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88614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88614B
CN114688614B CN202111431057.3A CN202111431057A CN114688614B CN 114688614 B CN114688614 B CN 114688614B CN 202111431057 A CN202111431057 A CN 202111431057A CN 114688614 B CN114688614 B CN 114688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rotation axis
discharge
air
front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310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88614A (zh
Inventor
崔宇周
徐己源
崔成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88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88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2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slid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6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mproving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Abstract

一种空调机,包括:箱体,在其背面形成有吸入口,在其正面形成有正面吐出口;热交换器,使流入到吸入口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产生热交换;送风风扇,具有从箱体的正面向朝箱体的背面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吸入完成热交换的空气;吐出引导件,在其前方端部形成有正面吐出口,在其内部形成有将从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向正面吐出口的吐出流路;前方门部,以能够在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在最前方位置与最后方位置之间,与吐出引导件一起形成吐出流路的前方门部的外周面具有第一倾斜面,第一倾斜面在沿着与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当前方门部移动到最前方位置时,第一倾斜面中的一部分通过正面吐出口向箱体的外侧凸出。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对正面吐出口进行开闭的前方门部的空调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在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将前方门部的凸出量保持为最小限度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机是指,为了向用户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而使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来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净化空气的装置。
空调机的室内机可以根据安装位置划分为吊顶式、壁挂式以及直立式。在直立式室内机中,吐出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正面或侧面,吸入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背面。
通常,直立式室内机、吊顶式或壁挂式室内机包括对通过吐出口排出的空气进行吐出方向转换或气流方向转换的单元。
与此相关地,在韩国公开专利公告第10-2007-0109419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1)公开了一种转换结构,其通过使正面面板在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前后方向上移动,来改变形成在正面吐出口的流路,由此对从正面吐出口排出的空气的气流方向进行转换。
但是,现有文献1中公开的结构为了转换气流方向而需要具备用于使正面面板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驱动单元和用于对正面面板以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支撑单元,因此存在正面面板自身的大小增加,并且零件数量和制造费用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的正面吐出口的有效截面积比形成侧方指向气流时的正面吐出口的有效截面积明显减小,由此,存在风量减少且噪音显著增加的问题。
另外,在现有文献1公开的结构中,应用了具有与正面吐出口的截面积对应或比正面吐出口更大的截面积的正面面板,因此,生成前方指向气流时吐出的空气所受到的流动阻力急剧增加,从而存在效率急剧降低的可能性高的问题。
另一方面,韩国公开专利公告第10-2018-0055792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2)公开了一种结构,该结构通过使用与现有文献1类似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正面面板,来改变形成在正面吐出口的流路。现有文献2中公开的结构与现有文献1相比,由于在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正面吐出口能够确保更大的开度量,因此能够确保充分的流量。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文献2公开的结构与现有文献1相比,在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正面面板向前方过度凸出。
如上所述,因正面面板过度凸出,使得对正面面板以可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的支撑结构变得不稳定,为了进一步支撑正面面板,需要使用刚性更高的材料,因此制造费用不可避免地急剧增加。
另外,因正面面板过度凸出,使得正面吐出口的开度量不可避免地过大,因此室内机的内部结构通过正面吐出口不可避免地过度暴露,这可能对用户造成心理和审美上的焦虑。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公告第10-2007-0109419号
专利文献2:韩国公开专利公告第10-2018-005579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将前方门部的凸出量保持为最小限度的空调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应用具有比正面吐出口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的前方门部来能够使吐出的空气的流动阻力最小化的空调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应用具有比前方门部更大的大小的前方送风风扇来增加送风量并在形成前方指向气流时可实现远距离送风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目的不限于以上提及的目的,未提及的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以下说明来理解,并且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明确地理解。另外,能够容易知晓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给出的手段及其组合来实现。
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箱体、热交换器、送风风扇、吐出引导件以及前方门部,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吐出引导件一起形成所述吐出流路的所述前方门的外周面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时,所述第一倾斜面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向所述箱体的外侧凸出。由此,能够将前方门部的凸出量保持为最小限度。
另外,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周面包括:第二倾斜面,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下降;以及第三倾斜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方,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并且延伸至所述正面吐出口,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面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正面吐出口凸出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等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另外,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另外,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另外,所述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一倾斜角,所述第三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三倾斜角,所述第三倾斜角小于所述第一倾斜角。
另外,所述第二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二倾斜角,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所述第三倾斜角。
另外,在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形成有流路颈部,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周面中,所述流路颈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最短,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形成在所述前方门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中的最小截面积小于等于形成在所述前方门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
另外,所述最小截面积为形成在所述前方门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的70%以上且100%以下。
另外,所述第一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形成于具有圆盘形状的所述前方端部,并且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送风风扇的最大半径。
另外,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小于呈圆形开口的所述正面吐出口的最大半径。
另外,所述送风风扇包括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朝斜线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叶片,所述送风风扇的最大半径是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叶片的外侧端部的直线距离。
另外,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后方位置时,所述前方门部整体上容纳于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部。
另外,所述第一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后方位置时,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区域。
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形成于呈圆盘形状的所述前方端部,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大于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流路颈部的直线距离。
另外,所述前方门部能够停在所述最前方位置与所述最后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中间位置时,气流方向转换为与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时从所述正面吐出口吐出的气流方向不同的方向。
另外,所述最后方位置形成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正面吐出口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
另外,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和所述正面吐出口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当所述前方门部停在所述中间位置时,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减小。
另外,所述吐出引导件包括从所述第二倾斜面向所述吐出流路凸出形成的至少一个叶片,至少一个所述叶片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后方端部延伸至前方端部。
另外,至少一个所述叶片的内侧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保持恒定。
另外,至少一个所述叶片的内侧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方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
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使前方门部的凸出量保持为最小限度,来能够减小前方门部自身的大小和支撑前方门部的结构的大小,从而具有能够减少制造费用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使前方门部的凸出量保持为最小限度,来使其内部结构的暴露量保持为最小限度,从而具有能够向用户提供心理和审美上的稳定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应用具有比正面吐出口的截面积更小的截面积的前方门部,来使流动阻力最小化并提高效率,从而具有能够送风至更远区域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由于可以减小前方门部的凸出量和大小,因此通过应用具有更大送风容量的送风风扇能够充分确保吐出容量,从而具有能够顺畅地送风至更远区域的效果。
除了上述的效果以外,本发明的具体效果将在描述以下用于实施发明的具体事项的同时一起进行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前方送风模块中的前方门部移动到最后方位置的状态的正面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剖视图。
图6是图4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前方送风模块中的前方门部移动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的正面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剖视图。
图9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推环和行星齿轮装置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推环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驱动部的正面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驱动部的背面立体图。
图13是在图11中附加了行星架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推环和可动缸筒结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可动缸筒从图14相对于推环向前方前进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吐出引导件和第二吐出引导件结合的状态的正面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第一吐出引导件的正面立体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第二吐出引导件的正面立体图。
图19是图16所示的第二吐出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部移动到最后方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和图2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部移动到共面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3和图2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部移动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 Ⅰ:箱体组件
Ⅱ:门组件 Ⅲ:送风风扇组件
Ⅳ:热交换组件 Ⅴ:加湿组件
Ⅵ:过滤器组件 Ⅶ:过滤器清扫组件
21:前方门模块 22:侧面门模块
224a、224b:侧面吐出口 225a、225b:侧面叶片
23:隐藏式叶片模块 31:前方送风模块
32a、32b、32c:侧方送风模块
322a、322b、322c:侧方送风马达
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风扇
323a、323b、323c:侧方送风风扇壳体
21a:前方门部 21b:前方门驱动部
2192:可动空气引导件 315:第一吐出引导件
316:第二吐出引导件 317:第三吐出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因此,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本发明的说明过程中,如果判断为与本发明相关的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可能会混淆本发明的主旨,则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是指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
虽然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多种构成要素,但是这些构成要素并不由这些术语所限制。所述术语仅是用于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区分,除非另有特别说明,否者第一构成要素可以是第二构成要素。
在整个说明书的范围内,除非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否则各结构要素可以是单数或复数。
在下文中,任何构成在构成要素的“上部(或下部)”或“上(或下)”的布置是指将任意构成配置为与部件的顶面(或底面)接触,还可以是指可以将其他构成夹设在所述构成要素和配置在该构成要素之上(或之下)的任何构成之间。
另外,应当理解的是,如果记载为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联结”,则所述构成要素可以直接连接或联结,或者可以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夹设”有其他构成要素,或者还可以通过其他构成要素来“连接”、“结合”或“联结”各个构成要素。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在本申请中,“由…构成”或“包括”等术语不应被理解为必须都包括说明书上记载的各个结构要素或各个步骤,而是可以不包括其中一部分结构要素或一部分步骤,或者还可以包括追加的结构要素或步骤。
在整个说明书的范围内,当描述为“A和/或B”时,除非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表示A、B或A及B,当描述为“C至D”时,除非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表示C以上且D以下。
以下,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并参照用于说明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至图3,概略地对构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组件结构的整体进行说明,并概略地对各个组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包括:箱体组件Ⅰ,形成外形;门组件Ⅱ,用于开闭形成于箱体组件Ⅰ的正面的前方吐出口和形成于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或转换气流的方向;送风风扇组件Ⅲ,配置于箱体组件Ⅰ的内侧并形成气流;热交换组件Ⅳ,用于使通过送风风扇组件Ⅲ流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过滤器组件Ⅵ,用于对流入箱体组件Ⅰ的内侧的空气进行过滤;过滤器清扫组件Ⅶ,用于去除附着于过滤器组件Ⅵ的异物;以及加湿组件Ⅴ,用于对向箱体组件Ⅰ的外部排出的空气进行加湿。
<箱体组件>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Ⅰ可以包括:后上箱体11,在其后方形成有吸入口111,在其内侧形成有用于配置热交换器41的空间;底座部12,配置于后上箱体11的下侧,形成有用于配置加湿组件Ⅴ的一部分结构的空间;后下箱体13,覆盖底座部12的后方和侧方;以及前箱体14,配置在后上箱体11和后下箱体13的呈开口的正面。
后上箱体11在整体上形成为正面和上表面呈开口的匚字型,并且配置在后下箱体13和底座部12的上侧。在所述后上箱体11的开口的正面配置有后述的前箱体14,并且在所述后上箱体11的开口的上表面配置有顶盖15。
在后上箱体11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用于配置热交换器41、前方送风模块31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空间。作为用于支撑这些构成的机构,在后上箱体11的内侧可以分别配置有用于安装热交换器41的热交换器安装构件(未图示)、用于安装前方送风模块31的前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以及用于安装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侧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
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形成有吸入口111,并且在吸入口111侧可以配置有过滤器组件Ⅵ。过滤器组件Ⅵ可以包括在后上箱体11后方沿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
另外,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沿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之间,配置有用于引导过滤器清扫器72的上下方向(U-D方向)移动的导轨形态的移动引导件71。
移动引导件71可以配置为在后上箱体11后方,从沿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的中央向后方凸出,并且沿着上下方向(U-D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用于安装导轨形态的移动引导件71的部分,可以额外地配置有电离部(未图示)。电离部可以起到接收高电压并进行放电,由此使流向吸入口111的空气离子化的作用。
另外,在后下箱体13的后方下部面,可以形成有用于供热交换组件Ⅳ的制冷剂管42贯通的制冷剂管孔132。进一步,在后下箱体13的后方下部面,可以形成有供从外部电源供电的电源线贯通的电源线孔133。
另一方面,底座部12可以配置于后上箱体11下侧,并且在所述底座部12的内侧可以形成有用于配置加湿组件Ⅴ的构成要素、即水槽51和加热部(未图示)等的空间。另外,在底座部12的内侧,可以配置有用于卷绕与过滤器清扫组件Ⅶ连接的电源线的电源供应装置(未图示)。
如图3所示,底座部12可以具有正面呈开口的盒子形状。在底座部12的外周,可以配置有后下箱体13和门组件Ⅱ的侧门单元22的一部分。
另外,在底座部12可以形成有供与过滤器清扫组件Ⅶ连接的电源线贯通的电源线贯通孔(未图示)和供加湿组件Ⅴ的加湿流路管(未图示)贯通并延伸的加湿流路管贯通孔(未图示)。
另外,在底座部12的上侧可以安装有后上箱体11,并且可以附加安装有用于支撑包括后上箱体11在内的其他结构物的额外的支撑构件。
在上下配置的底座部12和后上箱体11相结合的状态下,在底座部12和后上箱体11的正面配置有前箱体14。
前箱体14形成室内机1的正面,如图所示,在所述前箱体14的上侧位置、即与前方送风模块3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正面吐出口141,通过热交换组件Ⅳ完成热交换的空气被前方送风模块31加速而从正面吐出口141排出。
另外,在前箱体14可以设置有用于检测室内空间的条件的相机传感器142。如示例所示,相机传感器142可以设置于前箱体14的上端。
其中,室内空间的条件可以包括室内空间的大小、室内空间中的人员数量、室内人员的位置等。
<门组件>
门组件Ⅱ包括:前方门模块21,对形成于前箱体14的正面吐出口141进行开闭,并转换通过正面吐出口141排出的气流的方向;侧面门模块22,对分别形成于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进行开闭;以及隐藏式叶片模块23,转换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气流的方向。
前方门模块21设置为在最后方位置与最前方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最后方位置是指通过正面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的流路被关闭的位置,而所述最前方位置是指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位置。
在前方门模块21凸出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生成前方指向气流的运转模式可以被限定为直接风运转模式,以与后述的间接风运转模式进行区分。
进一步,前方门模块21可以停在对应于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共面位置。共面位置对应于配置在前方门模块21的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和前箱体14的前方面大致呈水平的位置。
当前方门模块21停在共面位置时,向正面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因前方门模块21的外表面的形状而形成从正面吐出口141朝径向外部排出的侧方指向气流,而不是朝前方排出。可以将这种运转模式限定为间接风运转模式。
另一方面,配置在门模块21的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可以由半透明材质形成,并且由设置于所述外面板211内侧的显示器单元(未图示)生成的光可以经由外面板211向外部照射。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面板211作为向用户提供关于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室内机1周围的空气质量状态等信息的显示器发挥功能。
侧面门模块22起到对形成于箱体组件Ⅰ的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进行开闭的作用。
即,在室内机1整体上工作中断的状态和只有室内机1的前方送风模块31工作的状态、即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工作的状态下,侧面门模块22发挥关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作用。
如上所述,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工作的状态下,侧面吐出口224a、224b通过侧面门模块22而被关闭,从而能够有效防止微尘等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流入内部并固着,或者可引发故障的异物等流入的现象。
侧面门模块22可以包括:一对侧面门221a、221b,在沿前后方向(F-R方向)移动的同时对侧面吐出口224a、224b进行开闭;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向各个侧面门221a、221b提供驱动力;以及一对支撑框架223a、223b,支撑各个侧面门221a、221b和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
侧面门221a、221b被支撑为能够从使侧面吐出口224a、224b完全关闭的最前方位置移动到使侧面吐出口224a、224b完全开放的最后方位置。如图1至图3所示,侧面门221a、221b以规定的宽度整体地覆盖的方式从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延伸到下端,从而向用户给予美感,并且使所述侧面门221a、221b与前箱体14和后上箱体11形成一体感,而且,侧面门221a、221b的外表面可以具有能够与后上箱体11和前箱体14形成同质感的材质和形状。
为了可移动地支撑侧面门221a、221b,还可以设置有导向连接器(未图示),其一端贴附于侧面门221a、221b,而其另一端可滑动地支撑于支撑框架223a、223b。
作为一例,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可以包括:齿轮马达;小齿轮,连接在齿轮马达的输出轴;以及齿条,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为线性往复运动,从而能够以电动方式驱动侧面门221a、221b。
齿轮马达可以牢固地固定在相当于固定构件的支撑框架223a、223b,并且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可以牢固地固定在侧面门221a、221b的内侧面。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侧面门221a、221b设置为从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的形态。因此,侧面门221a、221b的高度相对于其宽度形成得非常高,从而难以仅利用单个驱动部有效地驱动每个侧面门221a、221b。
因此,针对每个侧面门221a、221b分别设置两个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如图所示,优选地,其分别配置在与每个侧面门221a、221b的上端和下端相邻的位置。
支撑框架223a、223b在可旋转地支撑侧面门221a、221b的同时与后上箱体11和后下箱体13一起形成箱体组件Ⅰ的两侧面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支撑框架223a、223b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与前箱体14之间。
另外,在支撑框架223a、223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U-D方向)延伸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
如图所示,在侧面吐出口224a、224b可以配置有用于引导吐出的空气的方向的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
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可以与支撑框架223a、223b形成为一体。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向前方倾斜地配置并固定,从而能够将朝箱体外部吐出的空气引向前方方向。因此,在隐藏式叶片模块23不发挥作用的状态下,经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通过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形成前方指向气流。其中,可以将前方指向气流限定为,相对于前方方向(F-方向)具有约25度左右的有效吐出角的吐出气流。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发挥与设置在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叶片225a、225b相同的功能的叶片形成在其他构件,而不形成在支撑框架223a、223b。作为一例,侧面叶片也可以构成为,与后述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形成为一体。
当然,如图3所示,也可以在支撑框架223a、223b设置侧面叶片225a、225b的同时,在吐出引导件326设置侧面叶片3261。
隐藏式叶片模块23起到将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前方指向气流转换为侧方指向气流的作用。
如上所述,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通过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叶片3261形成前方指向气流。
如上所述,隐藏式叶片模块23作为用于转换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的叶片发挥作用。如图3所示,通过与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侧相邻配置的板形状的隐藏式叶片231a、231b来实现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转换。
更详细而言,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以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直接风模式运转的情况下,隐藏式叶片模块23的隐藏式叶片231a、231b保持藏在前箱体14的背面侧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或隐藏状态。因此,隐藏式叶片231a、231b不对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的气流产生影响,从而被排出的空气保持前方指向气流。
需要说明的是,当使隐藏式叶片驱动部(未图示)工作以从直接风模式转换为间接风模式时,隐藏式叶片231a、231b开始从上述的收纳位置向朝外部暴露的方向水平移动。
水平移动开始后,隐藏式叶片231a、231b在移动到最终展开位置后停止。
当隐藏式叶片231a、231b移动到最终展开位置时,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受到隐藏式叶片231a、231b的阻力,尤其,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端部侧的空气在直接与隐藏式叶片231a、231b发生碰撞的同时转换移动方向。
此时,在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中,通过前方端部侧的空气的流速最快,因此在与隐藏式叶片231a、231b发生碰撞的同时转换了移动方向的空气,对从后方侧排出的空气的移动方向产生影响。在这种影响下,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空气在整体上转换移动方向而形成侧方指向气流。
图3示出了左侧隐藏式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式叶片231b分别与左侧面吐出口224a和右侧面吐出口224b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左侧隐藏式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式叶片231b被分别分割为复数个的变形例也是可实现的。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左右侧分别设置有一个隐藏式叶片231a、231b的实施例为基准进行说明,关于隐藏式叶片231a、231b的具体结构,将参照图4以下进行后述。
隐藏式叶片驱动部(未图示)可以包括:齿轮马达;小齿轮(未图示),连接在齿轮马达的输出轴;齿条(未图示),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为线性往复运动,由此能够以电动方式驱动隐藏式叶片231a、231b。
齿轮马达被额外的托架(未图示)牢固地支撑,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可以与隐藏式叶片231a、231b形成为一体或单独形成并贴附于隐藏式叶片231a、231b。如后所述,在隐藏式叶片231a、231b可以形成有复数个紧固孔231h,使得齿条能够利用螺栓等紧固单元来贴附于隐藏式叶片231a、231b。
<送风风扇组件>
送风风扇组件Ⅲ包括:前方送风模块31,向室内机1的正面吐出口141吐出空气;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向室内机1的两侧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吐出空气。
作为一例,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组件Ⅲ可以包括一个前方送风模块31和三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前方送风模块31和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在热交换组件Ⅳ的前方。
前方送风模块31配置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上侧。前方送风模块31向形成于前箱体14的正面吐出口141吐出空气。
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包括前方送风风扇311、前方送风马达312以及前方送风风扇壳体31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以直接风模式运转或以间接风模式运转,在直接风模式下,通过前方送风风扇壳体313、上述的前方门模块21的结构形状以及前方门模块21的位置选择,来将吐出的空气向前排出很远的距离,而在间接风模式下,使空气从正面吐出口141朝径向外部排出。
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在前方送风模块31的下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上下配置有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分别可以将所吐出的空气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
各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包括侧方送风风扇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马达322a、322b、322c、侧方送风风扇壳体323a、323b、323c、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以及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
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配置在热交换器41的前方,可以通过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吸入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并且可以经由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
借助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的侧面叶片来确定吐出气流的方向。如上所述,将由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的侧面叶片3261确定的气流预先设定为前方指向气流。
<热交换组件>
热交换组件Ⅳ起到使吸入到后上箱体11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作用。
热交换组件Ⅳ可以包括:热交换器41,供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管(未图示),形成制冷剂流路,使得制冷剂能够流入热交换器41或从热交换器41排出。
制冷剂管可以包括:制冷剂流入管42,供流入热交换器41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制冷剂排出管(未图示),供从热交换器41排出的制冷剂流动。
热交换器41配置在送风风扇组件Ⅲ的后方。热交换器41可以配置在吸入口111与吐出口22、141之间,由此对在室内机1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热交换器41配置在过滤器组件Ⅵ与送风风扇组件Ⅲ之间。
如图3所示,热交换器41可以具有与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和前方送风模块31上下配置的高度对应的长度。
热交换器41可以配置于后上箱体11的内侧。热交换器41可以紧固支撑于形成在后上箱体11内侧的热交换器紧固部(未图示)。
<加湿组件>
加湿组件Ⅴ可以向室内机1外部吐出加湿的空气。加湿组件Ⅴ可以包括:水槽51,用于存储水;加热部(未图示),接收水槽51的水并进行加热;加湿吐出喷嘴(未图示),形成有用于吐出被加热的加湿空气的加湿吐出口(未图示);以及加湿流路管(未图示),用于将在加热部中加热的加湿空气引向加湿吐出喷嘴。
<过滤器组件>
过滤器组件Ⅵ起到对流入吸入口111的空气中包含的异物进行去除的作用。
过滤器组件Ⅵ可移动地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过滤器组件Ⅵ配置在形成于后上箱体11的后方的吸入口111,能够过滤流入吸入口111的室内空气。过滤器组件Ⅵ可移动地配置在后上箱体11。
参照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Ⅵ包括对吸入吸入口111的空气中的异物进行去除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过滤器组件Ⅵ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配置在吸入口111,或者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侧方面的外侧。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Ⅵ包括: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用于去除流动空气中的异物;过滤器安装构件(未图示),用于安装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以及移动构件(未图示),用于变更过滤器安装构件的位置。
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是如下结构:当过滤器模块配置在吸入口时,可以沿着左右形成的过滤器模块的宽度方向引入到过滤器安装构件或从过滤器安装构件引出。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包括: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用于覆盖后上箱体11的吸入口111左侧;以及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用于覆盖后上箱体11的吸入口111右侧。
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可以配置为覆盖吸入口111左侧,或者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左侧面的左侧方。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可以配置为覆盖吸入口111右侧,或者可以配置在后上箱体11的右侧面的右侧方。
当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和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均配置在吸入口111时,形成可使过滤器清扫器72移动的面。
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装卸地配置在过滤器安装构件。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能够过滤流向吸入口111的空气中的异物。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可以包括:前置过滤器621,对流向吸入口111的空气中的较大的灰尘进行过滤;集尘过滤器部(未图示),对被电离部离子化的空气粒子进行集尘而过滤空气;以及除臭过滤器部(未图示),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还可以包括过滤器外壳622,前置过滤器621安装于所述过滤器外壳622,所述过滤器外壳622安装于过滤器安装构件。在过滤器外壳622,沿着安装前置过滤器621的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吸入孔。在过滤器外壳622的用于安装前置过滤器621的面可以包括垂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
垂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彼此形成格子形状,能够强化过滤器外壳622的刚性。前置过滤器621形成为网筛形状,能够过滤向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流入的空气中的大小较大的异物。
过滤器组件Ⅵ的下端部60a可以配置在后下箱体13的上侧。当后述的过滤器清扫组件Ⅶ的过滤器清扫器72配置在能够沿着移动引导件71移动的移动范围内的最下端时,过滤器组件Ⅵ的下端部60a配置在比过滤器清扫器72的上端更靠上侧的位置。
<过滤器清扫组件>
过滤器清扫组件Ⅶ可以在过滤器组件Ⅵ后方面沿上下方向移动,能够去除过滤器组件Ⅵ外侧的异物。过滤器清扫组件Ⅶ能够去除在过滤器模块62a、62b、62c、62d的前置过滤器621中捕获的异物。
过滤器清扫组件Ⅶ包括:过滤器清扫器72,在过滤器组件Ⅵ后方沿上下方向(U-D方向)移动,去除在过滤器组件Ⅵ中捕获的异物;移动引导件71,引导过滤器清扫器72的移动;以及电源供应装置73,向过滤器清扫器72供应电源。
<前方门模块和前方送风模块的详细结构>
以下,参照图4至图19说明前方门模块21和前方送风模块31的详细结构。
图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门模块21和前方送风模块31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剖视图。图6是图5的分解立体图。在图4和图5中示出了正面吐出口141关闭的状态。
前方门模块21发挥对设置在前箱体14的正面并形成于后述的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前方端部的正面吐出口141进行开闭,或者转换气流的方向的功能。
前方送风模块31和前方门模块21相结合,并且所述前方送风模块31配置在箱体组件Ⅰ的内侧,发挥向正面吐出口141吐出空气的功能。
在模块外壳安装有前方门模块21和前方送风模块31,并且所述模块外壳发挥容纳并支撑构成前方门模块21和前方送风模块31的部件中的一部分的作用。模块外壳可以具有适合安装构成前方门模块21和前方送风模块31的各个部件的形状。
如图6所示,前方门模块21包括前方门部21a和前方门驱动部21b。
使前方门部21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前方门驱动部21b可以包括推环214、可动缸筒215、第一马达216、行星齿轮装置217、支撑板218以及行星架壳体2191。
参照图9,推环214可以从第一马达216接收驱动力而旋转。推环214与可动缸筒215相结合,随着推环214旋转,可动缸筒215可以在室内机1的前后方向上沿着直线路径移动。
推环214整体上形成为环状,可动缸筒215安装于推环214的外周,随着推环214旋转,所述可动缸筒215可以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推环214安装于支撑板218并旋转,然而可以设置为不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可动缸筒215可以设置为,安装在推环214的外周,并且联结(Coupling)于推环214,随着推环214的旋转,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可动缸筒215的前方部结合有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如图5和图8所示,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随着可动缸筒215的移动而在前后方向上一起移动,由此可以开闭正面吐出口141、调节正面吐出口141的开度(opening rate)、以及转换吐出气流的方向。
更详细而言,以与旋转轴线X-X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基准,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以可在作为最前方的位置的最前方位置Pf与作为最后方的位置的最后方位置Pr之间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地被可动缸筒215支撑。
当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到达最前方位置Pf或最后方位置Pr时,暂时保持停止状态。最前方位置Pf是向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的吐出气流Fo生成前方指向气流的功能位置,最前方位置Pf是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阻断吐出流路Fin的功能位置。
另一方面,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可以在最前方位置Pf与最后方位置Pr之间的中间位置保持停止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保持停止状态的中间位置限定为,配置在前方门部的最前方的外面板和前箱体形成同一平面的共面位置Pm。共面位置Pm是向正面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的吐出气流Fo形成具有远离旋转轴线X-X方向的方向性的侧方指向气流的功能位置。具体内容将参照图20以下进行后述。
另一方面,第一马达216可以从电源接收电力并向所述推环214提供驱动力。可以通过设置于室内机1的控制部(未图示)来控制第一马达216的旋转和停止动作。第一马达216可以稳定地安装于支撑板218。
行星齿轮装置217结合在第一马达216的输出轴,可以对第一马达216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并传递给推环214。此时,在行星齿轮装置217中,从第一马达216的输出轴输入驱动力,并且向推环214输出驱动力。
支撑板218可以与推环214结合,第一马达216和行星齿轮装置217可以容纳于所述支撑板218。第一马达216安装于支撑板218,可以通过旋转轴向行星齿轮装置217传递驱动力。
在行星架壳体2191可以安装有推环214、可动缸筒215以及支撑板218。行星架壳体2191自身保持停止的状态,不进行旋转或前后方向移动。
此时,随着第一马达216旋转,安装于行星架壳体2191的推环214可以相对于行星架壳体2191进行相对旋转。另外,随着第一马达216旋转,安装于行星架壳体2191的可动缸筒215可以相对于行星架壳体2191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
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可以结合于可动缸筒215的前方侧。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可以安装于可动缸筒215,随着可动缸筒215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可以相对于行星架壳体2191沿前后方向移动。
当然,后述的显示器照明单元210也可以结合于可动缸筒215的前方部,并且与可动缸筒215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即,可动缸筒215、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以及显示器照明单元210共同构成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前方门部21a。
显示器照明单元210可以包括内面板213、印刷电路板212以及外面板211。
内面板213可以结合于可动缸筒215,并且可以与可动缸筒215一起沿前后方向直线移动。印刷电路板212可以容纳于内面板213,并且可以包括用于电气工作的电路、各种有源元件以及无源元件。
外面板211可以结合于内面板213,可以配置在内面板213的前方,可以与印刷电路板212电连接,可以设置有显示部211a。
外面板211的正面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设置为显示部211a。在显示部211a可以显示出表示空调机的工作状态的文字、图形等。另一方面,在外面板211的正面还可以设置有输入用户用于控制空调机的工作的指令的输入部(未图示)。
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包括前方送风风扇311、风扇壳体313、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前方送风马达312、第二吐出引导件316以及第三吐出引导件317。
前方送风风扇311可以从前方送风马达312接收驱动力并旋转,从而可以迫使空气流向正面吐出口141。正面吐出口141形成为圆形开口形状,因此前方送风风扇311的叶片3112优选设置为,形成与正面吐出口141的形状对应的空气的流动形状和流动路径。
如图5所示,前方送风风扇311可以包括风扇毂3111、护罩3112以及复数个叶片3113。优选地,所述前方送风风扇311可以是从后方中央侧吸入空气而向径向外侧排出的斜流风扇。
此时,前方送风风扇311的旋转轴线X-X从前箱体14向朝后上箱体11的方向延伸,优选地,旋转轴线X-X是沿前后方向(F-R方向)延伸的形态。
风扇毂3111可以在整体上形成为,具有随着从前方送风风扇311的中央部靠近边缘,在向前方行进的同时逐渐张开的形状。复数个叶片3113的一端部牢固地固定在风扇毂3111。
护罩3112与风扇毂3111在旋转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并配置在风扇毂3111的后方,并且与风扇毂3111一起形成空气的流动路径。复数个叶片3113的另一端部牢固地固定在护罩3112。
复数个叶片3113分别连接在风扇毂3111与护罩3112之间。各个叶片3113可以在旋转方向上彼此隔开恒定间隔并配置为放射状。各个叶片3113相对于旋转轴线X-X大体朝斜线方向延伸。
前方送风风扇311的送风容量是通过大小、即叶片3113的半径大小来确定的。可以将叶片3113的半径限定为,从旋转轴线X-X到叶片3113的径向外侧端部为止的直线距离。
另一方面,如后所述,由前方门部21a与正面吐出口141之间所确定的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与现有技术相比,保持相对较窄。因此,如图8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前方送风风扇311的半径、即叶片3113的半径dF可以形成为比前方门部21a的最大半径dD更大,以保持适当的吐出容量。
如后所述,前方门部21a的最大半径dD形成在前方门部21a的前方端部。
另一方面,风扇壳体313可以容纳前方送风风扇311,并且可以引导空气的流动,使从前方送风风扇311排出的空气流向正面吐出口141。为了如上所述那样引导流动,风扇壳体313的内周面具有向后方凹陷形成的曲面形状。
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可以配置在前方送风风扇311的前方,可以对从前方送风风扇311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转换。
第二吐出引导件316配置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前方,可以将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流入的空气的流动引向正面吐出口141。即,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在形成从前方送风风扇311排出的空气的吐出流路的同时,起到将空气流动中包含的旋转速度成分转换为面向前方的直行速度成分的作用。为此,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分别设置有用于转换或引导空气流动方向的第一叶片3153和第二叶片3162。
关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详细结构将参照图16至图19进行后述。
前方送风马达312配置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中央部,输出轴可以贯通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中央部并结合在前方送风风扇311的风扇毂3111。前方送风马达312从电源接收电力而工作并生成使前方送风风扇311旋转的驱动力。
为了将前方送风马达312固定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可以设置有结合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马达托架312a,马达托架312a结合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前方内壁,将前方送风马达312固定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中央部。
第三吐出引导件317可以配置在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前方,并且可以与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一起形成位于正面吐出口141的后方的吐出流路Fin。
具有环形形状的吐出流路Fin形成为其截面积沿流动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
第三吐出引导件317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一起形成吐出流路Fin的外侧边界面,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形成吐出流路Fin的内侧边界面。吐出流路Fin可以通过第三吐出引导件317和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整体上形成为环状。
关于吐出流路Fin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将参照图20至图24进行后述。
以下,参照图7至图15,说明前方门部21a和前方门驱动部21b的详细结构。
如上所述,前方门部21a的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可以包括主体部2192a和空气引导部2192b。
主体部2192a可以结合于前方门驱动部21b的可动缸筒215,并且可以形成为圆筒形状。因此,主体部2192a可以随着可动缸筒215的移动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空气引导部2192b可以与主体部2192a的外周面形成为一体,并且所述空气引导部2192b的外表面具有随着靠近前方逐渐扩大的形状。如后所述,空气引导件2192b的外周面具有第一倾斜面21a1,所述第一倾斜面21a1在沿着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
此时,第一倾斜面21a1包括:截面曲线部2192b-2(参照图20),被经过旋转轴线X-X的平面切开的剖面为曲线;以及截面直线部2192b-3(参照图20),被经过旋转轴线X-X的平面切开的剖面为直线。
截面直线部2192b-3(参照图20)和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一倾斜角θ1。截面直线部2192b-3的上升角度相对于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始终保持第一倾斜角θ1。
此时,第一倾斜角θ1设定为具有30°~50°的范围。这是因为,如果倾斜角设定为超过50°,则可能流动阻力急剧增加且噪音增大。
另外,配置在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前方的外面板211的外周面和内面板213的外周面也形成有具有第一倾斜角θ1的倾斜面。
在本实施例中,空气引导部2192b的外周面、外面板211的外周面以及内面板213的外周面形成连续倾斜面。除非另有限定,否则限定为,空气引导部2192b的外周面、外面板211的外周面以及内面板213的外周面共同形成前方门部的第一倾斜面21a1。
另一方面,如后所述,第一倾斜面21a1与形成在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内周面的第二倾斜面3161a和形成在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的第三倾斜面3171一起形成吐出流路Fin。这些倾斜面的与旋转轴线X-X垂直的剖面均具有圆形形状。因此,由这些倾斜面形成的吐出流路Fin可以在整体上形成为环状。
需要说明的是,当随着前方门驱动部21b驱动而前方门部21a移动、即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移动时,吐出流路Fin的形状可以发生变化。
如图5所示,当可动缸筒215向最后方位置Pr移动时,空气引导部2192b也可以与可动缸筒215一起向最后方位置Pr移动,同时吐出流路Fin的宽度逐渐变窄,最终,吐出流路Fin被关闭。
如图8所示,当可动缸筒215向最前方位置Pf移动时,空气引导部2192b也可以与可动缸筒215一起向最前方位置Pf移动,从而吐出流路Fin发生变化。在可动缸筒215位于最前方位置Pf的状态下,吐出流路Fin的宽度可以是最大,此时,正面吐出口141的开度可以是最大。如后所述,当正面吐出口141的开度为最大时,可以生成前方指向气流。
关于根据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的吐出流路的形状变化和吐出气流的方向变化的结构,将参照图21至图24进行后述。
如图11所示,在可动缸筒215的内周可以形成有第一结合部2153,其向可动缸筒215的径向内侧凸出,并具有第一贯通孔2153a。
如图6所示,在内面板213的内周可以形成有第二结合部2131,其向内面板213的直径方向凸出,并形成有与第一贯通孔2153a对应的第二贯通孔2131a。
第一结合部2153和第二结合部213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此时,第一结合部2153和第二结合部2131的数量可以相同。通过将螺栓等结合机构紧固在第一贯通孔2153a和第二贯通孔2131a,可以将内面板213结合于可动缸筒215。
因此,内面板213可以与可动缸筒215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和配置在内面板213与可动缸筒215之间的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一起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前方门驱动部21b的行星齿轮装置217可以包括太阳齿轮2171、复数个行星齿轮2172以及齿圈2173。
太阳齿轮2171可以结合在第一马达216的旋转轴,从而从第一马达216接收驱动力而旋转。
行星齿轮2172可以与太阳齿轮2171的外周啮合,并且可以围绕太阳齿轮2171进行公转,而且可以设置有复数个。
齿圈2173可以与行星齿轮2172的外周啮合,并且配置在推环214的内周。此时,齿圈2173也可以与推环214制成一体。
另一方面,在支撑板218安装有复数个行星齿轮2172,因此支撑板218可以起到可旋转地支撑行星齿轮2172的行星架的作用。
在这种结构下,第一马达216的旋转驱动力可以被行星齿轮装置217减速,并传递到齿圈2173和推环214。
图12是从180度相反方向观察图11所示的前方门驱动部21b的立体图。图13是在图11附加了行星架壳体2191的附图。
如图11所示,推环214可以具有从外周面凸出形成的引导凸台2141。与此对应地,可动缸筒215可以具有引导狭缝2151,引导凸台2141插入于所述引导狭缝2151,随着推环214的旋转,所述引导狭缝2151引导可动缸筒215的前后方向移动。
引导凸台214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分别可以在推环214的外周沿圆周方向隔开恒定间隔。引导狭缝2151可以设置有复数个且与引导凸台2141的数量相同,分别可以配置于可动缸筒215的圆周上与推环214对应的位置。
引导凸台2141可以插入于引导狭缝2151,从而被引导狭缝2151引导移动。随着引导凸台2141沿着引导狭缝2151移动,推环214的旋转运动可以转换为可动缸筒215的前后方向直线往复运动。
参照图10,引导狭缝2151可以沿着相对于可动缸筒215的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形成,其一端部2151a可以与可动缸筒215的前方部相邻配置,而其另一端部2151b可以与可动缸筒215的后方部相邻形成。
在这种结构下,当推环214旋转时,推环214的引导凸台2141可以沿着形成在与可动缸筒215的圆周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的引导狭缝2151旋转。
此时,推环214只旋转而不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可动缸筒215可以相对地在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前后移动。由此,与可动缸筒215一起移动的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调节正面吐出口141的开度。
引导狭缝2151的一端部2151a与另一端部2151b之间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LL可以与可动缸筒215的前后方向移动范围一致。因此,当引导凸台2141从引导狭缝2151的一端部2151a的末端移动到另一端部2151b的末端时,可以形成可动缸筒215的前后方向最大移动距离。另外,可以确认到,引导狭缝2151的一端部2151a与另一端部2151b之间的前后方向隔开间隔LL的大小明显小于可动缸筒215的直径。这是因为前方门部21a的前后方向移动量可以保持在比现有技术非常小的范围内,才能够实现的。
随着第一马达216的旋转方向发生变化,可动缸筒215可以向前方前进或向后方后退,能够进行往复直线运动。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将进行旋转的推环214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的可动缸筒215彼此联结(Coupling),并且将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结合在可动缸筒215,可以使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高效地开闭吐出流路Fin或调节吐出流路Fin的开度。
由此,通过调节吐出流路Fin的开度,能够容易地控制吐出的空气的量和气流方向。具体内容将参照图20至图24进行后述。
另一方面,在引导狭缝2151可以形成有路径变更部2151c,其设置在一端部2151a与另一端部2151b之间,并且与可动缸筒215的圆周方向平行地延伸。
当引导凸台2141沿着引导狭缝2151移动而位于路径变更部2151c时,可动缸筒215的前后方向移动可以暂时停止。
通过控制第一马达216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来控制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前后方向位置,但是有时候,可能无法将这种第一马达216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控制到期望值。因此,当仅控制第一马达216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时,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前后方向位置可能配置在与设计位置不同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引导狭缝2151设置路径变更部2151c,能够有效地抑制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位置与设计位置不同。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当引导凸台2141位于路径变更部2151c时,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前后方向位置可以与设计位置一致。因此,通过在引导狭缝2151设置路径变更部2151c来使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前后方向位置与设计位置在引导凸台2141位于所述路径变更部2151c时一致,由此,即使第一马达216执行与控制指令不同的动作,也能够抑制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停在偏离设计位置的位置。
另一方面,路径变更部2151c的长度可以根据设计值而适当地选择。另外,在引导狭缝2151的一端部2151a和另一端部2151b也可以形成有与路径变更部2151c相同的结构,其效果也与上述效果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行星架壳体2191可以形成有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引导槽部2191a。在可动缸筒215可以形成有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配置且结合于引导槽部2191a的导轨部2152。
引导槽部2191a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分别可以在行星架壳体2191的圆周方向上隔开恒定间隔配置。可以设置有与引导槽部2191a的数量相同的复数个导轨部2152,导轨部2152可以分别设置在可动缸筒215的圆周方向上与引导槽部2191a对应的位置。
引导槽部2191a可以包括引导主体部2191a-1和凹槽部2191a-2。引导主体部2191a-1可以在行星架壳体2191的内周凸出形成。所述引导主体部2191a-1的一部分可以凹陷而形成凹槽部2191a-2,导轨部2152可以安装到凹槽部2191a-2。
行星架壳体2191固定结合在风扇壳体313、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和第二吐出引导件316中的至少一个,从而既不旋转也不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移动。因此,当可动缸筒215的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导轨部2152结合于行星架壳体2191的沿前后方向配置的引导槽部2191a时,可动缸筒215可以被引导槽部2191a引导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但是不能像推环214那样旋转。
因此,通过导轨部2152和引导槽部2191a的结合结构,行星架壳体2191对可动缸筒215的旋转进行抑制,因此,即使推环214旋转,可动缸筒215也只能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直线移动而不能旋转。
<吐出引导件的详细结构>
以下,参照图16至图20,对设置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1的吐出引导件315、316、31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第一吐出引导件315配置在前方送风风扇311的前方,在形成空气的吐出流路Fin的同时,发挥将空气流动中包含的旋转速度成分转换为面向前方的直行速度成分的作用。
参照图16和图17,第一吐出引导件315包括圆筒形状的外环3151。在外环3151的内部形成有环状的空气的吐出流路Fin。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和前方送风风扇311的旋转轴线X-X保持平行,使得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保持恒定。
在外环3151的内部形成有向后方凸出形成的圆顶形状的马达容纳部3152。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前方送风马达312的空间。另外,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内部一体地形成有用于支撑前方送风马达312的复数个紧固凸台3152a。如示例所示,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内部可以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设置三个紧固凸台3152a,以在三处支撑前方送风马达312。
另外,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中央形成有与送风马达312的输出轴同心的贯通孔3152b,从而前方送风马达312的输出轴能够贯通并延伸。
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外周面中,至少在旋转轴线X-X方向上与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重叠的部分,与上述的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一起形成环状的吐出流路Fin。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外周面中与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重叠的部分,可以像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那样,与前方送风风扇311的旋转轴线X-X平行地延伸,以使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保持恒定。
另一方面,在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与马达容纳部3152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沿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的复数个第一叶片3153。
各个第一叶片3153的外侧端部一体地连接在外环3151的内周面3151a,并且其内侧端部一体地连接在马达容纳部3152的外周面。
各个第一叶片3153通过使穿过的空气流动中包含的旋转速度成分最小化,来发挥使空气流动的直行速度成分增加的作用。为此,第一叶片3153的翼形具有与前方送风风扇311的叶片3113相反的方向性。
由于通过了第一叶片3153的空气流动中,旋转速度成分可以变得最小且直行速度成分增加,因此,如后所述,向正面吐出口141排出的气流可以在相同的功耗下到达更远的区域。
第一叶片3153的前方端部侧、即径向外侧可以设置有延伸部3153a,延伸部3153a具有与后述的第二叶片3162的径向宽度对应的宽度,并且向第二叶片3162凸出形成。
另一方面,在外环3151的外周面形成有复数个紧固部3154。复数个紧固部3154包括卡钩紧固部3154b和螺栓紧固部3154a。卡钩紧固部3154b中的一部分具有用于与风扇壳体进行紧固的用途,而其他部分具有用于与后述的第二吐出引导件316进行紧固的用途。在第二吐出引导件316设置有卡钩紧固部3163b,其以卡钩方式结合在外环3151的卡钩紧固部3154b。
同样地,可以设置有复数个螺栓紧固部3154a,以与风扇壳体进行螺栓紧固,并且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进行螺栓紧固。
另一方面,第二吐出引导件316配置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前方,形成将通过了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空气引向正面吐出口141的吐出流路Fin,并且使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逐渐减小,从而发挥增加流速的作用。
参照图18和图19,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包括结合在第一吐出引导件315的前方的引导环3161。
引导环3161形成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连续衔接的吐出流路Fin,并且起到使流路截面积随着靠近前方逐渐缩小的作用。
为此,引导环3161的内周面3161a具有第二倾斜面3161a1,所述第二倾斜面3161a1在沿着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下降。
第二倾斜面3161a1和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二倾斜角θ2。从第二倾斜面3161a1的后方端部到前方端部3161b的第二倾斜面3161a1的下降角度可以恒定地保持第二倾斜角θ2,以防止因吐出流路Fin发生急剧的变化而引起的流动损失,优选地,可以将第二倾斜角θ2限定为具有40°~50°范围。
如后所述,第二倾斜角θ2比形成于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3171的第三倾斜面3171a的第三倾斜角θ3更大。
另外,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的第二倾斜面3161a1的前后方向长度L_Z1可以形成为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的第三倾斜面3171a的前后方向长度L_Z2更大。
另一方面,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包括第二叶片3162,所述第二叶片3162从引导环3161的内周面3161a朝径向内侧、即吐出流路Fin凸出形成。
第二叶片3162起到对通过了上述的第一叶片3153的空气,最终地提高直行速度成分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叶片3153不同地,第二叶片3162不必形成为翼形,可以形成为厚度保持恒定的一种隔断形态。
如图所示,第二叶片3162从引导环3161的内周面3161a朝径向内侧凸出形成,并且沿着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以直线形状延伸。
各个第二叶片3162沿着引导环3161的内周面3161a的圆周方向等间隔配置。此时,第二叶片3162可以以与第一叶片3153相同的间隔配置。
另外,第二叶片3162的内侧端部3162a与旋转轴线X-X之间的间隔在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保持恒定。
另外,如图20所示,第二叶片3162的内侧端部3162a与旋转轴线X-X之间的间隔dV大于等于第二倾斜面3161a1的前方端部3161b与旋转轴线X-X之间的间隔。即,第二叶片3162可以被限制为,以径向为基准不会比第二倾斜面3161a1更向内侧凸出。其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可能起到空气流动的阻力作用的第二叶片3162的面积,来使流动损失最小化。
另一方面,在引导环3161的外周面形成有复数个紧固部3163。复数个紧固部3163包括卡钩紧固部3163b、3163c和螺栓紧固部3163a。卡钩紧固部3163b、3163c中形成在后方侧的卡钩紧固部3163b具有用于与第一吐出引导件315进行紧固的用途,形成在前方侧的卡钩紧固部3163c具有用于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进行紧固的用途。
第三吐出引导件317配置在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前方,并且起到形成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连续的吐出流路Fin的作用。进一步,第三吐出引导件317起到使因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第二倾斜面3161a1而减小的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逐渐扩大的作用。
如图20所示,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3171具有第三倾斜面3171a,所述第三倾斜面3171a在沿着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以使如上所述的流路截面积扩大。
从第三倾斜面3171a的后方端部3174到前方端部3173的第三倾斜面3171a的上升角度可以恒定地保持第三倾斜角θ3,以防止因吐出流路Fin发生急剧的变化而引起的流动损失。
此时,如后所述,第三倾斜角θ3小于前方门部21a的第一倾斜面21a1的第一倾斜角θ1。进一步,第三倾斜角θ3可以小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第二倾斜角θ2。
另一方面,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3171的后方端部3174作为成为因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内周面3161a而逐渐变小的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再次逐渐扩大的转折点的流路颈部3174发挥作用。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3171的前方端部成为空气向室外机排出的圆形的正面吐出口141。
另外,如图所示,第三倾斜面3171a的旋转轴线X-X方向长度L_Z2可以小于第二倾斜面3161a1的旋转轴线X-X方向长度L_Z1。由此,能够使包括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和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旋转轴线X-X方向长度最小化,并且可以应用具有更长的旋转轴线X-X长度且具有更大的送风容量的前方送风风扇311。
另一方面,在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外周面3172设置有与上述的第二吐出引导件316的卡钩紧固部3163c结合的紧固部3175。
<根据前方门部的位置而发生变化的吐出流路的详细结构>
以下,参照图20至图24,说明根据设置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前方门部21a的位置而引起的吐出流路Fin的变化和吐出气流Fo的变化。
图20示出了前方门部21a停在最后方位置Pr的状态。
可以将前方门部21a的最后方位置、后述的最前方位置和中间位置均限定为,配置在前方门部21a的最前方的外面板211的停止位置。以下,除非另有限定,否则以前方门部21a的外面板211的位置为基准,对前方门部21a的位置进行说明。
当前方门部21a移动到最后方位置时,前方门部21a的外面板211以旋转轴线X-X方向为基准位于第三倾斜面区域Z2。
此时,前方门部21a的最大半径是外面板211的半径,虽然外面板211的半径dD小于正面吐出口141的最大半径但大于从旋转轴线X-X到流路颈部3174的直线距离dV。因此,前方门部21a的外面板211不能经过流路颈部3174而移动到比流路颈部3174更靠后方的第二倾斜面区域Z1,从而停在与流路颈部3174的前方相邻的位置。
如上所述,当前方门部21a的外面板211停在流路颈部3174前方侧时,外面板211的外周面与第三倾斜面3171a之间的间隔最小化,吐出流路Fin实质上成为关闭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当前方门驱动部21b的第一马达216驱动时,上述的推环214进行旋转。如上所述,推环214的旋转再次转换为可动缸筒215的直线运动,从而可动缸筒215向前方直线移动。
通过可动缸筒215的直线移动,结合在可动缸筒215的前方的前方门部21a与可动缸筒215一起向前方移动。
当从最后方位置Pr开始移动时,前方门部21a可以移动到共面位置Pm后停止,或者可以移动到共面位置Pm后直接移动到最前方位置Pf而不停止。
图21和图22示出了前方门部21a移动到共面位置Pm后停止的状态。
当前方门部21a移动到共面位置Pm时,配置在前方门部21a的最前方的外面板211的前方面在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位于与正面吐出口141大致相同的位置,外面板211的前方面和前箱体14形成同一平面。
此时,前方门部21a整体上容纳于第二吐出引导件316和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部,在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前方门部21a几乎不存在从正面吐出口141凸出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图所示,由外面板211、内面板213以及空气引导部2192b构成的第一倾斜面21a1的旋转轴线X-X方向长度L2形成为比第三倾斜面3171a的旋转轴线X-X方向长度L3更长。
另外,第一倾斜面21a1的后端成为超出第三倾斜面区域Z2而配置于第二倾斜面区域Z1的状态,并且,吐出流路Fin的截面开始变小的位置位于比流路颈部3174更靠后方的位置。尤其,在第一倾斜面21a1中,截面曲线部2192b-2在整体上处于配置在第二倾斜面区域Z1的状态,并且截面直线部2192b-3处于同时横跨第二倾斜面区域Z1与第三倾斜面区域Z2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倾斜面21a1的第一倾斜角θ1大于第三倾斜面3171a的第三倾斜角θ3。由此,与图23和图24的前方门部21a移动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相比,形成在第一倾斜面21a1与第三倾斜面3171a之间的吐出流路Fin的截面积更窄,从而空气在吐出流路Fin内流动速度进一步增加。
另外,形成在前方门部21a的前方端部与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前方端部3173之间的有效吐出口处于相对于旋转轴线X-X方向大致垂直的状态,但是向有效吐出口流动的空气流动因第一倾斜面21a1和第三倾斜面3171a而具有规定的倾斜。即,形成在前方门部21a的前方端部与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前方端部3173之间的有效吐出口,与吐出流路Fin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形成非垂直的角度。
因此,在从有效吐出口吐出的气流中,首先在有效吐出口的前方下部侧产生流速降低和压力增加,因此,如图22所示,吐出气流Fo形成具有朝逐渐远离旋转轴线X-X的方向流动的方向性的侧方指向气流。
当前方门部21a从共面位置Pm向前方移动时,如图23和图24所示,可以移动到最前方位置。
如图所示,当前方门部21a移动到最前方位置时,只有第一倾斜面21a1中的一部分通过正面吐出口141并向前箱体14和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外侧凸出。
更详细而言,构成第一倾斜面21a1的外面板211和内面板213整体上通过正面吐出口141移动,并且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的空气引导部2192b的前方侧一部分通过正面吐出口141。
此时,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的第一倾斜面21a1从正面吐出口141凸出的前后方向长度L_ex,可以小于等于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3171a的前后方向长度L_Z2。
如上所述,通过将第一倾斜面21a1的凸出长度限制为小于等于第三倾斜面3171a的前后方向长度L_Z2,能够将用于使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向前方移动的功耗最小化,并且能够将用于使可动空气引导件2192向前方移动的前方门驱动部21b的大小最小化。另外,由于能够从外部肉眼确认的吐出流路Fin的内部结构可以保持为最小限度,因此可以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审美上显著稳定。
另一方面,在前方门部21a移动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吐出流路Fin而排出的空气形成前方指向气流。
即,曾在共面位置上形成的侧方指向气流转换为前方指向气流。
可以将前方指向气流限定为,形成在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方向和吐出气流方向之间的有效吐出角为20度左右的吐出气流Fo。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构成为形成前方指向气流,并且在确保充分的吐出容量的同时气流能够到达更远的位置。
首先,在构成第一倾斜面21a1的空气引导部2192b的外周面中,截面直线部2192b-3整体上在旋转轴线X-X方向上位于比流路颈部3174更靠前方的位置。
因此,与前方门部21a位于共面位置时所形成的吐出流路Fin相比,流路颈部3174位置上的流路截面积A可以保持更大。因此,可以使流动阻力显著减小,并且能够确保更多的吐出风量。
另外,如上所述,形成在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内周面3171的第三倾斜面3171a的第三倾斜角θ3形成为小于第一倾斜面21a1的第一倾斜角θ1。
因此,形成在第一倾斜面21a1与第三倾斜面3171a之间的吐出流路Fin可以保持为小于等于流路颈部3174上的流路截面积或逐渐缩小。
因此,到最终吐出结束为止,流速可以持续增加或至少保持恒定水平的流速。因此,吐出气流Fo可以到达更远的区域。
另一方面,过度的流路截面积的减小会使流动阻力增加,因此需要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作为一例,由第一倾斜面21a1和第三倾斜面3171a形成的流路截面积B1、B2中的最小的流路截面积可以设定为小于等于流路颈部3174上的流路截面积A,并且大于等于流路颈部3174上的流路截面积A的70%。
另外,与上述的位于共面位置时的情况相似地,形成在前方门部21a的前方端部与第三吐出引导件317的前方端部3173之间的有效吐出口,与吐出流路Fin内的流动方向形成非垂直的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的位于共面位置时的情况不同地,从有效吐出口吐出的气流中,首先在有效吐出口的前方上部侧产生流速降低和压力增加。
因此,如图24所示,吐出气流Fo可以形成具有大体指向前方流动的方向性的前方吐出气流。
如上所述,参照示例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另外,需要明确的是,尽管在以上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时没有明确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构成的作用效果,但是也应当承认能够通过相应构成来预测的效果。

Claims (19)

1.一种空调机,其中,包括:
箱体,在其背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吸入口,在其正面形成有供空气排出的正面吐出口;
热交换器,使流入到所述吸入口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产生热交换;
送风风扇,具有从所述箱体的正面向朝所述箱体的背面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吸入完成所述热交换的空气;
吐出引导件,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前方端部形成有所述正面吐出口,在其内部形成有将从所述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向所述正面吐出口的吐出流路;以及
前方门部,设置于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部,以能够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地设置在向前方最大限度移动的最前方位置与向后方最大限度移动的最后方位置之间,
与所述吐出引导件一起形成所述吐出流路的所述前方门部的外周面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
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时,所述第一倾斜面中的一部分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向所述箱体的外侧凸出,
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周面包括:
第二倾斜面,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下降;以及
第三倾斜面,形成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方,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上升,并且延伸至所述正面吐出口,
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倾斜面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正面吐出口凸出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等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小于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后方向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一倾斜角,
所述第三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三倾斜角,
所述第三倾斜角小于所述第一倾斜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面和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形成第二倾斜角,
所述第二倾斜角大于所述第三倾斜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在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形成有流路颈部,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周面中,所述流路颈部到所述旋转轴线的距离最短,
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中的最小截面积小于等于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最小截面积为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的70%以上且10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形成于具有圆盘形状的所述前方端部,
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送风风扇的最大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小于呈圆形开口的所述正面吐出口的最大半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送风风扇包括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朝斜线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叶片,
所述送风风扇的最大半径是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叶片的外侧端部的直线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后方位置时,所述前方门部整体上容纳于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面延伸至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
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后方位置时,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倾斜面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形成于呈圆盘形状的所述前方端部,
所述前方门部的最大半径大于从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流路颈部的直线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方门部能够停在所述最前方位置与所述最后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
当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中间位置时,气流方向转换为与在所述前方门部移动到所述最前方位置时从所述正面吐出口吐出的气流方向不同的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最后方位置形成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的所述正面吐出口与所述流路颈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在所述中间位置,所述前方门部的前方端部和所述正面吐出口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当所述前方门部停在所述中间位置时,形成在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三倾斜面之间的吐出流路的截面积在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靠近前方的同时逐渐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吐出引导件包括从所述第二倾斜面向所述吐出流路凸出形成的至少一个叶片,
至少一个所述叶片沿着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后方端部延伸至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方端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叶片的内侧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在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保持恒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至少一个所述叶片的内侧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大于等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前方端部与所述旋转轴线之间的间隔。
CN202111431057.3A 2020-12-30 2021-11-29 空调机 Active CN1146886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87853 2020-12-30
KR1020200187853A KR20220095884A (ko) 2020-12-30 2020-12-30 공기조화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88614A CN114688614A (zh) 2022-07-01
CN114688614B true CN114688614B (zh) 2023-06-20

Family

ID=82135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31057.3A Active CN114688614B (zh) 2020-12-30 2021-11-29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095884A (zh)
CN (1) CN1146886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89570B1 (ko) * 2022-07-22 2023-10-17 오텍캐리어 주식회사 가변형 전면 토출구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102584383B1 (ko) * 2022-09-29 2023-10-05 오텍캐리어 주식회사 가변형 전면 토출구 장치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5854A (ja) * 2012-05-24 2013-12-09 Sharp Corp 帯電粒子送出装置
CN103912915A (zh) * 2013-01-02 2014-07-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WO2017014478A1 (ko) * 2015-07-17 2017-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6642618A (zh) * 2017-01-11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顶出风装置、空调器及顶出风装置的运动控制方法
CN106871249A (zh) * 2016-02-26 2017-06-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CN109114678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09268940A (zh) * 2018-11-01 2019-0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风机
CN111237873A (zh) * 2020-03-19 2020-06-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868454A (zh) * 2018-03-16 2020-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70109419A (ko) 2006-05-11 2007-11-15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플래시 메모리 장치의 페이지 버퍼
KR102513480B1 (ko) 2015-07-17 2023-03-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45854A (ja) * 2012-05-24 2013-12-09 Sharp Corp 帯電粒子送出装置
CN103912915A (zh) * 2013-01-02 2014-07-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WO2017014478A1 (ko) * 2015-07-17 2017-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6871249A (zh) * 2016-02-26 2017-06-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CN106642618A (zh) * 2017-01-11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顶出风装置、空调器及顶出风装置的运动控制方法
CN109114678A (zh) * 2017-06-23 2019-01-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11868454A (zh) * 2018-03-16 2020-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CN109268940A (zh) * 2018-11-01 2019-01-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风机
CN111237873A (zh) * 2020-03-19 2020-06-0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涡环发生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20095884A (ko) 2022-07-07
CN114688614A (zh)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23492B (zh) 空调
CN114688614B (zh) 空调机
CN114623491B (zh) 空调
CN2145364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811728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KR20070009866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소음 제어 방법
KR20220102962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4811720B (zh) 空调的室内机
KR102445746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22010667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4038685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室内机
KR102558732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4763930B (zh) 空调机
CN114763921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KR20050078882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46299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50047623A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CN114674037B (zh) 空调机
KR100584299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400760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220081613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811992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立式空调器
CN21374701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263413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운전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