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8122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8122A
CN114628122A CN202111486672.4A CN202111486672A CN114628122A CN 114628122 A CN114628122 A CN 114628122A CN 202111486672 A CN202111486672 A CN 202111486672A CN 114628122 A CN114628122 A CN 114628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terminal electrode
wire
coil component
mai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66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良太
山本滋人
郑裕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28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8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在凸缘部的底面处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线圈部件中,作为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的结果而得到如下效果,即,对于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能够获得稳固的固定力,并且不易产生线材的终端从端子电极的突出所引起的问题。线材(21)的终端(21a)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端子电极(17)内并且沿端子电极的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主表面靠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的顶面(33)。在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形成有从主表面朝向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焊脚面(37)。主表面通过构成端子电极的最外层的由锡或者锡合金构成的母焊材料层(31)实现。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卷芯部卷绕有线材的构造的卷线型的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线材与端子电极之间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所关注的技术,例如有日本特开平10-312922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线材与端子电极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构造的线圈部件。图7是从专利文献1中引用的,其相当于专利文献1中的图1的(C)。在图7中用截面示出了芯体1所具备的一个凸缘部2的局部。
如图7所示,在凸缘部2的朝向安装面侧的底面3设置有端子电极4。端子电极4例如包括由银或者银合金等构成的良导电材料层5、良导电材料层5之上的由镍等构成并在安装时焊锡的润湿延展较少的耐焊材料层6、以及耐焊材料层6之上的由锡或者锡合金等构成并安装时焊锡的润湿延展良好的母焊材料层7。在图7中,绕卷芯部(未图示)卷绕的线材的终端8通过热压接与端子电极4连接。
在上述热压接工序中,线材的终端8配置于端子电极4上,在该状态下,利用焊头(未图示)将线材的终端8朝向端子电极4压入。其结果是,线材的终端8被压溃成其截面成为扁平状,并且被埋入至形成与母焊材料层7的表面大致同一个面的位置。这样一来,在线材的终端8与端子电极4之间,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接合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12922号公报
可知芯体的小型化、线材线径的多样化(粗线化、细线化)、线材的绝缘被膜的高耐热化等发展,另外,伴随可靠性试验的高负荷化等要求规格的变化,而通过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热压接将线材的终端8与端子电极4的母焊材料层7连接,即便如此,也有无法获得所希望的连接状态的情况。
例如,在热压接工序中,将线材的终端8加压至形成与母焊材料层7的表面大致同一个面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芯体1的凸缘部2、卷芯部或者线材的终端8无法承受热压接而损伤,或者如图8所示,有时在线材的终端8的周边处母焊材料层7飞散。母焊材料层7的飞散不仅导致端子电极4的劣化,进而导致端子电极4的局部功能的丧失,而且还导致线材的终端8与端子电极4之间的接合不良。此外,考虑母焊材料层7的飞散是由于线材的绝缘被膜熔融,由此将在线材的终端8的周边处熔融的母焊材料层7推开而产生的。
另外,可知在上述损伤微小,或母焊材料层7的飞散的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在以往的可靠性试验条件下不会成为问题,但在高负荷的可靠性试验条件下,会成为芯体1的损伤、线材的断线、端子电极4的剥离等的原因。
另一方面,若为了避免上述那样的过度的热压接而放宽热压接条件,则如图9所示,无法充分得到线材的终端8与母焊材料层7之间的接合面积,从而线材的终端8与端子电极4之间的固定力容易变得不足。另外,若放宽热压接条件,则即便是在热压接后,也如图9中虚线所示那样,有时在线材的终端8残留绝缘被膜9的局部。这也可能成为导致线材的终端8与端子电极4之间的固定力降低的原因。
并且,有时由于不充分的热压接,而线材的终端8从母焊材料层7较大地突出。在该情况下,在安装时,凸缘部2的设置有端子电极4的底面3朝向安装面,在该底面3处,线材的终端8被热压接于端子电极4的构造的线圈部件中,突出的线材的终端8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线材的终端8的在凸缘部2的底面3处的突出也导致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的姿势的不稳定化。特别是安装时的线圈部件的姿势的不稳定化的问题伴随线圈部件的轻型化、安装面积的狭小化以及端子电极面积的狭小化而更容易产生。
这样,特别是在凸缘部2的底面3处端子电极4与线材的终端8进行热压接的线圈部件中,热压接的难易度上升。
此外,线圈部件通常至少具备两个端子电极,在这些端子电极分别连接有线材的终端。因此,理想的是上述各种课题在全部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中被解决,但与完全无法没想解决课题的情况相比,例如只不过是仅在一个端子电极与线材的一个终端之间的连接中被解决的情况下,也能实施了利于解决课题的改良。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凸缘部的底面处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通过热压接进行连接的线圈部件中,作为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的结果,不仅不易产生芯体的损伤、线材的断线、端子电极的剥离等,而且针对端子电极与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能够获得稳固的固定力,并且不易产生线材的终端从端子电极的突出所引起的问题。
本发明面向线圈部件,其具备:
芯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在卷芯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互为反向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设置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第一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一凸缘部;
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二凸缘部;以及
第一线材,其绕卷芯部卷绕。
第一线材具有与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一终端和与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二终端。
第一凸缘部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一底面,第二凸缘部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二底面。
第一端子电极具有沿第一底面延伸的第一主表面,第二端子电极具有沿第二底面延伸的第二主表面。
第一终端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一端子电极内并且沿第一主表面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第一主表面靠与第一底面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一顶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第一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具有从第一主表面朝向第一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一焊脚面。
根据本发明,在设置于凸缘部的底面的第一端子电极的外表面,设置有从该第一端子电极的第一主表面朝向第一线材的第一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一焊脚面,因而以此,能够确认到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一线材的第一终端之间的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其结果是,即便是在高负荷的环境下,也能够不易产生芯体的损伤、线材的断线、第一端子电极的剥离等。
另外,第一端子电极处的第一焊脚面的形成,能够带来第一线材的第一终端与第一端子电极之间的接合面积的增大,并且能够缓和第一端子电极内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提高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一线材的第一终端之间的固定力。
另外,第一端子电极中的第一焊脚面的形成,能够缓和第一线材的第一终端的从第一端子电极的突出状态的尖锐程度,因此即便是在第一凸缘部的第一底面处,第一线材的第一终端与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构造的线圈部件,也能够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的仰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1的右视图。
图3是示意放大表示沿着图1的线S-S的截面的特征部分的图。
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3相对应的图。
图5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3相对应的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与图3相对应的图,(A)、(B)表示互不相同的端子电极17、18与线材21之间的连接部分。
图7是从专利文献1中引用,相当于专利文献1中的图1的(C),表示芯体1所具备的一个凸缘部2的局部。
图8是用于对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表示在端子电极4与线材的终端8连接时被赋予了过度的热压接条件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对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表示在端子电极4与线材的终端8连接时被赋予了不充分的热压接条件的情况下所带来的状态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线圈部件;12…卷芯部;13、14…凸缘部;15…芯体;17~20…端子电极;21、22…线材;21a、21b、22a、22b…终端;23、24…底面;25~28…主表面;29…良导电材料层;30…耐焊材料层;31…母焊材料层;33~36…顶面;37~40…焊脚面;AX…轴线方向;W…焊脚面的宽度方向尺寸;H…焊脚面的高度方向尺寸;C…第一终端的在与第一底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线圈部件11例如构成共模扼流线圈,并具备芯体15,该芯体15具有沿轴线方向AX延伸的卷芯部12;和在卷芯部12的轴线方向AX上的互为反向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设置的第一凸缘部13、第二凸缘部14。芯体15例如由氧化铝或者铁氧体等非导电性材料构成。
线圈部件11还具备将芯体15所具备的一对凸缘部13、14间连结的顶板16。若芯体15和顶板16均由磁性体构成,则顶板16能够与芯体15配合地构成环绕磁通的闭合磁路。
在第一凸缘部13设置有第一端子电极17和第三端子电极19。在第二凸缘部14设置有第二端子电极18和第四端子电极20。
绕着卷芯部12,第一线材21和第二线材22相互沿相同方向进行卷绕。第一线材21具有与第一端子电极17连接的第一终端21a和与第二端子电极18连接的第二终端21b。第二线材22具有与第三端子电极19连接的第三终端22a和与第四端子电极20连接的第四终端22b。
第一凸缘部13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一底面23。第二凸缘部14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二底面24。
第一端子电极17设置于第一底面23上,并且设置为从第一底面23延伸至与之邻接的多个面的各自局部。第二端子电极18设置于第二底面24上,并且设置为从第二底面24延伸至与之邻接的多个面的各自局部。第一端子电极17具有沿第一底面23延伸的第一主表面25。第二端子电极18具有沿第二底面24延伸的第二主表面26。
第三端子电极19在相对于上述第一端子电极17隔开了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底面23上,并且设置为从第一底面23延伸至与之邻接的多个面的各自局部。第四端子电极20在相对于上述第二端子电极18隔开了规定的间隔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二底面24上,并且设置为从第二底面24延伸至与之邻接的多个面的各自局部。第三端子电极19具有沿第一底面23延伸的第三主表面27。第四端子电极20具有沿第二底面24延伸的第四主表面28。
在图3中放大示出了第一端子电极17的位于第一底面23上的部分的截面构造。此外,关于截面构造,第二端子电极18、第三端子电极1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20与第一端子电极17实际上相同。因此,以下,对第一端子电极17的截面构造进行详细说明,对第二端子电极18、第三端子电极1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20各自的截面构造省略说明。
第一端子电极17包括:位于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上的例如由银、铜或者它们的合金等构成的良导电材料层29;良导电材料层29之上的由镍等构成的耐焊材料层30;以及耐焊材料层30之上的由锡或者锡合金等构成的母焊材料层31。前述的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由构成最外层的母焊材料层31实现。通常,良导电材料层29是通过烧结导电性浆料形成的,但也可以通过溅射形成。另外,耐焊材料层30和母焊材料层31通常通过镀敷形成。
在图3中示出了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连接的状态。对于该连接,应用热压接。在热压接工序中,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配置于第一端子电极17上,在该状态下,通过焊头(未图示)将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朝向第一端子电极17压入。其结果是,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被压溃成其截面成为扁平状,并且其至少局部埋入至第一端子电极17内,更具体而言,埋入至母焊材料层31内,并紧贴于平坦的耐焊材料层30。这样一来,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连接。
第一线材21例如包括由铜构成的截面圆形的芯线和覆盖其周面的由聚氨酯或者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的绝缘被膜。作为第一线材21,优选使用芯线的直径为20μm~150μm的线材。在该情况下,上述热压接的结果是,第一线材21的被压溃成截面成为扁平状的第一终端21a优选示出截面的宽度方向尺寸(在图3中在左右方向上测定出的尺寸)成为24μm~350μm,即,+20%~+133%的增加率,另一方面,示出截面的高度方向尺寸(在图3中在上下方向上测定出的尺寸)成为4μm~120μm,即,-80%~-20%的减少率。
若举出一个例子,则作为第一线材21,使用芯线的直径为30μm的线材。在该情况下,热压接的结果是,第一线材21的被压溃成截面成为扁平状的第一终端21a示出截面的宽度方向尺寸成为40μm,即,+33%的增加率,另一方面,示出截面的高度方向尺寸成为15μm,即,-50%的减少率。
第二线材22也与第一线材21实际上相同。
上述热压接的结果是,如前述那样,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一端子电极17内,更具体而言,配置于母焊材料层31内。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处于沿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此时,第一终端21a的顶面33位于比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靠与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更应关注的是,在第一端子电极17的外表面设置有从第一主表面25朝向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顶面33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焊脚面37。
如上述那样,若设置有焊脚面37,则能够确认到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热压接不会过于不足地以适当条件实施。这使得,即便是在高负荷的环境下,也不易产生芯体15的损伤、线材21的断线、第一端子电极17的剥离等。
另外,第一端子电极17处的焊脚面37的形成,能够带来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之间的接合面积的增大,并且能够缓和第一端子电极17内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提高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固定力。
另外,第一端子电极17中的焊脚面37的形成,能够缓和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从第一端子电极17的突出状态的尖锐程度,因此如图示的线圈部件11那样,即便是在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处,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连接的构造,也能够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11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即,在对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面上、即在图3纸面上进行测定了尺寸时,焊脚面37在与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方向尺寸W大于与第一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从第一主表面25至焊脚面37的最上部的高度方向尺寸H。
上述特征有助于缓和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从第一端子电极17突出的突出状态的尖锐程度。因此,通过该特征,能够更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更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11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另外,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即,焊脚面37的最上部到达至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顶面33。
根据上述特征,能够增大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接合面积,因此能够提高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固定力。另外,能够减小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从第一端子电极17暴露的暴露面积,因此与前述情况同样,能够更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更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11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以上的说明是针对图3所示的第一端子电极17和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说明。在后述的图4、图5以及图6的(A)中也一样,仅图示了第一端子电极17和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本发明也涉及其特征的连接构造仅应用于一个端子电极与线材的一个终端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情况,但优选应用于全部端子电极与和其连接的全部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部分。
因此,考虑到本发明的特征的连接构造能够应用于全部端子电极和与其连接的全部线材的终端之间的连接部分,第一线材21中的第一终端21a的顶面33称为“第一顶面33”,前述的第二终端21b、第三终端22a以及第四终端22b各自的顶面分别称为“第二顶面34”、“第三顶面35”以及“第四顶面36”。另外,形成于第一端子电极17的焊脚面37称为“第一焊脚面37”,分别形成于第二端子电极18、第三端子电极19以及第四端子电极20的焊脚面分别称为“第二焊脚面38”、“第三焊脚面39”以及“第四焊脚面40”。
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是与图3对应的图。在图4中,对于与图3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面上观察时,第一终端21a在与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正交的方向(双向箭头所示)上的中心C位于与第一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比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的位置靠第一底面23侧处。
根据上述特征,能够缓和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以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为基准的突出状态的尖锐程度,因此,能够更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更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11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与图3对应的图。在图5中,对于与图3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焊脚面37延伸至覆盖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第一顶面33的局部的位置。
根据上述特征,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接合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被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固定力。另外,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的从第一端子电极17暴露的暴露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不易阻碍安装所使用的膏状焊锡的润湿延展,另外,进一步不易带来向安装基板进行固定之前的线圈部件11的姿势的不稳定化。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的(A)、(B)是与图3对应的图。在图6的(A)、(B)中,对于与图3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6的(A)中图示了第一端子电极17与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之间的连接部分,在图6的(B)中图示了第二端子电极18与第一线材21的第二终端21b之间的连接部分。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那样的特征。
首先,在第一端子电极17侧,如图6的(A)所示,第一线材21的第一终端21a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一端子电极17内并且沿第一端子电极17的第一主表面25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第一主表面25靠与第一凸缘部13的第一底面23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一顶面33。而且,在第一端子电极17的外表面形成有从第一主表面25朝向第一顶面33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一焊脚面37。
另一方面,在第二端子电极18侧,如图6的(B)所示,第一线材21的第二终端21b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第二端子电极18内并且沿第二端子电极18的第二主表面26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第二主表面26靠与第二凸缘部14的第二底面24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二顶面34。而且,在第二端子电极18的外表面形成有从第二主表面26朝向第二顶面34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二焊脚面38。
并且,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二焊脚面38与上述第一焊脚面37形状不同。这里,焊脚面的形状不同是指,例如图3所示的焊脚面的高度方向尺寸H、焊脚面的宽度方向尺寸W、焊脚面的长宽比(H/W)、焊脚面的曲率中至少一者不同。
这样,使第一焊脚面37的形状与第二焊脚面38的形状不同是基于以下的技术背景。
在线材的卷绕起始部和卷绕结束部处,线材的状态(张力、与端子电极之间的接触角度、长度)不同,但关于这种线材的状态,即便差异较小,热压接的最佳条件也改变。
例如,对于第一线材21而言,其在对与第一端子电极17连接的第一终端21a侧和与第二端子电极18连接的第二终端21b侧进行比较时,在第一终端21a和第二终端21b中任一者成为卷绕起始部,任意另一者成为卷绕结束部这点,第一线材21的张力互不相同。另外,第一终端21a在第一端子电极17处沿图1的左右方向进行横穿,而第二终端21b在第二端子电极18处从图1的左下朝向右上沿倾斜方向进行横穿。并且,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接触的长度大于第二终端21b与第二端子电极18接触的长度。因此,第一线材21的状态在第一终端21a侧和第二终端21b侧不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线材21的上述状态的不同,而在第一终端21a侧和第二终端21b侧相互独立地设定更适当的热压接条件。其结果是,第一焊脚面37的形状和第二焊脚面38的形状变得不同。
热压接条件例如能够通过改变焊头的温度条件、焊头的加压条件和加压时间等进行调整。另外,为了使第一焊脚面37的形状与第二焊脚面38的形状不同,而使第一终端21a侧的热压接和第二终端21b侧的热压接分别独立进行,或使用可独立控制的多个焊头同时进行即可。另外,即便是利用相同的焊头同时进行第一终端21a侧的热压接和第二终端21b侧的热压接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改变焊头与端子电极接触的位置、角度等、或者线材的位置、张力等来调整热压接条件。
此外,在图6中,作为一个例子,示出了第二焊脚面38相对于第一焊脚面37而宽度方向尺寸W相对小,曲率、长宽比相对大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即便第二焊脚面38的宽度方向尺寸W相对大,曲率、长宽比相对小,也可以通过使宽度方向尺寸W相同,高度方向尺寸H不同来改变曲率、长宽比,或者也可以使高度方向尺寸H和宽度方向尺寸W双方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若参照图1进行说明,则关于供第二线材22的第三终端22a连接的第三端子电极19,与第一端子电极17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在第三端子电极19的外表面形成有从第三端子电极19的第三主表面27朝向第三终端22a的第三顶面35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三焊脚面39。
在该情况下,第三终端22a在第三端子电极19处从图1的右上朝向左下沿倾斜方向进行横穿,而第一终端21a在第一端子电极17处沿图1的左右方向进行横穿。并且,第三终端22a与第三端子电极19接触的长度小于第一终端21a与第一端子电极17接触的长度。因此,第三焊脚面39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焊脚面37的形状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若参照图1进行说明,则关于供第二线材22的第四终端22b连接的第四端子电极20,与第一端子电极17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在第四端子电极20的外表面形成有从第四端子电极20的第四主表面28朝向第四终端22b的第四顶面36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四焊脚面40。
在该情况下,第四终端22b在第四端子电极20处沿图1的左右方向进行横穿,而第三终端22a在第三端子电极19处从图1的右上朝向左下沿倾斜方向进行横穿。并且,第四终端22b与第四端子电极20接触的长度小于第三终端22a与第三端子电极19接触的长度。因此,第四焊脚面40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三焊脚面39的形状不同。
以上,关联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实施其他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关于具备两条线材的线圈部件的实施方式,但对于具备一条线材或者三条以上的线材的线圈部件,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因此,端子电极的数目能够与线材的根数相对应地进行变更。
另外,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如前述那样具有如下特征,即,焊脚面37的宽度方向尺寸W大于至焊脚面37的最上部为止的高度方向尺寸H,但反之,也可以宽度方向尺寸W小于高度方向尺寸H,或者,宽度方向尺寸W等于高度方向尺寸H。
另外,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即,终端21a的在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C位于比端子电极17的主表面25的在与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靠底面23侧处,从附图能够读取到在所图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具有同样的特征,但反之,终端21a的在与凸缘部13的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C也可以位于比端子电极17的主表面25的在与底面23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靠与底面23相反一侧处。
另外,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特征,即,焊脚面37的最上部到达至线材21的终端21a的顶面33,但也可以焊脚面37的最上部不到达至线材21的终端21a的顶面33,线材21的终端21a的侧面的局部暴露。
另外,线圈部件11具备将一对凸缘部13、14间连结的顶板16,但也可以是,取而代之,以在一对凸缘部13、14各自的与底面23、24相反一侧覆盖卷芯部12和线材21、22的方式赋予涂层材料。作为涂层材料,优选使用包含磁性粉末的树脂。另外,在线圈部件11中,也可以省略顶板16和涂层材料的任一者。
另外,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实施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间,能够进行结构的局部替换或者组合。

Claims (12)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具备:
芯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在所述卷芯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互为反向的第一端、第二端分别设置的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第一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
第二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凸缘部;以及
第一线材,其绕所述卷芯部卷绕,
所述第一线材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一终端和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二终端,
所述第一凸缘部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一底面,
所述第二凸缘部具有朝向安装面侧的第二底面,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一底面延伸的第一主表面,
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二底面延伸的第二主表面,
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内并且沿所述第一主表面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一主表面靠与所述第一底面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一顶面,
所述第一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具有从所述第一主表面朝向所述第一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一焊脚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主表面和所述第二主表面通过由锡或者锡合金构成的母焊材料层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终端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面上测定了尺寸时,所述第一焊脚面的在与所述第一底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方向尺寸大于与所述第一底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从所述第一主表面至所述第一焊脚面的最上部的高度方向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焊脚面的最上部到达至所述第一顶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焊脚面延伸至覆盖所述第一顶面的局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在所述第一终端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面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终端的在与所述第一底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比所述第一主表面的在与所述第一底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置靠所述第一底面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终端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内并且沿所述第二主表面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二主表面靠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二顶面,
所述第二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具有从所述第二主表面朝向所述第二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二焊脚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焊脚面与所述第一焊脚面形状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还具备:
第三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底面;
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底面;以及
第二线材,其沿与所述第一线材相同的方向绕所述卷芯部卷绕,
所述第二线材具有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三终端和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连接的第四终端,
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一底面延伸的第三主表面,
所述第四端子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二底面延伸的第四主表面,
所述第三终端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所述第三端子电极内并且沿所述第三主表面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第三主表面靠与所述第一底面侧相反一侧处的第三顶面,
所述第三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具有从所述第三主表面朝向所述第三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三焊脚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三焊脚面与所述第一焊脚面形状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者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四终端处于至少局部配置于所述第四端子电极内并且沿所述第四主表面延伸的状态,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第四主表面靠与所述第二底面侧相反一侧处的第四顶面,
所述第四端子电极的外表面具有从所述第四主表面朝向所述第四顶面隆起并且形成凹状曲面的第四焊脚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第四焊脚面与所述第三焊脚面形状不同。
CN202111486672.4A 2020-12-10 2021-12-07 线圈部件 Pending CN1146281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4653 2020-12-10
JP2020204653A JP7359134B2 (ja) 2020-12-10 2020-12-10 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8122A true CN114628122A (zh) 2022-06-14

Family

ID=81750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6672.4A Pending CN114628122A (zh) 2020-12-10 2021-12-07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89684A1 (zh)
JP (1) JP7359134B2 (zh)
CN (1) CN114628122A (zh)
DE (1) DE1020212139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56606A (ja) * 1988-12-09 1990-06-15 Murata Mfg Co Ltd リード線の接続構造
JP3087659B2 (ja) * 1996-08-23 2000-09-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3552189B2 (ja) 1997-05-14 2004-08-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を有する電子部品
JP2003249412A (ja) 2002-02-25 2003-09-05 Tdk Corp 電子部品の電極と導体端末との接合構造、電子部品、及び接合方法
WO2009037978A1 (ja) 2007-09-19 2009-03-2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コイル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65400B2 (ja) 2013-03-15 2015-08-19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2017162897A (ja) 2016-03-08 2017-09-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46354B2 (ja) 2016-04-06 2020-08-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6959062B2 (ja) 2017-08-02 2021-11-0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2089A (ja) 2022-06-22
JP7359134B2 (ja) 2023-10-11
DE102021213984A1 (de) 2022-06-15
US20220189684A1 (en)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22130B2 (en) Surface mount coil with edgewise winding
CN109545515B (zh) 线圈部件
US6709606B2 (en) 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8933025B (zh) 绕线型线圈部件
CN109243778B (zh) 线圈装置
US20180068781A1 (en) Coil component
US11037719B2 (en) Coil component
US11515071B2 (en) Drum core and wire coil component
US20230360842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201907423A (zh) 扼流圈
CN109119234B (zh) 线圈部件
CN114628122A (zh) 线圈部件
CN109119235B (zh) 线圈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27887B (zh) 绕组用芯体、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JP7120194B2 (ja) コイル部品およびドラム状コア
US11594365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430602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4388239A (zh) 芯体和线圈部件
WO2024042948A1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20181074A1 (en) Coil component
CN112447380A (zh) 线圈装置
JP7416023B2 (ja) コイル部品
CN219778671U (zh) 线圈部件
US20230274875A1 (en) Coil component
JP7230882B2 (ja) コイル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