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8629A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88629A CN114688629A CN202011587534.0A CN202011587534A CN114688629A CN 114688629 A CN114688629 A CN 114688629A CN 202011587534 A CN202011587534 A CN 202011587534A CN 114688629 A CN114688629 A CN 1146886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conditioner
- humidity
- air guide
- contro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1022 fresh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壳体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气流,所述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旨在实现无风感同时有效防止空调器产生凝露,提高环境舒适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空调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空调器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很多空调都具有柔风感功能或无风感功能,柔风感功能或无风感功能可使空调器的出风风速大幅度减少,然而这容易导致出风口附近内外温差较大,空气中水汽在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上产生凝露,影响环境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旨在实现无风感同时有效防止空调器产生凝露,提高环境舒适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导风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壳体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气流,所述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
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
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频率调整幅度;
按照所述频率调整幅度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
可选地,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持续时长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频率调整幅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设定湿度阈值的湿度偏差,确定所述持续时长与预设时长之间的时长偏差;
确定所述湿度偏差对应的第一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对应的第二频率调整幅度;
根据所述第一频率调整幅度和所述第二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频率调整幅度;
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的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湿度阈值、且所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防凝露条件;
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可选地,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旋流模块,所述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
其中,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时将通过的气流吹散并向四周吹出。
可选地,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所述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第一旋叶和所述第二旋叶的目标相对位置;
按照所述目标相对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旋转。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第一旋叶和所述第二旋叶的目标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位于舒适湿度区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二相对位置;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舒适湿度区间内的湿度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一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对位设置的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错位设置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至目标参数;
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目标参数运行第一时长。
可选地,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目标参数运行第一时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返回执行所述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步骤,直至所述空调器达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
可选地,所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包括:
所述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或,
所述导风组件处于第二导风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配合打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出风口的边缘送入室内环境,所述第二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风速。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空调器的控制程序,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旋流模块,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且/或,所述旋流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板。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器的控制程序,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该空调器的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两个导风板均设有散风孔,与空调器的壳体转动连接的两个导风板可在转动到不同位置时打开或遮挡壳体上的出风口,基于此,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且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壳体内经过室内蒸发器处理的冷风可依次经过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散风孔将气流打散后送入室内环境,使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从而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以满足室内用户的风感舒适性,在此基础上,在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时,通过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来减少壳体内外的温差,从而实现低风速出风的同时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不会产生凝露问题,提高环境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中导风组件中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空调器另一实施例中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运行涉及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基于一种空调器提出一种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导风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壳体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气流,所述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
由于现有技术中,柔风感功能或无风感功能可使空调器的出风风速大幅度减少,然而这容易导致出风口附近内外温差较大,空气中水汽在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上产生凝露,影响环境舒适性。
本发明提供上述的解决方案,旨在实现无风感同时有效防止空调器产生凝露,提高环境舒适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空调器为落地式空调。具体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室内换热器7和室内风机2,壳体1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沿机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其中,出风口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有两个,沿空调器的横向间隔设置。
壳体1内可设有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室内风机2和室内换热器7均设于风道内。在室内风机2运行时,室内环境中的空气可从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通过室内换热器7进行换热,经过室内换热器7换热后的气流从出风口送入室内环境中。
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2,出风口可设有开关门01,出风口位于壳体1外表面的边缘可通过开关门01的位置变换实现打开或封堵。开关门01处于打开开出风口的位置时,壳体1内的气流可从出风口送入室内环境;开关门01处于关闭状态时,壳体1内的气流不可从出风口送入室内环境。
参照图2,空调器还包括导风组件3,导风组件3设于壳体1且对应出风口设置。具体的,导风组件3包括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均设有多个散风孔,经过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的气流可被散风孔打散。散风孔可为格栅孔、微孔或网孔等。所述第一导风板31与所述第二导风板32均与所述壳体1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第一导风板31与第二导风板32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第一导风板31的位置变化,则第二导风板32会跟随第一导风板31一起变化。具体的,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可通过同一转轴与壳体1连接,转轴沿壳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基于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转动的位置不同,其相对于出风口的位置不同,则导风组件3的导风状态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3具有第一导风状态和第二导风状态,导风组件3可通过转动在第一导风状态和第二导风状态中切换。其中,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或等于设定风速,第二导风状态对应的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于设定风速。
在第一导风状态下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处于第一导风位置且遮挡出风口,第一导风位置具体为第一导风板31遮挡出风口、且第二导风板32以挡风状态位于壳体1内,此时,第二导风板32遮挡所述壳体1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31的气流。其中,第一导风板31遮挡出风口可具体包括完全遮挡出风口和部分遮挡出风口的状态。第一导风板31完全遮挡出风口时,第一导风板31的边缘封闭出风口的边缘,所有气流均经过第一导风板31送入室内;第一导风板31部分遮挡出风口时,第一导风板31的边缘与出风口的边缘错位,部分气流均经过第一导风板31送入室内,部分气流从出风口的边缘与第一导风板31的边缘之间的间隙送入室内。基于此,室内换热器7换热后需要从出风口送入室内的气流先经过第二导风板32上散风孔打散后,再经过第一导风板31的散风孔进一步打散后送入室内,此时空调器具有较小的风量和风速,用户感受到的风感较弱。
在第二导风状态下,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处于第二导风位置且打开出风口,第二导风位置具体为第一导风板3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2均位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第二导风板32与所述出风口的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31位于所述第二导风板32的内侧,此时,所述第一导风板31和所述第二导风板32配合打开出风口,所述壳体1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导风板32与所述出风口的边缘送入室内环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第一导风板31相对于出风口的距离大于第二导风板32相对于出风口的距离。基于此,室内换热器7的换热后需要从出风口送入室内的气流小部分可经过两个导风板散风后送入室内,大部分从第二导风板32与出风口之间的间隙直接送入室内,此时空调器具有较大的风量和风速,用户感受到的风感较强。
第一导风板31和第二导风板32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平板结构或板面为弧面的曲面结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定义第一导风板31中两个相对设置的板面为导风面,则所述第一导风板31的导风面为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导风板32的方向凸出的弧面,从而有利于降低风感的同时增大出风面积。
具体的,参照图3,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31的板边可与第二导风板32的板边连接形成导流腔,基于此,在第一导风板31遮挡出风口时,经过第二导风板32打散后气流可全部在导流腔中汇聚后从第一导风板31送入室内,保证两个导风板配合实现出风口风速降低的同时通过汇聚作用保证出风口有足够的冷量输出。
进一步的,参照图4,第二导风板32除了散风孔以外,还可设有通风孔。通风孔的孔径大于散风孔。具体的,通风孔内可设有旋流模块4、格栅或网孔等,也可空置。在本实施例中,通风孔有多个,每个通风孔均设有一个的旋流模块4。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还可包括旋流模块4,旋流模块4可根据实际需求设于第一导风板31上、第二导风板32上、第一导风板31与第二导风板32之间或第一导风板31背离第二导风板32的一侧。旋流模块4包括转盘,转盘上可设有旋叶、格栅或网孔。旋流模块4转动时可将所述壳体1内吹向所述出风口的气流或流经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向四周吹散,以进一步降低出风口的出风风速;而旋流模块4停止转动时气流可从旋流模块4的旋叶之间吹出。其中,旋流模块4停止转动时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于旋流模块4转动时出风口的出风风速。
具体的,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旋流模块4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具体的,第一风轮固定设于通风孔,第二风轮相对第一风轮可转动。具体的,第一风轮可设有与第二风轮配合的限位件,在第一风轮转动时,第二风轮在可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跟随第一风轮转动。其中,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同步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对位设置的位置,第二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错位设置的位置。第一相对位置对应的旋流模块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对应的旋流模块的通风面积,第二相对位置对应的旋流模块的散风效果优于第一相对位置对应的旋流模块的散风效果。
进一步的,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32在背离第一导风板31的一侧还可设有百叶5,百叶5包括多个通过连杆连接的叶片,基于此,在第二导风状态下,可通过百叶5位置的变换实现对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进行调节;在第一导风状态下,位于风道内的百叶5可实现对出风口的出风量进行调节,其中,百叶5与风道内的气流风向平行时,出风口的出风量相对于百叶5在其他位置时大。具体的,每个叶片可对应一个旋流模块4设置。
进一步的,空调器的一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6,所述温度检测模块6设于室内换热器7上,以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7的温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7的盘管包括多个冷媒流路,其中,室内换热器7的盘管可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直管和将相邻两个直管依次连接的弯管,每个直管可认为是一个冷媒流路。温度检测模块6可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每个冷媒流路可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具体可设于冷媒流路的中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应用于对上述空调器进行控制,控制装置可根据实际需求内置于空调器或独立设于空调器的外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参照图5,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1001(例如CPU),存储器1002和计时器1003等。处理器1001与存储器1002、计时器1003可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存储器1002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2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
具体的,空调器中的室内风机2、导风组件3、旋流模块4、百叶5、温度检测模块6、压缩机8均与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装置结构并不构成对装置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2中可以包括空调器的控制程序。在图5所示的装置中,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空调器的控制程序,并执行以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相关步骤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上述空调器,还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以对上述空调器进行控制。
参照图6,提出本申请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壳体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气流,所述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
空调器制冷运行具体指的是室内换热器为蒸发器的空调运行状态。在接收到用户开启第一风感模式(如无风感、柔风感、弱风感等)时,可控制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此时经过室内蒸发器换热后的冷风依次经过第二导风板和第一导风板的散风作用后从出风口送入室内,此时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以避免冷媒直吹室内用户,减少用户感受到的风感。
其中,在控制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若导风组件当前以第二导风状态运行,则控制导风组件转动,使导风组件从第二导风状态切换至第一导风状态。
这里的设定参数具体指的是预先设置的空调器制冷运行相关的部件的运行参数。设定参数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个数值范围。具体的,可由空调器自动监测室内用户的属性(如人数、性别、活动状态等)确定,也可获取用户的设置参数确定。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可获取用户的设定温度,根据用户的设定温度确定压缩机的设定频率和室内风机的设定转速,将设定频率和设定转速作为这里的设定参数。其中,设定频率具体可在大于设定频率阈值的频率区间内确定,设定转速具体可在大于设定转速的转速区间内确定,以保证空调器可满足用户风感舒适性的同时其输出的冷量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第一风感模式启动后,可按照所确定的设定参数控制空调器运行。
步骤S20,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
室内环境湿度具体为表征室内环境湿度状况的特征参数。室内环境湿度可以包括绝对湿度和/或含湿量等。室内环境湿度可通过获取设于室内环境(如空调器的回气口)的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数据得到。
这里的,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可从其他参数切换至设定参数运行的时间点开始计时,也可从空调器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过程中只要空调器未有切换到其他参数计时时长就不断累计。
在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过程中,可自动启动防凝露模式(具体的,可在导风组件开始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启动,也可在距离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的开始时刻达到设定时长时启动,还可以在距离上一次防凝露模式的结束时间达到设定时长时启动),在防凝露模式下可间隔设定时长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
步骤S30,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
防凝露条件具体指的是空调器的出风口附件的结构件存在凝露风险时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所需满足达到条件。防凝露条件中可包括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分别各自所需满足的条件,也可包括基于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的凝露特征参数所需满足的条件。
在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时,可认为此时空调器出风口附近结构件存在凝露风险,需要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来减小壳体内外温差,从而避免凝露现象的产生。
这里的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包含了任意可使壳体内外温差减小的调控手段。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具体包括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且/或,控制室内风机增大运行转速。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还包括控制电子膨胀阀减小开度、控制室外风机增大转速等。
其中,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的调整可按照预先设置的调整参数进行调整,也可基于当前出风口的凝露风险大小(如持续时长、室内环境湿度、壳体内外温差等)和/或导风组件的运行参数(如导风组件中百叶的位置、旋流模块的运行参数、第一导风板遮挡出风口的面积等)确定空调器的调整参数。这里的调整参数具体包括调整速率和/或调整幅度等。
例如,需要对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整时,可按照预先设置的频率调整幅度和/或频率调整速率对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整。此外,也可基于持续时长、室内环境湿度以及出风口内外的温度偏差量来确定压缩机的频率调整幅度,基于所确定的频率调整幅度对压缩机的频率进行调整。
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未达到防凝露条件,表明空调器不存在凝露风险,此时可控制空调器维持当前状态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壳体内外温差时,导风组件维持第一导风状态运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且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壳体内经过室内蒸发器处理的冷风可依次经过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的散风孔将气流打散后送入室内环境,使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从而实现空调器的无风感,以满足室内用户的风感舒适性,在此基础上,在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时,通过调整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来减少壳体内外的温差,从而实现低风速出风的同时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不会产生凝露问题,提高环境舒适性。其中,通过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可减少空调热泵系统输出的冷量,可使壳体内部的冷量减少,在保证低风速出风的同时减少出风口内外温差,以防止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上产生凝露,提高环境舒适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之后,还包括:
步骤S01,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湿度阈值、且所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防凝露条件;
步骤S02,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设定湿度阈值,或,所述持续时长小于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所述防凝露条件。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预设时长和设定湿度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可以是固定数值,也可以适应于空调器实际的运行工况变化而变化的数值。
具体的,当前的室内环境湿度所在的湿度区间不同,则可对应有不同的预设时长,预设时长随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例如,室内环境湿度位于舒适湿度区间内时预设时长为T1,室内环境湿度大于舒适湿度区间内的湿度时预设时长为T2,T1<T2。
另外,设定舒适湿度具体为满足用户舒适性室内环境的目标湿度,可由用户自行设置,也可由系统进行配置。具体的,可将设定舒适湿度作为这里的设定湿度阈值,也可将比设定舒适湿度小预设幅度的湿度作为设定的设定湿度阈值。
基于此,在室内环境湿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湿度阈值,表明位于壳体外的室内空气水分较多,在此基础上,若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时长较长时,会导致出风口内外温差较大,则出风口附近的结构件凝露风险较大,可认为空调器达到防凝露条件,需进行压缩机降频等空调器运行参数调整来降低出风口内外温差,以防止空调器凝露现象的出现。在室内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湿度阈值时,表明此时室内环境较为干燥,出风口附近凝露可能性较小,而在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时长较短时,出风口内外温差相对较小,出风口附近凝露可能性较小,因此任一条件满足可认为空调器未达到防凝露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步骤S01和步骤S02,可实现对出风口内外温差情况和室内环境湿度情况进行准确表征,以实现对空调器出风口的凝露风险进行准确表征的,从而在出风口凝露风险较高时及时调整参数,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防凝露效果,保证环境舒适性。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实施例,提出本申请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7,所述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根据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频率调整幅度;
不同的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对应不同的频率调整幅度。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持续时长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具体的,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与频率调整幅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预先设置,可以有计算公式、映射表等形式。
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与频率调整幅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可有多个。每个对应关系均符合以下规律: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持续时长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基于此,可获取当前出风口内外的温度偏差量,基于温度偏差量来获取确定当前频率调整幅度的对应关系。其中,在多个对应关系中,温度偏差量越大,则与其匹配的对应关系中的持续时长与室内环境湿度所对应的频率调整幅度越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1包括:
步骤S311,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设定湿度阈值的湿度偏差,确定所述持续时长与预设时长之间的时长偏差;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这里的湿度偏差具体指的是室内环境湿度与设定湿度阈值的差值的绝对值。这里的时长偏差具体指的持续时长与预设时长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时长和设定湿度阈值与上述实施例中的预设时长和设定湿度阈值为相同的概念。
步骤S312,确定所述湿度偏差对应的第一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对应的第二频率调整幅度;
不同的湿度偏差对应不同的第一频率调整幅度,不同的持续时长对应不同的第二频率调整幅度。第一频率调整幅度随湿度偏差增大呈增大趋势,第二频率调整幅度随持续时长增大呈增大趋势。
步骤S313,根据所述第一频率调整幅度和所述第二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频率调整幅度。
具体的,可将第一频率调整幅度和第二频率调整幅度的和作为频率调整幅度,按照湿度偏差和持续时长分别对应的权重对第一频率调整幅度和第二频率调整幅度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结果作为目标频率
步骤S32,按照所述频率调整幅度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来确定压缩机降频的幅度,从而使压缩机频率的降低幅度可与空调器当前凝露风险大小精准匹配,从而实现压缩机降频后可进一步提高空调器防止凝露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本申请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旋流模块,所述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30a,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其中,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时将通过的气流吹散并向四周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时,除了控制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壳体内外的温差以外,还可控制旋流模块转动。其中,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与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执行的先后次序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在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旋流模块可根据实际需求停止转动或转动。
具体的,旋流模块转动的旋转速度可为预先设置的固定转速,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转速。其中,在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时旋流模块的转速可高于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未达到防凝露条件时旋流模块的转速,以减少气流阻力,增大出风口输出的冷量,使出风口附近的温度快速下降,以进一步减少壳体内外的温差。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所述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的步骤包括:
步骤S31,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第一旋叶和所述第二旋叶的目标相对位置;
这里的目标相对位置具体指的是与室内环境湿度匹配的第一旋叶与第二旋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不同的室内环境湿度对应不同目标相对位置。具体的,随室内环境湿度越大,所述目标相对位置对应的出风面积呈增大趋势。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位于舒适湿度区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二相对位置;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舒适湿度区间内的湿度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一相对位置;其中,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对位设置的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错位设置的位置。这里的舒适湿度区间具体指可满足用户的舒适需求室内环境的湿度范围。具体的,舒适湿度区间可根据设定舒适湿度确定,例如设定舒适湿度为M,舒适湿度区间[M-a,M+a]。具体的,舒适湿度区间的最小临界值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设定湿度阈值。这里的,在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的状态下,在室内湿度可满足用户的舒适需求、且相对较小时,在空调器调整参数防凝露的基础上,第一旋叶和第二旋叶的错位可使旋流模块配合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散风作用使空调器的无风感效果达到最佳,进一步提高室内用户的舒适性;在室内湿度过高时,在空调器调整参数防凝露的基础上,第一旋叶和第二旋叶的对位可保证旋流模块可有较大的出风量,以使壳体内的冷量可快速送入室内,进一步减少出风口附近室内空气的温度,使旋流模块配合空调器参数的调整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
步骤S32,按照所述目标相对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空调器调整参数防凝露的过程中,控制旋流模块同步转动,有利于实现防凝露的同时保证空调器的同时保证空调器可以维持较低风速出风,保证室内用户的风感舒适性。其中,适用于室内环境湿度确定旋流模块中两个风轮的相对位置,有利于实现防凝露与用户舒适性兼顾鲜果的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在未达到防凝露条件时,旋流模块可处于停止转动状态,在监测到达到防凝露条件时,在降频的同时,控制室内风机增大转速可同步控制旋流模块从停止转动状态切换至转动状态,从而保证风机转速增大时旋流模块的转动可维持空调器原来的无风感效果。
在又一实施例中,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时,在未达到防凝露条件时,旋流模块可处于转动状态,在监测到达到防凝露条件时,可在降频的同时,控制旋流模块停止转动,从而适当的减小第二导风板的散风作用,使冷量可随气流快速经过旋流模块,避免冷量在壳体内滞留,以与室内风机和/或压缩机配合实现防凝露。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本申请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再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的步骤包括:
步骤S301,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至目标参数;
具体的,这里的目标参数可根据预先设置的调整参数和空调器当前的运行参数确定,也可根据空调器实际的运行工况确定。
例如,通过压缩机降频来降低壳体内外的温差时,目标参数可包括压缩机的目标频率,可按照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方式确定频率调整参数,基于压缩机当前的运行频率和所确定的频率调整参数来确定压缩机运行的目标频率。
步骤S302,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目标参数运行第一时长。
第一时长可以是预先设置的固定参数,也可以是根据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的参数。
这里,对空调器的参数进行调整后维持一段时长,可保证壳体内外的温差在可该时长内逐步降低,以提高防凝露效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302之后,返回执行步骤S10,直至所述空调器达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这里的防凝露结束条件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空调器的达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时,可控制空调器恢复到原来的设定参数运行,以保证空调器可实现大冷量且弱风感的效果,以提高室内环境用户的舒适性。这里在空调器低风速运行时,循环对空调器的凝露风险进行监控,保证空调器的整个运行过程均不会出现凝露问题。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包括:
所述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或,
所述导风组件处于第二导风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配合打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出风口的边缘送入室内环境,所述第二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风速。
具体的,用户可输入退出设定风感模式的指令,使空调器的导风组件从第一导风状态切换至第二导风状态,由于此时空调器的出风风速较大,出风口内外的温度相近,凝露风险可能性很低,因此可无需进行防凝露操作,保证空调器的运行可与用户的舒适需求精准匹配。而空调关机时空调不会有冷量输出,不存在凝露问题,因此此时也无需进行防凝露的相关操作。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器的控制程序,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任一实施例的相关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如上所述的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导风组件,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遮挡所述壳体内吹向所述第一导风板的气流,所述第一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小于设定风速;
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
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频率调整幅度;
按照所述频率调整幅度控制所述压缩机降低频率运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持续时长的增大呈增大趋势,所述频率调整幅度随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频率调整幅度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设定湿度阈值的湿度偏差,确定所述持续时长与预设时长之间的时长偏差;
确定所述湿度偏差对应的第一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对应的第二频率调整幅度;
根据所述第一频率调整幅度和所述第二频率调整幅度确定所述频率调整幅度;
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的持续时长和室内环境湿度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或等于设定湿度阈值、且所述持续时长大于或等于预设时长时,确定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防凝露条件;
其中,所述设定湿度阈值小于或等于设定舒适湿度。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旋流模块,所述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空调器以所述设定参数运行的持续时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持续时长和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达到防凝露条件,则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以减少所述壳体内外的温差;
其中,所述旋流模块转动时将通过的气流吹散并向四周吹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所述控制所述旋流模块转动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第一旋叶和所述第二旋叶的目标相对位置;
按照所述目标相对位置控制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旋转。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确定第一旋叶和所述第二旋叶的目标相对位置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位于舒适湿度区间内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二相对位置;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所述舒适湿度区间内的湿度时,确定所述目标相对位置为第一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对位设置的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为所述第一旋叶与所述第二旋叶错位设置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运行参数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空调器调整至目标参数;
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目标参数运行第一时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以所述目标参数运行第一时长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返回执行所述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时,控制所述导风组件以第一导风状态运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参数运行的步骤,直至所述空调器达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凝露的结束条件包括:
所述空调器处于关机状态;或,
所述导风组件处于第二导风状态;
其中,所述第二导风状态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配合打开出风口,所述壳体内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导风板与所述出风口的边缘送入室内环境,所述第二导风状态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出风风速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风速。
13.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空调器的控制程序,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
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的旋流模块,所述旋流模块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模块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旋叶,所述第二风轮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旋叶,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连接;
且/或,所述旋流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板。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空调器的控制程序,所述空调器的控制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7534.0A CN114688629B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7534.0A CN114688629B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8629A true CN114688629A (zh) | 2022-07-01 |
CN114688629B CN114688629B (zh) | 2024-04-26 |
Family
ID=82130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87534.0A Active CN114688629B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88629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688380U (zh) * | 2017-09-30 | 2018-08-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导风结构 |
CN109028449A (zh) * | 2018-07-27 | 2018-12-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1023446A (zh) * | 2019-10-30 | 2020-04-1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凝露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
CN111256207A (zh) * | 2020-01-19 | 2020-06-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12-28 CN CN202011587534.0A patent/CN1146886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7688380U (zh) * | 2017-09-30 | 2018-08-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导风结构 |
CN109028449A (zh) * | 2018-07-27 | 2018-12-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防凝露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1023446A (zh) * | 2019-10-30 | 2020-04-1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凝露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
CN111256207A (zh) * | 2020-01-19 | 2020-06-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和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88629B (zh) | 2024-04-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902623B2 (ja) | エアコン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制御装置 | |
CN110469909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688628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791128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932404A (zh) |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
CN111780247A (zh) | 一种双出风口的柜式空调器 | |
CN114688629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235059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838484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636199A (zh) | 空调器及其温湿度调控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576838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418231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780231A (zh) | 一种柜式空调器 | |
CN114576836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8731219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8679790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5235069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3024543A1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12862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507525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61496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339889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5435464A (zh) | 制冷集成灶的控制方法、制冷集成灶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484780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406079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