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9234A - 车辆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9234A
CN114829234A CN201980102991.5A CN201980102991A CN114829234A CN 114829234 A CN114829234 A CN 114829234A CN 201980102991 A CN201980102991 A CN 201980102991A CN 114829234 A CN114829234 A CN 114829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door opening
opening
ridge line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1029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绵贯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29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923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能够提高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周缘部分的车身刚性。在与设于车辆(V)的车门开口相比位于上方且形成外侧面(1g)的侧面板(2)上,沿着车门开口的上缘(1d)形成有棱线(2a)。车辆(V)具有形成外上表面(1h)的车顶面板(3)。侧面板(2)与车顶面板(3)连接。棱线(2a)形成在与车顶面板(3)相比更接近车门开口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侧部的外侧面由侧面板(也称为“侧外面板”。)形成。在侧面板形成有用于供车门开闭自如地配置的车门开口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的双客舱(double-cab)构造中,在车身侧部的外侧面设置有车顶侧梁外构件(14)、前柱外构件(11)、中柱外构件(12)和后柱外构件(13)。车顶侧梁外构件(14)由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于车门开口部的上部的当纵剖视观察时为圆弧形状的薄板部件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21131号公报(图1以及图3)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顶侧梁外构件(14)的形状的情况下,部件的大小和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被突出,因此成为硬派印象。近年来,希望通过车辆的类型获得看起来流畅修长的外表。
另外,侧面板具有车门开口部,因此存在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周缘部分中的车身刚性的提高空间。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项做出的,课题为,提供能够提高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周缘部分的车身刚性的车辆侧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在与设于车辆的车门开口相比位于上方且形成外侧面的侧面板上,沿着所述车门开口的上缘形成有棱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提高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周缘部分的车身刚性的车辆侧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主要部位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中的棱线的前端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概略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中的棱线的后端部分的主要部位放大概略侧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前”设为车辆V的前侧,将“后”设为车辆V的后侧,将“上”设为垂直上方侧,将“下”设为垂直下方侧,将“左右”设为车宽方向侧。另外,对于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车辆>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之前,说明具有车辆侧部构造A的车辆V。
如图1所示,车辆V是在车身侧部1a具有前部车门4以及后部车门5、在前部车门4以及后部车门5的上部等具有侧面板2、在外上表面1h具有车顶面板3的汽车。车辆V没有特别限定类型和形状等。车辆V可以为2车门式,也可以为3车门式,也可以为4车门式。以下,以具有前部车门4、后部车门5等的4车门式乘用车的左侧的车身侧部1a为例来说明实施方式。另外,车辆侧部构造A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省略说明驾驶席侧(右侧)。
<车身侧部构造>
如图1所示,车辆侧部构造A用于形成车身1的左右的车身侧部1a。车辆侧部构造A例如具有侧面板2、车顶面板3、前部车门4、后部车门5、油箱盖6、后三角窗7、和饰条部件8。
<侧面板>
侧面板2是由形成车身1的外侧面1g的高强度钢板等构成的外面板部件。在侧面板2形成有棱线2a、前部车门开口部1b(车门开口)、后部车门开口部1c(车门开口)、和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等。另外,侧面板2形成了前柱11、车顶侧梁13以及后挡泥板14的外侧面1g。该侧面板2的上侧部分与车顶面板3(参照图4)连接。
<棱线>
图4是图1的IV-IV放大剖视图。棱线2a是为了加强侧面板2而在纵剖视观察时向车外方向弯折为凸形状(参照图4)而形成的山脊状的加强部分。如图4所示,棱线2a形成在与车顶面板3相比更接近车门开口(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侧的位置。在前柱11、车顶侧梁13以及后柱12的表面侧,在上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上端部棱线1p,在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下端部棱线1q,在上端部棱线1p与下端部棱线1q之间的靠近下端部棱线1q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棱线2a。
另外,如图1所示,棱线2a在侧面板2中是通过在与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相比靠上方的位置、沿着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在大致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一条线构成的。因此,车顶侧梁13由棱线2a加强。另外,棱线2a通过这样形成而具有以使车辆V的外表看起来流畅修长的方式发生错觉的功能。
另外,如图2所示,从车宽方向来看,棱线2a从前部车门开口部1b的上缘1d至少连续形成至前部车门4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1n。因此,前柱11由棱线2a加强。
另外,如图3所示,从车宽方向来看,棱线2a从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至少连续形成至后部开口1j的后端1k。换言之,棱线2a从车宽方向来看,至少连续形成至车身侧部1a的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后端1o。因此,后柱12由棱线2a加强。
<前部车门开口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前部车门开口部1b是供前部车门4开闭自如地配置的车门开口。前部车门开口部1b的上缘1d以及上部前侧缘部的外侧表面由侧面板2形成。侧面板2的前部车门开口部1b的上缘1d(车顶侧梁13)以及上部前侧缘部(前柱11)在附近形成有棱线2a而获得加强。
<后部车门开口部>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后部车门开口部1c是供后部车门5开闭自如地配置的车门开口。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的外侧表面由侧面板2形成。侧面板2的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侧周缘部(车顶侧梁13)向上侧离开形成有棱线2a而获得加强。
<前部开口>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前部开口1i是供前挡风玻璃设置的窗框部分。前部开口1i在车身1中形成于乘客室的前表面1e。在前部开口1i的左右两侧设有由棱线2a加强的前柱11。
<后部开口>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后部开口1j是供后挡风玻璃设置的车窗的开口部分(窗框部分)。后部开口1j在车身1中形成于乘客室的后表面1f。在后部开口1j的左右两侧设有由棱线2a加强的后柱12。后部开口1j当侧视观察时在从后柱12的上端部至下端部的范围内形成。如图1所示,后部开口1j的后端1k当侧视观察时在车身后侧延伸设置直到行李厢盖9的前端。
<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以及后三角窗>
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是供后三角窗7装配的窗框部分。在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上缘部以及后端部、和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安装有饰条部件8。因此,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上缘1d侧夹着饰条部件8而装配有后三角窗7。在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上缘部以及后端部设有由棱线2a加强的后柱12。
另外,后三角窗7可以为树脂制,也可以为玻璃制,其材质等没有特别限定。
<饰条部件>
如图1以及图3所示,饰条部件8是当侧面观察时沿前后方向以大致带状延伸设置的树脂制部件。饰条部件8在从前部车门4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1n经由前部车门开口部1b的上缘1d、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至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上侧缘后端部的范围内配置。饰条部件8的表面实施了镀层。
<车顶侧梁>
如图1或图4所示,车顶侧梁13是在车身1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端部且在上端部中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构造部件。车顶侧梁13的构成具有:设置于车外侧的侧面板2;设置于车外侧的车顶侧梁内面板13a;和在侧面板2与车顶侧梁内面板13a之间接合的加强件13b。
<车顶面板>
如图4所示,车顶面板3是形成车辆V的外上表面1h(顶面)的金属制板状部件。车顶面板3配置于在左右一对的车顶侧梁13之间以适当间隔架设有多个的车顶拱31的上部。车顶面板3和侧面板2(车顶侧梁13)通过使用钎料B的焊接接合而相互固定。
《车辆侧部构造的作用》
接着,参照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的作用。
这样地,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A与设于车辆V的车门开口(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相比位于上方,在形成外侧面1g的侧面板2,沿着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形成有棱线2a。
根据上述构成,车辆侧部构造A通过形成棱线2a而能够使因形成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而降低的车门开口部的上侧周缘部分的车身刚性得到提高。另外,车辆V通过沿着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形成棱线2a,而能够通过错觉使侧面板2看起来流畅修长。棱线2a使从前柱11的前端部经由车顶侧梁13至后柱12的后端部的范围看起来细长,能够使车辆V的外表整体看着有流畅修长的感觉。
另外,如图4所示,具有形成车辆V的外上表面1h的车顶面板3,侧面板2与车顶面板3连接,棱线2a形成在与车顶面板3相比更接近车门开口(前部车门开口部1b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车辆V的棱线2a沿着车门开口的上缘1d形成在与车顶面板3相比更接近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侧的位置。因此,棱线2a相较于与此相反配置的情况,能够实现通过错觉使乘客室的空间看起来流畅修长的清爽设计。
另外,如图4所示,棱线2a是通过使侧面板2具有向车外方向为凸的形状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棱线2a不是向车内方向为凸,所以侧面板2能够充分确保车内侧的空间。另外,侧面板2当车门关闭时施加较强的外力的情况下,因为侧面板2弯折的方向为车外方向,所以能够在车内侧确保空间。另外,侧面板2所处的车顶侧梁13、前柱11以及后柱12通过棱线2a为向车外方向为凸的形状,而与突出部分相应地增加了截面面积,由此能够提高强度。
另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车辆V在车身1的后表面1f具有后部开口1j,从车宽方向来看,棱线2a至少连续至后部开口1j的后端1k。
根据上述构成,当从车宽方向观察时,至少到达设有后部开口1j的位置,棱线2a沿着车门开口的上缘1d形成于前部车门开口部1b以及后部车门开口部1c侧的附近位置。因此,侧面板2通过错觉而能够获得使上下方向的宽度看起来窄的流畅修长感。另外,棱线2a至少到达后部开口1j的后端1k,因此与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后端相比延伸设置到后方,能够加强后部车门开口部1c的上缘1d部分。另外,侧面板2通过形成棱线2a,能够对以形成后部车门开口部1c而降低的车身刚性进行加强来补充强度。
另外,如图1以及图3所示,从车宽方向来看,棱线2a至少连续至车身侧部1a的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后端1o。
根据上述构成,侧面板2通过使棱线2a至少连续至车身侧部1a的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的后端1o,能够对因形成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1m而降低的车身刚性进行加强来补充强度。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从车宽方向来看,棱线2a至少连续至前部车门4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1n。
根据上述构成,当从车宽方向观察时,至少到达前部车门4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1n所配置的位置,通过错觉,能够获得使侧面板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看起来窄的流畅修长感。另外,当从车宽方向观察时,能够通过棱线2a来加强因形成车门开口(前部车门开口部1b)而降低的车身刚性。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形。
例如,如图4所示,举例说明了棱线2a当纵剖视观察时向侧面板2的车外方向为凸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棱线2a也可以为当纵剖视观察时向车内方向为凸形状的山脊状突起。通过这样形成的棱线2a,也能够提高侧面板2的强度。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身
1a车身侧部
1b前部车门开口部(车门开口)
1c后部车门开口部(车门开口)
1d车门开口的上缘
1f车身的后表面
1g外侧面
1h车辆的外上表面
1j后部开口
1k后部开口的后端
1m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
1n前部车门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
1o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的后端
2侧面板
2a棱线
3车顶面板
A车辆侧部构造
V车辆。

Claims (6)

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与设于车辆的车门开口相比位于上方且形成外侧面的侧面板上,沿着所述车门开口的上缘形成有棱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形成所述车辆的外上表面的车顶面板,
所述侧面板与所述车顶面板连接,
所述棱线形成在与所述车顶面板相比更接近所述车门开口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棱线是通过所述侧面板具有向车外方向为凸的形状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在车身的后表面具有后部开口,
从车宽方向来看,所述棱线至少连续至所述后部开口的后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车宽方向来看,所述棱线至少连续至车身侧部的后部车窗玻璃开口部的后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从车宽方向来看,所述棱线至少连续至前部车门的车窗开口下端的前端部。
CN201980102991.5A 2019-12-19 2019-12-19 车辆侧部构造 Withdrawn CN1148292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9965 WO2021124533A1 (ja) 2019-12-19 2019-12-19 車両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9234A true CN114829234A (zh) 2022-07-29

Family

ID=76477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102991.5A Withdrawn CN114829234A (zh) 2019-12-19 2019-12-19 车辆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0270A1 (zh)
JP (1) JPWO2021124533A1 (zh)
CN (1) CN114829234A (zh)
WO (1) WO20211245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52462U (ja) * 1982-04-07 1983-10-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フレ−ル
JP5115159B2 (ja) * 2007-11-22 2013-01-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US9452786B2 (en) * 2011-11-24 2016-09-27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panel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8979181B2 (en) * 2012-10-29 2015-03-17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1641893S (zh) * 2017-09-25 2019-09-24
JP2019137156A (ja) * 2018-02-08 2019-08-22 トヨタ自動車九州株式会社 車体上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40270A1 (en) 2023-02-09
WO2021124533A1 (ja) 2021-06-24
JPWO2021124533A1 (zh)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05746B1 (en) Vehicle side-door structure
EP1068970B1 (en) Side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6332643B1 (en) Center pillar structure
JP5927187B2 (ja) 自動車の中柱補強体
EP2221238B1 (en) A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n automotive vehicl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US10189504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CN107972739B (zh) 车辆车顶框架构造
JP5262400B2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12277587A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2277584A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JP2003127901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112092916B (zh) 车辆的上部车身构造
JP2019064493A (ja) 車両の車体側部の上部アーチ構造
CN114829234A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6107209B2 (ja) ルーフサイドレール構造
JP5878419B2 (ja) 自動車車体のドアー開口部構造
US11584201B2 (en) Side doo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206670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11098684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5476932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112277585A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US10953735B2 (en) Penetrating wind preven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5513192U (zh) 一种新型尾门结构及车辆
JP7103118B2 (ja)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US10843544B2 (en) Sealing structure for openable roof-equipp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