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1200A -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1200A
CN114651200A CN202080076805.8A CN202080076805A CN114651200A CN 114651200 A CN114651200 A CN 114651200A CN 202080076805 A CN202080076805 A CN 202080076805A CN 114651200 A CN114651200 A CN 114651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barrel
hole
lens uni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68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田弘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93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4335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379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421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378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420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37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421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51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12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6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retaining rings or spr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5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provision for heating or cooling, e.g. in aircraf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8Waterproof bodies or hous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不会给组装作业带来妨碍,无需确保镜筒内的配线空间,另外,不会在镜筒遍及大致全长地形成细长的贯通孔,且能够将从设于镜筒内的电功能部件延伸的电配线引导至像侧。在本发明的透镜单元(11)的镜筒(12)设有:第一通孔(12d),其为了将从电功能部件(50)延伸的电配线(52)引导至凸缘(25B)的像侧端部而在镜筒(12)的侧壁(12c)内部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第二通孔(12e),其为了使第一通孔(12d)和镜筒(12)的外部连通而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镜筒(12)的侧壁(12c);以及容纳槽(12f),其为了容纳从第二通孔(12e)导出至镜筒(12)的外部的电配线(52)并将其向像侧引导而以与第二通孔(12e)连通的方式在镜筒(12)的侧壁(12c)的外周面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尤其涉及可以设置于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载相机的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将车载相机搭载于汽车上,对停车进行支持,或者通过图像识别实现防碰撞,且进一步地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动驾驶。另外,这样的车载相机的相机模块一般具备透镜单元,该透镜单元具有:多个透镜沿光轴排列而成的透镜组、容纳保持该透镜组的镜筒、以及配置于透镜组的至少一处的透镜间的光圈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结构的透镜单元(相机模块)不仅用于车载相机,还可以在各种光学设备中使用,尤其是在寒冷地区暴露于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可以设想到透镜的结冰或雪落到透镜上,因此一般具备融雪功能。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1所示,为了对容纳保持于镜筒120内的透镜组L中的位于最靠近物体侧并从镜筒120露出(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第一透镜101进行加热,在第一透镜101的面向像侧的表面101a与相邻于第一透镜101的第二透镜102的面向物体侧的表面102a之间插入加热器130。
这样装入镜筒120内的加热器130作为能够将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第一透镜101的表面的最有效的加热装置而被广泛应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透镜单元,其为了防止透镜前表面的冻结、透镜的起雾而确保镜筒内部的气密状态。在该透镜单元中,四个透镜在镜筒内沿光轴方向排列而配置。在物体侧,在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与镜筒的内周面之间配置O形环,从而实现了密封性。另外,在像侧(摄像元件侧),经由粘接剂将滤光片安装于镜筒,从而实现了密封性。这样,通过物体侧的密封件和成像侧的密封件,确保了镜筒内部的气密性,防止了透镜起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19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335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对加热器130的供电经由电配线、一般通过导线140进行,另外,如图21所示,这样的导线140的配设方式为:其一端例如软钎焊于加热器130,并且另一端穿过镜筒120的在位于物体侧的凸缘120b的像侧端部(图21的下部)设于镜筒120的侧面的引出孔120a引出到镜筒外部。
但是,凸缘120b是用于将透镜单元安装于相机壳体的部位,因此,在这样的安装时,有时从凸缘120b的像侧端部导出至外部且为了电连接而延伸得较长的导线140会妨碍安装。
因此,也考虑使导线140在镜筒120内延伸,在像侧使导线140导出至外部,但透镜单元为了得到所期望的分辨率,是将多个透镜(例如4~7个透镜)以极高的精度以层叠嵌合状态组装到镜筒120内而成的(如果零件精度较差,则光轴发生位移而倾斜,无法得到所期望的分辨率),因此,难以在镜筒120内确保用于将导线140配设置于镜筒120内并使该导线140在像侧导出至外部的空间。
另外,鉴于这样的确保镜筒内配线空间的困难性,还考虑在镜筒120的侧壁遍及其长边方向的几乎全长(从物体侧朝向像侧)设置细长的贯通孔。但是,若在金属制的镜筒120进行这样的操作,则必须使用切削加工用的小径且长的立铣刀,在这种情况下,有时立铣刀可能会破损。另一方面,若在树脂制的镜筒120中在侧壁设置这样的细长贯通孔,则需要模具具有小径且长的销状的镶块,因此,存在该镶块倾倒或断裂的风险,或者必须制造复杂的模具。
这样在镜筒本身遍及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长形成细长的贯通孔的尝试需要先进的技术,难以进行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是不现实的。
另外,以上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能发生在加热器的配线上,也可能发生在用于透镜单元的所有电功能部件的配线上。
另外,即使如上所述地通过O形环等确保镜筒内部的气密状态,也难以确保完全的气密状态,当外部气温与透镜单元内的温度之间的差增大时,透镜单元内的水蒸气凝结,在透镜表面产生结露。尤其是,在与外部的温度差的影响最大的第一透镜(位于最物体侧的透镜)与和其相邻的第二透镜之间的透镜间空间内,特别是在第一透镜的背面容易产生结露。
因此,为了去除第一透镜的背面的结露,可以考虑通过FPC加热器等面状加热器对该第一透镜进行加热。面状加热器具备:形成为环形板形状并对第一透镜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以及从该加热部伸出并向该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
另一方面,镜筒具体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且容纳保持多个透镜的容纳保持部,但为了该透镜的在径向上的定位,透镜的外周面抵接于容纳保持部,因此,难以将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在镜筒内绕行而导出至外部。
因此,通过将容纳保持部的内周面形成为多边形状,并在其内周面以多个点支撑圆形状的透镜,从而在容纳保持部的内周面与透镜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使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穿过该间隙,能够将该伸出部在镜筒内绕行。
但是,形成于伸出部的电配线为了尽量不发热而需要降低电阻值,因此,需要预定的宽度,伸出部本身也必然需要预定的宽度。也就是说,虽然伸出部具有带状的铜箔,但为了降低电阻值,铜箔需要一定的宽度,因此伸出部需要一定的宽度。因此,不仅难以使伸出部穿过间隙,而且如果强制地穿过,则恐怕伸出部会碰到透镜的外周面,使该透镜发生错位(偏心)。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其不妨碍组装作业,无需确保镜筒内的配线空间,另外,能够以不在镜筒遍及其大致全长地形成细长的贯通孔的方式将从设于镜筒内的电功能部件延伸的电配线引导至像侧,另外,能够使设于镜筒内的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在镜筒内容易地绕行而导出至外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透镜单元具备多个透镜沿该透镜的光轴排列而成的透镜组和容纳该透镜组的镜筒,该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凸缘,其设置为向上述镜筒的径向外侧突出,且能够用于将上述透镜单元组装到其它部件;电功能部件,其位于比上述凸缘靠物体侧,且设于上述镜筒内;以及电配线,其从上述电功能部件延伸,在上述镜筒设有: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其为了将上述电配线引导至比上述凸缘的像侧端部靠像侧的位置而在上述镜筒的侧壁内侧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容纳槽,其与上述第一通孔或上述第一容纳槽连通,且为了容纳上述电配线并将其向像侧引导而在上述镜筒的侧壁的外周面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
在此,作为上述电功能部件,例如可以举出能够对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进行加热的面状加热器,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可以举出如下例子。
作为电功能部件的例子,可以举出:形成于透镜表面的ITO膜和电极、各种传感器(温度、测距(利用超声波、毫米波雷达)等)、移动透镜的驱动机构等。
这样,在本发明中,将为了对电配线进行引导而设于镜筒的侧壁的配线引导部分以凸缘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将在比凸缘靠物体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通孔(第一通孔)或配线容纳槽(第一容纳槽)设置于镜筒侧壁的内侧,并且将在比凸缘靠像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配线容纳槽(第二容纳槽)设于镜筒侧壁的外侧,因此,向镜筒外部引导的电配线不会给利用了凸缘的组装带来妨碍,另外,不需要在镜筒内确保配线空间。另外,由于将向镜筒外部导出的电配线的容纳部形成为槽状,因此不需要增大镜筒的外径尺寸。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镜筒侧壁上的通孔的形成限制在比凸缘靠物体侧,不需要在镜筒遍及其大致全长地形成细长的贯通孔,因此,能够避免在金属制的镜筒上形成这样的贯通孔时担心的上述的立铣刀的破损、在树脂制的镜筒的成形时形成这样的贯通孔的情况下担心的上述的镶块销的倾倒及断裂、或者模具构造的复杂化。其结果,能够进行工业上大规模生产。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关于电配线,其一端例如通过软钎焊电连接于电功能部件,另外,其另一端侧在穿过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被导出至镜筒外部后,被第二容纳槽一边容纳一边引导,电连接于像侧的电源。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通孔及容纳槽为了确保最短距离而与光轴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它们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另外,优选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的物体侧端部为了确保电配线的运动自由度而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的长孔或长槽。另外,第一及第二通孔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等,能够任意设定其形状。另外,容纳槽的截面形状可以假定为例如“U”字形、“コ”字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优选容纳槽延伸至镜筒的像侧端部。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设置为,配置于第一通孔内或第一容纳槽内的电配线的部位和配置于第二容纳槽内的电配线的部位在光轴方向上能够配置成一直线。由此,能够使电配线不弯曲地以直线方式延伸,并且能够使配线路径最短。当然,镜筒还可以具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为了连结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而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镜筒的侧壁。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在镜筒具有两个凸缘的情况下,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以将电配线引导至比两个凸缘中的接近像侧的凸缘的像侧端部靠像侧的位置的方式延伸。这是因为,若在镜筒具有两个凸缘时,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仅延伸至接近物体侧的凸缘的像侧端部,则如上述的图21所示地,由于靠近像侧的凸缘的存在而使电配线在径向外侧大量暴露,成为给利用了凸缘的组装带来妨碍的结果。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电功能部件也可以是用于将产生的热传递至透镜组的位于最物体侧的透镜的面状加热器。在该情况下,作为面状加热器,例如可举出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等。此外,电配线部的电阻必须低于加热器部,在配线部不发热。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电配线也可以是导线、或者也可以是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制的配线,进一步地,也可以是在通孔和/或容纳槽进行了图案形成的配线图案。配线图案的形成可以利用三维MID(Molded Interconnect Device),由此,能够在小型且复杂形状的成形体的表面形成电路,因此是有益的。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单元具备:沿光轴排列的多个透镜、垫片等光学部件;容纳保持这些多个光学部件的镜筒;以及能够对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进行加热的面状加热器,该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上述镜筒具备容纳保持部,该容纳保持部形成为内周面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且容纳保持位于比上述第一透镜靠像侧的上述光学部件,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以及从该加热部伸出并向上述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在上述容纳保持部设有插通槽,该插通槽沿上述镜筒的轴向延伸并且具有比上述伸出部的宽度宽的槽宽度,在上述镜筒与上述插通槽连通地设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通于上述插通槽的伸出部导出至外部。
在此,在镜筒内,有时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透镜间设置垫片,但该垫片容纳于容纳保持部。因此,在本发明中,将透镜、垫片等作为光学部件。
另外,“多边形状”包括:容纳保持部的内周面在俯视(镜筒的轴向视角)下为八边形以上的正多边形状、八边形以上的正多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状、以及组合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的八个以上的直线状的边和以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边彼此连接的方式配置的圆弧而构成的形状,进一步地,还包括具有能够以点(点接触)支撑透镜的外周的八个以上的平面的形状。通过将容纳保持部的内周面设为“正多边形状”,能够进行均匀保持(应力均匀分配),对透镜的轴对准更有效。
另外,作为上述面状加热器,例如使用FPC加热器、有机PTC加热器。
在本发明中,在容纳保持透镜、垫片等光学部件的容纳保持部设有沿镜筒的轴向延伸并且具有比伸出部的宽度宽的槽宽度的插通槽,因此,通过将伸出部插通于该插通槽,能够容易地使该伸出部在镜筒内绕行,进一步地,在镜筒,与插通槽连通地设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通于插通槽的伸出部导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插通于插通槽的伸出部从导出孔导出至外部。
另外,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不干扰光学部件,因此,即使将伸出部在镜筒内绕行,光学部件也不会偏心(错位)。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导出孔设于上述镜筒的周壁。
根据这样的结构,导出孔在镜筒设于周壁,因此,能够将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容易地从镜筒的周壁导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导出孔设于上述镜筒的像侧的端面壁。
根据这样的结构,导出孔设于镜筒的像侧的端面壁,因此,能够将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容易地从镜筒的端面壁导出。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连结上述插通槽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上述容纳保持部的中心的线构成的角度为60°以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连结插通槽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容纳保持部的中心的线构成的角度为60°以内,因此,能够在内周面形成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的容纳保持部以六点以上保持圆形状的光学部件的外周面,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该光学部件透镜。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插通槽的槽宽度为3.5mm以内。
根据这样的结构,插通槽的槽宽度为3.5mm以内,因此,能够将面状加热器的宽度为3.5mm以内的伸出部容易地插通于插通槽。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上述加热部通过粘接剂粘接于上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
作为面状加热器,例如可举出FPC加热器、有机PTC加热器。这样的面状加热器具备:形成为环形板状且加热第一透镜的加热部;以及从该加热部伸出并向上述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
优选的是,粘接剂使用作为热传导优异的粘接剂的环氧树脂、包含导电填料的环氧树脂等。
根据这样的结构,面状加热器的加热部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因此,即使透镜单元由于环境而发生温度变化、尤其是成为高温,在镜筒与容纳保持于其内部的第二透镜或垫片之间产生间隙,也不会在第一透镜与面状加热器的加热部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该间隙中不会具有空气。这样,由于不会具有空气,因此热传导率不会降低,由此能够通过加热部稳定且可靠地对第一透镜进行加热。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或垫片在光轴方向上相邻且互相抵接,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或上述垫片之间设有容纳上述面状加热器的上述加热部的空隙。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面状加热器的加热部容纳于空隙,因此能够容易地配置加热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面状加热器为FPC加热器或有机PTC加热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面状加热器为有机PTC加热器,在相对于上述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与上述有机PTC加热器的上述加热部之间设有间隙。
若有机PTC加热器的加热部在厚度方向上被加压,则有时电阻值升高,难以使用。
与之相对,根据上述结构,在相对于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与有机PTC加热器的加热部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加热部不会被第一透镜和相对于该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透镜或垫片夹持而被加压。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用有机PTC加热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从上述加热部伸出并向该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在与上述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的外周部设置有使上述面状加热器的上述伸出部沿上述镜筒的轴向插通的插通部,在上述镜筒,与上述插通部连通地设置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入于上述插通部的上述伸出部导出至外部。
在此,上述插通部也可以是设于相对于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的外周部的插通槽、插通孔,在该情况下,优选插通槽的槽宽度、插通孔的内径比伸出部的宽度更宽。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相对于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的外周部设有使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沿镜筒的轴向插通的插通部,因此,通过将伸出部插通于该插通部,能够使该伸出部在镜筒内容易地绕行,进一步地,在镜筒,与插通部连通地设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通于插通部的伸出部导出至外部,因此,能够将插通于插通部的伸出部容易地从导出孔导出至外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粘接剂为热固性粘接剂。
根据这样的结构,面状加热器的加热部通过热固性粘接剂粘接于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因此,在将用于防止重影的涂墨部设于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的情况下,无法用UV固化粘接剂将加热部粘接于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但能够通过热固性粘接剂可靠地粘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面状加热器为FPC加热器,上述FPC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上述加热部具有多层电路层,该电路层通过金属箔形成有电路图案。
在此,作为形成上述电路图案的金属箔,适合使用铜箔,但也可以使用由铜以外的金属、例如铝、SUS形成的箔。
根据这样的结构,FPC加热器的加热部具有电路层,该电路层由金属箔形成有电路图案,因此,能够将电路图案的图案长度增长数倍,即使在具有小尺寸加热部的FPC加热器中,也能够得到所期望的电阻值,由此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发热量。
另外,由于不需要使形成电路图案的金属箔的厚度薄至所需以上,或者使宽度缩窄,因此电阻值不易发生变动,并且不易发生断线,由此,电路图案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在多层上述电路层分别形成的上述电路图案通过通孔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多层电路层分别形成的电路图案通过通孔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增长电路图案的图案长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具有两层上述电路层,上述加热部具有环形板状的基膜,在上述基膜的表背两面分别设有上述电路层。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基膜的表背两面分别设有电路层,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两层电路层的加热部,并且能够通过基膜使两电路层电绝缘。
另外,本发明的相机模块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透镜单元。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相机模块中能够得到上述的透镜单元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将为了对电配线进行引导而设于镜筒的侧壁的配线引导部分以凸缘为界分为内外两部分,将在比凸缘靠物体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通孔而设置于镜筒侧壁的内侧,并且将在比凸缘靠像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配线容纳槽而设置于镜筒侧壁的外侧,因此,不会妨碍组装作业,无需确保镜筒内的配线空间,另外,不会在镜筒遍及其大致全长地形成细长的贯通孔,且能够将从设于镜筒内的电功能部件延伸的电配线引导至像侧。
另外,能够将设于镜筒内的面状加热器的伸出部在镜筒内容易地绕行,导出至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2表示由金属形成图1的镜筒时的通孔及容纳槽的形成方式,(a)是镜筒的俯视图(物体侧平面表面),(b)是镜筒的伴随半剖面的侧视图,(c)是镜筒的侧视图,(d)是镜筒的仰视图(像侧平面表面)。
图3表示由树脂形成图1的镜筒时的通孔及容纳槽的形成方式,(a)是镜筒的俯视图(物体侧平面表面),(b)是镜筒的伴随半剖面的侧视图,(c)是镜筒的侧视图,(d)是镜筒的仰视图(像侧平面表面)。
图4是具备图1的透镜单元的相机模块的概略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第一变形例的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图1的第二变形例的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a)是表示镜筒的第一例的平面图,(b)是表示镜筒的第二例的平面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从斜上方观察镜筒的立体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另一斜上方观察镜筒的立体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示意性表示通过容纳保持部支撑透镜的状态的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相机模块的概略剖视图。
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表示FPC加热器,(a)是主视图,(b)是后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透镜、垫片的平面图。
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将垫片容纳保持于镜筒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从斜上方观察镜筒的立体图。
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从斜下方观察镜筒的立体图。
图19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是透镜单元的概略剖视图。
图20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是垫片的平面图。
图21是表示设有加热器及电配线的透镜单元的通常可设想的配置方式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特别是车载相机等的相机模块用的透镜单元,例如,固定设置于汽车的外表面侧,配线被引入汽车内并连接于显示器、其它装置。另外,在图1、图4、图5、图7、图12、图16以及图19中,对于多个透镜省略了阴影线。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具备:例如金属制的圆筒状的镜筒(筒)12;配置于镜筒12的内侧容纳空间S内的多个透镜;由例如从物体侧起第一透镜13、第二透镜14、第三透镜15、第四透镜16、第五透镜17、以及第五透镜18构成的六个透镜;以及光圈部件22。这些透镜13~18及光圈部件22一部分隔着将透镜14、15、17、18彼此在光轴方向上隔开的垫片30配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部件22位于第三透镜15与垫片30之间,限制透射光量,是决定作为亮度指标的F值的“孔径光圈”或对成为重影的原因的光线、成为像差的原因的光线进行遮光的“遮光光圈”。
具备这样的透镜单元11的车载相机具备:透镜单元11、具有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的基板、以及将该基板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未图示的设置部件。
装入并容纳保持于镜筒12的内侧容纳空间S内的多个透镜13、14、15、16、17、18在使各自的光轴一致的状态下层叠配置,成为各透镜13、14、15、16、17、18沿着一个光轴O排列的状态,构成用于摄像的一组透镜组L。在该情况下,位于像侧的两个第四及第五透镜16、17构成接合透镜(贴合透镜)40。另外,构成透镜组L的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3是在物体侧具有凸面并且在像侧具有凹面的球面玻璃透镜,另外,构成接合透镜40的第三及第四透镜15、16也是玻璃透镜,其它透镜14、17是树脂透镜,但并不限定于此。此外,根据需要,在这些透镜13、14、15、16、17、18的表面设有防反射膜、亲水膜、防水膜等。
在镜筒12的物体侧端部12b(图1中的上端部)螺纹固定有作为紧固固定部件的大致圆筒状的帽23,通过该帽23,第一透镜13固定于镜筒12的物体侧端部12b。具体而言,关于帽23,形成于其周侧壁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23a螺纹结合于镜筒12的形成于物体侧端部12b的外周面的外螺纹部12a,凸缘状的上端的径向内侧的周端缘部23b抵靠于第一透镜13的面向物体侧的表面的外周缘部,通过拧紧该帽23,第一透镜13被固定于物体侧端部12b,透镜组L在光轴方向上保持于镜筒12内。此外,在镜筒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后述地,第一透镜13的固定不通过帽23,而是通过设于镜筒的像侧端部并向径向内侧被铆接的铆接部进行。
另外,在镜筒12的像侧的端部(在图1中为下端部)设有内侧凸缘部24,该内侧凸缘部24具有直径比第六透镜18小的开口部,在该内侧凸缘部24与帽23之间,沿光轴方向夹持地保持有构成透镜组L的多个透镜13、14、15、16、17、18和光圈部件22。
另外,在第一透镜13的外周侧面13a设有直径在该透镜13的像侧部分减小的阶梯状的缩径部13aa,在该缩径部13aa安装有例如O形环26作为密封部件。该O形环26在第一透镜13的外周侧面13a与镜筒12的物体侧端部12b的内周面之间在径向上被压缩,由此将镜筒12的物体侧端部12b与第一透镜13之间密封,由此防止了水、尘埃等微粒从透镜单元11的物体侧的端部向镜筒12内侵入。
此外,在镜筒12的外周侧壁面(以下简称为侧壁)12c设有两个凸缘25A、25B,该两个凸缘25A、25B以向镜筒12的径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为凸缘状,能够用于将透镜单元11组装到其它部件。在该情况下,在位于物体侧的第一凸缘25A组装有例如覆盖壳体等,另一方面,位于像侧的第二凸缘25B用于将镜筒12设置于车载相机时的定位,通过该定位,配置于透镜组L的成像位置的后述的封装传感器(摄像元件;摄像传感器)304与透镜13、14、15、16、17、18之间的距离被精密地控制。此外,根据相机侧的结构,也可以不需要两个凸缘,而只是用于将镜筒12设置于车载相机主体时的凸缘25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镜筒12内位于比凸缘25A、25B靠物体侧地设有电功能部件50。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功能部件50形成为加热器,该加热器用于将产生的热传递至透镜组L的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3。具体而言,作为加热器的电功能部件50为了加热物体侧表面从镜筒12露出而暴露于外部环境的第一透镜13,插在第一透镜13的面向像侧的表面13b与和第一透镜13相邻的第二透镜14的面向物体侧的表面14a之间。此外,作为加热器,例如能够举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
另外,对电功能部件50的供电经由电配线、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线52进行,另外,从电功能部件50延伸的该导线52被收纳在镜筒12的内外,且朝向像侧被引导。具体而言,如图2中明确地所示,在镜筒12设置有:第一通孔12d,其为了将导线52引导至比第二凸缘25B(接近像侧的凸缘)的像侧端部更靠像侧的位置而在镜筒12的侧壁12c的内部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在镜筒12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第二通孔12e,其为了使第一通孔12d与镜筒12的外部连通而在第二凸缘25B的像侧端部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镜筒12的侧壁12c;以及容纳槽(在如后述的图6的情况地设有第一容纳槽而不是第一通孔的情况下,称为第二容纳槽)12f,其为了收纳从第二通孔12e导出至镜筒12的外部的导线52并将其向像侧引导而以与第二通孔12e连通的方式在镜筒12的侧壁12c的外周面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镜筒12的长边方向延伸(即,第二通孔12e为了连结第一通孔112d和容纳槽12f而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镜筒12的侧壁12c)。另外,第二通孔12e的位置沿着第二凸缘25B的物体侧面配置,容纳槽12f也同样地从第二凸缘25B的物体侧面到镜筒12的像侧端面连续。第二通孔12e的位置和容纳槽12f的物体侧端不需要与第二凸缘25B的物体侧面一致,只要是比凸缘25B的物体侧面靠像侧,在哪都可以。
另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分别连接于电功能部件50的+端子及-端子的两根导线52分别对应地,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和容纳槽12f分别平行地设有两个。而且,从电功能部件50延伸的两根导线52的一端通过例如软钎焊电连接于电功能部件50,另外,另一端侧在穿过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导出到镜筒12的外部后,被容纳槽12f一边容纳一边引导,连接于像侧的未图示的电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2d及容纳槽12f为了确保最短距离而与光轴O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如图2的(a)所示,第一通孔12d的物体侧端部为了确保导线52的运动自由度而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的长孔12da。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槽12f延伸至镜筒12的像侧端缘。此外,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等,能够任意设定其形状。另外,容纳槽12f的截面形状可以假定为例如“U”字形、“コ”字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在固定导线52方面,优选容纳槽12f的截面上的宽度为与导线52大致相同的宽度,或者能够压入的程度的宽度。
另外,成对的导线52也可以使用由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构成的配线,在该情况下,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构成为与FPC的形状匹配的一个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镜筒12由金属形成,因此,这些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和容纳槽12f使用立铣刀等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在镜筒由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和容纳槽12f通过模具成形。具体而言,尤其如图3的(b)中概略地示出地,该树脂制的镜筒12A是将熔融材料流入模具70内而成形为大致筒状。在图3的例中,模具70的主体被分割成固定侧模具部(在图3的(b)中由双点划线表示)74和可动侧模具部(在图3的(b)中由实线表示)72,并且与模具主体72、74独立地设有用于成形第一及第二凸缘25A、25B间的侧壁12c的部位的可滑动(对分滑动)的镶块63、以及用于成形通孔12d、12e及容纳槽12f的可滑动的镶块销60、62(局部滑动),其结果,模具70在被组装好时,由固定侧模具部74、可动侧模具部70以及镶块63划分出熔融材料流入的腔室,而且插入腔室内的镶块销60、62在成形后从腔室拔出,由此形成第一及第二通孔12d、12e和容纳槽12f。此外,第一透镜13相对于树脂镜筒12A的固定不通过帽23进行,而是通过设置于镜筒12A的像侧端部并向径向内侧铆接的铆接部12g进行。
另外,图4是具有构成图1的结构的透镜单元11的本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300的概略剖视图。如图所示,该相机模块300具有安装了滤光器99的图1的透镜单元11而构成。
相机模块300具备作为外装部件的前壳体(相机壳体)301和保持透镜单元11的安装座(台座)302。另外,相机模块300具备密封部件303及封装传感器(摄像元件;摄像传感器)304。
前壳体301经由密封部件(O形环)303连接于第一凸缘25A,是使透镜单元11的物体侧的端部露出并且覆盖其它部分进行防水的部件。安装座302配置于前壳体301的内部,其物体侧端部302a抵接并粘接于第二凸缘25B的像侧面25Ba,并且其像侧端部302b载置固定于基板306上。另外,上述密封部件303是插在前壳体301的内表面与镜筒12的第一凸缘25A的物体侧面之间的部件,是用于保持前壳体301的内部的气密性的部件。
封装传感器304在安装座302的内部配置于基板306上,且配置于对通过透镜单元11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受光的位置。另外,封装传感器304具备CCD、CMOS等,将通过透镜单元11被聚光而到达的光转换成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转换成作为由相机拍摄出的图像数据的构成要素的模拟数据、数字数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为了引导作为电配线的导线52而设于镜筒12的侧壁12c的配线引导部分以第二凸缘25B为界分为内外两个,将在比第二凸缘25B靠物体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通孔12d、12e设于镜筒侧壁12c的内侧,并且将在比第二凸缘25B靠像侧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分作为配线容纳槽12f设置于镜筒侧壁12c的外侧,因此,导出至镜筒12的外部的导线52不会妨碍利用了凸缘25A、25B的组装,另外,不需要在镜筒12内确保配线空间。另外,将导出至镜筒12的外部的导线52的容纳部12f形成为槽状,因此,不需要增大镜筒12的外径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镜筒侧壁12c上的通孔12d、12e的形成限制在比第二凸缘25B靠物体侧,由此不需要在镜筒12遍及其大致全长地形成细长的贯通孔,因此,能够避免在金属制的镜筒12形成这样的贯通孔时担心的上述的立铣刀的破损、在树脂制的镜筒12A的成形时形成这样的贯通孔的情况下担心的上述的镶块销的倾倒及断裂、或者模具构造的复杂化。其结果,能够进行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配线为导线,但电配线也可以为FPC(Flexibleprinted circuits)制的配线,进一步,也可以是在通孔和/或容纳槽构图形成的配线图案(后述的图5及图6的情况也相同)。配线图案的形成也可以利用三维MID(MoldedInterconnect Device)。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功能部件为加热器,但电功能部件只要是能够电学地实现某些功能的部件,就可以是任意部件。电功能部件为加热器时,电配线部的电阻必须低于加热器部,从而不会在配线部发热。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通孔12e,但也可以不设置第二通孔12e,而是如图5所示地,第一通孔12d在第二凸缘25B的像侧面开口,直接在光轴方向上与镜筒侧壁12c的外表面上的容纳槽12f连通。在该情况下,第一通孔12d及容纳槽12f设置为:配置于第一通孔12d内的电配线52的部位和配置于容纳槽12f内的电配线52的部位在光轴方向上能够配置成一直线。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凸缘25B的物体侧沿镜筒长边方向延伸的配线引导部形成为第一通孔(贯通镜筒侧壁12c的贯通孔),但这样的配线引导部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为容纳槽(第一容纳槽)12d’。尤其是,在该图6的构造方式中,在第二凸缘25B的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上述的容纳槽形成于镜筒侧壁12c的外表面而非内表面。即,在该图6的构造方式中,通过第一容纳槽12d’、第二容纳槽12f’以及径向槽12e’,使电配线52仅在镜筒侧壁12c的内表面(在镜筒12的内侧容纳空间S内沿着镜筒侧壁12c)延伸,其中,第一容纳槽12d’为了将从电功能部件50延伸的电配线52引导至比第二凸缘25B的像侧端部靠像侧的位置而设为在镜筒侧壁12c的内表面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且朝向镜筒12的内侧容纳空间S内开口,第二容纳槽12f’在比第二凸缘25B靠像侧以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设于镜筒侧壁12c的内表面,且朝向镜筒12的内侧容纳空间S内开口,径向槽12e’以连结第一容纳槽12d’和第二容纳槽12f’的方式沿镜筒侧壁12c的径向延伸。此外,在图中,径向槽12e’从第一容纳槽12d’的像侧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且与第二容纳槽12f’的物体侧端部连接,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径向槽12e’从第一容纳槽12d’的像侧端部向径向内侧延伸,并与第二容纳槽12f’的物体侧端部连接。另外,也可以是,没有径向槽12e’,第一容纳槽12d’和第二容纳槽12f’彼此位于一直线上并连通。
(第二实施方式)
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具备:例如树脂制的圆筒状的镜筒(筒)112;配置于镜筒112内的多个俯视圆形状的透镜、例如从物体侧(图7中为上侧)起由第一透镜113、第二透镜114、第三透镜115、第四透镜116以及第五透镜117构成的五个透镜;以及三个光圈部件122a、122b、122c。
另外,在镜筒112的底面设有从镜筒112的底面内周朝向与透镜117不接触的部分在径向上延伸的槽。该槽是供用于气密检查的空气流通的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透镜113、第二透镜114、第三透镜115、第四透镜116、第五透镜117、光圈部件122a、122b、122c以及后述的垫片130作为光学部件。
三个光圈部件122a、122b、122c中的从物体侧起的第一个光圈部件122a配置于第二透镜114与第三透镜115之间。从物体侧起的第二个光圈部件122b配置于第三透镜115与第四透镜116之间。从物体侧起的第三个光圈部件122c配置于第四透镜116与第五透镜117之间。
光圈部件122a限制透射光量,是决定作为亮度指标的F值的“孔径光圈”。另外,光圈部件122b、122c是对成为重影的原因的光线、成为像差的原因的光线进行遮光的“遮光光圈”。具备这样的透镜单元111的载相机具备:透镜单元111;具有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的基板;以及将该基板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未图示的设置部件。
容纳于镜筒112内的多个透镜113、114、115、116、117在使各自的光轴一致的状态下层叠配置,成为各透镜113、114、115、116、117沿着一个光轴O排列的状态,构成用于摄像的一组透镜组L。在该情况下,构成透镜组L的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13是在物体侧具有平坦面且在像侧具有凹面的球面玻璃透镜,第二透镜114是在物体侧及像侧分别具有凸曲面的球面玻璃透镜。其它透镜115、116、117为树脂透镜,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透镜113及第二透镜114也可以为树脂透镜;在第一及第二透镜113、114为树脂制时,第一透镜113及第二透镜114例如彼此的线膨胀系数的差可以为40×10-6/K(m)以上)。
另外,在镜筒112也可以是,在第一透镜113与第三透镜115之间设有垫片130,具有由第一透镜113、第三透镜115、垫片130以及第二透镜114围成的透镜间空间SL,第一透镜113和垫片130、以及垫片130和第三透镜115分别以透镜间空间SL内相对于外部密闭的方式相互粘接。关于透镜的数量、垫片的数量、透镜、垫片以及镜筒的材料等,能够根据用途等任意设定。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这些透镜113、114、115、116、117的表面设置防反射膜、亲水膜、防水膜等。
垫片130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侧下端部保持有第二透镜114。即,垫片130在其内径侧的下端缘具有铆接部131,该铆接部131向径向内侧热铆接,以将第二透镜114的对置面114a在光轴方向上压紧于垫片130的对置面130b。
这样,通过铆接部131,第二透镜114的对置面114a被压紧于垫片130的对置面130b,由此第二透镜114保持于垫片1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13与镜筒112之间插入有作为密封部件的O形环126,使水、尘埃不会侵入镜筒112的内侧的透镜组L内。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透镜113的外周面113d,在该透镜113的像侧部分设有直径变小的阶梯状的缩径部113e,在该缩径部113e安装有O形环126,在第一透镜113的外周面113d与镜筒112的内周面112a之间,O形环126在径向上被压缩,由此成为镜筒112的物体侧端部被密封的状态。
此外,插入于第一透镜113与镜筒112之间的密封部件不限定于O形环126,只要是能够将第一透镜113与镜筒112之间密封的环状体,就可以是任何方式。
另外,镜筒112在装入并容纳保持透镜组L的状态下,其物体侧的端部(图7中为上端部)的铆接部123向径向内侧热铆接,由此,通过该铆接部123将透镜组L的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13在光轴方向上固定于镜筒112的物体侧端部。在该情况下,为了能够进行稳定的铆接,铆接部123压接的玻璃透镜113的部位形成为以平面状斜着切割而成的平坦部113b。
另外,镜筒112在像侧的端部(图7中为下端部)具有内侧凸缘部124,该内侧凸缘部124具有直径比第五透镜117小的开口部。通过该内侧凸缘部124和铆接部123,将构成透镜组L的多个透镜113、114、115、116、117和光圈部件122a、122b、122c在光轴方向上保持固定于镜筒112内。
镜筒112具备容纳保持部S,该容纳保持部S容纳保持透镜115、116、117及设于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透镜113、115之间的垫片130等光学部件。
如图8及图9所示,容纳保持部S形成为内周面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组合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的12个直线状的边(弦)和以连接在周向上相邻的边(弦)彼此的方式配置的12个圆弧而构成的形状。
另外,容纳保持部S的内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阶梯性地变小。与此相对应地,垫片130、透镜115、116、117随着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外径变小。基本上,垫片130、透镜115、116、117各自的外径和镜筒112的容纳保持部S的支撑垫片130、各透镜115、116、117的部分各自的内径大致相等。
即,若以透镜115为代表进行说明,则如图11示意性地所示地,容纳保持部S由于内周面形成为正十二边形状,因此具有12个平面状的支撑面SS,这12个支撑面SS以相等角度在周向上相邻。各支撑面SS的周向的中央部是支撑透镜115的外周面的支撑点SP,该支撑点SP为12个。因此,透镜115由12个支撑点SP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稳定地被支撑。
此外,在图8中,如上所述地为组合在周向上以预定间隔配置的12个直线状的边(弦)和以将在周向上相邻的边(弦)彼此相连的方式配置的12个圆弧而构成的形状,以下作为正十二边形状。
容纳保持垫片130及透镜116、117的容纳保持部S也同样地内周面形成为正十二边形状,但随着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外径(以光轴为中心点对称地配置的支撑点SP间的距离)阶段性地减小。另外,透镜116、117也分别由12个支撑点SP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稳定地支撑,但如后述地,在容纳保持部S设有插通槽155,因此垫片130由10个支撑点SP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稳定地支撑。
在此,如图7~图9所示,容纳保持部S由容纳保持垫片130的第一容纳保持部S1、容纳透镜115的第二容纳保持部S2、容纳透镜116的第三容纳保持部S3以及容纳透镜117的第四容纳保持部S4构成,且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朝向第四容纳保持部S4,内径阶段性地变小。而且,在镜筒112的轴向上相邻的容纳保持部彼此间设有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台阶面。
另外,图8(a)所示的容纳保持部S将正十二边形的一个顶点朝向后述的插通槽155的宽度方向中央配置,与之相对,图8(b)所示的容纳保持部S将正十二边形的一个顶点朝向从插通槽155的宽度方向中央沿周向旋转15°后的位置配置,在任意情况下,垫片130都由10个支撑点SP支撑。
另外,容纳最接近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13的容纳保持部SU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在该容纳保持部SU容纳保持有第一透镜113。
另外,第二透镜114形成为直径比透镜113、115、116、117小,且保持固定于垫片130。
此外,在镜筒112的外周面以凸缘状设有将镜筒112设置于车载相机时使用的外侧凸缘部125。
图12是具有图7所示的透镜单元111的本实施方式的相机模块400的概略剖视图。如图所示,相机模块400包括安装有滤光器105的透镜单元111而构成。
相机模块400具备作为外装部件的上壳体(图示略)和保持透镜单元111的安装座(台座)402。另外,相机模块400具备封装传感器(摄像元件)404。
上壳体是使透镜单元111的物体侧的端部露出并且覆盖其它部分的部件。安装座402配置于上壳体的内部,且具有与透镜单元111的外螺纹111a螺纹结合的内螺纹402a。
封装传感器404配置于安装座402的内部,且配置于对由透镜单元111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受光的位置。另外,封装传感器304具备CCD、CMOS等,且将通过透镜单元111聚光而到达的光转换成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转换成作为由相机拍摄出的图像数据的构成要素的模拟数据、数字数据。
如图7及图13所示,构成如上结构的透镜单元111及相机模块300具备能够对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113进行加热的FPC加热器(面状加热器)150。此外,作为面状加热器,也可以使用有机PTC加热器。
如图13所示,FPC加热器150由柔性印刷电路基板形成,具备加热第一透镜113的加热部151和从该加热部151伸出向加热部151供电的伸出部152。此外,图13(a)是FPC加热器150的主视图,图13(b)是FPC加热器150的后视图,图13(c)是示意性表示FPC加热器150的截面的图。
加热部151形成为环形板状,外径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的外径大致相等,内径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的内径大致相等。
另外,如图13(c)所示,加热部151具有两层电路层72,该电路层72形成有由铜箔70形成的电路图案71(参照图13(a)、(b))。此外,也可以取代铜箔70而由铝箔、SUS箔形成电路图案71。
另外,加热部151在厚度方向中央部具有环形板状的基膜75。基膜75由聚酰亚胺膜形成。聚酰亚胺膜具有非常高的强度、优异的耐热性,且电绝缘性优异。
在该基膜75的表背两面分别设有电路层72。即,在基膜75的表背两面分别设有粘接剂层73,在该粘接剂层73、73的表面设有电路层72、72。粘接剂层73及后述的粘接剂层77由环氧树脂、硅胶树脂、尿素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形成。
基膜75及粘接剂层73、73构成绝缘层,在该绝缘层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绝缘层的方式设有通孔76。通孔76的内表面设有镀铜膜76a,通过该镀铜膜76a电连接有电路层72、72的电路图案71、71。通孔76设有两个,电路图案71、71的端部彼此在伸出部152的加热部151侧的端部连接。
另外,在电路层72、72的表面设有粘接剂层77、77,在该粘接剂层77、77的表面设有覆盖膜78、78。覆盖膜78与基膜75同样地由聚酰亚胺膜形成。
如图13(a)、(b)所示,电路图案71在环形板状的基膜75上线对称地形成电路部,该电路部将细线状的铜箔70从外周侧起一边以形成半圆弧的方式向内周侧折返一边形成为半圆状,该电路部发热。
电路图案71可以通过众所周知的蚀刻加工形成,也可以通过利用了微压电技术的喷墨打印机形成。
伸出部152从加热部151向径向外侧以直线状伸出,且通过在带状的基膜75a的表面平行地配置两个带状的铜箔52a、52b而形成,铜箔52a、52b中的一方连接于电源的阳极,另一方连接于阴极。
此外,基膜75a与加热部151的基膜75一体地形成。
另外,伸出部152的层构造与加热部151的层构造相同。因此,在铜箔52a、52b的表面经由粘接剂层设有覆盖膜。
另外,在伸出部152的基端部露出铜箔52a、52b,该露出的部分与电源连接。
如图13的(a)所示,在伸出部152的表面,铜箔52a连接于表面侧的电路图案71的一端部,在该电路图案71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由铜箔形成的连接部52c。
如图13的(b)所示,在伸出部152的背面,连接部52d与表面侧的连接部52c在厚度方向上对置,且由铜箔形成,该连接部52c与连接部52d连接。连接部52c和连接部52d通过上述通孔76连接。
该连接部52d连接于背面侧的电路图案71的一端部,在该电路图案71的另一端部连接有由铜箔形成的连接部52e。
如图13的(a)所示,在伸出部152的表面上,连接部52f与背面侧的连接部52e在厚度方向上对置,且由铜箔形成,该连接部52f与连接部52e连接。连接部52e和连接部52f通过上述通孔76连接。由此,伸出部152的表面侧的电路图案71和背面侧的电路图案71连接。
从而,将铜箔52a、52b中的一方连接于电源的阳极,将另一方连接于阴极,由此向位于表背两面的电路图案71、71供电,该电路图案71、71发热。
如图8及图9所示,在上述容纳保持部S设有在镜筒112的轴向上延伸的插通槽155。该插通槽155具有比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的宽度更宽的槽宽度,并且具有比伸出部152的厚度更深的槽深度。另外,插通槽155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物体侧的端延伸至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比像侧的端稍微靠物体侧的位置。
FPC加热器150的加热部151紧贴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伸出部152朝向插通槽155侧,然后插通于该插通槽155。
另外,在镜筒112的周壁,与插通槽155连通地设有导出孔156。导出孔156是矩形状的孔,孔宽度与插通槽155的槽宽度相等,该导出孔156以贯通镜筒112的周壁的方式形成。该导出孔156的出口配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上方的镜筒112的周壁。此外,也可以是,导出孔156设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下方(像侧),该导出孔156的出口配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下方的镜筒112的周壁。
这样的导出孔156用于将插通于插通槽155的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导出至镜筒112的外部,插通于插通槽155的伸出部152在导出孔156的入口以大致直角向径向外侧弯曲,然后插通于导出孔156,导出至外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连结插通槽15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容纳保持部S(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中心O的线构成的角度θ为60°以内。
如图8的(a)所示,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内周面形成为正十二边形以上的正多边形状,但通过将该内周面的一部分以矩形槽状切割,从而12个支撑面SS中的两个支撑面SS被切除。因此,垫片130由10个支撑点SP支撑。因此,即使形成插通槽155,也能够稳定地支撑垫片130。
另外,如图8的(b)所示,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内周面形成为正十二边形以上的正多边形状,但通过将该内周面的一部分以矩形槽状切割,12个支撑面SS中的一个支撑面SS和两个支撑面SS的一半以下被切除。因此,垫片130由10个支撑点SP支撑。因此,即使形成插通槽155,也能够稳定地支撑垫片130。
如图14所示,就透镜115~117及垫片130而言,外径部由圆筒面形成,但在该圆筒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平坦面130a,从而为D形切割形状。优选将这样的D形切割形状的D形切割部分配置为与插通槽155对置。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同样。
平坦面130a是成形透镜115~117及垫片130时成为浇口的部位,该平坦面130a原本是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支撑面SS不抵接的部位。因此,如图15所示,通过将平坦面130a配置于插通槽155,能够通过10个支撑点SP支撑垫片130。
此外,在配置于插通槽155的平坦面130a与插通槽155的槽底面之间具有能够插通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的充分的间隙。
另外,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槽155的槽宽度W为3.5mm以内。如上所述,就插通槽155的槽宽度而言,在角度θ为60°以内的情况下,垫片130的外径越大,插通槽155的槽宽度就越大,因此为了抑制过大,将插通槽155的槽宽度W规定在3.5mm以内。
如以上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容纳保持垫片130的第一容纳保持部S1设有插通槽155,该插通槽155在镜筒112的轴向上延伸,且具有比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的宽度宽的槽宽度,因此,通过将伸出部152插通于该插通槽155,能够使该伸出部152在镜筒内容易地绕行,进一步地,在镜筒112的周壁,与插通槽155连通地设有用于将插通于插通槽155的伸出部152导出至外部的导出孔156,因此,能够将插通于插通槽155的伸出部152从导出孔156容易地导出至外部。
另外,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不干涉垫片130、透镜115、116、117,因此,即使将伸出部152在镜筒112内绕行,垫片130、透镜115、116、117也不会偏心。
另外,导出孔156在镜筒112设于周壁,因此,能够容易地将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从镜筒112的周壁导出。
进一步地,连结插通槽15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中心的线构成的角度为60°以内,因此,能够在内周面形成为正十二边形的第一容纳保持部S1通过10个支撑点SP保持垫片130的外周面,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该垫片130。
而且,插通槽155的槽宽度为3.5mm以内,因此,能够将FPC加热器150的宽度为3.5mm以内的伸出部152容易地插通于插通槽155。
(第三实施方式)
图16~图18表示第三实施方式,图16是透镜单元111的剖视图,图17是从斜上方观察镜筒112的立体图,图18是从斜下方观察镜筒112的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的不同点为插通槽和导出孔的结构,因此,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图18所示,在容纳保持部S设有在镜筒112的轴向上延伸的插通槽165。该插通槽165具有比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的宽度更宽的槽宽度,并且具有比伸出部152的厚度更深的槽深度。另外,插通槽165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物体侧的端延伸至位于第四容纳保持部S4的底部的内侧凸缘部124的上表面。另外,插通槽165的槽底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笔直地延伸至第二容纳保持部S2,且在第二容纳保持部S2与第三容纳保持部S3的边界部向径向内侧倾斜延伸,从而形成台阶部,并从第三容纳保持部S3笔直地延伸至第四容纳保持部S4。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插通槽165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物体侧的端延伸至位于第四容纳保持部S4的底部的内侧凸缘部124的上表面,因此,容纳保持于第一容纳保持部S1的垫片130、容纳保持于第二容纳保持部S2的透镜115、容纳保持于第三容纳保持部S3的透镜116以及容纳保持于第四容纳保持部S4的透镜117分别由10个支撑点SP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稳定地支撑。
FPC加热器150的加热部151紧贴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伸出部152朝向插通槽165侧,然后插通于该插通槽165。
另外,在镜筒112的像侧的端面壁124、也就是内侧凸缘部124,与插通槽165连通地设有导出孔166。导出孔166为矩形状的孔,孔宽度与插通槽165的槽宽度相等,该导出孔166形成为贯通镜筒112的端面壁(内侧凸缘部)124。
这样的导出孔166用于将插通于插通槽165的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导出至镜筒112的外部,插通于插通槽165的伸出部152在导出孔166的入口以大致直角弯曲,然后插通于导出孔166,从内侧凸缘部124导出至外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插通槽165在镜筒112的轴向上延伸,与该插通槽165连通的导出孔166设置于镜筒112的像侧的端面壁124,因此能够容易地将FPC加热器150的伸出部152从镜筒112的端面壁124导出。
此外,在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容纳保持部S容纳保持垫片130、透镜115、116、117,但也可以在容纳保持部S仅容纳保持多个透镜。也就是说,可以没有垫片130。
另外,在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容纳保持位于最物体侧的透镜113的容纳保持部SU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但也可以将该容纳保持部SU形成为内周面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图19及图20表示第四实施方式,图19是透镜单元11的剖视图,图20是垫片130的平面图。
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单元111的不同点为垫片的结构、镜筒112的容纳保持部的结构以及面状加热器的结构,因此,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9及图20所示,容纳保持部S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另外,关于容纳保持部S,其内径从物体侧朝向像侧阶段性地变小。与此相对应地,垫片130、透镜115、116、117随着从物体侧朝向像侧,外径变小。基本上,垫片130、透镜115、116、117各自的外径和镜筒112的容纳保持部S的支撑垫片130、各透镜115、116、117的部分各自的内径大致相等。
另外,如图19所示,容纳保持部S由容纳保持垫片30的第一容纳保持部S1、容纳透镜115的第二容纳保持部S2、容纳透镜116的第三容纳保持部S3以及容纳透镜117的第四容纳保持部S4构成,内径从第一容纳保持部S1朝向第四容纳保持部S4阶段性地变小。而且,在镜筒112的轴向上相邻的容纳保持部彼此间设有向径向内侧伸出的台阶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有机PTC加热器160作为面状加热器160。有机PTC加热器由于当温度上升时电阻值也上升的性质,在温度缓慢上升后,稳定在某恒定的温度。因此,能够无需传感器等外部的控制而自己控制最佳温度,且当温度达到上限而稳定时,功耗也稳定在较小的值。作为PTC加热器160,具有无机PTC加热器和有机PTC加热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适合使用有机PTC加热器。
这样的有机PTC加热器160也与FPC加热器150同样地具备加热第一透镜的加热部161和从该加热部161伸出而向加热部161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162。
加热部161形成为环形板状,外径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的外径大致相等,内径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的内径大致相等。
另外,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161通过粘接剂粘接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
作为粘接剂,使用环氧树脂、包含导电性填料的环氧树脂等热固性粘接剂,且热传导性优异的粘接剂。粘接剂全范围且均匀地涂敷于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161的上表面(朝向第一透镜113侧的面)和/或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113a,然后将这些上表面及端面113a粘接。此外,优选全范围地涂敷粘接剂,但也可以涂敷于多个预定部位进行粘接。
此外,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粘接剂将面状加热器150、160的加热部151、161粘接于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端面。
另外,在垫片130的外周部设有沿镜筒112的轴向插通面状加热器160的伸出部162的插通槽(插通部)130d。插通槽130d在俯视下形成为矩形状,槽宽度比伸出部162的宽度更宽,槽深度为比(垫片130的径向上的深度)伸出部162的厚度更深的槽深度。
另外,在镜筒112的周壁,与插通槽130d连通地设有导出孔156。导出孔156是矩形状的孔,孔宽度与插通槽130d的槽宽度相等。在镜筒112的周壁设有矩形状的孔156a。该孔156a形成为比导出孔156直径大,并且与导出孔156连通。另外,孔156a配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上方的镜筒112的周壁。此外,也可以是,导出孔156设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下方(像侧),该导出孔156的出口与孔156a一同配置于比外侧凸缘部125靠下方的镜筒112的周壁。
导出孔156用于将插通于插通槽130d的PTC加热器160的伸出部162导出至镜筒112的外部,插通于插通槽130d的伸出部162在导出孔156的入口以大致直角向径向外侧弯曲,然后插通于导出孔156,且进一步地从孔156a导出至外部。
另外,第一透镜113和垫片130在光轴方向上相邻,并且相互抵接,在第一透镜113与垫片130之间设有容纳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161的空隙k。即,就垫片130而言,在物体侧的面上,外周部形成为凸状,内周侧形成为凹状,在外周侧与第一透镜113抵接,在内周侧,在与第一透镜113之间设有空隙K。这样的空隙K也可以设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透镜113与垫片130之间。
另外,在与第一透镜113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垫片130与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161之间设有间隙G。关于PTC加热器160,当加热部161在厚度方向上被加压时,电阻值增加,有时难以使用。
为了防止这样的加压,在垫片130与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61之间设有间隙G。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在与第一透镜113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垫片130与PTC加热器160的加热部161之间设有间隙G,因此,加热部161不会被第一透镜113和垫片130夹持而被加压,因此,能够抑制加热器的性能劣化,确保稳定的输出。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用PTC加热器1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垫片130的物体侧的面上,外周部形成为凸状,内周侧形成为凹状,在外周侧与第一透镜113抵接,在内周侧,在与第一透镜113之间形成有空隙K,但也可以相反地形成为内周侧凸、外周侧凹。另外,虽然在垫片130设置有凸形,但也可以在第一透镜113的像侧的内周侧或外周侧设置凸形来与垫片130抵接。
此外,在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容纳保持部S容纳保持垫片130、透镜115、116、117,但也可以在容纳保持部S仅容纳保持多个透镜。即,也可以没有垫片130。
另外,在第三及第四实施方式中,容纳保持位于最物体侧的透镜113的容纳保持部SU的内周面形成为圆形状,但也可以将该容纳保持部SU形成为内周面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
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组合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也可以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省略结构的一部分。
符号说明
11、111—透镜单元,12、12A、112—镜筒,13、113—第一透镜,14、15、16、17、114、115、116、117—透镜(光学部件),12d—第一通孔,12d’—第一容纳槽,12e—第二通孔,12f—容纳槽(第二容纳槽),124—内侧凸缘部(端面壁),25A、25B—凸缘,30、130—垫片(光学部件),50—电功能部件,52—导线(电配线),70—铜箔(金属箔),71—电路图案,72—电路层,75—基膜,76—通孔,150—FPC加热器(面状加热器),151、161—加热部,152、152—伸出部,155、130d、165—插通槽,156、166—导出孔,160—PTC加热器(面状加热器),300、400—相机模块,L—透镜组,O—光轴,S—容纳保持部,S1—第一容纳保持部,S2—第二容纳保持部,S3—第三容纳保持部,S4—第四容纳保持部。

Claims (21)

1.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多个透镜沿该透镜的光轴排列而成的透镜组和容纳该透镜组的镜筒,该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
凸缘,其设置为向上述镜筒的径向外侧突出,且能够用于将上述透镜单元组装到其它部件;
面状加热器,其位于比上述凸缘靠物体侧,并且能够对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进行加热;以及
电配线,其从上述面状加热器延伸,
在上述镜筒设有:
第一通孔或第一容纳槽,其为了将上述电配线引导至比上述凸缘的像侧端部靠像侧的位置而在上述镜筒的侧壁内侧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容纳槽,其与上述第一通孔或上述第一容纳槽连通,且为了容纳上述电配线并将其向像侧引导而在上述镜筒的侧壁的外周面从物体侧朝向像侧沿长边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为了使上述第一通孔或上述第一容纳槽和上述第二容纳槽连结而以沿径向延伸的方式设于上述镜筒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通孔或上述第一容纳槽及上述第二容纳槽设为,配置于上述第一通孔内或上述第一容纳槽内的上述电配线的部位和配置于上述第二容纳槽内的上述电配线的部位在光轴方向上能够配置成一直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配线为导线。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配线为FPC,其中,FPC是柔性印刷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配线为在上述通孔和/或上述容纳槽进行了图案形成的配线图案。
7.一种透镜单元,其具备:沿光轴排列的多个透镜、垫片等光学部件;容纳保持这些多个光学部件的镜筒;以及能够对位于最物体侧的第一透镜进行加热的面状加热器,该透镜单元的特征在于,
上述镜筒具备容纳保持部,该容纳保持部形成为内周面为八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且容纳保持位于比上述第一透镜靠像侧的上述光学部件,
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以及从该加热部伸出并向上述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
在上述容纳保持部设有插通槽,该插通槽沿上述镜筒的轴向延伸并且具有比上述伸出部的宽度宽的槽宽度,
在上述镜筒与上述插通槽连通地设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通于上述插通槽的伸出部导出至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出孔设于上述镜筒的周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出孔设于上述镜筒的像侧的端面壁。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连结上述插通槽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和上述容纳保持部的中心的线构成的角度为60°以内。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插通槽的槽宽度为3.5mm以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
上述加热部通过粘接剂粘接于上述第一透镜的像侧的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或垫片在光轴方向上相邻,并且互相抵接,
在上述第一透镜与上述第二透镜或上述垫片之间设有容纳上述面状加热器的上述加热部的空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加热器为FPC加热器或有机PTC加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加热器为有机PTC加热器,
在相对于上述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与上述有机PTC加热器的上述加热部之间设有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加热器具备从上述加热部伸出并向该加热部供电的带状的伸出部,
在与上述第一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相邻的第二透镜或垫片的外周部设有使上述面状加热器的上述伸出部沿上述镜筒的轴向插通的插通部,
在上述镜筒与上述插通部连通地设有导出孔,该导出孔用于将插入于上述插通部的上述伸出部导出至外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粘接剂为热固性粘接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面状加热器为FPC加热器,
上述FPC加热器具备加热上述第一透镜的加热部,
上述加热部具有多层电路图案由金属箔形成的电路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多层上述电路层分别形成的上述电路图案通过通孔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透镜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两层上述电路层,
上述加热部具有环形板状的基膜,
在上述基膜的表背两面分别设有上述电路层。
21.一种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单元。
CN202080076805.8A 2019-10-31 2020-10-30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Pending CN1146512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9327 2019-10-31
JP2019199327A JP7343359B2 (ja) 2019-10-31 2019-10-31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0137901A JP2022034212A (ja) 2020-08-18 2020-08-18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0137893A JP2022034209A (ja) 2020-08-18 2020-08-18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0137900A JP2022034211A (ja) 2020-08-18 2020-08-18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20-137893 2020-08-18
JP2020-137901 2020-08-18
JP2020-137900 2020-08-18
PCT/JP2020/040777 WO2021085589A1 (ja) 2019-10-31 2020-10-30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1200A true CN114651200A (zh) 2022-06-21

Family

ID=7571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6805.8A Pending CN114651200A (zh) 2019-10-31 2020-10-30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404576A1 (zh)
CN (1) CN114651200A (zh)
WO (1) WO20210855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25603A (ja) * 2003-04-22 2004-11-18 Kyocera Corp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メラ
JP4999508B2 (ja) * 2007-03-20 2012-08-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6195403A1 (ko) * 2015-06-03 2016-12-08 엘지이노텍(주) 렌즈 배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6798161B2 (ja) * 2016-03-15 2020-12-0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赤外線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US10942330B2 (en) * 2018-02-09 2021-03-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404576A1 (en) 2022-12-22
WO2021085589A1 (ja)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24129B1 (ko) 카메라 모듈용 히팅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2119351B (zh) 透镜单元以及相机模块
EP3133440B1 (en)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KR20220057495A (ko)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US7641403B2 (en) Camera module
US9621772B2 (en) Integrated lens barrel, actuator, and MEMS snubber systems and methods
JP2009186756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280348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0700406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0365871B (zh) 电子模块和成像系统
CN11071627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11919169B (zh) 透镜模块和相机模块
JP2009222740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WO2010087270A1 (ja) 撮像モジュール
EP3575856B1 (en) Liquid lens module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114651200A (zh) 透镜单元及相机模块
JP2005295050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8148253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CN110716367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102549036B1 (ko) 카메라 모듈
JP2009038438A (ja) カメラ
JP2008233271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レンズモジュール、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7343359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05074035A (ja) 撮像装置
KR20200137690A (ko) 카메라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