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0632U -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00632U
CN220400632U CN202321776134.3U CN202321776134U CN220400632U CN 220400632 U CN220400632 U CN 220400632U CN 202321776134 U CN202321776134 U CN 202321776134U CN 220400632 U CN220400632 U CN 220400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bipolar plate
main
chann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761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正
廖寄乔
彭信辉
龙鹏
贾金荣
宛利祥
龙斌
郭思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Jinbo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Jinbo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Jinbo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Jinbo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761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00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00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00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在设计流场时,在主流道的相对两侧分别布置分流道,并利用均流道,将各个分流道分别与主流道连通。这样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由进气口中进入流场中,其中一部分反应气体进入主流道中并参与电池反应;而另一部分反应气体则进入均流道中进行横向发散,并通过均流道分散进入分流道中,期间进入均流道和分流道中的反应气体也会参与电池反应;反应之后的产物则由排出口排出。由此可知,本双极板设置主流道、均流道和分流道,能有效改善反应气体的流动路径,使之均匀分散,从而使得反应气体多次循环传输利用,能充分反应,有利于提升反应气体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清洁、高效、可靠的新能源之一,可以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燃料电池结构主要包括双极板、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而双极板又称流场板,作为燃料电池的关键组成部件,具有支撑电池、阻隔阴阳极反应气体、收集电流等作用。
然而,受限于传统流场的结构设计缺陷,存在反应物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性能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双极板的流场存在反应物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提供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一种双极板,所述双极板包括:板主体,设有流场、及位于所述流场沿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进气口与排出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出口均与所述流场连通;其中,所述流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流道、及分别位于所述主流道沿第二方向相对两侧的分流道,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流场还包括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均流道,所述均流道连通各所述分流道,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上述的双极板,在设计流场时,在主流道的相对两侧分别布置分流道,并利用均流道,将各个分流道分别与主流道连通。这样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由进气口中进入流场中,其中一部分反应气体进入主流道中并参与电池反应;而另一部分反应气体则进入均流道中进行横向发散,并通过均流道分散进入分流道中,期间进入均流道和分流道中的反应气体也会参与电池反应;反应之后的产物则由排出口排出。由此可知,本双极板设置主流道、均流道和分流道,能有效改善反应气体的流动路径,使之均匀分散,从而使得反应气体多次循环传输利用,能充分反应,有利于提升反应气体的利用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均流道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均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均流道上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从所述进气口指向所述排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流道上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0,在相邻两个所述均流道之间,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均流道的宽度W0和靠近所述排出口的均流道的宽度W0之比记为t,其中,1.2≤t≤1.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流道的宽度从所述均流道靠近所述主流道的一端至所述均流道远离所述主流道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流道远离主流道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1,其中,1.8≤W0/W1≤2.2。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流道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弧形弯曲延伸。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均流道的相对两端之间的连线定义为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记为θ,其中,15°≤θ≤3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流场还包括围绕所述分流道靠近所述排出口一端外周的收集流道,所述主流道、所述分流道及所述均流道均连通于所述收集流道,所述收集流道与所述排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流道的宽度从所述主流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至从所述主流道靠近所述排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极板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场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过渡区,所述流场通过所述过渡区分别与所述进气口、所述排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分流道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分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
一种燃料电池,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双极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双极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展示的流场结构示意图。
100、双极板;10、板主体;20、流场;21、主流道;22、分流道;23、均流道;231、参考线;24、收集流道;30、过渡区;31、通孔;40、进气口;50、排出口;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目前最具前景的清洁、高效、可靠的新能源之一,可以直接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发电效率可达到60%左右,反应排放物只有水,对环境没有污染。为满足实际工作电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需要将多个单电池堆叠在一起串并联组合成电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体结构主要包括双极板、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电池内部无机械传动装置,几乎没有噪音,并且低温快速运行,可应用于交通、军事、通讯等领域。
双极板作为燃料电池的关键组成部件,具有支撑电池、阻隔阴阳极反应气体、收集电流等作用。流场是加工在双极板上的沟槽,流场结构形式决定反应物与生成物水在流场内的流动状态。传统流场设计,多为线性设计,导致反应气体以直进直出方式,在流场中无法均匀散发出来。因此,传统双极板的流场中普遍存在反应物分布不均、反应气体利用率低等性能问题,进而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
为此,请参考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极板100,第二方向Y双极板100包括:板主体10。板主体10设有流场20、及位于第二方向Y流场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两侧的进气口40与排出口50,第二方向Y进气口40与第二方向Y排出口50均与第二方向Y流场20连通。其中,第二方向Y流场20包括沿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延伸的主流道21、及分别位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相对两侧的分流道22,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第二方向Y流场20还包括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连通的均流道23,第二方向Y均流道23连通各第二方向Y分流道22,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与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相交。
上述的双极板100,在设计流场20时,在主流道21的相对两侧分别布置分流道22,并利用均流道23,将各个分流道22分别与主流道21连通。这样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由进气口40中进入流场20中,其中一部分反应气体进入主流道21中并参与电池反应;而另一部分反应气体则进入均流道23中进行横向发散,并通过均流道23分散进入分流道22中,期间进入均流道23和分流道22中的反应气体也会参与电池反应;反应之后的产物则由排出口50排出。由此可知,本双极板100设置主流道21、均流道23和分流道22,能有效改善反应气体的流动路径,使之均匀分散,从而使得反应气体多次循环传输利用,能充分反应,有利于提升反应气体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双极板100可以包括阳极板与阴极板,阳极板和阴极板上均具有各自对应的流场20,比如:阳极板上设有供氢气流动的流场20,阴极板上设有供空气或氧气流动的流场20。由于阳极板和阴极板结构为相互对应结构,因此,本申请提到的板主体10是一种统称,既可指阳极板,也可指阴极板。
还需说明的是,流场20分别与进气口40、排出口50连通,应理解为:由进气口40中进入流场20的反应气体,可至少会从主流道21的一端流入;同时,主流道21、分流道22及均流道23中反应过程所产生的产物可由排出口50排出。主流道21在板主体10上沿第一方向X的加工深度可保持一致,也可不一致,比如:主流道21在板主体10上的加工深度沿第一方向X均保持一致,即主流道21的底面呈平面,可与板主体10的表面平行。其中,反应气体在流场20中,会在对应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电池反应,比如:氢气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得电子形成氧离子。
同样,分流道22和均流道23分别在板主体10上沿各自长度方向的加工深度可保持一致,也可不一致。当分流道22和均流道23的加工深度一致时,分流道22和均流道23的底面可分别与主流道21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
分流道22分布在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中,其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同时,在主流道21的一侧中,分流道22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当分流道22的数量为多个时,全部的分流道22可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
另外,主流道21、分流道22和均流道23中所产生的产物可分别单独向排出口50排出,也可先汇集同一流道中,再由同一流道从排出口50中排出。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第二方向Y均流道23包括多个,全部第二方向Y均流道23沿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由此可知,在主流道21中,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反应气体可逐步由不同的均流道23沿第二方向Y扩散,这样不仅有利于减缓主流道21的反应压力,而且还便于反应气体充分分散,进一步提升气体的利用率,提高反应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均流道23远离主流道21的一端可相互独立分布,也可相互连通,比如:各个均流道23远离主流道21的一端均可连通在同一流道中,以实现产物的统一排出。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第二方向Y均流道23上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从第二方向Y进气口40指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的方向逐渐减小。可知,在主流道21中,随着反应气体的分流、以及参与电池反应继续,反应气体越接近排出口50,其流量越小,压力也降低。为此,本实施例将均流道23的一端口的宽度随着气体流动的方向逐渐缩小,以应对反应气体的消耗,保证反应气体流入均流道23内的流速和压力,降低燃料电池的压降现象,提升反应气体的传送效率和反应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二方向Y均流道23上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0。在相邻两个第二方向Y均流道23之间,靠近第二方向Y进气口40的均流道23的宽度W0和靠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的均流道23的宽度W0之比记为t,其中,1.2≤t≤1.5。
为方便理解,可将均流道23分级处理,比如:最靠近进气口40的均流道23定义为第一级,其与主流道21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T1,接着,沿第一方向X依次将剩余的均流道23上与主流道21连通的一端口宽度分别记为T2、T3、T4、……Ti、……、Tn,其中,n为自然数,是指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一侧中,均流道23的个数。此时,按照上述的不等式可知,Ti=t×Ti+1。由于第一级的均流道23往往会与其他结构交织一起,其具体的宽度较难以清楚界定,因此,i可以从2开始。
上述将相邻两个均流道23的宽度W0之比控制在1.2~1.5之间,使得燃料电池的压降现象得到更为有效改善,进而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与稳定性。其中,上述的n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比如:n可为大于等于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二方向Y均流道23的宽度从第二方向Y均流道23靠近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的一端至第二方向Y均流道23远离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的一端逐渐减小。由此可知,均流道23的宽度随着气体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均流道23的设计更符合反应气体的消耗规律,保证均流道23内的反应气体的流速始终能保持稳定,从而使反应气体分布更均匀。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二方向Y均流道23远离主流道21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1,其中,1.8≤W0/W1≤2.2。其中,W0/W1可在1.8~2.2之间取值,比如:W0/W1可为但不限于1.8、1.9、2.0、2.1、2.2等。如此,将W0/W1控制在1.8~2.2之间,使得均流道23内的气体流动更加趋于稳定,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与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均流道23的宽度测量方式可根据均流道23形状的不同而设定,比如:若均流道23为直流道时,均流道23的宽度则垂直于均流道23两侧壁,所得的垂直线段则为均流道23的宽度值;若均流道23为圆弧曲流道时,则分别在均流道23的侧壁作切线,在所得两条切线之间作垂线,该垂线段为均流道23的宽度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二方向Y均流道23被构造为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并朝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的一侧弧形弯曲延伸。由此可知,均流道23为弧形流道,减少流道中的死角,传送气体效率高,排水效率高,不会发生水淹现象。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二方向Y均流道23的相对两端之间的连线定义为参考线231,第二方向Y参考线231与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记为θ,其中,15°≤θ≤30°。其中,夹角θ可为但不限于15°、17°、19°、20°、22°、25°、27°、29°、30°等。本实施例将夹角θ控制在15°~30°之间,使得均流道23既能沿第二方向Y延展,又能沿第一方向X延伸,这样保证反应气体沿第二方向Y上扩散的同时,也能向排出口50一侧流动并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第二方向Y流场20还包括围绕第二方向Y分流道22靠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一端外周的收集流道24。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第二方向Y分流道22及第二方向Y均流道23均连通于第二方向Y收集流道24,第二方向Y收集流道24与第二方向Y排出口50连通。由此可知,设置收集流道24,便于将各个流道中的反应产物收集,以便统一由排出口50中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收集流道24围绕分流道22靠近排出口50一端外围,则说明收集流道24位于分流道22与排出口50之间。收集流道24可设成圆弧弯曲流道,且两侧的收集流道24关于主流道21对称设置。同时,位于主流道21相对两侧的分流道22与均流道23分别均可以关于主流道21对称设置。
在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当其中一个均流道23位于分流道22与进气口40之间,并与各分流道22的一端连通时,该均流道23可设计成圆弧弯曲流道,这样两侧的均流道23及两侧的收集流道24可形成或近似形成椭圆结构。如此设计,相同面积圆的周长最大,流道最长,反应效率更高。
收集流道24的宽度沿气体流动的方向可逐渐增大,以便更多的反应产物逐渐汇流。同时,收集流道24朝向进气口40的一端口的宽度和收集流道24朝向排出口50的一端口的宽度之比可为1.8~2.2。
另外,若收集流道24为圆弧弯曲流道时,收集流道24的两端连线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也可为15°~30°。但收集流道24上夹角会小于第一级均流道23和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的宽度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靠近第二方向Y进气口40的一端至从第二方向Y主流道21靠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的一端逐渐减小。如此,沿气体流动的方向缩小宽度,保证流速稳定,使反应气体分布更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主流道21靠近进气口40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2,主流道21靠近排出口50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3,其中,1.8≤W2/W3≤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第二方向Y双极板100还包括分别位于第二方向Y流场20沿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相对两侧的过渡区30,第二方向Y流场20通过第二方向Y过渡区30分别与第二方向Y进气口40、第二方向Y排出口50连通。如此,方便反应气体进入流场20中;同时,也方便反应产物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过渡区30内可以设置若干通孔31,该通孔31可贯穿至板主体10背向流场20的一侧面,并与进气口40或排出口50连通。
还需说明的是,进气口40和排出口50的数量均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当进气口40与排出口50的数量均为两个时,两个进气口40可分别位于其中一个过渡区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两个排出口50可分别位于另一个过渡区30沿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任一侧中,第二方向Y分流道22包括多个,全部第二方向Y分流道22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如此,方便反应气体均匀分散,促进电池反应,提高反应率。
同时,各均流道23会分别与全部分流道22连通,使得所有流道互相连通,不会有死角,传送气体效率高,排水效率高,不会水淹。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Y分流道22的宽度从第二方向Y分流道22靠近第二方向Y进气口40的一端至从第二方向Y分流道22靠近第二方向Y排出口50的一端逐渐减小。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分流道22靠近进气口40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4,分流道22靠近排出口50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5,其中,1.8≤W4/W5≤2.2。
另外,在相邻两个第二方向Y分流道22之间,靠近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的分流道22的宽度W4和远离第二方向Y主流道21的分流道22的宽度W4之比记为η,其中,1.2≤η≤1.5。
为方便理解,可将分流道22分级处理,比如:最靠近主流道21的分流道22定义为第一级,其靠近进气口40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K1,接着,沿第二方向Y依次将剩余的分流道22上靠近进气口40的一端口宽度分别记为K2、K3、K4、……Kj、……、Kn,其中,n为自然数,是指在第二方向Y主流道21沿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Y的一侧中,分流道22的个数。此时,按照上述的不等式可知,Kj=η×Kj+1。其中,j为自然数且为1~n。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燃料电池,包括以上任一项第二方向Y的双极板100。
上述的燃料电池,采用以上的双极板100,在设计流场20时,在主流道21的相对两侧分别布置分流道22,并利用均流道23,将各个分流道22分别与主流道21连通。这样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反应气体由进气口40中进入流场20中,其中一部分反应气体进入主流道21中并参与电池反应;而另一部分反应气体则进入均流道23中进行横向发散,并通过均流道23分散进入分流道22中,期间进入均流道23和分流道22中的反应气体也会参与电池反应;反应之后的产物则由排出口50排出。由此可知,本双极板100设置主流道21、均流道23和分流道22,能有效改善反应气体的流动路径,使之均匀分散,从而使得反应气体多次循环传输利用,能充分反应,有利于提升反应气体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极板包括:
板主体,设有流场、及位于所述流场沿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进气口与排出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出口均与所述流场连通;
其中,所述流场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主流道、及分别位于所述主流道沿第二方向相对两侧的分流道,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流场还包括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均流道,所述均流道连通各所述分流道,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均流道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均流道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均流道上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从所述进气口指向所述排出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道上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0,在相邻两个所述均流道之间,靠近所述进气口的均流道的宽度W0和靠近所述排出口的均流道的宽度W0之比记为t,其中,1.2≤t≤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道的宽度从所述均流道靠近所述主流道的一端至所述均流道远离所述主流道的一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道远离主流道的一端口的宽度记为W1,其中,1.8≤W0/W1≤2.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道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并朝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弧形弯曲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道的相对两端之间的连线定义为参考线,所述参考线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记为θ,其中,15°≤θ≤30°。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流场还包括围绕所述分流道靠近所述排出口一端外周的收集流道,所述主流道、所述分流道及所述均流道均连通于所述收集流道,所述收集流道与所述排出口连通;和/或,
所述主流道的宽度从所述主流道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至从所述主流道靠近所述排出口的一端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双极板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场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两侧的过渡区,所述流场通过所述过渡区分别与所述进气口、所述排出口连通;和/或,
在所述主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任一侧中,所述分流道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分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
10.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极板。
CN202321776134.3U 2023-07-07 2023-07-07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Active CN220400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6134.3U CN220400632U (zh) 2023-07-07 2023-07-07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76134.3U CN220400632U (zh) 2023-07-07 2023-07-07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00632U true CN220400632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09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76134.3U Active CN220400632U (zh) 2023-07-07 2023-07-07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00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484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及燃料电池
KR101693993B1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CN114094134B (zh) 一种双极板以及燃料电池
CN1643718A (zh) 燃料电池流场板
CN107681175B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分体式阴极流道的优化结构
CN107665999B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整体式阴极流道的优化结构
CN109904483B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流场、双极板及电堆结构
CN101141007A (zh) 多通道燃料电池堆
CN211125830U (zh) 一种复合流场的氢燃料电池双极板
CN220400632U (zh) 双极板及燃料电池
CN210272550U (zh)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10690474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CN116505011A (zh) 一种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方法及多通道蛇形流场双极板
KR101534940B1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연료전지
CN1866592A (zh) 适合常压或低压燃料电池的组合体式导流双极板
CN212182460U (zh)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双极板
EP4002523A1 (en) Fuel cell stack
KR101724793B1 (ko) 연료전지의 바이폴라 플레이트
CN108417857B (zh) 一种燃料电池导流极板及燃料电池堆和系统
CA2499861A1 (en) Fuel cell
CN219419098U (zh) 燃料电池双极板和燃料电池
CN219267700U (zh) 一种双极板及燃料电池电堆
CN114614062B (zh)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CN216849999U (zh) 一种圆形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508898A (zh) 一种可提高燃料电池运行稳定性的导流极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