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9191A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9191A
CN114829191A CN202080087172.0A CN202080087172A CN114829191A CN 114829191 A CN114829191 A CN 114829191A CN 202080087172 A CN202080087172 A CN 202080087172A CN 114829191 A CN114829191 A CN 114829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actuator
frame
fluid bag
vehicle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71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口贡载
朴喜赫
铃木智
今井博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829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91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4Hydro-pneumatic adjustments of the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问题】关于车辆座椅中,为了减小用于使座椅膨胀和收缩的驱动力。【方案】车辆座椅(1)包括:第一框架(15);第二框架(16),其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是可移动的;以及,致动器(30),其使第二框架相对于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第二侧移动。致动器(30)包括:将第二框架朝向第一侧推动的第一致动器(31);将第二框架朝向第二侧推动的第二致动器(32);以及,控制分别由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产生的推动力的控制装置(33)。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中的每一个包括流体袋(35、36),压缩空气由控制装置(33)供应到流体袋和从流体袋排出。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其包括座垫框架、设置成在其自身与座垫框架的前端之间形成袋室的前板、设置在袋室中并且根据注入其中的流体量而膨胀/收缩的流体袋、以及设置在座垫框架与前板之间以总是推动袋室来缩短袋室的前后长度的弹簧。当向流体袋供给空气时,流体袋膨胀和座垫的前后长度增加,并且当停止向流体袋供给空气时,流体袋被弹簧压缩和座垫的前后长度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5-47384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完成的任务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座椅中,需要向流体袋供给空气以克服弹簧的推动力而使座垫延伸,并且存在需要大的驱动力来使座椅膨胀和收缩的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在其中减小用于使座椅膨胀和收缩的驱动力。
完成任务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1),其包括:第一框架(15);第二框架(16),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是可移动的;以及致动器(30),其用于使所述第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第二侧移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侧推动的第一致动器(31)、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二侧推动的第二致动器(32)以及控制由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产生的推动力的控制装置(33)。
根据这个方面,当致动器中的一个产生推动力时,能够使另一个致动器不产生阻力。由此,能够减小用于使座椅膨胀和收缩的驱动力。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包括流体袋(35、36),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应到所述流体袋和从所述流体袋排出。
根据这个方面,能够简单地且以低成本形成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壁(51)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二壁(52),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压力接收板(53),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一流体袋(35),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二流体袋(36),并且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给到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以及从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排出。
根据这个方面,能够简单地形成致动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导向部件(80),所述导向部件可滑动地接触所述第一流体袋并且将所述第一流体袋的膨胀和收缩方向限制到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根据这个方面,能够将第一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延伸的轨道(84)和由所述轨道支承以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并与所述第一流体袋接合的滑块(85)。
根据这个方面,能够将第一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二侧上的端部通过穿透所述压力接收板的连接部件(87)彼此接合。
根据这个方面,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相对于所述压力接收板的位置变得稳定。由此,能够将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所述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壁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壁的下部通过底壁联接,并且所述第一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壁配合以形成向上开口的凹槽结构。
根据这个方面,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能够容纳在凹槽结构内。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是构成所述座垫的框架,并且包括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17)以及将所述左侧部件和所述右侧部件的前端彼此联接的前部件(18),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前部件的上表面上并且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前部件可移动至前侧和后侧的上板(22)以及从上板的前端垂下以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前方的前板(23)。
根据这个方面,使座垫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膨胀和收缩是可能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前部件具有竖直地穿透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71),并且所述压力接收板从所述上板延伸以穿过所述开口并突出到所述前部件的下方。
根据这个方面,压力接收板能够设置在其不与乘员的腿干涉的位置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下方。
根据这个方面,第一壁和第二壁能够设置在它们不与乘员的腿干涉的位置处。
发明的效果
车辆座椅(1)包括:第一框架(15);第二框架(16),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是可移动的;以及致动器(30),其用于使所述第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移动,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侧推动的第一致动器(31)、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二侧推动的第二致动器(32)以及控制由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产生的推动力的控制装置(33)。根据这个方面,当致动器中的一个产生推动力时,能够使另一个致动器不产生阻力。由此,能够减小用于使座椅膨胀和收缩的驱动力。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包括流体袋(35、36),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应到所述流体带和从所述流体袋排出。根据这个方面,能够简单地且以低成本形成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壁(51)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二壁(52),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压力接收板(53),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一流体袋(35),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二流体袋(36),并且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给到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以及从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排出。根据这个方面,能够简单地形成致动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第一致动器包括导向部件(80),所述导向部件可滑动地接触所述第一流体袋并且将所述第一流体袋的膨胀和收缩方向限制到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根据这个方面,能够将第一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延伸的轨道(84)和由所述轨道支承为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并与所述第一流体袋接合的滑块(85)。根据这个方面,能够将第一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二侧上的端部通过穿透所述压力接收板的连接部件(87)彼此接合。根据这个方面,第一流体袋和第二流体袋相对于压力接收板的位置变得稳定。由此,能够将第一流体袋和第二流体袋的膨胀有效地转换为第二框架的移动。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壁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壁的下部通过底壁联接,并且所述第一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壁配合以形成向上开口的凹槽结构。根据这个方面,第一流体袋和第二流体袋能够容纳在凹槽结构内。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第一框架是构成所述座垫的框架,并且包括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17)以及将所述左侧部件和所述右侧部件的前端彼此联接的前部件(18),并且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上表面上并且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前部件可移动至前侧和后侧的上板(22)以及从所述上板的前端垂下以布置在所述前部件的前方的前板(23)。根据这个方面,使座垫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膨胀和收缩是可能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前部件具有竖直地穿透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71),并且所述压力接收板从所述上板延伸以穿过所述开口并突出到所述前部件下方。根据这个方面,压力接收板能够设置在其不与乘员的腿干涉的位置处。
在上述方面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下方。根据这个方面,第一壁和第二壁能够设置在它们不与乘员的腿干涉的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座垫框架的透视图;
图3是座垫框架前部的截面图(图2的III-III截面图);
图4是座垫框架的前部的仰视图;
图5是座垫框架的前部的截面图(图2的IV-IV截面图);
图6是致动器和控制装置的配置图;
图7是导向部件的透视图;
图8是示出致动器的变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流体袋的变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构成流体袋的单元的(A)第一实施例、(B)第二实施例和(C)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以及
图11是根据变型的座垫框架的前部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在其中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应用于汽车的座椅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座椅1包括设置在汽车的地板2上的座垫3和支承在座垫3的后部上的座椅靠背4。如图2所示,座垫3可以通过滑轨6设置在地板2上。滑轨6包括接合到地板2的左和右下轨道6A以及分别由左和右下轨道6A以可滑动地移动的方式支承的左和右上轨道6B。座垫3与左和右上轨道6B接合。升降装置可以置于座垫3和上轨道6B之间。
座垫3包括形成骨架的座垫框架11、由座垫框架11支承的衬垫12和覆盖衬垫12的表面的外皮部件13。座垫框架11包括第一框架15和第二框架16,该第二框架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框架15朝向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是可移动的。由于第二框架16相对于第一框架15是可移动的,因此其可被称为可移动的框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16相对于第一框架15朝向作为第一侧的前侧和作为第二侧的后侧是可移动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5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和右侧部件17和横向延伸以将左和右侧部件17的前端彼此联接的前部件18。此外,第一框架15可以包括横向延伸以将左和右侧部件17的后端彼此联接的后部件19。左和右侧部件17和前部件18通过金属板的弯曲成型而形成。前部件18包括板状部21,所述板状部21在其横向中央部分处具有向上和向下的表面。板状部2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宽度。
第二框架16包括设置在前部件18的板状部21的上表面上并且被支承为相对于前部件18是可移动至前侧和后侧的上板22,以及从上板22的前端向下延伸以设置在前部件18的前方的前板23。
如图2和3所示,前部件18的板状部21形成有向下凹进的收容凹部25。收容凹部25设置在板状部21的前部中。收容凹部25的前端到达前部件18的前端。另一方面,收容凹部25的后端位于板状部21的上表面。在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的上表面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和右支承部件26。每个支承部件26由树脂材料制成。每个支承部件26优选地由具有低摩擦系数的树脂材料制成。第二框架16的上板22放置在左和右支承部件26的上表面上,以在前后方向上是可滑动的。
上板22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穿透其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细长孔27。在本实施例中,细长孔27包括设置在平面图中与支承部件26重叠的位置处的两对,左对和右对。通过多个螺母29和螺栓28穿过细长孔27、支承部件26和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上板22安装到支承部件26和前部件18,以沿前后方向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在将上板22放置在支承部件26上的状态下,上板22的上表面被布置在与前部件18的不包括收容凹部25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处。
如图3所示,上板22的左和右侧边缘和后边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边缘壁22A。边缘壁22A优选地通过弯曲上板22的侧边缘而形成。并且,上板22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向上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肋22B。
如图2、4和5所示,前板23形成为具有从侧面观察时向前凸出的弯曲表面。前板23形成有竖直延伸的多个加强肋23A。所述多个加强肋23A优选地沿横向方向布置。第二框架16优选通过金属板的弯曲模制而形成。
随着上板22相对于设置在每个细长孔27中的螺栓28沿前后方向移位,第二框架16相对于第一框架15的前部件18在初始位置和突出位置之间移动。第二框架16通过从初始位置朝向作为第一侧的前侧移动而到达突出位置。此外,第二框架16通过从突出位置朝向作为第二侧的后侧移动而返回到初始位置。
衬垫12被布置为覆盖第二框架16的上表面和前表面。当第二框架16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突出位置时,第二框架16相对于衬垫12滑动。衬垫12具有足够的长度,以即使当第二框架16处于突出位置时,也能够覆盖第二框架16的前板23。衬垫12的前边缘优选地延伸成当第二框架16处于初始位置时低于第二框架16的前板23的下边缘。
车辆座椅1还包括用于使第二框架16相对于第一框架15朝向前侧和后侧移动的致动器30。致动器30包括将第二框架16朝向前侧推动的第一致动器31、将第二框架16朝向后侧推动的第二致动器32、以及控制由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中的每一个产生的推动力的控制装置33。
如图5和6所示,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分别包括流体袋35、36,流体袋35、36当供应压缩空气时膨胀和当排出压缩空气时收缩。第一致动器3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流体袋35,第二致动器3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流体袋36。控制装置33包括产生压缩空气的压缩机38、连接压缩机38和第一致动器31的第一流体袋35的第一连接管39、连接压缩机38和第二致动器32的第二流体袋36的第二连接管40、设置在第一连接管39中的第一控制阀41、设置在第二连接管40中的第二控制阀42、控制压缩机38、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42的电子控制装置43(ECU)以及用于将信号输入到电子控制装置43的操作开关44。操作开关44包括延伸按钮和收缩按钮,并将根据延伸按钮和收缩按钮的操作状态的信号输出到电子控制装置43。
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42每个能够采取用于将压缩机38与流体袋35、36连接的供给状态、用于阻挡空气流入和流出流体袋35、36的保持状态、以及用于分别将流体袋35、36与外部连接的排出状态。当控制阀41、42处于供给状态时,压缩空气被供给到相应的流体袋35、36,并且流体袋35、36膨胀。当控制阀41、42处于保持状态时,阻止空气流入和流出相应的流体袋35、36,并且保持流体袋35、36的尺寸。当控制阀41、42处于排出状态时,相应的流体袋35、36中的压缩空气被排出到外部,并且流体袋35、36收缩。
第一框架15包括第一壁51和相对于第一壁51设置在前侧的第二壁52。第二框架16包括设置在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之间的压力接收板53。第一流体袋35设置在第一壁51和压力接收板53之间,而第二流体袋36设置在第二壁52和压力接收板53之间。当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膨胀和收缩时,压力接收板53相对于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移动,并且第二框架16相对于第一框架1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由安装至前部件18的板状部21的壳体55构成。如图4和5所示,横向延伸的加强部件56附接到板状部21的下表面。加强部件56形成为向上开口的凹槽形。加强部件56与板状部21一起形成封闭的截面结构。加强部件56设置在板状部21上在比收容凹部25更靠后的位置处。加强部件56可以沿着形成收容凹部25的后边缘的后壁部25B延伸,使得后壁部25B构成封闭的截面结构的一部分。
壳体55包括横向延伸并紧固到加强部件56的后凸缘58、从后凸缘58的前边缘向下延伸并具有面向前和后的表面的第一壁51、从第一壁51的下边缘向前延伸并具有面向上和下的表面的底壁59、以及从底壁59的前边缘向上延伸并具有面向前和后的表面的第二壁52。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在前后方向上经由一定距离彼此相对。底壁59将第一壁51的下部和第二壁52的下部彼此联接。第一壁51、底壁59和第二壁52配合以形成向上开口且横向延伸的凹槽结构。第一壁51、底壁59和第二壁52中的每一个优选地设置在前部件18的下方,具体地,设置在板状部21的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的下方。
第一壁51、底壁59和第二壁52的右端部优选地通过具有面向左和右的表面的端壁61彼此联接。类似地,第一壁51、底壁59和第二壁52的左端部优选地通过具有面向左和右的表面的端壁61彼此联接。第一壁51、底壁59、第二壁52以及左和右端壁61彼此配合以形成向上开口的箱体结构。端壁61的上端优选地分别设有左和右侧凸缘62,其紧固到前部件18的板状部21的下表面。每个侧凸缘62优选地紧固到板状部21的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的下表面。多个螺栓28和螺母29中的一些可以将侧凸缘62、上板22、支承部件26和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紧固在一起。
壳体55优选地包括多个加强肋64,其在第一壁51和后凸缘58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将第一壁51与后凸缘58联接。每个加强肋64形成为具有面向左和右的表面的三角板形。加强肋64抑制第一壁51相对于后凸缘58的倾斜。
如图5所示,压力接收板53从第二框架16的上板2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压力接收板53优选由紧固到上板22的板状部件66形成。板状部件66具有紧固到上板22的下表面的凸缘67。压力接收板53从凸缘67的边缘部分向下延伸,且具有面向前和后的表面。板状部件66优选地由凸缘67和压力接收板53形成为L形。
前部件18的板状部21具有竖直地穿透其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71。开口71形成在收容凹部25的底部25A中。开口7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到达前部件18的前边缘。压力接收板53穿过开口71突出到板状部21下方,并设置在第一壁51和第二壁52之间。压力接收板53的下端通过间隙与底壁59相对。开口71的前后长度被设定为使得压力接收板53能够响应于第二框架16的前后移动而前后移动。
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通过将多个片材的边缘彼此接合而形成。例如,片材优选地由诸如乙烯树脂和聚氨酯之类的树脂制成。例如,片材的接合优选地通过热焊接实现。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中的每一个优选地包括多个单元73。所述多个单元73可以彼此独立,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一连接管39或第二连接管40。或者,所述多个单元73可以彼此联接以允许空气在它们之间流动,并且所述多个单元73中的一个可以连接到第一连接管39或第二连接管40。
构成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所述多个单元73中的每一个优选形成为盘形,以便能够沿轴向方向膨胀和收缩。此外,形成为盘形的所述多个单元73优选地沿轴向方向布置并且彼此接合。由此,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能够在前后方向膨胀和收缩。
如图3和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致动器31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一流体袋35,并且每个第一流体袋35包括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多个单元73。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流体袋35的后端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74,并且连接件74通过诸如夹子或铆钉之类的紧固部件75接合到第一壁51上。每个第一流体袋35的前端与压力接收板53的后表面接触。每个第一流体袋35的前端可以设置有连接件,使得连接件通过诸如夹子或铆钉之类的紧固部件接合到压力接收板53。
如图3所示,第二致动器32包括两个横向布置的第二流体袋36,并且每个第二流体袋36包括沿前后方向布置的多个单元73。如图5所示,每个第二流体袋36的前端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76,并且连接件76通过诸如夹子或铆钉之类的紧固部件77接合到第二壁52上。每个第二流体袋36的后端与压力接收板53的前表面接触。每个第二流体袋36的后端可以设置有连接件,使得连接件通过诸如夹子或铆钉之类的紧固部件接合到压力接收板53。
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收纳在壳体55的凹槽结构(箱体结构)中。从而,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膨胀和收缩方向被限制,并且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膨胀和收缩被有效地转换为压力接收板53的运动。
如图7所示,第一致动器31优选地包括导向部件80,其可滑动地接触第一流体袋35并且将第一流体袋35的膨胀和收缩方向限制到前侧和后侧。优选地,导向部件80设置在底壁59的上表面上。导向部件80包括从底壁59向上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向壁81。导向壁81优选地设置在左和右第一流体袋35之间。此外,导向部件80优选地具有向下凹进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和右导向凹槽82。在每个导向凹槽82中,设置了相应的第一流体袋35的下部。导向凹槽82的横截面的形状优选地与第一流体袋35的下部的形状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流体袋35具有圆形横截面,因此导向凹槽82优选地形成为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导向部件80设置在压力接收板53的下端和底壁59之间,从而不与压力接收板53干涉。此外,压力接收板53可以形成有切口,用于避免与导向部件80干涉。由于导向部件80,第一流体袋35的膨胀和收缩方向变得稳定,并且第一流体袋35能够有效地推送压力接收板53。
与第一致动器31类似,第二致动器32优选地包括将第二流体袋36的膨胀和收缩方向限制到前侧和后侧的导向部件。第二致动器32的导向部件的构造可以类似于第一致动器31的导向部件80的构造。
第一致动器31可以包括从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一对轨道84和由相应的轨道84支承以便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并且接合到相应的第一流体袋35的一对滑块85。每个滑块85优选地接合到相应的第一流体袋35的前端。优选地,每个轨道84设置在底壁59上。由于轨道84和滑块85,第一流体袋35的前端沿着相应的轨道84移动。从而,第一流体袋35的膨胀和收缩方向变得稳定,并且第一流体袋35能够有效地推送压力接收板53。
第一致动器31优选地包括轨道84和滑块85中的至少一个、导向壁81和导向凹槽82。
与第一致动器31类似,第二致动器32可以包括从前侧朝向后侧延伸的一对轨道和由相应的轨道支承以便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并且接合到相应的第二流体袋36的一对滑块。每个滑块优选地接合到相应的第二流体袋36的后端。第二致动器32的轨道和滑块的结构可以类似于第一致动器31的轨道和滑块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一流体袋35的其是第一侧上的端部的前端和第二流体袋36的其是第二侧上的端部的后端,可以通过穿透压力接收板53的连接部件87彼此接合。例如,连接部件87优选地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穿透压力接收板53的轴部件组成。压力接收板53形成有连接部件87穿过其的通孔88。通孔88可以是延伸到压力接收板53的侧边缘的狭缝。根据这个方面,第一流体袋35的前端和第二流体袋36的后端相对于压力接收板53的位置受到限制,并且在膨胀和收缩时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位置变得稳定。
如图9所示,第一流体袋35可以在中央部分处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的通孔91。即,第一流体袋35可以形成为在中央处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环状或管状。另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92优选地插入在第一流体袋35的通孔91中。在该结构中,第一流体袋35沿着支承轴92膨胀和收缩,因此,能够有效地推送压力接收板53。
构成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所述多个单元73的每个可以如图10所示的第一到第三示例那样构造。如图10(A)所示,第一示例的单元100包括圆形的前片材101、圆形的后片材102和形成为圆柱形的外周片材103。前片材101的后表面101B的外周部被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03的内周表面103A的前端部。而且,后片材102的前表面102A的外周部被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03的内周表面103A的后端部。由于单元100具有外周片材103,所以与前片材101的后表面101B的外周部和后片材102的前表面102A的外周部直接热焊接到彼此的单元相比,外周部的柔性高,并且即使在外周部处,单元100也能够容易地沿前后方向膨胀和收缩。由此,由多个单元100构成的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流体袋36的膨胀和收缩方向趋于稳定。作为第一示例的变型,前片材101的后表面101B的外周部可以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03的外周表面103B的前端部,并且后片材102的前表面102A的外周部可以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03的外周表面103B的后端部。
如图10(B)所示,除了第一示例的单元100的结构之外,第二示例的单元110还包括连接片材111,其将前片材101的后表面101B的中央部与后片材102的前表面102A的中央部联接。连接片材111具有焊接到前片材101的后表面101B的中央部的前端,以及焊接到后片材102的前表面102A的中央部的后端。当单元110膨胀时,连接片材111限制前片材101的中央部与后片材102的中央部之间的距离,以便不大于或等于预定距离。由此,避免单元110的仅中央部的膨胀是可能的,并且能够减小中央部与外周部之间的膨胀量差异。
如图10(C)所示,第三示例的单元120包括管状内周片材121和设置在内周片材121的外周侧上的管状外周片材122。内周片材121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比外周片材122在轴向方向上的长度长。内周片材121的外周表面121A的前端在整个圆周上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22的内周表面122B的前端。而且,内周片材121的外周表面121A的后端在整个表面上热焊接到外周片材122的内周表面122B的后端。而且,内周片材121的内周表面121B的沿轴向方向的中央部121C被热焊接。第三示例的单元120能够减小中央部和外周部之间的膨胀量差异。
将描述关于该实施例的座椅1的操作。在乘员持续按压操作开关44的膨胀按钮的同时,根据来自操作开关44的信号,电子控制装置43驱动压缩机38以产生压缩空气,将第一控制阀41置于供给状态,并且将第二控制阀42置于排出状态。由此,由压缩机38产生的压缩空气被供给到第一致动器31的第一流体袋35,并且第一流体袋35膨胀以朝向前侧推送压力接收板53。另一方面,第二致动器32的第二流体袋36被压力接收板53推动,并且第二流体袋36中的空气通过第二控制阀42排出。由此,压力接收板53被第一致动器31的第一流体袋35朝向前侧推送,并且相对于前部件18向前移动。
在乘员保持按压操作开关44的收缩按钮的同时,根据来自操作开关44的信号,电子控制装置43驱动压缩机38以产生压缩空气,将第一控制阀41置于排出状态,并且将第二控制阀42置于供给状态。由此,由压缩机38产生的压缩空气被供给到第二致动器32的第二流体袋36,并且第二流体袋36膨胀以朝向后侧推动压力接收板53。另一方面,第一致动器31的第一流体袋35被压力接收板53推送,并且第一流体袋35中的空气通过第一控制阀41排出。由此,压力接收板53被第二致动器32的第二流体袋36朝向后侧推送,并且相对于前部件18向后移动。
当乘员未按压操作开关44的膨胀按钮和收缩按钮中的任一个时,根据来自操作开关44的信号,电子控制装置43停止压缩机38并将第一控制阀41和第二控制阀42置于保持状态。由此,维持第一致动器31的第一流体袋35和第二致动器32的第二流体袋36的膨胀和收缩状态,并且维持第二框架16相对于前部件18的位置。
如上所述,乘员通过操作开关44,能够使座垫3的前部在前后方向上膨胀和收缩。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座椅1中,当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中的一个产生推动力时,能够防止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中的另一个产生阻力。由此,能够减小用于使座椅1膨胀和收缩的驱动力。由于第一致动器31和第二致动器32由流体袋35、36形成,所以它们能够简单地并且以低成本形成。
因为压力接收板53、致动器30和壳体55布置在座垫3的下部,所以能够避免这些结构与乘员的腿干涉。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修改或改变。例如,如图11所示,在凸缘67和压力接收板53之间可以设置用于调节压力接收板53的位置的连接部68。连接部68可以从凸缘67的前边缘向下延伸,然后弯曲以向后延伸。压力接收板53可以从连接部68的后端向下延伸。
附图标记列表
1:座椅
11:座垫框架
15:第一框架
16:第二框架
17:侧部件
18:前部件
19:后部件
21:板状部
22:上板
23:前板
25:收容凹部
26:支承部件
27:细长孔
29:螺栓
30:致动器
31:第一致动器
32:第二致动器
33:控制装置
35:第一流体袋
36:第二流体袋
38:压缩机
41:第一控制阀
42:第二控制阀
43:电子控制装置
44:操作开关
51:第一壁
52:第二壁
53:压力接收板
55:壳体
59:底壁
61:端壁
80:导向部件
81:导向壁
82:导向凹槽
84:轨道
85:滑块
87:连接部件
88:通孔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第一框架;
第二框架,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是可移动的;以及
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第二框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朝向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移动,
其中,所述致动器包括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一侧推动的第一致动器、将所述第二框架朝向所述第二侧推动的第二致动器、以及控制由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产生的推动力的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和所述第二致动器中的每一个包括流体袋,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应到所述流体袋和从所述流体袋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第一壁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壁设置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第二壁,
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的压力接收板,
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一流体袋,
所述第二致动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壁和所述压力接收板之间的第二流体袋,并且
压缩空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被供给到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以及从所述第一流体袋和所述第二流体袋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导向部件,所述导向部件可滑动地接触所述第一流体袋并且将所述第一流体袋的膨胀和收缩方向限制到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致动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侧延伸的轨道和由所述轨道支承以是可滑动地移动的并与所述第一流体袋接合的滑块。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一侧上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流体袋的在所述第二侧上的端部通过穿透所述压力接收板的连接部件彼此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壁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壁的下部通过底壁联接,并且
所述第一壁、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二壁配合以形成向上开口的凹槽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框架是构成所述座垫的框架,并且包括左侧部件和右侧部件以及将所述左侧部件和所述右侧部件的前端彼此联接的前部件,并且
所述第二框架包括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上表面上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前部件可移动至前侧和后侧的上板和从所述上板的前端垂下以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前方的前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前部件具有竖直地穿透其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并且
所述压力接收板从所述上板延伸以穿过开口并突出到所述前部件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设置在所述前部件的下方。
CN202080087172.0A 2019-12-20 2020-12-17 车辆座椅 Pending CN1148291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0108 2019-12-20
JP2019-230108 2019-12-20
PCT/JP2020/047091 WO2021125254A1 (ja) 2019-12-20 2020-12-17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9191A true CN114829191A (zh) 2022-07-29

Family

ID=76477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7172.0A Pending CN114829191A (zh) 2019-12-20 2020-12-17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66106A1 (zh)
JP (1) JPWO2021125254A1 (zh)
CN (1) CN114829191A (zh)
WO (1) WO2021125254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2078A (en) * 1989-04-28 1990-12-05 Okamoto Ind Inc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JPH11332929A (ja) * 1998-05-22 1999-12-07 Toshiba Tec Corp 座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KR100649545B1 (ko) * 2005-08-08 2006-11-27 정진고 왕복운동장치
JP2010279650A (ja) * 2009-06-08 2010-12-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CN107000610A (zh) * 2014-11-12 2017-08-01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0027448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2329A (ja) * 1988-11-18 1990-05-31 Nec Corp 家庭用停電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
JP4029446B2 (ja) * 1997-11-19 2008-01-0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111406A (ja) * 2012-12-05 2014-06-19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7231822B2 (ja) * 2018-01-12 2023-03-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2078A (en) * 1989-04-28 1990-12-05 Okamoto Ind Inc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JPH11332929A (ja) * 1998-05-22 1999-12-07 Toshiba Tec Corp 座椅子式マッサージ機
KR100649545B1 (ko) * 2005-08-08 2006-11-27 정진고 왕복운동장치
JP2010279650A (ja) * 2009-06-08 2010-12-1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CN107000610A (zh) * 2014-11-12 2017-08-01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0027448A (zh) * 2018-01-12 2019-07-1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5254A1 (ja) 2021-06-24
US20240166106A1 (en) 2024-05-23
JPWO2021125254A1 (zh)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2291B2 (en) Seat slide device
KR101991252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쿠션부 확장장치
US20080136237A1 (en) Seat of vehicle
MX2015001013A (es) Sistema de suspension de respaldo y cojin con panel de suspension interno.
US6010146A (en)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
WO2009022214A1 (en) Vehicle seat rail assembly
US9688226B2 (en) Bumper reinforcement
KR101484234B1 (ko) 차체의 시트백 마운팅구조
CN109760573B (zh) 车辆用杯架装置的罩
US20190092289A1 (en) Rearward movement preventing device of pedal device for vehicle
CN114829191A (zh) 车辆座椅
US10071690B2 (en) Expandable top for vehicle center console
JP2020011696A (ja) 衝撃吸収体
KR101956264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쿠션부 확장장치
CN210881768U (zh) 头枕支撑总成
US20190389353A1 (en) Vehicle seat, headrest and headrest control system
KR101815449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쿠션부 확장장치
US11993187B2 (en) Vehicle seat
US20200196763A1 (en) Chair
JP2001039267A (ja) 緩衝部材及びショルダアンカ高さ調節装置
US10843604B2 (en) Vehicle seat
JP2009154623A (ja) 側突用乗員保護装置
JP6589574B2 (ja) 車両用の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KR102175958B1 (ko) 파킹 시스템의 체크밸브 유닛
KR101551209B1 (ko) 위치조절 스텝의 무단화가 가능한 슬라이드형 시트 트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