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90504B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90504B
CN114690504B CN202011582840.5A CN202011582840A CN114690504B CN 114690504 B CN114690504 B CN 114690504B CN 202011582840 A CN202011582840 A CN 202011582840A CN 114690504 B CN114690504 B CN 1146905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odule
charge
electrochromic module
electrochro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828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90504A (zh
Inventor
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828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905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90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0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90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90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2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色模组、检测模组、充电电路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用于连接电源,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的上电时间,从而降低移动终端损坏的风险以及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实现结构简单、低功耗、低成本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外观的追求,产品外壳能够变换颜色成为一个新的需求。目前,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的制程工艺技术,存在电压高、功耗大,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检测模组、充电电路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用于连接电源,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再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第一充电时长。
可选的,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再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第二充电时长。
可选的,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开关模组和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源模组,所述开关模组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开关模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模组在不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使所述电源模组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从而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可选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可选的,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第二触点接地;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接地;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开关模组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可选的,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开关模组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平衡状态,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一电极断开,所述电致变色层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
可选的,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第二触点接地;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接地;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接地;
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断开,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断开。
可选的,所述开关模组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及所述第一电极均断开,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二电极均断开。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组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压,所述二极管用于对所述稳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工作电压。
可选的,所述电源模组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工作电压。
可选的,还包括终端壳体,所述终端壳体包括后壳和中框,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后壳或所述中框。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和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的充电电路;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
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一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
根据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二充电时长。
可选的,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
根据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检测模组检测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控制单元根据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充电电路对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的上电时间,从而降低移动终端损坏的风险以及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实现结构简单、低功耗、低成本的有益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6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7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8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根据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目前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的制程工艺技术,存在电压高、功耗大,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等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利用电致变色技术实现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变色效果。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颜色、透过率、反射率、吸收率等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10、检测模组20、充电电路30以及控制单元40。所述检测模组20用于检测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及所述控制单元40连接。所述充电电路30用于连接电源,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及所述控制单元40连接。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终端壳体,所述终端壳体包括后壳和中框,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可设于所述后壳或所述中框,从而实现改变终端壳体的后壳的外观颜色效果或是中框的颜色效果。检测模组20可包括ADC转换器,也即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换器,其可包括检测电路。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检测模组20检测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控制单元40根据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充电电路30对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能够及时发现电致变色模组10的下电时间过长导致颜色效果变淡的情况,可以及时对电致变色模组10进行充电保持颜色效果。同时还能够精确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的上电时间,避免电致变色模组10因长时间上电造成损坏,从而降低移动终端损坏的风险以及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实现结构简单、低功耗、低成本的有益效果。
参见图2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可以包括沿电致变色模组10的厚度方向(可理解为是自上而下的剖面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61、电致变色层62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3,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11和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12。所述充电电路30与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相连。所述控制单元40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62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了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的外观颜色切换效果。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的材料包括铜箔和导电银浆中的至少一种。铜箔和导电银浆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也可以采用其他导电材料,例如导电金浆或是采用其他导电金属化合物,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可以理解的,第一电极11可理解为是正极,第二电极12可理解为是负极。电源模组32可以连接移动终端的电源,实现对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选地,电致变色层62的电致变色材料可以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钛、紫罗碱、稀土酞菁、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材料,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层采用的电致变色材料为聚噻吩SECF材料,该材料被施加+2.5V电压时会由透明色变为蓝色,不加电会保持蓝色。在被施加-2.5V电压后会由蓝色变为透明色。
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导电层61、电致变色层62以及第二透明导电层63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电致变色层62可以包括氧化钨、氧化钼、氧化钛、紫罗碱、稀土酞菁、聚吡咯、聚噻吩、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等化合物材料。第一透明导电层61和第二透明导电层63可以采用氧化铟锡(ITO)、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锌、锡掺杂的氧化铟、氟掺杂的氧化锡等材料。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并位于电致变色层62的内部。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和所述电致变色层62相对所述第一电极11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通孔(未图示),所述第一电极1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被引出至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外部。其中,第一通孔的数量及位置与第一电极11的数量及位置一一对应设置。第一电极11的形状、数量可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变色速度、颜色效果等要求相应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所述第二电极12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并位于电致变色层62的内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和所述电致变色层62相对所述第二电极12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通孔(未图示),所述第二电极12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被引出至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外部。其中,第二通孔的数量及位置与第二电极12的数量及位置一一对应设置。第二电极12的形状、数量可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变色速度、颜色效果等要求相应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采用激光打孔工艺或模具打孔工艺加工形成。
通过上述设置,通过在第一透明导电层61、第二透明导电层63和所述电致变色层62上开设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使第一电极11可以穿过第一通孔被引出第二透明导电层63,以及第二电极12可以穿过第二通孔被引出第一透明导电层61,利用电致变色模组的内部空间,减少了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无需采取向外引出并折弯的方式,减少了电致变色模组占用的空间,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参见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电致变色模组10还可以包括保护层65、第二衬底层66、光学胶层67以及盖板68。其中,第一衬底层64设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62的一侧,第一衬底层64可以采用PET膜(聚酯薄膜)等材料。保护层65设置于所述第一衬底层64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保护层65既可以加强电致变色模组的结构强度,又可以作为装饰层起到外观装饰作用,提高产品的美观性。第二衬底层66设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62的一侧,第二衬底层66可以采用PET膜(聚酯薄膜)等材料。光学胶层67设于所述第二衬底层66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62的一侧。光学胶层67可以采用OCA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等适用于胶结透明光学元件的粘胶剂。可以理解的,第一衬底层64膜层可以镀有第一透明导电层61,第二衬底层66可以镀有第二透明导电层63。中间附加可通电变色的电致变色层62,进而复合形成电致变色模组。盖板68设于所述光学胶层67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62的一侧。盖板68可以采用透明基底材料,包括玻璃、树脂、透明塑料薄膜等。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所述电致变色层62以及所述第一衬底层64相对所述第一电极11的位置处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电极11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被引出至所述第一衬底层64外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所述电致变色层62以及所述第二衬底层66相对所述第二电极12的位置处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电极12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被引出至所述第二衬底层66外部。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11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61的边缘位置。将第一电极11设于第一透明导电层61的边缘位置,可以减少第一电极11对电致变色模组的颜色显示效果的影响。所述第二电极12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63的边缘位置。将第二电极12设于第二透明导电层63的边缘位置,可以减少第二电极12对电致变色模组的颜色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第一电极11的最大外径尺寸,以保证第一电极11与第一透明导电层61电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1可以是长条形结构,宽度范围可以是0.5~3mm。第一通孔对应于第一电极11的正中位置设置。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一通孔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第二电极12的最大外径尺寸,以保证第二电极12与第二透明导电层63电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12可以是长条形结构,宽度范围可以是0.5~3mm。第二通孔对应于第二电极12的正中位置设置。当然,在其他例子中,第二通孔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可以采用印刷工艺加工形成。可选地,印刷工艺可以包括丝印工艺或移印工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印刷工艺,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丝印铜鼓网版晒图案印在被承印物上,具有手感良好,且可以大平面印刷等优点。移印是通过硅橡胶铸成的移印头将钢凹版(或感光胶凹版)上的图文转移印刷到承印物上,可用于平面或各种成型物印刷,具有适合大小产品以及各种怪异的异形产品等优点。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30可以包括开关模组31和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源模组32,所述开关模组31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开关模组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11以及所述第二电极12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模组31切换,以使充电电路30在不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使所述电源模组32对电致变色模组10的第一电极11和第二电极12施加不同的电压,从而使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30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一颜色状态。结合图5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二颜色状态。可以理解的,以电致变色模组采用的电致变色材料为聚噻吩SECF材料为例,所述第一颜色为蓝色,所述第二颜色为透明色。
通过上述设置,充电电路30通过在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之间切换,可实现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一颜色状态或第二颜色状态,从而实现了电致变色模组10的颜色切换效果,满足终端壳体产品的变色需求。并且,该充电电路占用主板面积约为14平方毫米左右,占用空间小,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稳压器(未图示),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组31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的电源电压值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稳压器可采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low dropout regulator),降压精准性高,并且成本较低。例如,电源模组32输出的电压值为6V直流电压,通过稳压器可以把电压值降压到2.8V或2.5V直流电压,以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组31包括第一触点33和第二触点34。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第二触点34接地,图中以GND表示接地端。
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12接地。假设电源模组32提供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大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5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11接地。假设电源模组32提供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小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组31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35和第二开关36,所述第一开关35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33和所述第一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开关36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34和所述第二电极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35为单刀双掷开关,从而实现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33和所述第一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开关36为单刀双掷开关,从而实现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34和所述第二电极12之间。通过第一开关35和第二开关36的切换从而实现充电电路30在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之间切换。此外,开关模组31采用上述结构,所述充电电路30占用主板面积约为14平方毫米左右,占用空间小,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
结合图4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35向左闭合与所述第一触点33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从而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所述第二开关36向左闭合与所述第二触点34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二电极12接地。假设电源模组32提供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大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5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35向右闭合与所述第二触点34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一电极11接地。所述第二开关36向右闭合与所述第一触点33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从而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假设电源模组32提供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小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参见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二极管50,所述二极管50的正极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二极管50的负极与所述开关模组31连接。所述充电电路30还包括平衡状态。也即所述充电电路30包括充电状态、放电状态以及平衡状态。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所述电致变色层62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二极管50采用肖特基二极管,具有耐压低,恢复速度快、时间短等优点。肖特基二极管可以对电源模组32进行降压,以适配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
结合图6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8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电致变色模组10相当于没有接入电路,肖特基二极管可以把第一电极11的电压维持在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的电压,因此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10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7所示,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二颜色状态。从而实现驱动电致变色模组10在第一颜色状态和第二颜色状态之间切换并且保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二极管50和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50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50的负极与所述开关模组31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所述电源模组32的电压值进行降压,所述二极管50用于对所述稳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在本实施例中,稳压器可以采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low dropoutregulator),降压精准性高,并且成本较低。例如,电源模组32输出的电压值为6V直流电压,通过稳压器可以把电压值降压到2.8V直流电压,二极管50可以进一步把稳压器输出的2.8V直流电压降压到2.5V直流电压,以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组31包括第一触点33和第二触点34。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电源模组32连接,所述第二触点34接地,图中以GND表示接地端。可以理解的,供电电源的负极接地。
结合图6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二极管50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从而使电源模组32与第一电极11导通。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12接地。假设二极管50降压后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大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8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断开,以使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电致变色模组10相当于没有接入电路,肖特基二极管可以把第一电极11的电压维持在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的电压,因此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10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7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以使二极管50的负极与第二电极12导通,从而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11接地。假设二极管50降压后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小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组31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35和第二开关36,所述第一开关35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33和所述第一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开关36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34和所述第二电极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35为单刀双掷开关,从而实现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33和所述第一电极11之间。所述第二开关36为单刀双掷开关,从而实现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34和所述第二电极12之间。通过第一开关35和第二开关36的切换从而实现充电电路在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之间切换。
结合图6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35向左闭合与所述第一触点33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使二极管50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从而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所述第二开关36向左闭合与所述第二触点34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从而使第二电极12接地。假设二极管50降压后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大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8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二电极12断开,以使所述开关模组31与所述电源模组32及所述第一电极11断开。电致变色模组10相当于没有接入电路,肖特基二极管可以把第一电极11的电压维持在充电电路30处于充电状态时的电压,因此可以将电致变色模组10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
结合图7所示,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35向右闭合与所述第二触点34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34与所述第一电极11导通,从而使所述第一电极11接地。所述第二开关36向右闭合与所述第一触点33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33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使二极管50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从而使所述电源模组32与所述第二电极12导通。假设二极管50降压后的电压满足电致变色模组10的工作电压,此时第一电极11的电势小于第二电极12的电势,因此在所述充电电路30处于放电状态时,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能够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充电时刻、充电预达到电压值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再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ΔV1确定第一充电时长T1。
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包括:
通过所述检测模组20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t1,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t2。充电断开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断开充电之后的任意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二时刻t2和所述第一时刻t1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Δt,其中Δt=t2-t1。可以理解的,以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t1是12点,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t2为13点为例,那么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Δt即为该两个时刻之间的差值,也即1小时。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Δt,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充电断开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断开充电之后的任意时刻,第一电压值V1可以表示该当前时刻电致变色模组对应的电压值。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剩余电压和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剩余电压和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控制单元40内。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40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时的满电电压值为2.5V,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断开时间1小时后的剩余电压为1.2V,充电断开时间0.5小时后的剩余电压是1.8V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所述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其中ΔV=Vmax-V1。可以理解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充电断开状态的所剩余的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Δ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控制单元40内。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40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1V所需要的时间是0.5小时,充电0.5V所需要的时间是0.2小时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T1,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以满电电压值是2.5V,充电断开时间是1小时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充电断开状态的剩余电压,也即第一电压值V1为1.2V。控制单元40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也即ΔV=2.5V-1.2V=1.3V。所述控制单元40再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为30分钟。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T1,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30分钟,以使电致变色模组10达到满电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充电时刻、充电预达到电压值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再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充电时长,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ΔV2确定第二充电时长T2。
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包括:
通过所述检测模组20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t3,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t4。放电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开始放电之后的任意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四时刻t4和所述第三时刻t3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Δt’,其中Δt’=t4-t3。可以理解的,以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t3是12点,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t4为13点为例,那么电致变色模组的放电持续时间Δt’即为该两个时刻之间的差值,也即1小时。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Δt’,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放电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开始放电之后的任意时刻,第二电压值V2可以表示该当前时刻电致变色模组对应的电压值。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剩余电压和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剩余电压和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控制单元40内。可选的,所述控制单元40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时的满电电压值为2.5V,电致变色模组10放电时间1小时后的剩余电压为1.2V,放电时间0.5小时后的剩余电压是1.8V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所述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其中ΔV’=Vmax-V2。可以理解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放电状态的所剩余的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Δ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控制单元40内。可选地,所述控制单元40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1V所需要的时间是0.5小时,充电0.5V所需要的时间是0.2小时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T2,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以满电电压值是2.5V,放电持续时间是1小时为例,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放电状态的剩余电压,也即第二电压值V2为1.2V。控制单元40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也即ΔV’=2.5V-1.2V=1.3V。所述控制单元40再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为30分钟。所述控制单元40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T2,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30分钟,以使电致变色模组10达到满电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和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的充电电路。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中关于移动终端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
参见图1和图9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可选地,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检测模组,可通过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
步骤S12: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
步骤S13: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检测模组20检测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控制单元40根据检测模组20的检测结果确定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充电电路30对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能够及时发现电致变色模组10的下电时间过长导致颜色效果变淡的情况,可以及时对电致变色模组10进行充电保持颜色效果。同时还能够精确地控制电致变色模组10的上电时间,避免电致变色模组10因长时间上电造成损坏,从而降低移动终端损坏的风险以及延长移动终端的使用寿命,实现结构简单、低功耗、低成本的有益效果。
参见图10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充电时刻、充电预达到电压值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ΔV1确定所述第一充电时长T1。
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S111: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t1,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t2。充电断开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断开充电之后的任意时刻。
步骤S112:根据所述第二时刻t2和所述第一时刻t1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Δt,其中Δt=t2-t1。可以理解的,以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t1是12点,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t2为13点为例,那么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Δt即为该两个时刻之间的差值,也即1小时。可选地,可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从而得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断开时间Δt。
步骤S113: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Δt,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充电断开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断开充电之后的任意时刻,第一电压值V1可以表示该当前时刻电致变色模组对应的电压值。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剩余电压和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剩余电压和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移动终端的系统内。可选的,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V1。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时的满电电压值为2.5V,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断开时间1小时后的剩余电压为1.2V,充电断开时间0.5小时后的剩余电压是1.8V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步骤S114: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所述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其中ΔV=Vmax-V1。可以理解的,第一电压差值ΔV1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充电断开状态的所剩余的电压值。
步骤S115: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Δ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移动终端的系统内。可选地,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1V所需要的时间是0.5小时,充电0.5V所需要的时间是0.2小时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步骤S116: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T1,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以满电电压值是2.5V,充电断开时间是1小时为例,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剩余电压与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充电断开状态的剩余电压,也即第一电压值V1为1.2V。再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V1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V1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也即ΔV=2.5V-1.2V=1.3V。再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T1为30分钟。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T1,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30分钟,以使电致变色模组10达到满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上述步骤S112-S116均可通过控制单元执行实现。
参见图11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充电时刻、充电预达到电压值中的至少一种。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所需的充电参数。再根据所述充电参数,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ΔV2确定所述第二充电时长T2。
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时长为例,所述控制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
步骤S111’: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t3,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t4。放电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开始放电之后的任意时刻。
步骤S112’:根据所述第四时刻t4和所述第三时刻t3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Δt’,其中Δt’=t4-t3。可以理解的,以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t3是12点,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t4为13点为例,那么电致变色模组的放电持续时间Δt’即为该两个时刻之间的差值,也即1小时。可选地,可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第三时刻和第四时刻,从而得到电致变色模组10的放电持续时间Δt’。
步骤S113’: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Δt’,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放电状态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开始放电之后的任意时刻,第二电压值V2可以表示该当前时刻电致变色模组对应的电压值。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剩余电压和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剩余电压和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移动终端的系统内。可选的,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V2。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时的满电电压值为2.5V,电致变色模组10放电时间1小时后的剩余电压为1.2V,放电时间0.5小时后的剩余电压是1.8V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步骤S114’: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Vmax与所述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其中ΔV’=Vmax-V2。可以理解的,第二电压差值ΔV2可以理解为是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放电状态的所剩余的电压值。
步骤S115’: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Δ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材料的电致变色模组由于例子浓度等因素,其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是不同的,可以预先将各种可用于电致变色模组的材料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存储在移动终端的系统内。可选地,可以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例如,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1V所需要的时间是0.5小时,充电0.5V所需要的时间是0.2小时等,将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和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进行测试并做成对应关系表。
步骤S116’: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T2,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以满电电压值是2.5V,放电持续时间是1小时为例,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剩余电压与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该放电状态的剩余电压,也即第二电压值V2为1.2V。再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V2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V2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也即ΔV’=2.5V-1.2V=1.3V。再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通过查表法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T2为30分钟。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T2,控制所述充电电路30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10充电30分钟,以使电致变色模组10达到满电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控制单元,上述步骤S112’-S116’均可通过控制单元执行实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33)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致变色模组、检测模组、充电电路以及控制单元;
所述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用于连接电源,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及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所述充电断开时间或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或放电持续状态的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要的充电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根据所述充电电路施加的不同电压,显示不同的颜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再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第一充电时长,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两者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一充电时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检测模组的检测结果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放电持续时间,再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第二充电时长,包括: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持续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和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两者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二充电时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检测模组检测得到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包括沿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以及,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电极;
所述充电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相连;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开关模组和用于连接电源的电源模组,所述开关模组的一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开关模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开关模组在不同工作状态之间切换,以使所述电源模组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从而使所述电致变色层显示不同的颜色。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一颜色状态;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致变色层呈现第二颜色状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第二触点接地;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接地;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电源模组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接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开关模组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平衡状态,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开关模组与所述电源模组及所述第一电极断开,所述电致变色层保持所述第一颜色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第二触点接地;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二电极接地;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以使所述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以使所述第一电极接地;
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断开,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断开。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组包括同步切换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所述第二开关可切换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触点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在所述充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放电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二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电极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导通,以使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二电极导通;
在所述平衡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与所述第一触点及所述第一电极均断开,所述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二电极均断开。
20.根据权利要求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组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压,所述二极管用于对所述稳压器输出的电压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工作电压。
21.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组包括稳压器,所述稳压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模组连接;所述稳压器用于对电源电压进行降压,以适配所述电致变色层的工作电压。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终端壳体,所述终端壳体包括后壳和中框,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设于所述后壳或所述中框。
23.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电致变色模组和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连接的充电电路;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或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或放电持续状态的电压值;
根据所述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要的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根据所述充电电路施加的不同电压,显示不同的颜色。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时长;再根据所述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和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两者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一充电时长。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一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二时刻;
根据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充电断开时间;
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一电压值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第一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充电断开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充电断开状态的第一电压值。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一充电时长。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所需的充电时长;再根据所述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包括:
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电致变色模组的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持续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和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与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确定两者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第二充电时长。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第三时刻,以及在满电状态之后的放电状态的第四时刻;
根据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三时刻的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持续时间;
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满电状态的满电电压值与所述第二电压值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根据所述第二充电时长,控制所述充电电路对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剩余电压与所述放电持续时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在放电状态的第二电压值。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包括:根据所述电致变色模组的充电电压与充电时长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电致变色模组充电至满电状态所需要的第二充电时长。
CN202011582840.5A 2020-12-28 2020-12-28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46905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840.5A CN114690504B (zh) 2020-12-28 2020-12-28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82840.5A CN114690504B (zh) 2020-12-28 2020-12-28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0504A CN114690504A (zh) 2022-07-01
CN114690504B true CN114690504B (zh) 2024-01-30

Family

ID=82129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82840.5A Active CN114690504B (zh) 2020-12-28 2020-12-28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9050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457B1 (en) * 1999-06-02 2002-12-31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regulating light transmission of an electrochromic glass pane
CN1777311A (zh) * 2004-11-17 2006-05-24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电池完充所需时间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显示方法
CN101443949A (zh) * 2006-05-04 2009-05-2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控制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JP2013146184A (ja) * 2013-02-27 2013-07-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充電制御装置
CN103367823A (zh) * 2012-04-09 2013-10-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充电方法和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01457B1 (en) * 1999-06-02 2002-12-31 Airbus Deutschland Gmbh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regulating light transmission of an electrochromic glass pane
CN1777311A (zh) * 2004-11-17 2006-05-24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电池完充所需时间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显示方法
CN101443949A (zh) * 2006-05-04 2009-05-2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用于控制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CN103367823A (zh) * 2012-04-09 2013-10-23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充电方法和移动终端
JP2013146184A (ja) * 2013-02-27 2013-07-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充電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90504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1080B (zh) 使用介电泳力驱动电泳显示器的方法
US9542895B2 (en) Electro-optic displays, and methods for driving same
JP4940227B2 (ja) 電気泳動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新規のアドレッシング方式
CN101317128B (zh) 发电显示器装置、移动终端及运行该显示器装置的方法
JP2001511533A (ja) プリント電子部品を備えた電池テスター
CN103091924B (zh) 电子纸显示器的被动复用扩展
CN110095914B (zh) 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
CN110727154A (zh) 壳体和电子设备
CN110161768A (zh) 电致变色器件和电子设备
CN206627735U (zh) 一种电子产品及其保护镜片
CN114690504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90503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4690505B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04189B (zh) 像素单元及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CN201562417U (zh) 具有触摸功能的oled显示屏
CN112865234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Shen et al. A passive UHF-RFID tag with inkjet-printed electrochromic paper display
CN114624936A (zh) 移动终端
GB2402750A (en) Casing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KR100703431B1 (ko) 유기 박막트랜지스터를 이용한 평판 표시장치
KR101418353B1 (ko) 이-잉크 보드와 그 제조방법
CN114624934A (zh) 电致变色模组、壳体及电子设备
CN201662825U (zh) 带有电泳显示结构的智能卡
CN102686056A (zh) 电子装置外壳
CN116736594A (zh) 双稳态nfc驱动的电致变色标签及其防伪方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