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14304B - 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14304B
CN114814304B CN202210442404.0A CN202210442404A CN114814304B CN 114814304 B CN114814304 B CN 114814304B CN 202210442404 A CN202210442404 A CN 202210442404A CN 114814304 B CN114814304 B CN 114814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block
matching structure
detection
guide
ma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424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814304A (zh
Inventor
欧阳绍云
杨纯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ngsun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ngsun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ngsun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ngsun Electronic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4240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143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814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4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14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14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25Test clips, e.g. for IC'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检测装置,包括:具有相对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的检测底座;第一夹紧气缸以及第二夹紧气缸相对设置在检测底座的第一端面上;第一夹紧块以及第二夹紧块,第一夹紧块相对于第一夹紧气缸安装在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第二夹紧块相对于第二夹紧气缸安装在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第一导向件设置于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第二夹紧块一侧,与第一夹紧块相邻,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第一夹紧块一侧,与第二夹紧块相邻。通过设置由夹紧块带动的导向件,从而使得导向件来夹取各种检测夹头,实现不同检测夹头检测不同电器设备的功能,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形成高效柔性生产。

Description

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的组装生产线上,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装配完后,需将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接通电源进行电气安全参数检测,以保证各项参数符合要求。在当前的空调等电器设备安检作业中,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检需停线进行,很难满足多机种快速换线的柔性生产,影响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生产效率。
如何提供一种应用于空调等电器设备安检的多机种快速换线的检测装置,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以及高效柔性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急需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可以实现多机种快速换线的检测方式,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形成高效柔性生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底座,所述检测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
第一夹紧气缸以及第二夹紧气缸,所述第一夹紧气缸以及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一端面上;
第一夹紧块以及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在所述第一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
第一导向件以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导向件的第一配合结构横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二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横向移动。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第一夹紧块靠近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二夹紧块靠近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导向面连接,所述第二配合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导向面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随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件内进行横向移动,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面随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在所述第二导向件内进行横向移动。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二导向件上设置有第二滑轨;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上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上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一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二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导向面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二导向面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通过所述第一推动杆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
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通过所述第二推动杆推动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当所述第一推动杆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向下移动时,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向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相互靠近。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当所述第一推动杆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向上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夹紧块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相互远离。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检测夹头,所述检测夹头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第一侧面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第二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检测夹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卡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卡持。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而机构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靠近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靠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
在本申请所述的检测装置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顶出气缸,所述顶出气缸包括第三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的第三推动杆,所述第三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使所述第三推动杆推动所述检测夹头进行纵向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底座,所述检测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一夹紧气缸以及第二夹紧气缸,所述第一夹紧气缸以及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一端面上;第一夹紧块以及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在所述第一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第一导向件以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导向件的第一配合结构横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二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横向移动。以此,通过设置由夹紧块带动的导向件,从而使得导向件来夹取各种检测夹头,实现不同检测夹头检测不同电器设备的功能,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形成高效柔性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紧气缸驱动夹紧块进行纵向移动的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一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中,在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的组装生产线上,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装配完后,需将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接通电源进行电气安全参数检测,以保证各项参数符合要求。在当前的空调等电器设备安检作业中,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检需停线进行,很难满足多机种快速换线的柔性生产,影响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生产效率。
如何提供一种应用于空调等电器设备安检的多机种快速换线的检测装置,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以及高效柔性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以及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后视图。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检测底座10,所述检测底座1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11以及第二端面12;
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所述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所述第二夹紧气缸30相对设置在所述检测底座10的第一端面11上;
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所述第一夹紧块40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20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10的第二端面12上,所述第二夹紧块50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气缸30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10的第二端面12上,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40在所述第一夹紧气缸20的驱动下纵向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50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30的驱动下纵向移动;
第一导向件60以及第二导向件70,所述第一导向件60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10的第二端面12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夹紧块50一侧,与所述第一夹紧块40相邻,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第一配合结构61横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向件70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10的第二端面12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夹紧块40一侧,与所述第二夹紧块50相邻,以使所述第二夹紧块5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横向移动。
其中,第一端面11以及第二端面12为检测底座10上相对的两个端面,且在第一端面11上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在第二端面12上相对于第一夹紧气缸20设置有第一夹紧块40,相对于第二夹紧气缸30设置有第二夹紧块50,相对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一夹紧气缸20带动第一夹紧块40沿Y轴正半轴方向或Y轴负半轴方向进行纵向移动,以及通过第二夹紧气缸30带动第二夹紧块50沿Y轴正半轴方向或Y轴负半轴方向进行纵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紧气缸20包括第一壳体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的第一推动杆22,所述第一推动杆22贯穿所述检测底座10,以通过所述第一推动杆22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
所述第二夹紧气缸30包括第二壳体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1内的第二推动杆32,所述第二推动杆32贯穿所述检测底座10,以通过所述第二推动杆32推动所述第二夹紧块50纵向移动。
其中,请参阅图3,图3未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夹紧气缸驱动夹紧块进行纵向移动的驱动原理示意图。所述第一夹紧气缸20包括第一壳体2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21内的第一推动杆22,所述第二夹紧气缸30包括第二壳体3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31内的第二推动杆32。在检测底座上开设有允许第一推动杆22连接第一夹紧块40的通孔,以及允许第二推动杆32连接第二夹紧块50的通孔,从而使得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在夹紧状态下控制第一推动杆22以及第二推动杆32穿过通孔沿Y轴正半轴方向移动,从而推动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随推力的作用下沿Y轴正半轴方向移动。
具体的,第一推动杆22与第一夹紧块4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推动杆32与第二夹紧块5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在一体成型的基础上,可在检测底座10上开设一允许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贯穿检测底座10的通孔,从而使得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处于未夹紧状态时,第一推动杆22带动第一夹紧块40沿Y轴负半轴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夹紧块40穿过检测底座10收回于第一夹紧气缸20的第一壳体21内,第二推动杆32带动第二夹紧块50沿Y轴负半轴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夹紧块50穿过检测底座10收回于第二夹紧气缸30的第二壳体31内。
其中,请参阅图2,在第一夹紧块40的相邻位置设置有第一导向件60,在第二夹紧块50的相邻位置设置有第二导向件70。具体的,第一导向件60具有一第一配合结构61,第二导向件70具有一第二配合结构71,第一配合结构61在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被带动从而进行横向移动,第二配合结构71在第二夹紧块5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被带动从而进行横向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推动杆22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32向下移动时,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40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50向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靠近。
其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处于夹紧状态时,第一推动杆22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32向下移动时,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40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50向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靠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推动杆22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32向上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夹紧块40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50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远离。
其中,其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处于未夹紧状态时,第一推动杆22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32向上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夹紧块40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50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远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夹紧块40靠近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41,所述第二夹紧块50靠近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51;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贯穿所述第一导向件60,与所述第一导向面41连接,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贯穿所述第二导向件70,与所述第二导向面51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41随所述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在所述第一导向件60内进行横向移动,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面51随所述第二夹紧块50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在所述第二导向件70内进行横向移动。
其中,由于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为纵向移动,为了在纵向移动使带动第一导向件60的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第二导向件70的第二配合结构71横向移动,故需要在第一夹紧块40靠近所述第一导向件60的一侧设置第一导向面41,以及在第二夹紧块50靠近所述第二导向件70的一侧设置第二导向面51,从而通过导向面的设置带动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第二配合结构71横向移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3,第一配合结构61为贯穿第一导向件60的球型结构,例如钢珠;第二配合结构71为贯穿第二导向件70的球型结构,例如钢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向件60上设置有第一滑轨62,所述第二导向件70上设置有第二滑轨;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上设置有第一滑轮611,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上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通过所述第一滑轮611与所述第一滑轨6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在随所述第一滑轨62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通过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在随所述第二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
其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一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的示意图。第一导向件60由第一配合结构61通过第一滑轮611连接第一滑轨62形成。以使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时通过第一导向面41带动第一配合结构61横向移动。并且由于第一配合结构61上设置有第一滑轮611,进而带动第一滑轮611在第一滑轨62内移动。同理,可在所述第二导向件70上设置有第二滑轨,在第二配合结构71上设置有第二滑轮,从而第二配合结构71通过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在随所述第二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此处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靠近所述第一导向面4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612,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靠近所述第二导向面5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712。
其中,请参阅图3,为了使第一导向面41随第一夹紧块4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一配合结构61进行横向移动,以及使第二导向面51随第二夹紧块50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二配合结构71进行横向移动,则需要在第一配合结构61靠近所述第一导向面41的一端设置弧形配合面612,以及在第二配合结构71靠近所述第二导向面51的一端设置弧形配合面712。从而实现上述移动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检测夹头80,所述检测夹头80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80第一侧面81的第一连接结构811以及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80第二侧面82的第二连接结构821,所述检测夹头8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11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卡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821与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卡持。
其中,请参阅图2,检测装置具备可更换的检测夹头80,检测夹头80具备相对的第一侧面81以及第二侧面82,且在第一侧面8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811,用于与第一配合结构61卡持,在第二侧面8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821,用于与第二配合结构71卡持。故在安装检测夹头80时,通过控制检测底座10上设置的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的从未夹紧状态变更为夹紧状态,从而带动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向下移动,使得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靠近,从而夹紧检测夹头80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811以及第二连接结构821。
具体的,在更换检测夹头80的过程中,通过控制检测底座10上设置的第一夹紧气缸20以及第二夹紧气缸30的从夹紧状态变更为未夹紧状态,从而带动第一夹紧块40以及第二夹紧块50向上移动,使得第一配合结构61以及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远离,从而松开原本夹紧检测夹头80两侧的第一连接结构811以及第二连接结构8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结构6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1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613,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机构82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713;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11靠近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821靠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
其中,请参阅图2,为了使检测夹头80固定在检测装置上,设置了检测夹头80的第一连接结构811与第一配合结构61相互卡持,第二连接结构821与第二配合结构71相互卡持。卡持的方式为限定第一配合结构61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81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613,对应的第一连接结构811靠近所述第一配合结构61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第二配合结构71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机构82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713,对应的第二连接结构821靠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71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从而实现V型配合面咬住弧形配合面的卡持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顶出气缸90,所述顶出气缸包括第三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的第三推动杆,所述第三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10,以使所述第三推动杆推动所述检测夹头80进行纵向移动。
其中,检测装置还包括由顶出气缸90,设置顶出气缸90的目的在于拆卸已安装的检测夹头80时,当第一配合结构61与第一连接结构811处于非卡持状态,以及第二配合结构71与第二连接结构821处于非卡持状态时,通过顶出气缸90的第三壳体内的第三推动杆顶出检测夹头80,从而实现检测夹头80的拆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检测夹头80还包括有接触检测探针83、接线铝座84以及定位螺钉85。检测装置还包括有设置于检测底座10的第一端面11的机器人加长轴100、导电板110、CCD相机120以及条形光源130。检测装置通过机器人加长轴100安装于六轴机器人上,检测装置可自动更换多种规格的检测夹头80,可适应多种外接接线端子的接口相序的检测要求。电气设备在滚筒线挡停后,机械手带动检测装置上的CCD相机120进行拍照定位,标记好接线端子的坐标位置,为后续接触检测探针83指明坐标。接触检测探针83按定位坐标将探针与外接接线端子的接口进行接触检测。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底座,所述检测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第一夹紧气缸以及第二夹紧气缸,所述第一夹紧气缸以及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一端面上;第一夹紧块以及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在所述第一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第一导向件以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导向件的第一配合结构横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二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横向移动。以此,通过设置由夹紧块带动的导向件,从而使得导向件来夹取各种检测夹头,实现不同检测夹头检测不同电器设备的功能,以使空调等电器设备外机安全检测无需停线,形成高效柔性生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第二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检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底座,所述检测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以及第二端面;
第一夹紧气缸以及第二夹紧气缸,所述第一夹紧气缸以及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相对设置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一端面上;
第一夹紧块以及第二夹紧块,所述第一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二夹紧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安装在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在所述第一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在所述第二夹紧气缸的驱动下纵向移动;
第一导向件以及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一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一导向件的第一配合结构横向移动,所述第二导向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底座的第二端面上,且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夹紧块一侧,与所述第二夹紧块相邻,以使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横向移动;其中,
所述第一夹紧块靠近所述第一导向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二夹紧块靠近所述第二导向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贯穿所述第一导向件,与所述第一导向面连接,所述第二配合结构贯穿所述第二导向件,与所述第二导向面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面随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件内进行横向移动,通过所述第二导向面随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带动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在所述第二导向件内进行横向移动,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导向面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二导向面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
检测夹头,所述检测夹头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第一侧面的第一连接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检测夹头第二侧面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检测夹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卡持,以及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卡持,其中,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设置有弧形配合面;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靠近所述第一配合结构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靠近所述第二配合结构的一侧设置有V型配合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件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二导向件上设置有第二滑轨;
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上设置有第一滑轮,所述第二配合结构上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配合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第一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一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所述第二配合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第二滑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配合结构在随所述第二滑轨的方向控制横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气缸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通过所述第一推动杆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纵向移动;
所述第二夹紧气缸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通过所述第二推动杆推动所述第二夹紧块纵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第一推动杆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向下移动时,推动所述第一夹紧块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向下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相互靠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第一推动杆以及所述第二推动杆向上移动时,带动所述第一夹紧块以及所述第二夹紧块向上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导向件的所述第一配合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导向件的第二配合结构相互远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顶出气缸,所述顶出气缸包括第三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壳体内的第三推动杆,所述第三推动杆贯穿所述检测底座,以使所述第三推动杆推动所述检测夹头进行纵向移动。
CN202210442404.0A 2022-04-25 2022-04-25 检测装置 Active CN1148143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2404.0A CN114814304B (zh) 2022-04-25 2022-04-25 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42404.0A CN114814304B (zh) 2022-04-25 2022-04-25 检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4304A CN114814304A (zh) 2022-07-29
CN114814304B true CN114814304B (zh) 2023-04-11

Family

ID=8250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42404.0A Active CN114814304B (zh) 2022-04-25 2022-04-25 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81430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862577U (zh) * 2017-06-29 2018-01-09 重庆华达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气密检测设备的定位夹具
CN209517670U (zh) * 2018-09-10 2019-10-18 江苏迅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多种电路板进行插件的插件机
CN109116063A (zh) * 2018-09-30 2019-01-01 深圳市鹏盈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质量检测机构
CN210655218U (zh) * 2019-08-30 2020-06-0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前地板抓手装置及机器人
CN211825008U (zh) * 2020-04-17 2020-10-30 宁波慧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阀芯检测装置
CN212207455U (zh) * 2020-04-20 2020-12-22 无锡梦元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小功率电机综合性能自动测试系统专用夹具
CN212228565U (zh) * 2020-05-07 2020-12-25 上海华城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道路工程监理用材料检测装置
CN111948585A (zh) * 2020-08-05 2020-11-17 吴江市金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转子加磁及表磁测量装置
CN212808467U (zh) * 2020-09-04 2021-03-26 惠州三盛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测试机
US20230234196A1 (en) * 2020-09-30 2023-07-27 Fu Ding Electronical Technology (Jiashan) Co.,Ltd. Dismantling device
CN112857220B (zh) * 2021-01-13 2022-08-09 德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一种发电设备零部件的检测结构
CN215296981U (zh) * 2021-06-29 2021-12-24 西安耀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零部件加工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14304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78950B (zh) 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
CN104002033A (zh) 自动碰焊机
CN105203011A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壳体检测用旋转机构
CN114814304B (zh) 检测装置
CN113555756B (zh) 电子线的全自动剥线焊线生产线设备
CN205079728U (zh) 一种电源适配器壳体检测用旋转机构
CN212277609U (zh) 一种线束接子的半自动压接装置
CN212543610U (zh) 铁芯转子绕线机
CN110695579B (zh) 电机电枢与busbar对接装置、其使用方法及电机电枢与busbar焊接机
CN219112913U (zh) 一种精准对接换向机构
CN109187573B (zh) 端子剖面一体化分析仪
CN110449883A (zh) 一种光纤接线端子的定位过料装置
CN213080195U (zh) 一种卷曲式电机壳对接端面铣削加工夹具
CN113941728A (zh) 用于连接器插针插孔元件定位扁智能全自动加工设备
CN211661524U (zh) 用于齿形精定位铣削工装
CN212665192U (zh) 一种快速装夹旋转治具
KR200291242Y1 (ko) 동축케이블용 핀과 케이블의 납땜장치
CN211402628U (zh) 一种夹具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测试设备
CN215943105U (zh) 自动反馈夹具及切板边机
JP2014184458A (ja) 多打点スポット溶接装置及び溶接方法
CN214558957U (zh) 内侧螺纹孔加工设备
CN212420460U (zh) 一种机械加工的夹紧装置
CN116871691B (zh) 线圈脱漆设备
CN218016398U (zh) 一种可翻转工件的激光焊接设备
JP2000140960A (ja) 端子圧着用アプリケータ自動交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