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14678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14678A
CN109114678A CN201710488931.4A CN201710488931A CN109114678A CN 109114678 A CN109114678 A CN 109114678A CN 201710488931 A CN201710488931 A CN 201710488931A CN 109114678 A CN109114678 A CN 109114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eflector
air
indoor unit
conditioner indoo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889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14678B (zh
Inventor
杨顺博
吴文清
俞盛飞
王迪
顾骁勇
土井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7104889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14678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PCT/JP2018/023839 priority patent/WO2018235947A1/ja
Priority to EP18820840.9A priority patent/EP3643983B1/en
Priority to AU2018288739A priority patent/AU2018288739B2/en
Priority to US16/625,921 priority patent/US11441812B2/en
Priority to ES18820840T priority patent/ES2888629T3/es
Priority to JP2019525707A priority patent/JP6927302B2/ja
Publication of CN109114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4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14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14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本体,本体具有顶侧、底侧和连接顶侧和底侧的侧部,本体的侧部设有吸风面,以及出风面板,出风面板至少部分覆盖本体的底侧,出风面板具有出风口;其中,本体进一步包括轴流风扇和用于容纳电气部件的容纳部,轴流风扇的轴线方向垂直于顶侧并且轴流风扇能沿第一方向旋转使气流从吸风面进入从出风口流出,容纳部位于轴流风扇下方的出风侧,其中容纳部朝向轴流风扇的一侧面设有导流片。容纳部上的导流片优化了空调室内机出风气流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尤其涉及吊顶安装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室内机主体以及设置在该室内机主体的下方的出风面板。
背景技术
常见的吊顶式的空调室内机被安装在室内吊顶内,出风面板配合在吊顶的装配孔中。这些空调室内机常常会被用在办公环境中。
吊顶安装的空调室内机,不占用墙面,不会与室内家具摆放冲突,因此被广泛使用。吊顶式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通常设置有朝着四个方向的出风口,以便将气流均匀地送到室内的各个方向。
然而,现有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情况受限于室内机内部部件的排布,风扇旋转带动的气流往往不朝向出风口,而且出风口的风量不均匀。另外,常常出现吊顶式空调室内机的风垂直往下送出,送风范围受到限制,人体的舒适度欠佳。此外,尽管出风面板上设有整圈的出风口,但是出风口的不同部分的风量是有差异的,有些部分甚至于完全无风,特别是方形出风面板的角部。
因此,仍然需要对现有的吊顶式空调室内机作出改进,提高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均匀性。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顶侧、底侧和连接顶侧和底侧的侧部,本体的侧部设有吸风面,以及出风面板,出风面板至少部分覆盖本体的底侧,出风面板具有出风口;其中,本体进一步包括轴流风扇和用于容纳电气部件的容纳部,轴流风扇的轴线方向垂直于顶侧并且轴流风扇能沿第一方向旋转使气流从吸风面进入从出风口流出,容纳部位于轴流风扇下方的出风侧,其中容纳部朝向轴流风扇的一侧面设有导流片。
采用上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容纳部上设置的导流片可以将轴流风扇吹出的气流引导向出风口,使得空调室内机出风顺畅、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导流片设置在容纳部的边缘部。这样的导流片结构简单,能更好地将气流导向出风面板的出风口,导流效果好。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该第一导流片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出风段朝着出风面板的角部和/或所述本体的角部偏斜。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的偏斜设置将轴流风扇吹出的气流引导向角部,使角部出风顺畅,使整个出风面板的出风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容纳部通过支承杆固定到本体或出风面板,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该第一导流片靠近支承杆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支承杆的下游。支承杆提升容纳部的固定强度,第一导流片设置在支承杆的下游,对支承杆下游的气流进行引导,减少支承杆下游的气流缺失。相比与支承杆设置在上游侧,支承杆设置在下游侧对气流的阻碍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在垂直于轴流风扇的轴线的平面中,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的在其出风端点处的切线与支承杆在平面中的投影所在直线成α角,其中5°≤α≤15°。这样的出风段的角度设置便于将气流引导至角部。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出风面板具有角部,支承杆从角部沿第一方向向下游偏移一距离。较佳地,在垂直于轴流风扇的轴线的平面中,支承杆相对容纳部的垂直于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延伸的中心线的角度θ在10-15°之间。这样支承杆的角度设置有利用进一步减少支承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使角部气流顺畅,整个出风面板出风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第一导流片的进风段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迎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与容纳部的垂直于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1,背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与容纳部的垂直于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2,其中β1小于β2。第一导流片的迎风面夹角β1设定成便于将流经迎风面侧的气流向角部引导,而背风面夹角β2设定成将流经背风面侧的气流向角部引导,β1小于β2是有利的,使得导流片的两个侧面与气流前进的第一方向匹配,便于更好地将气流引导向出风面板的角部。
优选地,迎风面的切线与容纳部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1,其中13°≤β1≤23°。背风面的切线与容纳部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2,其中25°≤β2≤35°。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在轴流风扇的轴线方向上,第一导流片的外边缘到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最短距离为L,其中10mm≤L≤20mm。这一距离设置既能确保导流片对轴流风扇吹出的气流进行引导,又减少导流片对气流的阻抗,以降低噪音、确保送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第一导流片延伸超出容纳部的边缘部。优选地,在相对于轴流风扇的轴线的径向方向上,第一导流片的外边缘位于轴流风扇的叶片的外边缘的径向内侧。这样,可以将气流更好地向出风口引导,同时减少导流片对气流的阻抗,以确保送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容纳部还包括第二导流片,第二导流片沿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导流片的下游,第一导流片和第二导流片设置成将气流引向出风面板上的同一侧的导风叶片;第二导流片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第二导流片的出风段大致垂直于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优选地,第二导流片与第一导流片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60mm。通过设置彼此隔开特定距离的第一和第二导流片,可以气流前进的第一方向对不同位置的气流进行引导,第二导流片将气流导向出风面板的直线边缘,使出风面板出风均匀,实现360度送风。而D≥60mm能够确保第一导流片和第二导流片之间的送风量。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上还设有第三导流片,第三导流片顺着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二导流片的下游,并且第一导流片、第二导流片和第三导流片设置成将气流引向出风面板上的同一侧的导风叶片。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在面对轴流风扇的侧面为外凸的凸面,第二导流片设置在凸面的边缘部。容纳部的凸面可以更好地对气流进行引导。同时,容纳部结构简单,第二导流片更好地将气流导向出风口,导流效果好。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具有中心点,第一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第一导流片的所述背风面离中心线距离最短的点的切线与中心线大致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具有中心点,第一导流片的迎风面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的连线与中心线大致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具有中心点,第二导流片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第二导流片的背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经过容纳部的中心点。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第二导流片延伸超出容纳部的边缘部,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第二导流片的迎风面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之间的连线为L2,第二导流片的背风面与容纳部的边缘部相交于第二点,第二点与容纳部的中心点的连线为L3,其中连线L2大致平行于连线L3。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第二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并且第二导流片延伸超出容纳部的边缘部,第二导流片的迎风面与容纳部的边缘部相交于第一点,第一点和第二导流片的进风端点的连线为L4,连线L4与中心线的夹角为α2,12°≤α2≤25°。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为方形,当导流片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上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导流片设置在容纳部的该侧边缘N+1的等分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容纳部为方形,当导流片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上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所述导流片的背风面与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的交点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该侧边缘的N+1的等分点的位置上。
等分设置在容纳部上的多个导流片使得沿容纳部表面流过的气流均匀分布。
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位于轴流风扇下方的出风侧的电气部件容纳部设置了导流片,因此,可以使轴流风扇的出风气流均匀分布,并且导流片的出风段特别地设置成向着出风面板的角部或者本体的角部偏斜,这一结构解决了角部气流缺失的问题,实现了出风面板360度的送风。
用于保持容纳部的支承杆相对本体或出风面板的角部沿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向下游偏移一段距离,从而减少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
容纳部的边缘部上的导流片的进风段和出风段相对于容纳部的中心线以特定的角度设置,并且进风段上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相对于中心线有不同的夹角,这使气流能够高度均匀地送出出风口,极大地改善了人体感受。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导流片对于气流的阻碍作用极小,相应产生的噪音被降至最低。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出风面板被移除。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侧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安装电气部件的容纳部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容纳安装电气部件的容纳部的立体图。
图5A和图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容纳安装电气部件的容纳部的一部分细节的放大示图和放大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侧视图,其中示出了轴流风扇与容纳部。
图7示出了适于配合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本体的出风面板的正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的侧剖视图,其中示出了出风面板。图9A和图9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容纳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示出了根据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的立体图。该空调室内机1主要由本体10和出风面板30(参见图8)两部分组成。通常,空调室内机1的本体10嵌设在室内吊顶上方的空间中,而出风面板30配合到吊顶上开设的空调安装口处从而覆盖本体10的底侧。本体10通常包括外壳18以及容纳在外壳18中的热交换器40、轴流风扇50、电气部件60、导风部件21和排水盘26。
如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1的本体10包括顶侧、与顶侧相对的底侧、以及连接在顶侧和底侧之间四个侧部。需说明的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正常安装的状态下,本体10的顶侧朝上而底侧朝下,本体10的底侧连接到出风面板30。外壳18的侧部形成气流流入的吸风面。
如图7所示,出风面板30包括内框架35、外框架33、界于内框架35和外框架33之间的出风口31以及枢转安装在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图示的出风面板30为正方形,也可以为其他多边形形状。空调室内机1的出风面板30设有出风口31,从而形成气流流出的送风面。
在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采用了轴流风扇50。如图1所示,轴流风扇50安装成其旋转轴线大致垂直于本体10的顶侧。在空调室内机1的运行过程中,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绕旋转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方向例如为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使气流从外壳18的侧部的吸风面进入,沿着轴流风扇50的轴线方向通过导风圈21,输送到出风面板30,最终,气流从出风面板30的出风口31流出。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到,在轴流风扇50的下方设置有一个电气部件容纳部80,该容纳部80相对于轴流风扇50的上侧形成外凸的凸面86,而容纳部80与凸面86相对的下侧是敞开的,电气部件60从容纳部80的下侧安装在容纳部80中。
如图1所示的电气部件60为电气盒的形式。电气盒通常由金属盒61构成。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电气盒通过安装在容纳部80内而布置到轴流风扇50的下侧,即布置到轴流风扇50的出风侧。布置在容纳部80中的电气部件60还包括控制装置、LED灯、无线通信装置(例如,WIFI、蓝牙、Zigbee等)、风阀、电动阀、投影装置中的一种或几种。
如图3所示,容纳部80具有大致方形的外轮廓,以与出风面板30的形状相对应。但容纳部80的形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容纳部80的外轮廓设置成圆形。
如图4所示,容纳部80形成类似盘状的容器,容纳部80面向轴流风扇50的一侧面(即容纳部80的外侧)形成凸起的凸面86,该凸面86可以是一个连续的外凸弧形表面,也可以为凸起的截头锥形,也可以为其他顶部较小底部较大的凸起的形状。凸面86的顶部高于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的最下端。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该凸部86的边缘部具有一段水平延伸段88。当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闭合的状态下,水平延伸段88与出风面板30上设置的导风叶片32齐平,不仅防尘,还确保了出风面板的美观性。
容纳部80通过多个支承杆85固定到空调室内机1的本体10或出风面板30上。在较佳实施例中,容纳部80通过支承杆85支承到导风圈21上,支承杆85的另一端固定在容纳部80的外凸的凸面86的边缘处,从而使容纳部80相对导风圈21固定。
较佳地,容纳部80、支承杆85以及导风圈21可以由树脂材料一体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容纳部80与导风圈21形成为一个整体。在空调室内机1装配的过程中,当风扇50装配到外壳18内之后,容纳部80和导风圈21一起嵌合在外壳18内。替代地,容纳部80也可以通过设置在支承杆85端部的紧固部连接到导风圈21上。因此,采用根据本发明的这种容纳部及导风圈,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安装方便且强度高。
替代地,容纳部80可以通过支承杆85固定到排水盘26相对出风面板30的底侧面上。
在较佳实施例中,当容纳部80安装在空调室内机1内时,容纳部80的角部与出风面板30的角部对齐、容纳部80的直线边缘与本体10的侧部11以及出风面板30的直线边缘相对。图3和图4示出了四根支承杆85,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根支承杆85靠近容纳部80的方形轮廓的角部,但并不是直接设置在角部,而是相对于角部顺着轴流风扇50的旋转方向向下游偏移一距离。也就是说,支承杆85相对于出风面板30的角部或者本体20的角部沿轴流风扇50的旋转方向向下游偏移一距离,减少支承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
较佳地,支承杆85还顺着轴流风扇50的出风方向倾斜。具体而言,从角部偏移设置的支承杆85不沿着轴流风扇50的旋转轴线的径向方向延伸,而从径向方向顺着由轴流风扇50的旋转方向呈一角度倾斜。例如,如图3所示,从俯视角度理解,轴流风扇50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引出的气流有顺时针方向的风量,则相应地,支承杆85相对于轴流风扇50的径向方向向着顺时针方向倾斜。
如图3所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支承杆85相对于容纳部80的垂直于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的中心线A的角度θ在10-15度之间,优选地为12.5度,这样设置,不仅减少支承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而且可利用支承杆85本身将气流导向角部。
此外,如图5B所示,支承杆85的迎风面为凸出的弧面,进一步减少支承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而其背风面设有电缆容纳槽,方便布置电缆,而且减少电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到,容纳部80的面对轴流风扇50的一侧面的边缘部设有多个导流片83。这些导流片83优先地与容纳部80一体形成,但也可通过其他固定手段固定到容纳部80的边缘部。这些导流片83用作气流引导结构。如以下将详述地,导流片83具有特别的角度设定,这样的设定使得送风气流能够均匀地从出风面板30的出风口31导出。
在垂直于轴流风扇50的轴线的平面上,容纳部80具有大致方形的轮廓,相应地容纳部80具有四个侧边和四个角部。当容纳部80安装在具有如图7所示的方形的出风面板30的空调室内机1的方形本体10中时,容纳部80的角部分别与出风面板30的角部基本对齐。
出风面板80具有角部,轴流风扇50的气流在吹出时,出风面板80的角部只有少许风量流经,支承杆85置于出风面板30的角部或者本体20的角部沿轴流风扇50的旋转方向向下游偏移一距离,可以将气流导向出风面板30的角部。
如图5A所示,容纳部80每一侧边上具有两片导流片:第一导流片831和第二导流片832。第一导流片831在容纳部80的中心线A的右侧,而第二导流片832在容纳部80的中心线A的右侧。此处,容纳部中心线A是指,在本体10的水平截面中(即,垂直于轴流风扇50的轴线的平面中),经过容纳部80的中心垂直于或法向于出风面板30的导风叶片30的轴线。
如图5A所示,第一导流片831包括进风段811和出风段812,其中出风段812朝着容纳部80的角部偏斜,相应地,出风段812也朝着出风面板30的角部或本体10的角部偏斜。如图5B所示,第一导流片831的出风段812做着较薄,从而有利于使气流在出风段812汇聚,避免气流被割裂开。在图5A所示平面中,第一导流片831的出风段812在其出风端点处的切线与同一侧边上的支承杆85在该平面中的投影所在直线成α角,其中5°≤α≤15°,优选地,7°≤α≤10°,更优地,α为8.5°。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片831的进风段811的厚度比出风段812的厚度厚,第一导流片831的进风段811包括迎风面815和背风面816,迎风面815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与中心线A的夹角为β1,而背风面816与中心线A的夹角为β2,其中β1小于β2。优选地,角度β1大于等于13°且小于等于23°,同时,角度β2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35°。更佳地,角度β1为18.5°,而角度β2为30.8°。
此外,如图5A所示,第一导流片831的背风面中的离中心线A距离最短的点的切线A1与中心线A大致平行。
此外,第一导流片831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的连线A2与中心线A大致平行。
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导流片831设置在支承杆85的下游,第一导流片相对容纳部80中心线A的距离小于支承杆85相对容纳部80中心线A的距离,所以第一导流片831可以将更靠近容纳部80中心线A的气流导向出风面板30的角部。
在支承杆85和第一导流片831的共同作用下,将轴流风扇50吹出的气流在更多更均匀的引导到出风面板30的角部。
此外,如图6所示,在轴流风扇50的轴线方向上,导流片83的外边缘到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的最短距离为L1,其中优选地10mm≤L1≤20mm,更佳地,L1为15mm。
从图5A中可以看到,在容纳部80的同一侧边上,第二导流片832设置在第一导流片831的下游,第二导流片832与第一导流片831之间的距离为D,通常D≥60mm。
第二导流片832的设置角度与第一导流片831是不同的。第二导流片832也具有进风段821和出风段822,第二导流片832的出风段822大致垂直于容纳部80的侧边,相应地,出风段822也垂直于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从而使气流顺着其出风段812垂直地流向出风口。
此外,如图5A所示,第二导流片832的进风段821朝着中心线A偏斜,并且进风段821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其中,迎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相对于中心线A的角度β3小于背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相对于中心线A的角度β4。
优选地,第二导流片832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第二导流片832的背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经过容纳部80的中心点O。优选地,容纳部80的中心点O位于轴流风扇50的旋转轴线上。
附加地或者可替代地,如图9A所示,在迎风面处,第二导流片832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之间的连线为L2,而第二导流片832的背风面与容纳部80的边缘部相交于第二点,该第二点与中心点O的连线为L3,优选地连线L2大致平行于连线L3。
附加地或者可替代地,如图9B所示,第二导流片832的迎风面与容纳部80的边缘部相交于第一点,该第一点和第二导流片832的在迎风面的进风端点的连线的L4与中心线A的夹角为α2,12°≤α2≤25°,优选地,15°≤α≤20°,更优地18.5°。
此外,若容纳部80尺寸较大,优选地,可以顺着轴流风扇50的旋转方向,在第二导流片832的下游再设置一个第三导流片(未示出),以进一步优先导流效果。第三导流片同样地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其出风段设置成大致垂直于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
对于方形的容纳部80,当导流片83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上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导流片83设置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的N+1等分点的位置。优选地,当导流片83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导流片83的背风面与边缘部的交点设置在容纳部80的一侧边缘的N+1等分点的位置。结合图6还可以看到,导流片83延伸超出容纳部80的边缘。优选地,径向方向延伸距离不超过风扇50的叶片51的径向外边缘。换言之,在相对于轴流风扇的轴线的径向方向上,导流片83的外边缘位于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的外边缘的径向内侧。
优选地,在一个容纳部80上的所有导流片83的径向最外端在围绕轴流风扇50的旋转轴线的同一个圆周上,并且该圆周与导风圈21同心。
为了使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高度尽可能降低,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如图2所示,放置电气部件60的容纳部80至少部分地嵌入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围绕的中心凹部,特别是使容纳部80外凸的凸面86至少部分地嵌入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围绕的中心凹部。从图2的室内机1的侧剖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容纳部80的最顶部高于轴流风扇50的叶片51的最下缘所在的平面。与此同时,如图6所示,容纳部80上的导流片位于叶片51的下方,导流片83的径向外缘位于叶片51的径向外缘的内侧,也就是说,从俯视角度观察,导流片83不延伸超出叶片51的径向外边缘的范围。
此外,需说明的是,导流片83不延伸到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口31的位置。容纳部30上的导流片83延伸的范围不超出导风面板30的内框架35。这样,内框架35位于导流片83的径向外缘的下方,由导流片83导出的气流会在流到出风口之前汇集,不会出现气流被割裂的现象。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出风面板30包括内框架35、外框架33、界于内框架35和外框架33之间的出风口31以及枢转安装在出风面板30上的导风叶片32。出风面板30的外框架33包括位于导风圈21的送风口下游的引风段36,该引风段36具有斜面或者外凸弧面。优选地,引风段36围绕轴流风扇50的旋转轴线延伸一周。
引风段36是出风面板30的外框架33一体的一部分。还可以设想的是,引风段36设置成一个独立部件,例如由树脂一体模制成形,该独立部件通过卡配结构或紧固件等固定装置配合到出风面板上,从而形成外框架33的一部分。
容纳部80的上侧的凸面86与引风段36之间形成了送风通道,通过该送风通道,气流可以从导风圈21顺畅地流到出风面板30上的出风口。从图8中可以看到,容纳部80上的导流片83在凸面86和引风段36形成的送风通道中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位于轴流风扇50下方的出风侧的电气部件容纳部80设置了导流片83,因此,可以使轴流风扇50的出风气流均匀分布,并且导流片83的出风段812特别地设置成向着出风面板30的角部或者本体10的角部偏斜,这一结构解决了角部气流缺失的问题,实现了出风面板360度的送风。
用于保持容纳部80的支承杆85相对本体10或出风面板30的角部沿轴流风扇的旋转方向向下游偏移一段距离,从而减少了对角部气流的阻碍。
容纳部80的边缘部上的导流片83的进风段和出风段812相对于容纳部80的中心线以特定的角度设置,并且进风段上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相对于中心线有不同的夹角,这使气流能够高度均匀地送出出风口,极大地改善了人体感受。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导流片83对于气流的阻碍作用极小,相应产生的噪音被降至最低。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本体,本体具有顶侧、底侧和连接所述顶侧和所述底侧的侧部,所述本体的所述侧部设有吸风面,以及
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本体的所述底侧,所述出风面板具有出风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轴流风扇和用于容纳电气部件的容纳部,所述轴流风扇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顶侧,并且所述轴流风扇沿第一方向旋转使气流从所述吸风面进入从所述出风口流出,所述容纳部位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出风侧,
所述容纳部朝向所述轴流风扇的一侧面设有导流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
所述第一导流片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所述出风段朝着所述出风面板的角部和/或所述本体的角部偏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通过支承杆固定到所述本体或所述出风面板,
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
所述第一导流片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支承杆的下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轴流风扇的轴线的平面中,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端点处的切线与所述支承杆在所述平面中的投影所在直线成α角,其中5°≤α≤15°。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具有角部,
所述支承杆相对所述角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向下游偏移一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杆相对所述容纳部的垂直于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延伸的中心线的角度θ在10-15°之间。
8.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片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在所述第一导流片的进风端点处所述迎风面的切线与所述容纳部的垂直于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1,在进风端点处所述背风面的切线与所述容纳部的垂直于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2,其中β1小于β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流片的进风端点处所述迎风面的切线与所述容纳部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1,其中13°≤β1≤23°。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导流片的进风端点处所述背风面的切线与所述容纳部的中心线的夹角为β2,其中25°≤β2≤35°。
11.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流风扇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外边缘到所述轴流风扇的叶片的最短距离为L1,其中10mm≤L1≤20mm。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片延伸超出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轴流风扇的所述轴线的径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外边缘位于所述轴流风扇的叶片的外边缘的径向内侧。
14.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还包括第二导流片,所述第二导流片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片的下游,所述第一导流片和所述第二导流片设置成将气流引向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同一侧的导风叶片;
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所述第二导流片的出风段大致垂直于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导风叶片。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片与所述第一导流片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60mm。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上还设有第三导流片,所述第三导流片顺着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片的下游,并且第一导流片、第二导流片和第三导流片设置成将气流引向所述出风面板上的同一侧的导风叶片。
1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心点,所述第一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第一导流片的所述背风面中的离所述中心线距离最短的点的切线与所述中心线大致平行。
1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心点,所述第一导流片在其迎风面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的连线与所述中心线大致平行。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心点,所述第二导流片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第二导流片的所述背风面在其进风端点处的切线经过所述容纳部的所述中心点。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具有中心点,所述第二导流片延伸超出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
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
所述第二导流片的迎风面的进风端点和出风端点之间的连线为L2,所述第二导流片的所述背风面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边缘部相交于第二点,所述第二点与所述容纳部的中心点的连线为L3,
其中连线L2大致平行于连线L3。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迎风面和背风面并且所述第二导流片延伸超出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
所述第二导流片的迎风面与容纳部的边缘部相交于第一点,所述第一点和第二导流片的进风端点的连线为L4,
连线L4与中心线的夹角为α2,12°≤α2≤25°。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为方形,当导流片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上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所述导流片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该侧边缘N+1的等分点的位置。
23.如权利要求17-2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为方形,当导流片在容纳部的一侧边缘上的设置数量为N且N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时,所述导流片的背风面与所述容纳部的边缘部的交点设置在所述容纳部的该侧边缘的N+1的等分点的位置上。
CN201710488931.4A 2017-06-23 2017-06-23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9114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88931.4A CN109114678B (zh) 2017-06-23 2017-06-23 空调室内机
EP18820840.9A EP3643983B1 (en) 2017-06-23 2018-06-22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AU2018288739A AU2018288739B2 (en) 2017-06-23 2018-06-22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US16/625,921 US11441812B2 (en) 2017-06-23 2018-06-22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PCT/JP2018/023839 WO2018235947A1 (ja) 2017-06-23 2018-06-22 空調室内機
ES18820840T ES2888629T3 (es) 2017-06-23 2018-06-22 Unidad interior de aire acondicionado
JP2019525707A JP6927302B2 (ja) 2017-06-23 2018-06-22 空調室内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88931.4A CN109114678B (zh) 2017-06-23 2017-06-23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4678A true CN109114678A (zh) 2019-01-01
CN109114678B CN109114678B (zh) 2021-11-09

Family

ID=64733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88931.4A Active CN109114678B (zh) 2017-06-23 2017-06-23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146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8614A (zh) * 2020-12-30 2022-07-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45C (zh) * 1999-07-28 2003-12-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顶棚式空调器的钟形口装置
KR20060128172A (ko) * 2005-06-09 2006-1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실링팬을 구비한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GB2459063A (en) * 2007-03-14 2009-10-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CN101631992A (zh) * 2007-03-14 2010-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空调机
JP2010164294A (ja) * 2008-12-15 2010-07-29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調室内機
CN105444268A (zh) * 2015-12-21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6091125A (zh) * 2016-07-26 2016-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45C (zh) * 1999-07-28 2003-12-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顶棚式空调器的钟形口装置
KR20060128172A (ko) * 2005-06-09 2006-12-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실링팬을 구비한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GB2459063A (en) * 2007-03-14 2009-10-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CN101631958A (zh) * 2007-03-14 2010-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CN101631992A (zh) * 2007-03-14 2010-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风扇、空调机
JP2012078085A (ja) * 2007-03-14 2012-04-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0164294A (ja) * 2008-12-15 2010-07-29 Daikin Ind Ltd 天井埋め込み型空調室内機
EP2378217A1 (en) * 2008-12-15 2011-10-19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embedded in ceiling
CN105444268A (zh) * 2015-12-21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6091125A (zh) * 2016-07-26 2016-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88614A (zh) * 2020-12-30 2022-07-01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4688614B (zh) * 2020-12-30 2023-06-20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14678B (zh) 2021-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7529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208845426U (zh) 一种蜗壳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911467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322610A (zh) 加湿器
CN2073504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13245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35048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425032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131363U (zh) 一种有助于室内空间气流分布的风口
AU2018288739B2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209558544U (zh) 空调器
CN106225090A (zh) 风管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2618984U (zh) 加湿器
CN208794657U (zh) 电器盒布局结构、壁挂机及空调组件
CN209541118U (zh) 出风组件、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室内机
CN201615574U (zh) 中央空调通风口
CN206247482U (zh) 风管式空调器
CN106440064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0737894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222599U (zh) 天花机
CN201740177U (zh) 一种柜用抽湿机送风管
CN204100517U (zh) 多风机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6204227U (zh) 导风板结构、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204367U (zh) 一种自带动力装置的地送风送风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