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5910A -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5910A
CN114785910A CN202110375784.6A CN202110375784A CN114785910A CN 114785910 A CN114785910 A CN 114785910A CN 202110375784 A CN202110375784 A CN 202110375784A CN 114785910 A CN114785910 A CN 1147859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image
movable portion
movable
driving element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757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澄仪
张临安
周明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Digit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Digit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Digit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Digit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85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59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2Elements optimising image sensor operation, e.g.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protection or temperature control by heat transfer or cool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04N23/81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for suppressing or minimising disturbance in the image signal gen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包含电路元件、电子感光元件、驱动元件及压撑元件。电路元件包含固定部、可动部及连接部。固定部环绕可动部。连接部连接固定部与可动部,且可动部通过连接部可相对于固定部移动。电子感光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并设置于可动部。驱动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驱动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压撑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保持可动部。连接部包含导线结构。导线结构连接于固定部与可动部之间。导线结构具有可挠性。导线结构对可动部无实体支撑的功能。每一个导线结构包含彼此层迭的电路层及绝缘层。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相机模块及具有上述相机模块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此外,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特别是现今光学镜头大多具备有防震功能,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以确保拍摄影像时的良好成像品质。
然而,经拍摄的影像需要实体的导线来传输给处理器进行影像处理,实体的导线可能因为光学镜头在补偿拍摄瞬间的晃动时被拉扯,而使得导线产生机械干扰,并让导线在传输影像时产生噪声,造成成像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良用来传输影像的导线并且能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以满足现今对电子装置高规格的需求,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的重要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提到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有助于提供低程度机械干扰的导线结构,借以降低传输电子影像信号时的噪声。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包含一电路元件、一电子感光元件、一驱动元件以及一压撑元件。电路元件包含一固定部、一可动部以及一连接部。固定部环绕可动部。连接部连接固定部与可动部,且可动部通过连接部可相对于固定部移动。电子感光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并且设置于可动部。电子感光元件用以将一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一电子影像信号。驱动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驱动可动部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平面上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压撑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将可动部保持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平面上。连接部包含多个导线结构。导线结构连接于固定部与可动部之间。导线结构具有可挠性。导线结构对可动部无实体支撑的功能。每一导线结构包含一电路层以及一绝缘层。电路层用以传输电子影像信号。绝缘层层迭于电路层。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相机模块,包含一光学成像装置以及上述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中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装置的一成像面上。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包含上述相机模块。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以及电子装置,由于电子影像信号通过导线结构来传输,因此可在传输电子影像信号时降低导线结构的机械干扰,并且可降低传输电子影像信号时的噪声,进而精确且平稳移动电子感光元件,达到稳定光学影像的功效。
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电路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绘示图3的电路元件的A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绘示图3的电路元件的上视示意图。
图6绘示图5的电路元件的B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第一层体的上视示意图。
图8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第一层体与第二层体的上视示意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0绘示图9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11绘示图10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电路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绘示图11的电路元件的C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绘示图11的电路元件的上视示意图。
图14绘示图13的电路元件的D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6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又另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9绘示图18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
图20绘示图18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光学影像稳定装置
101、201…光轴
11、21…基板
12、22…第一层体
121…第一外环部
221…第一承载部
122…第一中心部
222…第一从动部
13、23…第二层体
131…第二外环部
231…第二承载部
132…第二中心部
232…第二从动部
14、24…电路元件
141、241…固定部
142、242…可动部
143、243…连接部
1431、2431…导线结构
1431a、2431a…电路层
1431b、2431b…绝缘层
1431c、2431c…弯曲部分
15、25…电子感光元件
16、26…驱动元件
161、261…第一驱动元件
162、262…第二驱动元件
17、27…压撑元件
171、271…第一压撑元件
172、272…第二压撑元件
28…塑胶件
281…开孔
282…承靠结构
3、3a、3b…相机模块
31…光学成像装置
32…驱动装置
36…闪光灯模块
37…对焦辅助模块
38…扩充影像信号处理器
4、4a…电子装置
41…影像信号处理器
42…显示装置
43…影像软件处理器
46…被摄物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AX…光轴方向
d…导线结构的截面宽度
W…导线结构的两端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包含一电路元件、一电子感光元件、一驱动元件以及一压撑元件。电路元件包含一固定部、一可动部以及一连接部。
固定部环绕可动部。其中,固定部可为封闭式地环绕可动部。请参照图2与图10,分别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封闭式地环绕在可动部142、242四周的固定部141、241。其中,固定部也可为开放式地环绕可动部。
连接部连接固定部与可动部,且可动部通过连接部可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具体来说,连接部包含多个导线结构。导线结构连接于固定部与可动部之间。导线结构具有可挠性(pliability),且可动部通过导线结构的可挠性而可相对于固定部移动。
电路元件的固定部、可动部与连接部实质上可位于同一平面上。借此,平面式的电路板在制造上较为容易,能提供大量生产的可制造性。
电子感光元件用以接受光学影像信号,并用以将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电子影像信号。电子感光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电路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可动部,以随着可动部而可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其中,电子感光元件可具有平坦的形状。
驱动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驱动可动部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平面上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其中,驱动元件可为电性耦合、磁性耦合或物理耦合于可动部,以通过电力、磁力或接触力来驱动可动部。
具体来说,驱动元件可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第一驱动元件可在一第一方向上耦合于可动部,以驱动可动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于固定部移动。第二驱动元件可在一第二方向上耦合于可动部,以驱动可动部沿第二方向相对于固定部移动。其中,第二方向可正交于第一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皆可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的表面。借此,可提供电子感光元件两个维度的驱动力,以提升光学影像稳定的驱动效率。请参照图2,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D1上通过第一中心部122与第二中心部132间接地连接于可动部142的第一驱动元件161,以及在第二方向D2上通过第二中心部132间接地连接于可动部142的第二驱动元件162,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且皆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15的上表面(未另标号)。
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可各自包含至少一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alloy,SMA)。其中,形状记忆合金可为钛镍合金、钛镍钯合金、钛镍铜合金、铜锌合金、铜锌铝合金、铜锌锡合金、钛铌合金、钴镍镓合金、钴镍铝合金,或上述任意多种的混合,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其中,对形状记忆合金施加偏压时,形状记忆合金会有长度或形状上的改变,进而产生驱动元件的驱动力。借此,配置为形状记忆合金的驱动元件可减少功率的耗损,并且可达到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微型化的功效。请参照图2,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包含形状记忆合金的第一驱动元件161与第二驱动元件162。
第一驱动元件与第二驱动元件可各自包含至少一压电材料。其中,压电材料可为锆钛酸铅(lead zirconate titanate,PZT)、铌酸锂(LiNbO3)、钛酸钡(BaTiO3)、钽酸锂(LiTaO3)或钛酸锶(SrTiO3),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其中,对压电材料施加偏压时,压电材料会有形状上的改变或产生振动,进而产生驱动元件的驱动力。借此,配置为压电材料的驱动元件可提供较高的驱动距离范围,且具备较高的驱动精度。请参照图10,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包含压电材料的第一驱动元件261与第二驱动元件262。
驱动元件施加于可动部的驱动力可远大于连接部的导线结构施加于可动部的挠性恢复力。因此,在光学影像稳定装置中,导线结构的挠性恢复力是可忽略的机构要素,可视为导线结构对可动部无实体支撑的功能。并且,可动部的位置主要是由驱动元件的驱动力所控制。借此,可提升驱动元件驱动可动部的精确度。
压撑元件耦合于可动部,以将可动部保持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的平面上。其中,压撑元件可为电性耦合、磁性耦合或物理耦合于可动部,以通过电力、磁力或接触力来保持可动部的位置。其中,压撑元件可于可动部施加支撑力,并配合驱动元件的驱动力,来防止可动部在移动时产生倾斜。其中,压撑元件可为弹性元件、滚珠元件或导杆元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照图2,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包含弹性元件的压撑元件17。请参照图10,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包含滚珠元件的压撑元件27。
每一个导线结构包含一电路层以及一绝缘层。电路层用以传输电子影像信号。具体来说,电子感光元件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的可动部,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可动部,电子影像信号再通过连接部的导线结构的电路层传输给固定部,进而传输到处理元件(未另绘示)进行影像处理。绝缘层层迭于电路层。其中,可通过对层迭式电路板进行蚀刻工艺,来制造出软性的导线结构。借此,可提供低程度的机械干扰,并且可降低信号传输的噪声。本发明利用软性的导线结构配置,使电子感光元件达成可移动的状态,借此提供稳定光学影像的功效。
绝缘层的数量可为二。电路层设置于两个绝缘层之间,且两个绝缘层的其中至少一者具有一黑化表面。借此,可降低产生非成像光线的机率。
每一个导线结构可包含至少一弯曲部分。弯曲部分呈弯曲状,且弯曲部分位于导线结构的两端之间。借此,可提升导线结构易曲折的特性,以防止导线结构在被驱动时产生损坏。请参照图4与图6,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位于导线结构1431两端之间的弯曲部分1431c。请参照图12与图14,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位于导线结构2431两端之间的弯曲部分2431c。
导线结构的数量为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N≥10。借此,可提供稳定的影像信号传输。
每一个导线结构的截面宽度为d,每一个导线结构的两端的间距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d/W≤0.2。借此,可兼顾电路元件的制造合格率和导线结构的可靠度。请参照图6与图14,分别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参数d、W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还可包含一塑胶件。塑胶件可设置于可动部上。塑胶件可具有一开孔,且开孔可环绕电子感光元件。其中,塑胶件还可包含至少一承靠结构,且承靠结构可搭接于驱动元件与压撑元件当中的至少一者。其中,塑胶件可由埋入射出的方式,直接成型于电路元件上;或者,塑胶件也可利用粘着剂来固定在电路元件上,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借此,塑胶件可避免电路元件上的电子零件外露,而有利于遮蔽电子感光元件外周的杂散光。请参照图10,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于可动部242上的塑胶件28;塑胶件28具有环绕电子感光元件25的开孔281,且塑胶件28包含通过第二从动部232间接搭接于第二驱动元件262的承靠结构282。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还可包含一位置感测器(未另绘示)。位置感测器可侦测并即时回馈可动部相对于固定部的位置,借以提高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驱动稳定度。
上述本发明光学影像稳定装置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8,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电路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4绘示图3的电路元件的A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绘示图3的电路元件的上视示意图,图6绘示图5的电路元件的B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第一层体的上视示意图,且图8绘示图2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第一层体与第二层体的上视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稳定装置1包含一基板11、一第一层体12、一第二层体13、一电路元件14、一电子感光元件15、一驱动元件16以及一压撑元件17。光学影像稳定装置1具有一光轴101,且光轴101定义出一光轴方向DAX。基板11、第一层体12、第二层体13、电路元件14与电子感光元件15在光轴方向DAX上依序层迭。驱动元件16与压撑元件17间接地连接于电路元件14。
详细来说,第一层体12包含一第一外环部121以及一第一中心部122。第一外环部121设置于基板11上,并且封闭式地环绕在第一中心部122的四周。第一中心部122通过驱动元件16与压撑元件17间接接触于第一外环部121。第二层体13包含一第二外环部131以及一第二中心部132。第二外环部131设置于第一外环部121上,并且封闭式地环绕在第二中心部132的四周。第二中心部132设置于第一中心部122上。
电路元件14包含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固定部141、一可动部142以及一连接部143。固定部141设置于第二外环部131上,并且封闭式地环绕在可动部142的四周。可动部142设置于第二中心部132上。连接部143连接固定部141与可动部142,且可动部142通过连接部143可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
具体来说,连接部143包含多个导线结构1431。导线结构1431连接于固定部141与可动部142之间。导线结构1431具有可挠性,且可动部142通过导线结构1431的可挠性而可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
电子感光元件15用以接受一光学影像信号。举例来说,电子感光元件15可例如具有平坦的形状,并且其上表面(未另标号)用以设置于一光学镜头(未另绘示)的一成像面(未另绘示)上,以接受光学镜头成像于成像面的光学影像信号。并且,电子感光元件15还用以将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电子影像信号。电子感光元件15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14,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电路元件14。电子感光元件15可以下表面朝向可动部142的方式设置于可动部142上,且电子感光元件15随着可动部142而可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
驱动元件16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161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162,且第一驱动元件161与第二驱动元件162各自包含形状记忆合金。第一驱动元件161的两端连接于第一外环部121,第一驱动元件161的中间部分在一第一方向D1上实体接触第一中心部122的一侧,并且第一中心部122与基板11之间无实体接触。当施加偏压于形状记忆合金的第一驱动元件161时,第一驱动元件161在长度或形状上会有所改变,进而在第一方向D1上对实体接触于第一中心部122的一侧产生驱动力。由于第一中心部122、第二中心部132与可动部142彼此层迭而可一起移动,因此可视为第一驱动元件161在第一方向D1上间接连接于可动部142。如此一来,第一驱动元件161能驱动可动部142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
第二驱动元件162的两端连接于第二外环部131,并且第二驱动元件162的中间部分在一第二方向D2上实体接触第二中心部132的一侧。当施加偏压于形状记忆合金的第二驱动元件162时,第二驱动元件162在长度或形状上会有所改变,进而在第二方向D2上对实体接触于第二中心部132的一侧产生驱动力。由于第二中心部132与可动部142彼此层迭而可一起移动,因此可视为第二驱动元件162在第二方向D2上间接连接于可动部142。如此一来,第二驱动元件162能驱动可动部142沿第二方向D2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如图2所示,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且皆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15的上表面,使得驱动元件16能驱动可动部142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15上表面的平面上相对于固定部141移动,以让电子感光元件1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
驱动元件16施加于可动部142的驱动力远大于连接部143的导线结构1431施加于可动部142的挠性恢复力。因此,在光学影像稳定装置1中,导线结构1431对可动部142所施加的挠性恢复力是可忽略的机构要素,可视为导线结构1431对可动部142无实体支撑的功能,而可动部142的位置主要是由驱动元件16的驱动力所控制。
压撑元件17包含一第一压撑元件171以及一第二压撑元件172,且第一压撑元件171与第二压撑元件172各自包含弹性元件。第一压撑元件171在第一方向D1上实体接触于第一外环部121与第一中心部122之间,并且第一压撑元件171与第一驱动元件161在第一方向D1上实体接触于第一中心部122的相对两侧。当施加偏压于第一驱动元件161时,第一压撑元件171可通过第一中心部122与第二中心部132在第一方向D1上间接地施加支撑力或弹性恢复力于可动部142,并且第一压撑元件171还可配合第一驱动元件161在第一方向D1上施加于第一中心部122的驱动力,来防止可动部142在移动时产生倾斜,进一步加强让电子感光元件1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的效果。
第二压撑元件172在第二方向D2上实体接触于第二外环部131与第二中心部132之间,并且第二压撑元件172与第二驱动元件162在第二方向D2上实体接触于第二中心部132的相对两侧。当施加偏压于第二驱动元件162时,第二压撑元件172可通过第二中心部132在第二方向D2上间接地施加支撑力或弹性恢复力于可动部142,并且第二压撑元件172还可配合第二驱动元件162在第二方向D2上施加于第二中心部132的驱动力,来防止可动部142在移动时产生倾斜,进一步加强让电子感光元件1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的效果,而将可动部142保持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15上表面的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元件16的第一驱动元件161与第二驱动元件162分别设置于第一层体12与第二层体13,压撑元件17的第一压撑元件171与第二压撑元件172分别设置于第一层体12与第二层体13,以形成两组分别让可动部142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移动的驱动力。请参照图7,绘示有单层的第一层体12、第一驱动元件161与第一压撑元件171的上视图。请参照图8,绘示有多层层迭的第一层体12、第二层13、第一驱动元件161、第二驱动元件162、第一压撑元件171与第二压撑元件172的上视图。然而,本发明不以此配置为限。
每一个导线结构1431包含一电路层1431a以及二绝缘层1431b。电路层1431a层迭于两个绝缘层1431b之间,且电路层1431a用以传输电子影像信号。具体来说,电子感光元件15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14的可动部142,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可动部142,电子影像信号再通过连接部143的导线结构1431的电路层1431a传输给固定部141,进而传输到处理元件(未另绘示)进行影像处理。导线结构1431通过对层迭式电路板进行蚀刻工艺而制造出的软性的结构,因此导线结构1431在传输电子影像信号时降低机械干扰,以降低噪声,进而平稳移动电子感光元件15,达到稳定光学影像的功效。
较靠近电子感光元件15的绝缘层1431b于光轴方向DAX上具有一黑化表面(未另绘示),以降低产生非成像光线的机率。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两个绝缘层各自于远离电路层的一侧皆可具有一黑化表面。
每一个导线结构1431还包含两个弯曲部分1431c。如图4与图6所示,弯曲部分1431c呈弯曲状,且弯曲部分1431c位于导线结构1431的两端之间,以进一步地提升导线结构1431易曲折的特性,来防止导线结构1431在被驱动时产生损坏。
导线结构1431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44。
每一个导线结构1431的截面宽度为d,每一个导线结构1431的两端的间距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d=0.04[毫米];W=1[毫米];以及d/W=0.04。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9至图14,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0绘示图9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11绘示图10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电路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12绘示图11的电路元件的CC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绘示图11的电路元件的上视示意图,且图14绘示图13的电路元件的DD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影像稳定装置2包含一基板21、一第一层体22、一第二层体23、一电路元件24、一电子感光元件25、一驱动元件26、一压撑元件27以及一塑胶件28。光学影像稳定装置2具有一光轴201,且光轴201定义出一光轴方向DAX。第一层体22与第二层体23在光轴方向DAX上依序层迭于基板21所围绕出的容置空间(未另标号)内。基板21、电路元件24与电子感光元件25在光轴方向DAX上依序层迭。驱动元件26与压撑元件27间接地连接于电路元件24。塑胶件28设置于电路元件24与第二层体23上。
详细来说,第一层体22包含一第一承载部221以及一第一从动部222。第一承载部221连接于基板21。第一从动部222通过驱动元件26间接接触于第一承载部221。第二层体23包含一第二承载部231以及一第二从动部232。第二承载部231设置于第一从动部222上,并且第二承载部231通过压撑元件27间接接触于第一承载部221。第二从动部232通过驱动元件26间接接触于第二承载部231。
电路元件24包含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一固定部241、一可动部242以及一连接部243。固定部241设置于基板21上,并且封闭式地环绕在可动部242的四周。可动部242通过压撑元件27间接接触于第二承载部231,并且通过塑胶件28间接接触于第二从动部232。连接部243连接固定部241与可动部242,且可动部242通过连接部243可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
具体来说,连接部243包含多个导线结构2431。导线结构2431连接于固定部241与可动部242之间。导线结构2431具有可挠性,且可动部242通过导线结构2431的可挠性而可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
电子感光元件25用以接受一光学影像信号。举例来说,电子感光元件25可例如具有平坦的形状,并且其上表面(未另标号)用以设置于一光学镜头(未另绘示)的一成像面(未另绘示)上,以接受光学镜头成像于成像面的光学影像信号。并且,电子感光元件25还用以将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电子影像信号。电子感光元件25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24,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电路元件24。电子感光元件25可以下表面朝向可动部242的方式设置于可动部242上,且电子感光元件25随着可动部242而可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
驱动元件26包含一第一驱动元件261以及一第二驱动元件262,且第一驱动元件261与第二驱动元件262各自包含压电材料。第一驱动元件261设置于第一承载部221与第一从动部222之间,以在一第一方向D1上实体接触并隔开第一承载部221与第一从动部222。并且,第一从动部222与基板21之间无实体接触。当施加偏压于压电材料的第一驱动元件261时,第一驱动元件261在形状上会有所改变或产生振动,进而在第一方向D1上对无实体接触于基板21的第一从动部222产生驱动力。由于第一从动部222与第二承载部231彼此层迭而可一起移动,且第二承载部231与可动部242通过压撑元件27间接地接触而可一起移动,因此可视为第一驱动元件261在第一方向D1上间接连接于可动部242。如此一来,第一驱动元件261能驱动可动部242沿第一方向D1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
第二驱动元件262设置于第二承载部231与第二从动部232之间,以在一第二方向D2上实体接触并隔开第二承载部231与第二从动部232。当施加偏压于压电材料的第二驱动元件262时,第二驱动元件262在形状上会有所改变或产生振动,进而在第二方向D2上对无实体接触于第二承载部231的第二从动部232产生驱动力。由于第二从动部232与可动部242通过塑胶件28间接地接触而可一起移动,因此可视为第二驱动元件262在第二方向D2上间接连接于可动部242。如此一来,第二驱动元件262能驱动可动部242沿第二方向D2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如图10所示,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彼此正交且皆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25的上表面,使得驱动元件26能驱动可动部242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25上表面的平面上相对于固定部241移动,以让电子感光元件2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
驱动元件26施加于可动部242的驱动力远大于连接部243的导线结构2431施加于可动部242的挠性恢复力。因此,在光学影像稳定装置2中,导线结构2431对可动部242所施加的挠性恢复力是可忽略的机构要素,可视为导线结构2431对可动部242无实体支撑的功能,而可动部242的位置主要是由驱动元件26的驱动力所控制。
压撑元件27一第一压撑元件271以及一第二压撑元件272,且第一压撑元件271与第二压撑元件272各自包含滚珠元件。第一压撑元件271在光轴方向DAX上实体接触于第一承载部221与第二承载部231之间,并且第一压撑元件271的滚珠元件可相对于第一承载部221无相对位移地在原地滚动。当施加偏压于第一驱动元件261时,第一压撑元件271可通过第一承载部221与第二承载部231在光轴方向DAX上间接地施加支撑力于可动部242,并且第一压撑元件271还可配合第一驱动元件261在第一方向D1上施加于第一从动部222的驱动力,来防止可动部242在移动时产生倾斜,进一步加强让电子感光元件2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的效果。
第二压撑元件272在光轴方向DAX上实体接触于第二承载部231与可动部242之间,并且第二压撑元件272的滚珠元件可相对于第二承载部231无相对位移地在原地滚动。当施加偏压于第二驱动元件262时,第二压撑元件272可在光轴方向DAX上直接地施加支撑力于可动部242,并且第二压撑元件272还可配合第二驱动元件262在第二方向D2上施加于第二从动部232的驱动力,来防止可动部242在移动时产生倾斜,进一步加强让电子感光元件25稳定地接受光学影像信号的效果,而将可动部242保持在实质上平行于电子感光元件25上表面的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6的第一驱动元件261与第二驱动元件262分别设置于第一层体22与第二层体23,压撑元件27的第一压撑元件271与第二压撑元件272分别设置于第一层体22与第二层体23,以形成两组分别让可动部242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移动的驱动力。请参照图10,绘示有可分别驱动可动部242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移动的第一驱动元件261与第二驱动元件262,以及可分别稳定可动部242沿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移动的第一压撑元件271与第二压撑元件272。然而,本发明不以此配置为限。
每一个导线结构2431包含一电路层2431a以及二绝缘层2431b。电路层2431a层迭于两个绝缘层2431b之间,且电路层2431a用以传输电子影像信号。具体来说,电子感光元件25电性连接至电路元件24的可动部242,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传输给可动部242,电子影像信号再通过连接部243的导线结构2431的电路层2431a传输给固定部241,进而传输到处理元件(未另绘示)进行影像处理。导线结构2431通过对层迭式电路板进行蚀刻工艺而制造出的软性的结构,因此导线结构2431在传输电子影像信号时降低机械干扰,以降低噪声,进而平稳移动电子感光元件25,达到稳定光学影像的功效。
较靠近电子感光元件25的绝缘层2431b于光轴方向DAX上具有一黑化表面(未另绘示),以降低产生非成像光线的机率。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部分实施例中,两个绝缘层各自于远离电路层的一侧皆可具有一黑化表面。
每一个导线结构2431还包含三个弯曲部分2431c。如图12与图14所示,弯曲部分2431c呈弯曲状,且弯曲部分2431c位于导线结构2431的两端之间,以进一步地提升导线结构2431易曲折的特性,来防止导线结构2431在被驱动时产生损坏。
导线结构2431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N=34。
每一个导线结构2431的截面宽度为d,每一个导线结构2431的两端的间距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d=0.04[毫米];W=1[毫米];以及d/W=0.04。
塑胶件28设置于可动部242上。塑胶件28具有一开孔281。开孔281环绕电子感光元件25。塑胶件28包含一承靠结构282。承靠结构282设置于第二从动部232上,且通过第二从动部232间接搭接于第二驱动元件262。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包含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1、一光学成像装置31以及一驱动装置32。相机模块3也可改为配置上述其他实施例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光学成像装置31例如为一光学镜头。相机模块3利用光学成像装置31聚光产生影像,并配合驱动装置32进行影像对焦于光学成像装置31的成像面上,最后成为光学影像信号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5,并且光学影像信号能被电子感光元件15转换成电子影像信号,以将电子影像信号作为影像资料输出。
驱动装置32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Focus)功能,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32可让光学成像装置31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本发明的相机模块并不以上述结构为限。图16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相机模块3还进一步搭配一闪光灯模块36。闪光灯模块36可于拍摄时进行补光以提升成像品质。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又另一种相机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相机模块3还进一步搭配一对焦辅助模块37。对焦辅助模块37可提供被摄物的物距信息,以利于进行快速对焦。对焦辅助模块37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8至图20,其中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9绘示图18的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0绘示图18的电子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为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包含上述第三实施例的相机模块3、影像信号处理器41(Image Signal Processor)、显示装置(使用者界面)42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43。于本实施例中,相机模块3包含光学影像稳定装置1、光学成像装置31以及驱动装置32,并且相机模块3还搭配闪光灯模块36以及对焦辅助模块37。
当使用者拍摄被摄物46时,电子装置4利用相机模块3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36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37提供的被摄物46的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41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光学成像装置31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对焦辅助模块37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显示装置42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软件处理器43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通过影像软件处理器43处理后的影像可显示于显示装置42。
本发明的电子装置并不以上述相机模块的数量为限。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电子装置4a还进一步包含相机模块3a以及相机模块3b。相机模块3、相机模块3a以及相机模块3b面向同一方向且皆为单焦点,并且相机模块3、相机模块3a与相机模块3b具有相异的视角(其中,相机模块3a为一望远装置,相机模块3b为一广角装置,相机模块3的视角可介于相机模块3a与相机模块3b之间),使电子装置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达到光学变焦的拍摄效果。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相机模块3更搭配一扩充影像信号处理器38,使相机模块3与望远相机模块3a及广角相机模块3b搭配时,可对成像于触控屏幕上的影像进行变焦功能的操作,以因应多镜头的影像处理功能。搭载相机模块3的电子装置4a具备多种模式的拍照功能,诸如变焦、望远、多镜头共同摄影、优化自拍、低光源下的高动态范围(HDR)和高解析4K录影等。
本发明所揭露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并不以应用于智能手机为限。光学影像稳定装置更可视需求应用于具有光学防手震的系统,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举例来说,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多镜头装置、辨识系统、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运用范围。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电路元件,包含:
一固定部;
一可动部,其中所述固定部环绕所述可动部;以及
一连接部,连接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可动部,其中所述可动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可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
一电子感光元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元件并且设置于所述可动部,其中所述电子感光元件用以将一光学影像信号转换为一电子影像信号;
一驱动元件,耦合于所述可动部,以驱动所述可动部在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电子感光元件的一平面上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以及
一压撑元件,耦合于所述可动部,以将所述可动部保持在实质上平行于所述电子感光元件的所述平面上;
其中,所述连接部包含多个导线结构,所述导线结构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可动部之间;
其中,所述导线结构具有可挠性,所述导线结构对所述可动部无实体支撑的功能,且每一所述导线结构包含:
一电路层,用以传输所述电子影像信号;以及
一绝缘层,层迭于所述电路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包含:
一第一驱动元件,在一第一方向上耦合于所述可动部,以驱动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以及
一第二驱动元件,在一第二方向上耦合于所述可动部,以驱动所述可动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部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正交于所述第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各自包含至少一形状记忆合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各自包含至少一压电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元件的所述固定部、所述可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塑胶件,其中所述塑胶件设置于所述可动部上,所述塑胶件具有一开孔,且所述开孔环绕所述电子感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结构的数量为N,其满足下列条件:
N≥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线结构包含至少一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呈弯曲状,且所述弯曲部分位于所述导线结构的两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的数量为二,所述电路层设置于所述二绝缘层之间,且所述二绝缘层的其中至少一者具有一黑化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线结构的截面宽度为d,每一所述导线结构的两端的间距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d/W≤0.2。
1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学成像装置;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稳定装置,其中所述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的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光学成像装置的一成像面上。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模块。
CN202110375784.6A 2021-01-20 2021-04-08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47859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39704P 2021-01-20 2021-01-20
US63/139,704 2021-01-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5910A true CN114785910A (zh) 2022-07-22

Family

ID=779744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11135.4U Active CN214381127U (zh) 2021-01-20 2021-04-08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N202110375784.6A Pending CN114785910A (zh) 2021-01-20 2021-04-08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11135.4U Active CN214381127U (zh) 2021-01-20 2021-04-08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01596B2 (zh)
CN (2) CN214381127U (zh)
TW (1) TWI7591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01917A (zh) * 2022-05-27 2023-12-08 晋城三赢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I827505B (zh) * 2022-08-03 2023-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8236A (zh) * 2005-01-11 2008-03-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手抖动补偿装置
JP2008203402A (ja) * 2007-02-19 2008-09-0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センサ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075710B1 (ko) * 2010-07-15 2011-10-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광학식 손 떨림 보정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920314B1 (ko) 2011-10-31 2019-0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TWI528809B (zh) 2012-10-02 2016-04-0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防手震之整合式基板結構
US10071903B2 (en) 2014-05-06 2018-09-11 Mems Drive, Inc. Low stiffness flexure
US9366879B1 (en) 2014-12-02 2016-06-14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amera lens suspension with polymer bearings
EP3719554A1 (en) 2016-03-11 2020-10-07 Apple Inc.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with voice coil motor for moving image sensor
US10447931B2 (en) 2016-04-01 2019-10-15 Tdk Taiwan Corp. Camera module having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assembly
CN107948532B (zh) * 2016-07-29 2019-08-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学图像稳定系统、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848622B (zh) * 2017-05-17 2023-08-15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机构
CN207571371U (zh) 2017-10-13 2018-07-03 高瞻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体式低功耗小型自动对焦制动器
US11105962B2 (en) * 2018-01-25 2021-08-31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optical system
KR102452564B1 (ko) 2018-02-07 2022-10-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학식 이미지 안정화 움직임을 추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8600608B (zh) 2018-03-16 2019-12-3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座、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0904440B2 (en) 2018-07-25 2021-01-26 Tdk Taiwan Corp. Image sensor driving mechanism
US11522472B2 (en) 2018-09-26 2022-12-06 MEMS Drive (Nanjing) Co., Ltd. MEMS actuation system
WO2020248444A1 (zh) * 2019-06-11 2020-12-17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其光学防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01596B2 (en) 2023-03-07
US20220232165A1 (en) 2022-07-21
CN214381127U (zh) 2021-10-08
TWI759114B (zh) 2022-03-21
TW202230007A (zh)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45059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 카메라 모듈을 이용한 휴대 단말기
US20210173175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US9491364B2 (en) Camera module
US20180356609A1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US7663820B2 (en) Position sensing device and lens driving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214381127U (zh) 光学影像稳定装置、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US10976639B2 (en) Lens assembly driv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292273A1 (en) Camera module
US20230341746A1 (en) Imag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486606U (zh) 相机模块与电子装置
KR20110130337A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07147843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携帯電子機器
CN114296209A (zh) 成像组件及电子设备
KR20220051650A (ko) 카메라 장치
EP4141533A1 (en) Camera module
CN217932225U (zh) 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9514163U (zh) 相机模块
US20230221574A1 (en) Sensor shifting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including sensor shifting actuator
TWI767687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7676282A (zh) 压电马达及其摄像模组
KR20240035289A (ko) 압전 모터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7676283A (zh) 压电致动器及其摄像模组
KR20230113095A (ko) 압전 리니어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308872A (zh) 压电致动组件、镜头模组、摄像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KR20220157818A (ko) 카메라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