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4163A -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4163A
CN114824163A CN202210473659.3A CN202210473659A CN114824163A CN 114824163 A CN114824163 A CN 114824163A CN 202210473659 A CN202210473659 A CN 202210473659A CN 114824163 A CN114824163 A CN 1148241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positive electrode
source
low
iron phosph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36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24163B (zh
Inventor
唐杰
傅正
孔令涌
李亨利
陈振绳
徐荣益
李意能
刘其峰
陈燕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Dynan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7365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41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24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4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24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4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铁源、磷源、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金属元素添加剂和分散剂混合,得到分散液,干燥后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2)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经低温烧结后,与石墨催化剂混合,高温烧结得到正极材料。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整个工艺流程精简,易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所合成的正极材料为颗粒均一的纳米磷酸铁锂材料,该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经过金属元素和石墨化碳材料的改性,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包括较高的低温容量和低温倍率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寿命和安全性等受低温影响较大。现今改善正极材料低温性能主要方法包括纳米化、高价离子掺杂、表面碳包覆等。如发明专利CN 109920989 A,采用砂磨结合喷雾干燥造粒得到球形前驱,然后通过高温烧结获得三层碳包覆的复合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该方案生产投入高不适用于规模化生产;发明专利CN 113054173 A,利用稀有金属化合物(铟、钽等稀有金属)沉积在物料表面,从而获得核壳结构的低温型磷酸铁锂材料,该合成工艺工艺繁琐,成本投入较大,不利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发明专利CN 113571697 A,首先通过砂磨工艺进行颗粒细化,然后再进行成品筛分分级获得小颗粒磷酸铁锂,所获得的小颗粒产品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但该工艺合成周期长,成品收率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高性能的低温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整个工艺流程精简,易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所合成的正极材料为颗粒均一的纳米磷酸铁锂材料,该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经过金属元素和石墨化碳材料的改性,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包括较高的低温容量和低温倍率性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铁源、磷源、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金属元素添加剂和分散剂混合,得到分散液,干燥后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
(2)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经低温烧结后,与石墨催化剂混合,高温烧结得到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方法中,碳源在石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转变为石墨化碳材料用于改性磷酸铁锂,提升其电化学性能。
本发明的方法在磷酸铁锂前驱体的制备阶段引入碳源、金属元素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有效地提高了磷酸铁锂晶粒的分散性,抑制了颗粒的二次再生长,并获得良好的改性效果(包括掺杂和包覆效果),从而获得粒度均匀且高性能的小颗粒产品。
本发明的方法中,通过预先将碳源引入到前驱体中,低温烧结一方面可以使正极材料(例如磷酸铁锂或磷酸锰铁锂)初步结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颗粒长大,再与石墨催化剂混合进行高温烧结,能够有效提高样品中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改善材料的导电性。同时,先低温烧结再引入石墨催化剂高温烧结的工艺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磷酸铁锂在烧结中的继续长大,保证了石墨化碳材料对磷酸铁锂的改性效果,也降低了合成工艺的能源消耗。
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制备,例如可以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也可以是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与上述方法的区别在于,在步骤(1)的原料中还加入锰源,例如硝酸锰或碳酸锰等。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优选地,步骤(1)所述碳源包括可碳化材料和/或碳材料,优选为可碳化材料。
优选地,所述可碳化材料包括蔗糖、葡萄糖、柠檬酸、淀粉、麦芽糖、壳聚糖、聚乙烯醇(PVA)、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吡咯(PPy)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碳材料包括乙炔黑、石墨粉和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碳源的重量占比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5~15%,例如5%、6%、8%、10%、11%、12%、13%、14%或15%等。
本发明中,所述“正极材料理论重量”指的是,不计入掺杂和包覆的正极材料的重量,例如对于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理论重量指的是磷酸铁锂的理论重量或者磷酸锰铁锂的理论重量。
优选地,步骤(1)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六烷三甲基氯化铵(CTAC)、三乙醇胺(TEOA)、乙二醇(EG)和聚乙二醇(PEG)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1~2.0%,例如0.1%、0.2%、0.3%、0.5%、0.7%、1%、1.3%、1.5%、1.7%或2.0%等。
优选地,步骤(1)所述金属元素添加剂为金属氧化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钒、氧化铌、氧化锰和氧化镍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金属元素添加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1~5.0%,例如0.1%、0.2%、0.3%、0.5%、0.7%、1%、1.3%、1.5%、1.7%、2.0%、2.3%、2.6%、3.0%、3.3%、3.5%、3.8%、4.0%、4.2%、4.5%、4.7%或5.0%等,优选为0.5~1.5%。
优选地,步骤(1)所述分散剂包括水(例如可以是纯水、去离子水等)、乙醇和丙酮中的至少一种,可以是单一种类,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组合例如可以是水和乙醇的混合液。
优选地,步骤(1)中,铁源、磷源和锂源的摩尔比为0.93~0.98:0.98~1.00:1.02~1.06,其中,铁源的摩尔比的选择范围0.93~0.98例如0.93、0.94、0.95、0.96、0.97或0.98等,磷源的摩尔比的选择范围0.98~1.00例如0.98、0.99或1.00等,锂源的摩尔比的选择范围1.02~1.06例如1.02、1.03、1.04、1.05或1.06等。
本发明中,对铁源、磷源和锂源的具体种类不作限定,例如,锂源可以是氧化锂、碳酸锂、氢氧化锂、醋酸锂、磷酸锂和柠檬酸锂等材料的一种或多种;铁源可以是硝酸铁、硫酸亚铁、柠檬酸铁、草酸亚铁、氧化铁和磷酸亚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磷源可以选自磷酸、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二氢锂和磷酸铁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步骤(1)所述混合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将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制备成表面活性剂溶液,然后添加铁源、磷源、碳源,再通过加热处理使混合物充分溶解,得到混合液A;
将锂源和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添加剂加入至上述混合液A中,得到混合液B。
作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又一个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在低温烧结前进行破碎的步骤。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在保护气体的保护氛围下进行,所述低温烧结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氩气或氖气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温度为250~450℃,例如250℃、275℃、300℃、320℃、330℃、340℃、350℃、375℃、400℃或450℃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升温速率为5~20℃/min,例如5℃/min、7℃/min、8℃/min、10℃/min、12℃/min、14℃/min、15℃/min、18℃/min或20℃/min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恒温时间为8~15h,例如8h、9h、10h、12h、13h或15h等。
优选地,所述低温烧结后,对低温烧结的产物进行破碎得到半成品,将所述半成品与石墨催化剂混合。
作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再一优选技术方案,步骤(2)所述石墨催化剂为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优选地,所述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萘、菲、蒽、芘、苝及其衍生物、二茂铁、二苯基膦和三苯基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中,所述萘、菲、蒽、芘、苝及其衍生物中,苝的衍生物可以是苝-3,4,9,10-四羧酸二酐。
本发明中,通过选用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例如可以是二茂铁、三苯基膦、三苯基甲烷等)作为石墨催化剂,相比于金属镍、氯化钴等金属或金属盐,此类环状可碳化有机物更有利于催化形成石墨碳,同时,该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和可以原位形成碳材料,与石墨碳和未转化的无定形碳构建多元复合碳层,形成更丰富的导电结构,从而提高LFP的电子导电性能。
优选地,步骤(2)所述石墨催化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5~5.0%,优选为1.0~3.0%,例如0.5%、1%、1.5%、2.0%、2.2%、2.5%、3.0%、3.5%、4.0%、4.5%或5.0%等。若加入量过多,LFP包覆碳层厚度变厚,将不利于锂离子的脱嵌;若加入量过少,一方面导致石墨碳形成不足,另一方面影响多元复合碳层的搭建,从而影响电子的有效传输。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在保护气体的保护氛围下进行,所述高温烧结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氩气、氢氩混合气、气化甲烷或乙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温度为500~850℃,例如500℃、550℃、575℃、600℃、650℃、680℃、700℃、750℃、800℃或850℃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升温速率为5~20℃/min,例如5℃/min、7℃/min、8℃/min、10℃/min、12℃/min、14℃/min、15℃/min、18℃/min或20℃/min等。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恒温时间为8~15h,例如8h、9h、10h、12h、13h、14h或15h等。
本发明中,对高温烧结采用的设备不作具体限定,包括但不限于管式炉、辊道窑炉、回转窑炉等具有保护气氛的高温烧结炉。
作为本发明所述方法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然后添加铁源、磷源、碳源,再通过加热处理使混合物充分溶解,得到混合液;
步骤2,将锂源和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加入至上述混合液中,通过加热搅拌直至水分蒸干后,得到固相前驱体材料进行破碎;
步骤3,将前驱体置于烧结炉中在保护气体氛围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至250~450℃恒温8~15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步骤4,添加少量的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置于烧结炉中在保护气体氛围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至500~850℃恒温8~15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最终成品物料;
此技术方案中,碳源选择可溶于分散剂的可碳化材料,例如可溶于水的糖类或柠檬酸,可以是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采用可溶于分散剂的可碳化材料作为碳源,有利于提高分散性、碳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颗粒的细度。
本发明中,对破碎采用的设备不作具体限定,包括但不限于气流磨、砂磨机和球磨机等。
本发明通过引入表面活性剂获得分散性良好的小颗粒前驱体,结合低温烧结以及后续石墨催化剂的作用获得低温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该制备工艺简单、颗粒均一,且获得的正极材料综合性能良好。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包括金属离子掺杂的磷酸铁锂以及石墨化碳材料;
优选地,所述正极材料的粒径分布如下:D10为20~50nm,D50为50~150nm,D90为50~100nm。示例性地,D10例如可以是20nm、30nm、40nm、50nm等;D50例如可以是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110nm、120nm、130nm、140nm或150nm等;D90例如可以是50nm、60nm、70nm、80nm、90nm或100nm等。
本发明的正极材料是一种低温型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例如可以是磷酸铁锂材料,或者磷酸锰铁锂材料。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所述正极的正极材料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正极材料。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第三方面所述的正极。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在正极材料前驱体(例如磷酸铁锂前驱体或磷酸锰铁锂前驱体)的制备阶段引入碳源、金属氧化物和表面活性剂,所述前驱体低温烧结后与石墨催化剂混合进行高温烧结,上述原料和工序上的综合配合,有效地提高了正极材料(例如磷酸铁锂或磷酸锰铁锂)晶粒的分散性,抑制了颗粒的二次再生长,并获得良好的改性效果(包括掺杂和包覆效果),从而获得粒度均匀且高性能的小颗粒产品。本发明的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低温性能,包括较高的低温容量和低温倍率性能。
(2)本发明所述方法的整个工艺流程精简,降低了合成工艺的能源消耗,易实现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材料的拉曼图;
图2表示实施例1的材料的SEM图,其中的插图为粒度分布图;
图3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材料的低温放电性能,图中的“对比组1”对应对比例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中,R表示拉曼图谱中的D峰和G峰的强度之比。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温型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制备方法如下:
(1)将硝酸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锂按照计量为0.95:1.00:1.04摩尔比混合,加入12%重量比(以硝酸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钠的总质量计)的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同时加入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柠檬酸作为碳源,制得混合液A;
(2)向混合液A中添加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氧化镁作为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搅拌均匀,再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EG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上述溶液,并得到混合液B;
(3)将溶液B干燥后得到固相磷酸铁锂前驱体,经过破碎后将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至300℃恒温10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4)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二茂铁作为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均匀,在氮气氛围下将混合物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600℃保温12h,冷却后研磨得到磷酸铁锂材料。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制备的磷酸铁锂材料微观形貌,图2为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LFP材料的SEM照片,其中的插图为粒度分布图,通过SEM图片发现材料的粒径均匀,粒径主要在45~95nm之间,通过粒度分布图发现其D10为34nm,D50为68nm,D90为91nm。
利用拉曼光谱测试分析了物料中碳材特征峰的强度,发现R=Id/Ig=0.76,即表明该物料的碳材大多为石墨材料。
通过组装扣式半电池,其中,活性物质是:上述制备的磷酸铁锂材料(LFP),导电剂是:超级导电碳黑(SP),粘结剂是:聚偏二氟乙烯(PVDF),溶剂是:N-甲基吡咯烷酮(NMP),按照PVDF:SP:NMP=90:50:3000的配比进行浆料配制,LFP/(LFP+SP+PVDF)质量比=94%。在低温-20℃下以不同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测试,发现0.1C放电容量高达142.2mAh/g,1.0C放电容量高达108.2mAh/g。
实施例2
(1)将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锂按照计量为0.95:0.98:1.04摩尔比混合,加入12%重量比(以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锂的总质量计)的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同时加入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蔗糖作为碳源制得混合液A;
(2)向混合液A中添加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氧化锰作为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搅拌均匀,再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CTAB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得到混合液B;
(3)将溶液B干燥后得到固相磷酸铁锂前驱体,经过破碎后将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至350℃恒温10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4)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二苯基膦作为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均匀,在氮气氛围下将混合物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650℃保温12h,冷却后研磨得到磷酸铁锂材料。
其余各实施例和对比例按照与本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1)将硝酸铁、磷酸二氢铵、醋酸锂按照计量为0.95:1.00:1.04比例混合,加入12%重量比(以硝酸铁、磷酸二氢铵、醋酸锂的总质量计)的去离子水与乙醇混合液(1:1)作为分散剂同时加入8%的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得混合液A;
(2)向混合液A中添加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氧化钒作为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搅拌均匀,再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TEOA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得到混合液B;
(3)将溶液B干燥后得到固相磷酸铁锂前驱体,经过破碎后将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至350℃恒温10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4)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3.0%的三苯基甲烷作为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均匀,在氮气氛围下将混合物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680℃保温10h,冷却后研磨得到磷酸铁锂材料。
实施例4
(1)将磷酸亚铁、磷酸二氢铵、柠檬酸锂按照计量为0.95:1.00:1.04比例混合,加入10%重量比(以磷酸亚铁、磷酸二氢铵、柠檬酸锂的总质量计)的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同时加入12%的葡萄糖作为碳源制得混合液A;
(2)向混合液A中添加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氧化铌作为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搅拌均匀,再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PEG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得到混合液B;
(3)将溶液B干燥后得到固相磷酸铁锂前驱体,经过破碎后将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至300℃恒温10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4)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苝-3,4,9,10-四羧酸二酐作为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均匀,在氮气氛围下将混合物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650℃保温12h,冷却后研磨得到磷酸铁锂材料。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二茂铁的重量占比为0.5%。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二茂铁的重量占比为5%。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二茂铁替换为等重量的金属镍。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氧化镁替换为硝酸镁,二者镁元素的摩尔量相同。
对比例1
(1)将硝酸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锂按照计量为0.95:1.00:1.04比例混合,加入12%重量比(以硝酸铁、磷酸二氢铵、氢氧化钠的总质量计)的去离子水作为分散剂同时加入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柠檬酸作为碳源制得混合液A;
(2)向混合液A中添加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0.5%的氧化镁作为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搅拌均匀,再称量占磷酸铁锂理论重量1.0%的EG作为表面活性剂加入得到混合液B;
(3)将溶液B干燥后得到固相磷酸铁锂前驱体,经过破碎后将前驱体置于管式炉中,在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升温速率至300℃恒温10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4)将半成品置于氮气氛围下以10℃/min的速率升温到600℃保温12h,冷却后研磨得到磷酸铁锂材料。
图1表示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材料的拉曼图。
图3表示实施例1、实施例2和对比例1的材料的低温放电性能,图中的“对比组1”对应对比例1。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等重量的二茂铁直接在步骤(2)加入。
表1
Figure BDA0003624216500000131
通过表1可知,本发明合成的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石墨化程度,以及优异的低温性能,其容量高、倍率性能好。同时,通过实施例和对比例之间的对比发现,不同石墨催化剂的种类、添加量及添加的顺序对合成的产品电化学性能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因素主要影响LFP中的石墨化碳层的浓度,从而影响LFP电子导电性能。
通过实施例1与实施例5-6对比可知,石墨催化剂的添加量处于合适的范围内,有利于提高石墨化度(Id/Ig的数值越小,石墨化度越高)、适宜的碳层厚度以及合适的碳层构造,电化学性能越好,低温放电容量越高、低温倍率性能越好。
通过实施例1与实施例7对比可知,本专利所提供的具有环状化合物的石墨化催化剂在合成的成品中,石墨化程度要明显高于常规催化剂,而且能够构建合适的导电碳层,进而导致前者的电子导电性能高于后者,低温放电性能更优。
通过实施例1与实施例8对比可知,本专利提供的金属氧化物添加剂所合成的LFP的电化学性能要优于金属盐类,主要是因为金属盐类物质所引入的阴离子易影响前驱体的生成,同时也有可能形成其他杂相,从而导致LFP性能降低。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1对比可知,在没有添加任何石墨化催化剂的条件下,成品LFP的扣电充放性能远不如有石墨化催化剂存在时的情况,从而也间接论证了石墨化催化剂对LFP石墨化程度和电子导电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施例1与对比例2对比可知,添加的石墨化催化剂顺序对成品LFP的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改变石墨化催化剂的添加顺序,电化学性能将明显差于特定顺序下的LFP。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铁源、磷源、锂源、碳源、表面活性剂、金属元素添加剂和分散剂混合,得到分散液,干燥后得到正极材料前驱体;
(2)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经低温烧结后,与石墨催化剂混合,高温烧结得到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碳源包括可碳化材料和/或碳材料,优选为可碳化材料;
优选地,所述可碳化材料包括蔗糖、葡萄糖、柠檬酸、淀粉、麦芽糖、壳聚糖、聚乙烯醇PVA、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吡咯PPy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碳材料包括乙炔黑、石墨粉和碳纳米管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碳源的重量占比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5%~15%;
优选地,步骤(1)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六烷三甲基氯化铵CTAC、三乙醇胺TEOA、乙二醇EG和聚乙二醇PEG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1~2.0%;
优选地,步骤(1)所述金属元素添加剂为金属氧化物;
优选地,所述金属氧化物包括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钒、氧化铌、氧化锰和氧化镍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所述金属元素添加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1~5.0%,优选为0.5~1.5%;
优选地,步骤(1)所述分散剂包括水、乙醇和丙酮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1)中,铁源、磷源和锂源的摩尔比为0.93~0.98:0.98~1.00:1.02~1.0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混合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将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制备成表面活性剂溶液,然后添加铁源、磷源、碳源,再通过加热处理使混合物充分溶解,得到混合液A;
将锂源和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添加剂加入至上述混合液A中,得到混合液B。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磷酸铁锂前驱体在低温烧结前进行破碎的步骤;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在保护气体的保护氛围下进行,所述低温烧结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氦气、氩气或氖气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温度为250~450℃;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升温速率为5~20℃/min;
优选地,步骤(2)所述低温烧结的恒温时间为8~15h;
优选地,所述低温烧结后,对低温烧结的产物进行破碎得到半成品,将所述半成品与石墨催化剂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石墨催化剂为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优选地,所述具有环状结构的可碳化有机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萘、菲、蒽、芘、苝及其衍生物、二茂铁、二苯基膦和三苯基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萘、菲、蒽、芘、苝及其衍生物中,苝的衍生物包括苝-3,4,9,10-四羧酸二酐;
优选地,步骤(2)所述石墨催化剂的加入量为正极材料理论重量的0.5~5.0%,优选为1.0~3.0%。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在保护气体的保护氛围下进行,所述高温烧结的保护气体包括氮气、氩气、氢氩混合气、气化甲烷或乙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温度为500~850℃;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升温速率为5~20℃/min;
优选地,步骤(2)所述高温烧结的恒温时间为8~15h。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制备成表面活性剂溶液,然后添加铁源、磷源、碳源,再通过加热处理使混合物充分溶解,得到混合液;
步骤2,将锂源和至少一种金属氧化物加入至上述混合液中,通过加热搅拌直至水分蒸干后,得到固相前驱体材料进行破碎;
步骤3,将前驱体置于烧结炉中在保护气体氛围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至250~450℃恒温8~15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半成品;
步骤4,添加少量的石墨催化剂与半成品充分混合,置于烧结炉中在保护气体氛围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至500~850℃恒温8~15h,待物料冷却至室温后取出破碎得到最终成品物料;
其中,碳源为可溶于分散剂的可碳化材料。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包括金属离子掺杂的磷酸铁锂以及石墨化碳材料;
优选地,所述正极材料的粒径分布如下:D10为20~50nm,D50为50~150nm,D90为50~100nm。
9.一种正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的正极材料包括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极材料。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正极。
CN202210473659.3A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48241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3659.3A CN114824163B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3659.3A CN114824163B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4163A true CN114824163A (zh) 2022-07-29
CN114824163B CN114824163B (zh) 2024-03-12

Family

ID=82510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3659.3A Active CN114824163B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2416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3020A (zh) * 2022-09-07 2022-11-29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465849A (zh) * 2022-09-26 2022-12-13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8573A1 (en) * 2006-06-12 2008-07-24 The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ptimization of carbon coatings
WO2008145034A1 (en) * 2007-05-28 2008-12-04 Byd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preparing lithium iron phosphate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090035204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Byd Company Limited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Lithium Iron Phosphate as a Material for the Cathode of Lithium Batteries
CN101447564A (zh) * 2007-11-26 2009-06-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WO2011023646A1 (de) * 2009-08-26 2011-03-03 Basf Se Katalysator-precursor für die herstellung von maleinsäureanhydrid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2011171058A (ja) * 2010-02-17 2011-09-01 Gs Yuasa Corp 正極材料、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正極材料が備えられてい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347476A (zh) * 2010-08-02 2012-02-0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催化石墨化法制备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68480A (zh) * 2010-11-19 2012-05-23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高倍率性能磷酸亚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583292A (zh) * 2011-01-11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类具有微纳结构的磷酸铁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磷酸铁锂材料
CN102897738A (zh) * 2012-09-26 2013-01-30 江苏国泰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级磷酸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247778A (zh) * 2013-04-26 2013-08-14 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67996A1 (fr) * 2015-10-21 2017-04-27 Renaul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accumulateur du type lithium-ion
CN109860572A (zh) * 2019-03-01 2019-06-07 沈阳国科金能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网络结构复合碳包覆的纳米级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CN111900344A (zh) * 2020-07-02 2020-11-06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包覆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571697A (zh) * 2021-07-16 2021-10-29 贝特瑞(天津)纳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筛分分级提高低温性能的纳米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88573A1 (en) * 2006-06-12 2008-07-24 The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Optimization of carbon coatings
WO2008145034A1 (en) * 2007-05-28 2008-12-04 Byd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preparing lithium iron phosphate as a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090035204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Byd Company Limited Methods for Synthesizing Lithium Iron Phosphate as a Material for the Cathode of Lithium Batteries
CN101447564A (zh) * 2007-11-26 2009-06-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WO2011023646A1 (de) * 2009-08-26 2011-03-03 Basf Se Katalysator-precursor für die herstellung von maleinsäureanhydrid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2011171058A (ja) * 2010-02-17 2011-09-01 Gs Yuasa Corp 正極材料、正極材料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正極材料が備えられてい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347476A (zh) * 2010-08-02 2012-02-0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催化石墨化法制备的磷酸铁锂/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68480A (zh) * 2010-11-19 2012-05-23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一种高倍率性能磷酸亚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583292A (zh) * 2011-01-11 2012-07-18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类具有微纳结构的磷酸铁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磷酸铁锂材料
CN102897738A (zh) * 2012-09-26 2013-01-30 江苏国泰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级磷酸铁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247778A (zh) * 2013-04-26 2013-08-14 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7067996A1 (fr) * 2015-10-21 2017-04-27 Renaul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accumulateur du type lithium-ion
CN109860572A (zh) * 2019-03-01 2019-06-07 沈阳国科金能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网络结构复合碳包覆的纳米级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
CN111900344A (zh) * 2020-07-02 2020-11-06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包覆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571697A (zh) * 2021-07-16 2021-10-29 贝特瑞(天津)纳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筛分分级提高低温性能的纳米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兴亮;杨茂萍;: "不同碳源对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性能影响", 电源技术, no. 10 *
李小玉;: "磷酸铁锂改性制备工艺的研究", 广东化工, no. 11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03020A (zh) * 2022-09-07 2022-11-29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403020B (zh) * 2022-09-07 2024-03-12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465849A (zh) * 2022-09-26 2022-12-13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5465849B (zh) * 2022-09-26 2024-05-10 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4163B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7089B2 (en) Carbon matrix composite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CN112018367B (zh) 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负极、电池
CN107394152B (zh) 高电导石墨烯基磷酸铁锂球形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Liang et al. Conductive Li3. 08Cr0. 02Si0. 09V0. 9O4 anode material: Novel “zero‐strain” characteristic and superior electrochemical Li+ storage
CN101475157B (zh) 一种磷酸铁锂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
Kang et al. Optimized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s using ball-milling
CN114824163B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iu et al. Synthesis of LiFePO4/C by solid–liquid reaction milling method
Zheng et al. MOF-derived porous Co3O4 cuboids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2916191B (zh) 一种分散均匀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Xu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KVPO4F/reduced graphene oxide hybrid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potassium-ion batteries
CN102745663B (zh) 制备磷酸铁锂材料的方法
CN102522546A (zh) 纳米锂离子电池级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制备方法
US20180277853A1 (en) Battery With Active Materials Stored On Or In Carbon Nanosheets
CN107732176A (zh) 纳米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665058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
CN110085849B (zh) 一种具有网状结构的碳包覆磷酸焦磷酸锰钠@swcnt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及应用
Liu et al. Facile preparation of a V 2 O 3/carbon fiber composit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ong-term performance lithium-ion batteries
CN103094551B (zh) 一种石墨/氧化亚锰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IL304060A (en) Method for in-situ production of carbon-coated lithium iron phosphat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and product thereof
Wan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coated Fe3O4 nanoflakes as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Wong et al. Phys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FePO4/C composite cathode prepared from aromatic diketone-containing precursors
CN105552341A (zh) 一种电化学活性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08624A (zh) 一种低温固相法制备碳包覆磷酸亚铁锂正极材料的方法
CN1903707A (zh) 半湿法制备磷酸亚铁锂的方法及其制备的磷酸亚铁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