍尔传感器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的检测用磁铁之间的距离的偏差增大的隐患。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板与透镜保持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壳体,收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驱动用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基板,形成有导电图案,所述导电图案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而与所述线圈导通,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所述壳体具有:底壁部,形成有开口;外周壁部;以及顶棚壁部,配置于比所述底壁部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隔着收容空间而与所述底壁部对置,并形成有开口,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外周壁部的外表面。
发明效果
通过上述的手段,可提供能够抑制基板与透镜保持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偏差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以及主视图。
图3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4是表示上侧组装体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5是上侧组装体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板簧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8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9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10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组装顺序的图。
图11是表示透镜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图。
图12是表示盖部件的构成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布线基板的构成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形成于布线基板的图案层的图。
图15是驱动用磁铁、检测用磁铁以及平衡用磁铁的上方立体图。
图1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整体图。具体而言,图2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的(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1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板簧6、布线基板10、壳体HS、驱动机构MK以及金属板MP。
透镜保持部件2在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环状,并构成为保持透镜体(未图示)。透镜体例如是至少具备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镜筒,并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方向。“光轴方向”包括与透镜体有关的光轴JD的方向以及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
驱动机构MK构成为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具体而言,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两个卵形的卷绕部13A的线圈3、配置为在径向(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与线圈3的卷绕部13A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和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两个卷绕部13A由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侧面2A中的对置的两个侧面保持。而且,驱动机构MK利用流经线圈3的电流与驱动用磁铁5A所产生的磁场产生洛伦兹力(驱动力或者推力),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上下移动。
板簧6构成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6包括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包括第一上侧板簧16A1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
具体而言,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料的导电性的金属板制作。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各自卡合了的状态下,板簧6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向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透镜保持部件2。而且,第一上侧板簧16A1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作为用于向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第一上侧板簧16A1电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部,第二上侧板簧16A2电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部。
壳体HS构成为供板簧6固定的固定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HS构成了矩形箱状的外侧外壳。具体而言,壳体HS包括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盖部件1和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外壳4。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与外壳4由相同的合成树脂形成。但是,盖部件1与外壳4也可以由相互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
上侧板簧16配置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部与外壳4相连,下侧板簧26配置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端部与外壳4相连。
盖部件1呈矩形环状且平板状,在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K。而且,盖部件1构成为,盖住形成为在上表面开口的外壳4的其上表面。但是,盖部件1也可以构成为盖住形成为在下表面开口的外壳4的其下表面。
外壳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由点影线表示的收容空间4S的箱状的外形。具体而言,外壳4具有矩形筒状的外周壁部4A、以及与外周壁部4A的下端(Z2侧的端)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环状的底壁部4B。在底壁部4B形成有开口4K。
外周壁部4A包括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具体而言,外周壁部4A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以及第二侧壁部4A2、和在与光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收容空间4S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以及第四侧壁部4A4。第一侧壁部4A1以及第二侧壁部4A2分别与第三侧壁部4A3以及第四侧壁部4A4垂直。
透镜保持部件2配置为其侧面2A与外周壁部4A对置。具体而言,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面2A包括第一侧面2A1~第四侧面2A4。更具体而言,侧面2A包括配置为与第一侧壁部4A1对置的第一侧面2A1、配置为与第二侧壁部4A2对置的第二侧面2A2、配置为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第三侧面2A3、以及配置为与第四侧壁部4A4对置的第四侧面2A4。
线圈3经由上侧板簧16以及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布线图案)而与磁检测部件11电连接。若从磁检测部件11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电路(驱动器IC)向线圈3流动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方向的电磁力。
驱动用磁铁5A包括以与第一侧壁部4A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壁部4A1的内侧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以及以与第二侧壁部4A2对置的方式配置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侧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间设有粘合剂(未图示)。即,第一驱动用磁铁5A1通过粘合剂被粘合固定于第一侧壁部4A1,第二驱动用磁铁5A2通过粘合剂被粘合固定于第二侧壁部4A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用磁铁5A1由两个二极磁铁的组合构成。但是,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也可以由一个二极磁铁构成,也可以由一个四极磁铁构成。对于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也是同样的。
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上侧磁铁5A1U以及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包括第二上侧磁铁5A2U以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第一上侧磁铁5A1U、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上侧磁铁5A2U以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都呈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大致立方体形状。
驱动用磁铁5A配置于线圈3(卷绕部13A)的外侧。具体而言,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在被保持于第一侧面2A1的第一卷绕部13A1的外侧与第一卷绕部13A1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在被保持于第二侧面2A2的第二卷绕部13A2的外侧与第二卷绕部13A2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此,外壳4将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驱动用磁铁5A、以及板簧6收容于收容空间4S内,并且如图2的(A)所示那样结合于盖部件1而与盖部件1一起构成了壳体HS。
检测用磁铁8是为了检测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而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检测用磁铁8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角部之一。具体而言,检测用磁铁8如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嵌入到在位于第二侧面2A2与第三侧面2A3之间的角部形成的凹部8R内。而且,检测用磁铁8产生的磁由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检测。
平衡用磁铁9是为了抵消检测用磁铁8的重量给透镜保持部件2的重量平衡带来的影响而被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二极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衡用磁铁9为与检测用磁铁8相同的二极磁铁,具有与检测用磁铁8相同的重量。平衡用磁铁9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另一个角部。具体而言,平衡用磁铁9如图3的(A)以及图3的(B)所示,嵌入到在位于第一侧面2A1与第四侧面2A4之间的角部形成的凹部9R内。即,平衡用磁铁9配置于隔着光轴JD而与供检测用磁铁8配置的角部相反的一侧所在的角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都如图3的(C)所示那样利用粘合剂AD1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具体而言,检测用磁铁8通过涂覆在凹部8R内的粘合剂AD1被粘合固定,平衡用磁铁9通过涂覆在凹部9R内的粘合剂AD1被粘合固定。
磁检测部件11包括对检测用磁铁8产生的磁进行检测的磁传感器、和内置有控制流经线圈3的电流的电流控制电路的驱动器IC。磁传感器例如是霍尔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由将霍尔元件与构成驱动器IC的芯片收纳于一个封装中的电子部件构成。
布线基板10是形成有作为导电图案的导电性的布线图案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是双面柔性印刷基板,安装于外壳4的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被粘合固定于构成了外周壁部4A的第三侧壁部4A3的外表面(X1侧的面)。
金属板MP是将外壳4的外周壁部4A加强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板MP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体形成。而且,金属板MP为了将构成外周壁部4A的四个侧壁部中的供布线基板10安装的第三侧壁部4A3加强,而在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布线基板10的外侧被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这是因为,第三侧壁部4A3具有比其他三个侧壁部低的刚性。第三侧壁部4A3的低刚性主要因用于容纳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的贯通孔4H的存在所引起。具体而言,金属板MP以在金属板MP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夹住布线基板10的方式粘合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在这一点,金属板MP也具有保护布线基板10的功能以及支承布线基板10的功能。而且,典型来说,在金属板MP的内表面与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之间配置有粘合剂。另外,作为板状部件的金属板MP也可以用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加强板(支承板)置换,也可以省略。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主基板(未图示)之上。相机模块包括主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主基板的拍摄元件。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驱动机构MK所产生的电磁力,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拍摄体侧)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光轴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自动焦点调节功能。具体而言,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离开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对上侧组装体UA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3以及图4示出上侧组装体UA的组装顺序。上侧组装体UA包括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检测用磁铁8、平衡用磁铁9、以及上侧板簧16。
图3包括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表面(Z2侧的面)进行表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三个立体图。具体而言,图3的(A)示出了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被安装之前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3的(B)示出了安装了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3的(C)示出了被涂覆了用于将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粘合剂AD1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在图3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3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粘合剂AD1标注了点状图案。
图4包括安装了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四个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4的(A)示出了安装线圈3之前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4的(B)示出了安装线圈3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图4的(C)示出了被涂覆了用于将线圈3与上侧板簧16可导通地粘合固定的导电性粘合剂AD2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另外,图4的(D)示出了安装上侧板簧16之后的透镜保持部件2。即,图4的(D)示出了组装有上侧组装体UA的状态。另外,在图4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线圈3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4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性粘合剂AD2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4的(D)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上侧板簧16标注了点状图案。
透镜保持部件2典型来说由合成树脂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
如图3的(A)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形成有用于容纳检测用磁铁8的凹部8R和用于容纳平衡用磁铁9的凹部9R。具体而言,在位于第二侧面2A2与第三侧面2A3之间的角部形成有凹部8R,在位于第一侧面2A1与第四侧面2A4之间的角部形成有凹部9R。
凹部8R具有朝向第三侧面2A3侧(X1侧)打开的开口8K。因此,嵌入于凹部8R的检测用磁铁8如图1以及图3的(B)所示那样在第三侧面2A3使平坦面8A露出。通过该构成,检测用磁铁8能够使平坦面8A接近磁检测部件11中的霍尔元件。
另一方面,凹部9R不具有开口8K那样的开口。因此,嵌入于凹部9R的平衡用磁铁9如图3的(B)所示未在第四侧面2A4使表面露出。通过该构成,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防止平衡用磁铁9与线圈3的连结部3C(参照图4的(B)。)接触。
如图3的(C)所示,嵌入有检测用磁铁8的凹部8R以及嵌入有平衡用磁铁9的凹部9R中被填充粘合剂AD1。利用该粘合剂AD1将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另外,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3的(A)所示,包括沿光轴方向延伸的、形成有用于容纳透镜体的贯通孔的筒状部12。在筒状部12上为了安装透镜体而在圆筒状的内周面设有螺纹槽。另外,筒状部12如图3的(A)所示,在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设有具有四个凹陷12dh的下侧台座部12d。下侧台座部12d以在凹陷12dh涂覆有粘合剂(未图示)的状态被载置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参照图1。)。利用该粘合剂,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端部粘合固定于下侧板簧26。
如图3的(A)以及图4的(A)所示,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保持线圈3的卷绕部13A的卷绕突起12p。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突起12p以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轴的周围卷绕卷绕部13A的方式呈从筒状部12的外周面向径向(Y1方向以及Y2方向)突出的大致立方体形状。具体而言,卷绕突起12p包括供第一卷绕部13A1卷绕的第一卷绕突起12p1和供第二卷绕部13A2卷绕的第二卷绕突起12p2。
线圈3如图4的(B)所示,在卷绕突起12p上卷绕导电性的线材而形成。具体而言,线圈3包括与第一侧壁部4A1(参照图1。)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卷绕部13A1、与第二侧壁部4A2(参照图1。)对置地配置的第二卷绕部13A2、以及将第一卷绕部13A1与第二卷绕部13A2相连的连结部3C(参照图15。)。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13A不使用粘合剂地固定于卷绕突起12p,但也可以使用粘合剂而粘合固定于卷绕突起12p。另外,卷绕部13A的卷绕方向是任意的,根据驱动用磁铁5A的配置(磁化方向)而决定。
图4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关于卷绕部13A省略了被绝缘部件覆盖了表面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图示卷绕部13A的其他图也是同样的。
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4的(A)所示,包括从被拍摄体侧(Z1侧)的端面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角形凸状的作为突出部的两个保持部72、以及圆形凸状的四个突出设置部2T。
保持部72如图4的(B)所示,包括与线圈3的结束卷绕侧的线材部分即第一延伸部33A1对应的第一保持部72A1、以及与线圈3的开始卷绕侧的线材部分即第二延伸部33A2对应的第二保持部72A2。如此,线圈3的两端卷绕于保持部72而被保持。
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33A1具有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1的卷绕部33m、以及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同样地,第二延伸部33A2具有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A2的卷绕部33m、以及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Z1侧的面)对置地延伸的对置部33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33A2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之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二保持部72A2。在图4的(B)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在第二保持部72A2卷绕3圈。由此,卷绕部33m被形成于第二保持部72A2,第二延伸部33A2的一部分被保持于第二保持部72A2。但是,第二延伸部33A2也可以在构成线圈3的线材被卷绕于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之后卷绕于第二保持部72A2。
在形成了第二卷绕部13A2之后,利用从第二卷绕部13A2引出的线材形成连结部3C。然后,在形成了连结部3C之后,在第一卷绕突起12p1的外周也卷绕线材。而且,若线材向第二卷绕突起12p2的外周的卷绕和线材向第一卷绕突起12p1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第一卷绕部13A1的结束卷绕侧的端部相连的第一延伸部33A1向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侧引出。具体而言,对置部33c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被卷绕于第一保持部72A1。在图4的(B)所示的例子中,构成线圈3的线材在第一保持部72A1卷绕3圈。
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33A1的对置部33c如图5的(A)所示,配置为通过形成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面的凹部即粘合剂堆积部RS1。图5的(A)是图4的(B)中的虚线所包围的区域R1的放大图。而且,如图5的(B)所示,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之前,向粘合剂堆积部RS1涂覆导电性粘合剂AD2。导电性粘合剂AD2例如是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粘合剂。图5的(B)是图4的(C)中的虚线所包围的区域R2的放大图。在图5的(B)所示的例子中,导电性粘合剂AD2以从粘合剂堆积部RS1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被涂覆,以便附着于上侧板簧16中的连接板部16h(参照图4的(D)。)的下表面(Z2侧的面)。如此,上侧板簧16的连接板部16h与线圈3电连接且物理连接。
在将导电性粘合剂AD2涂覆于粘合剂堆积部RS1之后,如图4的(D)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表面载置上侧板簧16。上侧板簧16如图6的(A)所示,包括俯视时配置为大致左右对称的第一上侧板簧16A1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图6的(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具体而言,第一上侧板簧16A1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分别包括被固定于外壳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和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的两个弹性臂部16g。而且,第一上侧板簧16A1以及第二上侧板簧16A2分别以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筒状部12的形状对应的方式使内侧形状构成为大致半圆形状。
具体而言,内侧部分16i主要包括第一接合部16c1、第二接合部16c2、第三接合部16c3、第一连结部16p1、第二连结部16p2、以及连接板部16h。而且,内侧部分16i被设为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u(参照图4的(C)。)对置。
更具体而言,第一接合部16c1、第二接合部16c2、以及第三接合部16c3是接合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部分,分别载置于图4的(C)所示的上侧台座部12u的第一台座部12u1、第二台座部12u2、以及第三台座部12u3。第一连结部16p1是将连接板部16h与第二接合部16c2连结的部分,第二连结部16p2是将第一接合部16c1与第三接合部16c3连结的部分。连接板部16h连接于第一接合部16c1,并且配置为与第一延伸部33A1以及第二延伸部33A2各自的对置部33c对置。
外侧部分16e具有两个角部分16b和将两个角部分16b相连的梁部16s。
在上侧板簧16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台座部12u(参照图4的(C)。)。此时,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如图4的(D)所示,插通于在内侧部分16i的第二接合部16c2以及第三接合部16c3各自形成的贯通孔16R(参照图6的(A)。)。突出设置部2T包括与第一上侧板簧16A1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和与第二上侧板簧16A2对应的两个突出设置部2T。
内侧部分16i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是通过对插通于贯通孔16R的突出设置部2T实施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实现的。在图4的(D)中,突出设置部2T以热铆接之后的前端变形了的状态被图示。在示出突出设置部2T的其他图中也是同样的。
另外,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端面形成的粘合剂堆积部RS1上涂覆的导电性粘合剂AD2(参照图5的(B)。)被粘合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具体而言,在粘合剂堆积部RS1中以包裹对置部33c的方式涂覆的导电性粘合剂AD2以与内侧部分16i中的连接板部16h的下表面(Z2侧的面)接触的状态固定。
如此,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设置部2T实施铆接而将透镜保持部件2与上侧板簧16接合,并且使导电性粘合剂AD2热固化而将线圈3与上侧板簧16连接。导电性粘合剂AD2向粘合剂堆积部RS1的涂覆、突出设置部2T的铆接以及导电性粘合剂AD2的热固化,在透镜保持部件2以保持部72向铅垂上方突出的方式放置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导电性粘合剂AD2即使在具有流动性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被保持于希望的位置(粘合剂堆积部RS1内的位置)。而且,对置部33c的一部分由于配置于粘合剂堆积部RS1内,因此被埋设于导电性粘合剂AD2内。另外,导电性粘合剂AD2并不局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是紫外线固化型,还也可以是湿气固化型。
接下来,参照图7~图10,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7~图10示出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顺序。
图7包括外壳4的三个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7的(A)示出安装下侧板簧26之前的外壳4,图7的(B)示出安装了下侧板簧26之后的外壳4,图7的(C)示出进一步安装了第一下侧磁铁5A1L(不可视)以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之后的外壳4。在图7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后述的第一收容空间4S1以及第二收容空间4S2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7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下侧板簧26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7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第二下侧磁铁5A2L标注了点状图案。
图8与图7同样地、包括外壳4的三个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8的(A)示出进一步安装了第一上侧磁铁5A1U以及第二上侧磁铁5A2U之后的外壳4,图8的(B)示出进一步安装了上侧组装体UA之后的外壳4,图8的(C)示出进一步安装了减振件DM之后的外壳4。在图8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后述的突出部4C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8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上侧组装体UA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8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减振件DM标注了点状图案。
图9与图7同样地、包括外壳4的三个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9的(A)示出进一步安装了盖部件1之后的外壳4,图9的(B)示出进一步安装了布线基板10之后的外壳4,图9的(C)示出进一步安装了金属板MP之后的外壳4。在图9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盖部件1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9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布线基板10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9的(C)中,为了清楚起见,对金属板MP标注了点状图案。
图10与图7同样地、包括外壳4的两个上方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0的(A)示出在上侧板簧16与布线基板10之间涂覆了导电性粘合剂AD4之后的外壳4,图10的(B)示出进一步涂覆了密封材料EC之后的外壳4。在图10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导电性粘合剂AD4标注了点状图案。在图10的(B)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密封材料EC标注了点状图案。
外壳4典型来说由合成树脂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4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而且,外壳4如图1所示,具有用于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3、驱动用磁铁5A、以及板簧6的收容空间4S。
具体而言,收容空间4S如图7的(A)所示,包括用于收容第一驱动用磁铁5A1的第一收容空间4S1、以及用于收容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第二收容空间4S2。图7的(A)为了清楚起见,以点状图案示出了第一收容空间4S1以及第二收容空间4S2。
如图7的(B)所示,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在收容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前嵌入下侧板簧26的一部分。对于第一收容空间4S1也是同样的。
下侧板簧26如图6的(B)所示,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图6的(B)是下侧板簧26的俯视图。具体而言,下侧板簧26具有固定于外壳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26i、以及设于外侧部分26e与内侧部分26i之间的弹性臂部26g。外侧部分26e包括嵌入于第一收容空间4S1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和嵌入于第二收容空间4S2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
外壳4的底壁部4B如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具有供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载置的台部4B1、和与内侧部分26i以及弹性臂部26g分别对置的基部4B2。内侧部分26i以及弹性臂部26g都配置为不与基部4B2接触。
具体而言,台部4B1如图11的(C)所示,构成为从基部4B2的上表面向上方(Z1方向)以高度HT1鼓起。而且,台部4B1作为供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载置的载置部发挥功能。
图11是表示外壳4的一部分的图。具体而言,图11的(A)是图7的(B)中的虚线所包围的区域R3的俯视图。图11的(B)是图7的(C)中的虚线所包围的区域R4的俯视图。图11的(C)是包括图11的(B)所示的单点划线L1的与YZ平面平行的虚拟平面处的剖面的立体图。
如图7的(B)以及图11的(C)所示,在构成第二收容空间4S2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载置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同样地,在图7的(B)以及图11的(C)中,虽然不可视,但在构成第一收容空间4S1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载置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通过该载置,位于第一外侧部分26e1与第二外侧部分26e2之间的内侧部分26i以及弹性臂部26g被保持为与基部4B2不接触。
而且,如图7的(B)所示,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嵌入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之后,在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涂覆粘合剂(未图示)。粘合剂也可以在第二外侧部分26e2嵌入第二收容空间4S2之前涂覆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
之后,如图7的(C)所示,在第二收容空间4S2收容第二下侧磁铁5A2L。同样,在图7的(B)以及图7的(C)中,虽然不可视,但在第一收容空间4S1嵌入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并且在第一侧壁部4A1的内表面涂覆粘合剂之后,收容第一下侧磁铁5A1L。其结果,下侧板簧26的第一外侧部分26e1被夹在构成第一收容空间4S1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与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下表面之间而固定。同样地,下侧板簧26的第二外侧部分26e2如图11的(C)所示,被夹在构成第二收容空间4S2的底面的台部4B1的上表面与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下表面之间而固定。
另外,也可以取代在外壳4的底壁部4B形成台部4B1,而是将作为另一部件的隔件部件配置于底壁部4B(基部4B2)上。在该情况下,隔件部件被形成为框状。
第二驱动用磁铁5A2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而且,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各自的内表面(Y1侧的面)如图11的(B)以及图11的(C)所示,与形成于外壳4的定位面PS抵接。另外,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与在构成外周壁部4A的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Y1侧的面)形成的两个挤压肋CR抵接。关于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4S1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也是同样的。
图11的(C)所示的挤压肋CR为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压入第二收容空间4S2内时所利用的构造。挤压肋CR构成为能够变形(压溃),以便能够利用挤压肋CR与定位面PS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无晃动地固定。因此,固定于第二收容空间4S2内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除了挤压肋CR之外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Y1侧的面)不接触。另外,形成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表面的挤压肋CR的数量只要能够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无晃动地固定即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定位面PS是在设于外周壁部4A四角的突出部4C的一部分形成的平坦面,构成为与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对置。
突出部4C是从底壁部4B沿光轴方向向上方(Z1方向)突出的部分,包括第一突出部4C1~第四突出部4C4。突出部4C也发挥提高外周壁部4A的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如图8的(A)所示,第一突出部4C1形成于位于第一侧壁部4A1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的角落,第二突出部4C2形成于位于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角落,第三突出部4C3形成于位于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角落,第四突出部4C4形成于位于第二侧壁部4A2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的角落。另外,图8的(A)为了清楚起见,而以点影线示出了第一突出部4C1~第四突出部4C4。
在图11的(C)所示的例子中,挤压肋CR构成为,挤压肋CR与定位面PS之间的Y轴方向上的距离比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厚度稍小。因此,若第二驱动用磁铁5A2被收容(压入)于第二收容空间4S2内,则挤压肋CR被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外表面(Y2侧的面)压溃。其结果,第二驱动用磁铁5A2被无晃动地固定在挤压肋CR与定位面PS之间。
具体而言,挤压肋CR如图11的(C)所示,具有锥部CR1以及平行部CR2。锥部CR1为将第二驱动用磁铁5A2引导到所希望的固定位置的构造。平行部CR2为在Z轴方向上与定位面PS平行地延伸的构造。
之后,如图8的(A)所示,在第一收容空间4S1中,以与收容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情况相同的顺序收容第一上侧磁铁5A1U,在第二收容空间4S2中,以与收容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情况相同的顺序收容第二上侧磁铁5A2U。
之后,如图8的(A)所示,在第一上侧磁铁5A1U以及第二上侧磁铁5A2U各自的上表面涂覆绝缘性的粘合剂AD3。在图8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粘合剂AD3标注了交叉阴影线。
之后,如图8的(B)所示,在收容空间4S内安装上侧组装体UA(参照图4的(D)。)。为了使驱动用磁铁5A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不直接接触,将粘合剂AD3涂覆到驱动用磁铁5A与外侧部分16e之间。
具体而言,上侧组装体UA以对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端面形成的下侧台座部12d中的四个凹陷12dh(参照图3的(A)。)涂覆有粘合剂(未图示)的状态、并且是使下侧台座部12d朝向下方的状态收容于收容空间4S内。下侧台座部12d通过与下侧板簧26的内侧部分26i(参照图8的(A)。)接触、涂覆于四个凹陷12dh的粘合剂附着于内侧部分26i的上表面(Z1侧的面)并固化,从而被粘合固定于内侧部分26i。
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如图8的(B)所示,载置于突出部4C的上端面。在突出部4C的上端面形成有突起4P。从突出部4C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的突起4P插通于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中的角部分16b形成的贯通部16T(参照图6的(A)。)。另外,在图8的(B)中,突起4P以热铆接之后的前端变形了的状态进行图示。在示出突起4P的其他图中也是同样的。
贯通部16T如图6的(A)所示,包括贯通孔16T1以及缺口16T2。缺口16T2形成为朝向X1方向开口。这是为了吸收由透镜保持部件2的尺寸公差所引起的两个突起4P之间的距离的偏差。或者是为了吸收由上侧板簧16的尺寸公差所引起的贯通孔16T1与缺口16T2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具体而言,突起4P如图8的(B)所示,包括第一突起4P1~第四突起4P4。第一突起4P1从第一突出部4C1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同样,第二突起4P2从第二突出部4C2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第三突起4P3从第三突出部4C3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第四突起4P4从第四突出部4C4的上端面向上方突出。而且,第一突起4P1插通于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贯通孔16T1,第二突起4P2插通于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缺口16T2,第三突起4P3插通于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缺口16T2,第四突起4P4插通于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贯通孔16T1。通过该构成,上侧板簧16的角部分16b相对于外壳4被定位。
如此,上侧板簧16如图4的(D)所示那样经由内侧部分16i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并且如图8的(B)所示那样经由外侧部分16e连接于外壳4。通过该构成,上侧板簧16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状态平衡性良好地支承。
之后,如图8的(C)所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外壳4之间安装减振件DM。减振件DM是用于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振动的部件。减振件DM构成为能够根据透镜保持部件2的移动而弹性地伸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减振件DM构成为不会给透镜保持部件2的原本的移动带来影响,而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振动。具体而言,减振件DM是通过利用紫外线或者热量使具有流动性的粘合剂固化而形成的凝胶状缓冲材料,包括第一减振件DM1~第四减振件DM4。减振件DM也可以由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硅酮橡胶、或者紫外线固化性硅酮橡胶等其他材料形成。
第一减振件DM1的一端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Y1侧的侧面即第一侧面2A1中的构成X2侧的端部的承受面CS1(参照图4的(A)。),另一端安装于外壳4的第一突出部4C1(参照图8的(A)。)的内表面(Y2侧的面)。
第二减振件DM2的一端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Y1侧的侧面即第一侧面2A1中的构成X1侧的端部的承受面CS2(参照图4的(A)。),另一端安装于外壳4的第二突出部4C2(参照图8的(A)。)的内表面(Y2侧的面)。
第三减振件DM3的一端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Y2侧的侧面即第二侧面2A2中的构成X1侧的端部的承受面CS3(参照图4的(A)。),另一端安装于外壳4的第三突出部4C3(参照图8的(A)。)的内表面(Y1侧的面)。
第四减振件DM4的一端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Y2侧的侧面即第二侧面2A2中的构成X2侧的端部的承受面CS4(参照图4的(A)。),另一端安装于外壳4的第四突出部4C4(参照图8的(A)。)的内表面(Y1侧的面)。
之后,如图9的(A)所示,在外壳4上以覆盖外壳4的上表面的方式安装盖部件1。盖部件1典型来说由合成树脂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通过对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同的合成树脂材即液晶聚合物(LCP)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
这里,参照图12,详细地说明盖部件1。图12包括盖部件1的三个图。具体而言,图12的(A)是表示盖部件1的上表面(Z1侧的面)的盖部件1的立体图,图12的(B)是表示盖部件1的下表面(Z2侧的面)的盖部件1的立体图,图12的(C)是盖部件1的俯视图。
盖部件1如图12的(A)所示,是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环状的部件,在中央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开口1K。另外,在盖部件1的被拍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在四角形成有上侧凹部1R,在上侧凹部1R形成有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1T。具体而言,上侧凹部1R包括第一上侧凹部1R1~第四上侧凹部1R4。贯通孔1T包括第一贯通孔1T1~第四贯通孔1T4。图12的(A)为了清楚起见,以点影线示出了上侧凹部1R。四个贯通孔1T形成于与在位于外壳4四角的突出部4C(参照图8的(A)。)的上端面形成的突起4P对应的位置。
突起4P被插通于在上侧板簧16的角部分16b设置的贯通部16T之后,插通于在盖部件1的四角设置的贯通孔1T并被实施热铆接。通过该热铆接,盖部件1被固定于外壳4。其结果,上侧板簧16以被夹在突出部4C的上端面与盖部件1的四角的下表面之间的状态被固定。
另外,此时,上侧板簧16的梁部16s的一部分也被夹持在后述的未形成有上侧壁部4W的位置处的第一侧壁部4A1以及第二侧壁部4A2各自的上表面与盖部件1的下表面之间。
如图12的(B)所示,在盖部件1的下表面,至少在与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下侧凹部1S。图12的(B)为了清楚起见,以点影线示出了下侧凹部1S。该构成能够进行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的移动、以及伴随着该移动的弹性臂部16g的弹性变形。
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如图12的(C)所示那样设为在光轴方向上几乎不重叠。图12的(C)为了清楚起见,以虚线示出了实际上不可视的下侧凹部1S的范围。该构成能够防止Z轴方向上的盖部件1的厚度过度变薄。因此,该构成能够提高盖部件1的刚性。另外,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也可以设为在光轴方向上完全不重叠。
如图8的(C)以及图9的(A)所示,在外壳4的四角,形成有上侧壁部4W。上侧壁部4W形成为,在盖部件1安装于外壳4时,与外形呈大致矩形状的盖部件1的角部处的外周端面邻接。
具体而言,上侧壁部4W包括:以包围第一突起4P1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上侧壁部4W1、以包围第二突起4P2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上侧壁部4W2、以包围第三突起4P3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三上侧壁部4W3、以及以包围第四突起4P4的外侧的方式配置的第四上侧壁部4W4(也参照图11的(C)。)。
更具体而言,如图9的(A)所示,第一上侧壁部4W1形成为与盖部件1的第一上侧凹部1R1的外周端面邻接,第二上侧壁部4W2形成为与盖部件1的第二上侧凹部1R2的外周端面(除了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部分之外。)邻接,第三上侧壁部4W3形成为与盖部件1的第三上侧凹部1R3的外周端面(除了与第三侧壁部4A3对置的部分之外。)邻接,第四上侧壁部4W4形成为与盖部件1的第四上侧凹部1R4的外周端面邻接。
之后,如图9的(B)所示,在外壳4的第三侧壁部4A3安装布线基板10。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通过涂覆于在第三侧壁部4A3形成的凹部RS2(参照图9的(A)。)内的粘合剂而被粘合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
这里,参照图13以及图14,详细地说明布线基板10。图13包括布线基板10的三个图。具体而言,图13的(A)是布线基板10的立体图。图13的(B)是从X2侧观察布线基板10时的布线基板10的后视图。图13的(C)是从X1侧观察布线基板10时的布线基板10的主视图。图13的(A)示出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通过钎焊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的状态。另外,磁检测部件11收容于贯通孔4H中的一个即第一贯通孔4H1(参照图9的(A)。)内,配置为与使平坦面8A从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参照图3的(B)。)露出的检测用磁铁8对置。电容器14收容于贯通孔4H中的另一个即第二贯通孔4H2(参照图9的(A)。)内。另外,布线基板10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间隙如图13的(A)所示那样通过底部填充剂UF而密封。在图13的(A)中,为了清楚起见,对底部填充剂UF标注了点影线。图13的(B)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的图示。另外,在图13的(B)中,“VSS”表示接地电压,“VDD”表示电源电压,“SDA”表示数据信号,“SCL”表示时钟信号,“OUT1”表示第一电流输出,“OUT2”表示第二电流输出。
图14是表示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个图案层的图。具体而言,图14的(A)可视地示出了在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配置的实际上不可视的内侧图案层10L1,图14的(B)可视地示出了在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X1侧的面)配置的实际上不可视的外侧图案层10L2。另外,图14的(A)以及图14的(B)以虚线所包围的范围P11表示磁检测部件11的设置面积的大小,以虚线所包围的范围P14表示电容器14的设置面积的大小。
布线基板10是在两面形成有作为导电图案的导电性的布线图案的两面印刷基板,具有:内侧图案层10L1,配置于由具有耐热性的聚酰亚胺膜形成的基部的内表面;以及配置于基部的外表面的外侧图案层10L2。内侧图案层10L1的一部分被绝缘性的内侧抗蚀剂层10R1(参照图13的(B)。)覆盖,外侧图案层10L2的一部分被绝缘性的外侧抗蚀剂层10R2(参照图13的(C)。)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构成为柔性布线基板,但也可以是刚性布线基板,也可以是刚挠性布线基板。
内侧图案层10L1以及外侧图案层10L2各自中的布线图案例如由铜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图案层10L1以及外侧图案层10L2分别由铜箔层和覆盖铜箔层的镀铜层构成。
布线基板10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以便主基板中的布线图案与磁检测部件11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基板10中的布线图案与主基板中的布线图案通过作为接合件的焊锡而接合。但是,布线基板10中的布线图案与主基板中的布线图案也可以通过作为接合件的导电性粘合剂而接合。
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如图13的(A)所示,在通过钎焊被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X2侧的面)之后,与布线基板10一同、即以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状态被安装于外壳4。具体而言,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如图9的(A)以及图9的(B)所示那样收容于贯通孔4H内。
内侧图案层10L1如图14的(A)所示,具有凸台部。凸台部包括第一凸台部LD1~第八凸台部LD8。具体而言,内侧图案层10L1具有:与磁检测部件11中的六个连接部(未图示)连接的第一凸台部LD1~第六凸台部LD6、和与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未图示)连接的第七凸台部LD7以及第八凸台部LD8。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检测部件11中的六个连接部(端子)与第一凸台部LD1~第六凸台部LD6通过钎焊而接合。同样地,电容器14中的两个电极与第七凸台部LD7以及第八凸台部LD8通过钎焊而接合。电容器14是连接于电源电压与接地电压之间的旁路电容器。
第一凸台部LD1是与接地电压用的端子连接的凸台部。第二凸台部LD2是与电源电压用的端子连接的凸台部。第三凸台部LD3是与数据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凸台部。第四凸台部LD4是连接于与时钟信号用的端子连接的凸台部。第五凸台部LD5以及第六凸台部LD6是流经线圈3的电流的输出所利用的凸台部。流经线圈3的电流的输出由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电流控制电路)来控制。
外侧图案层10L2如图2的(B)所示,构成为在组装了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使第一端子部TM1~第六端子部TM6露出。
第一端子部TM1是第一电流输出用的端子。具体而言,第一端子部TM1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而与第一连接部10C1相连。另外,第一端子部TM1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1、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一连接部10C1以及第五凸台部LD5相连。
第二端子部TM2是连接于接地电压的端子。具体而言,第二端子部TM2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2、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一凸台部LD1以及第七凸台部LD7相连。
第三端子部TM3是连接于电源电压的端子。具体而言,第三端子部TM3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3、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二凸台部LD2以及第八凸台部LD8相连。
第四端子部TM4是数据信号用的端子。具体而言,第四端子部TM4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4、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三凸台部LD3相连。
第五端子部TM5是时钟信号用的端子。具体而言,第五端子部TM5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5、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四凸台部LD4相连。
第六端子部TM6是第二电流输出用的端子。具体而言,第六端子部TM6如图14的(B)所示,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而与第二连接部10C2相连。另外,第六端子部TM6经由外侧图案层10L2的布线图案、通孔V6、以及内侧图案层10L1的布线图案(参照图14的(A)。)而与第二连接部10C2以及第六凸台部LD6相连。
如图13的(A)所示,在布线基板10的上端部10U(参照图16。)形成有第一凹状部10U1以及第二凹状部10U2。第一连接部10C1与第一凹状部10U1邻接地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面,第二连接部10C2与第二凹状部10U2邻接地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两面。
另外,内侧图案层10L1的第一连接部10C1与外侧图案层10L2的第一连接部10C1相互导通。对于第二连接部10C2也是同样的。连接部10C(第一连接部10C1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是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
通过该构成,磁检测部件11中的驱动器IC例如能够通过第四端子部TM4从外部的控制装置等接受与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目标位置有关的指令。而且,驱动器IC能够基于霍尔元件检测的磁场的大小,确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以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之差成为零的方式控制流经线圈3的电流的朝向以及大小。即,驱动器IC能够实现光轴方向上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位置的反馈控制。
在将布线基板10安装于外壳4的第三侧壁部4A3之后,如图9的(C)所示,在第三侧壁部4A3,在布线基板10的外侧安装金属板MP。具体而言,金属板MP通过涂覆于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的粘合剂(未图示)被粘合固定于布线基板10,并且通过涂覆于在第三侧壁部4A3形成的凹部RS3以及凹部RS4(参照图9的(B)。)内的粘合剂(未图示)被粘合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
另外,如图9的(C)所示,在金属板MP形成有缺口CT。缺口CT包括第一缺口CT1~第四缺口CT4。第一缺口CT1形成为与鼓起部PR1(参照图9的(B)。)嵌合。第二缺口CT2形成为与鼓起部PR2(参照图9的(B)。)嵌合。第三缺口CT3以使第一连接部10C1在外部露出的方式形成于与第一连接部10C1对应的位置。第四缺口CT4以使第二连接部10C2在外部露出的方式形成于与第二连接部10C2对应的位置。
在金属板MP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之后,如图10的(A)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0C1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分别涂覆导电性粘合剂AD4。具体而言,导电性粘合剂AD4被涂覆于在布线基板10的第二凹状部10U2内配置的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连接端子部PT1(参照图6的(A)以及图8的(B)。)及布线基板10的第二连接部10C2,而使连接端子部PT1与第二连接部10C2导通。同样地,导电性粘合剂AD4被涂覆于在布线基板10的第一凹状部10U1内配置的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连接端子部PT2(参照图6的(A)以及图8的(B)。)及布线基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C1而使连接端子部PT2与第一连接部10C1导通。另外,连接端子部PT1如图6的(A)所示,是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构成为从角部分16b延伸并与第二连接部10C2对置。同样,连接端子部PT2是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外侧部分16e的一部分,构成为从角部分16b延伸并与第一连接部10C1对置。
在布线基板10与上侧板簧16通过导电性粘合剂AD4而连接之后,如图10的(B)所示,在盖部件1的外周与外壳4的外周壁部4A之间涂覆密封材料EC。在图10的(B)所示的例子中,密封材料EC以将在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与外壳4的外周壁部4A之间形成的间隙填埋的方式配置于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的整周。另外,密封材料EC以将在盖部件1的贯通孔1T与突起4P之间形成的间隙填埋的方式配置于盖部件1的上侧凹部1R中的突起4P的周围。另外,密封材料EC以将金属板MP的缺口CT(参照图9的(C)。)与壳体HS(盖部件1以及外壳4)之间的间隙填埋的方式配置于金属板MP与壳体HS之间。另外,密封材料EC也可以是与为了将金属板MP固定于外壳4的第三侧壁部4A3而使用的粘合剂相同的粘合剂。
接下来,参照图15,对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各自的磁极配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5是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内的线圈3、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的上方立体图。图15为了清楚起见,省略了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构成要素中的线圈3、驱动用磁铁5A、检测用磁铁8、以及平衡用磁铁9以外的构成要素的图示。另外,在图15中,用斜线阴影线表示磁铁的N极,用交叉阴影线表示磁铁的S极。
在图15的例子中,第一驱动用磁铁5A1的第一上侧磁铁5A1U以及第一下侧磁铁5A1L、第二驱动用磁铁5A2的第二上侧磁铁5A2U以及第二下侧磁铁5A2L、检测用磁铁8、和平衡用磁铁9都由二极磁铁构成。
具体而言,第一上侧磁铁5A1U的内侧(Y2侧)被磁化为N极,外侧(Y1侧)被磁化为S极。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内侧(Y2侧)被磁化为S极,外侧(Y1侧)被磁化为N极。第二上侧磁铁5A2U的内侧(Y1侧)被磁化为N极,外侧(Y2侧)被磁化为S极。而且,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内侧(Y1侧)被磁化为S极,外侧(Y2侧)被磁化为N极。
检测用磁铁8的上侧(Z1侧)被磁化为S极,下侧(Z2侧)被磁化为N极。同样,平衡用磁铁9的上侧(Z1侧)被磁化为S极,下侧(Z2侧)被磁化为N极。
在该构成中,在从布线基板10的第一连接部10C1朝向第二连接部10C2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电流如箭头AR1~AR5所示那样流动。具体而言,电流从第二延伸部33A2经由第二卷绕部13A2、连结部3C以及第一卷绕部13A1流到第一延伸部33A1。另外,第一延伸部33A1经由第一上侧板簧16A1电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0C2,第二延伸部33A2经由第二上侧板簧16A2电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0C1。
因此,在与第一上侧磁铁5A1U的内表面对置的第一卷绕部13A1的上侧部分,电流从X1侧向X2侧流动,相反,在与第一下侧磁铁5A1L的内表面对置的第一卷绕部13A1的下侧部分,电流从X2侧向X1侧流动。另外,在与第二上侧磁铁5A2U的内表面对置的第二卷绕部13A2的上侧部分,电流从X2侧向X1侧流动,相反,在与第二下侧磁铁5A2L的内表面对置的第二卷绕部13A2的下侧部分,电流从X1侧向X2侧流动。
因而,第一卷绕部13A1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和第二卷绕部13A2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都受到朝上的洛伦兹力。其结果,安装有第一卷绕部13A1以及第二卷绕部13A2的透镜保持部件2向上方移动。
在从布线基板10的第二连接部10C2朝向第一连接部10C1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电流从第一延伸部33A1经由第一卷绕部13A1、连结部3C以及第二卷绕部13A2流到第二延伸部33A2。
因而,第一卷绕部13A1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和第二卷绕部13A2的上侧部分以及下侧部分都受到朝下的洛伦兹力。其结果,安装有第一卷绕部13A1以及第二卷绕部13A2的透镜保持部件2向下方移动。
通过该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适当地控制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的移动。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如图1所示,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的壳体HS、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下侧板簧26、以及配置于比下侧板簧26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Z1侧)的上侧板簧16、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壳体HS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外壳4,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与外周壁部4A,且被拍摄体侧即上侧开放;以及盖部件1,具有开口1K,并且经由收容空间4S而与底壁部4B对置。上侧板簧16被设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部与外壳4相连,下侧板簧26被设为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与外壳4相连。而且,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外壳4。
该构成与驱动用磁铁5A被固定于外壳4以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产品间的、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这是因为对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带来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得到抑制。
另外,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优选的是,上侧板簧16与下侧板簧26都固定于外壳4。在该情况下,与与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的某一方固定于外壳4以外的部件的情况相比,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这是因为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带来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得到抑制的。其结果,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能够抑制由上侧板簧16与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相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中心轴倾斜。
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与外壳4由金属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由接近配置的通信装置对通信带来的影响。具体而言,即使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作为前置相机的透镜驱动装置而被搭载于智能手机等小型设备且透镜驱动装置101与通信装置接近配置的情况下,由于外壳4由合成树脂形成,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1也能够抑制由通信装置对通信带来的影响。其结果,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提高搭载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设备的壳体内的布局的自由度,进而能够促进小型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为了加强等而将金属埋设于盖部件1。对于外壳4也是同样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嵌入成形等将加强用或者作为端子的金属埋设于合成树脂制的外壳4。另外,透镜驱动装置101在将构成壳体HS的盖部件1与外壳4一起用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搭载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设备的壳体内的布局的自由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外周壁部4A例如也可以如图1所示,具有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以及第二侧壁部4A2、和在与光轴方向正交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以及第四侧壁部4A4。在该情况下,驱动用磁铁5A也可以具有配置于第一侧壁部4A1的内侧(Y2侧)的第一驱动用磁铁5A1和配置于第二侧壁部4A2的内侧(Y1侧)的第二驱动用磁铁5A2。而且,也可以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一驱动用磁铁5A1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二驱动用磁铁5A2之间设有粘合剂。
该构成能够提高驱动用磁铁5A与外壳4之间的粘合强度。这是因为,能够遍及与外周壁部4A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的外表面中的较大范围地涂覆粘合剂。
另外,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以及第四侧面2A4中分别存在线圈3的卷绕部的情况下,驱动用磁铁5A也可以包括配置于第三侧壁部4A3的内侧(X2侧)的驱动用磁铁、和配置于第四侧壁部4A4的内侧(X1侧)的驱动用磁铁。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驱动用磁铁5A典型来说沿与光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驱动用磁铁5A例如如图1所示,沿与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驱动用磁铁5A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内表面例如也可以如图11的(B)所示,构成为与形成于外壳4的定位面PS抵接。而且,驱动用磁铁5A的外表面例如也可以如图11的(B)所示,构成为与形成于外周壁部4A的内表面的挤压肋CR抵接。
该构成能够进一步减少线圈3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这是因为驱动用磁铁5A的定位精度由于定位面PS而提高。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下侧板簧26例如也可以如图6的(B)所示,具有固定于外壳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2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26i、以及设于外侧部分26e与内侧部分26i之间的弹性臂部26g。在该情况下,底壁部4B例如也可以如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具有在光轴方向上与弹性臂部26g对置的基部4B2、和比基部4B2高的作为载置部的台部4B1。而且,外侧部分26e例如也可以如图11的(C)所示那样被夹持在台部4B1与驱动用磁铁5A(第二下侧磁铁5A2L)之间。
即使隔件等其他部件未配置于下侧板簧26与底壁部4B之间,该构成也能够确保下侧板簧26的弹性臂部26g弹性变形所用的空间。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上侧板簧16例如也可以如图6的(A)所示,具有固定于外壳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以及设于外侧部分1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的弹性臂部16g。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外壳4在俯视时具有矩形状,在外周壁部4A的四角,例如如图8的(A)所示,设有从底壁部4B向光轴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C。而且,例如如图8的(B)所示,也可以在突出部4C的端面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
该构成能够进行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外侧部分16e相对于底壁部4B的高度)的准确定位。而且,在该构成中,可实现不仅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连下侧板簧26的外侧部分26e也利用同一个部件即外壳4来定位这一优选的构成。该优选的构成能够提高由上侧板簧16与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这是因为,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定位精度带来影响的部件的数量减少。即,是因为各部件的尺寸公差的累积得到抑制。其结果,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能够抑制由上侧板簧16与下侧板簧26支承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相对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中心轴倾斜。
也可以在突出部4C的端面形成有沿光轴方向向上方突出的突起4P。在该情况下,突起4P在插通于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的贯通部16T(例如参照图6的(A)。)盖和部件1的贯通孔1T(例如参照图12的(A)。)的状态下,前端部变形。例如突起4P由于热铆接或者冷铆接而前端部变形。该构成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有关的生产性能。
盖部件1的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1T例如也可以如图12的(A)所示,分别设于沿光轴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的盖部件1的四个角部。而且,在盖部件1的上表面,例如如图12的(A)所示,也可以在光轴方向上与突起4P的前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第一凹部的上侧凹部1R。另外,在盖部件1的下表面,例如如图12的(B)所示,也可以在光轴方向上至少与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作为第二凹部的下侧凹部1S。而且,在形成有上侧凹部1R以及下侧凹部1S这两方的情况下,盖部件1的贯通孔1T期望的是配置于下侧凹部1S的外侧。即,贯通孔1T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径向上配置于比下侧凹部1S远离光轴JD的位置。
上侧凹部1R能够抑制突起4P相对于盖部件1的上表面的突出。或者,上侧凹部1R能够防止突起4P的前端超过盖部件1的上表面而突出。即使隔件等其他部件未配置于上侧板簧16与盖部件1之间,下侧凹部1S也能够提供上侧板簧16的弹性臂部16g弹性变形所用的空间。
而且,贯通孔1T配置于下侧凹部1S的外侧的构成中,在光轴方向上下侧凹部1S与上侧凹部1R重叠的部分变少,或者消除重叠的部分,带来能够抑制伴随着在上下两面上形成凹部的盖部件1的厚度(强度)降低的效果。
另外,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被设为在光轴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变少或者不重叠的构成,在能够实现上侧凹部1R以及下侧凹部1S的各自带来的上述效果的同时,能够防止盖部件1的厚度尺寸过度地变大。即,该构成能够减小盖部件1的厚度尺寸。另外,该构成中上侧凹部1R与下侧凹部1S在光轴方向上几乎或者完全不重叠,由此能够确保盖部件1的强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例如也可以如图1所示,在第三侧壁部4A3形成有作为开口的贯通孔4H,并且固定有安装有部件的基板即布线基板10。在图1的例子中,在布线基板10上作为部件而安装有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在该情况下,部件以布线基板10被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时位于贯通孔4H内的方式安装于布线基板10。另外,也可以使固定于外壳4的金属板MP位于布线基板10的外侧(X1侧)。另外,贯通孔4H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而并非第三侧壁部4A3。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也可以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而并非第三侧壁部4A3。该构成能够提高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设计自由度。
在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也可以在外周壁部4A的四角形成有与盖部件1的角部处的外周端面邻接的作为第二壁部的上侧壁部4W。
该构成带来易于向外壳4安装盖部件1的效果。另外,该构成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下落等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盖部件1脱离外壳4。这是因为,受到冲击时的盖部件1的移动被上侧壁部4W抑制。
在盖部件1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0的(B)所示,也可以在盖部件1的外周与外周壁部4A之间配置有密封材料EC。该构成在透镜驱动装置101受到下落等的冲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盖部件1脱离外壳4。另外,该构成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侵入壳体HS内。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例如如图1所示,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的壳体HS、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的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3、与线圈3对置的驱动用磁铁5A、以及形成有导电图案(布线图案)的作为基板的布线基板10。形成于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经由上侧板簧16而与线圈3导通。壳体HS具有形成有开口4K的底壁部4B、外周壁部4A、以及作为顶棚壁部的盖部件1,该盖部件1配置于比底壁部4B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隔着收容空间4S而与底壁部4B对置,并形成有开口1K。而且,布线基板10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
该构成带来通过壳体HS高精度地支承布线基板10的效果。这是因为,构成壳体HS的外周壁部4A呈矩形筒状,因此难以产生翘曲以及变形。其结果,该构成能够抑制布线基板10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的距离的偏差,进而能够抑制安装于布线基板10的磁检测部件11与安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之间的距离的偏差。
例如如图13的(A)所示,也可以在布线基板10的内表面安装有用于检测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检测用磁铁8的磁场的磁检测部件11,例如如图9的(C)所示,也可以在布线基板10的外表面配置有作为板状部件的金属板MP。通过该构成,金属板MP能够加强作为柔性印刷基板的布线基板10。另外,金属板MP能够保护布线基板10。
壳体HS也可以由外壳4与盖部件1构成。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安装于具备底壁部4B的外壳4的上表面(Z1侧的面),但也可以安装于取代底壁部4B而一体地具备顶棚壁部的外壳4的下表面(Z2侧的面)。在该情况下,上侧板簧16的功能与下侧板簧26的功能也可以置换。即,下侧板簧26也可以是,构成为在分割为二的基础上作为用于使电流流经线圈3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并且构成为夹持在外壳4与盖部件1之间,并且构成为与布线基板10电连接。另外,外周壁部也可以不仅形成于外壳4,而且也形成于盖部件1。
外壳4也可以是,具有底壁部4B以及外周壁部4A,并且被拍摄体侧即上侧开放,盖部件1构成经由收容空间4S而与底壁部4B对置的顶棚壁部。在该情况下,作为支承部件的板簧6例如也可以如图1所示,具有上侧板簧16与下侧板簧26。而且,上侧板簧16例如也可以如图8的(B)以及图10的(A)所示,经由连接端子部PT1、PT2连接于在布线基板10形成的导电图案。
在该构成中,由于上侧板簧16连接于导电图案,因此即使在壳体HS具备使上侧开放的外壳4与盖部件1的情况下,也能够不成为复杂的布线路径地使布线基板10的导电图案与线圈3导通。
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如图13的(A)所示,在布线基板10的上端部10U形成凹状部(第一凹状部10U1以及第二凹状部10U2),在布线基板10的表面上的与凹状部相邻的位置设有导电性的连接部(第一连接部10C1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凹状部10U1内配置第二上侧板簧16A2的连接端子部PT2(参照图8的(B)。),在第二凹状部10U2内配置第一上侧板簧16A1的连接端子部PT1(参照图8的(B)。)。而且,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如图10的(A)所示,通过作为接合件的导电性粘合剂AD4而连接。对于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也是同样的。
该构成与使连接端子部通过形成于布线基板的(并非缺口)孔的以往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有关的生产性能。这是因为能够提高在利用连接部形成的凹状的空间内即凹状部内定位连接端子部时的布线基板10的处理相关的自由度。例如是因为,作业者能够一边使布线基板10沿第三侧壁部4A3的外表面(X1侧的面)移动,一边在第一凹状部10U1内定位连接端子部PT2,并且在第二凹状部10U2内定位连接端子部PT1。
另外,该构成能够在盖部件1安装于外壳4之后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另外,该构成能够在刚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之后、进行另一工序之前,在它们的连接部分涂覆密封材料EC。因此,该构成相比于在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组装工序中的相对较早的阶段进行第一连接部10C1与连接端子部PT2的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部10C2与连接端子部PT1的连接的情况,能够使作业性提高,并且能够抑制产品损耗的增加。这是因为能够防止连接端子部尽早地连接于连接部所导致的作业性恶化。另外,是因为能够防止连接部分在之后的组装工序中损伤。
外周壁部4A例如如图1所示,也可以具有在与光轴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一侧壁部4A1以及第二侧壁部4A2、在与光轴方向垂直且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对置的第三侧壁部4A3以及第四侧壁部4A4。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三侧壁部4A3形成作为开口的贯通孔4H,并且固定有作为安装有配置于贯通孔4H内的部件的基板的布线基板10。在图1的例子中,部件是磁检测部件11以及电容器14。另外,贯通孔4H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在该情况下,布线基板10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
如图9的(A)所示,也可以在固定有布线基板10的第三侧壁部4A3形成有供用于将布线基板10与第三侧壁部4A3粘合固定的粘合剂收容的凹部RS2。另外,在布线基板10固定于第四侧壁部4A4的情况下,供粘合剂收容的凹部RS2也可以形成于第四侧壁部4A4。该构成能够提高布线基板10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粘合强度。
布线基板10也可以以其一部分也位于作为顶棚壁部的盖部件1的外侧的方式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具体而言,布线基板10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固定于第三侧壁部4A3。图16是从X1侧观察图9的(B)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在图16中,为了清楚起见,对盖部件1标注了点影线。
图16示出了金属板MP安装于第三侧壁部4A3之前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状态。因此,图16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未涂覆导电性粘合剂AD4(参照图10的(A)。),也未涂覆密封材料EC(参照图10的(B)。)。在图16中用交叉阴影线表示的作为布线基板10的一部分的上端部10U配置为与盖部件1的外周端面对置。
该构成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通过盖部件1与外壳4的第三侧壁部4A3之间的间隙而侵入壳体HS内。
也可以如图14的(B)所示,在布线基板10的下部设有经由第一连接部10C1而与第二上侧板簧16A2导通的第一端子部TM1,并且设有经由第二连接部10C2而与第一上侧板簧16A1导通的第六端子部TM6。在该情况下,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六端子部TM6也可以被用作电检查用的端子部。例如第一端子部TM1以及第六端子部TM6也可以为了进行线圈3的导通检查而在不经由磁检测部件11地向线圈3流过电流时被利用。
检测用磁铁8例如也可以如图3所示那样构成为,具有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第三侧面2A3上露出的平坦面8A,并且具有比平坦面8A的宽度W1大的宽度W2。
该构成带来能够在防止检测用磁铁8从透镜保持部件2脱落的同时使平坦面8A直接地与磁检测部件11对置这一效果。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直接地对置的状态指的是在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不存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等其他部件的状态。另外,该构成带来能够减小平坦面8A与磁检测部件11之间的距离的效果。但是,检测用磁铁8与磁检测部件11也可以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部分等非磁性部件而对置。
上侧板簧16期望的是如图6的(A)所示那样、具有固定于外壳4的作为第一固定部的外侧部分16e、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第二固定部的内侧部分16i、以及设于外侧部分16e与内侧部分16i之间的弹性臂部16g。而且,如图8的(A)所示,也可以在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16e与驱动用磁铁5A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绝缘性的粘合剂AD3。
该构成带来能够防止上侧板簧16与驱动用磁铁5A直接接触的效果。即,带来能够防止作为用于使电流流过线圈3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的上侧板簧16与驱动用磁铁5A接触并使电流流向驱动用磁铁5A的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具有将外壳4与盖部件1组合的工序、以及在组合有盖部件1的外壳4的外周壁部4A的外表面固定布线基板10的工序。即,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外壳4内收容透镜保持部件2等且在外壳4安装盖部件1之后,向外壳4安装布线基板10。
该顺序带来能够提高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制造有关的生产性能的效果。这是因为,能够排除在布线基板10与上侧板簧16以相互垂直的状态接合之后组装部件其他的工序。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应用各种变形以及置换等。另外,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各个特征只要技术上不矛盾,则也可以适当地组合。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壳4的外周壁部4A构成为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连续、即用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无间隙地包围收容空间4S的周围,但也可以构成为两个侧壁部连续。例如也可以通过第一侧壁部4A1与第三侧壁部4A3构成俯视时L字状的壁部,并且通过第二侧壁部4A2与第四侧壁部4A4构成俯视时L字状的壁部。即,也可以在第一侧壁部4A1与第四侧壁部4A4之间以及第二侧壁部4A2与第三侧壁部4A3之间形成有间隙。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壳4的外周壁部4A构成为第一侧壁部4A1~第四侧壁部4A4各自的高度相同,但也可以构成为高度不同。另外,第一侧壁部4A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中央部的高度高,两端部的高度变低。对于第二侧壁部4A2~第四侧壁部4A4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用磁铁5A固定于外周壁部4A的侧壁部,但也可以配置于外周壁部4A的四角等角部。另外,线圈3也可以以包围光轴JD的方式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
附图标记说明
1···盖部件 1K···开口 1R···上侧凹部 1R1···第一上侧凹部1R2···第二上侧凹部 1R3···第三上侧凹部 1R4···第四上侧凹部 1S···下侧凹部 1T···贯通孔 1T1···第一贯通孔 1T2···第二贯通孔 1T3···第三贯通孔 1T4···第四贯通孔 2···透镜保持部件 2A···侧面 2A1···第一侧面2A2···第二侧面 2A3···第三侧面 2A4···第四侧面 2T···突出设置部3···线圈 3C···连结部 4···外壳 4A···外周壁部 4A1···第一侧壁部4A2···第二侧壁部 4A3···第三侧壁部 4A4···第四侧壁部 4B···底壁部4B1···台部 4B2···基部 4C···突出部 4C1···第一突出部 4C2···第二突出部 4C3···第三突出部 4C4···第四突出部 4H···贯通孔 4H1···第一贯通孔 4H2···第二贯通孔 4K···开口 4P···突起 4P1···第一突起4P2···第二突起 4P3···第三突起 4P4···第四突起 4S···收容空间4S1···第一收容空间 4S2···第二收容空间 4W···上侧壁部 4W1···第一上侧壁部 4W2···第二上侧壁部 4W3···第三上侧壁部 4W4···第四上侧壁部5A···驱动用磁铁 5A1···第一驱动用磁铁 5A1U···第一上侧磁铁 5A1L···第一下侧磁铁 5A2···第二驱动用磁铁 5A2U···第二上侧磁铁 5A2L···第二下侧磁铁 6···板簧 8···检测用磁铁 8A···平坦面 8K···开口 8R···凹部9···平衡用磁铁 9R···凹部 10···布线基板 10C···连接部 10C1···第一连接部 10C2···第二连接部 10L1···内侧图案层 10L2···外侧图案层10R1···内侧抗蚀剂层 10R2···外侧抗蚀剂层 10U···上端部 10U1···第一凹状部 10U2···第二凹状部 11···磁检测部件 12···筒状部 12d···下侧台座部 12dh···凹陷 12p···卷绕突起 12p1···第一卷绕突起 12p2···第二卷绕突起 12u···上侧台座部 12u1···第一台座部 12u2···第二台座部12u3···第三台座部 13A···卷绕部 13A1···第一卷绕部 13A2···第二卷绕部 14···电容器 16···上侧板簧 16A1···第一上侧板簧 16A2···第二上侧板簧 16b···角部分 16c1···第一接合部 16c2···第二接合部 16c3···第三接合部 16e···外侧部分 16g···弹性臂部 16h···连接板部 16i···内侧部分 16p1···第一连结部 16p2···第二连结部 16R···贯通孔 16s···梁部16T···贯通部 16T1···贯通孔 16T2···缺口 26···下侧板簧 26e···外侧部分 26e1···第一外侧部分 26e2···第二外侧部分 26g···弹性臂部26i···内侧部分 33A1···第一延伸部 33A2···第二延伸部 33c···对置部33m···卷绕部 72···保持部 72A1···第一保持部 72A2···第二保持部101···透镜驱动装置 AD1···粘合剂 AD2···导电性粘合剂 AD3···粘合剂AD4···导电性粘合剂 CR···挤压肋 CR1···锥部 CR2···平行部 CS1~CS4···承受面 CT···缺口 CT1···第一缺口 CT2···第二缺口 CT3···第三缺口 CT4···第四缺口 DM···减振件 DM1···第一减振件 DM2···第二减振件 DM3···第三减振件 DM4···第四减振件 EC···密封材料 HS···壳体JD···光轴 LD1···第一凸台部 LD2···第二凸台部 LD3···第三凸台部LD4···第四凸台部 LD5···第五凸台部 LD6···第六凸台部 LD7···第七凸台部 LD8···第八凸台部 MK···驱动机构 MP···金属板 PR1、PR2···鼓起部PS···定位面 PT1、PT2···连接端子部 RS1···粘合剂堆积部 RS2~RS4···凹部 TM1···第一端子部 TM2···第二端子部 TM3···第三端子部 TM4···第四端子部 TM5···第五端子部 TM6···第六端子部 UA···上侧组装体 UF···底部填充剂 V1~V6···通孔。

Claims (13)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壳体,收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驱动用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
基板,形成有导电图案,
所述导电图案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而与所述线圈导通,
在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底壁部,形成有开口;外周壁部;以及顶棚壁部,配置于比所述底壁部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隔着收容空间而与所述底壁部对置,并形成有开口,
所述基板固定于所述外周壁部的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内表面安装有磁检测部件,该磁检测部件用于检测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检测用磁铁的磁场,在所述基板的外表面配置有板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外壳与盖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所述底壁部以及所述外周壁部,并且被拍摄体侧即上侧开放,
所述盖部件具有所述顶棚壁部,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上侧板簧与下侧板簧,
所述上侧板簧连接于所述导电图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上端部形成有凹状部,在与所述凹状部相邻的位置设有连接部,
在所述凹状部内配置有所述上侧板簧的连接端子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连接端子部利用接合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壁部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第一侧壁部以及第二侧壁部、和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件对置的第三侧壁部以及第四侧壁部,
在所述第三侧壁部以及所述第四侧壁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开口,并且固定有安装了部件的所述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侧壁部以及所述第四侧壁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供用于固定所述基板的粘合剂收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的一部分也位于所述顶棚壁部的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的下部设有与所述上侧板簧导通的端子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用磁铁具有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侧面露出的平坦面,并且具有比所述平坦面的宽度大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板簧具有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间的弹性臂部,
在所述上侧板簧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驱动用磁铁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绝缘性的粘合剂。
12.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所述透镜体;以及
拍摄元件,与所述透镜体对置。
13.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壳体,收容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支承部件,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线圈,保持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
驱动用磁铁,与所述线圈对置;以及
基板,形成有经由所述支承部件而与所述线圈导通的导电图案,
所述壳体具有:底壁部,形成有开口;外周壁部;以及顶棚壁部,配置于比所述底壁部靠被拍摄体侧即上侧,隔着收容空间而与所述底壁部对置,并形成有开口,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将构成所述壳体的外壳与盖部件组合;以及
在组合有所述盖部件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外周壁部的外表面固定所述基板。
CN202011482705.3A 2019-12-17 2020-12-16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0757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7617 2019-12-17
JP2019227617A JP7393196B2 (ja) 2019-12-17 2019-12-17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75778A true CN113075778A (zh) 2021-07-06

Family

ID=76431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82705.3A Pending CN113075778A (zh) 2019-12-17 2020-12-16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93196B2 (zh)
CN (1) CN11307577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6634B (zh) * 2021-08-11 2023-08-04 余姚舜宇智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20992A (ja) * 2014-07-15 2016-02-04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537213A (zh) * 2014-08-06 2017-03-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95781B2 (en) 2014-03-05 2019-05-21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JP6882675B2 (ja) 2017-06-19 2021-06-02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20992A (ja) * 2014-07-15 2016-02-04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6537213A (zh) * 2014-08-06 2017-03-22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架驱动装置以及搭载有摄像机的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93196B2 (ja) 2023-12-06
JP2021096366A (ja)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75254B2 (en)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OIS) unit of a camera module
CN109683427B (zh) 光学驱动机构
CN11071627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1319612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2255862B (zh) 相机模组
CN218350598U (zh) 光学系统
CN112513733A (zh) 光学单元
US20220120999A1 (en) Lens drive device
CN114554071A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3075778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455406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WO2021125114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571260B1 (ko) 렌즈 구동 장치,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101930042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744175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5453672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6736469A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相机模块
CN114647128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5550522A (zh) 摄像模组及其电子设备
KR20180135826A (ko) 카메라 모듈
KR20180128875A (ko)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