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58452A - 一种快件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件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58452A
CN114758452A CN202210398805.0A CN202210398805A CN114758452A CN 114758452 A CN114758452 A CN 114758452A CN 202210398805 A CN202210398805 A CN 202210398805A CN 114758452 A CN114758452 A CN 114758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module
fixed
frame
fixing
box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880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58452B (zh
Inventor
郑培兴
于琳
张令全
郑耀毅
吕明阳
巩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Commercial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189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78907A/zh
Priority to CN202311322324.2A priority patent/CN1173381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4758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8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584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584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9/00Supports, holders, or containers for household us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G1/00-A47G27/00 or A47G33/00 
    • A47G29/12Mail or newspaper receptacles, e.g. letter-boxes; Openings in doors or the like for delivering mail or newspapers
    • A47G29/122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e.g. signalling devices, lamps, devices for leaving messages
    • A47G29/1225Signall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9/00Supports, holders, or containers for household us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G1/00-A47G27/00 or A47G33/00 
    • A47G29/12Mail or newspaper receptacles, e.g. letter-boxes; Openings in doors or the like for delivering mail or newspap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快件箱中,设备空间用于存放触控显示模组,箱门上开设的开口将触控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从设备空间中露出,以实现人机交互。壳体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固定通孔与箱门上的第一螺纹柱通过第一螺母固定,壳体第四表面上的第二固定通孔与箱门上的第二螺纹柱通过第二螺母固定,实现了壳体与箱门的固定。壳体的第一表面上凸出设置有夹板,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壳体的第三表面的第一切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从而便于通过夹持部与夹板夹持在触控显示模组的两侧,从而实现壳体固定触控显示模组,进而将触控显示模组固定在箱门上。

Description

一种快件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快递物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件箱。
背景技术
快件箱方便了包裹的存放及领取,尤其是针对快递物流业务,提高了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为实现用户直接与快递箱进行人机交互,需要在快件箱上装配提供信息显示以及触控交互的设备,而且该类设备需要安装到快递箱的内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件箱,实现了将人机交互设备安装在快件箱上,以实现人机交互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快件箱,包括储物空间及设备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空间包括箱门,其上设置有开口,其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柱及第二螺纹柱;触控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箱门的背面,其显示区域位于所述开口处;壳体,固定于所述箱门的背面,固定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夹持固定部件,包括固定部及夹持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固定;其中,所述壳体包括背壳,其一侧边沿向所述箱门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更靠近所述箱门;其另一侧边沿向所述箱门方向弯折形成第三台阶及第四台阶,所述第四台阶相对于所述第三台阶更靠近所述箱门;其一侧边沿与其另一侧边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台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箱门;一夹板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凸出设置,以夹持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台阶的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箱门的背面,其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一螺纹柱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第一螺母固定;所述第三台阶的第三表面朝向所述箱门,其上设有第一切口;所述夹持部穿过所述第一切口,以夹持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所述第四台阶的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箱门的背面,其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螺纹柱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与第二螺母固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快件箱中,设备空间用于存放触控显示模组,箱门上开设的开口将触控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从设备空间中露出,以实现人机交互。壳体第二表面上的第一固定通孔与箱门背面上的第一螺纹柱通过第一螺母固定,壳体第四表面上的第二固定通孔与箱门背面上的第二螺纹柱通过第二螺母固定,实现了壳体与箱门背面的固定。壳体的第一表面上凸出设置有夹板,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壳体的第三表面的第一切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固定夹持部独立于壳体,可以在触控显示模组安放到壳体上之后,再固定到壳体上,这种装配便于调整夹持部与夹板之间的空间,从而便于通过夹持部与夹板夹持在触控显示模组的两侧,从而实现壳体固定触控显示模组,进而将触控显示模组固定在箱门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与箱门装配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与箱门拆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触摸显示模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壳体与触摸显示模组拆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及触控显示模组装配结构剖面图一;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固定部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夹持固定部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及触控显示模组装配结构剖面图二;
图12为图1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及触控显示模组装配结构剖面图三;
图14为图1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示意图三;
图1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示意图四;
图1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示意图五;
图2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箱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箱门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壳体与箱门固定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的整体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F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G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模块与围框的拆分示意图一;
图27为图26中J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8为图26中K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29为图26中L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0为图26中M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模组的拆分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H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模块与围框的拆分示意图二;
图3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模块的装配示意图;
图35为图34中N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块的拆分示意图;
图3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示意图一;
图3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胶框的示意图二;
图4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整体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W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围框的剖视图;
图43为图42中P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围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块与围框的拆分示意图;
图46为图45中Q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快件箱是一种实现智能交互的包裹存取设备,其具有储物空间以实现包裹的存放,其具有设备空间以实现智能交互,通过智能交互可以实现交互信息的显示,储物空间的开关,存、取件用户的身份验证以及储物空间的管理等功能。快件箱的储物空间包括若干个独立的存储格口,快件箱的设备空间用于存放、安置支持智能交互的相关设备。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快件箱,其设备空间包括:箱门100、壳体1和触控显示模组200。
快件箱的设备空间包括可打开和关闭的箱门100,触控显示模组200设置在箱门100的背面,壳体1位于箱门的背面,壳体1固定触控显示模组。当箱门关闭时,箱门的背面位于设备空间中,触控显示模组200被关闭在快件箱内。触控显示模组200用于实现交互画面的显示及用户交互动作的输入,箱门100上设置有用于透出触控显示模组200显示区域的开口101,触控显示模组200的显示画面位于开口101处。触控显示模组200通过开口101向用户呈现显示信息,用户可通过开口101实现与触控显示模组200的人机交互。
参照图2、图3及图4,壳体1位于箱门100的背面,壳体1开放式地包裹触控显示模组200,壳体1与箱门结合在一起形成包裹触控显示模组200的腔体。壳体1包括背壳106,在背壳106的一侧(如图3所示的右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一台阶1011及第二台阶1012,其弯折方向朝向箱门,第二台阶1012相对于第一台阶1011更靠近箱门;在背壳的另一侧(如图3所示的左侧)边沿弯折形成第三台阶1013及第四台阶1014,其弯折方向朝向箱门,第四台阶1014相对于第三台阶1013更靠近箱门100,背壳的一侧边沿与背壳的另一侧边沿相对设置。
从制作工艺角度而言,壳体1可以由对金属板进行多从冲压形成,对金属板的中间部分进行冲压以形成第一级凹陷,第一凹陷的四周形成第一级台阶,其中相对位于右侧的台阶为第二台阶,相对位于左侧的台阶为第四台阶,在第一级凹陷的上方及下方分别同样形成台阶;对第一级凹陷的中间部分继续冲压以形成第二级凹陷,第二级凹陷的底面为背壳106,第二级凹陷的四周形成第二级台阶,其中相对位于右侧的台阶为第一台阶,相对位于左侧的台阶为第三台阶,在第二级凹陷的上方及下方分别同样形成台阶;第一级凹陷及第二级凹陷形成可容纳物体的开放式腔体,触控显示模组放置在该开放式腔体中。
壳体实现了对触控显示模组的夹持及与箱门固定的功能,从而将触控显示模组挂在箱门的背面。
参照图5所示,壳体在夹持触控显示模组时,第一台阶1011的第一表面1011a朝向触控显示模组的背面,同时朝向箱门的背面;第三台阶1013的第三表面1013a朝向触控显示模组的背面,同时朝向箱门的背面;第二台阶1012的第二表面1012a朝向箱门的背面,第四台阶1014的第四表面1014a朝向箱门的背面。从而第一表面1011a位于触控显示模组的背面,从而第三表面1013a位于触控显示模组的背面,触控显示模组200位于第一台阶的第一表面1011a之上,同时位于第三台阶的第三表面1013a之上。
触控显示模组200分别位于第一表面1011a之上及第三表面1013a之上,使得背壳106与触控显示模组之间具有间隙102。
参照图6及图7所示,第一台阶1011包括第一表面1011a及第五表面1011b,第二台阶1012包括第二表面1012a及第六表面1012b ,第三台阶1013包括第三表面1013a及第七表面1013b,第四台阶1014包括第四表面1014a及第八表面1014b。第二台阶的第二表面1012a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通孔1015a,第四台阶的第四表面1014a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通孔1016a。
相对第一表面1011a凸出设置一夹板107,使得夹板107位于触控显示模组的侧边,从而使得夹板107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
在第三台阶的第三表面1013a设置第一切口1036,使用独立与背壳的夹持固定部件108穿过第一切口1036,从而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
参照图8,夹持固定部件108包括固定部1081及夹持部1082,固定部1081与壳体1固定,具体可以与第三表面1013a固定;夹持部1082穿过第一切口1036以位于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从而实现对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进行夹持。
夹持固定部件108独立于背壳1,可拆卸的安装在背壳上,实现对触控显示模组的夹持;可以通过螺钉1083将固定部固定在背壳上。对触控显示模组的夹持可以均采用夹持固定部件,即第一台阶的第一表面设置的夹板可以是夹持固定部件的夹持部;也可以在触控显示模组的部分侧边使用夹持固定部件,而另一部分侧边使用与背壳一体的夹板,即第一台阶的第一表面设置的夹板可以是与壳体一体的结构,可以由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弯折形成。
夹板107可以是与壳体1一体式连接,由折弯工艺弯折形成,也可以是独立的部件由焊接等加工工艺与壳体1连接为一体。具体地,在第一表面1011a上设置第二切口1035,可以对第一表面进行弯折以形成夹板107,也可以将夹板107伸入第二切口1035以进行焊接。
背壳106还设置有接线口1061,触控显示模组200内设置有电性连接线,电性连接线的走线穿过间隙102,经由接线口1061连通至壳体1的外部。背壳与箱门结合以包裹固定触控显示模组,触控显示模组的电连接需要从背壳与箱门的包裹腔中穿出,具体是从背壳处穿出,而且电性连接线也需要有安置空间;触控显示模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之上及所述第三表面之上,使得所述背壳与所述触控显示模组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用于安置电性连接线,在背壳上开设的接线口与该间隙连通,可以将电性连接线从包裹腔中穿出,实现从包裹腔外获取电连接。
参照图9及图10,夹持固定部件108包括延伸方向不同的固定部1081和夹持部1082,夹持部1082和固定部1081呈夹角连接。固定部1081上设置有螺钉孔,固定部1081对应第一切口1036设置,通过穿设螺钉1083将固定部1081紧固在第三表面。将夹持部1082伸入第一切口1036中,以便于通过夹持固定部件108夹持触控显示模组200。
通过设置可拆卸的夹持固定部件108可灵活匹配触控显示模组200在装配时存在的装配误差,使得可拆卸的夹持固定部件108可适应的装配情况更广,在具有装配误差时仍能将壳体1和触控显示模组200稳固夹持。
参照图11、图12、图13及图14所示,图12为图11中局部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局部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对壳体夹持触控显示模组进行细节结构展示。
如图12所示,夹持固定部件108通过夹持部1082夹持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夹持部1082穿过第一切口1036,夹持在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夹持固定部件108通过固定部1081固定在壳体上。
如图14所示,夹板107穿过第二切口1035夹持在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夹板107与壳体1一体成型。
壳体在与箱门结合时,由第二台阶1012及第四台阶1014的表面与箱门实现固定。
参照图15、图16、图17、图18及图19,第二台阶的第二表面1012a朝向箱门100的背面,与箱门100固定,第四台阶的第四表面1014a朝向箱门100的背面,与箱门100固定。
箱门的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柱171及第二螺纹柱181,第一螺纹柱171穿过第一固定通孔1015a与第一螺母173固定,第二螺纹柱181穿过第二固定通孔1016a与第二螺母172固定,以实现箱门与壳体的固定。
采用螺纹柱与螺母固定的方式,便于壳体与箱门实现可拆卸的装配,可以将壳体与箱门分别进行制造,然后安装到一起,同时需要对客体与箱门之间的触控显示模组进行安装、维修及更换时,都可以方便的将壳体从箱门上分离出来。
参照图20及图21,箱门100的背面的开口101周围连接有固定板,本实施例中,固定板包括为第一固定板17和第二固定板18,第一固定板17和第二固定板18通过焊接分别固定连接在箱门100背面的开口101的左右两侧。第一固定板17上连接有第一螺纹柱171,通过铆接将第一螺纹柱171固定连接在第一固定板17上。箱门100的背面设置有多个第一固定板17。
第一固定板17上的第一螺纹柱171分别与第一固定通孔1015a相对应设置。将第一螺纹柱171穿过第一固定通孔1015a,通过与第一螺纹柱171适配的第一螺母173紧固从而实现壳体1与箱门100的固定。
第二固定板18上连接有第二螺纹柱181,通过铆接将第二螺纹柱181固定连接在第二固定板18上。第二螺纹柱181在第二固定板18上间隔设置有多个。
第四台阶的第四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固定通孔1016a。第二固定通孔1016a与第二固定板18上的第二螺纹柱181相对应设置。将第二螺纹柱181穿过第二固定通孔1016a,通过与第二螺纹柱181适配的第二螺母172紧固从而实现壳体1与箱门100的固定,本实施例的箱门100与壳体1的连接固定方式使得由箱门100的前侧无需开设孔和穿设紧固件来实现固定,提高了箱门100的整体美观性。
由壳体实现对触控显示模组的贴合包裹固定,同时壳体也需要与箱门固定,所以壳体的背壳位于触控显示模组的后侧,背壳侧边沿的台阶需要延伸至触控显示模组的前侧;由于触控显示模组的外形为两个不同尺寸的方形体叠加在一起,所以背壳侧边沿的台阶设置为两级,优选的,第一台阶与第二台阶连续弯折相连,第三台阶及第四台阶连续弯折相连,以适应触控显示模组的外形。其中一级台阶用于支撑触控显示模组的后侧,即触控显示模组分别位于第一表面之上及第三表面之上;同时设置夹板/夹持部以夹持小尺寸的方形体,即一夹板相对第一表面凸出设置,夹持部穿过位于第三表面的第一切口;另一级台阶用于包裹大尺寸的方形体,同时形成与箱门固定的表面,即第二表面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第四表面设有第二固定通孔。
参照图22,背壳106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04,背壳106外侧的对应散热孔104的位置设置有风机105,风机10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外侧,通过风机105驱动壳体1内的气流流动实现壳体1内的散热。
背壳106的外侧还固定连接有背附器件19,背附器件19内设置有用于控制触摸显示模组20的印刷电路板,将背附器件19设置在背壳106的外侧以节省壳体1内部的空间,同时将印刷电路板设置在壳体1的外侧可提高印刷电路板的散热效果。
参照图23-图33,触控显示模组200包括显示模组20、触控模组30及围框8。围框8包括透光板83前向固定弯折部82和后向固定弯折部81。前向固定弯折部82围绕透光板83的四周设置。
触控模组30与前向固定弯折部82固定,以位于围框8的前侧。显示模组20与后向固定弯折部81固定,以位于围框8的后侧。
后向固定弯折部81和前向固定弯折部82粘合在一起以构成整体结构。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外周折边位于后向固定弯折部81的外周折边的外侧,以使得后向固定弯折部81的尺寸小于前向固定弯折部82。在前后方向上,后向固定弯折部81相比于前向固定弯折部82更靠近后方设置。
可选的,前向固定弯折部82粘接在后向固定弯折部81上,前向固定弯折为中空结构,透光板嵌设在中空位置处,透光板粘接在后向固定弯折部上,透光板的面积大于等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面积。
触控模组采用红外触控方案,由分布在显示模组周围外侧的红外灯实现红外触控网络,所以红外灯位于显示模组显示区域之外,以避免红外灯对显示区域造成遮挡。
进而,前向固定弯折部的外周折边位于后向固定弯折部的外周折边的外侧,以使前向固定弯折部固定触控模组,后向固定弯折部固定显示模组,触控模组设置在显示模组的外侧。
透光板设置在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前方,位于显示模组与触控模组之间,对显示模组进行保护。透光板的面积大于等于显示模组的显示面积,以避免对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造成遮挡。
可选的,前向固定弯折部82上粘合有透光板83,具体的,前向固定弯折部82围绕透光板83的四周设置,透光板83优选为玻璃板,透光板的面积大于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面积,从而起到防水防尘和防止显示面板7刮伤的作用。
触控模组30设置在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前侧,触控模组30包括外框9及红外灯条。红外灯条设置在显示模组20的显示区域的外侧。外框9由可透射红外线的材料制成。外框9连接在前向固定弯折部82内,外框9沿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边缘围设而成。
靠近外框9的外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外连接勾91,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外周折边上间隔设置有与外连接勾91相对应的卡扣821,外连接勾91包括连接部911和卡勾部912,连接部911连接在卡勾部912的两侧,连接部911的一端连接卡勾部912,另一端连接于外框9上,使得连接部911、卡勾部912、和外框9间形成限位孔913。
卡勾部912包括外卡勾部9121和内卡勾部9122,即卡勾部912相对于连接部911向外框9的外侧凸出以形成外卡勾部9121,卡勾部912相对于连接部911向外框9的内侧凸出以形成内卡勾部9122。
卡扣821包括第二贯穿部8211和第二限位部8212,第二贯穿部8211为贯穿孔,第二限位部8212与第二贯穿部8211连接,第二限位部8212相对于第二贯穿部8211向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内侧凹陷设置。前向固定弯折部82上的卡扣821与外连接勾91卡接时,外连接勾91的外卡勾部9121卡入第二贯穿部8211内,第一限位部8152卡入限位孔913中,使得外框9与前向固定弯折部82间的连接更加紧密,以防止外连接勾91脱离卡扣821,保证了前向固定弯折部82与外框9间的紧密连接。
具体参照图26-图30,为进一步使外框9与前向固定弯折部82固定连接,在靠近外框9的四个边角处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设置的第一贯通孔93,在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内围折边上设置有与第一贯通孔93相对应的第二贯通孔822,通过紧固件穿设第一贯通孔93和第二贯通孔822来进一步将外框9和前向固定弯折部82紧固连接。
详细参照图31-图36,外框9与前向固定弯折部82间形成有围绕前向固定弯折部82的容纳空间,红外灯条围设在容纳空间中。红外灯条包括灯板16、多个红外信号发射器14和多个红外信号接收器15。
具体的,靠近外框9的内侧边上间隔设置有向外框9的外侧凸出的内连接勾92,通过内连接勾92与外连接勾91上的外连接部911将灯板16固定卡接于外框9上,装配简便,以防止红外灯条在外框9上脱落而损坏。
多个红外信号发射器14和多个红外信号接收器15连接在灯板16上。红外信号接收器15用于接收红外信号发射器14发出的红外信号,红外信号可透过外框9射出。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红外信号接收器15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红外信号发射器14。其中红外信号的形式可以使红外射线的形式也以是其它形式。
用户在用手触碰到透光板83上时,会阻断其中一红外信号发射器14发出的红外信号,与之对应的红外信号接收器15接收不到相对应的红外信号时,触摸显示模组可判断出用户手所触碰到的区域的具体位置。根据该位置所对应的显示面板7所显示的模块信息以获知并触发用户当前所要实现的信息交互的功能。使得在用户不需与显示面板7直接触碰的情况下,实现信息交互,从而保护显示面板7,也能起到防尘和防止显示面板7刮伤的作用。
参照图36,显示模组20包括背板2、反射板3、导光板4、膜片5、胶框6和显示面板7。
背板2装配在壳体1内,背板2的远离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反射板3,从而将射向背板2的光照射在反射板3上,反射板3用于将光向远离背板2的方向反射出去,其中远离背板2的方向即为前侧方向,以提高触摸显示模组的显示亮度和显示效果。为更好的固定反射板3,本实施中将反射板3通过胶粘在背板2上。
反射板3的前侧设置有导光板4,导光板4上设置有印刷网点,印刷网点为由横纵排列的多个凸点。由反射板3上反射的光反射到导光板4上,通过导光板4的印刷网点将光向多个方向进行反射,以防止光在导光板4和反射板3间全反射,避免光全反射造成的光在各区域被反射的不均匀而造成的显示效果亮暗不均匀的情况。
导光板4的前侧设置有多层膜片5,多层膜片5起到匀光的效果,以便于将光线均匀分布,避免产生过亮区域和过暗区域。
参照图37,本实施例中,背板2的右侧边25和上侧边27均设置有翻边23,有利于提高背板2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翻边23还能用于防止背板2内部结构和防止弹性体13脱离掉落出背板2。
具体参照图38-图41,本实施例中在与背板2的左侧边24、右侧边25、下侧边26和上侧边27连接的四侧翻边23上均设置有多个向背板2外侧隆起的隆起部,隆起部包括第一隆起部28和第二隆起部29。在背板2的同一翻边23上,第一隆起部28和第二隆起部29相间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第二隆起部29相比于第一隆起部28更靠近前侧设置。
胶框6围设于背板2的边缘设置。胶框6上设置有与背板2的第一隆起部28相适配的第一卡孔61和与第二隆起部29相对应的第二卡孔62。将胶框6由前向后扣合在背板2上,胶框6上的第一卡孔61与背板2四边上的第一隆起部28扣合,第一隆起部28扣入第一卡孔61内,以防止胶框6脱离背板2,同时防止背板2内的反射板3、导光板4和多层膜片5掉出背板2。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卡孔62为开放式卡孔,第二隆起部29装配至第二卡孔62中时,第二卡孔62不对第二隆起部29起到限制作用,第二卡孔62仅为避让第二隆起部29设置的开放式卡孔。
显示面板7设置在胶框6的前侧,胶框6的前侧面设置有容纳显示面板7的容纳槽,显示面板7装配至容纳槽中,显示面板7用于显示成像。电路板71与柔性电路片72相连接,电路板71通过柔性电路片72连接在显示面板7的左端。在装配显示面板7时,将柔性电路片72弯折至显示面板7的后侧面,使得电路板71设置在显示面板7的后侧面上,可减少空间占用,减小触摸显示模组的厚度,提高结构部件间的紧凑性。
具体参照图24以及图42-图46,后向固定弯折部81套设于胶框6的外围,胶框位于背板及后向固定弯折部之间,后向固定弯折部81的外周折边上设置有与背板2的四侧翻边23上的第二隆起部29相适配的第三卡孔815。围框8由前向后扣合在背板2和胶框6的外围,具体的,由于第二卡孔62为避让第二隆起部29设置的开放式卡孔,后向固定弯折部81上的第三卡孔815与背板2四侧翻边23上的第二隆起部29扣合,第二隆起部29扣入第三卡孔815内,以将围框8和背板2固定连接,胶框6设置于背板2和围框8之间,该装配方式简单快捷,可减少装配工时,进而减少装配成本。
显示模组的胶框位于背板及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之间,背板透过胶框与后向固定弯折部实现固定;通过背板不仅实现了对显示模组的固定,同时可以与围框进行固定,在一个结构件上实现了多种固定功能,改善简化了固定方式。
第三卡孔815由第一贯穿部8151和第一限位部8152组成,第一贯穿部8151为后向固定弯折部81上的贯穿孔,第一限位部8152与第一贯穿部8151连接,第一限位部8152相对于第一贯穿部8151向后向固定弯折部81的内侧凹陷设置。后向固定弯折部81上的第三卡孔815与第二隆起部29卡接时,第二隆起部29卡入第一贯穿部8151内,第一限位部8152卡接于第二隆起部29的后侧,以防止第三卡孔815脱离第二隆起部29,保证了后向固定弯折部81与背板2间的紧密连接。
后向固定弯折部81由下侧框811、上侧框812、左侧框813和右侧框814围设而成,其中下侧框811的外围折边和上侧框812的外围折边上均设置有第一固定孔816,背板2的下侧边26连接的翻边23和上侧边27连接的翻边23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816的位置设置有第一螺纹部231,第一螺纹部231内设置有内螺纹,胶框6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816的位置设置有避让孔63,壳体1的下侧和上侧设置有对应第一固定孔816设置的第二固定孔1019。通过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设第二固定孔1019、避让孔63、第一固定孔816来与第一螺纹部231相连接,从而将显示模组20与壳体1固定连接,同时将夹板107和夹持固定部件108夹持于后向固定弯折部81的外围折边,以将触摸显示模组装配至壳体1上,拆装简便,提高安装和维护效率。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快件箱,包括储物空间及设备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空间包括
箱门,其上设置有开口,其背面设置有第一螺纹柱及第二螺纹柱;
触控显示模组,位于所述箱门的背面,其显示区域位于所述开口处;
壳体,固定于所述箱门的背面,包裹固定所述触控显示模组;
夹持固定部件,包括固定部及夹持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固定;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
背壳,其一侧边沿向所述箱门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台阶及第二台阶,所述第二台阶相对于所述第一台阶更靠近所述箱门;其另一侧边沿向所述箱门方向弯折形成第三台阶及第四台阶,所述第四台阶相对于所述第三台阶更靠近所述箱门;所述其一侧边沿与所述其另一侧边沿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台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箱门;一夹板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凸出设置,以夹持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一侧;
所述第二台阶的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箱门的背面,其上设有第一固定通孔,所述第一螺纹柱穿过所述第一固定通孔与第一螺母固定;
所述第三台阶的第三表面朝向所述箱门,其上设有第一切口;所述夹持部穿过所述第一切口,以夹持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另一侧;
所述第四台阶的第四表面朝向所述箱门的背面,其上设有第二固定通孔,所述第二螺纹柱穿过所述第二固定通孔与第二螺母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与所述第二台阶连续弯折相连,所述第三台阶及所述第四台阶连续弯折相连,所述夹持固定部件的夹持部相对所述固定部弯折,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三台阶的第三表面固定;所述夹板由所述第一表面的部分区域弯折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外形呈两个尺寸不同的方形体叠加状;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之上及所述第三表面之上,使得所述背壳与所述触控显示模组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触控显示模组的电性连接线位于所述间隙处;所述背壳上设置有接线口,所述电性连接线通过所述接线口穿过所述背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模组包括显示模组、触控模组及围框;
所述围框包括透光板、前向固定弯折部及后向固定弯折部,所述前向固定弯折部围绕所述透光板的四周设置;所述触控模组与所述前向固定弯折部固定,以位于所述围框的前侧;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固定,以位于所述围框的后侧;所述前向固定弯折部的外周折边位于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的外周折边的外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四周具有折边的背板,所述背板的折边上设置有向外的第二隆起部;
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位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设置有第三卡孔,所述第二隆起部扣设在所述第三卡孔中,以实现所述显示模组与所述围框的固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向固定弯折部粘接在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上,所述前向固定弯折为中空结构,所述透光板嵌设在所述中空位置处,所述透光板粘接在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上,所述透光板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域面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包括外框及红外灯条,所述外红灯条设置在所述显示模组显示区域的外侧,所述外框上的外侧边上设置有外连接勾,所述外框的内侧边上设置有内连接勾,通过所述外连接勾和所述内连接勾将所述红外灯条卡接在所述外框上;
所述前向固定弯折部的外周折边上设置有与所述外连接勾相对应的卡扣,所述外连接勾扣设于所述卡扣内,以实现所述外框与所述围框的固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位于所述背板及所述后向固定弯折部之间,所述背板的折边上还设置有向外的第一隆起部,所述胶框位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胶框上设置有第一卡孔,所述第一隆起部扣设在所述第一卡孔中,以实现所述背板与所述胶框的固定。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接勾包括连接部和卡勾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卡勾部的两侧,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卡勾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框上;
所述卡勾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外框的外侧凸出以形成外卡勾部,所述卡勾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外框的内侧凸出以形成内卡勾部,所述内卡勾部和所述内连接勾将所述红外灯条卡接于所述外框上,所述外卡勾部扣设在所述卡扣内,以实现所述外框与所述围框的固定。
CN202210398805.0A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Active CN1147584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18932.6A CN117378907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311322324.2A CN117338145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975109 2022-03-28
CN202220697510 2022-03-28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8932.6A Division CN117378907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311322324.2A Division CN117338145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8452A true CN114758452A (zh) 2022-07-15
CN114758452B CN114758452B (zh) 2023-08-29

Family

ID=8233179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8932.6A Pending CN117378907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210398805.0A Active CN114758452B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220877878.3U Active CN217279716U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311322324.2A Pending CN117338145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8932.6A Pending CN117378907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77878.3U Active CN217279716U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N202311322324.2A Pending CN117338145A (zh) 2022-03-28 2022-04-15 一种快件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737890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78907A (zh) * 2022-03-28 2024-01-12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件箱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126U (zh) * 1986-07-22 1988-02-09
TW200819840A (en) * 2006-10-27 2008-05-01 Innolux Display Corp Display device
CN101290809A (zh) * 2007-04-17 2008-10-22 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可适应不同厚度本体的框体结构及其对应衔接装置
TW201022764A (en) * 2008-12-02 2010-06-16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WO2012071750A1 (zh) * 2010-12-02 2012-06-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一体成型背板
CN104364835A (zh) * 2012-06-20 2015-02-18 夏普株式会社 带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N208400211U (zh) * 2018-06-29 2019-01-18 深圳市维冠视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嵌入式显示装置和售卖机
KR20200064631A (ko) * 2018-11-29 2020-06-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2020201757A (ja) * 2019-06-11 2020-12-1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部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自動販売機
CN213303529U (zh) * 2020-11-27 2021-05-28 昆山金澄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led显示屏安装制具
CN215735164U (zh) * 2021-06-21 2022-02-01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WO2022026567A1 (en) * 2020-07-28 2022-02-03 Happy Health, Inc. Ring with adaptive force region
CN217279716U (zh) * 2022-03-28 2022-08-23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件箱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126U (zh) * 1986-07-22 1988-02-09
TW200819840A (en) * 2006-10-27 2008-05-01 Innolux Display Corp Display device
CN101290809A (zh) * 2007-04-17 2008-10-22 瀚斯宝丽股份有限公司 可适应不同厚度本体的框体结构及其对应衔接装置
TW201022764A (en) * 2008-12-02 2010-06-16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WO2012071750A1 (zh) * 2010-12-02 2012-06-0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块及其一体成型背板
CN104364835A (zh) * 2012-06-20 2015-02-18 夏普株式会社 带有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CN208400211U (zh) * 2018-06-29 2019-01-18 深圳市维冠视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嵌入式显示装置和售卖机
KR20200064631A (ko) * 2018-11-29 2020-06-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JP2020201757A (ja) * 2019-06-11 2020-12-17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部の取り付け構造および自動販売機
WO2022026567A1 (en) * 2020-07-28 2022-02-03 Happy Health, Inc. Ring with adaptive force region
CN213303529U (zh) * 2020-11-27 2021-05-28 昆山金澄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led显示屏安装制具
CN215735164U (zh) * 2021-06-21 2022-02-01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整机结构和显示装置
CN217279716U (zh) * 2022-03-28 2022-08-23 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件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58452B (zh) 2023-08-29
CN117338145A (zh) 2024-01-05
CN217279716U (zh) 2022-08-23
CN117378907A (zh)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29206U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JP3129206U7 (zh)
KR20000048072A (ko) 액정모듈 지지구조 및 이것을 탑재하는 휴대용 단말장치
WO2020135267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217279716U (zh) 一种快件箱
CN114822262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3806584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215416206U (zh) 显示装置
JP2004126287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72167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844830B1 (ko) 표시 장치
CN210982985U (zh) Led液晶显示器
US20030179326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in film type display portion
CN217008284U (zh) 快件箱
KR100381084B1 (ko)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 모듈과 그것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유니트
US9084337B2 (en) Display device
US8366306B2 (en) Computer enclosure
WO201717772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3072882U (zh) 一种电视机
US7280169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and panel module thereof
CN219228057U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交互平板
CN220798788U (zh) 一种电子设备灯板固定结构及显示设备
CN213042093U (zh) 一种可以防止前框摇晃异音的背光模组
CN215724013U (zh) 一种高屏显度的空调机
CN212989824U (zh) 液晶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