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6964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6964A
CN114786964A CN202080084986.9A CN202080084986A CN114786964A CN 114786964 A CN114786964 A CN 114786964A CN 202080084986 A CN202080084986 A CN 202080084986A CN 114786964 A CN114786964 A CN 1147869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sipe
groove
radial direction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9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6964B (zh
Inventor
田中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869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9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69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9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11/1281Wid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i.e. enlarged width portion at sipe bottom or along its leng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 B60C11/0323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tread comprising channels under the tread surface, e.g. for draining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11/1218Three-dimensional shape with regard to depth and extending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11/1263Depth of the sipe different within the sam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86Continuous ribs
    • B60C2011/0388Continuous ribs provided at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59Dep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68Dep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是在胎面表面上包括块状陆部的轮胎,块状陆部由区划槽或由区划槽和胎面端区划。块状陆部包括分别从块状陆部的表面上的不同位置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第一刀槽在刀槽底侧具有加宽部,加宽部的刀槽宽度大于胎面表面侧的刀槽宽度大。第二刀槽在刀槽底部中的刀槽长度方向上的分离位置处具有向轮胎径向内侧凹入的多个孔。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轮胎。
背景技术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陆部中设置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槽。这改善了轮胎的排水性能。此外,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刀槽有时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陆部中(例如,专利文献1)以去除水膜并改善轮胎的排水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 2019/021723A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磨损进展期间的宽度方向槽的槽体积减小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中说明的轮胎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仍然存在改进空间。
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磨损进展期间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的轮胎是有益的。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轮胎是一种如下的轮胎:其在胎面表面中包括由区划槽或由所述区划槽和胎面端区划的块状陆部,其中,
所述块状陆部包括从所述块状陆部的表面中的不同位置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
所述第一刀槽在刀槽底侧包括加宽部,所述加宽部的刀槽宽度比所述胎面表面侧的刀槽宽度大,并且
所述第二刀槽在刀槽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处的刀槽底部包括向轮胎径向内侧凹入的多个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磨损进展期间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的轮胎。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轮胎的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一部分的展开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和
图6是沿着图2的III-III的截面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示例性地说明根据本公开的轮胎的实施方式。在每个图中,共同的构件和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胎面表面”意味着当安装在轮辋上并填充有规定内压的轮胎在最大负载(在下文中也称为“最大负载状态”)下滚动时,轮胎的整个周向上的与路面接触的外周面。“胎面端”是指胎面表面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接地长度”是指胎面表面在轮胎周向上与路面的最大接触长度。
在本说明书中,“轮辋”是指对于生产和使用轮胎的地区有效的工业标准(诸如日本的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的JATMA年鉴、欧洲的ETRTO(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的标准手册、美国的TRA(轮胎和轮辋协会)的年鉴等)中记载或要记载的适用尺寸的标准轮辋(ETRTO的标准手册中的测量轮辋和TRA的年鉴中的设计轮辋),但在这些工业标准中未列出的尺寸的情况下,“适用轮辋”是指宽度与轮胎的胎圈宽度相对应的轮辋。术语“轮辋”包括当前尺寸以及未来可能包含在上述工业标准中的尺寸。“未来包含的尺寸”的示例可以是在2013版ETRTO的标准手册中列为“未来发展”的尺寸。
在本说明书中,“规定内压”是指与上述JATMA年鉴或其它产业标准中记载的适用尺寸和帘布层等级的单个车轮的最大负载能力对应的气压(最大气压)。在上述产业标准中未列出的尺寸的情况下,“规定内压”是指与为安装轮胎的各车辆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气压(最大气压)。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最大负载”是指与上述产业标准中记载的适用尺寸轮胎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负载,或者,在上述产业标准中未列出的尺寸的情况下,负载对应于为安装轮胎的各车辆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公开的轮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以下简称为“轮胎1”)的图。图1示出了轮胎1在包括中心轴线的平面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
如图1所示,轮胎1包括胎面部1a、一对胎侧部1b和一对胎圈部1c,一对胎侧部1b从胎面部1a的轮胎宽度方向B的两端向轮胎径向A的内侧延伸,一对胎圈部1c设置在胎侧部1b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是无内胎型子午线轮胎,但是其构造没有特别限制。“胎面部1a”是指夹在轮胎宽度方向B两侧的胎面端TE之间的部分。“胎圈部1c”是指轮胎径向A上的后述的胎圈构件3所在的部分。“胎侧部1b”是指在胎面部1a和胎圈部1c之间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包括胎圈构件3、胎体4、倾斜带束5、周向带束6、胎面橡胶7、胎侧橡胶8和内衬9。每个胎圈构件3均包括胎圈芯3a和胎圈填料3b。
胎圈构件3设置有胎圈芯3a和布置在胎圈芯3a的轮胎径向A外侧的胎圈填料3b。轮胎1设置有跨设在一对胎圈芯3a之间的胎体4。胎体4由配置有钢等制成的帘线的胎体帘布层构成。另外,轮胎1设置有布置在胎体4的胎冠部的轮胎径向A外侧的倾斜带束5。倾斜带束5由配置有由有机纤维、钢等制成的帘线的带束帘布层构成。在构成倾斜带束5的带束帘布层中,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C以10°以上的角度倾斜地延伸。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构成倾斜带束5的带束帘布层。轮胎1还设置有布置在倾斜带束5的轮胎径向A外侧的周向带束6。周向带束6由配置有由有机纤维、钢等制成的帘线的带束帘布层构成。在构成周向带束6的带束帘布层中,帘线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帘线沿轮胎周向延伸”意味着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为0°以上且小于10°。可以存在两个以上的构成周向带束6的带束帘布层。
轮胎1还设置有胎面橡胶7和胎侧橡胶8,胎面橡胶7布置在周向带束6的轮胎径向A外侧,并且胎侧橡胶8布置在胎体4的每个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B外侧。另外,轮胎1设置有层叠在胎体4的内表面上的内衬9。
尽管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上述结构,但该结构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可以是任何其它结构的轮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对称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并且可以是相对于轮胎赤道面CL不对称的轮胎。
图2是示出轮胎1的胎面部1a的胎面表面T的一部分的展开图。轮胎1在该胎面表面T中包括由区划槽10或由区划槽10和胎面端TE区划的块状陆部30。“区划槽”是指设置在胎面表面中的槽,并且是当处于未使用状态的轮胎安装在适用轮辋上并填充有规定内压并且无负载时槽边缘处的最小宽度为2mm以上的槽。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表面T中,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周向槽21和从该周向槽21沿着轮胎宽度方向B延伸的宽度方向槽22形成为上述区划槽10,区划槽10区划块状陆部30。“周向槽”是指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环形槽。“宽度方向槽”是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B从周向槽延伸的槽并且可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B延伸或者可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B以预定角度以下(例如,45°以下)倾斜地延伸。换句话说,宽度方向槽22可以是大致平行于轮胎宽度方向B的横向槽或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B倾斜的倾斜槽。
区划槽10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槽21和宽度方向槽22。然而,通过使用周向槽21和宽度方向槽22作为区划槽10,如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以用简单构造来区划能够改善磨损进展期间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的块状陆部30。
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槽21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周向槽21可以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Z字形或波浪形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宽度方向槽22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宽度方向槽22可以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Z字形或波浪形延伸。此外,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宽度方向槽22可以弯曲成弧形,或者可以通过屈曲部弯曲成L形或曲柄形。
更具体地,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表面T中形成四个周向槽21。四个周向槽21和轮胎宽度方向B两侧的胎面端TE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表面T区划成中央陆部31a、两个中间陆部31b和两个胎肩陆部31c。
中央陆部31a是区划在四个周向槽21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B的中央侧的两个内侧周向槽21a之间的肋状陆部。“肋状陆部”是指在轮胎周向C上没有被宽度方向槽完全分开而是在轮胎周向C的全周上连续的胎面陆部。它位于轮胎宽度方向B的两侧。此外,轮胎赤道面CL穿过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陆部31a。
中间陆部31b是在四个周向槽21中的在轮胎宽度方向B的最外侧的每个外侧周向槽21b与每个内侧周向槽21a之间区划的肋状陆部。中间陆部31b是在轮胎宽度方向B外侧与中央陆部31a相邻的胎面陆部。
胎肩陆部31c均区划在外侧周向槽21b和胎面端TE之间,并且均是由多个块状陆部30构成的块状陆部列。“块状陆部列”是由多个块状陆部30构成的胎面陆部,多个块状陆部30在轮胎周向C上被诸如宽度方向槽的各种区划槽10完全分开。在本实施方式的每个胎肩陆部31c中,多个宽度方向槽22在轮胎周向C的全周上沿轮胎周向C以预定间隔配置。每个宽度方向槽22均从外侧周向槽21b延伸到胎面端TE。本实施方式的胎肩陆部31c的每个块状陆部30均被区划在沿轮胎周向C相邻的两个宽度方向槽22之间。
下面将说明块状陆部30的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性地说明了胎肩陆部31c的由外侧周向槽21b、宽度方向槽22和胎面端TE区划的块状陆部30,但是块状陆部30不限于该构造,只要块状陆部30由胎面表面T的区划槽10区划或者由区划槽10和胎面端TE区划即可。换句话说,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块状陆部30可以由胎面表面T的区划槽10或者由区划槽10和胎面端TE区划。换句话说,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块状陆部30应由胎面表面T的区划槽10或者由区划槽10和胎面端TE包围。在此,胎面表面T的区划槽10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周向槽21或宽度方向槽22。由此,块状陆部30可以被构造成例如由形成在中央陆部31a或中间陆部31b中的各种类型的区划槽10区划。
图3是沿着图2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2的线III-III的截面中的立体剖视图。如图3至图6所示,块状陆部30包括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从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的不同位置向轮胎径向A内侧延伸。“刀槽”是指从胎面表面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槽并且是当处于未使用状态的轮胎安装在适用轮辋上并填充有规定内压并且无负载时在胎面表面处的最大宽度小于2mm的槽。在下文中,刀槽的宽度被称为“刀槽宽度”。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一刀槽51在刀槽底部侧具有加宽部62,加宽部62具有比胎面表面T侧大的刀槽宽度。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具有第一缝61,第一缝61从胎面表面T沿轮胎径向A延伸预定深度,并且加宽部62连接到第一缝61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上述“刀槽底部”是指刀槽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第一刀槽51的刀槽底部由加宽部62的轮胎径向A内侧的表面构成。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的第一缝61具有恒定的刀槽宽度,而不管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如何。第一缝61的刀槽宽度没有特别地限制,只要刀槽宽度小于2mm即可,但是优选地设定为小于1mm,诸如在0.3mm至0.8mm的范围内。加宽部62应具有从第一缝61起加宽的部分,并且其刀槽宽度的尺寸不特别地限制。然而,从改善轮胎1在磨损进展期间的排水性能的观点来看,例如,刀槽宽度优选地为2mm以上,并且更优选地为3mm以上。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刀槽52包括多个孔64,多个孔64在刀槽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处在刀槽底部向轮胎径向A内侧凹入。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具有从胎面表面T沿轮胎径向A延伸预定深度的第二缝63以及连接到第二缝63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的多个孔64。上述“刀槽长度方向”是指刀槽在胎面表面T中的延伸方向。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的刀槽长度方向是轮胎宽度方向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缝63是在刀槽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具有轮胎径向A上的恒定深度的部分。如上所述,第二刀槽52的多个孔64在刀槽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布置。因此,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二刀槽52的刀槽底部具有在孔64的位置处向轮胎径向A内侧凹入的凹凸形状。注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的刀槽底部具有如图4的截面图中的脉冲波的凹凸形状,但不限于该形状。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的第二缝63具有恒定的刀槽宽度,而不管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如何。第二缝63的刀槽宽度不特别地限制,只要刀槽宽度小于2mm即可,但是优选地设定为小于1mm,诸如在0.3mm至0.8mm的范围内。孔64在轮胎径向A上的长度以及孔64在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截面中的尺寸和形状不特别地限制。然而,优选的是,孔64的作为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截面中的最大刀槽宽度的最大开口宽度小于2mm。通过这样,当孔64在磨损进展期间暴露到胎面表面T时,孔64起到销刀槽的作用。
块状陆部30设置有包括加宽部62的第一刀槽51和包括多个孔64的第二刀槽52,因此可以改善磨损进展期间轮胎1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具体地,随着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的进展,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周向槽21b和宽度方向槽22)的体积减小。结果,与块状陆部30的表面未磨损的未使用状态相比,归因于区划槽10的排水性能劣化。然而,块状陆部30设置有包括加宽部62的第一刀槽51。因此,即使当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时,加宽部62也新暴露到胎面表面T,这防止了湿路面上的排水性能劣化。此外,随着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并且块状陆部30的轮胎径向A上的陆部厚度变薄,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的刀槽深度也变小,并且与胎面橡胶7由于老化而硬化等相结合,块状陆部30在轮胎径向A上的可变形性减小并且容易增大压缩刚性。然而,块状陆部30设置有具有多个孔64的第二刀槽52。因此,即使当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时,孔64也新暴露在胎面表面T上,从而降低块状陆部30的压缩刚性。这使得块状陆部30的表面更容易咬入路面的细小凹凸,使得可以改善湿路面上的湿抓地性能。
在此,作为研究的结果,本申请的发明人已经发现,与在轮胎径向A上简单地延伸第二刀槽52的整个第二缝63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刀槽52的刀槽底部中设置多个孔64有助于降低当孔64在磨损进展期间暴露到胎面表面T时块状陆部30在轮胎径向A上的压缩刚性。与第二缝63相比,当边缘部分接触路面时,孔64使得边缘部分难以塌陷,并且使得难以引起由于边缘部分的塌陷而导致的接地区域中的接地压力的微小不均匀(压力释放)。因此,通过设置彼此分开的多个孔64,块状陆部30的表面的较宽区域可以容易地追随并咬入路面的细小凹凸。
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块状陆部30的进一步细节。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的刀槽长度方向与轮胎宽度方向B一致。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大致平行于轮胎宽度方向B延伸。然而,第一刀槽51的刀槽长度方向不特别地限制。例如,第一刀槽51可以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大致平行于轮胎周向C延伸。另外,例如,第一刀槽51可以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B和轮胎周向C倾斜地延伸。然而,优选的是第一刀槽51在与轮胎周向C正交或倾斜于轮胎周向C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磨损进展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的轮胎滚动期间可以增大块状陆部30的抓地力。第一刀槽51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第一刀槽51可以例如以弧形、之字形或波浪形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状态下的轮胎1中的块状陆部30的表面处的第一刀槽51的刀槽宽度是恒定的,而不管刀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如何,但不限于该构造。因此,未使用状态的轮胎1中的块状陆部30的表面处的第一刀槽51的刀槽宽度可以依据在刀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只要最大刀槽宽度为2mm以下即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包括第一缝61和加宽部6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缝61由以相对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内壁61a构成。作为内壁61a的相对距离的第一缝61的刀槽宽度是恒定的,而不管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如何。然而,刀槽宽度可以依据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而变化,只要胎面表面处的最大宽度小于2mm即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缝61在图5的截面图中向轮胎径向A内侧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第一缝61可以例如以直线、弧形、之字形或波浪形在同一截面图中沿相对于轮胎径向A倾斜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在胎面表面T侧设置有第一缝61,但是可以不具有第一缝61。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刀槽51可以仅由加宽部62构成,加宽部62的刀槽宽度在刀槽底部侧比在胎面表面T侧大。
在图5的截面图中,本实施方式的加宽部62包括锥形部62a、宽部62b以及底部62c,锥形部62a与第一缝61连续并且具有向轮胎径向A内侧逐渐增大的刀槽宽度,宽部62b具有恒定的最大刀槽宽度,而不管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如何,底部62c与宽部62b连续并且构成刀槽底。加宽部62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加宽部62在图5的截面图中可以是例如大致三角形,而不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宽部62b。另外,加宽部62在图5的截面图中可以是例如大致矩形,而不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锥形部62a。另外,加宽部62在图5的截面图中可以是例如大致圆形或椭圆形。然而,优选的是,加宽部62具有刀槽宽度向轮胎径向A内侧逐渐增大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锥形部62a)以及刀槽宽度相对于该部分在轮胎径向A上不进一步加宽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宽部62b),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该构造有助于在轮胎1的硫化形成期间拔出用于形成第一刀槽51的成型刀片,而不会损坏第一刀槽51。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的一端接通到作为区划槽10的周向槽21。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的一端接通到外侧周向槽21b。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的另一端到达轮胎宽度方向B上的胎面端TE的位置,而不接通到作为区划槽10的周向槽21或宽度方向槽22中的任一者。换句话说,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暴露到胎面表面T之前的状态下贯通块状陆部30。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块状陆部30设置在胎肩陆部31c中,因此加宽部62的另一端到达轮胎宽度方向B上的胎面端TE的位置。然而,在块状陆部30设置在例如中央陆部31a或中间陆部31b中的情况下,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的两端仅需接通到区划槽10。以此方式,优选的是,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的两端中的每一者均接通到区划槽10,或者在不接通到区划槽10的情况下到达轮胎宽度方向B上的胎面端TE的位置。因此,可以实现在暴露到胎面表面T之前的状态下贯通块状陆部30的加宽部62。
通过使加宽部62贯通块状陆部30,可以进一步改善加宽部62暴露到胎面表面T的磨损进展期间的轮胎1的排水性能。
注意,还优选的是,第一刀槽51的第一缝61在缝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每一者均接通到区划槽10或者在不接通到区划槽10的情况下到达轮胎宽度方向B上的胎面端TE的位置。换句话说,优选的是,第一缝61将块状陆部30分开。以此方式,与部分地形成在块状陆部30中的第一缝相比,第一刀槽51有助于改善处于磨损进展之前的未使用状态的轮胎1的排水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的刀槽长度方向是轮胎宽度方向B。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大致平行于轮胎宽度方向B延伸。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大致平行于第一刀槽51延伸。然而,第二刀槽52的刀槽长度方向不特别地限制。例如,第二刀槽52可以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大致平行于轮胎周向C延伸。另外,例如,第二刀槽52可以在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中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B和轮胎周向C倾斜地延伸。然而,优选的是,第二刀槽52在与轮胎周向C正交或相对于轮胎周向C倾斜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在磨损进展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的轮胎滚动期间,可以增大块状陆部30的抓地力。第二刀槽52在展开图(参考图2)中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第二刀槽52在展开图中(参考图2)可以例如以弧形、之字形或波浪形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状态下的轮胎1中的块状陆部30的表面处的第二刀槽52的刀槽宽度是恒定的,而不管在刀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如何,但不限于该构造。因此,未使用状态下的轮胎1中的块状陆部30的表面处的第二刀槽52的刀槽宽度可以依据刀槽长度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只要最大刀槽宽度为2mm以下即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刀槽52包括第二缝63和多个孔64。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缝63由以相对方式彼此平行地延伸的内壁63a构成。作为内壁63a的相对距离的第二缝63的刀槽宽度是恒定的,而不管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如何。然而,刀槽宽度可以依据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而变化,只要胎面表面处的最大宽度小于2mm即可。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缝63在图5的截面图中向轮胎径向A内侧以直线延伸,但不限于该构造。第二缝63可以例如以直线、弧形、之字形或波浪形在同一截面图中在相对于轮胎径向A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此外,还优选的是,第二刀槽52的第二缝63在缝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每一者均接通到区划槽10或者在不接通到区划槽10的情况下到达轮胎宽度方向B上的胎面端TE的位置。换句话说,优选的是,第二缝63将块状陆部30分开。以此方式,与部分地形成在块状陆部30中的第二缝相比,第二刀槽52有助于改善处于磨损进展之前的未使用状态的轮胎1的排水性能。
孔64形成在第二刀槽52的刀槽底部中。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孔64在刀槽长度方向上的全周上沿刀槽长度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本实施方式的孔64的孔深大致恒定,但可以变化。本实施方式的孔64是有底孔,其由在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截面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的内壁64a和连接到内壁64a的平面状底部64b构成,但是孔64的形状不限于该形状。孔64的内壁64a可以被构造成使得例如在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截面图中的最大开口宽度向轮胎径向A内侧逐渐增大。利用该构造,压缩刚性可以随着磨损的进展而降低。孔64的内壁64a在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截面图中可以是例如多边形形状,诸如三角形形状。另外,孔64的底部64b可以是例如向轮胎径向A内侧凹入的弯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孔64中,孔64在轮胎径向A上的最大长度比在垂直于轮胎径向A的任何截面图中的最大开口宽度长。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孔64具有沿着轮胎径向A的长形状。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块状陆部30设置有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6说明区划块状陆部30的区划槽10、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的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1相对于第二刀槽52的任何孔64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2位于轮胎径向A外侧。本实施方式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1是连接到第一缝61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端的部分。在图5中,单点划线“RP1”表示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1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孔64的外侧端72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大致相等。在图5中,单点划线“RP2”表示孔64的外侧端72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以此方式,由于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位于孔64的外侧端72的轮胎径向A外侧,所以当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时,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比第二刀槽52的孔64更早地暴露到胎面表面T。随着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作为区划槽10的外侧周向槽21b(参考图3和图4)和宽度方向槽22(参考图5和图6)的槽体积减小,因此胎面表面T的排水性能趋于大幅劣化。因此,通过使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和孔64的外侧端72满足上述位置关系,加宽部62比孔64更早地暴露到胎面表面T,使得可以快速恢复由于区划槽10的槽体积减小而劣化的排水性能。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4相对于第二刀槽52的孔64中的任一者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5位于轮胎径向A外侧。在图5中,单点划线“RP3”表示加宽部62的内侧端74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加宽部62的内侧端74由加宽部62的底部62c构成。在图5中,单点划线“RP4”表示孔64的内侧端75在轮胎径向A上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孔64的内侧端75由孔64的底部64b构成。然而,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4可以相对于第二刀槽52的孔64中的任一者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5位于轮胎径向A内侧或轮胎径向A上的相同位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4相对于第二刀槽52的孔64中的任一者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2位于轮胎径向A内侧。也就是说,加宽部62和孔64具有在轮胎径向A上处于相同位置的部分。因此,当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进展时,加宽部62和孔64两者都暴露到胎面表面T。因此,可以可靠地改善磨损进展期间的轮胎1的排水性能和湿抓地性能。
另外,如图3至图6所示,优选的是,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外侧端71位于区划槽10的最深部分73的轮胎径向A外侧,最深部分73位于轮胎径向A的最内侧位置。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区划槽10由周向槽21和宽度方向槽2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区划块状陆部30的区划槽10是外侧周向槽21b和宽度方向槽2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最深部分73是指外侧周向槽21b和宽度方向槽22的位于轮胎径向A最内侧位置处的部分。本实施方式中的外侧周向槽21b和宽度方向槽22中的每一者均具有恒定的最大槽深,而不管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如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周向槽21b的最大槽深H1(参考图3和图4)大于宽度方向槽22的最大槽深H2(参考图5和图6)。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区划块状陆部30的区划槽10的最深部分73不是由宽度方向槽22的槽底81构成,而是由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构成。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位置由单点划线表示。因此,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位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轮胎径向A外侧。因此,加宽部62可以在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完全消失之前暴露到胎面表面T。结果,可以防止胎面表面T的排水性能显著劣化。
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是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位于宽度方向槽22的槽底81的轮胎径向A外侧。换句话说,优选的是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位于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的槽底(本实施方式的槽底80和81)的任何位置的轮胎径向A外侧。因此,加宽部62可以在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部分地消失之前暴露到胎面表面T。结果,可以进一步防止胎面表面T的排水性能劣化。
特别地,优选的是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位于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的槽底(本实施方式的槽底80和81)的任何位置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2mm以上的位置。通过这样,可以防止胎面表面T的排水性能劣化。注意,加宽部62的外侧端71更优选地位于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的槽底的任何位置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3mm以上的位置,并且特别优选地位于轮胎径向A的外侧4mm以上的位置。通过这样,可以进一步防止胎面表面T的排水性能劣化。
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是孔64的外侧端72位于作为最深部分73的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和宽度方向槽22的槽底81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也就是说,优选的是孔64的外侧端72位于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的槽底(本实施方式的槽底80和81)的任何位置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因此,孔64可以在块状陆部30周围的区划槽10部分地消失之前暴露到胎面表面T。因此,可以防止块状陆部30的表面上的磨损和压缩刚性的大幅增加。
另外,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第一刀槽51的加宽部62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4位于宽度方向槽22的槽底81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因此,即使当宽度方向槽22消失时,由于加宽部62,也可以确保排水性能。本实施方式的加宽部62的内侧端74位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但不限于该构造,并且可以位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
此外,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第二刀槽52的孔64在轮胎径向A上的内侧端75位于宽度方向槽22的槽底81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因此,即使当宽度方向槽22消失时,也可以防止压缩刚性的突然增大。本实施方式的孔64的内侧端75位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轮胎径向A的外侧,但不限于该构造,并且可以位于外侧周向槽21b的槽底80的轮胎径向A的内侧。
注意,本实施方式的块状陆部30设置有一个上述第一刀槽51和一个上述第二刀槽52,但是设置在每个块状陆部30中的第一刀槽51和第二刀槽52的数量不特别地限制。因此,块状陆部30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第一刀槽51。块状陆部30还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第二刀槽52。
在块状陆部30设置有两个以上第一刀槽51和/或两个以上第二刀槽52的情况下,第一刀槽51和/或第二刀槽52在块状陆部30中的配置不特别地限制,并且可以适当地设定。在块状陆部30总共包括三个刀槽的情况下,例如,一个第一刀槽51和两个第二刀槽52的情况下,第二刀槽52可以配置在第一刀槽51的轮胎周向C两侧。根据该配置,孔64(例如,销刀槽)可以配置在由第一刀槽51分开的两个花纹块片中的任一个花纹块片中,因此可以向任一个花纹块片提供压缩刚性降低效果。此外,在块状陆部30总共包括三个刀槽的情况下,例如,两个第一刀槽51和一个第二刀槽52的情况下,第一刀槽51可以配置在第二刀槽52的轮胎周向C两侧。
本公开的轮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具体构造,而是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变换和更改,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即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涉及一种轮胎。
附图标记列表
1 轮胎
1a 胎面部
1b 胎侧部
1c 胎圈部
3 胎圈构件
3a 胎圈芯
3b 胎圈填料
4 胎体
5 倾斜带束
6 周向带束
7 胎面橡胶
8 胎侧橡胶
9 内衬
10 区划槽
21 周向槽
21a 内侧周向槽
21b 外侧周向槽
22 宽度方向槽
30 块状陆部
31a 中央陆部
31b 中间陆部
31c 胎肩陆部
51 第一刀槽
52 第二刀槽
61 第一缝
61a 第一缝的内壁
62 加宽部
62a 加宽部的锥形部
62b 加宽部的宽部
62c 加宽部的底部
63 第二缝
63a 第二缝的内壁
64 孔
64a 孔的内壁
64b 孔的底部
71 第一刀槽的加宽部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
72 第二刀槽的孔在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端
73 区划槽的最深部分
74 第一刀槽的加宽部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端
75 第二刀槽的孔在轮胎径向上的内侧端
80 外侧周向槽(区划槽)的槽底
81 宽度方向槽(区划槽)的槽底
A 轮胎径向
B 轮胎宽度方向
C 轮胎周向
CL 轮胎赤道面
T 胎面表面
TE 胎面端
H1 外侧周向槽的最大槽深
H2 宽度方向槽的最大槽深
RP1 加宽部的外侧端在轮胎径向上的位置
RP2 孔的外侧端在轮胎径向上的位置
RP3 加宽部的内侧端在轮胎径向上的位置
RP4 孔的内侧端在轮胎径向上的位置。

Claims (5)

1.一种轮胎,其在胎面表面中包括由区划槽或由所述区划槽和胎面端区划的块状陆部,其中,
所述块状陆部包括从所述块状陆部的表面中的不同位置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一刀槽和第二刀槽,
所述第一刀槽在刀槽底侧包括加宽部,所述加宽部的刀槽宽度比所述胎面表面侧的刀槽宽度大,并且
所述第二刀槽在刀槽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处的刀槽底部包括向轮胎径向内侧凹入的多个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加宽部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端相对于所述多个孔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端位于轮胎径向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加宽部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端相对于所述区划槽的位于轮胎径向最内侧的最深部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第一刀槽的加宽部的两端中的任一者均接通到所述区划槽,或者在不接通到所述区划槽的情况下到达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胎面端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轮胎,其中,被构造成区划所述块状陆部的所述区划槽包括:
周向槽,其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
宽度方向槽,其从所述周向槽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CN202080084986.9A 2019-12-12 2020-07-10 轮胎 Active CN1147869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4889A JP7352459B2 (ja) 2019-12-12 2019-12-12 タイヤ
JP2019-224889 2019-12-12
PCT/JP2020/027136 WO2021117281A1 (ja) 2019-12-12 2020-07-10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6964A true CN114786964A (zh) 2022-07-22
CN114786964B CN114786964B (zh) 2023-06-23

Family

ID=76312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986.9A Active CN114786964B (zh) 2019-12-12 2020-07-10 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1233A1 (zh)
EP (1) EP4049861A4 (zh)
JP (1) JP7352459B2 (zh)
CN (1) CN114786964B (zh)
WO (1) WO2021117281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3323A (ja) * 1999-08-26 2001-03-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63A (ja) * 2004-08-10 2006-02-2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62468A (ja) * 2004-08-25 2006-03-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80035A (ja) * 2008-05-21 2009-1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256812A (zh) * 2008-12-22 2011-11-23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改进的排水容积的胎面
JP201313636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US20130186533A1 (en) * 2010-08-31 2013-07-25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read for winter-use pneumatic tires
CN104024002A (zh) * 2011-11-04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6041588A (ja) * 2015-12-28 2016-03-31 コンパニー ゼネラール デ エタブリッスマン ミシュラン 内部空間を持つ溝を有するタイヤトレッド
WO2017075373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ire sculpture having thin sipes, teardrops and low lateral void ratio
US20180207990A1 (en) * 2015-07-24 2018-07-26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Heavy vehicle tire tread with improvement to running noise
JP2018144656A (ja) * 2017-03-06 2018-09-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9116921A1 (ja) * 2017-12-12 2019-06-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62281A1 (fr) * 1979-07-30 1981-02-13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destine a rouler hors route
SG159540A1 (en) 2005-02-15 2010-03-30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Water absorbing agent, water absorbing 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water absorbing agent
JP5356285B2 (ja) * 2010-03-09 2013-12-0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744811B2 (en) * 2011-06-30 2017-08-29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ire tread having groove with internal voids
JP2014097697A (ja) * 2012-11-13 2014-05-29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117310A (ja) 2014-12-18 2016-06-3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40858A (ja) 2016-02-08 2017-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69181B2 (ja) * 2016-08-31 2020-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63323A (ja) * 1999-08-26 2001-03-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63A (ja) * 2004-08-10 2006-02-23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62468A (ja) * 2004-08-25 2006-03-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280035A (ja) * 2008-05-21 2009-12-0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256812A (zh) * 2008-12-22 2011-11-23 米其林技术公司 具有改进的排水容积的胎面
US20130186533A1 (en) * 2010-08-31 2013-07-25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Tread for winter-use pneumatic tires
CN104024002A (zh) * 2011-11-04 2014-09-0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3136366A (ja) * 2011-12-28 2013-07-11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US20180207990A1 (en) * 2015-07-24 2018-07-26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Heavy vehicle tire tread with improvement to running noise
WO2017075373A1 (en) * 2015-10-30 2017-05-04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ire sculpture having thin sipes, teardrops and low lateral void ratio
JP2016041588A (ja) * 2015-12-28 2016-03-31 コンパニー ゼネラール デ エタブリッスマン ミシュラン 内部空間を持つ溝を有するタイヤトレッド
JP2018144656A (ja) * 2017-03-06 2018-09-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9116921A1 (ja) * 2017-12-12 2019-06-2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91372A (ja) 2021-06-17
EP4049861A1 (en) 2022-08-31
JP7352459B2 (ja) 2023-09-28
CN114786964B (zh) 2023-06-23
EP4049861A4 (en) 2022-11-16
WO2021117281A1 (ja) 2021-06-17
US20230011233A1 (en) 2023-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6853B (zh) 充气轮胎
US10800212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836215B2 (en) Tire
EP3290235B1 (en) Pneumatic tire
CN110300669B (zh) 充气轮胎
CN109641490B (zh) 充气轮胎
CN110049884B (zh) 充气轮胎
US10093133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427469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813499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910522B (zh) 充气轮胎
CN113905902A (zh) 充气轮胎
CN109641488B (zh) 充气轮胎
WO2019111756A1 (ja) タイヤ
CN114786964B (zh) 轮胎
CN110696562B (zh) 充气轮胎
EP4046825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9689402B (zh) 充气轮胎
CN114786965B (zh) 轮胎
US11999196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2313089B (zh) 充气轮胎
US11498366B2 (en) Tire
US1199919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14829160B (zh) 充气轮胎
RU2752738C1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