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9246A - 可再充电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可再充电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9246A
CN114759246A CN202210600181.6A CN202210600181A CN114759246A CN 114759246 A CN114759246 A CN 114759246A CN 202210600181 A CN202210600181 A CN 202210600181A CN 114759246 A CN114759246 A CN 114759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ode plate
disposed
unit cell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001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圣奉
申政淳
李瑛晙
金泰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759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9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59Cells or batteries with folded separator between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12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01M50/129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多个单独的电极单元体的可再充电电池,每个电极单元体包括:第一隔板;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设置为在第一隔板的一个表面上彼此分开;第二隔板,设置在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以及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板,与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二隔板的一个表面上,其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在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被折叠。

Description

可再充电电池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5月19日、申请号为201710358390.3的发明专利申请“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可再充电电池。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单元体形成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所述单元体通过在连续工艺中堆叠和折叠电极和隔板来形成。
背景技术
与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可以重复地再充电和放电。低容量可再充电电池用于诸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摄像机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装置,大容量可再充电电池用作用于驱动电动机(诸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电源。
例如,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经历充电和放电的电极组件以及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的袋或壳体。可以根据电极和隔板的结构将电极组件制成堆叠型、螺旋卷绕型和堆叠螺旋卷绕混合型。
在堆叠型电极组件中,难以使电极和隔板对齐,使得制造工艺复杂化。当螺旋卷绕型电极组件在螺旋卷绕之后变形为板状并插入袋中时,在袋内大量地形成空的空间,会使得容量劣化。
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能包含不形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增加容量同时有利于制造工艺的可再充电电池。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一种获得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的可再充电电池。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至少包括单元体,单元体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以及第一电极的电极板和第二电极的电极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基于包括至少两个面对的片的隔板被折叠的折叠中心划分,其中,第一电极的电极板和第二电极的电极板交替堆叠,同时隔板置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壳体,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质溶液。
单元体可以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的电极板、第二电极的电极板和隔板。
隔板可以包括设置在被设置为折叠的两个片中最外侧的外片和设置在设置为折叠的两个片中最内侧的内片。
第一电极可以包括在外片和内片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和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
第二电极可以包括:第二/第一电极板,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对应并在外片的外侧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第二/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第二电极板对应并在内片的内侧设置在第二区域中。
单元体通过折叠外片和内片可以由第二/第一电极板、外片、第一/第一电极板和内片在第一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可以由第二/第二电极板、内片、第一/第二电极板和外片在第二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并且还可以由第一/第一电极板、内片和第二/第二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电极组件可以通过堆叠和电连接多个单元体而形成。
电极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的一个最外侧处的最外单元体。
最外单元体可以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的电极板和隔板,并且可以包括比第一电极的电极板少一个的数量的第二电极的电极板。
最外单元体中的隔板可以包括设置在被设置为折叠的两个片中最外侧的外片和设置在被设置为折叠的两个片中最内侧的内片,第一电极可以包括在外片和内片之间位于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和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第二电极可以包括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二电极板对应的第二/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二/第二电极板位于折叠的内片的内侧并设置在第二区域中。
最外单元体通过折叠外片和内片可以由第二/第二电极板、内片、第一/第二电极板和外片在第二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可以由第一/第一电极板、内片和第二/第二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最外单元体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的两个表面设置隔板而形成,隔板可以包括外片和内片,第一电极可以包括设置在外片和内片之间的第一/第三电极板。
隔板可以包括设置在被设置为折叠的三个片中最外侧的外片、设置在三个折叠的片中最内侧的内片和设置在外片和内片之间的中间片。
第一电极可以包括在外片和中间片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设置在第二区域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和设置在折叠的内片内的第一/第四电极板。
第二电极可以包括:第二/第一电极板,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对应并在外片的外侧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第二/第五电极板,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并在中间片和内片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第二/第六电极板,与第一/第二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二区域中。
单元体通过外片、中间片和内片的折叠可以由第二/第一电极板、外片、第一/第一电极板、中间片、第二/第五电极板和内片在第一区域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可以由第一/第四电极板、内片、第二/第六电极板、中间片、第一/第二电极板和外片在第二区域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还可以由第二/第五电极板、内片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电极组件可以通过堆叠和电连接多个单元体而形成。
电极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的一个最外侧的最外单元体,最外单元体通过外片和内片的折叠可以由第二/第二电极板、内片、第一/第二电极板和外片在第二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可以由第一/第一电极板、内片和第二/第二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电极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的一个最外侧的最外单元体,最外单元体可以通过在第一电极的两个表面处设置隔板来形成,隔板可以包括内片和外片,第一电极可以包括设置在外片和内片之间的第一/第三电极板。
外片还可以包括延伸部,延伸部可以涂覆多个堆叠的单元体的最外侧并可以由终止带固定。
第二电极可以设置在中间片和内片之间,并且可以包括:第二/第五电极板,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一区域中;第二/第六电极板,与第一/第二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二区域中。
单元体通过外片、中间片和内片的折叠可以由外片、第一/第一电极板、中间片、第二/第五电极板和内片在第一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可以由第一/第四电极板、内片、第二/第六电极板、中间片、第一/第二电极板和外片在第二区域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还可以由第二/第五电极板、内片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在电极组件中,单元体可以在单元体的一个最外侧处堆叠以电连接到其它单元体。
电极组件还可以包括在最外单元体的外侧处增加的附加单元体,附加单元体可以包括作为设置在第二电极外侧的外片的隔板,第二电极可以包括设置在附加单元体的外片和最外单元体的外片之间的第二/第三电极板。
最外单元体可以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外片和设置在最内侧的内片,第一电极可以包括设置在外片和内片之间的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二电极板,第二电极可以包括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二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折叠的内片内侧的第二/第二电极板。
最外单元体可以包括设置在最外侧的外片、设置在最内侧的内片和设置在外片与内片之间的中间片,第一电极可以包括设置在外片和中间片之间的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二电极板,以及设置在折叠的内片之间的第一/第四电极板,第二电极可以包括:第二/第五电极板,在中间片与内片之间与第一/第一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地设置;第二/第六电极板,与第一/第二电极板和第一/第四电极板对应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电极组件由至少一个单元体形成,在所述单元体中,多个隔板彼此面对并被折叠,第一电极的电极板和第二电极的电极板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交替地堆叠,使得可以容易地增加电池的容量。单元体通过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极板设置在折叠的隔板之间来形成,使得可以获得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图1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通过折叠处于图2的堆叠状态下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4是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最外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6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图5的电极组件的最外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通过折叠处于图6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最外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9是应用于图8的电极组件的最外单元体(包括电极板和隔板)的剖视图。
图10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通过折叠处于图10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12是通过堆叠图11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图11的单元体和图7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图11的单元体和图9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变型而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变型而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17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例如,图10的变型的单元体)的堆叠状态的剖视图。
图18是通过折叠处于图17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图11的变型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19是通过堆叠图18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12的变化的电极组件,即,图11的单元体和图18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图20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图3和图7的单元体以及图9的变化的最外单元体)呈分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通过堆叠图20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8的变化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22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图11和图18的单元体以及图9的变型的最外单元体)被分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是通过堆叠图22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14的变化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全部都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附图和描述应被视为本质上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整个说明书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2,包括至少一个单元体1;壳体3,容纳电极组件2和电解质溶液;引线接线片4和5,电连接到电极组件2并拉出壳体3外部。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了壳体形成为袋的袋型可再充电电池,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壳体形式为矩形的罐的罐型可再充电电池(未示出)。
此外,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引线接线片4和5在壳体3的一侧被拉出的可再充电电池,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引线接线片在壳体的两侧被拉出的可再充电电池(未示出)。
图2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图1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是通过折叠处于图2的堆叠状态下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参照图2和图3,单元体1包括彼此面对折叠的多个隔板30以及由至少一个电极板形成并设置在隔板30之间的第一电极10(例如,负电极)和第二电极20(例如,正电极)。
单元体1可以以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和隔板30设置。作为一个示例,在单元体1中,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和隔板30分别设置为两个。
隔板30由两片形成,并且包括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被折叠成彼此面对并且基于它们之间的折叠中心被划分。作为一个示例,隔板30包括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外侧的外片31和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内侧的内片32。
形成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和形成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交替堆叠,同时将外片31和内片32置于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中,从而形成经历充电和放电的单元电池。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电极10包括在外片31和内片32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以及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12(参照图2)。
第二电极20包括:第二/第一电极板21,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同时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对应并位于外片31外部;第二/第二电极板22,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同时与第一/第二电极板12对应并位于内片32内侧(参照图2和图3)。
通过将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以及第二/第一电极板21和第二/第二电极板22设置在外片31和内片32的内侧和外侧,并参照折叠中心折叠外片31和内片32来制造单元体1,可以在单元体1的制造工艺中使隔板30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容易对齐。
参照图3,单元体1通过外片31和内片32的折叠而在第一区域AR1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在第二区域AR2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并且还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也就是说,第二/第一电极板21、外片31、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内片32在第一区域AR1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第二/第二电极板22、内片32、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外片31在第二区域AR2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第一区域AR1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内片32以及第二区域AR2的第二/第二电极板22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图4是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参照图1和图4,电极组件2通过将被电连接的多个单元体1而形成。作为一个示例,单元体1可以通过引线接线片4和5电连接到彼此(参照图1)。
由于通过堆叠单元体1形成电极组件2,所以可以促进电池容量的增加,同时促进电极组件2的制造工艺。也就是说,单元体1可以改善电极组件2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再次参照图1,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和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分别包括活性材料涂覆到由金属(Cu、Al)薄板形成的集电器的涂覆区域以及由未涂覆有活性材料的集电器形成以被暴露的的未涂覆区域。引线接线片4和5连接到电极板的未涂覆区域以被拉出到壳体3的外部。
作为一个示例,壳体3形成为具有柔性的袋,并且包括容纳电极组件2并彼此面对的第一外部301和第二外部302。第一外部301和第二外部302沿着构造好的电极组件2的外部以预定的宽度被热密封。尽管未示出,但是可以通过形成并热密封第一外部和与第一外部具有相同形状的第二外部来形成壳体。
引线接线片4和5在插入绝缘构件(未示出)的同时在第一外部301和第二外部302之间被拉出壳体3的外部。例如,壳体3包括内片S1、外片S3和金属片S2。第一外部301和第二外部302可以由同一层叠结构的内片S1、外片S3和金属片S2形成。
内片S1形成了壳体3的内表面,并且可以由聚合物片形成以有效地用于绝热和热密封。外片S3形成了壳体3的外表面,并且可以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片、尼龙片或PET尼龙复合片形成以有效地用于保护。金属片S2设置在内片S1和外片S3之间,并且可以由铝片形成以向壳体3提供机械完整性。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在将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和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比较时,省略了对相同构造的描述,并且将描述不同的构造。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最外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剖视图。参照图5,应用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6还包括设置在一个最外侧处的最外单元体61。也就是说,电极组件6通过堆叠图3的多个单元体1(作为一个例子,两个单元体1)并且在堆叠结构的一侧的最外侧堆叠最外单元体61来形成。
图6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图5的电极组件的最外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通过折叠处于图6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
参照图6和图7,最外单元体61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和隔板30,并且包括比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少一个的数量的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作为一个示例,在最外单元体61中,设置有第一电极10的两个电极板、两个隔板30和第二电极20的一个电极板。
在最外单元体61中,隔板30包括两个片彼此面对设置并相对于折叠中心折叠的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作为一个示例,隔板30包括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外侧的外片31和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内侧的内片32。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电极10包括在外片31和内片32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12(参照图6)。
第二电极20包括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同时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对应并位于折叠的内片32内侧的第二/第二电极板22(参照图6和图7)。
参照图7,最外单元体61通过折叠彼此面对的外片31和内片32而在第二区域AR2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并且还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也就是说,在第二区域AR2中,第二/第二电极板22、内片32、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外片31形成一个单元电池。第一区域AR1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内片32以及第二区域AR2的第二/第二电极板22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由于最外单元体61设置在电极组件6的一个最外侧处,所以第一电极10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形成第一电极10(负电极)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分别设置在电极组件6的最外侧处,从而改善电极组件6的安全性。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最外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剖视图。参照图8,应用于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7还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7的一个最外侧处的最外单元体71。也就是说,电极组件7通过堆叠图3的多个单元体(例如,两个单元体)并且堆叠电极组件7的一个最外侧的最外单元体71来形成。
图9是应用于图8的电极组件的最外单元体(包括电极板和隔板)的剖视图。参照图9,最外单元体71通过在第一电极10的两个表面处设置隔板40来形成。隔板40包括外片41和内片42,第一电极10包括设置在外片41和内片42之间的第一/第三电极板13。
由于最外单元体71设置在电极组件7的一个最外侧处,所以第一电极10的第一/第三电极板13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形成第一电极10(负电极)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三电极板13设置在电极组件7的两个最外侧处,从而改善电极组件7的安全性。
图10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通过折叠处于图10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的剖视图。参照图10和图11,单元体81包括第一电极50的三个电极板和第二电极80的三个电极板以及三个隔板90。
隔板90设置为三片,并且包括折叠以彼此面对并相对于折叠中心划分的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作为一个示例,隔板90包括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外侧的外片91、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内侧的内片93以及设置在外片91和内片93之间的中间片92。
形成第一电极50的电极板和形成第二电极80的电极板交替堆叠,同时将外片91、中间片92和内片93置于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中的每个区域中。
第一电极50包括在外片91和中间片92之间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在外片91和中间片92之间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的第一/第二电极板12以及设置在折叠的内片93之间的第一/第四电极板14(参照图10)。
第二电极80包括:第二/第一电极板21,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对应,位于外片91的外侧并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第二/第五电极板25,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位于中间片92和内片93之间并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第二/第六电极板26,与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并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参照图10)。
由于第一/第一电极板11、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以及第二/第一电极板21、第二/第五电极板25和第二/第六电极板26设置在外片91、中间片92和内片93的外侧和内侧,并且外片91、中间片92和内片93相对于折叠中心折叠以制造单元体81,所以可以在单元体81的制造工艺中容易地对齐隔板90以及第一电极50和第二电极80。
参照图11,单元体81通过折叠彼此面对的外片91、中间片92和内片93来在第一区域AR1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并在第二区域AR2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并且还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也就是说,在第一区域AR1中,第二/第一电极板21、外片91、第一/第一电极板11、中间片92、第二/第五电极板25和内片93形成了两个单元电池。在第二区域AR2中,第一/第四电极板14、内片93、第二/第六电极板26、中间片92、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外片91形成了两个单元电池。第二/第五电极板25、内片93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了一个单元电池。
图12是通过堆叠图11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参照图12,通过将多个单元体81彼此堆叠并电连接来形成电极组件8。尽管未示出,但是单元体通过引线接线片电连接到彼此。
堆叠单元体81以形成电极组件8,使得电极组件8的制造工艺可以是容易的,并且可以容易地增加电池的容量。也就是说,单元体81可以改善电极组件8和可再充电电池的制造效率和质量安全性。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图11的单元体和图7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
参照图13,应用于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94还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94的一个最外侧处的最外单元体61。
也就是说,电极组件94通过堆叠图11的多个单元体81(例如,两个单元体)并且堆叠位于最外堆叠侧的图7的最外单元体61来形成。
由于最外单元体61设置在电极组件94的一个最外侧,所以第一电极50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形成第一电极50(负电极)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分别设置在电极组件94的最外侧处,从而改善了电极组件94的安全性。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图11的单元体和图9的最外单元体)的剖视图。参照图14,应用于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95还包括设置在电极组件95的一个最外侧处的最外单元体71。
也就是说,电极组件95通过堆叠图11的多个单元体81(例如,两个单元体)并且堆叠位于一个最外堆叠侧处的图9的最外单元体71来形成。
由于最外单元体71设置在电极组件95的一个最外侧处,所以第一电极50的第一/第三电极板13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形成第一电极50(负电极)的第一/第三电极板13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分别设置在电极组件95的最外侧处,从而改善了电极组件95的安全性。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变型而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参照图15,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2'中,设置在最下侧的单元体1'还包括外片31中的延伸部31E。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通过堆叠图3的单元体和图3的单元体的变型而形成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参照图16,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2”中,设置在最上侧的单元体1'还包括外片31中的延伸部31E。
图15和图16的延伸部31E覆盖以复数个(多个)堆叠的单元体1和1'的外部并由终止带(finishing tape)T1和T2所固定。也就是说,外片31的延伸部31E允许在形成电极组件2'和2”之后省略用电绝缘涂覆材料涂覆的工艺。在图15和图16中,在延伸部31E的长度上产生差异。
图17是堆叠电极板和隔板以形成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例如,图10的变化的单元体)的堆叠状态的剖视图,图18是通过折叠处于图17的堆叠状态的隔板形成的单元体(图11的变型的单元体)的剖视图。
参照图17和图18,单元体81'通过从图10和图11的单元体81去除第二/第一电极板21来形成。也就是说,单元体81'包括第一电极50的三个电极板、第二电极80'的两个电极板和三个隔板90。
第二电极80'包括:第二/第五电极板25,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位于中间片92和内片93之间并设置在第一区域AR1中;第二/第六电极板26,与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并且设置在第二区域AR2中(参照图17和图18)。
参照图18,单元体81'通过外片91、中间片92和内片93的折叠而在第一区域AR1中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并在第二区域AR2中形成两个单元电池,并且还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
也就是说,在第一区域AR1中,外片91、第一/第一电极板11、中间片92、第二/第五电极板25和内片93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在第二区域AR2中,第一/第四电极板14、内片93、第二/第六电极板26、中间片92、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外片91形成两个单元电池。
第二/第五电极板25、内片93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之间形成一个单元电池。单元体81'不将第二电极的第二/第一电极板设置在最外侧,使得可以改善电绝缘性能。
图19是通过堆叠图18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12的变形的电极组件,即,图11的单元体和图18的单元体)的剖视图。参照图19,电极组件8'通过将多个单元体81和81'彼此堆叠并电连接来形成。尽管未示出,但是单元体可以通过引线接线片电连接到彼此。
堆叠单元体81和81'以形成电极组件8',使得可以容易地增加电池的容量,同时促进电极组件8'的制造工艺。也就是说,单元体81和81'可以改善电极组件8'和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电极组件8'在其一个最外侧设置有单元体81',使得第二电极的第二/第一电极板不设置在最外侧,从而改善了电绝缘性能。
图20是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图3和图7的单元体以及图9的变型的最外单元体)被分开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通过堆叠图20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8的变化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20和图21,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2'还包括额外设置在堆叠有单元体1和最外单元体61的最外侧的附加单元体72。
附加单元体72以从最外单元体71去除内片42的状态形成。附加单元体72包括作为设置在第二电极20'外侧的外片41的隔板。
第二电极20'包括设置在附加单元体72的外片41和最外单元体61的外片31之间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由于附加单元体72还在电极组件2'的一侧上设置在最外单元体61的外侧,所以第二电极20'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电极组件2'的安全性。
最外单元体61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和隔板30,并且包括比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少一个的数量的第二电极20'的电极板。第一电极10的电极板和隔板30两两设置在最外单元体61中,并且设置有第二电极20'的一个电极板。
在最外单元体61中,隔板30设置为两片,并基于两片彼此面对并被折叠的折叠中心被划分,并且包括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外侧的外片31以及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内侧的内片32。
第一电极10包括设置在外片31和内片32之间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第二电极20'包括位于折叠的内片32内侧并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对应设置的第二/第二电极板22。因此,附加单元体72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和最外单元体61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在插入外片31的同时形成单元电池。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应用于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单元体(图11和图18的单元体以及图9的变化的最外单元体)被分开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3是通过堆叠图22的单元体形成的电极组件(图14的变化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22和图23,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极组件8”包括单元体81和附加单元体72,附加单元体72额外设置在堆叠有设置在最外侧的单元体81'(与图20的最外单元体61对应)处的外侧。
附加单元体72由从最外单元体71去除内片42(参照图9)的状态形成。附加单元体72包括作为设置在第二电极80'外侧的外片41的隔板。
第二电极80'包括设置在附加单元体72的外片41和单元体81'的外片91之间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由于附加单元体72还在电极组件8”的一侧处设置在单元体81'的外侧,所以第二电极80'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设置在最外侧。因此,可以改善电极组件8”的安全性。
单元体81'包括相同数量的第一电极50的电极板和隔板90,并且包括比第一电极50的电极板少一个的数量的第二电极80'的电极板。在单元体81'中,设置有第一电极50的三个电极板和三个隔板90,并且设置有第二电极80'的两个电极板。
在单元体81'中,隔板90设置为三片,并基于三片彼此面对并被折叠的折叠中心划分,并且包括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外侧的外片91、在折叠状态下设置在内侧的内片93以及设置在外片91和内片93之间的中间片92。
第一电极50包括设置在外片91和中间片92之间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二电极板12以及设置在内片93内的第一/第四电极板14。
第二电极80'包括:第二/第五电极板25,位于中间片92和内片93之间并与第一/第一电极板11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设置;第二/第六电极板26,与第一/第二电极板12和第一/第四电极板14对应设置。
因此,附加单元体72的第二/第三电极板23和单元体81'的第一/第一电极板11在插入外片91的同时形成了单元电池。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是实用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意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
<符号说明>
1、1'、81、81':单元体
2、2'、2”、6、7、8、8'、8”、94、95:电极组件
3:壳体
4、5:引线接线片
10、50:第一电极(负电极) 11:第一/第一电极板
12:第一/第二电极板 13:第一/第三电极板
14:第一/第四电极板 20、20'、80、80':第二电极(正电极)
21:第二/第一电极板 22:第二/第二电极板
25:第二/第五电极板 26:第二/第六电极板
30、40、90:隔板 31、41、91:外片
31E:延伸部 32、42、93:内片
61、71:最外单元体 72:附加单元体
92:中间片 301:第一外部
302:第二外部 AR1:第一区域
AR2:第二区域
S1:内片 S3:外片
S2:金属片
T1、T2:终止带

Claims (7)

1.一种包括多个单独的电极单元体的可再充电电池,每个电极单元体包括:
第一隔板;
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设置为在第一隔板的一个表面上彼此分开;
第二隔板,设置在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上;以及
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板,与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二隔板的一个表面上,
其中,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在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被折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在每个电极单元体中,第一电极的第二电极板和第二电极的第一电极板之间堆叠有第二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每个电极单元体还包括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板,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电极板与第一电极的第二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一隔板的另一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电极单元体在一个方向上堆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所述可再充电电池还包括:
最外单元体,设置在位于所述多个电极单元体的最外侧处的电极单元体的一侧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最外单元体包括:
第三隔板;
第一电极的第三电极板和第四电极板,彼此分开地设置在第三隔板的一个表面上;
第四隔板,设置在第一电极的第三电极板和第四电极板上;以及
第二电极的第三电极板,与第一电极的第三电极板对应并设置在第四隔板的一个表面上,
其中,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在第一电极的第三电极板和第四电极板之间被折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
最外单元体包括彼此面对的两个隔板以及置于所述两个隔板之间的第一电极的电极板。
CN202210600181.6A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 Pending CN11475924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61604 2016-05-19
KR1020160061604A KR20170130855A (ko) 2016-05-19 2016-05-19 이차 전지
CN201710358390.3A CN107403897B (zh)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8390.3A Division CN107403897B (zh)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9246A true CN114759246A (zh) 2022-07-15

Family

ID=587389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00181.6A Pending CN114759246A (zh)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
CN201710358390.3A Active CN107403897B (zh)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8390.3A Active CN107403897B (zh) 2016-05-19 2017-05-19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3986B2 (zh)
EP (1) EP3246979B1 (zh)
KR (1) KR20170130855A (zh)
CN (2) CN11475924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55500B1 (ko) * 2017-12-18 2023-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KR102254264B1 (ko) * 2018-02-01 2021-05-2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조립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3557674B1 (en) * 2018-04-20 2023-04-12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a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cell
KR102311950B1 (ko) * 2018-11-19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극조립체
EP3895245A4 (en) * 2018-12-13 2022-09-07 Do Fluoride Jiaozuo New Energy Tech Co Ltd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BATTERY CELL
CN111384336A (zh) * 2018-12-30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块、电池包及车辆
CN112164589B (zh) * 2020-08-28 2021-11-05 福建国光新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DE102022122168A1 (de) 2022-09-01 2024-03-0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Monozellstapel für eine Batteriezel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8358A (en) 1969-03-10 1971-01-26 Eagle Picher Ind Inc Nickel-zinc secondary battery
JPS56134476A (en) 1980-03-26 1981-10-21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Storage battery
US4668320A (en) * 1984-03-30 1987-05-26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king a coiled electrode assembly
JP3397351B2 (ja) * 1992-12-18 2003-04-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角型あるいはシート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250892A (ja) * 1998-02-26 1999-09-17 Yuasa Corp 電 池
JP4033595B2 (ja) * 2000-02-02 2008-01-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ポリマー二次電池
KR100515572B1 (ko) 2000-02-08 2005-09-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중첩 전기화학 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KR100336395B1 (ko) * 2000-06-12 2002-05-10 홍지준 리튬 이차 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2002042855A (ja) * 2000-07-24 2002-02-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平板状積層型電池
JP3637446B2 (ja) 2002-05-30 2005-04-13 古河電池株式会社 袋状セパレータの検査方法
KR100874387B1 (ko) 2006-06-13 2008-12-1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둘 이상의 작동 전압을 제공하는 중첩식 이차전지
KR101507015B1 (ko) 2012-05-04 2015-03-3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바이셀의 제조방법
KR20130132230A (ko) * 2012-05-25 2013-12-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JP5811034B2 (ja) 2012-05-28 2015-11-1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非水系蓄電装置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130135017A (ko) * 2012-05-31 2013-12-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JP5971095B2 (ja) * 2012-11-22 2016-08-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蓄電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360413B1 (ko) * 2015-02-16 2022-02-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30855A (ko) 2017-11-29
EP3246979B1 (en) 2019-01-09
EP3246979A1 (en) 2017-11-22
US20170338509A1 (en) 2017-11-23
US10593986B2 (en) 2020-03-17
CN107403897B (zh) 2022-06-21
CN107403897A (zh) 201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3897B (zh)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KR101395016B1 (ko)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EP2750239B1 (en) Steppe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KR101395017B1 (ko)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US9343714B2 (en) High capacity battery cell employed with two or more unit cells
KR100637443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US20150086842A1 (en) Battery pack of irregular structure
US9269984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20130118716A (ko)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EP2309582A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KR20160040047A (ko) 전기적으로 연결된 전극조립체들을 구비하는 플렉서블 전기화학소자
KR101934398B1 (ko) 이차전지
US20100136411A1 (en) Prismatic Cell With Outer Electrode Layers Coated On A Single Side
US8703342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rechargeable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de thereof
US9263761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the same
KR20180032083A (ko) 이차전지
JP2016502742A (ja) ラウンドコーナーを含む電極組立体
EP3211688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14025575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9565070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10783620A (zh) 电芯以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