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7409A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7409A
CN114667409A CN202180006323.XA CN202180006323A CN114667409A CN 114667409 A CN114667409 A CN 114667409A CN 202180006323 A CN202180006323 A CN 202180006323A CN 114667409 A CN114667409 A CN 114667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incident
emission
guid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063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健太
山本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67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7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35Light guides
    • F21S43/236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 F21S43/237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rod-sha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35Light guides
    • F21S43/236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 F21S43/239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shap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35Light guides
    • F21S43/236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 F21S43/241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ight guide of complex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35Light guides
    • F21S43/242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mission area
    • F21S43/245Light gu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mission area emitting light from one or more of its major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7Attachmen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7/00Fastening of component parts of lighting devices, e.g. shades,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filters, screens, grids or protective c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21W2103/20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21W2103/35Brake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在实现了制造成本的降低的基础上,进行光向大范围的区域的照射。具备射出光的光源和被射入从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所射入的光的内透镜,内透镜具有对所射入的光进行引导的导光部和与导光部连续并形成为分支成至少两部分的形状的分支部,分支部由具有第一射出面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射出面的第二部分构成,在导光部中被引导的光在分支部中被分离并从第一射出面和第二射出面射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将所射入的光向预定的方向引导并射出的内透镜的车辆用灯具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灯具中,存在如下类型:在由罩和灯壳构成的灯具外框的内部配置有光源和内透镜,从光源射出的光被内透镜引导而从内透镜的射出面朝向外部照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内透镜具有供从光源射出的光射入的射入面和供所射入的光射出的射出面,将从射入面射入的光向预定的方向引导并从射出面射出。在这样的内透镜中,除了从射入面射入的光直线前进而从射出面射出的类型(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以及图2)之外,还有从射入面射入的光在全反射面进行内面反射而从射出面射出的类型(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08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车辆用灯具中,为了实现其他车辆的搭乘者、行人等的视觉辨认性的提高等,希望将光朝向大范围的区域照射的情况也较多。
然而,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透镜,例如在上下方向上朝向大范围的区域照射光的情况下,需要将内透镜的整体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厚度较厚的形状,但若增厚内透镜的厚度,则成形时间变长,制造成本变高。
对此,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目的在于,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的基础上,进行光向大范围的区域的照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第一,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具备:光源,其射出光;以及内透镜,其被射入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所射入的光,所述内透镜具有:导光部,其对所射入的光进行引导;以及分支部,其与所述导光部连续,并形成为分支成至少两部分的形状,所述分支部由具有第一射出面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射出面的第二部分构成,在所述导光部中被引导的光在所述分支部中被分离,并从所述第一射出面和所述第二射出面射出。
由此,所射入的光在导光部中朝向分支部被引导,在分支部分离而分别从第一射出面和第二射出面射出。
第二,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上下的位置。
由此,来自分支部的光的照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成为较大的范围。
第三,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内透镜设置有射入控制部,该射入控制部具有供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射入的射入面,并使所射入的光成为平行光。
由此,从光源射出并射入到内透镜的光通过射入控制部而成为平行光并被导光部引导。
第四,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在所述导光部形成有对所射入的光进行内面反射的全反射面,在所述导光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全反射面连续的突起部。
由此,在导光部的厚度方向上不形成为全反射面的端缘被倒角的形状,全反射面的有效的反射面积变大。
第五,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第一射出面和所述第二射出面分别形成有扩散台阶。
由此,从第一射出面和第二射出面分别射出的光通过扩散台阶而扩散。
第六,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车辆用灯具具备:光源,其射出光;第一导光体,其具有第一射入面和第一射出面,引导从所述第一射入面射入的光并从所述第一射出面射出;以及第二导光体,其具有第二射入面和第二射出面,引导从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的光并从所述第二射出面射出,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各一部分分别向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并且从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的光量不同。
由此,来自一个光源的光量不同的光从第一射入面和第二射入面分别射入到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
第七,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光的导光距离比所述第一导光体中的光的导光距离长,所述光源的发光中心位于比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的中央靠所述第二射入面侧的位置。
由此,光源的发光中心存在于靠近导光距离长的第二导光体的第二射入面的位置。
第八,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射出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一射出面的面积大,所述光源的发光中心位于比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的中央靠所述第二射入面侧的位置。
由此,光源的发光中心存在于光的射出面积大的第二导光体中的靠近第二射入面的位置。
第九,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在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的一方设置有定位突部,在所述定位突部被按压于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的另一方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导光体和所述第二导光体的定位。
由此,通过将定位突部按压于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来进行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的定位。
第十,在上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车辆用灯具的基础上,优选的是,所述车辆用灯具设置有保持所述第一导光体和所述第二导光体的内壳体,在所述内壳体设置有:安装凸台,其用于通过螺纹紧固来安装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以及承托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在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被螺纹紧固于所述安装凸台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被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向一个方向按压,并被所述承托支承部从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承托。
由此,在定位突部被按压于第一导光体或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且第一导光体或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被螺纹紧固于安装凸台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或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被承托支承部承托,因此第一导光体或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不被螺纹紧固地安装于内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所射入的光在导光部中朝向分支部被引导并在分支部分离而分别从第一射出面和第二射出面射出,所以能够将导光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形成为厚度薄的形状,能够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的基础上进行光向大范围的区域的照射。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至图13一起表示本发明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本图是以将罩分离后的状态表示的车辆用灯具的立体图。
图2是灯具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内透镜等的水平剖视图。
图4是第一内透镜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二内透镜等的铅垂剖视图。
图6是第二内透镜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内透镜等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安装于内壳体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相对于第三光源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12是表示从第一光源射出的光的路径的图。
图13是在水平剖面中表示从第二光源射出的光的路径的图。
图14是在铅垂剖面中表示从第二光源射出的光的路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车辆用灯具的方式进行说明。
车辆用灯具1例如安装于车身的后端部的左右两端部,作为车辆用标识灯而发挥功能。车辆用灯具1例如作为具有尾灯、刹车灯以及转向信号灯的功能的组合灯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来自车辆用灯具1的光的射出方向作为后方,对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车辆用灯具1具备:灯壳体2,其在从后方到侧方的位置具有开口;以及罩3,其封堵灯壳体2的开口(参照图1)。由灯壳体2和罩3构成灯具外框4,灯具外框4的内部空间形成为灯室。
在灯壳体2安装有后述的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在罩3上,例如在内表面形成有扩散台阶3a。罩3的外周部例如被设置为由黑色的材料形成的遮光部3b,遮光部3b的内侧的部分被设置为能够使光透过的透过部3c。从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射出并透过罩3的透过部3c的光被扩散台阶3a扩散而朝向外部照射。
在灯室配置有灯具单元5。灯具单元5通过在内壳体6上配置或安装所需的各部分而构成(参照图1以及图2)。
内壳体6以安装于灯壳体2的状态配置。内壳体6具有后部7、上部8和侧部9,后部7的上缘与上部8的后缘连续,后部7的外侧的侧缘与侧部9的后缘连续,上部8的外侧的侧缘与侧部9的上缘连续。
在后部7上下排列地形成有第一配置孔7a和第二配置孔7b。在后部7分别设置有朝向上下方向且从第一配置孔7a中的后侧开口缘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上侧遮挡板10和从第二配置孔7b中的后侧开口缘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下侧遮挡板11。在后部7,在第一配置孔7a的上侧形成有向后方开口且向左右延伸的第一配置槽7c。在从第一配置孔7a和第二配置孔7b的侧方到下方的位置,将向后方开口且弯曲的第二配置槽7d、7d形成为大致平行的状态。
在上部8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安装凸台12、限制壁13、13、保持承托部14和承托支承部15(参照图2的放大图)。在安装凸台12上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螺纹孔。限制壁13、13以左右对置的状态位于安装凸台12的附近。一方的限制壁13的前后的宽度比另一方的限制壁13的前后的宽度大,在一方的限制壁13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插入用切口13a。保持承托部14形成为具有设置在限制壁13、13之间且向上方开口的凹部的形状。承托支承部15位于安装凸台12的侧方,上表面作为承托面15a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平缓的圆弧面。
在内壳体6的第一配置孔7a插入配置有第一内透镜16(参照图2至图4)。第一内透镜16通过一部分被螺纹紧固而安装于内壳体6。
第一内透镜16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一内透镜16具有:射入部17,其被射入光;板状的第一反射部18,其从射入部17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向后斜侧方突出;板状的第二反射部19,其从射入部17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后斜侧方突出;板状的第一射出部20,其与第一反射部18连续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光轴方向)倾斜;以及板状的第二射出部21,其与第二反射部19连续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第一反射部18和第二反射部19以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也以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倾斜。
射入部17形成为向后方凸出的形状,前表面形成为射入面17a,后表面形成为射出面17b(参照图3)。射入部17的左右两侧的部分的外周侧的面分别形成为全反射面17c、17c。
第一反射部18和第二反射部19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在第一反射部18和第二反射部19中,第一反射部18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P1比第二反射部19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P2大。
另外,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也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在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中,第一射出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1比第二射出部21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2大。
第一射出部20的前侧的面形成为全反射面20a,后侧的面形成为射出面20b。需要说明的是,在射出面20b中,光的一部分被内面反射。第二射出部21的前侧的面形成为全反射面21a,后侧的面形成为射出面21b。
另外,在第一内透镜16中,第一射出部20的导光方向上的长度D1比第二射出部21的导光方向上的长度D2短,根据导光距离的不同来设定形成于全反射面20a、全反射面21a、射出面20b以及射出面21b的台阶的间距。具体而言,全反射面20a中的台阶的间距比全反射面21a中的台阶的间距小,两者的台阶的间距数大致相同,射出面20b中的台阶的间距比射出面21b中的台阶的间距小,两者的台阶的间距数大致相同。
第一内透镜16在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射入部17的射入面17a位于与安装于灯壳体2的第一光源22的发光部22a的后侧对置的位置(参照图3)。
在内壳体6的第二配置孔7b中插入配置有第二内透镜23(参照图2、图5以及图6)。第二内透镜23通过一部分被螺纹紧固而安装于内壳体6。
第二内透镜23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第二内透镜23具有:射入控制部24,被射入光;导光部25,其与射入控制部24连续;以及分支部26,其与导光部25连续、例如形成为分支为两个形状(参照图5至图7)。
射入控制部24形成为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板状,具有前表面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圆弧面状的中央射入部27和设置于中央射入部27的左右两侧的侧向射入部28、28。中央射入部27的前表面形成为射入面27a。侧向射入部28、28形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尖细的形状,与射入面27a连续的一侧的面分别形成为射入面28a、28a,隔着射入面28a、28a而位于射入面27a的相反侧的面分别形成为全反射面28b、28b。
导光部25形成为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板状,形成为大致左右延伸的形状。导光部25具有与一个全反射面28b的后端连续的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为第一全反射面25a。导光部25的前表面形成为第二全反射面25b。
在导光部25设置有向上方或下方突出的突起部29、29(参照图8)。突起部29、29设置在与第一全反射面25a连续的位置。
第二内透镜23为了实现注射成形的成形时间的缩短化而整体的厚度形成得薄,与之相应地,第一全反射面25a的上下的宽度容易变小。特别是,在成形上,形成棱线的部分大多被倒角而形成为所谓的C面、R面,第一全反射面25a的上端与导光部25的上表面的边界部分、第一全反射面25a的下端与导光部25的下表面的边界部分有时形成为被倒角的形状。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存在第一全反射面25a的反射区域变小的隐患,但如上所述,通过在与第一全反射面25a连续的位置设置突起部29、29,在导光部25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全反射面25a的端缘不会形成为被倒角的形状。由此,第一全反射面25a的有效的反射面积变大,能够实现射入到第二内透镜23的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中,示出了在与第一全反射面25a连续的位置设置有突起部29、29的例子,但也可以在与第二全反射面25b连续的位置设置突起部,实现射入到第二内透镜23的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
分支部26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分支的两股状,并与导光部25的后端部连续(参照图5以及图6)。分支部26由以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上方位移的方式倾斜的第一部分30、和以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倾斜的第二部分31构成。但是,分支部26也可以形成为分支成三个以上的形状。
第一部分30形成为横长的形状,后侧的面中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为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0a,前侧的面中的除了上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第二全反射倾斜面30b。第一部分30的后侧的面中的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0a的上侧的部分形成为第一射出面30c。
第二部分31形成为横长的形状,后侧的面中的上侧的部分形成为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1a,前侧的面中的除了下端部以外的部分形成为第二全反射倾斜面31b。第二部分31的后侧的面中的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1a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为第二射出面31c。
在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上分别形成有例如鱼眼台阶作为扩散台阶。从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射出的光分别通过鱼眼台阶向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扩散。
第二内透镜23在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射入控制部24的射入面27a位于与安装于灯壳体2的第二光源32中的发光部32a的后侧对置的位置(参照图7)。
在内壳体6的第一配置槽7c插入配置有除了第一导光体33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参照图2)。第一导光体33通过一部分被螺纹紧固而安装于内壳体6。
第一导光体33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L字状(参照图9)。第一导光体33具有:轴状导光部34,其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大致圆轴状;臂部35,其从轴状导光部34的轴向上的一端部突出;被安装部36,其与臂部35连续;以及鳍状的出光部37,其从轴状导光部34的除了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向下方突出。
轴状导光部34由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始端部38和相对于始端部38弯曲并沿大致左右方向延伸的射出部39构成,射出部39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始端部38的轴向上的长度长。轴状导光部34的始端部38的前端面形成为第一射入面38a,射出部39的后侧的面形成为第一射出面39a。另外,出光部37的后表面也形成为第一射出面37a。
在第一导光体33上设置有从始端部38向下方突出的定位突部40,定位突部40的下表面作为按压面40a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平缓的圆弧面。
在内壳体6的第二配置槽7d、7d插入配置有第二导光体41的除了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参照图2)。第二导光体41通过一部分被第一导光体33按压而安装于内壳体6。
第二导光体41例如由透明的树脂材料作为整体形成为环状(参照图9)。第二导光体41具有:一对轴状导光部42、42,它们形成为预定形状的大致圆轴状;共有部43,其与轴状导光部42、42的轴向上的一端部连续;被限制部44,其从共有部43突出;以及连结部45,其将轴状导光部42、42的轴向上的另一端部连结。
轴状导光部42的与共有部43连续的部分作为弯曲的始端部46而设置,与始端部46连续的部分作为向与始端部46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射出部47而设置,射出部47的后侧的面作为第二射出面47a而形成。射出部47的轴向上的长度比始端部46的轴向上的长度长。
共有部43以始端部46、46延长的方式形成为与始端部46、46大致相同直径的圆轴状,前端面形成为第二射入面43a。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中,第二导光体41的导光距离比第一导光体33的导光距离长。第一导光体33的导光距离相当于轴状导光部34的轴向上的长度,第二导光体41的导光距离相当于轴状导光部42、42的轴向上的长度与共有部43的轴向上的长度的合计量。另外,轴状导光部34的长度比一个轴状导光部42与共有部43的轴向上的长度的合计长度短。
这样,由于第二导光体41的导光距离比第一导光体33的导光距离长,因此为了使在第二导光体41和第一导光体33中分别射出光时的亮度为相同程度的亮度,需要使从第二导光体41的第二射入面43a射入的光量比从第一导光体33的第一射入面38a射入的光量大。
另外,在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中,第二导光体41中的光的射出面积比第一导光体33中的光的射出面积大。第一导光体33中的光的射出面积相当于第一射出面37a的面积与第一射出面39a的面积的合计量,第二导光体41中的光的射出面积相当于第二射出面47a、47a的面积的合计量。
这样,第二导光体41中的光的射出面积比第一导光体33中的光的射出面积大,因此,为了使在第二导光体41和第一导光体33中分别射出光时的亮度为相同程度的亮度,需要使从第二导光体41的第二射入面43a射入的光量比从第一导光体33的第一射入面38a射入的光量大。
就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二导光体41而言,轴状导光部42、42的射出部47、47分别插入到内壳体6的第二配置槽7d、7d而配置,共有部43从上方插入到内壳体6的限制壁13、13之间而插入到保持承托部14的凹部而被保持(参照图10)。共用部43插入限制壁13、13之间并保持于保持承托部14,由此进行第二导光体41的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定位。
此时,从共有部43突出的被限制部44从上方插入形成于一方的限制壁13的插入用切口13a,进行第二导光体41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另外,共有部43载置于内壳体6的承托支承部15。
如上所述,在第二导光体41保持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33的出光部37和射出部39插入并配置于内壳体6的第一配置槽7c。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臂部35和被安装部36位于内壳体6的上部8的上表面侧,被安装部36通过螺纹紧固等安装于安装凸台12。
在被安装部36安装于安装凸台12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位于第二导光体41的始端部46的正上方,始端部46被第一导光体33的定位突部40从上方按压。此时,利用定位突部40的按压面40a按压始端部46的外周面中的上端侧的部分,始端部46的外周面中的下端侧的部分被按压于承托支承部15的承托面15a,始端部46被承托支承部15从下方承托。因此,进行第二导光体41的上下方向上的定位,并且进行第一导光体33与第二导光体41之间的定位。
在第二导光体41的始端部46被第一导光体33的定位突部40从上方按压的状态下,定位突部40的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圆弧面状的按压面40a被按压于始端部46的圆弧面状的外周面,并且始端部46的圆弧面状的外周面被按压于承托支承部15的形成为向下方凸出的圆弧面状的承托面15a。因此,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不会晃动而以稳定的状态保持于内壳体6。
如上所述,在车辆用灯具1中,在定位突部40被按压于第二导光体41的状态下进行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的定位。
因此,通过将定位突部40按压于第二导光体41来进行第一导光体33与第二导光体41的定位,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确保第一导光体33与第二导光体41之间的较高的位置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中,示出了在第一导光体33上设置向下方突出的定位突部40并将定位突部40按压于第二导光体41的结构,但相反地,也可以是在第二导光体41上设置向上方突出的定位突部并将第一导光体33按压于定位突部的结构。
另外,在车辆用灯具1中,在内壳体6上设置有用于通过螺纹紧固来安装第一导光体33的安装凸台12和支承第二导光体41的承托支承部15,在第一导光体33被螺纹紧固于安装凸台12的状态下,第二导光体41被第一导光体33向一个方向(下方)按压而被承托支承部15从一个方向(下方)承托。
因此,在定位突部40被按压于第二导光体41而第一导光体33被螺纹紧固于安装凸台12的状态下,第二导光体41被承托支承部15承托,因此第二导光体41不被螺纹紧固而安装于内壳体6,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将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可靠地安装于内壳体6。
如上所述,在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位于安装于灯壳体2的第三光源48中的发光部48a的后侧(参照图11)。此时,第三光源48的发光部48a的发光中心48b位于比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央靠第二射入面43a侧的位置。例如,第三光源48存在于发光中心48b在第一射入面38a的中心S1与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心S2之间与第二射入面43a对置的位置。
这样,通过使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位于比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央靠第二射入面43a侧的位置,从第三光源48射出的光从第一射入面38a射入到第一导光体33,并且从第二射入面43a射入到第二导光体41,但从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射入的光量不同,从第二射入面43a射入的光量比从第一射入面38a射入的光量大。
如上所述,在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内罩49从后侧安装于内壳体6,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的各一部分被内罩49覆盖(参照图1以及图2)。
内罩49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覆盖部49a、与第一覆盖部49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连续且弯曲的第二覆盖部49b、以及从第一覆盖部49a的上端部向前方突出的顶面部49c。内罩49的第一覆盖部49a和第二覆盖部49b的大致整体由使光透过的材料形成,顶面部49c由不使光透过的材料形成。内罩49在顶面部49c位于上部8的上表面侧的状态下安装于内壳体6。
在内罩49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第一导光体33的出光部37和射出部39被第一覆盖部49a从后方覆盖,第二导光体41的射出部47被第二覆盖部49b从后方覆盖。因此,从第一导光体33的出光部37和射出部39射出的光透过第一覆盖部49a而朝向后方照射,从第二导光体41的射出部47、47射出的光透过第二覆盖部49b而朝向后方照射。另外,通过顶面部49c遮挡从第一导光体33向上方侧漏出的不需要的光。
另外,在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从上侧将遮挡罩50安装于内壳体6。遮挡罩50由不使光透过的材料形成,以从上方覆盖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的大致整体和第二导光体41的始端部46的大致整体的状态安装于内壳体6。因此,通过遮挡罩50遮挡从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和第二导光体41的始端部46漏出的不需要的光。
在内壳体6的内罩49的内侧安装有延伸部51。延伸部51由黑色的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各部分而成,具有框部52和分隔部53。框部52形成为与由第一覆盖部49a和第二覆盖部49b形成的内罩49的内侧的空间对应的大小以及形状。分隔部53形成为将框部52上下分隔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在延伸部51上,在分隔部53的上下分别形成有上侧空间51a和下侧空间51b。
在延伸部51设置有从上侧空间51a的上侧开口缘向前方突出的上侧遮挡部54和从上侧空间51a的下侧开口缘向前方突出的下侧遮挡部55。
在延伸部51安装于内壳体6的状态下,框部52配置于从外周侧包围第一内透镜16和第二内透镜23的位置,分隔部53配置于第一内透镜16与第二内透镜23之间(参照图1)。另外,上侧遮挡部54和下侧遮挡部55的外周缘位于沿着第一内透镜16的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的位置。因此,通过延伸部51,在第一内透镜16与第二内透镜23之间、外周侧难以产生间隙,在从外部视觉辨认时,配置于灯室的各部分被延伸部51遮挡,实现被视觉辨认性的提高。
如上所述,安装有第一内透镜16、第二内透镜23、第一导光体33、第二导光体41、内罩49和延伸部51的内壳体6配置在灯室中,通过在灯壳2上安装罩3而构成车辆用灯具1(参照图1)。车辆用灯具1安装于车身,罩3以根据车身的形状而在左右方向上以随着从车辆的内侧向外侧行进而向前方位移的方式倾斜的状态配置(参照图3以及图7)。
此时,如上所述,在第一内透镜16中,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随着向后方行进而向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第一射出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1比第二射出部21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2大(参照图3)。
这样,罩3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并且第一射出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1比第二射出部21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Q2大,因此,从罩3到第一射出部20的距离与从罩3到第二射出部21的距离大致相同。
具体而言,从罩3到第一射出部20的最短距离L1a与从罩3到第二射出部21的最短距离L2a大致相同,从罩3到第一射出部20的最长距离L1b与从罩3到第二射出部21的最长距离L2b大致相同。另外,从罩3到第一射出部20的导光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距离L1c与从罩3到第二射出部21的导光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距离L2c大致相同。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辆用灯具1中,如果从第一光源22的发光部22a射出光,则所射出的光从射入面17a向第一内透镜16的射入部17射入(参照图12)。射入到射入部17的光除了一部分之外从射出面17b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
另一方面,射入到射入部17的光的一部分被全反射面17c、17c进行内面反射,分别朝向第一反射部18和第二反射部19。
朝向第一反射部18的光由第一反射部18进行内面反射,由第一射出部20的全反射面20a进行内面反射并从射出面20b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另外,朝向第二反射部19的光由第二反射部19进行内面反射,由第二射出部21的全反射面21a进行内面反射并从射出面21b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
此时,在第一内透镜16中,如上所述,第一反射部18和第二反射部19相对于前后方向分别以预定的角度倾斜,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也相对于前后方向分别以预定的角度倾斜,由第一反射部18进行内面反射的光的反射角度θ1和由第二反射部19进行内面反射的光的反射角度θ2不同(参照图3)。
具体而言,第一反射部18处的反射角度θ1比第二反射部19处的反射角度θ2小,由第一反射部18进行了内面反射的光和由第二反射部19进行了内面反射的光分别以能够全反射的角度适当地到达第一射出部20的全反射面20a和第二射出部21的全反射面21a。
另外,在第一内透镜16中,如上所述,全反射面20a中的台阶的间距比全反射面21a中的台阶的间距小,射出面20b中的台阶的间距比射出面21b中的台阶的间距小。
进一步地,在罩3与第一内透镜16的距离的关系中,如上所述,从罩3到第一射出部20的距离与从罩3到第二射出部21的距离大致相同。
由于第一内透镜16和罩3为上述那样的结构以及位置关系,所以从第一射出部20的射出面20b射出的光和从第二射出部21的射出面21b射出的光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以大致相同的亮度朝向后方照射。
因此,即使在罩3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而所谓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从第一内透镜16射出并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后方照射的光的亮度大致均匀,照射抑制了亮度不均的光,能够实现视觉辨认性的提高。
另外,在第一内透镜16中,第一射出部20和第二射出部21相对于前后方向分别以预定的角度倾斜,第二射出部21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比第一射出部20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小。
因此,第二射出部21的后端部位于靠近罩3的位置,与之相应地,延长部51中的框部52的一端部52a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H缩短(参照图3)。由此,附加于延伸部51的颜色(黑色)不会在前后方向上以较大的宽度被视觉辨认,能够实现从外部视觉辨认车辆用灯具1的内部时的被视觉辨认性的提高。
另一方面,当从第二光源32的发光部32a射出光时,所射出的光从射入面27a、28a、28a射入到第二内透镜23的射入控制部24(参照图13)。从射入控制部24的射入面27a射入的光被射入面27a控制而成为平行光,从射入控制部24的射入面28a、28a分别射入的光被全反射面28b、28b进行内面反射而被控制成为平行光。因此,射入到射入控制部24的全部的光成为平行光而朝向导光部25的第一全反射面25a。
朝向第一全反射面25a的光被第一全反射面25a进行内面反射,接着被第二全反射面25b进行内面反射(参照图13以及图14)。被第二全反射面25b内面反射后的光被导光部25朝向分支部26引导,分离为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1(参照图14)。
被引导至第一部分30的光依次被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0a和第二全反射倾斜面30b进行内面反射,从第一射出面30c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另外,被引导至第二部分31的光依次被第一全反射倾斜面31a和第二全反射倾斜面31b进行内面反射,从第二射出面31c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
如上所述,第二内透镜23具有引导所射入的光的导光部25和与导光部25连续且形成为两股状的分支部26,分支部26由具有第一射出面30c的第一部分30和具有第二射出面31c的第二部分31构成,在导光部25中被引导的光在分支部26中被分离并从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射出。
因此,射入到第二内透镜23的光在导光部25中朝向分支部26被引导,在分支部26中被分离而分别从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射出。由此,能够将导光部25、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1均形成为厚度薄的形状,不需要使用厚度厚的内透镜进行向大范围的照射,能够在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的基础上进行光向大范围的区域的照射。
另外,在通过使用了熔融树脂的注射成形来形成第二内透镜23的情况下,若第二内透镜23的厚度变厚,则存在在向型腔填充熔融树脂后的冷却时容易产生缩痕、第二内透镜23的成形精度降低的隐患,但由于能够使第二内透镜23的各部分的厚度变薄,因此能够在实现第二内透镜23的成形精度的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光向大范围的区域的照射。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部分30和第二部分31位于上下的位置,因此,来自分支部26的光的照射范围方向上为较大的范围,能够根据车身的形状使导光部25在上下方向上为薄型的形状,并且能够确保光的期望的照射状态。
再有,在第二内透镜23上设置有使所射入的光成为平行光的射入控制部24。
因此,从第二光源32射出并射入到第二内透镜23的光通过射入控制部24而成为平行光并被导光部25引导,因此从导光部25朝向分支部26的光的导光控制变得容易,能够在实现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的基础上向所希望的方向照射光。
此外,在第二内透镜23的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上分别形成有扩散台阶、例如鱼眼台阶。
因此,从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分别射出的光通过扩散台阶而扩散,因此能够从第一射出面30c和第二射出面31c向大范围的区域照射抑制了亮度不均的光。
在车辆用灯具1中,如果从第三光源48的发光部48a射出光,则所射出的光从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分别射入到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和第二导光体41的共有部43。
此时,如上所述,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位于比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央靠第二射入面43a侧的位置,因此从第二射入面43a射入的光量比从第一射入面38a射入的光量大。
射入到第一导光体33的始端部38的光被轴状导光部34导光并从出光部37的第一射出面37a和射出部39的第一射出面39a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另一方面,射入到第二导光体41的共有部43的光被轴状导光部42导光并分别从射出部47、47的第二射出面47a、47a射出,透过罩3的透过部3c而朝向外部照射。
顺便提及的是,在车辆用灯具中,存在如下类型:在由罩和灯壳构成的灯具外框的内部配置有多个光源和导光体,从各光源分别射出的光被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引导,从第一导光体的射出面和第二导光体的射出面分别朝向外部照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7-183143号公报)。
在使用这样的两个导光体分别使光射出的结构中,由于光被各导光体分别引导至所希望的位置而射出,所以能够将光朝向大范围的区域照射。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两个导光体的形状、大小不同且各导光体中的光的导光距离、射出面积不同的情况也较多,若使用相同的光源,则存在从两个导光体射出的光的亮度不同而产生亮度不均的隐患。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这样的亮度不均的产生,可以对第一导光体和第二导光体使用射出光量不同的光源,或者设置以使来自各光源的射出光量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但在这些情况下,与设置不同的光源、控制电路相应地,存在导致车辆用灯具的制造成本的高涨的隐患。
对此,如上所述,在车辆用灯具1中,由于光量不同的光从一个第三光源48分别射入到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所以不需要对第一导光体33和第二导光体41使用射出光量不同的光源,或者设置以使来自各光源的射出光量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能够不导致制造成本的高涨地抑制亮度不均。
另外,第二导光体41中的光的导光距离比第一导光体33中的光的导光距离长,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位于比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央靠第二射入面43a侧的位置。
因此,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存在于导光距离长的第二导光体41中的靠近第二射入面43a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从第一射出面37a、第一射出面39a射出的光的亮度与从第二射出面47a、47a射出的光的亮度之差,从而确保抑制了亮度不均的照明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射出面47a、47a的合计面积比第一射出面37a、39a的合计面积大,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位于比第一射入面38a和第二射入面43a的中央靠第二射入面43a侧的位置。
因此,第三光源48的发光中心48b存在于光的射出面积大的第二导光体41中的靠近第二射入面43a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从第一射出面37a、第一射出面39a射出的光的亮度与从第二射出面47a、47a射出的光的亮度之差,确保抑制了亮度不均的照明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第一光源22、第二光源32和第三光源48,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发光部22a、发光部32a、发光部48a使用、搭载发光部22a、发光部32a、发光部48a的基板安装于壳体的被称为所谓LED插座的结构。
这样的LED插座例如在用于刹车灯等的情况下,大多搭载多个LED,因此有时难以控制射入到内透镜、导光体的光,在该情况下,存在光从内透镜、导光体泄漏的隐患。
对此,例如,如第二内透镜23那样,将由第一全反射面25a反射的光作为向外部照射的光使用,通过由延伸部51覆盖第一全反射面25a,能够抑制向车辆用灯具1的外部的漏光。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灯具;6:内壳体;12:安装凸台;15:承托支承部;23:第二内透镜;24:射入控制部;25:导光部;25a:第一全反射面;26:分支部;29:突起部;30:第一部分;30c:第一射出面;31:第二部分;31c:第二射出面;32:第二光源;33:第一导光体;37a:第一射出面;38a:第一射入面;39a:第一射出面;40:定位突部;41:第二导光体;47a:第二射出面;48:第三光源;48b:发光中心。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
光源,其射出光;以及
内透镜,其被射入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并射出所射入的光,
所述内透镜具有:导光部,其对所射入的光进行引导;以及分支部,其与所述导光部连续,并形成为分支成至少两部分的形状,
所述分支部由具有第一射出面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射出面的第二部分构成,
在所述导光部中被引导的光在所述分支部中被分离,并从所述第一射出面和所述第二射出面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上下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在所述内透镜设置有射入控制部,该射入控制部具有供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射入的射入面,并使所射入的光成为平行光。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在所述导光部形成有对所射入的光进行内面反射的全反射面,
在所述导光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全反射面连续的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在所述第一射出面和所述第二射出面分别形成有扩散台阶。
6.一种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
光源,其射出光;
第一导光体,其具有第一射入面和第一射出面,引导从所述第一射入面射入的光并从所述第一射出面射出;以及
第二导光体,其具有第二射入面和第二射出面,引导从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的光并从所述第二射出面射出,
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的各一部分分别向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并且从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射入的光量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光的导光距离比所述第一导光体中的光的导光距离长,
所述光源的发光中心位于比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的中央靠所述第二射入面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第二射出面的面积比所述第一射出面的面积大,
所述光源的发光中心位于比所述第一射入面和所述第二射入面的中央靠所述第二射入面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在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设置有定位突部,
在所述定位突部被按压于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的状态下进行所述第一导光体和所述第二导光体的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中,
所述车辆用灯具设置有保持所述第一导光体和所述第二导光体的内壳体,
在所述内壳体设置有:安装凸台,其用于通过螺纹紧固来安装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以及承托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被螺纹紧固于所述安装凸台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另一方被所述第一导光体或所述第二导光体中的一方向一个方向按压,并被所述承托支承部从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承托。
CN202180006323.XA 2020-01-31 2021-01-21 车辆用灯具 Pending CN1146674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15342 2020-01-31
JP2020-015342 2020-01-31
JP2020015341 2020-01-31
JP2020-015341 2020-01-31
PCT/JP2021/002077 WO2021153419A1 (ja) 2020-01-31 2021-01-21 車輌用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7409A true CN114667409A (zh) 2022-06-24

Family

ID=77079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06323.XA Pending CN114667409A (zh) 2020-01-31 2021-01-21 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1153419A1 (zh)
CN (1) CN114667409A (zh)
WO (1) WO20211534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4753A1 (ja) * 2021-10-29 2023-05-0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49795A (ko) * 2003-11-24 2005-05-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led소자를 이용한 램프구조
FR2934353A1 (fr) * 2008-07-25 2010-01-29 Valeo Vision Sas Systeme optique avec fonction d'eclairage a large surface d'emiss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P2354637A2 (de) * 2010-01-30 2011-08-10 Hella KGaA Hueck & Co.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2017010840A (ja) * 2015-06-24 2017-01-1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37494B2 (ja) * 2006-08-28 2011-12-1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導光体を有する灯具
JP2017147105A (ja) * 2016-02-17 2017-08-2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両用灯具
JP6902354B2 (ja) * 2017-01-24 2021-07-14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光源ソケットとライトガイドを備えた灯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50049795A (ko) * 2003-11-24 2005-05-2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led소자를 이용한 램프구조
FR2934353A1 (fr) * 2008-07-25 2010-01-29 Valeo Vision Sas Systeme optique avec fonction d'eclairage a large surface d'emission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P2354637A2 (de) * 2010-01-30 2011-08-10 Hella KGaA Hueck & Co.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JP2017010840A (ja) * 2015-06-24 2017-01-1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53419A1 (zh) 2021-08-05
WO2021153419A1 (ja)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66468B2 (en) Linear lighting device
US7699511B2 (en) Door mirror with turn lamp
JP6036493B2 (ja) 線状照明装置
US11703201B2 (en) Vehicular lighting tool
JP7278920B2 (ja) 導光レンズ、レンズ結合体及び車両用灯具
KR102564889B1 (ko) 자동차의 리어 램프 모듈 및 이를 갖는 리어 콤비네이션 램프
US10969533B2 (en) Vehicular lamp fitting
CN114667409A (zh) 车辆用灯具
US11835193B2 (en) Lighting tool for vehicle
JP5987681B2 (ja) 線状照明装置
EP3581846B1 (en) Vehicular lamp
US20220235909A1 (en) Vehicle lamp
JP2015008111A (ja) 線状導光体を用いた複合ランプ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7052556B2 (ja) 車両用灯具
CN114641650A (zh) 两轮车用前照灯
US11506354B2 (en) Vehicle lamp
US11566766B2 (en) Vehicle lamp
JP2020068111A (ja) 車両用灯具
WO2024043033A1 (ja) 車両用灯具
US20180118104A1 (en) Bent light guide
WO2023157585A1 (ja) 車輌用灯具
JP2019145327A (ja) 車両用灯具
WO2024018939A1 (ja) 車輌用灯具
JP7390249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22178333A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