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4037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74037B
CN114674037B CN202111577384.XA CN202111577384A CN114674037B CN 114674037 B CN114674037 B CN 114674037B CN 202111577384 A CN202111577384 A CN 202111577384A CN 114674037 B CN114674037 B CN 114674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inner cover
blower fa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73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74037A (zh
Inventor
崔成植
徐己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674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4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74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74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6Modules, e.g. for an easy mounting or trans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机。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热交换器,位于设置有吸入口和吐出口的箱体的内侧,与从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送风风扇,通过旋转动作向朝吐出口的方向吹送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内侧罩体,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热交换器面对的侧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送风入口,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吐出口面对的侧面形成有送风出口;以及前引导部,位于通过了送风风扇的空气向送风出口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可装卸地设置于内侧罩体,设置有向内侧罩体的内侧凸出的复数个凸出凸起。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通过侧面吐出口来实现空气的排出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为了给用户创造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空调利用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剂的制冷循环来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或净化空气。
空调的室内机根据安装的位置可以分为吊顶式、壁挂式以及立式。在立式室内机中,吐出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正面或侧面,吸入口可以形成在箱体的背面。
在包括立式室内机在内的吊顶式或壁挂式室内机中,通过吐出口排出的空气沿设置于罩体的流路排出,因此存在空气和罩体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而导致送风能力下降的问题点。
另外,在立式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送风风扇,通过送风风扇的旋转从罩体的两侧面排出空气。但是,在从罩体的两侧排出空气的情况下,存在罩体和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大而导致空气不能到达远距离的问题点。
在现有技术1(韩国公开专利公报10-2020-0021722号,公开日期:2020年03月02日,发明名称:空调机)中,在壁挂式空调机的室内机设置有上部引导件和下部引导件。并且,在现有技术1的上部引导件设置有复数个引导空气的移动的直线槽形状的凹槽。在凹槽的前方设置有凸起,因此通过了凸起的空气经由凹槽排出。
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1利用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沿上部引导件向上侧吐出空气,从而空气可远距离移动。
但是,在现有技术1中,由于凹槽和凸起与上部引导件形成为一体,因此更换凹槽和凸起时需要将上部引导件一起更换,因此存在使保养维护成本增加的问题点。
另外,在现有技术1中,在异物夹在凹槽的内侧而需要清扫的情况下,由于凹槽不能从上部引导件分离,因此存在清扫凹槽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增加的问题点。
另外,现有技术1的凹槽设置为与从送风风扇向吐出部移动的空气平行,而立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从两侧面吐出的空气由于向斜线方向吐出,因此将现有技术1的凹槽应用于立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情况下,存在摩擦阻力增加而导致吐出流量减少的问题点。
在现有技术2(韩国授权专利公报10-1887075号,公告日期:2018年08月03日,发明名称:用于减少摩擦阻力的三重超疏水结构薄膜以及其制造方法)中,包括微米大小的细微图案朝一方向形成的聚合物树脂,和覆盖纳米线结构体的涂层。
通过现有技术2的微结构,在结构体的表面产生较小的旋涡,这种较小的旋涡可以向结构表面的外侧推出较强的旋涡,由此降低摩擦阻力。
但是,在现有技术2中,由于微结构以固定于引导流体的流动的结构体的状态设置,因此在微结构磨损而需要更换的情况下,需要将整个结构体更换,因此存在保养维护费用增加的问题点。
另外,在现有技术2中,在异物夹在微结构之间而需要清扫的情况下,由于微结构不能从结构体分离,因此存在使微结构的清扫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增加的问题点。
另外,在现有技术2中,模仿了鲨鱼皮肤的凸起而形成有复数个凸出的凸起,以降低阻力,但是因难以模具加工的凸起形状而存在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模具加工容易的凸起来减小吐出区间的阻力从而能够增大风量的空调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更换为了减小阻力而设置的凸起部的空调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清扫凸起部的空调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减小从立式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两侧面吐出的空气的阻力来增加风量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以下的记载明确理解未被提及到的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并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会进一步清楚理解。另外,通过权利要求书表示的方法以及其组合,能够容易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的本发明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前引导部的凸出凸起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和延伸(chord)长度。延伸长度是凸出凸起沿斜线方向延伸的长度。此外,延伸长度是凸出凸起与沿前引导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而沿斜线方向延伸的长度,
具体地说,由于凸出凸起与沿前引导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而沿斜线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规定的延伸长度而设置于吐出区间,因此能够使凸出凸起的模具加工容易,能够通过减小吐出区间的阻力来增加风量。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前引导部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
具体地说,由于设置有凸出凸起的前引导部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主体安装槽部,因此包括凸起部的前引导部的更换和组装容易,并且也能够容易对凸起部进行清扫。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的特征在于,能够通过前引导部的设置来提高从送风风扇吐出的气流的送风性能。
具体地说,在立式空调机的两侧设置有吐出口,在向吐出口移动的空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具有凸出凸起的前引导部,因此能够通过减小从室内机的两侧面吐出的空气的阻力来增加风量。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箱体组件、门组件、热交换组件、送风风扇组件、过滤器组件以及前引导部。
箱体组件包括箱体。在箱体的背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吸入口,在箱体的正面和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排出空气的吐出口。
热交换组件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位于箱体的内侧,并且与从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送风风扇组件包括送风风扇和内侧罩体。送风风扇位于热交换器的正面,并且通过旋转动作来向朝吐出口的方向吹送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
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在内侧罩体的与热交换器面对的侧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送风入口。另外,在内侧罩体的与吐出口面对的侧面形成有送风出口。送风出口形成于内侧罩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另外,内侧罩体可以包括送风风扇罩体和吐出引导件。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送风风扇罩体的内侧,并且可以设置有呈圆形的送风入口和呈非圆形的前方排出口。另外,在送风风扇罩体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向前方引导从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另外,在吐出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两侧可以形成有送风出口,所述送风出口与送风风扇罩体的前方排出口结合,并且向吐出口引导通过了送风风扇的空气。另外,在吐出引导件的背面形成有第二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向朝吐出口的侧方引导被第一空气引导面引导的空气的流动。
另外,在第一空气引导面和第二空气引导面之间可以形成有空气的流路。
另外,送风风扇包括:毂,位于内侧罩体的中心,通过接收外部动力来旋转;复数个风扇叶片,沿毂的外周面以等间隔隔开配置;以及护罩,与风扇叶片的端部连接,以环形状设置。另外,毂的外径和护罩的内径朝向前方逐渐变大。
另外,前引导部可以可装卸地设置于第二空气引导面。
另外,以送风风扇的旋转中心为基准,可以通过延伸水平假想线和竖直假想线将吐出引导件划分为四个设定区域。设定区域以旋转中心为基准从12点方向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另外,前引导部可以设置于第二区域和第四区域,或设置于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
前引导部位于通过了送风风扇的空气向送风出口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另外,前引导部设置有复数个凸出凸起,所述复数个凸出凸起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并且向内侧罩体的内侧凸出。前引导部设置有复数个并且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另外,前引导部可以以送风风扇为中心设置于对角线方向两侧。另外,前引导部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凸出凸起,所述复数个凸出凸起可以沿斜线方向延伸。
另外,前引导部可以包括:装卸主体部,装卸于内侧罩体;以及凸起引导部,设置有向装卸主体部的内侧凸出的复数个凸出凸起。
另外,装卸主体部可以包括:主体,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主体安装槽部,在主体的内侧连接有凸起引导部;以及装卸托架部,从主体延伸,通过固定构件的紧固而固定于内侧罩体。
另外,主体呈板形状,与凸起引导部连接的主体的内侧面形成平面或曲面。另外,装卸托架部位于主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另外,装卸托架部可以包括:第一固定托架,沿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延伸,从主体弯折而与内侧罩体相接;以及第二固定托架,位于主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主体的外侧延伸而与内侧罩体相接。
另外,凸起引导部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凸出凸起,所述凸出凸起以与沿装卸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的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
另外,可以将导向角设定为8至18度。另外,如果将形成导向角的送风出口的吐出长度设定为Lo,将凸出凸起的长度设定为C,则可以设定为C/Lo≥0.5。
另外,如果将送风风扇的外径设定为Df,将前引导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则可以设定为2.28<Df/Ls<2.44。另外,如果将送风出口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f,将前引导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则可以设定为Ls/Lf=0.5。
另外,凸出凸起可以以与沿前引导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的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另外,凸出凸起可以包括:凸起主体,与装卸主体部连接,凸起主体的截面积从装卸主体部朝向内侧罩体逐渐减小;以及凸起头,与凸起主体的端部连接,并且形成凸出的曲面。
另外,凸起主体的高度可以设定为1~1.8mm,凸起主体可以以4mm以下的单位长度反复设置。另外,凸起头的半径可以设定为0.28~0.32mm。
另外,前引导部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有复数个凸出凸起,凸出凸起的开始部位可以位于同一竖直假想线上。
另外,吐出引导件包括:平板状的底座板,背面的上端边缘和背面的下端边缘与送风风扇罩体的前方排出口结合;倾斜面部,从底座板的背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中的任一方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并且分别相对于所述底座板的背面形成规定的倾斜角,朝远离第一空气引导面的方向延伸;以及转换曲面部,连接倾斜面部与底座板的背面的左侧边缘和右侧边缘中的任一方。
另外,倾斜面部和转换曲面部形成第二空气引导面。另外,转换曲面部包括:曲率保持部,用垂直于底座板的背面且与上端边缘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随着朝向上端边缘或下端边缘保持恒定;以及曲率转换部,接着曲率保持部连续形成,用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随着朝向上端边缘或下端边缘而逐渐发生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和延伸长度的凸出凸起设置在吐出区间,由此能够通过减小吐出区间的阻力来增加风量,因此能够节省电费。
另外,根据本发明,凸出凸起与装卸主体部一体地实现模具加工,因此能够节省生产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设置有凸出凸起的前引导部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因此能够节省前引导部的清扫和保养维护作业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在设置于立式空调机的两侧的吐出口设置前引导部来减小所吐出的空气的阻力,因此能够增加风量。
在以下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时,与上述效果一起说明本发明的具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设置于吐出引导件的状态的前方立体图。
图8是设置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安装有前引导部的侧方送风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从吐出引导件分离出前引导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设置于吐出引导件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通过前引导部和吐出引导件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设置于吐出引导件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的侧视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出凸起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的俯视图。
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的仰视图。
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的主视图。
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风扇罩体的立体图。
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风扇罩体的立体图。
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风扇罩体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风扇罩体设置有送风风扇的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Ⅰ:箱体组件 2:箱体
111:吸入口 3:吐出口
224a、224b:侧面吐出口 141:前方吐出口
11:后上箱体 13:后下箱体
14:前箱体 12:底座部
142:拍摄传感器 15:顶盖
Ⅱ:门组件
21:前方门模块 211:外面板
22:侧面门模块 221a、221b:侧面门
222a、222b:侧面门驱动部 223a、223b:支撑框架
23:隐藏叶片模块 231a:左侧隐藏叶片
231b:右侧隐藏叶片 Ⅲ:送风风扇组件
31:前方送风模块 311:前方送风风扇
313:前方送风风扇罩体 314:吸入引导件
32a、32b、32c:侧方送风模块 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风扇
170:毂 171:毂板部
172:轴结合部 173:第一加强凸起
177:裙部 180:风扇叶片
181:第一端部 182:第二端部
183:第一边缘 184:第二边缘
190:护罩 191:入口凸起
900:内侧罩体 323a:送风风扇罩体
323a1:送风入口 323a2:前方排出口
3236a:第一空气引导面 3236a1:第一曲面部
3236a2:第二曲面部 3236a21:曲率扩张部
3236a22:曲率减小部 3236a3:第三曲面部
3232a:喇叭口 3235a:罩体底座
3235a1:螺丝槽 3234a:风扇容纳部
326a:吐出引导件 326b:送风出口
3261a:底座板 3261a3:背面
3261a1:马达安置部 3261a2:紧固凸柱
3262a:第二空气引导面 3262a2:主体安装槽部
3262a1:转换曲面部 3262a4:曲率保持部
3262a3:曲率转换部 3261a4:上端边缘
3261a5:下端边缘 3261:侧面叶片
325a、325b、325c:侧方吸入引导件
3251a:四角流入口 3252a:圆形排出口
3253a:内侧面 322a、322b、322c:侧方送风马达
327a:马达托架 Ⅴ:前引导部
700:装卸主体部 710:主体
720:装卸托架部 722:第一固定托架
724:第二固定托架 730:凸起引导部
731:凸出凸起 732:凸起主体
733:凸起头 734:凸出倾斜面
740:固定构件 Ⅵ:过滤器组件
62:过滤器模块 62a、62b:第一过滤器模块
62c、62d:第二过滤器模块 621:预过滤器
622:过滤器壳体 6221:竖直筋
6222:水平筋 F1:第一区域
F2:第二区域 F3:第三区域
F4:第四区域 E1:水平假想线
E2:竖直假想线 GA:导向角
Df:送风风扇的外径 LS:前引导部的上下方向长度
Lf:送风出口的上下方向长度 Lo:送风出口的吐出长度
C:凸出凸起的长度 X:旋转轴
P_CO:截止位置 L_CO:截止连接线
Z_Le:左侧区域 Z_Ri:右侧区域
U:上侧 D:下侧
F:前方 R:后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前述目的、特征以及有优点,由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当判断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可能使本发明的要旨不清楚时,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或相似的构成要素。
虽然,本发明中为了说明多个结构元件使用了第一、第二等术语,然而这些结构元件不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为了区别一个结构元件与另一个结构元件而使用。因此,以下提到的第一结构元件在本发明技术思想范围内也可以是第二结构元件。
以下,在构成要素的“上部(或下部)”或在构成要素的“上(或下)”配置有任意构成要素不仅表示任意构成要素和所述构成要素的顶面(或底面)相接而配置,而且还表示在所述构成要素和所述构成要素上(或下)配置的任意构成要素之间可能会夹设有其他构成要素。
另外,当记载为某一构成要素“连结”、“结合”或“连接”于其它构成要素时,应该理解为上述构成要素可直接连结或连接上述其它构成要素,并且,也可以各构成要素之间“连结”、“结合”或“连接”另一构成要素。
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有特别记载,否则各个构成要素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复数个。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上下文中明确表示有不同的含义,否则单数的表达方式应包括复数的表达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构成”或“包括”等术语不应被解释为必须将说明书中记载的各种构成要素或各种步骤全部包括,而应该被解释为也不可以不包括其中一部分构成要素或一部分步骤,或者还可以追加包括构成要素或步骤。
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有特别记载,否则“A和/或B”表示A、B或A和B,“C至D”C以上D以下。
[整个构成]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1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1的前方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1的后方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下面对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进行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箱体组件Ⅰ、门组件Ⅱ、热交换组件、送风风扇组件Ⅲ、过滤器组件Ⅵ以及前引导部V。如果对空调机的构成按模块进行分类,则可以包括:箱体组件Ⅰ,形成外体;门组件Ⅱ,开闭形成于箱体组件Ⅰ的正面的前方吐出口141和形成于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或转换气流的方向;送风风扇组件Ⅲ,配置于箱体组件Ⅰ的内侧,产生气流;热交换组件Ⅳ,使因送风风扇组件Ⅲ而流动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及过滤器组件Ⅵ,对流入到箱体组件Ⅰ的内侧的空气进行过滤。
[箱体组件]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箱体组件Ⅰ可以包括:箱体2,设置有吸入口111和吐出口3;底座部12,配置于箱体2的下侧;以及顶盖15,设置于箱体2的上侧。
箱体2可以在背面形成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11而在正面和侧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有排出空气的吐出口3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箱体2从背面吸入空气之后从箱体2的正面和两侧面分别排出空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箱体2可以包括:后上箱体11,形成有吸入口111,在内侧形成有配置热交换器41的空间;后下箱体13,配置于后上箱体11的下侧;以及前箱体14,配置于后下箱体13和后上箱体11的开口的正面。
后下箱体13覆盖底座部12的后方和侧方。位于后下箱体13的上侧的后上箱体11整体上形成为正面和顶面开口的“匚”形状,并且配置于后下箱体13和底座部12的上侧。在后上箱体11的开口的正面配置有前箱体14,在后上箱体11的上侧配置有顶盖15。
在后上箱体11的内部可以形成有配置热交换器41、前方送风模块31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空间。作为支撑这些构成物的单元,在后上箱体11的内侧可以分别配置有安装热交换器41的热交换器安装构件(未图示)、安装前方送风模块31的前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安装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侧方送风模块安装构件(未图示)。
在后上箱体11的后方可以形成有吸入口111,在吸入口111侧可以配置有过滤器组件Ⅵ。过滤器组件Ⅵ可以包括在后上箱体11后方左右配置的复数个过滤器模块62。
底座部12配置于后上箱体11的下侧。底座部12可以形成为板形状或正面开口的盒子形状。在底座部12的外周可以配置有后下箱体13和门组件Ⅱ的侧门单元22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在底座部12和后上箱体11的正面配置有前箱体14。前箱体14形成室内机1的正面。在与前方送风模块31面对的前箱体14形成有前方吐出口141。通过热交换组件Ⅳ而完成热交换的空气因前方送风模块31加速并通过前方吐出口141向前方排出。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于箱体2的吐出口3包括侧面吐出口224a、224b和前方吐出口141。前方吐出口141形成于前箱体14,侧面吐出口224a、224b分别设置于箱体2的宽度方向两侧。侧面吐出口224a、224b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用于排出空气的通路。
从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排出的空气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向箱体2的外侧排出。
另外,在前箱体14或顶盖15可以设置有感测室内空间的条件的拍摄传感器142。示例性地,如图所示,拍摄传感器142可以设置于前箱体14的上端。室内空间的条件可以包括室内空间的尺寸、存在于室内空间的人数、室内人的位置等。
[门组件]
门组件Ⅱ包括:前方门模块21,开闭形成于前箱体14的前方吐出口141,对通过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的气流的方向进行转换;侧面门模块22,开闭分别位于箱体2的两侧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以及隐藏叶片模块23,对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气流的方向进行转换。
前方门模块21设置在封闭通过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空气的流路的最后方位置和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最前方位置之间,并且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
在前方门模块21凸出到最前方位置的状态下,产生前方指向气流的运转模式与间接风运转模式区分地被设定为直接风运转模式。
前方门模块21可以在与最后方位置和最前方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面对齐位置停止。面对齐位置是前方门模块21的配置于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位于与前箱体14的前方面呈大致同一平面的位置。
如果前方门模块21停止在面对齐位置,则通过前方门模块21的外表面的形状,向前方吐出口141排出的空气形成从朝前方吐出口141向径向外部排出的侧方指向气流,而不是向前方吐出。可以将这种运转模式规定为间接风运转模式。
另一方面,配置于门模块21的最前方侧的外面板211由半透明材质形成,由设置于内侧的显示单元(未图示)产生的光可以经由外面板211照射到外部。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面板211作为向用户提供关于室内机1的运转状态、室内机1周边的空气质量状态等的信息的显示器发挥功能。
侧面门模块22起到开闭形成于箱体组件Ⅰ的两侧面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作用。
即,侧面门模块22起到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运转的状态下封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作用,例如在如室内机1整个运转中断的状态和仅室内机1的前方送风模块31运转的状态。
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不运转的状态下,由于侧面门模块22封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因此能够防止微尘等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流入并固着于箱体2的内侧的现象,能够防止可引发故障的异物等流入到箱体2的内部的现象。
侧面门模块22可以包括:一对侧面门221a、221b,通过沿前后方向(F-R方向)移动来开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产生各个侧面门221a、221b的驱动力;以及一对支撑框架223a、223b,支撑各个侧面门221a、221b和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
侧面门221a、221b被支撑为可从完全封闭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最前方位置向完全打开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最后方位置移动。侧面门221a、221b延伸为以规定的宽度覆盖整个从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到下端,以向用户提供美感和形成前箱体14和后上箱体11的一体感,侧面门221a、221b的外表面可以构成为具有可形成与后上箱体11、前箱体14同质感的材质和形状。
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可以包括齿轮马达、与齿轮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的小齿轮以及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为线性往复运动的齿条,以能够以电动方式驱动侧面门221a、221b。
齿轮马达可以固定在相当于固定构件740的支撑框架223a、223b,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可以牢固地固定于侧面门221a、221b的内侧面。
另一方面,如前述,侧面门221a、221b以从箱体组件Ⅰ的上端延伸到下端的形态设置。因此,由于与侧面门221a、221b的宽度相比其高度非常高,从而难以通过单个驱动部有效地驱动各个侧面门221a、221b。
因此,针对各个侧面门221a、221b分别设置有两个侧面门驱动部222a、222b,如图所示,这些驱动部优选分别配置于各个侧面门221a、221b的上端和下端。
支撑框架223a、223b可以将侧面门221a、221b支撑为可旋转,并且设置在后上箱体11和前箱体14之间。另外,在支撑框架223a、223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U-D方向)延伸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
侧面吐出口224a、224b可以配置有引导吐出空气的方向的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可以与支撑框架223a、223b形成为一体。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配置和固定为向前方倾斜,并且可以朝前方方向引导向箱体2外部吐出的空气。因此,在隐藏叶片模块23不运转的状态下,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因复数个侧面叶片225a、225b而形成前方指向气流。在此,可以将前方指向气流规定为相对于前方方向(F-方向)呈约25度左右的有效吐出角的吐出气流。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其他构件形成执行与设置于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叶片225a、225b相同的功能的叶片,而不是形成在支撑框架223a、223b。示例性地,也可以侧面叶片3261一体地形成于后述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吐出引导件326a的侧面。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撑框架223a、223b设置有侧面叶片225a、225b的同时在内侧罩体900的吐出引导件326a设置有侧面叶片3261。
隐藏叶片模块23起到将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前方指向气流转换为侧方指向气流的作用。
如前述,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因支撑框架223a、223b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a的侧面叶片3261而形成前方指向气流。
隐藏叶片模块23作为转换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的叶片发挥作用。前方指向气流的方向转换通过与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侧相邻配置的板形状的隐藏叶片231a、231b来实现。
更详细地说,在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以形成前方指向气流的直接风模式运转的情况下,隐藏叶片模块23的隐藏叶片231a、231b成为被隐藏于前箱体14的背面侧的收纳位置的状态或保持隐藏状态。因此,隐藏叶片231a、231b不会对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的气流产生影响,所排出的空气保持前方指向气流。
但是,如果为了从直接风模式转换到间接风模式而启动隐藏叶片驱动部(未图示),则隐藏叶片231a、231b开始从前述的收纳位置向朝外部露出的方向水平移动。如果开始水平移动,则隐藏叶片231a、231b在移动至最终展开位置之后停止。
如果隐藏叶片231a、231b移动至展开位置结束移动,则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因隐藏叶片231a、231b而受阻力,尤其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前方端部侧的空气直接与隐藏叶片231a、231b发生碰撞而转换移动方向。
此时,在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中,通过前方端部侧的空气的流速最快。因此,因与隐藏叶片231a、231b发生碰撞而转换移动方向的空气影响从后方侧排出的空气的移动方向。受到这种影响,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空气的整体移动方向得到转换而形成侧方指向气流。
设置于箱体2的两侧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包括左侧面吐出口224a和右侧面吐出口224b。左侧隐藏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叶片231b可以与这种左侧面吐出口224a和右侧面吐出口224b对应地分别设置有一个。另外,作为变形例,左侧隐藏叶片231a和右侧隐藏叶片231b可以分别分割为复数个。
隐藏叶片驱动部(未图示)可以包括齿轮马达、与齿轮马达的输出轴连接的小齿轮(未图示)以及将小齿轮的旋转力转换为线性往复运动的齿条(未图示),以能够通过电动方式驱动隐藏叶片231a、231b。
[送风风扇组件]
送风风扇组件Ⅲ包括:前方送风模块31,向室内机1的前方吐出口141吐出空气;以及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向设置于室内机1的两侧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吐出空气。
示例性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组件Ⅲ包括一个前方送风模块31和三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但是不限于此,前方送风模块31和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数量可以增减。
并且,前方送风模块31和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于热交换组件Ⅳ的前方。前方送风模块31配置于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上侧。前方送风模块31向形成于前箱体14的前方吐出口141吐出空气。
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包括前方送风风扇311、前方送风马达(省略图示)、吸入引导件314以及前方送风风扇罩体313。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方送风模块31可以通过前方送风罩体313与前述的前方门模块21的结构形态和前方门模块21的位置选择,以向前方的远距离排出吐出空气的直接风模式运转或以从前方吐出口141朝径向外部排出空气的间接风模式运转。
通过了热交换器41的空气沿吸入引导件314向前方送风风扇罩体313的内侧移动。之后,通过前方送风风扇311的运转,向前方吐出口141的前方吐出。
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配置于前方送风模块31的下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上下配置有复数个。各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所吐出的空气。
各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包括侧方送风风扇321a、321b、321c,侧方送风马达322a、322b、322c、送风风扇罩体323a、323b、323c、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以及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在本发明中,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和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形成内侧罩体900。
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可以配置于热交换器41的前方,经过了热交换的空气可以通过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吸入,并经由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
通过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而流动的空气的吐出气流的方向可以取决于在侧面吐出口224a、224b设置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在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设置的侧面叶片3261。如前述,将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侧面叶片225a、225b或吐出引导件326a、326b、326c的侧面叶片3261而确定的气流设定为前方指向气流。
[热交换组件]
热交换组件Ⅳ起到使吸入到后上箱体11内部的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作用。热交换组件Ⅳ可以包括:热交换器41,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在该热交换器41流动;以及制冷剂管,形成制冷剂流路,以使制冷剂流入热交换器41或从热交换器41流出。热交换器41位于箱体2的内侧,并与流入到吸入口111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制冷剂管可以包括:制冷剂流入管42,形成供制冷剂向热交换器41移动的流路;以及制冷剂排出管,引导从热交换器41排出的制冷剂的移动(未图示)。
热交换器41配置于送风风扇组件Ⅲ的后方。热交换器41可以配置在吸入口111和吐出口3之间,并且能够使在室内机1内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另外,热交换器41配置在过滤器组件Ⅵ和送风风扇组件Ⅲ之间。
另外,热交换器41的长度可以与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和前方送风模块31的上下配置的高度对应。
[过滤器组件]
过滤器组件Ⅵ起到去除从吸入口111流入的空气中包含的异物的作用。过滤器组件Ⅵ可移动地配置于箱体2的后方。过滤器组件Ⅵ可以在形成于箱体2的后方的吸入口111配置,并且可以对流入到吸入口111的室内空气进行过滤。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组件Ⅵ包括去除从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的过滤器模块62。过滤器组件Ⅵ的过滤器模块62配置于吸入口111。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可以包括:第一过滤器模块62a、62b,覆盖后上箱体11的吸入口111左侧;以及第二过滤器模块62c、62d,覆盖后上箱体11的吸入口111右侧。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可以包括:预过滤器621,过滤从吸入口111流入的空气中的较大的灰尘;集尘过滤器部(未图示),收集通过离子化部而离子化的空气颗粒来对空气进行过滤;以及除臭过滤器部(未图示),去除空气中的气味。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过滤器模块62还可以包括供预过滤器621安装的过滤器壳体622。在过滤器壳体622,沿预过滤器621的安装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吸入孔。过滤器壳体622的安装预过滤器621的面可以包括竖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
竖直筋6221和水平筋6222形成为格子形状,由此可以加强过滤器壳体622的刚性。预过滤器621形成为网状,其能够过滤向过滤器模块62流入的空气中尺寸较大的异物。
[侧方送风模块的详细构成]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3至图6所示,送风风扇组件Ⅲ可以包括前方送风模块31和侧方送风模块32a,侧方送风模块32a包括侧方送风风扇321a、内侧罩体900、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以及侧方送风马达322a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中,将侧方送风风扇321a定义为送风风扇321a,以便于说明。另外,本发明的空调机1是指空调机的室内机。
送风风扇321a位于热交换器的正面,其通过旋转动作朝吐出口3的方向吹送通过了热交换器的空气。
下面,对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构成送风风扇组件Ⅲ的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包括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仅配置位置有差异,其分别且独立地吸入经过了热交换器41的空气并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
在本发明中,以复数个侧方送风模块32a、32b、32c中配置于最上侧的侧方送风模块32a为基准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侧方送风模块32a的说明内容可以同样地适用于侧方送风模块32b、32c。因此,省略对于侧方送风模块32b、32c的重复说明。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包括送风风扇321a、内侧罩体900、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以及侧方送风马达322a、322b、322c。
[送风风扇]
图1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的立体图,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的俯视图,图2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的仰视图,图2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的主视图。
如图3、图17至图21所示,送风风扇321a可以在可旋转地容纳于内侧罩体900的内部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包括:毂170,位于内侧罩体900的中心,通过接收外部动力来旋转;复数个风扇叶片180,沿毂170的外周面以等间隔隔开配置;以及护罩190,与风扇叶片180的端部连接,设置为环形状。另外,毂170的外径和护罩190的内径随着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大。
送风风扇321a可以在可旋转地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内侧并且能够使空气朝吐出口3的方向移动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
作为送风风扇321a可以使用斜流式风扇,但是这仅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其他类型的风扇也可以用作本发明的送风风扇321a。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可以包括毂170、风扇叶片180以及护罩190中的至少一个。
毂170可以在位于内侧罩体900的中心并且通过接收外部动力来旋转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或者,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输出轴也可以与毂170连接。或者,可以在送风风扇321a的径向中心配置有毂170,并且毂170与构成马达的转子、作为马达的输出轴的轴一起旋转。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马达322a产生旋转驱动力,并且使送风风扇321a旋转。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毂170可以包括毂板部171、轴结合部172以及裙部177中的至少一个。
毂板部171可以形成为圆盘形状或也可以朝设置有热交换器的后方形成凸出的曲面。在这种毂板部171可以设置有轴结合部172。轴结合部172可以配置于毂板部171的径向中央。轴结合部172可以从毂板部171向旋转轴线方向凸出。
轴结合部172可以与传递旋转动力的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轴结合。例如,轴结合部172和轴之间的结合可以以轴夹入并固定于轴结合部172的形态实现。或者,也可以采用在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轴和轴结合部172之间还设置有额外的连接构件等各种各样的变形实施方式。
沿轴结合部172的外周设置有以规定的间隔隔开的第一加强凸起173。第一加强凸起173以轴结合部172为中心呈放射形状,并且在轴结合部172的外侧形成为带状或板状的凸起。因此,集中于轴结合部172的应力通过第一加强凸起173分散,从而能够加强轴结合部172的结构刚性。
裙部177可以从毂板部171的边缘向朝前方的方向凸出。裙部177可以朝前方延伸并且形成越远离毂板部171越朝径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裙部177的内径随着朝向毂板部171的前方而逐渐变大。
例如,毂板部171和裙部177连接的形状可以是在内部形成有中空而一侧开放的截锥(Truncated cone)形状。裙部177可以是前方开口而后方被毂板部171封堵的漏斗形状。
护罩190可以在与风扇叶片180的端部连接并且以环形状设置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
护罩190沿裙部177的外周设置,护罩190和裙部177通过风扇叶片180连接。另外,毂170的外径和护罩190的内径可以随着朝向前方的方向逐渐变大。
护罩190可以沿风扇模块部140的径向与毂170隔开规定间隔,并且配置在毂170的径向外侧。另外,护罩190可以与毂170隔开相当于风扇叶片180的径向长度的间隔。并且,各个风扇叶片180可以连接设置于毂170的裙部177和护罩190之间。
护罩190可以形成与裙部177大致平行的倾斜面。在本实施例中示例了,以裙部177和护罩190的间隔随着朝向护罩190的前方而逐渐增大的形态形成的裙部177和护罩190的配置。在本发明中,前方是从送风风扇321a朝前箱体14的方向,后方是从送风风扇321a朝吐出口111的方向。
设置于护罩190的后方的入口凸起191是环形状的凸起,从漏斗形状的护罩190向后方延伸。由于入口凸起191位于后述的喇叭口3232a的内侧,因此可以防止沿护罩190向设置于护罩190的入口流入的空气的回风移动。
风扇叶片180可以设置有复数个,并且沿毂170的外周面以等间隔隔开配置。风扇叶片180以毂170为中心向毂170的外侧凸出,这种风扇叶片180以螺旋形延伸。另外,复数个风扇叶片180可以沿毂170的周缘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风扇叶片180可以沿从轴结合部172的中心以螺旋形状延伸的离心方向朝裙部177的外侧凸出。另外,当将从轴结合部172的外侧朝轴结合部172的方向称作径向时,风扇叶片180的径向内侧可以与裙部177连接,风扇叶片180的径向外侧可以与后述的护罩190连接。
裙部177是毂170的构成中的与风扇叶片180直接连接的部分,也是与通过风扇叶片180的空气直接接触的部分。这种裙部177也可以与通过风扇模块部140的空气的流动路径有很大的关联。
连接护罩190和裙部177之间的各个风扇叶片180可以包括第一端部181、第二端部182、第一边缘183以及第二边缘184。
第一端部181可以配置于风扇叶片180的旋转方向前端,并且形成为沿径向延伸的直线形态。将旋转方向定义为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
第二端部182可以配置于风扇叶片180的旋转方向后端,并且以轴结合部172为中心呈放射形状。
第一边缘183可以连接第一端部181的一端和第二端部182的一端。这种第一边缘183可以与护罩190的内周面连接。
第二边缘184可以连接第一端部181的另一端和第二端部182的另一端。这种第二边缘184可以与毂170的外周面连接。
即,第一端部181的一端和第二端部182的一端可以与护罩190的内周面连接。第一端部181的另一端和第二端部182的另一端可以与裙部177的外周面连接。
第一端部181的一端可以配置于比第二端部182的一端更靠近毂板部171的径向中心的位置。第二端部182的另一端可以配置于比第一端部181的另一端更靠近毂板部171的径向中心的位置。这是因为第一端部181的一端和另一端配置于比第二端部182的一端和另一端更靠旋转方向前方的位置,而裙部177形成为越接近旋转方向前方其半径越大的形状。
根据本实施例,风扇叶片180与毂170中的裙部177连接。裙部177形成向上倾斜的倾斜面,以朝向上倾斜的方向引导流入到风扇模块部140的空气的流动。
[内侧罩体]
如图3至图5所示,送风风扇321a可旋转地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内侧,在内侧罩体900的与热交换器面对的侧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送风入口323a1。另外,在内侧罩体900的与箱体2的吐出口3面对的侧面形成有送风出口326b。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出口326b形成于内侧罩体900的宽度方向两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内侧罩体900包括送风风扇罩体323a和吐出引导件326a。
[送风风扇罩体]
图2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立体图,图2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立体图,图2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主视图,图25是示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设置有送风风扇321a的状态的主视图。
如图22和图25所示,送风风扇321a可旋转地设置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内侧,并且可以设置有呈圆形状的送风入口323a1和呈非圆形状的前方排出口323a2。另外,在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将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引向前方。
送风风扇罩体323a执行将送风风扇321a容纳于内部的功能的同时发挥对通过了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第一次进行转换的作用。送风风扇罩体323a位于送风风扇321a的后方,吐出引导件326a位于送风风扇321a的前方。送风风扇罩体323a和吐出引导件326a隔着送风风扇321a而彼此结合,并形成空气的移动通路。
更详细地说,就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室内机中使用的送风风扇321a而言,其旋转轴X从箱体2的正面朝背面的方向延伸,并且向径向外侧排出吸入到中央的空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送风风扇321a使用斜流式风扇。
因此,通过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以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状态沿大致垂直于旋转轴X的斜线方向排出。送风风扇罩体323a起到将如上所述的沿垂直于旋转轴X的斜线方向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转换为朝前方方向的作用。
送风风扇罩体323a构成为与前述的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325b、325c的形状相反,而送风入口323a1呈圆形状,前方排出口323a2呈四边形形状。
在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前方侧设置有罩体底座3235a,以能够形成四边形形状的前方排出口323a2。罩体底座3235a具有六面体的外形,并且设置有四边形形状或正方形形状的前方排出口323a2。
环形状的喇叭口3232a位于以圆形状形成的送风入口323a1的径向外侧。由于送风风扇321a的入口凸起191位于喇叭口3232a的内侧,因此能够防止因送风风扇321a而向前方移动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经由送风风扇321a的外侧和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内侧之间的空间返回至送风风扇321a的入口,即空气的回风移动。
喇叭口3232a以环形状设置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内侧中与送风入口323a1面对的位置。喇叭口3232a具有包围护罩190的入口凸起191的端部的凹陷形状的纵向截面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
另外,喇叭口3232a可以形成为包围形成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中央的送风入口323a1的外周面的形状。喇叭口3232a可以形成为朝后方凸出,并且形成向前方凹陷的形状的槽部。
另外,喇叭口3232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护罩190的径向内侧插入。这种喇叭口3232a能够通过在送风风扇321a的入口引导吸入流动来帮助提高侧方送风模块32a的吸入、吐出性能。另外,由于喇叭口3232a的后方形成为凸出的曲面,因此能够减小通过喇叭口3232a向前方移动的空气的摩擦阻力的增加,从而能够较顺畅地形成空气的吹送。
在罩体底座3235a的正面上端和正面下端边缘形成有螺丝槽3235a1。在螺丝槽3235a1结合有紧固罩体底座3235a和后述的吐出引导件326a的紧固螺栓(未图示)。
为了转换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在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后方可以设置有圆顶形状的风扇容纳部。风扇容纳部形成于风扇容纳部区域,送风风扇321a位于风扇容纳部的内侧。
风扇容纳部以规定的曲率向后方凸出形成为呈曲面形状的圆顶形态,以防止在转换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过程中形成旋涡或涡流。
因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而转换流动方向的空气的流动,以具有规定的旋转速度成分的状态第一次得到流动方向转换,并且通过吐出引导件326a第二次朝侧面方向(Le-方向或Ri-方向)转换流动方向。
因此,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可以是扩张流路的截面积的形状,以使旋转地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能够在沿流动方向行进时恢复压力。风扇容纳部3234a的内侧面作为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发挥功能。
如图24所示,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包括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交替形成的第二曲面部3236a2和第一曲面部3236a1。即,沿着旋转方向R以第二曲面部3236a2、第一曲面部3236a1、第二曲面部3236a2以及第一曲面部3236a1的顺序形成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
第一曲面部3236a1和第二曲面部3236a2一起形成为朝后方凸出的曲面形状,以使从送风风扇321a沿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损失最小并转换为朝前方方向(F-方向)。
第一曲面部3236a1是用经过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并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保持恒定的部分。即,沿旋转方向R第一曲面部3236a1截面的曲率不发生变化,因此沿旋转方向R空气流路的截面积不发生变化。
第二曲面部3236a2是接着第一曲面部3236a1连续形成的部分,其通过逐渐扩张空气流路的截面积来逐渐恢复空气流动的压力,并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侧引导空气流动。
如上所述,第二曲面部3236a2的用经过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并且与旋转轴线X-X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逐渐发生变化,以使空气流路的截面积能够逐渐扩张。
更详细地说,第二曲面部3236a2包括:曲率扩张部3236a21,前述的截面的曲率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逐渐增大;以及曲率减小部3236a22,前述的截面的曲率R2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逐渐减小。
如果以截止连接线L_CO为基准左右分割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则被分割的左侧区域Z_Le引导在左侧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并发挥通过恢复压力来向左侧面吐出口224a侧引导的作用。另外,被分割的右侧区域Z_Ri引导在右侧产生的流动,并发挥通过恢复压力来向右侧面吐出口224b侧引导的作用。
但是,虽然形成于左侧区域Z_Le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和形成于右侧区域Z_Ri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以相同的形状形成,以执行彼此相同的功能,但是它们以旋转中心C为基准具有点对称的形状,以能够引导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空气的流动。并且,构成为第一曲面部3236a1和第二曲面部3236a2交替配置。
当以旋转中心C为基准以90度的间隔四等分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时,第一曲面部3236a1形成于第一四分区域Z1和第三四分区域Z3,并且以旋转中心C为基准具有点对称形状和位置。
接着,为了使空气流动扩张而扩张截面积的第二曲面部3236a2,形成于第二四分区域Z2和第四四分区域Z4,空气的流动经由第二曲面部3236a2的曲率扩张部3236a21时压力逐渐恢复。
另一方面,接着曲率扩张部3236a21形成有截面的曲率逐渐变小的曲率减小部3236a22。曲率减小部3236a22的截面曲率在从曲率扩张部3236a21转换到曲率减小部3236a22的位置成为最大之后逐渐且连续减小,并且在第一四分区域Z1和第三四分区域Z3开始的部分具有与第一曲面部3236a1的截面曲率R1相同的曲率。
另一方面,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还包括第三曲面部3236a3,所述第三曲面部3236a3形成于第一曲面部3236a1的前方,并且接着所述第一曲面部3236a1连续形成。
与第二曲面部3236a2相似地,第三曲面部3236a3的用经过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且平行于旋转轴线X-X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R发生变化。优选,第三曲面部3236a3包括截面曲率逐渐增大的部分和逐渐减小的部分。
此时,与第一曲面部3236a1同样地,第三曲面部3236a3仅形成于第一四分区域Z1和第三四分区域Z3,并且形成于第一四分区域Z1和第三四分区域Z3的第三曲面部3236a3配置为以旋转中心C为基准点对称的形状。
另一方面,送风风扇321a以旋转轴X具有从箱体2的正面向朝背面的方向延伸的方向性的状态容纳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内部。送风风扇321a使用沿中央侧吸入从形成于后方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送风入口323a1流入的空气并沿径向外侧朝斜线方向排出的斜流式风扇。
[吐出引导件]
图7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状态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设置有前引导部V的侧方送风模块32a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从吐出引导件326a分离出前引导部V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状态的后视图,图11是示出通过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和吐出引导件326a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如图7至图12所示,吐出引导件326a可以在将通过了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引向箱体2的侧面吐出口224a、224b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
另外,吐出引导件326a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前方排出口323a2结合,在吐出引导件326a的宽度方向两侧可以形成有将通过了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引向吐出口3的送风出口326b。另外,在吐出引导件326a的背面3261a3形成有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朝吐出口3的侧方引导被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引导的空气的流动。在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和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之间形成有空气的流路。形成在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和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之间的空气流路向内侧罩体900的宽度方向两侧排出空气。并且,在实现空气的排出的第二空气引导面形成有前引导部V。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吐出引导件326a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前方结合,并发挥对因送风风扇罩体323a而流动方向第一次得到转换的空气的流动进行第二次转换的作用。吐出引导件326a可以包括送风出口326b、底座板3261a、第二空气引导面、上端边缘3261a4、下端边缘3261a5以及侧面叶片3261中的至少一个。
吐出引导件326a包括平板形状的底座板3261a。底座板3261a呈在前后方向(F-R方向)上保持厚度大致恒定的平板形状。
另一方面,在底座板3261a的中央侧形成有马达安置部3261a1,所述马达安置部3261a1支撑送风风扇321a的毂170的同时支撑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作用。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后方形状与毂170的内部形状对应,以能够支撑毂170。以朝后方凸出的形状凸出的马达安置部3261a1插入到形成凹陷的槽部的毂170的内部。
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前方形状呈朝后方凹陷的形状,在形成凹陷的槽部的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内侧安装有侧方送风马达322a。
在马达安置部3261a1的前方内部设置有三个紧固凸柱3261a2。用于固定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马达托架327a固定于紧固凸柱3261a2。另外,在吐出引导件326a形成有供侧方送风马达322a的轴通过的贯穿孔。贯穿孔与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同心。
吐出引导件326a的中央部呈大致平面,吐出引导件326a的两侧呈朝前方方向(F-方向)弯折的形状。因此,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朝内侧罩体900的前方倾斜的方向吐出。
在底座板3261a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与底座板3261a形成为一体,并且以朝前方弯折的形状延伸。
通过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和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的形状,空气的流路截面积可以随着空气的流动方向F而逐渐扩张。
更详细地说,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包括:主体安装槽部3262a2,相对于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形成规定的倾斜角,形成用于安装前引导部V的槽部;以及转换曲面部3262a1,连接安装于主体安装槽部3262a2的前引导部V和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
前引导部V与前述的侧面叶片225a、225b一起最终确定通过侧面吐出口224a、224b排出的空气的吐出角的作用。
一对前引导部V配置为以底座板3261a为中心对称,以能够相对于左侧面叶片225a和右侧面叶片225b形成相同的吐出角。
优选,一对前引导部V形成为以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为基准呈点对称的形状,以能够引导具有旋转速度成分的空气的流动。
另一方面,转换曲面部3262a1包括曲率保持部3262a4和曲率转换部3262a3。
曲率保持部3262a4在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曲率保持部3262a4的用与底座板3261a的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在规定范围内随着朝向上端边缘3261a4或下端边缘3261a5保持恒定。
曲率转换部3262a3接着曲率保持部3262a4连续形成,并且在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当用与底座板3261a的上端边缘3261a4平行地平面切开曲率转换部3262a3时,其截面的曲率随着朝向上端边缘3261a4或下端边缘3261a5而逐渐发生变化。
曲率保持部3262a4从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上端边缘3261a4向下端边缘3261a5沿直线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平板形状的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和用于安装前引导部V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
曲率保持部3262a4与底座板3261a连接,并且向前方侧形成缓和的曲面。
此外,与曲率保持部3262a4和底座板3261a连接的曲率转换部3262a3从底座板3261a朝前方侧弯曲并且曲率发生变化。
如前述,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F通过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第一空气引导面3236a而得到第一次转换,并被引向吐出引导件326a的背面3261a3侧。
引导至吐出引导件326a的背面3261a3侧的空气通过前引导部V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移动,或经由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移动到前引导部V之后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
如上所述,为了最小化针对从底座板3261a向前引导部V移动的空气的阻力并且最小化因急剧的流动方向F转换而引起的流动损失,而在底座板3261a和前引导部V之间形成有具有规定的截面曲率的曲率保持部3262a4。
曲率保持部3262a4的截面曲率可以考虑底座板3261a相对于前引导部V的倾斜角而确定为能够防止急剧的流动方向转换的数值,并且截面曲率沿上下(U-D方向)保持恒定而不发生变化。
曲率转换部3262a3起到进一步扩张通过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而形成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的作用。
如图11所示,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送风风扇321a为基准,在右侧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下端侧形成有截止位置P_CO,而在左侧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上端侧形成有截止位置P_CO。
连接这些截止位置P_CO而形成的截止连接线L_CO经过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并且若以截止连接线L_CO为基准进行分割,则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中从截止连接线L_CO的左侧区域Z_Le排出的空气向左侧面吐出口224a流动,从截止连接线L_CO的右侧区域Z_Ri排出的空气向右侧面吐出口224b流动。
此时,在从截止连接线L_CO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形成的、在规定的角度范围排出的空气以压力未充分恢复的状态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移动的可能性高。
即,如果没有曲率转换部3262a3,则仅通过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来形成流路。因此,通过平板形状的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向吐出引导件326a的外侧排出的空气以压力未得到充分的恢复的状态向侧面吐出口224a、224b移动的可能性高。
如上所述,曲率转换部3262a3起到如下的作用,通过在沿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的截止位置P_CO之后角度范围逐渐扩张针对从送风风扇321a排出的空气的流路截面积来恢复空气流动的压力。
为了如上所述的逐渐扩张流路截面积,用垂直于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上端边缘3261a4平行的平面切割的曲率转换部3262a3的截面的曲率随着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方向而逐渐发生变化。除非以下有特定的限制,否则曲率保持部3262a4和曲率转换部3262a3的截面曲率表示用垂直于底座板3261a的背面3261a3且与上端边缘3261a4并排的平面切开的截面的曲率。
如果用经过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的上下方向分割平面进行平分,则在位于左侧的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下部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在位于右侧的曲率保持部3262a4的上部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
换言之,当以旋转中心C为基准以90度的间隔对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进行四等分时,在第一区域F1和第三区域F3形成有曲率转换部3262a3,在第二区域F2和第四区域F4形成有曲率保持部3262a4。
考虑沿送风风扇321a的斜线方向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在对角线方向上面对的曲率转换部3262a3以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C为基准以彼此点对称的形状配置,并且不同点仅在于以点对称的形状配置,具体形状相同。
主体安装槽部3262a2可以在用于设置前引导部V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槽部形状形成。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设置于在吐出引导件326a中空气的吐出最多的部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接着曲率保持部3262a4连续设置,并且设置于第二区域F2和第四区域F4。
[侧方吸入引导件]
如图3和图4所示,供通过了热交换器41的空气流入的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可以在将通过了热交换器41的空气的流路转换为圆形流路的技术思想内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变形。
为此,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设置有四角流入口3251a和圆形排出口3252a,并且整体上呈漏斗形状。四角流入口3251a的宽度稍微大于热交换器41的宽度,以能够覆盖整个热交换器41,进而能够使通过了热交换器41的空气顺畅地流入。
连接四角流入口3251a和圆形排出口3252a的内侧面3253a呈曲面形状,因此能够减小吹送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加,并且能够防止产生涡流。
四角流入口3251a可以形成为其高度能够覆盖整个热交换器41的高度的1/N。N是位于热交换器41的前方的送风风扇321a的数量,在本发明中设定为四个,但是不限于此,可以多于四个或少于四个。
另外,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的内侧面3253a形成为曲面形状,以防止在向圆形排出口3252a收敛通过了四角流入口3251a的空气的过程中产生旋涡或湍流等。
圆形排出口3252a与形成于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送风入口323a1的周边的环形状的喇叭口3232a连接,以能够使通过了圆形排出口3252a的空气不泄漏地传递到送风风扇罩体323a。
[前引导部]
图1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的立体图,图1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的主视图,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侧方送风模块32a的侧视图,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出凸起731的剖视图。
如图11至图16所示,前引导部V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空气引导面3262a。更详细地说,前引导部V与设置于第二引导面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结合。
前引导部V位于通过了送风风扇321a的空气朝送风出口326b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并且如鲨鱼的鳞片,形成有细微的凸出凸起731。因此,可以在如下的技术思想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凸出凸起731与空气发生碰撞而形成较小的旋涡,通过如上所述的较小的旋涡能够减小沿前引导部V的外侧形成的较大的旋涡影响前引导部V的现象,从而减少阻力。
在空调机的侧面吐出流路结构中,前引导部V通过改变内侧罩体900的内侧表面的摩擦系数来降低吐出区间的阻力,因此,能够增加风量并且降低噪音。由于前引导部V形成仿生体凸起,因此能够减小对吐出空气的阻力。形成于鲨鱼的鳞片表面的凸起不仅从水力学方面增大升力和推力,而且有助于减小阻力。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使用反映了与鲨鱼的皮肤凸起对应的表面粗糙度并且呈具有规定的延伸长度和倾斜角的凹凸形状。因此,设置有前引导部V的内侧罩体900可以提供能够提高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气流的送风性能的低电力、低噪音的结构。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可装卸地设置于内侧罩体900,并且设置有向内侧罩体900的内侧凸出的复数个凸出凸起731。另外,前引导部V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可以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宽度方向两侧。
在吐出引导件326a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送风出口326b,在这种送风出口326b设置有呈向前方弯折的形状的第二空气引导面。在第二空气引导面设置有前引导部V。
在吐出引导件326a的向送风风扇321a的离心方向侧面吐出空气的吐出区域设置具有减小阻力的效果的前引导部V。由于前引导部V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位于吐出气流移动的路径区域中与送风出口326b面对的区域,因此将具有减小阻力效果的形状的仿生技术应用于内侧罩体900。
设置于前引导部V的凸起引导部730的形状可利用模具来塑料成型,并且限于侧面吐出区间中有效的一部分区域而以具有规定的延伸长度和导向角GA的形状形成凸出凸起731。
前引导部V可以以送风风扇321a为中心设置在对角线方向两侧。以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中心为基准,可以通过延伸水平假想线E1和竖直假想线E2将吐出引导件326a分为四个设定区域。以旋转中心为基准从12点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区域F1、第二区域F2、第三区域F3以及第四区域F4。另外,前引导部V可以设置于第二区域F2和第四区域F4,或设置于第一区域F1和第三区域F3。
前引导部V可以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第二空气引导面,并且在第二空气引导面中也可以设置于倾斜面部。为了前引导部V的设置,在倾斜面部形成有凹陷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前引导部V装卸于主体安装槽部3262a2。
在吐出引导件326a的内侧设置有前引导部V,在前引导部V的外侧凸出形成有凸出凸起731。从与倾斜面部部形成同一平面的前引导部V凸出的凸出凸起731沿空气的排出方向朝斜线方向延伸。另外,凸出凸起731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可以包括:装卸主体部700,装卸于内侧罩体900;以及凸起引导部730,设置有复数个向装卸主体部700的内侧凸出的凸出凸起731。
另外,装卸主体部700可以包括:主体710,插入到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中,在主体710的内侧连接有凸起引导部730;以及装卸托架部720,从主体710延伸,通过固定构件740的紧固而固定于内侧罩体900。
主体710呈板形状,与凸起引导部730连接的主体710的内侧面形成平面或曲面。主体710的内侧面可以与相邻的第二空气引导面形成同一平面或曲面。因此,主体710不会向第二空气引导面的内侧凸出或呈向第二空气引导面的内侧凹陷的槽形状,从而减小空气的摩擦阻力,由此能够使空气的吹送顺畅。
主体710通过插入到在倾斜面部形成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中而实现安装,装卸托架部720位于主体710的宽度方向两侧。装卸托架部720包括第一固定托架722和第二固定托架724。
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前引导部V设置为以底座板3261a为基准朝前方倾斜,并且接着第二引导面的曲率保持部3262a4连续设置。因此,通过曲率保持部3262a4向前引导部V移动的空气的阻力因凸起引导部730而减小,从而提高送风到达距离。
第一固定托架722沿主体710的宽度方向一侧延伸,并且从主体710弯折而与内侧罩体900相接。第一固定托架722呈板形状,并且以从主体710弯折的形状延伸而与吐出引导件326a的前方相接。在第一固定托架722与吐出引导件326a的外侧面相接的状态下,第一固定托架722通过固定构件740的紧固而固定于吐出引导件326a。
第二固定托架724位于主体71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并且向主体710的外侧延伸而与内侧罩体900相接。第二固定托架724呈凸起形状,并且向主体71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延伸而与吐出引导件326a的前方相接。在第二固定托架724与吐出引导件326a的外侧面相接的状态下,第二固定托架724通过固定构件740的紧固而固定于吐出引导件326a。
向装卸主体部700的内侧凸出的凸起引导部730设置有凸出凸起731,所述凸出凸起731与朝装卸主体部70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E1形成规定的导向角GA并且沿斜线方向延伸,这种凸出凸起731可以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
凸出凸起731是具有规定的截面形状且沿斜线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凸起。这种凸出凸起731构成复数个行并且从上朝下连续设置。凸出凸起731的倾斜的形状,与沿凸出凸起731向吐出引导件326a的外侧排出的空气的移动方向相同或呈锐角。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出凸起731的导向角GA可以设定为8至18度。在本发明中,由于作为送风风扇321a使用斜流式风扇,因此空气基于吐出引导件326a沿斜线方向排出。因此,在导向角GA小于8度的情况下,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和凸出凸起731的设置方向以规定角度以上交叉,从而增大空气的摩擦阻力,导致送风性能下降。
另外,在导向角GA大于18度的情况下,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和凸出凸起731的设置方向也以规定角度以上交叉,因此增大空气的摩擦阻力,导致送风性能下降。
在倾斜设置的凸出凸起731的导向角GA为8~18度的情况下,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的方向和凸出凸起731的设置方向以规定角度以内的角度交叉,因此空气的摩擦阻力减小,送风性能增加。
另外,当将形成导向角GA的送风出口326b的吐出长度设定为Lo,将凸出凸起731的长度C设定为C时,可以设定为C/Lo≥0.5。
送风出口326b的吐出长度Lo是形成导向角GA而从主体710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假想线的长度。并且,凸出凸起731的长度C是在凸出凸起731形成导向角GA的状态下延伸的长度。在C/Lo小于0.5的情况下,设置凸出凸起731的区间较少,因此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所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效果差,进而可能使所吐出的气流的送风性能的提高下降。
另外,当将送风风扇321a的外径Df设定为Df而将前引导部V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时,可以设定为2.28<Df/Ls<2.44。送风风扇321a的外径Df与护罩190的外径。并且,前引导部V的上下方向长度Ls与主体710的上下方向长度相同。
Df/Ls的比率是基于吐出流速计算的雷诺数Re的有效范围。将有效的雷诺数Re的区域设定为15,000<Re<60,000。
在Df/Ls小于等于2.28的情况下,与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量相比前引导部V的尺寸较大,因此前引导部V与从吐出引导件326a吐出的空气过度接触,导致增大空气的摩擦阻力,从而可能导致送风能力下降。
另外,在Df/Ls大于等于2.44的情况下,与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量相比前引导部V的尺寸较小。因此,从吐出引导件326a吐出的空气与前引导部V接触的面积减小为规定值以上,从而减小所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效果差,进而所吐出的气流的送风性能可能下降。
另外,如果将送风出口326b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f,将前引导部V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则可以设定为Ls/Lf=0.5。送风出口326b的上下方向长度Lf与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送风出口326b的上下方向长度相同。当前引导部V的上下方向长度Ls除以送风出口326b的上下方向长度Lf的值为0.5时,可以使阻力减小而送风能力上升。
在Ls/Lf小于0.5的情况下,与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量相比前引导部V的尺寸较小。因此,从吐出引导件326a吐出的空气与前引导部V接触的面积减小到规定值以上,从而减小所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效果差。进而可能使所吐出的气流的送风性能下降。
在Ls/Lf大于0.5的情况下,由于与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量相比前引导部V的尺寸较大,因此前引导部V过度地与从吐出引导件326a吐出的空气接触,由此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大,从而送风能力可能下降。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出凸起731可以以与沿前引导部V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E1形成规定的导向角GA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因此,从作为斜流式风扇的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和凸出凸起731的设置方向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相同。这种凸出凸起731可以包括:凸起主体732,与装卸主体部700连接,凸起主体732的截面积随着从装卸主体部700朝向内侧罩体900而逐渐变小;以及凸起头733,与凸起主体732的端部连接而形成凸出的曲面。
凸起主体732的横截面积沿远离主体710的方向逐渐减小,与凸起主体732形成为一体的凸起头733具有半圆形状的截面。
从主体710凸出的凸起主体732的高度H可以设定为1~1.8mm。为了使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与凸出凸起731接触并且形成较小的旋涡,凸出凸起731需要从主体710凸出规定的高度以上。
但是,在凸起主体732的高度H小于1mm的情况下,凸起主体732与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接触的面积减小,因此不能形成细微旋涡,从而减小所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效果差,进而吐出气流的送风性能可能下降。
另外,在凸起主体732的高度H超过1.8mm的情况下,从内侧罩体900排出的空气和凸出凸起731的接触面积过度增大,因此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加,从而送风能力可能下降。
另外,可以将凸起头733的半径R设定为0.28~0.32mm。凸起头733呈半球形状,并且可以与凸起主体732连接或与凸起主体732形成为一体。由于凸起头733形成半球形状的曲面,因此能够防止过度地与经由凸起头733的外侧的空气产生摩擦。
在凸起头733的半径R小于0.28mm的情况下,难以制作用于形成凸起头733的模具,并且在进行从模具分离凸起头733的作业时,凸起头733受损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凸起头733的半径小于0.28mm的情况下,存在使生产不良率增加,进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点。
在凸起头733的半径R超过0.32mm的情况下,由于与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量向相比凸起头733的尺寸较大,因此凸起头733过度地与从吐出引导件326a吐出的空气接触,导致无法正常地形成旋涡形状涡流,并且由于空气的摩擦阻力增加,可以使送风能力下降。另外,在凸起头733的半径R超过0.32mm的情况下,与空气摩擦的面积增加到规定值以上,导致送风风扇321a过度运转,从而可能使耗电增大,运转噪音也增加。
凸出凸起731可以在主体710的外侧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复数个。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起主体732可以以4mm以下的单位长度反复设置。当讲凸起主体732的中心部下侧和与其相邻的凸起主体732的中心部下侧之间的间隔称作跨距(Pitch)时,作为本发明的单位长度的跨距可以设定为4mm以下。
如果作为凸起主体732的单位长度的跨距超过4mm的情况下,凸起主体732和与其相邻的凸起主体732之间的间隔较宽,导致包括凸起主体732在内的凸出凸起731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减小。因此,经由复数个凸出凸起731的空气和凸出凸起731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导致无法充分地形成细微旋涡,从而减小所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效果差,进而吐出气流的送风性能可能下降。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出凸起731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有复数个,并且凸出凸起731的开始部位可以位于同一竖直假想线E2上。在包括凸出凸起731的前引导部V以直立的状态安装于内侧罩体900的第二空气引导面的状态下,凸出凸起731沿斜线方向设置为向下倾斜。并且,凸出凸起731的开始部位和结束部位可以分别位于同一竖直假想线E2上。
将凸出凸起731的开始部位设定为凸出凸起731的一侧(以图14基准的左侧),将凸出凸起731的结束部位设定为凸出凸起731的另一侧(以图14基准的右侧)。将凸出凸起731中与内侧罩体900的送风出口326b面对部分设定为凸出凸起731的开始部位。
并且,凸出凸起731设置为与水平假想线E1形成导向角GA并且向下倾斜。在凸出凸起7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竖直假想线E2,凸出凸起731的端部分别对齐于竖直假想线E2上。在复数个凸出凸起731中的一部分向竖直假想线E2的外侧凸出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形成基于凸出凸起731的较小的旋涡形状的气流,因此经由凸出凸起731的空气的摩擦阻力可能增加。
构成复数个行的凸出凸起731在装卸主体部700的背面形成如鲨鱼鳞片凸起的仿生体凸起。因此,当沿第二空气引导面朝空调机的前方倾斜的方向吐出从送风风扇321a吐出的空气时,经由凸出凸起731的空气在包括第二空气引导面的内侧罩体900形成较小的旋涡形状的气流。
因此,当经由内侧罩体900的送风出口326b移动的空气与内侧罩体900相遇而形成较大的旋涡形状的气流时,能够通过因凸出凸起731而形成的较小的旋涡气流来最小化较大的旋涡形状的气流对内侧罩体900的影响。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调机中,设置于前引导部V的凸出凸起731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和延伸长度。凸出凸起731以与沿前引导部V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E1形成规定的导向角GA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规定的延伸长度而设置于吐出区间,因此凸出凸起731的模具加工容易,并且可以通过降低吐出区间的阻力来增大风量。
另一方面,凸出凸起731的两侧形成有倾斜面,因此能够防止在与空气接触而引导所排出的空气的移动时产生规定值以上的涡流。
另外,由于设置有凸出凸起731的前引导部V可装卸地设置于内侧罩体900的主体安装槽部3262a2,因此可以容易更换和组装包括凸起部的前引导部V,并且也可以容易对凸起部进行清扫。
本发明的空调机是立式空调机,在空调机的两侧设置有吐出口3。并且在朝吐出口3移动的空气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具有凸出凸起731的前引导部V,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从室内机的两侧面吐出的空气的阻力来增加风量。
形成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前引导部V的凸起引导部730模仿了鲨鱼皮肤上的凸起并提供了与鲨鱼的皮肤凸起相似或相同的表面粗糙度,从而能够使阻力减小。鲨鱼皮肤凸起实现为具有14~33μm表面粗糙度的纳米级,因此在制作实物时以相同的尺寸制作存在限制。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前引导部V可以注塑成型,此外为了具有如鲨鱼皮肤凸起的阻力减小效果而以各种条件实验的结果,发现了在表面粗糙度150μm以下且雷诺数15,000~50,000之间的范围内存在阻力减小有效区间。因此,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起引导部730具有表面粗糙度为150μm以下和雷诺数15,000~50,000的范围。
并且,与仅在导向角GA以内的区域设置有凸出凸起731的凸起引导部730相比,在设置于凸起引导部730的凸出凸起731在主体710的整个面积设置时阻力减小效果下降。在从送风风扇321a吸入空气而向送风风扇321a的侧面吐出的流路结构中,如果吐出区间的流速不恒定,则即便在脱离了导向角GA的范围设置引导凸起,阻力减小效果也不会上升。
设置于凸起引导部730的凸出凸起731的长度C均相同,并且与水平假想线E1形成导向角GA而设置的条件也同样适用。因此,在凸起引导部730的上侧和下侧中未形成凸出凸起731的区域呈三角形形状。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凸起引导部730中,说明了设置有凸起形状的凸出凸起731的情形,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如可以是向主体710的内侧形成槽,也可以是在凸出凸起731形成锯齿形状的纹样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凸出凸起731和与其相邻的凸出凸起731的高度在规定范围内不同的等各种各样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空调机的空气流动]
通过箱体2的吸入口111吸入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的空气。从吸入口111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被过滤器组件Ⅵ去除。之后,经由热交换器时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的空气通过侧方吸入引导件325a向送风风扇321a的内侧流入。
通过使用斜流式风扇的送风风扇321a的旋转,向内侧罩体900的送风风扇罩体323a吐出空气。沿送风风扇321a的离心方向吐出的空气沿送风风扇罩体323a的第一空气引导面被引向朝吐出引导件326a的方向。
在设置于吐出引导件326a的第二空气引导面设置有前引导部V,沿第二空气引导面向送风出口326b移动的空气与前引导部V接触而形成复数个较小的旋涡形状的气流。
通过向内侧罩体900的外侧吐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与前引导部V接触而形成的较小的旋涡形状的涡流,减小了通过向内侧罩体900的外侧吐出的空气而形成的较大的旋涡形状的涡流与包括第二空气引导面的吐出引导件326a接触的现象。即,由于较小的旋涡形状的涡流形成于前引导部V的表面,因此较大的旋涡形状的涡流不会与包括前引导部V的第二空气引导面接触,而向内侧罩体900的外侧排出,从而能够减小空气的摩擦阻力。因此,通过设置前引导部V,能够减小向室内机的两侧面吐出的空气的阻力,由此能够增加风量。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形。并且,即便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时没有明确记载根据本发明结构的作用效果,通过该结构能够预测到的效果也应被认可。

Claims (19)

1.一种空调机,其中,包括:
箱体,在所述箱体的背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吸入口,在所述箱体的正面和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排出空气的吐出口;
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箱体的内侧,与从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送风风扇,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正面,通过旋转动作向朝所述吐出口的方向吹送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
内侧罩体,所述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所述热交换器面对的侧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送风入口,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所述吐出口面对的侧面形成有送风出口;以及
前引导部,位于通过了所述送风风扇的空气向所述送风出口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设置有向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凸出的复数个凸出凸起,
所述前引导部包括:
装卸主体部,装卸于所述内侧罩体;以及
凸起引导部,设置有复数个向所述装卸主体部的内侧凸出的所述凸出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送风出口形成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所述前引导部设置有复数个,并且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以所述送风风扇为中心,所述前引导部设置于对角线方向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引导部包括设置有复数个所述凸出凸起的凸起引导部,所述复数个凸出凸起沿斜线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装卸主体部包括:
主体,插入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主体安装槽部中,在所述主体的内侧连接有所述凸起引导部;以及
装卸托架部,从所述主体延伸,通过固定构件的紧固而固定于所述内侧罩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主体呈板形状,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凸起引导部连接的内侧面形成平面或曲面,所述装卸托架部位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装卸托架部包括:
第一固定托架,沿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一侧延伸,从所述主体弯折而与所述内侧罩体相接;以及
第二固定托架,位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向所述主体的外侧延伸而与所述内侧罩体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在所述凸起引导部中,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复数个所述凸出凸起,所述凸出凸起以与沿所述装卸主体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的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
9.一种空调机,其中,
箱体,在所述箱体的背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吸入口,在所述箱体的正面和侧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排出空气的吐出口;
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箱体的内侧,与从所述吸入口流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送风风扇,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正面,通过旋转动作向朝所述吐出口的方向吹送通过了所述热交换器的空气;
内侧罩体,所述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所述热交换器面对的侧面形成有供空气流入的送风入口,在所述内侧罩体的与所述吐出口面对的侧面形成有送风出口;以及
前引导部,位于通过了所述送风风扇的空气向所述送风出口移动的移动路径上,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内侧罩体,设置有向所述内侧罩体的内侧凸出的复数个凸出凸起;
所述凸出凸起以与沿所述前引导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假想线形成规定的导向角的方式沿斜线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如果将所述送风出口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f,将所述前引导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则设定为Ls/Lf=0.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如果将所述送风风扇的外径设定为Df,将所述前引导部的上下方向长度设定为Ls,则设定为2.28<Df/Ls<2.44。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导向角设定为8至18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如果将形成所述导向角的送风出口的吐出长度设定为Lo,将所述凸出凸起的长度设定为C,则设定为C/Lo≥0.5。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引导部包括装卸于所述内侧罩体的装卸主体部,
所述凸出凸起包括:
凸起主体,与所述装卸主体部连接,所述凸起主体的截面积从所述装卸主体部朝向所述内侧罩体逐渐减小;以及
凸起头,与所述凸起主体的端部连接,形成凸出的曲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引导部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有复数个所述凸出凸起,所述凸出凸起的开始部位位于同一竖直假想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内侧罩体包括:
送风风扇罩体,所述送风风扇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送风风扇罩体的内侧,所述送风风扇罩体设置有呈圆形的所述送风入口和呈非圆形的前方排出口;以及
吐出引导件,与所述送风风扇罩体的前方排出口结合,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将通过了所述送风风扇的空气引向所述吐出口的所述送风出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在所述送风风扇罩体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向前方引导从所述送风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在所述吐出引导件的背面形成有第二空气引导面,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向朝所述吐出口的侧方引导被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引导的空气的流动,
在所述第一空气引导面和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之间形成有空气的流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所述前引导部可装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空气引导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机,其中,
以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中心为基准,通过延伸水平假想线和竖直假想线将所述吐出引导件划分为四个设定区域,
所述设定区域以所述旋转中心为基准从12点方向沿顺时针方向依次划分为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
所述前引导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四区域,或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
CN202111577384.XA 2020-12-24 2021-12-22 空调机 Active CN1146740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82888 2020-12-24
KR1020200182888A KR20220091809A (ko) 2020-12-24 2020-12-24 공기조화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4037A CN114674037A (zh) 2022-06-28
CN114674037B true CN114674037B (zh) 2023-11-14

Family

ID=82070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7384.XA Active CN114674037B (zh) 2020-12-24 2021-12-22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091809A (zh)
CN (1) CN11467403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16A (zh) * 2015-07-30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KR101887075B1 (ko) * 2017-06-28 2018-08-09 국방과학연구소 마찰항력 저감을 위한 3중 초발수 구조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819396A (zh) * 2018-03-07 2020-10-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868451A (zh) * 2018-03-16 2020-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16A (zh) * 2015-07-30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KR101887075B1 (ko) * 2017-06-28 2018-08-09 국방과학연구소 마찰항력 저감을 위한 3중 초발수 구조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1819396A (zh) * 2018-03-07 2020-10-2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886451A (zh) * 2018-03-07 2020-11-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868451A (zh) * 2018-03-16 2020-10-3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74037A (zh) 2022-06-28
KR20220091809A (ko) 2022-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623492B (zh) 空调
WO2012169100A1 (ja) 空気調和機
EP2781844B1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CN107923413B (zh) 送风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JP4276907B2 (ja) 空気清浄機
CN114623491B (zh) 空调
CN101109545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5364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4688614B (zh) 空调机
CN105737351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用出风格栅及空气净化器
CN105987022A (zh)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JP2008144753A (ja)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14811728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14674037B (zh) 空调机
CN105570991B (zh) 轴流柜机
CN110494654B (zh) 远心风扇、成型用模具及流体输送装置
KR200462303Y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KR10046846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40014409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EP2090839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4763930B (zh) 空调机
JP3775973B2 (ja) 送風機とそれを用いた冷凍冷蔵庫
CN215521379U (zh) 离心风机用蜗壳及应用其的离心风机
JP2022082157A (ja) 遠心ファン、金型、および送風装置
CN212987419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