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77509A - 燃料电池堆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77509A
CN105977509A CN201610301274.3A CN201610301274A CN105977509A CN 105977509 A CN105977509 A CN 105977509A CN 201610301274 A CN201610301274 A CN 201610301274A CN 105977509 A CN105977509 A CN 105977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dium
stream
communication hole
fuel cell
buffer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12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77509B (zh
Inventor
铃木征治
南云健司
石田坚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553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729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551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00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21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26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77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7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77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77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5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nnels having varying cross s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01M8/026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characterised by grooves, e.g. their pitch or dep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67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having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e.g. heaters or coolant flow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57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both reactants being gaseous or vaporis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65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 H01M8/2483Details of groupings of fuel cells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manifo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20Fuel cell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07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related to heat exchange
    • H01M8/04029Heat exchange using liqui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24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 H01M8/241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 H01M8/242Grouping of fuel cells, e.g. stacking of fuel cells with solid or matrix-supported electrolytes comprising framed electrodes or intermediary frame-like gaske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堆具有层叠了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72)和隔板(74、76)的燃料电池(71),层叠多个燃料电池(71),并在相互相邻的隔板(74、76)之间形成有使冷却介质沿隔板面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38),在冷却介质流路(38)的入口侧和出口侧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和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或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开口形状设定为沿冷却介质流路(38)的流动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并且,在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该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22a1)以及第2区域(22a2)的弯梁部(78a(rib))。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堆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1月20日、申请号为201310585893.6、发明名称为“燃料电池堆”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堆,该燃料电池堆具有层叠了在电解质膜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和隔板的燃料电池,层叠多个所述燃料电池而成。
背景技术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有用一对隔板挟持在由高分子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两侧分别配设阳极电极以及阴极电极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的单位电池单元。这种燃料电池通常通过层叠规定数量的单位电池单元而作为车载用燃料电池堆使用。
在上述燃料电池中,在一方的隔板的面内,与阳极电极对置地设置用于流过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流路,并在另一方的隔板的面内,与阴极电极对置地设置用于流过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流路。进而,在构成各燃料电池、彼此相邻的隔板间,沿隔板面形成用于使冷却介质在电极范围内流动的冷却介质流路。
进而,在这种燃料电池中,在内部具备:贯通单位电池单元的层叠方向而用于流过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用于流过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以及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和用于流过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以及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构成上述所谓的内部歧管型燃料电池的情况较多。
例如,国际公开第2010/082589号公开的燃料电池堆中,层叠了在电解质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和平面为矩形的金属隔板。在金属隔板的电极对置面具备发电构件,其设有沿电极提供作为燃料气体或氧化剂气体的反应气体的波浪形气体流路。在发电构件间形成作为所述波浪形气体流路的背面形状的冷却介质流路,来相互层叠该发电构件。
并且,在金属隔板的相互对置的一方的2边,设有在层叠方向贯通、并用于流过反应气体的反应气体入口连通孔以及反应气体出口连通孔。在金属隔板的相互对置的另一方的2边,设有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以及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它们在层叠方向上贯通、至少接近反应气体入口连通孔或反应气体出口连通孔,分别分配到各边,用于使冷却介质流过。
因此,由于分别分配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以及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因此,能对冷却介质流路全域均匀且确实地提供冷却介质。
然而,在上述燃料电池中,实际上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与冷却介质流路间,经由多条连结流路连通、并且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位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间地设置缓冲部的情况较多。
为此,冷却介质从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穿过连结流路而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即发电部(电极部),并通过迂回到缓冲部而提供到所述发电部的中央部位。然而,冷却介质由于要流过最短流路,因此有可能不能将所述冷却介质充分地提供到发电部的中央部位。
另一方面,例如,由于反应气体入口连通孔以及反应气体出口连通孔的开口形状、加固部件或定位部件等其它的构成要素的位置、形状等原因,缓冲部易于构成为非对称形状。例如,使用非对称三角形的缓冲部。因此,由于缓冲部的宽度形状沿冷却介质流路的宽度方向为非对称,因此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分别向所述缓冲部提供的冷却介质易于在该缓冲部不均匀地流通。由此,发电部内的温度变得不均匀,有可能会发生局部的劣化或滞留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以简单的构成,在发电部整个面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所的劣化或滞留水的发生的燃料电池堆。
本发明涉及如下燃料电池堆,具有层叠了在电解质膜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和隔板的燃料电池,层叠多个所述燃料电池,并在相互相邻的所述隔板间形成有使冷却介质沿隔板面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并且,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在所述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形成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
在该燃料电池堆中,在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位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间设置缓冲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位于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间设置缓冲部。
缓冲部构成为在从流路宽度方向的中央向所述流路宽度方向的一方进行了偏离的位置具有顶点的非对称三角形。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和入口侧的缓冲部分别通过连结流路连通,并且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和出口侧的缓冲部分别通过连结流路连通。并且,至少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或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各自的连结流路彼此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
另外,在该燃料电池堆中,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或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将开口形状设定为沿冷却介质流路的流动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且在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该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的弯梁部。
进而,在该燃料电池堆中,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将开口形状设定为沿冷却介质流路的流动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且设置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缓冲部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
根据本发明,对应于非对称三角形的缓冲部,将构成一对连通孔的各个连结流路彼此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由此,在缓冲部中,能对难以流过冷却介质的部位提供多于其它部位的所述冷却介质,能对冷却介质流路整体均等地提供该冷却介质。
由此,能以简单的构成,跨发电部整面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部的劣化或滞留水的产生。
另外,根据本发明,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或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通过弯梁部分割为第1区域和第2区域。由此,在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对压损低的一方、即截面积大的一方提供更多的冷却介质。因此,仅将弯梁部设定在期望的位置就能向冷却介质流路整体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
由此,能以简单的构成,跨发电部整面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所的劣化或滞留水的产生。
进而,根据本发明,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设置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缓冲部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由此,冷却介质从倾斜部向缓冲部的中央侧导出。因此,能对缓冲部确实地提供冷却介质,不仅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相邻的宽度方向两端侧,还有宽度方向中央部侧确实地提供冷却介质。由此,能对缓冲部整体良好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对冷却介质流路整体均等地提供所述冷却介质。
由此,能以简单的构成,跨发电部整面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所的MEA的劣化或滞留水的产生。
上述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会在从参照附图而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说明图。
图2是所述燃料电池的图1中的II-II线截面说明图。
图3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阳极侧隔板的一方的面的说明图。
图4是所述阳极侧隔板的另一方的面的说明图。
图5是在本申请例和现有例中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介质的流量的比较说明图。
图6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7是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的阳极侧隔板的正面说明图。
图8是构成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说明图。
图9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阳极侧隔板的正面说明图。
图10是在本申请例a和现有例a中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介质的流量的比较说明图。
图11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12是构成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的主要部分分解立体说明图。
图13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阳极侧隔板的正面说明图。
图14是在本申请例b和现有例b中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介质的流量的比较说明图。
图15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10在箭头A方向上以立式姿态(电极面与铅直方向平行)层叠多个燃料电池11。燃料电池11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和夹持所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
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例如由钢板、不锈钢板、铝板、镀处理钢板、或在其金属表面施加防腐蚀用的表面处理的薄板状金属隔板构成。金属隔板的平面具有矩形状,并通过压制加工为波浪形来成形为截面凹凸形状。另外,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也可以取代金属隔板而使用例如碳隔板。
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具有横长形状,并且短边朝向重力方向(箭头C方向)且长边朝向水平方向(箭头B方向)(水平方向的层叠)地配置。另外,也可以以短边朝向水平方向且长边朝向重力方向地配置,另外,也可以以隔板面朝向水平方向(铅直方向的层叠)地配置。
在燃料电池11的长边方向(箭头B方向)的一个端缘部设置:在箭头A方向上相互连通,并用于提供氧化剂气体、例如含氧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和用于排除燃料气体、例如排出含氢气体的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具有大致三角形,并且所述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设定为大于所述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开口面积。
在燃料电池1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缘部设置:在箭头A方向上相互连通,并用于提供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和用于排出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以及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具有大致三角形,并且所述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设定为大于所述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的开口面积。
在燃料电池11的短边方向(箭头C方向)的两端缘部的一方设置:在箭头A方向上相互连通并用于提供冷却介质的2个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在燃料电池11的短边方向的两端缘部的另一方设置: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2个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
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开口形状设定为沿冷却介质流路38的流动方向(箭头B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在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所述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22a1以及第2区域22a2的弯梁部22a(rib)。另外,弯梁部22a(rib)根据需要设置即可,也能不需要。
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开口形状设定为沿冷却介质流路38的流动方向(箭头B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在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所述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22b1以及第2区域22b2的弯梁部22b(rib)。另外,弯梁部22b(rib)根据需要设置即可,也能不需要。
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例如具备:氟系或碳化氢系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4、和夹持所述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4的阴极电极26以及阳极电极28。
阴极电极26以及阳极电极28具有:由碳纸等构成的气体扩散层(未图示)、和将在表面担载白金合金的多孔质碳粒子均等地涂布在所述气体扩散层的表面而形成的电极触媒层(未图示)。电极触媒层形成于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24的两面。
如图1所示,在阴极侧隔板14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面14a,形成用于连通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与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0。在氧化剂气体流路30的入口附近以及出口附近设有分别具有多个压纹(emboss)的入口缓冲部32a以及出口缓冲部32b。
入口缓冲部32a沿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形状具有大致三角形,并且顶点位置从高度方向中央(箭头C方向)向下方进行了偏离地设定。入口缓冲部32a以流路宽度方向为底边,且一边的长度与另一边的长度不同。出口缓冲部32b沿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以及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的形状具有大致三角形,并且顶点位置从高度方向中央(箭头C方向)向上方进行了偏离地设定。
如图3所示,在阳极侧隔板16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面16a,形成用于连通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燃料气体流路34。在燃料气体流路34的入口附近以及出口附近设有分别具有多个压纹的入口缓冲部36a以及出口缓冲部36b。
入口缓冲部36a沿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以及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的形状具有大致三角形,并且水平方向的顶点位置从高度方向中央向上方进行了偏离地设定。出口缓冲部36b沿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形状而具有非对称三角形,顶点位置从高度方向中央(箭头C方向)向下方进行了偏离地设定。
在阳极侧隔板16的而16b与阴极侧隔板14的面14b间,形成用于连通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22a与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22b的冷却介质流路38(参照图1以及图4)。冷却介质流路38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电极范围使冷却介质流通,并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的入口附近以及出口附近分别设置入口缓冲部40a以及出口缓冲部40b。
在阳极侧隔板16中,冷却介质流路38为燃料气体流路34的背面形状,且入口缓冲部40a以及出口缓冲部40b形成为出口缓冲部36b以及入口缓冲部36a的背面形状。在阴极侧隔板14,冷却介质流路38为氧化剂气体流路30的背面形状,且入口缓冲部40a以及出口缓冲部40b形成为入口缓冲部32a以及出口缓冲部32b的背面形状。下面,使用阳极侧隔板16来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入口缓冲部40a沿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以及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形状具有非对称三角形,并且顶点40ae的位置从高度方向(流路宽度方向)中央(箭头C方向)向下方偏离距离h1地设定。出口缓冲部40b沿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以及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的形状具有非对称三角形,并且顶点40be的位置从高度方向(流路宽度方向)中央(箭头C方向)向上方偏离距离h2地设定。
在阴极侧隔板14的面14a、14b,围绕该阴极侧隔板14的外周端缘部一体形成第1密封部件42。在阳极侧隔板16的面16a、16b,围绕该阳极侧隔板16的外周端缘部一体形成第2密封部件44。作为第1密封部件42以及第2密封部件44,例如,使用EPDM、NBR、氟橡胶、硅酮橡胶、氟硅橡胶、异丁烯橡胶、天然橡胶、苯乙烯橡胶、聚丁二烯或丙烯酸橡胶等密封材料、衬垫材料、或包装材料等有弹性的密封部件。
在阴极侧隔板14的面14a,对第1密封部件42进行切口,来形成用于连通入口缓冲部32a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的多条入口连结流路46a、以及用于连通出口缓冲部32b与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的多条出口连结流路46b。如图3所示,在阳极侧隔板16的面16a,对第2密封部件44进行切口,形成用于连通入口缓冲部36a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的多条入口连结流路48a、以及用于连通出口缓冲部36b与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的多条出口连结流路48b。
如图4所示,在阳极侧隔板16的面16b,对第2密封部件44进行切口,来在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形成入口连结流路50au1、50au2,在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形成入口连结流路50ad1、50ad2。入口连结流路50au1、50au2既可以与第2密封部件44一体形成,另外也可以由阳极侧隔板16自身形成。
入口连结流路50au1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入口缓冲部40a,另一方面,入口连结流路50ad1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所述入口缓冲部40a。入口连结流路50au1和入口连结流路50ad1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在第1实施方式中,入口连结流路50au1例如设定为4条,入口连结流路50ad1例如设定为2条。
入口连结流路50au1以及入口连结流路50ad1优选分别设定为流路截面积相同且等间距。另外,流路条数能对应于入口缓冲部40a的形状进行各种变更,至少将入口连结流路50au1的流路条数设定为多于入口连结流路50ad1的流路条数即可。
入口连结流路50au2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冷却介质流路38。入口连结流路50ad2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
在阳极侧隔板16的面16b,对第2密封部件44进行切口,来形成用于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出口缓冲部40b的多条出口连结流路50bu1、50bu2、以及用于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所述出口缓冲部40b的多条出口连结流路50bd1、50bd2。
出口连结流路50bu1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出口缓冲部40b,另一方面,出口连结流路50bd1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出口缓冲部40b。出口连结流路50bu1和出口连结流路50bd1设定为不同的流路条数。在第1实施方式中,出口连结流路50bu1设定为2条,出口连结流路50bd1设定为4条。
出口连结流路50bu1以及出口连结流路50bd1优选设定为分别流路截面积相同且等间距。入口连结流路50au1和出口连结流路50bd1优选设定为相同流路条数,并且入口连结流路50ad1和出口连结流路50bu1优选设定为相同流路条数。
另外,出口连结流路50bu1和出口连结流路50bd1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流路条数。另外,也可以将出口连结流路50bu1和出口连结流路50bd1设定为不同的流路条数,另一方面,将入口连结流路50au1和入口连结流路50ad1设定为相同的流路条数。
出口连结流路50bu2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冷却介质流路38。出口连结流路50bd2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
关于该燃料电池11的动作,在下面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对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提供含氧气体等的氧化剂气体,并对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提供含氢气体等的燃料气体。并且,对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提供纯水或乙二醇(ethylene glycol)、油等的冷却介质。
由此,氧化剂气体从氧化剂气体入口连通孔18a导入到阴极侧隔板14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0。氧化剂气体沿氧化剂气体流路30在箭头B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提供给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阴极电极26。
另一方面,燃料气体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0a提供给阳极侧隔板16的燃料气体流路34。燃料气体如图3所示地沿燃料气体流路34在水平方向(箭头B方向)上移动,提供给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阳极电极28(参照图1)。
因此,在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中,提供给阴极电极26的氧化剂气体、和提供给阳极电极28的燃料气体在电极触媒层内通过电化学反应而被消耗,从而进行发电。
接下来,提供给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阴极电极26而被消耗的氧化剂气体沿氧化剂气体出口连通孔18b向箭头A方向排出。另一方面,提供给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的阳极电极28而被消耗的燃料气体沿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0b向箭头A方向排出。
另外,提供给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冷却介质被导入到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间的冷却介质流路38。冷却介质如图1以及图4所示,在先沿箭头C方向(重力方向)向内流动后,在箭头B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来冷却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该冷却介质在箭头C方向向外移动后,在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排出。
这种情况下,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对应于非对称三角形的入口缓冲部40a,将各个入口连结流路50au1、50ad1彼此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由此,在入口缓冲部40a中,能对难以流过冷却介质的部位提供比其它部位更多量的所述冷却介质,能均等地对冷却介质流路38整体提供该冷却介质。
具体地,入口缓冲部40a的顶点40ae的位置从高度方向中央向下方偏离了距离h1地设定。并且,上方的入口连结流路50au1设定为4条,下方的入口连结流路50ad1设定为2条。
在此,使用入口连结流路50au1和入口连结流路50ad1设定为相同的流路条数的构造(现有例)、和所述入口连结流路50au1设定为4条且所述入口连结流路50ad1设定为2条的构造(本申请例),来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38的冷却介质的分配状态。
其结果,如图5所示,在现有例的构造中,对冷却介质流路38的上方侧提供多量的冷却介质,对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的下方侧提供少量的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缓冲部40a由于是水平方向的顶点40ae的位置向下方偏置的非对称三角形,因此下方侧的宽度尺寸(箭头B方向的尺寸)变宽,从而提供给所述入口缓冲部40a的下方的冷却介质变得易于流动到该入口缓冲部40a的上方侧。
由此,沿冷却介质流路38的宽度方向提供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不同,易于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内的宽度方向产生较大的温度差。因此,耐久性以及发电稳定性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例中,将下方侧的入口连结流路50ad1的流路条数设定为少于上方侧的入口连结流路50ad1的流路条数。由此,如图6所示,从入口连结流路50au1提供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得多于从入口连结流路50ad1提供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即,在现有例中,在图6中,在入口缓冲部40a的顶点40ae附近发生冷却介质的停滞。与此相对,在本申请例中,通过使入口连结流路50au1与入口连结流路50ad1的流路条数不同,消除了顶点40ae附近的停滞。由此,如图5所示,能沿冷却介质流路38的宽度方向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
因此,能以简单的构成,来跨发电部整面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部的劣化或滞留水的发生。
另外,在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侧,与上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同样地进行构成,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单一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即单一的MEA、和阴极侧隔板14以及阳极侧隔板16即2片隔板的燃料电池11,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有2个MEA和3片隔板的(使MEA介于隔板间安装)构件电池单元,应用在形成于所述构件电池单元间的冷却介质流体中。
图7是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的阳极侧隔板60的正面说明图。另外,对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10的阳极侧隔板16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阳极侧隔板60的形成冷却介质流路38的面60a,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设定为在箭头B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在接近入口缓冲部40a的端部侧设置倾斜部22ar。
在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沿倾斜部22ar形成入口连结流路50au1。在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沿倾斜部22ar形成入口连结流路50ad1。
在阳极侧隔板60的形成冷却介质流路38的面60a,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设定为在箭头B方向上为长条的长方形,在接近出口缓冲部40b的端部侧设置倾斜部22br。在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附近,沿倾斜部22br形成出口连结流路50bu1。在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附近,沿倾斜部22br形成出口连结流路50bd1。
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应于非对称三角形的入口缓冲部40a而各个入口连结流路50au1、50ad1彼此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由此,能向冷却介质流路38整体均等地提供该冷却介质等,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70在箭头A方向上以立式姿态(电极面与铅直方向平行)层叠多个燃料电池71。燃料电池71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72、和夹持所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72的阴极侧隔板74以及阳极侧隔板76。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10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在下面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也相同。
如图9所示,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在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所述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22a1以及第2区域22a2的弯梁部78a(rib)。
第1区域22a1比第2区域22a2更接近入口缓冲部40a,并且所述第1区域22a1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所述第2区域22a2的开口面积。即,第1区域22a1的压损设定得低于第2区域22a2的压损。在第2区域22a2设置开口截面积随着远离入口缓冲部40a而变小的倾斜部80(slope)。
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在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所述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22b1以及第2区域22b2的弯梁部78b(rib)。
这种情况下,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通过弯梁部78a(rib)将长边方向(箭头B方向)分割为第1区域22a1和第2区域22a2。由此,在第1区域22a1以及第2区域22a2中,对压损低的一方即截面积大的一方提供更多的冷却介质。因此,仅将弯梁部78a(rib)设定于期望的位置就能对冷却介质流路38整体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
具体地,第1区域22a1的开口面积大于第2区域22a2的开口面积,即,所述第1区域22a1的压损设定得低于所述第2区域22a2的压损。
在此,使用未设弯梁部78a(rib)的构造(现有例a)和设置所述弯梁部78a(rib)的构造(本申请例a),来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38的冷却介质的分配状态。其结果,如图10所示,在现有例a的构造中,从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直接向冷却介质流路38提供多量的冷却介质,迂回到入口缓冲部40a的冷却介质变得少量。
由此,对冷却介质流路38的宽度方向两端侧(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提供多量的冷却介质,对发电部的中央部位仅提供少量的冷却介质。因此,在冷却介质流路38内,在宽度方向产生较大的温度差,耐久性以及发电稳定性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例a中,第1区域22a1的压损设定得低于第2区域22a2的压损。由此,如图11所示,从第1区域22a1提供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变得多于从第2区域22a2提供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由此,从入口连结流路50au1迂回到入口缓冲部40a的冷却介质的流量增量,所述冷却介质确实地提供到发电部的中央部位。因此,能以简单的构成跨发电部整面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所的劣化或滞留水的产生。
并且,在第2区域22a2设置截面积随着远离入口缓冲部40a而变小的倾斜部80(slope)。由此,在第2区域22a2中,能对接近入口缓冲部40a一侧提供多于远离所述入口缓冲部40a一侧的冷却介质,能跨冷却介质流路38的宽度方向整体均等地分配所述冷却介质。
另外,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通过弯梁部78b(rib)而被分割为第1区域22b1以及第2区域22b2。由此,能得到与上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不在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采用弯梁部78b(rib),另外,也可以仅在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采用所述弯梁部78b(rib)。
图12所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燃料电池堆90在箭头A方向上以立式姿态(电极面与铅直方向平行)层叠多个燃料电池91。燃料电池91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92、和夹持所述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92的阴极侧隔板94以及阳极侧隔板96。
第1区域22a1设置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入口缓冲部40a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98a。倾斜部98a朝向水平方向(箭头B方向)向从入口缓冲部40a离开的方向倾斜。
如图13所示,在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中,在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形成入口连结流路100au1、100au2。在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形成入口连结流路100ad1、100ad2。
入口连结流路100au1设于上方侧的倾斜部98a,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和入口缓冲部40a。入口连结流路100ad1设于下方侧的倾斜部98a,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和入口缓冲部40a。
入口连结流路100au1在与倾斜部98a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即,向入口缓冲部40a侧倾斜地延伸,设定为相互相同的流路长度。入口连结流路100ad1在与倾斜部98a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即,向入口缓冲部40a侧倾斜地延伸,设定为相互相同的流路长度。另外,入口连结流路100au1和入口连结流路100ad1设定为不同的流路条数,但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流路条数。
入口连结流路100au2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冷却介质流路38。入口连结流路100ad2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与冷却介质流路38。
第1区域22b1设置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出口缓冲部40b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98b。倾斜部98b朝向水平方向(箭头B方向)向从出口缓冲部40b离开的方向倾斜。另外,出口侧的倾斜部98b根据需要设置即可,至少设置入口侧的倾斜部98a即可。
在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中,在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附近形成出口连结流路100bu1、100bu2,在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的附近形成出口连结流路100bd1、100bd2。
出口连结流路100bu1设于上方侧的倾斜部98b,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出口缓冲部40b。出口连结流路100bd1设于下方侧的倾斜部98b,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出口缓冲部40b。
出口连结流路100bu1、100bd1在与倾斜部98b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即,向出口缓冲部40b侧倾斜地延伸,设定为相互相同的流路长度。另外,出口连结流路100bu1和出口连结流路100bd1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流路条数,但也可以设定为相同的流路条数。
出口连结流路100bu2连通上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冷却介质流路38。出口连结流路100bd2连通下方侧的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与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8。
这种情况下,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至少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设置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入口缓冲部40a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98a。并且,在倾斜部98a,与该倾斜部98a正交地,即,向入口缓冲部40a侧倾斜地分别形成多条入口连结流路100au1、100ad1。由此,冷却介质从各入口连结流路100au1、100ad1向入口缓冲部40a的中央侧导出。因此,能对入口缓冲部40a确实地提供冷却介质,不仅对与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相邻的宽度方向两端侧,还有宽度方向中央部侧确实地提供冷却介质。
在此,使用未在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设置倾斜部的构造(现有例b)(图13中、参照两点划线)和设置倾斜部98a的构造(本申请例b),比较提供给冷却介质流路38的冷却介质的分配状态。其结果,如图14所示,在现有例b的构造中,从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直接向冷却介质流路38提供多量的冷却介质,迂回到入口缓冲部40a的中央侧的冷却介质变得少量。
由此,对冷却介质流路38的宽度方向两端侧(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的附近)提供多量的冷却介质,而对发电部的中央部位仅提供少量的冷却介质。因此,在冷却介质流路38内,在宽度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温度差,耐久性以及发电稳定性降低。
与此相对,在本申请例b中,与一对倾斜部98a连通的入口连结流路100au1以及入口连结流路100ad1朝向入口缓冲部40a地倾斜。由此,从入口连结流路100au1以及入口连结流路100ad1导出到入口缓冲部40a的冷却介质也能良好地提供给所述入口缓冲部40a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参照图15)。由此,能跨入口缓冲部40a的宽度方向全域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
因此,能向入口缓冲部40a整体良好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向冷却介质流路38整体均等地提供所述冷却介质。由此,能以简单的构成,跨发电部整面均等地提供冷却介质,能尽可能地抑制温度的不均匀引起的局部的劣化或滞留水的产生。
另外,在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22b侧,与上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22a同样地构成,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Claims (6)

1.一种燃料电池堆,具有层叠了在电解质膜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和隔板的燃料电池,
层叠多个所述燃料电池,并在相互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有使冷却介质沿隔板面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
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并且,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在所述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
所述燃料电池堆的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或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的开口形状设定为沿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流动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并且,在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位设置将该长方形分割为第1区域以及第2区域的弯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位于一对的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之间设置缓冲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位于一对的所述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之间设置缓冲部,
所述第1区域比所述第2区域更接近所述缓冲部,并且,所述第1区域的开口面积设定为大于所述第2区域的开口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在所述第2区域设置有开口截面积随着远离所述缓冲部而变小的倾斜部。
4.一种燃料电池堆,具有层叠了在电解质膜的两侧设置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和隔板的燃料电池,
层叠多个所述燃料电池,并在相互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有使冷却介质沿隔板面流通的冷却介质流路,
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在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并且,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在所述流路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冷却介质流路设置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
所述燃料电池堆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入口侧,位于所述一对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之间设置缓冲部,另一方面,在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出口侧,位于所述一对冷却介质出口连通孔之间设置缓冲部,
至少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的开口形状设定为沿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流动方向为长条的长方形,并且至少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设置有开口截面积朝向接近所述缓冲部的方向而变小的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至少所述冷却介质入口连通孔和所述缓冲部通过多条连结流路连通,
并且,所述多条连结流路设定为相同的流路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电池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条连结流路相对于所述冷却介质流路的流动方向而向所述缓冲部侧倾斜,并且相互平行地排列。
CN201610301274.3A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Active CN105977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5172 2012-11-21
JP2012255323A JP5872995B2 (ja) 2012-11-21 2012-11-21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12-255323 2012-11-21
JP2012255172A JP5810068B2 (ja) 2012-11-21 2012-11-21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2012-282151 2012-12-26
JP2012282151A JP5802649B2 (ja) 2012-12-26 2012-12-26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201310585893.6A CN103840189B (zh)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5893.6A Division CN103840189B (zh)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7509A true CN105977509A (zh) 2016-09-28
CN105977509B CN105977509B (zh) 2019-08-16

Family

ID=507282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01274.3A Active CN105977509B (zh)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CN201310585893.6A Active CN103840189B (zh)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5893.6A Active CN103840189B (zh) 2012-11-21 2013-11-20 燃料电池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350029B2 (zh)
CN (2) CN10597750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1472A (zh) * 2017-01-20 2017-05-24 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
CN109904484A (zh) * 2019-03-01 2019-06-18 山东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及燃料电池
CN110867594A (zh) * 2018-08-27 2020-03-06 大连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 液流电池流场结构
CN112969337A (zh) * 2021-02-01 2021-06-15 中节能宁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超算数据中心冷却方法
CN114614062A (zh) * 2022-04-07 2022-06-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30120A1 (fr) * 2014-12-16 2016-06-17 Air Liquide Empilement de cellules de pile a combustible et pile a combustible comprenant un tel empilement
JP6502726B2 (ja) * 2015-03-31 2019-04-1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平板型燃料電池
JP6498992B2 (ja) * 2015-03-31 2019-04-10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平板型燃料電池
US10814280B2 (en) * 2015-04-24 2020-10-27 Evoqua Water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es for normalizing multi-planar flow distribution within an electrochemical separation system
CN105870477B (zh) * 2016-06-08 2018-06-01 江苏耀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09286029A (zh) * 2018-08-09 2019-01-29 上海治臻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气液垂直流动结构布置的燃料电池金属阴阳极板
CN115881997A (zh) * 2022-12-19 2023-03-31 安徽明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流场的燃料电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0919A (ja) * 2005-03-17 2006-09-28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JP2011175880A (ja) * 2010-02-25 2011-09-08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57893B1 (en) * 2002-10-28 2012-03-07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cell
JP4516403B2 (ja) * 2004-10-25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WO2010082589A1 (ja) 2009-01-16 2010-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101908636B (zh) 2009-06-04 2014-05-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燃料电池组
JP5265455B2 (ja) 2009-06-08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5123279B2 (ja) * 2009-11-25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297990B2 (ja) 2009-12-01 2013-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491231B2 (ja) 2010-02-18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694117B2 (ja) * 2010-11-22 2015-04-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JP5280468B2 (ja) * 2011-02-04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0919A (ja) * 2005-03-17 2006-09-28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JP2011175880A (ja) * 2010-02-25 2011-09-08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1472A (zh) * 2017-01-20 2017-05-24 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
CN110867594A (zh) * 2018-08-27 2020-03-06 大连融科储能装备有限公司 液流电池流场结构
CN109904484A (zh) * 2019-03-01 2019-06-18 山东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及燃料电池
CN112969337A (zh) * 2021-02-01 2021-06-15 中节能宁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超算数据中心冷却方法
CN114614062A (zh) * 2022-04-07 2022-06-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CN114614062B (zh) * 2022-04-07 2024-04-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极板、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和交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0189A (zh) 2014-06-04
CN103840189B (zh) 2016-05-04
US9350029B2 (en) 2016-05-24
CN105977509B (zh) 2019-08-16
US20140141352A1 (en) 2014-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7509A (zh) 燃料电池堆
CN101312248B (zh) 燃料电池
CN104022299B (zh) 燃料电池组
CN102074716B (zh) 燃料电池
US8735015B2 (en) Fuel cell
US9214682B2 (en) Fuel cell
CN102479965A (zh) 燃料电池
CN102282708A (zh) 燃料电池堆
US9692063B2 (en) Fuel cell separator and fuel cell
CN102077402B (zh) 燃料电池堆
US9373853B2 (en) Fuel cell employing multiple reactant supply passages
CN101632191A (zh)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用隔板
JP2021526298A (ja) 電気化学システム用セパレータプレート
US9793568B2 (en)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US10797324B2 (en) Power generation cell
CN102629692B (zh) 燃料电池
JP2003323905A (ja)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EP2023432B1 (en) Fuel cell
CN102082281B (zh) 燃料电池
JP5301406B2 (ja) 燃料電池
CN102057528A (zh) 燃料电池堆
JP2013157094A (ja) 燃料電池
CN108023098A (zh) 金属圈密封件和通道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更均匀接触压力分布的通道布局设计
CN102130353B (zh)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
CN111684635A (zh) 具有改善的水量平衡的燃料电池分离器的流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