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4062B -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14062B
CN114614062B CN202210361879.7A CN202210361879A CN114614062B CN 114614062 B CN114614062 B CN 114614062B CN 202210361879 A CN202210361879 A CN 202210361879A CN 114614062 B CN114614062 B CN 1146140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fuel cell
outlet
medium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618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14062A (zh
Inventor
杨华
王思偲
汪亚美
刘智亮
张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3618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140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614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4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14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140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7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fuel cells
    • B60L50/7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燃料电池极板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通过介质通道连通;第一介质入口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入口扩散区和第一入口活性区,第一入口扩散区与介质通道通过第一入口活性区连通;第一介质入口还包括第一入口缓冲区,第一入口缓冲区位于第一入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入口活性区与第一入口缓冲区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该燃料电池极板能够对进口的压力及流速进行均化分配,有效解决反应介质进入系统的均匀性及反应时的浓度均衡问题。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大功率金属板燃料电池堆,其燃料电池电堆的双极板是一板一模,需要分别制作加工阴极板及阳极板,同时在装配大功率电堆的时候,由于大功率电堆要求更多的反应介质输入,其入口的反应介质压力需求更大,导致还原介质迅速传递到整堆的末端在未充分反应的情况下迅速逃逸出系统,极易出现气流分配严重不均,导致系统浓度差严重的情况,不能充分发挥核心部件膜的性能,并且导致局部反应效率高合成水多,导致系统出现局部“水淹”现象,进一步影响系统整体反应介质分布情况,其大功率性能低,加工工艺复杂,且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进口的压力及流速进行均化分配,有效解决反应介质进入系统的均匀性及反应时的浓度均衡问题的燃料电池极板。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双极板。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双极板的燃料电池电堆。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燃料电池电堆的交通工具。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极板,燃料电池极板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通道,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通过介质通道连通;第一介质入口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入口扩散区和第一入口活性区,第一入口扩散区与介质通道通过第一入口活性区连通;第一介质入口还包括第一入口缓冲区,第一入口缓冲区位于第一入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第一入口活性区与第一入口缓冲区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入口缓冲区,燃料电池电堆的端板上的进气口位于第一入口缓冲区,在燃料电池极板上,第一入口缓冲区没有直接与第一入口活性区连接,反应介质被迫填充整个系统的第一入口缓冲区,同时向第一入口扩散区扩散及填充,也即反应介质优先填充第一入口缓冲区后,才向极板内的介质通道等核心反应区域扩散,保证了进入每一个介质通道中的反应介质的压力及流量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反应介质进入系统的均匀性及反应时的浓度均衡问题。该燃料电池极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相对于传统燃料电池,优化了大功率燃料电池在高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将最大功率提高10%。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入口扩散区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入口缓冲区的宽度大于第一入口扩散区的宽度。
由此可见,增大了缓冲区的面积,从而保证缓冲区内有足够的反应介质。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入口扩散区与第一入口缓冲区连接形成L型。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极板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燃料电池极板还设置有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第二介质入口与第一介质入口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二介质出口与第二介质出口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介质入口包括第二入口扩散区、第二入口活性区和第二入口缓冲区;第二入口扩散区和第二入口活性区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二入口缓冲区位于第二入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入口活性区与第二入口缓冲区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二介质出口包括第二出口扩散区、第二出口活性区和第二出口缓冲区;第二出口扩散区和第二出口活性区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二出口缓冲区位于第二出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出口活性区与第二出口缓冲区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介质出口包括第一出口扩散区、第一出口活性区和第一出口缓冲区;第一出口扩散区和第一出口活性区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一出口扩散区与介质通道通过第一出口活性区连通;第一出口缓冲区位于第一出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一出口活性区与第一出口缓冲区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燃料电池极板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冷却介质出口和冷却通道,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通过冷却通道连通,冷却通道位于燃料电池极板上与介质通道相对的一侧。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却介质入口和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极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极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方向平行于燃料电池极板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燃料电池极板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却介质入口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斜壁,冷却介质入口具有至少两个入口部,每个第一斜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入口部。
由此可见,入口部放置在冷却介质入口的斜壁上,从而增加了入口部的线性长度,增大流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却介质出口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壁,冷却介质出口具有至少两个出口部,每个第二斜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口部。
由此可见,出口部放置在冷却介质出口的斜壁上,从而增加了出口部的线性长度,增大流量。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冷却通道包括第一流道区域、第一云纹区域和第二流道区域;第一流道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道;第二流道区域与第一流道区域通过第一云纹区域连通,第一分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却介质入口和第一云纹区域。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流道区域包括第一纵向分流道、第一横向分流道、第二纵向分流道和第二横向分流道;第一纵向分流道和第二纵向分流道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横向分流道和第二横向分流道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横向分流道、第一纵向分流道和第二横向分流道依次连接,第二纵向分流道与第一横向分流道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区域通过第二纵向分流道与第一云纹区域连通。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云纹区域包括两个以上第一云纹分配头,多个第一云纹分配头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与至少两个第二纵向分流道连通。
由此可见,冷却介质进入极板内部后,经过第一流道区域进入第一云纹区域汇流后,均分到各第二纵向分流道,从而保证每条冷却道通过的冷却介质流速及压力的均衡。
进一步的方案是,其中至少两个第一云纹分配头的长度相等,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上连接的第二纵向分流道的数量均相等。
由此可见,进一步保证经过第一云纹分配头分配后的冷却介质在通过每条冷却道时的流速及压力的均衡。
进一步的方案是,沿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厚度方向,第二纵向分流道的深度小于第一横向分流道的深度。
由此可见,冷却介质从第一云纹分配头经过第二纵向分流道进入第一横向分流道。由于燃料电池极板的冷却侧和反应侧的凹凸结构正好相反,因此该结构同样会作用于背面的反应区,在燃料电池极板的反应侧形成阶梯状三维流场,这样在不影响反应介质进入反应区域的基础上,能够加大对反应介质的扰动,加大反应介质的线性长度及增大三相临界点的面积。
进一步的方案是,冷却通道还包括第二云纹区域和第三流道区域;第三流道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分流道;第二流道区域与第三流道区域通过第二云纹区域连通,第三分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却介质出口和第二云纹区域。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流道区域还包括第三纵向分流道,第三纵向分流道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三纵向分流道与第二横向分流道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区域通过第三纵向分流道与第二云纹区域连通。
进一步的方案是,沿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厚度方向,第三纵向分流道的深度小于第二横向分流道的深度。
由此可见,此种阶梯状三维流场同样均布在反应介质出口区域,阶梯状三维流场意味着有“低洼”区域,生成的水一旦流经这里,必定会陷进低洼区域,故不会回流,再结合水的张力粘黏在此区域,只有反应到一定的浓度,压强增大,才会被传送出极板。因此该处的阶梯状三维流场可以使反应生成的水聚集在此区域,并且被锁死,不会因为后续整体电堆摆放问题回流至核心反应区域。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燃料电池极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巡检结构,每个巡检结构包括两个以上巡检口,巡检口均位于燃料电池极板的外缘。
进一步的方案是,巡检结构呈F型,每个巡检结构中巡检口的数量为三个。
由此可见,采用了F型巡检结构,每个双极板上总共有6个巡检孔,方便后续使用的时候错层连接巡检线,不会造成累计干涉及工位干涉的问题。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入口扩散区远离第一入口缓冲区一端的端壁上设置有侧边介质入口,侧边介质入口与介质通道连通。
由此可见,在第一入口扩散区远离第一入口缓冲区一端设置有侧边介质入口,可以将反应介质有意识的引向边缘的流道,实现反应介质在每条流道上获得均分,同时增加活性区域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极板,包括相互贴合的阳极板和阴极板,阳极板和阴极板中至少一个采用上述的燃料电池极板。
由此可见,本发明通过特殊的各类反应工质入口区域设计,很好的解决了大型高功率燃料电池所面临的在高功率密度上出现的冷热不均、压差大、浓度差大、水淹等问题。同时阳极板和阴极板两者可均采用上述的燃料电池极板,通过一模双板的设计理念,大大降低了制造加工成本。
为实现上述第三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电堆,包括多个堆叠在一起的单电池,单电池包括膜电极以及上述的双极板,膜电极位于相邻两个双极板之间。
为实现上述第四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燃料电池电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燃料电池电堆实施例中单电池的结构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燃料电池电堆实施例中燃料电池极板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燃料电池电堆实施例中双极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燃料电池电堆实施例中双极板的剖视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燃料电池电堆实施例中双极板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包括燃料电池电堆,交通工具可以为汽车、轮船或飞机等。
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燃料电池电堆包括多个堆叠在一起的单电池10,相邻两个双极板101与夹持在该两个双极板101之间的一个膜电极102组成一块单电池10。多块单电池10依次堆叠形成不同功率等级的燃料电池电堆。
双极板101包括相互贴合的阳极板103和阴极板104,阳极板103和阴极板104均采用如下结构的燃料电池极板4。阳极板103和阴极板104的材料可以为金属、石墨、金属板或复合材料等。且该燃料电池极板4不仅适用于大型高功率燃料电池,同样也适用于活性区域小、功率小的小功率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极板4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41、第一介质出口42、介质通道43、第二介质入口44、第二介质出口45、冷却介质入口46、冷却介质出口47和冷却通道48。第一反应介质从第一介质入口41进入燃料电池电堆,未反应的第一反应介质从第一介质出口42排出,第二反应介质从第二介质入口44进入燃料电池电堆,未反应的第二反应介质从第二介质出口45排出。第一反应介质和第二反应介质可以分别为氢气和空气,此外,也可以采用氧气、甲醇等作为反应介质。冷却介质可以采用水或者气体。
第一介质入口41和第一介质出口42通过介质通道43连通,冷却介质入口46和冷却介质出口47通过冷却通道48连通,冷却通道48和介质通道43分别位于燃料电池极板4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冷却介质入口46和冷却介质出口47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极板4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第一介质入口41和第一介质出口42分别设置在燃料电池极板4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且第二介质入口44与第一介质入口41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二介质出口45与第一介质出口42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介质入口41与第二介质出口45位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同侧并沿着第二方向布置,第二介质入口44与第一介质出口42位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同侧并沿着第二方向布置。其中,第一方向平行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长度方向。
参见图1至3,第一介质入口41包括第一入口扩散区51、第一入口活性区52和第一入口缓冲区53,第一入口扩散区51和第一入口活性区52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一入口扩散区51与介质通道43通过第一入口活性区52连通。第一入口缓冲区53位于第一入口扩散区51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一入口活性区52与第一入口缓冲区53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第一入口扩散区51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入口缓冲区53的宽度w1大于第一入口扩散区51的宽度w2,且第一入口扩散区51与第一入口缓冲区53连接后形成L型。
第二介质入口44包括第二入口扩散区61、第二入口活性区62和第二入口缓冲区63。第二入口扩散区61和第二入口活性区62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二入口缓冲区63位于第二入口扩散区61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入口活性区62与第二入口缓冲区63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第二入口缓冲区63的宽度大于第二入口扩散区61的宽度,第二入口扩散区61与第二入口缓冲区63连接后形成L型。
第一介质出口42包括第一出口扩散区71、第一出口活性区72和第一出口缓冲区73。第一出口扩散区71和第一出口活性区72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一出口扩散区71与介质通道43通过第一出口活性区72连通。第一出口缓冲区73位于第一出口扩散区71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一出口活性区72与第一出口缓冲区73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第一出口缓冲区73的宽度大于第一出口扩散区71的宽度,第一出口扩散区71与第一出口缓冲区73连接后形成L型。
第二介质出口45包括第二出口扩散区81、第二出口活性区82和第二出口缓冲区83。第二入口扩散区61、第一出口扩散区71和第二出口扩散区81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出口扩散区81和第二出口活性区82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第二出口缓冲区83位于第二出口扩散区81在第二方向的端部,第二出口活性区82与第二出口缓冲区83在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第二出口缓冲区83的宽度大于第二出口扩散区81的宽度,第二出口扩散区81与第二出口缓冲区83连接形成L型。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介质入口41、第一介质出口42、第二介质入口44、第二介质出口45的结构相同,且相邻两个呈对称设置,这样能够实现一模双板,同时能够提高装配效率。
参见图3至5,冷却介质入口46和冷却介质出口47均呈多边形,本实施例中均呈矩形与梯形的组合。冷却介质入口46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斜壁461,两个第一斜壁461为梯形的两个腰,冷却介质入口46具有至少两个入口部462,每个第一斜壁46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入口部462。入口部462放置在冷却介质入口46的第一斜壁461上,从而增加了入口部462的线性长度,增大流量。
冷却介质出口47设置有沿着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壁471,冷却介质出口47具有至少两个出口部472,每个第二斜壁47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口部472。出口部472放置在冷却介质出口47的第二斜壁471上,从而增加了出口部472的线性长度,增大流量。
第一入口扩散区51远离第一入口缓冲区53一端的端壁上设置有侧边介质入口511和侧边冷却水入口512,侧边介质入口511与介质通道43连通,侧边冷却水入口512与冷却通道48连通。在第一入口扩散区51远离第一入口缓冲区53一端设置有侧边介质入口511,可以将反应介质有意识的引向边缘的流道,实现反应介质在每条流道上获得均分,同时增加活性区域利用率。
参见图6和图7,冷却通道48包括第一流道区域21、第一云纹区域24、第二流道区域22、第二云纹区域25和第三流道区域23。第一流道区域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道211,第二流道区域22与第一流道区域21通过第一云纹区域24连通,第一分流道211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却介质入口46和第一云纹区域24。
第二流道区域22包括第一纵向分流道221、第一横向分流道222、第二纵向分流道223、第二横向分流道224和第三纵向分流道225。第一纵向分流道221和第二纵向分流道223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横向分流道222和第二横向分流道224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横向分流道222、第一纵向分流道221和第二横向分流道224依次连接,第二纵向分流道223与第一横向分流道222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区域22通过第二纵向分流道223与第一云纹区域24连通。
第一云纹区域24包括两个以上第一云纹分配头241,第一云纹分配头241大致呈腰型,多个第一云纹分配头241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241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241与至少两个第二纵向分流道223连通。其中至少两个第一云纹分配头241的长度相等,每个第一云纹分配头241上连接的第二纵向分流道223的数量均相等。冷却介质进入极板内部后,经过第一流道区域21进入第一云纹区域24汇流后,均分到各第二纵向分流道223,从而保证每条冷却道通过的冷却介质流速及压力的均衡。
沿燃料电池极板4的厚度方向,第二纵向分流道223的深度h1小于第一横向分流道222的深度h2。冷却介质从第一云纹分配头241经过第二纵向分流道223进入第一横向分流道222。由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冷却侧和反应侧的凹凸结构正好相反,因此该结构同样会作用于背面的反应区,在燃料电池极板4的反应侧形成阶梯状三维流场,这样在不影响反应介质进入反应区域的基础上,能够加大对反应介质的扰动,加大反应介质的线性长度及增大三相临界点的面积。
第三流道区域2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分流道231,第二流道区域22与第三流道区域23通过第二云纹区域25连通,第三分流道231的两端分别连接冷却介质出口47和第二云纹区域25。第三纵向分流道225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三纵向分流道225与第二横向分流道224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第二流道区域22通过第三纵向分流道225与第二云纹区域25连通。沿燃料电池极板4的厚度方向,第三纵向分流道225的深度小于第二横向分流道224的深度。此种阶梯状三维流场同样均布在反应介质出口区域,该处的阶梯状三维流场可以使反应生成的水聚集在此区域,并且被锁死,不会因为后续整体电堆摆放问题回流至核心反应区域。第二云纹区域25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二云纹分配头251,每个第二云纹分配头251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个第二云纹分配头251与至少两个第三纵向分流道225连接。
如图3所示,燃料电池极板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巡检结构3,每个巡检结构3包括两个以上巡检口31,巡检口31均位于燃料电池极板4的外缘。优选地,巡检结构3呈F型,每个巡检结构3中巡检口31的数量为三个。通过采用F型巡检结构3,每个双极板上总共有6个巡检孔,方便后续使用的时候错层连接巡检线,不会造成累计干涉及工位干涉的问题。
由此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入口缓冲区,燃料电池电堆的端板上的进气口位于第一入口缓冲区,在燃料电池极板上,第一入口缓冲区没有直接与第一入口活性区连接,反应介质被迫填充整个系统的第一入口缓冲区,同时向第一入口扩散区扩散及填充,也即反应介质优先填充第一入口缓冲区后,才向极板内的介质通道等核心反应区域扩散,保证了进入每一个介质通道中的反应介质的压力及流量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反应介质进入系统的均匀性及反应时的浓度均衡问题。该燃料电池极板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相对于传统燃料电池,优化了大功率燃料电池在高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将最大功率提高10%。本发明通过特殊的各类反应工质入口区域设计,很好的解决了大型高功率燃料电池所面临的在高功率密度上出现的冷热不均、压差大、浓度差大、水淹等问题。同时阳极板和阴极板两者可均采用上述的燃料电池极板,通过一模双板的设计理念,大大降低了制造加工成本。
此外,阳极板和阴极板中也可以仅其中一个采用上述的燃料电池极板。阴极板和阳极板通过冲压、三维打印或雕刻等方式形成介质通道和冷却通道。也可以仅在第一介质入口和/或第二介质入口设置入口缓冲区,且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不设置出口缓冲区。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燃料电池极板,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用于燃料电池电堆,所述燃料电池极板上设置有第一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通道,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通过所述介质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布置的第一入口扩散区和第一入口活性区,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与所述介质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入口活性区连通;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还包括第一入口缓冲区,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在第二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一入口活性区与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长度方向;
所述燃料电池电堆的端板上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反应介质优先填充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后,才向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所述介质通道扩散;
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远离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一端的端壁上设置有侧边介质入口,所述侧边介质入口与所述介质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入口缓冲区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入口扩散区与第一入口缓冲区连接形成L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燃料电池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
所述燃料电池极板还设置有第二介质入口和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二介质入口与所述第一介质入口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介质出口与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介质入口包括第二入口扩散区、第二入口活性区和第二入口缓冲区;
所述第二入口扩散区和所述第二入口活性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入口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二入口扩散区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二入口活性区与所述第二入口缓冲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包括第二出口扩散区、第二出口活性区和第二出口缓冲区;
所述第二出口扩散区和所述第二出口活性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出口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二出口扩散区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二出口活性区与所述第二出口缓冲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包括第一出口扩散区、第一出口活性区和第一出口缓冲区;
所述第一出口扩散区和所述第一出口活性区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出口扩散区与所述介质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出口活性区连通;
所述第一出口缓冲区位于所述第一出口扩散区在所述第二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一出口活性区与所述第一出口缓冲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错位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极板上还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冷却介质出口和冷却通道,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通过所述冷却通道连通,所述冷却通道位于所述燃料电池极板上与所述介质通道相对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燃料电池极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燃料电池极板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斜壁,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具有至少两个入口部,每个所述第一斜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入口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设置有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斜壁,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具有至少两个出口部,每个所述第二斜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出口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通道包括第一流道区域、第一云纹区域和第二流道区域;
所述第一流道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分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与所述第一流道区域通过所述第一云纹区域连通,所述第一分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却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云纹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包括第一纵向分流道、第一横向分流道、第二纵向分流道和第二横向分流道;
所述第一纵向分流道和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均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横向分流道和所述第二横向分流道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第一横向分流道、第一纵向分流道和第二横向分流道依次连接,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与所述第一横向分流道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通过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与所述第一云纹区域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云纹区域包括两个以上第一云纹分配头,多个所述第一云纹分配头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第一云纹分配头均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一云纹分配头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云纹分配头的长度相等,每个所述第一云纹分配头上连接的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的数量均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纵向分流道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横向分流道的深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通道还包括第二云纹区域和第三流道区域;
所述第三流道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分流道;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与所述第三流道区域通过所述第二云纹区域连通,所述第三分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却介质出口和所述第二云纹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还包括第三纵向分流道,所述第三纵向分流道均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纵向分流道与所述第二横向分流道交叉设置并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流道区域通过所述第三纵向分流道与所述第二云纹区域连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三纵向分流道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横向分流道的深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巡检结构,每个巡检结构包括两个以上巡检口,所述巡检口均位于所述燃料电池极板的外缘。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巡检结构呈F型,每个所述巡检结构中所述巡检口的数量为三个。
22.双极板,包括相互贴合的阳极板和阴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和所述阴极板中至少一个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燃料电池极板。
23.燃料电池电堆,包括多个堆叠在一起的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电池包括膜电极以及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双极板,所述膜电极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双极板之间。
24.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3所述的燃料电池电堆。
CN202210361879.7A 2022-04-07 2022-04-07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Active CN1146140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879.7A CN114614062B (zh) 2022-04-07 2022-04-07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61879.7A CN114614062B (zh) 2022-04-07 2022-04-07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4062A CN114614062A (zh) 2022-06-10
CN114614062B true CN114614062B (zh) 2024-04-16

Family

ID=81869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61879.7A Active CN114614062B (zh) 2022-04-07 2022-04-07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1406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0477A (zh) * 2016-06-08 2016-08-17 江苏耀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05977509A (zh) * 2012-11-21 2016-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堆
CN110444783A (zh) * 2019-08-08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电堆结构
CN110931820A (zh) * 2019-12-10 2020-03-27 张国胜 双极板的整体错位组装方法及包含该双极板的燃料电池电堆和发电系统
CN111640959A (zh) * 2020-06-02 2020-09-08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单电池组件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2864411A (zh) * 2021-04-09 2021-05-28 上海兰友科技有限公司 高性能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堆
WO2021213783A1 (de) * 2020-04-23 2021-10-28 Robert Bosch Gmbh Strömungsmaschine mit einem kühlkanal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selben
CN215118955U (zh) * 2021-04-09 2021-12-10 李玉平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CN114094134A (zh) * 2021-10-08 2022-02-25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7509A (zh) * 2012-11-21 2016-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堆
CN105870477A (zh) * 2016-06-08 2016-08-17 江苏耀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10444783A (zh) * 2019-08-08 2019-11-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单元及具有其的燃料电池电堆结构
CN110931820A (zh) * 2019-12-10 2020-03-27 张国胜 双极板的整体错位组装方法及包含该双极板的燃料电池电堆和发电系统
WO2021213783A1 (de) * 2020-04-23 2021-10-28 Robert Bosch Gmbh Strömungsmaschine mit einem kühlkanal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selben
CN111640959A (zh) * 2020-06-02 2020-09-08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 单电池组件和燃料电池电堆
CN112864411A (zh) * 2021-04-09 2021-05-28 上海兰友科技有限公司 高性能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堆
CN215118955U (zh) * 2021-04-09 2021-12-10 李玉平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CN114094134A (zh) * 2021-10-08 2022-02-25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14062A (zh) 2022-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38658B1 (en) Fuel cell separator plate providing interconnection of reactant gas flowpaths in undulate layer fuel cell stacks
EP1497881B1 (en) Fuel cell flow field plate
CN111200137A (zh) 一种燃料电池导流板
CN108155400B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冷却流场结构
CN114068978B (zh) 空冷型燃料电池氢空流场平行的双极板
CN113555580A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用的极板
CN111755711A (zh)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双极板
CN213184361U (zh) 一种具有超细密化流道的双极板及应用该双极板的燃料电池
CN114614062B (zh)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CN217114451U (zh) 一种极板及燃料电池
JP5207440B2 (ja) 燃料電池
CN212182460U (zh)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双极板
CN213425025U (zh) 一种水冷式燃料电池
CN214152944U (zh) 燃料电池堆及其阴极板
KR20150056206A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료전지
CN210296507U (zh) 一种侧面进气的燃料电池电堆
CN115642267B (zh) 燃料电池、以及用于燃料电池的极板和双极板组件
CN216928634U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
CN219393428U (zh) 一种带有多孔金属分配区和集合区的燃料电池流场板
CN219419098U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和燃料电池
JP2002260688A (ja) 燃料電池のセパレータ
CN216850002U (zh) 一种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
CN220400632U (zh)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CN116666681B (zh) 一种常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双极板
CN217822880U (zh) 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的气流分配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