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5706A - 胶带剂 - Google Patents

胶带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45706A
CN114845706A CN202080090444.2A CN202080090444A CN114845706A CN 114845706 A CN114845706 A CN 114845706A CN 202080090444 A CN202080090444 A CN 202080090444A CN 114845706 A CN114845706 A CN 114845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fatty acid
acid ester
adhesive layer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04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池玲雄奈
城户博隆
大迫哲平
金箱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chib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chib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5148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1131032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chib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chib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45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457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70Web, sheet or filament bases ; Films; Fibres of the matrix type containing dru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6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e.g. gums, starch, alginate, dextrin, hyaluronic acid, chitosan, inulin, agar or pect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70Web, sheet or filament bases ; Films; Fibres of the matrix type containing drug
    • A61K9/7023Transdermal patches and similar drug-containing composite devices, e.g. cataplasms
    • A61K9/703Transdermal patches and similar drug-containing composite devices, e.g. cataplasm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structure; Details concerning release liner or backing; Refillable patches; User-activated patches
    • A61K9/7038Transdermal patches of the drug-in-adhesive type, i.e. comprising drug in the skin-adhesive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22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15/28Polysaccharid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15/00Chemical aspects of, or use of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 A61L15/16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or phys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urine or blood, e.g. sanitary towels, tampons
    • A61L15/42Use of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A61L15/58Adhesi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mat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综合地解决以下各种问题的新型胶带剂:发生粘合剂的溢出或剥离时残留在皮肤上,在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产生粘合剂层所含的成分从支撑体表面渗出,粘贴前如果粘合剂层彼此附着则难以将其进行剥离而变得无法使用,或者粘贴时一旦从粘贴部位剥离则难以重新附着,粘贴时如果出汗则容易从皮肤剥离,剥离时伴有疼痛,使用时难以剥离内衬,为了实现活性成分持续地相对于皮肤的释放性(吸收性)而需要繁琐复杂的制造方法等。解决方案:一种胶带剂,其在粘合剂层中含有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其中,除去含有具有在核部含有活性成分、在壳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核壳结构的粒子的胶带剂)。

Description

胶带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含核壳结构的胶带剂,其中,1)即使在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也抑制粘合剂的渗出;2)提高粘贴前的粘合剂层彼此的剥离性和一旦剥离后的再粘合性;3)提高粘贴时出汗时的粘合性;4)抑制粘贴时的皮肤刺激和剥离时的疼痛;5)提高使用性,尤其内衬剥离力。
背景技术
贴剂分为胶带剂(非水类贴剂)和巴布剂(含水类贴剂)。其中,胶带剂通常厚度薄且对皮肤的附着性(粘合性)高,但存在粘合剂(膏体)溢出的问题、或者剥离时粘合剂残留在皮肤上的问题、以及在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构成粘合剂层的成分从支撑体表面渗出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以下各种问题:粘贴前如果粘合剂层彼此附着,则难以将其进行剥离而变得无法使用;或者粘贴时一旦剥离,则粘合力降低而难以重新附着于皮肤;粘贴时如果出汗则容易从皮肤剥离;剥离时伴有疼痛;使用时难以将剥离内衬从粘合剂层剥下等。
为了解决粘合剂(膏体)的溢出的发生、剥离时残留在皮肤上的问题,公开如下的方案:采用具备含有活性成分的核部和覆盖所述核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含有界面活性剂的壳部的核壳结构体,将其与苯乙烯类弹性体、增粘树脂、增塑剂、以及糊精脂肪酸酯、菊粉脂肪酸酯混配在粘合剂层(基剂层)中混配,从而实现抑制粘合剂的溢出、残留的方案(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这些现有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粘合剂的溢出、残留,但完全没有提及抑制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的从支撑体表面渗出的效果。
针对粘贴前如果粘合剂层彼此附着则难以剥离粘贴后的表面而变得无法使用、或者粘贴时一旦剥离则不会重新附着于皮肤的问题,提出如下方案:通过在粘合剂层中混配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限定32℃下的动态粘弹性测定得到的tanδ,从而抑制自粘力(指贴剂的粘合剂层彼此的粘合力、粘贴性等),使粘合剂层面彼此不易粘贴,实现重新附着性的提高(专利文献3等)。但是,在本方案中,由于使粘合剂层的粘合性降低,因此虽然粘合剂层间的附着性受到抑制,但存在对皮肤的粘合性也降低的问题。
另外,作为提高出汗时的粘合性的对策,提出如下方案:在粘合剂层中混配聚乙烯醇、纤维素(专利文献4),混配多糖类胶(专利文献5),混配丙烯酸类共聚物(专利文献6),混配水溶性高分子和多糖类(专利文献7),以及混配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聚乙二醇等聚氧亚烷基二醇(专利文献8)等。但是,在这些专利文献4~8的技术中存在混配物因出汗而溶出的问题,为了防止该问题,提出如下方案:在粘合剂层中混配交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结晶纤维素等吸水性填充剂(专利文献9),混配各种吸水性高分子(专利文献10)等。而且,还提出了如下方案: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等新型吸水性粘合剂(专利文献11)、丙烯酸类乳液粘合剂(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丙烯酸甲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共聚物)中混配水溶性高分子的技术等。但是,在这些方案中,存在吸汗能力不充分,或者重量因吸水而增加,导致从皮肤剥离的问题。
另外,为了改善粘贴时的刺激性和抑制剥离时的疼痛,提出如下方案:混配皮肤刺激缓解剂(甘油、克罗米通、尿囊素、苯海拉明等抗组胺剂、甘草次酸等消炎剂)(专利文献12),混配氢醌糖苷、泛醇、氨甲环酸和卵磷脂(专利文献13)、混配曲安缩松等类固醇剂(专利文献14)等。但是,在目前为止的方案中,刺激抑制不充分,或者仅限于抑制特定的药物的刺激的效果。
而且,作为使活性成分持续地释放(吸收)到皮肤的技术,已知层叠有支撑体、药物层(含活性成分)和控制层(含粘合剂)的贮液型胶带剂(专利文献15),但由于为多层结构,因此存在制造繁琐复杂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12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502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546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54-4468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昭63-64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平5-26764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昭60-123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9-309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10-45579号公报
专利文献10:国际公开第96/15776号
专利文献11:日本特许第3676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12-126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许第5021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许第5740300号公报
专利文献15:国际公开第2016/20872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目前为止没有综合地解决以下各种问题的方案:发生粘合剂的溢出或剥离时粘合剂残留在皮肤上,在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产生粘合剂层所含的成分从支撑体表面渗出,粘贴前如果粘合剂层彼此附着则难以将其进行剥离而变得无法使用,粘贴时一旦从粘贴部位剥离则难以重新附着,粘贴时如果出汗则容易从皮肤剥离,剥离时伴有疼痛,使用时难以剥离内衬,为了实现活性成分持续地相对于皮肤的释放性(吸收性)而需要繁琐复杂的制造方法等。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含核壳结构的、能够解决上述各种问题的新型胶带剂。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胶带剂的粘合剂层中混配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能够综合地解决上述各种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下述(1)的实施方式。
(1)一种胶带剂,其在粘合剂层中含有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其中,除去含有具有在核部含有活性成分、在壳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核壳结构的粒子的胶带剂)。
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以下的(2)至(11)的实施方式。
(2)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糊精脂肪酸酯为选自糊精肉豆蔻酸酯、糊精棕榈酸酯、糊精(棕榈酸/乙基己酸)酯和糊精(棕榈酸/己基癸酸)酯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
(3)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菊粉脂肪酸酯为硬脂酸菊粉。
(4)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作为所述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含有糊精棕榈酸酯,该胶带剂是药品用胶带剂。
(5)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粘合剂层还包含活性成分。
(6)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粘合剂层由活性成分、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溶剂、油分、粘合剂、其它的成分组成。在此,溶剂定义为使活性成分溶解的成分,油分定义为使活性成分和溶剂溶解或者分散,与它们一起通过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凝胶化的成分。
(7)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含有由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溶剂和油分组成的凝胶。
(8)在(7)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粘合剂层包含选自天然及合成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和水类乳液粘合剂中的至少一种的粘合剂。
(9)在(7)或(8)所述的胶带剂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剂的活性成分包含在所述凝胶中、与凝胶分开地包含在粘合剂层中、或者包含在该两者中。
(10)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胶带剂具备支撑体、设置在该支撑体上的粘合剂层和设置在所述粘合剂层之上的剥离内衬,所述支撑体由针织物或者纺织物构成。
(11)在(1)所述的胶带剂中,在所述粘合剂层中,相对于其总质量以0.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的量含有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12)在(5)所述的胶带剂中,所述活性成分为局部性的药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不包含在核部含有活性成分、在壳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核壳结构的胶带剂中能够实现以下的效果:能够抑制粘合剂溢出的发生或剥离时粘合剂残留在皮肤上,即使在使用织物等具有伸缩性和透气性的支撑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粘合剂层所含的成分的渗出。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这样一种胶带剂,即,即使在粘贴前的粘合剂层彼此附着的情况下也易于将其进行剥离,另一方面,一旦从皮肤剥离后再粘合性高,出汗时也不会使粘合性(附着性)降低,能够抑制粘贴时的皮肤刺激或剥离时的疼痛,易于将内衬从粘合剂层剥下等使用性也优异胶带剂。而且,能够提供这样一种胶带剂,即,在不经过复杂的制剂构成的情况下,使粘贴时来自粘合剂层的活性成分相对于皮肤的释放性(相对于皮肤的吸收性)提高和持续的胶带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不包含核壳结构的胶带剂,为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其特征在于,在粘合剂层中混配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
在本发明中,上述核壳结构是指具有在核部含有活性成分、在壳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核壳结构的粒子。
在本发明中,只要是不包含前述核壳结构的胶带剂,则不特别限定其它的结构/成分等,也不特别限定其制造方法和用途。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定于以下例示。
[胶带剂]
本发明的胶带剂可以是以下方式:具有支撑体和设置于该支撑体的一侧的面的粘合剂层,并且在该粘合剂层之上具有剥离内衬。
所述粘合剂层包含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作为必须成分,在优选方式中进一步包含活性成分、溶剂、油分和粘合剂。
另外,在一方式中,所述粘合剂层可以含有由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溶剂和油分组成的凝胶(油凝胶)。如后面所述,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通常能够用作有机溶剂的胶凝剂,通过该成分能够使溶剂和油分凝胶化。
另外,在所述粘合剂层含有活性成分的情况下,活性成分可以包含于所述凝胶中(内包于凝胶),也可以与凝胶分开地(不内包地)存在于粘合剂层中,也可以包含于凝胶中和(与凝胶分开地)粘合剂层中的两者。
此外,粘合剂层含有上述油凝胶的方式可以包括例如油凝胶与含有粘合剂的成分相容,所谓油凝胶本身构成粘合剂层的方式,以及含有粘合剂的成分与油凝胶发生相分离或接近相分离的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作为后者的相分离的方式(或者与其接近的方式)的一例,可列举出含粘合剂成分形成连续相,油凝胶形成不连续相或分散相的海岛结构或者乳液的方式,以及在前述方式中不连续相连结而成的相互连结结构的方式、含粘合剂成分与油凝胶层状重叠而成的层状结构的方式等,但不限定于这些。在粘合剂层含有活性成分的情况下,在油凝胶本身构成粘合剂层的方式的情况下,活性成分可以包含于粘合剂层中(即油凝胶中),另外,在含粘合剂成分与油凝胶相分离的方式(或者与其接近的方式)的情况下,活性成分可以包含于含粘合剂成分中、油凝胶中、或者其两者,即,例如可以包含于连续相、不连续相(分散相)、其两者。
<粘合剂层>
构成本发明的胶带剂的上述粘合剂层可以在支撑体的一侧的面的整个面上形成,另外,只要不影响本发明的效果,也可以在该一侧的面上局部地形成。在局部地形成粘合剂层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格子状、网状、粒状、蔓藤花纹等任意的形态。通过像这样局部地形成粘合剂层,能够进一步提高胶带剂的透气性、透湿性等,还能够调节(减轻)从皮肤剥离时的刺激。
本发明的胶带剂的粘合剂层必须包含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由包含活性成分、溶剂、油分、粘合剂、其它成分的方式组成。以下,详细说明组成胶带剂的各成分。
〈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
上述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是由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乙基己酸或者棕榈酸和己基癸酸与糊精或菊粉(糖)酯键合而成的化合物。这些通常作为有机溶剂的胶凝剂用于化妆品、准药品和药品。另外,作为市售品,可作为Rheopearl KL2、Rheopearl TL2、Rheopearl MKL2、Rheopearl TT2、Rheopearl WX、Rheopearl ISL2、Rheopearl ISK2(以上,千叶制粉(株))、糊精棕榈酸酯(日光化学(株))获得。
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的混配量没有特别限制,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可以为0.1质量%以上,还例如可以为0.1质量%~30质量%。此外,在并用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的情况下,上述混配量可以为它们的总量的量。
〈活性成分(药物)〉
在上述粘合剂层中,根据需要可以混配活性成分(药物)。
作为上述活性成分(药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全身性的药物,可列举出皮质类固醇类、癌性疼痛的镇痛剂止痒剂、收敛剂、催眠镇静剂、抗高血压剂、尿疾病治疗剂(过度活动膀胱、尿失禁等)、抗前列腺肥大剂、抗生素、全身麻醉剂、抗菌剂、抗真菌剂、维生素剂、冠脉扩张剂、抗组胺剂、止咳剂、抗抑郁剂、脑循环改善剂、止吐剂、抗肿瘤剂、酶剂、生物体医药等。另外,作为局部性的药物,例如可列举出镇痛消炎剂、消炎药、血液循环改善剂、盐酸四环素等牙科用抗生素、氯化十六烷基吡啶鎓等杀菌消毒剂、盐酸氯己定等预防感染治疗剂、二甲基异丙基甘菊环、水杨酸甲酯等消炎剂等。
在混配上述活性成分(药物)的情况下,根据活性成分的种类或使用方式,其混配量是任意的,但可以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为0.001质量%~50质量%。
〈溶剂〉
作为可以在上述粘合剂层中混配的溶剂,可列举出: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类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等极性溶剂、乳酸、油酸、异硬脂酸等有机酸、油醇、异硬脂醇、鲸蜡硬脂醇、苄醇等醇类、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二异丙二醇等多元醇类、癸二酸二异丙酯、癸二酸二乙酯、己二酸二异丙酯、油酸油酯、油酸癸酯、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乳酸鲸蜡酯、棕榈酸异丙酯、棕榈酸鲸蜡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月桂酸己酯、亚油酸异丙酯、蓖麻油等酯类、聚山梨醇酯20、聚山梨醇酯60、聚山梨醇酯80等聚山梨醇酯类(表面活性剂)、橄榄油、橙油、芝麻油、大豆油等油类、克罗米通等酮类、单乙醇胺、二异丙醇胺、三乙醇胺等有机胺等。
这些溶剂通过单独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主要用于溶解活性成分的目的。
另外,这些溶剂可以与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以及油分一起组成含有活性成分的凝胶。
〈油分〉
作为油分,可列举出:棕榈酸、硬脂酸、异硬脂酸、油酸等脂肪酸、鲸蜡醇、硬脂醇、异硬脂醇、2-辛基十二烷醇、癸基十四烷醇等高级醇、倍半油酸失水山梨糖醇酯、倍半异硬脂酸失水山梨糖醇酯、异硬脂酸失水山梨糖醇酯、二异硬脂酸聚甘油酯等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类或聚甘油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异链烷烃、液体石蜡、角鲨烷等石蜡类、三(2-乙基己酸)甘油酯、三(辛酸/癸酸)甘油酯等三脂肪酸甘油酯类、二辛酸新戊二醇、二癸酸新戊二醇等新戊二醇类、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等硅油类、异壬酸异壬酯、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十三烷基酯、棕榈酸异丙酯、2-乙基己酸鲸蜡酯、肉豆蔻酸异硬脂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基酯、己二酸二(2-庚基十一烷基)酯、霍霍巴油等酯类。
这些油分可以单独或者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混配目的在于,分散或者溶解前述活性成分、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以及溶剂,进而通过可以作为胶凝剂发挥作用的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由油分本身和溶剂(根据情况含有活性成分)组成凝胶。
〈粘合剂〉
作为构成本发明的胶带剂的粘合剂层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天然及合成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水类乳液粘合剂等中的任一种。这些粘合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混合两种以上使用。上述粘合剂可以考虑在粘合剂层中混配的成分(例如活性成分等)的种类、目标性能而适当选择。
例如,从材料容易获得、制造时的成本低廉、以及物性和质量等容易控制,可以确保充分的皮肤粘接性等观点出发,可以优选使用橡胶类粘合剂。
另外,从对皮肤表面具有充分的粘接性、对皮肤的刺激少、并且透湿性高的观点出发,可以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
在选择橡胶类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情况下,通常除了橡胶类弹性体以外,还含有增粘剂和软化剂,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后述的各种添加剂。
作为上述橡胶类弹性体,可以应用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以下,有时称为“SI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以下,有时称为“SBS”)、或者它们的氢化物、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以下,有时称为“SEP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以下,有时称为“SEBS”)等热塑性嵌段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α-烯烃共聚物;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其中,作为SIS、SBS、SEPS、SEBS等热塑性嵌段共聚物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液态聚异戊二烯、聚丁烯、聚异丁烯等液态橡胶类粘合剂由于粘合性或凝聚性优异而优选使用。其中,从对人的皮肤的粘合力、与其它成分的相容性等观点出发,尤其优选至少使用SIS。SIS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为10质量%~60质量%,优选为15质量%~6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50质量%。SIS可以使用市售的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例如,作为市售品,可列举出JSR SIS 5002(JSR(株))或Quintac(注册商标)3520(日本瑞翁(株))等。
作为增粘剂,例如可列举出松香类树脂、萜烯类树脂、萜烯酚类树脂、香豆酮-茚树脂、石油类树脂(C5石油树脂、C9石油树脂)、脂环族石油树脂、脂环族氢化石油树脂、苯乙烯类树脂、二环戊二烯树脂等。增粘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可以为10质量%~60质量%,优选为10质量%~5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55质量%等。
作为软化剂(增塑剂),可列举出液体石蜡等石油类软化剂;邻苯二甲酸酯、己二酸酯等二元酸酯类增塑剂;聚乙二醇、柠檬酸酯等其它增塑剂;等。其中,液体石蜡由于与橡胶类弹性体的相容性优异,并且没有降低其凝聚力的风险,因此可以优选使用,例如作为市售品,可列举出HICALL(注册商标、Kaneda(株)制造的液体石蜡)M系列等。从粘合性方面出发,这些软化剂的含量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为1质量%~50质量%的范围,优选为1质量%~4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40质量%。
此外,在作为上述增粘剂和软化剂所列举出的具体的化合物中,后述的橡胶类粘合剂以外的粘合剂也能够用作增粘剂和软化剂。
在使用橡胶类粘合剂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还可以在粘合剂层中含有作为其它成分的基剂、抗氧化剂、增稠(化)剂、填充剂、透皮吸收促进剂、交联剂、香料、稳定剂、溶剂/溶解剂等通常在胶带剂(透皮吸收型制剂)的粘合剂层中混配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可以分别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作为基剂,可列举出羟丙基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等纤维素类、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等高分子。
作为抗氧化剂,可列举出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生育酚、棕榈酸抗坏血酸、焦亚硫酸钠、苯并三唑、没食子酸丙酯、2-巯基苯并咪唑等。
作为增稠(化)剂,可列举出羧甲基纤维素钠、鲸蜡醇、糊精、棕榈酸、甲基纤维素等。
作为填充剂,可列举出碳酸钙、碳酸镁、硅酸盐、氧化锌、氧化钛、硫酸镁、硫酸钙等。
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列举出d-柠檬烯等萜烯油、甘油单月桂酸酯、甘油单油酸酯、己二酸二异丙酯、癸二酸二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等脂肪酸酯、Azone(月桂氮酮)、吡咯并硫代癸烷等内酰胺类、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等脂肪酸、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桂醇等表面活性剂或者其衍生物。
作为交联剂,可列举出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多官能环氧化合物和多价金属盐等。具体而言,优选为聚异氰酸酯[例如,CORONET(注册商标)HL(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TMP加合物,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制造)]。
作为香料,可列举出焦糖、留兰香油、丁香油、薄荷油、桉树油等。
作为稳定剂,可列举出乙二胺四乙酸钠水合物、乙二胺四乙酸四钠等螯合剂、盐酸、柠檬酸、乙酸、酒石酸、二异丙醇胺、三乙醇胺、乳酸、乳酸钠等。
作为溶剂/溶解剂,可列举出乙醇、异丙醇、克罗米通、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丙二醇等。
这些添加剂的混配是任意的,但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其它添加剂的混配量例如可以为0~50质量%,优选为0~30质量%。
此外,上述基剂、抗氧化剂、增稠(化)剂、填充剂、透皮吸收促进剂、交联剂、香料、稳定剂、溶剂/溶解剂等通常在胶带剂(贴剂、透皮吸收型制剂)的粘合剂层中混配的添加剂也可以用于后述的除了橡胶类粘合剂以外的粘合剂。
在选择丙烯酸类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情况下,作为丙烯酸类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异壬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的均聚物或由这些单体中的多个构成的共聚物,以及与其它单体的共聚物,该其它单体是可与所述(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单体共聚的其它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的羟基烷基酯、乙酸乙烯酯、苯乙烯、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等。上述共聚物的使用量以粘合剂层的总质量为基准,例如可以为40质量%~95质量%等。
在选择硅酮类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情况下,作为硅酮类粘合剂,可以使用硅酮橡胶与硅酮树脂的混合物或部分缩合物。作为硅酮橡胶,可列举出两末端具有硅烷醇基之类的硅官能团的高分子量的直链状聚二有机硅氧烷,作为硅酮树脂,可列举出包含1官能性硅氧烷单元和4官能性硅氧烷单元、分子中具有硅烷醇基之类的硅官能团或甲氧基的具有支链状或者网状结构的聚有机硅氧烷。
更具体而言,作为这样的硅酮橡胶,可列举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长链共聚物,作为硅酮树脂,可列举出MQ树脂[由M单元((CH3)3SiO1/2)和Q单元(SiO2)构成的三维结构的硅酮树脂]。
构成硅酮类粘合剂的硅酮橡胶/硅酮树脂的构成比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70~60:40,更优选为35:65~45:55(质量比)。在本发明中作为尤其优选的硅酮橡胶/硅酮树脂的构成比,可列举出40/60(w/w)(BIO-PSA4501、道康宁公司)、45/55(w/w)(BIO-PSA4601、道康宁公司)等。
在选择水类乳液粘合剂作为构成粘合剂层的粘合剂的情况下,作为水类乳液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丙烯酸乳液粘合剂,可列举出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为主要成分的粘合剂。作为水类乳液丙烯酸类聚合物,优选使用日本CARBIDE工业(株)制造的NIKASOL(注册商标)TS-620等。
上述粘合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为5μm~500μm,例如可以优选选择10μm~200μm左右,或者10μm~100μm左右的厚度。
<支撑体>
作为在本发明的胶带剂中使用的支撑体,例如可列举出浸渍纸、涂布纸、无木浆纸、牛皮纸、日本纸、玻璃纸等纸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膜、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膜、聚氯乙烯膜、聚碳酸酯膜、聚氨酯膜、玻璃纸膜等塑料膜;发泡体;无纺布、纺织物、针织物等布帛类;这些中的两种以上的层叠体;等。作为所述布帛类的材质,可以使用天然原材料、合成树脂原材料、再生树脂材料及将这些适当组合而成的各种材料,其中,可以使用以聚酯、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丙烯酸树脂等为原料的无纺布、纺织物、针织物等。
在作为本发明对象的胶带剂中,例如可以优选使用选自无纺布、纺织物和针织物的布帛类。
另外,为了粘贴时不使胶带剂明显,通过颜料、有机颜料、天然色素等着色剂,将支撑体着色为肤色等色调,从而可以减少粘贴时与肤色的差异。
例如,在需要伸缩性的用途中聚酯制针织物较好,在无需伸缩性的用途中聚酯膜较好,但不限定于这些。
支撑体的厚度通常为5μm至1mm左右。此外,在支撑体的厚度为5μm~30μm左右的极薄的情况下,如果在与形成于支撑体上的粘合剂层相反的面上设置可剥离的载体膜层,则能够提高作为胶带剂的操作性。
在支撑体为布帛类的情况下,其厚度例如可以为50μm~1mm,另外可以为100~800μm,或者可以为200~700μm。另外,从对皮肤的追随性的方面出发,可以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例如为300g/m2以下,优选为200g/m2以下,150g/m2以下的布帛类。
在支撑体为塑料膜的情况下,其厚度优选为10μm~300μm,更优选为12μm~200μm,进一步优选为15μm~150μm。在支撑体为膜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粘合剂层与支撑体的锚固性,可以对支撑体的一侧的面或另一侧的面或者这两面进行喷砂处理、电晕处理等处理。
通过使上述支撑体的厚度为5μm以上,能够确保胶带剂的强度或操作性、粘贴于皮肤的容易度,还能够防止由于与其它构件等的接触而破损、或者由于沐浴等与水的接触而短时间内从皮肤剥离的情况。另外,通过使支撑体的厚度为适当的范围(1mm以下),胶带剂能够追随皮肤的活动,从而能够防止胶带剂的边缘部产生剥离的开端,因此能够长时间地粘贴而不从皮肤剥离,并且能够防止粘贴过程中的不适感。
而且,在不影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在支撑体中可以包含抗静电剂、防紫外线剂等添加剂。作为抗静电剂,可列举出表面活性剂(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通过抗静电剂,能够消除支撑体的锚固性或工序上的问题。
<剥离内衬>
在本发明的胶带剂中,为了在即将使用之前保护粘合剂层,可以设置剥离内衬(也称为剥离层/剥离纸等),在本发明的胶带剂中也可以包含具备该剥离内衬的方式。
作为上述剥离内衬,可以使用胶带剂的技术领域中常用的剥离内衬,另外,可以采用不易吸收/吸附粘合剂层中的活性成分的材质。
例如,可列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丙烯(无拉伸、拉伸等)、聚乙烯、聚氨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膜;无木浆纸、玻璃纸、羊皮纸、牛皮纸等纸或合成纸;在所述塑料膜、纸或合成纸、合成纤维等上涂布了硅酮树脂或氟树脂等具有剥离性能的剥离剂的剥离加工纸;铝箔;将这些膜/片材进行各种层叠而成的层压加工纸、以及在该层压加工纸上涂布剥离剂的层压剥离加工纸等无色或着色的片材。此外,剥离内衬也可以设置凹凸,以易于从包装材料中取出。
这些剥离内衬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0μm~1mm的范围,例如为20μm~500μm的范围,优选为40μm~200μm的范围。
剥离内衬的形状可以为方形、矩形、圆形等,根据需要可以为使角变圆的形状。其大小可以与所述胶带剂的支撑体的大小同形状或稍大。剥离内衬可以由1片或者分割的多片构成,其切缝可以由直线、波浪线、缝纫机线状构成,也可以为剥离内衬彼此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
<制造方法>
作为本发明对象的胶带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作为通常的胶带剂的制造方法的溶剂法、软膏涂布法、乳液法、热熔法、压延法、电子射线固化法等以往公知的方法。
例如本发明的胶带剂的粘合剂层可以通过向支撑体或者剥离内衬的一上表面利用涂布法、挤出成型法等方法供给粘合剂而形成。另外,也可以通过向支撑体与剥离内衬之间供给粘合剂,或者通过将支撑体和粘合剂层共挤出成型而制造。
作为胶带剂的粘合剂层的形成方法的一例,从能够容易地制造质量稳定的胶带剂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在支撑体或者剥离内衬的一上表面涂布粘合剂来形成粘合剂层的方法。例如作为一例,能够经过以下的i)或者ii)的工序制造。
i)在支撑体上涂布(根据需要干燥)含粘合剂液体并形成粘合剂层的工序、以及使形成于支撑体上的粘合剂层与剥离内衬贴合的工序。
ii)在剥离内衬上涂布(根据需要干燥)含粘合剂液体并形成粘合剂层的工序、以及使形成于剥离内衬上的粘合剂层与支撑体贴合的工序。
所述含粘合剂液体是指,含有由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以及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水类乳液粘合剂中的一种单独地或者混合两种以上而成的粘合剂,根据需要还可以含有活性成分(药物)或各种添加剂的液体。此外,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可以预先在能够溶解它们的油分(例如上述的有机溶剂:烃油、高级醇、酯油、甘油三酯、具有苯基的有机硅酮等)中,根据需要加热并使其溶解之后,与其它成分(活性成分、溶剂、粘合剂等)混合。
另外,可以在由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水类乳液系粘合剂中的一种单独地或者混合两种以上而成的粘合剂、增粘剂、基剂、抗氧化剂等在高温下(例如80℃~200℃)下溶解,制成含粘合剂液体之后,向其中添加由溶剂、油分和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溶解而得到的油凝胶成分(根据需要含有活性成分),进一步进行搅拌,制造含有油凝胶成分的含粘合剂液体。
另外,考虑到向支撑体或剥离内衬上等进行涂布时的操作性,在所述含粘合剂液体中也可以适当包含溶剂等。作为该溶剂,只要是能够溶解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和各种粘合剂、根据需要能够溶解活性成分或各种添加剂等,就没有特别限定。
在粘合剂层含有加热稳定性差的活性成分的情况下,当得到50μm以下的薄粘合剂层时,优选采用溶剂法(溶解于有机溶剂)或者乳液法(溶解于水类溶剂)。
另外,例如,在粘合剂层中混配由于加热而化合物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这样的成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混合或干燥工序中尽可能抑制加热而进行操作的所谓“软膏涂布法”。所述“软膏涂布法”是指在低温下,例如在1℃以上且小于60℃的温度条件下,例如室温下进行层形成的方法。
或者,在粘合剂层由橡胶类粘合剂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优选采用热熔法或者压延法。在热熔法中,首先利用可加热控制的高速旋转混合机,将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橡胶类弹性体、增粘树脂、软化剂(增塑剂)及根据需要的药物、其它添加剂等在氮气气氛下,以100~200℃的粘合剂(膏体)温度进行加热高速搅拌110~120分钟,得到使各成分均匀的含粘合剂液体(熔融物)。此外,上述的各成分也可以根据需要分阶段加入,并进行搅拌而得到均匀的含粘合剂液体(熔融物)。此时,可以使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预先溶解于有机溶剂。此外,上述的搅拌时的温度和时间是举例说明的,并不限定于这些范围。
可以将通过所述方法得到的含粘合剂(膏体)液体利用热熔涂布机从温度控制在150~180℃的模头部分挤出,在剥离内衬(或支撑体)上以涂布量为100~250g/m2的方式进行延展,之后,在其上层压支撑体(或剥离内衬)并裁剪为规定的形状,由此制成胶带剂。在压延法的情况下,将高速旋转混合机变更为捏合机,同样地进行制造。
如上所述制成的胶带剂可以根据需要在利用本领域以往公知的裁剪方法裁剪为任意的形状之后,收容于各种包装袋内,保存到使用之前。
胶带剂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匹配粘贴部位选择各种形状,如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四边形(梯形、菱形等)、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以及将它们组合而成的形状等。
此外,胶带剂的面积可以根据使用目的适当确定,例如可以为2cm2~300cm2等。
本发明的胶带剂不仅适用于药品,还能够适用于准药品、化妆品、杂货等各种用途。例如在用作药品用胶带剂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可以使用糊精棕榈酸酯。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胶带剂的制造(1)〕
[例1]
按照表1中记载的混配量,在高速旋转混合机中,使糊精棕榈酸酯(RheopearlKL2、千叶制粉(株))溶解于(80~100℃,150rpm,10min)液体石蜡(HICALLM-352、Kaneda(株))。此外,对于不混配糊精棕榈酸酯等糊精脂肪酸酯(以下也称为胶凝剂)的例6,除了不添加糊精棕榈酸酯以外,也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糊精棕榈酸酯溶解后,添加水杨酸甲酯(日本药房水杨酸甲酯)、l-薄荷醇(日本药房l-薄荷醇)、dl-樟脑(日本药房dl-樟脑)、壬酸香草酰胺(壬酸香草酰胺)、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以下SIS)(SIS5002:JSR(株)和Quintac 3520:日本瑞翁(株))、萜烯树脂(YS树脂PX1150N;安原化学(株))、氢化松香甘油酯(Pinecrystal KE311:荒川化学工业(株))和二丁基羟基甲苯,加热溶解(140~160℃,200rpm,5min)得到了均匀的含粘合剂液体(含粘合剂液体(100质量%)中的糊精棕榈酸酯量:0.25质量%)。
使用热熔涂布机将该含粘合剂液体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50g/m2的方式在剥离内衬用膜(材质:PET,厚度75μm)上延展并形成粘合剂层,之后,使织物支撑体(材质:聚酯,单位面积重量125g/m2)与该粘合剂层贴合。使用往复式裁剪机将剥离内衬用膜-粘合剂层-织物支撑体的层叠体裁剪为任意的形状而得到胶带剂,将其封入包装材料中,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此外,在后述的各试验中,在即将试验之前将胶带剂从包装材料中取出,将其用于试验。
[例2]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量变为0.5质量%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3]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量变为1.0质量%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4]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量变为1.5质量%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5]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量变为2.0质量%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6]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量变为0.0质量%以外,以与例1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7]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的级别变为Rheopearl TL2(千叶制粉(株))以外,以与例3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8]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变为糊精肉豆蔻酸酯(Rheopearl MKL2(千叶制粉(株)))以外,以与例3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9]
除了将糊精棕榈酸酯变为糊精(棕榈酸/己基癸酸)酯(Rheopearl WX(千叶制粉(株)))以外,以与例3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表1]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151
〔胶带剂的制造(2)〕
[例10]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100%,粘合剂成分中0%;油分:液体石蜡;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按照表2中记载的混配量,在高速旋转混合机中,添加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以下SIS)(SIS5002:JSR(株)和Quintac3520:日本瑞翁(株))、萜烯树脂(YS树脂PX1150N:安原化学(株))和氢化松香甘油酯(Pinecrystal KE311:荒川化学工业(株)),加热溶解(140~160℃)得到均匀的含粘合剂液体(粘合剂成分)。
另外,使水杨酸甲酯(日本药房水杨酸甲酯,总量的100%)、糊精棕榈酸酯(Rheopearl KL2,千叶制粉(株))在80~100℃下溶解于液体石蜡(HICALLM-352,Kaneda(株)),得到含胶凝剂液体(油凝胶成分)。
在将含粘合剂液体(粘合剂成分)调整为80℃~130℃之后,添加含胶凝剂液体(油凝胶成分),进一步搅拌,得到含油凝胶膏体。此外,认为所述含油凝胶膏体由在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包含油凝胶成分凝胶化而形成的油凝胶(不连续相)而成,由形成所谓海岛结构的方式而成。
使用热熔涂布机将该含油凝胶膏体以每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150g/m2的方式在剥离内衬用膜(材质:PET,厚度75μm)上延展并形成粘合剂层(由在上述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包含油凝胶成分凝胶化而形成的油凝胶(不连续相)而成的方式),之后,使织物支撑体(材质:聚酯,单位面积重量125g/m2)与该粘合剂层贴合。使用往复式裁剪机将剥离内衬用膜-粘合剂层-织物支撑体的层叠体裁剪为任意的形状而得到胶带剂,将其封入包装材料中,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此外,在后述的各试验中,在即将试验之前将胶带剂从包装材料中取出,将其用于试验。
[例11]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50%,粘合剂成分中50%;油分:液体石蜡;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除了将水杨酸甲酯在粘合剂成分中混配50%,在油凝胶成分中混配50%以外,以与例10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12]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0%,粘合剂成分中100%;油分:液体石蜡;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除了将水杨酸甲酯在粘合剂成分中混配100%,在油凝胶成分中混配0%以外,以与例10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13]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100%,粘合剂成分中0%;油分:液体石蜡;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无)
除了不混配糊精棕榈酸酯以外,以与例10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本方式不包含胶凝剂,但为了方便,将与粘合剂成分分开混合的成分称为油凝胶成分)。
[例14]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100%,粘合剂成分中0%;油分:油酸;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除了将油分从液体石蜡变为油酸以外,以与例10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15]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50%,粘合剂成分中50%;油分:油酸;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除了将水杨酸甲酯在粘合剂成分中混配50%,在油凝胶成分中混配50%以外,以与例14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16]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0%,粘合剂成分中100%;油分:油酸;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有)
除了将水杨酸甲酯在粘合剂成分中混配100%,在油凝胶成分中混配0%以外,以与例14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
[例17]
(活性成分:油凝胶成分中100%,粘合剂成分中0%;油分:油酸;糊精脂肪酸酯(胶凝剂):无)
除了不混配糊精棕榈酸酯以外,以与例14同样的方式得到装入包装材料的胶带剂(本方式不包含胶凝剂,但为了方便,将与粘合剂成分分开混合的成分称为油凝胶成分)。
[表2]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181
<试验例1(渗出评价)>
将由例1~例17所得到的胶带剂从包装材料中取出,以包括内衬的方式裁剪为4cm×4cm,将其在玻璃板(5cm×5cm×5mm)上,以胶带剂的剥离内衬用膜与玻璃板相向的方式放置。在该胶带剂之上(支撑体上),将另一内衬(材质:PET,厚度75μm,单面硅酮处理)以其硅酮处理面与支撑体相向的方式放置。
在各个胶带剂的中心(隔着另一内衬)放置1000±5g的砝码,连同玻璃板一起在恒温器60℃下保管20小时。在保管刚开始(0小时)、经过1小时、2小时和20小时时,连同玻璃板一起取出,取下砝码,通过感官试验(触摸感)和数字显微镜(倍率100倍,VHX-2000,基恩士(株))进行的图像观察两者来评价粘合剂的渗出(n=2)。
此外,感官试验(触摸感)是基于渗出到胶带剂的支撑体(织物)面上的粘合剂的触摸感进行的评价(0小时、1小时、2小时和20小时),图像观察是渗出到胶带剂的支撑体(织物)面上的粘合剂的评价(0小时和20小时),共同按照下述的评分进行评价,计算出平均分。此外,将平均分为5分以上判断为能容许,将小于5分判断为不能容许。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3和表4中示出。
<评分>
10分 无渗出
5分 稍有渗出
0分 明显有渗出
<基于平均分的评价>
5分以上且10分以下:能容许
0~小于5分:不能容许
[表3]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01
[表4]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11
<结果和考察>
根据表3的结果,在不混配胶凝剂(糊精脂肪酸酯)的情况(例6)下经过1小时后发现渗出,经过20小时后发现明显渗出,但通过混配作为胶凝剂的糊精脂肪酸酯,确认到能够抑制渗出。尤其,在胶凝剂的混配量为1.0~2.0%的范围内,经过20小时后通过图像观察没有发现渗出,并且通过触摸感也几乎没有发现渗出,确认到能够抑制渗出。
另外,根据在粘合剂层中含有混配了糊精棕榈酸酯的凝胶的方式、即表4的胶带剂的结果,无论在油分为液体石蜡或油酸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还是在活性成分混配在1)油凝胶成分中(即油凝胶(不连续相)中)(100/0,例10或例14);2)油凝胶成分和粘合剂成分中(即油凝胶(不连续相)和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50/50,例11或例15);及3)粘合剂成分中(即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0/100,例12或例16)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与不混配糊精棕榈酸酯的方式(例13或例17)相比,均确认到能够抑制渗出。尤其,在将活性成分混配在油凝胶成分中(100/0,例10或例14)的方式中,经过1小时、2小时、20小时后,与其它方式相比,均能够得到能够在同等以上抑制渗出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结果,确认到通过混配糊精脂肪酸酯,即使在使用了织物支撑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胶带剂的渗出。
<试验例2(粘合力)>
作为胶带剂的粘合力,分别测定了评价初始粘合力的90°剥离粘合力和探针粘性粘合力、评价综合粘合力的滚球粘性粘合力。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6和表7中示出。
1)90°剥离粘合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测定了胶带剂的90°剥离粘合力。将例1~例17的胶带剂裁剪为15mm宽,将剥离了剥离内衬用膜的试样以粘合剂层与试验板(BA-SUS(按日本工业规格:Z0237:2009规定或与其同等的规定))相接的方式,一边用辊压接一边将其粘贴于该试验板。在拉伸试验机的下部,将试验板固定用的夹具垂直地固定于该试验机。将该试验板固定于夹具,将该试样固定于该试验机的上部。使该试验机以拉伸速度每秒5.0±0.2mm(300mm/min)的方式运动。测定剥离所需的力(n=3),将其平均作为剥离粘合力的值。
2)探针粘性粘合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来测定胶带剂的探针粘性粘合力。将剥离了剥离内衬用膜的例1~例17的胶带剂的试样(粘合剂层面)以不松弛的方式粘贴在重量环上,连同重量环放置于试样台。
以每秒10±0.01mm的速度使探针(SUS304,表面粗糙度250~500nm(表面粗糙度为均方根粗糙度(Rq)),直径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32
)与该试样的粘合剂层面接触,以0.98±0.01N/cm2的接触载荷保持1.0±0.1秒。
然后,立即以每秒10±0.01mm的速度将探针从粘合剂层面沿垂直方向剥离。
用探针粘性测试仪测定剥离时所需的最大载荷(n=3),将其平均作为探针粘性粘合力的值。
3)滚球粘性粘合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测定了胶带剂的滚球粘性粘合力。将例1~例17的胶带剂裁剪为宽10mm、长200mm的大小,制成试样。将该试样以粘合剂层面朝上的方式固定于倾斜板上的规定的位置。将跑道用的纸等粘贴于试样的上端的位置,以使跑道变为100mm的方式在中央残留宽10mm、长100mm的粘合剂层面,用适当的纸等覆盖下端。
将表5所示的编号1~编号32的滚球(材质:按日本工业规格:G 4805:2008规定的高碳铬轴承钢钢材的SUJ2,精度:按日本工业规格:B 1501:2009规定的滚动轴承用的硬球的等级G40以上)从倾斜板的上端依次滚动,将在粘合剂层面停止的最大的滚球的序号作为测定值(n=3),将其平均作为滚球粘性粘合力的值。
[表5]
[表5]用于滚球粘性试验的滚球种类(编号及尺寸直径(mm)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31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41
<试验例3(保持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评价了胶带剂的保持力。在例1~例17的胶带剂的背面(支撑体侧)粘贴布粘合胶带,用5kg辊压接,裁剪为12mm×70mm宽,制成试样。将剥离内衬用膜剥离,一边将该试样用辊压接一边将其粘贴于试验板(BA-SUS(按日本工业规格Z 0237:2009规定或与其同等的规定))。以试验板的粘贴面积变为12mm×12mm的方式对该试样进行裁剪。在试验片的游隙部分安装规定的砝码,砝码以不晃动的方式安静地下垂。在将200g的砝码铅垂地下垂的状态下,1小时后读取距离初始状态的试样的偏移,将其作为测定值(n=3),将测定值平均作为保持力的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6和表7中示出。
此外,保持力是粘合剂(膏体)的硬度或粘贴于皮肤时的膏体的偏移的指标。
<试验例4(自粘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评价了胶带剂的自粘力。将例1~例17的胶带剂裁剪为宽24mm×长300mm,制成试样。将剥离内衬用膜剥离,使该试样的粘合剂层面彼此贴合,用辊压接。将试样剥离25mm左右,将一端固定于拉伸试验机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该试验机的上部。使该试验机以拉伸速度每秒5.0±0.2mm(300mm/min)的方式运动。将剥离所需的力作为测定值(n=3),将其平均作为自粘力的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6和表7中示出。
此外,自粘力是粘合剂(膏体)间的附着性(再剥离性)、再粘合性的指标。
<试验例5(内衬剥离力)>
在24±2℃的温度条件下,按照以下的顺序评价了胶带剂的内衬剥离力。将例1~例17的胶带剂裁剪为宽24mm×长50mm,制成试样,将剥离内衬用膜的一部分(15mm左右)从该试样的端部剥离,将支撑体侧固定于拉伸试验机的下部,将内衬固定于该试验机的上部。将该试样中未剥离下剥离内衬用膜的部分以与地面平行的方式轻轻地保持。使该试验机以拉伸速度每秒5.0±0.2mm(300mm/min)的方式运动。用拉伸试验机测定剥离所需力的测定值(n=3),将其平均作为内衬剥离力的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6和表7中示出。
此外,内衬剥离力是使用性、内衬剥离时的负荷的指标。
[表6]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51
[表7]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61
如表6的结果所示,在不混配糊精棕榈酸酯的情况(例6)下自粘力超过13N/24mm,非常高,结果启示了在粘合剂层(膏体层)彼此附着的情况下难以重新剥离。另一方面,在以0.25~2.0%的范围混配了糊精棕榈酸酯(Rheopearl KL2)的情况(例1~例5)下,确认能够显著降低自粘力(2.0N/24mm以下)而不会使粘合力、保持力及内衬剥离力受到较大影响。
而且,在将糊精棕榈酸酯(Rheopearl KL2)变为其它级别(Rheopearl TL2,例7)、糊精肉豆蔻酸酯(Rheopearl MKL2,例8)及糊精(棕榈酸/己基癸酸)酯(RheopearlWX,例9)的情况下,也确认到自粘力降低(6.5N/24mm以下)而不会使粘合力、保持力及内衬剥离力受到较大影响。
另外,根据在粘合剂层中含有混配了糊精棕榈酸酯的凝胶的方式、即表7的胶带剂的结果,无论在油分为液体石蜡或油酸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还是在活性成分混配在1)油凝胶成分中(即油凝胶(不连续相)中)(100/0,例10或例14);2)油凝胶成分和粘合剂成分中(即油凝胶(不连续相)和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50/50,例11或例15);及3)粘合剂成分中(即含粘合剂成分的相(连续相)中)(0/100,例12或例16)中的任一种的情况下,结果均为,自粘力为2.5N/24mm以下而不会使粘合力、保持力及内衬剥离力受到影响。此外,不包含胶凝剂的例13及例17的结果为,不能保持作为胶带剂的保形性而无法评价。
此外,通常胶带剂的自粘力为12N/24mm左右,在该数值附近或者超过该数值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当粘合剂层彼此粘贴时不易剥离的胶带剂。
另外,一般的胶带剂的90°剥离粘合力为4N/15mm左右,探针粘性粘合力为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71
左右,滚球粘性粘合力为28左右,例如90°剥离粘合力超过4N/15mm,或者探针粘性粘合力为上述数值加倍的较高的值时,能够成为粘合力过强的胶带剂。另一方面,在上述粘合力显著低于上述数值的情况(例如90°剥离粘合力小于1N/15mm,探针粘性粘合力小于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72
滚球粘性粘合力小于12等)下,能够使粘合力过低而无法粘贴或容易剥离,难以持续粘贴于皮肤。
而且,一般的胶带剂的内衬剥离力为0.05N/24mm左右,在远远偏离该值的情况(例如超过0.1N/24mm或者小于0.02N/24mm)下,有可能使内衬不易从粘合剂层剥离,或者在保管时使内衬剥离,作为胶带剂的使用性恶化。
另外,一般的胶带剂的保持力为0.7mm前后,在远远偏离该值的情况(例如超过1.5mm等)下,有可能粘贴时使粘合剂层从支撑体偏移等,在该情况下作为胶带剂的使用性也恶化。
根据以上的结果,通过混配糊精脂肪酸酯,确认到显著降低自粘力,具有膏体间的重剥离性,而不会使胶带剂的初始粘合力或综合粘合力、保持力及内衬剥离力受到影响。
<试验例6(实用性评价)>
1)常态评价
将例2、例3、例6、例7的胶带剂从包装材料中取出,冲裁成15mm×70mm作为试样,将剥离内衬用膜剥离,将该试样粘贴于受试者的前臂(受试者数:3名)。
粘贴5小时后,目视观察粘贴状态,按照表8所示的评价基准(评分)进行附着性的评价,另外,利用TENSILON万能试验机测定90°剥离时的人皮肤粘合力。同时,按照表8所示的评价基准(评分),评价剥离时的疼痛和剥离后粘合剂在皮肤上的残留,将其作为常态下的评价(均计算为n=3的平均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9中示出。
2)出汗时评价
粘贴5小时后,在40℃75%RH的环境下,进行轻微的运动,直至汗液渗入试样整面为止,除此以外,以与上述1)常态评价同样的方式进行评价,作为出汗时的评价。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9中示出。
[表8]
[表8]评价基准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81
[表9]
[表9]实用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91
*1 n=3,平均±标准偏差
*2 n=3,平均
*3 KL2:Rheopearl KL2,TL2:Rheopearl TL2
<结果和考察>
如表9所示,在常态下,粘贴状态(附着性)、人皮肤粘合力和粘合剂的残留的结果相同,无论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如何。另一方面,剥离时的疼痛通过混配糊精棕榈酸酯而降低(糊精棕榈酸酯混配:例3、例7、例2;糊精棕榈酸酯无混配:例6)。
另外,出汗时,通过混配1.0%糊精棕榈酸酯(例3和例7),粘贴状态(附着性)提高。人皮肤粘合力整体上低于常态,但无论糊精棕榈酸酯的混配如何,结果均相同。剥离时的疼痛通过混配糊精棕榈酸酯而降低(参考:糊精棕榈酸酯无混配:例6)。粘合剂的残留在所有的例中均未发现。
根据以上的结果,启示了以下的结果:通过混配糊精棕榈酸酯,能够降低常态和出汗时的剥离时的疼痛,而不会对常态时的粘贴状态(粘贴时的剥离抑制)、以及常态和出汗时的人皮肤粘合力或粘合剂的残留造成影响,另外,通过混配一定量的糊精棕榈酸酯,能够改善出汗时的粘贴状态(抑制粘贴时的剥离)。
<试验例7(关于刺激感的持续性的实用性评价)>
使用例3的胶带剂和对照品(温感镇痛穴位贴(Nichiban(株)),Lot 8F05,糊精脂肪酸酯和/或菊粉脂肪酸酯无混配)(两制剂均为
Figure BDA0003713642440000292
壬酸香草酰胺(温感刺激作用)混配量0.03%),将这些的剥离内衬用膜剥离,将该试样在受试者的左肩和右肩各粘贴1片(受试者数:4名(例3)或14名(对照品))
粘贴后,按照表10所示的评价基准,评价每1小时或每2小时的刺激感,直至8小时为止(均计算为平均值)。将所得到的结果在表11中示出。
[表10]
[表10]刺激感的评价基准
刺激感 评分(分)
等级0(无刺激感) 0
等级1 1
等级2 2
等级3 3
等级4 4
等级5(刺激感正好) 5
等级6 6
等级7 7
等级8 8
等级9 9
等级10(刺激感过强) 10
[表11]
[表11]刺激感的实用试验结果
例3<sup>*1</sup> 对照品<sup>*2</sup>
1小时后 5.3 5.3
2小时后 5.3 5.1
4小时后 4.8 4.9
6小时后 4.0 3.9
8小时后 3.3 2.8
*1 n=4,平均
*2 n=14,平均
<结果和考察>
对照品是以持续舒适的温感、刺激感良好的观点而销售的产品。如表11所示,与本对照品相比,例3的胶带剂即使在粘贴6小时以后也具有良好的刺激感,得到刺激感持续的结果。
根据以上的结果可知,通过混配糊精棕榈酸酯,刺激感的持续性提高,活性成分的释放性(皮肤吸收性)持续。

Claims (12)

1.一种胶带剂,其在粘合剂层中含有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其中,除去含有具有在核部含有活性成分、在壳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核壳结构的粒子的胶带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糊精脂肪酸酯为选自糊精肉豆蔻酸酯、糊精棕榈酸酯、糊精(棕榈酸/乙基己酸)酯和糊精(棕榈酸/己基癸酸)酯中的1种或者2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菊粉脂肪酸酯为硬脂酸菊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含有糊精棕榈酸酯,该胶带剂是药品用胶带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还包含活性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包含活性成分、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溶剂、油分和粘合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含有凝胶,所述凝胶包含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溶剂和油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包含选自天然及合成橡胶类粘合剂、丙烯酸类粘合剂、硅酮类粘合剂和水类乳液粘合剂中的至少一种的粘合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包含在所述凝胶中、与凝胶分开地包含在粘合剂层中、或者包含在该两者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剂具备支撑体、设置在该支撑体上的粘合剂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粘合剂层之上的剥离内衬,
所述支撑体由针织物或者纺织物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粘合剂层中,相对于其总质量,以0.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的量含有糊精脂肪酸酯和菊粉脂肪酸酯中的一者或者两者。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胶带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为局部性的药物。
CN202080090444.2A 2019-12-27 2020-12-24 胶带剂 Pending CN1148457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9/051480 2019-12-27
PCT/JP2019/051480 WO2021131032A1 (ja) 2019-12-27 2019-12-27 貼付剤
PCT/JP2020/048534 WO2021132501A1 (ja) 2019-12-27 2020-12-24 テープ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45706A true CN114845706A (zh) 2022-08-02

Family

ID=7646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0444.2A Pending CN114845706A (zh) 2019-12-27 2020-12-24 胶带剂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92567B1 (zh)
KR (1) KR20220122627A (zh)
CN (1) CN11484570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1952B1 (zh) 1971-05-24 1975-07-26
JPS5344379A (en) 1976-09-24 1978-04-21 Seikou Hashimoto Sheettsystemgrrocess for greening silkkworm eggs and greening container thereof
JPS5835514B2 (ja) 1977-09-12 1983-08-03 日本化成株式会社 イソシアヌル酸トリアルリルの製造方法
JPS5494287A (en) 1978-01-09 1979-07-25 Handotai Kenkyu Shinkokai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semiconductor
JPS5434508A (en) 1978-07-31 1979-03-14 Kitagawa Iron Works Co Hardening treatment method of weak ground
JPS60123417A (ja) 1983-12-07 1985-07-02 Nitto Electric Ind Co Ltd 薬物投与部材
JPH0695659B2 (ja) 1986-09-05 1994-11-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符号復号器試験方法
JPH0526764A (ja) 1991-07-24 1993-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伝送システムの異常検出装置
KR970706805A (ko) 1994-11-18 1997-12-01 나까토미 히로타카 경피흡수첩부제(percutaneously absorbable patch)
JPH09309824A (ja) 1996-05-20 1997-12-02 Sekisui Chem Co Ltd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貼付剤
JPH1045579A (ja) 1996-07-29 1998-02-17 Sekisui Chem Co Ltd 貼付剤
JP3676567B2 (ja) 1998-04-16 2005-07-2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医療用粘着剤組成物及び医療用貼付剤
US20110071204A1 (en) 2005-02-03 2011-03-24 Kyorin Pharmaceutical Co., Ltd.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preparation
EP3315132A4 (en) 2015-06-24 2019-03-13 University of Tsukuba NALFURAFINE-CONTAINING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PLASTER
JP2018150281A (ja) 2017-03-14 2018-09-2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貼付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122627A (ko) 2022-09-02
JPWO2021132501A1 (ja) 2021-12-23
JP6892567B1 (ja) 2021-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79989B1 (en) Silicone-containing acrylic polymers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compositions
DE60033426T2 (de) Adhäsive zubereitungen
US6465004B1 (en) Solubility enhancement of drug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EP2540288B9 (en) Adhesive skin patch
US7888422B2 (en) Long-wearing removable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US11337936B2 (en) Amphetamine transdermal compositions with acrylic block copolymer
JP4824963B2 (ja) 貼付材及び貼付製剤
US20140276479A1 (e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with overlay
CN106999446A (zh) 奥匹哌醇贴剂
WO2005025549A2 (en) Multi-laye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device
JP4945228B2 (ja) ビソプロロール含有貼付製剤
JP6288863B2 (ja) クロベタゾールを含有する眼瞼疾患治療用貼付剤
WO2008066115A1 (fr) Patch cutané adhésif et procédé d&#39;évaluation dudit patch cutané adhésif
US20180235903A1 (en) Fentanyl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JP6892567B1 (ja) テープ剤
JP6867210B2 (ja) 貼付剤
WO2021132501A1 (ja) テープ剤
JP6528154B2 (ja) ビソプロロール含有貼付製剤
KR20060126913A (ko) 저자극성 첩부제
JP5020554B2 (ja) 非水系粘着剤組成物とこれを用いた貼付剤
JP4295488B2 (ja) 経皮吸収型貼付製剤
JP2005162616A (ja) メディカル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7171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