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31975A -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31975A
CN114731975A CN202210362605.XA CN202210362605A CN114731975A CN 114731975 A CN114731975 A CN 114731975A CN 202210362605 A CN202210362605 A CN 202210362605A CN 114731975 A CN114731975 A CN 114731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ysters
purification
survival rate
purified
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26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31975B (zh
Inventor
周伟
陈泽宇
黄晶晶
王津果
徐军田
武卉
倪嘉璇
范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1036260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7319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731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19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319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319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4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bivalves, e.g. oysters or mu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6Addition of microorganisms or extracts thereof, e.g. single-cell proteins, to feeding-stuff composi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Bird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牡蛎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净化经验式管理的弊端,采用更加精准的环境控制,净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温度、盐度、溶解氧、单胞藻等与牡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同时优化通气增氧方式并适时补充活体饵料,有效提高了净化牡蛎的成活率和市场满意度,潜在解决不同批次间成活率和净化质量偏差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牡蛎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牡蛎(Crassostrea)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双壳经济贝类,中、日、韩、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等沿海各国均有养殖,产量居贝类之首。《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20年牡蛎养殖面积164,934公顷,产量542.46万吨,约占贝类养总量的1/3,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山东、广西、辽宁、浙江、江苏、河北和海南等9个省份。目前,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牡蛎种类主要有5种,包括长牡蛎(C.gigas)、葡萄牙牡蛎(C.angulata)、熊本牡蛎(C.sikme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ariakensis),其中长江以北主要以长牡蛎为主,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海水养殖贝类。我国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虽位居世界首位,但牡蛎产业的产值和效益却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牡蛎高端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加。活体生食的牡蛎—“生蚝”是流行于欧美、日韩的牡蛎美食,价格十分昂贵,每只牡蛎单价是国内养殖牡蛎价格的3倍以上。目前“生蚝”已经在国内高档宾馆和酒楼成为时尚健康美食,所需要的“生蚝”大都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澳洲进口,价格比原产地的价格还要高,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外汇,而且阻碍了我国养殖和销售高品质、高档次的生鲜食用牡蛎。这种巨大的反差,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牡蛎养殖后净化环节薄弱,难以满足国际以及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
贝类净化是降低食用贝类致病风险的最有效措施。现有传统牡蛎净化技术普遍存在一定弊端,导致净化过程中牡蛎成活率下降、肥满度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如下:
①传统净化多采用经验式管理,对外部环境控制较为粗放,忽视温度、盐度、溶解氧、单胞藻等与牡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导致不同批次间成活率和净化质量偏差较大,甚至出现高的死亡率(超过30%)。
②传统牡蛎净化普遍采用下充气增氧的方式,气泡由底至上,局部扰动过大,容易惊扰牡蛎,导致牡蛎习惯性闭壳或长期闭壳,易引发牡蛎死亡;
③常规净化时长为3~4天,深度净化10-14天,由于循环水体中普遍缺乏有效饵料,致使深度净化牡蛎肥满度不足,且极易引发过瘦牡蛎死亡,达不到市场对生鲜牡蛎质量的要求;
④部分净化后采用投喂配合饲料的方法增肥,成本相对较高,且增加了净化后尾水处理成本和排放成本。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以提高净化中牡蛎成活率,增强牡蛎质量,消减净化后牡蛎活力不足、鲜度下降、肉质偏瘦、死亡率偏高、批次间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S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S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
S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并放入牡蛎;
S5、调整牡蛎的生长环境参数;
S6、使用饵料池中的饵料对牡蛎进行投喂。
优选的,步骤S2中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
优选的,步骤S3中的人工粗选包括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优选的,步骤S4在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优选的,每日分两次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的时间点为早上8:00与下午16:00。
优选的,步骤S5中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优选的,步骤S6中的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饵料池内饵料为单胞藻。
优选的,步骤S6中的单胞藻包括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且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的重量份数比为6:3:1。
优选的,步骤S1-S6处理共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净化经验式管理的弊端,采用更加精准的环境控制,净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温度、盐度、溶解氧、单胞藻等与牡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同时优化通气增氧方式并适时补充活体饵料,有效提高了净化牡蛎的成活率和市场满意度,潜在解决不同批次间成活率和净化质量偏差较大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实施例1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早上8:00与下午16:00)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6.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约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池内饵料为单胞藻,以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为主,比例为6(硅藻):3(绿藻):1(金藻和隐藻)。
以上处理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实施例2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早上8:00与下午16:00)投放人工饲料,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以上处理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实施例3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牡蛎放入68~72小时候后出池,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表1夏冬季节不同实施例处理下牡蛎成活率、经济效益、成本提升等方面差异
Figure BDA0003585791510000081
备注:不同的字母代表同一季节不同处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净化方法,以长牡蛎为例,每批次处理量10吨,牡蛎原料按照平均价格6元/kg计算(扣除杂质),每批牡蛎原料成本6万元;经过净化处理后,一般情况下实施例1和实施例2平均增重15%以上,实施例3不增重且有重量下降的风险;均按照平均价格8元/kg卖出,假如成活率为100%,以实施例3(传统净化)作为对照,则对照可有8万元收益,大约2万元利润。通过实际数据(表1)比对发现:实施例1和2成活率高、投诉率低,市场接受度高,具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效益,虽然净化成本提高了,但增效明显、利润可观,尤其在夏季,仍可保持稳定盈利的状态;相对于实施例2,实施例1(本发明)可有效降低净化成本,且单胞藻饵料属于环境友好型微藻,可净化水质,提高循环水的利用效率,在夏季(高温季)期间实施例1牡蛎成活率也显著高于实施例2。
实施例4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早上8:00与下午16:00)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过程中对净化环境影响因素(如盐度、温度、pH、氨态氮、亚硝态氮、牡蛎摆放密度、周转筐的堆积层数、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等)不予严格控制。
6.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约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池内饵料为单胞藻,以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为主,比例为6(硅藻):3(绿藻):1(金藻和隐藻)。
以上处理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
表2夏冬季节不同实施例处理下牡蛎成活率差异
Figure BDA0003585791510000101
实施例1和实施例4研究了净化环境因素严格控制与否对牡蛎成活率和市场满意度的影响,如表2所示,以长牡蛎为例,统计不同季节下,各6个批次间牡蛎成活率的稳定性,实施例1(严格控制: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6个批次间标准差较小,也即不同批次间牡蛎成活率的稳定性高。相对于实施例4,实施例1可有效降低不同批次间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具有较优的市场满意度。
实施例5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纯海水,将砂滤后的海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海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早上8:00与下午16:00)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保持净化池海水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6.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约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池内饵料为单胞藻,以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为主,比例为6(硅藻):3(绿藻):1(金藻和隐藻)。
以上处理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夏季90.6%±2.2%;冬季97.5%±2.4%)。
表3夏冬季节不同实施例处理下牡蛎呈味物质差异
Figure BDA0003585791510000111
备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处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
实施例1和实施例5研究了不同盐度对牡蛎净化成活率和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纯海水净化(实施例4)和低盐净化(实施例1,海水:淡水=10:1)具有相似的成活率,夏季低盐净化的成活率高于纯海水净化的效果。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低盐净化下牡蛎部分呈味物质含量更高,低盐净化的口感优于纯海水净化。
实施例6
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下通气系统(空气由气泵从水体的底部泵入,气泡从底部向上扩散),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早上8:00与下午16:00)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6.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约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池内饵料为单胞藻,以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为主,比例为6(硅藻):3(绿藻):1(金藻和隐藻)。
以上处理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表4夏冬季节不同通气增氧方式下牡蛎成活率差异
Figure BDA0003585791510000131
实施例1和实施例6研究了不同通气增氧方式对牡蛎净化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喷淋式增氧(实施例1)具有更高的成活率,优于下通气式增氧方式(实施例6)。
实施例1-6,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净化经验式管理的弊端,采用更加精准的环境控制,净化过程中充分考虑温度、盐度、溶解氧、单胞藻等与牡蛎净化效果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同时优化通气增氧方式并适时补充活体饵料,有效提高了净化牡蛎的成活率和市场满意度,潜在解决不同批次间成活率和净化质量偏差较大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紫外杀菌的方式对净化车间、净化池、饵料池、循环水调节池等及相关附属设备进行杀菌;
S2、采用淡水和砂滤海水混合的方法,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然后开启循环水系统,驱动混合水充满所有净化池;
S3、牡蛎进池前,需要经过倒笼、人工粗选、高压水枪清洗、机械精选等步骤;
S4、打开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并放入牡蛎;
S5、调整牡蛎的生长环境参数;
S6、使用饵料池中的饵料对牡蛎进行投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按照海水:淡水=10:1的比例,将混合水注入至循环水调节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的人工粗选包括通过:物理方法(劈、砍)将聚集生长的牡蛎分开,去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将不符合规格的小贝重新装笼继续养殖,将符合市场规格的牡蛎放入周转筐后,整齐摆放至净化池,确保进池牡蛎表面干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在净化池循环水系统和喷淋式通气系统正常运转12小时后放入牡蛎;放入牡蛎24~36小时候后,每日分两次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保持起始微藻丰度值>104cell/L,水体浊度0.4~0.5m;牡蛎滤食期间保持喷淋式通气装置的正常运转,用于保障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暂时关闭循环水系统,待2~3小时牡蛎进食完毕,再重新开启循环水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日分两次抽取活体饵料池内的藻水至净化池的时间点为早上8:00与下午16: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保持净化池海水盐度和温度低于原生长环境参数;pH范围7.4~8.3、氨态氮低于0.5ppm、亚硝态氮低于0.1ppm,每个净化池牡蛎摆放密度为50kg/m2,也即周转筐的堆积层数为3~4层;底层牡蛎周转筐溶解氧在5~8pp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的饵料池单次取用量为7~8%,每天取用15%,每隔3天补水一次,并添加营养盐,饵料池内饵料为单胞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的单胞藻包括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且硅藻、绿藻、金藻和隐藻的重量份数比为6: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S6处理共10~12日,牡蛎出池时进再次剔除泥贝、死贝和破贝,并经过定量包装后低温存放2天,检测牡蛎的成活率,统计经济效益。
CN202210362605.XA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Active CN1147319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2605.XA CN114731975B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2605.XA CN114731975B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1975A true CN114731975A (zh) 2022-07-12
CN114731975B CN114731975B (zh) 2022-12-27

Family

ID=82279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2605.XA Active CN114731975B (zh) 2022-04-08 2022-04-08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31975B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85457A1 (en) * 1987-04-03 1988-10-05 Edmund Michael Brooke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ellfish culture
US5186121A (en) * 1991-10-31 1993-02-16 Smith Jr Franklin L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depuration of bivalves
US5628280A (en) * 1993-11-18 1997-05-13 Ericsson; John D. Oyster cleansing/purification array
JP2003259755A (ja) * 2001-12-28 2003-09-16 Omega:Kk 生牡蠣等、活魚介類の洗浄殺菌方法とその装置
CN101049093A (zh) * 2007-05-22 2007-10-10 大连水产学院 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
JP2009284874A (ja) * 2008-05-30 2009-12-10 Lion Corp オゾンによる貝類の浄化方法
CN102578009A (zh) * 2012-02-23 2012-07-18 中国海洋大学 长牡蛎无损伤取样方法
CN104145858A (zh) * 2014-07-24 2014-11-1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规模化牡蛎苗种高密度培育系统
CN104145863A (zh) * 2014-08-06 2014-11-19 姚茹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CN105613388A (zh) * 2016-03-09 2016-06-0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利用电解水净化香港牡蛎的方法
CN106614167A (zh) * 2017-01-23 2017-05-10 汕头大学 一种高效快速净化养殖牡蛎体内大肠杆菌的方法
CN107125173A (zh) * 2017-06-07 2017-09-05 汕头大学 一种高效净化养殖牡蛎体内重金属的方法
US20180317460A1 (en) * 2015-02-13 2018-11-08 General Oyster, Inc. Method for cultivating oysters on land
CN108935249A (zh) * 2018-08-03 2018-12-07 广东荣辉珍珠养殖有限公司 珍珠贝养殖天然珍珠方法及所得珍珠
CN109618997A (zh) * 2018-12-25 2019-04-16 浙江海洋大学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WO2019138590A1 (ja) * 2018-01-12 2019-07-18 トスレック株式会社 貝類の浄化方法および貝類の浄化システム
CN11095956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 一种海水动物养殖的方法和系统
CN211471003U (zh) * 2019-12-24 2020-09-11 福州中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用过滤装置
CN113197246A (zh) * 2021-05-10 2021-08-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生食牡蛎的净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85457A1 (en) * 1987-04-03 1988-10-05 Edmund Michael Brooke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ellfish culture
US5186121A (en) * 1991-10-31 1993-02-16 Smith Jr Franklin L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the depuration of bivalves
US5628280A (en) * 1993-11-18 1997-05-13 Ericsson; John D. Oyster cleansing/purification array
JP2003259755A (ja) * 2001-12-28 2003-09-16 Omega:Kk 生牡蠣等、活魚介類の洗浄殺菌方法とその装置
CN101049093A (zh) * 2007-05-22 2007-10-10 大连水产学院 北方海区滩涂及浅海牡蛎单体养殖方法
JP2009284874A (ja) * 2008-05-30 2009-12-10 Lion Corp オゾンによる貝類の浄化方法
CN102578009A (zh) * 2012-02-23 2012-07-18 中国海洋大学 长牡蛎无损伤取样方法
CN104145858A (zh) * 2014-07-24 2014-11-1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一种规模化牡蛎苗种高密度培育系统
CN104145863A (zh) * 2014-08-06 2014-11-19 姚茹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US20180317460A1 (en) * 2015-02-13 2018-11-08 General Oyster, Inc. Method for cultivating oysters on land
CN105613388A (zh) * 2016-03-09 2016-06-0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利用电解水净化香港牡蛎的方法
CN106614167A (zh) * 2017-01-23 2017-05-10 汕头大学 一种高效快速净化养殖牡蛎体内大肠杆菌的方法
CN107125173A (zh) * 2017-06-07 2017-09-05 汕头大学 一种高效净化养殖牡蛎体内重金属的方法
WO2019138590A1 (ja) * 2018-01-12 2019-07-18 トスレック株式会社 貝類の浄化方法および貝類の浄化システム
CN108935249A (zh) * 2018-08-03 2018-12-07 广东荣辉珍珠养殖有限公司 珍珠贝养殖天然珍珠方法及所得珍珠
CN110959561A (zh) * 2018-09-30 2020-04-07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 一种海水动物养殖的方法和系统
CN109618997A (zh) * 2018-12-25 2019-04-16 浙江海洋大学 牡蛎养殖的生态净化方法
CN211471003U (zh) * 2019-12-24 2020-09-11 福州中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处理用过滤装置
CN113197246A (zh) * 2021-05-10 2021-08-03 中国海洋大学 一种生食牡蛎的净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乔庆林: "采用臭氧系统净化太平洋牡蛎中的大肠杆菌", 《食品与发酵工业》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31975B (zh)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2557B (zh) 一种人工海水盐度淡化养殖小黄鱼的方法
CN114766397B (zh) 一种膨腹海马的养殖方法
CN106719139A (zh) 一种鲫鱼的咸淡水养殖方法
CN107593527A (zh) 一种有效利用水体空间混合养殖淡水鱼与小龙虾的方法
CN108094283A (zh) 一种室内工厂化生态培育南美白对虾虾苗的方法
CN1151714C (zh)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淡水养殖方法
CN114731975B (zh) 一种低成本提升净化牡蛎成活率的方法
CN104161001A (zh) 一种罗非鱼与泥鳅池塘混养方法
CN107410757A (zh) 珊瑚人工养殖的复合液体饵料的制备方法
CN117959339B (zh) 药物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恢复东风螺亲螺繁殖力的产品中的应用
CN110074019B (zh) 一种暗纹东方鲀、刀鲚和甲鱼立体生态养殖的方法
CN109006605B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淡水生态养殖方法
CN114431333B (zh) 一种红法夫酵母液体复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719111B (zh) 一种珊瑚分割繁殖的人工培育方法
KR100326593B1 (ko) 로티퍼의 고밀도 배양장치 및 배양방법
CN116584417A (zh) 一种高品质草鱼瘦身养殖方法
CN114868679A (zh) 一种基于多点投喂的鳙鱼高密度养殖模式
CN113854206A (zh) 一种金钱鱼与珍珠龙趸和凡纳滨对虾的高位地膜池混养方法
CN110915728A (zh) 一种斑点叉尾鮰与加州鲈的轮养方法
CN114793965B (zh) 一种大鳞四须鲃鱼卵的人工孵化方法
CN111109161A (zh) 一种蛋种金鱼的繁殖和培育方法
CN116158381B (zh) 一种大闸蟹绿蟹体内有害物质净化方法
CN114467733B (zh) 一种分段式虾-草/菜-藻共生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CN115039728B (zh) 在水溶法开采芒硝食盐生产设施中养殖咸水生物的方法
CN114365711B (zh) 一种富硒牡蛎的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