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61999B - 机壳及供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机壳及供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61999B
CN114561999B CN202210188287.XA CN202210188287A CN114561999B CN 114561999 B CN114561999 B CN 114561999B CN 202210188287 A CN202210188287 A CN 202210188287A CN 114561999 B CN114561999 B CN 1145619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way
water inlet
water outlet
wat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8828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61999A (zh
Inventor
张棋荣
覃生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1882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619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61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1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61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619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7Arrangement of devices, e.g. filters, flow controls, measuring devices, siphons or valves, in the pipe systems
    • E03B7/078Combined units with different devices; Arrangement of different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11/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tanks for water supp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9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7/00Water main or service pipe systems
    • E03B7/09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E03B7/095Component holders or housings, e.g. boundary box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BINSTALLATIONS OR METHODS FOR OBTAINING, COLLECTING, OR DISTRIBUTING WATER
    • E03B9/00Method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wing-off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水供水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机壳及供水设备,机壳包括第一壳体、水龙头和转接水路板,第一壳体形成有定位孔;水龙头形成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水龙头连接于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不同侧;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水路,所述水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适于连接至水路组件的供水口。在机壳的组装过程中,通过转接水路板连接于水龙头和水路组件的供水口,不需要设置多根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装配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机壳及供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水供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壳及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冷、热功能的供水装置也得以广泛地应用。供水装置的基础功能包括制冷、制热与出水的功能,由于不同组件之间没有明确的强连接关联性,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只能通过软管进行水路系统的连接。相关技术中,供水设备的水龙头与水路组件的供水口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容易发生漏接、错接、打折、高温异味等情况,而且软管的两端需要分别紧固,实际使用时漏水情况较为严重且装配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机壳,机壳包括水龙头以及转接水路板,转接水路板连通于水路组件的供水口和水龙头,不需要使用软管连通水路系统,可以避免出现漏水现象,还不会出现漏接、错接、软管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等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水设备。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包括:
第一壳体,形成有定位孔;
水龙头,形成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水龙头连接于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不同侧;
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水路,所述水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适于连接至水路组件的供水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二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背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接水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端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与所述端板卡扣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顶部形成有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出水口向所述底部所在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接水件,所述接水件连接于所述底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的壳顶形成有避让槽,所述机壳还包括:
触压件,设置于所述避让槽内,所述触压件通过压杆连接于所述水龙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转接水路板插接于所述定位槽。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设备,包括具有供水口的水路组件和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机壳,所述水路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
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包括第一壳体、水龙头以及转接水路板,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定位孔,水龙头安装在定位孔内。水龙头形成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位于第一壳体的两侧。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水路,水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适于连通至水路组件的供水口,第二出水口连通于第一进水口,转接水路板用以将水路组件内不同温度的饮用水输送至水龙头处。在机壳的组装以及生产过程中,通过转接水路板连接于水龙头和水路组件的供水口,不需要设置多根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装配效率较高。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的分解图一;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的分解图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转接水路板和水路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转接水路板和水路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设备的立体图一;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设备的立体图二;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的立体图一;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的立体图二;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托与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托和支撑件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体图一;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立体图二;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侧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板的A-A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存水弯的防串温水路的角度设置示意图一;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存水弯的防串温水路的角度设置示意图二;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存水弯的防串温水路的角度设置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
100、第一壳体;101、加强部;102、定位孔;104、卡扣件;106、容纳槽;1062、顶部;1064、底部;1066、接水件;108、避让槽;1082、触压件;1084、压杆;109、定位槽;
110、水龙头;112、第一进水口;114、第一出水口;
120、转接水路板;122、水路;1222、进水管段;1224、出水管段;124、第二进水口;126、第二出水口;
130、水路组件;132、供水口;
140、第二壳体;142、容纳腔;144、端板;146、扣位;
150、第一密封圈;152、第二密封圈;
0100、中托;0102、第一顶面;
0110、支撑件;0112、容纳区;0114、第二顶面;0116、顶板;01162、通孔;01164、避让缺口;01166、电控盒预留扣位;0118、侧板;01182、线扣;
0120、水路板;0122、第三水路;01222、第三进水口;01224、第四出水口;0124、第四水路;01244、第四进水口;01242、第四出水口;0126、第五水路;01262、第五进水口;01264、第五出水口;0128、第六水路;01282、第六进水口;01284、第六出水口;
0130、冷罐;
0140、热罐;
0150、存水弯;0152、第一支口;0154、第二支口;0156、第三支口;0158、防串温水路;
0160、电控盒;
017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发明中的附图,对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相关技术中,供水设备的水龙头与水路组件的供水口之间通过软管连接,容易发生漏接、错接、打折、高温异味等情况,而且软管的两端需要分别紧固,实际使用时漏水情况较为严重且装配效率较低。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机壳,请参阅图1至图18,包括第一壳体100、水龙头110以及转接水路板120。
供水设备包括机壳和水路组件130等,水路组件130设置在机壳内部。为了实现供水设备的快速组装以及生产,机壳采用可拆卸的结构,第一壳体100可以是机壳的主体结构,也可以是机壳的局部结构,例如部分侧壳。
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定位孔102,定位孔102用于安装水龙头110,定位孔102的形状、尺寸以及数量与水龙头110保持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孔102的数量为一个,此时第一壳体100上仅安装一个水龙头110,通过对转接水路板120进行设计,可以向用户提供一种或者多种温度的饮用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定位孔10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第一壳体100上安装有多个水龙头110,不同水龙头110可以释放不同水温的饮用水。
水龙头110形成有第一进水口112和第一出水口114,第一出水口114即取水口,用户可以在第一出水口114处接收饮用水。水龙头110安装在定位孔102内,第一进水口112和第一出水口114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不同侧,第一进水口112接收来自转接水路板120内的饮用水,然后沿着第一出水口114释放。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龙头110可以是按压出水、旋转出水或者电控出水的水龙头。
转接水路板120内部形成有水路122,水路122形成有第二进水口124和第二出水口126,第二出水口126连通于水龙头110的第一进水口112,第二进水口124适于连通至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
可以理解的是,在未设置转接水路板120的供水设备中,水龙头110的第一进水口112与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132之间通过软管连接。水路组件130可能具有多个供水口132,不同的供水口132适于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通过多根软管连接供水口132与第一进水口112时,可能存在漏接、错接的情况,导致水龙头110出水异常。软管的长度与设计存在误差时,还会导致软管弯折、扭曲等情况,影响水龙头110的出水效率。软管长时间接触高温热水时,还可能导致软管出现异味,影响饮用水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至图6中,为了清楚显示转接水路板120与供水口132之间的连接关系,水路组件130仅显示水路板0120。
在组装机壳时,转接水路板120连通于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132以及水龙头110的第一进水口112,水路系统不需要通过软管连接,而且各部件的尺寸经过严格设计,水龙头110、转接水路板120以及水路组件130拼接之后密封性较好,不需要人工绑扎以及紧固,防漏性能较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转接水路板120的第二出水口126连通于水龙头110,可以通过水龙头110向用户提供饮用水。水路122的数量为多个时,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130形成有三个供水口132,转接水路板120形成有三个水路122,三个水路122分别连接有水龙头110,可以向用户提供热水、温水以及冷水。
可以理解的是,转接水路板120采用插接、螺纹连接等形式与水龙头110以及水路组件130进行连接,水路组件130上的多个供水口132并列设置且开口方向相同,转接水路板120上的多个第二进水口124并列设置且开口相同。在装配转接水路板120以及水路组件130时,可以使多个第二进水口124与多个供水口132一一对应连接,组装效率较高,同时多个第二进水口124和多个供水口132之间还可以起到限位作用,避免转接水路板120与水路组件130之间出现松动,提升了水路系统的防漏和防渗性能。
考虑到转接水路板120与水路组件130拼接时的位置关系,转接水路板120可以是异形结构,其中水路122可以分段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122包括进水管段1222和出水管段1224,进水管段1222与出水管段1224相互连通。进水管段1222远离出水管段1224的一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124,出水管段1224远离进水管段1222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出水口126,进水管段1222和出水管段1224之间形成夹角,可以方便转接水路板120与水路组件130进行装配,还可以避免转接水路板120在单一方向的尺寸过大。
第一壳体100是机壳的前壳,第一壳体100上安装有水龙头110和转接水路板120,第一壳体100、水龙头110以及转接水路板120形成出水模块,在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可以作为独立的部件,应用于不同型号的供水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还包括第二壳体140,第二壳体140形成有具有开口的容纳腔142,第一壳体100可拆卸连接于开口,用于封闭容纳腔14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40构成机壳的整体结构,第一壳体100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140的开口位置,容纳腔142内适于放置水路组件130和储水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加强部101,加强部101可以是条状的凸肋,也可以是隔板等,可以增加第一壳体100的抗弯折能力,在组装以及拆卸第一壳体100时,能够保障第一壳体100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机壳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水龙头110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第一壳体100连接于第二壳体140时,第一出水口114位于第一壳体100背向第二壳体140的一侧,第一出水口114向用户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第一壳体100可拆卸连接于第二壳体140,第一壳体100采用卡扣结构等连接于第二壳体140,以加快机壳的装配效率或者供水设备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水路板120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00。转接水路板120固定连接于第一壳体100时,不仅可以使水龙头110与转接水路板120稳定连接,还可以增加机壳的装配效率。转接水路板120与第一壳体100的位置关系确定,机壳在装配时,只需要将第一壳体100装配在第二壳体140上,转接水路板120与水路组件130就可以实现自动对准并装配,提升了机壳以及供水设备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40沿开口的边缘设有端板144,第一壳体100的边缘与端板144卡扣连接。在第一壳体100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扣件104,端板144上形成有扣位146,卡扣件104与扣位146装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水口132向上设置,第二进水口124向下设置,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140自上至下扣合,扣位146形成有竖向的限位槽,卡扣件104向外伸出,装配连接于扣位146。
需要说明的是,卡扣件104以及扣位146的数量均为多个,卡扣件104与扣位146一一对应设置,以保证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40的稳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水龙头110安装在第一壳体100上,第一出水口114用于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背向转接水路板120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槽106,容纳槽106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1062和底部1064,顶部1062形成有定位孔102,水龙头110安装在顶部1062处,第一出水口114向底部1064所在的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底部1064形成支撑平台,用户在取水时将水杯放在底部1064处,顶部1062处的水龙头110释放不同温度的饮用水,饮用水沿着第一出水口114向水杯灌注。水杯放置在底部1064处,用户取水时不用时时刻刻握持水杯,提升了使用时的舒适性。与此同时,供水口132可以向水龙头110提供热水,用户在获取热水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水杯放置在底部1064处,获取热水时不需要用手握持,提升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部1064还形成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纳水杯的杯底,可以对杯底形成限位作用,进而避免水杯在接水过程中出现滑动,提升了机壳的适应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槽106的底部设置有接水件1066,接水件1066设置在底部1064靠近顶部1062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接水件1066的顶部形成有接水槽,接水槽用以接收水杯内溅出或者溢出的饮用水,避免饮用水直接洒落在室内,提升了机壳以及供水设备的干净与卫生。
需要说明的是,接水件1066的接水槽与上文提到的凹槽可以同时设置,两者具有兼容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第一壳体100上安装有水龙头110,按压或者拨动水龙头110时,第一出水口114可以向用户提供饮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的壳顶形成有避让槽108,机壳还包括触压件1082,触压件1082设置在避让槽108内,可以通过触压件1082控制水龙头110的启闭。
水龙头110的第一出水口114向下或者倾斜向下设置,水龙头110的位置较低时,用户需要弯腰才能启闭水龙头110,取水时身体负担较大。在第一壳体100的壳顶设置有触压件1082,用户正常站立就可以对触压件1082进行操作,使用时较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触压件1082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壳顶位置,触压件1082与水龙头110之间具有间距,在间距较大时,可以在触压件1082与水龙头110之间设置压杆1084。压杆1084的数量与水龙头110的数量相同,每一个压杆1084控制一个水龙头110。
在水龙头11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压杆1084并列设置,尽可能减少空间占用,有助于缩小机壳的体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定位孔102,水龙头110安装在定位孔102内,转接水路板120连接于水龙头1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定位槽109,转接水路板120插接在定位槽109内。
在装配水龙头110以及转接水路板120时,转接水路板120沿着定位槽109插接于第一壳体100,定位孔102设置在定位槽109的尽头。在转接水路板120完全插接于定位槽109时,第二出水口126连接于第一进水口112。定位槽109提升了转接水路板120的位置稳定性,还提升了转接水路板120与水龙头11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设备,包括水路组件130以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机壳,水路组件130具有至少一个供水口132,供水口132连接于转接水路板120的第二进水口124。
可以理解的是,供水设备还包括储水件等,水路组件130和储水件均设置在机壳内,储水件以及水路组件130可以在供水口132处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转接水路板120连接于水龙头110和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132,不需要设置多根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120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装配效率较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设备,转接水路板120与水龙头110以及水路组件130装配连接,生产效率较高,密封性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水设备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50和第二密封圈152。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进水口124插接于供水口132,第一进水口112插接于第二出水口126,第一密封圈150设置在第一进水口112和第二出水口126之间,第二密封圈152设置在供水口132和第二进水口124之间。第一密封圈150和第二密封圈152增加了转接水路板120两端的密封性,可以有效避免供水设备出现漏水或者渗水现象,提升了供水设备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机壳和供水设备,机壳包括第一壳体100、水龙头110以及转接水路板120,第一壳体100上形成有定位孔102,水龙头110安装在定位孔102内。水龙头110形成有第一进水口112和第一出水口114,第一进水口112和第一出水口114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两侧。转接水路板120内部形成有水路122,水路122形成有第二进水口124和第二出水口126,第二进水口124适于连通至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132,第二出水口126连通于第一进水口112,转接水路板120用以将水路组件130内不同温度的饮用水输送至水龙头110处。在机壳的组装以及生产过程中,通过转接水路板120连接于水龙头110和水路组件130的供水口132,不需要设置多根软管,可以避免出现漏接、错接、打折以及高温异味的情况,而且转接水路板120不需要人工绑扎或者紧固,使用时密封性较好,装配效率较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130,请参阅图7至图18,包括中托0100、支撑件0110、水路板0120、冷罐0130以及热罐0140。
为了方便对技术方案的描述,本实施例中定义竖直方向为水路组件130底部至顶部之间的方向,横向方向为水路组件130左侧至右侧之间的方向,纵向方向为水路组件130前侧至后侧之间的方向。
中托0100形成有第一顶面0102,第一顶面0102相对平整或者具有安装位置,用于固定热罐0140等结构。中托0100为板状结构或者至少顶部平整的其它异形结构。
支撑件0110设置在中托0100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0102,支撑件0110和第一顶面0102之间形成有容纳区0112。支撑件0110背向中托0100的一侧形成有第二顶面0114,第二顶面0114处可以安装冷罐0130等其它结构。
冷罐0130连接于第二顶面0114,热罐0140设置在容纳区0112内,冷罐0130和热罐0140设置在支撑件0110的不同侧。同时,水路板0120内部形成有多条水路,冷罐0130和热罐0140之间通过水路连接,可以使水在冷罐0130以及热罐0140内出入。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设置在第二顶面0114处,支撑件0110可以确保冷罐0130与热罐0140之间具有高度差,进而确保冷罐0130内的水在自重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出水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罐0130与冷罐的出水口之间具有至少50cm的高度差,可以使冷罐0130的出水流量达到1.2L/min。
中托0100和支撑件0110组成主体框架结构,支撑件0110可以确定冷罐0130与热罐0140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水路组件130的模块化组装。同时,中托0100和支撑件0110有助于增加水路组件130的体积,可以预留更多部件的安装位置。
冷罐0130与热罐0140之间通过水路板0120连接,减少了水管的设置,不仅提升了水路组件130的密封性,还提升了组装过程的便捷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130,支撑件0110设置在中托0100的上方且连接于第一顶面0102,支撑件0110与第一顶面0102之间形成的容纳区0112,容纳区0112可以用于放置热罐0140等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0110包括顶板0116和侧板0118,侧板0118的数量至少为两个,连接于顶板0116的边缘。
可以理解的是,顶板0116和两个侧板0118形成拱形的结构,两个侧板0118和顶板0116之间的位置形成容纳区0112,热罐0140以及下文提到的压缩机0170设置在容纳区0112内。顶板0116远离第一顶面0102的一侧形成第二顶面0114,冷罐0130安装在顶板0116的上方。
支撑件0110包括顶板0116以及侧板0118,可以将冷罐0130和热罐0140按照相对位置进行固定,组装时较为方便。冷罐0130和热罐0140之间通过水路板0120连接,组装效率较高,提升了水路组件的防漏水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板0120内形成有第三水路0122、第四水路0124、第五水路0126和第六水路0128。
第三水路0122形成有第三进水口01222和第三出水口01224,第三出水口01224连通于热罐0140的进水口,用于向热罐0140补充水源。
第四水路0124形成有第四进水口01244和第四出水口01242,第四进水口01244连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用以接收冷罐0130内的饮用水。
第五水路0126形成有第五进水口01262和第五出水口01264,第五进水口01262连通于热罐0140的出水口,热水沿着第五出水口01264流出。
第六水路0128形成有第六进水口01282和第六出水口01284,第六进水口01282连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冷水沿着第六出水口01284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冷罐0130具有至少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四进水口01244,用于向热罐0140补充饮用水,其中另一个出水口连通于第六进水口01282,用以向第六水路0128提供冷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板0120还包括其它水路,以实现冷水和热水的流动以及循环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第三出水口01224连通于热罐0140的进水口,第四进水口01244连通于冷罐0130的出水口,第三进水口01222和第四出水口01242相邻设置且连接于存水弯0150。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接收外部饮用水,饮用水一部分留在冷罐0130的冰胆内,另一部分沿着第四水路0124流入存水弯0150内。第三进水口01222连通于存水弯0150,进而向热罐0140内补充饮用水。存水弯0150可以避免冷罐0130与热罐0140直接连接,进而避免两者之间出现串温,有助于降低水路组件130的能耗。同时,第三进水口01222和第四出水口01242相邻设置,可以使水路组件130的供水管线更加精简,有助于模块化组装以及缩小体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存水弯0150形成有第一支口0152、第二支口0154以及第三支口0156,第一支口0152、第二支口0154和第三支口0156之间相互连通。第一支口0152连通于第三进水口01222,第二支口0154连通于第四出水口01242,第三支口0156适于释放温水,第一支口0152和第二支口0154之间形成有防串温水路0158。
可以理解的是,在防串温水路0158内,饮用水暂时蓄积,可以阻挡热罐0140内的热量向冷罐0130内传递,可以避免冷罐0130内的温度升高,进而降低了水路组件130的能耗。与此同时,在存水弯0150处,饮用水接收来自热罐0140内的热量形成温水,温水可以沿着第三支口0156释放,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水温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防串温水路0158为迂回水路,防串温水路0158在第一支口0152和第二支口0154之间形成U型管结构,U型管内形成U型水柱,可以避免热量在第三进水口01222和第四出水口01242之间传递,进而防止热罐0140和冷罐0130之间出现串温。
需要说明的是,存水弯0150设置在顶板0116的一侧,不会增加支撑件0110的高度,可以保持水路组件130的结构紧凑。
以下内容对存水弯0150设计的必要性、工作原理以及角度设置进行详细描述:
存水弯0150设计的必要性:第三水路0122形成有第三进水口01222和第三出水口01224,第三出水口01224连通于热罐0140的进水口,用于向热罐0140补充水源。热罐0140内的水温升高时,热水的体积会发生膨胀,水的温度加热到90摄氏度以上时,热水膨胀系数在5%至10%之间。因此,在热罐0140内注满水时,加热后膨胀的热水将会沿着第三水路0122倒流,导致第三水路0122、第四水路0124以及冷罐0130内的水温上升,即出现串温现象,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能耗。
存水弯0150的工作原理:在热罐0140的进水水路上设置具有一定容积的存水弯0150,热水升温膨胀后,膨胀的部分可以进入存水弯0150内暂存,热水不会沿着热罐0140的进水水路倒流至冷罐0130,可以避免出现串温现象。
假设存水弯0150的容量为Q1,热罐0140的容量为Q2,水加热后的膨胀系数为K,水的温度加热到90摄氏度以上时,膨胀系数K在5%至10%之间。热罐0140内的水加热升温时,为了避免热水倒流,则需要满足以下关系:
Q1≥K*Q2
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存水弯0150的容量Q1可以更大一些,优选:
Q1≥2*K*Q2
即,存水弯0150预留2倍的膨胀容量。
存水弯0150的角度设置:在热罐0140的容量为1000ml,防串温水路0158的容量为80ml以及进水温度为25摄氏度的情况下进行试验,得出以下结果:
在第一种情况下,请参阅图16,防串温水路0158与热罐0140的进水水路水平连通,即不存在防串温结构,第四水路0124内的进水温度可以达到53摄氏度,存在严重的串温现象。
在第二种情况下,请参阅图17,防串温水路0158与热罐0140的进水水路呈45°连通,即防串温水路0158倾斜设置,第四水路0124内的进水温度可以达到35摄氏度,存在串温现象。
在第三种情况下,请参阅图18,防串温水路0158与热罐0140的进水水路呈90°连通,即防串温水路0158为U型水路时,第四水路0124内的进水温度为26摄氏度,与初始进水温度25摄氏度相比,基本不存在串温现象,因此优选具有竖直结构的U型防串温水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防串温水路0158为设置有单向阀的水路,能够避免热罐0140内的热量传递至冷罐0130内。
水路板0120连接于第二顶面0114,冷罐0130连接于水路板0120背向第二顶面0114的一侧,热罐0140连接于水路板0120背向冷罐0130的一侧,进而实现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
在水路板0120连接于第二顶面0114的情况下,顶板0116对应于热罐0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成有通孔01162和避让缺口01164。热罐0140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形成有导管,导管穿设于通孔01162或者避让缺口01164,然后连接于水路板0120,此时不需要设置多余的供水管线。
可以理解的是,在顶板0116上形成有通孔01162或者避让缺口01164的情况下,水路板0120、冷罐0130以及热罐0140之间的组装效率更高,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水路组件130的自动化生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130上还设置有电控盒0160,电控盒0160用于对水路组件130的进出水以及温度进行控制。顶板0116上形成有电控盒预留扣位01166,可以实现电控盒0160的组装,电控盒预留扣位01166可以充分利用顶板0116上的空闲区域,可以使水路组件更加精简。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0110的一侧设置有线扣01182,在顶板0116上安装有电控盒0160的情况下,电控盒0160内的排线插设在线扣01182内,线扣01182可以使水路组件更加简洁。
可以理解的是,线扣01182靠近电控盒0160所在的位置设置,能够使连接电控盒0160的排线集中布设在一起,避免排线凌乱,有助于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
支撑件0110用以维持冷罐0130和热罐014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障冷罐0130的出水量。冷罐0130和热罐0140之间通过水路板0120连接,可以在热罐0140的下方设置引脚或者支腿等,确保热罐0140与水路板0120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支撑件0110与中托0100的总高度为H1,热罐的高度为H2,H1与H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件0110与中托0100构成了水路组件130的主框架,在主框架的高度确定时,可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与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横向方向,中托0100的长度为L1,支撑件0110的长度为L2,L1与L2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水路组件130的主框架由支撑件0110的侧板0118与中托0100的两侧固定形成,为了方便中托0100与侧板0118的自动化装配,避免组装时产生干涉,支撑件0110的整体长度要小于中托0100的长度。同时,支撑件0110的下方形成有放置热罐0140的容纳区0112,支撑件0110的整体长度还要满足容纳区0112的尺寸要求,因此L1与L2的比值在1~5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纵向方向,中托0100的宽度为W1,两个侧板0118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的宽度为W2,第二侧板的宽度为W3,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冷罐0130连接于第四进水口01244,用于向热罐0140内补充饮用水。冷罐0130还连接于第六进水口01282,用于将冷罐0130内冷水排出,以供用户使用。热罐0140连接于水路板0120上的第五进水口01262,用以将热罐0140内的热水排出,以供用户使用。热罐0140还连接于水路板0120上的第三出水口01224,用以接收外部饮用水。
为了提高水路组件整体模块的强度以及实现冷罐0130与热罐0140之间的连接,中托0100需要覆盖上述进、出水口所处的孔位,进而提高水路组件整体模块的连接强度。
防串温水路0158是上下迂回设置的水路,顶板0116需要避开该结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材料浪费,支撑件0110的一侧宽度较小。因此,W1与W2的比值在1~10之间,W2与W3的比值在1~5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130,包括冷罐0130以及热罐0140,第五出水口01264形成热水的供水口132,第六出水口01284形成冷水的供水口132,第三支口0156形成温水的供水口132,不同的供水口132连接于转接水路板120,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温度的饮用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路组件130包括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压缩机0170、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等。蒸发器和冷凝器连接于压缩机0170,压缩机0170工作时对空气施加压力,空气受到挤压后温度上升,热量沿着冷凝器向外部辐射。散热后的空气体积再次增大时,温度急剧降低,在蒸发器处形成低温循环。蒸发器设置在冷罐0130内,可以降低冷罐0130内的水温。冷凝器包括迂回设置的冷凝管等,设置在支撑件0110的一侧,压缩机0170设置在容纳区0112内,冷凝器和压缩机0170均不会增加水路组件130的体积,在模块化组装后结构更加紧凑,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路组件,第六出水口01284用于向用户提供冷水,第五出水口01264用于向用户提供热水,第三支口0156用于向用户提供温水,为了实现水路组件的模块化组装,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0156同向设置,方便了转接水路板120以及水龙头110的安装,提升了水路组件130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0156均向上开口设置,转接水路板自上至下扣合在第五出水口01264、第六出水口01284以及第三支口0156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形成有定位孔;
水龙头,形成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水龙头连接于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不同侧;
转接水路板,内部形成有水路,所述水路形成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连接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适于连接至水路组件的供水口;
其中,所述水路包括进水管段和出水管段,所述进水管段与所述出水管段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段远离所述出水管段的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出水管段远离所述进水管段的一端形成有所述第二出水口,且所述进水管段和所述出水管段之间形成夹角;
所述水路组件具有多个所述供水口,多个所述供水口并列设置且开口方向相同;所述转接水路板具有多个所述第二进水口,多个所述第二进水口并列设置且开口方向相同;在装配所述转接水路板以及所述水路组件时,多个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多个所述供水口一一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壳体,形成具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背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水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沿所述开口的边缘设有端板,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与所述端板卡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顶部形成有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出水口向所述底部所在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水件,所述接水件连接于所述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壳顶形成有避让槽,所述机壳还包括:
触压件,设置于所述避让槽内,所述触压件通过压杆连接于所述水龙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转接水路板插接于所述定位槽。
9.一种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供水口的水路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机壳,所述水路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水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
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供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之间。
CN202210188287.XA 2022-02-28 2022-02-28 机壳及供水设备 Active CN1145619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8287.XA CN114561999B (zh) 2022-02-28 2022-02-28 机壳及供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88287.XA CN114561999B (zh) 2022-02-28 2022-02-28 机壳及供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1999A CN114561999A (zh) 2022-05-31
CN114561999B true CN114561999B (zh) 2023-10-24

Family

ID=81715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88287.XA Active CN114561999B (zh) 2022-02-28 2022-02-28 机壳及供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6199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186866U (zh) * 2019-08-30 2020-08-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饮水机
CN113749518A (zh) * 2021-09-15 2021-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净饮机及其转接结构
CN217013607U (zh) * 2022-02-28 2022-07-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供水组件、机壳及饮水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39780B2 (en) * 2016-03-17 2021-03-09 Eugster / Frismag Ag Beverage preparation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186866U (zh) * 2019-08-30 2020-08-0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饮水机
CN113749518A (zh) * 2021-09-15 2021-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净饮机及其转接结构
CN217013607U (zh) * 2022-02-28 2022-07-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饮水机制造有限公司 供水组件、机壳及饮水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61999A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013609U (zh) 供水组件及饮水机
CN217013607U (zh) 供水组件、机壳及饮水机
CN217031686U (zh) 散热组件、水路组件及饮水机
CN114561999B (zh) 机壳及供水设备
CN114607011B (zh) 供水组件及供水设备
CN110906589A (zh) 热泵用换热器及热泵热水器
CN114601336B (zh) 饮水设备
CN114601333B (zh) 饮水设备
CN114562835B (zh) 冷凝器、水路组件及饮水设备
WO2023159628A1 (zh) 机壳及供水设备
CN217013600U (zh) 饮水机
CN217447412U (zh) 饮水机门体及饮水机
CN210408115U (zh) 饮水机的冰胆组件和饮水机
CN114601334B (zh) 饮水机
CN216347050U (zh) 横竖两用电热水器
WO2023159629A1 (zh) 饮水设备
CN114788644B (zh) 饮水设备
WO2023159632A1 (zh) 供水组件及供水设备
WO2023159623A1 (zh) 饮水设备
WO2023159600A1 (zh) 饮水设备
CN217013580U (zh) 饮水机
CN217243789U (zh) 饮水机
CN217013597U (zh) 饮水机
CN114557602B (zh) 水路组件及供水装置
CN217031691U (zh) 安装组件、水路组件及供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