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1333B - 饮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饮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01333B CN114601333B CN202210186602.5A CN202210186602A CN114601333B CN 114601333 B CN114601333 B CN 114601333B CN 202210186602 A CN202210186602 A CN 202210186602A CN 114601333 B CN114601333 B CN 1146013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waterway
- container
- communicated
- pres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6—Dispensing spouts, pumps, drain valves or like liquid transporting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46—Dispensing spouts, pumps, drain valves or like liquid transporting devices
- A47J31/468—Pump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00—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1/44—Parts or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verage-making apparatus
- A47J31/50—Urns with devices for keeping beverages hot or co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饮水领域,提供一种饮水设备,包括第一容器、转接水路板和泵组件,所述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多个导水水路,每个所述导水水路均形成有水路进水口和水路出水口;泵组件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转接水路板,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容器连通于其中一个水路进水口。通过使用转接水路板连接容器与抽水泵,不需要为抽水泵单独设置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通过将抽水泵预先设置于转接水路板,形成模块化安装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饮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冷、热功能的供水装置也得以广泛地应用。供水装置的基础功能包括制冷、制热与出水的功能,由于不同组件之间没有明确的强连接关联性,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能通过软管进行水路系统的连接。相关技术中,抽水泵与容器之间直接通过软管连接,饮水设备内部管路复杂,容易发生漏接、错接、打折、高温异味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饮水设备,通过使用模块化安装方式,简化了饮水设备的管路结构,降低了饮水设备的生产成本,简化了饮水设备的安装步骤,提高了饮水设备的生产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饮水设备,包括:
第一容器;
转接水路板,所述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多个导水水路,每个所述导水水路均形成有水路进水口和水路出水口;
泵组件,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转接水路板,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容器连通于其中一个水路进水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设备,通过使用转接水路板连接容器与抽水泵,不需要为抽水泵单独设置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通过将抽水泵预先设置于转接水路板,形成模块化安装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器包括:
第一容器本体,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器本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冷水出水管,所述冷水出水管与对应的所述水路进水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过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过流组件包括支撑件和过流件,所述过流件绕设于所述支撑件以形成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至少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通过倾斜导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隔板包括顶部隔板、中间隔板和底部隔板,所述顶部隔板与所述中间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小于所述中间隔板与所述底部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位于所述顶部隔板以及所述中间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与位于所述中间隔板以及所述底部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5: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保温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保温壳体由至少两个保温件拼接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固定带,套设于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固定带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壳体包括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凸楞,另外一个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凸楞嵌设于对应的所述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制冷组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
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或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之间,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的外壁贴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温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蒸发器套设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的外周,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机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适于将所述机体内部自上而下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泵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泵组件还包括:
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支座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接水路板形成有循环水路,所述循环水路连通于所述多个导水水路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多个导水水路至少包括热水水路和冷水水路,所述循环水路连通于所述热水水路和所述冷水水路,且适于使所述热水水路内的液体向所述冷水水路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接水路板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安装在所述循环水路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循环水路上形成有与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以及进水口一一对应的安装口,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插接于对应的所述安装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接水路板还设置有杀菌部件,所述杀菌部件内部形成有杀菌管路,所述杀菌管路连通于所述水路出水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接水路板上还形成有汇水水路,所述汇水水路连通于全部的所述水路出水口且形成有取水口,所述杀菌管路连通于所述取水口。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设备,通过使用转接水路板连接容器与抽水泵,不需要为抽水泵单独设置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通过将抽水泵预先设置于转接水路板,形成模块化安装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未设置第二容器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本体与蒸发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容器本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本体与过流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过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过流件与支撑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内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箱与导流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13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箱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与第一容器以及第二容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与第一容器以及第二容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与第一容器以及第二容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三;
图1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未设置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8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设置V字形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8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设置U字形存水弯时的原理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阀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阀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向阀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密封件与连接口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2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容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容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与第二容器本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立体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侧视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盖板与卡扣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泵组件的爆炸图;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泵组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泵组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容器与支撑件以及冷凝器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饮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图47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门框与安装板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与机体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与转接水路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一;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与转接水路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5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与转接水路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之二;
图5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壳体与机体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连接件本体;110、第一冷水入口;111、第一热水连接口;112、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3、第一流道;114、第二流道;115、第二冷水入口;116、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7、第四流道;118、第二热水连接口;119、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20、排气管;130、连接管;131、压环;141、第一密封部;142、第二密封部;143、连接部;144、导向斜面;151、固定环;152、间隙;200、存水弯;210、第一导流段;211、第二导流段;212、存水弯的第一端;213、存水弯的第二端;300、第二容器;310、第二容器本体;320、出水管;330、热水进水管;340、保温壳体组件;341、第一壳体;342、第二壳体;350、第二温度传感器;360、发热管;400、第一容器;410、保温壳体;411、第一空腔;412、第二空腔;413、固定带;414、定位槽;415、第一保温件;416、第二保温件;417、凸楞;418、凹槽;420、第一容器本体;421、第一温度传感器;422、第一密封圈;431、环形凹槽;432、流道;440、过流组件;441、支撑件;442、过流件;443、顶部隔板;444、中间隔板;447、底部隔板;445、连接柱;446、过流孔;448、安装结构;449、倾斜导板;450、电子冰胆;451、水箱;452、半导体制冷片;453、导冷件;454、散热件;455、隔板;456、风扇;457、风扇支架;458、导流板;459、导流孔;510、冷凝器;511、冷凝管;512a、第一冷凝管;512b、第二冷凝管;513、主冷凝管段;514、连接管段;515、冷媒入口;516、冷媒出口;517、连接管;518、金属丝;517a、进液管;517b、出液管;520、蒸发器;530、压缩机;600、机体;601、第一腔室;602、第二腔室;610、前壳;611、上壳体;612、下壳体;620、后盖板;621、安装缺口;622、卡扣;623、安装板;624、限位板;625、凸筋;626、导向部;627、卡槽;630、第一侧盖板;640、第二侧盖板;650、顶盖;660、底板;670、支撑部件;671、分隔板;672、第一支撑板;673、第二支撑板;674、第一连接孔;675、第三连接孔;676、第一顶面;677、容纳区;678、第二顶面;679、通孔;680、避让缺口;682、电控盒预留扣位;683、线扣;684、电控盒;800、泵组件;810、支座;811、抽水泵;812、减震部件;813、底座;814、立柱;815、泵头端;816、电机端;819、第一减震件;820、第二减震件;821、定位筋;822、减震腔;823、第一凸起;824、第二凸起;825、散热孔;826、定位柱;827、螺钉;828、水桶;829、快速接头;830、水龙头;0100、门框;0110、安装孔;0200、安装板;0210、通孔;0220、导入口;0300、插销;0310、凸起;0320、弯折部;0400、弹簧;0610、固定孔;900、转接水路板;902、导水水路;922、热水水路;924、冷水水路;926、温水水路;928、汇水水路;904、水路进水口;906、水路出水口;908、取水口;910、循环水路;920、循环水泵;921、进水口;923、出水口;925、密封圈;9122、限位件;932、抽水泵安装件;940、阀门;950、杀菌部件;9024、触压开关;9026、卡扣件;9044、扣位;6101、加强部;6106、容纳槽;6062、顶部;6064、底部;6066、接水件;6108、避让槽;6084、压杆;6009、定位槽;6012、第一进水口;6014、第一出水口;6222、进水管段;6224、出水管段;6124、第二进水口;6126、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和图31所示,饮水设备包括第一容器400、转接水路板和泵组件800,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多个导水水路902,每个导水水路902均形成有水路进水口和水路出水口。泵组件800包括抽水泵811,抽水泵811设置于转接水路板,抽水泵81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容器400连通于其中一个水路进水口。
通过使用转接水路板连接容器与抽水泵811,不需要为抽水泵811单独设置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通过将抽水泵预先设置于转接水路板,形成模块化安装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饮水设备还包括第二容器30第二容器300设置于第一容器400的下方,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容器400的下方,水路连接件分别与第一容器400以及第二容器300连通,抽水泵811的出水口与第一容器400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饮水设备,通过将第二容器300设置于第一容器400的下方,并将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连通,抽水泵811只需给第一容器400进行供水,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第二容器300,为第二容器300进行供水,无需单独为第二容器300设置抽水泵811进行供水,简化了饮水设备的管路结构,降低了饮水设备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容器400还包括保温壳体410,保温壳体410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411,保温壳体410的外部形成有第二空腔412。第一容器本体420设置于第一空腔411内,水路连接件嵌设于第二空腔412内。
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二空腔412内,有效提高了容器的紧凑度,减小了容器占用的空间,增强了水路的保温效果,降低了能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容器指的是第一容器400,第一容器本体420的材质为SUS304或者SUS316,当然,第一容器本体420的材质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用塑胶或者其他材质。保温壳体410的材质为泡沫,通过在第一容器400外部设置保温壳体410,可避免第一容器本体420内部的冷水与外部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冷水保持在较低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容器本体420呈圆柱体,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冷水出水管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冷水出水管均设置于容器的底部,第二空腔412设置于保温壳体410的底部。相较于将冷水出水管设置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侧面,将冷水出水管设置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底部可避免对保温件的安装产生影响,提高容器的安装速率,提高生产效率。这里将两个冷水出水管分别称为第一冷水出水管和第二冷水出水管。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容器本体420的上端形成有开口,开口盖合有容器盖,容器盖上设置有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进水口和排气口,进水口通过管路与抽水泵811的出水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保温壳体410形成有分别与第一空腔411和第二空腔412连通的通孔,冷水出水管穿设于通孔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容器还包括蒸发器520,蒸发器520的设置方式有两种,一种设置方式是蒸发器5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另一种设置方式是蒸发器520设置于保温壳体41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之间,且蒸发器520位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底部,蒸发器52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外壁贴合。通过将蒸发器52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外壁紧密贴合,有效提高蒸发器52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蒸发器520与冷凝器510以及压缩机530连通构成一个降温系统,冷媒通过在降温系统内循环流动,与第一容纳腔内的水进行热量交换,使得第一容纳腔内的水保持在低温状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520的形状有多种,可以为环形,也可为具有一定弧度的片状结构,蒸发器520的具体形状根据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形状进行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容器本体420呈长方体,蒸发器52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第一容纳腔的上部设置有隔板,隔板位于蒸发器520的上方,隔板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水孔,隔板用于使上部温度较高的水与下部温度较低的水分隔开,降低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热量交换。第一容器本体420设置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冷媒入口与蒸发器520的冷媒输入端连通,冷媒出口与蒸发器520的冷媒输出端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蒸发器520呈环形,保温壳体410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431,蒸发器520套设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外周,且蒸发器520位于环形凹槽431内。通过设置环形凹槽431,减小了保温壳体41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之间的距离,使得保温壳体41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贴合的更紧密,提高了保温壳体410的保温效果,使得保温壳体410与第一容器本体420装配的更紧凑,减小了容器的体积。由于蒸发器520装配于第一容器本体420的外周,可使用自动化拆弯设备进行滚圆及铆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壳体410由至少两个保温件拼接构成,使用拼接的保温件,可使用自动化夹具来装配保温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容器还包括固定带413,固定带413套设于保温壳体410的外周。固定带413用于紧固保温件,防止空气进入第一空腔411,造成第一容器本体420内的冷量流失,增强保温效果。由于使用固定带413固定保温件,因此,可通过自动化设备对固定带413进行安装,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固定带413的设备可以是自动打包机,也可是其他设备。固定保温件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固定带413,还可以采用卡扣进行固定,例如在一个保温件上设置卡槽,在另一个保温件上设置卡舌,安装时通过自动化夹具来夹持两个保温件进行扣合,使得卡舌卡接于卡槽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壳体410的外部设置有定位槽414,固定带413位于定位槽414内,通过设置定位槽414可防止固定带413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移位。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保温壳体410包括第一保温件415和第二保温件416,第一保温件415和第二保温件416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凸楞417,另外一个设置有凹槽418,且凸楞417嵌设于对应的凹槽418。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保温件415朝向第二保温件416的侧边设置凸楞417,第二保温件416朝向第一保温件415的侧边设置有凹槽418,凸楞417嵌设于入对应的凹槽418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保温件415朝向第二保温件416的侧边设置凹槽418,第二保温件416朝向第一保温件415的侧边设置有凸楞417,凸楞417嵌设于入对应的凹槽418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在底部的拼接处设置有两个通孔,其中,第一保温件415的底边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二保温件416的底边设置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均为半圆形缺口,当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拼接在一起时,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构成圆形通孔,两个冷水出水管的第二端穿设于对应的通孔内。将通孔设置于其他位置时,安装保温壳体410的过程中需要先将冷水出水管从通孔穿过,再安装保温壳体410,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通过将通孔设置于第一保温件415与第二保温件416的拼接处,避免了冷水出水管对保温壳体410的安装产生影响,简化了保温壳体410的安装步骤,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容器400还包括过流组件440,过流组件440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过流组件440包括支撑件441和过流件442,过流件442绕设于支撑件441的第一端,且绕设形成流道432,流道432包括至少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通过倾斜导板连接。
通过将过流件442设置成螺旋绕设于支撑件441的形式,进而优化了相关技术中平面状的过流件442的结构,通过将过流件442绕设形成的流道432,使得过流组件440上下两侧温度不同的水之间的间隔变大,进而有效地实现了防止串温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容器本体420的侧壁底部设置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第一密封圈422,第一密封圈422内插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1,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与第一密封圈422过盈配合,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位于过流件442的下方。为了提高第一温度传感器421的检测精度,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与水直接进行接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流道432中设置有中空的连接柱445,连接柱445的顶部形成有导流口,连接柱445上开设有过流孔446,过流孔446连通流道432。
如图7和图8所示,为了提升过流件442的结构强度,在流道432中设置连接柱445。连接柱445的可以与隔板一体成型,也可以与隔板可拆卸地连接。通过在流道432内设置连接柱445,能够防止过流件442发生形变。也即,在过流组件440运输、安装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柱445的支撑,能够保证即便过流件442受到挤压也不会发生形变,进而保证了该过流组件440的使用寿命。
如图8和图9所示,为了避免连接柱445对水流的通过造成阻力,在连接柱445上还开设有过流孔446,这样一来,当水流经过连接柱445时,能够通过过流孔446流出,进而通过过流孔446的设置降低了连接柱445对于水流的流动阻力。这里提及的过流孔446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过流孔446是多个时,多个过流孔446可以沿着连接柱445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过流孔446开设在连接柱445上靠近隔板的底部的一端。通过这样设置,即便流道432中的水流量很小时,也能够通过过流孔446流出,避免了连接柱445对水流造成影响。过流孔446的孔径这里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过流的作用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板上相对的两个面上设置有安装槽,连接柱445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槽对应安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为了提高连接柱445的装配便利性,在隔板上设置有安装槽,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柱445的两端可以直接卡接在安装槽内。同时,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安装槽,在多个过流件442拼接的过程中,还能够通过安装槽实现对过流件442的定位,也即,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每个过流件442上的安装槽对应设置,然后再将多个过流件442拼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板上设置有加强筋。通过在隔板上设置加强筋,能够防止过流件442在运输、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形变。加强筋可以设置在隔板的上表面,还可以设置在隔板的下表面。同时,加强筋的延伸方向并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加强筋可以沿着隔板的径向方向延伸。
如图7至图10所示,下面以将该过流组件440设置于饮水设备为例。
支撑件441可以设置成圆柱状、棱柱状等形状,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41呈圆柱状,通过将支撑件441设置成圆柱状,能够减小过水时对水的流动造成影响。支撑件441还可以设置成中空的形式,这样能够减小支撑件441的重量,便于安装和配送。
在支撑件441第一端的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多个支撑件441相互连接的安装结构448,这里提及的安装结构448可以是安装槽、安装口等,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件441为多个时,可以将多个支撑件441沿其轴向依次拼接,通过在支撑件441第一端的端部设置上述安装结构448,便于相邻两个支撑件441之间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件441可以使用导热效果相对较差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橡胶等材质。通过使用这种材料制成支撑件441,能够避免支撑件441发生轴向导热,进而避免了热量沿着支撑件441的轴向发生传导,降低了冷水区和温水区或者冷水区与热水区之间发生串温的可能性。同时,由于串温的可能性的降低,使得饮水设备的能耗也随之降低,这是由于随着串温的可能性的降低,使得饮水设备在对水进行制冷或加热时,能够更快地将水冷却或加热到目标温度,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饮水设备的重复制冷或加热的操作,进而实现了降低能耗的目的。
过流件442的作用在于实现对水的导流,提高水的流动性,避免在水桶与容器之间形成死水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一体成型,或者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可拆卸地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过流件442可以通过注塑的形式与支撑件441一体成型,还可以通过插接、拼接的方式与支撑件441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支撑件441实现连接,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过流件442与支撑件441的连接位置漏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过流件442沿着支撑件441的轴向螺旋绕设,也即,过流件442呈螺旋状设置,这样一来,当水流入过流件442时,能够在呈螺旋状的过流件442的引导下流动,进而减小了出现死水区的可能性。
通过将过流件442设置成螺旋状的形式,还能够增大冷水区与常温水区或者冷水区与热水区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提升防串温的效果。
如图8所示,在两个隔板之间设置倾斜导板449,使得过流件442中的水能够在倾斜导板449的引导作用下向下流动,这样能够避免在过流件442中出现死水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板包括顶部隔板443、中间隔板444和底部隔板447,顶部隔板443与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小于中间隔板444与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顶部隔板443适于靠近高温区设置,底部隔板447适于靠近低温区设置,其中,高温区的温度大于低温区的温度。
如前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高温区和低温区的温度不同且高温区的温度大于低温区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与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5: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与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比值为3:5,例如,位于顶部隔板443以及中间隔板444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为9毫米,则位于中间隔板444以及底部隔板447之间的流道432的高度可以取15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3a所示,第一容器400为电子冰胆450,电子冰胆450包括水箱451,水箱451内部形成有第三容纳腔,水箱451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的出水端与第三容纳腔连通,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第三容纳腔的上部,第三容纳腔内设置有导流板458,且导流板458位于进水管的出水端的下方,导流板458靠近水箱451内壁的侧边设置有导流孔459。第一容器400设置有两个冷水出水管,两个冷水出水管的第一端与第三容纳腔连通,一个冷水出水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冷水入口110插接连接,另一个冷水出水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冷水入口115插接连接。
通过在第三容纳腔内设置导流板458,水从进水管的出水端出来后,会在导流板458的引导下按照预定路线进行流动,使得第三容纳腔中任何一处的水都流动起来,避免容器内部存在死水区,有效解决了饮用水口感较差的问题,增强了用户体验感和产品竞争力。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冰胆450还包括导冷件453、半导体制冷片452和散热件454,导冷件453、半导体制冷片452和散热件454构成了制冷部件,制冷部件用于降低水箱451内水的问题。水箱451形成有安装口,导冷件453嵌设于安装口,半导体制冷片452设置于导冷件453背离水箱451的一侧,散热件454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452背离导冷件453的一侧。
半导体制冷片452通电后,半导体制冷片452与导冷件453连接的一侧吸热,使得水箱451内的水温降低,设置导冷件453促进了半导体制冷片452与水进行热量交换。半导体制冷片452与散热件454连接的一侧发热,通过散热件454将半导体制冷片452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设置散热件454提高了半导体制冷片452的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冰胆450还包括风扇456,风扇456设置于散热件454背离半导体制冷片452的一侧,风扇456用于为半导体制冷片452进行散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水箱451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水箱451内部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421,第一温度传感器421插设于水箱451内,第一温度传感器421位于隔板455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冰胆450还包括风扇支架457,风扇支架457设置于散热件454背离半导体制冷片452的一侧,风扇456安装于风扇支架457。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风扇支架457与散热件454卡接连接,使用卡接的安装方式可方便对风扇支架457进行安装和拆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冰胆450还包括隔板455,隔板455设置于第三容纳腔的上部,且隔板455位于半导体制冷片452的上方。水箱451的底部形成有进水管,进水管的进水口与抽水泵811的出水口连通,进水管的出水口向上延伸并贯穿隔板455,进水管的出水口位于隔板455的上方。隔板455上间隔设置有通孔,以使第三容纳腔的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连通,隔板455的作用与过流件442的作用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电子冰胆450还包括保温壳体410,保温壳体410包裹于水箱451的外部,保温壳体410呈长方体,保温壳体410由两个保温件拼接构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水路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之间,第一容器400与水路连接件连接的管路设置于第一容器400的底部,第二容器300与水路连接件连接的管路设置于第二容器300的顶部,通过将水路连接件设置于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之间,减少了管路的长度,方便水路连接件分别与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进行连接。水路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100和存水弯200,连接件本体100形成有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存水弯200的第一端与第一容器400连通于第一冷水入口110,存水弯200的第二端与第二容器300连通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
通过在连接件本体设置存水弯,可以防止冷热水串温,降低能耗,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在连接件本体设置用于与第二容器300以及第一容器400连接的连接口,无需使用硅胶管、不锈钢管或者PP管等管路以及束紧带或者固定卡等紧固件,简化了管路结构,可实现快速安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连接件本体10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第一流道113为直线流道,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同一直线上,第一流道113的第一端与第一冷水入口110连通,第一流道113的第二端分别与存水弯的第一端212以及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连通。第二流道114为L型流道,第二流道114的第一端与存水弯的第二端213连通,第二流道114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连通,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和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均设置有密封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指的是图18中的前后方向,当然,连接口的排列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具体根据第一容器400与水龙头830的位置关系进行确定。各个连接口的密封件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密封件的类型具体根据各个连接口的内壁厚度和内壁结构进行确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第一冷水入口110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分别连通于存水弯200的第一端。
相关技术中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及装常温水的容器之间互相连接相通,需要大量的硅胶管、不锈钢管、PP管等管路件及固定卡、束紧带等紧固件。而本实施例的水路连接件通过在连接件本体100上设置流道,避免了使用硅胶管、不锈钢管或者PP管等管路件,以及固定卡或者束紧带等紧固件。由于只需将相应的连接口与对应的容器连接,无需再通过管路件连接,简化了安装步骤,可实现快速安装,增强用户体验感。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当然,也可使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通过使第一流道113和第二流道114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表面,从而减小了连接件本体100的厚度,降低了连接件本体100的重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指的是图18中连接件本体100的上表面,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指的是图18中连接件本体100的下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第一流道113与第二流道114之间为镂空结构。由于第一流道113中的水为冷水,第二流道114中的水为热水,热水与冷水还可通过连接件本体100进行热量交换。通过在第一流道113与第二流道114之间设置镂空结构,除了可以进一步避免冷热水进行能量交换外,还可以降低连接件本体100的重量,降低了饮水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8所示,存水弯200的内部形成有第三流道,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导流段210和第二导流段211,第一导流段210和第二导流段211构成一个U型流道。第一流道113的第二端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分别连通于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一端,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与第二流道114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相互连通。由于存水弯200上下设置,因此,当热水通过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二端进入第三流道后,根据热传导原理,第三流道中热水在上冷水在下,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冷热水之间热传导及对流,解决冷热水之间的串温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一端为上述存水弯的第一端212,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为上述存水弯的第二端213。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呈板状结构,存水弯200竖直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靠近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的侧边,存水弯200与连接件本体100一体成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件本体100水平设置于第二容器300的上方时,由于存水弯200竖直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靠近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的侧边,存水弯200不会影响连接件本体100的安装。当然,存水弯20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的其他位置。
第三流道的容量应大于第二容器(热水容器)的容积与水加热膨胀系数的乘积,假设第三流道的容量为Q1,第二容器的容积为Q2,水加热的膨胀系数为K。(根据物理现象可知,水加热到90度以上时,热水膨胀系数约为5-10%),所以第三流道的容量Q1≥Q2*K,当然在有空间设计情况下,Q1越大越好,优选项为Q1≥2*Q2*K。
防串温效果还与第三流道的形状相关,第三流道可以为V字形、U字形或者其他形状,优选项为竖直设置的U型流道,在第二容器中水的容量为1L,第三流道中水的容量为80ml,第二容器内的水温为95°,且进水温度为25°的情况下,如图18a所示,由于管路中未设置存水弯200,即第三流道不存在,此时进水管处于水平状态,由于没有防串温结构,防串温效果较差,经检测进水温度为53°。如图18b所示,当第三流道可以为V字形时,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经检测进水温度为35°。如图18c所示,当第三流道可以为U字形时,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处于竖直状态,经检测进水温度为26°。因此,第三流道呈U字形时,存水弯200防止冷热水串温效果最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第二冷水入口115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第二冷水入口115用于连接第一容器400的第二冷水出水管,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用于与冷水水龙头连接,第二冷水入口115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同一直线上。连接件本体100的内部形成有分别与第二冷水入口115以及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连通的第四流道117,第四流道117凸出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第四流道117为直线流道,第四流道117与第一流道113平行。
第一容器400内的冷水先通过第二冷水入口115进入第四流道117,再通过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输送给冷水水龙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二冷水入口115设置有定位件,定位件用于与设置于第一容器400的定位孔配合,以方便将第一容器400与第一冷水入口110以及第二冷水入口115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和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的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第二热水连接口118用于与第二容器300的出水管连通,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用于与热水龙头连接。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与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分别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不同侧,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与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内均设置有密封件。通过设置密封件,连接第二容器300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时,只需要将第二容器300的出水管插入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便可实现快速安装,简化了安装步骤,减少了固定卡或者束紧带等紧固件。
第二容器300内加热后的热水,先通过第二容器300的出水管进入到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再通过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输送给热水龙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为了实现密封,上述各个连接口均设置有密封件,连接管130插设于对应的连接口内,这里的连接管可以是第一容器400的冷水出水管,也可是第二容器300里的出水管或者进水管。上述各个连接口内的内壁均设置有固定环151,固定环151与连接口的内壁之间形成安装槽。上述各个连接口内均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和连接部143,第一密封部141嵌入安装槽内,第一密封部141朝向固定环151的一侧与固定环151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142套设于连接管130,第二密封部142位于固定环151与连接管130之间,第二密封部142通过连接部143与第一密封部141连接,第一密封部141、第二密封部142以及连接部143一体成型。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管130密封配合,第二密封部142与第一密封部141之间形成有间隙152,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部143的连接处设置有导向斜面144。连接管130套设有压环131,压环131与连接管130一体成型,压环131与连接部143背离固定环151的一侧密封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密封部142在轴向上适于与连接管130装配的尺寸为10mm-15mm,第二密封部142在径向上的压缩量为20%-2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部142在径向上的压缩量指第二密封部142与连接管130的过盈装配压缩量。第二密封部142在轴向上的装配尺寸为10mm-15mm,且在径向上的压缩量为20%-25%的情况下,将连接管130拔出的力需要达到50N-70N,可以满足连接管130自身状态下难以脱出,以及人力可拆除的需求。若第二密封部142装配的尺寸和压缩率设计偏小时,连接管130会有脱出风险;相反若第二密封部142装配的尺寸和压缩率设计偏大时,难以人力将连接管130拔出,还会将密封件拉裂。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a和22a所示,在饮水设备不设置第二容器300的情况下,饮水设备只输出冷水和温水,此时,连接件本体100只需设置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二冷水入口115、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其中,第一冷水入口110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连通,第二冷水入口115与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连通,第一冷水入口110和第二冷水入口115分别与第一容器400的两个冷水出水管连通,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与温水水龙头连通,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与冷水水龙头连通。
当然,也可将上述连接件本体100除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二冷水入口115、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和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之外的其他连接口使用塞体进行封堵,同样可以用于没有设置第二容器300的饮水设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接件本体100还形成有排气管120,排气管120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排气管12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排气管120用于将第二容器300上部的气体排出。通过将排气管120与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连通,不再需要在第二容器300上单独设置排气管120,第二容器300内的气体可通过第二热水连接口118进入到排气管120,并通过排气管120排出,以防止第二容器300内的压力过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排气管120的高度需要高于热水龙头的高度,以确保气体可以通过排气管120排出而水无法通过排气管120排出。当然,也可在排气管120内设置防水透气膜,同样可以使气体排出而水无法排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冷水入口110、第二冷水入口115、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均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一侧,第一热水连接口111和第二热水连接口118均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第二侧。由于安装时第一容器40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一侧,第二容器30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另一侧,将冷水入口与热水连接口设置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不同侧可方便连接件本体100与第一容器400以及第二容器300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避免冷水与热水进行热量交换,第一导流段210与第二导流段211没有直接连通,水路连接件还包括单向阀220,单向阀220设置于第一导流段210和第二导流段211之间,单向阀220用于使第一导流段210内的水可以流入第二导流段211,而使得第二导流段211内的水无法流入第一导流段210。
通过在第一冷水入口110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之间设置单向阀220,可以防止第二容器本体310内的热水与第一容器本体420内的冷水之间串温,降低饮水设备的能耗,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单向阀220形成有进水端和出水端,第一流道113的第二端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分别连通于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一端,第一导流段210的第二端与进水端连通,第二流道114的第一端与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一端连通,第二流道114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111连通,第二导流段211的第二端与出水端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7和图18所示,单向阀220包括阀体221和阀芯223,阀体221的内部形成有阀体流道,阀体流道的两端分别形成进水端和出水端,即阀体流道的下端形成进水端,阀体流道的上端形成出水端。阀体流道的内壁形成有第一密封面222,第一密封面222水平设置,且位于阀芯223的下方。阀芯223设置于阀体流道内,阀芯223由硅胶制成,阀芯223的底部形成有第二密封面224,阀芯223适于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切换;在关闭位置,第一密封面222与第二密封面224贴合,阀体流道阻断,在打开位置,第二密封面224与第一密封面222分离,阀体流道导通。
如图20所示,第一容器40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上方,第二容器300位于连接件本体100的下方,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一容器400和第一冷水入口110进入到阀体流道内,此时冷水的压力大于热水的压力,水在阀体流道向上流动,水推动阀芯223克服自身重力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运动,由于阀芯223上方没有与其密封配合的密封面,因此冷水不断的通过阀体流道流入第一热水连接口,最终进入第二容器300内。
如图19所示,当热水加热膨胀回流时,冷水的压力小于热水的压力,水在阀体流道向下流动,水向下压着阀芯223,使得阀芯223底部的第二密封面224与第一密封面222贴合,阀芯223将阀体流道阻断。而且水施加在阀芯223的压力越大,第二密封面224与第一密封面222贴合的越紧密,密封性越好。由于阀芯223将阀体流道阻断,热水无法通过阀体流道进入到第一容器400当中,从而防止冷热水之间串温,降低能耗,提高用户体验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阀体221的材质并不限定于硅胶,还可以是橡胶或者其他柔性材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阀芯223呈圆柱体,阀体流道的横截面为圆形,阀芯223与阀体流道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以确保阀芯223在阀体流道可以自由活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密封面222为环形平面,第一密封面222水平设置,第二密封面224为圆形平面,第二密封面224水平设置,第一密封面222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面224的直径。通过使第一密封面222的外径大于第二密封面224的直径,在关闭位置,即使阀芯223的位置发生一定量的位移,第一密封面222与第二密封面224之间也不会发生泄漏,降低了阀芯223与阀体221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第二密封面224为圆锥面,第一密封面222为倾斜的环形面,通过将第二密封面224设置为圆锥面,当阀芯223受到向下的压力越大,第二密封面224与第一密封面222贴合的越紧密,密封性越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阀芯223背离第一密封面222的一侧设置有凹部225,设置凹部225可以使得阀芯223内部中空,降低阀芯223的重量,增大阀芯223的浮力。向上运动的水只需要给阀芯223施加很小的推力,便可推动阀芯223远离关闭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阀体流道的内壁间隔设置有多个限位部226,限位部226位于阀芯223背离第一密封面222的一侧,即限位部226位于阀芯223的上方。在打开位置,阀芯223背离第一密封面222的一侧与限位部226抵接。由于相邻两个限位部226之间具有间隙,水可以通过间隙流过,阀芯223无法将阀体流道阻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限位部226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三个或者更多,相邻两个限位部226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容器300包括第二容器本体和热水进水管,第二容器本体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纳腔,热水进水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容纳腔连通,热水进水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图24和图25所示,第二容器还包括保温壳体组件340,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容纳腔,保温壳体组件340包覆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外部,保温壳体组件340由硬质保温材料制成。
由于保温壳体组件340由硬质材质制成,保温壳体组件340具有固定的形状,方便第二容器的安装,且安装过程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使得第二容器安装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硬质材料指该材料制成保温壳体之后保温壳体具有固定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保温壳体组件340的材质为CBS玻璃纤维发泡材料或者三聚氰胺成型材料。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二容器本体310和保温壳体组件340均呈长方体,由于第二容器安装区域通常为长方形区域,若将第二容器本体310和保温壳体组件340设置为圆柱体或者球体,第二容器安装区域内会有很多空间无法被有效利用,空间利用率较低。通过将第二容器本体310和保温壳体组件340设置为长方体,既有效利用了第二容器安装区域内的空间,还增大了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容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保温壳体组件340包括第一壳体341和第二壳体342,第一壳体341位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一侧,第二壳体342位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另一侧,第二壳体342与第一壳体341通过卡扣或者螺钉连接,以方便保温壳体组件340的安装和拆卸。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341与第二壳体342的连接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胶粘或者热熔连接。保温壳体组件340并不限定于第一壳体341和第二壳体342的组合,也可由多个壳体构成,壳体的数量具体根据保温壳体组件340的形状和尺寸进行确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第二容器还包括出水管320,出水管320安装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上部,出水管320为硬质管体,以方便出水管320的第二端与第二热水连接口插接连接。出水管320的第一端与第二容纳腔的顶部连通,第二容纳腔内的气体可通过出水管320排出,不再需要单独设置排气管120,简化了第二容器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进水管330安装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上部,进水管330的第一端与第二容纳腔连通,进水管330的第一端向下延伸至第二容纳腔的底部。将进水管330的第一端向下延伸至第二容纳腔的底部既能使通过进水管330进入的冷水处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底部,这样发热管360可直接对冷水进行加热,提高了发热管360的加热效率,降低了发热管360的能耗。同时,由于冷水进入第二容纳腔之后处于第二容纳腔的底部,不会对第二容纳腔上部的热水产生影响,避免通过出水管320输出的热水受到冷水影响。进水管330也为硬质管体,以方便进水管330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插接。相关技术中的进水管330设置于第二容器本体310侧壁的底部,进水管330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连接不便,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本发明的第二容器通过将进水管330安装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上部,且采用硬质的进水管330,安装时只需将进水管330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插接,采用模块化安装,便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保温壳体组件340设置有至少两个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密封环,密封环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卡槽,通孔的边沿卡接于对应的卡槽内,出水管320的第二端和进水管330的第二端分别穿过对应的密封环。通过设置密封环,避免了热量通过通孔与出水管320以及进水管330之间的环形间隙向外流失,提高了保温壳体组件340的保温性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第二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密封圈,第二第二温度传感器350插接于安装孔并穿过密封圈,第二第二温度传感器350与进水管33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30mm。由于相关技术中第二容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涂有导热硅脂,第二温度传感器插装在导热管内,这样的安装方式会导致检测的温度值与实际温度值不一致,本发明的第二容器通过将第二第二温度传感器350直接插入第二容纳腔内与水进行接触,且安装的位置在进水管330的出水口附近,这样就可以将进水时水温的真实数据反馈给电控板,实现电控板对温度精准控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二容器还包括发热管360,发热管360安装于第二容纳腔的底部,发热管360为螺旋发热管,使用螺旋发热管既能增大与水的接触面,提高了发热管360的加热效率,又能减小发热管360占空的空间。为了精确控制第二容纳腔内水的温度,第二容器本体310的侧壁上设置有温控器和限温器,发热管360分别与温控器以及限温器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发热管360也可设置于第二容器本体310的外部,即设置于第二容器本体310与保温壳体组件340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饮水设备还包括:
制冷组件,制冷组件包括冷凝器510、蒸发器520和压缩机530,压缩机530的出口与冷凝器510的入口连通,冷凝器510的出口与蒸发器520的入口连通,蒸发器520的出口与压缩机530的入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7至图30所示,冷凝器510包括多层冷凝管,各层冷凝管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和连接相邻主冷凝段的连接段,沿着冷媒流动方向,上游的相邻主冷凝段之间的间距大于下游的相邻主冷凝段之间的间距。
可以理解的是,冷凝器510的工作原理是高温冷媒在冷凝器510的冷凝管511内流动,外界的空气接触冷凝管511,利用冷凝管511进行热交换,将冷媒的热量发散到空气中,以对冷媒降温。
通过将多层冷凝管511之间并排设置,在家用电器体积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多层冷凝管511的设计,可以增加冷凝器510的管路长度,进而提升冷凝器510的散热能力,能够解决高温下的散热问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7至图30所示,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具有较小的夹角,多层冷凝管511并排设置之后,体积较小,可以节省空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平行设置,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空间占用。
通过将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贴合连接,多层冷凝管511之间不存在无效的空间,本实施例冷凝器510的厚度与单层冷凝器510的厚度差异不大,但是换热路径较长,冷凝效果较好,能够解决高温情况下的散热问题,可以兼顾散热效率以及空间体积。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各层的冷凝管511均包括并行设置的多段主冷凝管段513和连接管段514,连接管段514设置在相邻两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可以将多个主冷凝管段513串联在一起。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7至图30所示,为了增加冷凝管511的长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511中流动的时间,以提高换热量,冷凝管511布置为弯曲形状,冷凝管511具有多个并行布置的主冷凝管段513,多个主冷凝管段513大致布置在一个平面内或者弧形曲面内,通过多个连接管段514将多个主冷凝管段513串联为一体。
连接管段514为半圆形或者其他曲线形状,连接管段51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主冷凝管段513,沿多个主冷凝管段513的排布方向,第一个连接管段514连接第一个主冷凝管段513和第二个主冷凝管段513的右端,第二个连接管段514连接第二个主冷凝管段513和第三个主冷凝管段513的左端,依此类推,形成连续弯折的冷凝管511,冷凝管511在较小的空间内取得较大的总长度,有利于提高换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平行设置或者具有一定的夹角,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冷凝器510接收来自压缩机530输送的高温冷媒,冷媒在冷凝器510内流动时,向外散发热量,冷媒的温度同步降低。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具有间距,沿着冷媒流动方向,冷媒的温度逐渐降低,相邻两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在发生变化。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7至图30所示,相邻的两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空间为行间距,行间距可供空气流通。由于冷媒温度的变化,散热需求也在变化,若干个行间距设置为沿排列方向具有缩小的趋势,即上游的相邻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大于下游的相邻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详见图28和图29中的第一间距H1以及第二间距H2。
在冷凝器510运行中,冷媒从冷凝管511上行间距较大的一端输入,也即冷凝器510上行间距较大的一端处的冷媒温度高,换热速度较快。冷凝器510上冷媒温度较低的一端,采用较小的行间距,冷凝管511的布置更为密集,通过提高冷凝管511与周围空气的温差,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游的相邻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为下游的相邻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的1至2.5倍。
在饮水设备中,冷凝器510通常是竖向布置,冷媒可以从冷凝器510的底部向顶部流动,也可以从冷凝器510的顶部向底部流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各层冷凝管511的顶部设置有冷媒入口515,底部设置有冷媒出口516,冷凝管511在冷媒入口515至冷媒出口516的方向迂回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冷凝管511在冷媒入口515至冷媒出口516的方向迂回延伸,可以增加冷凝管511的管路长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511中流动的时间,以提高换热量。同时,由于冷媒在冷凝管511内自下至上运动时阻力较大,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各层冷凝管511的冷媒入口515设置在顶部,冷媒出口516设置在底部,冷媒在各层冷凝管511中均自上至下流动。
冷媒从冷凝管511的顶部输入,底部输出,冷凝管511的顶部行间距较大,对应的冷媒温度高,换热速度较快。冷凝管511的底部行间距较小对应的冷媒温度较低,通过密集布置主冷凝管段513,提高冷凝管511与周围空气的温差,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冷凝器51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冷凝管511,以提高冷媒在冷凝管511内的流通长度以及时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凝器510包括两层冷凝管511,分别为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的顶部均形成有冷媒入口515,底部均形成有冷媒出口516。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并排设置,两个冷媒出口516均位于底部。
在相关技术中,冷媒沿着第一冷凝管512a的冷媒入口515进入,沿着第一冷凝管512a的冷媒出口516流出,然后按照最近的距离进入第二冷凝管512b的冷媒出口516,最后沿着第二冷凝管512b的冷媒入口515流出。在上述方案中,冷媒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自下至上的流动过程,冷媒的流动阻力较大,换热效率较低。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512a的冷媒入口通过进液管517a与压缩机530的出口连通,第一冷凝管512a的冷媒出口516通过连接管517连通于第二冷凝管512b的冷媒入口515,第二冷凝管512b的冷媒出口通过出液管517b与蒸发器520的入口连通。冷媒在第二冷凝管512b中仍然可以自上至下运动,冷媒流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冷凝器510的换热效率较高。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512a设置于第二冷凝管512b背向第一容器本体的一侧,且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贴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管517为直管,直管尽可能地缩短了冷媒自下至上流动的路径长度,进而提升了冷凝器510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相邻的两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空间为行间距,行间距可供空气流通。冷凝器510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冷凝管511,冷凝管511在布置时,各层冷凝管511具有内外顺序。外层冷凝管511可以直接将热量传递至空气,内层冷凝管511需要将热量传递至外层冷凝管511之后,才能将热量散发至外部空气中。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均包括并行的多段主冷凝段513和连接相邻主冷凝段513的连接段514,第一冷凝管512a的主冷凝管段513和第二冷凝管512b的主冷凝管段513交错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冷凝管512b的主冷凝管段513对应于第一冷凝管512a的主冷凝管段513的两侧的间隙,第二冷凝管512b的主冷凝管段513可以沿着间隙直接与外部空气发生热量交换,提升了冷凝器510的散热效率。
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冷凝管512a和第二冷凝管512b,第一冷凝管512a处于冷媒流动的上游,第二冷凝管512b处于冷媒流动的下游,因此第一冷凝管512a内的温度较高,第二冷凝管512b内的温度较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凝管512a为外层管,第二冷凝管512b为内层管,即冷凝器510安装在家用电器内时,第一冷凝管512a位于靠近外部空气的一侧,第二冷凝管512b向第一冷凝管512a所在的方向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凝管512a的温度较高,第二冷凝管512b的温度较低,将第一冷凝管512a设为外层管,可以提升冷凝器510的散热效率。
设置第二冷凝管512b的目的在于增加冷凝器510的管路长度,增加冷媒在冷凝管511中流动的时间,以提高换热量,因此第二冷凝管512b的管路长度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冷凝管512b所在层的面积小于或者等于第一冷凝管512a所在层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冷凝管512a为外层管,发挥主散热作用,第二冷凝管512b进行辅助散热。在发热功率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调整冷凝器510的管路长度,第二冷凝管512b可以设置半层,也可以设置整层,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比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各层的冷凝管511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丝518。
可以理解的是,金属丝518可以对冷凝管511起到固定和支撑的作用,在冷凝管511包括多个主冷凝管段513的情况下,金属丝518可以固定多个主冷凝管段513之间的间距,同时还可以发挥散热的作用。
金属丝518通常采用钢丝,钢丝贴合在冷凝管511的表面,通过焊接、粘贴或者缠绕的方式实现钢丝与冷凝管511的连接,而且保持钢丝与冷凝管511接触以传递热量。钢丝可以采用多种形态,比如钢丝为平直线形,并且通过焊接固定在冷凝管511的两侧,或者钢丝为螺旋线形,并且贴合在冷凝管511的表面,具有更大的散热面积。钢丝分为光亮钢丝和黑钢丝,光亮钢丝采用酸洗工艺制造,优点是表面干净、没有润滑剂残留,焊接时基本无烟,不脱焊,盐雾试验合格;黑钢丝的优点是容易大批量生产,公差范围易控制,生产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金属丝518并列设置时,形成格栅状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金属丝518互相平行以及垂直设置,形成网状结构。
每层冷凝管511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丝518,为了保持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贴合连接,需要尽可能减小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的两层金属丝518的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的两层金属丝518通过卡接或者点焊连接,不需要设置其它连接结构,尽可能缩小了相邻两层冷凝管511之间的间距,有助于缩小冷凝器510的厚度尺寸。
如图27至图30所示,两层金属丝518之间通过点焊连接时,金属丝518之间形成有焊点130。
在两层金属丝518之间通过卡扣连接时,尽可能通过金属丝518的自身结构实现卡接,不增加额外的厚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冷凝器510还包括进液管517a和出液管517b,进液管517a连通于第一冷凝管512a的冷媒入口515,出液管517b连通于第二冷凝管512b的冷媒出口516。
可以理解的是,进液管517a和出液管517b可以使冷凝器510连通于压缩机530,有助于冷凝器510以及压缩机530的合理布局。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饮水设备还包括:
机体600,机体600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670,支撑部件670适于将机体600内部自上而下分隔为第一腔室601和第二腔室602,第一腔室601适于安装第一容器400、水路连接件、第二容器300和制冷组件。第二腔室602适于放置水桶828,泵组件800设置于支撑部件670上,且位于第一腔室601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70将饮水设备的机体600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601和第二腔室602,第一腔室601位于第二腔室602的上方,泵组件800位于第一腔室601内,水桶828位于第二腔室602内,泵组件800将水从水桶828抽入到第一容器400中进行分发。泵组件800与水桶828分处于两个腔室内,通过支撑部件670隔开,使泵组件800远离水桶828,第二腔室602内没有线束和水路接口,有效避免用户更换水桶828时意外触碰,导致漏水或者线束脱落,接触不良,无法工作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6和图37所示,泵组件800包括支座810和抽水泵811,支座810与支撑部件670连接。抽水泵811设置于支座810上。抽水泵811用于将水桶或者水箱中的水泵送至第一容器400中,支座810主要为承接抽水泵811与支撑部件670的结构固定作用。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抽水泵811预先安装装在支座810上,再将抽水泵811与支座810组成的泵组件800整体安装在支撑部件670上,即实现泵组件800的模组化,提高装配效率,竖直装配节省空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过对进行抽水工作的泵组件800进行模组化,能够快速装配在支撑部件670上,节省泵组件800在机体600内的占用空间。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抽水泵挂式连接的形式,本发明的泵组件800采用竖立式连接的形式设置在支撑部件670上进行,支撑部件670上部的连接位置便于机械手装配操作,能够实现流水线自动化装配生产。提高了泵组件800在支撑部件670上安装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饮水设备的装配效率和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泵组件800需要固定在强度可靠的支撑部件670上,支撑部件670可采用金属加工而成。泵组件800与支撑部件670的连接可通过插接、紧固件连接、卡接和粘接等形式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还可先将支座810装配至支撑部件670上,再将抽水泵811装配到支座810上,适应流水线装配对泵组件800进行自下而上依次装配,无需预先对抽水泵811和支座810进行整装,简化装配步骤和流水线装配设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保证连接结构的强度,以及抽水泵811震动的减振降噪效果,支座810可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泵组件800还包括减震部件812,减震部件812套设于抽水泵811的外侧,且减震部件812与支座810连接。抽水泵811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噪音,传统的饮水设备一般将抽水泵悬挂在水桶828处,防止震动。由于抽水泵811在支撑部件670上竖立设置,因此在抽水泵811上套设减震部件812减轻抽水泵811的震动,降低噪音。通过减震部件812的设置,防止抽水泵811产生震动影响抽水泵811周围的零部件设置和工作,抽水泵811周围的零部件无需再与抽水泵811保持一定的安装距离,节省了饮水设备内部的零部件安装空间,结构布局更加紧凑。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减震部件812可为整体设置,即一整个减震部件812包覆于抽水泵811的外侧,减震部件812也可为分体设置,即多个减震部件812分区域包覆与抽水泵811的外侧。
如图37至图4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减震部件812包括第一减震件819,第一减震件819套设于抽水泵811的泵头端815,且第一减震件819设置于支座810上。抽水泵811的泵头端815嵌入第一减震件819内侧,第一减震件819嵌入支座810,第一减震件819将抽水泵811与支座810隔开,减轻抽水泵811的泵头端815的震动,避免产生噪音的同时,也防止由于抽水泵811震动引起支座810的震动,确保支座810与支撑部件670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7至图40所示,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第一减震件819和抽水泵811预先安装装在支座810上,再将第一减震件819、抽水泵811与支座810组成的泵组件800整体安装在支撑部件670上,即实现泵组件800的模组化。还可先将支座810装配至支撑部件670上,再将第一减震件819嵌入支座810上,最后将抽水泵811装配到第一减震件819内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819与支座810嵌合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819可与支座810通过螺钉827、螺栓等紧固件连接,还可通过粘接等形式连接。第一减震件819为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软套结构,柔性材料可为橡胶或硅胶。
如图37至图40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减震件819朝向支座810的一侧设有定位筋821,多个定位筋821之间构造出减震腔822,定位筋821与支座810嵌合连接。第一减震件819与支座810接触的一侧设置定位筋821,支座810上设置于定位筋821相对应的定位部,定位筋821与定位部对位后,可对第一减震件819在支座810上的安装进行定位,保证安装位置的准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定位筋821自抽水泵811向支座810的方向延伸设置,具有一定长度,多个定位筋821围设构造出减震腔822,减震腔822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减震件819对抽水泵811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7至图40所示,减震部件812还包括第二减震件820,第二减震件820套设于抽水泵811的电机端816,且第二减震件820与支座810连接。抽水泵811的电机端816嵌入第二减震件820内侧,第二减震件820与支座810连接,第二减震件820减轻抽水泵811的电机端816的震动,第二减震件820与第一减震件配合自上而下对抽水泵811进行套设,第二减震件820与支座810连接,防止抽水泵811向上移动由支座810脱出,同时提高泵组件800整体的结构紧凑性和集成度,避免产生噪音的同时,也防止由于抽水泵811震动引起支座810的震动,确保支座810与支撑部件670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自动化装配的过程中,可先将第二减震件820、第一减震件819和抽水泵811预先安装装在支座810上,再将第二减震件820、第一减震件819、抽水泵811与支座810组成的泵组件800整体安装在支撑部件670上,即实现泵组件800的模组化。还可先将支座810装配至支撑部件670上,再将第一减震件819嵌入支座810上,再将抽水泵811装配到第一减震件819内侧,最后将第二减震件820盖设于抽水泵811上,并将第二减震件820于支座810连接固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820与支座810通过螺钉827、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820可与支座810还可通过插接、粘接等形式连接。第二减震件820为采用柔性材料制成软盖结构,柔性材料可为橡胶或硅胶。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820设有电机端816的散热孔825。第二减震件820上构造散热孔825,用于对抽水泵811的电机端816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抽水泵811工作过程中电机端816的温度过高,保证抽水泵811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820为具有镂空部的盖状结构,盖设于抽水泵811的电机端816,作为散热孔825的镂空部在第二减震件820整体上占比较大,减震固定的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7至图40所示,支座810包括底座813和立柱814,第一减震件819设置于底座813上;多根立柱814设置于底座813上,且多根立柱814围设于第一减震件819的外侧,立柱814与第二减震件820连接。立柱814垂直设置于底座813上,多根立柱814配合第一减震件819的外侧形状分布,使第一减震件819安装时为嵌入多根立柱814之间固定,因此无需额外的连接固定结构。立柱814的底端与底座813连接,立柱814沿抽水泵811的泵头端815至电机端816的方向延伸,立柱814的顶端与第二减震件820连接,以此将第二减震件820与支座810整合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内侧固定第一减震件819和抽水泵811,从而形成泵组件800安装的模组化,实现快速安装,有效提高装配效率,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立柱814与第二减震件820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立柱814与第二减震件820还可通过粘接、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7至图40所示,抽水泵811的出水口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与第一容器400的进水口连通,第一减震件819的外侧面设有第一凸起823,第一凸起823位于抽水泵811的出水管与立柱814之间。抽水泵811的出水管为水平设置,出水管为管体与快速接头829的组合,便于出水管与第一容器400的进水管连接。第一减震件819在对应出水管的位置设置第一凸起823,第一凸起823自第一减震件819的外侧面向外凸起形成。抽水泵811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带动出水管震动,出水管由于与立柱814距离较近,容易因震动引发出水管与立柱814之间的撞击,第一凸起823将出水管与立柱814隔开,有效避免出水管与立柱814接触,防止出水管与立柱814撞击产生震动和噪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823为条状,并且第一凸起823的延伸方向为立柱814的延伸方向。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凸起823的形状可为环状,套设在出水管的外侧,避免出水管周向与其它结构部件接触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7至图40所示,抽水泵811的进水口设置有进水管,第一减震件819的底面设有第二凸起824,第二凸起824位于抽水泵811的进水管与底座813之间。抽水泵811的进水管为竖直设置,进水管为管体与快速接头829的组合,便于进水管与水桶828的出水管连接。第一减震件819在对应进水管的位置设置第二凸起824,第二凸起824自第一减震件819的底面向下凸起形成。抽水泵811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带动进水管震动,进水管由于其四周与底座813距离较近,容易因震动引发进水管与底座813之间的撞击,第一凸起823将进水管与底座813隔开,有效避免进水管与底座813接触,防止进水管与底座813撞击产生震动和噪音。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凸起824为环状,套设在进水管的外侧。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凸起824的形状可为条状,并且第二凸起824的延伸方向为进水管的延伸方向。避免进水管周向与其它结构部件接触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1至46所示,支撑部件670包括分隔板671、第一支撑板672和第二支撑板673,分隔板671适于分隔第一腔室601和第二腔室602;泵组件80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72上;第二支撑板67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板672连接,另一端与分隔板671连接。分隔板671将机体600内部分隔为两个腔室,第一腔室601用于容纳饮水设备第一容器400、抽水泵811等出水零部件,第二腔室602用于容纳水桶828,第一支撑板672通过第二支撑板673的支撑设置于分隔板671上,即第一支撑板672与其两侧的第二支撑板673围成拱形结构设置在分隔板671上,第一支撑板672与第二支撑板673均位于第一腔室601内,泵组件800、第一容器400等均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72上,第二支撑板673、第一支撑板672与分隔板671之间的空间可利用作为线束、管路等容纳空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672、第二支撑板673与分隔板671可为分体式板件,通过后期拼装组合形成完整的支撑部件670,也可为整体的一体成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1至46所示,泵组件800还包括定位柱826和螺钉827,第一支撑板672设有第一连接孔674,支座810设有对应第一连接孔674的第二连接孔,定位柱826适于将第一连接孔674和第二连接孔连接;第二支撑板673设有第三连接孔675,支座810设有对应第三连接孔675的第四连接孔,螺钉827适于将第三连接孔675和第四连接孔连接。为便于自动化装配,预先在底座813和第一支撑板672、第二支撑板673上设置相对应的连接孔,定位柱826将对应的第一连接孔674和第二连接孔连接,以此先将支座810定位到支撑部件670上,起到核心定位作用。再通过螺钉827将对应的第三连接孔675和第四连接孔连接,进一步起到固定连接的作用。同时定位柱826还能够防止运输或者工作时仅螺钉827受力,增强连接固定的稳定性,还可以起到辅助自动化安装的定位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41至46所示,第二支撑板673垂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72的边缘,因此第一连接孔674与第三连接孔675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定位柱826实现泵组件800与支撑部件670在水平方向的限位固定,螺钉827实现泵组件800与支撑部件670在竖直方向的限位固定。而且为保证支座810与第一支撑部件670的连接牢固,在底座813与第一支撑部件670上还设有连接孔,通过螺钉827等紧固件连接。
供水装置的基础功能包括制冷、制热与进出水的功能,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容器400、压缩机、蒸发器520、冷凝器510、干燥过滤管等部件,制冷系统零部件较多,且与第二容器300之间需要保持相应的高度、距离等位置关系,在模块化设计时是最难攻克的难题。
分隔板671形成有第一顶面676,第一顶面676相对平整或者具有安装位置,用于固定第二容器300等结构。分隔板671为板状结构或者至少顶部平整的其它异形结构。
第一支撑板672设置在分隔板671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676,第一支撑板672和第一顶面676之间形成有容纳区677。第一支撑板672背向分隔板67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顶面678,第二顶面678处可以安装第一容器400等其它结构。
第一容器400连接于第二顶面678,第二容器300设置在容纳区677内,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72的不同侧。同时,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件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容器400设置在第二顶面678处,第一支撑板672可以确保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之间具有高度差,进而确保第一容器400内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出水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容器400与第一容器400的出水口之间具有至少50cm的高度差,可以使第一容器400的出水流量达到1.2L/min。
分隔板671和第一支撑板672组成主体框架结构,第一支撑板672可以确定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水路连接件的模块化组装。同时,分隔板671和第一支撑板672有助于增加水路连接件的体积,可以预留更多部件的安装位置。
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件连接,减少了水管的设置,不仅提升了水路连接件的密封性,还提升了组装过程的便捷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连接件,第一支撑板672设置在分隔板671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676,第一支撑板672与第一顶面676之间形成的容纳区677,容纳区677可以用于放置第二容器300等部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撑板673,第二支撑板67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连接于第一支撑板672的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板672和两个第二支撑板673形成拱形的结构,两个第二支撑板673和第一支撑板672之间的位置形成容纳区677,第二容器300以及下文提到的压缩机530设置在容纳区677内。第一支撑板672远离第一顶面676的一侧形成第二顶面678,第一容器400安装在第一支撑板672的上方。
第一支撑板672以及第二支撑板673可以将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按照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组装时较为方便。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件连接,组装效率较高,提升了水路连接件的防漏水性能。
水路连接件连接于第二顶面678,第一容器400连接于水路连接件背向第二顶面678的一侧,第二容器300连接于水路连接件背向第一容器400的一侧,进而实现水路连接件的模块化组装。
在水路连接件连接于第二顶面678的情况下,第一支撑板672对应于第二容器30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成有通孔679和避让缺口680。第二容器30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形成有导管,导管穿设于通孔679或者避让缺口680,然后连接于水路连接件,此时不需要设置多余的供水管线。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支撑板672上形成有通孔679或者避让缺口680的情况下,水路连接件、第一容器400以及第二容器300之间的组装效率更高,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水路连接件的自动化生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水路连接件上还设置有电控盒684,电控盒684用于对水路连接件的进出水以及温度进行控制。第一支撑板672上形成有电控盒预留扣位682,可以实现电控盒684的组装,电控盒预留扣位682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支撑板672上的空闲区域,可以使水路连接件更加精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70的一侧设置有线扣683,在第一支撑板672上安装有电控盒684的情况下,电控盒684内的排线插设在线扣683内,线扣683可以使水路连接件更加简洁。
可以理解的是,线扣683靠近电控盒684所在的位置设置,能够使连接电控盒684的排线集中布设在一起,避免排线凌乱,有助于水路连接件的模块化组装。
支撑部件670用以维持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障第一容器400的出水量。第一容器400和第二容器30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件连接,可以在第二容器300的下方设置引脚或者支腿等,确保第二容器300与水路连接件的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支撑部件670的总高度为H1,第二容器300的高度为H2,H1与H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部件670构成了水路连接件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高度确定时,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组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沿横向方向,分隔板671的长度为L1,支撑部件670的长度为L2,L1与L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水路连接件的主框架由支撑部件670的第二支撑板673与分隔板671的两侧固定形成,为了方便分隔板671与第二支撑板673的自动化装配,避免组装时产生干涉,第一支撑板672的整体长度要小于分隔板671的长度。同时,第一支撑板672的下方形成有放置第二容器300的容纳区677,第一支撑板672的整体长度还要满足容纳区677的尺寸要求,因此L1与L2的比值在1-5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沿纵向方向,分隔板的宽度为W1,两个第二支撑板67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的宽度为W2,第二侧板的宽度为W3,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为了提高水路连接件整体模块的强度以及实现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300之间的连接,分隔板671需要覆盖上述进、出水口所处的孔位,进而提高水路连接件整体模块的连接强度。
存水弯是上下迂回设置的水路,第一支撑板672需要避开该结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第一支撑板672的一侧宽度较小。因此,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冷凝器510设置在支撑部件670的一侧,压缩机530设置在容纳区677内,冷凝器510和压缩机530均不会增加水路连接件的体积,在模块化组装后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合理。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1至35所示,机体600包括前壳610和后盖板620,前壳610的上部和冷凝器51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601,前壳610的下部和后盖板62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602。其中,第二腔室602可以用于容纳饮水设备的其他必要部件;第二腔室602也可以用于作为储物空间,进而在储物空间中可以用于放置水桶197,或者,储物空间也可以用于放置水杯、茶壶等物品。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后盖板620采用快装设计。如图31至35所示,饮水设备包括安装框,后盖板620形成有安装缺口621,安装框设置有和安装缺口621一一对应的卡扣622。进而通过安装缺口621和卡扣622之间的配合,可以实现后盖板620的快速拆装。具体的,沿着竖直运动方向上后盖板620包括拆装位置和固定位置:在拆装位置,安装缺口621和卡扣622对齐,此时可以朝着安装框推动后盖板620,在此基础上,沿着后盖板620的高度方向推动后盖板620,就可以使得后盖板620和安装缺口621位置错开,进而可以防止后盖板620通过安装缺口621的位置退出。在固定位置,后盖板620和卡扣622固定,进而将后盖板620固定于安装框。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沿着后盖板620的高度方向上,安装缺口621的数量为多个,且安装缺口621分布于后盖板620的两侧。如图31至35所示,沿着后盖板620的高度方向设置有六个安装缺口621,且对应于安装缺口621具有六个卡扣622,进而,通过后盖板620通过六个安装缺口621安装至安装框之后,通过六个卡扣622对后盖板620实现固定,可以保证后盖板620安装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辅助以螺纹件以进一步固定后盖板6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后盖板620的拆装过程如下:将安装缺口621和卡扣622对准,朝着安装框移动后盖板620使得后盖板620运动至卡扣622里侧。在此基础上,向上推动后盖板620,使得后盖板620被卡持于卡扣622中。在此基础上,在盖板的底部采用螺钉固定,防止后盖板620震动脱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31至35所示,卡扣622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安装板623和限位板624,第一安装板623和限位板624之间形成有卡槽627。进而,当后盖板620运动至卡槽627中时,第一安装板623和限位板624可以对后盖板620起到固定作用。为了加强卡槽627的固定效果,且限位板624朝向第一安装板623的一侧形成有凸筋625,凸筋625可以采用具有形变特性的塑胶等,有保证限位板624对后盖板620的压紧效果。其中,凸筋625可以采用线性结构,线接触可以更好的控制压紧后盖板620,防止后盖板620松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限位板624形成有后盖板620的导向部626,导向部626沿着后盖板620的前后运动方向延伸。也即,如图31至35所示,导向部626沿着箭头方向对后盖板620进行导向,以防止拆装时刮伤后盖板620。
如图31至35所示,壳体200还包括第一侧盖板630、第二侧盖板640、顶盖650和底板660。其中,第一侧盖板630和第二侧盖板640的两侧分别连接前壳610和后盖板620,顶盖650封闭第一腔室601(前文提及的水路连接件主要部件所处的空间)的顶部,底板660封闭第二腔室(前壳610的下部和后盖板620之间形成的空间)的底部。
前壳610包括上壳体611和下壳体612,水龙头830安装于上壳体611,下壳体612可开闭的安装于机体600,且在下壳体612和后盖板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水龙头830安装于上壳体611,以方便用户取用水,下壳体612可开闭的安装于第一侧盖板630或第二侧盖板640,此时可以便于第二腔室的利用,方便物件的取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下壳体612包括包括门框0100、第二安装板0200和插销0300,门框0100在与饮水设备的机体600对应连接的位置设置安装孔0110,门框0100的内侧设置第二安装板0200,第二安装板0200对应安装孔0110构造出通孔0210,即通孔0210与安装孔0110正对,插销0300穿过通孔0210插入安装孔0110,第二安装板0200对插销0300起到与门框0100固定安装的作用,即将插销0300装配在门框0100内侧。下壳体612与机体600装配时,可直接沿通孔0210轴向落放插销0300,使插销0300由安装孔0110进入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内,下壳体612与机体600的转动连接;下壳体612与机体600拆卸时,可直接沿通孔0210轴向拉起插销0300,使插销0300脱离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到达安装孔0110,实现下壳体612与机体600的分离。
将第二安装板0200与插销0300组成的安装组件设置在门框0100上,可在保持饮水设备直立的状态下,直接通过拉拔插销0300实现下壳体612与机体600的拆卸安装,无需通过放倒饮水设备由机体600的底部打入螺钉实现装配,对比螺钉固定的结构更方便拆卸,优化装配拆卸方式,便于员工操作,减少员工负荷,提升了车间生产效率和用户体验感。同时插销0300通过第二安装板0200组装于门框0100上,可实现零部件的整体预先安装,通过工序前移预装或来料模组化提升生产效率,有利于统一下壳体612上各个零部件空间布局和装配接口,统一下门装配顺序和方向,实现自动化生产作业,减少下壳体612处的物料数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下壳体612还包括弹簧0400,弹簧0400套设于插销0300外侧,且弹簧0400的下端与插销0300连接,且位于门框0100的下框体上方,弹簧0400的上端与第二安装板0200连接。本实施例中,弹簧0400为伸缩弹簧0400,弹簧0400套设在插销0300外侧,与插销0300形成插接组件,并且弹簧0400靠近插销0300需插入安装孔0110的一端的端部,与插销0300连接固定,即弹簧0400的下端为固定端,固定在插销0300上,远离插销0300需插入安装孔0110的一端的端部可沿插销0300的轴向移动,即弹簧0400的上端为活动端,移动实现弹簧0400的压缩和伸张。
插销0300安装过程中,先将插销0300一端插入安装孔0110内,再将弹簧0400压缩,使弹簧0400的活动端向固定端靠近,弹簧0400整体缩短后,将插销0300的另一端由导入口0220推入通孔0210,插销0300进入通孔0210后放松弹簧0400,使弹簧0400的活动端远离固定端,弹簧0400恢复伸张,抵接在第二安装板0200的通孔0210外侧,此时,插销0300完成装配,弹簧0400位于通孔0210与安装孔0110之间。插销0300拆卸过程中,先将弹簧0400压缩,使弹簧0400的活动端向固定端靠近,弹簧0400整体缩短后,将插销0300沿导入口0220由通孔0210中退出,脱离第二安装板0200,再将插销0300由安装孔0110中拔出即可完成插销0300的拆卸。
插销0300与弹簧0400组成的插接组件安装在门框0100上后,在下壳体612与机体600装配的过程中,先拉动插销0300,使插销0300的下端回到安装孔0110内,此时由于插销0300自安装孔0110向通孔0210的方向移动,因此带动弹簧0400的固定端向活动端移动,活动端与第二安装板0200抵接保持固定,使弹簧0400压缩,将下壳体612与机体600对位,安装孔0110与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相对正后,松开插销0300,插销0300下落,由安装孔0110插入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中,弹簧0400再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固定端远离活动端移动,因此对插销0300施加推力,辅助插销0300能够更加精准完全的插入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中,还能够保持插入连接的稳定性,插销0300始终收到来自弹簧0400的推力,不易由机体600的固定孔0610和门框0100的安装孔0110内脱出,进而确保下壳体612与机体600连接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销0300的外侧面设有凸起0310,弹簧0400的下端与凸起0310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插销0300位于第二安装板0200上方的部分为弯折部0320。本实施例中,插销0300位于第二安装板0200上方的部分具有弯折部0320,操作人员可通过手握弯折部0320分拉动插销0300整体移动,便于门体在机体600上的拆装操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壳体611上形成有定位孔,定位孔用于安装水龙头830,定位孔的数量与水龙头830的数量保持一致。定位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上壳体611上安装有多个水龙头830,不同水龙头830可以释放不同水温的饮用水。
水龙头830形成有第一进水口6012和第一出水口6014,第一出水口6014即取水口,用户可以在第一出水口6014处接收饮用水。水龙头830安装在定位孔内,第一进水口6012和第一出水口6014位于上壳体611的不同侧,第一进水口6012接收来自转接水路板900内的饮用水,然后沿着第一出水口6014释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1至53所示,转接水路板900内部形成有导水水路902,导水水路902形成有第二进水口6124和第二出水口6126,第二出水口6126连通于水龙头830的第一进水口6012,第二进水口6124适于连通至水路连接件的供水口。
可以理解的是,在未设置转接水路板900的供水设备中,水龙头830的第一进水口6012与水路连接件的水龙头取水口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水路连接件可能具有多个水龙头取水口,不同的水龙头830取水口适于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通过多根软管连接水龙头830取水口与第一进水口6012时,可能存在漏接、错接的情况,导致水龙头830出水异常。软管的长度与设计存在误差时,还会导致软管弯折、扭曲等情况,影响水龙头830的出水效率。软管长时间接触高温热水时,还可能导致软管出现异味,影响饮用水的口感。
在安装下壳体612时,转接水路板900连通于水路连接件的水龙头取水口以及水龙头830的第一进水口6012,水路系统不需要通过软管连接,而且各部件的尺寸经过严格设计,水龙头830、转接水路板900以及水路连接件拼接之后密封性较好,不需要人工绑扎以及紧固,防漏性能较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1至53所示,水路连接件形成有三个水龙头取水口,即第一水龙头取水口112、第二水龙头取水口116、第三水龙头取水口119,转接水路板900形成有三个导水水路902,三个导水水路902分别连接对应的水龙头830和水龙头取水口,可以向用户提供热水、温水以及冷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1至53所示,导水水路902包括进水管段6222和出水管段6224,进水管段6222与出水管段6224相互连通。进水管段6222远离出水管段6224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6124,出水管段6224远离进水管段6222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出水口6126,进水管段6222和出水管段6224之间形成夹角,可以方便转接水路板900与水路连接件进行装配,还可以避免转接水路板900在单一方向的尺寸过大。
上壳体611上安装有水龙头830和转接水路板900,上壳体611、水龙头830以及转接水路板900形成出水模块,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应用于不同型号的供水设备。
上壳体611安装于第一侧盖板630和第二侧盖板640之间,上壳体611与第一侧盖板630以及第二侧盖板640构成了第二腔室。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壳体611上形成有加强部6101,加强部6101可以是条状的凸肋,也可以是隔板等,可以增加上壳体611的抗弯折能力,在组装以及拆卸上壳体611时,能够保障上壳体611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机壳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水龙头830安装在上壳体611上,上壳体611连接于机体600时,第一出水口6014位于上壳体611背向机体600的一侧,第一出水口6014向用户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上壳体611可拆卸连接于第一侧盖板630或第二侧盖板640,上壳体611采用卡扣结构等连接于第一侧盖板630或第二侧盖板640,以加快机壳的装配效率或者供水设备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1至53所示,转接水路板900固定连接于上壳体611,转接水路板900固定连接于上壳体611时,不仅可以使水龙头830与转接水路板900稳定连接,还可以增加机壳的装配效率。转接水路板900与上壳体611的位置关系确定,机壳在装配时,只需要将上壳体611装配在机体600上,转接水路板900与水路连接件就可以实现自动对准并装配,提升了机壳以及供水设备的生产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侧盖板630和第二侧盖板640朝向上壳体的侧边设有端板,上壳体611的边缘与端板卡扣连接。在上壳体611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扣件9026,端板上形成有扣位9044,卡扣件9026与扣位9044装配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水龙头取水口向上设置,第二进水口6124向下设置,上壳体611与机体600自上至下扣合,扣位9044形成有竖向的限位槽,卡扣件9026向外伸出,装配连接于扣位9044。
需要说明的是,卡扣件9026以及扣位9044的数量均为多个,卡扣件9026与扣位9044一一对应设置,以保证上壳体611和机体600的稳定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壳体611背向转接水路板900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槽6106,容纳槽6106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6062和底部6064,顶部6062形成有定位孔,水龙头830安装在顶部6062处,第一出水口6014向底部6064所在的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底部6064形成支撑平台,用户在取水时将水杯放在底部6064处,顶部6062处的水龙头830释放不同温度的饮用水,饮用水沿着第一出水口6014向水杯灌注。水杯放置在底部6064处,用户取水时不用时时刻刻握持水杯,提升了使用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水龙头取水口可以向水龙头830提供热水,用户在获取热水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水杯放置在底部6064处,获取热水时不需要用手握持,提升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底部6064还形成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纳水杯的杯底,可以对杯底形成限位作用,进而避免水杯在接水过程中出现滑动,提升了机壳的适应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容纳槽6106的底部设置有接水件6066,接水件6066设置在底部6064的上方。
可以理解的是,接水件6066的顶部形成有接水槽,接水槽用以接收水杯内溅出或者溢出的饮用水,避免饮用水直接洒落在室内,提升了机壳以及供水设备的干净与卫生。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壳体611的壳顶形成有避让槽6108,上壳体设置有触压开关9024,触压开关9024设置在避让槽6108内,可以通过触压开关9024控制水龙头830的启闭。
水龙头830的第一出水口6014向下或者倾斜向下设置,水龙头830的位置较低时,用户需要弯腰才能启闭水龙头830,取水时身体负担较大。在上壳体611的壳顶设置有触压开关9024,用户正常站立就可以对触压开关9024进行操作,使用时较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触压开关9024设置在上壳体611的壳顶位置,触压开关9024与水龙头830之间具有间距,在间距较大时,可以在触压开关9024与水龙头830之间设置压杆6084。压杆6084的数量与水龙头830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压杆6084控制一个水龙头830。
在水龙头83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压杆6084并列设置,尽可能减少空间占用,有助于缩小机壳的体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上壳体611上形成有定位孔,水龙头830安装在定位孔内,转接水路板900连接于水龙头83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壳体611上形成有定位槽6009,转接水路板900插接在定位槽6009内。
在装配水龙头830以及转接水路板900时,转接水路板900沿着定位槽6009插接于上壳体611,定位孔设置在定位槽6009的尽头。在转接水路板900完全插接于定位槽6009时,第二出水口6126连接于第一进水口6012。定位槽6009提升了转接水路板900的位置稳定性,还提升了转接水路板900与水龙头830的装配效率。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900的形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形式,还可有其他形式,如图54至58所示,转接水路板900内部形成有多个导水水路902,每个导水水路902均形成有水路进水口904和水路出水口906。水路连接件具有多个水龙头取水口,不同的水龙头取水口可以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多个导水水路902的水路进水口904适于一一对应连接至水路连接件210的水龙头取水口。转接水路板900的水路出水口906适于连通至水龙头830,可以将不同温度的饮用水输送至水龙头830处,用户可以在水龙头830处根据需要取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泵组件800的安装方式可有多种,如上所述,泵组件800设置于支撑部件670,也可将泵组件800设置于转接水路板900,水泵的出水口与第一容器400连通于其中一个水路进水口。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水泵的出水口连通于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连通的水路进水口,即水泵的出水口与温水水路的水路进水口连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转接水路板900形成有循环水路,循环水路910连通于多个导水水路902中的至少两个。
可以理解的是,水路系统内部相互连通,部分水路上可能设置有阀门等结构,调整阀门的工作状态,可以使水路系统内部保持畅通。
循环水路910可以使一个或者多个导水水路902内的液体流向其它导水水路902,能够形成自循环的水路系统。循环水路910可以使水路系统内部的液体循环流动,可以对水路系统进行全面冲洗,进而避免水路系统内滋生细菌,有助于提升饮用水的洁净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水路910的通断可以进行控制,能够在导通状态和封堵状态下进行切换。
在封堵状态下,多个导水水路902之间的液体不能互相流通,导水水路902实现基本的供水功能。
在导通状态下,可以形成自循环的水路系统,导水水路902不向水龙头830供水,只进行水路系统内部的冲洗,冲洗结束后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水路出水口906排出循环液体。当然,在冲洗频率较高时,水路系统没有细菌滋生,循环用水可以继续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循环水路910与转接水路板900一体成型,第一方面可以降低转接水路板900的生产成本,第二方面可以提升转接水路板900的装配效率,第三方面减少了管路间的连接结构,能够避免转接水路板900出现漏水现象。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循环水路910为独立的管路,循环水路910设置在转接水路板900的一侧,循环水路910连接于不同导水水路902。当然,循环水路910可以包括多个支口,从而连接于多个导水水路902。
可以理解的是,循环水路910是软硅胶管或者塑料管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900,导水水路902的数量为多个,可以向用户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多个导水水路902至少包括热水水路922、冷水水路924以及温水水路926等,热水水路922用以向用户提供热水,水温在70摄氏度至90摄氏度之间,冷水水路924用于向用户提供冷水,水温在2摄氏度至10摄氏度之间,温水水路926用于向用户提供温水,水温在冷水和热水之间。
循环水路910连通于热水水路922和冷水水路924,可以使热水水路922内的液体向冷水水路924内流动,利用热水进行水路系统的冲洗和杀菌。
可以理解的是,循环水路910在冲洗水路系统时,热水的流动方向是确定的,高温热水可以消灭水路系统内的细菌,并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循环水路910将热水水路922内的热水抽出,热水沿着循环水路910流动至冷水水路924,然后回流至第一容器400,第一容器400内的液体再次流动至温水水路926以及第二容器300,水路系统利用热水形成自循环杀菌,充分提升了水路系统的干净与卫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900设置有循环水泵920,循环水泵920安装在循环水路910上。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循环水泵920的启闭状态,可以使循环水路910在导通状态和封堵状态之间切换。启动循环水泵920时,循环水路910导通,且循环水路910内的液体流动方向是确定的,例如将热水抽向冷水水路924。关闭循环水泵920时,循环水路910堵塞,不同导水水路902之间不进行液体流动,可以避免出现串温现象。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循环水泵920连通于循环水路910和热水水路922,可以将热水水路922内的热水抽向循环水路91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循环水泵920连通于循环水路910和冷水水路924,可以将循环水路910内的热水抽向冷水水路924。
由上述可知,循环水泵920不局限于设置在循环水路910上,还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水路之间,此时循环水泵920的功能依旧可以得到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6所示,循环水路910上形成有安装口(图中未显示),循环水泵920包括进水口921和出水口923,安装口的数量与进水口921和出水口923的总数量相同,910进水口921和出水口923一一对应插接于安装口。
可以理解的是,循环水泵920通过插接的形式连接于循环水路910,装配效率较高。与此同时,进水口921、出水口923与循环水路910之间不需要设置多余的软管,不需要进行人工绑扎,可以避免出现漏水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口921、出水口923与安装口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925,密封圈925可以增加供水组件的防漏水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圈925可以为硅胶圈、橡胶圈等,采用柔性过盈配置以及端面密封的双重密封设计,可以增加公差容错性及密封性,能够满足多接杆的自动化生产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口向上开口设置,进水口921和出水口923设置在循环水泵920的下方,循环水泵920自上至下插接在循环水路910上,装配过程较为简单。
与此同时,在循环水泵920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更换循环水泵920,有助于降低检修的难度,操作时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900还设置有杀菌部件950,杀菌部件950内部形成有杀菌管路,杀菌管路的进水口连通于水路出水口906,杀菌管路的出水口与水龙头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在转接水路板900上设置杀菌部件950,可以对水路出水口906流出的饮用水进行杀菌,形成双重的灭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杀菌部件950可以是超声波杀菌部件,也可以是UV(ultravioletrays,紫外线)杀菌部件,利用超声波气泡的破裂压力或者光能对饮用水进行杀菌,提升了饮用水的品质。
每个导水水路902上均设置有阀门940,根据用户的选择,每次只允许一个导水水路902导通,流入汇水水路928的液体温度是单一的,不存在串温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阀门940均为电磁阀,电磁阀通过电控的形式使导水水路902在导通状态和封堵状态之间切换。
在导水水路包括热水水路922、冷水水路924以及温水水路926的情况下,供水设备的机壳200上设置有多个触压开关9024,多个触压开关9024一一对应连接于阀门940,分别控制热水水路922、冷水水路924以及温水水路926出水。
转接水路板900上还形成有汇水水路928,汇水水路928连通于全部的水路出水口906,汇水水路928形成有取水口908,杀菌管路连通于取水口908。汇水水路928内的饮用水流经取水口908之后,再进入杀菌管路,然后排出。
这样取水口908通过控制电磁阀,取水口908便可输出不同温度的水,减少了水龙头的数量。
如图54至5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接水路板900还包括抽水泵安装件932,抽水泵安装件932连接于转接水路板900,适于对抽水泵811进行固定。
在相关技术中,抽水泵811吊装在水路连接件210的中托上,工人在装配供水设备时需要弯腰安装抽水泵811,工作时较为辛苦,且装配效率较低。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900上设置有抽水泵安装件932,可以将抽水泵811固定在转接水路板900上,降低了工人组装时的难度,提升了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4至58所示,抽水泵安装件932为水泵罩,水泵罩包括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扣合连接之后形成具有空腔的水泵罩。第一罩体连接于转接水路板900,第二罩体通过螺丝连接于第一罩体,抽水泵811设置在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抽水泵811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转接水路板900上连接有硅胶密封圈,抽水泵811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插接于硅胶密封圈,可以实现自动化组装,装配效率较高,而且抽水泵811使用时的噪音较小。
相关技术中,密封圈分为O型圈和环形硅胶圈。其中,O型圈适合与塑料杆连接,在具有一定壁厚时可以设计成凹槽装配O型圈,环形硅胶圈一般采用过盈配合硬性连接。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涉及抽水泵塑料连接杆,无法优选O型圈凹槽设计,只能选用硅胶圈过盈装配的方式。然而,硬件过盈连接对零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在单接杆使用硅胶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制程管控勉强达到公差要求,在多接杆的使用环境下,公差叠加,难以精确管控,因此极易发生密封不良而漏水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柔性过盈配置以及端面密封的双重密封设计,可以增加公差容错性及密封性,能够满足多接杆的自动化生产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900上形成有限位件9122,循环水泵920插设在限位件9122内,限位件9122可以增加循环水泵920的稳定性。
限位件9122形成有插槽,插槽可以支撑循环水泵920的外侧壁。限位件9122可以在装配循环水泵920时起到定位作用,还可以在使用时起到支撑循环水泵920的作用。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8)
1.一种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容器;
转接水路板,所述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多个导水水路,每个所述导水水路均形成有水路进水口和水路出水口;
泵组件,包括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转接水路板,所述抽水泵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容器连通于其中一个水路进水口;
水路连接件,水路连接件包括连接件本体、存水弯和单向阀,存水弯的第一端与第一容器连通于第一冷水入口,存水弯的第二端与第一热水连接口连通;存水弯的内部形成有第三流道,第三流道包括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构成一个U型流道;
第一流道的第二端与第一水龙头取水口分别连通于第一导流段的第一端,第二导流段的第一端与第二流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二导流段的第二端与第一导流段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相互连通;单向阀设置于第一导流段和第二导流段之间,单向阀用于使第一导流段内的水可以流入第二导流段,而使得第二导流段内的水无法流入第一导流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包括:
第一容器本体,内部形成有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容器本体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冷水出水管,所述冷水出水管与对应的所述水路进水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过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过流组件包括支撑件和过流件,所述过流件绕设于所述支撑件以形成流道,所述流道包括至少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通过倾斜导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顶部隔板、中间隔板和底部隔板,所述顶部隔板与所述中间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小于所述中间隔板与所述底部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顶部隔板以及所述中间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与位于所述中间隔板以及所述底部隔板之间的所述流道的高度比值的取值范围为1:5至5:7。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保温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容器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保温壳体由至少两个保温件拼接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器还包括:
固定带,套设于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的外部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固定带位于所述定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包括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所述第一保温件和第二保温件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凸楞,另外一个设置有凹槽,且所述凸楞嵌设于对应的所述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冷组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通;
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或者,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保温壳体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之间,所述蒸发器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的外壁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的内壁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蒸发器套设于所述第一容器本体的外周,且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环形凹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机体,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适于将所述机体内部自上而下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容器与所述泵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组件还包括:
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抽水泵设置于所述支座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水路板形成有循环水路,所述循环水路连通于所述多个导水水路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多个导水水路至少包括热水水路和冷水水路,所述循环水路连通于所述热水水路和所述冷水水路,且适于使所述热水水路内的液体向所述冷水水路流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水路板设置有循环水泵,所述循环水泵安装在所述循环水路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路上形成有与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以及进水口一一对应的安装口,所述循环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插接于对应的所述安装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水路板还设置有杀菌部件,所述杀菌部件内部形成有杀菌管路,所述杀菌管路连通于所述水路出水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饮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水路板上还形成有汇水水路,所述汇水水路连通于全部的所述水路出水口且形成有取水口,所述杀菌管路连通于所述取水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86602.5A CN114601333B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饮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186602.5A CN114601333B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饮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01333A CN114601333A (zh) | 2022-06-10 |
CN114601333B true CN114601333B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1859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186602.5A Active CN114601333B (zh) | 2022-02-28 | 2022-02-28 | 饮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013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59623A1 (zh) * | 2022-02-28 | 2023-08-31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 饮水设备 |
CN117550750A (zh) * | 2023-12-18 | 2024-02-13 | 广东傲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嵌入式净水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8236A (zh) * | 2009-09-04 | 2011-04-13 | 张红碧 | 一种健康节能的分层加热饮水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4001170A1 (de) * | 2004-01-07 | 2005-08-04 | Cetetherm Gmbh | Bypaß im Reaktionsspeichervorlauf |
CN201505017U (zh) * | 2009-09-16 | 2010-06-16 |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饮水机的导流装置 |
CN208709497U (zh) * | 2018-04-08 | 2019-04-09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 饮水机的集成水路结构及饮水机 |
CN208640403U (zh) * | 2018-04-08 | 2019-03-2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 饮水机的集成水路结构及饮水机 |
CN211040060U (zh) * | 2019-10-21 | 2020-07-17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 一种水路转接结构 |
CN213405763U (zh) * | 2020-06-15 | 2021-06-11 | 宁波图兰多电器有限公司 | 水路板 |
CN215502518U (zh) * | 2021-04-06 | 2022-01-14 | 通用净水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饮水机串温水路系统 |
CN113749518A (zh) * | 2021-09-15 | 2021-1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净饮机及其转接结构 |
-
2022
- 2022-02-28 CN CN202210186602.5A patent/CN1146013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8236A (zh) * | 2009-09-04 | 2011-04-13 | 张红碧 | 一种健康节能的分层加热饮水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01333A (zh) | 2022-06-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01333B (zh) | 饮水设备 | |
KR102023619B1 (ko) | 냉수탱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수처리 기기 | |
CN114601336B (zh) | 饮水设备 | |
CN217013609U (zh) | 供水组件及饮水机 | |
CN114788644B (zh) | 饮水设备 | |
CN217013597U (zh) | 饮水机 | |
CN217013580U (zh) | 饮水机 | |
CN217243789U (zh) | 饮水机 | |
CN114607011B (zh) | 供水组件及供水设备 | |
CN217013600U (zh) | 饮水机 | |
CN106196345B (zh) |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
CN217013607U (zh) | 供水组件、机壳及饮水机 | |
WO2023159600A1 (zh) | 饮水设备 | |
WO2023159629A1 (zh) | 饮水设备 | |
WO2023159623A1 (zh) | 饮水设备 | |
JP5399327B2 (ja) | 貯湯タンクユニット | |
CN218442768U (zh) | 热水供应装置 | |
CN217447412U (zh) | 饮水机门体及饮水机 | |
CN114601332B (zh) | 饮水机门体及饮水机 | |
JP4725575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装置 | |
CN114561999B (zh) | 机壳及供水设备 | |
CN114601337B (zh) | 储水装置及饮水设备 | |
CN114601334B (zh) | 饮水机 | |
CN114557599B (zh) | 饮水设备 | |
WO2023159620A1 (zh) | 饮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